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化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大学化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金龙鱼国际烹饪研究院以培养烹饪高级人才为特色,成立了以优秀烹饪本科大学生为主的益海嘉里班,而且还特别注重行业顶级厨师的业务培训,如:五星级酒店总厨、中国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名师、全国大赛金牌厨师等高级培训,为顶级厨师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研究院还设立了益海嘉里奖学金,公司每年给予适当的经济资助,鼓励成绩优异者和帮助烹饪专业的困难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据悉,金龙鱼国际烹饪研究院的师资队伍是由国内外知名的烹饪大师和管理专家构成的,课程主要包括分子美食、现代烘焙、中餐装饰、品酒艺术、日本料理、法国料理、美国料理等,教学内容将考虑广大学员的要求,充分体现多元美食文化、前沿的烹饪技艺、先进的餐饮理念。
7月2日- 10日,由益海嘉里集团投资,扬州大学教授、中国烹饪大师、金龙鱼国际烹饪研究院院长周晓燕策划,北京专业纪录片团队拍摄的《烹饪科学》圆满杀青。
灵感来自哈佛大学视频公开课
据该片总策划周晓燕教授介绍,该片灵感来自哈佛大学《科学与烹饪》——邀请物理学家、化学家等与烹饪大师一起讲述和演示巧克力、奶酪以及焦糖等西餐烹饪的奥秘。此次“中餐版”的《烹饪科学》共5集,分别为《食材》、《变化》、《火候》、《吊汤》以及《主食》。
院士、专家对话中国烹饪大师
该片采用科学家、营养学家、食品专家与中国烹饪大师对话的形式来诠释烹饪过程的科学,揭示烹饪现象的原理和奥秘。结合每一集的主题,摄制组特别邀请了阵容强大的专家和大师团队。专家团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著名营养学家杨月欣教授,江南大学知名食品专家、中国粮油协会油脂分会和营养分会副会长王王兴国教授,丰益全球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油脂专家姜元荣博士,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国内知名谷物专家赵仁勇教授,江苏省烹饪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扬州大学营养专业毛羽扬教授。烹饪大师团队有扬州大学教授、淮扬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烹饪大师周晓燕教授,中国烹饪大师、面点大师陈恩德先生,扬州迎宾馆副总经理、中国烹饪大师陈万庆先生,扬州狮子楼总经理、中国烹饪大师吴松德先生,南京香格里拉总厨、中国烹饪大师侯新庆先生,扬州大学副教授、中国烹饪大师唐建华先生等。
理论与实践结合动画与实验辅助
据介绍,作为尝试,先期拍摄的5集主题以淮扬菜为主, 《食材》取一年四季的时令食材代表——舂笋、自芹、螃蟹、茭白等;《变化》主要以鱼肉、糖、豆腐等烹饪方式的变化为例,讲述食材结构、性质变化带来的口感变化;《火候》通过水导热、油导热、汽导热三种形式讲述三种不同介质的导热特性对于菜品的影响; 《吊汤》则是分析清汤、奶汤、三吊汤的不同之处; 《主食》的重点在于表现发酵面团和水调面团、粳米和糯米之间的不同之处。
作为公开课,其面对高素质人才、专业厨师以及普通大众等不同人群,所以一方面要特别注重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要讲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此,他们邀请专家与大师互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边做菜一边讲述原理,通过现象解释本质。
此外,为增加可看性和方便观众理解,他们将较为复杂的科学原理用动画模拟的形势进行直观的呈现。以吊汤为例,猪肉下锅加热后,它的氨基酸、脂肪等如何产生变化;再比如,做鱼圆时,在加入盐、水等打鱼茸时,其蛋白质网络结构的变化等,这些都用动画来配合表现。同时,他们也开展了一些小实验,比如豆腐制作过程、吊汤中乳化现象等,这样就使整个公开课的结构更加立体,也更加完整。
中英双版,全球发行助力中餐申遗
篇2
>> 非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认知方式与情绪唤醒对大学生从事决策的影响 吉林省高校运动队对大学生体育认知方式影响的研究 信息网络对青年编辑认知方式的影响研究 非主流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网络非主流文化对中职生的影响 当前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场认知方式对信息加工影响的文献综述 小学生认知方式对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影响 论非主流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困惑 电视文化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太极拳的认知方式对治疗大学生抑郁症的功效研究 藏汉大学生认知方式前瞻记忆实验研究 社会认知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非主流意识文化对学生的负影响及矫正 网络学习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 转型期非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SAMUEI H. On Clash of Civilizations[J].International Data Information,2002(8):45.
[6] 王礼申.去个体化效应――群体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J].科协论坛,2009(6):17.
[7] 张宇鑫.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双轨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680.
[8] 伍安春,.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933.
篇3
1 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的区别
1.1 知识体系的变化
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基于高考大纲,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主要划分为必修1-2,选修1-6,其划分的目的是为学生减负,并使不同地域的考生在选修内容上灵活选择。进入大学以后,知识的基本框架虽与高中相似,但却变得更加专业化,而且不同的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不同,所学习的知识体系也不尽相同,如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无机、有机、结构化学等,而物理相关专业则把有机与无机化学统一为普通化学。
1.2 知识深度的拓展
大学化学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较中学化学都有较大的提升。比如中学化学对概念和定义要求过死,局限性较强,过多的从字面追求严格的定义与相互关系,而没有去从实质去挖掘概念和定义的意思,知识内涵较单一,严密性较薄弱。大学化学则重视知识的内涵及外延,重在化学思想、方法的引导和运用,重在了解本质,使学生清楚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明白各种公式及结论的来由,重视并强化实验的基本技术、方法、手段的训练。
1.3 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的差异
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升学率,因此培养学生如何解题、如何考试、如何拿高分成为教师灌输式教学的核心。虽然新课改把实验环节的要求提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仍然看多做少。加之目前课时压缩,教师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无法将涉及的化学基本原理展开,只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记住并学会使用某些特殊规律或者结论,但是其来源及推导与拓展则很少甚至不会讲授。然而,大学化学的教学是为各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或者培养教学、科研等研究型人才,因此它更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强化、拓展、提升,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2 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的衔接
由于大学与中学化学相比课程知识容量、难度都大大增加,思维方式也由以往的直观、定性变为抽象、定量,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且多数学生对此却并未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仍然停留在高中层次,仍然用老办法来面对和解决新问题,所以刚入校的新生对大学化学课程的适应变得艰难。做好大学与中学化学的知识衔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研究教材
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教师应当重视教材,学会分析并正确理解和把握它。新版高中化学教材在知识内容及体系上已经开始注重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但其在知识的学习侧重点及完整全面性上依然相差很远,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一方面对高中的化学教材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比较准确地衡量和定位高中生的化学水平,以便在讲授大学化学知识时做到较好的铺垫、引导;另一方面对大学教材加大研究力度,尽可能实现大学与中学化学的无缝对接。
2.2 改革教学内容
新课改后中学化学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泛,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掌握却日渐不足。进入高校之后学生接触到的大学教材,其内容的编排几乎与中学一样,因此有些学生无法提起足够的兴趣,缺乏新鲜感和探索欲望。即使大学阶段学习内容在理论深度上加大不少,但这好比是蛋炒饭,无论花样再变也无法吸引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大学化学的热情,高校教师应当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生相对熟悉的知识有所拓展和突破,引导学生分析因果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的固有知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实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过程。
2.3 优化教学方式
教学的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的衔接,更需要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学法的衔接,我们建议教师在最初的授课过程中尽量采用贴近新生知识基础的授课方式,讲授学生能听得懂的知识语言,使用学生较容易适应的教学方法,比如板书尽量完整,重点讲解尽量仔细,推导过程尽量完整,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熟悉的教学方式下逐步调整,并使其尽快进入新的学习状态,适应大学学习的要求。
2.4 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化学理论的获取都来源于实验。虽已占有很大比重,但中学化学实验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照样做的水平上。并且中学实验重视的是对其理论上的分析,强调的是化学仪器使用的规范性,满足于课本上规定的实验,这样很难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功能。因此,大学实验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探究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
2.5 引导学习方法
在中学化学的灌输教学下,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往往就是如何去做题,并简单地认为只要题做得好就掌握好了,从而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也并非面面俱到,仅剖析重点和难点,因此学生课前必须做好预习,课上做好笔记,课下查阅文献,并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将课堂知识具体化。这需要我们通过导师介绍和学长交流对新生在学习方法上加以引导,使他们清楚认识到中学与大学学习的差异,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
篇4
关键词:大学化学;科研前沿;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75-02
大学化学是各高等院校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医学、药学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其包含无机化学及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内容,较抽象,且理论性强。大学化学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此时他们还停留于高中那种“灌输式”的学习模式,对化学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抽象概念、化学方程式和相关计算的生硬记忆,而对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往往认识不足,这就迫切地需要他们向大学的学习模式转变,由被动吸收性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按照教材或讲稿的内容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使用传统的一讲到底、与科研前沿知识完全脱节的教学方法,就是一种落后呆板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只是教师的讲解,却没有学生的参与,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会导致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理论课内容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提高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进行创新性的改进,引入科研前沿的知识去充实原有的课本知识。这样,学生可以了解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也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2]。在大学化学教学中,适当引入学科前沿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情况,本文结合大学化学教学实践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应上好绪论课。作为大学化学课的第一次课,如果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能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绪论的内容应该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期盼心理。一般而言,学生关心的是大学化学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及学好大学化学对将来的发展有怎么样的作用。因此,绪论课要解答学生的疑问,突出大学化学这门基础课的重要性。现代科技飞速发展,许多新材料随之而生,而新材料的应用又促进了科技的进步[3]。大学化学这门课程有着极为丰富、热门的科学前沿知识,如超导材料、记忆合金、不碎玻璃、纳米材料、不锈钢、导电塑料、石墨烯等,这些科学前沿知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绪论课中讲述一些新材料的意外发现,乃至研制成功,再到实际应用,这样一些有趣的内容,往往会引起师生的共鸣,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适当讲解关于科研前沿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学学化学的兴趣。
化学学科的内涵极为丰富,学科交叉和融合是现代各科学发展的一大特点。在新形势下,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要求人才须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培养。因此,在大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来选取适当的科学前沿内容。此外,科学前沿的新成果不断涌现,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必将随之不断调整。基础理论教学是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许多基础理论,由于不能及时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体会其含义,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讲解热力学第三定律“在绝对零度,任何完美晶体的熵为零”时,学生只能从文字上得到“绝对零度不可达到”这个结论。实际上,学生对“是否存在降低温度的极限”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此时,若给学生引入最新的研究报道:2014年10月22日,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下属的格兰萨索粒子物理国家实验室宣布,他们将一立方体铜块冷却到6毫开(零下273.144摄氏度),这一温度几乎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实践表明,这个最新报道的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虽然绝对零度在实际生活中似乎无法达到,但科学家还是不遗余力地尝试着接近绝对零度。通过科学家对绝度零度的不断追求,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永无止境,激励他们学习科学工作者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做到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前提下,准确地把握相应的知识体系与所设的培养目标。另外,为了能够将相关科学前沿知识充分应用到大学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学习该学科的新知识,追踪该学科的相关科技研究最新发展趋势和动态,精心选取相关科学前沿知识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相关章节时,可以讲解碳的不同形态的材料,如金刚石、石墨、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等。
本文以石墨烯以及单层石墨烯的诞生历程为例来讲解。单层石墨烯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杰姆和克斯特亚・诺沃肖洛夫于2004年发现的。他们制备单层石墨烯的方法非常简单,先从石墨中剥离出比较厚的石墨片,之后将这个比较厚的石墨片的两面都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较厚的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地重复这样的操作,得到的石墨片也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可以得到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是单层石墨烯的诞生历程。
从此以后,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层出不穷,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科学家发现,离单层石墨烯的工业化生产越来越近。安德烈・杰姆和克斯特亚・诺沃肖洛夫因其在单层石墨烯的特别贡献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引入石墨烯的最新研究进展:石墨烯微片规模化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其下游运用研发成果层出不穷。
石墨烯未来五年在光电显示、半导体、触摸屏、电子器件、储能电池、显示器、传感器、半导体、航天、军工、复合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这不但会让学生很轻松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掌握抽象理论中原子结构化学键与物质形态的关系,又能了解当前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大大增加学生对抽象结构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理论结合实践
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在固体结构章节,学生对晶体中原子的周期排列、晶胞在三维方向的重复堆积,以及晶体的结构特征等知识点很难理解,认识和想象力跟不上教师的讲解。此时,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到实验室中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晶体结构。在实验室,学生可以接触大型的科研仪器――X射线单晶体衍射仪。X射线单晶体衍射仪的分析对象是一粒独立的晶体,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粒盐或一粒砂糖。单晶中,原子或原子团呈周期性排列,如果将X射线(如Cu的Kα辐射)照射到单晶上,就会发生衍射,接着对所得衍射线的数据分析可以解析出晶体中各个原子的排列情况,解析出晶体的结构。晶体的结构可通过测试的方法来确定,这对物质性能的解释、学科的发展以及新产品的生产和研发等,具有很大的作用。例如,2014年,中科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小组首次在世界上揭示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发现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与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直接相关,这为理解γ分泌酶复合物的工作机制以及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理提供重要依据。这一例子的讲解,可以极大地加深学生对晶体结构的认识,激发对晶体结构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明显的理论特点,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在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的辅助下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在大学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引入相关科学前沿知识来讲解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教学,将一些科技现象和流程通过动画形象逼真地演示出来,更能为学生提供眼、耳等感官刺激,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于相关的知识点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此外,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主动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之后根据情况对某些问题的解答进行补充和扩展。教师还应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活动或专业科技竞赛,还可以让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大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相关的一些科研前沿知识,既能让学生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些科学前沿的相关研究进展,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变成主动求知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结合科研前沿知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更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理念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燕.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J].中国冶金教育,2014,(3):1-2.
篇5
化学已深入到机械、电气、热力、能源、材料、信息、生命等各个科技领域之中.大学生的基础化学教育是非常有必要加以重视的,不能只看局部和眼前而就事论事”.同济大学施宪法教授等查阅了该校环境、材料、机械工程、汽车工程等8个系1991年后的322篇博士和硕士论文,其中有106篇不同程度地与化学直接相关,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基础性、渗透性.化学知识在全社会的传播,以其独特的科学素质影响着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着现代社会文明[2].
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态度问题
基础大学化学课多在大学一年级开课,学生刚刚独立外出学习,心理上仍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对未来工作学习目标不明确[3],对各学科的交叉作用更是一无所知.因此,有很多非化学专业大学生认为化学与自己的专业离得太远,认为学习化学用处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也不理想.有学生直接问老师:“我的专业和化学风马牛不相及,学习化学有什么用?”可见学生对学习化学的认识存在极大的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告知学生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比学习更重要的环节,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工科大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因为国家教委对大学生四年的总学时有严格的规定,各院校对于高等基础化学学时都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比如,河南农业大学大学化学理论教学加实验只有40个学时,其中理论讲课32学时,实验课8学时.
2.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地发挥.根据现在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涉及面要广,而且教学内容要新,要能解决一些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突破传统,建立现代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考核方法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很多高校的考核方法还是采取期末卷面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这容易造成学生读死书,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这显然是和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工科大学化学教学新方法探究
1.针对大学化学存在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解决.首先,每次上完课以后,就及时地给学生交代下节课的进度,让他们在课下进行预习,这样以来,就会大大缩减教师课堂上的讲课时间;其次,对于很好理解的概念和定义可以一掠而过.第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就大大节省了上课时间.
2.教学方法上,现在很多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自己缺乏参与性和主动性,上课就来,下课就走.第二,学生缺乏上课的兴趣,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兴趣才能干好,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对原来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1)带着问题上课.每次上课前给学生布置几个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在课外检索和查询相关资料,这样,我们既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而且也让学生了解了化学在他们所学领域内的重要性.2)学生参与讲课.
篇6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效果;教学模式;知识拓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科大学化学是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大学阶段系统学习和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重要机会,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再加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学生被动学习、交差应付的现象非常普遍[2]。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真正想学、愿学,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笔者根据工科大学化学的课程特点, 对如何增强教学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
一、精选教材和教学内容
教材是无声的教师,好的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力。目前大学化学教材很多,知识内容、编排结构和逻辑层次都有很大的差别,在众多的教材中精选出合乎时展和知识结构要求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充分联系实际和社会热点,从而学以致用,这是每位教师和学生所希望的[3-4]。针对以往教材知识点罗列、生涩难懂、缺乏铺垫和拓展,新入学的大一学生很难接受的现实,我们在众多大学化学教材中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终确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大学化学》作为教材,这本教材通俗易懂, 并且与高中的知识衔接比较好,既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学化学的基本知识,又能把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论题―――能源、环境、材料、生命等与化学结合起来研讨、审视,突出本课程的社会性、应用性。更为重要的是该教材在每章的结尾处,都选择与本章知识密切相关的重要知识点以科普的形式加以拓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近几年来,我在大学化学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会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应用案例,揭示所学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接下来,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从实际应用回到基础理论,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在此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知识向应用转变的过程。通过设置一些问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最后在前面启发、设疑的基础上,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通过这种启发、设疑和讲解三步跟踪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注重知识传承和拓展
当今社会信息量巨大、知识更新极快。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抓知识更新,所传授的知识要与社会需要接轨,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 在教材知识之外我会经常穿插一些与具体知识相关的化学故事,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家对这一理论的艰辛探索,如在物质结构基础和元素性质周期性的讲解中,提及了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贡献和对整个化学学科的重要贡献,门捷列夫在1908年提名诺贝尔化学奖,却由于人造金刚石的“历史轰动”错失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大历史遗憾。除此我还经常将自己科研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前沿知识带入课堂,让同学们去感受科学的魅力和创新的力量。比如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从1985年美国科学家Smalley研究零维C60开始,到一维碳纳米管的发现,再到二维石墨烯的发现,将世界范围内纳米材料和技术研发推向了,在此过程中碳纳米材料在新能源电池领域、高端复合材料制备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因此成就了两个诺贝尔奖(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和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通过知识的传承和更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验教学
“Chem-is-try”,化学就是实验,从化学的英文名字可以看出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地位。同理论课相比,实验更直观、更形象,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环节[5-7]。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一,在实验初期阶段,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型实验。如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电导仪、酸度计等中学没有接触过的仪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增进感性认识。 第二,在每个实验之前都要求学生必须深刻理解所做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弄清实验原理和方法,了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这不仅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完成一些必做实验之后,我们还增设一些研究设计型实验, 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 分析相关实验结果, 并对结果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增强科研兴趣。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内容和考察模式。在设置考核内容和模式时,我们从学生的基础知识、自学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 既要考察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技能和实验报告预习和记录, 又要采用试卷和口试等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又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 改革化学教学方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J]. 华人时刊(中外教育),2011(1):137
[2]张国生,杨素平,何丽娟. 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0 (04):81-83
[3]来月英,宋心琦.关于化学教材改革的看法和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2(1).
[4]张云怀,曾政权,甘孟瑜.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8(03):230-231 .
[5]张小林,周美华,李茂康等.论化学实验中的“设计性”实验[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7,5(2): 7476.
篇7
近期,在湖北公司某重点项目开盘过程中,湖北公司各级领导未按照集团的只是制定开盘方案,集团营销中心未能坚持原则,审核把关不严,导致看盘方案决策出现重大失误。同时,湖北公司对公司关系户审核存在严重漏洞,导致公司部分领导、员工虚报重点客户入围满足私利,严重影响公司的品牌形象。以上问题反映出部分公司相关部门领导责任心缺失,对集团重大专项工作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工作严重失职。
“在其位,谋其政”,这是每一名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任何一名员工,之所以被安置在一个职位上,就是为了让他做好自己就应做的工作,“实事求是”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集团的发展努力奋斗,而不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不是利用手中公司给予的权利去谋取私利。通过公司此次相关事件处分的学习,使我深刻领会到诚实做人,廉洁做事的重要性,把集团的利益放在首位,做事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扎实作风,要为集团争创效益,做好本分工作,在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导标,千万不能偏离了正确的工作路线,否则追悔莫及。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牢记集团利益胜于一切的宗旨,坚持诚实做人,廉洁做事,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抵抗金钱诱惑的能力。经受住便利关、金钱关、人情关等不断侵袭的考验,抵挡住无数的诱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要端正自身职业道德思想,增强道德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不会去干好本职工作,心思也不会放在企业发展上,所以一定要端正好从业道德思想,要有道德廉耻观念,严守职业道德底线,在人生上要淡泊名利,淡定从容面对一切;在工作上要向上对得起领导,尽心尽力为企业发展干好本职工作。严于律己是人身修养的一种境界,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时时处处明于自察,大事小事严于律己,才能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因此每个恒大员工都应该自觉按照“严于律己,恪尽职守”的道德自律要求来约束自己。
通过这次事件处分认真学习、研究,与自身的工作职责相结合,我觉得要做到平时工作、生活、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时常反思和检查自己,在各项工作的落实中,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履行工作职责。
篇8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45-02
无机化学(工科)是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材料、环境、生态等有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整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有关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每年约有900名本科生学习该课程。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及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具有较高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培养用化学的思想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改革,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培养建设,以及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良好的效果。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前沿并重,开拓学生们的化学视野
无机化学是一门传统的化学基础课程,在该课程中介绍的知识都是非常经典的,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较为枯燥,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在相应章节的学习中将该内容在生产、科研中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使讲课内容不显得空泛和枯燥,学生也会觉得自己学习的知识大有用处,学有所用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我们在讲到原电池部分时,适当介绍干电池、铅酸蓄电池、锂电池等的原理及应用;讲到晶体缺陷时介绍掺杂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讲授沉淀-溶解平衡时介绍水热合成法的原理;碳族元素的学习中,加入纳米材料的研究等。
2.诺贝尔化学奖的编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诺贝尔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编辑了相关的诺贝尔化学奖简介,链接在课件中。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我们现在学习内容的发现历史和发展历史,有助于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实验性、理论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生平、研究过程的介绍,使他们了解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基础课程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例如,当讲到杂化轨道理论时,我们介绍了杂化轨道理论的创建人,著名的美国化学家,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L.Pauling,指出Pauling之所以取得这么巨大的成绩,与他独特的研究方法是密切相关的。L.Pauling作为化学家,他具有比一般化学家更多的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这使他在研究中能更好地将其他学科的发展与化学相结合,采用移植方法,开拓边缘学科,不断地在物质结构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通过这类例子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在学习中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必要性,作为非化学专业学生学好化学及其他学科的意义,重视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运用。
通过这些措施,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质量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交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机化学是北京科技大学的基础必修课,每年约有900名本科生学习该课程,因此开设了多个讲台。随着教师新老交替的进行,如何尽快地提高新教师的授课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且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如果不能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要求等问题上统一认识,则讲台间差异会很大。为了尽快提高新教师的授课质量,使教学更符合课堂要求,同时也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课程组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主要内容有:请老教师传授教学经验;讨论教学要求;交流教学体会。每次活动,我们都邀请经验丰富,甚至已退休的老教师参加活动。针对某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请老教师传授教学经验,然后根据这门课的教学大纲,各位教师各抒己见,针对某一具体章节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进行讨论,最后再做总结归纳。同时各位教师就自己上课的体会或碰到的问题一起进行交流讨论,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讨论到氧化还原反应一章时,沉淀、配合物的生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一直是讲授的难点,大多数教科书都是直接从Nernst方程导出结果。在集体讨论时,有的教师就提出均从化学热力学出发,利用ΔG与电极电势的关系来讲授,关系简单,学生应该容易接受。但通过课堂上的实践后,发现从化学热力学出发,道理简单,但计算繁琐。最终认为,两种方法都可以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择理解的出发点,会收到异曲同工之效。通过这样的集体备课活动,使大家明确了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如何进行教学,对多媒体课件有一个较详细的了解。
三、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多样性
无机化学课程采用大课讲授,辅之以答疑、网上课件、网上习题等方式进行。
1.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课程建设中最富于时代气息的一个环节。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课程建设现代化的标志,各高校已充分意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量的多媒体制作工作[2,3]。自2002年起,在无机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始采用自主研发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课件不断地修改完善,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好评。课堂教学证明,应用多媒体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和学两个方面都有重要的改善。
2.视频演示实验。传统的课堂实物演示实验,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实验用品和试剂;在演示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大班课堂,总有许多学生会看不清楚或根本看不到;此外实验的安全性是传统演示实验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有些实验就受到了限制而不能搬到课堂上。为了克服传统演示实验的这些问题,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将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反应现象拍摄成32个视频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利用演示实验辅助课堂教学,不仅大大方便了教师,而且因为现象清楚,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证明,演示实验可避免枯燥的理论讲解,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知识、掌握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
3.教学课件网上播出。多媒体教学,一般来说,教学内容设计量大、知识点多,单位时间内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大,从视觉上讲前后衔接不是很理想,有时会使学生思维不能高度集中,课堂笔记不能及时跟上,导致少数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得不扎实。为了方便学生的课后学习、复习,我们安排教学课件在网上播出,使学生对课程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可上网复习、查阅,使他们能紧跟教师讲课的节奏,随时了解课堂教学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4.网上习题。对于刚从中学题海式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进入大学学习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4]。如果没有合适的课后练习题做,他们往往会觉得复习无从下手,不知所措。通过与学生们的交流,了解到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只有课后教师布置的习题对他们来说要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是不够的。而从图书馆找来的无机化学复习指导书,由于年代、对象不同,不一定适合工科学生,所以编写一些符合现行大纲要求、适合本校学生的练习题十分必要。我们积极搜取素材,对每一章内容都仔细斟酌,共编写了2千多道练习题。该习题集按全国高校现行无机化学的考试模式,分为: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配平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六种类型。习题集的完成,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习题集练习,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掌握知识的不足,使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巩固课堂学习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作为对学生学习的补充,习题内容充实,既围绕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又紧密联系实际应用,使学生达到学而会用、学而有用的目的。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用以巩固知识和检验学习效果,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拓展学习的场所。
下一阶段,我们将制作《无机化学》视频课程,争取早日在网上投入使用,使无机化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阎雁,史苏华,徐家宁,等.无机化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化学,2002,(4):33.
[3]张霞,,李光禄.工科无机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课堂实践[J].大学化学,2008,(4):31.
[4]李雪华,赖泽锋,黄燕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药学本科《无机化学》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6):9.
[5]任玲,胡长文,吴侠.无机化学的教学创新探索[J].大学化学,2011,(1):23.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化学;传统教学
作者简介:祝凤侠(1979-),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
1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化学传统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是必然趋势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理论一般情况下都要利用实验进行验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也可以依据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所以,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实验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化学素养最为重要的手段。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利用化学实验可以将直观形象的第一手材料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但实验现象一般情况不易观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反复播放实验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细致地研究实验现象。
1.2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化学内容主要涉及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和变化规律,一般情况下,化学概念和原理对于学生来说不易理解,物质的构成也不易观察,化学变化依据原子的重新组合,所以在教学中如果只依靠教师的讲述,学生不能理解。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动画,可以将分子、原子等粒子运动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教学过程直观形象。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结构,掌握化学变化原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实际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手段与常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应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虽然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必须认识到,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学习一些抽象和枯燥的化学内容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达到最佳应用效果。
1.3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相同,在实验的学习和掌握方面也会存在很大不同。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实现人机对话的交互功能,实行个别化教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前实验中,一般应用看做结合的办法,首先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要求、原理和操作步骤等,接着再进入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这种做法既可以提高实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防止学生在实验中应付了事。如乙酸丁醋的合成实验,首先利用实验课件,展示实验过程中的装置的安装、拆卸,关键步骤如温度计的位置、干燥剂的用量等,都利用特写镜头,让学生反复领会实验,然后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就能够顺利完成实验任务,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1.4提升实验课质量
因为大学阶段的化学课节数是一定的,不可能存在大量的时间做大量的化学实验,所以学生在实验方法和知识结构方面总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利用化学实验课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化学实验,增加学生的化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如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过滤、萃取、溶液的制作、有机合成等,要想全部完成这些内容,只利用极短的18个学时是不能实现的,利用计算机学习,完成这些内容只要4个学时就行。
2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化学抽象概念形象化
大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对于复杂的微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一些内容如化学反应机理(反应历程),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组合,原子、分子轨道杂化过程,电子云的形态变化等较复杂的问题,学生都不易掌握。在大学分子轨道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再次表现双原子分子轨道的形成过程以及分子轨道能级高低的次序;在配位化合物教学中,可依据价键理论制作不同的配合物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在晶体场理论教学中,可制作成四面体或八面体场中能级分裂的情况,将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有利学生掌握和学习。
2.2多媒体及时使得化学微观现象宏观化
大学化学的课程学习本质是借助微观原理来深入的研究物质的化学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客观的化学规律的,这种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思维方法强调微观和宏观的结合。微粒的构造和运动,如胶粒的布朗运动、粒子有效碰撞、离子的电迁移现象、原电池及电解池两极的离子放电等,这些现象虽然不能观察,但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表现出现,学生一眼就能看懂。如原电池中铜离子和金属锌分别在得到电子和失去电子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而形成金属铜和锌离子,这一过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制成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示,这样更加客观和形象的向学生解释了这一化学变化,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2.3模拟化学实验过程
在大学化学学习中,一些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有的实验条件不具备,实验室本身也不能满足要求,但学生又对此存在浓厚兴趣。这时,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室软件———CorelChemLab进行模拟。此软件可以达到完全仿真,模拟过程非常真实,一些仪器碰撞的声音都能听到。利用这一软件进行学习,学生仿佛亲身进入实验室一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模拟实验室也会印象深刻。但多媒体技术与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相比,毕竟存在较大的区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只依靠计算机是不行的,所以,模拟实验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一定要认清它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这种方法不能代替学生亲自动手。
3结语
总之,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化学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二者的整合。主要是将化学课程中的知识、活动以及现代教育中的技术和理念进行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工具性,最大化的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的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团.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
篇10
关键词:工程化学;土木工程专业;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01-02
工程化学作为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工程人才必需课程,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该专业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唯一一门化学课程,因此,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在今后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化学原理去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学思维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工程化学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因素,因此笔者针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认证(评估)中对《工程化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就如何让工程化学的教学得以更好地实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重视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每一位刚刚踏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大学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对周边的事物存在着新鲜感与好奇心。绪论课作为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是课程的开场白和宣言书,是师生之间的第一次接触。俗话说:美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第一堂课在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为了上好这第一堂课,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教师的言谈举止和仪表风范。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因为学生对教师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好奇心。教师若能着装整洁得体、仪表端庄大方、教态自然,并以精练、准确、幽默的语言把知识讲授给学生的话,定会吸引学生并提高教师形象,进而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达到“亲其师,敬其人,信其道”的目的。
2.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拿到教材后,难免会有些困惑和不解,比如大部分学生会想“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等问题。说到底,这就是我们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问题。因此,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土木工程注册师基础考试大纲的要求讲起,这样既能很好地回答学生的这些问题,又能让学生明白如果不学该学科或没学好该学科会带来什么后果,会给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通过这种反证法说明该学科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并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3.了解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特别是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因为高考的时候没有选择化学,所以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甚至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因此,在第一堂课上,有必要了解一下学生的真实情况,对他们的化学基础做好充分调研,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笔者所在学校针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课程管理中,规定任课教师应对民族生增加课程辅导,并安排一定的测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常常是按照兴趣而进行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还要介绍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材料的腐蚀是建筑工程务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钢筋的腐蚀对工程影响较大。因此,在氧化还原与电化学章节的教学中,可以从电化学的原理出发,介绍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以及钢筋腐蚀的电化学性质等内容;再如,在讲解溶液和离子平衡时,可以从化学的角度分析水体的污染源以及对废水的处理方法等,结合酸碱理论介绍用中和法处理酸性或碱性废水,或者利用溶度积规则来判断废水中的某种金属离子是否已经完全除去,使其达到排放标准等等。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工程化学对他们进一步深造和未来从事的工程设计施工或管理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穿插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以丰富学习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在热力学中引入描述混乱度大小的物理量――熵时,可以多举例一些从有序到无序的生活案例,如水自动地从高处往低处流;再如在一杯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则红墨水就会自发地扩散到整杯水中等。在讲解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要让同学们了解催化剂有正催化剂也有负催化剂,如橡胶中的防老化剂、食品中的防腐剂等都是负催化剂;此外,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橡胶粉,不仅可以提高混凝土的韧性、变形能力、抗冲击性能,而且还拓展了废旧橡胶的应用领域,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通过以上种种讲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知识可以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三、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采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与知识点相关的化学原理或实际工程,使同学们对土木工程中化学知识的应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工程化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在讲解杂化轨道理论时,可以将整个杂化过程用三维立体动画的形式表示出来,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杂化前后轨道的数目不变,但是杂化后轨道的伸展方向和形状却发生了改变。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利有弊,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在公式推导等章节,如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平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以及能斯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等,笔者认为则宜用板书书写,适当地放慢教学进度,可以方便学生跟进思考,便于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果。
四、多种教学模式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面向的是大一的新生,他们大多数人还处于初入大学的迷茫期,通常表现为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而科学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教学内容若能与不同的教学模式相匹配必能相得益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巧设问题情境,或将需要教师主讲的一些内容转换成思考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尽可能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索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来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每1―2次课设立一次3分钟左右的学生讲授环节,选择一位或两位同学对已学或即将学习内容的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或要求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前,走进图书馆去寻找和构建贴近自己专业的生动教学案例,鼓励同学们主动面向全班同学进行阐述。因此,学生为了讲解清楚课堂内容必须认真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结语:
在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改革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和传统板书有机结合,增加实际工程或生活案例,这些方面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以上即为笔者讲授工程化学课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参考文献:
[1]熊平.大学化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路径的探索[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5,18(2):91-93.
[2]闫勇,郑翠红,俞海云,林娜,朱伟长.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143-143.
[3]王耀琼,许丽萍,许俊强,李军.非化学化工专业《大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J].广东化工,2013,40(16):226-226.
[4]甘孟瑜,余丹梅,法焕宝,徐红.建筑类专业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