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场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贸市场 综合商场 连锁超市 平泉县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0年3月,省商务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城市菜市场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取消露天市场、马路市场,且按照万人1000—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1200米服务半径的标准建设,打造10分钟生活圈。
1 规划分析
1.1规划性质
(1)惠民、利民、便民工程——本次规划需解决具体便民、惠民的问题。
(2)公益性为主的工程——在政府投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
(3)实践性较强的工程——需反复踏勘现场,结合规划标准做出最合理布局。
1.2指导思想
规划从实际出发,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考虑相应的服务人口及合理的服务半径,在进行现场踏勘及市民意见反馈后,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坚持便民利民、均衡布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1.3规划原则
(1)系统性原则:依照相应规范,按照相应服务半径及服务区域,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2)动态性原则:城市农贸市场的规划、建设、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周边用地的建设情况及使用情况给予及时调整。
(3)协调性原则:农贸市场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布局应与城市用地性质、地块区位相匹配。
(4)可操作性原则:对于新、老城区区别对待。老城区大部分为已建地段,可改造空间有限,配置指标可相应减小。新城区绝大部分地段目前为空地,配置指标可相应提高。在开发建设时序上,要本着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1.4平泉中心城区规模
人口规模:到规划期末,中心城区25万人。
用地规模:到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2920公顷。
2 规划技术路线
通过现状调研及对相关基础资料的研究,对相关规范、标准的查询与定位,形成初步成果。经多次与甲方沟通和现状调研,规划设计后形成最终成果,并对规划实施提出工作建议。
表1 技术路线表
3 规划设计
3.1农贸市场现状
平泉县老城区有5座具有固定经营场地的农贸市场,分别为兴平南路荣华市场、榆州新城地下市场、平泉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新世纪地下市场、府前花园地下市场。共计摊位414个,总建筑面积14600平方米。现状存在问题如下:
(1)城市居民增长迅速,市场需求旺盛,但具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农贸市场仅有5处,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
(2)农贸市场投资大,回报低,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
(3)部分农贸市场经营意识淡薄,基础设施配置不足,市场管理不到位,且摊位摆放不够整齐,车辆任意停放,影响市场的总体经营环境。
(4)缺乏规划引导。当前,平泉县的农贸市场发展比较缓慢,农贸市场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平泉县农贸市场合理、健康地发展,急需编制相应的专项规划对其进行指导。
3.2农贸市场需求
(1)规划控制要求
至2020年农贸市场每千人经营面积达到150平方米,每处服务半径800-1200米。2030年农贸市场每千人经营面积达到200平方米,每处服务半径500-1000米。
(2)规划控制要求
按照人口规模计算:中心城区人口*千人指标=250000人/1000*200平方米=50000平方米
按照用地规模计算:中心城区用地/每处服务面积=2920公顷/3.14*(800)2=15处
3.3农贸市场规划
(1)分析
定义: 临时或定期买卖农副业产品和小手工业产品的市场,是“菜篮子”工程之一。
农贸市场发展趋势:农贸市场超市化。
模式一:农贸市场+住宅。开发商在开发住宅时,将其一、二层建成农贸市场。农贸市场作为住宅和周边居民的生活配套产品,预计经营10年左右就可收回成本。
模式二:农贸市场+专卖店。开发商将底楼设置农贸市场摊位,二楼由各类专卖店租赁经营,对逛菜市的人流进行了“二次使用”,使整个市场人气更旺。
模式三:综合商场。地下停车场+农贸市场+超市+商场+休闲娱乐中心。这也是农贸市场最有可能的发展模式。
(2)建设模式
经现状分析及对平泉县农贸市场前景分析,规划农贸市场分为三个层次设置,详见下表。
农贸批发市场 综合商场 连锁超市
职能 水果、蔬菜批发 一切所需物品 以水果、菜品丰富
建筑面积(万平米) 2~4 1~~2 0.3-0.5
建筑形式 独立设置 与停车场、超市合建 与居住区内商业相结合
服务人口(万人) 10~20 5~10 1.5~2.5
表2 农贸市场配建表
农贸批发市场:交通便捷的对外出口处。可与花卉市场、食品批发市场结合建设。建筑形式与周边地块相协调,如图1。
图1农贸批发市场设置
综合商场:大型商业聚集处,(泽州酒店对面、城北大道北和卧龙新区大型商业处)建筑形式与周边地块相协调,如图2。
图2综合商场设置
连锁生鲜超市:布置于居住区内部,服务周边居民。可设置在居住区底层商业,如图3。
图3连锁超市设置
经过三级农贸市场服务范围叠加,减少重叠部分,形成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初步成果,如图4。
图4初步成果
最终形成最终在县城内部,建设大型农贸批发市场:2处,其中改造1处,新建1处。
综合商场:3处,均为新建。连锁生鲜超市:17处,其中改造3处,新建14处。
(3)听取反馈意见及现场踏勘
反馈意见:
农贸市场规划分级较为合理。
农贸批发市场建议建设在城市,目前的果蔬批发市场建议改为连锁超市;综合商场的位置需经现场踏勘再做确定(老城区);连锁超市的规模及位置需具体确定,在迎宾路、榆州新城地上需建设。
现场踏勘意见:
农贸批发市场建设在城市环城路附近,便于蔬菜的进出,且由于土地尚未利用,可征面积较大,可在周围建设仓设施,实施性较强。
综合商场与已有商业联合设置几率较小,可与新建大型商业综合设置。
连锁超市在底层商业设置较为现实。
(4)规划修改
农贸批发市场:现状农贸市场改造后作为连锁超市,在老城区南部环城路东侧和卧龙镇南侧环城路以南新建农贸批发市场。
综合商场和连锁超市位置不变。
4 规划实施建议
农贸市场的改造、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在充分考虑老百姓的需求和生活习惯的同时,与城市的整体发展和整体规划相适应。近郊区域的农贸市场要充分考虑周边百姓的需求,结合周边地块的开发统一进行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4.1投资模式:要安排引导资金,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利用城中村投资、企业投资、个人投资、房地产公司投资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作、参股、集资、贷款等方式,加快菜市场的改造升级和新建。
4.2建设标准:要按照社区人口密度和服务半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全面覆盖,满足居民日常需要,逐步建立以连锁生鲜超市为主、便民菜店为辅的菜市场网络体系。
4.3市场选址:要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置换、土地收储或利用现有闲置场地、设施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建设农贸市场。
篇2
[关键词]规划设计 原生态性 休闲旅游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而在规划设计中更应该保持自然地貌、生态的原始性,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是我们艺术设计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课题。本文以广西毛南族环江县中草屯生态农场规划设计为例与各位同行进行规划设计原生态性的探讨。
一、项目简介
广西毛南族环江县中草屯生态农场位于县城西北部45公里处,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8公里,紧靠河池市重点打造的旅游区——牛角寨风景区。项目内有深山、弄场、溪流、山洞等。在规划之初,笔者进行多次实地考察,提出进行原生态性的规划设计:①进行合理的土地整改。将农场多地进行整改填平;在农场中心位置修建主题木楼;修建生态停车场。②依据地形,修筑水坝、水库。修建水坝蓄水;利用水库区进行野鸭等水生动物的放养;水坝下游进行休闲游泳等;修建人工滑水道;在库区上游设立生态放养区;在后山修建休闲垂钓鱼池。③规划区域,依据要求规划成为梯田果林区、休闲娱乐区、烧烤区、生态畜牧放养区、水库区、畜牧农舍、游泳区等。④植树造林。种植相关果树、名树、青竹等。
以上设计全部依据地形进行规划,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每一个区域并认真考虑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及循环性。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两大战略,即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本文所进行的中草屯生态农场的规划设计,正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
二、生态农场的规划设计研究
根据生态学的理论,生态农场就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在这个系统内,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投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品,保持生态的相对平衡,实现生产全面协调的发展。
生态农场的特点主要是:①因地制宜。生态农场是建立在合理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基础上的。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只有对当地特点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才能建立起最佳的生态农场。②综合性。生态农场与普通农业生产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通过能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规划来提高生产率,从而避免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③稳定性。包括营养物质和能量平衡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两重含义。
在规划设计当中,应根据生态农场的特点来进行。根据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充分考虑规划设计后的综合运用能力,维持生态的稳定性。
三、规划设计的原生态性
原生态一词的出现,首先基于将自然做一种生态性的理解,也就是说自然具有生态性。自然生态即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原生态性,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原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全球发展的要求,也是时展的要求,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总方向。原生态文化不等于生态文明,然而生态文明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对原始文明和人工文明的扬弃,原生态文化则是原始文明中一粒粒闪闪发光的民间瑰宝,是生态文明大厦建设的天然材料。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可借鉴的模式,没有现成的方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发挥,但也不是异想天开。必须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才能把握未来。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原始文明的影子,在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参照物。
2、旅游开发的重要作用
原生态文化因其古老性、自然性与独特性,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近年来在各地的旅游开发中,人们不仅开发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更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使其成为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表明民族民间文化正走向世界,而成为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
在规划设计中,不光要考虑因地制宜,更要考虑当地的民风、民俗、原生态文化等,这样才能设计出可持续发展的原生态规划作品。
篇3
关键词:农业园区 规划
目前,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园区,以此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近10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新突破的重要途径。通过园区的建设,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传统农业,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采用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化经营[1]。所谓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
一、农业园区的种类
农业科技园区:也称为示范农场(Demonstrate farm),是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这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或企业对一定面积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规划,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对有限上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开发、生产、加工、营销、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运行机制创新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
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开放自身的农园、农场或牧场,以满足市民观赏农村景致、体验农业生产过程、采摘或购买农副产品的愿望。
二、园区规划的定位
园区作为新兴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辐射功能都有一定区域性,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其主要宗旨[2]。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创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要明确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园区,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现可看不可学、高档次低效益的现象。因此,在园区的规划和选项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园区规划的基础,园区建设的一切准则都要以功能定位为起点。园区的主要功能应包括:
展示示范:通过项目建设,把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精加工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引进园区进行展示示范,以带动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龙头带动功能:一是园区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二是通过园区在产后加工、销售方面的独特作用,以经济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逐步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教育培训功能:科技园区要把农业高新技术培训作为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培训中心,用于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对青少年的教育等。
休闲观光功能:园区在规划过程中,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还可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的现代气息,加上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的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水生植物和现赏动物养殖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景点。
(二)产业定位
农业科技园区一般总是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紧密相连,产业定位应根据区域性主导产业特点和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定位,突出一业,兼顾其它,形成特色。为了解决园区产品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差等问题,可以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区域资源察赋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三、园区规划的重点
在规划思想上,要明确农业园区规划不是对农业生产做出具体的指令性计划安排,而是通过规划形成一种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这一组织载体承担着两方面的重要职责,其一是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其二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在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方面,农业园区要体现政府的有关决策,将政府决策具体化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如政府决定推广某种新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工具(科技推广)、新的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将这些新项目按照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集中展示在农业园区中,供农民学习模仿。在向农民传达市场信息方面,农业园区由于其规模效应,拥有比分散经营的农民丰富的市场信息。农业园区作为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需要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而具体生产什么产品,这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料到农产品明年的市场需求会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应该在农业园区的运行过程中遵循市场安排。因此,农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内容在于寻求一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和运作机制,将高新技术和产品寓于园区中,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凸出功能定位准确、优势产业突出、空间结构清晰、区域城乡联动的发展理念,重点构筑产业、技术和服务三大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位的投入要素和政府、企业、科教机构、村集体、农户等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聚集区内外各种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篇4
按现代农业企业的标准,建设高标准的农业科技示范场
示范场建设伊始,按照“立足本地实际,围绕河北市的蔬菜、果品、粮油主导产业,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发展设施农业、标准农业、精品农业、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与国际农业接轨”的思路构建了示范场建设框架,确定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新农业科技成果为依托,以高新技术、新品种示范为核心,以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为保证,突出高科技,强化现代管理,使之成为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良种繁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展示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为迁安市乃至周边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窗口和样板”的指导思想,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帮助规划设计,分期实施,已建成集现代温室生产、农业高新技术、名优种苗繁育、名优绿色果品展示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示范场。
目前,已建成24栋占地100亩的高标准节能日光温室小区。其中包括4栋大跨度、镀锌管框架结构、双层加芯聚苯板复合墙体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20栋冀优I型改良温室。一是进行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工厂化育苗、生产及无土栽培。先后引进12个国家和地区的蔬菜、花卉及果树品种78个:包括:法国、美国生菜;南韩西葫芦;以色列红、绿、黄三色椒;荷兰大果青椒;尼加拉瓜大果椒及北京蔬菜研究所选育的四棱黄色青椒;以色列、荷兰、台湾西红柿;日本、美国、西班牙草莓;美国甜脆香豌豆、西芹;日本、台湾产青花莱;北京蔬菜研究所研制的黄瓜101、102品种;日本羽衣甘蓝、绿菜花、樱桃萝卜、京水菜、十月红菜苔、乌塌菜等14种特菜品种和16种草本花卉及多种优质木本花卉品种。今年又根据种植业调整需要,引进了欧洲李、西洋梨和无核葡萄品种26个。二是立足迁安,面向国内展示大田农业现代技术。引进示范了以色列滴灌技术、中科院上海植生所蔬菜无土栽培技术、中国农大微喷技术、北京蔬菜所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自动卷帘技术、大田节水灌溉技术、快繁技术、活性炭温室加温技术、苗木嫁接技术和机耕、机播、机管、机收技术,使农、水、机各专业及栽培、植保、种子、土肥多学科有机结合,以农作物高产、优质、低耗、高效为主攻目标,实现集约化经营、现代化生产。
展示、培训、推广相结合。推动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改革
为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的技术推广职能,我们把新成果展示、技术培训和农技推广三个职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试验示范任务放在大田展示区,组织群众现场观摩,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群众得到感性认识后,再组织技术培训,教给农民做,然后再利用示范场工厂化育苗系统、组培快繁中心的设备,繁育优质粮、油、菜、果、花及美化绿化苗木,提供优质种苗,将物化技术传送给农民,带着农民干。建场以来,围绕河北市农业结构调整,市委、政府委托示范场繁育黄瓜、西红柿、西葫芦、错季菜、特菜等蔬菜和美国万寿菊、松叶牡丹、瓜叶菊、千日红等花卉及红叶小檗、小叶黄杨、苗木、花卉500万株,带动了全市6000亩设施莱的发展和夏官营镇洪庄村,上庄乡高各庄、七里坎、东孟庄、平林镇村,迁安镇菅庄村等百亩以上设施蔬菜生产专业村20个,共引进新品种130个,展示新技术18项,消化吸收11项。接待专家、领导、技术人员、农民来访2万人次,推广农业新技术15项次,实现农民增收1300万元,充分发挥了示范场的引导、示范、创新、辐射作用,为河北市的结构调整和美化、绿化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
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在对示范场的管理上,从转变经营机制入手,建立全新的运行机制。一是加强组织管理。建立了示范场技术、销售、管理三支队伍,实行目标量化管理,把示范场各项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签订责任状,实现农业项目工业化管理,保证示范场工作有序进行。二是信息管理。为了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搜集、筛选有效、可靠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信息,示范场充分应用现代化的微机管理设备,与全国大中城市联网,收集、筛选、信息,指导全市生产、加工与销售。三是经营管理。①实行效益承包制,示范场将20个生产展示棚按每棚纯收入3000元承包给示范场技术人员,所有生产用工及生产资料开支都由承包人自己负责,示范场只负责项目规划、品种供应,技术人员包生产、包管理、包销售,承包人在完成农场规定的业务目标前提下收益全归自己,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②实行独立法人制。注册事业法人单位,建立起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机制,拓展了农业科技示范场的活动空间,增强了企业活力。③实行经济股份制,按照现代公司法要求,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到示范场入股投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示范场建设投资机制。如在绿化苗木小区建设上我们尝试股份制经营方式,农场以土地和现金形式入股31万元,吸收农场及农业局职工个人入股30万元,股份公司按公司法进行运作管理和利益分配,真正把示范场建设变成一项社会工程,促进示范场进一步上档次、上水平、出效益、出经验。四是科技管理。示范场将科技项目以招标形式分解到技术人员,实行包项目、包经费、包成果的“三包”责任制,保证示范场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不断创新,提高效益,滚动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为使示范场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创新,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充分利用示范场的现有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向国家、河北省及唐山市有关部门争取立项,进行超前性研究开发。先后有“甘薯专用型品种筛选与定向”、“甘薯脱毒与快繁”、“麦谷两平高效模式开发”、“甘薯精深加工及产业化技术”、“绿色杂粮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技术”等五个项目分别得到了唐山市科委和河北省科委的立项支持,共争取项目资金18万元。同时,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示范场的技术实力,提高了示范的知名度,也为示范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通过“甘薯专用型品种筛选与定向”项目筛选出的“济薯15”甘薯新品种已被确定为迁安的主推品种,所有一级种苗全部由
示范场提供,2002年共统一繁育供应“济薯15”秧苗4000万株,获利20万元。
二是瞄准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大胆引进市场前景看好的名特优新种苗。投资20万元建立的100亩名优果品展示区,其品种如“欧洲李”、“西洋梨”、“无核葡萄”等,在10年内免更新,都是未来果品栽培的主栽品种;投资6万元引进的“转双抗基因741”杨树,是刚刚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环保型优质速生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我们仅有的8万株树苗已全部预定售出,预计可获收益16万元。
三是积极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目前,已投资13万元的用于建设绿色杂粮加工车间,已完成了设备选型,年底即可投产,年生产加工能力可达到2000吨以上,年可获利40多万元。
虽然农业科技示范场在河北市的结构调整及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市场与国际接轨,我们的示范场工作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要以建设“钢铁迁安、中等城市”为目标,围绕河北市的“菜篮子工程”、“花卉工程”、“苗木工程”、“绿色食品工程”实施,制定新标准,上新项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向果、莱、花卉、苗木等领域拓展。改善基础设施,增添加温设施,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推进河北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在工作内容上,重点抓好三方面:一是加大种苗繁育力度。利用组培、脱毒、快繁设备与技术,重点加快转基因毛白杨、金叶金枝国槐、四倍体刺槐、德国香花槐、金叶美国梓、法国锦带花等美化苗木品种的繁育速度,明春繁育规模达到100万株以上;二是按照无公害标准,在全市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为全市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摸索经验;三是依托市无公害农产品监测中心和已取得的农产品品牌,开发农产品分级、包装、销售项目,实现产、包、销产业化经营。
篇5
__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多年来一直被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倾斜支持,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灾后重建和各类项目建设,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央、省、市关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更加优越,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优惠政策叠加,发展机遇空前,帮扶力度加大。如何全力维护稳定,推动民族地区转型跨越、和谐发展,是摆在联乡单位和乡党委政府面前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此,按照县委苏书记在该乡草河坝村乡村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马主席的安排,县政协组成调研组,采取进村入户问计问需于民、召开乡村干部及乡直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寻找对策等方式,就__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下:
一、基本情况
全乡辖16个村,51个村民小组,2834户,10857人,其中藏族634户,2545人(在外工作人员除外)。国土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82亩,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16个村中有纯藏族村4个,藏族自然村14个,藏汉杂居村7个。纯藏族村中,麦贡山村100户,360人,其中立志山36户,172人。入贡山村92户,392人。强曲村163户,688人,其中朱林坡47户,216人。枕头坝村68户,236人;藏汉杂居村中,旧寨村中岭山藏族村小组24户,102人。景家坝村夹石山藏族村小组9户,58人。下墩上村腰坪山藏族村小组11户,42人。草河坝村草坡山藏族村小组62户,237人。寨科桥村迭堡寨藏族村小组33户,112人,寨科桥9户,35人。石门沟村案板地藏族村小组57户,253人。李子坝村杨尕山藏族村小组6户,30人。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完成了农村居民灾后重建,实施了扶贫整村推进、乡村公路、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狠抓水力电力开发,大力开展白马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导群众栽植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藏汉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行政村所在地全部通了公路,部分村实施了“一池三改”项目,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建白马民俗传习所5个,新建了中、小学教学楼、乡卫生院医技楼和乡政府办公楼。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势头。
二、潜力优势及困难和问题
__乡除政策优越之外,有着较好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水力资源丰富,白马河横贯全乡,36条小溪常年不竭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利于水利电力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草场面积大,白马河上游地区特别是邱家坝等区域生态景观宜人,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红腹锦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多样性垂直气候明显,“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种类繁多,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特色产业;白马民俗文化古老独特,享誉较高,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利于发展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人口较多,耕地较少,富余劳动力较多,有利于开展劳务增收。
虽然有着上述优势和潜力,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县内其他乡镇相比,发展相对缓慢,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自然条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境内山大沟深,土地瘠薄,人均占有耕地1.5亩左右,以旱地和山坡地为主,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增产增收难,农业生产效益低。
基础设施滞后,迫切需要加强。以鹄铁路为主的乡村公路虽然得到改善,但通行能力较差,存在晴通雨阻现象,部 分自然村不通公路,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年久失修,影响通行,特色建筑面临消失。公路交通不能满足藏汉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更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利设施老化,沿川地区灌溉水渠基本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坍塌渗漏现象较为普遍,如铁楼村白马渠、旧寨村八一渠、强曲和石门沟村团结渠、肖家山村桂家沟渠、景家坝村阳山渠和倒虹工程等水利设施都需要修复完善;中、小学教学楼虽已竣工使用,配套设施不完善,楼后未建护坎,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村级组织活动室缺少设施,各村缺少卫生室,乡村医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5处民俗文化传习所缺设施,缺乏文化广场;麦贡山、下墩上两村没有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不能满足群众安全正常用电。
教育卫生落后,迫切需要提升。通过灾后重建和项目建设,教育卫生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但师资力量短缺,医技人员缺乏,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流失严重,群众就近就医存在困难,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全乡有小学、村学11所, 7至12岁适龄儿童694人,在校学生384人,流出外乡310人,有教师47人,其中民办转公办18人,高楼山农场工人转教师3人,学历合格的仅有26人,缺少英语和音、体、美教师。有初中一所,13至15周岁适龄儿童540人,在校学生260人,流出280人,有教师26人,其中代课教师3人,特岗教师5人。缺少英语和数理化教师;有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7人,其中助理医师2人,药剂师1人,医技人员短缺。
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加快。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白马民俗文化利用刚刚起步,停留在唱歌跳舞接待客人的状态,没有带来经济收入。市场发育程度低,没有农贸市场,没有信用社,非公企业处在初始阶段。农业效益低下,保护区内保护动物损害农作物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学管理,基本处在种粮食吃饭、种花椒用钱、打工养家过日子的状态。
三、思路和打算
__乡处在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放在首位,抢抓优惠政策叠加、各级领导关注的良好机遇,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长计划与短安排有机结合,学好用好政策,强化资源利用,加快基础建设,壮大富民产业,加强组织建设,统一全乡思想,花大气力、下大功夫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1、抓好旅游开发。按照《藏族乡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白马河旅游发展详规》,抓好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开发,实施“两点一线”旅游发展战略。以石门沟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小沟桥、强曲、入贡山,以草河坝为中心点,辐射带动枕头坝、寨科桥、李子坝,连接邱家坝,着力打造白马河风情线。对白马河所有古廊桥、水磨坊尽快进行修复,对全乡所有古树木进行挂牌保护,建立白马文化艺术团,引导扶持能人大户兴办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在邱家坝恢复建立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驯养场。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远谋划,不放松对平铁公路的争取。从当前思考,必须升等改造23.5公里的鹄铁公路,硬化铁楼至邱家坝19公里的旅游公路,硬化强曲、石门沟、入贡山、枕头坝通村公路和迭堡寨通社公路,修通强曲至朱林坡、旧寨至中岭山通社公路。全面修复白马河沿线的5处古廊桥;完善修复沿川地区灌溉设施,修建景家坝、旧寨、铁楼、草河坝等村河堤;实施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修建铁楼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教学楼楼后护坎。
3、抓好富民产业。一是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依据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白马河中下游地区巩固提升花椒、核桃产业,在景家坝至旧寨段推广种植油橄榄,形成南岸花椒、北岸油橄榄种植模式,沿山及上游林缘地带发展山野菜、食用菌,扩大板栗,种植漆树,高半山地区发展青稞、苦荞、高粱、糜谷等小杂粮。二是抓好农业示范点建设。确定肖家山村核桃坪为优质核桃基地,寨科桥村芝麻河坝为板栗基地。修通核桃坪农机道路,加大科技含量,强化科学管理,以“两点”示范带动全乡农业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三是抓好劳务增收。发挥富裕劳动力多,北京、天津等地在外干事创业能人大户的优势,搭桥牵线,加强联系,强化技能培训,做好组织输送和维权工作,提升劳务输转工作水平。四是采取政策扶持,政府帮助等办法,带动非公经济发展。支持魏家咀酿酒、养殖,旧寨獭兔养殖,铁楼梅花鹿养殖和白马机砖厂等私营企业。强化引导,强化服务,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使其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四、意见和建议
1、重视民族宗教和维稳工作。把维护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和综治工作。统战宗教部门和乡党委政府,要对全乡两大宗教派别,15个宗教场所,1100多信教群众,经常开展宗教政策宣传,加强依法管理,防止渗透,引导他们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为维护和谐稳定做贡献。发挥好司法调解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教育引导藏汉群众,消除争草场、争地界、各自为政的观念和陋习,树立“两个离不开”和“两个共同”的思想,为加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 的环境。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党委自身建设,强化学习,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特事特办,倾斜政策,配齐配强师资力量和医务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提高藏族乡干部职工福利待遇,使其进得来、留得住、能安心,踏踏实实工作,乐意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贡献。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室各类设施和村级卫生室,使广大群众能就近就医,真真让村级组织阵地发挥作用。
3、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各项目单位要站在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全力为民族乡报项目、跑项目、落实项目,不仅要作为工作责任,而且要作为政治任务去谋划和落实,规划设计要有前瞻性,切合实际,突出特色,有利于长远发展。乡党委、政府要营造好投资建设环境,协调解决好各类问题,确保项目能落地、能动工、能顺利完成。
4、共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交通部门对铁楼乡农村公路建设继续给予倾斜,对通乡、通村、通组公路及时进行勘测设计,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整合资金项目,尽快予以实施。铁邱公路硬化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6.5米宽有效路面,着眼长远,从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出发,变更设计,至少按7米宽砼路面标准实施,做到一步到位。保护局应发挥自身优势,想方设法为铁邱路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建议旅游、文体、交通、扶贫等单位,通盘思考,共同出资,及时对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进行完善修复;建议文体、财政、旅游等部门共同筹措资金,做好设计预算,对5处传习所完善设备,新建文化广场;建议组织、财政、民政、卫生部门整合力量,完善各村村级组织活动室、卫生室各类设施;建议发改、水利、水保、国土、环保、教育等部门整合资金项目,对铁楼各村护村、护地河堤和教学楼护坎工程,及时协商研究,现场规划设计,予以动工修建;建议水利、扶贫等单位,及时对沿川地区水利设施进行普查,分别予以修复完善;建议电力部门尽快实施铁楼35KV送变电工程和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变电站地址应确定在铁楼村以上区域。
篇6
一、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家的战略性基础产业,而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和多功能产品,更是国家安全层面的不可替代的战略性物质资料。粮食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农业不仅是生产者的劳动之地,也是消费者的休闲之所。粮食与国家的安全紧密相连,粮食生产与国土整治、动植物保护、环境工程等息息相关,具有保护自然、稳定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粮食的生态效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仅占世界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尽管粮食安全总体上是有保证的,但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以及国际粮荒的挑战,北大荒建三江勇敢地担负国家优质粳稻生产之重任是题中应有之义。
最新资料显示,去年全国稻谷、玉米、小麦、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其中:稻谷播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占总产***%;玉米播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占总产***%;小麦播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占总产***%;大豆播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占总产***%。去年全国粳稻播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我省粳稻播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
(一)耕地在减少。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的耕地以年均约***万亩的速度递减,人均耕地已从1978年的约***亩下降到2010年的***亩左右。同时,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水旱灾害趋于加重。在过去的3年中,国内耕地净减少了***万亩。据一些学者预测,到2015年,我国耕地预计将减少***万亩左右,到2030年预计将减少***万亩。因此,未来时期耕地减少将会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基础的因素。
(二)水资源短缺。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约一半的国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干旱缺水成了这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瓶颈。从长远看,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完全有可能超过耕地资源。
(三)生态环境制约。由于生态目标的重要性不断上升,部分垦殖的土地需要退耕还林还牧,所以增产只能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国共有大于25度的坡耕地9151万亩。这些坡耕地基本上都是毁林毁草开荒后的产物,且大多数采用水土流失严重的顺坡耕作方式。这些地如果继续种植粮食不仅没有比较优势,而且也不可能持续,所以“退耕还林”成了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粮食生产的耕地数量基础将下降,对粮食增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农业区域布局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愈来愈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即集中到东北地区(黑、吉、辽、蒙东部)、华北地区(冀、豫、鲁)和华中地区(湘、鄂、皖)。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第一,从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来看,达到70%以上。第二,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商品率来看,达到60%以上,其中建三江垦区的粮食商品率最高达到95%。同时粮食主产区年调出能力在5000万吨以上,超过全国商品粮总量的50%。其中东北地区年调出能力达3000万吨左右。第三,从粮食非主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来看,为570斤,而粮食主产区,为950斤。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输出基地建三江分局人均粮食占有量高达5万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倍。因此,北大荒·建三江等粮食主产区已成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
二、北大荒建三江优质粳稻生产的基本情况及优势分析
我农垦建三江分局位于三江平原东部,坐落在东经132°31′38″--134°33′06″北纬46°49′47″--48°12′58″的黑土带上,是世界高纬度粳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有15个国营农场,总人口20万,辖区面积1.2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万亩。耕地面积占我垦区的1/4、全省的1/18、全国的1/180;粮食总产量占我垦区的1/3、全省的1/8、全国的1/100,商品率达95%以上。连续三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也是农垦总局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核心功能区,国家粮食协会授予建三江分局“中国绿色米都”称号称号。
世界粮农组织明确提出“稻米就是生命”。水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食物,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备受重视和关注。水稻是我国第一大作物,水稻生产不仅担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并肩负实现稻农增收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
农垦建三江分局是著名的中国绿色米都,盛产优质东北粳稻。这里万年水土汇流,千年循环物化,四十年天然涵养,二十年耕作保护,十年肥水浸透,使其成为国内一块优质粳稻产业化宝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挖掘优质粳稻增产潜力,为国家贡献更多的商品粮,挺起国家优质粳稻生产的脊梁,是值得高度重视和全力推进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强垦富民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建三江分局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机械装备、科技支撑、组织管理等综合优势,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依靠政策拉动、项目牵动、投入推动、科技带动、管理促动,着力提升水稻标准化生产水平,在农机装备水平、耕地规模经营、科技创新转化、全程标准化生产、园区示范带动等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建三江分局敢为天下先,突破了三江平原抚远三角州“水稻高寒”的定论,普写了在北纬48度大面积栽培高产寒地水稻的神话篇章,创造了塞北江南的惊人奇迹。通过以实施人才、良种、壮秧、本田标准、全程机械化、农田整理、绿色生态、产业化、专业化、信息化等“十大工程”,保证重点环节、技术责任、硬件投入、规划设计、结构调整、科技保证、培训提高、典型示范、机械更新、标准作业等“十个到位”,种植绿色水稻,生产优质粳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时任总书记到建三江视察工作时,对建三江分局现代农业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欣然挥笔写下了“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光辉题词。
追求于农,成就于稻。近几年,我们围绕资源优势作文章,拓展生存发展新空间,坚持“一业带动多业,多业协调发展”,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建三江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实践证明,辩证处理“一业”与“多业”的关系,顺利完成了“以主业带动其产业发展”的带动期和“质的积累到量的扩张”的转变期,出现了一业带多业,产业越带越多,经济总量越带越大的良性循环发展的可喜局面。
三江粳稻,品行天下。去年我们进一步实现了质的升华、量的突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百亿斤大关,达到106亿斤。粮食增量13亿斤,占全省粮食增量25.6亿斤的50%和全国粮食增量42亿斤的31%。
建三江分局在全国首创了独树一帜的优质粳稻米生产“三四五”“六七十”科学体系。
三全:旱育壮秧全程模式化、全程生产机械化、产品品质全面安全化。
四专:专品种收获、专品种贮存、专品种加工、专品种销售。
五标:农时界限标准化、水稻用种标准化、旱育用秧标准化、田间作业标准化、人员素质标准化。
六体系:全程机械化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栽培技术体系、农田基本建设体系、规范化管理体系、科技创新培训体系。
七化:设计工程化、生产工厂化、监控智能化、管理集约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人员知识化。
十精确:精确农时标准、确保安全成熟;精确壮秧标准、确保旱育壮秧;精确耕作标准、确保作业水平;精确插秧标准,确保移栽质量;精确灌溉标准、确保增温节水;精确施肥标准、确保肥料利用;精确植保标准、确保健壮生长;精确优质标准、确保产品品质;精确收获标准、确保秋收质量;精确准备标准、确保夯实基础。
寒地粳稻种植区域主要在我国东北地区(江苏、安徽有小面积种植,山东、甘肃等有零星种植面积)。建三江是寒地粳稻的典型代表。“踏遍三江风雪路,世间何事不能为”。敢为人先、勇于开拓、自我加压、争创一流的建三江人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一举创造了粳稻区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质化程度等“四项全国之最”。
(一)战略地位突出。建三江土地辽阔,地处世界闻名的三大黑土带(我国东北黑土地、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之一,人均占有耕地50亩,居全国首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世界的15倍,具有发展大规模优质粮食生产的巨大潜力和上升空间。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在世界人口日益增加、粮食缺口越来越大的今天,土地资源越来越显得金贵。
(二)自然条件良好。区域内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清洁度和草原、森林、植被的天然程度均为全国少见,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体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06年被国家粮食协会授予“中国绿色米都”的称号。2007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授予“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称号。
(三)水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建成了乌苏里江八五九、勤得利、青龙山等四个灌区渠首和主灌渠工程,总灌溉能力将达到715万亩,占全分局耕地面积的2/3以上。
(四)生态环境优越。先后建立洪河、挠力河两个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保护地面积达到18.82万公顷,覆盖率达2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2003年,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级生态示范局”验收。
(五)绿色产业体系完善。全局土地集中连片,我、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环绕,七河贯通,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优越条件和独特优势。
(六)农业科技水平领先。全局科技贡献率达7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高于全国平均值38个百分点。
(七)机械化程度高。全局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0万千瓦,共有各类农业机械15万台件,特别是拥有美国生产的450马力拖拉机和9660型305马力联合收割机等智能化机械,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
(八)粮食储运能力强。区域内有6个大型国家粮食储备库,最大仓储能力达到300万吨,储存规模为亚洲之冠。辖区内拥有全国第一条支农铁路—福利屯至前进延至抚远铁路线,佳木斯—抚远的306省道穿境而过,新近开通的乌苏里江江海联运航道,通过鞑靼海峡可直达日本海。
(九)地缘优势明显。建三江东部和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界江长达230公里,成为我国对俄开放的前沿。已经收回的黑瞎子岛将成为建三江对俄贸易的重要大通道。
三、北大荒建三江挺起国家优质粳稻生产脊梁的战略目标措施
到十二五末期努力把建三江建设成为优化农业结构,提升粮食产能的现代农业生产样板区;发展现代化大农机,加快农机更新的现代农业装备示范区;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创新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区;深化农业改革,完善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整合特色资源,优化生态环境的农业功能拓展先行区;加强示范带动,推进场县共建的引领农村发展辐射带动区。到2015年,实现六个方面指标大幅度提升: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机总动力150万千瓦,科技贡献率80%,农业机械化率98%;优质粳稻种植面积近千万亩,粳稻商品粮130亿斤;农区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粮食经营、加工转化率达90%;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达到3万元,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户均收入9万元;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提升,达到21%,GDP达到180亿元;城乡一体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化率90%。把建三江分局建设成为全国农区最具经济发展活力、最具人居生态环境优势、最具产业发展优势、最具经济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一)强力推进“六化”进程
1、市场化运作。积极发挥市场在地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按照市场导向组织生产,到2015年,市场对生产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大幅度提升。
2、机械化作业。不断引进先进、适用、智能、高效农机具,到2015年,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
3、模式化栽培。坚持并完善农业技术实施方案,坚持土地承包农技措施准入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到2015年,农技措施达位率100%。
4、规模化生产。要通过开辟新兴产业、扩大农业外就业等方式,促进耕地向种田能手、科技大户、机械大户、有机户集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全局100%的市场田要实行规模化经营。
5、社会化服务。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形成门类齐全、体制多样,广覆盖、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6、产业化经营。要以种、养殖业为基础,逐步发展上、下游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关联度和抗御各种风险能力。
(二)加快发展六大产业
1、发展现代农业。以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标准农业为取向,加强1000公里科技示范带和16个科技园区建设,综合组装各种先进适用技术,集成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快农机具更新引进力度,到2015年,建三江垦区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综合机械化率要分别达到85%和98%。要重点搞好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加强以生态林业工程,森林、湿地保护工程,林业产业化工程和数字林业管理工程为主的林业“四大”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局森林覆盖率达到13%,到2020年达到14%。要大力优化农业结构,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存,区域布局,重点突出”的原则,全局每年建设15-30个标准化高科技畜牧养殖小区。
2、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利用场县共建的优惠政策,全局建设、完善15个工业园区,并争取在园区建立一级财政;良化与农行、建行、哈尔滨商业银行、佳木斯信用联社的关系,积极引进佳木斯发行,建立信用担保公司,优化加工业融资环境。以全国20家大型稻工企业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内商品粮多、优质品率高的优势,努力改善发展环境,筑巢引凤;要加大大项目引进力度,重点搞好米蛋白、米糠、米糠油和稻草板、纸浆、炭棒、活性炭生产。到2015年,建三江垦区工业增加值要达到30亿元。
3、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铁海联运,建设4个火车战略装车点,一个集装箱受理站;综合利用局内外的物流资源,采用引进、联合等多种方式,建设物流公司;在建三江开始筹建国家级粮食集散地,用5年时间,形成年集散粮食500万吨的能力。
4、建设现代旅游业。组建旅游公司;综合整合区内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联结乌苏里江东安镇、喀尔喀山、我额图湾等自然景观,充分利用科技示范带、科技园区、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万亩大地号等人文景点,设计最佳旅游线路图,统一整理、完善旅游资料,建设独具建三江特色的旅游业。
5、发展现代服务业。以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产业化经营为导向,大力发展方便职工群众、服务产前产中产后的现代化服务业。要以生活用品供应、代耕代种、科技推广、信息提供、生产资料供给、农产品销售、资金筹措为重点,以农机合作社、生产资料供销公司、科技110等为载体,以现场指导、现货供应、网络传输、银行汇兑、信用卡支付为主要形式,建立涵盖各个方面、渗透到各个环节的现代服务业。
6、逐步发展文化产业。分局要筹建农业现代化博物馆,展示我局在水稻开发、农业现代化和老垦荒战士、老知青、新一代北大荒人开发建设建三江方面取得的成就;每个农场都要建设场史纪念馆,学校要建设校史室。要充分利用拥有文联、摄影协会等组织健全的优势,拥有江柳、稻草香、北雁等文学社团的优势,拥有一批省级以上作家等协会会员的优势,规范好文化市场行为,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等文化资源,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到2015年,每年全局要在地市级以上文学艺术期刊发表中篇小说10篇以上,短篇小说50篇以上,其他文学艺术作品200件次以上。
(三)全力打造六大体系
1、打造科技支撑体系。采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的方式,就建设国家粮食主产区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定向攻关,率选推广各种先进、适用、增产、增效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区内科研所、研发中心的作用,及时攻克各种技术难题,孵化先进适用技术;采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吸引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到垦区工作。到2015年,粮食主产区高级技术人才应达到1200人。
2、打造农技推广体系。巩固并完善由农业中心、种子公司、管理区技术员组成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保证农业技术措施进区、入户、到地;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农技人员实绩考核办法,实行尾数淘汰,积极引进农技推广人才,不断提高农技服务质量,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到2015年,实现“农技推广网络完备、农技推广人员充足、农技措施落实到位”。
3、打造灾害防控体系。以预防洪涝和旱灾为重点,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到2015年,实现“涝可排,旱可灌”的目标;大力加强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到2015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大幅度下降。
4、打造市场预测体系。充分利用我局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区位优势,商品粮供给能力大的战略优势,区内粮库多的储备优势,组织化程度高的指挥优势,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优势,加快国家级粮食集散地建设,并通过建设粮食市场、运用期货贸易手段等,及时粮食价格,打造东北粳稻市场定价中心。
5、打造市场营销体系。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专业化协会、经纪人为主体,以全国20家大型稻米加工企业和粮食主销区为目标市场,建设市场营销网络,开展卓有成效的市场营销。到2015年,建三江分局要完成订单农业1000万亩。
6、打造对俄农产品出口体系。要以周边四个对俄口岸为依托,充分利用分局组织化、标准化程度高,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建设对俄农产品出口基地,并紧紧服务产前、产中、产后,重点研究俄罗斯农产品需求、质量标准等,建设对俄农产品出口体系。
(四)努力提高六个能力
1、提高政策执行能力。成立组织、深入研究、强化对接、狠抓落实,保证各项政策都能及时贯彻到位。
2、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市场、国家政策调整等,能够做出快速、准确应对反应。
3、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通过采取加快撤队并区、复垦、土地整理及加大科技投入、实行标准化生产、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式,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提高融资能力。协调好与农行、建行、哈尔滨商行、佳木斯信用社的关系,积极引进佳木斯发行,建立信用担保公司,不断提高融资能力。
5、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以打造三江平原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突出特点,反映需求,丰富内涵,发挥作用的原则,完善城市的承载产业、服务生产、疏通物流、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等各种功能,让城市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6、提高掌控市场能力。通过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运能力、融资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先行区掌控粮食市场的能力。
(五)充分发挥六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