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微课;微课设计;微课制作
中图分类号:G43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0引言
微课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形式,一般以较短的时间来讲述某个专题的内容、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并且适合在移动终端上展现的可视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自2011 年首次在国内提出“微课”概念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就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微课这一概念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迅速传播,而与之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
1.微课简介
1.1什么是微课
微课(Microlecture),又名微课程,是相对常规课来说的一种微小的课程,一般在5~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它通常由简短的视频及配套资源所组成。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新形式,微课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等方面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微课的核心理念
为什么微课自引进之后很快就变得比较火爆?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什么?微课的核心理念和精髓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提供便捷的面向学习者的学习材料。它能使学习者利用工作之外被浪费的简短空闲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种诉求成为可能,比如在上班的地铁里或者在下班回家的公交上人们可以利用手机学习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使得学习者有事可做,感到充实,不无聊。如果把微课比作超市里的货物,把学习者比作进超市采购的消费者,就不难理解微课的核心理念了。
1.3 微课的发展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麦克格鲁教授开发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正式提出微课这一概念是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他明确阐述了微课程的概念和创作过程,并将其应用于在线课程。
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于2011年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2.微课的设计
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知识点破碎化的面向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资源,契合了当今时代追求便捷与效率的趋势,解决了教育需求多样性、资源便捷性等问题。微课与常规课程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具体见表1。
表1 常规课程与微课的对比
项目
常规课程
微课
授课内容
多个知识点
单个知识点
适用学科/内容
所有学科
理科或不需要持续讲解探讨的内容
授课方式
面对面讲授,课程无法重现
以教学信息技术媒体为载体,可反复
授课时长
45分钟左右
一般10分钟以内
教学场地
学校教室
任何场所
设备
计算机、投影仪等常规教学设备
多媒体数码终端(电脑、手机、平板等)
知识点针对性
弱
强
对教师信息技术要求
较低
较高
网络环境要求
较低
较高
相比于常规课,微课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制作出一堂优秀的微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一般需要考虑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微课制作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1教学分析
在制作微课前应仔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选题,选题要新颖,好的选题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人们学习的兴趣;选题要聚焦,受限于微课的时长,选题要尽可能集中到某个知识点、某个小技巧等;选题要便于表现,应该尽可能选择便于采用图形或视频形式表现的内容。(2)受众,微课面对的学习对象要明确,同时还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如何、学习的特点如何等。
2.2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手段的采用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微课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其教学不能以大篇幅的发挥,细细分解,详尽说明的手段来实现,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2.2.1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1)微课内容的选择要做到真实化,微课的时长很短,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学习者学会某个知识点或某项技能,应该选择非常典型的案例,最好是工作现场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可以给学习者留下最直观、最直接的感受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 数学微课;意义;设计制作
一、数学微课的意义
(一)数学微课的理论意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在微课过程,教师主要扮演教学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的设计者等多重角色,使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之间要达到平衡状态. 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日后的探究学习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学习,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数学微课的实践意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微课是一种研究学习,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 借助这种微型的视频教学,教师可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做到博采众长,互为所用,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其次有利于数学专业水平发展,最终让数学教师从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长. 微课资源为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供基础,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数学微课设计的形式
根据教学过程的特点,微课分为导入式、新授式、练习式、实验式与总结式. 下面具体介绍五种微课教学的设计:
(一)导入式的微课
根据针对课前导入要激发学生兴趣的特点,收集动画素材或引用视频场景材料,直接引入新学习内容或过渡到新知识点.
(二)新授式的微课
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叙述、描绘、解释、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教师安排生动有趣的图像、动画等媒体信息,将新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12.1全等三角形》时,直接录屏软件录制PPT《12.1全等三角形》微课教学视频,根据以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观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三)实验式的微课
实验型微课主要指通过老师或学生演示数学操作步骤,清晰展示动手过程、特点,因此这类微课设计的重点就是操作步骤与过程的精心设计. 在实验中有学生总结:看这些自己参加微课真的很过瘾,特别听到同学们的回答,看到同学们的作品,感觉真的在上课一样,激发自己不断地思考. 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动手一起练习,效果就一定会不错的.
(四)练习式的微课
怎样设计一节课中的“练习”的微课呢?对于解题,大家都很清楚,包括审题、分析与结果书写等步骤. 设计时要注重这些环节,特别对学生易错部分更要“引经据典”,像新授式微课一样可通过概念图、框图、动画、软件等形式呈现,也可以像平时上课一样把板书过程用摄像机直接录制下来,或者用手绘板加录屏形式完成,通过类似手把手的书写分析过程,让学生跟上老师思路,掌握解题分析与过程,提高训练水平,及时帮助学生掌握难点.
(五)总结式的微课
本人从微课课题选择、教学知识点、字幕等总结微课制作的经验,为提高微课的质量贡献一份力量.
1. 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我们不但要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微课,而且要结合自身优势与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课题. 擅长讲解的老师,要善用丰富的表情,悦耳的语音,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 讲解过程要流畅紧凑;擅长技术的老师,把各种复杂的知识寓于动画、视频之中;同时利用摄像机、相机、手机等设备资源,找到最有效的表现形式去制作视频.
篇3
关键词:“关键时刻”理念;微课设计与制作;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79-03
一、 引言
微课的产生来自于一个设想:胡铁生作为市教育局负责教学资源评比的工作人员,发现老师们拍摄的课堂教学实录,在专家评审时根本无法一一看完。很多专家只看了开头一小部分就不再继续看下去了,他觉得非常可惜,于是产生了让老师围绕一个小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来参加评比的设想。正是这一设想,导引了微课概念的诞生[1]。胡铁生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自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首次提出以来,迅速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3]”等特点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各级各类教学者纷纷尝试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而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同时拥有孤立、零碎、信息割裂等致命缺点[4],微课资源知识零碎、割裂、不成体系导致了学习者学习的碎片化。而学者张克永等人的研究表明[5]:70%以上进行过碎片化学习的学习者不同程度的感受到碎片化学习存在让人无法留下深刻的记忆、大量碎片化信息内容繁杂致使注意力涣散、学习的知识实用性不足且影响自身情绪与意志力等问题。同时该研究85%以上被试不同程度感觉到碎片化学习的知识不仅记忆困难,即使记住了也很难提取。鉴于此,笔者从微课资源制作入手,探究如何通过“关键时刻”理念指导微课制作,帮助学习者“零存整取”,以期基于该类微课的学习统合综效、知识连通、融合创新。
二、 “关键时刻”阐述
“关键时刻”(Moments of Truth,MOT)这一观念在全球企业界流行,和北欧航空公司前总裁詹・卡尔森的一本同名著作有关。1986年,卡尔森写了《关键时刻MOT》(Moments of truth)一书,记录北欧航空公司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这本书出版之后,“关键时刻”理念也称MOT理念迅速风靡全球管理界和企业界。在《关键时刻MOT》一书中,卡尔森这样定义“关键时刻”[6]:任何时候,当一名顾客和一项商业的任何一个层面发生联系,无论多么微小,都是一个形成印象的机会(Anytime a customer comes into contact with any aspect of a business,however remote,is an opportunity to form an impression)。
卡尔森根据自己对“关键时刻”的定义,归纳出很多航空业的关键时刻,客人预定一个航班的瞬间,客人到达机场的瞬间,客人检票的瞬间,客人下飞机的瞬间等等。在卡尔森看来,获得满意服务的顾客,才是公司唯一真正有价值的资产。同样,在教育中,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才能有获得满意“服务”的学习者。美国保尔・R.迪特默在他的第三版《酒店业经营全书》中阐释了饭店也同样存在关键时刻,顾客在到达某一饭店门口时就开始了他或她的关键时刻。如果饭店的外观赏心悦目,顾客就会产生良好印象走进饭店,顾客会注意到饭店的气氛是否嘈杂,能否及时就坐,服务员是否热情等等。顾客注意到的种种都将形成关键时刻,顾客将这种种的关键时刻融合到一起就形成了对饭店及其服务质量的总体印象和认知[7]。这不禁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运营航空公司、运营饭店和微课资源设计都有着内在的共通之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两者都是服务性质的活动。企业服务自己的顾客,微课资源服务学习者,服务特定的知识点或特定教学环节的教学,这便是本研究的起源。
三、 基于“关键时刻” 的微课设计思路
1. 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在“关键时刻”的理念中,客户是市场中最基本、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客户是企业生存之基,也是企业生长之源,因此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基业长青。
而微课制作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对于微课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者来说,学习者就是他们的服务对象,微课资源的制作是以微课为载体传授特定的知识点或是教学环节以服务于对这个资源有需求的学习者。总体来说,“关键时刻”的理念和微课制作都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这是将“关键时刻”理念用于指导微课制作开发的基础。
2. 以“碎片化”为途径
在卡尔森看来,乘坐一次飞机可以有分解为很多的“关键时刻”,预定航班是否顺利、到达机场是否有人热情服务、登记是否有空乘人员的帮助、下飞机是否收到提示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关键时刻”的理念是将一个相对整体的服务活动分解成多个“碎片”的服务节点。企业就是在关注每一个关键时刻、做好每一个关键时刻中获得成功的。
微课正是将知识或者教学环节分段处理,每个微课资源针对的是特定的知识点或特定的教学环节,它将原有的连通的知识或教学环节碎片化了,这使得制作者可以专注于特定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使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讲解更加精炼,使得我们需以“碎片化”为途径。只有把握好学习者每一次与微课资源接触的机会,才能提升学习者基于微课的学习效果。
篇4
关键词:微课程;选题;系统规划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访谈、微媒体等很快出现,并不断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好像一下进入了“微”时代。在教育领域,微课也悄然兴起。那么什么是微课呢?微课就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由于它是一种网络视频课程,所以它最大的优势是便于传播,有利于教师进行交流,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再加上其内容短小精悍,形式生动活泼,所以,伴随着时下“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微课”很快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么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呢?
一、选题的标准
微课的选题是微课设计和制作的首要环节,好的选题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制作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相反,如果选题不当,要么就是用微课来解决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能解决的问题,要么就是不大适合用多媒体进行表达,制作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那么,选题的标准是什么呢?
1.基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着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和评价建议。因此,微课在选题的时候,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才能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这样做出的微课才能够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2.进行系统规划
微课程是授课教师在对某个知识点认真钻研后,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实际制作出来的,它体现了授课教师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在整个微课的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制作者的心血与智慧,做出后是非常值得同学科的老师借鉴和学习的。再加上一所学校学科教研组人力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同一个知识点任课教师不通信息都去制作,这无疑会对人力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在学期初,对微课程进行系统规划非常重要。同学段同学科老师要加强协作,每位老师对一学期教学任务的某一部分担负主要备课任务,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又避免了微课制作热点课题人人做,冷僻课题无人做的境况。微课程是一种教学资源,只有通过系统规划才能够达到资源纷呈共享的局面。否则,微课程制作就只能是一个教学活动而不能成为一种教学手段融入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3.要适合多媒体的表达
微课程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资源,必须借助多媒体平台进行表达,因此,微课程在选题的时候就要注意,所涉及的知识点一定要能够通过线条、图案、动画进行解读,否则不但制作费时费力,而且也达不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4.可以选择相对固定的知识点
微课程作为在线视频教学资源,其影响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其中,会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它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果选择的知识点有不同的解读,就会引起争议,甚至使学生陷入迷惘之中。因此,在微课程选题时应尽可能选一些固定的知识点。
二、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1.教学内容的确定
微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教师要在熟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出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实现“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的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微课设计制作理念。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讲解天气系统时,学生对“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知识点作为一个选题制作成微课程。为什么呢?因为搞清了这个问题,就等于是明白了锋的形成和锋影响下的天气特征。而这恰好是本节课的重点。另外,锋是占有三维空间的,且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非常适合动画模拟演示,内容本身就是制作微课程很好的素材。
2.教学内容的微处理
选好了课题后,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微处理,要根据微课程时间短,知识粒度小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1)揭题设问,导入新课;(2)切入主题,逐步推进;(3)回顾反思。
3.媒体设计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微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的关键,但是媒体设计也相当重要,因为微课程最终呈现的形式就是由媒体设计决定的。目前,微课程视频的媒体呈现形式多样,一般有摄制型微课、录屏型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以及混合式微课。在这些媒体类型中,软件合成式运用起来相对要简捷灵活一些,即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PPT的制作组合。用屏幕录制软件可以完整地录制PPT课件的内容,在做好音频调试、屏幕设置、灯光设计、环境调适等准备工作后,正确操作该软件,就可以完成微课程制作了。做成以后,还可以对部分细节进行修改,直至没有任何问题就可以合成输出教学视频了。
微课程作为一种教学视频资源,已经运用到“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教学实践活动中。目前,在制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时间短,但主题不突出,把微课制作成“浓缩课”等,但相信随着教研教改的不断深入,微课程制作的核心理念会逐步渗透到教师的实践活动中,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篇5
关键词:微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设计制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5-0066-03
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师生间的教与学方式上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社会转型进入“微”时代,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等方式的应用催生了“微课程”,使这一新的课程与学习方式逐渐走进中小学教学视野,也走进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如何设计制作出符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需要的“微课程”呢?
一、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及其优点
(一)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定义
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是指以微课程学习法为指导,以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知识点为录制内容,根据知识体系结构细分知识点,围绕某些主题而设计制作的系列化的5-8分钟的教学微视频,并设计配套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在线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它的设计制作是以课时教学为单位、以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目标的,在一个课时的微课程内容中并不局限于一个单一的知识点,它可以是某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解决某一个问题的几个知识点的融合。
(二)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优点
1.“短时聚焦”效果好
微课程的设计根据小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特征,限定了每一节微课的时长:以5-6分钟为佳,最长不超过10分钟,课程聚焦于解决一个问题或某个主题的一个点。这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短时聚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细分异步”利分层
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因受家庭学习环境影响极大,除了学生个体差异之外,家庭经济条件及父母的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也会叠加在学生的身上显现出来,导致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差异较大。微课程将学习内容细分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学习内容的多少,打破了传统教学“同一节课学习同一内容”的限制,有利于学生的分层学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高起点,大步子,而信息素养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小步子、重复学习,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
3.“自主学习”成习惯
微课程具有传统文字教材无法比拟的优点,它图文声像兼具、声情并茂更易理解,这使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成为可能。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自觉和主动的意识,能够自主选择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相应的微课程,而教师则将教学重心放在课前的任务设计和过程性指导和评价上,这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4.“化重为简”转重心
从信息技术教师任教情况来看,通常在课程安排上都采用平行教学,即一人任教整个年级,这样同一节课的相同内容在一周内需要重复好几次。微课程通过教师的一次性精心的设计和制作,构建起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学生可以利用资源库的内容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将教师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教师的工作减轻压力,教师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和评价上,形成良性循环。
二、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制作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既包括教学微视频,也包括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教学微视频的设计制作流程主要由“选题设计”――“撰写脚本”――“准备素材”――“制作课件”――“实施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组成。一个好的信息技术微课程离不开优秀的选题设计和高超的制作技巧。设计是制作的基础,制作是设计思想的最终体现。微视频还应有配套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作指导,帮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情况下以任务驱动模式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一)微视频的设计
1.“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微课程虽然时间短,但它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在设计微课程的时候,也要遵循教学规律,从导入、讲解到练习等环节都应具备,在设计时也要有系统化思想作指导,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做到细致全面,过渡自然。例如:在设计小学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中的“曲线工具的使用”微课程时,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微课涉及的知识点,再从生活中常见的曲线图形导入,接着重点利用自编口诀帮助学生理解三种不同曲线的绘制方法,并辅以曲线图形练习,最后再用总结页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本节微课程的知识点及操作要点。虽然,只是一个6分钟左右的微课程,但在设计时以精练的语言和文字、图像对学习过程需做系统的设计,以避免单纯只是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录像的生硬,使学生在使用本节微课进行学习时犹如老师就在身边,既有技术操作的学习,也有信息素养的培养。
2.“微而不碎”
微课程虽然短小,但并不是“碎片化”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是基于学生掌握某些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引发的,所以,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是需要基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微课程虽然是为满足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要求而制作的教学视频,每个视频都围绕某个知识点或单元知识,看起来是相对独立的知识,而且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每个知识点是相对零散的,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却是相互联系的,必须有系统性学习和应用的练习。因此,在设计信息技术微课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承载讲授某一技能的载体在前后必须有一个系列化的主题,每个知识点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设计,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形成体系,并且学习的过程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不断丰富的过程,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设计Word软件有关知识点的微课时,可以利用制作电子板报这一形式,围绕“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将Word模块中关于文字、段落、图片、修饰、版面、自选图形、组织结构图等内容全部设计到《传统节日知多少》这一电子板报中,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入手,逐渐引入文字、修饰、段落等Word中的相关技能学习,并提供拓展应用的思路练习,让学生在整个微课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渐看到自己的作品不断丰满起来,激发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
3.除了教学场景化及主题化设计要求之外,微课程设计还应遵循微课程设计的常规标准
例如:在微课选题、内容讲解、制作规范和使用效果等方面,要求合理、科学、完整、有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参考各级单位在组织微课竞赛时的评审标准,如:中央电教馆第十八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关于微课的评审指标就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和创新应用四个方面形成的十条标准,它可以简要概括为聚焦、简要、清晰、技术和创新五个方面。
(二)微视频的制作
1.合理选择视频录制方式
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它包括操作系统的认识和键盘鼠标等实践操作的内容;二是对于办公软件和动画软件等软件系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三是关于计算思维类的内容如logo语言、scratch等编程初步知识。不同的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录制方法,讲授型微课适合使用录屏方式,演示型微课则适合使用摄像的方式。譬如:键盘和鼠标的操作,需要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这就需要使用录像机录制教师操作过程的方法来制作。录像时,既可以边操作边配音,同步录制;也可以先录操作,后期配音。拍摄时要特别注意需要突出的地方镜头要有推拉,这样效果才更明显。而对于软件知识的讲解,则使用PPT课件结合软件应用――利用录屏软件,完整录制教师的示范操作,并配以课件来提示重难点内容,是比较合适的方法。而对于编程算法类的知识,既可以通过手机结合板书的方式录,也可以采用录屏的方式,在讲清算法的基础上,通过编程软件实际应用的过程来帮助学习建立直接的表象,化抽象的思维为具体可操作的过程,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充分挖掘应用软件功能
有屏幕录制功能的软件有很多,其中,Camtasia Studio软件是最为常用的一种。该软件添加了PPT插件,可以很方便地通过Camtasia Studio 8.12版本录制PPT演示文稿和记录屏幕动作,包括影像、音效、鼠标移动轨迹、解说声音等。利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录制好的素材,可以继续在该软件中进行适当的编辑,最后生成mp4或flv等网络流行格式的教学视频。Camtasia Studio软件是一款录屏编辑的专业软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熟练掌握软件使用技巧,充分应用软件功能可以减少微课制作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并取得更好的效果。如Camtasia Studio 8.12版本中的缝合媒体、多轨道片断素材组合、打开组进行局部修改等功能,对于后期剪辑十分方便。又如音频调整结合录制旁白的功能可以有效弥补在录屏讲授过程中的口误,使录屏过程可以略过小错误而一次成形,免去同一段视频反复录制的麻烦。软件的标注功能也是后期编辑的一大利器,通过标注功能可以有针对性地标出操作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填补某些教师语言无法表述清楚的缺憾,也可以通过字幕的方式归纳对比前后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
录制好的视频,可以通过剪辑、整合、修饰、包装等手段形成完整的微课程。例如:可以给同一个模块系列的微课添加同一个片头和片尾,使视频更具整体性。在片头开始添加一段优美或者震憾的音乐,使学生打开微课视频后精神能为之一振,迅速集中注意力到学习上来。在后期编辑时,要遵循视觉与听觉的综合要求,声音清晰,重点突出,色彩对比强烈而不花哨,力求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
(三)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与教学微视频内容配套使用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Word文档。自主学习任务单为了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而设计,设计时应贯彻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自主学习任务单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及学生的困惑与建议三个部分。学习指南包括课题名称、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和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四个子项。通过学习指南设计,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主题和达成目标的要求,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同时,通过了解教师关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发现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从而主动完成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的关键是把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他知识点转换化为问题。如:在设计闽教版四年级下册《荷塘美景》一课的学习任务单时,围绕曲线工具使用可以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1)曲线有几种类型?(2)绘制单弧、双弧和封闭曲线的口诀有什么不同?(3)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曲线?(4)你能用曲线绘制荷花与荷叶吗?以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完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应用
系列的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集合区域内的教师组成团队进行信息技术微课资源库的建设,促进区域资源共建共享。选择合适的平台微课程,多渠道、多时机应用微课程,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
(一)微课程资源平台
微课程制作完成后,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平台,让学生可以方便地下载观看。可以微课资源平台的地方有很多,有以下几种渠道可供选择:一是利用国内知名公众视频平台,如:优酷、酷6等网站微课视频系列,任何用户都可以自由观看、学习;二是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申请建立微信公众号,通过手机应用终端推送微课给学生,方便学生随时打开学习;三是携手微课程专业网站,如:“微课程共建共享联盟”、“微课程”网站等平台,加盟网站视频和课件、学习单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后台管理数据;四是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等软件在区域内专门针对本区域学生自建微课程学习网站,管理微课和学生学习过程。
(二)微课程资源的使用
微课视频是一种数字化学习资源,视频时间短、体积小,易于传输和观看,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使用。
1.翻转课堂,课前、课外学习
可汗学院的微视频教学催生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对微课视频中涉及的知识在课前、课外进行自学,先解决基本概念类的问题。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释放出这部分时间用于个性化或更有深度的问题解决,进行教学创新活动。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之外观看线上的课程,在课堂上进行知识技能的回顾和课堂合作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一对一的高效帮助。
2.教学助手,课上、课后使用
在当前学生学业负担普遍较重的现实情况下,信息技术学科让学生在课外抽时间进行翻转课堂学习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不翻转课堂,微课程也有用武之地,可以作为常规传统教学中某一环节的教学资源进行嵌入式应用,将它作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来发挥作用。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用播放微视频的方式作群体性讲解,选择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也可以使用微课程做学生个体基本技能操作的训练师,一遍遍观看;还可以将它作为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课后辅导教师,再次学习使用。
3.专题探究,兴趣小组活动用
将信息技术专题微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开设信息技术类别的兴趣小组时学习的对象,例如scratch教学系列微课程。兴趣小组的学生在校内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受时间限制,只能学习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用主题学习单元为框架,嵌入包含scratch高阶课程的微课资源,让学生在课外使用微课程资源自主或合作探究,完成综合性主题探究任务活动。
参考文献:
[1] 金陵.建构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
[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篇6
微课征集与评选现状分析与建议
2013年北京数字学校征集和评选的微课是以光盘的形式提交的,全市17个区县近900所中小学和教研机构共上交了2483节微课,覆盖全学科和所有年级;而2014年的微课征集与评选强调了应用,因此采取了在北京数字学校平台网上提交的方式,不仅可以统计和看到浏览量、学习人数和参与讨论人数,中小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微课应用与学习,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专题讨论和学结,最后网上提交561节,但依然覆盖了全市15个区县200多所中小学和教研机构的所有学科和年级。
在评选过程中,笔者总体感觉2014年微课情况好于2013年,但两年都发现存在一些之前认为不该出现的普遍问题。这可能就是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的现状,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做这种规定和要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 微课概念理解问题
2013年,北京市第一次面向基础教育进行大规模微课征集与评选。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微课概念的理解没有十足把握,不少老师打电话咨询,他们不清楚微课里该不该有学生,不确定“面对的对象是教师或者教学研究者”的是不是微课,很想知道微课和微格教学的区别。到2014年则基本没有出现这类概念问题咨询的情况。
老师们的困惑可以理解,因为关于微课的定义的确非常多,这是由于不同人在不同阶段认识、实践、研究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强调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总体来说,多数专家强调并认可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主要载体或呈现方式,内容围绕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时长以5~10分钟为单位。因此,微课是否应该有学生,以及对象到底是谁,都要看实际的需要。
而微课与微格教学似乎有相似性,如时间都相比传统课程短,且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但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它的重点目的是考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理念及对学段目标的把握、对教材的理解与驾驭、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对典型课堂教学细节的预设与处理,以及最终可预见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微格教学是一种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而微课是解决一个知识点或展示一个教学环节的可作为师生教育教学资源的真实的课。
关于微课的定义,尽管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对微课的理解。
2. 时长问题
尽管两年微课征评都要求微课视频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建议不超过10分钟,但2013年有22%的微课视频都超过10分钟,其中2%超过30分钟甚至是40~45分钟,大大超时。此外,也有一些内容尚可、但片长只有2分钟的微课视频。2014年微课作品时长基本都在5~10分钟,可能也和网上上传有关系,因为时长太长实在不方便上传。
之所以要建议微课视频的时长不要超过10分钟,是因为已有研究表明短于6分钟的微视频最吸引人。基于edX数据的统计,无论视频多长,用户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都不超过6分钟,6~9分钟的视频基本是个拐点。而2分钟左右太过短小的微课则会给人感觉太过单薄。
3. 选题问题
这两年微课征评都发现有的微课选题太小或太普通,内容单薄,重点不突出,没有太多价值和意义;有的选取的内容和案例属于个例,对其他老师的借鉴作用不大;有的微课只是罗列了一些知识类资料,也不属于难以查找的稀缺资料,难以称之为课;有的微课选题过于宽泛,缺乏对关键问题的整体设计,没有突出主题;或探究性不强,不适合作为研究主题;或动画片视频所占时间太长,教学内容安排不当;有的内容不适合学生年龄段,或理论分析较浅,或难度太大,等等。
微课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但选题、内容和设计应该有一定独到之处,有新意。在设计微课主题时就要考虑它的目标人群是谁,目标人群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微课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一些专家建议微课选题可以从重点、难点,特别是易错点入手,因为尽管微课的形式多样,可以非常新颖别致,但无论形式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微课的主题和内容是核心,只有好的、恰当的选题和实实在在的内容,辅助以新颖的形式,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提高内容的表达。
4. 基本功问题
在微课征评中,笔者也发现部分中小学教师基本功薄弱,如教学语言不够生动、缺乏激情和感染力。而与之相反的是,还有的老师表演的味道太浓,不够自然;有的老师叙述嗦或部分内容描述欠精炼,甚至不准确,有明显错误;英文微课有的老师发音问题比较多;有的老师板书凌乱、不规范。这些都说明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作为公开、可借鉴的微课,对教师基本功要求会比较高。教师在微课中的语言应该得体,叙事时要清晰、简洁、生动,分析要逻辑性强、精准到位;板书要清楚、整洁、简约,对内容要点起到提示作用。整体给人感觉要有激情和感染力,方能吸引人看完视频。
5. 录制质量问题
征评到的微课有的摄像技术严重不符合要求,如画面不完整;或录像拍摄画面晃动;画面黑、模糊;录制噪音和杂音大,音质比较差;视频拍摄没有近镜头,板书看不清楚,或视频中的PPT看不清楚;或中间有几次快进处理得不好,应该进行必要的剪辑;2013年征集的微课有的光盘或视频质量不高,无法正常播放,2014年上传的视频也有一部分无法播放,等等。
一些研究表明,52.18%的教师认为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加工技术难度大(如片头片尾、画面效果、字幕显示等),48.77%的教师觉得微课视频的拍摄难度大、制作成本较高。一些地区调查发现,教师自己录制微课较少,微课主要由学校信息技术老师拍摄(约占60.68%),其次是学科、教研组教师协助拍摄(约占25.73%),还有大约8.25%的教师是聘请专业公司拍摄的,仅有3.4%的为教师自己拍摄。正是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教师参与微课制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微课的制作。
6. 应用问题
尽管2014年北京数字学校微课征集强调应用,但参与学习和应用的学生和教师数还是偏少。虽然有上千名学生参加了学习,但仅有342名老师和学生参与了讨论,总体不够活跃,讨论互动的质量不是太高。
2014年参加征集与评选的微课特别是真正能够应用的微课数量少,源于不少中小学教师对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目的还不够清晰明确,动机也各不相同。这一点和目前很多专家的研究与发现是一致的。一份对教师参加微课制作的动机调查发现,84.63%的教师希望能获得教育行政部门的证书奖励,66.98%的教师希望比赛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之一,61.1%的教师希望有奖金奖励,56.55%的教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先进典型被推广宣传,48.58%的教师希望得到政策支持和优先立项等。该项动机调查显示,目前的微课热很多是出于功利动机,不少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都源于参加微课评比或参与项目开发与研究,而非以应用为目标,也就是并非课堂教学的需求。因此除了个别地区和试点学校,多数微课仅限于“参赛热”,很少真正地在日常教学中应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更是少之又少。参与者对于为什么要设计、开发微课,设计开发了微课之后,应该如何使用,可以在哪些地方使用,以及以哪些方式方法使用,都没有清晰的认识。
微课与传统课在设计、制作和应用方面有何独到之处,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呢?
解决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问题的建议
(一)微课设计建议
优秀微课与传统课有不同之处。根据这两届微课征集与评选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专家的建议和意见,笔者认为微课设计时就应该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1.“一对一”的专属感
传统课堂是“一对多”,一位老师面对一个班的受众群,而微课突出反映在它应该让学习者感受到“一对一”的效果,也就是像被单独辅导一样,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专属感。因此,在讲解时,语言不得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
2. 名称和主题要明确
微课名称应主题明确、浅显易懂,方便学习者在网络上精确搜索。因此,建议微课名称要包含知识点,并尽量能够体现出适用对象。
3. 内容要精炼和恰当
由于微课视频时长一般为5~10分钟,因此要求内容非常精炼、简洁易懂,仅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课题展开,不泛泛而谈。不仅学生看了容易理解和明白,老师也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这种简明和方便使用恰恰是一种凝聚了大智慧方能做到的化繁为简的创意。如果内容较多,则建议制作系列微课。
由于并非所有学科的所有课都适合采用微课的方式,因而应该慎重选择微课内容。研究表明,比较适合微课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不会变化且需要重复讲解的核心概念讲述、基本的事实、定律等,包括已成定论的观点、基本的方法和规律、基本的过程演示和操作步骤等。而不适合微课学习,必须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思辨性很强的内容、情感性很强的内容、生成性很强的内容,以及必须立足于现场的、有赖于灵感激发和教师风采展示的内容等。
4. 切入主题要迅速
微课切课必须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主题;或从基本内容引入;或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主题。
5. 讲授线索要清晰
在微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活动设计等多种策略,精要讲授、巧妙启发、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思维。可以给学生提示性信息,必要时用颜色线、符号图标或关键词强调和标识;或问题引导的方式,恰当设计问题,从基本问题到核心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6. 小结要简短到位
尽管时间有限,微课结束前还是要有小结,用简洁的话进行归纳和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在注重内容总结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
7. 有个性有创意
微课不应罗列书上的知识,对现有的知识以及课本上该知识的表述应有一定独到的理解和见解。因此,微课制作者应该留心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微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注意借鉴、模仿和创造。例如,可以从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中获得可以借鉴的创意和灵感。
(二)解决微课制作与应用问题的建议
由于现在的微课和微课热很多只反映在“形”上,即数量足够多、视频足够短,而在“神”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也就是微课在内容质量、共享应用率方面效果不佳。这两届微课征集与评选中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为了今后更好地设计、制作和应用微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制定比较明确的微课录制标准
现在各种网站的微课种类较多,而中小学教师平时教学工作比较繁忙,没时间去广泛了解、学习和分析,因此容易茫然。因此,在征集和录制微课时,一方面允许个性化的方案,另一方面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比较明确和统一的录制标准。如文件格式、视频制式、视频编码类型、颜色格式、扫描模式、视频码率、音频类型、音频采样率、采样精度、声道数目、音频码率等。
2. 提供相关业务培训
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微课了解不够充分,中小学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缺乏合理的设计与应用,加上视频录制方面还存在相对比较专业的技术问题和要求,因此需要相关教育部门或组织、承办方提供相关培训,进行科学指导。中小学教师既需要普及微课和微课制作知识和要求,更需要加强应用的指导和引导,微课相关业务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微课制作的质量,更有利于加强一线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
3. 加强微课应用的研究和探索
微课应用的方式和方法更是重视不够。微课在制作前首先就应该考虑到应用,而微课的应用必须和日常的教与学相结合,真正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例如:北京数字学校微课征集评选活动目的不仅是引导教师交流研讨微课设计、制作、实施等方面的经验,推出一批具有典型有示范意义和不同教学风格的微课课例,更开始注重强调开展微课教学应用探索,促进教育信息化深入课堂教学改革。
研究探讨可以从选题开始,研究微课可能辅助哪些教与学,如何利用微课的实施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什么选题是老师和学生关心的,比较有创意,能解决他们教与学的困难和问题;如何通过在线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和资源,辅助学生学习,解决优秀学生“吃不饱”、问题学生“没学会”等个性化问题;目前还缺少微课应用于教学的效果分析、学生对微课资源的学习体验的调查;以及教师如何通过微课的实施与反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等。
加强微课以及微课应用研究,对完善微课资源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把微课与日常教学、科研、活动相结合,探索运用微课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更有利于营造开放、积极、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推动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4. 不断完善评审标准
为促进和落实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2014年北京数字学校微课征集与评选不仅要求微课能够应用到教学中,要求老师和教研员设计完成、上传微课后,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微课应用与学习,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专题讨论和学结,最后做好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数字学校还鼓励所有有账号的老师、学生,包括区县教研员上网学习及使用,并打分、留言和点评,并在评审标准中加入了“网上评价(传播性)”这一项。“微课后受欢迎,点击率和回复高、人气旺,同行及学生评价好,作者能积极与用户互动”这部分占百分制的15分。根据线上的点击量、投票数量、收藏数量、分享数量、讨论热度等来综合评价。
评审标准往往可以起到一项活动和评比的风向标的作用,很大程度应该促进教师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但同时也必须适度,以避免没有真正深入,形成一些表面现象。
5. 重视微课应用平台的建设
目前好的适合中小学师生的微课应用平台还比较少。北京数字学校微课征集与评选平台由于是第一次尝试,还有一些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如使用还不够方便,互动交流性还不强,微课资源没有与平台其他资源共建共享等。
篇7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保持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课程建设正是高职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高职内涵建设的落脚点,高职课程的设计、开发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模式
高职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学生所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加强课程的建设,必须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特点相吻合,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为突破口,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要追求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不是学科结构的系统化,要注重技能体系与忽略知识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进行课程开发,按照工作过程的情景进行教学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的高职教学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以情境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以营造真实职业情境为代表的教学环境。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框架也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进行设计。
二、课程结构实现“三接”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的建设,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要重视其与职业岗位的联系,体现高职课程改革“职业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改革方向,为此,有必要实现“三接”:社会与就业需要对接;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衔接;资格证书或课程链接。实现“三接”,应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进行分析,确定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出行动领域,进行提炼加工,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
三、课程内容实施 “一体化”
课程建设的内容注重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二是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关于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姜大源强调要“一体化”。所谓一体化,对职业教育来讲,追求的则是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从综合课程到项目课程,再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这是当今职业教育新的趋势和变化。“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本人认为,课程教学结构与内容的整合应按结构优化、内容序化和知识细化的思路实施“一体化”。
结构优化就是课程内容的抉择取向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的内容的择取应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按照课程理论适度化、课程标准职业化、课程实践充足化的原则要求,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对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进行精心的选择、认真的取舍和合理的调整,优化的课程结构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重构与生成,最终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内容序化就是课程内容的结构排列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的内容的编排应采用串行结构,应当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
知识细化就是课程内容的知识定位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的内容的知识要重视过程性知识的要点描述和过程性技能的操作技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高技能人才,“会做”、“能做”是他们的才略智能之长和谋职就业之本。
课程内容体系 “一体化”的实施,就是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对知识进行重新的调整和归并,摒弃重复、扬弃过时、删除繁杂、合并类似、引进先进、增加实用,实现课程内容的重组。
四、教学形式实现“三融”
如何在高职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充分的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是课程教学必须面对和务必考虑的重要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的教学形式,应该将教学活动中的各主要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即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三融”。教学过程中的“三融”就是通过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教师、主体――学生、主线――职业能力(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本位和主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成为组织者、示范者和指导者,要能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组织、对工作过程进行准确的演示,对学做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实践经验,能完成职业工作岗位的技能操作,有效地保证高职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要具备一定的执教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能指导学生通过感性体验获得经验知识,实现能力目标的内化。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成为参与者、实践者,要发挥能动性作用,积极配合课程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帮助、指导和引导下,在实景的教学环境中,主动地“求”学、“索”学,仿做、真做,实训、实练,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经验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基本技术与操作方法。
技能作为教学主线,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中,是教学的本位和重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职业能力来进行的。“三融”的高职课程教学形式,就是要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根本,以提高培养质量为中心,通过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和职业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掌握和获取职业岗位的必备技能。
五、教学模式实施“三位一体”
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传递课程内容、培育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的教学组织,应该推行“教学做”的三位一体,实施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活动。
三位一体的教学活动,是被职业教育所倡导、研究、实施的教学模式,它跳出了学科体系的约束、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O篱,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和职业导向,从而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训室、实习工厂为中心转变。
在一体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应该从传授为主,转变为指导为主;学生的角色也应该从被动的听为主,转变为主动的练为主。教、讲、演、检主要由教师主导来完成,它通过课程岗位知识要点的讲授、操作技能要点演示活动来进行,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检查与验证;学、做、练、考主要由学生主体来完成,通过实情实景、实练实训,在学中做、在做中练,在练与训中逐渐积累经验性知识,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篇8
【摘要】
高职学生能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社会实务问题是教学评价的归宿。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评价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应该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式下设计好教学评价的关键环节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
经济法课程;工作过程;教学评价
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评价与考核标准是促进经济法课程目标实现与课程建设的重要管理调控手段,同时也是检测高职学生经济法课程的学习效果与能力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高职院校应重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实践操作考核,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经济法理论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经济法实际应用能力与对经济法律事务的事件处理能力。
一、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与高职经济法课程目标相悖。目前,高职经济法课程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闭卷形式为主;对教师而言,基本上都是表格与一次性结果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限制了经济法授课老师在考核评价方面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关键在于还严重忽视了高职院校之所以开设经济法课程所追求的应用能力教学目标。这种评价考核机制必然引导高职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经济法概念与法规来应付相应的考试,基本上脱离了经济法的实际法律实务问题,严重地与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相悖。考核评价的结构公式化,高职学生的最终成绩由日常成绩积累与期末考试成绩获得,教师教学好坏的评价也以此为基础作为衡量标准。
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评价简单化。对高职学生注重记忆力,反而对经济法学生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几乎没有关注。这种简单的评价导向,对教师与学生都已经造成只注重考试成绩,因此必然导致只注重结果而不关心学习运用经济法的整体过程。目前,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评价仍然局限于单一的经济法教材所述与相应的课堂所授,因此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倾向,重识记知识,轻经济法应用知识的考核与科学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经济法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高职经济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评价设计的关键
高职经济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实施过程性考核。高职经济法课程的主要特征应该是表现为“行动导向”。经济法课程的考核模式如果采取过程考核的方式,并将相关的考核手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经济法课程的评价可以以工作任务为单元,针对教学与实践过程逐项考核。针对学生而言,高职学生完成经济法课程每项工作任务之后,经济法教师与班主任可以对相应的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高低给予评价与认定。对经济法课程教师而言,在过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同事、家长与学生对相应教师的整体综合评价。双方过程评价与考核的关键在于每次课的过程均要确定教学目标与过程阶段任务,并设计好过程教学的考查与检查。
高职经济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评价的要求。评价与考核的内容应该尽量全面化,为真正提高高职经济法人才的培养素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评价的要求以人为本进行整体性评价。在对高职学生课程学习与高职经济法教师施教的考核内容设计方面,就自然不能局限于课堂与书本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简单的评价,而应该考核双方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的教学与学习能力、质量、合作、个人综合素质与社会生存发展能力等各个方面。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型教学提倡经济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好导演角色,从容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有序地参与过程并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力争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局面。
三、高职经济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评价设计方向
高职经济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评价设计。推进经济法课程进行项目化任务过程改革,应该能够促使教师与高职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不断加强与经济法律实务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在推经济法课程教学整体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分解任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自然就有章可循。高职学生在学习整体过程中,通常要完成每一项教师导演的工作任务,而且通常必须深入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促使让学生主动接触未来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学校设计项目化改革的教学实践内容,力求以教学工作项目为主要载体组织经济法教学内容,相应地在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上逐步改变传统的方式,大力推行以能力评价为中心的教学课程评价方式,尽量推进锻炼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动手能力与激发创造力。
高职经济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机制设计。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最终需要通过合乎理性的评价机制来进行检验,通常不同的评价机制对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评估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论,同时也会对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产生不同的倾向性与指向性评价。目前的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的评价机制必须进行改革,主要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改变单一的期末考试闭卷或开卷相应的考试,改变试卷的单一题型与刻板的评价方式。应该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应用性技能为指引,不断创新考核评价机制,但设计的考核评价方式的改变也不能跳跃太大,应该考虑到教师与学生的接收能力与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应该加入辩论、模拟法庭、分组讨论交流、平时表现、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等设计,并辅之以合理的评价指标内容设计,引导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高职经济法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评价设计关乎培养综合型应用性人才的成效评价,因它事关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指引方向。教学评价设计应与经济法专业的实践性相契合,对学校教学质量为主的评价考核机制应改变传统评价的方式,引导教学理论与实践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颖丽.高职经济法精品课程教材改革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28
[2]陈雪娇.过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9
[5]蔡斌.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微[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16
基金项目:
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3年立项课题,项目编号:KJ201340,课题名称: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9
微课是当前在线视频教学的一大趋势。微课是指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要素是微教学视频, 一般以5~8分钟为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针对性,强调“做中学”、“用中学”。
1.小学美术课微课的设计原则
1.1 微课的目的
微课既不是实际课堂教学的微缩版,也不是简单地展示教案和教学视频,微课的出现就是快速解决学生急需的问题,使他们能够立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一旦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则可带来为教师和学生减负的意外效果。
1.2微课的内容
微课程应用较多的领域是职业教育。这是因为职业教育更注重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不是构建理论体系。解决问题可以理解为“成果输出”,构建理论可以理解为“理论输入”。美术课微课的内容也应该注重“成果输出”,而不是注重“理论输入”。
1.3微小性与完整性
微课可以被形容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要在很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即小学美术课微课的内容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同时,这也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性。
1.4 技术是辅助
微课属于信息化教学,在微课中,各种动画、视频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学习内容,但是,微课归根结底是教学的艺术,而不是技术的展示。我们在制作和评判微课的过程中始终要牢记,技术只是辅助手段,切勿舍本逐末。
2.《美术与传统》的微课教学设计
现以《美术与传统》微课为例,相关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如表。
3.小学美术微课开发制作过程
3.1 组成制作团队
在微课制作之前,应当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小团体。首先,成立小团队有利于减轻制作者的工作量,让团队内每个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每一个细节,起到提高制作质量的作用,同时又能够降低制作压力。同时,当有人灵光乍现,拿出更好地局部设计时,无论这个设计来自团队内还是团队外,都便于团队进行交流调整,以提高微课质量。
3.2 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也可以看成是教学内容安排。好的教学内容安排能够让人更简单地了解微课的构成。教案的存在,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前接受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使其在观看视频时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一个步骤的意义,也可让学生观看完视频之后,按照实践――理论的方式进行学习。
3.3 视频设计与制作
微课视频时间较短,因此制作不宜太复杂,讲课过程中要注意条理清晰。对于不相干的问题或者理论,完全不需要在视频中进行表达。如制作者觉得确有必要,可以将这部分放到教案里面去。视频是整个微课的精华所在,在设计时应做到节奏鲜明,主题突出,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微课的主要工作体现在视频的制作上。目前,制作微课视频的方法有三种:外部视频工具拍摄、屏幕录制、专业微课程制作软件。
3.4 练习设计与评价标准
微课主要是描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在微课展示了这个过程之后,制作者应当提供一个练习素材供学生进行操作,以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最后还需要给出评价标准,以便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3.5 微课的
微课制作完毕之后,还需要将微课在网络平台上,以便学生能够方便地获得相应资源。教师可以考虑将微课在QQ空间、微博或者各类专业教育平台(如世界大学城等)。
4.结语
篇10
关键词:微视频;设计;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1701 提高微课创作水平的意义
传统课堂受时间地点限制,知识点多、内容冗长,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脱离实际、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等弊端。微课是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结合的全新教学方式,以教学视频为主,也叫微型课堂,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观看学习,微课具备短小精炼、主题明确、针对性强等优点。
2 微课的特点
微型化是微课的主要特点,“微”字是其核心特征。包括时间缩短化、类型多样化、容量缩小化、内容具体化、创作趣味化、传播多样化和反馈及时化。
(1)时间缩短化:微课视频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至8分钟,相比传统课堂的教学时间大大缩减。一节微课讲解的知识点1至2个,这样不仅照顾了微课时长,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避免时间冗长而缺乏学习耐心。
(2)类型多样化:微课视频的教学方法和类型按讲授方法区分常用的有:讲授类、启发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教学方法和类型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习效果来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其分类不是唯一的,需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断的在发展,我们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
(3)容量缩小化:微课视频的传播和应用平台主要通过互联网或下载到终端设备播放。为了流畅和便于存储,在兼顾画质的前提下微课的视频文件及相关资源需要控制文件的容量大小,一般二百兆以内。
(4)内容具体化:微课的内容设计要围绕主题开展,通过案例学习、过程分析、演示实验等方法,具体讲解一个理论观点、一个仪器使用、一个实验流程、一种学习方法等。总之,微课主题鲜明内容精炼,使学生易于掌握重点、难点及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
(5)创作趣味化: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微课创作涉及到诸多专业知识和设备技术。人人可以参与创作,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熟悉的内容做成微课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微课的设计与创作经验和相关技术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
(6)传播多样化:微课文件的格式和传播形式多样,视频可以是mp4、flv、wmv等格式;利用网络平台和设备终端进行访问学习,包括MOOC平台、计算机和移动通讯终端、实时通讯软件、微博等。
(7)反馈及时化:微课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互联网,学习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并且能即时的讨论交流,包括微课质量的意见反馈和学习心得。
3 微视频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1)建立高水平的制作团队。微课的设计制作,不是一个部门或个人轻易完成的。包括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投入;网络及相关设备的建设;教学单位要精心组织实施,建立和培养一支以学科骨干教师为核心、兼具创新力和执行力的专业人才为主体的优秀团队,这是微课创作的基础条件。
(2)微课制作的准备工作。微课制作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支持。硬件包括性能优良的计算机、录音设备、摄像器材、拍摄场地等。软件包括premiere、Photoshop、Flash等。创作人员应进行严格的培训,能熟练使用硬件和软件。
(3)微课设计与制作。首先、微课视频教程设计前应明确教学主题和教学目的。系列微课程的制作更要整体构思,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编排,遵循教学规律,精炼明确。制作前要详细编写微课教案和制作脚本,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意在笔先的原则,这是微视频课程的创作核心。
其次、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和教学方法。微课的制作类型和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习效果确定,内容形式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微课的设计思路是讲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并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好的创意和策略去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重视制作过程及质量。微课的创作要严格按照总体设计执行,积极统筹协调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从顶层设计到人员培训、从制作过程到后期编辑、从意见反馈到修改完善,每个环节都要严控质量。
4 微课的应用及评价原则
教学效果和用户的正确评价是评判微课建设质量的唯一标准,所以注重应用和完善评价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设计制作到应用实践的各阶段都要做好评测工作,微课开发初期可制作样品给专家、学生评测审查,避免出现教学内容和方法严重偏失的问题,做好意见反馈和分析并及时修改完善,包括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学习效果与感受、设计与创新程度、画质音效等等。不同类型的微课,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科学的评价是促进微课质量建设的重要手段。
5 结语
微课的发展不仅是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学习体验的变革,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微课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利用和信息共享。微课的目的是讲授知识和创新学习方法,其制作水平得益于大量的创作实践。微课的建设应重在内涵,形式语言是外化手段,要遵循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提高微课的设计和创作水平是推动高校微课建设的核心课题。
参考文献:
[1]彭莹.基于知识体系的多媒体网络课程及工具研究[D].武汉大学, 2010.
[2]王靖主编.数字视频创意设计与实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上一篇:人事管理难点
- 下一篇:工程结算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