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整体评估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整体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产权交易 企业整体资产 评估 收益现值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产权交易日显频繁,由此涉及企业整体资产评估的事项也日渐增多。由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企业整体资产所包含的内容、范围及含义存在分歧,因此对企业整体资产评估应采用何种方法也存在分歧。不同的评估方法产生不同的评估价格,最终影响企业产权交易的公平性。
笔者认为,对企业整体资产评估是采取单项评估加总还是采取整体评估的方法,应该取决于资产交易的不同目的。单项资产评估强调的是一般资产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而整体资产评估强调的是资产的组合效应,因此,一般来说,当组成企业的各类资产分别被当作一般生产要素来转让时,整体资产评估只能采用单项资产评估加总的方法;如果企业的资产业务涉及到产权变动,如股份制改造、合资、兼并等产权交易,即企业被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转让时,企业资产应采用整体评估的方法。
对企业整体资产采取整体评估方法进行评估时,不能以企业(或者说是企业的全部资产)作为直接评估对象,而必须以企业内由多种资产所组成的资产集合体所具有的获利能力作为评估对象。因为前者实质上是单项资产评估的叠加,没有揭示出企业各项资产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在本质上必然要求各项资产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其具有生产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构成企业整体的各项资产,作为具体的生产要素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但它们必须按统一的盈利目标要求构成整体,从而具有作为整体的特定功能。因此,企业中即使单项(件)资产并不十分完善,但它们同样可以综合、统一成具有良好功能的整体。所以,在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对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时,必须以资产集合体所具有的整体获利能力作为评估对象,即应采用收益现值法来评估企业整体资产,并据此判断企业整体资产的价格。
收益现值法在企业整体资产评估中的运用
采用收益现值法对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就是根据企业整体资产未来的获利能力,即未来的预期收益,按适当的折现率和资本化折算成收益现值,并以此作为企业的产权交易价格。这里所说的折现率是指将未来收益折算为现值的比率,一般应等于社会平均资产收益率,因为资产评估的价格应是社会公平价格。而资本化率则是指投资回收率,即每年按多大比率收回投资资本,实质上也是单位资本形成所需要的年收益额,因此它在本质上也决定于社会平均资产收益率,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意味着比照资金投入量的大小取得相应收益的权利,等量资本可以取得等量收益。但在实际评估中,往往按照资本无风险、最安全、收益率最低的原则来计算确定资本化率,以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为基础,同时考虑市场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因素。
由于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及预期收益的变化趋势不同,企业整体资产评估的收益现值法具体有两种操用方法:
年金本金化价格法
年金本金化价格法是在分析企业内外部情况的基础上,预测出企业未来若干年的收益,并将其年金化,然后再把已年金化了的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以此来确定企业整体资产的评估价格。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P――企业整体资产评估价值
I――资本化率 R――折现率
A――企业年收益率
Rt――预期未来第t年企业收益
年金本金化价格法是假定企业未来若干年内的收益水平足以代表企业未来长久的收益水平。因此这一方法适用于已进入规模生产期,且预计今后生产经营比较稳定、收益波动较小的企业。
预期收益能力法
预期收益能力法是在充分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近几年的经济效益和财务状况的分析,预测出企业未来几年的年收益,并假定从第“n+1”年开始直至未来永久,企业将保证等额的年收益并作出预测,然后将两部分收益进行折现处理,同时对后阶段的收益现金再进行资本化,以此来确定企业整体资产的评估价格。计算公式为:
式中:
P――企业整体资产评估价值
Rt――预测年限内第t年的预期年收益
Rn+1――从第n+1年开始直至未来的等额年收益
R――折现率 I――资本化率
运用收益现值法对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收益现值法的适用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证券市场发育的健全,各种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运用收益现值法对涉及产权交易的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将成为一种必然,而且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但是并不是任何企业的产权交易都可以以企业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为对象运用收益现值法来进行评估。在实际工作中,任何一项资产都可作为单项资产进行评估,即单项资产的评估没有什么条件,从而采用单项资产评估加总的方法来确定企业整体资产的价值也是无条件的。但是以企业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为对象运用收益现值法对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则有其一定的适用条件。
首先,企业整体资产必须能够不断自我补偿和更新,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持续使用,并保证其获利能力。我们知道,当企业资产分别采用单项资产评估加总的方法和以整体资产获利能力为对象进行整体评估的方法进行评估时,其评估结果在质上和量上都是不同的。从质的规定性来看,整体评估是从企业资产所具有的整体获利能力来评估企业的价值,因此其评估结果是企业的收益现值或者说是企业的整体交易价格。而单项资产评估加总所得的结果则是企业的重置价格,即是在现时价格水平上重新购建企业全部资产的支出,或者说是企业各项资产分别出售的变现值。而从量上来看,整体资产评估价值往往与单项资产评估价值之间有差异。这种差异便是由资产的集合效应所带来的“商誉”,这种商誉实际上是超额收益本金化的现值,但它不能单独计量,必须从企业整体获利能力上进行综合评估。当然实际中也存在负商誉的企业,企业出现负商誉实际上就是潜在亏损,长期亏损的企业不符合持续经营条件,不能采用整体评估的方法,只能采用单项资产评估加总的方法。
其次,企业整体资产的未来收益必须可以预测,并可用货币计量。企业整体资产评估的实质是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而不是资产本身的成本价值,因此,如果企业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即企业的未来收益无法预测或无法货币化,则不能采用整体的方法。必须指出,这里所指的企业未来收益不是指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收入,而是指业主收益,即企业未来的税后净收益。从企业发生产权变动、确定企业产权交易价格这一特定目的来看,潜在的投资者所关心的只是成为该企业的业主后能获得多少预期收益,而其能够分享的收益只是税后净收益。
再次,必须有相对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这是企业产权交易得以进行的外部条件,它必须具有以下特征:有充分的市场竞争,交易各方没有强制、垄断和操纵价格的能力;交易各方都具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了解市场情况;交易各方都是理性的市场主体,具有独立判断和理智选择的能力;有较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保障。
确定企业未来收益应考虑的因素
运用收益现值法对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从而确定企业的产权交易价格,关键是要正确地估计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合理地预测出企业未来收益。因此,运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时必须充分考虑影响企业未来收益的各种因素。
企业所拥有的现实存量资产。企业现实存量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全部可确指的资产。一般情况下,企业拥有的资产数额越大,其获利能力也就越大。因此,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首先必须考虑以单项资产评估值为基础的企业资产总额,这是对整体资产进行评估的基础。
企业存量资产的质量及匹配情况。企业只有拥有质量优良的资产且内部资产结构合理,匹配协调,才能最大限度的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企业资产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资产的匹配包括各类资产之间的匹配和同类资产之间的匹配。一般来说,固定资产盈利能力较强,但固定资产的增加,势必导致流动资产需求的增加,当流动资金短缺时,就会造成停工待料,使固定资产闲置,造成企业收益率下降。同类资产间的匹配也同样重要,如:企业机器设备与房屋建筑物间的匹配,生产设备与动力设备之间的匹配,主要材料与辅助材料的匹配等,同样会影响企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形成和发挥。
企业或其产品所具有的某些优势。如企业具有行业垄断性质或产品专利等特殊优势,具有长期建立起来的优秀品牌或因达到经济规模而使成本降低的一般竞争优势。这类企业在特定期间内收益会很高或收益增长较快,但具有特殊优势的企业会随着垄断的解除、专利到期而使收益及收益增长速度下降;具有一般优势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竞争者不断成长,其收益及收益增长率也会慢慢下降。因此在评估时要充分考虑进入企业所在行业的难易程度。无论是资本还是技术的原因,进入企业所在行业的难度越大,即行业壁垒越高,企业竞争优势消失的速度就越慢。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拥有同样的资产,但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其资产的获利能力会产生相当的差距。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考虑,除注意企业管理层的才能、经营管理思想方式外,还应对企业的人员构成、技术素质、员工的集体认同感,特别是企业信誉等进行综合考察。
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的结合,对企业的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企业所处地理环境是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因素,评估时也应着重进行考察。
企业受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一般来说,企业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南深,其收益的波动性也越大,评估时应将收益的波动性与对企业评估时所采用的折现率结合起来,这类企业的风险性较大,因此应采用较高的折现率。
收益的确定应以企业现有规模为基础。如通过发行股票、增资扩股、合资及资产重组等带来的未来收益不能全部归为待评估企业整体资产的价值。因为这意味着企业资产的产权主体发生了变化,其收益并非为原产权主体独自享有,也包括应该有新的产权主体所享的部分收益。如果其现有规模不宜测算,而以其产权主体发生变动后的预期收益作为测算基础的,则必须将新股东应享有的收益予以扣除。
除以上这些因素外,企业在确定收益时还要考虑企业产品技术发展前景、市场发展前景、产品销售价格、生产成本以及以前年度的生产经营业绩等,总之,对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时,必须对影响企业未来收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使企业整体资产评估价值尽可能合理。
参考资料
1.汤岩丽,企业整体资产评估方法探讨,《中国资产评估》,2001.4
篇2
【关键词】 专利资产评估; 收益法; 动态分成率; 动态折现率
专利作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促进专利资产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成为企业发展中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合理地确定专利资产的价值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专利资产评估中评估方法是核心,鉴于专利资产成本收益非对称性及创新性的特点,专利资产评估往往采用收益法。收益法是对评估对象的未来预期收益进行折现的方法,评估对象未来产生多少收益、何时产生收益、产生收益所面临的风险是收益法的核心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由评估对象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和过程所决定的。即价值实现规律是收益评估思路和参数确定的基础。
目前评估实践中常用的收益法评估思路是建立在企业整体价值实现规律基础之上的,即将评估对象的未来收益分为精确预测期和固定预测期两部分,采用固定的收益分成率和折现率。然而,专利资产的价值实现规律和企业整体的价值实现规律存在着显著的差别,现有的收益法评估思路并不适用于专利资产评估。
一、专利价值实现规律的特点
(一)价值实现的间接性
专利资产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出售、授权他人使用、质押融资、作价入股以及将其应用于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中。尽管如此,专利资产的最终价值实现途径还是其应用与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因此,专利资产的价值实现是依附于相关产品或劳务中的,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产品或劳务创造了更多的超额收益,其价值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间接性。
(二)价值实现的短期性
专利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我国法律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均自申请日算起。然而,由于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专利的实际寿命要短得多。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内发明专利平均实际维护期在5年左右,大部分发明专利的实际维护期在3—6年,超过7年的不到20%。发明专利的创新性强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因此后两者的寿命将更短。相对于企业整体甚至是专利所依附的产品或劳务而言,专利资产的价值实现期间较短。
(三)价值实现的阶段性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一项依托新技术的产品从引入市场到退出市场,一般经历引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个不同阶段,其所面临的风险和收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例如,引入期将会面临技术和市场的,而这一阶段的收益却很小;然而一旦被市场所接受,便进入快速的发展期,这一阶段的风险将逐渐减少,而收益却快速增加。专利资产的价值体现在产品或劳务的超额收益中,专利资产价值实现规律的周期性类似于产品。因此,专利资产价值实现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这种波动性体现在价值量的大小和实现价值的风险大小两个方面。
二、专利资产评估收益法的改进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专利资产的价值实现规律与企业整体价值实现规律的直接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建立在基于企业整体价值实现规律基础上的传统收益法评估思路并不适用于专利资产评估。整体评估思路决定了收益法的三个关键参数(收益期、未来收益和折现率)的选取。因此,评估思路的改进是整个专利资产评估收益法改进的基础。
专利资产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实现的收益和面临的风险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因此,专利资产收益法评估应在明确评估目的、价值类型和评估对象的基础上,根据已有数据和资料绘制评估对象生命周期的预测曲线,判断评估基准日评估对象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剩余有效经济寿命;分阶段动态地预测评估对象的未来预期收益及实现收益所面临的风险。
在上述改进中,生命周期曲线的预测是基础,动态的预测未来收益和风险是关键,本文将重点探讨动态分成率(预测未来收益)和动态折现率(风险)。
三、专利资产评估收益法改进——动态分成率
由于专利资产所创造的价值蕴含于其所依托的产品或劳务中,因此,需要根据专利资产对产品收益的贡献程度,通过一定的分成率将专利资产所创造的收益从产品整体收益中剥离出来。
(一)动态分成率的提出
基于企业整体价值实现规律的收益法评估中,专利资产的分成率采用固定不变的静态分成率。然而,根据专利资产的价值实现规律,专利资产为产品所创造的超额收益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存在着显著的差别,需要动态地预测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专利资产分成率,即动态分成率。
(二)动态分成率的计算
1.动态分成率的计算思路
动态分成率的计算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首先,可以通过专利资产自身的特点(如市场竞争程度、技术领先程度、技术适用范围等)判断专利资产的收益贡献率。但是,这种方法所涉及的因素众多,而且很难全面考虑影响专利贡献率的各种因素,也很难量化这些因素。因此,这一思路的计算难度很大。其次,可以从专利所依附的产品或劳务利润构成角度判断专利资产的利润贡献率,从而获取专利受益分成率。本文将重点探讨第二种思路的计算过程。
篇3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日常经营活动;企业战略和目标;内部控制和管理
我国的资产评估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我国至今尚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在评估方法上,对于单项资产评估经过模仿和探索开始进入成熟阶段,但对于企业价值评估还刚刚起步。对于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多散见于资产评估教材中,很少有对企业价值评估的系统论述,大多是将资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移植于企业价值评估之中。我们在评估方法的应用之中,应当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国际通用的评估方法灵活地运用于我国的评估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一、基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企业价值核算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会遇到很多情况需要对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比如说资产重组、年中核算以及年度考核等。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应为成本法的模式。成本法下的企业价值评估具有以下特征:
成本法是指在评估一个企业价值时,把这个企业的全部资产按评估时的现时重置资本扣减各项损耗来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实际上就是在资产清查和审计的基础上将企业整体资产化整为零,以单项资产的评估为起点,对各项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分别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使用状况,用重置资本减去贬值来确定各组成要素资产的个别价值,最后将全部资产进行加和。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并不等于企业各单项资产的价值之和,单项资产组合需要组织成本,组合后的资产整体价值还会发生增值。对一个企业的价值评估,主要是对发生了增值的资产整体进行评估,是对其未来服务潜能产生的收益评估。换言之,价值评估应该是对企业内在价值、经济价值的评估,着眼于未来。而成本法着眼于现在资产的重置价值,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成本法并不是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当然,成本法非常适合每一单项资产的单独评估,我国目前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市场经济不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大量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要进行改制重组、拍卖兼并,没有交易活跃的市场作比较,只能对企业实有资产进行客观的评估。在对国有资产实行全面清产核资、改组改制、理顺和明晰产权关系,以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需要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成本法被大量使用。即使是这样,这种应用也是一种有选择的应用。比如,功能性贬值的问题,经济性贬值的问题,土地的作用及价值问题。
二、基于企业战略、目标的企业价值核算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一体化,较大型的上市公司经常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需求。子公司与子公司间的重组,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并购以及几个大型公司的联合上市,这些活动的前提,都是需要以一个合理的方法对当前公司整体价值进行评估。考虑到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企业今后的生存价值,收益法是这种企业价值核算需求的首选方法。
收益法通常又被称作收益现值法。我们在进行资产评估时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在未来尚可使用年限内的预期收益,并采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成现值,然后累加求和,得出被评估资产的评估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运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资产评估时,是以该资产投入使用后连续获利为基础的。另外,投资者投资购买该项资产时,一般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其预计的内部回报率只有在超过评估时的折现率时才肯支付相应货币额来购买该项资产。因此,运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资产评估时,应该具备如下前提条件。
其一是被评估对象必须是经营性的资产,能独立发挥效用,具有连续获得收益的能力,资产与经营收益之间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
其二是未来收益值能准确的预计,能用货币来表示,经营风险可以预见,能够量化。
收益法通常被认为比成本法和市场法更适用于企业价值评估,特别是在涉及为企业并购服务时。收购者投资于目标企业是预期能获取未来收益,但是这种预期的未来收益因具有不确定性而蕴含着风险。收益法为量化影响企业价值的这些关键变量提供了路径。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价值评估均适用收益法。其必要的前提是判断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且能够被合理的计量。只有当企业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且能够被合理的计量且能够被合理的计量时,运用收益法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才具有意义。
三、基于内部管理和控制的企业价值核算
经济理论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类似的资产应该有类似的价格,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上,购买一项资产的价格,不会高于有相同效用的替代品的价格。我们对一个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通过比较市场上相似或相近的可比企业公允交易价格,经过类比分析,适当修正后得到目标企业的价值,这就是市场法。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企业交易市场活跃,人们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更信赖于市场的眼光。市场交易的价格更具有说服力,它是被交易企业对于购买者的内在经济价值,投资者购买了它,说明它能够为购买者带来现金流量。而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计算企业的价值,当这个企业一直亏损时,无法预测其现金流量,但假若这个企业有很大的改造潜力,或其自身存在多年已具有一定知名度,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和销售市场,投资人购买这个企业后进行重整,完全可以使其变为盈利企业,为投资者带来滚滚财源。
参考文献:
篇4
一、知识型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知识型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着作权等,均以知识为价值主体,其评估的公正性体现在投入知识价值的客观计量上。按照重置成本评估方法,其价值总量包含历史成本的折现值,使用过程的投入积累和对于被淘汰技术成分的价值剔除。
1、历史成本的确定
对于外购无形资产,如专利、专有技术等,除了直接反映其购置费的账面价值外,对于在培训、消化、改进等试运行过程中的投入也应计入历史成本之中。因为这些投入保证了被引进技术能够适应生产环境,发挥效能,使得无形资产价值得以确立。对于自创无形资产,其历史成本则一般包括开发研制费中的研制人员的工资、奖励费用、物资消耗费、仪器设备使用费、技术培训费、信息资料费、调研咨询费、评审鉴定费、试运行费等等。由于开发研制费中通常还包含设备购置费,这部分费用经资本化转为固定资产价值,因此应从自创无形资产的初始投入中剔除。
2、使用投入的确定
这类投入分布于从初始购入(或自创)至评估时的全过程,可考虑分不同的阶段予以确定。比如在重大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产品升级过程中,将容易计量的有形的固定资产投入从总体投入中分离出来,而将剩余部分作为无形资产处理。实际操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技术投入维护。为保持专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垄断性而投入的技术维护费,可从设备更新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总投入中予以分离,分离的比例可视其技术难度和水平而定。②开拓功能维护。依据设备状况而对原技术资产予以改进,从而拓展其功能。所增加的资产价值,可以拓展功能的实际投入为基础予以确定。③适度规模投入。在生产规模扩大过程中,为使专有技术适应新的规模,必然伴随知识和物资的投入,可以参照规模扩大的比例予以确定。以上所有的价值量,最终都要转化为评估时的现值。
3、使用过程中的损失
它包括技术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其中技术性贬值是指技术进步中出现了性能优越的新资产,使得原有技术部分或全部失去使用价值而造成的贬值;功能性贬值是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自制或购买的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存在功能性障碍,或与现有设备水平难以匹配,无法实现预期功效而导致的价值损失。
二、整体型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
整体型无形资产,是指以企业整体为荷载的无形资产,如商标、商誉等等。它们可以为企业提供未来的经济利益和超常的预期收益。之所以能够这样,是由于企业具备多方面的优越条件,包括有利的经营关系,良好的管理方法,优良的职工素质,和谐的内部关系,优越的地理环境,完善的销售网络,畅通的资金渠道,高度的企业声望等。而这些条件的获得来自于诸多方面超常投入的长期积累,既存在物资的投入,也包括知识的投入,如广告宣传、职工培训、调查研究、收集情报、建立销售网络、开辟信息渠道等。
1.商标
在商标使用过程中,其价值变化量包括产品宣传、企业形象、质量检测、管理咨询、市场调查、战略研究等项耗费的累积。同时,企业收益的增长率,还将影响企业商标的价值增量,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企业整体声誉受损,市场占有率萎缩,企业经济收益降低,则商标的价值应当从投入价值中扣减适当的份额。因此,商标价值应等于历史成本折现值与使用过程中价值变量之和,其中,历史成本可用企业开办费和产品试制费予以计量。
2.商誉
篇5
为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评估收费管理,维护中介市场正常秩序,现就国有资产评估中房地产评估收费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国有资产评估必须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1991〕91号令)的规定,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定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
二、资产评估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开展评估业务,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将审批的《资产评估机构资格申请表》和《资产评估机构专职人员名单表》(副本)抄送同级物价部门备案。
三、资产评估收费标准,按照原国家物价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价费字〔1992〕625号)规定执行。
资产评估中涉及房地产评估的,房地产作为独立项目评估,收费标准按《国家计委、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价格评估收费的通知》(计价格〔1994〕2017号)和《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房地产中介服务收费的通知》(计价格〔1995〕971号)的有关规定执行;房地产作为整体资产的一部分,按整体资产一并评估的,收费标准按价费字〔1992〕625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篇6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企业价值评估是将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依据其拥有或占有的全部资产状况和整体获利能力,并充分考虑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诸因素,对企业整体公允市场价值进行综合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
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原则
(一)客观公正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在选择价值评估方法的时候应始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态度,尽量避免用个人主观臆断来代替客观实际,尽可能排除人为的主观因素,摆脱利益冲突的影响,依据客观的资料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选择合理的方法。公正性原则要求评估人员客观的阐明意见,不偏不倚的对待各利益主体。客观、公正这一原则不仅具有方法选择上的指导意义,而且从评估人员素质的角度对方法选择做了要求。
(二)成本效率的原则
评估机构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之一,也需要获取利润以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因而在评估方法选择时,要考虑各种评估方法耗用的物质资源、时间资源及人力资源,在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及满足委托企业评估要求的前提下,力求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委托企业和评估机构互动发展的双赢模式,更有利于评估机构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服务水平。
(三)风险防范的原则
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可以界定为:“由于评估人员或者机构在企业价值评估的过程中对目标企业的价值作了不当或错误的意见而产生的风险”,根据这一定义,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是指评估机构的外部因素客观上阻碍和干扰评估人员对被评估企业实施必要的和正常的评估过程而产生的风险。内部风险是指由于评估机构的内部因素导致评估人员对拟评估企业的价值作了不当或错误的意见而产生的风险。显然,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作为价值评估中的一个环节,可能会由于方法选择的不当带来评估风险。基于此,在选择评估方法的时候要有强的风险防范意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分析可能产生的评估风险,做出客观、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运用的条件
(一)运用成本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条件
一是进行价值评估时目标企业的表外项目价值,如管理效率、自创商誉、销售网络等,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二是资产负债表中单项资产的市场价值能够公允客观反映所评估资产的价值;三是投资者购置一项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具有相同用途所需的替代品所需的成本。
(二)选择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条件
一是投资主体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应超过目标企业按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所得的现值;二是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够合理地预测,企业未来收益的风险可以客观地进行估算,也就是说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和风险能合理的予以量化;三是被评估企业应具持续的盈利能力。
(三)采用市场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条件
一是要有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公开市场指的是有多个交易主体自愿参与且他们之间能进行平等交易的市场,这个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代表了交易资产的行情,即可认为是市场的公允价格;二是在这个市场上要有与评估对象相同或者相似的参考企业或者交易案例;三是能够收集到与评估相关的信息资料,同时这些信息资料应具有代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三、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运用
(一)成本法的运用
成本法是指在评估一个企业价值时,把这个企业的全部资产按评估时的现时重置资本扣减各项损耗来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实际上就是在资产清查和审计的基础上将企业整体资产化整为零,以单项资产的评估为起点,对各项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分别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使用状况,用重置资本减去贬值来确定各组成要素资产的个别价值,最后将全部资产进行加和。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并不等于企业各单项资产的价值之和,单项资产组合需要组织成本,组合后的资产整体价值还会发生增值。对一个企业的价值评估,主要是对发生了增值的资产整体进行评估,是对其未来服务潜能产生的收益评估。换言之,价值评估应该是对企业内在价值、经济价值的评估,着眼于未来。而成本法着眼于现在资产的重置价值,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成本法并不是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当然,成本法非常适合每一单项资产的单独评估,我国目前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市场经济不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大量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要进行改制重组、拍卖兼并,没有交易活跃的市场作比较,只能对企业实有资产进行客观的评估。
(二)收益法的运用
收益法通常又被称作收益现值法。我们在进行资产评估时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在未来尚可使用年限内的预期收益,并采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成现值,然后累加求和,得出被评估资产的评估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运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资产评估时,是以该资产投入使用后连续获利为基础的。另外,投资者投资购买该项资产时,一般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其预计的内部回报率只有在超过评估时的折现率时才肯支付相应货币额来购买该项资产。收益法通常被认为比成本法和市场法更适用于企业价值评估,特别是在涉及为企业并购服务时。收购者投资于目标企业是预期能获取未来收益,但是这种预期的未来收益因具有不确定性而蕴含着风险。收益法为量化影响企业价值的这些关键变量提供了路径。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价值评估均适用收益法。在运用收益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必要的前提是判断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且能够被合理的计量。只有当企业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且能够被合理的计量时,运用收益法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才具有意义。
(三)市场法的运用
经济理论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类似的资产应该有类似的价格,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上,购买一项资产的价格,不会高于有相同效用的替代品的价格。我们对一个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通过比较市场上相似或相近的可比企业公允交易价格,经过类比分析,适当修正后得到目标企业的价值,这就是市场法。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企业交易市场活跃,人们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更信赖于市场的眼光。市场交易的价格更具有说服力,它是被交易企业对于购买者的内在经济价值,投资者购买了它,说明它能够为购买者带来现金流量。而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计算企业的价值,当这个企业一直亏损时,无法预测其现金流量,但假若这个企业有很大的改造潜力,或其自身存在多年已具有一定知名度,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和销售市场,投资人购买这个企业后进行重整,完全可以使其变为盈利企业,为投资者带来滚滚财源。所以用市场法可以评估企业的真实内在价值,因基于市场导向,接近现实,故容易为当事各方所接受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成京联,阮梓坪.论企业价值理论与企业价值评估[J].求索,2005,(10).
[2]李海舰,冯丽.企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3).
篇7
IT在银行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银行业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加强IT的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为此,银监会于2009年出台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风险管理是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而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是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信息科技的风险管理也需要以风险评估为基础。
整体和专项两种评估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安全规划、业务连续性管理和实施等级保护等方面也离不开风险评估。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可以分为整体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
整体风险评估是指对信息科技的各个方面,如治理、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开发、测试与维护、信息科技运行、外包、业务连续性管理等,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专项风险评估则是指针对信息科技的某一方面、某个系统或为某个目的而进行的评估。常见的专项风险评估还会根据评估对象分为网络评估、系统风险评估等。
整体风险评估侧重于反映宏观层面的风险,即全面反映影响实现IT目标的风险,帮助银行高级管理层把握信息科技的整体风险状况,从而据此来进行战略决策,最终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专项风险评估则侧重于反映微观层面的风险,即反映信息科技某一方面或者某个系统存在的风险,据此来决定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理措施,降低相关系统所面临的风险。
评估风险的七个步骤
风险有影响及可能性两个属性,而影响是由资产的价值与资产存在的弱点决定的,可能性是由资产面临的威胁及资产存在的弱点决定的。因此,风险评估需要对资产、弱点及威胁进行综合分析。
风险评估工作一般有以下七个步骤:描述分析评估对象,确定其目标或者价值;识别评估对象存在的弱点;识别评估对象面临的威胁;通过分析弱点及威胁,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分析资产及弱点,预测风险如果发生可能带来的影响;通过已经分析出的可能性和影响确定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提出风险处理建议。
这几个步骤可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定级三个阶段。
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的基础,只有完整地识别出被评估对象的风险才可能进行正确的风险分析、风险定级。风险识别要对评估对象存在的弱点及面临的威胁进行识别,这是风险识别的关键。
整体风险评估覆盖范围广,反映的是宏观层面的风险,因此在进行整体风险评估时应该以调查方式为主,以检查、安全测试方式为辅。
在做整体风险评估时,要先准备详细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信息科技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讲,银行的IT目标是在满足合规管理要求的前提下,支持业务创新和业务运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管理流程和基础资源配备作为支撑。其中,管理流程可分为IT业务创新支持、IT业务运营支持、IT合规管理及IT治理等四类,基础资源配备包括支撑IT运行的人、信息、应用系统及基础设施。
专项风险评估反映的是微观层面的风险,要深入查找评估对象存在的风险。因此,专项风险评估应该采取以检查与安全测试为主,以调查为辅的方法。
篇8
2006年,在我国新颁布的一系列会计准则中,引入一种新的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之相对应,催生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其中重点之一是合并对价分摊公允价值评估,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关键词】
资产评估;企业合并;对价分摊
1 企业合并对价分摊
企业合并,顾名思义,是指将两个或更多的独立企业进行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行为。
企业合并过程中,合并方所发生的成本——合并对价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即合并对价分摊。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存在合并对价分摊的问题,因为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在同一控制下,合并方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确定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的金额。只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才涉及合并对价分摊。
企业合并对价分摊是指将企业合并的成本分配在所得到的可辨认资产、负债之间,进而确定因合并所取得的被合并方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入账金额。若购买方所支付的合并成本大于所取得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2 企业合并对价分摊评估的评估对象
按照《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的规定,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取得的被合并企业的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是合并对价分摊评估业务中的评估对象,它不同于企业并购中的评估对象。
在企业合并对价分摊评估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确认和识别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若无形资产存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要单独予以确认,并按照公允价值入账。
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应当以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和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为依据,评估人员可以下面两个条件作为判断依据,判断无形资产是否存在且可辨认:一是被合并企业是否存在源自合同权利或基于法定权利的无形资产,二是该无形资产是否能从被合并企业中分离出来单独出售。上述两个条件满足任何一个,说明存在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在合并日要以公允价值对其进行计量。
与确认可辨认的无形资产相对应,在企业合并对价分摊评估中,也涉及或有负债的识别和确认问题。在企业合并日,若被合并企业有未决诉讼、待执行的亏损合同、债务担保、已对外公布的重组计划、产品质量保证等情况,评估人员就应判断是否存在或有负债,该或有负债是否能够确认。
3 企业合并对价分摊评估
从本质上讲,企业合并对价分摊评估是对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方所取得的资产、负债的评估,具体包括有形资产、负债以及或有负债的评估,无形资产的评估,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商誉的计算,最后还要对评估结果的整体合理性进行测试。
3.1 有形资产、负债以及或有负债的评估
合并方在取得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以后,要按公允价值计量。评估人员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相关有形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下表1是有形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3.2 无形资产的评估
无形资产的评估主要是看其是否存在活跃市场。若存在,应按合并日的市价确定公允价值,若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要采用一定的估值技术进行评估。
无形资产一般情况下较少单独转让,可比交易案例难以取得,所以在无形资产评估中,市场法不是首选。又因为成本法中无形资产的成本不易与其他经营成本相区分,且不能很好地体现无形资产给持有者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成本法也较少运用。鉴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在合并对价分摊评估中,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通常由收益法来确定。
增量收益折现法。无形资产的使用会产生增量现金流,具体表现在价格的溢价和成本的节省两个方面。评估人员可以分别预测出包括无形资产的经济实体的未来现金流和不含无形资产的经济实体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然后将两者进行比较,判断有无增量现金流。若有,就是无形资产的使用所带来的,将增量现金流折现就能得到该无形资产的税后公允价值。
节省许可费折现法。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拥有了无形资产便可以节省许可费,所节省的许可费就是一种收益,将节省的许可费折现后得出的金额就是该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可用于专利技术和品牌价值的评估。
多期超额收益折现法。无形资产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必须与其他资产共同作用才行。将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形成的现金流作为一个整体,从中减去其他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亦即将总收益进行拆分,即可得出待估无形资产的收益,按一定的折现率将其折现,折现值之和即为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现金流贡献最大的无形资产的评估。
3.3 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递延所得税是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形成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而形成了递延所得税。在合并对价分摊评估中,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之后,公允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的,就要根据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且其金额不能折现。当然,合并方在分配合并对价时,对于被合并方在此前已经确认的递延所得税项目不应予以考虑。
3.4 商誉的计算
企业合并中,合并方要支付现金及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发行债券及股票,还要支付其他相关费用,所有这些构成了企业的合并成本。评估人员在分别确定了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后,将其汇总就能确定出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评估人员将合并方的合并成本与所取得的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相比较,若前者高于后者,排除合并方失误造成收购对价过高的因素,差额就代表被合并企业存在着商誉,合并方应在合并时予以确认。商誉的形成原因复杂,可能是因为历史悠久,管理能力超群,地理位置优越等使企业具有了超额的获得能力。若计算出的商誉金额较高,评估人员应当提请公司管理当局关注减值风险。
3.5 整体合理性测试
评估人员在确定了合并对价分摊的公允价值之后,要对评估结果是否合理进行测试。首先是加权平均资本回报率的计算,前提是以被合并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为权重做出计算,然后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与加权平均资本回报率二者比较,若两者基本相等或接近,则说明评估结果整体上是合理的,若两者差异较大,则要对评估过程进行反思,复核所识别的无形资产是否存在,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评估方法是否得当,参数选取是否正确,结论是否合理。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企业价值评估时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基础,适当考虑风险溢价或折价。
【参考文献】
[1]《资产评估》.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05)
篇9
1.政府干预性较强目前,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多数都是在政府干预下所进行的,政府干预性较强,导致企业资产评估活动难以顺利实施,企业资产评估结果的参考价值也受到较大影响。企业并购活动虽然是作为一种市场行为,但是企业并购活动也会对市场造成较大影响。政府从国家和市场角度出发,为达到一定的政府目的和经济目的,往往会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来约束和限制企业并购,或者是将部分亏损较为严重的企业强行搭配给优势企业,最终将导致优势企业无法按照原有的发展战略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并给优势企业造成严重的发展负担,对于市场发展而言也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在政府的干预之下,企业资产评估活动也大受限制,评估机构迫于压力只能够提供虚假和失实的评估结论,导致评估价值严重降低,企业的并购活动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2.评估机构和人员素质低下在资产评估过程中,被并购企业向评估机构和人员施以贿赂,导致评估结果失实,也是资产评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资产评估是反应并购企业资产水平和价值的重要手段,资产评估活动数据将直接影响到资产价格。并购活动开展之前,并购双方需要本着诚信、公平和客观的角度协商资产价格,并借鉴资产评估数据对商榷最终价格。部分被并购企业,为故意隐瞒企业自身的重要信息,并夸大企业实力,往往支付高昂评估费用给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以改动评估结果,导致并购企业蒙受较大损失。
3.被并购企业会计资料失实资产评估工作需要借鉴被并购企业会计资料来核对资产信息,以得出最为准确和科学的评估结果。然而,目前部分并购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疏于对会计和财务部门的管理,会计、财务部门统计数据往往较为混乱,资料失实现象比较严重,这就给资产评估工作的开展添加了较大压力,评估机构往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仍然无法保证结果的准确和有效。特别是对于能源矿产企业以及国有企业来说,企业对于日常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重视程度非常不足,这也给资产评估工作的开展增添了较多困难。
4.债务遗留问题严重企业并购活动开展之前,被并购企业需要做好债务的相关清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被被并购企业的抵押贷款、贷款抵押等活动没有在评估中予以全面体现,或者是在评估报告中只记录了抵押占比以及贷款金额总量,却没有具体到固定资产组成以及债务细节,当并购活动完成之后,债务则会直接转嫁到并购企业身上,银行机构则直接向并购企业追偿贷款,从而导致经济纠纷的发生。尤其是对于能源、矿产和机械生产企业来说,企业设备采购中所支出的费用较为庞大,企业往往采用抵押贷款的形式开展设备采购,因此在实际的并购过程中,需要由评估机构针对债务细节进行调查和评估,以降低并购风险。
二、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的优化建议
1.明确评估标准企业并购是一种经济行为,企业并购将直接影响到并购企业的未来战略发展和经济利益。并购企业在并购行为实施以前,首先必须要明确资产评估标准,以保证评估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以充分降低并购风险。首先,在资产评估活动中,需要调查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被并购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如果被并购企业由于市场发展因素而导致亏损,则应该按照清算价格开展资产评估活动。如果企业由于管理和经营不善所导致的获利降低,则应该将重置成本重置成本作为主要评估标准。
2.注重评估方法的选择资产评估作为企业并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资产评估所涉及到的方法和手段较为多样,如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等等。单项资产评估是针对企业机械设备、房屋建筑、土地使用权以及专利进行评估,单项评估开展过程中可以应用市场法、成本法以及受益法具体实施,具体则需要从被并购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出发;整体资产评估是对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整体评估优势在于能够更加真实和全面地反映被并购企业价值,但评估方式更加复杂,评估费用更高,一般主要应用于大型企业并购中实施。
3.加强债务评估和其他评估债务评估对于并购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债务评估重视程度的不足,很容易导致被并购企业债务的转嫁,从而导致并购企业经营压力的增加。为此,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并购企业需要加强对债务评估的关注,要求评估机构对被并购企业债务细节和信息开展全面评估,细化到具体的债务总量、抵押设备细目等等,使并购企业能够充分地掌握被并购企业的债务状况,降低并购风险以及并购纠纷的发生。同时,并购企业必须要重视对被并购企业其他评估数据的了解和获取,包括了商誉评估、企业未来经营预期评估等等,使并购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被并购企业的整体价值,为产权价值协商提供更为可靠依据。
三、总结
篇1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ome research papers, these subjects were argued in this article, including goodwill essence and valuation, commercial banks’ essence and valuation model. The author thoughts it is better suggestion to use fuzzy mathematics appraisal method, scalping method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method in a commercial banks’ goodwill valuation model.
关键词:商业银行;商誉;割差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goodwill;scalping method;fuzzy mathematics appraisal method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156-04
0 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推进了银行业重组并购。但急速下滑的资产市值大大低估了被收购企业潜在价值,商誉成为重要的平衡两者差异的无形资产。招商银行2009年4月公布的年报中,首次将2008年9月购买永隆银行的商誉计价101.77亿元,同时计提减值5.79亿元,外购商誉入账价值为95.98亿元[1]。
什么是商誉,银行商誉与一般企业商誉有哪些特殊性,如何客观计量银行商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商誉的本质和计量
1.1 “三元理论”概述
早在1571年,英格兰的法庭判例中即有“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2]已有记录商誉的概念。当时,商誉被认为是因为具体地点、名称、客户关系而可以带来特定收益的一种不能明确的资源。之后数百年的研究和积累,国内外比较认同的企业商誉的解释,一般有三种:
①“剩余价值理论”。又称“总计价账户观”,认为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与可辨认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之和的差额,主张采用“割差法”,即:
首先用预期收益折现法确定企业整体价值,再估测企业可辨认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单独交易的公允价值,则整体价值与单项资产价值之和的差额就是商誉大小。
②“超额盈利能力理论”。又称“超额收益观”,认为商誉是企业未来获取的、持续的、超额利润的折现值,因为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为其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资源,主张采用“超额收益现值法”,即:
首先确定企业由于商誉获得的、超过同类企业预期年超额收益,再确定资本化率或折现率,最后将预期年超额收益,依据折现率在一定收益期间内折现累加。
③“无形资源理论”。又称“好感价值观”,认为商誉是由卓越的人力资源、高效的组织管理、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良好的市场信誉等构成的、无形的、不可入账记录的资源,主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即:
企业商誉=人力资源价值+组织管理价值+社会关
系价值+…
首先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商誉价值要素体系,确定要素权重,形成要素权重矩阵;然后建立评价集及对应的标准,请专家对每个要素评价,形成要素评价矩阵;第三,将要素权重矩阵与评价矩阵相乘,得到商誉综合评价。分布概率最高的等级对应的价值,即企业商誉价值。
1.2 对“三元理论”的评价
本文认为以上三种理论及其评估思路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剩余价值理论”在确定企业整体价值时,只考虑财务利润,对不可确指资源,如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企业外部关系等资产的贡献未做出评价和量化修正,低估了商誉价值。“超额盈利能力理论”将所有超过行业平均资本利润溢价都归属于商誉贡献,人为地扩大了商誉外延,高估了商誉价值。因为“超额收益”不仅取决于商誉,还源于其它有形或无形的可辨认资产贡献,如土地、房屋、设备、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等。“无形资源理论”从要素论角度诠释了商誉与其它可辨认资产的价值界限,但将商誉价值计量完全基于主观估值,即使采用专家综合评价方法,依然存在计量误差较大、主观色彩太浓等问题,不能体现评估工作的严肃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1.3 结论
综上所述,商誉是由卓越的人力资源、高效的组织管理、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良好的市场信誉等构成的、无形的、不可入账记录的资源。商誉价值,体现为企业超过可辨认的无形与有形资产价值之和的溢价。这种溢价根源于企业所拥有、控制的人力资本具有优质的“整合效率”,不仅体现为企业账面效益,还包括帐外社会效益,需要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评定。
2银行商誉的本质
2.1 “本质”的探讨
阮渝生(2003)[3]认为,企业商誉由三类指标体现:企业成长度、内部自信度和外部置信度。指标体系中包括企业盈利增长率,市场占有扩张率,人员、财务、组织管理等方面水平,公众形象和社会责任等。朱锡庆、黄权国(2004年)[4]从银行经营特性入手,认为商业银行掌握的信息资源、客户关系资源、企业风险防控和经营制度建设,以及金融业务创新和信誉都是商誉的重要组成。前者本质上构筑了一个企业整体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放大了商誉内涵边界;而后者虽然试图体现银行经营特性,但狭义了商誉内涵边界,没有充分体现银行商誉内涵丰富性。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负债资金的金融企业,分析控制风险,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开发更多的金融合约来创造资金新的流动、新的利差,,是商业银行主要职责。所以银行商誉是指银行拥有的或者可以控制的,能够为其带来未来收益的,不可辨认的资源,特指人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产品创新能力、客户信息资源、企业与外部关系资源、企业市场地位以及市场认同度等,这些无形资源价值最终体现为银行整体市场价值超过单项可确指资产价值之和的溢价。
2.2 银行商誉的指标体系[5]
本文将银行商誉评估指标分为“维度-要素-指标”三个层面:维度是评估范围类型划分;要素是维度的具体方面;指标是要素水平评价的具体体现。整个指标体系包括2个维度,7个要素和26个基本指标。
①内部维度。
内部维度包括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产品创新和客户的信息资源等要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推动商誉价值增值的主要动因;组织管理是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是推动商业银行在同质化竞争中异军突起的关键;而客户的信息资源建设是现代商业银行控制存贷风险、抵御信息不对称风险的关键资源。
1)人力资源要素包括人员结构、教育与培训、薪酬与激励机制、团队协作等四个指标。
2)组织管理要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决策与约束等三个指标。
3)产品创新能力包括业务差异性、创新投入和创新盈利等三个指标。
4)客户的信息资源包括储户信息、贷款客户信息以及信息的应用等三个指标。
②外部维度。外部维度包括银行与外部的关系、银行的市场地位和市场的认同度等要素。其中银行与外部的关系,包括与政府、储户、贷款客户、其它中间业务客户以及竞争对手的关系是银行储蓄与资产业务的奠基石,也是重组购并的重要目标资源;市场地位和市场认同度则是银行信誉价值的重要体现。
1)与外部的关系要素包括政府关系、储户关系、贷款客户关系、其它客户关系以及竞争对手关系等五个指标。
2)市场地位要素包括存款规模、贷款资产规模、中间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规模等四个指标。
3)市场认同度包括储户认同度、贷款客户认同度、其他业务客户认同度以及政府认同度等四个指标。
2.3 确定指标权重体系的思路
指标权重的确定与分配是指标体系重构的关键步骤,可采用特尔菲法聘请专家小组,根据经验对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形成一致性的评价,然后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绝对权重体系。
①指标两两比较,形成判断矩阵。
采用萨迪的1~9标度法,将指标的两两主要程度分为九个标度,标度越大,说明前一指标对后一指标的重要性更强烈。首先确定每个要素层面下,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形成B=(βij)矩阵。然后用方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个指标对所属因素的权重αij。
计算公式如下:
然后,得到其它6个因素下的22个指标对所属因素的相对权重系数以及7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评价,假定7个因素对维度的相对权重系数为:(Ki)=(K1,K2,K3,K4,K5,K6,K7)。
②一致性检验。首先,形成矩阵(βij)×(αij)。
然后,求取评价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λmax,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表示矩阵的维数。
第四,计算一致性比例CR,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CR500)重复进行随机判断矩阵特征值的计算后算术平均值得到的,可以通过查表1求得。
同理,可以对其它评价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③确定每个指标的绝对权重系数[Wij]。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Wij表示第i个因素的第j个指标对整个价值的影响权重。
3银行商誉的计量
3.1 计量模型的基本形式
根据定义,银行商誉等于企业整体市场价值减去单项资产价值之和的余额,其中整体市场价值是包括了财务价值以及不可确指的商誉要素创造的潜在收益的总值,本文建议引入商誉调整系数,同时采用“割差法”的基本思路,即:
银行商誉=银行整体市场价值-∑单项可确指
资产的价值
其中:
3.2 评估步骤
第1步:统计和分析银行历史现金净流量的变化规律,运用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未来五年被评估企业的整体现金净流量,利用年金化法得到未来5年等值的等额年金,视为永续经营期间内的年净现金流量。
第2步:估测被评估银行的风险,从而得到合适的收益折现率,运用年金资本化法得到被评估企业的整体财务价值。
第3步:建立银行商誉评估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影响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邀请数位企业内外的专家及客户对指标进行评价,形成综合模糊评价集;最后综合多因素、多专家、多等级的评价,得到被评估企业商誉的调整系数。
第4步:确定银行的整体价值。将第二步的企业整体财务价值与第三步的商誉综合调整系数相乘,得到银行的整体价值。这一价值不仅体现了银行的账面收益,也反映了无形的、不可确指资产对效益的贡献。
第5步:确定单项可确指资产的公允价值。运用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对企业的土地、房屋、设备、流动资产、长期投资、特许经营权、专利技术等可确指资产进行价值评定。
第6步:确定银行商誉价值。即第四步银行整体价值与第五步单项可确指资产价值之和的差额。
4银行商誉调整系数的探讨
4.1 调整系数的内涵
商誉调整系数是对商业银行财务价值的修正。由于被评估银行拥有人力资源、组织管理、创新能力、关系资源等不可确指资源可能带来的整合溢价,该调整系数大于零。当财务价值存在低估时,调整系数大于1,反之,则介于0和1之间。
由于商誉的价值内涵是多维的,包含诸多定性评价的指标,所以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法能更好的将定性评价转换为可定量的形式。但是在模糊评价法中,评价等级一般分为优、良、一般、较差和差五等,评价对应的标准是由专家主观评价而定,由于缺少明确的参照对象,选择哪一个评价等级往往难以把握。
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进行了修正。建议选择四家与被评估银行最相似,竞争威胁最大的银行作为比较参照,请多位专家进行同一指标体系多家银行的同步评价,最后运用模糊数学的量化方法得到每家银行的商誉综合评分,在高低排序中确定被评估银行的修正系数。
这一思路不仅可以反映了商誉多维评价内涵的特性,同时综合了多位专家的意见,反映了市场对被评估银行信誉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商誉的大小取决于比较的对象,是一个相对概念,通过横向的同行业的比较来确定商誉的综合调整系数,更显客观。
4.2 调整系数确定的基本思路
①确定横向比较的银行样本。选择行业内、同区域的,与被评估银行类似的、且构成直接竞争力的四家银行,共同组成比较样本集,并搜集各家银行相关的财务数据与市场数据,为后期评价提供参考。
②请多位专家对五家银行进行多指标评价。将指标评估体系形成调查问卷,选择来自被评估银行内部的信贷部、个人金融业务部、企业客户服务部等部门的,还有被评估银行外部的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政府金融办、其它类比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储户、贷款客户、理财业务客户、普通消费者、研究商业银行经营的专家等等作为被调查者,从中精选100份作为分析样本。
每位被调查者需要对被评估银行和其它四家最接近的竞争银行进行相同指标的评价。调查问卷发放的范围越广,调查者对相关问题越熟悉,调查报告反映的评价越真实客观,那么调查的结果就越客观。
评估体系中的指标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效益类可量化指标,比如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的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这类指标越大越好;第二类是主观评价的定性指标,比如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等等,这类指标分为优、良、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对应5、4、3、2、1等数值。
被调查者对可量化指标,根据经验或实际情况,写下具体数据;而定性指标,则选择评价等级,并填写对应的等级数值。
最后,被评估银行的商誉调整系数为0.92。
若已知被评估银行的财务价值为2.5亿元,商誉调整系数为0.92,单项资产的价值之和为1.8亿元,则该银行商誉的价值:
银行商誉=2.5×0.92-1.8=0.5亿元
5结论
第一,此计量模型体现了商誉多维评价的内涵特性。同时,综合了多位专家的意见,定性和定量地体现了市场对被评估银行信誉的评价高低。
第二,通过引入商誉修正系数,该模型突显了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等无形资源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克服了传统现金流量折现法对企业整体价值低估的不足。
第三,吸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成果,引入层次分析法重构了商业银行商誉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使商誉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充实和体现。
第四,对同一指标的不同评价结果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有效地统一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比较基础。
第五,商誉价值的高低由于具有模糊性,因而只有比较才能更加明朗。将被评估银行置于同行的比较环境中,让每位被调查者进行横向评价,更能够客观反映被评估银行在不同人群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招商银行2008年年报;/cmbir/intro.aspx?type=report
[2]《牛津大词典》英格兰北部诸郡遗嘱与财产目录;第352页;转引自Carsberg(1966)。
[3]阮渝生:《企业商誉的灰色系统综合评估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03(16);63-65。
- 上一篇:高中学生班级管理细则
- 下一篇:人性化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