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条例

篇1

河北省滦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河北滦平 068250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面临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关键词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机遇;挑战

1.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

1.1档案被利用情况

现实的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方式是面向管理,而不是面向服务,档案利用主体受到限制。通过调查显示,单位的职能部门是单位人事档案查阅最多的人群。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查阅是在职称评审、工资调整、福利房分配等方面,同时在干部任免时所需要的材料也都是通过单位人事档案查阅。在进行查阅时,主要是档案管理人员帮助通过查阅原始资料获得。可以看出,在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利用率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用面比较狭窄。

对于查询者采用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查询者的通过电话查询,其他大部分的查询者都是通过直接到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查询。今年来,许多事业单位已经建立了档案数据库,可实现短时间信息查询,但数据库内容并不全面,许多的档案查询还是要通过去管理部门查阅原始资料。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已具备建设档案信息化的硬件设备,但是由于软件开发、互联网利用等方面原因还不能实现档案信息的信息化。

1.2事业单位人事档案计算机应用情况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运用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但通过调查发现,在事业单位人事档案部门计算机应用中,有少数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主要是因为部分设备只为上级检查达标而设,部分管理人员年龄过大,对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大部分的计算机用于处理日常工作中的文档,还有一部分的计算机作为保存保密文件,由此可见,在信息化管理时代,除了配置完善的硬件以外,还要对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培训提高。在调查中还发现,有部分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建立有相关主页或网站,但是大多数不能进行网络检索,用户从建立的网站中很难获取到想要的信息。

2.信息化社会对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影响

2.1信息化社会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带来新机遇

2.1.1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效率不断提高。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主要针对实体档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档案进行整编和收集,查阅时还要按照变换进行繁琐的查找,整个查阅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在查阅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原始资料的损坏和丢失。如果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实行了信息化管理,使档案管理自动化、实时化和网络化后,一次录入数据就能被多次利用,并能够在人事管理内部进行数据共享。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设置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查阅者就可自行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便捷查阅,可极大地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和管理人员劳动效率。人事档案管理变得极为方便和快捷。

2.1.2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的到来,对掌握信息者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参加相关的培训,掌握相应的管理知识。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可以节省下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学习,也有大量的精力进行管理工作的创新,从而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1.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也不断发生变化,逐步实行聘用合同制,打破了终身制,人事制度的改革势必导致人才流动频繁,制度解决了以往人档不分,档随人走的被动局面,人事档案交至人才服务机构专门管理。通过高效人事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工作人员的人事档案关系的调动,将不会受到新进单位履行聘用签约及离开单位进行的解聘解除合同的影响。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时,也只需要通过人才信息平台,从人才信息服务机构直接通过网络下载所需人才的基本情况就可以了。实行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后可以取代人事档案的实体管理,减少在招聘人才时因为没有人事档案可以查询而带来的不便。伴随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事业单位可直接从专业网站查询获得人才的基本信息,这样通过网络的管理既健全了聘用人员的人事信息,也可以提高对聘用人员的监督。

2.1.4人事档案纸质载体得到保护。当下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查阅所需档案时,要到档案室进行纸质翻阅,从其中摘录相关信息或复印相关内容。但是由于长时间对同一信息的经常重复查阅,不仅浪费人力和时间,影响效率,也加快了对实体档案纸张的损坏。人事档案纸质载体是最原始的证据材料,它的客观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对人事档案纸质载体的保护就显得很重要。如果实行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所有人员的人事信息就都可以从数据库中获得,从而将会极大地减少工作人员与原始纸质材料的接触,从而降低了人事档案原件的使用率和损坏空间,既有效地延长人事档案材料的寿命,又有利于人事档案纸质载体的保护。

2.2信息化对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提出新挑战

2.2.1对管理观念和管理制度的挑战。人事档案包含大量个人数据,以及不宜公开的政治、学术、业务信息和反映着各单位组织的体系结构、活动情况等的信息。人事信息的公开程度和内容是提高人事信息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对待客观信息,遵守人事档案保密性,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按照人事档案管理客观规律和特点,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促进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树立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理念,以更好提高人事档案的服务质量和利用效率。

2.2.2对管理技术的挑战。目前在我国,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方针和政策是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灵魂,工作中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否则档案管理工作就会失去基础和原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保密性特点体现了它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工作,在保证档案资料的完好、真实、安全基础上还要确保档案的保密性。在信息化档案管理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能确保档案的完整和保密工作,但是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管理。在信息化时代,对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的管理技术提出了很高的挑战,不仅要制定完善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各项管理制度,而且还要增强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包括管理软件的开发、安全技术的保障等都要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以防止档案信息的破坏和盗窃。

2.2.3对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和嫁接,促进越来越多的新技术逐渐地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中,如通讯技术、微缩技术、自动化技术、声像技术等,而以往的手工劳动很难满足现代信息化的管理工作,这就要求管理工作人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管理和业务素质,以及各项技术操作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业务能力,使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在信息化时代下更具有活力和生机。

3.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要注重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增强人事档案管理的技术含量,使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篇2

【关键词】新常态;人事管理;新思路

新常态是一种新环境、新趋势,其概念既强调了新时代下新思路,又体现了要不断改善、以稳为纲的常态管理。在新常态条件下,各单位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方法,提升企业自身环境适应能力。掌握新趋势下经济市场需求,改善旧常态管理制度下出现问题。

一、新常态下人事管理新要求

(一)加大重视程度。新常态主要特点之一为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这是一种放缓增长模式,要求各单位速度与质量齐抓。因此,应用在人事管理中,需要单位领导提升重视程度,通过对于人事档案的合理管理,保障员工档案质量,使其在员工竞职、调职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更新管理理念。新常态主要特点之二为结构,要不断升级优化结构模式。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也该革新管理理念,建设新型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人员工作责任感,将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及时更新档案资料;对于获奖及处分资料一定要严查,确保档案的准确性。并且对于老旧档案进行科学保护,以免出现虫蛀、发霉等现象,降低档案完整度。

(三)创新管理手段。新常态主要特点之三为动力,找寻新驱动方式。事业单位也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引入数字化管理模式,提升人事档案管理质量,建立单位内部电子档案库,提升转档、入档、提档效率,运用现代化手段,提升单位服务质量。

二、旧常态下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方面。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不同,其目的是为社会带来教育、医疗、科学等方面服务,以提升国家服务质量宗旨,因此在福利、保险方面,都有国家实行扶助政策。由于一些事业单位员工属于继承制,故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素养。可能只是因为服从分配,被调到档案管理部门,因此对于档案管理没有科学合理规划,难免会出现大量工作问题。

还有些单位领导并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其单位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不能及时提供档案信息,也影响了企业单位的办事效率。

(二)档案管理方面。我国很多单位在档案管理方面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档案内容不准确。档案单位对于一些档案材料内容不会进行审查,因此单位人员在填写过程中会虚报情况,尤其是对于赏罚记录填写上。很多员工都会夸大一些优秀事件或是捏造一些不便查证的获奖记录,而对于惩罚记录也抱着单位不会查的侥幸心理,少量填写。第二,档案管理不及时。这是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重难点也是主要职能。但一些单位在此方面做得不好,由于管理人员日常疏忽,或是对于档案管理手法不科学,因此导致档案出现张冠李戴现象,或是调档不及时为人员迁移造成不便。还表现为档案不能及时更新,不能符合新型人事审核标准为人才考评造成不便。

三、针对人事档案管理提出建议

(一)提升管理人员管理素质。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具备专业素养才能提升办公效率。事业单位应按照2014年推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公开招聘、竞聘上岗,为档案管理部门提供专业人才。或是将招聘人员与竞聘员工同时进行在岗实习,在实习期考察其档案规划能力、突况处理能力及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能力,最后进行择优录取,杜绝企业内部裙带关系。

对于在岗人员,也要进行定期培训,提供深造机会。通过外出学习、在职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也加深了对于档案管理的科学认识,加强工作责任感与积极性。

(二)建立合理档案管理平台。档案管理水平与管理者责任感与管理手段有莫大关系。在信息化时代很多单位都对档案实行数字化管理。通过实施管理在以下三方面提升管理质量。1.方便更改,通过电子备档,每位员工都可以通过工作号登陆系统进行信息查看与管理,如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可以自行更改,改正后标注提醒管理员即可。2.方便档案调取,电子档案不似传统纸质档案,在档案管理中很可能因为管理员疏忽或是自然灾害而遭到损毁。而电子档案不仅保证了档案本身安全,还易于调取。其他单位需要员工档案时,可以先进行电子转档,如有需要再转纸质文档。3.方便管理人员管理。通过员工自行更改通知管理员,可以节省管理员登记改正时间,将这部分时间用于档案资料查实与老旧档案整理,不仅提高了档案准确性,还能提高人才竞争能力,方便单位考核。

四、结语

人事档案管理在单位运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好的档案管理机制不仅能帮助员工快速办理入档、转档手续,还能帮助单位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事业单位也该积极适应新常态下工作标准,加深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改善管理手段,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练汉雄. 新常态下县级人事档案管理的举措[J]. 办公室业务,2016(09):153.

篇3

Abstract:The thesis analyzes brief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rsonal files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and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reform the way of personal files management. The thesis also points out that constructing a personal files management center and promote the network regulation of it is the only way for modern management.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科学管理;网络

Key words:personal files;management center;scientific regulation;network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96-02

人事档案作为人生经历的记录,既严肃而又神秘。长期以来,人事档案始终处于保密状态,经常引起人们对档案材料内容的猜想。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遮盖人事档案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能接触自己的人事档案,而有关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话题谈论的人也越来越多,在许多网站、媒体、学术论坛的讨论中,人事档案不透明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本文就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模式,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弊端及今后管理发展趋向,谈点粗浅的看法。

1 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弊端

人事档案是综合记录和反映个人经历、品德、业绩才学和工作表现,并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起来的文件材料,是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了解、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信息源。现阶段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既陈旧又不健全的管理模式。在人员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可行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社会有关各企事业单位关、停、并、转和整改等,使大量的失业、择业人员涌入市场,流动人口增大,人事档案调动频繁,再加上一些用人单位和个人对人事档案的作用认识不够,造成无档或死档。现阶段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人事档案隶属混乱。参加主管人事档案的有组织、人事、劳动、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甚至一些无权保存或管理人事档案的单位也来保存和管理人事档案,人事档案出现“多头”管理状态。

(2)人事档案管理极其分散。人事档案有的保存在用人单位,有的保存在人才交流中心,有的甚至保存在私人手中,处于一种“分散”管理状态。

(3)人事档案管理不规范。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多是兼职,由于忙于其它业务,忽视了平时立卷整理工作,更有甚者,上面一个通知下来要进行评估检查,一些部门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抽调一些不懂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档案突击整理工作,造成了人事档案整理的不规范性。

(4)没有建立平时立卷的制度。平时不立卷造成了应归档的文件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或不归档,人事档案材料不全,不能真实地反映个人的情况,使用人单位不能全面了解所用人的全部情况,给选拔干部、考核、晋升工资等项工作造成不便。

(5)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及业务水平低下。一些单位不重视人事档案管理,不按规定设专职档案员,管理人事档案的人员大部分是兼职,而且流动性大,并且没有经过专门的档案管理培训,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应有的素质,由这些人管理档案,其结果造成管理松懈,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擅自建档,擅自造档、擅自篡档和弃档等不正当现象。人事档案管理的混乱防碍了人事档案的安全性、保密性、连续性和权威性。

(6)人事档案管理条例不健全。原有的人事档案内容陈旧贫乏不能及时反映个人学历、职称等方面的变化和工作业绩情况等。

(7)上网难。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上网存在很多困难,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了我国人事档案事业的发展。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往往限制了人才流动,而且纸质档案携带也不便,不利于人事档案的科学管理,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已势在必行。而构建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已成为信息社会电子时代人事档案管理的新路子,其必要性已有大量阐述,理论研究和探索构想也有一些新的成果。

2 构建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的优越性

构建人事档案管理中心是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进一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完善化、法制法的必然趋势。

(1)构建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可以集中管理各地区的人事档案,有利于科学地管理人事档案。通过利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人力资源的整体配置和合理开发,在“人档分离”为主要特征的人事制度的基础上可以随时做到“档随人走”,使人事档案随人员有序流动,有利于保障人事档案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2)构建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可以缩小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外延,丰富人事档案管理的内涵,便于推广人事档案科技管理水平。

(3)建立人事档案中心可以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档案,让专职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地管理人事档案,使人事档案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个人经历、品德、才学和工作表现,是树立人事档案权威性及管理水平的又一新举措。

(4)我国正从一个法制不太完善的国家走向一个全新的、法制健全的国家,而建立人事档案中心来管理人事档案,可防止别有用心的人篡改人事档案,也可以防止一些不法分子上网破坏人事档案,这样便于维护人事档案的安全。

(5)建立人事档案中心有利于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是个人信用行为的记录。如果设有统一的人事档案管理,想建立完整的个人信用档案,可以说是相当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建立国家人事档案中心,将为收集和查询个人信用档案材料提供广泛的渠道和途径,为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档案创造条件,促进个人信用档案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

(6)建立人事档案管理中心,有助于国家人事信息网的建设。各级各地可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和规划,对人事档案进行开发,建立各种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人们据此上网查阅人事档案,这样可以避免人事档案在各单位之间的流动,减少人事档案传递失误的可能性。

3 网络管理人事档案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立人事档案中心的最终发展趋势是实现网络管理。在我国加入世贸的今天,构建国家人事档案中心是一种适应发展需要的新理念。上网并与世界接轨是我国加入WTO后的又一个新的课题。电子上网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人们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或拖动鼠标来查询网上信息,这不仅操作简单,利用方便,而且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网络服务传输档案信息,不仅能使用户享受到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服务,同时也促使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档案编研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发展,使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网络在发达国家档案领域中应用相当广泛,以其快捷、便利的优点成为世界各国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手段。建立我国各级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后,可以对各种人事档案信息数据进行开发、编研,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在全国构建一个统一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网络,为人才市场提供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利用者通过互联网进入人事档案网页后,经登录办理相关手续后,允许进入网站的相关数据库检索,阅读所需的人事档案信息或通过留言、电话、电子邮件等与人事档案中心联系,人事档案中心可以通过邮政传递为利用者提供档案复印件或档案证明,以达到利用人事档案的目的。由此可见,网络查询人事档案以其快捷、便利等特点全方位的为用户服务,它是人事档案为社会服务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事档案管理今后的发展方向。

4 人事档案进入网络管理所面临的考验

一种新的事物出现总是要伴随许多问题,人事档案上网也不例外。上网既有利又有弊,如人事档案中有些材料是不易公开的。因此,上网前应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及利用的法规:

一是逐步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的法制,有条件地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体开发和社会共享。

二是应建立相关的网页和数据库,来介绍人事档案工作法规。

三是人事档案信息的道路要畅通。各单位各部门要将最新的材料及时有效地传到管理中心,以便提供最新的信息给利用者。

四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建立人事档案中心。应分级管理,对不益公开的相关资料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

五是人事档案管理中心要开展网络利用档案服务,必须根据国家规定进行鉴定,通过密与非密的界定工作后,确定可以向社会开放的档案。

六是网站中开放的档案应分为无条件利用和有条件利用的档案两部分。无条件利用的档案信息供任何身份的利用者随时自由利用,而有条件利用的部分,必须要经过身份确认实行有偿服务。

篇4

(一)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许多事业单位并未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因而,在档案管理中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混乱不堪。就住房公积金人事档案管理来说,由于国家还没未颁布明文管理条例,各地管理者各自为政,其管理方法不尽相同,信息缺乏真实性、准确性,导致在后期数字信息化统一管理工作难以开展,不利于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二)管理手段过于传统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而就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来看,并没有充分利用科学发展优势,仍一味的沿用以往传统的人工管理,其工作效率较低,且信息数据管理、档案保存不规范,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水平偏低,导致后期数据丢失,使事业单位公信度受到严重影响。

(三)缺乏明确的管理目的

事业单位存在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其档案资料是事业单位巨大的信息财富,因而,其管理工作才会显得日渐重要。而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来看,许多事业单位未认识到档案管理的价值性,没有对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利用,认为档案存在仅限于收藏,毫无其他意义和价值,对此,事业单位应彻底改变这一观念,正确利用档案信息,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才能有效发挥档案信息的真正价值。

(四)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在管理工作中,人是管理工作中的主体,而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的结果。而在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大多数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且管理理论知识也不够扎实,管理专业水平低下,各项文件分类、整理、归档、保管工作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利于事业单位工作开展。

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与改革措施

(一)加强档案管理专业型人才培养

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实践性、专业性特点,如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很难胜任其管理工作。因此,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应加强档案管理人才培养,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吸取先进的管理知识,以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管理,提升自身工作责任心,加强自身创新管理思维培养,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二)加强信息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的推广和普及,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而,企业要想提升自身档案管理质量水平,就必须充分引进现代先进信息化管理技术,实施档案数据网络化管理,从而有效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及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三)改革创新管理理念

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环境下,档案数据作为主要的信息资源,是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宝贵财富。因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价值性,不断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深入到档案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中,使档案管理更为规范,以便后期查询、利用。

(四)增加档案管理经费投入

大多数事业单位发展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费不足,因而,档案管理规模难以扩大,且管理条件和设备也较为落后。对此,事业单位可根据单位档案管理需求,向当地政府提出相关申请,当地政府接到申请后,应对其进行调查,确认情况属实后给予一定的支持,从而协助事业单位逐步改善档案管理条件和设备。

(五)加强保密工作

篇5

【关键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

1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人事档案是一个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人事文件组成的,其真实性、可靠性由该组织的领导及其人事管理部门负责。由于人事档案本身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医院领导对人事档案工作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等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保证人才队伍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全面考察了解、正确评价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

1.1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相对落后随着人事制度的

不断改革发展,人才流动,医疗卫生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手续不断简化。由于人事档案管理“终身”制,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和修正,阻碍了人才的流动。2000年,我院引进了数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整理人事档案时,发现有两名国外留学博士因缺少原始档案材料,无法办理正常调动、派遣手续。之后通过人才服务中心办理了人事,但也不能取得其在国外的人事资料。更由于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原单位停薪留职出国留学而扣留了档案),他们的原始档案至今没有转到我院,造成人事档案材料的不完整,给新录用单位在人事审核、审批工作中带来不便。

1.2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人事档案

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政治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人事档案材料需要专人管理,单独存放。我院因办公用房紧张,虽然人事档案材料份数多,资料复杂,多年来档案室一直和人事办公室在一起。由于医院人事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人事管理工作量大,人事档案管理都是其他人事管理人员兼管,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在档案管理手段上,因为没有单独的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管理人员还一直采取手工编辑、检索,致使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整理,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情况。

2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设想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分院和经济实体增加,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模式改变,给医院带来了人事众多、管理多元化的特点,也给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体现了医院人事管理(含档案)的整体管理水平。

2.1增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医院

人事档案管理应该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为基础,转化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档案深层次的开发,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如人才信息软件的开发,人事信息的共享都能为医院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开发人力资源信息,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将搜索到的人才信息以最快的时间传递给用人科室,为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2.2加强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人事档案的社会化管理制度,制定《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条例》和《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办法》,使档案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和行之有效。

2.3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干部人事档案真实地记载和反映着一个人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因此是组织工作、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在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医疗部门结构调配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实行干部人事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才能更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2.3.1建立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档案建立卫生技术

人员档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在职称晋升、干部选拔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包括:①基础材料:个人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证明;继续教育及专业技术进修证明、证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参加支边、支农和卫生下乡等医疗、防疫工作。②专业技术资格任职材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请表、申报表、考核表和审批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和聘任合同。③卫生技术成果材料:著作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分级),专业技术成果鉴定书,典型病历、抢救成功的病案、手术分析等。④其它材料:“三基”、“三严”考核及医德医风评价材料;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的证书、证明;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材料、证书和奖状;专业技术失误差错材料。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的建立,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为医院管理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

2.3.2实行人事,促进人事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

管理人事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是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相适应、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事有利于促进单位人事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人才的流动数量和质量会逐步增强。而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人才将成为一种没有任何政府色彩的产业,人事档案社会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将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自1999年起,我院开始逐步实行大中专毕业生人事,将人事档案托管给人才服务中心,促进了人才流动,促进了人事档案规范化、社会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管理。

2.3.3建立以人力资源信息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管理

系统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实施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是实现医院行政管理一体化川的根本条件。人力资源信息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是保证信息准确可靠的基础,是有效服务的生命。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就是为了充分使用资源,达到一方收集,多方共享。以人事档案信息系统为中心,建立计算机网络分系统,如通过人事信息系统,完善财务工资系统,人事上的工资变动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系统传发给财务科发放,医疗保健系统可以直接从人事信息上读取职工基本信息,而其它的行政管理系统也可以直接从人事信息系统中收益,如院办、党办、工会、计划生育及后勤、医务、科研和教学更能因此得到众多的信息和帮助。

2.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新形式下要提高档

案管理的水平,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具有“创造型、复合型、协作型”多素质人才。①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识、新技术,了解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具体内容。②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新的工作业绩,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③引人竞争机制,通过择优录用,竞聘上岗,把真正优秀的档案专业人员选拔到档案管理岗位上来。④医院要将档案人员的培养纳人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关心他们的职称晋升和工作业绩,使他们的辛勤劳动得到公正回报。

2,5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手段图增加资金

投人,引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硬件设备,增加档案库房,购买空调、除湿机、档案密集架和电脑。设置防火、防盗的自动监控系统。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人事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实现人事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确保医院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事档案管理作为人事管理的一部分,我们也相应制定了人事档案管理平衡计分卡。通过愿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的设定,使我们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及业绩。总之,平衡计分卡通过指标分解让职工参与管理指标的设立,让员工都了解医院的战略规划,认识到自身工作对医院战略及整体业绩的作用,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一、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薄弱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推进,在行政事业单位里,档案的管理起到了很大的用途,在我们选拔或考核某一位人才的时候就会用到档案,有时处理工作时也会翻阅大量的档案,以方便帮助解决和安排工作上的问题。

然而有些单位的领导和人员对档案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档案意识相当薄弱。致使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对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认识不足,许多单位工作仍然采取传统的工作方式,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以此长往,容易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混乱,制约着单位的发展。

二、现代化管理的人才能力不足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是人员要现代化,既要掌握技术知识,能够熟练的使用设备、维护和更新,更要具有先进的管理技能,和个人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的担任档案管理工作。有些单位因人员缺乏,要一岗兼多职,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加上工作需要的变动或业务素质欠缺,直接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此外,就许多机关单位、企业、事业单位的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数还停留在收发、查找的阶段,缺少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知识,没有掌握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技能。个别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责任性认识还不够,存在随意应付了事的思想,对各科室必须要形成的档案资料及时整理归档监督指导力度不够,思想存在着为难的情绪,严重影响日常 的工作效率。

三、档案管理的设备和技术不先进

人们对档案管理都有着最普遍的看法,以为档案管理主要是一些抄写、保管、查阅等工作,不能创造任何的经济效益,所以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对与档案管理相关工作都被忽视了。甚至有些机关单位随便的找一间屋子就充当了办公、阅档、存储的仓库,它既不具备铁门、铁窗等基本设施,也不具备软件及硬件的配备,对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极为不利,防火、防盗、防潮等工作也做的不够深入。

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有些单位建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系统与存储室,但在后面的工作中,因领导的不重视和资金的短缺,就忽略了更新与现代化设备的投入。档案管理人员还在运用传统的方式来保管和查阅档案,由于查阅档案都是以手工的方式进行,纸张容易发黄变脆,这对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极为不利,单位档案保管条件比较差,无法达到档案室管理条例的要求,与整洁、规范、统一的要求差之甚远,更有些单位的档案室因长期无专人打理管理就变成了杂物间,尘土w扬,档案资料无规划的胡摆乱放。有的综合档案室因设备不齐全,治理不到位,查阅资料困难重重,使部分档案受到了损害,甚至会出现档案丢失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新的技术已在不知觉中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如今的档案管理中,提高工作效率是头等大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无疑是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档案管理当中,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四、提高信息化管理,加强人才培养

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事档案管理信息数量增多,对档案管理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高,各单位应尽快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更要依靠科技进一步的科学管理观念,全面采取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将档案资料录入电子软件系统,建立与时代合拍的档案意识。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纸质材料转化为数据材料,实现了纸质与数据并存的档案形式,使档案工作快速适应现代化时代的需求,全面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要及时配备档案管理现代化所需的计算机、扫描仪、互联网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知识有效的对档案进行管理,通过标准规范化的操作进而确保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起来。

2)、为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强化,要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不定期的培训,使其能够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掌握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并能够熟练的操作现代化的设备。对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其先进知识、方法、技术应用的培训,培养出专业性较强的现代化管理人才,有效的保证了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每位档案工作者都应不断的提高自身专业质素,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工作能力,以便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篇7

1.1企业职工档案处理监管缺失,处置随意性较强

对于大多数以营利目的为主的企业来讲,档案与档案工作虽然能够在企业日常行政管理与经营活动中发挥着较大的参考凭证作用,但它却始终被划归到相对低调的工作岗位类别。与企业类别档案,如科技档案、产品档案或营销档案等相比,职工档案往往呈现出数量大、内容繁杂、涉及利用群体范围广等特点。从档案重要程度和影响主体范围上来看,职工档案本应当成为企业档案管理的重点资源,也是企业在转制或破产过程最应被关注的档案资源,因为职工档案记录的不仅仅是企业职工工作方面的信息,还与企业职工相关待遇认定与办理其他保险业务息息相关。但是根据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和网络调研的结果来看,很少有企业在转制或破产过程中会对企业档案给予关注,即使是关乎企业员工利益的干部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也很少被纳入到企业破产清算日程中,因此大量职工档案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被企业员工或社会人员随意处置。据笔者调查,大部分企业所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整,管理规范性与科学性相对较差,不同类别、不同载体和不同保管期限的档案混杂管理,特别是干部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设档随意,材料归档、归类、归卷不规范、不及时,部分档案材料常年堆积,难以正常归卷,进而导致大部分企业职工档案材料残缺不全、内容混乱,由此很难在企业改制或破产之前被重视。与此同时,在企业破产清算或改制过程中,职工档案往往无专人监管、后续接收单位无法落实,以至于职工档案大多被认为是无价值材料,随意由他人处置,造成档案的损毁与丢失。

1.2企业职工对自身档案保存状态的漠视

笔者在对部分企业职工进行职工档案管理相关问题的调查中,有超过70%的一线职工不清楚自己档案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不清楚职工档案保管的相关制度与规范;有超过90%的一线工人认为职工档案只有到自己退休时才会发挥作用,平常并不在乎它的保管状态如何。由此,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职工对自身档案保管状态的漠视致使其在企业转制或破产时忽略其个人档案的处理,致使个人档案出现丢失或损毁的状况却毫无察觉。据相关媒体统计,自2005年以来发生的针对职工档案丢失与损毁而造成企业职工利益受损的案件,几乎100%的企业职工对企业改制或破产后个人档案的去向毫无意识,而直到自己退休或办理相关保险时才开始关注自己职工档案的去向问题,而那些早已破产十多年的企业根本无法准确给出职工档案的去向,企业职工的利益难以保障。与此同时,大部分下岗分流的职工平时缺少对自身权益受损而维权的意识与能力,多数职工选择默认、上访或打闹等非理方式解决问题。由此引发了不少下岗职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事件。笔者认为对自身个人档案保管状态的漠视、缺少对个人档案的保护意识、对丢失档案而权益受损维权途径的陌生等原因造成了大批企业职工不得不面临“老无所养”悲惨境地的现状。

1.3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

我国在2006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对企业破产过程中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解释,明确企业破产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职责。其中第四章关于“企业财产”的司法解释对债权人的财产范围以及在破产程序过程中的财产处理与分配进行了规定,其中并未明确企业档案处置的相关问题。目前国内尚未针对改制或破产企业档案处置问题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但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曾经对该问题出台相关条例,如辽宁省档案局在1997年颁布了《辽宁省破产企业档案管理规定》,其中第五条规定:“破产企业档案清理移交工作应当纳入企业破产工作程序。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各级破产清算组成员单位,负责组织、监督、指导破产企业档案的价值鉴定和清理移交工作。破产企业主管档案工作的负责人及档案室(馆)人员负责破产企业档案的清理、移交等具体工作。”但是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真正介入到破产企业清算程序中对破产企业档案进行接收和指导却较难实现,特别是该规定只针对国有企业,而对私人企业、外资企业却难以发挥约束作用。虽然我国综合档案馆归档范围中明确指出撤销机关档案是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的主要补充源,但这个规定只针对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而破产企业的档案是否可以被综合档案馆接收却无法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特别是像企业职工档案这样关乎成千上万破产企业员工日后切身利益的档案,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和档案部门都没有接收的义务与规定。由此导致破产企业即使有上交档案的意愿,却没有机构愿意接收,进而造成档案的随意丢弃。

2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监管与接收的流程

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监管与接收流程应纳入到企业破产清算流程之中,并作为企业破产清算的必备程序要予以保留。由此,笔者结合了当前我国企业破产清算流程提出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监管与接收的基本流程(见图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1986年12月0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的若干问题的意见》(199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破产清算工作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企业申请破产并受理、成立企业破产清算组负责企业破产清算、破产企业财产清算、形成并公布企业破产清算报告。

2.1企业破产清算前档案部门的工作职责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企业进入破产程序要向当地法院申请,具体要求为:首先,严重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由其债权人或债务人向企业所在地法院提交破产申请;其次,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并宣告企业破产,企业由此正式进入破产程序。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由人民法院自宣告之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组。清算组由人民法院与同级人民政府协商指定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财政、计委、审计、税务、物价、劳动人事、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的人员和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组成。此时,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介入到企业破产清算组,负责清算过程中对破产企业档案的清查、监管及在破产清算期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其次根据破产企业档案保管现状,初步提出破产企业职工档案清查的方案。

2.2企业破产清算中档案部门的工作职责

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包括两大环节:破产企业财产清算和形成破产企业清算报告。破产企业财产清算包括对破产企业的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等5项内容,其中由档案部门直接参与的有保管、清理和处理三个环节。首先,破产企业财产保管环节。该环节是要对破产企业财产进行集中收管,冻结企业涉及企业财务、资产的活动。档案部门在此阶段的工作职责是对破产企业档案进行封存,追回散存在机构其他部门的档案材料;冻结企业人力资源调动、转出和离退休程序,对干部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进行集中收存。其次,破产企业财产清理环节。该环节是指清算组对破产企业的财产进行权属界定、范围界定、分类界定和登记造册的活动。档案部门在此环节要依据企业档案部门提供的各种档案统计数据,对破产企业档案的数量进行核实与清查,并对档案门类与数量进行分类造册,对在保管环节要求归入档案部门却散失在档案部门外的档案进行追讨;核实干部人事档案与职工档案的内容完整性与真实性,对职工档案中存在的缺失档案现象要求当事人或企业相关人补齐相关材料或提交档案缺失说明。再次,破产企业财产的处理环节。该环节一般指清算组对破产企业财产中非货币财产变现为货币财产的过程。由于企业档案不具备变现的性质,因此对企业档案的处理主要指档案馆根据破产企业档案的类别、质量与数量确定档案的归属方案。一般来说,企业职工档案涉及面广,内容多而杂,且日后利用频繁,所以这类档案要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财会档案等档案要分别确定归属对象。最后,档案部门要对破产企业档案清算情况进行总结,指明对破产企业档案的清理情况和处理情况,进一步细化破产企业档案的归属流向,着重对与企业自身和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档案的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并将企业员工关注的职工档案清理与归属流向情况进行公布。

2.3企业破产清算后档案部门的工作职责

企业破产清算结束后,破产企业档案的接收与保管要按照破产清算报告的内容予以执行。国有企业破产后,其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由当地人事或劳动管理部门负责接收,而其他档案由当地综合档案馆负责接收与保管。非公有制企业破产后,除职工档案外,其他类型档案可由当地综合档案馆进行选择性接收,或由所辖地街道办事处负责接收,或者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接收,而干部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因涉及到破产企业员工的利益,笔者建议由当地综合档案馆、人事部门、劳动管理部门协商建立统一破产企业职工档案保管机构,或由劳动管理部门牵头,综合档案馆负责对这部分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进行代管。此外,在职工档案交接过程中,破产企业代表和企业职工代表要全程参与,以保证档案交接的准确性与公正性。

3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保障措施

3.1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与接收监控机制

综合档案馆应承担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接收与业务指导工作,特别是要介入破产企业清算流程,着重对破产企业档案,特别是要关注该企业职工档案的流向。由此,综合档案馆应结合其辖区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现状制定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监控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并着重留意有破产或改制倾向的企业,为其做好破产前企业档案的封存、清点与确定档案接收单位的工作。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结合《机关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实施企业职工档案的归档范围与类别的标准化,定期对企业职工档案的数量与案卷质量进行评估;其二,及时介入企业破产清算流程,档案行政主管机构要主动介入到破产企业的清算工作中,并将企业职工档案的提前监管与后期善后纳入到企业破产清算流程;其三,积极主动联系破产企业职工档案接收单位,在未明确企业职工档案接收单位前,综合档案馆要负责对该部分档案进行规范化整理、清点和登记,并与相关行政管理机构,特别是社会劳动保障机构、人事机构和企业管理机构协商,确定企业职工档案的后续管理问题;其四,调研论证、建设企业职工档案联网数据平台,特别要为辖区内非国有制企业职工建立职工档案与档案信息追踪平台,一方面提高对非国有制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监控,及时掌握破产企业档案动态,及时介入破产企业档案接收程序;另一方面为企业员工查询其个人档案保存状态提供服务平台。

3.2建立破产企业档案接收中心,集中保管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

为进一步规范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接收与保管,劳动部门与档案部门可以联合建立破产企业档案职工档案接收中心,主要负责对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接收和善后处理,规范企业职工档案的归档材料内容,为企业职工提供必要的人事档案转出、审核和档案信息资源服务。2009年哈尔滨市南岗区成立了首家破产企业档案管理中心,该中心由南岗区档案局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合力筹建,首批接收来自本区十余家破产或转制企业共3万余卷各类档案,接收种类有文书档案、技术档案、经营管理档案、死亡档案、财务档案等,其中职工档案共2453卷,涉及到5000多名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的接收与日后保管,并为该区其他务工人员提供人事档案代管和业务咨询服务。目前,该中心已为全区共8300余名下岗职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其他务工人员建立人事档案,并为全区各类企业免费提供职工档案的建档与业务指导工作。该中心的成立为全区劳动力市场的稳定、维护企业职工个人权益、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提供了保障。而上海主要采取四种方式,有序分流管理本市国有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一是按照改制后企业资产和产权关系,将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移交新的企业或上级控股公司管理;二是由控股(集团)公司或子公司授权,将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权限委托系统资产管理中心承担;三是根据改制企业档案保管容量大的需求,在各系统、各行业按照区域或行业板块,建立破产企业职工档案集约化管理平台;四是与上海市综合档案馆和上海市劳动保障局协商共管破产企业职工档案。

3.3制定并出台相关法规,使破产企业档案接收程序化、规范化与法制化

篇8

高校会计档案既是学校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中经济活动的历史记录和证据,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信息资源,与人事档案、科研档案、教学档案一起在学校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1.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凭据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会计档案作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其原始记录性、凭证依据作用、资政决策作用、社会调节作用使其成为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服务工具,是不可替代的经济档案。高校会计档案同样也是学校经济活动和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记录。

2.企事业单位领导决策的依据

管理学认为,领导决策的前提和先导是信息和数据,而数据信息近50%来自会计档案。财务部门提供的准确的财务数字和报告,就是领导做出决策的可靠依据,是决策不失误的可靠保证。近年来,某高校为了学校发展前景,扩大办学规模,征用土地进行新校区建设,同时开展了置换老校区工程,但在工程建设中,一些老职工因原土地、资产处置事项不明晰,因而集体阻止工程建设,影响了工程进度。为了学校稳定和工程尽快复工,单位领导组织召开了解决争议协调会,但在协调会上双方争论不休,都不愿做出实质性的让步;最后还是单位档案部门提供当年原始资产分配、处置档案,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事件得以圆满解决。

3.各项财务纠纷处理的凭证

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兄弟院校及社会各单位之间,都会有一些经济往来,时间长了,就会形成陈年老账,部分债务出现了不明确或失缴状况。此时,这些债务纠纷的处理就需要借助准确可靠的会计档案。某院校曾发生这样的事情,一教师拿着多年前早已退还的学校内部集资收据在财务处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要求退还集资款,财务人员称当年全校的集资已全部退还,早已做账。这时财务主管让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到档案库房查找当年会计档案,原来当年退款时,该教师找不到原始收据,以为丢失,便上交书面情况说明书,领导签字同意,附在整个支出汇总表后,时间长了,该教师忘了这一回事。严谨的会计档案很好地化解了这场纠纷。

4.企事业单位反腐倡廉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到处一片生机和活力,同时,因为原有法规制度的某些不完善,也出现了一些单位和个人的现象,如巧立名目加大公款消费,擅立专项公款吃喝购物游玩,使国家财政支出大大增加。而这些违法、违纪、违规的情况恰恰被会计档案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从而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控制和阻止腐败的滋生和蔓延,确保国家、单位和人民的经济利益不受侵犯。

二、高校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会计档案仍不受足够重视,整理不严格、不规范,保管不安全的现象还是很多,普遍在各个领域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会计档案管理也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其管理也进入了全新时期。如何准确、有效、便捷地开展会计档案管理,是高校健康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查找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妥善解决。

1.会计档案认识观念相对滞后

一些高校领导和财务人员思想观念陈旧,未意识到会计档案的重要性,不把其管理当回事,也未把其工作列入学校议事日程。有的领导平时只注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等纸质资料的管理,疏忽对会计电子档资料的存储备份工作;有的领导忽视文书档案的管理、忽略学校固定资产明细、折旧资料的档案管理;还有一些会计人员本身意识淡薄,态度欠端正,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敷衍了事。这些行为严重制约了学校财务活动的档案管理。

2.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一是会计档案管理程序不规范。许多高校除了国家制定的《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外,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具体财务档案管理条例,这使得高校会计档案工作在档案行业管理中缺少了专业性、针对性。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个体上也千差万别,尤其是一些地区近年来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预决算分析、资金收支等,以及职工收入纳税申报、校园一卡通等等,这些工作严重缺乏统一系统的规范管理,无据可依,无章可循。二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整。现在,很多高校的会计档案管理缺乏专业性、专职性,均由一般财务人员兼职管理,更有甚者,由出纳员兼管会计档案管理,严重违反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还有一些单位财务部门,为方便自己部门就地查阅相关资料,在规定期限内,迟迟不向学校档案室上缴会计档案,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学校档案工作的整体管理。三是会计档案的利用制度不健全。对新旧软件操作系统版本保护不全,造成数据不一致。对于电算化会计档案,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操作软件的升级,从原低版本操作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将备份数据及时归档和保留,就会导致旧版本中所产生的数据和文件在新版本中无法解读,给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带来巨大损失。

3.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

一是会计档案的整理工作不到位。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是高校会计档案管理的六大环节,每个环节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都有明文规定。遗憾的是有些高校的会计档案未能及时整理立卷、装订成册,始终被堆放在角落里,没有设立专门的库房;有些部门虽然进行了整理,但案卷质量不高,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没有同步归档。这些问题都对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阻力。二是鉴定销毁工作不到位。在许多单位,会计档案的鉴定和销毁工作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大量到期的、过期的、甚至无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因相关领导害怕承担责任,未能按程序进行及时销毁处理。整个工作出现无人来销、无人敢销的局面,造成存放会计档案的档案橱越积越多,占用库房面积越来越大,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精力,从而影响了整体会计档案管理的质量。三是约束不得力。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分管领导、财务处和审计处等部门长期以来对会计档案管理的忽略,造成了执行过程中的不给力,由此产生的一些违规行为往往采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解决方式,缺乏强效的威慑力。

三、加强和改善高校会计档案管理的措施

以上总结的问题现象在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只是不同的单位程度有轻重区别,但绝对不可以轻视。加强高校会计档案管理可采取的措施有:

1.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各高校应根据《会计法》、《档案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学校会计档案各项管理条例,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同时,将学校固定资产采购计划、招投标合同、财政集中支付、预决算分析、二级核算执行情况、职工所得税申报、后勤相关合同文书等方面的会计档案管理纳入学校档案工作的总体,使财务档案工作规范化、目标明确化,分清责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强领导,提高会计档案人员素质

一是提高校内外各级领导对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能仅停留在高校领导层面上,校内外的各级人员都应给予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各级主管领导、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等单位的会计机构、学校内部分管领导和财务负责人。财政、教育等主管部门可以把会计档案工作作为高校会计工作的一项考核项目,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定期实施监督检查。学校各级领导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常规化。同时学校各级会计人员也要提高认识,达成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会计档案与文书档案、立卷归档与日常管理同样重要的共识,认真做好档案六大环节的工作。二是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会计档案管理是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是这项工作科学管理的关键。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有严于律己、独立公正、廉洁奉公的工作精神。其次,会计档案管理者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会计专业知识,掌握档案管理学知识,同时还要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熟练使用各种管理软件系统。在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及时充电是档案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工作。高校可通过每年的轮训学习、继续教育、业务进修、定期与各兄弟院校相互沟通交流,多管齐下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

3.规范会计档案管理业务

一是会计档案的归档应要求明确,立卷准确。会计档案收集的范围不仅包括传统概念上的凭证、账薄和报表等记录一切经济业务的史料和证据,还包括电算化会计档案———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形成的纸质文件、电子文件和系统文件,分别是会计数据档案(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系统开发与维护更新文本档案(包括系统设计、系统使用说明书、程序源代码以及系统数据字典等各项文本)和系统操作痕迹记录档案。二是装订及时,归档有序,全盘考虑。高校当月会计系统产生的相关会计数据资料应于月末用喷墨打印机或激光打印机打印出来(从档案专业保管角度讲,这两种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纸质易长时期保存,字迹不模糊),进行归类整理,同时将附在原始凭证上的夹子、大头针、回形针等一一清理掉,然后统一装订成册。已经输入的电子数据定期复制,刻录为光盘,统一编号、签字、盖章,进行实物保管。三是安全保管,手续齐全。学校的财务部门和档案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加大力度做好保管工作。首先,会计档案必须是专业人员管理。其次,为了保管更规范、标准,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库房、购置标准的档案柜架设施,同时还要认真做好防虫、防磁、防蛀、防潮、防盗、防晒、防火等“七防”安全措施。第三,会计档案的电子档与纸质档必须一起归档,计算机处理的会计信息应定期复制,刻录为光盘,双份备份,存放于不同地点,按会计年度集中履行归档手续。

4.加大会计档案管理投入

一是各高校应在每年的财务预算中安排足额的会计档案管理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并将其列入学校经常性项目管理,任何部门、个人都不得借用、挤占、克扣,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保管场所应达到相应标准。第一,库房的设置应考虑到避开一些大功率发电机等磁场,同时安装空调和温湿度测定仪器,以确保库房温度控制在15~30℃,相对湿度保持在45%~65%,以防止盘片变形。第二,配置相应的防盗门、防盗窗、灭火器、窗帘等安全设施,要达到规定的“七防”效果。第三,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保障,加快会计档案工作现代化步伐,条件好的高校可在库房内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增设打印机、去湿机、扫描仪、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同时联合学校后勤部门和设备采购部门,定期对库房、设备、家具进行日常修缮,维护保养,更新换代。三是财务档案电子档入库规范化。由于电子档的特殊介质,存放要求更为严格,档案柜必须是特制的具有防磁性能的,档案盒也不能是纸质的,而必须是特制的软件盒。平时还应进行常规检查,定期复制,从根本上防范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事故风险。四是财务档案数据保存与电算化软件版本保持一致。同步计算机系统和档案管理文件的升级,做到软件版本与数据的保存一致。已使用过的旧的财务软件必须严格按电子档入库要求保存,防止在财务系统软件升级后,出现旧版本的财务资料不能读取现象。平时应选用质地优良的磁盘对已经形成的财务档案进行双备份保存,并分开存放,防止自然灾害等意外造成的损失,尽可能保证财务档案数据的安全和稳定。

5.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监督

篇9

【关键词】定期交流,聘用制,法律思考

一、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与聘用制的法律冲突

(一)制度理念不同。聘用制是劳动关系市场化的产物,聘用制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改变计划经济下僵化的用人机制,打破教师的“铁饭碗”,激发其竞争向上的意识,给整个教师队伍注入活力。早在2003年,原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就对教师聘用制进行了专门的规定:指出教师聘用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因此聘用制在理念上强调竞争和效率,劳动者自由竞争上位,进而与学校通过聘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在工作过程中也是通过竞争获得理想中的岗位。而定期交流制度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而设置的,在价值理念上追求首先是公平,让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消除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体制下形成的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为了实现公平,“强制性”的要求教师必须流动。

(二)管理机制的不同。从管理主体分析,聘用制强调教师与学校间的关系,突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权,教师是“学校人”,学校对教师进行全面管理,包括日常管理以及对教师任用、续聘和解聘等等。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则允许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对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工作关系进行干预和改变,事实上构建了“政府―教师”的法律关系,教师是“系统人”。从实施过程来看,聘用制主要体现的是市场调节,劳动者自由流动;而教师定期交流则主要体现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对教师进行“强制性”流动。从某种程度来说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择业权。

(三)纠纷解决机制不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结合2008年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可以看到聘用制下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纠纷解决机制越来越趋向于企业的劳动争议解决的模式,仲裁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我国的仲裁机构从设立以来一直处理企业和劳动者、个体经济组织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纠纷。事业单位的劳动纠纷,由《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由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解决,劳动仲裁委员会对事业单位劳动纠纷的特征并不熟悉,再加上教师交流制度本身带有一种行政干预色彩。因此对于此类纠纷,一些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了回避风险多半是拒绝受理,这使得教师交流机制中的纠纷进行仲裁缺少法律依据。

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自身的缺陷

(一)定期交流制度法律关系的缺失。定期交流制度除了《义务教育法》三十二条的规定外,全国统一的法律层面再无任何规定,其实施主要是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计划”、“意见”、“通知”“办法”等所谓的“红头文件”中,执行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法律效力明显不足。定期教师交流制度因为立法的模糊性给制度的实施带来很大的盲目性甚至出现了歪曲教师交流实质的行为,如有的学校将教师交流作为清理门户的工具,把教师的正常调动作为交流行为敷衍上级等。

(二)定期交流制度缺乏程序性规定。合法完善的程序是定期交流制度中各方权利实现和义务履行的保障。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 “合理确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但是该《意见》仍有许多模糊的地方:首先,对于教师任教的年限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只规定“对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年限的规定,应与中小学学制学段相衔接”,《意见》第一次提出教师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连续任教时间可根据工作需要予以延长,但是哪些情况下需要延长没有具体规定;其次,《意见》中提到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对于什么是“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没有明确的界定;第三,《意见》中规定了教师流动的比例,但是这些需要交流的教师如何选定则没有章程可循。这就导致地方各省、市、县多级逐步去推行中央提出的交流制度,各自提出自己的适用办法、实施细则。

(三)教师交流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很多地方出台的教师交流实施办法对于教师的交流的评价规定大都是简单而粗暴,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规定的内容动辄就剥夺教师评职称、评优秀的权利,甚至强行交流,使教师失去基本的自由和自尊。《贵池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交流管理办法》第八项规定“不服从交流安排或未完成交流任务的,当年考核定为不合格等次,三年内不得评先、评优、晋升职务。第二学年度由学校直接定为交流对象。”“参加交流的教师在任教学校要服从工作安排,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严格遵守请假、销假制度,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并接受考核”,“交流期间表现突出的教师,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在评优、晋职晋级同等条件下优先”。上述内容中确实列出了考核内容和要求,但是没有具体的操作性细则,如“不服从安排”是否需要区分情况,还是所有对安排提出异议的教师考核都不合格。显然不应该是后者,但是前者有没有细化的内容。还有“交流期间表现突出”,何为“表现突出”,都没有明确规定。

三、完善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的法律对策

(一)聘用制与定期交流制度的衔接机制的构建

1、实施“ 县聘校管”的模式。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对教师的人事管理体制提出“县管校聘”的改革路线:“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县(区)域内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公开招聘和聘用管理办法、培养培训计划、业绩考核和工资待遇方案,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和退休管理服务。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教师交流轮岗经历纳入其人事档案管理”。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我国的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本着“以地区需求为本,市场开放为前提、政府引导为保障、教师自主为核心的公正与公平原则”,建议教师的录用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录用进来的教师的配置,遵循聘用制双向选择的原则,达成工作意向后,双方签订聘用制合同。对于难以聘用到教师的偏远薄弱学校,县级行政部门应当采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拨。但是教师无论选择哪一所学校,都属于教育行政系统的公务人员,将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

2、设立教育仲裁委员会。鉴于教育纠纷的特殊性,建议在劳动仲裁委员会之外设立教育仲裁委员会,专门受理教育纠纷。教育仲裁委员会的设立既符合聘用制下仲裁优先的原则,又能弥补劳动仲裁的不足。教育仲裁委员会应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设立,直辖市、设区的市也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教育仲裁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教育争议仲裁工作进行指导。教育争议仲裁应实行免费,教育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统筹保障。仲裁委员会人员组成应包括,政府主管教育工作的负责人,学校,老师代表按照不同的比例共同组成。由于教育仲裁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所以教育仲裁人员必须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正义感和虔诚的敬业精神。仲裁人员中应有教育专家、法学专家和教育管理专家等担任仲裁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仲裁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的自身的完善

1、明确参加交流的主体资格。首先《义务教育法》中应当规定交流教师的资格,从教龄、业务能力、年龄、身体健康、家庭情况综合考虑。可以参考日本东京都《实施纲要》的规定,具备下列情况的教师可以交流:(1)在同一学校任教达到一定时间,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积累。参与交流既可以支援弱校教学,同时对教师本人也是一种新的挑战与刺激。(2)出于生活方面的原因,主动申请交流的,出于以人为本的考虑,只要其业务素质合格,应当批准。(3)为了解决超编或教师队伍不合理而进行针对性的流动。(4)有上进心、教学潜力大的农村教师选派的城市学校进行学习。另外,立法也应对不能进行交流的教师进行相应规定,如业务能力差、身体状况不适合交流,家中有老人和未成年人无人照料的教师,夫妻双方都是教师且有一方已经参与交流的,不应纳入交流的范畴。对参加交流的学校范围、资格也应明确规定,原则上在县域范围内流动,交流学校水平上应当有明显差距。因此立法中应当对优势学校、薄弱学校、偏远地学校进行解释,详细的分类制度增加了学校教师的选择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组合,也赋予的教师一定的选择权。

2、规定教师定期交流的程序。首先应该保证交流教师的知情权。在确定教师交流之前,将这一周期内,交流的规划发送至每个教师手中,教师根据规划,提出自己的建议,并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及教师本人愿意,确定本校教师流动的对象,上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审核各校上报的交流人员名单,确定参加当年度教师流动的具体对象,并在暑期时办理有关调动手续,学校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如果教师对是否应当交流或者交流地域提出异议,所在学校必须充分考虑并予以答复,不能及时解决的,要上报的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确定后,通知派出学校要为教师办理派出手续,并通知教师上岗时间。

3、建立多元化教师交流评价机制。教师的交流不应只限于流动的形式与数量,还要注重教师交流的质量与效果。交流方式不同、交流环境不同,考评主体和考评标准也不同。对于交流时间在一年以上的教师,可以将交流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权交给交流学校。如果不超过一年,交流工作由所在学校、交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组织考核和评价。考核标准的制定也应该由教育行政部门、交流学校和交流教师共同协商制定统一的标准,避免来自不同的学校的交流教师因采用不同学校的评价标准对同样的工作做出各自不同的评价。学生和同事对教师考核的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品德等;学校和教评委对教师考核的内容包括教师出勤率、教学工作量和完成情况、教学效果、教学研究与改革等。

参考文献:

[1]族.刚性教师交流制的实践困境与法律思考 [J].教师教育研究,2011(1):47

[2]贵池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交流管理办法(试行)[EB/OL].( 2014-3-31) http:///Item/1503.aspx

[3]李玲,韩玉梅.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经验与启示 [J].比较教育研究,2011(11):4

[4]岳伟,高树平.中西部农村代课教师权益保护路径研究 [J].民族教育研究,2013(5):80

篇10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坚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概况

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57所(公办40所,民办17所),教职工6514人(专任教师5165人),在校生81204人,年招生规模4万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设备总值28245万元。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数量全省第二,唐山6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10所、18所,省名牌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学校11所(数量全省第一),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

其中,主城区33所(公办19所,民办14所),公办学校中,市教育局直属学校4所(市职教中心、二职、四职、六职),市属中专学校4所(工业学校、农业学校、一财校、二财校),部门行业企业办7所(市卫校、建筑中专学校、理工学校、轻化工学校、纺织中专学校、工贸学校、城建中专学校),其它学校4所(技师学院交通学校、艺校分校、学院中专部、电大中专部)。

县域24所(公办21所,民办3所),公办学校中,市属师范学校3所(学院武安分院、大名分院、曲周分院),县级职教中心16所,部门行业企业办2所(永年卫校、峰峰卫校)。

(二)发展情况

1.资源整合情况。2006年,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新建了占地近250亩的市职教中心,并将市一职、四职、职业工业中专、邯邢冶金矿山局技工学校整合重组并入新校,当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市政府拟在主城区南部建设具备一流办学条件和实力的职业教育示范园,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实现。2016年,以工程大学整体搬迁为契机,按照市政府要求,市教育局拟定了《关于中专学校资源整合的建议方案》,拟整合主城区8所中专学校和3所学院分院,分别建设科技学院、商业学院、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目前,方案已经提交市政府研究。

2.经费投入保障情况。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门办)财政性经费投入达6.61亿元,比2014年增加0.93亿元;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达8325.62元,比2014年增长32.19%。同时,自2008年起,市、县两级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本级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市、区)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下的县(市、区)设立50万元的专项经费。我市还积极落实按每人每年1元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的政策。

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计6514人,其中专任教师5165人。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2261人,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2904人,“双师型”教师1435人,占专任教师的27.8%。

4.校企合作情况。为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我市出台并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了《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建立了政府主导、校企互动、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全市中职学校先后与200多家市内外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县职教中心和成安县职教中心被省认定为校企合作试点校。

5.招生就业情况。2015年完成中职招生32060人,数量居全省第二位;职普比40:60,居全省第四位。2015年全市中职毕业生数为19533人,就业人数为18684人,就业率为95.65%,对口就业率为75.13%。

6.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我市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全市共16所县级职教中心,199个乡镇成人学校,2015年招生人数15699人,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力达到10万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30万人次以上。自2009年起,通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全市共计培训2万余人在乡务农人员,深受农民欢迎,被誉为“启民智、授民技、帮民富、化民风”的惠民工程。2015年,省教育厅又安排我市4所国家级示范校招收1000名“送教下乡”学员,实际招收1156人。今年,涉县职教中心被确定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试点学校。

(三)主要做法

1.突出战略地位,落实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统筹规划,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强化各级责任落实。我市将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市教育局也出台了专门的考核办法和监测意见,加强了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级职教中心的考核和监测,监测结果全市排名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不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加大督导巡查力度。我市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四是实行年度通报制度。我市实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年度通报制度,接受人大、政协及全社会的监督和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提升基础能力。我市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14所学校获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另外,各县(市、区)积极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扩建职教中心,广平县投资2.5亿元新建职教中心,新校区占地面积402亩,建筑面积90000多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中。曲周和肥乡也正在规划新建职教中心。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行了引企入校、前校后厂、校企一体化等办学模式,广泛开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举办教育与企业、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和校企合作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职业学校与企业对接,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拟定了《主城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方案》,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专业体系。开展了市级骨干特色专业评估活动和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创建活动,先后创建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三是加强师资培训,促进专业成长。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5年,组织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等各类培训近500人次。同时,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活动,大批教师获国赛、省赛一、二、三等奖。四是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适当压缩文化课比例,大幅度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开发了一批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规律的校本教材。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五是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制定了《市中等职业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细则》和《考核细则》,建立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每学期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切实促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市中职学校对口升学连续十几年领先。六是举办技能大赛,营造良好氛围。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连续3年承办了省汽车驾驶与维修大赛,先后承办了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各学校也建立健全了技能大赛制度,定期举办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七是强化招生措施,扩大招生规模。出台了中职招生工作指导意见,把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和职普招生比例作为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实施普通高中分流教育,本着自愿的原则,让有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升入高二时或高二下半学年转入职业教育,接受两年或一年半左右的职业教育,毕业后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或就业,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八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各县(市、区)以创建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健全了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它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企业职工入职培训、成人教育培训、退伍军人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类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此外,各县职教中心围绕县域农村经济特点,建立了农业技术便农服务平台,设置了便农农村技术网络咨询站,组成专门队伍广泛开展“送教下乡”、“送技术到产业园”活动,使广大农民真正学到了实用的新技术,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九是组建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于2015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给予支持,成立了市长任主任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指导委员会,集团内成立八个专业委员会,直接负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为市级区域性、紧密型职教集团。是以政府为主导,由中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协会、金融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等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合体。集团首批成员单位共有63家,其中,中高职院校24所、行业协会5家、金融和科研院所9家、工商企业25家。十是加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市教育局组织19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北京跟岗学习。通过跟岗学习和主动对接,6所学校与北京有关职业学校进行了对接,签订了职业教育友好合作框架协议。本月18日,又组织10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天津跟岗学习。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大力开展“招校引智”工作,主动与京津职业院校对接,通过整体搬迁、联合办学、设立分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力争引进3—5所京津名校在办分校或附属学校,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

(四)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虽然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县级财政投入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大部分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不达标。

2.职教资源分散,办学规模较小。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特别是主城区职业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资源少、办学层次低等问题,缺乏优化组合,急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3.管理体制不顺,办学水平较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除教育和人社部门外,还包括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办学,涉及主城区11所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造成在财政拨款、项目补贴、资源分配、招生政策等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不统一,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质量。

4.师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职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补充渠道不畅是长期困扰职教发展的主要问题。市教育局直属四所职业学校岗位编制数731人,实有教职工569人,缺员162人。市属四所中专学校岗位编制数519人,实有教职工数353人,缺员166人。

5.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接轨不紧密。多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小而全、重复设置、低水平竞争的现象,不能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和设施设备多年不更新,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距甚远。

6.东部和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东部10县没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学校7所,在校生超过1200人的学校只有3所。中西部6县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学校1所,拥有省级骨干特色专业的学校6所,在校生都超过了1200人。另外,县级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和落实相关投入政策方面,中西部县要好于东部县。

(五)工作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落实投入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各级政府应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严格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严格落实成人教育费每人每年1元的政策,严格落实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政策,严格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的政策,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同时,要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研究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研究制定职业学校经费使用政策,允许职业学校从所收学费中划出30%,作为教育教学教研奖励经费。

2.加大整合力度,理顺管理体制,优化专业布局,提高办学品质。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统筹和主导作用,依法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职业院校布局,理顺管理体制,除人社部门所属院校外,其他所有职业教育资源(职业院校)统一划归教育部门管理。同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统筹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推进职业院校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畅通补充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按照学校专业设置和岗位编制数配齐配足教师,同时安排招聘计划,补充师资数量。允许公办职业学校采取“定编不满编”的方式,划出20%的编制指标用于外聘教师,财政部门要按照核定编制总额划拨教师工资的政策。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健全职业院校多种形式的培养教师机制,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整体素质。

4.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以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为主渠道,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面向“三农”,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大对县级职教中心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5.强化督导评估。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对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情况的督导评估,重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职普招生比例、经费投入保障、办学条件改善、发展水平提升等方面开展督导。督导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推动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教育局围绕教育中心工作,紧扣“扶持与规范并重、发展与清理并举”的工作思路,树立“安全、有序、规范、优质”的工作目标,民办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新成就。

(一)基本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853所(幼儿园596所,小学110所,中学22所,中等专业学校17所,各级教育培训机构108所),在校生近40万人,专任教师1500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近18亿元。基本形成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功能的多元化民办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做法

1.以建章立制为引领,推进规范办学。2011年,市教育局在市政府、市人大支持下完成了《市民办教育条例(草案)》,出台了《市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市民办学校事项变更核准备案办法》、《市民办学校评估考核细则》、《市教育局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管理职责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事前审批到事中指导再到事后监管,推进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指导民办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了民办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大名县、肥乡县以政府名义出台了《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意见》和《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的实施方案》。

2.以管办评分离为目标,推进体制改革。按照教育综合改革要求,积极探索推进民办学校管、办、评分离,逐步建立现代民办学校管理制度。根据我市实际和民办学校设置特点,依法对审批许可权限和对市直属民办教育集团及民办学校下放属地管理,制定完善了工作方案,主动转变政府职能,调动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引进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民办学校多元主体评价,最大限度激发了民办学校办学活力。

3.以严格年检为抓手,推进优胜劣汰。建立了民办学校年检工作台账,制定完善年检评估标准和细则,引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社区、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年检模式,提高了年检的公平性和公正力。近年来,全市通过加大年检力度,共发现问题隐患400余处,提出整改建议190余条,下发整改通知书30余份,依法责令停止招生学校12所,撤销学校5所。

4.以整治非法办学为突破,推进环境优化。近年来,联合综治、公安等有关部门,全市共摸排非法办学544所,清理取缔180所,整改完成256所,并通过晚报、校讯通等形式印发《告家长通知书》和《致家长一封信》5万余份(条)。制作了非法办学停办、取缔法律文书样式,梳理和公示了执法依据。特别是在大名县率先试点推动教育摸排、联合整治、法院执行“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复兴区、丛台区、邯山区、馆陶县、肥乡县、永年县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清理整治工作,阶段性工作任务目标顺利完成,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优化。

5.以优质服务为重点,推进质量提升。一是新审批学校设置达标率实现100%。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方便群众的基础上,严格民办学校设置标准,规范审批程序。近三年,全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新审批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幼儿园和教育机构达标率达到100%。二是深入开展民办学校“学先进,提质量”活动。在民办学校中开展了学习江浙等先进地区教育经验,并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对标先进公办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了育华中学、新曙光小学等办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民办学校。2015年,我市有5所幼儿园和19名举办者、园长、教师被全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民办幼儿园和优秀举办者、园长、教师称号,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三是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协同发展平台。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地方性民办教育协会。近年来,充分发挥学会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发展平台。先后邀请国家知名专家来邯为全市民办幼儿园园长、教师报告讲学,举办了“民办教育高峰论坛”。《晚报》集中时间和版面对我市民办教育办学成果进行了报道、展示。同时,组织专家针对民办学校特点就学校常规管理、教学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校园安全等方面建言献策120余条。四是狠抓民办学校安全稳定。对全市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和校车安全进行排查整治。期间,摸排全市民办学校校舍893栋,已实施校安工程132栋,并指导县(市、区)制定了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确保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设施达标安全。

(三)存在问题

1.优惠政策还未完全落实。民办学校在规划布局、建校用地、税收优惠、经费扶持等方面未完全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教师在身份和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别,教师队伍不稳定。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七条指出:“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还对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险、职称评聘、获奖评优、福利待遇、退休养老等问题上做出了原则性的法律规定。《省民办教育条例》中第十七条指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民办教育机构在业务指导、教研活动、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表彰奖励等方面,应当与国办教育机构同等对待。”由于这些法规对民办教师合法权益主要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民办学校教师按照民非企业职工标准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缴费比例高于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待遇属于企业退休职工标准而不是事业编制退休教师标准,形成“缴费成本高、退休待遇低”的结果。同时,由于事业编制的公办教师和非事业编制性质的民办教师在自身权益方面差异性,使民办老师社会认同感较低,想方设法进入具有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导致使民办学校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公办学校师资培养的培训平台,造成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民办教育投入不足。省、市公共财政支持民办教育的机制还未建立,与民办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优惠政策也未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和民办教育的投入。

3.非法办学清理取缔难度较大。非法办学整治涉及综治、公安、城管、物价、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协调管理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执法队伍和刚性的处罚措施,使非法办学整治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时而出现反弹现象,影响了对民办教育办学风险的防范和办学行为的监管,也给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民办教育法治保障体系。建议修订完善《省民办教育条例》,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省民办教育管理实施细则》、《省规范和扶持全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省教育、财政、人社、发展改革等部门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我省民办教育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以《省民办教育管理条例》为核心的地方性民办教育政策制度保障体系,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2.加大民办教育投入,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借鉴北京、深圳、宁波、金华、东莞、太原、潍坊等地经验,建议省财政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财政部门监督管理。同时,对实力强、诚信高的社会人士踊跃投资举办民办教育的,建议以省政府名义给予一定荣誉称号。

3.加大对民办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土地政策扶持。建议省市各级政府尽快出台针对民办教育的相关土地扶持性政策,将《促进法》、《实施条例》和《省民办教育条例》有关民办教育土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让民办教育真正享受和公办学校一样的土地扶持政策。在建设规划、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规费减免等方面使民办学校应该享有公办学校同等优惠待遇。民办学校的校舍建设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基本建设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在水、电、气等供给方面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教师待遇扶持。建议尽快出台我省有关公办民办教师地位平等的具体可操作政策,明确民办学校教师事业编制,对不同学校核定不同数量的事业编制,事业编制中由国家承担的费用部分,主要由民办学校承担,财政可给予一定补贴。逐步探索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按照事业单位投保,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以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完善教师流动机制,避免优秀教师从民办到公办的“单向流动”的现象,公办学校招聘教师根据教学周期规律,提前半年面向社会公告进行招聘,即公办学校须给出所招聘教师在民办学校为期半年的“换岗过渡期”,避免民办学校在教师安排上经常遇到措手不及、打乱正常教学计划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