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平面设计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改 平面设计 教学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关于加快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学院教学改革步伐,全面提升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企业要求,对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笔者所在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Indesign、方正软件、基础课程等,授课模式一般是单科授课,主要模式是通过案例来讲授软件的具体使用方法,导致学生毕业后只学会了每个软件的使用方法,不知如何综合使用这些软件来进行设计。这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恰恰相反,企业要的设计人员是会自己与客户沟通、自己设计方案、有较强的分析和设计能力的综合技术人员。我们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自我完善,提高综合设计水平能力。
一、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
为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企业、贴近生产实际,我们必须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全力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深入企业,我们了解了平面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运用软件,在最终的制版、调色、印刷方面都需要掌握。通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我们掌握了整个生产流程和关键技术,并结合企业实习需求与企业技术人员就平面设计课改思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吸取了很多与生产一线密切相关的课改建议和意见。
二、取消单科授课模式,采取多门课程重组模式
平面设计几门主要的课程有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Indesign。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优势,如Photoshop是一款优秀的图像处理软件,这个是Coreldraw不能比的,但在矢量图绘制方面,Illustrator和Coreldraw无疑是最佳选择,而在排版设计方面,方正软件和Indesign比其他软件更方便。如何把每门课程的优势综合起来,综合应用这些软件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呢?
多门课程内容重组,不按软件来分课程,按照企业的典型任务来分。设计人员需要学会自己与客户沟通、设计方案、配色、制版,最终印刷出来。通过企业调研,结合我校的实际主要设计了以下五门课程:图像处理、印前排版设计、广告设计、排版设计、印刷前期调色制版。
图像处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证件照制作、影楼婚纱照制作、数码照片处理。印前排版设计、广告设计、排版设计三门课程以Photoshop和Illustrator或Coreldraw软件为主。印刷前期调试制版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调色、制版、最终印刷出来。这部分内容与上述部分结合起来,设计成品后,调色制版,最终将自己制作的作品印刷成品。
这样,我们就把实际授课内容换成了企业中常用的工作任务。每个项目的选择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企业考察,与企业沟通、深思熟虑制定出来的。项目的内容要贴近实际,体现专业特色。要有针对性,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得专业知识。
三、课程的改革必然会带来教学的改革
既然课改是按照企业任务来制定的,那么就需要教师不仅仅精通一门软件,并且要深入企业,学会设计的关键技术。课改之后,教法也要对应地灵活起来,要采取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是学习情境与企业环境、工作能力与学习目标、工作流程与学习过程要有机融合。整个流程学生都主动参与进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提高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课改可同时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发展
课程改革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课改的开发主体之一就是学生自己,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课改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教师们的合作意识,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本体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条件知识,累积实践经验,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与完善。
总之,平面设计专业课改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随着企业、市场的需求而变化。我们相信,通过课改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喜平.分享课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篇2
张仁钟 甘肃省农垦中等专业学校
【摘 要】photoshop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艺术性、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中职学校应结合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时对photoshop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本文以甘肃省农垦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并结合社会需求,对其相关课程体系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并对该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与实施。
【关键词】中职;photoshop;课程体系;重构
Photoshop课程是各大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等计算机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艺术性、创新性、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涉及到软件操作的技术教学和平面设计的艺术教学相互交融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使得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合理、实践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的中级职业技能型人才。从职业教育的目标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的开设和课程的实施都应该具备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更应如此,通过课程教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出以形象思维见长的中职技能型人才。但纵观当前各中等职业学校的photoshop课程开设及教学,并未能很好地体现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能力。
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中,大部分学校开设的photoshop课程,主要是对photoshop软件知识体系的学习,教师示范,学生跟着模仿操作,这种被动的学习一是造成学生的作业设计感不强,创新意识较差;二是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给学生就业带来影响,而且企业也招不到合适的photoshop人才,陷入“两难”的境地。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了。
本文通过photoshop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对实践课程资源的整合,打破学科体系下交叉重复内容,以图形图像处理和平面设计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设计项目和典型案例为载体,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基于平面设计实际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创作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多渠道拓展职业能力;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缩短适应期,尽快胜任相关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最后通过职业认证,参加平面设计技能大赛等方式,使实践教学的效果由学校评价转为由社会来评价。
photoshop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对实践课程资源的整合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及时调整课程培养目标
photoshop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该课程主要针对平面设计师、网络美工、动画美术设计师等工作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图形图像绘制、图像合成、特效制作、产品效果图处理、网页图像处理、VI设计等技能,达到“会、熟、快、美”的岗位要求。通过对本门课程的讲授与学习,让学生达到熟练处理图像与灵活创作设计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意识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为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平面设计与制作人员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在学习制作图像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形成创新意识。
2.重构课程体系
photoshop图像处理与平面设计综合实训构成了这门课程的两大知识技能基础,软件操作是技术基础,平面设计是软件操作的服务对象,具体概括起来,如表1所示:
1)基于电脑平面设计制作工作,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符合中职教育理念
Photoshop的主要教学点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图像色彩处理、滤镜的使用、特效制作,以及综合实例,采取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法,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案例的大小、顺序,使得案例任务之间是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2)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平面设计行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岗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以学习软件作为最终目标,而是注重让学生掌握各种平面设计的特点、主题、构思、创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应用软件创作好平面作品为目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实现岗位就业零距离。
3.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把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作为软件基础课层面上的教学;二是以平面设计为主线,系统地介绍Photoshop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技巧。
4.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充分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当前photoshop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有讲授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验证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分层合作教学法、基于网络的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使用有可能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使photoshop实践教学更具活力。
5.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培养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一是前往广告设计公司顶岗锻炼,参与广告平面设计;二是加强与Adobe软件公司的合作,软件升级或更新时积极参加培训,并主动参加开发商组织的各种认证考试。
参考文献:
[1]付达杰.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科技文汇,2009,4.
[2]沈科进.对《photoshop与效果图制作》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研究[J].中外校外教育,2011,5.
篇3
一、信息图形思维的定义
前文已介绍,信息图形思维是笔者在研究信息学和艺术设计学科交叉关联部分的理论后,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所以在定义信息图形思维前,有必要对促使概念形成的相关理论作简要的阐述。
1.信息思维信息思维(InformationThinking)将现存事物的结构、关系、过程作为信息的载体或符码,并由此破译出其中蕴含着的关于事物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间接存在的内容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将现实对象物或信息人为符号化,并赋予其特定的代式关系的方式和方法,便构成了信息认识方式和信息思维方式,亦即信息思维1。
2.信息可视化和信息图形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visualization)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领域,旨在研究大规模非数值型信息资源的视觉呈现,以及利用图形图像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数据2。在“维基百科”词典中,信息可视化概念容易与科学可视化概念产生混淆,故以信息图形(InformationGraphics)或信息图(Infographics)作更为明确的定义。信息图形主要应用清楚准确的可视化形式或手段,解释、表达、呈现甚为复杂且大量的信息。它与平面设计(GraphicDesign)的传播手段与方法重合之处在于:借助人类的视觉感官,准确传达信息。信息图形通过跨专业和多学科的途径,并且结合了平面设计、计算机技术、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技能,达到交流和传播的“极限”,在整合大量复杂信息快速而有效的呈现上,传统的平面设计无可匹敌。
3.信息图形思维信息图形思维(InfographicThinking)是指以清晰、准确的视觉手段或形式映射事物的结构、关系、过程、趋势的方式和方法。视觉是人类发现和探索未知世界最为灵敏、快捷的感觉系统。而信息图形思维兼具有信息思维和视觉思维的特征,利用视觉通道将数据、结构、关系、过程、概念等抽象思维活动作具象化、直观化呈现,所以,其具有抽象和具象结合的思维过程,即明确意义基础上结构式样的整体性把握与传达。
4.平面设计平面设计(GraphicDesign)泛指利用各个视觉要素和组织形式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信息沟通手段。与侧重于利用人类的视觉能力,梳理抽象信息的内涵、加强人类认知活动的信息图形设计相比,平面设计偏重“美化”视觉效果。在平面设计专业教学里导入信息图形思维的目的,从根本上扭转平面设计观念和方法,避免单纯地为了迎合信息时代变化而简单地设置图表设计等课程,将信息分析、建构信息呈现框架、多媒体技术手段融合、跨学科合作模式建立等作为教学改革要点,也是符合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1.信息时代的新产业背景伴随着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文化与技术,特别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更为紧密,创意的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创意产业随之得以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从而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的主导之一的艺术设计开始探讨新产业背景下的创新思路。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学术、政策范畴的综合概念,亦直接反映了信息时代艺术设计的产业背景和整合方向。以创新和文化为特征的艺术设计,将以新的理论和方法在新产业开发中扮演重要角色。
2.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高校的平面设计专业教育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其课程设置根据培养方案的调整,也相应有所革新。现有课程依据调研结果大体归纳为:构成体系的基础课程、插图设计、字体设计、编排设计、图形创意、广告设计、CIS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网页设计等。总体而言,其课程设置依旧和“工艺美术教育”时期的课程设置相似,人才培养目标和信息社会的人才需求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按照“‘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教育’是一个思考问题角度的变换,这一变换将为中国艺术教育的这一领域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3的观点,高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之所以不够彻底,究其根本,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依旧停留在工艺美术教育阶段。“设计教育将是以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与文化内涵的实现为主线的,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人的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4现有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侧重于审美品位的提升,课程设置缺乏对大容量信息分析、处理和呈现手段的训练,缺乏对新兴媒体的接触,更无从谈及如何训练学生加以运用;教学内容缺乏以信息图形思维梳理信息条理、建构信息呈现框架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缺乏对信息接收主体——人的认知行为特征的心理分析,亦无从谈及如何针对信息接收主体实现有效的信息传达。
3.从时代特征审视专业拓展的必要性今天的信息交流已经进入多维时代,设计的范畴越来越模糊且内容复杂。以传统学科的单一知识和技能培养出来的设计师,已难以解决这类复杂问题。旧有平面设计的承载媒体日益受到数字媒介的冲击,信息服务的交互性手段、动态影像、视听综合等表现手段越来越多地被纳入设计创作和表达中,以获得通过建构综合体验式的信息传播框架强化信息有效传达和实现情感对接的目的。反观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乎社会特征和发展趋势、全新思维协同发展的创造力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我们的学生将因缺乏处理信息的手段和对数字媒介的驾驭能力,难以应对信息时代的需求,疲软的社会竞争力亦将无法帮助其在职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以信息图形思维为主导,拓展平面设计专业新的发展方向,大力革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现阶段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基于信息图形思维拓展平面设计专业新方向——信息设计
1.何为信息设计信息设计(InformationDesign)是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技巧和实践,通过信息设计可以提高人们应用信息的效能。520世纪70年代以前,信息设计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子集,经常被穿插在平面设计的课程当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信息设计”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当时已有不少平面设计师开始使用“信息设计”这一术语。到了80年代,信息设计逐步涉及到文本类信息内容和语言领域,此时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加入更多的用户测试,这在传统平面设计中是极为罕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推动作用,设计与所处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和科技成就紧密相连。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继承自平面设计后又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信息设计在新的形势下,融合多学科知识、集成文字、图形、视觉、听觉等多维多媒的艺术呈现形式,必将推动设计观念和设计手段发生重大的变革。对于平面设计专业新方向和新思路的拓展而言,既是新挑战,亦是新机遇。
2.信息时代对平面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信息时代平面设计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职业能力主要是指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针对高校教育,主要培养平面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层面。关于专业能力,平面设计专业设计人员应该以视觉传达设计为指导,做到:掌握造型、色彩、质感的基本表达技能,掌握视觉要素不同形式组织的基本法则并加以实践运用的创新能力;熟悉各个设计辅助软件的应用技能;依据符号学、视觉心理学等理论,通过图像的组织结构、视觉感应引发联想机制,理解图形(像)的“意义”;重视字体对视觉识别、结构和特征与视觉效应的研究,了解和掌握中英文字体设计的视觉规律和设计方法;重视对编排学的理性分析和研究,整体性把握视觉中心、视觉层次、视觉流程导向、视觉趣味应用规律;掌握图形、文字、色彩、编排应用到包装设计、CIS设计、书籍设计、网页设计等不同设计类型中的不同视觉要求。关于综合能力,我们主要以信息时代所需求的专业设计人员特征为依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跨专业的能力,如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掌握或了解新兴数字媒介的基本应用,对信息科技前沿性动态的观察能力等;第二,方法能力,如具备信息收集和筛选的能力,具备整合信息科技与艺术设计的能力,掌握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等;第三,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2)信息时代职业能力要求对课程体系设计的要求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明确课程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只有明确了目的的思考,才是一种科学的系统性思考,才能确保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形成制定目标——建立体系——方法调整——效果达成的紧密贴合模式。针对专业基础课,要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培养主线,充分考虑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和学时分配,既满足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课程设置合理性,又要通过充分的实训和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针对专业设计课,以培养能够整合信息文化和视觉传达的交叉型平面设计人才为主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必须“打破以纵向、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教育模式”6,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举例说明,将信息图形设计、界面设计(新增)、视觉传达设计方法论(新增)、网页设计等以研究信息设计方法论和信息呈现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在考虑其理论逻辑递进性、实践表达相关性特征分析后进行课程整合。笔者所理解的“打破”,并非四门课程学时分配上的彻底拆分与整合,而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具体而言,被整合课程的学时安排和独立的课程名称与培养方案保持一致,课程讲授内容以阶段化、模块化、多维化方式进行,实训课题的制定贯穿四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如以同一设计项目实践体现理论指导的连贯性、深入性和完整性,且以设计项目或实验项目为载体,拓展跨专业、跨学科的宽度。
四、基于信息图形思维的平面设计教学改革要点
高校教育的培养,必须满足时代的要求。第三次科学革命使信息系统整体综合世界图景得以科学实现,对世界的描述采用了新的科学范式,相对应,也必须采用新的科学思维模式——信息图形思维,来探索高校教育改革以应对新的局面。笔者分别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三方面进行探讨。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是动态的、连续的、变化的、多维的。依照这一特质,平面设计教学首先应该用信息图形思维模式逐步改造模块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其次,调整建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第三,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用信息图形思维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面向信息时代的平面设计教学改革,不是简单地增设信息设计类课程,而是要结合信息产业的特征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以发展的眼光整合各个知识模块,并需考虑到高校学分制特点,既要保持课程教与学的相对独立性,又要符合信息科学多维交叉性,因此,构建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并非简单粗线条地打破课程壁垒,而是通过梳理信息设计专业知识的构成要素,结合平面设计专业知识特点,进行整体性、模块化思考。关于创新课程体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信息的构建和视觉表达层面的专业知识,需培养学生通过理解、选取、分析、呈现信息内容,构建信息图形的表达框架和表现形式。为此,在现有构成类专业基础课、字体设计、编排设计、设计摄影、计算机设计基础课程基础上,新增信息结构、信息设计方法论等理论类课程,信息图形设计、网页设计等实训类课程。其二,人的认知和信息之间的互动与互生层面的专业知识,需培养学生关注用户的行为和交流特点的意识与分析方法,并具备遵循有效协调二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设计形式。配合此目的,应增设的理论课为用户体验研究、可用性设计,专业实训课为人机交互设计(界面设计)、数字媒介技术。
(2)用信息图形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优化和改造主要针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信息科学是一个拥有众多学科的大家族,导致了信息理论几乎与所有的传统学科间普遍交叉、渗透,这也是平面设计能在信息科学里找到切入点的原因。平面设计是“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7,“信息设计是对信息清晰而有效的呈现,它通过跨学科的途径达到交流目的,并结合了平面设计、技术性与非技术性的创作、心理学、沟通理论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技能”。8从以上两个概念定义不难看出,信息设计与平面设计的区别在于,前者整合多学科技能和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使更为精确的信息传递得以实现。从这个分析里面,笔者找到了创新平面设计教学内容的明确方向。以书籍装帧设计课程为例,旧有课程内容为封面设计、内版式编排、纸张选择、开本设定等,讲授和实训内容主要侧重视觉审美层面的训练。创新书籍装帧设计课程内容,应首先以信息图形思维重新审视设计对象:书籍本身就是信息载体的集合,信息是主体,实现大容量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才是书籍设计的内核。“书籍设计不单是给书‘化妆’,而且是实现信息交流。”9用信息图形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优化和改造,在现有平面设计专业相关课程里带入信息设计内容,旧坛装新酒,这也是逐步推进改革过程中的合乎现实的方式。(3)淡化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鼓励跨界2011年9月北京设计国际周拉开帷幕,作为设计周核心板块“设计之旅”的重要项目之一——AIGA(美国专业设计协会)365:年度佳作展登陆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入选此次展览的作品,全部符合一项重要准则——必须在信息传达实效和艺术审美美学上实现双重效益。2001年5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率先提出了“艺术与科学”这一命题。2005年7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信息艺术系,随后开始招收面对数字媒体和信息交互设计领域的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在信息世界里,专业之间本来就很难有太明确的界限。其次,信息的复杂性和海量性也需要学生有融合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强调综合学科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方面,淡化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在当今的重大课题研究和创新中,具有“艺术与科学”交叉知识背景的人才都显示出了更强的设计整合与协调管理能力。跨界,即信息设计系统中涉及到的设计艺术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合作。10传统平面设计的设计对象集中在二维媒体领域,单一学科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适应当下需求,在跨国企业的设计开发和实践中,跨学科人才组成的设计团队更有助于产生原创性的成果。文理交叉、技艺结合也是应对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与设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大势所趋。
3.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信息图形思维并非全盘否定平面设计有关视觉语言研究部分的教学理念,而是在此基础上导入信息设计的方法论,优化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信息的复杂性和海量性,也不可能通过本科课程设置,深度讲授和研究。笔者认为,拓展信息设计发展方向的教与学,除部分陈旧课程需更替为信息设计相关课程和在现有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带入信息设计相关知识外,其余部分则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得以实现。其基本的要点是:以前瞻性研究为依据,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以项目实训为驱动,以产——学——研为对接平台。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比重教师应从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导角色转变为引导、观察、激发的支持型角色,变静态的教学为动态的交互,这也是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将课堂讲授与网络信息、设计公司、信息产业相关企业等教学资源相结合,备课重点放在教案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上;强化学生创意思维的启发,通过开放式设计项目的布置,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光盘查阅资料的方式,提出有独特视角的设计思路;通过分组讨论与交流,教师在尊重学生设计思路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对明显性疏忽和不足做出适当调整;通过项目进展阶段性汇报方式,训练学生对设计项目的管理能力,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并在该过程中,观察学生缺乏哪些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手段,并适时提供支持帮助。
(2)逐步建立“产、学、研”的教学体系平面设计、信息设计都属于应用性非常广泛的实用性学科,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市场等诸多方面因素。平面设计专业拓展信息设计方向,应该从教学和实训机制的创新与完善、搭建院校与企业市场对接平台两方面并进。为了满足信息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已逐步着手发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教学与科研并重,实验与创作并举方面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改革
我国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潮流的转变,使我国的平面设计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随着中国大学教育的扩大招生,目前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人才包括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中职生……呈现出多层次性,每个层次都各有其优势,而中职学生在学历上的优势无疑是最弱的,所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突出重点,以发展职业能力为核心,“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一、认识计算机平面设计的时代性
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一门艺术,平面设计艺术需要创意和活力。在平面设计中,计算机技术和传统技法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计算机技术是表现手法,比起传统的手绘表现方法来得快、精、美。因此,只有精通电脑设计软件操作,熟练掌握技巧,才能很好地进行平面设计。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的时代,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信息、泛滥的广告充斥并“轰炸”着我们的大脑。大量的低品质广告使我们的大脑渐渐变得麻木、心灵渐渐变得疲惫,这时,人们希望看到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广告设计,用来缓冲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因为只有在轻松活跃的状态下,人们才有精力去接受不同的信息。广告艺术有别于纯艺术,主要通过画面的色彩、构图、编排形式等来取悦受众,而这些效果完全可以用电脑技术来实现。
二、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平面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师大多采用理论加简单实例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容易造成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对课程的学习过于片面,往往死学死记,却无法活学活用,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学生手中的资源有限。学生手中的资源包括相关图书、教程、素材和软件外挂等,而且他们又不知道如何找到这些资源并加以应用。学生的视野局限于很小的一个圈子里,无法接触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方法和技巧。3、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脱离。现有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先讲工具的使用方法或菜单命令的功能,再演示一些经典例子,接着让学生模仿。学生所做的只是出于完成作业的目的,做得和书上效果图一样或接近就了事了。这个过程只是停留在效果图的模仿上,因缺乏素材采集、设计、合成、输出等工作流程的认识,更缺少实用性,造成学生掌握不到实际工作的真本事,教学目标自然得不得很好的贯彻。4、教学模式落后。多年来在进行Photoshop教学和听课中发现,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大多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演示你观看,作你模仿”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课内容多以课本内容为主,过于简单。5、课程学时太少,教材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太多,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开设课程多,以至于学习平面设计的课程也就很少,对于最基本的、按照印刷制版工艺规范要求的设计技能也不会,都是工作之后才开始学习,还需要很久之后才能很好地适应设计实践工作。另外,技术日新月异,而平面设计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相对落后:以简单的分析为主线,系统的概念化设计思想较弱;过于重视软件的基本操作,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出现在教科书上,书上的案例也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联系不密切,与现实相脱节。
三、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1、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面对计算机及其软件版本的不断更新,担任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要有求“新”的精神,努力掌握新技术,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落伍。另外,中职教育注重实用性,所以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增加职业经验,从而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精选教材,注重与社会接轨。学校应与行业专家或技术骨干交流,与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和侧重点,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中职教材各种各样,同一专业可使用的教材有很多种。在教材选用上,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符合中职教育要求又能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为目标的教材。所以在平面设计的教材方面,可以选择那些以优秀的典型范例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突出了易懂和实用原则,简化了复杂和繁琐的理论知识。3、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从软件使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只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只能教会学生最简单的软件本身。而从学生易于快速掌握并熟练应用的角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则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要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关键在于如何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培养学生的美感;如何引导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这门课程对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拓宽学生视野,利用丰富的资源不断充实和提升艺术创作能力。4、根据专业工种需求,设置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实训教学内容框架,能够满足企业用工多样化的迫切要求。面对日益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瞬息变化的市场,对专业设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使了企业需求人才也发生改变,平面设计专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用工需求呈现多样化,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需求。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设置多样化课程,依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实行人员实训分流,实现专业分流,细化专业方向。
总而言之,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集科学性、艺术性、文学性为一体。当时,创意的灵感并非是天生所具有的,唯有不断深入实际,正确地理解生活、仔细地观察生活、博览群书,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发奇想、出其不意。此外,基础才是设计的关键,高级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所起的作用就是为设计打基础。
作者:宋婧婧 单位:盐城交通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小玉.论一体化教学中的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科学与财富,2011(6).
篇5
关键词:说专业;多媒体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05-02
一、“说专业”的内涵
“说专业”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专业剖析的基础上,通过口头讲述与幻演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介绍本专业的建设经验和改革思路,分享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它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围绕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实践条件、专业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建设成效、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等八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全面展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通过开展“说专业”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内涵建设。
二、“说专业”的目的
通过开展说专业活动,全面总结专业建设的经验和成绩,找出存在问题与不足,为学院进行专业设置、建设、改造与整合等提供科学依据。提升专业带头人把握专业建设的能力,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交流专业建设经验,提高专业带头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说专业”的思路
“说专业”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从产业行业分析和人才需求分析出发,剖析专业设置的背景,针对就业岗位(群)所需技能,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其次,通过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课程体系、课程开发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教学组织模式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通过团队结构、师资培养确保“双师”结构教师团队。
四、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
1.专业设置。我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共设置了平面设计、影视制作和家装与建筑表现等三个艺术设计方向。目前平面设计尤其是传统媒体设计人才的需求已趋于饱和,但对“高、精、尖”的创意类人才则是供不应求。随着网络、IP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不断涌现,这给数字影视制作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理论、人文素养和美术基础知识,掌握图形图像处理、影视编辑、室内设计和虚拟现实制作技术。同时具有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并能够胜任平面设计、影视制作、UI设计、室内外效果图设计、虚拟现实制作等岗位。(2)职业岗位设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坚持依托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立足四川,面向政府、IT、传媒等企事业单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该专业秉承“平台+方向”的理念,共有三个方向,四个职业岗位,即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建筑表现师、影视后期师。(3)课程体系与开发。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以就业为指向,以开放为动力,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创新为核心,是我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策略。其目的在于使课程体系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基础课程够用、适用,专业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结构合理,科学可行。①三方向模块设置。三方向模块设置,即将专业的培养体系按照专业方向的一致性分别设置为平面模块、影视模块、家装模块。围绕每个模块设计学生的层次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阶段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平面设计模块课程包括:图像处理、平面排版软件、构成、幻演制作、版式设计基础、平面设计基础实训、广告设计与制作、VI设计、UI设计等。重点掌握文案写作、创意策划、版式设计、图像处理等技术。②双证书条件式培养。“双证书条件式培养”,即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取职业资格类证书或行业证书,并将此列为毕业条件之一。同时,设立渠道,可以采用“以证代课、以证代学分”的形式进行课程置换和学分置换。如表1所示。
③纵条式课程组合。“纵条式课程组合”是指设计课程体系时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整个课程体系由若干纵穿阶段学期的平行课程线构成,每一条线的教学目标都体现了其职业特性与要求,每个方向的专业课程也形成了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纵深排列发展体系。
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1)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性很强,往往很多用人单位不看毕业生文凭,直接分配工作任务并限时完成,完成任务即可上岗。针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先后与成都以及周边市的多家企业建立稳定、运行良好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2)校企融合。多媒体专业目前与力方国际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力方国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建筑可视化表现、数字城市、虚拟现实、三维动漫、影视后期、视觉创意、多媒体、软件开发和建筑方案设计等业务,以数字视觉技术为核心,以文化产业为背景的综合服务型国际化企业。我们将在多媒体15级成立订单班,为多媒体专业定向培养人才。(3)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多媒体专业课程的特殊性,教学组织形式多样。软件类课程如图像处理、平面排版软件、三维建模、建筑CAD、影片剪辑等,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能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我们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4.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一直被列为我系重点建设工程之一。近年来,我们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建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多媒体教学团队现共有15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8人,校内兼职教师3人,企业兼职教师4人;副教授以上4人,讲师或工程师9人;专业带头人1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
5.实践条件。为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训,我们建成了三类实训室:(1)校内实训室。现有演播室、影视制作实训室和校园电视台,在建的有项目教学情景机房等,主要满足专业技能实训。(2)工作室。现有数码影像项目工作室、平面设计项目工作室、空间与建筑表现项目工作室,主要满足项目实训。(3)校外合作企业。目前已签协议的有力方国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我们还将准备与成都等地影视传媒机构和大型门户网站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主要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实训。
6.专业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本专业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项目考核和双证考核等;对教师实行量化考核、教学情况通报和奖励等。对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也进行了改革,考核模式分为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各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
7.专业建设特色。(1)正确定位,面向IT、数字科技、文化传媒行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数字艺术系基于我院的信息行业特点,培养集艺术审美与计算机处理能力于一体,有广泛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有CG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建筑表现、影视制作、平面媒体、室内设计、UI设计等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2)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优化。根据多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设计了与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方向模块、技术平台模块、素质平台模块三个课程板块。在全部134学分中,专业方向模块有20门,学分4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0%;技术平台模块有14门,学分49.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8%;素质平台模块有11门,学分44.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2%。(3)社会服务能力较强。我系教师曾多次为广元市企事业单位进行对口服务。如:广元市利州区芸香社区文化建设视觉创意设计;广元市利州区“中华孝悌文化园”创意设计;广元市昭化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视觉项目创意设计;广元旅游宣传片《剑门蜀道女皇故里》;省交通厅专题片《建智慧交通保道路平安》等。
8.问题与思考。与四川省内其他兄弟院校相比,我们还存在不足:第一,由于我院地处川北,师资引进较为困难;第二,教学团队在社会服务中的团队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专业建设: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专业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企业生产实习基地;加大师资培训及师资引进力度;加强教学考核督察;积极推行工作室制;适时优化专业结构与专业方向。
五、小结
高校办学重点在于办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办学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说专业”的重点就是汇报围绕该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进行顶层设计思考的表述。同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对专业进行深度剖析,确定专业改革思路和措施,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萍.高职院校“说专业”活动解析[J].湖北三峡职业术学院学报,2011,8(1).
[2]卢兵.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专业群的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9):76-78.
篇6
关键词:产教结合;平面设计;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本科院校人才输出的矛盾日益突出,需求与供给不能有效对接,尤其是技能型专业人才,上岗无法及时胜任,缺乏实践基础和创意思维,部分高校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平面设计专业应重视应用型技能实践,但一些高校长期“重艺轻技”,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专业课程设置滞后,课程结构和内容与社会人才技能需求不一致,如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脱节,专业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二是学生实践能力薄弱,有理论没实力。在部分高校,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主要是课堂作业的优异与否。由于学生很少接触与社会接轨的实际项目,不能获得有效的锻炼机会。三是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由于学校缺少正确引导学生创业的教育,学生思维导向训练不够,思维敏捷度低。四是师资配置不合理。目前,大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兼具实践经验和理论教学经验的教师与技能型的教师则不多,导致培养出的部分学生仅能纸上谈兵,不能及时上岗。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合作方式,因而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是一条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
一、产教结合实践模式——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人才输出与人才输入的对接,可以实现共赢,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既有利于学校在取长补短中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又有利于企业新科技的研发和人才的补给,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校企合作的模式灵活多样,应依据校企双方的特色与需求拟定相关计划,不能盲目套用。常见的校企合作方式有以下三种方式:
1.学生实践实训进企业(行业)
校内学习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际的实践能力还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部分高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上岗,这有悖于现代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所以,在校期间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就显得尤为迫切。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开展实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或者给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锻炼学生对软件的熟练度和创意思维的敏捷度。
2.课堂项目训练实体化
在选择课题时,借助企业订单完成真实设计任务,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再通过指导学生实施项目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洞悉市场需求和设计导向,储备信息,发现不足,积累实战经验,不断提高设计水平。3.企业设计师进校园企业一线设计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精湛的技能,同时也是业界的风向标,能够及时掌握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高校邀请这些知名设计师举办专题讲座,介绍设计界的新思维、新动态、新材料、新设备,全面分析实战中的优秀设计作品从构思到成品的设计思路、创作方法、设计心得,能够深化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二、产教结合教学策略——教学改革
1.优化课程体系
产教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践和理论的双向配合,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建学科专业、课程、实践项目等。高校要在现有学科框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建设、新型技术、区域、企业需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科学制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以用为本”。首先,核心课程、主干课程要配套相应的实践课程,将应用性课程中的作业与实际课题相结合,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基础平台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后,建立适应企业实际需要的实验室和行业需要的实践课程体系,为专业和企业前期的实践实训准备硬件设施。
2.打造师资队伍
教师是产教结合的直接执行者,能够保证产教结合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效果。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要重视和培养兼具知识和技能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如可以组织专业教师、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企业参观、培训等,或者引进一线优秀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的理论讲授更能深入浅出,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训练更有质量保证,同时能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总之,平面设计专业产教结合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更新和改变教学模式,建立与社会人才需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培养优秀的专业平面设计人才,使毕业生能及时胜任工作岗位,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作者:杨华华 单位: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俊竹.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与职业,2015(28).
篇7
[关键词]大平台+多方向 课程体系 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吴锡平(1981- ),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广告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策划、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40-02
随着我国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消费人群对商品审美意识和生活品质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大众视觉传播业的先行者,广告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它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将为更多人所需求。当然,这种日益增长且不断提高的需求也对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高端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形式,它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服务于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上,着重培养行业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管理人才。而这类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及素质,应与企业的发展规模、主要产品,以及企业的具体岗位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必须体现鲜明的“职业特点”。在现阶段,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改革课程体系、与学科教育互为补充、形成自主特色,是其提升发展潜力,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站在产业的高度,针对各门类人才知识、能力目标进行科学梳理,打造“大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是达成这一目标的积极尝试。
一、以“大平台+多方向”为标准,明确产业人才培养方向
广告产业的基本生产形式是指广告公司受项目客户委托,围绕客户市场目标,为客户提供的广告、设计、制作、以及广告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服务。广告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着广告目标的达成而进行,广告产品必须能够被目标群体或大众消费者接受,最终为客户实现市场推广目标。因此,整个广告信息的设计、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服务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广告企业会由于目标客户的不同、自身产品的不同、服务层次的不同,以及差异化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分解成各种专业化设计公司。这类公司规模有所不同、产值也有差异,但基本都具有同一个特点,即“多种经营,专项发展”。而“大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正好与这一生产模式相对应。
“大平台+多方向”的建设思路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由文化课、基础理论课、基础美学课、软件基础课等通识类课程构成的基础型教学平台。这个平台上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学习和掌握,课程完成后具备在广告企业中基础岗位的任职能力。同时,通过大平台教学,学生能够逐渐对广告设计的各个门类产生认识,并形成各自对不同方向的认同感,为后续学习定下目标。第二阶段则是根据各个门类的岗位要求和能力标准,通过整合提炼,划分出若干个专业方向,制定分方向的专业进阶课程。学生通过各种分流手段进入此阶段后,将进入专业能力的提升阶段。此时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各方向的岗位核心能力为依据,以提升就业起点为目标,进行强化训练。“大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既有助于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利用有限的学时,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方向化岗位执行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同时具备大广告产业内的岗位迁移基础能力以及在专项岗位上的快速上升优势。
二、以“大平台+多方向”为依托,建立学生能力“差异化”发展机制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在无法实现就业的情况下,任何对教育水平和手段的褒奖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高职院校将课程开设目标与“就业”相捆绑就显得合情合理。“教育”与“就业”并不矛盾,反而是递进关系,关键是要将与广告职业相对应的各项要求通过课程内容分解和教师的言传身教灌输给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核心内容不是教学生应从课程中学到什么,而是教学生如何从课程中学。教师要区分课程内容中的核心能力、次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让能力水平各有差异的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各取所需。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告设计已从单一的平面设计发展为具有平面设计、会展设计、数字设计等多方向的大门类专业,因此,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未来不可能都是平面设计师,广告的生产力也不仅仅在于“平面设计”。由于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以及教育分级制度的体制所限,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客观上存在美术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创意设计发展潜力有限等问题,换句话说,难以效仿本科院校实施精英化教育。所以,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当通过“大平台”课程的学习尽可能地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岗位基础能力,拓展基本就业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再通过“分方向”的专业教学,让设计能力各有所长的学生在课程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新的方向。这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精确把握,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其他岗位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形成务实的“差异化”发展机制。同时,也能为一部分有潜力、有目标的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拓展专业范围,以提高就业质量。
三、以“大平台+多方向”为契机,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我国广告设计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进入规范化、专业化的理性调整阶段,也就是说“就业门槛”正在不断提高。基于这一点,“大平台”基础课程就应承担起指导学生跨入专业门槛的阶段性目标。本专业学生需掌握的基本技能目标主要包括:基础业务――掌握媒体技术实务知识、市场知识,具备调研、人际交往、策划和文字表达能力;基础设计――掌握构成基础、图案基础、色彩基础知识,具备图形创意和软件基础设计能力。因此“大平台”基础课程的构建应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整合:第一,以体现全面育人为目标的通识能力课程;第二,以掌握相关业务知识为目标的业务基础课程;第三,以掌握图形美学和基础设计、制作能力为目标的设计基础课程。由此构成奠定本专业学生基础能力的“大平台”课程群。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完成多个方面的能力提升:首先,既有的文化课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其他跨学科知识继续得到补充和提高;其次,初步完成从一般知识学习到专业技能学习的角色转换;最后,通过各种专业基础能力的学习,对专业形成认识,并对照自身能力逐步明确发展方向。
如果说“大平台”课程对于学生能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话,那么“多方向”课程则是高职专业学习的深入以及核心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专业定型和技能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方向”课程的特点在于:均建立在共同的基础能力平台之上,但进入专业学习后,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并最终发展成独立的门类,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很难同时掌握这些内容,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找准方向重点提高,把某一个方向的知识技能学精学透,达到就业标准。目前我国广告设计行业主要围绕平面设计、会展设计、数字设计三个方向进行分类发展。其中,平面设计主要通过字体的排列、图形的创意加工、版面的结构组合等方面的技巧,形成视觉表现力,传达广告意图;会展设计注重在三维空间中多角度、多个面的视觉表现,结合灯光、道具等手段营造展示氛围;而数字设计则是以数字化的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感知元素,通过虚拟方式进行信息传达。三个方向的核心能力之间交集点较少,且内容较多,无法在有限的学制时间内全面充分掌握,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深入掌握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知识与技能。“多方向”课程群主要包括:(1)以掌握色彩、构图、包装、形象设计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平面设计方向课程;(2)以掌握空间效果表现、商业视觉推广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会展设计方向课程;(3)以掌握数字媒体表现、人机交互技术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数字设计方向课程。“多方向”课程是基于专业“大平台”课程之上的核心技能提升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可分方向平行设置,采取科学的分流手段,引导学生重新组班,按方向配置教学资源,因材施教。
四、以“大平台+多方向”为载体,形成高效的执行和管理机制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的调研和规划,而对其预期效果的论证,则需要通过高效的执行和管理体制来运行和检验。在执行方面,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共六个学期,对照“大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这六个学期可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二个学期为第一个学习阶段,这也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的一个过渡和初期转型阶段,可将“大平台”基础能力课程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排入这两个学期。第一阶段完成后,专业所在院系可通过能力测试、学生自主选择等方式分方向,并进行班级的重新调整,如院校已开始施行工作室化教学,则可弱化班级概念。余下四个学期为第二个学习阶段,这也是学生在校三年中最为关键的专业技能提升阶段。“多方向”核心能力课程可在这个阶段植入,主要包括方向性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项目实践能力、顶岗实习能力的提升。在管理保障方面,则需要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总体框架下,对应“大平台+多方向”的建设思路,重点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信息反馈机制:(1)建设具备方向性特征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对专业教材、课程资料、校内外实践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和功能调整,形成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学资源;(2)进行教学与管理的动态化考核,建立配套的教学检查、实训管理、督导和评估制度,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强调过程性的评价机制;(3)确保信息反馈的及时、畅通,运用教务管理系统、网络学习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多途径、全方位了解教学信息、掌握教学动态,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4)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逐步完善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标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广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广告设计的方法与手段也处于不断升级和变革的发展过程之中。作为广告设计一线从业人员的培养主体,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手段必须适应产业的调整和发展。而“大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正是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积极探索,也将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陈艳彩.创新型广告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
[2]戴建华.浅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大视野,2010(20).
[3]彭金波.工学结合造就广告设计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
[4]孙肇论,严亚.高职广告专业课程设置偏差与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9(5).
[5]谭典.浅谈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J].美术大观,2008(12).
[6]王永生.创新方略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 思考 建议
现代平面设计教育在我国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面对中国偌大的设计市场,国内的美院、综合性大学等纷纷开设设计系以应对这种局面。经过这么多年的设计教育,各高等院校也顺应时代需要做出一些相应的改革。其中,就过去美术院校的“工艺系”到今天的“艺术设计系”名称的改变可窥到设计教育中改革的印记。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想当前平面设计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平面设计本身是种对生活方式的创造。在人类历史上,设计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时也标志着
人类文明进程的前进步伐。但客观地看,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自身还不很完善。
首先,在教学中重视造型基本功,这本无可厚非,但却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今天的学生正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前进。因而,旧的平面设计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正如用安格尔的方法不会有凡高;用徐悲鸿的方法也不会有贝聿铭一样,纯美术(油、版、雕)的造型训练、色彩练习,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并不是完全适用的。
其次,在大学四年的课程安排中,过多的基础训练,导致了学生对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平面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学科间的交叉明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一些理论课是有必要的。
再次,前面提到了“包豪斯”的教学。本来,包豪斯重实践、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等等,都是平面教学应当学习的。但由于一开始对其理解的偏差,导致了今天各院系的平面设计专业明显地缺乏活力、创造力,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也明显落后于时代。很多学生作品毫无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点,放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没能很好地将平面设计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二、加强平面设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体系中应增设“设计管理”课程
过去我们搞平面设计教育,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从日本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引进企业形象策划(CI)潮以来,教学上就有了些改革。基础教学我们沿用的依然是包豪斯传下来的三大构成。这时候的平面设计专业(或者装潢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企业形象策划为主。而且在引进CI方案时,我们把它分为: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大块。设计专业的教学以视觉识别为主。而“设计管理”课程是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在设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从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总共不过 23年,各领域都在经济大潮中摸索着前进。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时间更短,“设计管理”课程的缺失是有其原因和社会背景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内部科学的管理体系也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设计师面临的与创作对象(企业 )之间的交流日益重要,“设计管理”课程也就提上日程。
在过去我们的平面设计教学中,仅以设计的基本创作为主线,没有注意到与创作对象(企业 )之间的沟通,再加上技法滞后等造成:
(1)学生只顾埋头做手工设计的技法练习和相应的简单肤浅的设计思想的思考,对设计的深入思考缺少认识。
(2)理论体系不健全,对所学专业企业形象策划 (CI)缺少认识的完整性、高度性。
(3)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市场运作等方面处于一种逐渐完善的阶段。因此对设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有所高度的认识。
2.平面设计教学应模糊学科间的边缘界限
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设计学科的边缘性要求新的设计人才必须是综合性人才,而不是一味地“专”下去。平面设计在现代社会扮演的不仅是传达信息的角色,同时还担当了传达思想的、甚至是传承文化的重担。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如文学、哲学、艺术等。要让学生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自身就是艺术、技术、社会生产力等交叉而兴盛的一种新的学科,其自身的边缘性应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另外,还可在课程中尝试开设市场学、消费心理学等课题。当然,在强调学科“边缘性”时,并不是要求平面设计者个个成为多面手。模糊学科间的界限,不是模糊专业本身,只是学科间的交叉有利于平面设计自身健康、全面地发展下去。既然平面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专业性是其立足点。
3.平面设计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脑的出现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速度和质量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它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者的工作效率和作品的制作工艺。在这种形势下,平面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不熟悉的领域,要在这个需求逐渐提高的新环境中不断提高平面设计教学的水平,跟上科技的进步的步伐。面对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设计者潜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软件的应用,平面设计逐步走向程式化,这就要求设计创意必须具有个性。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平面设计教学要符合人性化与绿色设计需求
篇9
平面设计本身是种对生活方式的创造。在人类历史上,设计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时也标志着
人类文明进程的前进步伐。但客观地看,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自身还不很完善。
首先,在教学中重视造型基本功,这本无可厚非,但却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今天的学生正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前进。因而,旧的平面设计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正如用安格尔的方法不会有凡高;用徐悲鸿的方法也不会有贝聿铭一样,纯美术(油、版、雕)的造型训练、色彩练习,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并不是完全适用的。
其次,在大学四年的课程安排中,过多的基础训练,导致了学生对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平面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学科间的交叉明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一些理论课是有必要的。
再次,前面提到了“包豪斯”的教学。本来,包豪斯重实践、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等等,都是平面教学应当学习的。但由于一开始对其理解的偏差,导致了今天各院系的平面设计专业明显地缺乏活力、创造力,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也明显落后于时代。很多学生作品毫无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点,放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没能很好地将平面设计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二、加强平面设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体系中应增设“设计管理”课程
过去我们搞平面设计教育,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从日本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引进企业形象策划(CI)潮以来,教学上就有了些改革。基础教学我们沿用的依然是包豪斯传下来的三大构成。这时候的平面设计专业(或者装潢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企业形象策划为主。而且在引进CI方案时,我们把它分为: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大块。设计专业的教学以视觉识别为主。而“设计管理”课程是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在设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从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总共不过23年,各领域都在经济大潮中摸索着前进。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时间更短,“设计管理”课程的缺失是有其原因和社会背景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内部科学的管理体系也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设计师面临的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交流日益重要,“设计管理”课程也就提上日程。
在过去我们的平面设计教学中,仅以设计的基本创作为主线,没有注意到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沟通,再加上技法滞后等造成:
(1)学生只顾埋头做手工设计的技法练习和相应的简单肤浅的设计思想的思考,对设计的深入思考缺少认识。
(2)理论体系不健全,对所学专业企业形象策划(CI)缺少认识的完整性、高度性。
(3)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市场运作等方面处于一种逐渐完善的阶段。因此对设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有所高度的认识。
.平面设计教学应模糊学科间的边缘界限
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设计学科的边缘性要求新的设计人才必须是综合性人才,而不是一味地“专”下去。平面设计在现代社会扮演的不仅是传达信息的角色,同时还担当了传达思想的、甚至是传承文化的重担。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如文学、哲学、艺术等。要让学生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自身就是艺术、技术、社会生产力等交叉而兴盛的一种新的学科,其自身的边缘性应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另外,还可在课程中尝试开设市场学、消费心理学等课题。当然,在强调学科“边缘性”时,并不是要求平面设计者个个成为多面手。模糊学科间的界限,不是模糊专业本身,只是学科间的交叉有利于平面设计自身健康、全面地发展下去。既然平面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专业性是其立足点。
3.平面设计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脑的出现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速度和质量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它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者的工作效率和作品的制作工艺。在这种形势下,平面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不熟悉的领域,要在这个需求逐渐提高的新环境中不断提高平面设计教学的水平,跟上科技的进步的步伐。面对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设计者潜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软件的应用,平面设计逐步走向程式化,这就要求设计创意必须具有个性。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平面设计教学要符合人性化与绿色设计需求
篇10
近年来,省教育厅也提出了课改培训要求,这一方面需要学生做出改变,另一方面也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提高师资力量建设,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为社会做准备。学院可以制定计划,不断分批次选送骨干教师参加课程改革的培训班学习,并通过各项措施实施起来。这是一种辐射作用,通过自身的影响对其他教师进行改变,具体的形式也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在领导团队的指导下,对某个城市的一部分广告设计公司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整理出有哪些代表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针对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这些转变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还要通过对往届毕业生或者是在岗实习学生进行详细的访谈,这样可以全面深入地分析各个职业的工作过程,让学生明白每种职业能力成长的规律。这样教师吸收社会的经验的同时,更好地明白了企业的需求,再转达给自己的学生。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有较广的适应性,还要根据不同的岗位确定自己的针对性。这也是要求学校应该在培养平面设计基本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培养各类技能型人。
二、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一)为特定的岗位培养特定的人才
经过调查与研究,再结合专业特点,平面设计可以采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有二个学期的基础学习,三个学期的专业设计学习,一个学期的实践。第一、二学期学习基础知识,第三、四、五学期学习专业课,同时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设计一些主题项目,第六学期则主要是实践,进入专业教师技术服务的设计公司,所有学生参与公司的设计项目,可以采用工作组的形式来组织学生。这样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岗位情景,让学生适应公司的运作模式,以便将来毕业后可以更快、更好地投入工作。在分组时,每组大约4到6人,并安排一个项目负责人来进行项目整体的协调与组织,根据学生的特长分派适合的任务,例如草案设计、图纸表达、设计报告等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负责人还要促进学生在工作中互相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真正进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应用性,让学生直接参与、感受实际设计项目是怎样运作的,把学生培养成公司真正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只学了知识却不会运用的应试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符合科学规律,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点,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最终通过实践培养出社会真实需要的人才。
(二)专业课程体系构架
要注重培养平面设计专业人才,这是教学培养的目标,更是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不等于能力,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结构,应该分开分析,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新型的应用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了解未来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结合企业单位专家意见,形成平面设计专业自己的新课程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大致分六个模块,这是最基础的体系,运用到不同的工作中并不是绝对独立的,是相互融合,但也有自己的特点。简单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专业素养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新课程体系主要是从能力角度出发的,教育指导思想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直接可以说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工作。
(三)注重工作过程,加强专业课程培训
工作过程事实上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件工作任务的整个过程,不管完成地好不好,都是要有结果的。这就要把企业的工作流程体现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个直接面向社会的教学系统。这是直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是一种模拟的岗前培训,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走向工作。这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具体了解工作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更直接的的方法就是针对职业岗位模块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校内训练平台。更是可以引入企业机构,让学生参加真实的项目的制作,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从最开始的草图到后期的修改,学生要掌握核心软件技术,特别是新兴的高科技。这也方便了学生熟悉生产环境,学会如何与工作伙伴相处,培养最重要的应变能力。
三、学生独立完成完整的项目
如果学生一直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原本的实践意义。他们应该独立完成项目,在之前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完成后师生对项目进行分析。根据制定的方案,学生独立去完成,要保证整个项目是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来进行,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完成任务,应对各种突发问题时积极思考,不是想着寻求帮助,已达到项目规定的要求为标准。
四、结束语
- 上一篇:城乡规划毕业设计案例
- 下一篇:人事规章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