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毕业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规划毕业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与管理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2-3]。在进行培养方案制定与教学模式选取的时候,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基础、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专业的特殊性来酌情选择与制定。集宁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在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主张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地理科学与城镇规划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将人文地理的人文、经济要素,自然地理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与规划设计技术结合起来,构建专业应用性强,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新型快速城镇化对综合性、跨学科专业人才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1.1 人才培养理念
集宁师范学院近几年经历了从师范类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的探索之路,新增了许多非师范类专业,初步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2 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既能在相关规划管理和企事业部门谋职,又能在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内发展。特别是能为规划行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大数据时代规划工作方法的改变和新的技术要求。
1.3 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该校专业建设基础,围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向,直面设计类单位以及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对人才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需求,力求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人文地理以及城?l规划理论及技能的交叉学科型人才。为此,学校构建了“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3年的基础课程实践加1年的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其中,3年的基础课程实践内容包括各个规划课程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操作(手绘制图、电脑制图、现场踏勘、实地调研等)以及地理课程的实验内容和野外实习内容,同时安排短期的集中实习(每学年两周)。毕业综合实践安排学生到设计类单位或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实习(1个学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实践性内容占总比60%以上,即鼓励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实践类论文,理论研究类论文占比较少。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次: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实践内容深度的提高,将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并且促进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真正达到专业的实践培养目标。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及实施措施
集宁师范学院在完善专业培养计划与改进专业课程规划建设的同时,学院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会有所转变,如将培养的重点放在培养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上,具体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就是既可以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城市交通设计规划、市政规划等工作,又有能力制定相关法律度,同时还可以从区域环境、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以更高的视角来从事行业工作,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1 课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得到了一系列调整:将城乡规划理论与实操技术并重,不断加强计算机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完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平台;需要在校外进行的实践教学,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课程调研、综合实习、专业实习等),为学生在校外调研、实习创造优良条件,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创新。
2.2 科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问题解决型、自主研究型和案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4],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调研勘探,通过告知调研对象、范围及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实地调研―遇到问题―现场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调研报告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竞赛、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2.3 校企合作育人教学模式
依托学校在当地进行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加强与规划部门、国土资源管理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搭建校企合作育人的平台,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校企共同探讨实践教学合作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对接。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殊性,学校已与当地的规划设计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将该院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方面接触实际项目,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深化专业知识。
篇2
关键词:CDIO;城乡规划;实践教学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KT2015090);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2015年研究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规划学科作用突显,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适应城乡建设发展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强,价值观正确的应用型人才。“规划”对城乡的发展起到了前瞻性作用。全国各地每年编制大量规划方案,在此过程中,有些方案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促进了城乡建设的发展,也有方案没能得到实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的发展。CDIO在城乡规划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不同专业和地方都有不同的进展。
1.CDIO模式概述
CDIO(C-Conceive,D-Design,I-Implement,O-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是针对有实践需求的工程类学科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实施措施和检测标准。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大学等院校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以MIT为首的几十所大学采用了该教育模式,并获得了成功。CDIO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从产品设计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创作最终的产品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和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主动性。
2.CDIO的研究进展
2.1在常规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展
很多院校在课程体系中贯彻CDIO理念及标准,整个课程体系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干,将培养目标融入教学过程。所有学习内容围绕“项目”这核心目标来进行,并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据实际情况综合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把相关的基础课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等内容和走入社会后应具备的相应项目管理和实践等能力要求融于教学及实践项目中,并利用实际项目的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素养稳步提升。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走到各大规划设计院、设计公司、相关单位等场所进行实习,实行校企联合,⑹迪坝氡弦瞪杓颇谌菹嘟岷希以毕业设计为学科的最后项目,考核方式上采取CDIO 标准,从全面评价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相关的毕业生具备相应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让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并掌握相关专业的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2.2基于CDIO模式的特色专业建设
基于CDIO理论及教育部和国家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结合各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很多地区制订了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发展了当地的特色,深化了跨学科、专业培养学生的理念,进行了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实践能力、适应性强、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且很多地区已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为创办特色课程体系,很多院校将基础与专业课建设的重点放在专业基础课程群、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群等方面,并制订和完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开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核心、主干课程基础上,跨学科整合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加强规划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并利用课余联合相关企业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项目的机会,从而培养了具有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强、有创造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3 CDIO理念在高校实验室规划管理及实验教学中的研究进展
根据CDIO的要求,及实验教学中的理念“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各高校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力支持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国家、省部级等科技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软硬件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近几年很多高校组织参与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嵌入式大赛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该举措有利于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存在的问题
3.1人文素质教育严重不足
一些高校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模式仍“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物质态规划层面,课程设置中人为地削弱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培养的部分学生是缺乏理性思考的。
3.2忽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现实教育中,有一部分规划从业行为的实际情况已经与职业化教育所提出的规划信仰严重脱节,造成行业信仰与从业行为之间的内在冲突,具体表现为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效率要求与公平原则之间的冲突时,为了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与效率,出现了职业道德的危机。
3.3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差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学生还是主要通过课堂授课接受实践教育,即使有工程实践训练,有一些也是纸上谈兵走形式。
3.4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由重情义转向重功利,理想信念由高远转向现实。很多学生只追求功利、淡于修养等,都将直接影响他们成长成才。
4结语
CDIO在城乡规划教学中有良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现代教育下,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目标,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相联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化人才,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军.案例教学法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篇3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地方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
地方应用型高校因在办学历史、经费投入以及社会关注程度等方面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较大的差异而使其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实践条件以及生源质量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这导致其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明显不足[1-2]。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如何针对地方高校办学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地方高校自身特色、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在现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与地方经济产业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突出、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教育教学方式不灵活、考核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实验室建设和校企合作较薄弱、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和保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3-5],和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迫切需要探索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河南城建学院是以工科为主、以“城建”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地方本科高校,自2017年开始对标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战略,建设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大学科技园、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河南省城镇综合设计研究院、百城建设技术研究院,搭建了坝道工程医院河南城建学院分院、河南省城乡规划大数据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高分数据平顶山分中心、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科研监测中心、城市固废综合处置与生态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健康食品协同创新中心、尼龙产业技术学院、BIM技术研究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中心等科研创新服务平台等,致力于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本文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进行探讨。
2.1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
人才培养方案是体现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专业教育的依据。河南城建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4年开始设置并招生,人才培养方案经历了2015版、2017版和2019版3次修订,2017年开始探索工程教育认证模式,但还未完全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12条构建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关联矩阵,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构建了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关联矩阵,但是还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不能够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不科学、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重构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2.1.1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开展深入分析,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做到了形似,尚未完全契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内涵。经过近2年的实践,不仅使任课教师接纳工程教育认证方法,使得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而且使任课教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内涵理解更加全面透彻。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基于专业认证标准的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力争做到针对学生的毕业要求“明确、可衡量、全覆盖”、毕业要求可以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可以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等3个方面。2.1.2结合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产教融合方式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具备优秀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合理的产教融合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顶层设计上作出合理布局,对接新能源领域的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项目。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探求与企业合作建设研究所、实训基地、共建校企合作课程等,并探求将学生送入企业一线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工作,共同培养拥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2优化课程体系、体现新能源专业特色
新能源专业培养方向涵盖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核能等,学科涉及面广,不同方向要求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同,课程之间跨度较大,基于河南城建学院长期形成的城建类学科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依据学校“依托建设行业、服务城镇化”的服务面向,河南城建学院开设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侧重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应用,偏重于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设计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如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及分布式能源系统等,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在以往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着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学科知识体系不完整、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在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重新整合和规划课程体系,认真梳理课程的内容与关键知识点,着重突出工程能力和设计能力这2条主线,增设了锂电池储能系统设计及应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了Matlab技术工程应用、计算机辅助制图、能源工程管理与工程经济、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等个性拓展课程模块,构建了知识结构完整、课程衔接合理、更能体现新能源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并着力构建风、光、储、输以及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等的全流程新能源应用体系。
2.3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2.3.1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新工科人才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河南城建学院新能源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着力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2017版、2019版相比,2021版新能源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由31.4%、34.3%提高至35.3%。2.3.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结合新能源专业的课程特点,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采用目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对应有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的理论课程,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即给学生下发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目的去预习课程内容。在讲述每个知识点前,先介绍其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结合工程实际告诉学生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寻求解决方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着力描述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多讲述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思维,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提高其对专业的认知,增强对专业知识应用于工程设计中的能力;课后,通过在学在城建等网络学习平台向学生有关工程设计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打卡,完成所布置的任务以巩固所学知识;在所学课程结束后,安排相关实验、实习环节,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在工程设计中。由此,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实验、实习环节4步层层递进地渗透解决工程问题的思想、思路和方法[6]。从而有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2.3.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在开展好理论教育第一课堂的同时,将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以“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理念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理论的同时,通过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还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知识融会贯通。在第一课堂中利用已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初步建立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并引导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创业理念,同时利用“协同育人”“实践育人”方式将学生带入工程实践中来,让学生参与到工程中去,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通过科技竞赛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所学专业知识,并将其有效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能力。2.3.4狠抓毕业设计质量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作为学历教育的最后一部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是专业素养的凝练和升华,是理论教学转向应用研究的堡垒。毕业设计可以深入反映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新能源专业应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的全周期管理,把好指导教师关,把好选题关,把好指导过程关,把好答辩关,把好诚信关,把好学术关,保证设计质量。在设计选题方面,提倡真题真做,一人一题,尽量选择既能满足课程目标要求,又能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实际的课题,强化规范意识,让学生在设计中接受实际工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系统思维能力、学习与应用能力、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在设计实践方面,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查阅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凝练精华的意识,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中去的思维;在创新创业拓展方面,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深入参与一项相关学科竞赛或科研项目,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2.4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虚拟仿真项目为依托,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虚拟仿真教学方面,充分利用MOOC等线上优质共享实践教学平台内的资源,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搭建虚拟仿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综合性、智能化、开放性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在搭建实践实训基地方面,充分运用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平台,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合作搭建实践实训基地,着力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2.5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
深化持续改进理念,不断完善专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在校院二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形成自下而上的专业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闭环机制,把“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改革联系起来,把成果导向、过程性评价与教学评价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把持续改进和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与质量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不断加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人才培养各环节,持续提升新能源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3结束语
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推进,河南城建学院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新工科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构建一个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应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仍需进一步强化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项具体工作中并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祥秋,张玉红,饶德军.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大学教育,2018(2):127-129.
[2]刘楠,杨策.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9):4-6.
[3]黄长军,周青山,曹元志.专业认证和OBE理念下地方高校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21(8):132-134.
[4]李志义,赵卫兵.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最新进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39-43.
[5]李志义.对毕业要求及其制定的再认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10.
篇4
0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7号),安徽建筑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被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给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包括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布置原理、水量计算、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工程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及管道系统的运行管理理论。
1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给排水管网系统》教学方式主要包括理论授课、课程设计,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形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加权平均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
1.1课时偏少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因此很多高校的专业课学时数都被压缩了。在2003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一种新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合并了排水管网和给水管网两门课程,使其成为了一门课程。过去两门课时总学时是64学时,合并成一门课程后总学时变成了48学时。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总学时缩短了,然而本门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内容较多,难以在缩短后的学时内将所有教学内容都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且为了赶教学进度,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多媒体教学存在节凑快、信息量大、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节省板书时间等优势,但同时多媒体教学也有其弊端,比如节奏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突出重难点,学生容易感到思绪和视觉疲劳;多媒体教学方法信息量太大,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思路等。虽然板书不具有信息量大、节省板书时间的优势,但是为学生留了足够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1.3缺乏对工程实践训练的认识
学生没有机会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也没有真正了解所学知识在工程应用领域的运用,如此不仅无法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制约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有三个特点:①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③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实施这一计划,必须科学把握其内涵和要求,准确定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优化培养方案与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社会尤其是企业培养大批能力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3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探讨
3.1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得以实现的方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以往的接受式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往往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机械的应用者,造成实践能力不足、创新精神缺乏、团队意识淡化等。为了更好地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的要求,大力推行该课程研究性学习方法,即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以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升。
3.2行业企业合作
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是培养高质量卓越工程师的关键。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具备高校所没有的条件:能够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环境。针对行业企业(包括市政设计院、自来水公司、施工单位)的合作体现在如下方面: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指导下,在行业组织制定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大纲、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接受给排水行业组织或协会对给排水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3.3合理选取教材,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卓越给排水工程师必修的课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在课时是48学时。教师要在规定的学时内,将理论内容讲得更深更透,这就需要将课程内容更好地整合和提炼。目前该校选用的教材是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该教材将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内容体系,并引入了国内外最新的管网理论和科技成果,对给水管网设计的水力计算和优化理论与计算方法等内容做了较大的变动和改进,使用该教材,可使学生认识和掌握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更好地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进行。但该教材也存在实践应用内容偏少、例题偏少的问题,针对此情况采取了新旧教材结合使用的方法,将给水排水专业在2003年之前用的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上)作为辅导用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新旧教材结合使用,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4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
针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足,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一是通过将新方法、新模式引入教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传统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方法的融合;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知识的不同需求,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推行分层次和分类别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推进教与学的共同完善;三是针对目前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相互脱节的实际问题,推行课程设计提前布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模式,并请校外工程人员加以辅导,并参观相应的给排水管道设施,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进行验证,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融和互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鼓励学生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课程中的问题,辅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语言编程解决给排水管网水力计算、优化等科学问题。
4可行性分析
从2014年开始,课程聘请了包括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美华盛国际建筑设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高级工程师作为辅导教师,参与辅导课程设计及课程讲座。为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课程设计过程中每届均带同学去相关单位实习、参观、请专业人员讲解,先后去过的企业包括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池州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滁州市自来水公司、中美华盛国际建筑设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学校根据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安排落实了教学经费,保证了以上活动的顺利实施。
5结论
近几年来该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采取了以上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反应在课程设计质量稳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有明显改善,在毕业设计中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建锋,黄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 上一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 下一篇:平面设计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