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

篇1

关键词:嘉峪关市,城市风貌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生存的这个巨大的星球已经被一股叫做“全球化”的趋势变成一个小小“地球村”。随之而来地,许多人发现,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之所在,那些原本千姿百态、各自精彩的城市,也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现象在我们这个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显得尤为突出。于是,“城市风貌”作为一个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梳理有关城市风貌规划的理论,搭建合理完整的城市风貌规划框架都成为亟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嘉峪关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研究,针对城市风貌的认知维度与规划方法进行专门探讨。

2.城市风貌认知

2.1城市风貌的概念

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采和面貌,主要是由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过程,历史文化过程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的;“风”指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软件系统的系统概括,是节日风俗、城市风采、戏曲、社会习俗等软质方面的表现。“貌”则是对城市总体环境硬件特征的概括,是街道、建筑、山体、河流等城市的有形形体和无形空间硬质方面的表现,是“风”的载体。

基于上述对城市风貌的基本认识,本文给出的城市风貌定义为:城市在不同时期历史人文积累、自然生态特征和城市功能发展的长期综合影响下,由建筑物、构筑物、标识物等不同类型的空间识别要素形成的具有空间结构、形态特征、文化属性的城市视觉形象,并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职能环境相互适应的有机系统。

2.2城市风貌的认知维度

维度,又称维数,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在物理学和哲学的领域内,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维度是指一种视角,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城市风貌的维度可以理解为,对于城市风貌的要素认知有多方位、多角度的认知视角,不同的认知视角下各种因素在城市风貌中影响的范围和内容都各有区别,由此就构成了城市风貌不同的维度,是判断城市风貌好坏的“基本因素”。这里将城市风貌认知维度划分为主体、客体两个方面。具体解释为承载城市风貌的物质空间自身认知维度和以城市聚居者为主的客体对于物质空间的感知维度。

主体维度认知是从城市的整体性出发,从城市整体视角观察、分析城市风貌。它研究的是城市本身是否拥有风貌资源,有什么样的风貌资源的问题,要求具有宏观性和逻辑性。而客体认知维度是从城市的局部认知入手,通过城市中具有突出特色的部分的分析解读,确定其在城市整体风貌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的是这些特色风貌资源看起来怎么样的问题。通过人的认知视角,感知城市的物质空间形象。

2.3城市风貌认知系统

我们可以分两个层次建构城市风貌认知系统,一个层面是把城市风貌作为一种客观实体与空间形态来判断,从整体构成角度来分析城市风貌的组织规律;另一层面,以人的认知与判读为基础,体验城市风貌的空间特征与文化意义。通过主体维度认知城市的整体风貌与方向,通过客体维度了解城市局部特色风貌的构成与层次,最终才能使得城市风貌的整体秩序和重点特色被有效的识别感知,进而进行主次有序、详略有质的规划与控制。通过这些问题使得城市风貌的识别性有效提升,使城市环境(主体)同人(客体)的需求达到“同一”。

3.城市风貌规划方法研究

风貌规划的编制内容涉及到影响城镇风貌的所有因素,包括历史、文化、审美、自然、景观的等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如何通过一项规划设计成果把握好这些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到既系统又突出重点,使规划成果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是风貌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研究风貌规划编制的内容,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是风貌规划的目标是什么;风貌规划控制内容,这也是到貌规划和建设管理中最关键的部分;最后应该知道如何将对风貌要素的把控,转化为便于管理的风貌规划的实施管理。风貌规划的核心内容则包括以上三个部分。

3.1风貌规划目标

(1)城市功能发展目标――高效的城市功能构成

城市风貌规划要在对城市功能研究和进一步疏导的基础上,对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做出控制引导,创造、适应和满足城市对内对外各项活动的空间环境基底。首要目标是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提升,推动地区产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在城市功能发展中,分析认知大众生活软质的文化风俗特征和活动方式的硬质特征,在规划中从中提取功能发展的关键点,满足当代城市中不同人群的生产生活需求。

(2)城市环境发展目标――和谐的城市空间组织

目标在于构建良好的城市环境带动城市土地价值,带动城市建设。在城市环境发展中,分析城市整体环境中的自然基质以及硬质的建设空间的特征,在规划中综合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的生长性特征,避免城市空间漫无目的,无序的自我扩张。通过自然要素的整合,城市色彩、开放空间、景观视廊、建筑要素等的控制,为城市营造出优美的视觉空间形象。

(3)城市特色发展目标――鲜明的城市形象特色

具体指地区文化特色的发扬、继承和演进,使得城市特征显著。风貌规划旨在详尽的调研基础上,通过具体分析和整合城市资源,将城市的自然特色、发展动力、历史文脉以及人文精神等要素内化到风貌规划体系中,形成别具特色的规划系统。

3.2风貌规划体系构建

(1)城市风貌整体定位

通过城市风貌特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从城市总体地层面认识一个城市总体的特征。对于基于对嘉峪关市现状风貌的系统研究,得出嘉峪关雄关文化、工业文化主导,多元文化交汇的文化特色;祁连雪山围绕,讨赖河水穿越的自然特色;以及对外旅游吸引力强,对内和谐宜居的社会生活特色。

(2)明确城市风貌结构

明确嘉峪关市的风貌结构,一方面有利于明确风貌建设的任务和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地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物质空间风貌的塑造和实施。综合现状分析,确定嘉峪关市的风貌结构骨架。

(3)城市风貌系统构建

在城市风貌系统的研究中,通过城市风貌核、风貌轴、风貌片区的划定,形成风貌控制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控制。以此反映城市历史极其独具魅力之处,并为人所感知、理解;体现城市特色形象及面貌,反映居民独特的精神生活和人文内涵。

3.3城市风貌实施引导

根据嘉峪关城市风貌结构中风貌核、风貌轴、风貌片区的规划分级,结合地段本身属性,形成重点控制地段、一般控制地段、风貌协调地段,从而展开嘉峪关市中心城区风貌控制工作,最终达到对于嘉峪关城市风貌的有效管制。

重点控制地段建设目标:反映城市历史极其独具魅力之处,并为人所感知、理解。体现城市特色形象及面貌,反映居民独特的精神生活和人文内涵。

一般控制地段建设目标:能提供正常生活的休闲精神娱乐场所,并创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格和特色的城市空间。

风貌协调地段建设目标: 顺应城市形象,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格局。

根据以上的原则与目标,针对嘉峪关市中心城区重点的城市地段进行导则指引控制,而在一般控制地段及风貌协调地段不做具体的控制引导,结合具体的项目设计在不违背风貌控制要素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4.嘉峪关城市风貌规划实践

4.1嘉峪关市风貌概况

嘉峪关市现代化气息比较浓厚,城市功能完备,市区环境优雅,街道宽敞整洁。商业、旅游、金融等设施功能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另外嘉峪关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唯一的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交汇的城市。嘉峪关风貌现状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体现方面:城市整体文化氛围不够浓郁,文化风貌的塑造主要依托于历史遗存,以古迹光观游览为主,文化倡导较单一,不符合多元文化并存的综合性城市的精神内涵。另外关城的文化辐射效应尚未发挥,没有形成与城市的互动与共赢。

(2)生态影响方面:嘉峪关市属于典型的干旱区绿洲城市。因而城市生态系统对外具有高度依赖性,以及由于城市各方因素的变动导致城市景观的快速演变性。基于嘉峪关市在戈壁荒漠的基质背景中表现出的异质性与低阻抗性,其整体生态构架尚未完全形成,人工环境与自然要素的结合有待改进。 另外讨赖河尚未充分发挥对周边区域的空间干预与环境效应,生态价值未得到充分彰显。

(3)城市空间方面:城市标志空间的代表性不突出,城市天际线缺乏与周围山景的整体考虑。另外城市高品质消费空间稍显不足,城市中尚未形成功能复合、品质较高的购物环境。

(4)建筑风貌方面:建筑风格各异,地域性特征不显著,色彩较为混乱。城市环境设施形式各异,缺乏主题性的引导与控制。

4.2嘉峪关城市风貌体系构建

(1)风貌特色提炼

总体定位――嘉峪关市是一个文化特色浓郁的人文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休闲城市,也是居住环境优越的宜居城市。在未来,嘉峪关市应凭借与酒泉便捷的交通联系,以“山―水―关―城”一体的空间特色为吸引点,以良好的生态背景为支撑重点打造成为:

雄关天下、丝绸之路文化之都,

戈壁明珠、生态宜居滨水之城。

(2)整体风貌结构

综合嘉峪关市现状风貌内涵挖掘与问题整理,基于嘉峪关市的整体风貌定位,最终得出嘉峪关市整体风貌结构,即为

一轴贯城,两脉通远,三带构形

两翼策动,三核聚心,多点辉映

“一轴”――城市发展轴。沿新华路串联老城、新城和未来新区,展现城市发展文脉,并与嘉酒对接,主要是指向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两脉”――高速沿线城市生态绿化脉以及讨赖河滨水景观脉。

“三带”――沿兰新路展开的商业活力带;沿迎宾路展开的旅游展示带;沿新建高铁站点展开的新区形象带。

“两翼”――位于城市发展轴西侧的嘉峪关长城和东侧的酒泉钢铁厂,这两翼即是嘉峪关的发展腾飞之翼。

“三核”――传统商业心,公共生活心,新区政务心。

“多点”――酒钢职工乐园、森林公园、迎宾湖公园、东湖公园、讨赖河公园、明珠公园、南湖公园等多处绿化景观核心点。

(3)分级风貌控制

城市风貌核在城市风貌系统的研究中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节点与标志物的集合,是集中展现城市风貌特色的核心空间,也是嘉峪关风貌骨架上的标志性空间。规划中以城市空间特性、文化特性、自然要素为基础,设计老城商业核心、公共生活核心、新城政务核心作为一级风貌核,作为片区功能组织的核心带动区,进行重点建设与控制;将门户类、景观类风貌节点作为二级风貌核,并贯穿于风貌骨架之中,进行风貌控制,结合一级风貌核形成多类型、多层级的节点系统。

风貌轴线是城市风貌空间特色形成的不可

或缺的形式。基于嘉峪关城市道路、河流构成特点,围绕城市公共活动密集、文化潜力突出、生活氛围浓郁的线性空间,形成一轴、两脉、三带的城市风貌骨架。规划中以城市发展轴、讨赖河滨水蓝轴、高速生态绿轴作为一级风貌轴,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带动区,进行重点建设与控制;将三条主要街道空间作为二级风貌轴,进行风貌控制。

风貌区是现代城市风貌载体的最基本的城市物质基础,它们往往能整体的反映一种统一的文化内涵或精神取向。基于这种理论我们对嘉峪关进行特色定位与特征分区,提出各个分区的主要风貌定位,从而形成依托各分区特点的风貌分区。依据统一的文化内涵、相同的精神取向以及协调的建筑形态三个基本的标准,我们将上述风貌区分为三个等级。依据风貌区定位和风貌等级,形成不同片区的风貌控制。

一级风貌区:反应城市历史、城市独具魅力之处,体现城市整体形象及面貌,反应居民独特的精神生活和人文内涵。建设目标为展现新型工业城市的现代风貌特色和以雄关文化为载体的历史文化特色风貌区,以及以生态宜居特色为载体的讨赖河周边滨水风貌区。

二级风貌区:能提供正常生活的休闲精神娱乐场所,并创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格和特色。建设目标为体现现代都市特色的公共活动特色风貌区,以及具有协调风格和建筑形态的现代风貌居住区。

三级风貌区:顺应城市形象,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格局。建设目标为使各类型具有统一风貌的现代居住片区。

5.结语

城市风貌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其重要性开始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由于城市风貌规划还处在起步阶段,风貌规划编制的模式尚未成型,本文仅从风貌规划的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以嘉峪关城市风貌规划为例做了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经验不妨为广大风貌规划工作者所共同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蔡晓峰.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篇2

关键词:布哈拉;丝绸之路;历史古城;旧城保护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2-66-(5)

1 前言

布哈拉城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三大城市、布哈拉州首府,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享有“博物馆城”美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对中亚许多地区的城市规划变革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布哈拉被记载为“不花剌”,是丝绸之路大部分路线的必经之处,在丝路繁盛时代,它既是宗教和贸易中心,也是著名的伊斯兰教学术重镇及文化宝藏,有“伊斯兰教罗马”之称。居民至今还把该城叫作“布哈拉伊夏立夫”,意思是高贵的布哈拉城。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哈拉旧城中心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评定意见书中,指出了布哈拉旧城的三大重要价值:(1)布哈拉的城市布局与建筑对中亚广大地区的城市规划与演变起到了深远的影响;(2)布哈拉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其城市肌理,是中世纪中亚城市最完整、保存最完备的典型地区;(3)9世纪至16世纪之间,布哈拉是近东地区穆斯林神学,特别是苏非派禁欲神秘主义神学的最大中心,拥有200多座清真寺、100多个伊斯兰学院(图1)。

2 布哈拉的城市历史、老城布局与历史建筑

2.1 布哈拉城市历史

布哈拉城座落于紧临沙赫库德运河的绿洲地区,距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约450公里,距撒马尔罕约250公里。

布哈拉城始建于大约公元前两千年,考古发掘揭示,后期布哈拉城址上的聚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成为了Kushan帝国的一部分。公元4世纪时,它被纳入了Ephtalite帝国的版图。在阿拉伯征服之前,位于富饶的绿洲之上、古代贸易线路交汇处的区位优势使布哈拉成为了中亚最大的城市之一。古波斯时期城市面积大约40公顷,统治者居住的城堡(the ark)位于西北角,目前遗址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土丘。古城墙仅遗存了一小部分,与Khiva的城墙风格相似,在波浪形城墙上耸立起巨大体量的高塔。

709年,布哈拉成为了巴格达哈里发(the Caliphate of Baghdad)的主要文化中心之一。892年Emir Ismail ibn Amad(892-907)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独立国家Sarnanid王国,并建都于布哈拉。之后一段时期,特别是在11世纪以后Karakhanids统治时期,布哈拉经济、文化飞速发展,规模显著扩大。1220年蒙古人入侵,成吉思汗洗劫了这座古都,直到13世纪后半叶才开始恢复生机。1370年布哈拉被并入伟大的帖木儿大帝的帝国版图,后者建都于撒马尔罕,但布哈拉仍保持了马维兰纳赫尔(Maverannahr)地区①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城市建筑也得到更新。

15世纪后半叶帖木儿帝国衰败、内乱频繁,布哈拉被Sheibani汗麾下的乌兹别克游牧部族占领并在此建都,成为了乌兹别克国家的中心。布哈拉汗国致力于经济文化发展,布哈拉成了主要的受益者,16世纪是布哈拉发展的黄金时期。

1598年阿布杜拉汗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连续出现了一系列的短命王朝,自17世纪后半叶始,统治力的衰弱导致周边国家相继对布哈拉进行劫掠。直至1753年,布哈拉成为新的曼古特王朝首都直至1920年。在这段时期,虽然1868年被吞并到俄罗斯帝国,布哈拉保持了整个中亚主要商贸转口地的地位。到1848年布哈拉有不少于38个商队旅馆、6个贸易建筑、16个公共浴室和45个巴扎(即集市)。布哈拉也是近东地区最大的穆斯林神学中心,有超过200座清真寺和100多座伊斯兰学院。1920年后,苏联军队征服了布哈拉,并在城堡(the Ark)上插上了红旗。

2.2 布哈拉城市布局特征

2.2.1 良好的历史延续性

从2500年前建城开始,布哈拉古城多次遭到破坏后又重建,与撒马尔罕多次迁址不同,布哈拉的城址几乎从未变动,该地区的文化层厚达20米以上。城市格局至今保存完好,仍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生长,旧城区的职能也延续下来,依然是全城的经济、文化、宗教、商业中心。许多历史公共建筑并未作为“标本”保存,而是持续使用、焕发出新的活力,注入现代功能成为商业设施或旅游景点;少量历史建筑保持了历经数百年的功能,如米尔阿拉伯经学院仍作为经学院正常教学、不对外开放。

2.2.3 自由的布局形态

布哈拉旧城的形态呈不规则圆形,古城面积大约40公顷,路网蜿蜒曲折,主干道系统是不规则的环形加放射式。Mekhtar Anbar和Bakhowuddin Nakshbandi两条东西向主干道平行于沙鲁赫运河(Shakhrud Canal)布局。大部分城市广场周边布局公共建筑,城市空间丰富多变、步移景异。

2.2.3 宜人的尺度

城市建筑密度较低,以1-2层的低层建筑为主,城市整体色彩以土黄色为主色调,小巷多以土黄色砖块铺地,与建筑一色。水泥或柏油道路一般是两车道人车混行。街巷局部放大形成广场等开放空间,建筑和道路广场浑然一体。

2.2.4 独特的本地风格

布哈拉的气候比撒马尔罕更加干燥炎热,结合旧城内外的两条运河布置数个水池,使城市内局部小气候舒适宜人。历史遗迹主要都分布在旧城中部Khodja Nurobo大道至Bakhowuddin Nakshbandi大道之间的东西向地带内,作为一个兼具防卫功能和商贸功能的城市。自公元九世纪始,旧城的城市风貌和功能布局基本成型,可分为三个功能区——城堡(Ark)、城市建筑区(Shahristan)和商栈区(Rabad)。阿尔卡禁城(the Ark fortress)是历代布哈拉统治者生活、执政的场所,长方形街区四周城墙环绕。沙赫里斯坦(Shakhristan)则是普通居民生活区,在阿尔卡禁城的城墙外形成。沙赫里斯坦是贸易手工业区及商栈(Rabad)。

2.3 布哈拉现存历史建筑

布哈拉古城现存140多处古建筑物,以16-17世纪建筑为主,包括居住建筑、宫殿、清真寺、神学院、浴室、集市等各种类型。主要公共建筑包括城堡、清真寺和经学院等宗教建筑以及大型市场建筑。

城堡阿尔卡禁城是中亚规模最大的城堡之一,内设宫殿(艾米尔宫)、国库、造纸厂等,禁城门外是列吉斯坦广场(Registon Square)和集市、交易市场。禁城中部分建筑已颓败为土丘,但整体格局保存完好,目前作为阿尔卡史志博物馆使用。

公共建筑以黄砖本色为主,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穹顶及皮什达克②饰以蓝色马赛克。作为中亚最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之一,布哈拉修建了大量清真寺和经学院,著名建筑群包括兀鲁伯经学院(Ulugbek Madrasah)(1417)、阿卜杜拉兹洪经学院(Abdulazikhon Madrasah)(16世纪)、库克尔达什经学院(Kukaldosh Madrasah)(1509)(图2)、米尔阿拉伯经学院(Miri Arab Madrasah)(1530-1536)(图3)、卡梁清真寺(建于1121年,1514年重建)(图4)等,穹顶和依旺③以釉面砖和马赛克组成阿拉伯文字、花卉和几何纹样。其中库克尔达什经学院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伊斯兰学院。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古城,布哈拉的市场建筑一般是方形或圆形平面,中心主穹顶和周边小穹顶群共同组成大体量的内部空间,典型建筑包括扎尔加兰圆顶市场和阿卜杜勒汗棚顶市场等(图5)。

布哈拉传统民居则大多是L形或回字形的内院式平面布局,二层以下的土坯平顶式建筑。

3 布哈拉历史建筑与城市的价值和意义

UNESCO专家指出,布哈拉古城是10世纪至17世纪的中亚伊斯兰城市的最佳典范之一,城市肌理至今保存完好。其重要性不仅在于保存下来的古建,更重要的是整体的城市风貌,代表了始于Sheibanid王朝、持续高水准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历史。

3.1 完整性

布哈拉古城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outstanding and universal value),其边界及缓冲区适宜且充分。虽然受1920年代至1950年代间大量新建建筑影响及地震损害,布哈拉仍保持了其历史氛围及相当完整的城市肌理。

然而,历史遗产的完整性正受到土壤盐度、地下水和白蚁侵蚀的严重威胁。此外,大量出色的土质建筑由于历史材质的退化而在某些方面极度脆弱。

3.2 真实性

布哈拉保存了Sheibanid 时期城市布局的极大部分。过去半个世纪,历史中心区也建设了一些现代建筑,并破坏了局部地区的风貌,但在其他地区,中世纪城市景观保存完好。老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仍保持很高的比例,历史中心区毫无疑义地是主要反映中世纪时期中亚穆斯林城市风貌的突出典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果将布哈拉历史中心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考虑其城市环境、形态与设计、应用的材料与技术、功能与传统,部分因素有可能会对历史遗产的真实性造成负面影响,例如:(1)传统材料和传统建造技术的逐渐消亡,新的建筑细部的引入;(2)对主要遗址和城市肌理的记录不够完善;(3)城市发展的压力造成一些不适宜的新建筑设计。

4 布哈拉旧城的保护与利用

4.1 布哈拉旧城保护与利用的管理体系

联合国专家提出的布哈拉旧城保护与管理要求包括:

世界遗产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法》(the Law on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perties,2001)。目前的法律与城市规划法规共同规定了文化遗产及其缓冲区的保护。这些文件反映在2005年编制的《布哈拉城市总体规划》(the Master Plan of Bukhara city)中。此外,2010年3月23日,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内阁颁布了第49号特别法令《关于布哈拉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修复与适应现代用途的改造的国家计划2020》(以下简称《国家计划》)。目前这一国家计划正在实施,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保存添砖加瓦。

布哈拉文化遗址的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等级化的体系,在国家层面由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文化与体育部负责,在地区层面由布哈拉地区文化遗产遗址保护与利用监察会及地方政府负责。

在布哈拉旧城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的框架下,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内阁引入了包含复杂行动的国家计划,涵盖2010-2020年间的布哈拉旧城中心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修复及适应现代功能的改造。关于改造行动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以确保遗址的完整性、特色性要素免遭破坏。执行《国家计划》的过程中,还将展开永久性的遗址监控。为保持布哈拉遗产突出的普世价值、同时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需要一项综合性的管理计划,它应当包含一个信息化数据库、一项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一套科学监测系统、一个基础设施规划、各类设计导则以及旅游服务导则与法规。为保持整体性与真实性的状态,尤其需要一项综合保护战略,用于移除覆盖了早期文化层的晚期文化层,并将街道路面降低到历史上的地平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用传统建造技术建造新的大体量建筑。目前“城市规划科学—研究与实践学会”正在进行布哈拉旧城中心的详细规划项目,这将进一步深化上述问题的研究。

4.2 布哈拉旧城旅游开发

布哈拉旧城的保护与利用是相互结合进行的,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服务体系。许多古建由于UNESCO的介入,修复工作做的非常出色,修复部分与遗存部分在材质、色彩上有所区别。旧城旅游开发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旧城中心经过再开发的大量公共建筑彼此串联,形成连贯、流动的宗教、商业、休闲空间。由于旅游活动开展得较早,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布哈拉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商业服务都较为成熟。

大型文化综合体及其周边地带,由若干个清真寺、经学院和市场、服务设施等组成,面积约6万平方米(图6)。

旅游景点附近的许多民居都作为家庭旅馆而开放,内院式家庭旅馆以当地手工艺品进行装饰,内部设施则非常现代化,卫星电视、热水洗浴设施等一应俱全(图7)。

再开发之后的古建及复建的公共建筑中,主要布局商业店铺及刀剪、银器、铜盘、木刻、陶瓷、剪纸、地毯、人偶等采用传统技艺的特色手工作坊。

除保护历史建筑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护城市空间和日常生活氛围。目前旧城内的商业步行街主要有三条,将大部分公共建筑、旅游景点、手工作坊穿插串联起来。在撒马尔罕大道的一段步行街上,沙赫鲁运河旁的一个水池周边组织成Lyabi Hauz文化休闲综合体,布局餐饮、娱乐、住宿、民宿文化等公共设施(图8)。水池东侧,建于1622年的诺迪德文贝吉经学院(Nodir Devon Begi)被赋予了博物馆的新功能。

5 结语

要保护布哈拉那样大体量的历史建筑首先需要稳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增加地方收入、为旧城保护提供资金的必要手段,但也存在风险。就资金来源而言,单靠本国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率接近20%的乌兹别克有必要通过吸引外资来更加有效地进行保护与重建工作,并对投资者进行仔细的甄别。

布哈拉的气候条件使古建立面的精致花纹易遭破坏,而这些釉面砖纹样是紧密结合在大部分著名建筑的整体风格中的。大部分著名建筑都有修复或重建的痕迹,其目标是遗迹能够继续为生活服务,这也是许多清真寺和经学院作为市场使用的原因。考古学家使用古老的砖块和技术完美地重建了萨曼尼德陵崩塌的穹顶。布哈拉人爱护自己的城市,对UNESCO的工作人员非常尊敬,这也许是源于伊斯兰教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布哈拉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

总体而言,布哈拉的旧城中心保护与开发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在多方投资、多层级管理、积极保护与修复的同时,历史建筑中加入新的功能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历史建筑得到充分的利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适度控制旅游容量,充分体现出这个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保持了民风民俗的延续性,旧城中的居民也得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生存环境。

注释:

① 马维兰纳赫尔地区,即“河中”地区,狭义指阿姆、锡尔两河流域,即现代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

② [皮什达克(pishtaq,源自波斯语),指依旺的正式入口, 在长方形外框内设置高拱券,装饰以阿拉伯文字、几何图形或自然纹样的马赛克。

③ 依旺(Iwan),指圆顶三面墙的大厅或场所,另一面向内部庭院完全开放,广泛用于公共建筑和住宅。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D·霍格.伊斯兰建筑[M].杨昌鸣,陈欣欣,凌珀,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美]Steven Chance. The Politics of Restoration [J]. The Architecture Review,1994,(10):195.

[3] [美]纳赫姆·科恩. 城市规划的保护与保存[M].王少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UNESCO. Historic Centre of Bukhara[EB/OL]. http:///en/list/602.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 城市设计 边缘型 高新园区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设计走上规划舞台,城市设计观念逐步被普遍接受。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城市设计可以理解、改造、管理和经营城市,城市设计的作用愈发凸显。

1.1城市设计的概念及目的

长期以来,对于城市设计的定义,专家和学者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如沙里宁对城市设计的定义:“城镇设计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1]”;培根(E.Bacon) 指出:“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 包括相应的要素,如风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布局和设计[2]”;胥瓦尼( H.Shirvan)下的定义:“城市设计是处理物质环境质量的那部分城市固化过程, 也就是说, 它是环境的物质和空间设计[3]”。而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1998, 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中明确城市设计的定义为: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 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综合以上认识,城市设计内涵丰富,是对城市物质空间以及建筑形态上的一种引导控制,同时也是对文化、经济和社会总体协调的政策设计。

1.2产业园区类型

依据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的发展关系,将产业园分为如下三类:边缘型、城中型、拓荒型。其中边缘型园区处于城市边缘或城市,有较大的发展余地,这样既有利于开发区依托高校科研密集区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城市边缘区建设。如日本关西科学城、天津华苑产业区、深圳市高新区等 [4]。本文提到的长沙高新区信息产业园和济南大学科技园服务外包产业园都是边缘型开发区,依托大城市周边优秀的自然、人文、教育和公共设施资源快速发展。

2 研究对象简介

长沙高新区信息产业园规划区总用地964.21公顷,主要以林地、水面、耕地、村镇建设用地为主。基地四周被高速路及城市道路围合,东为雷锋大道、西为绕城高速、北为黄金大道、南为岳麓大道。基地内河流、水面、湖泊众多,其中渔婆塘水库在基地中心位置。未来发展将要求本区成为:区域级商业商务服务中心、地区级专业服务中心、信息技术转化应用中心、光伏产业集群区、综合服务配套中心。

济南大学科技园服务外包产业园位于大学科技园中部海棠路以西,马鞍山与徕佛山围合的山谷中,总用地约209公顷。基地内现状以农田为主,地形较为平缓。规划目标和定位:未来建成山东省及区域内服务外包产业最集中、技术最先进、资源最丰富、政策最优惠,面向世界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推进全国服务外包产业升级的示范区;引领山东服务外包品牌效应的先导区;提升济南服务外包生态特色的试验区。

3 边缘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设计问题的探讨

3.1 问题剖析

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整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了的环境设计[6]。许多城市设计项目是由于项目组织方、项目设计团队、政府管理部门、项目施工方之间不断博弈,最后得出相互磨合甚至妥协的结果,因此在这里面经常有一些程序上不合理、设计规范上球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细心体会。以前文所述两个边缘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这类城市设计往往有以下几点问题。

1)定位过高、与周边产业园形成竞争关系

规划设计定位是项目最基本的议题。而许多项目组织方和管理者存在着超前、求大、求全的思想,忽视了项目自身特有的区位、环境、资源等支撑条件。例如济南市城市东部的齐鲁软件园已经率先形成规模和品牌,而作为城市边缘区域的济南大学科技园服务外包产业园定位为面向世界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这显然不现实。同时就环渤海湾地区来说,国家2009年批准的北京、天津、大连等“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均比济南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长沙高新区信息产业园项目所在的岳麓山科技园以电子信息产业、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为主。而湖南省内截至2011年已有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四个国家级高新区,临近省份湖北省截至2012年已有武汉、襄阳、宜昌、孝感四个国家级高新区,这些国家级高新区均涵盖光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产业结构部分重合,形成相互竞争关系。

2)现状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亟需改善

边缘型高新园区处于城市边缘或城市,优点是土地充足、拆迁量小,但基础设施薄弱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道路建设及地块内“七通一平”等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3)规划管理不到位,实施效果打折扣

目前我国的规划管理已经逐步走上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管理人员也呈专业化、高学历化发展,但是在城镇化浪潮中规划管理无论从方式上、制度上还是具体管理者上看,还是有很多瑕疵。具体从长沙与济南两个项目来看,边缘型城市新区的管理和控制力度比主城区相对松懈。两个规划文本中都提到了城市设计的管理控制机制,强调城市设计介入城市规划管理的目的是对建设行为进行更有效的管控。这种控制过于结构性的和原则性,强调的是对城市总体结构、空间系统、总体风貌等宏观体系的把握和控制,而忽略了城市空间的具体引导,如建筑风格、色彩、高度、景观廊道、街道界面、开放空间等。而这些空间上具体引导往往是城市规划管理者需要掌控的重要内容。

3.2 对策与建议

针对边缘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项目系统性和可行性

规划中应注重项目运作可行性、重视分期发展,使项目开发形成连动的规模效应。近期开发和远期发展相结合,从整个规划区综合考虑,包括路网、绿地、建筑布局,以利于滚动开发,分期建设,紧跟时代变化发展。

2)提高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

从实际项目来看,我国城市设计还是缺少政策的支持和法律地位的明确,同时市民的公共参与也不足,在2008年颁布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因此在实际项目操作中,城市设计经常成为华丽的招商文件或者挂在墙上的效果图。建议在政府层面应重视城市设计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参考和前置要素,明确城市设计的法律性质和法律地位,保障城市设计的有利推行。

3)充分利用城市边缘资源、提升项目支撑力

边缘型高新园区周边往往有大型高校园区、城市新区以及其他类型的产业园区。城市设计中应统筹考虑区域内的各种行政、公建、居住、教育、文化娱乐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商业竞争,利用外部资源,特别是高校优质的教育文化资源,形成对项目可行性的有力支撑。

4)城市设计控制导则细化

由于具体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的控制需要,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管理单元提出城市设计控制性导则可以有效提高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实际效用。城市设计导则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确定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控制指标(如建设高度布局、建设密度分区等);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给出各级绿地指标和分布形态;对城市风貌要素、重要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及规定性控制。

4 结语

在城市化规划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项目中具有空间、形态、开发时序的引导与示范的双重作用。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设计的作用将越来越突显,在城市规划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沙里宁.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顾启源, 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341

[2] 培根. 城市设计. 黄富厢, 朱琪, 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121

[3] 刘宛. 城市设计的范畴及要素[J]. 城市规划汇刊, 2003(1):76-80,96

[4] 哈米德·胥瓦尼. 都市设计程序. 谢庆达, 译[M]. 台北:创兴出版社, 1979:91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弹性控制;动态;合理

1 引言

弹性控制具有激励与约束两方面的作用,将弹性控制应用于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能够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协调城市建设各利益主体的博弈,促进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2 弹性控制的内涵

2.1弹性控制的概念

在有外力作用时,物体发生形变,外力作用消失后,物体的形变也随之消失,则可认为这个物体具有弹性。从管理层面看,即指管理机构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或可塑力。弹性控制指的是组织系统能够根据内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控制行为,从而使自身得以保持某种特定状态。将弹性控制应用于城市的规划设计,在城市设计控制框架下运用弹性原理来积极引导与激励控制要素,激发城市建设的能动性,从而提高城市建设的运作效率,促进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2.2弹性控制的作用

广义上看,弹性控制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有激励与约束两个作用。狭义上看,城市规划设计的弹性控制主要是城市设计控制框架下的弹性引导,这种弹性是有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所构建的框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平衡性,从而完善城市建设的市场投资环境,协调城市建设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增强对多元投资主体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与灵活性,使城市建设得以和谐发展。

2.3弹性控制的提出背景

在我国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设计方应首先勾勒城市区域的理想设计蓝图,然而,从现阶段的城市设计建设时间来看,城市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会受到投资计划的不确定性、城市结构的变化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最终都很难完整实现最初的城市设计构想。因而,当前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此外,当前城市中突出存在的热寂效应也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例如汽车数量的增加使得城市道路不断拓宽,而新修建或扩建的道路设计又是否能为道路的后续加建或拓宽留下余地;为举办各种大型洲际运动会耗费巨资修建的体育建筑赛后是否能继续用于支持城市的发展建设。通过将弹性控制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利用弹性与可变取得时间与空间的平衡点,从而有利于构建合理有效的时空复合结构体。

2.4弹性控制的矛盾

城市规划设计的弹性控制既倡导弹性激励,又强调约束控制,其本身构成了一个多元矛盾的集合体,也使得弹性控制对城市建设的引导和控制具有双重作用。如果弹性控制合理恰当,会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有效地促进作用,而如果控制不当,则可能会其反作用,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形成阻碍。在制度经济学中,交易成本是用于评价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一般而言,交易成本越高,制度的运行效率反而越低,弹性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建设的交易成本,增加了政府与投资主体的谈判和推诱过程,降低了城市建设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对于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掌控权力,弹性控制的存在又为某些人员创造了权力寻租的条件,破坏了制度的运行环境和价值理论。因而,在实践中应使弹性控制应用策略简练明晰,并有效监督控制策略的实施,确保城市规划设计的弹性控制朝着正确的方向运行和发展。

3 弹性设计的控制要素

弹性控制主要有土地使用、目标体系和指标体系三个控制要素。

3.1土地使用

土地使用时城市规划设计的最终结果体现,也是对规划理念与思想的实践阐释。只有充分有效地梳理和整合土地使用,才能保证城市设计的实效性。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应根据相关规划文件的规定,对土地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与局部整合,并注重土地的混合使用与控制的层次性,将城市居民的居住、工作与游憩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土地使用的多元化,全方位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从而增加土地使用的弹性。

3.2目标体系

城市设计主要是对影响城市物质空间的决策环境进行设计,如设计目标、设计导则与实施策略等,并据此指导下一层次的城市建设。在确立城市设计目标前,应认真分析研究城市物质空间的发展,整合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元价值的需求,首先确立城市设计的主目标,以主目标为核心确立各分项的子目标,将主目标和各子目标结合起来,构建系统的城市设计目标体系。

3.3指标体系

城市设计指标是城市物质空间的数字化体现,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弹性控制中,通过设计指标对建成环境进行理性分析。城市设计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技术经济指标与用地平衡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约束与制约城市的建筑体量、空间结构与空间模式。在市场经济下,指标体系一般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博弈结果的体现,因而,应对指标体系实施弹性控制,使城市规划设计更具动态性和灵活性,促进城市设计的有效实施。

4 弹性控制的应用策略

4.1土地使用的兼容策略

土地使用的兼容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街区土地的混合使用与土地使用的兼容。居住区域内的土地应具有多种使用功能,应包含一定规模的休憩和商业用地,同时在工业或商业用地中也应设计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从而将居民的居住、工作与休憩紧密联系起来。城市规划设计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以弹性控制为主导,赋予土地一定的使用兼容性,当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时,应根据地块的特点,灵活合理地变更地块的使用性质,如将居住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使土地使用更具多样性与丰富性,增添城市的活力。此外,通过合理使用土地,还能促进土地性能发挥的最大化,全面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如某块土地原先为纯粹的居住用地,通过改进现有部分居住用地,增加居住用地可利用空间,从而腾出部分居住用地用于转变为商业用地,该地块成功转型为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的混合使用地块,即增加了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又增加了整体地块的使用效益,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该地块的土地利用效率。(如图1)

4.2目标建构的动态策略

目标建构的动态性包含时间维度的动态性与空间维度的动态性。从时间维度上看,应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结合起来,并根据城市的发展进行灵活调整。其中,近期目标主要用于解决现阶段的城市问题,因而应具有较强的实施操作性,远期目标主要服务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空间维度上看,应先确立主导目标,并与辅导目标结合起来构成由多元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主导目标主要是解决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因而应具有较强的倾向性,辅助目标主要侧重于解决城市建设某一层面的问题,并辅助解释主导目标。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内外环境与实施效果的变化,灵活调整主导目标与辅助目标。(如图2)

4.3实施管理的奖励策略

实施管理的奖励策略主要可分为两类:①对历史建筑或街区进行保护的奖励策略;②对提供公共空间或其他公共物品进行的奖励策略。奖励方式包括面积奖励与资金奖励。面积奖励即增加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应用在具体的实践中,可表现为增加原街区的建筑面积,如果是在城市风貌严格控制区段,政府可能不会允许增加建筑面积,但会给予开发商其他区段相应的建筑面积奖励。资金奖励主要指减少开发商的征税比例,也包括货币奖励。在实施管理的奖励策略时,应综合考虑公共物品的资本投入与公共空间的规模等请客,合理划分多元的奖励层次,并构建相应的规章制度,公平、高效地实施奖励。

篇5

【关键字】慢行交通;规划策略;构想

城市机动化交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环境、道路交通及居民安全出行的产生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多。在当前我国能源紧缺、交通拥堵加剧的情况下,呼和浩特市应大力发展与改善慢行交通系统环境,以促进城市交通结构合理化,引导市民全新的出行理念。

1、慢行交通的概念

慢行交通是指以步行及自行车为主体、以低速环保型助动车(最高车速不大于20km・h,噪声较低,制动良好)为过渡性补充的非机动的交通方式。出行半径在1~3公里有明显优势①。

慢行交通具有以下特点:方便居民接触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更适合短距离出行;环保、健康;不易发生交通事故。

2、国内外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经验借鉴

2.1慢行之都――丹麦的哥本哈根

作为世界闻名的慢行之都、自行车城市,哥本哈根市目前建有附人行道的自行车绿色路线和远离交通道路的休闲型步道;为改善当地自行车停车设施和骑行环境,政府鼓励建设自行车停车场,并沿道路设置供居民和相关人员使用的自行车停车架;在公共交通新环线及郊区铁路的所有车站及地铁车站附近,均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

2.2杭州

杭州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的城市之一,具体措施为将非机动车道网络按等级分为廊道、集散道、连通道、休闲道;构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及河道慢行交通系统,构建“公交加慢行”一体化交通出行,发展多元化慢行交通模式,实现交通宁静化。随着规划的逐步落实,杭州市开展了公共自行车租赁,开通了水上巴士,加强对慢行交通的安全引导和人性化关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呼和浩特市重点地区慢行交通存在的问题

3.1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服务水平偏低,未能与慢行交通形成有效衔接。

3.2立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机非隔离设施(隔离栏、隔离墩、交通标线、分车带),非机动车停车场,盲道,无障碍通道,步行街等慢行交通设施分布不均、布置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设置。

3.3步行街、街头公园、城市公园、滨水空间、步行商业街等慢行休闲空间设计缺乏特色,行人空间环境较差,与慢行交通空间衔接不紧密,缺乏有效的换乘枢纽。

3.4慢行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人行步道被机动车停车侵占、占道经营、公共服务设施侵占等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城市有60%的步行道有效通行宽度不足2米②。

4、呼和浩特市重点地区慢行交通规划策略构想

4.1慢行交通为主体的多层级出行引导策略

基于呼和浩特的现状交通模式,依托城市现有功能设施及适宜慢行的出行范围,构建慢行区、慢行核、慢行道三个层级的慢行系统,逐步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实现慢行交通为主体的出行引导模式。

4.1.1慢性区

①核心慢行区:可依托呼和浩特市一环路、二环路、科尔沁南路、机场快速路、鄂尔多斯东街、兴安南路、昭君路、云中路、呼准公路等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将城市核心区周边划分为多个核心慢行区。

②大青山南坡生态慢行区:大青山南坡慢行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在城市中的功能定位,可将其规划为一个慢行区,也可规划为大青山南坡生态慢行带。

4.1.2慢行核

慢行核是慢行区内重点发展慢行交通的核心区域,可吸引人们参与多彩的慢行生活,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传统的出行观念。

可将呼和浩特市城市慢行核划分为以下几类:

①公共交通枢纽核――公共交通枢纽站点周边区域,包括轨道交通站点及主要公交换乘站点等;

②城市活力核――中心商业商务区、文化娱乐中心、院校等;

③城市休闲核――大型城市公园绿地、风景名胜区、滨水休闲区、历史风貌区等;

④城市生活核――大型居住区中心、社区中心等。

4.1.3城市级慢行交通通道

海拉尔大街、兴安路、巴彦淖尔路、鄂尔多斯大街等作为呼和浩特市的主要街道,可作为城市级慢行交通通道。另外,还可形成大青山南坡慢行休闲通道、环城河慢行休闲通道、大黑河慢行休闲通道等城市级慢行休闲通道。

4.2慢行系统与休闲空间一体化策略

将慢行系统规划与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更新相结合,完善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步行商业街、滨水景观等公共空间设计。

自行车休闲道是区内休闲、健身骑行的专用道。自行车休闲道沿环城河布置的休闲廊道,贯穿中山大街-将军衙署-绥远城墙遗址等历史古迹及商业中心及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归化古城等多个慢行单元及公共绿地等休闲元素,形成一环慢行核心区内重要自行车休闲道,以保障不同骑乘休闲需求。

在呼和浩特的扎达盖河、小黑河及哈拉沁河两侧的滨河路打造重要自行车休闲道,并紧邻环城河休闲慢行带两岸结合自行车道设置休闲步道,以游憩、娱乐为主,结合慢行关联区内公交站点,设置“B+R”慢行换乘枢纽。

4.3低冲击开发(LID)的慢行设施策略

“低冲击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有效的水文设计,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③。

大青山南坡属于城市二级水源保护区,环城河是呼市稀有的水景资源,两大区域包含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同时也呈现出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以低冲击开发形式确保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改善。在慢行交通规划中通过合理的选线,优化道路断面设计和排水系统处理,实行低冲击的开发引导。

4.4B+R换乘枢纽规划策略

B+R模式(即公共交通与自行车换乘交通模式)作为促进呼和浩特市公交优先落实的有效方式,对延伸呼和浩特市的公交服务,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机动性和可达性,吸引小汽车出行者改变出行方式,节约道路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缓解“出行难”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0-2020)》中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核心慢行区可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常规站设置综合“B+R”换乘枢纽。

4.5自行车规划策略

在城市的慢行核心区及环城河景观区可沿自行车廊道、自行车休闲道设置多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且布置在人行道时需留出足够的步行通行空间。结合自行车租赁点设置自行车停车场,方便市民停车存车。

大青山南坡可考虑构建自行车租赁中心+自行车租赁点休闲自行车租赁系统,并为各租赁中心规划适当预留发展用地,以便未来升级为城市慢行系统换乘枢纽。

4.6实施策略

为有利于呼和浩特市重点地区慢行交通规划的顺利实施,合理引导慢行交通的有序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现提出如下实施策略,为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6.1加强人行道整治,协调好市容、园林、绿化、交警等相关部门意见;

4.6.2紧密沟通沿街商厦并参与合作,兴建立体过街设施;

4.6.3加强街坊通道建设和管理,对慢行交通进行有效开放,完善步行通道及非机动车网络;

4.6.4加强非机动车管理,制定完善的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细则;

4.6.5建立和规范公共自行车租赁市场,制定自行车租赁管理条例;

4.6.6制定非机动车道建设、设施及换乘停车管理条例;

4.6.7规范电动自行车市场,制定针对电动自行车市场的统一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引导市场的良性发展;

4.6.8开展非机动车・安全教育,提倡非机动车行车文明行驶,印制《安全骑车手册》;

4.6.9积极推广非机动车出行宣传,印制城市非机动车服务地图;

4.6.10编制《呼和浩特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与建设导则》,并纳入地方法规或部门规章,保障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法可依;

4.6.11政府各部门应统一认识,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资金等方面应保障慢行战略的实施。

篇6

ABSTRACT: The reflec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 integration , standard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in urban design are the present need and a newly work field be opened as well as a base of the breakthrough of urban design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Beautification only in urban design is very single consideration that should get rid of in operation. The paper expresses the links between localization , integration , standard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in urban design.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景观、环境品质日益受到重视, 城市设计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城市规划管理中。但由于缺乏全面的认识, 城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效能。因此, 正确认识城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准确把握城市设计的定位与发展趋势, 确立当前城市设计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对当前城市建设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当前城市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上尚未达成共识

现代城市设计从开始产生到现在,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摸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 由于城市设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 在城市设计缺乏主流理论的情况下, 人们对城市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在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尚未达成一定的共识, 特别是城市设计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与关系不明确。对于城市设计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存在、还是依附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而存在, 对于城市设计在何种层面上或何种程度上与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等问题没有明确, 导致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认识错位。

1.2  宏观上缺乏整体性

目前, 国内城市设计的开展缺乏宏观层次上的研究和系统指导。城市设计不是在城市的整体范围内、在统一策略的指导下有重点、分层次、全面性地开展,而是盲目地投入于城市局部地块、街道的景观环境设计, 在很多情况下, 只顾及于为城市重点形象工程服务, 甚至与景观整治、环境改造联系在一起, 成为城市中掩丑遮弊、装点修饰的重要手段, 沦为城市美化设计。这种状况, 是与城市建设水平的发展不相适应的, 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 导致城市品质的参差不齐, 使城市设计的宗旨大打折扣。

1.3  实际运作中缺乏法制依据

目前, 我国还缺乏成熟的城市设计法规, 完整的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更是没有。这种情况, 一方面导致管理部门的工作缺乏章法, 主观性、随意性因素比较大, 例如, 城市设计的编制就是五花八门, 管理部门面对多种多样的设计成果, 缺乏明确的评判指标, 在审批过程中难于决择;同时, 没有明确的审批程序, 导致城市设计成果的管理和落实实施缺乏明确的步骤安排。另一方面, 严重影响了城市设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也不能满足城市设计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要求, 使城市设计的实施目前只停留在政府行为深度参与的公共性很强的项目上。在许多主要由业主开发行为聚合而成的地段建设中, 城市设计往往只具有技术的引导性, 不具有法令的强制性和行政的实效性, 严重影响了城市设计的实施效率。

2  城市设计的地方化

2.1  是当前城市设计研究的切入点

当前, 对城市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2) 城市设计的具体手法。

基础理论的研究, 无疑是不断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的根本, 同时也是它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的依托。然而,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 对各种概念的界定不同,对城市设计的外延与内涵的理解不同, 城市设计在理论上还存在着很多纷争, 主流理论尚未确立, 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检验和总结。固执地停留在基础理论的争论上, 不仅会降低城市设计的实效性, 同时也延缓了城市设计在实际建设中发挥作用。

具体手法的不断摸索和创新, 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和想象力的领域, 对于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提升, 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然而, 孤立的手法营造,可能会使城市建设出现点睛之笔, 但也会丧失对大规模的空间景观环境的关照, 同时使自身失去现实的实效。

从地方化的思路出发, 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的空间景观环境特质, 结合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使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理论手法运用与城市特色相融合。因此, 地方化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切入点, 使其在理论上和手法上都获得支撑。

2.2  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 必须根据自身城市化的特点, 审时度势, 及时开展城市设计活动, 以确保城市空间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 能够协调、均衡地发展, 促进城市生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顺应并一定程度上引导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日本横滨从1960 年代中开始意识到城市设计问题,于1970 年代初成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设计小组, 结合横滨在空间环境方面的缺点和特质, 展开了切合实际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工作, 为城市空间品质的提高和改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使横滨走上了一条“创造性和实验性的城市”道路。1980 年, 发表《城市设计宣言》, 1989 年发表《城市设计交流宣言》, 1992 年举办《横滨城市设计论坛》, 横滨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焦点城市。

2.3  是体现城市特色的要求

没有特色的城市是不会得到人们认可的, 城市的发展不能以某种既定模式为基准, 而要结合特定的地区和城市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城市设计活动中, 确立一种合情合理的价值准则和理性标准, 以引导城市建设形成特色和独有的魅力, 避免与其他城市的雷同, 有现实意义, 也是城市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

横滨城市设计小组在工作中, 根据横滨城市自身特色确立了工作的重点, 如: (1) 保护步行者的权利; (2) 尊重地形和绿化的地域自然特点; (3) 保护和延续历史的城市创造; (4) 丰富绿化和开敞空间; (5) 尊重沿河和滨海开敞空间; (6) 增加人们相互交流和接触的公共场所; (7) 既要有形式的美, 又要有内容的善。围绕这些课题, 横滨经过近30 年的建设, 形成了由水、绿化、开敞空间交织相衬的城市特色, 成为颇富特色的日本现代城市。

3  城市设计的整体化

3.1  是对城市设计的全面理解

城市设计的目的不是仅仅限于城市中局部地块的环境改造和景观整治, 这样还只是把城市设计局限在局部“美化城市”的层面上。城市设计以人的精神感知和行为活动的品质作为目标价值取向, 其所涉及的控制要素跨越了从人文到自然各个层面, 构成一个以有形要素为载体的环境系统。因此, 城市设计不是狭隘的景观环境设计, 更不是局部地块的形象工程设计, 景观环境设计只是整体的系统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 是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完成的。同时, 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人人平等的民主原则, 城市设计的终极目的就应当促进城市整体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 因此应当涉及整个地区或整个城市等大规模环境。

3.2  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保证

目前, 国内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不考虑自身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不顾城市实力, 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形象工程的建设中。这种做法, 造成了许多城市的雷同, 事实证明,简单依靠几个地块、几个街区的景观环境表现, 不会形成城市的整体特色, 甚至会造成城市的分块割裂, 给人华而不实的印象。

横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围绕着地形和绿化、步行空间、沿河和滨海开敞空间这些特色要素, 长期经营, 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由此看到, 整体化正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城市特色的形成, 需要整个城市范围内的环境品质的互动协调, 需要特色景观环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均质分布。通过对全市域范围内的城市景观环境要素的整体研究,确立特色纲领, 树立全局观念,提炼具有特色的控制要素, 在整体范围内统一协调, 合理分布,有利于城市特色的整体凸显。

3.3  是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基础

城市的形态特征存在着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次序, 正确的整体化思路是确保城市设计工作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构架之下, 在保证城市景观、空间、环境平均品质的基础上, 确立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体系, 并从中确立重点。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首先需要从宏观的层面确立城市空间、景观、环境特征及要素构成与分布, 并划定重点地区, 在此基础上, 针对重点地区展开详细的景观空间环境设计, 构筑城市精华。每一层次都取决于上一层次设计的限定, 尽管每一层次之间的限定可适当松弛, 但整体的、方向性的限定仍是基本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始终存在引导与反馈的关系。

4  城市设计的规范化、法制化

4.1  是城市设计发挥实效的必要条件

历史表明, 城市设计的理论、实践与立法是相互促进的,现实的生活环境问题促进了设计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而在引起各种影响因素共同关注的时候, 其规范化、法制化又成为必须。

城市设计规范化、法制化,包括设计管理、实施维护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 是为整个设计过程服务的一个行动框架和对社会经济背景的一种响应。同时它又是保证城市设计从图纸文本向现实转化的法制保障, 城市设计的内容作为土地使用的外在条件(规划设计要点是土地使用的本质条件, 具有法律效力) , 从统一有序的城市空间总体上指导和控制具体的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 同时又为个体设计和环境设计留下充分的创作余地, 成为城市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纽带。从管理层面上看, 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必要通过规范化、法制化的手段, 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它在规划管理中的实效性。

4.2  地方化为城市设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普遍性的城市设计法规法令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思, 在城市设计发展和应用比较早的美国、日本等国, 都没有覆盖全国的城市设计法规。目前, 国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水平有比较大的差异, 所面临的城市设计问题也不同, 被动地等待普遍性的城市设计法规和操作规范是不可取的, 将会严重滞缓城市品质的提升。因此, 地方化的思路为城市设计法规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不同城市, 可以适时地根据自身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因地制宜的拟定城市设计的相关法规法令, 维护城市设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促进城市设计工作持续、规范地开展。

4.3  是城市设计整体化的保障

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各种层面、各种范围内的城市设计, 都是城市设计实施的依据, 就整体性而言, 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 要实现在城市整体范围内品质的均质提升, 解决大规模环境的特色和质量问题, 需要从政策层面上来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规范管理, 制定更深入细致的政策和标准。

美国旧金山针对城市自身的特点, 编制了覆盖全市的《城市设计准则》, 作为城市中环境建设的管理依据, 对城市整体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环境进行引导。尤其是对那些非中心、非重点的地区, 对那些没有专门编制城市设计方案的地区, 标准与准则极大地发挥了作用, 使这些地区的空间景观环境纳入城市整体的水平控制之中, 避免建设品质的参差不齐。因此, 通过各种政策、标准和设计审查来管理较大地区范围的环境特色和质量的作法应当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上述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也正成为城市设计师的重要工作。

5  规范化、法制化的三个层面

5.1  规范机构组织形式, 促进城市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目前,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城市设计都是由分散的各职能机构负责, 各机构分别处理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专项设计问题。这种形式有不少弊端, 尤其是在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 各机构履行的职责常常混淆, 导致城市设计目标不确定, 缺乏整体策略指导及相互间的协调。

事实上, 城市设计往往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城市设计必须寻求一种能够统一和均衡这些因素的机构组织。

日本横滨在城市设计实施的开始, 即成立了城市设计小组,主要通过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的建设, 步行商业街区和绿化开放空间的复兴, 向市民们传播普及城市设计的信息, 同时, 设想发展出一套能促进各行政机构之间和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工作体制。随着形势的发展, 横滨城市设计小组升格为城市设计室, 职能也有所转变, 管理、引导和协调成了工作的重点。与外其他设计者相互合作逐渐增多, 城市设计的实施面也不断加大, 甚至扩展到横滨市郊区。鉴于城市设计活动性质和范围的扩大横滨城市设计室又增加了景观建筑师、市政工程师等新成员。从而保证了这一机构能更有效地工作。同时也与外聘专家,如照明工程师、雕塑家、历史学家、行政官员及城市管理者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在一方面, 适应了城市设计活动数量增长的需求, 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城市设计组织和相关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工作亦更具规范。到了1990 年代, 全日本的城市设计活动在横滨的带动下, 取得了显著成绩, 社会各界及市民们亦对城市设计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城市设计室这样的机构自身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有关城市设计的各种活动和实践亦更易于为广大公众所接受。

因此, 严密高效、统一稳定的机构组织, 会使城市设计工作卓有成效。有效的城市设计机构组织应该包括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机构和城市设计技术机构。实施管理机构具有行政管理权, 是城市设计实施的协调、审查和批准部门。城市设计技术机构是实施管理机构的技术支持部门, 为实施管理机构提供技术咨询, 包括城市设计的总体策略研究、城市设计的编制、各种城市设计法规的制定等。

5.2  明确城市设计体系, 促进操作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

在我国, 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体系, 是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设计无论是整体的或局部的阶段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中更不能独立运作。因此, 当前的城市规划体系作为完整的、法定的体系, 是城市设计落实与实施的基础和依托。各阶段城市设计的纲要性内容都应该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中得到落实, 从而保证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在法制管理中获得落实。

按照地方化与整体化的思路, 将城市设计划分为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和各阶段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设计, 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又分为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 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互配合、紧密协调, 构筑完善的城市设计体系。

整体城市设计主要是针对对城市整体空间景观环境具有结构性影响的范围所展开的城市设计, 通过研究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物质空间等宏观层次控制因素, 从整体上确立设计范围内的城市结构、景观环境特征及其构成, 建立长远的、有特色的城市形态与人文活动的目标体系和结构体系, 在此之下, 确立实现这一目标体系和结构体系的要素构成与控制原则, 划分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 为局部城市设计的展开提供依据。

局部城市设计主要根据整体城市设计的原则, 对整体城市设计所确立的重点地区和广场、灯光等城市构成要素展开专项城市设计。对于以政府行为为主的重点地区, 如政府行为深度参与的公共程度较高的公共环境设计等, 可以由局部城市设计直接指导具体的方案设计并进入实施管理; 对于以业主开发行为为主的重点地区, 需要将局部城市设计转换为具体地块的城市设计指引, 由城市设计管理部门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 对个体建筑设计和环境设施的设计进行指导、审查和批准, 使城市设计得以实施。

对于一般地区, 其空间、景观、环境方面的设计和控制, 主要根据整体城市设计所确立的基本要求与控制原则, 通过在各阶段城市规划中城市设计的逐步落实, 并最终提出一般控制要点来进行实施管理。而在此过程中所确定的需要重点控制和细化的地区, 则进一步开展城市设计, 并据此提出城市设计指引。

5.3  健全法规体系, 促进城市设计的依法运作与管理。

健全的法规体系不仅是城市设计工作自身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 同时也是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实施中的法规保障。

健全法规体系, 首先应该明确对一个城市应该从哪些控制要素上重点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当前, 对各种控制要素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 随意性比较大, 有的以景观作为控制要素, 有的以环境作为控制要素, 有的以空间作为控制要素, 也有的则是混合交叉在一起。针对这一问题, 通过对各种城市设计理论进行理性和切合实际的梳理, 根据不同城市的空间景观环境特征, 并结合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对各种控制要素进行界定, 建立科学、合理的要素分类, 确定城市设计控制要素体系, 作为编制各种城市设计成果以及管理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文件, 对于一个城市的具体的城市设计工作的展开是可行而必要的。

健全法规体系, 需要在明确控制要素体系的基础上, 制定全市性的城市设计策略和规则, 为各种城市设计成果与控制文件提供普适性的标准或准则, 从宏观上指导城市设计在城市整体范围内的实施, 保证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整体水平与持续提升。在美国, 除了在“土地利用区划管理规则” (Zoning Control) 以及“土地细分规则” (Land Sub2pision) 中包括的城市设计内容以外, 还制定有“全市性城市设计规则”和“全市性的城市设计导则”, 或通过“城市设计白皮书”之类的政策。

为避免城市设计成果的形式各异, 促进各种成果的有机衔接和体系化, 需要制定关于城市设计编制的各项技术规定, 从成果的构成上对城市设计的编制进行限定, 使城市设计编制工作规范化、系统化。

为了使城市设计成果实施,需要将方案有效地转换成具体地块的管理文件, 因此还需要制定关于编制城市设计指引的相关技术规定, 对如何编制城市设计指引进行了系统规定, 实现从城市设计的各项控制导则到每块用地的具体指引的有效转化, 提高城市设计实施的效率和可操作性。

6  结语

城市设计的定位和发展趋势, 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课题。城市设计的地方化、整体化与规范化、法制化还只是对城市设计的一个阶段性的理解, 避免了城市设计在“城市美化”层面上和单一设计项目范畴上的局限性。其立足点, 是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的空间景观环境特征和城市设计工作的具体状况, 这一点,正是当前城市设计最具实效、最有开拓性的工作领域, 也是城市设计在理论上和手法上获得突破并得到验证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深圳市规划国土局. 深圳市城市设计体系背景研究. 2000.

2  段进, 著. 城市空间发展论[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