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

篇1

摘要:高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与企业密切结合的产学研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文科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有多种模式,本文将对这些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科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和网络类人才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但我国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中,目前的软件营业收入是十年前的25倍,预计到2005年软件产业的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近6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人(其中高级人才4万人,中级人才20万人,初级人才10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梭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的人员。根据国际经验,高、中、初级的软件人才之比为1:4:7。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8年,我国需要的高、中、初级软件人才分别为6万、28万和46万,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行业,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

通过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初级软件人才的需求比例是巨大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型软件人才有需求市场。

2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

对高职院校来说,构建校企联合办学的有效模式,吸引社会物质资源和社会智力资源共同培养人才,推进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是产学合作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最直接、最深入、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1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型小模式)

以专业为单位,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学校设立主管机构,成立由企业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相关行业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适当的时候,聘请校外指导教师到学校任教,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校内实训基地曾采用这种模式,02级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均来自与企业,在学院的支持下,定期聘请企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我院指导,在这种模式下,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如下:

(1) 企业派来指导教师,耽误企业正常的业务工作;

(2) 学生以前接受的都是简单的实训项目,与实际工程相差甚远;

(3) 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差,不能及时地理解企业工程师的意思;

(4) 学生一致反映有所收获,但时间太短;

(5) 企业认为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实际项目存在问题。

2.2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型大模式)

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是一种建设型大模式,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1) 覆盖多个国家重点支持专业领域(数控技术、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建筑技术、煤矿开采技术与安全、护理);区域内上述领域中相关行业年产值达到一定规模;

(2) 区域内上述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未来3年内数量达到一定规模;

(3) 当地政府对本区域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有整体规划,并已按计划完成实施工作;教育、财政、劳动、人事等部门分别制订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政策,并以文件颁布及项目实施等形式予以具体落实;

(4) 用于职业教育的年教育事业费足额到位,并有专项经费支持实训基地建设;

(5) 大型企业实质性参与联合办学,设立有一定数量的校企联合项目;

(6) 企业专家承担一定的实训基地教学授课、专业实习指导等教学工作;

(7) 每年去联合办学企业工作的专业教师人数及时间达到一定规模;

(8) 针对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方向,举办相关专业已有较长时间,学制时间符合基地建设要求;

(9)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相关专业都能颁发高级工资格证书,中职院校实训基地相关专业都能颁发中级工资格证书,其中部分专业可参加相应技师及以上资格证书理论部分的考试;

(10)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情况良好;

(11) 产学合作(“订单式”培养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情况良好;

(12) 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全部实施2年制改革方案,中等职业教育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实施学分制管理;

(13) 以就业为导向,以加强技能培养为目标,创新课程设置;

(14) 紧扣市场需求,核心教学项目与实训项目相结合,全部涵盖职业资格要求与技术等级评定标准;

(15) 配合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编写出版系列教材,主编多本教材。

(16)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3年内在相关专业领域技能大赛上获得过国家级奖励,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获证情况良好;

(17) 在相关专业领域中有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国家精品专业建设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国家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并涵盖数个专业领域。

(18)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相关专业:计算机配备达到一定规模,网络覆盖全部教学、实训场所及管理部门,宽带接入因特网,运转正常;

(19) 各专业均应配有部分档次较高的生产型设备;

(20) 实训场地建筑面积能够满足基地教学需要。

(21) 各专业拥有相关专业技师(软件工程师、建筑工程师、护师)人数满足实训基地教学需要;

(22) 专任教师人数及专业课及实训课中“双师型” 教师所占比例满足实训基地教学需要;

(23) 实训基地共享院校相关专业中,“双师型”教师具有技师(工程师等中级职称)及以上职称的人数满足实训基地教学需要。

(24) 每年的实训学生人数和时间达到相当规模。

(25) 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实际生产占有实训工作量一定比例;实训现场设备布置、安全、环保等满足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实训现场具有企业生产的氛围。

(26) 食宿条件满足培训任务需要。

(27) 产学合作教育,资源共享,双赢互利,良性发展;

(28) 打破行业界限,重视发挥行业办职业教育的优势作用;支持多种形式职业教育发展,可以参股、合资、合作办学。

(29) 主动面向市场,开展社会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类型、多层次培训任务,每年培训人数达到一定规模;

(30) 能够为社会提供配套技术服务,与相关企业有稳定的联合生产订单和产品研发项目。

这种模式需要有政府政策支持的前提下,联合其他院校,并且要进行专业上的横向合作,对于文科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来书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2.3课程置换模式

针对高职教学具有实践性,但学生缺乏项目实战经验的问题,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新型模式――课程置换模式。大多数企业岗位人员上岗前都需要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培训往往由一些培训公司负责,培训成果显著被业界广泛认可的公司可以与院校合作,置换院校教学计划中的相关课程,将实际的项目引入院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共享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前受到职业培训,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拓宽就业面。这种模式虽然没有直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是可以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受到职业化的教育。

目前,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正在参加北大青鸟的软件工程师课程置换,网络系统管理专业正在参加锐捷网络大学的网络工程师课程置换项目。

2.4完全的校企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企业与学校签定用人协议,提出详细的人才培养规格,学校根据要求设置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企业在此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指导,最后,接受培养的大部分人才。

计算机行业日新月异,订单式培养要花费二至三年的时间,很多情况是一批订单人才培养完毕后又不适应企业当时的要求,所以,这种模式对计算机行业不太合适。

2.5院校创办实体模式

学校创建一些适合专业的实体(公司等),直接承接社会项目,由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参与指导,带领学生按时完成,但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初期,打出自己的品牌,得到社会和业界的认可需要花费冗长的时间。

2.6引进企业模式

学校具有教学资源和一定的研发力量,可以通过给企业一些优惠的条件,让企业在校方建立研发中心,花费少量的时间和人力进行指导,校方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运作,提供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机会。此外,学校可以利用教育的优势承接企业员工的培训等工作,但这种模式在文科中小型高职院校开展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

3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3.1企业的效益问题

企业运营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效益,如果企业与学校合作会影响日常业务的开展,企业将不愿将这种合作进行下去,所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和数量,要注意选择那些有 生产任务、有人才需求,对合作教育有积极性,且设备先进,对学生管理和要求严格的企业,这是实现工读结合、顶岗工作的重要保证。

3.2学生适应能力问题

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接收学生,不会花大量的时间指导学生,所以必须在校内做好顶岗工作的准备,要根据每次到企业顶岗实习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在学校做好相应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准备,到企业后才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成为企业的一员,在岗位上从事实际工作,通过顶岗实习达到教学要求,保证实习效果,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校内实施证书教育。

3.3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

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也可以说教师是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所以应该定期派一线教师走访校外实训基地,了解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流程和管理体制,及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师取证,还要注意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计算机系有9人获取“北大青鸟”教员资格证书,3人获得信息产业部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详细情况见附录。

4我系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和校外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项目的研究,我系确定了一套基本适合高职文科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对象是国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

(2) 学生开始入校时第一、二学期在校内进行职业导向训练和学习专业课程;

(3) 进行课程置换,实施多证书教育,严把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4) 尽最大力量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企业提供优惠条件,吸引企业入校;

(5) 鼓励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兼职;

(6) 积极挖掘身边的实际项目;

(7) 第三学期挑选品学兼优,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8) 毕业设计引入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际题目,实现真题假做,进一步实现真题真做;

(9) 鼓励教师下企业,从事企业兼职工作;

篇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和网站,人们通过网站可以进行信息的获取,消费品的购买等这些活动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网站的涌现。或者个人通过网站进行交流或信息推广等也成为现代社会个人必备的技能,网站开发也因此成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网站开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网站开发》学习,我们不仅可以制作和修改网站,而且要实现网站的后期维护等技能。如何在教学中如何能是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纯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厌学情绪。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课程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网站开发项目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课程现状

 

1.1传统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是按照教材章节从前至后顺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也能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学期结束时,学生也只能设计出简单的网站,而能设计和制作出要求比较规范和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网站的学生可谓是凤毛麟角。

 

1.2项目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项目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据企业开发网站的标准流程制作出标准网站。我们把一个完整的网站作为一个项目,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通过学生的制作网站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学到网站开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先讲解知识点后制作网站,知识点和网站之间没有联系性的缺陷。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的学习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调动了学生开发网站的积极性和制动性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课程改革思路

 

在《网站开发》教学课程中,首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调整课程开设内容、加入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面向项目应用,重视实践操作。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开发网站模式为思路,培养学生与企业开发网站思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学生较强身心素质。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竞争力和适应力。为实现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

 

3.1教学项目的设计、选取

 

为解决以上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采用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网站开发》课程。在采用项目教学法实践过程中,由于制作一个完整的网站项目,其实施周期较长,涉及到的应用软件较多,而且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和散,因此在项目的选取时一定要慎重。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我们采用由简入难的原则。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学生入门期间将选取简单的静态页面,如典型的个人网站的制作。

 

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选取稍有难度的新闻网站,为动态网站奠定基础。在本项目中重点在进一步熟悉静态页面的制作。为下一步的制作动态页面奠定一定基础。

 

第三阶段:在本阶段重点是制作动态页面,在第二阶段制作新闻网站的基础上我们要制作有数据库的新闻网站。

 

第四阶段:在本阶段重点是要制作新闻网站的后台。

 

第五阶段:在本阶段要进行关于购物网站的制作,要求要制作出有管理后台的购物网站。

 

第六阶段:对网站进行,包括申请域名、网站上传、网站及管理。

 

3.2教学项目的分割、整合

 

通过项目的选取,老师要带领学生要分析项目。根据项目的大小、所涵盖的知识点,将其项目分成若干任务。在实施刚入门项目时,教师首先要对任务进行讲解和操作演示,要求学生重点是模仿任务为主,并且自主完成任务的制作。在进一步的项目中,还需对项目进行分割成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分组来分工合作,通过分组每组来领取任务,完成任务后需要把所有任务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终实现网站的完美呈现。

 

4.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网站开发》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索,将课程的理论性、技能性、应用性、审美性结合起来,并且以企业开发流程为标准,规范学生开发网站的流程,为职业教育奠定基础。在教学的各环节中,精心准备各个项目,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更直观的进行网站制作与开发。

 

(1)理论、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会单独设立理论教学模块,我们把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操作中,使得学生更能通俗易懂,易于掌握。在实践教学中重点采用项目驱动方式,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培养学生项目开发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自主学习的培养: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以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中提出如何解决问题?

 

(3)团队合作的培养:实施项目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合作探究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拧成一股绳,形成了较强的团队意识。

 

5.项目教学法取得的成果

 

通过教学项目的实施和探索,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具有不可替代性。

 

(1)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2)通过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在设计和制作网站时要求学生设计和制作出新颖、独特的网站,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遇到的各类问题做出判断并解决。因此能够帮助他们开拓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项目教学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知识的应用,项目教学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项目教学法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教师是讲课、演示和指导,学生是听课、操作和活动,教师可根据项目的成功与否了解学生获得其所学知识点的多少。教师还可以对那些掌握信息较少和较浅的同学采取措施,帮助他们,直至他们获得完成工作项目所需要的信息。

 

6 .总结

 

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网站开发项目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模式的探索性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手段的完善, 有力地提高了《网站开发》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具体教学过程充满生机。

 

《网站开发》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善于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与方向。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效果突出。

篇3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问题驱动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是各层次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对每一位正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努力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特点及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如何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着手,实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等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索。

一、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分析及现有教学法存在的状况

1.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英语基础差,进入高职后,也不重视英语的学习,认为计算机专业英语为非专业课程,大都以应付考试为主;

2.教材选取不适当

目前虽然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版本较多,但其难易程度及适用性不一定适合本校学生的水平,而任课教师仅选择一本作为教材进行讲解,不能达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3.教学手段落后

由于学生和教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是采取词汇讲解、短文阅读的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将所学英语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教学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的讲授、学生强迫记忆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结合,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具有其特殊性和独一性。

1.专业术语多,专业性强

计算机这一新兴学科的大量专业术语来源于日常英语词汇,既取其原有含义,又被计算机领域赋予了类似功能的专有词义。比如:Memory(存储器)、Bus(总线)、Code(代码)、Class(类)等。在计算机英语中,这样的词汇很多,都是我们熟悉的初、中级词汇,不过是含义略有不同罢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学习计算机英语,词汇应该不是“记忆”、而是“转义”的问题。大部分单词是熟悉的,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将它对应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已经熟知的专有词义中就可以了。

2.缩略词汇多,新的缩略词还在不断增加

由于计算机中的命令、高级语言的语句等在计算机中占一定的空间,从节约和简练的原则出发,为充分发挥其效能,计算机在存储和显示这些信息时,尽量采用缩略的形式。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T(Intenet Technology)”等。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些缩略词还在不断增加,当然,对这些词汇的掌握首先要有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及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才能对这些缩略词有所了解。

3.句式、语法相对简单,被动语态使用频率高

计算机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在句子的表达上具有科技英语句法的特点,计算机英语文体在很多情况下是对计算机某个部件或相关内容的讨论,介绍软件、硬件组成及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往往在句子结构上采用被动语态描述,即以被描述为主体,或者以第三人称的身份介绍要点和内容。于是,被动语态反映了计算机专业英语文体中文体的客观性。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初探

针对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及计算机英语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实践,逐步探索了一套较为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

1.课前安排10分钟进行听写训练,加强单词的记忆

笔者起初占用每次课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全班学生拿出作业本,快速记录下所听到的内容,训练听力。听力训练主要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和短语,笔者朗读,学生记。听完后请1~2名学生给出答案,然后教师公布正确答案。答案全部正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作为平时成绩记载。其余的同学在听力训练完毕后,教师采取随机抽查的形式进行检查。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永久记住单词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加强和巩固记忆。因此,同样的单词在平时的听力训练后我会在课堂上依次频繁的出现,这样能避免学生学了前面忘记后面的内容的现象。

2.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带动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学习

计算机英语中的词汇很多是我们平时学过的词汇,但是一般不会和计算机专业联系上,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带动英语学习的方法,是学生既了解了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又将专业词汇和计算机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平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

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巩固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实现了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关联到相关的英语词汇,学生不会感觉学习内容难不可及,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英语本身就是枯燥的,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由比较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确实是比较难的一件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将一些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小游戏穿插在教学中,学生非常感兴趣,娱乐之余也学到了有关专业词汇。比如:将学生分组,完成类似填字游戏的趣味填空小游戏(即将空格内填上字母,使其成为完整的词),优胜组给予适当奖励,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一周之后再次对游戏中所涉及到的词汇进行测试,效果较好。

4.采用多种手段来补充课堂教学

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飞快,我们的课本知识往往略显陈旧。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充分利用教具、体态语、动画等,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的情境中去,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更好的促进专业英语的学习。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英语的普及,计算机专业英语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及特殊性。作为一名高职学院的教师,要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在高职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要不断研究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总结好的教学经验,探索、改革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老师实现由主讲到主导的角色转换,实现在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玉宝.浅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与教[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4):60-62.

[2]沈润泉.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2008(1):109-111.

[3]王晓,郭瑞波.浅谈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

篇4

医学信息人才需求医学信息人才是开展

医学信息人才的素质要求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需要具备各种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具有比较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现代管理学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科学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研究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医学信息工作人员,除了具有信息学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没有信息学知识就不可能涉及信息工作,而没有医学知识就不可能深入医学信息工作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此外,医学信息人才需要具备优良的英语语言水平,具备专业外语的熟练阅读和翻译能力[6]。世界范围内,因特网上的先进和热点信息多以英语显示。网上的80%的节点位于英语国家之中,英语信息资源占90%以上。没有相应的英语基础就无法了解国外医学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状况,也就无从有效地承担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繁重任务[7]。

医学信息人才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不少医院有学医学的人转行业来学信息,并从事该行业的工作,也有学信息的人才进入到医药行业。同时,通过给医学专业学生开医学信息课程、对医疗机构的在职人员进行医学信息的相关培训,可以解决部分的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医学院校近年来自己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未来。因为医学出身改行信息化的人为数较少,力量单薄;而理工信息人才进入医疗后的适应期较长,只有医学环境中培养的医学信息人才,他们熟悉医学环境,能深入理解医学信息的意义,自主工作的能力很强[8]。在培养医学信息化人才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增加课程的医疗信息化特色;另外一个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就业领域,计算机水平对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非常重要。同国外相比,我们的主要不足表现在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过多,缺乏与医院相关的支持系统课程,课程之间的衔接、整合不够完美。因此,医学信息相关专业要在该领域长远发展,必须优化计算机课程结构、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计算机与医学的融合度;应该以医疗信息化课程为特色,以扎实的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增加医学信息相关专业在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竞争力[9]。医学信息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环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重点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应选择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医院作为实习场所,加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各医院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而且涉及面广,专业技术性强,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既要了解医院业务,又要懂信息专业技术,同时还必须具备项目管理能力[10]。应用型、复合型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应该引起足够充分的重视。

作者:赵延红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篇5

1.加强培训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就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主要职能是指导学生获取相关知识,拓宽视野;协助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知识的发展趋势,方便快捷地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为保证该目的的实现,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人员应具有与图书情报相关专业的用户指导、基础知识、信息整理、技术知识、参考咨询和用户服务、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以及行政管理等知识。

2.加强培训图书管理员的思想素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员是部分教师退休之后安排到图书馆,还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人员则是从社会招聘,或从其他行业与单位招聘或者借调而来,这种情况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人员存在着受教育程度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因此,要不断提高图书管理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培训员工的思想素质与工作能力,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其培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为其开展“图书连连看达人比赛”等活动。同时,还要加强心理教育,使馆员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很强的热心和耐心,最重要的是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3.能够掌握多学科基础知识

由于图书馆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数据库,高职院校的所有学科都包含在里面。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管理人员有必要熟悉一些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与信息背景,这样就容易方便学生在查找图书或者图书管理员在收集管理图书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地做好图书管理工作。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收藏有比较丰富的外语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管理人员有必要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了解外语资源的内容,从而进行有效的信息和知识的转化,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

4.加强培养图书馆员的计算机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和科技知识不断进步,在各行各业都引入了计算机作为人力的最佳辅助工具,高职院校图书馆也不例外。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实现了电子化管理,不仅具备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还有图书查阅等功能的电子索引,从而便于图书的查找和登记,但是,计算机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力,只有将两者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作为图书馆管理员,必须适应当前的网络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共享成为主要的形式。积极开展与其他图书馆的交流沟通,根据不同院校的办学特点建设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建立并完善资源保障体系,(1)要注重确立和发展自身的优势项目,不断调整与改善图书馆内的信息网络,增进信息系统服务的高效和多样化。(2)图书馆应该积极加强馆际图书合作共享,同时注意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维护和扩展,最终实现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其次,图书馆管理员需转变自身职能,实现角色之间的转变,不断充实图书馆内部资源数据库,要尽全力获取社会上一切有用的知识资源,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这些信息分享给学生,创建资源分享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个系统中来。最后,图书馆管理员应加强培训计算机知识。

5.充分了解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知识

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并不是单一的信息情报专业人才。掌握基本的相关专业知识,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可分为低层次的基础性、高层次的专业性、通用性信息素质教育以及研究性信息素质教育等。这就要求相关的图书管理工作者能够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出发,通过从低层次、高层次和通用性等几个方面来完善与发展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提升个人业务水平与服务意识,更好地胜任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员的工作。

二、结语

篇6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英语;专业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41-01

学生现状分析:当前中职层次学生素质普遍不高,英语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态度不佳,学生积累的英语词汇量太少。在学习专业英语时,学生带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思想,没有意识到积累词汇与相关语法知识对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加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重要性。

首先,计算机软硬件行业的源头就来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为了较快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必须具备较好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水平。

其次,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象各种编程语言中,首先就面临着一大堆英语单词,只有打好基础,消除对英语的畏惧心理,学习专业课程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部分计算机专业考试中也涉及到了计算机专业英语方面的内容。如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等考试中都有计算机专业英语内容。掌握好本门课程是学生通过相关考试时不可忽视的得分点,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继续进行自我提高。

因此,作为专业老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要为学生铺垫好砖石,夯实他们的基本功。既要启迪和培训英语学习习惯,又要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就计算机英语课程如何为专业课程服务,如何加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本人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选择教材

现在的很多教材都是系统性、专业性较强的教材,并不适合中职层次的学生。在订教材时一定要注重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识水平;教材要结合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教材要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专业词汇、语法结构加以注释;教材要具有良好的教参与参考资料;选用的教材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既要体现实用性、又要有新面目。中职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很少,使用的教材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专业词汇表,以便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学习。

二、制订教学计划

不管选用哪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适合所有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在学习时的侧重面不一样。这时就需要教师扮演导演的角色,根据所授专业班级的不同特色,围绕就业的岗位需求来参考教材与教参、考虑专业的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

三、实行有效措施

(一)培训教师。一般来说,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英语专业毕业,对计算机知识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认识,就出现了教英语的老师不懂计算机,不能将计算机相关知识溶入专业英语课堂的教学,而教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师又大多不会英语教学技巧,即便能进行知识联系,也很难很好地教授相关英语知识。因此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改变首先就是要选择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英语功底,还要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完美地展现计算机英语教学的水平、才是优秀的“双师型”人才。

(二)整合专业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专业英语学习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计算机词汇时要加以强调与记忆,有些词汇属于认知类的,教师可以将其“情境化”,如一些计算机故障提示的学习,单个单词学习的时候显得枯燥无味,将其作为“拦路虎”请同学排除时,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有些词汇的学习要求是识记类的,如一些编程时所需要写的词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编程趣事、一些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适当安排上机任务。以往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都非常传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目前教学条件的改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图片、动画的形式展示学习内容。如学习计算机的硬件时用图片进行展示的同时用英语加以叙述,记忆效果将事半功倍。学习计算机开机故障、提示信息时,可以设置故障情况让学生思考、动手解决,这种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学习热情。

(四)安排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职学生对各种事物好奇,但容易在挫折面前打退堂鼓,容易在课堂上受诱惑用手机去上网、看小说,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想出些能吸引学生、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与学的方法——学生虽然性情不稳定,但他们对于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对集体活动表现积极,这些优点也为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开展活动提供了契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五)制定每堂课的学习任务单。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为学生制定课堂学习任务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任务单的栏目内容设置如下:教学主题,班级,姓名,时间,认知类词汇,识记类词汇,本课相关专业知识,相关语法知识,提问等项目。任务单作为学生每次上课的笔记或是总结,并交与组长检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篇7

1.1生源问题

招生生源普遍不好,如今的中职院校的招生由于各院校之间的竞争等因素使得学生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就文化课而言,有部分中职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文化基础课都没有学好,更谈不上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在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更有甚者连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全,再加上从心理上厌恶甚至抵触英语的学习。学习稍好些的同学也只是认识一些简单的日常常用单词,掌握的词汇量普遍较少,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教材问题

在教材的选取方面,如今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往往较为陈旧,与现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严重脱节,缺乏最新的科技动态和流行术语等,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误以为即使是学了,将来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也没有多大帮助。导致一些学生干脆放弃了对计算机英语这门课的学习。

1.3教师问题

教师的教学方法因循守旧,特别是一些教了多年英语的老教师,在计算机英语的讲授上还是以教师自身为主导,完全照着书本上知识去灌输给学生且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方法,仍然是花大量的时间去给学生解释语法知识而忽视了语言实践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导功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甚至使一些学生感觉这门课非常枯燥从而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

1.4课程设置问题

计算机英语课程的设置时间不够合理,现在大多数中职院校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英语课一般都放在第一学期或者第一学年度,但这个学期往往开的是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因此容易造成所学的英语知识不能够及时在同时所学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得到应用,从而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

2对策分析对于以上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2.1补上“欠账”

针对目前中职院校招生的生源较差的特点,应先从最基础的做起,把英语教学的起点放低,先用一定时间把他们以前的“欠账”补上,然后再开始计算机英语的教学,同时注意对学生加强引导,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一些相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进行“培优”工作,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能力、提高能力的机会,虽然目前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普遍不容乐观,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改善的办法。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定信念、不断探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2.2校本教材

由于目前较难找到和计算机专业教材相匹配的英语教材,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本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编写一些适合本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并配合计算机英语教材使用,做到两套教材并用而且相互渗透。对英语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笔者曾针对笔者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和几个老师一起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EverydayEnglish》配合计算机英语教材进行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新教法

改变以前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减少对英语语法教学的时长,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引入英语词汇。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英语与计算机专业术语在语言上的关联,同时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做为辅助手段,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力求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新设置

合理设置计算机英语课程的学习时间,可以从第一学期开始先用校本教材等对学生进行英语基础补习,帮他们打好基础,然后从第二学期起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并且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应与本学年、本学期的专业课程紧密相关,并贯穿全部在校期间的专业课学习,及时解决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因词汇意思不清而对专业课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之对专业课学习起到积极的配合和促进作用。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案例教学;非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9-0000-01

Talking on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Computer Basis Advanced Case Teaching Research

Liu Wei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Shenyang110122,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status of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an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were discussed.Keywords:Computer basis;Teaching reform;Case teaching;Non-computer major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智联招聘网”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目前高职院校均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的公共必修课,可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一、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对此我们已对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尝试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针对全校非计算机各个不同的专业,今后计算机应用的侧重点不同,目前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各个不同专业的后续使用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必须跟得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如果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教学》,在新生完成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掌握了计算机常用操作基础上,在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课程》,精心设计挑选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针对各个专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本门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相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尽量只起到引导、启发的功能。

三、计算机基础高级案例教学研究具体措施

(一)贴近专业需求,制定新课程标准。针对学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8个系38个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按不同的系分别进行调研。我们计算机基础教研室8位老师各有分工,每人负责一个系。通过网络搜索、阅读相关资料、并与各个系部的专业主任反复沟通,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需达到的水平、行业标准以及就业方向等,力求制定出适合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为今后我们教学提供参照依据,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使用技能,具有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搜集编写适合各个专业案例,自编教材。在走访学校各个专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每位老师整理、收集、查阅大量适合相关专业的实用、原始数据,编撰、设计适合各个专业的案例。每周利用教研室例会的时间,定期讨论数据的收集、整理;调整案例的设计、组织。同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多次组织召开了“计算机基础课教改师生座谈会”,邀请了各系部相关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学生代表涵盖我校各个开设计算机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约30人左右。在座谈会上,师生们就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课程计划进行热烈的讨论。此外,对学校部分专业的大一学生以及毕业生就计算机基础课做了问卷调查,通过反馈跟踪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计算机的要求。通过不断积累,最终生成适合全校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这门课的案例库并编纂成教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对应选择与不同专业适合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因专业施教”。我们目前根据学校8系38个专业的不同培养方案,设计的案例库按应用来分,暂分为商务类、管理类、策划设计类、工程类、综合类五大类。(三)实时更新案例库,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高等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计算机基础课总学时一般在52-84学时之间,想利用课堂时间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不可能的,平时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把教师积累的案例库、素材、习题、以及设计项目要求按侧重专业方向和难度层次分类实时动态到网络学习平台上,便于学生课余时间自由选择练习。(四)多组织提供学生参加校内外竞赛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学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应该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比如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基础大赛,设定主题,允许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加网页制作、Word排版或PPT设计比赛,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比较满意复杂的综合作品,必须通过多名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多方面提供学生参加校外比赛锻炼自己的机会。

四、小结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计算机课,如何把我们课程内容更贴近专业建设,更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以及今后对他们进一步学习更有利,更符合计算机不断更新发展的技术,是我们要一直不断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影,王波.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法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Vol.4,No.9,2008.12

篇9

【关键词】新形势;医院药房;服务质量;问题;对策

一、新形势下医院药房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保健相关方面的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视,导致各大医院药房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因此,深入分析医院药房服务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新形势下,医院药房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医院药房传统的“以药品调配为主”的柜台式工作模式,导致大部分药房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只是局限于采购药品、发放药品等简单工作内容,缺乏主动与患者就药品注意事项等进行相应的交流与沟通,为患者服务的意识非常淡薄;第二,由于部分医院尚未配备药房专业管理人员,一般由药剂师一人兼顾整个医疗用药过程,导致药剂师的精力远远达不到,往往只是忙于取药、发药、领药等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充裕的时间向患者详细交代药品使用注意事项等相关问题;第三,由于药剂师整日忙碌于纷繁复杂的药品调配业务,缺乏较多的业务时间钻研药学相关专业知识,尤其是对于新药品种更是不太熟悉,导致医院药房开展主动用药咨询服务远远不够,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拿错药物,要求退药、换药的情况;第四,目前,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多数医院配备了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及其网络资源用于医院药房药品的管理工作,然而既懂医学专业知识而又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员并不是十分多见,这就导致医院药房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不是很到位。以上这些问题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院药房的服务质量,也是医患关系出现矛盾性的根源所在,迫切需要医院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新形势下加强医院药房服务质量的对策探讨

1 转变医院药房服务理念

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与发展,医院药房工作人员必须转变服务理念,变被动型服务转变为主动型服务,从以药品为中心逐渐转移为以患者为中心,不仅仅要根据医生开出的药方来进行较好的药品调配、药品管理,而且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的神圣感和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实行个性化服务,结合自身所学的药学专业知识,围绕患者的病情进行药学保健方面的知识宣传,为患者提高更优质的药学服务,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可靠,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2 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及业务水平

众所周知,医院药房的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药学及其相关专业出身,具有较为丰富的药学相关专业知识,然而由于药品的更新换代较为迅速,就要求医院药房的工作人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及时进行“充电”,加强有关药事法规、临床知识等方面的培训,适时更新药学专业知识,加大对药房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力度,鼓励药房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进修、学术交流、专家座谈会等形式的学习,力争做到药房工作队伍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以进一步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和优质的药学服务。

3 加强患者用药咨询,减少患者处方退药

目前,人们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对药品的相互作用、替代性及禁忌注意等也越来越关注,这就要求医院药房开设药物咨询窗口,加强患者用药咨询,积极宣传合理用药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多与药房工作者直接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增加患者对药房工作者的信任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患者使用药品的成效,使患者掌握正确、合理的用药方法,争取早日康复出院。同时,药房工作人员还要认真审核医生开具的药方,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防止出现药品调配的差错性,以进一步减少和避免换药、退药事件的发生。

4 加强医院药房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得以广泛普及应用,在医院药房中实施信息化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有效提高医院药房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提升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在当今信息时代,医院药房通过借助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进行药品管理与更新,建立医院药品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及时提供新药信息、药品质量信息、药物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相关信息,实现与其他医院的药学资源共享,使药房的办事流程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不断地提高医院药房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与效率。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随着进一步深化的医药改革和医疗进步,医院药房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不断改进和提高药房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及可靠的用药咨询等方面更为优质的服务,帮助患者改善用药水平,力争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冯彦.新形势下医院药房服务质量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10).

[2]李莹,王仕宝.新医改下综合医院药房规范化管理及发展方向.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01).

[3]熊春琴.浅谈基层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4).

篇10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高校;技能;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62-03

随着计算机深入应用到生活中各大领域,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对高校提出了极大挑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社会各个行业,而各行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衡量标准正是其执行办公自动化的程度。因此,办公自动化技能是信息时代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多数高校会在大一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这其中包括一些办公自动化基础类软件Word、Excel、Power point等,其目的则是为切实提高学生办公自动化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水平,最终为学生的就业能力及日后工作打好基础。

一、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

(一)高校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

高校性质不一,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的方向自然各不相同。在一些综合类高校,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对办公自动化技能掌握的程度相差甚远。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学习,从第二年开始进行专业软件的学习;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进行第一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后,便转为本专业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后接触计算机的程度由各学校自己裁定。对于一些专业性质较强的高校,如财经类、医类学校,多数也都把计算机类知识介绍到了入门的水平,而在开展了专业知识类教学后,计算机类课程也都被放到了边缘位置。总而言之,在多数高校中,计算机类课程主要用于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而不是将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种培养方式下毕业的高校学生,办公自动化技能的掌握程度良莠不齐。

(二)吉林师范大学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

吉林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类高校,从计算机教育程度深浅不同出发,可以分为计算机类专业和非计算机类专业。由于计算机类专业四年的教学重心都是计算机相关应用软件与理论的学习,其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较全面,因此,主要以非计算机专业其办公自动技能培养现状为例,来探讨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培养方式。

本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入学当年会进行一整年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育,占总体受教育时间的25%。具体教授内容如下:

上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内容为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结构以及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础性内容,对于办公自动化软件的高级应用部分留给学生课下自行学习。

下学期依据文理科差异及各专业学生特点,开设不同专业软件类课程。包括:Access数据库原理与应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Visual 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Photoshop等课程。

二、现有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从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来看,现有方式存在一定缺陷。

从课程体系上来说,计算机公共课的重要环节是新生入学的第一年,掌握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门有等级认证的应用软件。经过一年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学生们便远离了计算机,转去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真正用到计算机的实践环节却要等到四年之后。长时间的搁浅状态,不难想象毕业生对计算机相关内容的陌生隋景。

从教学模式上来讲,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分离。旧教学模式下,教师理论讲解课程时,学生始终处于“听”的状态,知识点讲解完毕,学生不能马上实践所学内容,而是隔段时间之后再进行上机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保留程度不高,自然掌握程度较差,而且对不会的知识得过且过。

从实验内容方面来看,新生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在进人大学校门之前,已经对计算机基础内容有所了解,只是操作内容局限;而一些学生则根本没接触过电脑,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甚少。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实验内容,不但未考虑到因材施教,反而会使熟悉计算机的同学产生自满情绪,即使对未掌握的知识也忽略不听了。这种实验模式带来的必定是掌握程度较差。

三、培养方式改革

针对现有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一)调整现行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主要采取三级教育体系,并对应体系设置相关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一级:大一上学期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入门普及教育,对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培养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兴趣,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巧。

二级:大一下学期,针对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设置相关专业计算机课程,具体可开设“Access数据库原理与应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专业软件,为日后就业及应用奠定基础。

三级:大四上学期,开设“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主要为掌握office现有软件的高级技能,为就业打好基础,比如word高级应用中样式的定义以及设置不同页眉页脚之前节的操作,为毕业论文的设计铺路筑石,打造全新的“秃闲陀τ萌瞬拧薄

经过调整之后的三级课程体系和内容,在基础课程之上,提升高度,与大一的课程设置遥相呼应,既跳出了计算机知识长时间搁浅的状态,又掌握了新的办公自动化技能,同时为完善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接口贡献了力量。

(二)改变教学模式

为跳出理论脱离实践的怪圈,推行“理论+实践――课课融合”教学模式。保留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重,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时间比重仍为1:1,但对每节课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具体为,基于所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课课融合,即理论讲解之后马上进行课堂实践,及时发现不符结果的问题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既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也会将问题都解决在课堂之上,加深学生印象,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理论+实践――课课融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整改实验内容

以提高毕业生“办公自动化技能”为根本出发点,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调整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对办公自动化技能的认识。

从全局角度出发,为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办公自动化技能”以及运用信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水平,对实验内容的调整至关重要。尽量设置应用性强的实验课题,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到知识点运用的方向,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采用案例驱动机制,让学生把握知识点的连贯性。

从局部个体出发,“因材施教”。为程度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实验内容,针对同一知识点,选择难度不等的应用实例。采用案例驱动机制,每节课都针对所学知识点设计一个案例,这些案例都取自于实际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比如在word综合应用中,设计案例对毕业论文进行排版;在excel函数应用中,设计某航空公司的贸易情况统计数据等等,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用处,既加深了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又巩固了知识点的实践掌握。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理论知识的深度消化。

(四)合理建立考评体系

推行考评体系合理化,建立综合考评体系。不仅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着重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具体为:不局限于闭卷考评形式,结合实际应用实例,采取现场上机考评或制作成型作品并配合答辩环节等考评机制,综合考评学生的素质。尤其考评对各行业办公自动化技能的掌握程度,必要时可现场生成案例。针对学生制作的成型作品环节,教师逐个点评,提出相关建议,并结合学生答辩,辨析学生的制作能力。

也可以采用过程式考核方式,即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开放式考核,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内容以及考核形式,随堂测试,测试完毕当堂给出成绩评价。这种考评方式下,考核结果汇报及时,对学生个体的把握准确,而且做到了学生期末考试零负担。

(五)辅改革

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采用多媒体手段授课的同时,借助电子教案形象生动地展示授课内容,并利用“凌波多媒体”、“红蜘蛛”等授权软件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即时反馈学生的听课状况,比如可利用学生举手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状况;采用屏幕监视掌握学生实践的总体动向;点击个体机展示,将个别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借助点名签到在节省时间的前提下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利用文件传输快速下放案例及试题或收取学生作品等。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方便了教师对知识点的渗透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为教师对课程的总体把握提供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