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建设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田建设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田建设规划方案

篇1

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和“两个反哺”战略,加快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是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中央宏观调控“两个防止”目标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当前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偏紧,价格持续上涨的形势下,省政府围绕以上两个主题召开现场会,意义十分重大。下面,我代表省农业厅就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和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作简要汇报。

一、部门协力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去年5月,省委、省政府在顺德召开全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议,对我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12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我厅《关于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的原则、目标、部门职责和具体要求。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广泛发动群众,加大投入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改造中低产田、大禹杯等现代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有效改善了耕地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复种指数和产出水平,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空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统计,*年全省累计建设现代标准农田114万亩;项目工程受益面积300多万亩;项目区农田灌溉系统明显改善,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普遍提高0.2以上;机械化耕作条件明显改善;农田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每亩水稻可以增产稻谷30公斤以上。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了农民多年期盼的难事,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进一步增强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

二、认真履行职责,扎实抓好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各项工作

我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现在仅仅是开局,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目前项目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部分项目实施进度不平衡,部分地区自筹资金不落实,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衔接,项目来源多、数量大、管理难等。建议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和李容根副省长的重要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各项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建设合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农业部门担负着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的牵头协调职责。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积极主动抓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协商,共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切实做到方案共订、文件会签、项目会审、统一验收、材料报送、信息共享,形成协调、有序的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机制,合力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各项工作。

(二)加强调查研究,制定规划方案。我厅会同省财政、国土资源、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制定的《*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及其配套文件,是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规范。各地要以此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农田建设状况,充分考虑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项目规划方案,将任务逐级分解,逐级落实,做到任务到县、责任到人、措施到田,确保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明确,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

(三)创新工作方式,加快项目实施。目前农业部门组织实施的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年计划已全部下达。各级农业部门在推进实施中要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项目的实施进度。要一手抓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协调,一手抓项目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使各个环节的工作齐头并进,尽最大可能缩短项目实施时间。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督促指导,抓好工程建设的落实,确保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四)规范项目管理,提高建设绩效。为推进项目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我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项目管理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项目申报程序、管理办法和部门职责等,所有实施项目都经过有资质的评估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实行专家评估决策,取得良好效果。各地要根据实际,加快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实施公平、公正、公开。要抓紧成立现代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专家组,加强对建设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加强工程技术指导和管理,确保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工程技术的合理性,切实提高项目绩效。

(五)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要按照项目管理要求,采用招投标或邀标形式严格选择资质高的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能力。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指定监督人员,明确监督责任,实行专人全程跟踪监督。加强检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项目规划设计的工程技术措施。认真抓好工程竣工验收,确保达到建设标准。特别要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使工程建设让农民群众感到满意。(六)落实管护制度,发挥设施效益。各级农业部门要及时总结推广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经验,指导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田水利管理组织。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项目设施管护责任和措施,推动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保障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确保项目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目前,我厅正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专题调研,着手制订现代农田基本水利设施管护规范。

三、精心组织安排,认真落实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各项措施

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是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部决定将2008年作为“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提出了“十个一”要求。最近,黄华华省长和李容根副省长就我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作出了重要批示,省政府将发出通知,印发《*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工作方案》,成立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落实配套工作经费,出台评价、考核和奖励办法。各地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认真落实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黄华华省长、李容根副省长的重要批示精神,把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作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抓手,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落实高产创建各项工作要求,努力提高我省粮食单产水平,增加粮食生产总量,确保粮食安全。

(一)抓好组织协调,确保高产创建活动顺利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全力抓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为了做好组织协调,我厅设立了全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工作办公室,组建了高产创建活动专家组,会同有关部门草拟了《*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工作方案》。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抓紧成立相应机构,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落实措施,推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各级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高产创建活动顺利推进。

(二)强化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各地要按照《*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工作方案》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本地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落实工作责任制,实行行政人员分片负责、分片管理,生产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分片指导,把高产创建任务和措施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确保环环有人抓,处处有人管。

(三)科学规划选点,以点带面推动活动全面开展。要集中力量抓好粮食高产示范点建设。按照粮食生产优势明显、生产规模较大、产业体系健全、地方政府重视、工作基础扎实、农民积极参予等要求,科学选定示范点。省已确定33个省级示范点,各地也要抓紧落实一批示范点,明确责任,制定措施,建立档案。省农业厅重点牵头抓好省级示范点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牵头创建本级示范点。通过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集中投入,把示范点建出水平、建出成效、树立榜样,辐射带动全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抓住工作重点,依靠科技实现粮食增产目标。农业部对农业部门在高产创建活动中的工作提出了“五个一”要求,即:展示一批优良品种,集成一套成熟技术,建立一支专家队伍,树立一块示范标牌,探索一种创建机制。各级农业部门要把落实“五个一”要求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工作的开展。要突出抓好优良品种展示推广,实行统一供种、集中连片种植,设立品种展示田,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良种;突出抓好高产技术集成推广,因地制宜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制定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抓好病虫害综合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的推广;突出抓好机械化生产,围绕水稻生产关键环节,大力推广农机化技术,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提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通过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依靠科技实现提高单产、优化品质、降本增效的目标。

篇2

【关键词】东平县农田水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做法

1.“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辖14个乡镇(街道),716个村居,总人口80万,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2%。全县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山东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提出了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部署。按照上级要求,东平县把2011-2012年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土地整治、农业开发、现代农业小麦产业等7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建成了“农田成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技术先进、道路畅通、设计规范、林网适宜、生态良好、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科学种植、产业明显、高产稳定、优质高效、管理严格、运行畅通”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截至2012年底,全县累计投入劳力113.5万个;完成土石方30万立方米,铺设压力管道327公里,建设桥涵1070座,新挖、整修排水沟182公里,新打维修机井510眼,新修生产路110公里,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达14700万元。新增高标准农田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土地综合治理面积2万亩。

通过7万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年新增节水能力可达1235万m3,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有明显提高。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15万kg,增产值2065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三是生态及环境效益显著。通过田间斗农渠的节水改造新技术的应用及水土流失面积的有效治理,大大降低了灌水定额,减少了灌溉水渗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下水污染,同时进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内的水环境条件和水质。增加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优化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2.“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做法

在“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东平县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总结如下:

2.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

“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东平县农田灌排条件持续改善,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整体上看,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农田水利“最后1公里”问题比较突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2%,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制约因素。加快转变传统的水利建管模式,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由传统向现代先进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刻不容缓。为此,东平县紧密结合本县水土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需求,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综合分析基础上,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思路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配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稽查验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调度运行”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的原则,相继编制完成了《2010-2020年东平县农田水利规划》、《东平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东平县现代水网规划》、《东平县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水利建设规划。计划2012-2020年,全县新增灌溉面积13.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5.3万亩,提升灌溉面积30.9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新增节水能力3073万m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6万吨,年新增经济作物产量478.9万元。通过集中资金投入,相对集中连片建设、配套改造,形成规模,发挥工程总体效益,彻底改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2加强管理、严格程序,确保工程质量

县委、县政府对“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富县强镇目标的重要举措来抓。经研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工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农重点县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把项目列入了县委年度1号文件,确定为全县实施的重点项目及十一件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县政府与有关乡镇签订了责任书,纳入了有关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全面实行 “四制”管理。严格按程序组建项目法人。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有资质、懂规范、精技术的单位来承担施工和监理,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长期发挥效益,制定出台了《东平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办法》。县水利、发改、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业务人员联合成立“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协调、技术指导、安全检查等工作。同时建立起政府监督、监理检查、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资金安全、干部优秀、工程优良、农民受益。

2.3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建管协调发展

为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我们狠抓长效管护机制建设。采用“协会+用水户”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护责任,2010年以来全县所有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完工后全部移交给用水者协会,由协会负责建后运行管护,明确产权和落实管护责任到用水户,坚持权、责、利相统一,有效确保了工程长久发挥效益。通过深入调研、座谈讨论、征求群众意见,物价、水利两部门有关专家按照上级有关政策文件和“补偿成本、维持运行、受益负担、逐步到位”的原则,共同编制了水价改革方案,核定了项目区终端水价。在项目区全面推行“以水养水”的建后管护新机制,使工程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篇3

【关键词】基本农田;问题;制度;统筹政策

我国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二十多年来,已形成保护基本农田的法规制度框架,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积极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土资源部根据新形势,决定以建设促保护,于2005年发出《关于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的通知》,以及《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方案》,通过示范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使基本农田保护由防守型保护转变为主动性建设转变。

1.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在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加大了基本农田建设的力度。浙江省自2007年开始进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目前温岭市共建成石桥头镇、城南镇、滨海镇3个基本农田建设示范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1 认识不到位,造成对基本农田建设积极性不高

虽然我国出台了各种措施以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但在当前主要以GDP增长为目标的考核机制下,由于基本农田上产生的经济增量较小,各级领导缺乏对保护基本农田动力。使各镇(街道)对在自己辖区范围内建设基本农田积极性不高。加上基本农田的各项严格保护措施,如耕地被划为基本农田后,想重新作为建设用地使用时,需要到国务院报批等使各镇(街道)对基本农田建设望而生畏。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批准后,被划为基本农田的,原则上不能进行规划调整。而温岭市由于经济以达,各方面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大,土地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是导致各镇(街道)对建设基本农田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资金不到位,造成对建成的基本农田建设保护乏力

虽然在国家层面规定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金来源,但在实践中,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普遍紧张,存在着“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也存在重建设轻保护的现象,使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欠高。一方面是资金上的“拆东墙补西墙”,有限的建设资金不能用于基本的保护建设支出,使基本农田的各项设施等不到应有的修理。另一方面是在保护面积上“拆东墙补西墙”,在良田上搞建设,把劣田充“农保”,使基本农田质量不高。

1.3 奖惩措施不到位,使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理

比如近几年各县市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也加强了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政出多门,如水利部门出台了“三面光”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溪堤整治、河道疏浚等工作奖补措施,农林部门出台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补助政策、粮食部门出台蔬菜种植补贴等。由于各项惠农政策政出多门,资金使用效率低,在政策上也不能做到协调统一,存在着破坏基本农田行为的,却得到资金补助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到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工作。作为农业强市,我市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的基本农田示范区。

2.推行农田基本保护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确保18亿亩耕地指标是我国一项国策。国务院为切实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对基本农田建设的资金来源作了安排,作为县市一级的基本农田建设资金,主要来源有:省分成到地方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从土地出让金中计提专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等,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是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根据《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 》(财综[2006]48号文件)第六点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成的部分,加上中央财政专项分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统一由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参照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实的截至上一年底基本农田面积、国家和省级确定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任务分配给市、县,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开支。”《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中央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方式的通知》(财建〔2007〕84号)第六条规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不得用于平衡预算,不得用于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无关的其他支出。”

保护基本农田,不但要靠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也需要政治的、经济的手段。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上级下达给温岭市的基本农田保有量在2020年要保持在45.55万亩,而近几年,温岭市每年的用地报批数都在5000亩左右,到2020年,需要5万亩的土地用于经济建设,任务重压力大。目前温岭市共有基本农田46.95万亩,这些基本农田有的由于建成的时间较长,有的虽然属于新建,但由于工程质量不过关,沟、渠、路等设施受损较为严重,再加上新划定的基本农田,原有建设基础差,各项配套设施不到位,需要进行修理。但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街道)财政资金缺乏,基本农田的各项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及时修理,严重影响了基本农田的质量。我们必须要从各方面加强对基本农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用活用足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基本农田建设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2.1 充分利用用地指标杠杆,调动建设积极性

根据当前土地供应紧张的情况,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要适当考虑各单位的基本农田面积进行用地规模的划分,要参照现有基本农田的面积分配用地指标;在进行建设用地报批时,要把报批面积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挂钩。对于那些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做的好、保护的面积范围大的,保护区范围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整的单位,每年在下达用地指标时进行适当倾斜。

2.2 加强资金扶持力度,保障基本农田建设保护支出

⑴市级财政每年要从省里返还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划出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的修缮,由国土部门按照各镇(街道)基本农田的面积多少,结合一定的标准,下拨到各镇(街道),专项用于对基本农田范围内各项农田水利设施的修理维护费。⑵要加强对基本农田示范镇建设单位的补助,对于通过省级、市级基本农田示范镇建设验收的单位,要根据其投入的资金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建设单位能从基本农田示范镇建设中得到受益,以调动各镇(街道)的建设积极性。对于新划为基本农田的,不仅在资金上要保障其各项建设支出,还要对其进行奖励。⑶要加强基本农田的中的劣田改造,提高基本农田质量,要尽可能把建设用地上的地表土再利用,通过剥离添加到基本农田里,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

2.3 统筹支农惠农政策,强化对蚕食破坏基本农田的处罚力度

统筹惠农政策,各级财政每年都会安排一定的支农惠农资金,用于现代农业农区建设、小农水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这些项目资金由于分散在各部门、各单位,存在着重复建设、重复补助的现象。各级政府要对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行疏理,统筹安排各项支农惠农资金,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于涉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奖励,要多部门参与。在制订支农惠农政策时,要突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里的农户补助,要让老百姓感觉到自己的承包田被划为基本农田与没有划为基本农田所得到的优惠政策是有差别的。加强处罚力度,对于蚕食、破坏基本农田的单位和个人,要取消其受享受的市政府制订的工业、农业、贸易、三产等所有类别的优惠政策,建立“黑名单”,纳入诚信平台管理。

篇4

特别是自2009年全国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来,中央财政更是对河南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截至2012年底,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我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3.18亿元,全省有84个县(其中第一、四批重复4个县)被纳入国家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范围,占全省158个县(市、区)的53.2%,95个产粮大县中已有77个县被纳入国家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范围,占81%。四年来,通过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对河南省稳定提高粮食产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自2009年中央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来,河南省各级财政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化监督、规范管理,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轨道,取得良好成效。

(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有效提供财力保障。为支持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河南省各级财政努力拓宽投入渠道,推动形成农田水利多元化投入新格局。特别是在今年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形势下, 认真贯彻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印发了《河南省财政厅关于支持建设高标准粮田的实施意见》,积极履行职责,优化支出结构,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拓宽水利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较大幅度地增加了水利建设投入,为我省水利建设和全年粮食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2012年,省财政筹措统筹相关专项资金122.2亿元用于支持高标准粮田建设,其中仅小农水重点县和专项县财政投入就达21亿元,是2010年投入的3倍。

(二)创新资金分配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政策扶持效应。为克服项目“一对一”单向式审批的弊端,增强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竞争立项暂行办法》,项目选择采取竞争立项方式。同时,为确保项目县遴选公开、公正、公平,我们聘请省内外水利技术工程及财务管理专家成立评审小组,并邀请纪检、监察人员组成监督小组对竞争立项工作进行全程参与,根据专家封闭评审得分和现场陈述得分对入围重点县进行综合计分,按得分高低依次确定重点县名单,并公开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财政资金分配环节引入竞争性机制,促进了财政性资金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理决策机制,形成了科学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三)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利用绩效考评结果。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我们建立了绩效考评机制,并根据绩效考评结果奖优罚劣。通过建立绩效考评机制,优胜劣汰,增强了重点县的竞争进取意识,改变了过去“只跑项目,不抓管理,只要资金,不顾成效”的做法,实现了由一般监管向绩效考评转变,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强化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通过竞争立项把关、严格日常监督、注重绩效考评等方式,积极推进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动态监督,把“小农水”专项资金检查常态化,为重点县建设保驾护航。为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采取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公示制、监理制及县级财政报账制等六制管理,提高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实施四年来,共新增灌溉面积345.3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50.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51.2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98.8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347.7万亩,新增节水能力2.8亿方,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万吨。重点县项目区初步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逐步增强。

二、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建议

四年来,通过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对河南省稳定提高粮食产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河南县区多、中低产田面积大,比较而言,我省在发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中仍存在投资力度不大、覆盖范围偏小、投资标准偏低等制约因素。为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推进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粮食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大局,确保粮食安全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相比而言,国家对河南省的资金投入总量明显不足,与我省农业在全国农业格局中的地位不相吻合,与我省占全国粮食产量的份额不相适应。2012年,河南省粮食总产达到1127.7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11791.4亿斤的9.6%。但是,中央财政对河南省的水利投入明显不足,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例,河南有88个县被纳入全国重点县范围,仅占全国小农水重点县1650个的 5.3%,与河南省粮食总产占全国的比重差4.3个百分点。2009年8月国家正式批准《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河南省将在现有1.08亿亩耕地中,规划7500万亩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到2020年,粮食产量由2008年的1000亿斤提高到1300亿斤。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项目中央补助力度。” 同时,在财政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的“共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备忘录”中也提出: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河南省现代农业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因此,为了保证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打造国家永久、稳固的大粮仓,建议中央在确定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分配水利建设资金时,以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作为资金分配的主要因素,加大对河南省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促进河南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适当延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年限。目前,我省耕地面积为10816万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6497.2万亩),其中95个产粮大县耕地面积9270.5万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5525.5万亩),每县平均耕地面积98万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58万亩。根据国家小农水重点县目前的投资标准和建设期限,每个重点县每年可完成2―3万亩建设任务,连续实施三年能够完成的建设任务尚不足10万亩,与每县平均58万亩左右的中低产田改造任务相比差距很大,要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目前的投资标准和投资年限明显偏低,重点县的农业生产条件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明显改善。为此,建议中央能够适当延长粮食主产区小农水重点县的建设年限,从3年延长到5年,这样再加上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和农民筹资投劳,则基本上能够实现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目标。

(三)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主产区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从成本收益角度看,发展粮食生产很难增加财政收入,形成产量越高、财政越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低的困难局面。以河南省为例,2011年,全省95个产粮大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万元,比其他县低1.6万元,仅相当于后者的61%;产粮大县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6元,比其他县低1316元,仅相当于后者的38%;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717元,比其他县低1299元,仅相当于后者的67.7%。粮食产量越多,人均支出水平越低。95个产粮大县中,7个粮食产量在100万吨(20亿斤)以上的县人均支出2351元,比非产粮大县低1665元;25个粮食产量在60―100万吨以上的县人均支出2536元,比非产粮大县低1480元;其余63个产粮大县人均支出2891元,比非产粮大县低1125元。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没有财力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无力发展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在自然灾害频繁、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种粮效益远远低于打工收入,低于经济作物收入,不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粮食主产区也十分突出。农业基础薄弱是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大的障碍。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粮食主产区为支持粮食生产,还要增加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地方财政需要承担减收、增支双重压力。为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粮食主产区和农民安心致力于粮食生产,建议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力转移支付或者设立粮食生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并明确要求用于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中央财政统筹比例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四)倾斜粮食主产区,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长期以来,粮食主产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支持城市及工业化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形成了粮食生产越多,对国家贡献越大,农民增收越难,地方财政越穷,社会包袱越重的局面。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为例,虽然中央在相关文件中并未规定省级财政安排相应资金的比例,但在中央出台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中对“省级投入”指标的分值设定很高,中央财政在分配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时,绩效考评结果又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政策上没有对粮食主产区给予倾斜。从近几年中央小农水重点县绩效考评结果来看,获得优秀名次的,要么是经济发达地区,要么是非粮食主产区。考评结果主要反映出了地方投入占中央财政投入的比重,各地的项目资金管理水平和建设成效难以真实体现。因此,我们建议中央在制定绩效考评办法中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确保粮食生产政治责任大于经济效益的因素,对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制定不同的考评因素,分别进行考评,以体现中央对粮食主产区的倾斜政策。

(五)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小农水重点县土地流转步伐。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日益凸显。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全国从事农作物种植业的农户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不足10亩,河南更是不足7亩。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不仅增大了农业科技应用的推广和管理成本,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应用和转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是应对当前农业经营方式面临新挑战的有效举措,是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建议中央财政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对粮食主产区的土地流转进行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增加土地经营规模,给予其一定的奖励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扶持所申报的农业基础设施类项目,以加快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的步伐,为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创造条件。

(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中非粮食主产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河南省共有158个县(市、区),2011年全省粮食产量达1108亿斤,其中:95个产粮大县1062亿斤,另外63个非主产县播种面积1545.4万亩,县均耕地面积近25万亩,粮食总产46亿斤,县均生产粮食7302万公斤。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小农水专项资金要突出支持粮食主产区,再加上河南县区本身较多,这些非粮食主产县基本排除在小农水重点县申报条件之外,即便如此,河南95个产粮大县尚有18个未纳入重点县建设范围。这些非粮食主产县也肩负着粮食生产的重任,相对于粮食主产县,这些县自然条件更为恶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落后,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保障功能下降,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能满足农民持续增收需要。为此,建议中央在适当增加河南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同时,加大对河南专项县建设的投入力度,对这些耕地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通过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县项目来解决他们的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同时对专项县建设也可以采取竞争立项的方式,项目县一定三至五年,但投资规模可以适当偏小,这样可以通过适当的集中投入来初步恢复这些地区的小型水利设施的功能。

篇5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目的是分析当前农田水利发展形势,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同志们: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目的是分析当前农田水利发展形势,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刚才,镇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同志传达了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精神,并就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作了具体安排,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十一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力加快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水利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因此,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解决农民吃饭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极端灾害天气逐年增多,部分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形成诸多严重威胁。一是工程老化。许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土法上马,标准不高,损坏严重。二是效益下滑。随着农村“两工”(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取消,一些地方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引导有所弱化,组织建设热情不高,管护不力,很多渠塘堰坝和水库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防洪、排涝、灌溉等功能。从近年来各地旱情来看,凡是农田水利建设好的地方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小,生产恢复就快,而农田水利建设较差的地方灾害造成的损失就重,生产恢复缓慢,且成为县乡两级防汛工作的重大隐患。因此,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是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迫切需要。我县于*年实现了人均一亩基本农田的目标,由于近年来水毁、村民建房、城镇开发、工业项目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占用等原因,全县基本农田逐年减少,基本农田水利化程度降低,每遇旱灾,均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只有坚持不懈的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巩固人均一亩基本农田建设成果,才能确保粮食生产稳定,解决农民吃饭问题。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土地的水肥条件、水利化程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适应这一形势,满足农业生产对农田供水、灌溉保证率、养分供应等方面的新要求,就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粮食生产稳定了,才能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耕地和粮食保障。

(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迫切需要。*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32万亩,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必须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提高现有耕地的水利化程度,提高单产产量,发展后续产业,实现丰产丰收,才能确保“退的下,稳得住,不反弹”,真正建立生态环境改善与人的生存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保障饮水安全是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截止20*年底,全县尚有1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够安全,严重威胁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这就要求我们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尽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尽早让农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每年从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水利建设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中调整2亿元,五年筹集10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止目前,全县已投资700万元实施农村安全供水项目25处,解决了1.8万人的饮水困难。今冬明春全县计划投资763万元解决2万人的饮水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因此,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利用今冬明春有利时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迅速掀起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热潮。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冬春季节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黄金季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紧扣“实施五大工程、深化一项改革”的思路,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改善我县农田水利设施条件。

(一)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年以来,全县通过实施“甘露工程”、“氟砷改水”、“人饮解困”工程,解决了10万人的饮水困难,但与群众和上级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去年省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的意见》,明确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资金投入、工作措施和工程管理。各乡镇和水利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认真做好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作,按照《县安全供水发展规划》要求,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全面动员,以优先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推进,全面实施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我县农村饮水难问题。

(二)大力开展高产农田建设,为全县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一要稳定和增加基本农田数量。抓住中省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机遇,撬动群众投资投劳热情,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今冬明春全县要完成基本农田建设任务800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00亩。同时,要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已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的地方,要在巩固数量的基础上,加快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努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确定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乡镇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尽快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抓好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小工程、大群体”水利建设。水利设施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有比较稳定的水源条件的川道地区,要坚持以渠、井为主,狠抓挖潜配套,努力扩大水田面积;有水源潜力的浅丘山区,要以库塘工程建设为重点,实施旱改水,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对没有稳定水源条件的中高山区,要以集雨水窖建设为重点,扩大节水灌溉面积,重点解决人畜饮水和高效作物缺水问题。

(四)切实抓好水毁农田水利工程修复。我县连年遭受暴雨洪灾,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水毁修复任务十分繁重,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水毁工程作为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按照轻重缓急,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水毁修复工程,尤其是对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饮水工程,要优先安排,对直接影响农业用水的库、塘、渠、窖、井、拦河坝等水毁工程要力争早日修复。水毁工程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现思路的整合,与水保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口粮田建设、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综合治理,集中修复。各类防洪工程和病险库塘除险工程,要在明年汛前完成,确保安全渡汛。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修复水毁工程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建设,要利用修复重建的机会,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贯彻和体现人水相亲,人水和谐的新理念。

(五)启动实施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8868万元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县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从今年开始进入项目实施阶段。省水保局计划今年下达我县治理任务26平方公里,国投资金360万元。我县已计划在平梁镇沐浴河流域和城关镇黑沟两条流域率先启动治理工程。相关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精心组织,扎实完成好项目建设任务。会后,由县水利局牵头组织,有关乡镇和有关部门配合,迅速进驻现场开展工作。在工程建设中,做到一条流域一个特点,一条流域一个品牌,实现治理一条流域,改善一片环境,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群众的目标。

(六)进一步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县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使用权和经营权,加强工程管理,效益明显,较好地调动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城关镇在规范清水沟水库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供水有偿运行机制,拓宽了水利设施自我发展的新路子。随着农村饮水、节水灌溉、水保治理等工程建设规模和速度的加快,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工作已势在必行。各乡镇和水利部门要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租赁、拍卖、承包等方式以及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形式,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今后,对于新建的农村水利工程,要建立“业主”提前到位制度,在工程建设前就明确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归属,逐步实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和经营企业化,形成政府扶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农村水利建设新格局。

三、加强组织领导,迅速掀起冬春水利基本建设热潮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各乡镇和水利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冬春时节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协调,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领导包乡、包村、包工程,深入施工一线,及时了解情况,督促指导工作,对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水利部门要组成巡回检查组,定期开展检查评比,并将评比结果与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挂钩。计划、财政、农业、国土、扶贫、宣传广视等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打好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战,确保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站等各种有效形势和途径,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宣传力度。要建立健全县乡农建信息传递网络,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典型宣传和信息上报,努力营造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精心部署,夯实任务。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县《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要求和县上确定的农田水利建设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地确定各自今冬明春水利建设方案,把县上下达的冬春水利建设计划层层分解落到实处。要抓紧动员部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广泛深入发动群众积极投身到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主战场,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建设。

(三)完善机制,增加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实实在在地增加投入,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的关键。一要把国家投入的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足额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要坚持“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目标管理、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水利为平台,统筹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土地复垦、扶贫重点村等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投放使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要完善村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教育引导农民主动投工投劳,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四要加快小工程产权改革步伐,积极推广股份制民办水利工程,促进水利建设良性循环和发展。

(四)注重质量,讲求效益。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把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水窖和塘坝要以能否蓄水为标准,决不允许搞面子工程和应付工程。建设较大的工程要采取专业队伍施工和群众会战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建一处,成一处。

篇6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罗山县地处淮河南岸、大别山北麓。全县总面积20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万亩,水域面积18.6万亩,总人口76万人,农业人口64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水利大县。近年来,罗山县在大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项目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倾力打造现代水网工程体系,把开展“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2建设基本情况

2011年,通过竞争性立项,罗山县被列为河南省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重点县。按照《罗山县2010-2020年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罗山县委托具有乙级资质的信阳市水利勘测设计院进行勘测设计,于2011年9月完成了三年建设方案的编制。在项目安排上,选择产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开发成效显著的镇村进行重点实施。其中,2011年度项目工程安排在竹竿镇的姚集等7个相邻行政村,2012年度项目工程安排在庙仙乡的方集等6个相邻行政村,2013年度项目工程安排在子路镇的陈湾等7个相邻行政村。至2014年4月,3年规划建设任务已按上级批复要求圆满完成,累计投入资金8731.49万元,建成旱涝保收田9.54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83万公斤,项目区3个乡镇20个行政村6.57万人从中受益。

3存在问题

3.1规划有局限性

实施项目要求整体连片,整乡推进。竞争立项时,工程建设方案编制时间比较仓促,不够深入细致。而实施方案一旦批复则不允许变动,工程变更起来非常困难。况且受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限制,每年实施整体连片3万亩以上高标准粮田,规划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也导致罗山县在后来的第6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竞争立项上没有抓手。

3.2设计深度不够

由于近年来水利建设任务日益繁重,基层勘察设计单位人员严重不足,受技术支撑与时间局限影响,设计深度往往不够。另外,顶层专家设计也很少到基层调研,没有充分考虑地方实际,都习惯于套用一个模式标准进行设计,导致典型设计与实际需要衔接不严。如罗山县南部山区地形复杂,设计的梯型渠道因占地多不能被群众所接受;大塘坝顶硬化使用价值普遍不高,极易造成资金投入浪费,成为“花架子”、“盆景”工程。

3.3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结构比例不协调

3.3.1资金投入总量不多

小农水项目资金投入每亩不足1000元,资金使用面较窄,未涉及到道路整修、林木种植,在项目布局上,对田网、水网、路网没有做到综合规划,不能保证项目区沟相连、路相通,达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3.3.2地方配套资金比例较大

目前投资分配从国家、省、市、县四级层面看,为1:1:0.2:0.2,市县配套资金一样多,均占投资总额的8.3%,一方面县级配套任务重,另一方面也没有凸显出市级配套的重要位置。市级往往要求县级先配套,市级再依照情况对应落实。实际上,由于县级财政困难,配套到位不及时,市级也自然配套不及时,由此影响了工程进度,也导致出现配套资金任务下沉的现象。

3.3.3投资中的独立费用比例偏小

按照中央、省投资1%的比例,连监理费都无法满足,对于设计费和占地、青苗赔偿及后期的维修养护等费用更是捉襟见肘。作为吃饭财政的穷县,县财政能解决配套资金已属不易,再解决这些问题压力更大。

3.4群众投工投劳难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投工投劳没有强制性约束,投工投劳率逐年降低,现在农村多数都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农村劳力组织很难。况且国家要求减轻农民负担,对投工投劳有指标限制,农民投工投劳缺乏现实基础。

3.5工程存在质量瑕疵,建后的工程标识不清晰

从省水利厅组织的历次绩效考评发现,渠道伸缩缝预留、标识牌粘贴等方面存在着不规范情况,公示牌布置少,工程竣工图不详。

4对策和建议

4.1调整项目单元划分

鉴于行政区划及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建议将相邻乡镇的行政村纳入一个建设单元,只要达到3万亩以上,则可以实行整体连片开发。实施方案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允许做适当的调整。

4.2建议充分尊重和听取地方设计意见

罗山县在项目实施中,为了最大程度发挥资金效益,满足地方实际需要,及时将设计的梯形渠道申请变更为矩形渠道,将大塘主坝坝顶硬化的资金申请变更为增加大塘改造数量。针对类似设计问题,建议选择实力强、工作负责、社会信誉好的设计单位承担设计工作,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因地制宜设计。在建筑物布局上,要既有利于灌溉、排涝,又有利于交通便捷。项目审批过程中,尽可能尊重原始设计的意见,不能搞一刀切。目前,小农水建设在南方当务之急要解决好渠道整修、提灌站改造等,在北方侧重于机井和渠道配套建设。在投资控制上,南北方的机井开采深度不一致,不宜按井眼个数投资。近年来,罗山县已多方筹措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奖代补”,持续对大塘改造、机井建设实施了奖补,取得了显著成效。鉴于实际情况,亟需上级对南湾、石山口两大水库灌区支渠及以下渠道进行投资建设。

4.3建议加大项目投资额度

4.3.1提高工程投资总量

应充分借鉴土地整治等农业项目,将每亩投资1000元标准提升到1200元-1600元,最大限度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的生产路和机耕路建设项目,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

4.3.2减免地方配套

由于市、县财政困难,特别是作为省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建议减少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尽可能不配套。

4.3.3解决独立费用

建议参照基建工程足额解决独立费用,降低项目实施难度。

4.4取消群众投工投劳

建议上级在进行项目审批时,尽量取消群众投工投劳,提高项目所在区群众支持项目的积极性。实际上,群众投劳折资虽纳入到招投标范围内,但是在工程实施中当地群众以劳动力参与了工程建设,只能在与施工队伍结算时予以扣除。在一些机井建设中,群众积极投资给予配套。在很大程度上效果好于那些活劳动,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投工投劳折合出的货币额。

4.5加强工程建管

4.5.1严格质量监管

严格参建单位质量责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做到管理规范化,施工程序化,检验标准化,资料系统化。

4.5.2及时质量返修

针对质量瑕疵问题,罗山县及时组织施工队伍对所有梯形渠道的伸缩缝进行核查,不按设计规范的全部返修。对所有工程镶嵌的标识牌进行检查统计,镶嵌不规范标识牌全部重新定制、按规范粘贴,在项目集中区域设置了村级公示牌。

4.5.3组织竣工移交

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三化同步”的总体要求,以镇村规划为龙头,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创新工作机制为保障,将裕民村建设成为“村美、民富、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

二、目标任务

裕民村建设总体目标是:达到省,市美好乡村建设标准,建成南桥镇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争取在全市排名靠前。努力实现“村庄布局规划合理、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群众富裕”的目标。

三、建设内容

1、完善村庄规划布局体系。结合全镇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具裕民本村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合理安排建设布局,科学确定生产、生活、服务区块的区域布局与建设规模,明确道路、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标准与要求。严格规划管理,确保规划的刚性执行。

2、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村主导、分级负责、多元投入的原则,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达到“五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和环境美化。

3、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展以“干净、整洁、有序、美观”为主要目标的村庄整治行动。二是开展杆线规范工程,确保杆线竖立和线路拉线走向规范。三是开展村内河沟流浚整治及塘坝扩挖整治工程,达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

4、实施村庄绿化、亮化工程。按照村庄规划布点的要求,在村内道路及村庄主干道进行植树绿化,确保村庄道路全覆盖。同时,逐步对村庄道路实现亮化工程。

5、推进土地流转,发展我村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裕民村本地资源,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发展裕民村的油菜种植等特色产业。计划在20xx年至20xx年,裕民村要逐步实现1000亩的土地流转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

6、完善文化活动场地等群众娱乐活动阵地。按照村庄布点规划,除现有的一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外,计划在原里光学校增建一处村民文化活动场地,强化和完善群众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按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进行实施,不断增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自我服务功能。

四、方法步骤

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工作安排如下:

(一)动员部署阶段(20xx年4月3日前后)制定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市农办的统一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全面开展裕民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二)实施阶段(20xx年4月-10月)。对照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目标,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建设内容、严格实施步骤、明确时间节点,认真组织实施。

1、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同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清除村内垃圾、拆除危房及破旧房屋,清理残垣断壁,清除杂草杂物,消灭卫生死角。(每月不低于2次集中整治,同时进行日巡查、日清理)

2、村庄道路植树绿化。根据村庄布点规划,在村庄道路及水利治理小区进行植树绿化,种植品种覆红叶石楠、桂花树、波斯菊等。(4月底前全面完成)

3、新建农村幸福园,整合建设资金,为我村老年人日常活动提升幸福指数。(20xx年12月底已经完成)

4、对里光片水利主渠进行清淤及三面硬化。(20xx年11月底前已经完成)

5、完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根据村庄布点规划,准备增建集娱乐、文化活动和群众休闲的活动中心2处。(10月底完成)

7、实施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在20xx年12月底完成)

8、修建水泥路及下水道,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引导,监督湾里组铺设硬化好本组道路。

(三)考核验收阶段(20xx年10月上旬)。镇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对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初步考核验收。

(四)整改提高阶段(20xx年10月中旬)。根据考核验收情况,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足之处进行补缺补差、整改提高。

五、工作要求

(一)坚持规划先行。根据本地实际,高标准编制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注重与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充分衔接,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坚持先易后难。根据村实际,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坚持先易后难。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集中进行村庄环境卫生整治,逐步进行村庄的植树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排任务,分清轻重缓急,扎实地开展美丽乡村的各项建设。

(三)坚持资源整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与植树造林、危房改造、村庄整治、文明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

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

顾问高英

组长王怡芳

副组长易东明

成员吴建密黄永来江涛谢勇易霓

各党小组组长,村民组组长。

篇8

【关键词】效益;机制;设施

前言:

建设好农田水利工程,有助于帮助解决农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工业用水等需要,是国家水资源分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不合理

当我们在规划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案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情况、当地的一些特殊情况、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而目前很多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的跟风,不结合实际情况别人怎么做就按照别人的做法原搬照做,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还偷工减料造成了很多的隐患,这样只能使国家的资源白白的浪费。而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一般很多的工程都是小型的工程,对于小型的工程出现的由于造价低,因此经常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这种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合理,可能会导致一些水资源的污染,从而出现旱季缺水,丰水期水资源泛滥,最终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

2、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对于我国目前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对于农业的需求更加的追求高标准、高要求、新技术的目标,而我国目前大部分的水利设备,都是以前70、80年代建设的,大部分这些设备具有水平低下、效率低下、设备功能少等特点,而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的设备已经差不多报废,例如一些运水管道堵塞、漏水、蓄水池干枯等情况,显然这些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和管理

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但是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一直比较单一,其主要是来源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社会的资金很少流动到农业中。而一些地方政府落实制度很不完善,导致了很多工程出现“半吊子”和根本就没有执行的情况。这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资金管理出现多方管理,资金的调配使用需要经过多部门的审核,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在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只把工程建设完成就算完事,完全不管后续的工作,从不维修和维护导致很多的工程使用寿命极短。

在资金的管理方面存在不够严格、空头票,移花接木等问题。在一些较大型的建设项目中往往经常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这就是由于对于投资控制没有严控把关,在加上可能有的工作人员谎报,乱报。还有一些是由于建设的材料上涨和一些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实际情况中突况等因素影响,而导致资金的预算超资。在这种情况通常会是因为资金的原因,而导致工程被迫的停工,这就出现了我们所谓的“半吊子”工程。

4、建设进度慢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大多是较小的工程,因此很多的施工企业都不愿意接活,再者管理中监理机制的复杂和不完善,导致了施工进度一再拖延,最终间接的影响工程的质量,同时也对相关的部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策

1、提高管理的人员的素质

我们应该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认识的重要性。要想农民富裕起来,我们应该把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作为发展农业的基石,加强各级干部的责任感,要管理好农田水利工程,同时做好维护和定期检查的工作。把农田建设和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改变耕作的方式、研究抗虫抗旱的新品种来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合理利用水资源达到最低限度的成本收益最大化,利用科学的方法打井,布置各种管道,使得规划更加合理。在编制规划时,应听取大家的意见,尽量的深入群众之中调查收集情况。

2、加强监督管理

要想把工程建设的好,光有人员的素质和规划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要从规划到施工完成的过程中有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和完整的监督体系。这样才可以保证工程的公正性、透明性,才可以达到高质量的结果。对于农田工程的范围广难度大,我们应该坚持要先做好规划,在做好施工方案最后在审批,才能正式开工。在审批的过程应该做到规划的合理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要对工程的地点等实际情况进行实地的考察,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必须立刻上报给上级部门,等待下一步指令。

3、加大资金的投入量

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资金投入量不足的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服务资金,服务于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政府应该明确规定各部门在水利专项资金中的职责、审批权利,避免出现管理的混乱现象。提高资金的总体使用效率,改善预算管理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加强对于资金的监管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大力推广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4、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较小和分散的特点,因此对于管理和维护就需要更多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在实施管理和维护的时候相应部门可以采取和群众相互结合的管理方式,对水利设施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完善,并鼓励群众在发现问题的同时积极的向有关部门上报,并对一些恶意损坏公共设施的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对举报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制定相应的维护标准费用,以达到资金的合理利用,对于资金应该分为新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旧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5、创新机制

在中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历过集体生产的弊端。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租赁、承包以及招投标等方式来实现最大效益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严格的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好国家、个体和集体的关系,阻止出现国土的损失。通过对机制的创新,我们可以使得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入到农业当中从而解决资金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设备改善农田的生产条件,有助于农业更快速的发展。

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提高农业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很重要,只有加大资金的投入量才可以使得大量的基础设施得以建成,也使相应工程的质量有所保证,对于想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必须要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使农民过上富足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2014,11:176.

[2]邵金梅.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吉林农业,2014,19:51.

篇9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机制;莆田市

农村水利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福建省莆田市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坚持贴近民生、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在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上作出积极贡献。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莆田市主动对接国家资金投向,谋划生成项目,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逐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一、莆田市农村水利概况

莆田市农村水利建设以中央、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以市级、县区财政配套为辅。在2012年水利普查中,全市共建成小(2)型以上水库219座,总库容5.4亿m3;建成塘坝6472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8座;建成引水工程1482处,引水规模99.46m3/s;建成提水工程1640处,提水规模14.87m3/s,年供水量16.8亿m3;建成堤防554.4km(海堤274.8km、江堤279.6km),保护耕地50多万亩(1亩=1/15hm2,下同);建成灌区工程922个,灌溉总面积78.51万亩,设计灌溉面积2000亩以上灌区37个。“十二五”期间,农村水利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全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民生水利统筹发展。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全面提升。按照“巩固成果、提升水平,注重质量、确保安全”总要求,在基本实现“村村通、户户用”基础上,统筹使用上级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自来水厂,合理布设供水管网,由市水务集团集中建设整合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市共完成投资9.5亿元,保证了120.1万群众饮水安全,超额完成43.9%。建成东圳水库分层取水、湄洲岛跨海供水第二通道等工程,重组整合国有、集体水厂12家,涉及人员1000多人、资金20多亿元。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有效加强。投资3.07亿元完成涵江区、仙游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秀屿区、荔城区、城厢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各年度任务;投资1.97亿元建成秀屿区初级水利化县和东圳灌区、萩芦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投资0.3亿元建成山地水利示范片13片、面上项目106个;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1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三是水工程全面加固。投资4.95亿元完成加固31座小(1)型水库、150座小(2)型水库、200座山塘;投资3.43亿元完成新一轮海堤强化加固一至五期工程共42条61.68km。四是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49个;编制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在书峰、社硎等9个乡镇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完成投资0.48亿元,治理面积达12.1万亩。五是中小河流治理全面推进。投资4.94亿元,完成列入全国规划的21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长达98km;正在推进荔城区中小河流重点县11个项目区的河道水系连通整治项目,总长为25.5km。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①农村饮水安全水平有待巩固提升。虽然莆田市的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群众饮水卫生安全意识薄弱、建设标准不高、水源保证率不高、供水入户率未达到100%、市水务集团对民营水厂整合进展不力、相关县区重视不够等问题。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快。虽然全市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但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设施老化,带病运行,部分渠堤边坡不稳定,渠道渗漏严重。特别是灌区末级渠系问题尤为突出,末级渠系大多数为基层社队自建自管的土渠,渠道后续投入不足,部分已衬砌渠段管护投入不足,破损渗漏严重,造成渠尾无水灌溉,部分地方出现毁渠弃灌现象,灌溉水利用效率不高,水资源浪费严重。③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重建轻管现象长期存在,建后运行管护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大部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产权界定不清,产权和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部分工程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大幅度降低。农民真正参与公益性强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积极性并不高,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后的效益难以发挥。④农村水利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其根本在于投入不足和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直接影响了一些地方政府投入农村水利的积极性。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移民等部门未能统筹安排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建设,且市、县区财政投入不足,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社会资金不愿投入,融资难;群众投工投劳不足,缺乏热情。特别是工程建后管护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发挥。⑤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全市虽然设置基层水利工作站42个,落实编制137人,在岗人数116人,但是基层水利工作站大多以乡镇管理为主,人员关系移交乡镇管理,水利部门对水利工作站只是业务指导的关系,这种分散分割的管理模式带来了人员难以调配、职能难以发挥、人才难以留住、队伍难以管理等诸多弊端。同时,已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大都挂靠在村委会,缺少运行经费,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对策与建议

农村水利工程数量多、分布广,建设管理难度大,当前又是水利基础建设的大好机遇,农村水利建设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良好的投入、管理、运行机制,健全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和监督体制,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水平,使水利工程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1.2016—2018年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①建设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保障供水安全。按照水源相连、管网相通、布局合理、水质安全、管理科学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38个,解决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升级的农村人口数12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90%,加快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和加强水源地保护,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全面建成市第三水厂、妈祖城水厂、埭头水厂及配套管网、南日岛供水第二通道、湄洲岛供水第一通道修复等供水工程;全面改造、升级、联网供水管网500km,覆盖全市沿海、平原、海岛乡村;山区分散式供水工程按要求全面配备、使用和运行管理水质净化和消毒设施设备。②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服务农业发展。坚持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原则,加快秀屿区、荔城区、城厢区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改善灌溉面积16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20个现代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灌溉面积6万亩,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山地水利设施100片2万亩,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③建设农村河塘综合整治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河塘综合整治170km,综合治理9个乡镇水土流失面积27km2,建成水土保持生态村3个,建设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全面改善农村水环境,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④建设防洪排涝保安工程,确保安全运行。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分片实施的原则,加快木兰溪全线105km干流及主要支流综合整治,建设集挡潮、蓄淡、生态于一体的宁海闸工程,改善木兰溪主城区河段水环境;加快建设萩芦溪防洪治理工程;建设玉湖、东阳湖、木兰湖、江东湖等滞洪区和石门澳、石象、前海、东吴园区、妈祖城等沿海防洪排涝滞洪区;完成东圳、东方红等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建和加固妈祖城、岩下、赤岐、东林等海堤23条58.35km;建设大东溪、院里溪等2个山洪沟治理项目8.5km,全面实现海堤、水闸、水库达标建设和安全运行,建设农村水利信息化系统,基本建立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2.健全完善农村水利管理制度

市、县区、乡镇政府应树立“建管并重”意识,在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水利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清、责任明、管护实,着力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每一处农村水利工程都能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要落实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政府主体责任和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跟踪问效,切实强化责任制的刚性约束。要建立健全“河长制”,切实落实河长、河段长牵头管水职责,建立河道保护管理机制,成立专门巡河督导组织,做到管理范围、职责、内容、资金、监管“全覆盖”,确保责任到人、有水必管、不留死角。要落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全面提升全市乡镇水利工作站服务能力,加快培育、发展和指导农民用水户协会,严格用水计划,落实农村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措施,全面推进依法管水。要探索管护模式,因地制宜探索专业化集中管理、物业化打包管理、企业化经营管理等多种管护模式。要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大力发展滴灌、微喷、渗灌、喷灌等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

3.探索多措并举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

莆田市要有效利用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会,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和多形式投入机制。落实农村水利财政投入主体责任,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提取10%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县(区)财政配套10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经济杠杆和引导作用,带动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种田大户及农户等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管护经费,通过农民自筹、农业水费由县区财政直接补贴支付和争取上级专项管护资金等方式,保障基层水利管护巡查人员的薪酬;通过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补助用以在日常运行管理中对发现问题进行维修、加固等。要利用中央实行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支持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信贷融资;采取购买服务、探索PPP等筹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管护和运营。要加强资金监管,杜绝挪用、截留资金等行为,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确保农村水利资金规范科学管理、合理高效使用。

4.创新机制深化农村水利改革

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工作,把农村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深化改革作为水利发展的新动力,填平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的沟沟坎坎。①下放管理权限。除因建设跨流域、跨区域涉水工程或需上升国家、省级立项,确需由市级审批外,农村饮水安全、水库和海堤除险加固、农电技改、水土保持等水行政审批事项能下则下,下放由县区负责审批,市级加强监管服务。②整合涉水资金。市、县区政府要整合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移民等部门资金,按照农田水利规划,统筹安排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地集中连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③简化前期手续。对投资规模较小或技术要求简单的水利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合并审批。对列入部、省级工程建设专项规划的农田水利项目,直接审批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未涉及新增用地(用林、用海)报批的,由项目主管部门审定工程建设方案后,直接设计、施工。对于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下、技术要求简单的农田水利项目,可由项目业主直接编制施工图和工程预算,在相关行业审查同意后报发改及行业主管部门备案,作为控制投资概算的依据。对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更新改造等建设中不涉及新增用地的,不办理土地、规划、环评等审批手续,改为事后监管(备案)。④统一委托设计。县(区)水务局可成立项目公司作为项目前期业主,按海堤、水闸、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乡村河道治理等分类别,以县区为单位,统一招标投标选择设计单位,一揽子委托项目可研、初步、施工图等设计,缩短前期工作时间。⑤改进审批服务。在保障补偿资金到位基础上,供水管道建设涉及临时用地的不需办理临时用地审批手续,工程实施后尽快恢复原貌。对于配水管网施工需要横穿公路等破路的,项目业主要制定施工方案,减少交通影响,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协助,并依法免收有关费用。⑥加快水价改革。实施灌区农业灌溉水费财政补贴政策,完善灌区管护费用财政转移支付,市、县区财政各承担一半,解决农业灌溉水费征收难、到位率低以及水管单位管养经费短缺等问题。推进原水价格保本提价,建立水价联动调节机制,市水务集团、各水管单位配合全面梳理供水运行情况和价格成本情况,制定提价方案,建立稳定的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机制。

5.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篇10

1.1粮食生产难以稳定

2011年杭州市下达给萧山区的粮食生产任务为种植面积62万亩,产量24万吨,此项工作任务难度较大。

1.1.1耕地面积减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各类建设项目的开发,萧山区的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苗木、水产、水果产业的发展也压缩了粮食生产空间。2011年全区春季粮食作物面积14.13万亩,比2010年减1.94万亩。

1.1.2种粮效益偏低按单季晚稻平均亩产1200斤(收购价1.35元/斤)计算,亩产值约1620元,减去化肥、农药、种子等成本约600元,地租费800元,亩效益为220元。而水产和苗木的亩效益均超过1000元,效益偏低影响了农民的种粮动力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粮食面积的稳定,“功能区建成,苗木地开进”的现象时有发生。

1.1.3农田基础设施差受道路、沟渠等影响,许多农田无法进行连片种植,难以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也限制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1.2农业生产成本提高

1.2.1劳动力成本萧山区南片镇街壮年劳动力成本已从2010年的80~100元/天上涨到120元/天,涨幅超过20%,东片镇街涨幅甚至达30%~40%。

1.2.2土地租费养殖水产、种植苗木的土地承包费达1200~1500元/亩,比2010年涨25%左右,种植蔬菜的土地承包费达到1000~1300元/亩,比2010年涨30%左右,种植水稻的土地承包费也达到800元/亩左右,比2010年涨20%左右。

1.2.3农资价格除进口复合肥、磷肥外,其他化肥品种均有上涨。如尿素、钾肥,与2010年同期相比涨幅为12%、1.6%;进口农药平均上涨幅度在5%左右,如丁草胺、甲基托布津,比2010年同期相比涨幅为8%、6.5%;农膜的配送价涨幅达19%,种养大户普遍反映农业生产成本压力较大。

1.3农技队伍不够稳定

1.3.1农技人员缺乏目前镇街农技人员偏少,且身兼数职,据统计,各镇街农技人员平均仅4.5人(含农机、水利),且有涉农行政事务工作,应对线多面广的农技工作力量单薄,更难安下心来钻研技术。

1.3.2从事农业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农技工作专业性强,工作辛苦且待遇偏低,导致农技人员本身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不高,纷纷换岗或调整到工业、城建等其他业务部门,造成了基层农技人员流动快,工作缺乏可持续性。高学历、高职称的农技人员所占比重不到5.5%。

1.4设施农业用地难以保证

据初步统计,全区“五大特色产业”中,蔬菜种植规模经营在50到100亩之间的大户就有70多户,面积达5000余亩。这些大户具备一定的规模却又达不到管理用房的审批要求,设施用地不能保障,对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设施农业与违章搭建的界定不明,备案机制不健全,一些农业设施被认为是违章建筑,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1.5生产环境有待改善

受企业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土壤、水分等农业生产环境被破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较大的影响。除工业污染外,农民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氮磷钾肥料配施不合理,造成土壤结构破坏;肥料、农药、畜禽排泄物等造成水体污染。一些水产品种养殖难,已给农业生产环境敲响了警钟。

2对策建议

2.1强化农业规划,加大扶持力度

2.1.1制定全区农业发展规划要立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高度来制订农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保护耕地面积,稳固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通过规划强化农业污染治理,消除影响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

2.1.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是关键,要增加对小型水利设施的投入,推进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低地、洼地、废地,加强低产田改造,挖掘土地资源潜力。

2.1.3提高粮食补贴和设施农业扶持资金通过政策支农、财政转移等手段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及设施农业扶持力度,构建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格局,形成补偿机制,缩小与其他产业的效益落差,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2.1.4继续强化粮食功能区建设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创建,硬件和软件一起抓,落实粮食功能区建设规划,抓紧出台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保护政策,以管理与引导并重的措施,不准在粮食功能区发展多年生经济作物(如苗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2.2深化体系建设,稳定农技队伍

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做好镇街“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化”文章。

2.2.1统一招收农技专业人才在镇街编制允许的前提下,实施全区统一招收农技人员,补充农技队伍。

2.2.2强化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出台农技人员培训方案,通过分级培训制度,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既要组织人员到浙大、省农科院等培训基地学习培训,又要组织赴外考察取经,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农技人员的自身素质,增强服务农业、服务基层的能力。

2.2.3提高农技人员待遇通过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项政策,力争使镇街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能享受到相应的职级待遇。

2.3加强源头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进一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实行一个农产品一张标准化生产模式图的推广方式,促进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和普及。深化追溯机制建设,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示范经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做到有据可查。加强农产品检测,严格六大类食用农产品的例行安全检测,开展留地蔬菜质量检测、瘦肉精专项治理和“三品”的标签标识专项治理。

2.4创新体制改革,优化为农服务手段

2.4.1加大土地、林地流转力度,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提升产业化水平,带动农业产业带建设,使全区东、中、南三地形成水产、苗木、粮食、蔬菜、林特各有侧重的格局。

2.4.2提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性通过完善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保障科技项目经费,提高科技到位率和成果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