新能源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企业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进步 核心竞争力
近些年,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电力、冶金等行业的带动下,国内对煤炭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煤炭的价格和销量也双双创出了新的纪录。在这一背景下,大量资本涌入煤炭领域进行投资,开采了规模和数量庞大各类大中小型煤矿,也因此,带动了煤炭建筑业的发展。一时间,很多相关的矿山建设队伍都投入到了煤炭建设项目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是,随着建设队伍的不断扩大,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建设项目中取得竞争优势,以及如何保障煤炭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从而进一步确保矿山煤炭生产的安全,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煤炭建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煤炭建筑业行业的特点和问题
煤炭行业是一个对安全生产有着严格要求、而且主要是在地下进行生产作业的一个能源/资源开采性行业。这也就决定了煤炭建筑业行业施工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作业强度和工程量大的特点。作为矿山建筑行业的一个分支,煤炭建筑业与其他矿山项目的建设相比,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特点。比如在施工的地质条件上,与铁矿、铜矿等金属矿的地质特点有所不同。再比如,与其他一些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相比,作为一种蕴藏量比较丰富的能源型矿产,煤矿项目的规模一般比较大,煤炭建筑施工的作业量也比较容易上规模。而最关键的,就是由于煤炭生产的特点,使得在煤炭建筑施工的方案设计上,要特别注重对今后煤炭生产安全的影响,这也是煤炭建筑设计和施工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2 煤炭建筑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尽管煤炭的价格上涨和需求增加,刺激了对煤炭行业的投资,为煤炭矿山建设和煤炭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矿山建设的巨大需求以及煤炭建筑企业的良好效益,也吸引了更多的矿山建设队伍参与竞争,使得煤炭建筑企业面临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在一些小型的煤炭建设项目中,由于盲目的价格竞争和不规范的施工管理,所造成的一些问题和隐患,也为整个煤炭建筑行业所警惕和思考。此外,为了保障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对煤炭建筑施工的标准,也做了更为严格的规范。如何适应这些新形势下的变化,是煤炭建筑业企业所要面临的挑战。
3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上讲,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技术上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源自于技术的进步。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进步能够最直接地给企业创造价值和效益,能够最直接地创造出企业的竞争优势。现在矿山建设已经从传统的机械化向自动化、信息化转型,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就必须要重视企业在自动化施工作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建设。
从管理学的角度上讲,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就在于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根本还是在于人,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去管理和运用。一个企业有没有凝聚力、能不能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讲,还是取决于人的意志、动力、智慧以及执行力。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才能真正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地形成团队的力量,而不是相反(形成消极怠工或内耗)。
从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上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符合政策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要有大局观。从政策上讲,现在对煤炭项目的建设、开采环节的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的,这既是因为各类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所造成的影响,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而从经济发展的趋势上看,尽管低碳环保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个共识,但是,由于能源短缺和新能源的开发和成本问题,煤炭行业在一定时期内,将仍然是我国能源和资源产业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提升煤炭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认清形势,不仅要注重施工安全,同时也要对煤炭建设项目提出更好的更能保障生产安全的方案。同时,抓住时代的机遇,不要为新能源的发展所迷惑。
4 建立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体系
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离不开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创新,企业的技术力量才能有别于通过对设备和人员的简单“堆砌”组合所形成的可复制的建筑施工能力。自主创新,一方面是对现有设备和技术的消化,另一方面则源于对施工环节技术细节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的积累总结。在煤炭建设项目中,面对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不同的施工要求,能不能做出最好的方案,能不能最快最有效地解决在施工中遇到的难题,是最能考验建设队伍的真正实力的地方。只有那些已经消化吸收了现有设备技术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以往的各种经验和项目做出了很好总结的,以及自己自主创新技术方案的施工队伍和企业,才能真正克服在各种条件下的技术困难,才能真正地展现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优势。
5 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
提升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和人才优势,离不开科学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技术规范与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是保证施工安全、工作效率、建设质量、项目进度的重要前提。一个成熟的企业、一个项目经验丰富施工技术优秀的建筑队伍,与那些不成熟、缺乏经验和技术能力的企业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完善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否能严格地实行这些管理制度。而同时,一个企业、一支队伍,能否保持良好的战斗力,能否吸引住人才,也在于这个企业、这支队伍的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否能够解决一些管理和制度上的问题,从而形成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6 以技术进步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提升企业的创新发展水平,离不开科技进步的带动作用。科技的进步,包括新材料的出现、新型设备的出现、新型施工方案的出现,以及新的勘探、施工技术手段的出现,都能直接带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很多自动化设备和仪器仪表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过去我们在煤炭矿山项目施工中所容易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一些信息化的设备(包括软硬件)在设计和施工环节中的广泛应用,也极大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促进了项目施工的协调和管理。今后,随着更多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更多更好的技术方案的推广,矿山建设的技术水平必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7 总结
本文立足于对煤炭建筑业行业的特点和问题的研究,揭示了煤炭建筑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体系,以及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并以技术进步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的策略,以推动煤炭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步与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煤炭建筑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管理制度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守科.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J].建筑经济,2008(S2).
[2]金国辉.中国入世后提高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1).
[3]成强,王行.浅议建筑业企业安全预控体系.江苏建筑[J].2009(04).
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制度创新
2014年,河北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1540.4亿元,同比增长13.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8.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1%,较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产业规模较大,增加值分别为571.9亿元、261.4亿元和23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49%、17%和16%;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领域增长较快,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0.9%、19.4%和18.8%。
一、战略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基本界定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之前,有必要搞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产业融合的概念。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包含了“战略”和“新兴”两个词。张倩男(2004)认为战略性产业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产业,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要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向某一战略方向发展。①郑江淮(2010)区分了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战略性产业必须具有社会效益,新兴产业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只有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才能能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②本文将战略新兴产业定义为包含战略和新兴两个方面的产业,即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的影响的产业。
(二)现代服务业
安士婧(2012)认为,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不但包括了传统服务业的相关技术的改造与升级,同时包含了新兴的服务业,它的本质可以说是实现了服务业现代化。它们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③根据2012年2月22日,国家科技部的第70号文件,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三)产业融合
熊勇清(2013)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④产业之间首先形成一种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称之为产业关联。产业耦合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的,随着产业耦合的发展,最终可能导致产业的融合。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制度分析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机制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产业系统演化发展方式,最早起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互相交叉。产业融合的过程一般是起始于信息产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新的科技应用于其他传统产业并且迅速扩散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新兴产业,大大提高新兴产业的效率。⑤借鉴信息产业之间的融合经验,一般产业融合是由多种要素促进的。产业融合的动因示意图见图2:
图2:产业融合的机制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制度的改善,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绩效,企业可以实现多业态多元化的生产经营,通过跨产业并购促进产业融合。从中观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劳动力和资本,从劳动力的角度来看,由于现代人才培养面向综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才在产业之间的流动,促进了产业的融合,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发展;从资本的角度来看,现代服务业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点,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融资来源,资金在产业之间的流动,也促进了产业的融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规制成本往往会使政府规制行为和效果偏离资源的最优配置而造成失灵,政府对产业的各种规制形成了产业的边界,只有政府管制的放松,才能使合个产业的边界模糊化,促进产业的融合。
(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制度因素
1、高效率的企业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而言,当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有利可图时,就会自发的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效率,反过来促进两者的融合。从科技进步和知识不断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事战略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市场有极大不确定性,要求企业要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快速学习的,高效率的新型管理制度。
2、组织结构制度的扁平化
传统的企业是“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结构,而扁平化组织结构增加了管理幅度,减少了管理层次,克服了传统组织结构的弊端。德鲁克是扁平化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组织不良最常见的病症,也就是最严重的病症,便是管理层次太多,组织结构的上一项基本原则是,尽量的减少管理层次,尽量的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有反应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符合产业本身的特点。
3、内部沟通制度的网络化
企业内部沟通的网络化表现为淡化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增加了执行层。除了执行层与决策层之间的直接联系以外,横向的沟通也在增加。企业的沟通模型形成一种网络状,以小型、自主和创新的沟通单元构成。采取内部沟通网络化,可以实现信息在部门之间、部门内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管理层之间无障碍沟通,知识共享的范围扩大,便于企业内部资源共享。
(三)生产要素要与产业结构相匹配
1、融资模式制度
根据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一般产业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于战略新兴产业来说,一般目前位于产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在产业发展的初创期主要是政府的资本以及自有资本,资金的需求量较少,主要的资金用于生产研发。而到了产业的成长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到大量机器设备、原材料中,由于企业的投资风险较大,商业银行贷款往往不易获得,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风险资本,由市场来筹集。在现代服务业中,很多产业发展较早,聚集资金的能力较强,拥有良好的信贷条件和社会基础,更拓宽了资金筹集的渠道,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萌芽与发展的资本。
2、人才培养制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存在着产业交叉,人才的培养应该与产业结构想匹配。比如战略新兴产业当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通信、信息服务领域相关,战略新兴产业当中的生物科技与现代服务业中的医疗保健领域相关。所以人才可以在这两个产业之间流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早,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员,可以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经验教训。战略新兴产业中的高科技、高技术又可以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引进到现代服务业中。
3、强制性制度变迁主导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国家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而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受利益集团驱使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⑥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利益集团会通过对制度的创新去获取更大的利润,这就产生了制度创新的动力。在制度融合的初期是以政府强制性变迁为主导的。
政府由严格的管制,到管制和放松并重,再到管制的进一步放松,整个变迁的过程具有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政府起初制定了严格的产业政策,从而形成了各产业的政策性进入壁垒,产业之间的边界较为清晰。政府规制的放松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产业之间进行流动,打破了原有的产业间技术壁垒,使产业间的边界模糊化。垄断产业的收费水平得到降低、收费体系多样化、服务多元化、企业的效率和活力得到提高。
三、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制度创新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企业组织制度的变迁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扁平化的组织制度虽然有传统组织制度不能媲美的优点,但并不是每一个从事战略新兴产业企业都能应用的,能否有效的采用扁平化组织制度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企业的成熟度。扁平化的组织制度应该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匹配,一般来说,初创期的企业不适合扁平化的组织制度,因为企业的规模并不十分庞大,指挥和反馈的链条也较短,没有产生效率低下的问题,制度的发展来源于对制度的需求,没有制度的需求,也不能够导致制度的变迁。
2、人员的素质。这里的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员工两个方面,扁平化的组织制度减少了大量的中层管理人员,这就要求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增加,需要高素质的我管理人员。同时,也需要富有经验的员工给予配合。
3、设施的完善。扁平化的组织制度要求企业的信息高度流通,需要企业具备完善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快速实现企业内部网络化。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监督系统,部门之间具有较为严格的监督机制。
具备以上条件的企业,可以逐步建立一个内部网络化的沟通体系,配合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此时具备了多业态经营了条件,通过跨产业并购促进产业融合。
(二)生产要素制度创新
1、融资制度创新
(1)政府的扶持。河北省政府,近三年累计承担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48项,获国家支持资金6.32亿元;省战略性新兴发展专项资金累计支持重点项目666个,安排专项资金24.8亿元。在未来的发展中,战略新兴产业的信贷、税收等方面,政府应该采用优惠政策,鼓励产业的发展,并有必要进行直接的财政拨款和补助等方式。
(2)引导市场资金进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允许社会闲散资金进入,比如鼓励效益好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或者有经营的投资人进入,充分利用好这些机构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扩大投资的社会基础。
(3)构建风险保障机制。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商业银行,对于战略新兴产业来说,如果没有商业银行的支持,必然缺乏足够的资金快速发展。在这方面,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构建风险保障机制,提供相应的担保,降低资金的风险。
2、人才培养制度创新
河北省位于京津冀地区,毗邻北京市和天津市,由于三地经济发展状况不一致,会产生一种虹吸现象,造成河北省人才的流失。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快速发展的产业,急需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急需行业领军人物。已有的人才培养制度见效慢,供应不足,无法匹配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需求很大。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与现代服务业合作。现代服务业中某些产业发展较早,已经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政府应对已有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进行严格落实,建立起有利的软、硬环境,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合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打下基础,促使产学研合作稳步发展。建立“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措施。
例如河北省重点国家级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核心企业,采取项目转让、项目合作、共建共性技术平台等合作模式,以科技为纽带,培育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一体化的产学研创新联盟,重点做强以石药集团、华药集团牵头的抗生素、维生素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微生物药物技术创新与新药创制产学研联盟,通过联盟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3、政府管制制度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离不开政府管制的放松,更离不开政府相关积极政策的支持。
(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放松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管制并不代表不干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仍需要出台一定的政策。现阶段,河北省政府对于本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比较多,在全国下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后,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同时又针对发展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又出台了各自的规划,分别为《河北省生物技术以及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政策上来对产业发展进行引导。
(2)加强监督管理。政府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避免无序的发展状态。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特征,审时度势,结合实际情况,对它们的融合进行科学的监管。使产业的融合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地区之间的重复发展与无序竞争。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也要限制垄断,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以竞争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制度创新研究――以河北省为例”成果(项目编号:15456125D)
注解:
① 张倩男.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② 郑江淮.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
③ 安士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2.06.
④ 熊永清.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耦合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⑤ 王德波.产业融合的经济绩效[D]暨南大学.2011.
⑥ 道格拉斯・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
参考文献:
[1] 张倩男.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2] 郑江淮.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
[3] 安士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2
篇3
自主是指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拥有该品牌,具有对品牌完全的掌控能力和决定权利。而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借以辨认一个或一群销售者的产品,所以对汽车企业来说,品牌不仅代表汽车本身的质量、性能以及完善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和研究学者对此问题已经开始探讨,但是国家对此尚未出台相关规定予以规范。目前,从行业的角度来对自主品牌汽车进行内涵界定的话,汽车品牌研究专家杜芳慈的观点是具有代表性的,他认为如果一个汽车品牌被称为是自主品牌的话,那么汽车企业需要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要素:汽车商标的拥有权、产品决策能力、汽车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制造能力、汽车品牌的专利权、企业的销售能力等。在对汽车品牌进行实际研究过程中,看一个汽车品牌是否是自主品牌,并不是看它有没有这六项要素,而是看这个企业对这六项要素的拥有程度。
二、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存在的问题
(1)总体竞争力不强。市场份额不稳定、上升慢。其重要原因是:产品技术水平和性能同外国品牌有一定差距,价格优势不明显,品牌影响力小,在汽车消费用户心目中改变自主品牌低档、低价的印象尚需时日。(2)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经营效益偏低。大多数生产企业处于利薄、甚至亏损的状态,虽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弥补当前的困难,但极待在产品水平、产量规模、市场营销和强化服务用户到位等方面下真功夫,以期得到健康成长。(3)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和车型品种众多、批量偏小。据有关资料,2008 年全国乘用车生产企业 56 家,其中生产自主品牌轿车的 47 家(年产 20 万辆以上的 4 家,接近年产 10 万辆的2 家,其他都在年产 5 万辆以下,甚至只有年产 1~2 万辆或更少),分散、重复开发生产,批量小,竞争力不强,在地方部门保护下也难以为继。(4)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影响力小、附加值低。目前处在低端、低价市场,市场容量成长不快,同产业规模形成反差,也就难以实现有效的产能和提高市场竞争力。(5)研发能力不强。技术、人才、资金、装备和管理等方面都显不足,而且开发模式基本是委托外国公司开发,也有与外方联合开发、买断外国技术或品牌进行本土化改进开发,利用外国平台和资源集成开发,还有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开发,原创性本土开发处在起步阶段,有待积累实践和扎实根基,把自主开发能力提升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新水平。
篇4
工作措施:
(一)以培植提升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支撑,确保工业稳增长。围绕“6+2”现代产业体系,加速“产业链”聚变,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批骨干企业、一个区域品牌”的思路,支持四大主导产业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下游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继续实施“1525”骨干企业培植计划,进一步完善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考核的工作机制,督促企业包扶责任人围绕“五帮”工作任务,真正沉下去、靠的上、包的实、抓的紧,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实施中的困难问题。2015年,力争培植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1家,过50亿元1家,过10亿元10家。
(二)以推动产业链条延伸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主导作用,以产业链拉长、价值链提升、财税链汇报为目标,围绕花生加工、磨料磨具、石雕石刻、条柳编等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实现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碧海机械、天宝空气能、良鑫机械、百特新材料、安诺克新材料等企业,大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产品等新兴产业。加快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高最终产品比重、降低中间产品比重,推动工业经济不断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三)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夯实工业增长基础。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阜丰科技产业园、绿润板栗及调理品自动化生产升级改造等过亿元项目。建立重点技改项目推进机制,力促项目早落地、快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帮助企业搞好项目策划包装,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工业提质增效升级重点项目和市100项重点项目盘子。重点帮助美达电力等企业申报2015年度省技术改造导向计划。
(四)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提高创新发展水平。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帮助临发机械、彭川车桥、绿之家工艺品等企业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引导玉皇粮油、美达电力等2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新产品研发步伐,突出抓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申报,力争有60个技术创新项目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通过省级新产品新技术鉴定20项。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创建联合实验室、在企业建立中试基地,集中突破关键环节和核心领域技术。年内争取阜丰、三方、绿润、金胜、美达、玉皇等20余家企业开展实质性产学研合作,力争新产品产值率达到60%以上。
(五)以加强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为抓手,推动质量效益双提升。一要大力提升管理水平。以引进国内高端管理咨询公司为切入点,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培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分层次、分领域组织企业参加企业管理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企业管理带头人和专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建立自己的商学院,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储备人才。二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加快创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省市长质量奖和名牌产品。立足资源和传统优势,以名牌企业为依托,全力创建品牌示范区和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打造食用油特色区域品牌,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好品”网上行活动,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网络消费市场。三要大力拓展市场空间。鼓励引导企业“差异化”细分市场,强化新产品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积极组织重点企业推出优势产品参加重点展会,帮助企业争取广交会等影响力大的展会摊位。引导企业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借助“好品”、商博会等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发展网络营销,支持美达电力、玉丰机械等企业与阿里巴巴、谷歌等知名网站合作。
(六)以提高信息化水平为抓手,加快两化融合进程。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制定在工业领域推广信息化技术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依托等重点企业,打造5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以推进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用信息技术和数控技术改造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带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
(七)以建立节能长效机制为抓手,促进绿色节约发展。
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对乡镇政府、县直部门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目标责任制落实,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扎实做好半年和全年节能工作评价考核,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加强能源管理。建立健全节能评估审查机制,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核,凡达不到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核转报、核准和备案,从源头杜绝能源浪费。推进节能技术进步。重点推进天宝空气能热泵研发生产及推广工用和商用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力源热电锅炉水冷屏及冷渣机改造等四大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省节能项目。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加快节能信息化改造,进一步推进能耗在线监控,鼓励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提升节能管理数字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和商贸领域节能。健全节能保障机制。落实好国家、省、市有关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策,拓宽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渠道,落实县里节能专项资金,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建立节能工作协调机制,强化依法推进节能工作力度,严格落实节能“四不一奖”规定,兑现奖惩措施,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和投入到位。
篇5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经济发展 管理理念 和谐社会
企业文化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界开始流行“组织文化”、“公司文化”、“企业文化”。80年代初以企业文化为主流的一种经营管理理念传入我国。企业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是指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理念;广义的则是指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的本质就是挖掘企业职工的内在潜力,调动职工的积极因素,并且使之按照企业的需要,推动企业经济向前发展,同时企业文化又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知,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的一种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生产中的文化附加值正在增长,经济活动中文化力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同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经济与文化呈现出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客观趋势越来越明显。首先,从经济的角度看,在过去“短缺经济”时代,人们以吃饱、穿暖等生存资料数量扩张为主,而今人们生活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用于物质生活开支所占的比重在大幅度地减少,而更多的消费开始向精神文化方面转移。实践证明,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中的精神文化含量愈高,其经济附加值也就愈高。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看,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在保持其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属性也越加明显。一方面,在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使文化产业和社会化大生产已成为现实,文化产业已普遍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的广泛运用,将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文化传播的力度将越来越大,文化的覆盖率将越来越广,文化的表现力和感召力将会得到空前的发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者的总目标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发展企业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就是给企业提供实现其总目标的条件和土壤。任何一种企业文化,都是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现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需要,并能面对企业与当代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从而推动企业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企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和企业利益的代表者。管理者是否重视企业文化,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与成败。文化自觉,是指管理者对企业存在价值和经营管理的终极目的的思考,是对企业经济工作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是运用文化规律于企业管理中的理性自觉。优秀的管理者与先进的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即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必然会重视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并将企业文化运用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之中,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而先进的企业文化,必然是在优秀的管理者的重视和参与下创建出来的。一个优秀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应当熟悉市场经济的法则和运行规律,诚实经营,依法纳税,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善于在企
业内部营造和谐统一,团结向上的文化氛围,并以管理者所具备的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和科学的管理等行为方式影响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并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特色。
篇6
2012年12月28日,创维数码控股有限公司(00751.HK,创维数码)在港交所公告,宣布张学斌辞任公司董事会执行主席及执行董事,由公司执行董事林卫平接任董事会主席。该人事更迭将于2013年4月1日生效。
据悉,现年55岁的林卫平是创维集团创始人、创维数码董事会前非执行主席及控股股东黄宏生之妻,她目前担任创维数码执行董事、薪酬委员会委员及创维数码若干附属公司的董事。并且,黄宏生与妻子林卫平共持有创维数码34.17%股权,是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上述公告还指出,张学斌辞职的理由是其需要投入更多时间于个人和家庭事务。
消息一出,即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担忧,在同为民营企业的美的在积极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之际,创维此举或将重回家族化管理的老路。去年下半年,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就将上市公司美的电器的控制权交给了职业经理人方洪波,自己仅保留美的集团的职位。家电评论人士刘步尘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或许是“创维企业管理制度的极大倒退,意味着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遭遇重大挫折”。而在此前,创维曾一度是家族企业向现代职业经理人制度转型的典范。
对此,创维内部人事予以否认。创维品牌总监李从想表示,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团队非常成熟,“不会因个别人动而发生改变”。
但是,业界有观点认为,可以明确的是,此次人动意味着黄氏家族回归创维的进程已经明朗化,黄宏生将重掌公司的日常经营大权。还有观点指出,退回家族化管理有悖于市场潮流。中国家电业企业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中国家电业的职业经理人群中也涌现了无数的精英人物,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个企业继续发展提升的空间,因此,“职业经理人化”在中国家电业已是大势所趋。
变化早有伏笔
创维集团有关人士透露,张学斌辞任现职的人事安排在公司内部早已不是新闻,“自从去年2月15日张学斌将CEO之位让给集团副总裁杨东文后,他就已经做好了离开的准备。”该人士表示,张学斌离开后的去向尚不确定,但确有可能会休息一段时间。
一些迹象也似乎足以证实上述说法。自去年2月后,张学斌几乎在公众面前消失。根据公开报道,在这其间张学斌仅有一次公开露面,即去年10月参加主题为“商业模式变革,企业突围之道”的高峰论坛,包括张学斌、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等在内的业界人士就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与资本运营进行了高端对话。
另外,过去一年来,张学斌多次减持创维数码股票,截至去年12月4日,张减持后的持股比例已降至0.24%。分析人士表示,在创维数码股价低位徘徊的情况下持续减持,这应该是张学斌离开的前兆。
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3月,张学斌从海南国企椰树集团总经理的位置上空降到当时规模上不大的民营企业创维集团,先后经历了“陆强华出走事件”和2004年“虎山行”事件的考验。他还曾与TCL彩电掌门人史万文、康佳彩电掌门人匡宇斌并称为“华南彩电新三剑客”。2007年4月起,张学斌出任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带领公司成为国内市场彩电龙头企业,连续三年净利润超过10亿元,2012-2013财年上半年更是创造了历史最好业绩。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创维数码半年报显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4%至163.89亿港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7.4%至6.18亿港元,被媒体誉为“上市12年来最好的业绩”。
尽管黄宏生在2009年7月保释提前出狱后对公司的经营业绩表示满意,并且也给予了职业经理人团队极高的自由度(彼时他淡出了家电行业的视野,转而投身新能源汽车行业),不过,他一直希望改变创维管理团队中存在的问题。
在他去年11月出席母校华南理工大学60周年庆典活动时,曾对媒体指出其对于创维管理团队中出现的铺张浪费、人浮于事、小富即安的心态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有意推动集团内部从人事到管理的新一轮整合,并要让创维改变过于温和的企业文化,转为主动进攻的“狼性文化”,从而治好创维目前的“病症”。
职业经理人制度遇挫?
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还存有欠缺,尤其是在中国的很多家族化管理的企业中,因为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继续发展提升的空间。
中国家电业企业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见证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变迁。对于此次张学斌的离开,以及以黄宏生、林卫平、黄培升为代表的黄氏家族回归创维,有业内人士解读认为,这或许意味着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遭遇的一次重大挫折。
但业界也有不同观点。在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看来,张学斌的离开是个案。他指出,创维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与老板有摩擦,但杨东文、刘棠枝、刘耀平等一系列职业经理人都还在,而且去年2月黄宏生和张学斌还共同推动了公司管理层的集体升迁,完成了一个系统性升级。
而这次让妻子出任董事局主席,对于黄宏生来说也是无奈的过渡期选择。据创维内部人士透露,“黄老板由于过去的事件不方便出任董事局主席,而‘太子’接任更不可能。”
在接班人问题上,黄宏生与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面临相似的局面,其儿子也不愿意接班。因此黄宏生曾表示要借鉴美的的接班模式。有观点认为,对照此前黄宏生重新提到的千亿计划和培养200名可以独当一面的企业家的目标,创维未来采取美的接班模式有较大的可能性。
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创始人退隐后将公司的日常管理和一线运营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已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去年5月,格力集团创始人、68岁的朱江洪光荣“退休”,职业经理人董明珠接班。虽然在2009年柳传志退居二线后联想出现首次亏损之际,他再度出山坐镇,但企业度过危机后则于2011年11月重新“隐退”,交棒给杨元庆。同时,联想控股董事局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加入集团董事会,成为非执行董事,柳传志的主要精力则专注于联想集团母公司联想控股,构建新的核心运营资产,推动联想控股在2014年至2016年实现整体上市。
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的隐退与柳传志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退居控股股东层面,引进多元化投资者,加速集团整体上市融资。2012年8月,何享健交棒给跟随自己多年的职业经理人方洪波。但与格力、联想、长虹的国企背景不同的是,美的是私有家族企业,何享健打破了中国传统“子承父业”习俗,被认为是中国民营企业从家族化向现代化企业转变的务实之举,因而备受业界赞誉。
篇7
关键词:供电企业;线损管理;原因;措施
前言
近年来,由于用电量的增加,电力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电力线路在不断升级改造过程中更为合理,而且在布线上更具有科学性,线路的结构也开始更加规范,电力线路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线损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这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需要加强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1 线损管理现状
1.1 电力营销不能和电力管理共同进步
电能作为一种可以市场销售的商品,选择科学合理的营销方式是确保其能够取得良好销售业绩的关键,所以需要在营销工作中选择先进的营销方式。但目前在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中,线损管理工作还没有实现动态管理,不能有效的满足用电客户的需求,所以需要根据用电客户的实际需求,做好需求管理,做好降低线路损耗的工作,加强线损管理。
1.2 管理制度和观念落后
目前部分电力企业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仍然沿用以前的制度,不仅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而且在实行标准化的管理,缺乏灵活性和人性化,这就导致很多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缺失,对工作的热情度不够,在工作中缺乏斗志,不能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中。
1.3 技术落后
目前由于电力用户的增加,用电量的上升,部分没有改造的线路其承载能力较弱,一旦用电高峰出现,则会导致线路出现超载的情况,当超载功率达到一定限度时,电线则会出现发热的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火灾的发生。部分供电所在供电用户增多的情况下增加了供电面积,但却没有对自身设备和设施进行更换,这样就导致线路顾承载压力加大。线路中三相负荷在设置时缺乏科学性,影响电线正常进行工作。再加之技术人员没有按照规定的标准来对线路进行安装,线路连接处存在着松动的现象。
2 供电企业线损产生的原因
2.1 技术线损
电力传输过程中都需要经过导线和变压器等一系列的设备才能完成,而当电流经过每一个设备时,都会存在着一定的电阻,所以电能损耗的发生避不可少,特别是在电压较低时,这种损耗则会更加明显。电能传输过程中需要变压器和电动机,这两项电气设备在工作中需要磁场的支持,而只有电流做功情况下才能产生磁场。所以电流传输过程中电能损耗是无法避免的,线损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2.2 管理线损
管理线损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线损的增加,这与制度和人员素质具有直接的关系在。目前电力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却存在制度上的滞后性,这就导致制度与企业的各项工作无法进行有效的匹配。同时供电企业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长期以来缺乏竞争的意识,工作人员对工作积极性不高,自身素质提升较慢,工作态度不严谨,导致线损管理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3 加强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管理降损
3.1.1 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首先完善制度。制度要有针对的进行,切实解决当前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要参考大城市和国外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制度。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个人,责任到人,根据制度,有效展开管理工作。
3.1.2 提升工作人员素质。首选要做好现有供电企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线损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必须加强专业业务这方面的培训,可以组织人员到先进的企业单位考察参观,进行学习。在工作过程中,也要不断总结。
3.1.3 制定合理的考核措施。制度的完善离不开开合措施的实施,将培训成果和工作考核挂钩,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实时监督,不断的督促工作人员进步,让线损管理工作人员在劳动中得到肯定,有所收获。
3.2 加强技术降损
3.2.1 配电网络的改造。现有的配电网络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电路有较大的影响。例如低压输电线的横截面积如果达不到的话就会产生较大的损耗,还有一些地方出现迂回供电的问题,从技术层次来看,还有很多不合理的配电网络的问题,改进工作的实施也很有必要。
3.2.2 合理无功补偿。无功率补充装置能够有效减少在无功电网中电流流动所产生的损耗,所以其设置十分有必要。所以要统计现有的配电网络和设备,对负荷较大的用电单位进行集中补偿,而线路分散的电路要将集中和分散两种补偿方式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升电网的质量,减少电能的损耗。
3.2.3 提高计量装置的精度。供电企业的销售量受计量装置精度的直接影响,因此保证计量装置的精度是一个关键工作。所以要对我市的计量装置进行整理和统计,淘汰落后的不精确的装置,统一使用新型的精确计量装置,尤其是普通的照明用户,计量表的精度一定要保证。至于用电负荷较大的大型单位,要根据其特点选择相应的计量表。
3.3 做好运行降损工作
3.3.1 计量装置的管理。核对用户用电量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计量装置,因此要做好计量装置的管理工作。在安装计量装置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位置,把握好每一个安装环节,保证计量装置在安装后的正常运行。在安装结束后的使用过程中,不能置之不理,要定期进行校验,从而保证其以后工作过程中的准确度,对于达到规定使用年限的计量装置要立即更新换代。当计量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时候要及时进行维修,尽量减少维修期间电量的损失。
3.3.2 严厉打击窃电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力企业加强了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强化了窃电管理工作的落实,但窃电技术也在不断的变换花样,不仅给电力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线损率也呈上升的趋势。所以需要加强对窃电行为的管理,加强对用户检查的力度,对用电数据进行分析,针对线损率的高低进行集中整治。
3.3.3 配电网的运行管理。为了有效的减少电网运行过程中线损的发生,则需要加强对运行状况进行管量,做好监测工作,及时对电网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整,保证各个环节都能够畅通运行。同时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将检修工作进行具体的落实,从而有效的避免故障的发生,减少由于故障所导致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发生的机率。
4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能源的出现,使供电企业面临着严竣的形势,这就需要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做好节能措施,从而加快电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文欢.关于电力企业线损管理及其降损对策的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篇8
李书福总喜欢不按常理出牌,他用一次次险胜演绎着自己的成功。套用中国联通的广告词――“精彩在沃”形容李书福这12年的造车经历到是非常贴切。这一次,他花18亿美金聘礼迎娶了有80余年历史的汽车豪门沃尔沃,则为自己的精彩添上了更华美的注解。
18亿迎娶沃尔沃 只为“放虎归山”?
2010年3月28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Lewis Booth在哥德堡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集团获得了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为此,吉利集团将支付18亿美元。中国车企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终于获得了成功。在签约现场,李书福语出惊人道,沃尔沃将被“放虎归山”。
沃尔沃这只被福特“圈养”了十余年的老虎牙还尖吗?爪还利吗?还能适应竞争激烈的野外生活吗?退化多年的虎威还能重振吗?之前李书福曾经把此次并购视为自己押上了身家性命的一次豪赌,现在这个赌局终于真正开始了。难道他如此孤注一掷就是为了“放虎归山”吗?
李书福的算盘打的很精明,他肯定不是来当救世主的,吉利才是他的命根子。沃尔沃这只老虎被从“动物园”中解救出来放归山林,假以时日必将恢复它的野性与威猛。等牙尖爪利的沃尔沃四处横行之时,吉利“狐假虎威”的好戏自然也就开场了。
收购之后,吉利不仅保留沃尔沃轿车在瑞典和比利时现有的工厂,并将适时在中国建设新的工厂。用两年时间使沃尔沃扭亏为盈,在四、五年内把产量从现在40万辆扩大到100万。如今有了沃尔沃世界级豪车的身世和“世界最安全汽车“的光环。吉利鸟枪换炮麻雀变凤凰就指日可待了,届时将理所当然地坐上最有技术水准,中国本土车企的宝座。这才是李书福花18亿迎娶沃尔沃却要“放虎归山”的真正目的。
18亿买下沃尔沃很值得
1999年,福特收购沃尔沃这个世界顶级轿车品牌花了64.5亿美元,是当前吉利出价的三倍多。到2008年福特准备出售沃尔沃时,它的税前亏损高达15亿美元,而且还欠着福特35亿美元的债务。
以20亿美元左右的价格购买今非昔比的沃尔沃,是赚了还是亏了?李书福有自己的一本账。“收购沃尔沃跟新能源汽车有关系。”李书福说,“新能源车是世界汽车工业的未来,到时,吉利生产的所有车都将是油电混合动力车。但凭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远远赶不上发达国家的进度。”
福特和沃尔沃这十年来花了上百亿美元研究新能源技术,仅从这点来看,李书福认为,吉利现在的竞购价“非常值得”。
当然,李书福绝不仅仅是看上了沃尔沃的新能源技术。“对沃尔沃,我2002年就看中了。”李书福说。2002年,李书福刚刚拿到小轿车“准生证”。这时距离这位冰箱厂厂长带领车间工人手工敲打出中国第一台民营制造汽车已经整整四年,为了“造车梦”已经投入20亿元。
沃尔沃还是那个沃尔沃
“吉利即便成功完成收购,沃尔沃仍将是原来的沃尔沃,吉利仍是吉利,除了老板换成了李书福。”李书福说,“这将是两个完全独立运作的品牌。”
正如目前双方谈判达成的最新共识:沃尔沃管理层依照其独立的商业计划开展运营,在新的所有权框架下,沃尔沃目前的生产和研发设施,工会协议和经销商网络将保留。换句话说,从技术、品牌和企业文化的层面来讲,吉利将有意保持沃尔沃血统的一惯性,而不是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毁”了沃尔沃。
“今后还是要依靠沃尔沃原有的团队,他们的职业化水平比我们高很多。”对于外界质疑的吉利是否能派出足够的人才团队来管理沃尔沃,李书福这样回答,“吉利收购澳大利亚DSI和英国锰铜到现在一年了,都没有派人进去,为什么要派人?”
李书福认为,对于并购企业,唯一需要改变的是考核与奖惩办法。接管澳大利亚DSI和英国锰铜以后,李书福认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与外方的高层共同商定了新的企业管理制度、部门及个人的考核办法。“相当于港人治港。”李书福笑着说。
吉利・沃尔沃的混血优势
2009年上半年吉利汽车实现净利润5.595亿元人民币,虽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0%,但是与沃尔沃的亏损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这是吉利收购能力受到外界质疑的原因之一。不过,李书福似乎毫不担心资金问题。“吉利汽车的股价已经从最低的一毛五港币回升到了现在的四块五,意味着吉利的市值从30亿元港币恢复到了300亿元港币。”
人们还怀疑吉利的消化能力。沃尔沃被收购以后,是会变成花瓶,还是包袱?“不能简单地听人家引导,对这件事我们有自己的研究。”李书福说。在他的设想中,沃尔沃拥有品牌和技术,吉利则凭借其对中国的深刻理解帮助沃尔沃降低制造成本和打开中国汽车市场。
李书福以吉利并购澳大利亚变速箱企业为例,澳大利亚DSI用它的技术,在中国生产自动变速器,觉得设备投入要10亿元,但是在中国,5亿元就完成了。“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对于中国的制造优势,对中国成本的理解,他们是很欠缺的。”李书福说。
在许多汽车评论家的眼中,这场门不当户不对的收购遭到了不少嘲笑。但是在李书福的眼中,恰恰是并购本身,会制造出真正的优势。 “肯定会有文化差异,但是如果引导得好,使用得当,会产生混血的优势。”李书福说,“因为这种差异,从不同的角度,一定会有不同的意见,正好给企业的决策产生帮助。人类如果只在族群内部通婚,会生出痴呆儿,企业也是一样。”
中国是沃尔沃第二本土市场
李书福对沃尔沃的构想是,通过利用中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大幅削减公司在产品研发和生产等重大业务领域的成本。有熟悉情况的业内人士说,李书福计划在今后三至四年时间里,为沃尔沃品牌添加两到三个更大、更豪华的车型,以促进该品牌在全球特别是在中国的销售。
根据李书福制定的大变身方案,沃尔沃的年销量将在四至五年时间达到近一百万辆,而目前沃尔沃的年销量约为40万辆。其中,中国将成为“沃尔沃的第二个本土市场”。李书福指出,沃尔沃在华年销售量目标为20万辆,在亚洲其它地区年销量可达10万辆。李书福希望到2015年公司汽车订单有一半来自海外;而去年沃尔沃中国销量仅为2.24万辆。
沃尔沃选择了吉利,就等于选择了中国。据悉,吉利收购沃尔沃后,除了继续保持其国外的工厂、人员、网络外,中国市场将成为沃尔沃整体实现盈利的重要市场。据透露,吉利将在中国建立30万辆产能的生产基地,沃尔沃2009年的全球销售数据为334808辆,这意味着中国市场一旦启动国产项目,沃尔沃全球销量将大幅增长。按照建设周期至少一年半到两年来计算,吉利的沃尔沃中国生产基地最快2012年年底可以投产。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其在中国市场的确有很多机会。2009年奥迪在国内的年销量为15.7万辆,一直占据中国豪车市场老大地位。其中一个重点原因就是奥迪对政府采购领域的成功渗透。国家目前已经开始调整新的政府采购方案,今后政府采购将有一半以上只能采购自主品牌轿车。在自主品牌豪华车寥寥的现状下,沃尔沃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政府采购的重点车型,而这对沃尔沃在高端领域的发展无疑于催化剂。此外,吉利汽车擅长的成本控制模式也有可能对沃尔沃的后期经营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沃尔沃的市场价格因此下降,其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竞争能力将得到长足的进步。车周刊大胆预言,很可能发起对前三强宝座的冲击。
吉利并购来了三大收获
吉利不仅将100%拥有沃尔沃轿车品牌,更重要的是收购包括沃尔沃轿车的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的知识产权、2000多个全球网络以及相关的人才和重要的供应商体系。可以说,这次收购使吉利在三个重要战略层面获得了巨大的竞争力收益。
首先是技术,吉利在发展中急需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其品牌发展战略,没有成熟的技术,一切都是空谈。吉利收购沃尔沃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只要有了技术,吉利在低成本制造的优势将越加明显,其在国内的竞争里也将明显增强,也就突破了技术围城。
其后是品牌,吉利低端的品牌形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那如何才能突破吉利低端品牌的瓶颈进入高端市场?用吉利品牌显然不行,而收购沃尔沃正是吉利突破品牌发展瓶颈的一个最现实的需要。从吉利的品牌发展战略看,吉利如成功收购沃尔沃后,既可以维持沃尔沃的高端品牌形象,在利用沃尔沃技术的同时还能提升吉利品牌的定位,使其不断脱离其低端形象。
另外是设计,一个汽车的设计对于汽车的销量是至关重要的。在汽车竞争中,光有技术也不能成为高端品牌。技术只是一个基本的门槛,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加上独特的汽车外观设计,再塑造一个独特品牌价值的品牌才是汽车竞争的本质。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的也能把其汽车设计理念逐步融入其他产品线,并衍生出新的设计理念,提升吉利产品线的总体设计水平。
有技术的中国车才能走遍世界
当年李书福把自己用的奔驰车拆解开让工人仿造,他最初想打造的就是中国的梅塞德斯。虽然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低端车起家,但是他从来没有对进军一流汽车制造商的梦想死心。曾经的“小劳斯莱斯”清楚表明了他造豪华车的心迹。
篇9
当前,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迎来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走向低碳化时代,实现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和模式,因此,它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标志着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何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当前应国内外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新理念,它的实质是促使人们用较低的能耗生产出能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产品,并促使人们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减少对生产和生活用品的消耗,从而实现向环境排放CO总量的大幅下降,抑制气候变暖的进程。低碳经济最早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提出,2007年美国参议院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我国也在2007年开始了低碳经济的研究。在2008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他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种种事实证明:低碳经济将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低碳经济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
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可以说,我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对策,也深切地感到了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今年两会期间,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政协一号提案”,民革中央在一份提案中建议,我国应将低碳技术创新作为我国未来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从而建立起我国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低碳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以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我国的国情和现状告诉我们: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社会与群众的消费习惯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别无他途,实现低碳经济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特别对我市这样一个高碳高消耗的地区来说,实现低碳经济更是意义重大、时间紧迫。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丰富的资源可以使一个地区富裕一时却不能使其富裕永久,一个地区的发展关键不在今天拥有什么,更重要的是明天会有什么,不在于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构筑和形成社会资源优势。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我市面临着转型的问题,早转主动,迟转被动。榆林要趁现在各种矛盾还未充分暴露、财力尚可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非能源经济,实现结构转型,以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优化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发展低碳经济它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它意味着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它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极大地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国际竞争力。这就需要首先从优化调整结构入手,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节能减排的60%——70%是通过优化结构实现的,因此,结构调整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尤其对我市这样一个能源化工等“三高”企业占极大比重的地区来说,更是如此。据统计,作为产煤大市,我市年产煤炭达2.1亿吨,伴随煤炭开采,全市火电、煤化工、兰炭、冶炼、建材等高耗能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市2000多个工业企业中,采矿业有553家,石油加工、炼焦业170家,非金属冶炼建材业443家,金属冶炼业74家,占企业总数的60%以上,在这些企业中地方中小企业占相当比例,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落后,对外界技术信息了解少等问题,导致企业生产能耗高,排污量大,经济效益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如有些企业度电耗标煤高出先进水平50%以上,每吨电石耗电高出平均水平30%以上,大量余热废气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浪费惊人。为此,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加快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强化科技支撑;另一方面,针对我市很多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在促进增量优化升级的同时要加大存量结构调整力度。存量调整的难点在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而淘汰落后的关键是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应当建立奖励和补偿机制,引导和激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并妥善解决淘汰落后过程中最为困难的企业转产、人员安置、债务处理、设备拆除等方面的问题。我市在这方面认识行动较快,几年来,我市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通过优化能源化工结构,强制淘汰了一批“三高一低”产业,重组整改了一批“低、粗、小、全”的小企业,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推动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力推进了节能减排,使我市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我市在国企改制转型、大力调整三产结构和比重、建立政府强势主导和市场充分运作相结合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都迈出了结实的步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我市近几年的经验和实践来看,确实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与推进工农业增长相结合,使我市的三产结构逐步合理化。
从国内外经验看,在工业化初期乃至中期阶段,制造业是产业的主体;而在工业化中期以后,服务业将逐步成为产业的主体。我市工业化正处于加速向中后期推进的阶段,如果无法做到服务业与工业相互融合,就难以提高工业化水平,难以提升国内外竞争力。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工业的强大支撑和引导作用,才能真正把工业做强做大。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在结构调整工作中,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推动发展服务产业,强化公共服务,把利用市场机制与加大政策支持相结合,尽快使服务业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这方面,坦率地讲,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我们应当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并认真把握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推进“三个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实现我市提出的三大目标,造福于全市人民。
三、实现低碳经济,我市成效显著,任重而道远
篇10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一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素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2]。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4]。以信息功能材料与技术、光纤传感材料与技术和纳米材料与技术等新型功能材料及其相关技术为方向,夯实材料设计、制备技术及物理性能分析等基础理论知识,形成了武汉理工大学理工兼备的材料物理专业的办学特色。2013年,材料物理本科专业纳入了“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面向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材料物理本科专业的需求,致力于为湖北省光电信息产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材料物理专业人才。针对以上目标,近几年本校材料物理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生产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生产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材料物理的专业特点,“实践引导教学,以实践促进创新,教学和实践相互交融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十几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本校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成熟可靠的专业办学方法和理念及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实践办学优势与特色。
1.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教学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校外实习基地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大学生在正式参加工作之前,接触实际生产,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了解企业的重要窗口。因此,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各个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科研素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爱好,是大学生大学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重要引发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本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使本校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发展中的新问题,面临着“三多一难”的困境。“三多”就是实习生人数不断增多,所需的实习场所和指导教师数量也随之增多,“一难”是实习组织安排难。针对之前材料物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尤其是生产实习基地相对集中在传统材料行业,这些行业的工作环境较差、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有时候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部分学生在工作之前就对专业的前景产生一定的动摇、不理解甚至厌恶等。本专业在维持之前实习基地联系的同时,还积极联系新能源、信息功能材料等新兴、高技术企业,将学生的实习教学活动转移到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专业亲和度。通过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并利用学科基地办学条件等来确保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2.企业教师聘用制度。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于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调整:在培养目标上,将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在学习制度上,将从“学校是核心,全日制教学是主体”转向“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弹性学制”;在教学内容上,将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转向“重视专业领域建设,注重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专业学习与技能培养导向重于书本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将从“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是主要学习地点,书本学习是基础”转向“教室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设计,注重工学结合,专业实习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对于这些内容的转变或改革,建设具有专业知识并具有良好的生产实践素质的教师队伍尤为关键。本校在学生的生产实习环节,聘请了实习单位具有良好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以及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企业教师,在生产实习期间就企业管理、企业生产、产品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检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介绍和经验教学。此外,还聘请相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本校开展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就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及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对于企业教师的管理以及考核是引导企业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教学热情的重要途径。为了激发企业教师的教学热情,本校对企业技术人员颁发了企业教师聘用证书。同时,为了督促企业教师的教学工作,本校还制定了企业教师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办法,从源头上实现规范企业教师的目的。
3.企业实习过程管理。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部专业认证要求,本校还完善了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同时还强化了对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校参照材料物理专业认证中的学生毕业要求和本专业的特点,合理制定了本校材料物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毕业要求。此外,本校还专?T成立了培养方案工作小组,负责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订,对实习计划、实习执行大纲和成绩评定标准等实习教学环节进行一定的修正,使本校材料物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并能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另外,本校还实施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入学后的每位材料物理专业学生都有校内的指导教师。进入企业生产实践前,采用学校引导,进行实习动员,安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实习准备,确定企业指导教师。当然,本校还加强校内导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从而充分保证学生实践环节的质量。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的管理,考核办法可以参照学生所在岗位的考核方法实施,校内导师则需要保持与企业导师、学生的密切联络,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跟踪。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考核,要求实习企业将实习学生视为职工,按职工的要求对其进行严格管理,统一考核,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企业与学校的区别,加快向“社会人”的转变。企业导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工作态度、合作态度、遵守企业管理制度、现场考核等内容对实习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实习结束后,学生要认真撰写实习报告,由教师评阅学生的实习报告,成绩则由企业的评定书、学生实践报告的成绩和答辩成绩来综合评定,从而使学生的实习成绩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其在各个环节对于知识的接纳程度,实现合理的教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