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里的理论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里的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里的理论

篇1

关键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存在问题 管理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02-01

所谓管理学视角,指的是在管理过程中运用多种管理手段,并将管理工作专职化,从而提高管理效能。而且,有效地管理学生事务,不仅能够让学生安心投入学习,对其未来走向社会也有极大地好处。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在很多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需要改善的问题。故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应当在积极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管理学角度入手,探索新的管理方法。

1 当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事务管理专职化不足

我国高校在校生普遍超过了万人,对如此众多的在校生进行有效的事务管理,需要专职程度较高的管理模式,才能够收到有效的管理效果。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恰恰缺乏这种较高程度的专职化。一方面,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虽然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比较重要,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学生事务管理中心,而是将事务管理分散到了其它职能部门中。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职权划分不清晰的情况。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各个部门不仅不相互协调,而是相互踢皮球,相互推卸责任,严重降低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是事务管理机构大而不专。虽然大多数高校设置了专门的学生事务管理中心,但是却存在事务管理专一性不足的问题。例如,很多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中心不仅管理学生的生活事务、学习事务,还兼管着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事宜。在管理机构管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非专职化的管理会导致每一个管理内容都无法满足实际管理需求,也即“十八般武艺样样通,十八般武艺样样松”。

1.2 缺乏综合式的管理模式

就如上文所说,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非常多,从生活事务到学习事务,从学生社会实践到就业事务,都属于学生事务管理的范畴。对“这么一大摊事”实现有效的管理,没有综合性的管理模式不行。例如:针对每一个管理内容,很多高校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虽然在进行单项管理中,能够收到比较高的管理效率。但是总体上的管理效能却并不高。其原因就在于,如果将管理内容综合起来,很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就不再有效,甚至还存在方法上和制度上的相互抵触,导致管理效能被严重削弱。由此可见,在缺乏综合管理模式的情况下,学生事务管理严重缺乏协调性和整体性,使得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2 管理学视角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法分析

2.1 事务管理专职化

专职化管理是管理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管理高效率的基础。首先,各高校应当设置学生事务专职管理中心,明确管理责任。专职化的事务管理中心是开展管理工作的最佳平台。在西方国家的很多高校中,学生事务管理机构的专职化非常高,不仅保证了极高的管理效率,而且学生的满意度也非常高。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同这些国外高校进行交流,从而进行管理机构的专职化建设;其次,在实现事务管理机构专职化的基础上,细化管理职能。为了避免“十八般武艺样样通,十八般武艺样样松”的情况,在专职化的管理结构的基础上,还要细分管理责任,也即设置各种管理部门,各管一摊。这种细化管理的原则是管理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学生一旦“有事”,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相对应的管理部门解决;最后,在构建专职化的管理模式中,需要加强相应的监督,因为绝对的专职往往意味着专制。只有加强监督,才能实现各个管理部门的协调。

2.2 事务管理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不仅是管理学视角下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当前情况分析,绝大部分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基本上是依据各种规章制度和处罚手段。在管理学上,这种管理方法属于“硬性管理”。在表面上,这种管理方法确实能够收到很好的管理效果,但是现代学学生叛逆心理很重,他们口头“服管”的同时,心里并不“服管”,这也是管理效果出现反弹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转变管理理念,走上人性化的管理道路。人性化管理强调“以德服人和以理服人”,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事务的“现实管理”,还能够收到“心理管理”的效能。与此同时,人性化的管理方法还要求在管理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手段,并通过分析学生个人的心理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案,管理部门应注意到这一点。

2.3 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管理

心理管理是管理学视角下着重被强调的管理内容。但是,很多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把心理管理忽视掉了。在近年来,高校学生因心理问题自残甚至自杀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令人痛心之余也彰显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心理管理的缺失。管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应当是管理工作的中心焦点。因此,在新的时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把学生的心理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可以成立学生心理服务中心,专职于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同时,由于现代学生的心理变化比较频繁,因此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增强学生对极端心理的控制能力。

2.4 注重管理模式的社会化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微缩型的社会。而且,现代大学生的社会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管理学发展的视角下,注重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社会化,也是增强管理效果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社会化的管理模式也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对塑造学生的社会精神风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这种管理模式在管理学中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目前还没有被实际运用。

3 结语

在管理学视角下开展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已经成为了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各高校应当在研究自身学生事务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管理学思路,完成管理思路的转型。

参考文献

篇2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要科学地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内容。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活动要求老师更改原有的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的网络教学平台,以下一些模块是必须要的:

第一,学纲。包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有助于学生了解该课程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考试大纲,则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要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复习,更有针对性,以获得较好的成绩。

第二,课程教案。包括文本教案和ppt教案。传统课堂教学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主要靠听和记,学生在课后则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遗忘,如果有了这个教案和课件,学生可以一边看教案和课件一边回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这样,可以改变以往学生在上课时埋头记笔记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中能更好地听和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使网络课件资源与课堂教学做到无缝链接。

第三,行政案例库。案例教学是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行政管理的实践,更可以使本课程的课堂更加富有趣味和现实性。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在课堂中的介绍的案例非常有限。所以为了使案例教学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应该要建设案例库,并把这些案例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行政案例库中的行政案例可以是文本案例,也可以是视频案例,可以是国内的的行政案例,也可以是国外的行政案例。行政案例库中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数量,还要有较强的典型性、代表性,更要体现现在的行政管理实践。所以,案例库中的行政案例要及时更新。

第四,教学视频。一方面可以把老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过程制成录像,方便学生课后的学习和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表现制成录像。比如,我们在教学时,会布置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之后,做成ppt文件并利用一定的时间搞读书会。我们就会把学生讲解的情况制作成录像,并把录像上传到网上。这样一方面鼓励学生认真去读书,认真去准备读书会。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录像了解自己讲课的情况,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自己。

第五,学习园地。为了更好地拓展和延伸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的课程,要好好地建设这一模块的内容。首先,通过这个模块把课堂上不能呈现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这能很好地弥补传统课堂课时不足的缺陷。其次,可以通过这个模块把行政管理学的一些前沿性理论和实践等信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的内容能够扩充行政管理的知识面,又可以达到一定的理论深度。比如,关于大部制改革的内容,教材中几乎没有,老师在课堂上补充这部分知识的时间也有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可以先搜集、过滤、筛选有关于“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和知识,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大部制改革”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再次,在这里可以设一个网络链接,把中国行政管理、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府网等等的网络链接呈现在这里,让学生可以直接通过链接浏览这些网站的内容。由此,可以不断地让学生充实自己和丰富自己,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让学生能及时地了解和关注国家的时事,了解行政管理的现状,了解行政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通过这个模块,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行政管理的素养。

第六,复习题。要很好地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应适当地安排一些练习题,以掌握这门学科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行政管理学的传统课堂教学课时有限,练习只能利用课外的时间来完成。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模块,在这个模块里,安排一些练习题、模拟试卷等。包括章节练习题、综合练习题,题型应该包含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析、案例分析、简答题、论述题等。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这个模块的学习时间,也可以有选择性地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如果在做题过程中,有不懂的、不会的可以在网上或是当面请教老师。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加强学生对行政管理学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有更深刻的把握。这样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课时的不足,夯实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互动模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为晦涩的理论讲解增色添彩,在网络平台教学中同样不能只见其文不见其人,教师要融入其中,跟学生互动交流。通过这个模块,学生可以随时和教师进行互动。学生可以针对行政管理学课堂中的问题进行互动,也可以针对自己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互探讨,也可以针对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新的问题、热点问题或现象进行探讨。另外教师也可以灵活设置一些不同的讨论题,让学生根据讨论的题目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互动学生可以及时和教师针对行政管理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沟通,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以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互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其他的学习方式不能替代的。

二、对优化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的思考

1学校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要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首先要有一个较好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模块,在上面已经分析过了。但是要把这些模块很好地组织起来,还有上传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是专业性非常强的问题,要有专业的技术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人才能完成。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师是很难以独自一个人完成的。这就涉及到请专业人员的费用问题,这个费用目前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完全由个人来承担,恐怕不现实。为了更好地鼓励教师多多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应当给予适当的资金或是技术上的支持。现在很多学校是通过重点课程或是精品课程的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这个支持的面则并不是很广。所以有的学校行政管理学课程可以采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更多的学校则是没有这个平台。在今后,应该加大支持的力度,使更多学校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能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

2加强教师的网络知识培训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作为教师应该能与时俱进,能很好地利用新的技术为教学服务。教师要意识到这是当前大学教学的一种必然的趋势,积极去适应这种趋势。主动利用先进的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很好地运用这个网络平台。比如整合资源,上传资源,与学生互动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网络教学平台制作之初,这些专业人员都会设计好和制作好。但是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充实和丰富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这不可能每次都交由专业人员去完成,这就滞后了教学过程,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的技能,掌握了相关的技术,才能及时整合资源,上传资源,与学生互动,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全新教学方式。

3不断丰富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丰富和完善的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的基础。网络上关于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多如牛毛,但是内容内容良莠不齐并且不成系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较好的分辨力,因此很难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网络上的知识。因此,有必要建构一个专门的行政管理学生网络教学平台,以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在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模块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材料,对网络上的资源和其他来源的资源进行优化,使其精华浓缩在这个网络教学平台上。同时,因为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要及时地向学生介绍前沿性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行政管理实践,所以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和内容。所以,行政管理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要进行经常性的更新、完善和扩充,才能保证行政管理的教学活动所需资源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合理灵活地安排网络教学活动时间因为行政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所以要安排固定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时间。首先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合理分配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比例。一般四个传统课堂教学课时,最好安排一次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时间。这样有助于帮助消化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助于及时拓展相关的理论学习内容,及时把相关理论知识和行政管理的实践相结合,也可以及时答疑解惑。其次,在安排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时间要灵活一点。学生都有一定的课业,尽量不要太加重学生的学习任务。也不要过多占用学生课余的时间。不然,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激励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

篇3

一、学校管理呼唤增值行动

教育管理两大核心任务是培养人和提高效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中,培养人是核心任务,提高效率是培养人之任务的环境条件保障。学校管理处于教育管理的前沿阵地,其实践指向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整体面貌和内在状态。

1.学校管理实践诉诸增值行动

(1)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诉诸增值向度

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深入开展,教育体制及办学体制逐渐多元化的时代情形和实践制约,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呈逐步累积的态势。就学校管理实践方面而言,在硬件资源上如何开源和如何节流,在软件资源上如何提升学校自身的形象和价值,是现如今许多学校管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许可从增值实践方面予以一定程度的缓解。

(2)增值行动是反思先前学校管理的结果

学校管理实践一直伴随学校管理理论指引。就理论形态的演进来说,科学管理、扁平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知识管理、管理以人为本等等话语轮番上阵,让人目不暇接。走到目前,学校管理者日益感受到先前理论指引不够清晰,学校管理实践抑或复杂。面对学校管理外部的限制和学校教育自身的特点,学校管理者和研究者深刻反思先前的得与失,对其进行超越,而增值话语的出现或许可给学校管理一条明确的指引。

2.教育管理理论支撑管理增值

(1)学校管理目的观为增值提供可能

管理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和实现效益,并且是学校管理的两大目的之一。增加生产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彼得·德鲁克说,“增加生产率的最大机会一定可以在知识、工作本身并尤其是在管理方面找到”。[1]这为管理和学校管理找到了坚实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增值的基础。没有效益的实现和效率的提高则学校管理的增值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价值是事物存在的意义,增值则是提升事物存在的意义。在创造价值和实现效益的基础上,学校管理增值就有厚实的平台。而学校管理的增值是对其目的的直接超越,是新的行动观。

(2)增值乃解决学校管理矛盾的必然要求

管理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难以满足的目的”。[2]学校管理同样存在如此特殊的矛盾,即资源和目的的矛盾,着重强调的是合理配置资源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学校管理的增值观点是对这一特殊矛盾的超越,使学校管理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即资源是可以增值的资源,目的是以增值为取向的增值,管理是可以增值的管理。如此一来,学校管理中的资源、目的和管理都有新的观点;同时此观点亦符合学校教育的本质,使人增值。形象地说,增值则是把学校资源这一块蛋糕做大做强,更具有竞争力,更能胜任或适合于学校管理的良性运行,实乃解决学校管理特殊矛盾的必然要求。

二、学校管理增值与审美视域的融合

进一步论,学校管理增值是学校管理者明确或潜在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活动。其和审美活动两者双向互动,共同构筑学校管理实践活动之完美逻辑链。两者以实践为载体,以人的活动为形式,双向互动,相互彰显。在此,需要阐述学校管理的增值的内涵与策略,美的本质及现实表征。进而,为审视学校管理增值美夯实基础。

1.学校管理增值:内涵与策略

(1)学校管理增值的内涵

学校管理增值具有特定内涵。增值仅仅是一种尺度,用以衡量学校的相对价值的浮动。而且,增值存在有形增值与无形增值两个类别,在学校管理中两者相互交织在一起,难以把其区分开来。又由于学校管理的对象的特殊性,界定学校管理增值实非易事。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认定学校管理增值是学校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使学校的相对价值得到提升,并且具有继续提升空间的过程与结果。

(2)学校管理增值的策略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组织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管理得到增值。而就其核心增值空间来说,则是学校的竞争力,即学校管理者的竞争力、教师的竞争力、所培养的学生的竞争力、所能得到资源的竞争力。通过对学校内外部环境特征的分析,找准学校的位置和增值空间,全体动员,采取可行性的战略行动和管理措施,使学校的价值得到提升。

易言之,就是学校内在价值如何提升和外在价值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具体到外在价值来说,就是指学校的品牌价值,即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首先,如何做好学校知名度的工作。这个需要一个学校与社会之间持续沟通的过程。一方面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的质量,让自身强大;另一方面把学校最美好的人和事情传达出去,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其次,如何做好美誉度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使学校文化如何更富有美感和诗意。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好三个系统,理念系统、行动系统和形象系统,并且保持三个系统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整体性是指全校上下,都要秉持本学校的文化理念,以求达到资源优化,成员意识提升的境界;连贯性是指学校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学校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体现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之中。第三,提升学校自身的信赖度。信赖度的提升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建构一个扎实可信的可持续改善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学生和家长愿意到学校去。如此,学校的增值就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2.教育管理美的本质

(1)教育管理美的本质

什么是美?不同的研究者和观察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到美的不同侧面。不过从整体上看,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存有两种思路。“在一种思路里,美被设定为静态的统一、和谐、完满,美的对立面则是分裂、冲突、残缺。在另一种思路里,美被设定为动态的自由、活力、创造,美的对立面则是矫饰、萎靡、平庸”。[3]它是把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范畴来论说的。同时,体验美的范畴还可从主观与客观、现实与超越的角度来论及。

有人认为,“教育管理美是美的精神在教育管理中的显现,其本质在于追求自由精神的教育管理主体以有序、规范而自主、创造的协调活动,高效地组织教育资源,营造美的教育,在培养自由和谐的审美人格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4]进一步说,教育管理活动是美本质的现实彰显,美是教育管理活动的外部表征。先前,学界公认,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美就是属于艺术的东西。就其根本来说,教育管理美是一种价值,是在管理活动中产生或形成的一种价值。价值产生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活动,教育管理美的彰显亦即在管理活动中找到。

(2)教育管理美的现实表征

教育管理美具有诸多特征。首先是感性特征。教育是感性与理织在一起的活动,在制度化教育的今天,突出其感性的一面尤其重要。教育管理亦是如此,并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用技术和工具加以解决的,除理性的东西外,我们更应该追求感性体验,以求教育管理较为的完满结果。感性或者说美感的活动,就是心灵的自由活动。它可在某些时候激发灵感、丰富想象,追寻教育管理者自身的愿望,进一步使管理活动顺利开展下去。

其次是超越性特征。鲁洁先生说,教育具有适应性和超越性的本质特征,尤其是超越性是教育最为本质的特征。管理亦是一种超越,问题得到解决,管理得以理顺,目的得以达成,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一种美的体验。教育管理美,不是说不需要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在物质性的基础上进行超越,是更高的境界,是对自身教育管理成果的观赏和喜爱。超越管理之用,以美感来审视事物,就是以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来审视教育管理活动,它是一种具有终极性的价值活动。

最后即主体性特征。教育管理美的主体性特征,指的是人具有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的教育管理活动的特征。它以主体的地位,主动的姿态进行教育管理。主体性特征的发挥是受限制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进一步说,主体性特征是教育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超越限制而自主得到的内在体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特征的外部彰显。

3.视域融合

学校管理增值是学校管理的目的和存在价值,是学校管理自身合法性的基础保障。就其实质而言,学校管理增值是一种价值性的实践活动,是对学校管理自身及其环境的超越,是学校管理者主体性彰显的必要途径和可能途径。

学校管理美具有感性特征、超越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它和学校管理增值具有视域上的同质性和同构性,即视域上是可以融合的。就同质性来说,这表现在各自的主体性、超越性和感性特征上。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实践活动中。离开了实践活动,学校管理增值则没有发挥空间和施展平台;美的体验、感受与欣赏则没有主体依归,会成为虚无缥缈之物。就其同构性来说,其都表现在人与环境、人与实践、人与自身创造的对象上。面对自己管理的学校增值之时,学校管理者甚为欢喜,美就此而生。这是对自身管理活动之价值的肯定。

三、学校管理增值的审美形态

学校管理产生增值是对管理理论的继承,更是对管理实践的超越,就其根本来说具有终极价值。其审美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学校内部秩序的和谐美,学校外部特征的形象美,学校管理者的主体美。

1.学校内部秩序的和谐美

教育管理的本质在于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学校增值之目的。在这之中,要处理冲突与和谐的关系,抑或说稳定与变革的关系。和谐是教育管理不懈的追求,只是它和冲突的因素始终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教育管理目的的达成。然而,学校管理增值或者学校增值管理可以使管理之关系在更高水平和更高平台上运行,以有助于学校内部良好秩序的构建,从而促进学校各关系的协调与融洽。

由是观之,学校管理增值具有明显的和谐美。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过程来说,计划、组织、人事、协调和控制各个环节都可以体现出和谐美的现象和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学校管理良性运行。

当然,和谐美的实现需要条件。需要学校管理者处理好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构建其关系良性发展的平台。这之中,要学会斗争,学会妥协。且要转变学校管理观念,树立以增值为目的的学校管理观。学校管理增值观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观和管理观,如要使自身的本质得到显现,就需学校管理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达成增值之目的。

2.学校外部特征的形象美

通过学校管理者的精心打造和细致安排,全体成员以资本属性的观点来看待各管理要素与环节,努力提升学校的相对价值,进而增加学校的价值,从而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美。

形象美,就是学校的品牌,就是学校内在价值的外部表现,是学校竞争力的展示,是无价的无形资产。它是增值管理的过程与结果,是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超越与提升。学校在公众和市场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都是以增值观点来看待学校管理和进行学校管理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是学校形象美的外部表征。

形象美是学校的颜面,学校管理者甚至包括学校的其它成员都需努力维护,积极主动维护自己学校的合法权力和权益,以法律手段和其它必要手段保护学校无形资本不受侵蚀。

3.学校管理者的主体美

学校管理者通过积极主动的增值行为以使学校的相对价值得以提升,是学校管理者主体美的重要表现。增值行为,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有有意识和潜意识之别,这里所论及的增值乃是主动的和有意识的学校管理行为。马克思曾提出,人和动物不同,因为“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5]学校管理者不会简单被动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他们会摆脱直接的环境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管理要素进行增值。当增值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活状态之时,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之时,美便作为一种追求应运而生。如此,主体美的价值就可以彰显,增值的效用才可能实现。

总之,学校管理产生增值是美之形态的丰富,增值是学校管理的终极追求,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观和管理观,是对先前教育管理理论的超越,是对先前教育管理实践反思的过程与结果。学校管理产生增值具有和谐美、形象美和主体美等形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 马洪,孙尚清.经济与管理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 泓峻.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中州学刊,1998(1).

篇4

关键词:压力管理;生理机制;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19-02

一、压力管理的概念

压力是个中性词,但人们往往给它赋予了太多的贬义色彩,总是把它与绩效不佳、职业枯竭、身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逃避行为、工作满意度下降等一些消极的行为联系起来,这源于过度压力的症状是明显的,是负面的,而忽略了适度压力的积极作用。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压力问题,这就需要科学有效的压力管理。压力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的负面效应最小化,而最大化的发挥其正面效应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压力管理是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调节到适宜的水平而不是将压力完全消除掉,如果生活或工作中没有了压力,那么也会产生没有压力的压力。

二、压力管理的生理学机制

汉斯・薛利认为,机体具有保持体内平衡的内驱力,当压力源威胁到体内的动态平衡状态时,机体会自动作出反应来维持平衡,但机体作出反应的能源物质是有限的,如若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机体就会失去应对持续压力的能力。

薛利把压力与机体的对抗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警戒反应阶段。当出现警戒反应时人体会出现急性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会引起我们身体机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若这些状态持续时间短或及时得到了缓解,则产生的压力会成为工作的动力,反之就会出现不良影响。因此,这是一个警告阶段,用以提醒人们引起重视,及时作出调整,若忽视了或者调节失败,或者外界压力过强则会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称为对峙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人体的生理、生化变化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个体会竭尽所能的调用体内的各种潜能做抵抗。在对峙阶段,人的身心已经开始出现故障、发生病变的临界状态,若及时调整,增强自我力量,获得有效的支持,并可阻止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变化,并可能退回到第一阶段,否则很容易急剧发展到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为衰竭阶段。在这个阶段,若人体的压力还是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或缓解,则人体的唤醒状态和免疫系统开始崩溃,疾病纷纷而至,会直接导致心理防御系统崩溃或者生命因疾病而终止。

从薛利的理论的三个阶段来看,机体对压力自有其免疫的功能,即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应对压力的存在,但毕竟机体对压力的应对是有限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必需借助外界的手段来缓解或消除压力对个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而且最佳的时机就是在警告阶段就采取行动是对个体最小的伤害,而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机体发给我们的信号,等想采取行动的时候,往往已经发展到了第二阶段,更有甚者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正如过劳死或心理崩溃导致的自杀。所以压力管理应宜早。

三、压力管理的心理学机制

1.归因理论。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位称之为归因。归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纳,该理论解释了归因的维度以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的影响。他认为,内因外因、稳定与不稳定是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所考虑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人们如何归因会影响今后的成就行为。

韦纳于1982年又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性,即失败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韦纳看来,这是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发生变化。

从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看出,压力的产生很多时候来自于个体的归因,如同样面对完成得不理想的工作任务,如果把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能力导致的,则个体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把原因归结于不确定的环境导致的,相对的个体体验到的压力就会小一些。同理,同样面对升迁,有的人会感觉很开心,觉得那是上级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是自己工作努力的结果,而有的人会忧心忡忡,考虑自己能否胜任,会感到很大的压力。之所以有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个体的归因。所以,我们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形成积极的良好的归因。

2.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源于弗里德曼和弗雷瑟做的一个试验:他们派人随即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他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他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到20%的家庭主妇同意。从这个试验里我们知道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的登上高处。

从门槛效应中可以给我们很多压力管理的启示,有时候压力的产生往往也和个人或组织不合理的目标设置有关,超出个人暂时能力范围内而又无法达到的过大的目标,肯定会使自信心受挫,而且也会影响工作绩效等,所以,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当像登门槛一样,一步一个台阶,通过小目标的完成来实现最终大目标的实现,通过提升自信心来缓解压力。

3.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最早源于希腊神话。但对这一效应做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学生实验者,用来进行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实际上,老鼠来自同一种群。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津。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如果你始终给事物传递一种良性暗示,它会出现转机,或者变得更加出色;但是,如果你给他传递一种不良暗示,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很糟糕,因为不良暗示中包含有对人的贬低、歧视,它会让人消极自卑,乃至一事无成。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积极的暗示有利于压力的化解,而消极的暗示会加深压力的程度,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暗示。

4.群体动力学理论。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942)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他指出,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具有格式塔的特征,群体是一个整体,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此即勒温提倡的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理论。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

B = f(P E)

其中,B:Behavior 行为;P:Person个人;E:Environment 环境;f:function 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勒温认为,压力是“动力场”的产品,所有的个体或组织都处在一个充满动力和阻力(如压力)的场中,这些力量会阻碍或推动个体的行为,以维持动力场的平衡,但如果缺乏这种限制力就会使行为朝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根据勒温的理论,我们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维持一种压力的平衡,如果没有压力,个体会感到极度枯燥,没有目标,会产生没有压力的压力,如果压力过大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压力管理就是把压力调整到适宜的水平。同时,个体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对于压力的管理不仅仅是个人,还应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对他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英]瓦莱丽・J.萨瑟兰,卡里・L.库珀.战略压力管理――组织的方法:第1版[M].徐海鸥,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0.

[2][英]斯蒂芬・皮尔比姆,马乔里・科布纳基.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第1版[M].廉晓红,贺靖文,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篇5

摘要:正确的理论能够对实践实施科学的指导,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来说,管理理论的应用也能够推动管理实践的顺利开展,促使管理实践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管理理论的重视。本文从管理理论入手,对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现状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并提出了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管理理论的建议,希望可以切实提升大学生管理质量,为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管理理论;管理原则;大学生;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12-02

科学的管理理论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在工作实践中真正认识到管理理论的重要作用,应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大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才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也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新时期基于高校大学生管理需求,十分有必要探索更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对大学生管理实践加以指导,为管理质量的逐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管理思想的形成。管理理论最初衍生于管理思想。在社会发展的早期,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理论,但是管理思想却已经产生并且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一般坚持守常和循规的思想,希望能够按照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办事,并且在特殊问题的处理方面可以采取特定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也对传统管理理论的形成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在中国思想界,这一思想经过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管理理论,在指导社会生活方面发挥着相对重要的作用。

2.古典管理理论形成阶段。随着管理思想的发展,古典管理理论逐渐形成,泰罗、韦伯等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泰罗首次针对当前管理问题提出了任务管理办法,希望能够通过任务逐步提升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而韦伯则经过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官僚组织体系方面的理论对后期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此后,相关研究人员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探索出了较为著名的八项管理原则,如目标原则、职责原则、专业化原则等,极大推动了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3.现代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到现代社会,管理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系统的体系,重点突出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将人类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相关行为、团体行为以及组织行为等列为重点内容,并希望能够借助心理学研究思想和行为学研究思想对其进行深入的把握和探索,最终实现研究目标。在这一阶段内,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赫兹伯格经过系统研究得出的双因素理论以及马洛斯在研究实践中总结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等,逐渐具备了科学的管理模式,为现代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在相关管理活动中的实践应用创造了条件。

二、管理理论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管理工作以思想管理为主要内容。现阶段,我国只有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会对管理理论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并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绝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适当地融入传统管理思想,对管理理论的应用则相对忽视,无法对学生管理工作实施科学的指导,严重限制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

2.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主体性相对忽视。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般以教师为管理活动的主体,在管理实践中往往倾向于按照教师的管理思想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导致大学生管理效果不理想,高校学生管理质量的提升。

3.过于重视资源管理。现阶段,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在现代管理理念的影响下逐渐开始认识到管理理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尝试进行了实践探索。但是由于探索和应用时间相对较晚,因此从整体上看学生管理工作效果仍然不够理想,部分高校依然将学生管理工作重点放置到资源管理方面,对其他层面的管理则相对忽视,严重限制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性,不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管理理论在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高度重视分工管理工作。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部门首先应该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分工,在承包制度的指导下,将不同的学生划分给不同的管理者,保证每一个管理者都能够自觉担负起自身职责,切实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和效果。其次,高校应该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每一个管理人员应该肩负的重要任务,还与普通教师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也应该通过适当的宣传教育让普通管理者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调动其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热情,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良好的辅助。最后,要保证学生管理效果,高校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定期对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和总结,保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凸显。

2.高度重视目标管理工作。对于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到管理实践中也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要对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结合学生管理需求制定可行性较强的管理目标,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出正确的指引。其二,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总体管理目标下放到不同的学院中,并引导学院结合本院学生情况制定分级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保证目标能够得到良好的完成。其三,注意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借助班级管理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支持。

3.加强对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视。从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现状看,加强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视,切实提升组织管理工作质量应该重c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高度关注学生常规管理。高校应该基于学生管理需求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以管理制度对学生加以约束和激励,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常规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二是注意实施平行管理。在管理实践中将全体学生管理以及个体学生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借助个体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全面促进学生管理,切实提升学生管理水平。三是要坚持民主管理思想。高校管理者要想保证学生管理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就必须转变传统管理观念,适当渗透民主管理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

4.加强对行为管理工作的重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将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中,还应该高度重视行为管理工作的开展,只有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够促使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进步。因此高校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行为管理工作的重视,可以定期组织相应的管理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逐渐认识到行为管理的重要性,进而自觉约束自身行为,配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保证学生管理质量得到逐步的提升。同时,高校要想保证行为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应该发挥教师、社会人物以及优秀学生代表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接受榜样人物的潜移默化影响,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管理质量的强化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以及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重视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引入学生管理理论,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管理工作的开展,增强学生管理科学性,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人才,为学生未来发展以及高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科技;伦理

1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科学通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伦理并不具有像科学那样的客观性、共同性。从科学的评价标准来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革命,是科学的巨大进步;但从中世纪欧洲的伦理观念来看,却违背了《圣经》的教义,不适当的伦理标准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伦理的这种保守性、稳定性、滞后性与科学的进取性、快速发展性形成鲜明的对照。科学促进伦理的变革,使伦理更好地适应科学和时代的需要;伦理引导科学的进步,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科学界也有人担心伦理的规范和引导会不会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但实践充分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必要的适当的伦理规范非但没有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反而促进了科学顺利健康的发展。

2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四种观点:

(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等同论。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就是道德,道德也是知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本身就是道德行为,反之,愚昧无知或盲目迷信是与道德无缘的。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知识与德行统一起来的人。他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善,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相反愚昧无知是导致恶行的根源。

(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斥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不能带来道德进步,反而导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保持道德的纯洁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一文中,悲观地预言:“科学与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别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堕落的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一些学者认为“道德崩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甚至主张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拯救道德危机,陷入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

(3)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无关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社会作用,从来也不相遇,永远也不会发生冲突”,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英国思想家休谟把知识和科学分为“事实的知识”、“价值的知识”和“物理科学”、“精神科学”,认为道德价值观念来自趋乐避苦的情感,理性对道德价值无能为力。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科学的王国与正义的王国是不交叉的。现代西方新实证主义伦理学派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也认为道德不存在对错、真伪的问题,科学也没有善恶之分。

(4)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善恶并进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既非等同,亦非排斥,更不是无关的,而是善恶并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既能促进伦理道德进步,也能导致道德退步。我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认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道德思想却非完全直线发展,是苦乐并进、善恶兼行的。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既认定人类由新发现得到的利益将会比害处多,但又有些忧心忡忡。后来,爱因斯坦、维纳等人也同样表示了这种忧虑。这表现出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社会后果的关注和他们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当我们运用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两者之间既不是等同的,又不是相斥的,更不是不相干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①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道德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反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因而社会作用不同。科学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道德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统一于真善美的追求之中;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也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伦理道德的发展也是同样具有革命意义的推动力量,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前进的基本趋势,促进了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深化了人们的道德认识、更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等等。同时进步的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和文化支撑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因为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其它因素和中间环节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相互作用关系不是单向的、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复杂的。

3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

(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4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

为缓解上述的科学技术与伦理冲突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1)强化社会伦理责任,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强化社会伦理责任,包括科技工作者、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伦理责任。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多是受政府、企业集团和组织资助的,也就是说,科技工作者成为社会职业角色,科学已不再纯粹是为了探索自然奥秘,它成了满足社会经济、政治等需要的一种工具,更直接地为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赞助者(政府和企业)服务。科技工作者一方面以发现和发明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政治和军事控制。无论从研究手段还是从研究目的来看,科学家的行为时刻处在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之下,受制于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和标准。科技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的问题,而且事关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规范,

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这就要求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不仅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客观公正地提交科研成果,更应该对某项即将诞生的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充分评估,向公众说明其科技成果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公众应当享有广泛的知情权。

虽然由于科技风险的不可避免性,科学家难于对其科研成果的负面效应有完全的预见性,但科学家应尽可能考虑到其成果的应用可能造成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科学家还必须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以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为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关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2)更新观念,包括科学发展观,文化观等。

传统科技发展观既割裂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割裂了科技与社会、自然紧密的互动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传统科技发展观的狭隘性,要么相对孤立地只是从科学系统内部“为科学而科学”要么只注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为经济而科技”,从而纵容了科技负效应的日益膨胀,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恶果。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科技发展观。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中轴,在此基础上探索真理。科学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活动,在其活动过程中正确处理理性与情感,功利与审美的关系。②对高科技的应用进行人本主义的规约。这样既可以克服科技双刃剑的特征,最大限度地遏制其负效应的作用,又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科技对人性的挤压。

新文化观就是把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结合的大文化观。也就是说要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本。在科技理论中,同样蕴含着逻辑的、直觉的、价值的、审美的、道德的、信仰的因素,科技成果无法超越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前提。为此,要探究有利于科技健康发展的社会总体精神,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文化观。这种新文化观体现了科技中的人性、人道、人生等的人文指向和尺度蕴含,表达了人的情感世界,它为高科技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指导。

(3)建立完善法律机制。

保持科技与道德协调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要进行两项立法:①立法律之“法”,即行政立法;②立道德之“法”,即自我立法。法律是强制性的规范,约束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道德则是非强制性的规范,也是一种立法,以人类特有的内驱力的激励,达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道德和法律,一是“自律”,二是“他律”,二者缺一不可。

法律侧重在于惩恶,而道德侧重于劝善,防患于未然。从事科技活动的专家,违规或失范的行为大多不属于法律管辖的范围,要靠本人的自省自律和公众舆论的谴责去克服、防止和净化。但我们看到,由于道德规范的非强制性,它只能解决人们在科技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当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时,其规范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了。如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技术必然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福利,但是,也必然有人以基因技术为恶:如根据基因组工程学,达到治病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此技术使人致病,更有甚者,有些国家正准备或正在研制基因武器,如果使用这种武器必然产生可怕的后果。像这类问题仅靠道德是解决不了的。道德的下限就是法律,当道德的力量不足以律己或律人时,就不得不依靠法律的威严,通过立法禁止。

总之,科技道德与科技法制都是规范和调节科技活动的手段和机制,法制是通过法律制度,以强制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则通过道德教育和舆论教育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使人们遵守合乎道德的准则。显然,科技法制的强制性约束是不可缺少的,而道德的非强制性规范和教育作用,特别是它对科技工作者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产生潜移默化作用也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雷毅.科学也要关注伦理问题[N].科技日报,2000-12-15.

[2]詹颂生.科技时代的反思[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大椿.在真与恶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78-03

行政管理学也称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或公共行政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行政管理学也是公共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或是基础课程。这一门学科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这几门专业的发展水平。行政管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培养掌握管理技能、具有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我国开设行政管理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这门学科的教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体系上越来越成熟和完善,教学方式与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行政管理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和探索国家行政机关或公共组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应用性学科。随着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行政管理学要不断深化对政府管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逐步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因此,该课程的研究内容要立足我国的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特别是要全面总结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因为课程的教学时数在大多数学校的安排是48课时或是64课时。在这非常有限的时间段里,要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一一介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原则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一)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大胆地引进西方先进的行政管理理论,立足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对西方行政管理思想进行合理性的评价,加强对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中国行政生态的适应性分析。实践表明,坚持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格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前提。

2.坚持学科建设的规范性原则。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以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有其特定的范畴和方法体系。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遵循行政管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逻辑,要注意其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规律性,要注意其基本理论问题和内容的教学,要注意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其所固有的规律性。

3.理论教学一定要和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行政管理学“贵在实用”,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和行政管理实践结合得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阶段,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这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答案,提炼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用行政理论去分析当前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还要教会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具体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学科内容的调整和完善。根据上面的原则,我们对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作了一系列的调整。从学科体系上看,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行政环境、政府职能、行政组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行政领导、行政权力、行政信息、行政决策、公共财政、行政伦理、政府公关关系、行政监督、公共危机管理、政府绩效管理与行政改革等。在这些基本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我们还在以下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补充。比如,在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的教学中补充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政策、政治治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这样,一方面补充了学生在行政管理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让学生对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把握;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理论深度,让他们对政府管理的规律有了更深刻透彻的把握。

2.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在时间的把握上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主要涉及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重点问题也就是行政管理的教学内容或学科中的重点问题。这就要很好地把握每个章节中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时间安排恰当。最好在每次授课时均有个重点,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每一次课的内容。难点问题包括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难点和我国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对于理论体系中的难点问题要举一反三,深刻论述和分析,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对我国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难点,要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去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政府职能这一章,不仅是整本教材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理解的难点章节之一,是学习行政组织、行政领导、政府绩效管理行政改革的内容基础。这一章节中,重点依次是政府职能基本内容、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历史演变、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其中最难的就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上的难点,其实也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结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要多花时间,灵活交叉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授课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增加行政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即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突出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举措,以及现实行政管理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在政府职能这一章节中,根据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况,我们都会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增加相关的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内容。在行政组织这一章节中,目前大部分的教材中没有较好地介绍大部制改革的内容,较好的是在教材中提及了大部制这一个名词(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第四版,最后一章提及了大部制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用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对我国大部制改革作一番分析。这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让学生探讨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利弊、难点、改革的措施等,真正让学生把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我国的行政管理的实践结合起来。在行政领导这一章节中,增加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这一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领导干部选拔的方式,也让他们明白了领导干部选拔的程序、透明性、必要性,等等。另外在这一章节中,也可以适当增加行政问责制的相关知识内容。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节中,补充在我国现行的一种政府工作人员的用人制度,即政府雇员制。在政府公共关系这一章节中,补充了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内容。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适当地增加一些相关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关注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另外,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行政管理学不是一门静止的学科,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会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观点涌现。该课程的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授课内容要尽可能地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保持教学内容与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变化同步,使教学内容常新。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行政管理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认识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学科体系和范式架构,了解基础的行政管理规律,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我国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以后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改进传统的讲授法,提升教学效果

行政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最好的教学法就是讲授法。这也是我们当前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相结合进行。所以讲授法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讲授法,并不是“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法。而是一种积极的讲授法。首先,要讲清楚。对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原则、理论要讲解、论证清楚,条理要清晰,分析要全面,逻辑思维要周密。其次,要趣味、生动形象。行政管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死板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要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紧密结合古今中外行政管理的实践,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再次,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激情,语言要生动形象,做到抑扬顿挫,引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徜徉在行政管理学知识的海洋中。在这里,作为教师还要注意非语言行为,增强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最后,要有启发性。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输入给学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这种积极的讲授法,有助于改变过去的那种被动式的吸收知识的情况,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二)灵活运用专题式教学法

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与行政管理现实结合较紧密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专题式授课法进行教学。专题式教学,能在某一问题上不断深入探讨下去,使教学的内容得到拓展和深化,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大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及时了解行政管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更是提升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解决教学中难点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专题式教学法要求老师在讲授某一专题前,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思考有关现实问题。根据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专题:当前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及路径依赖分析;我国当前从事行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行政监督制度有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等。行政管理学中能运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内容比较多,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过多地采用。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是现在众多课程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适宜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另外,本科生甚至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没有任何的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对他们来说,行政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太抽象了,很难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弥补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事实上,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章节都可以有一个到两个案例,案例不宜多,在于精、新、有代表性。最好是和行政管理理论上相关的当前行政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一些案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分析当前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让他们能把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收集行政案例,如果有老师亲身经历的案例就更好。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是引领者,尽量调动学生分析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案例分析完了后,要编写行政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在案例分析完了后,再梳理案例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采用课堂式讨论教学法

课堂讨论在行政管理的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在讲解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可针对一个讨论主题,发表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整个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宜过多安排讨论课,大概在4次左右为宜。在正式的讨论课之前,首先老师应该精心选择讨论的主题。讨论的主题,可以是行政管理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是针对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某一现象、某个事例或案例。其次学生要有充分的准备。老师应该把讨论主题布置给学生,提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问题,做好相关的准备。讨论课时,学生为主体,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主题,不偏离讨论主题,注意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对于讨论的主题的认识能够达到一个更深刻的层面,对于讨论的主题能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角色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采用的,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交叉运用。比如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往往会运用到课堂式讨论教学法,在专题授课时,会交叉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和课堂式讨论法。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并不是很刻板和僵化的。

总之,我们在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所做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实施的效果看,确实极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好地提升了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必要的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美萍.论提高《行政管理学》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J].煤炭高等教育,2006(3)

[2]李秉德.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6

【基金项目】2011年江西理工大学《行政管理学》重点课程建设(XZG-11-03-23)

篇8

【关键词】激励理论;独立学院;教育管理

一、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治理效应,做出最大的成绩。现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较具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1.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并认为个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随着需要的逐层满足而达到需要层次的顶峰,即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个体完全实现自己的潜能。

2.自卑补偿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由于身体缺陷或者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也有可能是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体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个正常发展过程。

3.成就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要激励人的积极动机,就要满足人的高层次成就需要。并且这种成功会作为一种强化刺激,进一步激励其行为。成就动机高的人表现出乐于接受挑战,敢于承担责任,毅力较强,且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而非任务难或运气差等。

4.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力量是调动一个人积极性和激发人的内在潜能的强度,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指根据一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的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而他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

5.自我效能感论:该理论将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称为自我效能感。它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断,而非客观实际,却直接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坚持、遇到困难的态度,以及个体活动时的情绪和对活动中新行为的习得。

6.目标导向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时时把自己的行动与达到的目标要求相对照,不断明确自己前进的速度和逐渐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动机能不断得到维持和加强。

7.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并将其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他认为是公平的,就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反之如果产生不公平感则会产生不同的集中行为方式来自我安慰或改变现状,甚至放弃努力。

8.激发论:该理论认为,需要的产生于发展有赖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它明确肯定了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受客观环境制约的,客观环境作为一种激励因素,将需要激发出来。

二、激励理论在独立学院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在激励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生源、思想、心理、行为和个性特点,我们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措施进行了以下探索:

1.满足需要激励法――提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平台

独立学院要尽最大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满足其生存的基本需要;要培养一支懂教育、会教育、擅长教育的教师队伍,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渗透正面教育力量,满足学生的安全归属需要;要重视对第二课堂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发展兴趣、展现特长的平台,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这样做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原始动力,形成成长成才的持久动力。

2.自主管理激励法――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服务机制

独立学院要有意识的让广大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摸索一套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机制。在班级中,除了加强班级两委会的建设以外,适当选拔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导生”或者“助理班主任”的角色参与班级日常管理,还可以在班级内部实行“值日班长制”,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够自觉的维护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加强班级凝聚力;在学生组织中,在组织建设、活动管理和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自由,并适当提供学生干部晋升和奖励的机会。这样做的好处有五: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责任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意识;帮助部分学生拜托恶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满足学生的赏识需要,在自主管理中不断激发自我发展的动力。

3.目标定位激励法――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独立学院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条件的话,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系统指导,帮助他们及时准确的进行职业定位,指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这样做的好处有四:提高独立学院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提高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能科学的付诸实践,激发学习动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积累成功体验,持续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4.科学评价激励法――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独立学院要重视素质测评系统的评价、预测、反馈和导向功能,建立以基本素质、课程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内容的,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的个性化的测评体系,不断完善测评办法,优化测评制度,让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成为每一位要求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成长指南和成功宝典。这样做的好处是:明确独立学院的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尊重个性,承认优势,形成学生自我完善的内部动力;奖惩鲜明,形成学生摒弃恶习,追求卓越的外部动力;公平竞争,树立先进,创设和谐有益的良性竞争环境。

5.朋辈先锋激励法――创设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独立学院需要改进传统榜样教育自上而下的宣传灌输法,而是利用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的强烈认同感,在大学生群体中挑选具有鲜明的典型作用,较好强烈的榜样认同感和群众基础的学生,将其榜样精神融入大学生群体文化中,组织广大学生开展学习,从而在学生中创设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这样做的好处是: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成功期待水平,激发学生强烈的成才热情;引导学生正视自卑心理,获得追求进步与卓越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

[1]李传银主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

[2]多俊岗主编.基础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

[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曹晚红等译.自卑与超越[M].广州:沙头大学出版社,2009,1.

[4]李越等主编.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

[5]郭亨杰主编.心理学学习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

篇9

关键词:古典微观经济学;4P;4C;4W;渊源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041-01

1 营销的4P理论

营销理论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其基本的营销观念受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指导和规定。美国营销理论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第九版《营销管理》中认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一定义包含下列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商品、服务与创意);价值、成本和满意;交换和交易;关系和网络;市场;营销者和预期服务。”这里不难看出这些核心概念也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从时间上看,在1890年左右,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和单个行业作为分析对象,构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是其理论的基石。“准确地说,4P存续于187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时间上的巧合性,不是偶然的,正是经济学理论对营销观的影响和启迪的结果。而从经济形态来看,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从19世纪后期到1929年全球经济过剩危机这一时期内,世界经济的主流是短缺经济。4P代表了销售者即生产者的观点,即卖方用于影响买方的有用的营销工具。4P理论的出发点是以生产者为中心,4P理论的时代背景是卖方市场,是短缺经济时代下的产物。4P理论的目的是以企业或生产者的利润为目标。

2 营销的4C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个性化、人文化、多样化特征日益突出,传统的4P理论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茨和劳特明教授为代表的营销专家认为:企业从事营销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此他们提出了营销组合的4C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 Cost),沟通(Communication)和便利性(Con-venience)。4C理论的提出对传统4P理论冲击很大,传统4P理论是一种企业导向而不是真正的顾客导向,以4P为核心的传统营销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经营思维,本身带有销售观念和以生产为中心的痕迹,而4C理论的经营理念则刚好相反,它是一种由外向内的经营思维,是市场观念的具体体现。

4P到4C是营销观念的变革。传统营销理论强调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要素。这种4P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围绕4P制定灵活的营销组合,产品销售就有了保证。

3 营销的4W理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既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又是后者的方法论基础,营销理论无论是4P和4C理论都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在4Ps和4C之后,人们提出诸多营销新理论,来刻画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理论创新,如社会营销、关系营销、生态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确实有创新,但它只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理论创新的某一特征,具有启发性但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它们均是对实际营销现象的经验总结,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纯生产者与纯消费者的两分法的局限性,提出了生产――消费者全新的分析单元,提出了4W理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4P是第一代营销理论,4C是第二代营销理论,而4W是第三代营销理论,4W是4P和4C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

笔者认为,如果从营销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来看,或者从4P和4C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务来分析的话,4P和4C理论在本质上是属于同一逻辑结构中的同一论,即4P和4C的理论基础都是新古典经济学。4P和4C理论两者最大的共同点,都是以一个独立的观察者来观察市场营销,4P以生产者的角度来演绎出一套营销理论,4C以消费者为出发点来发展出一套营销理论。这也是4Ps的营销近视症和4C理论的营销远视症局限性存在的原因,这一原因的存在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致命缺限是4P和4C理论局限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4P和4C存在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目前流行的微观经济学著作或教科书的流行写法,是以马歇尔对需求和供求的狭义解释为基础。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在1890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利用供求、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加以形式化,形成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该框架有三个基本的假设:第一是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第二是马歇尔对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的狭义解释以及他对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第三他用规模经济概念替换了专业化经济概念。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两分法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奠基石,它使得“边际学派”得以兴旺,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在理论与方法上构建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两分法是分解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被当作微观经济学分析柜架的标准构件,新古典经济学及其现代形式成就卓著,但由于其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这一致命缺陷,从而导致4P和4C理论存在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接近现实的框架,用消费――生产者代替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其中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职业,这就决定了他买和卖什么。在这种框架里,在选择不同职业的个人之间,消费者-生产者的地位是对称的,因此,不存在纯消费者地位与纯生产者地位之间的不对称。

从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的逻辑来思考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第一代营销理论(包括4P和4C)应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单赢营销理论或优化营销理论,第二代营销理论(4W)称为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共赢营销理论或博弈营销理论。笔者将之概括为4W营销。4W并不否定4P、和4C,而是在4P和4C基础上的总结和扩展,4C比4P进步的观点有二:一是观察市场营销的角度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这意味着“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地满足顾客需要,同时和顾客保持有效的沟通”,与4C相比,4W是从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生产者――供应商、生产者――环境四个范畴来全而审视市场营销,4W认为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经济地满足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的需要,同时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双赢的结果。总之,4W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它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磋商、共赢、合作、参与、学习、分散、柔性。4W是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其与4P与和4C相比,它更符合建立在市场规则,公共利益认同之上的合作这一新经济观。

综上所述,4P,4C,4W营销组合理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这样理解:它们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完善和发展的关系,它们都有深刻的微观经济学的渊源。由于企业层次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市场及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因此企业在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指导营销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理论 力学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05

理论力学作为力学当中的核心部分,对习题的解答和公式的运用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部分物理教师在教授理论力学知识的时候,不仅采用了生硬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对学生严格要求,导致学生在较大的压力下来学习和理解,结果反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认为,理论力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互相帮助,要在整体上形成良性循环,教师需要根据理论力学的实际难度,设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则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地去学习,这样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本文主要对理论力学的教学和学习进行一定的分析。

1 理论力学和其他课程的关系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理论力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虽然在物理当中,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但是理论力学的专业性更强,并且与其他的学科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理论力学的相关知识构架和教学方式,帮助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加顺利进行。首先,理论力学和物理学具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它的侧重点是基本原理的各种演化形式以及与工程实际相适用的定理和定理形式的多种表达,因此理论力学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当中的力学知识。另一方面,理论力学与高等数学也存在密切的联系。从概念、理论上来分析,理论力学的很多基本概念的定义,都可以应用到高等数学当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理论力学与微积分学和解析几何的联系异常紧密。从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到,理论力学的教学对其他科目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今后可以深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理解和记忆知识。

2 理论力学的学习

理论力学的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现阶段的理论力学既拥有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又增加了后人的多种总结和结论。学生在学习这个科目的时候,常常会感觉到非常繁琐,并且理不清思绪。本文认为,要想良好的学习理论力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从课程侧重上来着手

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较强的侧重点,通过分析侧重点,可以找到理论力学的重点学习部分,同时在理解公式和记忆知识点的时候,也可以减少阻力。理论力学的侧重点主要在于,物理学当中的力学内容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和一些公理、定理。但是理论力学不同,它会采用公理化的方法,首先选取少数不加定义的基本概念和公理作为出发点,之后加以严格的逻辑推理,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和演绎一个完善的力学系统,也就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由以上侧重点可以得知,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的时候,可以首先了解一下牛顿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体框架之后,再学习其中的公式、定理等一系列的知识。最后可以根据理论力学的侧重点来学习,在自己的心中建立一个符合自己思维方式的力学系统,从而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理论力学的知识。

2.2 从研究对象上着手

有些学生虽然理论能力较强,可以较为清楚地理解理论力学的一些理论知识,但是在应用的时候,往往达不到一个理想的效果,从日常的习题解答到真正的测验,都达不到一个理想的结果。这部分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从研究对象上着手。不同的学科之间之所以存在较大的差别,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研究对象不同。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来学习,相信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在此,本文以物理学作为对比对象。物理学的研究对象较为简单,主要是质点;但是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较为复杂,不仅有质点、质点系,还有刚体和刚体系统。这些内容和物理学当中的力学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考验学生的知识量和理解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力学理论的研究对象,逐步学习。在熟练运用和掌握一部分知识以后,再进行下一个部分的学习。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获得较大的成功,并且充分掌握相关知识。

3 理论力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和锻炼

由于理论力学的知识较为复杂,并且在运用的时候,需要学生具备很多的能力。为了更好地教授理论力学的知识,教师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首先是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必须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相关的公式和定理;其次是记忆能力,理论力学的很多知识都相似,但是不相同,锻炼记忆能力,可以避免学生混淆;第三要加强综合运用能力,只有将理论力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解题,从而得到一个理想的成绩。以上三点作为学生重点要提高的能力,教师必须制定针对性的锻炼方式。

4 总结

本文对理论力学的教学和学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从教学情况来看,依然有很多地方存在生硬的教学,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知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从学习上来看,部分学生并没有抓住关键点,死记硬背的方式依然有大量学生在应用,所以整体成绩不高,两极化趋势加重。未来的工作重点就是,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教授理论力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在理论力学领域和相关学科方面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艾薇,侯作富,周思柱,冯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力学与实践,2009,(5).

[2]胡百鸣,龚相超.浅议大学物理与理论力学静力学的两个问题[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