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山禁牧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封山禁牧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全面贯彻落实《市封山禁牧暂行办法》,坚决整治和打击因散养放牧而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有效遏制农村养殖户在禁牧区内散放牛羊破坏林木和林地资源的不良势头,大力推进封山禁牧工作责任网络和防控体系建设,确保我市森林资源安全,为实现的全面振兴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整治范围和重点
封山禁牧整治的范围为全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退耕还林地等。重点整治打击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国家、省级重点公益林区放牧,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偷牧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在封山育林区的未成林造林地、幼林地进行放牧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在铁路、公路两侧绿色通道进行放牧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进入林区放牧并损毁封山禁牧围栏、标志等设施的违法违规行为;
(五)进入林区放牧并阻碍林业部门护林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违法行为。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6月至7月为封山禁牧宣传月。各乡镇(农场、街道)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屯广播站等媒介做好宣传工作。一要大力宣传省、市关于封山禁牧工作的政府命令和实施方案,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各地制定的封山禁牧乡规民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法规意识。二要宣传我市封山禁牧工作开展情况,宣传封山禁牧的目的、意义。宣传对象要以农村村民牛羊牲畜养殖户为主,要深入到各家各户,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到封山禁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生态意识,使广大牛羊养殖户认识到散放牛羊、破坏植被是违法行为,从而自觉实行牛羊圈养。三要抓住正反两方面典型宣传,一方面宣传在这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个人,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对反面典型案例给予公开曝光,切实起到处罚一个,教育一片的作用。四要在重点地段设置封山禁牧碑,醒目位置悬挂封山禁牧标语、横幅。
(二)全面整治阶段:8月至11月为封山禁牧严打、整治阶段。各乡镇(农场、街道)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封禁和整治措施。要突出整治重点,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部门配合,形成对在封山禁牧区域散养放牧违法违规行为整治打击的高压态势。要划定整治范围、设置禁牧标志。整治重点是散养牛羊上山入林放牧的毁坏林木行为。对执意散放牛羊,破坏森林植被,造成严重损失的人员,依据《森林法》和省市关于封山禁牧的相关规定进行严厉处罚;对未造成严重损失的人员,要进行劝阻教育,也可根据村规民约,对有关当事人进行相应处罚。对拒绝、阻碍禁牧工作者执法或故意寻衅闹事、谩骂殴打禁牧护林执法者的人员,由森林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不管是哪个人、哪个单位的违法行为,都要一抓到底。通过整治行动,打击惩处一批违法行为人,切实保护生态成果,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和法律意识。
(三)总结验收阶段:12月为封山禁牧工作总结验收阶段。市封山禁牧领导小组将定期对各单位的封山禁牧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对表现突出的单位、个人给予表扬,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改进措施,积极探索封山禁牧工作的有效途径,力求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封山禁牧成果,进一步提高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能力。
四、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市政府成立以副市长王忠宝为组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苏广福、市林业局局长、市畜牧兽医局局长为副组长,市发改局、市财政局等单位相关领导为成员的封山禁牧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要充分认识此次专项行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此次专项治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各乡镇(农场、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加强领导和指挥,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狠抓责任落实,要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入,确保封山禁牧工作取得实效。
(二)明确分工,界定职责
根据省、市关于封山禁牧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对封山禁牧工作进行明确的职责界定。各乡镇人民政府(农场、街道办事处)是此次行动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封山禁牧工作的操作。资源林政部门负责封山禁牧相关政策的制定、各种管理制度、管理办法的建立、调整、完善。封山禁牧日常工作以森林公安部门为主,主要负责封山禁牧工作的检查、指导、查处及通报,同时要对各乡镇林业站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督办,负责封山禁牧区域的监督管理工作。
篇2
**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东经106°30′—107°39′,北纬37°05′—38°10′,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沟壑纵横,梁洼相间,地形起伏不平。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风大沙多,年降水量250毫米左右。全县总土地面积7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4万亩,天然草原面积835.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714.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6.8。南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为干草原,中部和北部为荒漠化草原。全县辖8个乡镇1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5万人,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农林牧综合的半农半牧区。 **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列入全国的牧业县,草原畜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畜数量的增加,造成草原超载过牧,加之长期沿袭传统粗放的经营方式及滥采、滥垦、滥牧、滥伐等人为现象的破坏,天然草场得不到生息繁衍,使原本就脆弱的固沙植物遭到严重破坏,天然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近年来,国家在我县实施“三西”“牧区开发示范”和“以工代赈”等项目,通过大规模的草原建设和行之有效的草原保护措施,促进了全县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区植被得到有效恢复,部分地区实现沙漠化逆转,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草原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截止20__年底,人工种草留床面积67.4万亩,草原承包到户或联户550万亩,20__年11月全县714.7万亩草原全面实行禁牧,86万只羊实行舍饲圈养。通过综合治理,林草覆盖率由1991年底的11提高到现在的20,200多万亩的沙化草原得到不同程度治理,50万亩流动沙丘固定,120万亩退化草原恢复植被,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法布局,综合治理,大力进行草原建设
**县认真总结多年来草原生态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本着“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因地制宜,多方筹资,协同共建”的原则,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全县草场资源综合调查、土壤普查和畜牧业区划等工作,制定了综合治理方案,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推行人工种草、划管封育、围栏补播改良草原,实行草原禁牧,舍饲圈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加强小流域治理,控制人口增长等综合措施,加快了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成效,特别是草原围栏补播改良草原,促进了大面积草场植被有效恢复,畜牧舍饲养殖技术的推广,加快了羊只育肥出栏销售,提高了畜牧业经济效益,推动了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健全机构,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草原
贯彻落实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草原监理机构,加强草原监理队伍建设,严厉打击破坏草原活动。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区政府《通知》精神,在区、市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会同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组成联合查挡组,通过说服教育,遣散劝返,设卡堵截等方式有力打击乱采滥挖甘草的不法行为,对恢复天然草原被,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针对违法开荒,大面积破坏优良草原的现象,积极组织草原执法人员深入重点乡村制止,责令对所开垦的荒地限期退耕还草。
(三)落实政策,健全机制,全面推行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
为贯彻落实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会议和《自治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的通知》精神,切实落实农民草原的自主经营权,我县全面推行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坚持“谁承包,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和承包经营权50年不变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建设和管护草原积极性。截止今年4月10日,全县草原承包工作经过组织领导、宣传发动、明确草原界线,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承包任务,开展承包内业等6个阶段的工作,将534万亩草原承包到户或联户,真正做到了面积准、地块清、标记明、制度实、表册齐、证件全。4月15日我县草原承包工作通过自治区检查验收。
(四)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加快退耕还草步伐
结合草原承包和草原禁牧工作的开展,制定退牧耕还草规划,按照自然条件、生态特征和生态环境演替方向,将全县划分为风沙干旱区、黄土丘陵干旱半干旱区和荒漠绿农业区三种类型区域进行治理,20__年—20__年退耕还草34万亩,围栏封育补播400万亩,生态移民8000人。通过已垦草原退耕还草与天然草场退牧还草有机结合,以草兴牧,强民富民,实现生态环境初步好转,使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积极培育生态建设典型
为充分调动千家万户种草治沙的积极性,**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围栏草场管理办法》、《人工种草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发展草业、治理生态环境的规定和办法,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出台了“谁承包,谁投入,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采取公司加农户,大户带动,联户行动等多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种草治沙的积极性,提高了治沙效益,涌现出许多种草养畜的典型示范户。柳杨堡乡杨寨子村农民杨培荣种草治沙,围栏补播草场1100亩,养羊90只,年收入3万元。全县共培育典型舍饲养殖示范户302户,同时以绿海苜蓿 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发展草产业,逐步形成公司 基地 农民的经营格局,带动全县草产业发展。
(六)草原禁牧,舍饲养羊,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三赢”
在禁牧试点的基础上,我县于20__年11月1日在全面实行草原禁牧。一是针对舍饲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上,县上采取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农民筹一点的投资形式,结合草原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畜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群众在舍饲圈棚,饲草料加工机械配备,羊畜饮水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二是加大畜牧科技培训服务力度,采取领导包片,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包户的办法,深入村户,大力推行普及草饲草料转化,羊只“三高一快”育肥,暖棚养殖、人工种草、疫病防治等畜牧技术。通过技术培训,使粗放养殖逐步向科学饲喂的新型养殖转变。三是结合退耕还草工程的实施,鼓励群众在退耕地内间作苜蓿等优质牧草,以解决舍饲畜牧业的饲料短缺问题,切实减轻草场的压力,促进了草原、羊畜、生态的良性循环。
(七)生态移民,重点整治,建立绿色生态屏障
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整体或大部分搬迁至扬黄灌区,原居住地全部进行生态建设。县委、政府已决定利用3年时间将苏步井乡整个搬迁至扬黄灌区,腾出55万亩地搞生态建设,第一批搬迁的250户农户已在城西滩建起了新居。其他乡镇也都有不同数量的生态移民,腾出大面积的沙化和水土流失地进行生态建设。全县计划生态移民4万余人,腾出30万亩耕地和150万亩左右草原进行生态建设,仅此一项就使全县草原面积增加60万亩,林草覆盖率提高到40。
篇3
实施退耕还林13年来,榆阳区将工程建设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相结合,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由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农、林、牧并重转变,畜牧养殖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30%提高到了60%;由过去单一的种植粮食作物向粮、经、饲并重转变,饲料饲草面积由15%提高到了60%。二是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全区林草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38.2%提高到42.7%,在工程实施区域,山上林草多了,沟底坝系多了,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整体生态状况有所改善。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5822元提高到6988元,2年净增1166元。四是广大群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认识明显提高。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特别是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的兑现,极大地调动了乡村广大干部群众还林种草的积极性,纷纷自觉投身于退耕还林工程中来。五是退耕还林工程科技支撑优势明显呈现。造林承包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入,不同造林模式的推广,地膜覆盖、容器苗造林、截杆深栽等适用技术普遍应用,使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的工程质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大幅度提高。
2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做法
2.1科学规划、分类实施
1999年,榆阳区委、区政府制定了《榆阳区退耕还林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即从1999~2010年,分3期将全区53333.33hm2耕地和116000hm2荒山(沙)地按照乔灌草相结合,针阔叶相配套的原则稳步退耕地。为确保退耕还林后粮食总产不减少,群众吃饭不受影响,根据全区不同区域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分区域口粮田标准,在退耕还林时留足口粮田,其余坡耕地采取适地适树,综合治理的办法稳步退耕,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每家每户耕地状况,防止出现全退村、全退户。即南部丘陵区人均保留0.13~0.17hm2水地、坝地、梯田等高标准农田,实行山打赌修水窑,缓和地栽植乔木林,陡坡营造灌草林,沟沿线实施灌木封沟,沟底打坝淤地保良田,形成一个生态林、经济林、饲草、良田合理配置的格局。川道区人均保证0.11hm2基本农田,其余坡耕地上栽红枣、大扁杏等兼用林和经济林,林下种植灌草。草滩区抓好人均0.2hm2高产稳产田,重点发展乔灌草相结合,常绿树种、落叶树种合理搭配的防风固沙林。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利用土地条件较好的区域大力发展山杏、仁用杏和红枣等兼用树种。目前,建成了6800hm2仁用杏和1333.33hm2红枣等果品基地。今年,全区产杏核50kg,创产值150万元。
2.2强化种苗,培育市场
一是按照《陕西省退耕还林(草)苗木生产供应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严格执行《榆林市苗木质量检验标准》,实行种苗检验“三证一签,四见面”制度,(即苗木检验有调拔许可证、检验证、检疫证和苗木出圃标签;苗木检验员,施工技术干部,产苗单位。用苗单位四方同时到现场签字后方可出圃调运),保证了造林用苗数量、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2.3强化科技,创建精品
工程实施以来,区上积极开展了美国干水、汉力葆等保水剂抗旱造林试验,大力推广集雨覆膜、截干深栽、营养袋苗木造林、大苗带母土栽植等实用技术,结合不同地类,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模式研究,在东南部黄土丘陵区实施侧柏×桑×草混交模式,长城沿线盖沙黄土区实施樟子松×紫穗槐×草混交模式,固定半固定沙地实施杨树×紫穗槐×草混交模式,不仅提高了造林成效,而且合理地解决了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发展、群众眼前利益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根本问题。这些治理模式的研究推广,不仅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而且为干旱风区退耕造林成活率的提高探索出了新的途径。同时,榆阳区还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创建了3条百公里退耕示范带、红石桥古城界、金鸡滩掌盖界、鱼河李家沟等一大批万亩以上精品工程,有力推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
2.4严格验收,严格兑现
篇4
关键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林业项目
青海省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把发展林业,改善生态作为环境建设的主体,从特殊的地理位置出发,打“三江源”品牌,从建设保护着手,推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亮点,走大项目带动林业大发展的路子,实行“保、治、退、管”齐头并进,突出“封、护、育、造”综合治理[2],共完成造林30.93万hm2,投入资金13.8亿元,为1990~1992年的2.8倍,林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使全省林业生态建设步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 500~4 800m,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位于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km2,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是当前玉树藏族自治州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工程建设,全省有19万农牧户、90多万人受益,户均获补助粮1 568kg,补助金235元;共完成198.33万hm2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0.4万hm2,人工模拟飞播造林7.4万hm2,封山育林1.6万hm2。
1总体评价
(1)加强领导,规范管理,高度重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一是各级林业部门及时成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林业组,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了强有力的工程管理队伍,从而衔接、理顺了业务职能,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二是各级林业部门把学习贯彻省政府“八个管理办法”作为实施好“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前提,为顺利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奠定了基础[3]。
(2)编制设计,明确任务,稳步推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一是委托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设计大队编制完成了作业设计,同时工程建设严格按照作业设计施工,按技术规程操作,确保工程造林质量。二是各实施县(场)按照合同管理制度的要求,落实了管护人员,分片包干,明确责、权、利。三是采取责任包干措施,通过开展现场造林示范等技术指导,提升了造林科技含量。
(3)精心安排,认真组织,切实加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一是各级林业部门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项目建设监理制、工程建设合同制和县级报账制。二是各级林业部门严格执行“三专一封闭”的财务制度,按照《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运行管理,坚持“严管林、慎用钱”的原则,把国家的钱用在三江源生态建设的刀刃上。三是指定专人负责搜集各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片、声像、光盘、电子文件等,并分类归档入库。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寒的地理条件,使得江源生态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同时,江源又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地区,林业基础薄弱,森林资源总量不大,林分质量差,林业发展滞后,而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二是林牧矛盾突出,加之畜牧业是农牧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彻底的解决方案。三是当地群众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薄弱,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种植不规范,机械化程度低。虽然既费工又尽力,但是项目建设中仍存在围栏拉设不紧、不直,人工种植间距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四是乡镇林业站林业工作的基石,但目前基层林业站房屋基本都已成危房,甚至有的无办公用房。
3对策与建议
(1)实行“封育为主、封造结合”,乔灌草相结合,把改善生态环境置于优先地位,加快恢复林草植被[4]。
(2)鼓励当地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尊重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充分将乡土知识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使农牧民群众在积极参与中思想得到教益,素质得到提高。
(3)各级林业部门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充分认识工程质量是整个工程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项任务、每个环节都须抓紧抓好。
(4)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科技培养、管理培训,使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从事第一线管护林业资源的护林员转变观念并更新知识,组建一支高素质、懂专业、会管理、肯奉献,并不断发展壮大的科技队伍和管护队伍。
(5)争取中央政策性补偿资金,每年给因封山育林而使草场禁牧的群众生态效益补偿金75元/hm2,直至封育期满。
4参考文献
[1] 杨新民.三江源畅想——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前期咨询工作概述[J].中国工程咨询,2008(6):4-7.
[2] 赵宏利,陈修文,霍修顺,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茂名学院学报,2007,17(1):21-24.
篇5
关键词:南部山区 生态功能保护区 发展与保护
济南市素以“泉城”的美誉闻名中外,形态各异的众多名泉,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以“泉”为中心的城市文化和以“泉城”而著称的城市风貌,泉已成为济南的灵魂和命脉。济南的泉来源于南部山区,南部山区是城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是济南市的天然生态屏障,该区域在保持区域生态环境平衡,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确保全市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南部山区这一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发展与保护,对保证济南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保持泉城风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南部山区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概况
1.1 自然地理特征
南部山区位于以古生界地层为主体的北倾单斜结构上,由太古代前震旦系泰山杂质组成基座,盖层由南向北依次展布下、中、上寒武系石灰岩、页岩及下奥陶系白云质石灰岩和中奥陶系厚层石灰岩。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大陆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0~20℃,30年均降雨量662.8mm,雨热同期,降水变率大,大部分集中在6~9月,多数地区无霜期不足200天。土壤主体为褐土,其中粗骨褐土分布广泛,多位于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土层瘠薄,土层深度一般在35mm左右,以中层粗骨土为主,深层壤质土少,难利用土地多,许多地方为基质裸岩。土壤ph值为7.O~8.5,呈弱碱性反应,具有富钙、易漏水的特点,不利于植被的发育。区域内地貌南高北低,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很大,部分区域林木覆盖率高,植物资源丰富,局部已形成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1.2 社会经济概况
南部山区面积约1500km2,范围内共有农业人口近60万人,分布于历城区、市中区、长清区的14个乡镇,乡镇企业不发达,居民主要收入以农业耕作和经济林果品销售,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居全市中等水平。
二、南部山区在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所处的地位
2.1 目前南部山区的生态状况
由于南部山区特有的石灰岩母质和岩溶地貌,土壤瘠薄,导水条件差,植被生长受限,除部分林地质量较高外,大部分林地质量不高,加之近年来济南城区不断南扩,各种建设项目重开发轻保护,开山采石对山区林地破坏尤为严重,严重影响了南部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目前,南部山区的原生森林已被严重破坏,现有森林主要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植被覆盖率经建国后几十年的林业的发展到现在的25.9%,除部分国有林场保存有较完备单一的林分外,大部分山体以次生灌丛和灌草丛占绝对优势,少数山体已呈现由荒草地向裸岩山地演替的趋势。现有林分大部分均为人工纯林,植被构造不太合理,构成单一,森林的生态效益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生态稳定性差,不易抵抗外界干忧。
2.2 南部山区生态建设对济南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南部山区指市区南部千佛山、二环南路以南的大片山区,这里地处泰山北麓,南高北低,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景色怡人,是维持济南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境内经几十年的林业生态建设,果林密集,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5.9%,极少部分地区已形成较稳定的生态系统,是济南市的绿色屏障和生态经济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域优势,将大大促进市区向南推进和南部山区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但鉴于南部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发南部山区必须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南部山区实行保护性开发。
2.3 恢复南部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途径
恢复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系统的具体目标是通过人为措施,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林分郁闭度在手O.3~O.5,且分布比较均匀,草地覆盖率在于40~60%)和一定的土壤肥力,增加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使地带性植被落叶阔叶林占优势,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和自我维持能力,带动经济发展与环境美化,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贴于 三、 实施南部山区生态功能区的措施
3.1 把南部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功能保护区
生态功能区是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内划定的特殊保护区域。生态功能保护区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禁垦、禁伐、禁牧,也不是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的封闭式管理,而是要在确保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下,制止新的生态破坏,实行生态的重建、恢复。南部山区作为济南市的生态功能区,应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并举,因地制宜,合理绿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注重生物多样性;应加大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恢复林草植被,通过封育治理或人工种植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应统筹兼顾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既要开发建设,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不能下降,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
3.2 建立生态功能区的有利条件
在南部山区建立生态功能区,主要应做好南部山区的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搞好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好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基底系统。
(1)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南部山区人民的广泛关注,有利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落实和治理成果的巩固。
(2)中央制定的生态效益补助和以粮换林等优惠政策,可以使生态功能区的群众生活得到保障,群众参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很高。
(3)林业系统造林经营、林政管理、科研推广和种苗供给机构健全,队伍稳定,具有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和生态建设的经验,科技支撑能力强。
(4)搞好流域综合治理,将治理山坡和沟谷结合起来,根据流域地势及沟坡侵蚀程度,采用合理的组合配套工程,控制水土流失。
3.3 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提高南部山区的森林覆盖率
(1)实施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2)凡有天然落种条件的荒山荒滩、裸岩石山、疏残林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等,实行一次性死封,区内严禁樵采,严禁牛羊上山,以求尽快恢复植被。对原有的次生林和人工林中的幼林实行活封,树木生长季节封山,休眠期开山,有计划进行割草、修枝和间伐等活动,严禁牛羊上山。对次生林中的乔灌木幼苗,要全部保留,干果类树种像毛桃、山杏、软枣、酸枣、核桃等实生苗可用于嫁接,刺槐、榆树、黄连木、黄栌、火炬等阔叶乔灌木进行定期抚育,平茬复壮,促其成林。
(3)实施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南部山区的退耕还林应以营建生态林为主,在退耕还林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其生态林比例要在80%以上,只有在局部立地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地区,可适当发展生态经济林。在树种选择上,要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生态优先,以生态林为重点,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树种配置上,在水库上流、河流两侧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坡耕地还林,以针阔带状混交为主,充分发挥生态防护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对公路两侧坡耕地还林,实行不规则镶嵌状混置,增强防护效果,丰富季相、色叶景观;对裸岩山地和生态脆弱地区,选择抗逆性强的造林树种,实行不规则快状混置,采取鱼鳞坑整地措施,保持水土,提高地力。
3.4 实行流域综合治理,使水土流失得到基本遏制
南部山区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单纯依靠林业治理和生物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达到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目的,因此,在生态治理初期,必须配套建设水土工程,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起来,改善植被恢复与重建所需的物理环境背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如优良树种选育技术、营养袋育苗造林技术等,选择乔灌草合理配置模式,控制水土流失。
3.5 加强社会管护力度,减少人为破坏
缺乏人工抚育和管理是造成南部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之一,因此,首先应加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发展和保护。同时,借助于经济手段强化生态管理,向开发者征收资源费及生态补偿费,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适度控制南部山区的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加大宣传力度,使南部山区的生态建设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和全民参与之中,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3.6 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建立起完整的生态治理技术体系
科学技术是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发展和保护的重要基础,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南部山区的生态功能建设,应在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关键技术问题,展开适时研究,建立起综合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采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起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系统、决策系统等部分组成的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结合专家系统分析,对生态环境进行现状调查、信息采集、动态监测及智能咨询决策,搞好技术服务,使生态建设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发展与保护南部山区生态功能的实施对策
实施南部山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实现泉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目标,要加强对南部山区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依靠科技,强化管理,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4.1 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
为加强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加强对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历城、长清、市中等南部山区应成立专门的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层层签订责任状。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实施生态功能建设的意义、政策措施和总体部署,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和教育引导工作,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做到认识到位,行动一致。
4.2 强化科技服务,注重实施实效
市、区应成立生态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小组,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全过程的工程管理。要加强基层林业站、水利站、环保等基层科技推广机构的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积极推广经过筛选、组装配套的科技成果,切实将科技保障贯穿于生态环境发展与保护的全过程。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结合种苗工程建设,建立以现有采种基地、良种基地和国有苗圃为主体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提供优质种苗。
4.3 强化法律意识,依法管理生态功能区的各种建设活动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济南市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济南市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办法》,形成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和管理体系,依法建设生态功能区。林业、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应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打击毁林开荒、破坏森林植被、破坏水保设施、破坏环保设施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南部山区的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篇6
关键词:造林;合作
“双百”工程是山西林业“六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赋予枝柯林场的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年初,全省林业工作及关帝林局工作会议结束后,该场领导便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按照省厅及林局的统一安排和要求,把“不求权属所有、但求有树有绿”作为推进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三增”寻求增绿新途径,突出“创新”探索造林突破口,坚持造林管护齐推进,增绿增效相统一,通过积极沟通协调,与政府携手协作,签署了荒山合作造林1000hm2(林场666.67hm2、当地政府333.33hm2)的协议,经过1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林场全年共完成全局“双百”造林工程计划的60%,且面积核实率、核实合格率、任务完成率均达100%。
1 投资增加,绿化规模和植造标准得到提升
按照“不求权属所有,但求有树有绿”的基本思路,在工程实施中积极探索新的植造机制,与政府进行造林大合作,共建绿色家园,塑造秀美山川。地方投基础,造林同出资,产业作铺垫,努力拓展造林绿化区域,实现了集中化、规模化、工程化的目标。绿色发展作为为全县人民营造福祉的大事来抓,坚持集中连片、精品造林模式,打造亮点工程,鼓励枝柯林场争取造林计划。在规划过程中,坚持“山上治本、身边增绿、兴林富民、林区增色”的发展战略,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多元参与、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团结一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双百工程大会战。为保障工程顺利实施,按照“山上搞工程,山下建基地”的思路,林场在原有3.33hm22+2营养钵苗圃地的基础上,投资新建山地培育3年生油松容器苗20万钵,为“双百”工程积极做好苗木储备,既保证了造林用苗质量,又降低了运苗成本。由中阳县政府完成基础配套工程:投资硬化道路10km、投资建成旱井60个、投资进行道路绿化,栽植1~1.5m油松8000余株,不仅保证了造林用水和今后抗旱保成林,而且为后期幼林管护和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交通便利。使造林与造景相结合,造林与兴产相结合,拓展了柏洼山景区观光范围,为今后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力量增强,作业规程和技术把关更加严谨
为确保“双百”造林工程能真正见到实效、创出精品,打造亮点。工程实施过程由双方共同组织、共同招议标、共同检查验收。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优势,由枝柯林场具体负责施工作业把关,中阳县林业局定期督促检查,同时负责苗木检疫。携手合作、互督互促,为此项工程创造了严谨的作业制度和严格的作业规程:一是工程推进上做到精心组织。实行乔灌结合、针阔混合,科学配置混交林和复层林。从组织层面上做到了“八个统一”:即统一组织机构、统一协议招标、统一造林设计、统一工程管理、统一苗木检疫、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施工管理、统一组织验收。二是在工程实施上做到精选工队。采取专业队造林,工程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严格按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进行公开竞标,选用业绩好、实力强的工队,坚决杜绝“一包了之”。实行项目议标、工程监理、工程报账、项目审计等十项制度,实行场领导包区、技术人员包沟、工队包段的质量追究责任制和全程跟班作业制度,有效推进了造林进度,保证了造林质量。三是在技术措施上做到精细把关。造林整地推广应用径流节水整地技术,全部使用大坑整地,能水平带整地的采用水平带整地,带宽50cm、边坡30cm,规格为40cm×40cm×40cm。地势陡峭及边缘地带采取鱼鳞坑整地方式,规格1m×60cm。造林用苗尽量精选自育的优质壮苗,全部使用2+2油松营养钵苗(钵体≥13cm×16cm、苗高≥20cm)和1~1.5m油松壮苗。栽植措施坚持“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标准,做到脱袋栽植,熟土回填,踏实苗木,修正穴面。工程验收采取县局联合验收,明确规定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达90%的工程不验收,造林合同未注明成活效果的工程不验收,管护落实不到位的工程不验收的“三不验收”政策。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3 各司其职,管护方式和防范渠道得到拓展
“三分造林,七分管护”。为确保和巩固造林成果,在工程后期管护中分区施策,针对不同的造林地段,制定了相应的管护方法和标准。主要采取现场联管的方式,政府全面实行封山禁牧,林场强化承包经营管护。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对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封禁管护,对管护难度大的地块实行村民承包托管,做到管护人员、管护地块、管护报酬、管护措施、奖惩办法“五落实”,责、权、利“三统一”。这种造林与增绿的紧密结合、造林与兴产的紧密结合、造林与致富的紧密结合、造林与管护的紧密结合的全新模式,既大大激发了当地政府官员植树造林、改善环境、造福百姓、做出政绩的主动性,又有效调动了当地老百姓植绿、护绿、爱绿的积极性,逐步解决了“重造轻管”和“有造无管”的难题,确保了造林工程的高成活和高保存率,为实现“三增(增绿、增效、增收)”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通过合作,工程效率和生态效益发挥充分
本着“不问权属、只为增绿”的主导思想,枝柯林场与中阳县政府打破权属,通力合作,使双方年度生态建设任务均高效圆满完成,且效率高、出精品,对省直林区“双百”建设任务的完成与当地宜居目标的早日实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①从林区来讲,持续发展的空间拓展了。通过打破权属,合作造林的新机制,开创了省直林区与地方政府合作造林、共搞绿化的先例,切实解决了省直林区宜林荒山荒地少、造林难度大的实际困难,从而拓展了省直林区造林绿化区域。让林区的人才、资源、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创造出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自建苗圃、乡土树种等科学造林经验,让林区和种苗产业有了新出路,种苗效益有了新提升,确保了在同等投资水平下能多造林、造好林,在全省林业“六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带动示范和引领作用。工程的实施,不仅收获了万亩工程造林的丰硕成果,更重要的是将省直林区的专业优势很好地融入到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大潮中,同时通过合作平台,使彼此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促进了发展。②从地方来讲,生态兴县的目标更近了。不问权属,只为增绿,规模治理,整体推进,既有国有林地,又有集体林地,都能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栽植,保证规划一片、治理一片,做到了工程建设规模化,造林投入多元化,造林模式多样化,基础工程配套化。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的有效结合,有力地加快了生态兴县的建设步伐,使地方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让当地人民世代受益,推进了地方转型跨越发展。
篇7
一、曾几何时的辉煌
回头看,**农业曾几何时在全区农业战线上不断创造经验、树立典型,引领全区农业的发展。从科学技术方面看,上世纪七十年代,**创造出了“两法种田”在全区推广,即“垄沟种植”和“水平沟种植”技术;八十年代桥河岔乡农民马汝楼,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研究出了旱地谷子亩产千斤的种植技术。1986年,在省黄土高原研究所的指导下,磨石沟农民高建华成了全区养猪方式改革第一人,陕北传统落后的养猪方式从此被先进的半自动化模式所取代,解放了劳动力,养猪得以规模化发展。1983年,我县率先引进温棚种菜和地膜花生种植技术,在东街、西街生产队试种取得成功,并短期内在无定河两岸得到推广。以十里铺乡周家沟村为代表的玉米制种基地,是陕北玉米制种的发源地,其气候、土壤、隔离等条件是玉米制种的最佳区域。县园艺场的苹果创下了株产一吨的全国记录,石沟镇马家沟村山地果园亩产1500kg,是当时全区最高单产。从产品质量方面看,**是以小米而得名,其品质不言而喻;“洋芋县”是**曾经的雅号,因为那时我县的洋芋品质好、产量高,为全区提供良种。“国光”苹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我省出口产品,八十年代我县酥梨在全省92家参评产品中独占鳌头,就现在“一村一品”的柳家洼苹果、马家铺桃也是当年的“根底”。
以林关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业科研人员,不仅在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还培育出了一批优良品种,为推动全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辉煌的业绩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我县科技人员和群众一起创造的。
二、不期而然之滑坡
看近年,**农业在全市的位置逐渐靠后,不但再没有通过政府挖掘出新的典型,而且把原来的优势资源也被埋没。从市民对农产品的选择上,我们不难感觉我县农业的滑坡。“定靖洋芋山西米,洛川苹果绥德菜”悄悄占领了我们的市场,市农业部门也因为“环境”问题放弃了在**抓点,而我们自己的农技推广机制乏力、步子缓慢。
低产果园改造了二十几年,现在仍然在改,管理技术老化、优良品种少,产品的商品性差,只能廉价卖给果汁加工企业。1998年从延安引进的“香米”找回了**小米的品质,但推广了近十年种植面积还没有占到一半。一哄而起的七八家小杂粮加工企业,没一家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无序运作,各行其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导致了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牌混乱,加工程度低等问题。为了完成地膜玉米种植任务,乡镇进行行政干预,村集体垫资舍地,但是因为种植技术不过关,经济效益不明显,群众终于不能接受,部门只能靠“制表”完成任务,拿得国家补贴。正规的玉米制种企业,从无定河两岸撤到了榆林、内蒙,而违法(种子法)制种的个体户在明目张胆的生产,导致不合格劣质种子流向市场。(日前,龙镇镇某村农民从市场上买回的玉米种子,试验发芽率仅在30%左右。这些农民种了几十年杂交玉米,还从来没去过正规的种子销售单位购种。那些年还有县种子公司委托乡镇农技员代销)。1997年,脱毒洋芋在十里铺乡试种获得成功,但是推广了十几年却推倒了桥河岔乡的一个支部书记,很多干部群众提起脱毒洋芋就摇头。无定河两岸的大棚菜渐渐消失,日光温室倒塌的比保留下来的多。佳米驴面临绝种;政府苦心扶持的奶牛业半死不活,给国家造成损失、给政府带来麻烦、给群众增加了负担。“封山禁牧”政策强硬,但是偷牧现象屡禁不止,乡镇干部只管把羊堵在羊圈,并不去管圈住的羊吃什么、怎么吃;“舍饲养羊”喊叫了多少年,改变不了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甚至搞不起一个示范点;“借羊还羊”的惠农政策,是政府的良策,四五个部门能联合出去买羊,为什么就不能联手去发放、去管理。
现在我县不是没有种养典型,但是哪一个是我们部门培养起来的?如果不是见了报纸、上了电视,我们的业务部门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辖区有那样的典型。反过来业务部门是哪里冒出了尖子就赶上去沾光,成了自己跑项目争资金的“资本”,成了炫耀政绩的招牌。
从经费上看,这些年国家给我们的支农资金远比过去的多,县财政每年也安排各种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从人员上看,农口系统各单位科技人员远比过去的多,工程师、农艺师,甚至高级科技人才也大有人在;从农村来看,虽然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但是留守农民正是曾经享受过科学好处的“老人手”,他们有较好的科学意识,非常渴望先进的科学技术下乡入户。而政府部门下不了乡的原因是缺乏经费,制约种养业发展的因素是缺乏技术。部门花了钱群众没受益,科技人员“下了海”职称照样评。县上主要领导曾在会上强调,要加强科技人员管理,但是会后没有人去具体贯彻落实。这些问题就是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
三、翻然改进之意见
首先要让科技进村入户制度化,由组织部、劳人局制定科技人员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科技人员管理激励机制。按照职称评审有关规定,科技人员的职称是由任职资格和岗位决定的,如果只有资格符合条件没有岗位就不能任职。这就是说有职称的科技人员就要有岗,既然有岗就得有岗位职责。各部门要对本系统的科技人员制定任职目标责任制,规定在岗时间,量化工作任务,要求每人都要有示范点、示范户和推广规模;根据各自的业务性质,成立职称评审委员会,深入乡村,对科技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考核评比,其结果要作为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不在岗的人员可以享受正常的工资待遇,但是不能参与职称评审。其次要保证科技人员的下乡工作经费。县财政通过调研确定各部门下乡所需的交通费,纳入部门预算经费,同时要加强部门业务经费的监督管理和审计工作,建立项目经费年度报告制度,确保国家和地方政府支农经费不被挤占、挪用,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第三,要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如果科技人员和农户联合发展种养业项目,或者牵头组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要优先给安排项目、安排扶持资金。比如政府的“借羊还羊”政策,可以给畜牧部门的技术员“借羊”,让其带羊进村和农户联手建设养殖小区,创建舍饲养羊示范模式,以此推动全县养羊方式的改革。
在安排部署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上,要统筹考虑,突出重点,明确主导产业。从县情来分析,“果、羊、薯、杂”是我县农业的四大优势产业,即:果品(包括苹果、梨、桃杏、葡萄、枣等)、养羊、马铃薯、小杂粮,有品质优势、传统优势、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要作为四大主导产业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优势,培育大棚菜、养鸡、养猪等特色产业。在安排财政支农资金的时候,重点要放在良种引进和推广上。发放良种要抓重点、抓示范,发给责任心强、管理措施得力的乡村,发到积极性高、经营能力强的农户;要给部门落实跟踪服务的责任,“两办”督察室要督察良种到位和生产情况,防止再出现过去那种“良种流失”和放下去没人管的现象。对于面临灭种的地方畜禽、作物品种,如果政府无力保护的话,要责成部门立项申报。尽快完善种子执法机构,启动发挥县种子管理站的职能,加强种子市场管理。
在扶持特色产业方面,对于一次性投资较大的产业,政府要给予补贴。比如在我县建设一座可以抵御严寒、占地一亩的日光温室,种植反季节果菜类蔬菜,年收入可达到两万元。但是建设费用一次性投入得六万元左右,一般农户是负担不起的,如果有群众愿意搞规模化发展,政府就有必要通过以奖代补或者贴息的方式给予资金上的扶持。
篇8
一、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方面
(一)工作思路
按照地委提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精品版”的要求,以“精种、精管、精加工、精营销”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狠抓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创建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转,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精品化、品牌化,稳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二)工作目标
1.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4.21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392元,增收1483元,同比增长14.97%;
2.设施农业(具备种植条件的温室)种植率达到100%;
3.建设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0000亩、精品园200亩;
4.全年种植哈密瓜8万亩(其中精品哈密瓜2万亩);
5.完成2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全县66个行政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
6.引进1-2家葡萄、哈密瓜精深加工企业;培育地区级精品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
7.建设葡萄酒庄6-10家;种植酿酒葡萄5000亩;
8.完成牛羊育肥100万头(只),牲畜年末存栏达到35万头(只);牛羊自繁自育30万头(只);引进多胎肉羊1.5万只,新增出栏肉羊7.5万只;发展斗鸡(土鸡)养殖40万羽,黑羊1.2万只;饲草种植4万亩。
9.全年农作物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
(三)工作措施
1.加强服务管理,继续抓好设施农业提质增效。今年,设施农业春提早、秋延晚两季种植率均达到了98%以上。20xx年,将继续抓好设施农业种植管理及示范引导工作,确保具备种植条件的温室种植率达到100%。一是抓好技术培训和服务。利用目前的“法治之冬”“文化之冬”“科技之冬”和农闲时节,做好技术员及农民的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并结合设施农业生产的各环节,采取面对面、手把手、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与跟踪服务,培养一批懂科技、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计划完成设施农业培训2.8万人次。二是抓好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推广适合鄯善县的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辣椒套种豆角、西瓜等复合套种模式,提高温室种植效益,实现设施农业效益化,计划引进设施农业蔬菜新品种5个。三是加快示范体系的建设。计划建立400个设施农业示范棚,覆盖到每个设施农业片区,实行技术人员包棚挂牌管理,全面做好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通过示范管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突出产业优势,加快特色农业发展。葡萄、哈密瓜是鄯善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xx年,继续坚持走葡萄优质化、哈密瓜精品化发展的路子。一是继续实施葡萄优质化战略。加强对葡萄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全年计划建设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0000亩、精品园200亩,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葡萄精品园的目标,同时,突出抓好地县领导领办示范园(指挥田)工作,不断提高我县林果业种植管理水平;大力推广葡萄地周围沟、渠及路边栽植杏树的造林模式,主要在自然灾害频发区域,以及不具备营造防护林的大田葡萄四周栽植杏树,降低灾害损失,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深入推进哈密瓜品牌战略。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种植哈密瓜新品种,重点抓好春提早、冬生产设施栽培,四季生产哈密瓜,抢占冬春季高端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单作瓜,继续推进大田哈密瓜一年两熟技术,进一步压缩瓜套棉的种植面积。严格落实标准化生产,引导哈密瓜种植向优质化、精品化转变,进一步提升哈密瓜的品质。加大哈密瓜质量监管、品牌保护和营销推介,推动哈密瓜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广大瓜农的根本利益,实现哈密瓜增产增效。全年计划种植哈密瓜8万亩(其中精品哈密瓜2万亩)。
3.加大政策扶持,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鄯善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农户到消费者之间流通环节多,农户收益比较低。20xx年,我们要以葡萄、哈密瓜和设施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精加工、精营销”,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和扶持力度。重点扶持楼兰酒业、雪洁等“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引进一批规模较大、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推动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20xx年,计划引进和扶持1-2家葡萄、哈密瓜精深加工项目。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扶持和培育精品示范合作社,强化合作社规范经营管理,引导合作社与涉农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在品牌包装、技术交流、市场拓展等方面抱团发展,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带动农民增加收入,20xx年计划培育地区级精品合作社4家。三是加快营销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巨彩果蔬公司现有的销售网络作用,利用第三代移动互联网电商发展时机,加快构建新型商务平台,畅通葡萄、哈密瓜、设施蔬菜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与疆内外市场和客商对接,争取在内地建立一批由本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实际掌控的批发市场档口、专营店和直销店,提高市场话语权,促进农业产业效益化。
4.立足区域特色,加快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依托鄯善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势葡萄资源,重点突出酒文化、地方文化、葡萄文化与产业的融合,稳妥引进一批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休闲旅游和葡萄文化推广于一体的精品小酒庄(堡)项目,走“小酒庄,集群化的大产业”道路,按照《吐鲁番地区20xx-20xx年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xx年,计划建设葡萄酒庄6-10家,种植酿酒葡萄5000亩。同时,落实好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组织相关部门靠前指导,积极做好服务工作,抓好20xx年已开工建设的酒庄续建工作,确保20xx年全部建成投产。
5.发展规模养殖,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一是抓好牛羊育肥,加快良繁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和落实自治区肉牛肉羊生产补贴资金、畜牧业贴息贷款、良种繁育等扶持政策,重点扶持规模养殖户,把养殖大户做大做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20xx年,计划完成牛羊育肥100万头(只),牲畜年末存栏达到35万头(只);牛羊自繁自育30万头(只);引进多胎肉羊1.5万只,新增出栏肉羊7.5万只;发展斗鸡(土鸡)养殖40万羽,黑羊1.2万只。二是着力推进规模化养殖,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继续完善养殖小区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对畜禽标准化养殖场监督管理,实施标准化养殖、专业化饲养、规范化管理,引导畜禽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进入养殖小区从事畜禽生产,计划引进一家从事畜禽生产、加工和包装的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小区、合作社和养殖户增收致富。20xx年,重点完成鲁克沁镇色尔克甫养殖小区项目建设。三是进一步提高饲草料供给能力。加大优质饲草的种植力度,鼓励农户在30年承包土地和合法开荒地集中连片种植饲草,计划种植饲草4万亩。四是积极推进奶牛养殖。以城郊乡镇和鲁克沁镇为试点,扶持和帮助养殖大户发展奶牛,计划养殖奶牛600头。五是深入推进扶贫养殖。20xx年,继续在5个贫困村实施“每户百羽鸡”扶贫养殖工程,打造贫困村特色畜禽产业,增强贫困农户“造血”功能,实现脱贫致富。六是深入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进一步巩固封山禁牧和草场生态保护成果。
6.加强安全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深入开展“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识)认证与管理,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20xx年追溯体系投入使用。二是做好农林牧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面对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形势,做好哈密瓜、葡萄、温室作物和棉花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统防统治工作,积极应用综合防控手段,加强农作物统防统治,把虫情、病情和疫情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把农作物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确保不发生成灾。认真贯彻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各项措施,抓好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做好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0%以上,严防重大疫情发生。三是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在总结近年来设施农业保险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设施农业、大田葡萄、棉花、牛羊养殖等政策性农业保险,20xx年,确保具备种植条件的温室投保率达到100%,政策性保险有新突破。
7.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办法,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xx年,在做好政策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为推进土地有序流转、纠纷调处、征地补偿和抵押担保提供重要依据。全年计划完成2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二是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按照“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善、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要求,以清产核资、建章立制、经营高效、强化监督为重点,构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新机制,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收益不断增长,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有效增收。20xx年,重点完成全县67个行政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
8.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提高农机化水平。一是落实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补贴监督管理机制,将补贴资金用于发展设施农业、葡萄生产、秋翻冬灌、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冷藏等促民增收的关键领域。20xx年,计划申请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00万元。二是抓好农机化示范点建设。结合县域优势和特色,在已建立的四个农业机械化应用示范点(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点、葡萄埋藤机械化示范点、畜牧养殖机械化示范点、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示范点)基础上,大力开展农机化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展示各领域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切实发挥农业机械化示范作用。三是认真抓好秋翻冬灌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培养农民科学种植、精耕细作的意识,早谋划、早动手,确保100%完成秋翻冬灌工作任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一)工作思路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县”的理念,紧紧围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林业建设步伐,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不断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迅速形成“节水、惜水、植绿、护绿”的生态文明新风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工作目标
1.完成高效农业节水面积3万亩;
2.完成4000户120xx人农村安全饮水入户管网升级改造工程;
3.完成20xx0亩农业水权改革试点工作;
4.完成防护林工程造林8000亩;培育常规造林、经济林、绿化林苗木400亩。
(三)工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