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资产控制 高校门面房 创新管理思路
为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2012年财政部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将“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列为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为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和利用,近年来高校纷纷成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高校各类资产进行统筹管理、科学分配与处置。其中,以满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重点的固定资产管理以及用于出租、出借的经营性资产管理为重点。门面房是高校经营性资产的重要组成之一,提高门面房出租效益,规范门面房日常管理,实现门面房的规范管理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基于资产控制的高校门面房管理概述
按照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高校在保证完成教育事业各项任务的前提下,经批准可以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比如《江苏省高等学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有关规定》(苏教财[2013]17号)就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出租、出借资产管理。在确保完成高等教育事业任务的前提下,如需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执行,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按程序上报审批。”财会[2012]21号明确表示,资产控制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资产租借、对外投资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由此可见,在制度允许范围内,高校提出申请,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资产可用于出租、出借。
除仪器设备资产,高校资产的出租、出借主要表现为公有房屋的出租、出借,而门面房出租是高校公房出租、出借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统计发现,门面房租金收益占到高校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的相当比例。根据“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的资产管理要求,加强门面房的出租管理是高校规范经营性资产管理、实现资产控制、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促进高校规范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一般来说,高校门面房由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主要包括租赁合同文本格式及内容范围、租金标准及收缴方式、租赁周期及日常管理、权利分配及责任追究等。高校门面房管理相对规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租金标准的确定缺少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合同内容的确定缺少成熟经验论证,签订形式及租赁周期具有随意性、门面房日常监督管理不规范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高校进行经营性房产出租、出借的初衷,也与相关管理制度办法相背离。
严格在实现资产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进行门面房出租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基于资产控制的高校门面房管理思路探讨,在充分依托资产控制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围绕实现资产有效控制这一目标创新并改进高校门面房管理办法,真正实现高校门面房管理规范、运转高效、收益最大,具有现实意义。
二、基于资产控制的高校门面房管理思路探析
从资产控制角度实现门面房的科学、高效管理,首先应结合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及需要调整管理思路和方法,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重视提升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在具体实施上,在规范门面房租金收益收缴、门面房租期与租金标准、门面房公开招租程序等涉及到门面房整个管理流程上下功夫,进而实现门面房资产经营效益最大化、资产效能发挥最大化。为保证研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笔者以江苏某高校门面房管理为案例,探讨高校在实现资产有效控制的前提下门面房管理科学高效的方式方法。
(一)案例内容
江苏某高校共有门面房70余间,由该校后勤服务总公司负责日常管理,门面房出租所得租金收益由该公司自主进行支配,主要用于公司日常运转经费及聘任人员工资福利支出。该公司长期以非公开的方式租赁门面房,2012年之前年租金收益约为109万元。
2011年该高校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加强了对门面房等国有资产的使用监督与日常管理,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2012年将49%的门面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标租赁,年租金收益为143万元。
2013年该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将全部门面房进行公开招标租赁,通过宣传媒体将门面房基本信息、投标人投标条件、招投标流程等信息进行公开,按照规定,严格对投标人信息进行审核确认,对整个开标、评标过程进行录像,接受外界监督。通过此方式,2013年门面房租金收益达到207万元,较2011年几近翻倍,与该高校周边同等地段门面房租金标准基本持平。
(二)存在的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门面房及其租金收益管理不规范,违反“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案例中提到门面房由后勤服务总公司负责日常管理,租金收益该公司自行支配,这违反了“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也违反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第二十四条规定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与此同时,地方对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也有明确规定,比如:《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暂行办法》(苏财规[2011]2号)第三条规定“出租、出借、处置资产取得的收入应纳入资产收益的统一管理”等。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以江苏省为例,2011年下发的《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苏财规[2011]1号)规定,省财政厅负责省级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审批及日常监督管理。江苏省教育厅在2012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苏教财[2012]7号)中也规定“各高校在确保完成高等教育事业任务的前提下,如需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应严格按照苏财规[2011]1号和《江苏省省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苏教规[2011]2号)有关规定执行,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按程序上报审批”。另外,苏教规[2011]2号还规定“高校国有资产出租、出借行为,必须向教育厅报批”。
但在实际执行中,相关高校往往缺少手续上的报批,又因监管不到位,导致租金收入没有纳入统一管理。本案例中提到的后勤服务总公司将租金收益在部门内部进行支配只是高校门面房管理存在问题的一个方面,此外,高校的二级单位私自将办公用房作为经营性用房对外出租,把租金收益作为本单位的集体福利基金;因缺少必要的监管,门面房原承租户私自将门面房进行转租,成为“二房东”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违反了“收支两条线”、不得设立“小金库”的财务管理规定,也造成了门面房资产的产权不清、门面房资产收益流失,同时滋生腐败问题。
为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高校应严格按照上级及相关职能部门对经营性资产出租出借及相关收益的管理规定,严格履行各类报批与上缴手续。江苏省就明确规定“出租资产价值在300万元以下的,须经教育厅直接审批并报省财政厅备案;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的,须经教育厅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审批”,同时,按照苏财规[2011]2号相关规定将租金收益上缴省级财政专户或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未按照市场行情及时调整门面房租金标准,门面房没有进行公开招租。案例中,后勤服务总公司2011年之前对门面房租赁没有采取公开招标租赁的方式,门面房租赁程序不标准、不透明,有“暗箱操作”之嫌,有的虽然采取名义上的公开招租,但实质上只是针对一定范围内的“公开”,亦没有严格履行规范的公开招租程序,这与相关管理规定不相符,比如,《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苏财规[2010]22号)就明确规定资产的出租出借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如何确定门面房租金标准,一般情况下,招租前期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经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还要由资产监管部门进行核准。但现实情况是,高校门面房在租赁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市场调研,周边门面房租金随着市场需求有了相应提升,但高校门面房租金标准并没有进行相应调整,往往表现为,同等地段高校门面房的租金标准远低于其他门面房租金标准。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影响了本应获得的资产经营收益;另一方面因其明显的经济效益,使得极少数人利用手中的权利和关系将资源集中在自己与关系户的手中,在取得长期租赁权后,私自提高租金转租他人,坐享租金差价,为个人或小集团牟取利益,滋生腐败。
(三)实现高校门面房管理成效的对策建议
1.加强门面房的产权与租金收益管理。按照“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定,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门面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加强对门面房的产权确定,将所有依托公有房屋进行出租的行为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并报上级进行备案。租金收益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上缴,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案例中,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该高校2011年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2012年作为过渡,部分经营性用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公开招租,年租金收益从招租前的109万元提高到143万元;2013年严格按照程序和要求再次公开招租,租金收益提高到207万元,与高校周边同等地段经营性用房租金标准基本持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做好日常监管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针对门面房租赁工作做好宣传、解释与动员工作,与此同时,强调产权意识的培养,严格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第五十条规定“高校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门面房必须纳入统一管理范畴,租金收益亦统一管理、按照规定进行上缴。门面房所得租金收益在扣除各类维护管理费用等成本支出后(如:管理人员工资、修缮费、税收、水电费用),按照有关规定,上报租赁收益。案例中鲜活的数据也表明,通过规范的、严格的经营性用房招租,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市场价值,发挥国有资产效能。
2.合理确定租期租金标准,规范公房招租程序。关于门面房租赁期限问题,以江苏省为例,苏财规[2011]1号文件中规定“房产租赁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关于高校房产出租苏教规[2011]2号也明确规定“房产租赁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因此,高校门面房在租赁周期确定上不得超过5年。并且在5年以内,应充分从承租户装修成本回收、维护承租户稳定心理、合理考虑承租户基本利益、高校房屋使用周转等角度明确租赁年限,虽然1年签订一次合同有利于租金的收缴,但仍建议租赁周期为2―3年,不建议一年一租的租赁。
科学合理的门面房租金需要进行评估和调研,通过评估确定底价后,进入公开招标程序。仍以江苏省为例,苏财规[2011]1号要求“省级单位资产出租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江苏省教育厅也在苏教规[2011]2号中规定“高校资产出租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江苏省地方政府对公有房屋租赁管理也有明确规定,比如2011年江苏省某市纪委、财政、审计、检查、国资委等七家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公有房屋租赁实行公开竞拍的意见》,要求“全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村级集体用于对外租赁的房产,包括各类办公性用房、商业(生产)性用房、仓储性用房及其他构筑物等”按照清理核实、审批备案、评估底价、信息、组织交易、合同签订、收入管理的程序进行竞拍租赁。高校公房招租可以借鉴地方政府对公有房屋租赁公开竞拍的方式,在制度允许下制定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公开招租流程。X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4.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等学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有关规定[S].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S].2006.
[4]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暂行办法[S].2011.
[5]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S].2011.
[6]江苏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S].2012.
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处置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包括国家调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包括配置、使用及处置,本文主要就处置方面的相关问题做以简单的分析。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方式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及核销,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包括各类国有资产的无偿转让、出售、置换、报损、报废等;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范围
1、闲置资产;
2、因技术等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3、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4、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5、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6、依照国家、地方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权限
财政部的35号令、36号令明确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由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意见,按审批权限报送审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和处置办法,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财政部门根据本办法规定。因此不同省份的国有资产审批权限和处置办法可能不尽相同,比如河南根据财政部的相关文件制定了《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08号)和《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在办法中都对审批权限做了详细的规定,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或者相关书籍中找到准确的答案。
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一般程序为:申报、审核、审批、处理、调账、备案。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意见,按审批权限由自己单位或报送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审批。
行政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处置的资产属于哪个处置权限按照不同的审批权限,逐级申报、审核、审批。具体的审批权限一般划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属于由行政事业单位自己的审批权限,处置完成后,定期向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备案;二是属于由主管部门的审批权限,处置完成后,定期向财政部门备案;三是属于由财政部门的审批权限。不论是属于哪个处置权限,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处置报送审批前,单位内部都需要履行以下程序:资产使用部门提出申请;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分别从不同方面提供相关资料;审批,然后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相关规定提交相应的处置申报材料,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变卖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应当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五、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由于制度制定的不够具体,因此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以河南为例,河南虽然出台了《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08号)和《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感觉到不够用。
按照国家的有关文件,行政事业的固定资产具体分类为十二大类,分别为:土地、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备、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具、文艺体育设备、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家具用具及其他类、其他疑难分类。具体到处置时可能会按照资产的处置方式结合资产类别进行处置。
1、房屋及构筑物处置方式可能为拆除或出售、出租,尤其是近年来城市改造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牵涉到拆迁问题,拆迁时可以根据市政府的相关文件或者报市政府审批;出租时还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有偿使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处理;出售或置换时可以按照国有资产的相关规定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估、拍卖,最后处置收入上缴入国库;但这两年还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违法占用土地上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其中更是涉及比较敏感的小产权房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置。一般像违法占用土地上建筑物和其他设施通常是由国土资源部门移交到财政部门,这样就属于国有资产的处置。翻遍了所有的文件大概都是这样要求的,还是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的那一套思路评估、拍卖,但实际工作中还牵涉到非法建筑和设施仍被被处罚人非法占用,国土部门移交的非法建筑和设施没有腾空,很难操作。
2、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里边的课桌凳、床板的处置。由于课桌凳、床板等在购置时一般是批量购置的,所以一般都按固定资产入了账,但在处置时却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部分的课桌凳都不能按照常规的家具用具那样使用15年,另外由于课桌凳的使用频率高、易损坏,一般在处置时数量都不太够。如果提前报废按照国有资产的相关规定需要提交证明文件,一般实际操作中都是由评估所出具评估报告,但我们都知道课桌凳等到报废时已经几乎没有什么价值,若是再评估也没有多少意义,但若不评估又没有相关的依据可以附在档案里。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还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批量购置的资产。因为按照固定资产的定义: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批量购置的价值超过标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这在实际工作中就需要自己把握,具体哪些东西可以使用一年以上,多少算批量,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处置时就遇到了问题,它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但它又不同于其它的固定资产,而且又入了固定资产账,具体处置时是否需要特殊问题特殊对待,没有相关的文件规定。
3、车辆的处置也是一个问题,车辆处置可以包括报废和出售两种,在这里重点说的是报废时的相关问题,2000年国家经贸委《关于调整汽车报废标准若干规定的通知》(国经贸资源[2000]1202号)中规定了车辆的使用年限,一般是这样的:9座(含9座)以下非营运载客汽车(包括轿车、含越野车)使用15年;9座以上非营运载客汽车使用10年。这是2000年的文件,但在2013年由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环境保护部联合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2012年第12号令)中又不以年限为依据,具体看车况,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更没有一个标准了,若是按年限还有一个参考指标,若不按年限那全凭自己把握,实际操作中更难处理,若是这样的话只能是车辆不能正常行驶,又无维修价值需要报废时由车管部门出具报废证明,但这又牵涉到费用的问题,一台报废车按照国家报废车管理的有关规定最高也就是一千元左右的残值,若是再出具报废证明,我觉得是一种浪费,但若不出又不具有说服力。另外车辆报废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包车之类的车,按车辆的使用年限来说,它应该使用15年之后才能报废,但我们都知道面包车跟小轿车是不同的,面包车购置时也就几万元钱,但小轿车购置时一般都是十多万元,它们两个如果按一个标准来处置,显然不太合理。
2012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颁布之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可以你企业那样计提折旧,但具体按多长时间计提没有相关规定,相信随后财政部就会出台相关的规定。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后,可否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处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在折旧未提足之前需要做报废处置时,可以提供固定资产不能使用的证明,像照片之类的;固守资产在提足折旧后若仍能继续使用则继续使用,若不能使用则可以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提交相关材料后直接下账。
参考文献:
[1]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
[2]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
篇3
通过制定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有效的加强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明晰学校的国有资产权责关系,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高职院校各项活动的稳定有序开展。高职院校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以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和规定为基础,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情况,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并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效益提高为目标,制定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绩效考核的基本方法,并积极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其次,高职院校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时,要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原则。高职院校要将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结果与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以及升职等挂钩,激励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积极的完成资产管理的工作,并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权力予以约束。另外,在进行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定期的予以公示,并对绩效考核的奖惩措施严格的予以执行,做到绩效考核能够客观公正。
二、通过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措施
(一)对国有资产基础管理进行绩效考核
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的绩效考核是指对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基础性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从而加强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来进行资产的管理,将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予以明确,并将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将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管理人的自身利益挂钩起来。其次,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绩效考核。要对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予以考核,建立资产管理、采购、监督、处置等制度,对制度的建设,监督和执行情况分开予以考核评分。另外,要加强资产统计报告的管理,要保证资产统计报告的真实、完整和及时,并对资产的变动、结存、使用等进行说明。
(二)对国有资产过程管理进行绩效考核
高职院校要对国有资产过程管理,包括国有资产的配置、登记、使用、变动以及评估清查报告等全过程进行绩效考核,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首先,要对资产的配置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资产配置包括资产的年度预算编制、年度配置计划、专项经费的使用、资产配置是否合理科学以及符合相关规定,大型设备等资产配置是否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并编制可行性报告,资产采购的过程是否合乎规定等。要对这些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从而将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其次,要对资产的自用管理进行绩效考核。资产的自用管理包括国有资产的采购、登记、验收、入库、领用、保管、注销等制度的落实情况,大型设备的管理以及使用状况,学校资产在内部的调拨等变动处理情况,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并对出现盘亏和盘盈的固定资产进行详细的记录等。高职院校要对这些工作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使得国有资产的自用管理做到原因清晰,责任明确,并对考核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加强资产的自用管理。再次,要对资产的出租、出借以及投资等管理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要将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出租、出借、投资论证、风险评估以及主管部门审批状况,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等进行分项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打分,根据打分的情况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另外,要对资产的处置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保证资产的处置能够透明公开,科学合理。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处置工作包括资产处置的论证、评估、鉴定,主管部门审批状况,资产的处置程序,处置结果以及账务处理等。要对这些工作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保证资产处置能够做到透明公正和科学合理。
(三)对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进行绩效考核
随着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规模和难度越来越大,对国有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资产管理的必然趋势,因此,高职院校要将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中来,促进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对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使用状况进行绩效考核。对系统建立的初始化情况、基础信息的录入情况、系统运行情况以及专用设备和配套设施等分开进行评分,并以评估的结果进行奖惩;其次,要对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对信息化系统的运转以及维护状况,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状况等进行绩效考核。通过以上绩效考核办法,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
(四)将绩效考核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
篇4
一、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高校的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拨付给学校的资产,高校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主要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由于我国高校的国有性质决定了其资产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三权分离。现如今,高校的国有资产大多由资产管理部门、图书馆、各院系、房产部门、后勤部门等多头管理,产权不明晰,运行机制不顺畅,管理权分散等问题比比皆是,财务部门只负责资金的核算,而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组织、协调、监督职能被弱化。这就造成了管理上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如:某些方面管理上会出现交叉,同时某些方面又会出现管理上的真空,相互脱节,管理不到位等。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财政拨款的公有办学体制和投入机制,使人们形成了一种不讲效益、不计成本的观念,国有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盲目或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各别部门缺乏对国有资产管理职责意识,难以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资产使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大量扩招,通过兼并、土地置换、改扩建等方法,均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学校规模,增加了资产。高校在改扩建同时,也力求上档次,办公楼、教学楼装修要豪华、体育馆设施要先进,同时,各单位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的上项目,上设备,盲目攀比,要求不断增加投入购置设备,还要求设备必须是最先进的,并且在几年之内不能淘汰的,功能要多多益善。但这些设备实际上无论是从经济功能还是实体功能使用效率都极为低下。许多高校各院、系、部占有使用的资产,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调剂,加之高校每年的寒暑假,在此期间设备闲置、无人维护,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3、“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管理松散,基础工作薄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国有资产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金额日益扩大,国家拨付的或高校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归高校占有资产以及赞助、捐赠的资产,有的院校的院、系、部对此类资产没有及时的、全部的进账,一部分放在部门内部使用,形成了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资产的具体使用部门在处置资产时也不经过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部门,单位不按规定期限进行资产清查,因长期闲置造成功能退化、毁损、报废而得不到及时清理、保养,资产公购私用或为私有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造成了资产的严重账实不符。要管理好这些资产,就必须对这些部门的资产按种类、用途、形态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实。但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局面是:管理部门多头化,管理标准多重化,管理权限复杂化,一些已经报废淘汰的资产未按规定的文件执行报废,已经竣工使用的基建工程未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和验收。资产确认不及时,计量不准确,记录不完整等管理上的问题,这显然与当初国有资产投入的预期目的有较大差距。
4、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高校资产购置大多都是国家拨款,在使用中不用计提折旧,也不用计算盈亏,只把人才培养、科研、教学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高校的一些领导及教职员工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多都存在意识不到位的偏差。一些院校只注重向上级打报告要钱购置资产,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一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力量薄弱,以对资产的购置、入账、领用、归还等手续不全,国有资产被个人或其他单位无偿使用,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纰漏。
5、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困难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通病,就是预算是一回事,而实际支出是另一回事。这不仅影响着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制约了公共预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算安排缺乏详实的基础信息。多年来,由于资产管理信息体系的不健全,使资产的增量配置与存量管理之间信息不对称,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高校之间资产信息渠道不畅,致使预算安排缺乏准确的基础信息,难以有效的控制资产的重复购置和超标准购置。
(2)公用经费预算不够科学。
(3)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不到位,部门预算编制无法体现国有资产收益。
(4)对与资产配置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督,不按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配置资产。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应对思路
1、立足自身,转变观念,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首先必须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相关部门配合,广大教职工必须大力支持。不仅要重视国有资产形成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还要重视资产形成后的保值、增值与效益的提高,不仅要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也要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要把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到关系学校教学、科研和产业等工作顺利开展、关系学校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只有全体教职员工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提高了,才能管好、用好国有资产,使其保值、增值,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益。
2、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过程
针对高校目前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现状,要建立一套“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三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一级管理机构是党委领导下国有资产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国有资产二级管理机构为国有资产管理处和财务处分别从产权和价值两方面管理全校的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三级管理机构为资产的使用部门,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及校办产业的财务机构受校一级财务部门的监督指导。高校既要有完善的宏观管理体制,又要有适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严谨的内部规章制度,只有这校样才能确保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良性运转,使国有资产处于全方位的有效监控之中。还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完善国有资产从购置、验收到保管、使用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清核资产是高校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可以全面摸清学校各个部门资产入账情况,资产取得方式,新旧程度,以及利用效率等情况,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学校财政资产使用效益及资产管理的真实情况,为加强和促进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奠定了基础。
4、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实施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网络,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的发展方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技术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执行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和财产管理制度,加强对财产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的监督检查。并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借助校园网、局域网等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便高校各部门及时登记,掌握财产变动状况,避免重复购置,合理组织闲置资产的调剂使用。
5、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办法》总则第四条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所以高校申请用财政资金购置资产,必须先编资产购置计划,并将资产购置计划纳入部门预算。单位应严格按预算和政府采购办法来购置资产,并建立预算监督机构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财政部门安排资产购置资金必须根据单位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单位工作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
6、强化资产配置优先从现有资产中调剂
《办法》第七条规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所以对于高校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财政厅和主管部门有权进行调剂,高校提出的所有资产配置申请,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首先考虑调剂解决,只有在不能调剂的情况下,才允许购置。强化调剂优先,旨在充分提高在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7、规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严格按照配置标准进行资产购置。
篇5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占有的国有资产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于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采取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极大地规范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但是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在管理体制、资产使用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高校国有资产,作为办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社会各界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转变国有资产管理现状,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和高等教育投资的效益。
一、高校国有资产概述
高校国有资产,指的是法律上认定为国家所有,而为高校占有使用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总和。它从内容上包括两方面,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等,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技术、信誉和发明成果等。从资源归属来看,它可以分为高校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收入形成的资产、国家直接下拨给高校的资产和接受捐赠以及其他形式的经法律认定为国家所有的资产等等。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问题——高校领导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由于高校资产大部分是由国家直接划拨的,在使用中不计算盈亏和折旧,导致许多高校对于承担国有资产保值意识和增值意识的缺失,许多高校一味注重向上级购置财产,却相对忽略财产的使用和管理,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模式不健全、力量薄弱,对于资产的购置、领用和归还等环节手续不合理,特别是人员调动的不合理交接,很容易引起账目的混乱。在有形资产方面,导致许多财产物资的闲置、损坏、丢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在无形资产方面,导致学校的无形资产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估,最终资产价值流失,学校利益受到损害。(2)制度问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一套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随着国家对于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加强,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有效的促进了国有资产管理。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资产管理的细节还有待完善和改进,许多高校在资产的配置、使用等环节的具体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有的高校未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许多高校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实行中还存在许多漏洞,执行不力。(3)组织问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现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中,许多高校尚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于学校的全部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在宏观调控和统筹管理方面,只能过于分散,在管理上存在重复和交叉的现象,彼此之间的衔接也有所欠缺。机构的不健全和职责权限的不清晰导致在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互相推诿现象屡屡发生,而在某些管理环节的漏洞上则又隐藏着腐败和其他违规行为的隐患。即使是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的高校,也有一部分依然存在职权不清晰的状态,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对自身职责权限的定位,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许多管理工作无法真正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管。(4)执行问题——在管理执行过程中把关不严。在具体管理执行过程中把关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设备仪器、物资采购把关不严,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中的各种材料物资和设备齐全,但是品质鱼龙混杂,有的高校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选购质量不过关的产品,由于不符合规定,使用效率比较低甚至可能提前报废。一方面占用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其实增加了学校实际使用的总费用。二是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在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中缺乏严密的管理体系,导致账实不符的现象发生,有些学校部门为了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对于捐赠的资产和预算外资金购买的资产不记入账,造成虚帐和帐外资产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有些高校在国有资产的处置过程中,产权意识淡薄,不经过申报、评估和主管部门审批就随意转让、处置,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在执行中还存在一个关键问题需要重点说明,即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处置不规范。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由于事业经费不足,各大高校开展了“非转经”项目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利用闲置的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对外的出租、投资项目兴办等。但是许多单位在“非转经”项目进行财产处置时未能按照相关规定办理严格的手续,在校办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导致事企不分、产权不清、管理不顺等现象,大量的国有资产在转移中被无偿占用和流失。如学校利用固定资产作为投资形式,因为缺乏利润分配的合理依据和投入的实际价值评估体系,学校借出或租出的资产往往也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明确规定,不利于学校经营性固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策略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首先要求高校领导、广大教职员工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面对高校发展过程中国有资产的管理,首先在思想上树立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充分认识到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因此,高校应当组织加强对于国有资产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学习和宣传,提高学校教职工的认识,转变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使国有资产发挥应有的作用。(2)理清思路,规范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一套健全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保障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保护国有资产不至流失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宏观上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三方面的管理:首先是固定资产的管理,一是采购制度的完善,对于一般性资产,学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应当清查是否能够选择校内调剂,防止资产重复购置造成浪费;对于重要设备仪器的购置,应当首先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资产购置后的有效性和经济性。二是资产日常使用的管理,在购置的资产投入使用后,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应当随时关注资产的使用及维护状况,以确保资产信息的掌握。三是资产清查制度的完善,学校安排专业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财产清查,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还应当定期核算财务情况,保证账目的真实性。此外,审计监察部门也应当履行好资产管理过程中的监察职能,关注过程中的资产采购、使用和报废处置等情况。其次是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财政部门应当完善相关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来保证流动资金的安全,同时监督经济业务的相关人员及时办理相关程序;对于来往账目,安排专人定期核查,保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坏账损失的发生。此外,学校还应当建设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以有形的制度来规范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还应当组织产业处、科研处等部门进行学校无形资产的统计和账目建立,并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转换为学校的经济收益。(3)适应需要,全面创新,全面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控制。在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中,创新是必由之路。根据高校自身的部门预算要求和现实状况,国有资产的管理还可以从“非转经”的项目管理、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将资产管理信息化等等方面进行创新开发。总之,高校国有资产是国家财产的组成部分,高校必须以高度重视的态度进行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不仅有利于国家财产的保护,更是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凤荣.试议高校国有资产管理[J].现代商业.2009(20).45~46
[2]马宇飞.试述高校债务产生的原因和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24).234
篇6
关键词:公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一、引言
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数据”看,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公立高校教学资产的规模和数量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一改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又给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现阶段,各大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使用率不足、监管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等。为了尽快解决此类问题,建立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评体系不容忽视,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好相关的工作。
二、公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下,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呈井喷态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对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建教学楼,购置相关设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作为校方,有必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这不仅是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分析,其一为了保障国家对高校投入的资金用到实处,在市场环境下经济利益的诱惑客观存在,建立绩效评价是国家对高校国有资产宏观控制的手段,是有效的防腐制度之一;其二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现阶段各大高校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硬件设施的实力比拼,以实验室为例,高校实验室设施与数量是其招收相关专业学生的招牌,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高校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的时间少之又少;其三为了促进高校自身的长期发展,在高校管理中,尤其是公立高校中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相关工作的不到位不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还会影响学校的日常工作。
三、公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资产在使用和维护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的深入,近几年国家已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各高校建立多媒体教室。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数字化教育,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由其引发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也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缺乏监管。首先,该类教学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很少有学校会要求老师或学生在使用时登记,这就导致设备出现问题时没有办法问责,修理支出也会增多。其次,在设备维护方面,对教室内的国有资产,大部分高校都是寒暑假集中维护,在日常教学中定期维护的高校很少,老师在上课时,多媒体设备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实验教学的资产使用率明显不高
近几年,全国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创建学科实验室,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创造“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增强学校硬性教学设施的实力,获得好的生源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但是,基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不足,实验教学资产的使用率存在明显不足。其一,部分高校在购置实验设备、创建实验室时,未充分考虑该学科的师资力量与学生比例,往往因师资不足导致实验室资产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其二,高校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不高,现阶段高校多数实验室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使用,但由于课时有限,理论课占比较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机会较少。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缺乏整体配置
目前,很多“双一流”高校过于注重发展其重点专业,而忽视了其他专业教学设施的配备。一些高校将大量的国有资金投入到重点专业的建设中,不仅会为其购置高额的实验设备,还会为其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该校其他专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毫无疑问,该种资产管理模式已经局限了国有资产的配置。因此,学校相关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各个专业的发展,可以重点发展某一个专业但不能因为过于偏向某一专业影响其他专业的发展,这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这样的国有资产管理也是不科学的。
(四)相关人员国有资产管理概念不足
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流于形式的现象并不少见,相关人员的概念不足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损坏率高。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不难发现学校相关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维护以“价格”为界定存在明显的差异,以高端的实验设备和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为例,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维护实验设备,对教室内的多媒体通常只是寒暑假集中维护,平时学生报修学校才会安排相关的技术人员维护。诚然,实验设备价格不菲,学校进行动态地监督维护无可厚非。但是,就国有资产管理而言,两者之间的差距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学校相关人员需要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概念,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学校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公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建立的原则
(一)激励性原则
突出这一点,主要原因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严重,而目前高校内部以“惩戒为主,激励为辅”的国有资产管理手段显然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难以实施。因此,在建立与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时应以“激励性”原则为主,某种意义上,一定的激励机制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国有资产管理,有利于高校实现动态的监管。
(二)科学性原则
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公立高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建立与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中应该遵循“科学性”的原则,重中之重是排除个人因素的影响。对各高校而言,首先,需要严格审核参与建立与完善绩效评价相关人员的信息;其次,可以适当邀请有关的研究人员加入到实际的工作中,结合学校内部国有资产的规模、数量以及当前的管理状况,综合考虑研究人员的意见,明确相关的概念,尽可能完善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体系。
(三)整体性原则
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应该具备整体性。在高校国有资产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下,产权不清、监管缺乏等管理问题会逐渐被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相关人员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制更应该以“整体性”为原则,准确区分经营性国有资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明确国有资产的数量,综合考虑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此,在“整体性”原则的指导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更能满足高校的长远发展需要。
(四)可操作性原则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以可操作性为原则。具体的要求为:将“指标可量化,评价可操作”视为目标,明确相关细则的具体含义。以可操作性为原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国有资产管理与其绩效评价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高校相关人员国有资产管理概念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加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第二,可操作性是使国有资产管理绩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可以说,一个没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五、结语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连续而又复杂的,不仅涉及到集中核算、监督、审计等问题,还关系到财政、国资的使用。只有在多方的努力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才会进一步完善。尽管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已然存在问题,其绩效评价也不是非常成熟,但经过相关人员的思考与研究,后期的实践会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何翔.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04).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资产预算是财政部门预算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有效开展资产管理工作,也有利于深化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编制财政部门预算,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当前影响部门预算深化改革的障碍之一就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滞后,以及由于这种改革滞后导致部门预算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相结合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研究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综合财政管理改革、有助于提高财政配置资产效率、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我国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开展正常工作、履行职能而所需的必要资产,因此事业单位在使用这些资产时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通过对资产的占有和使用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以资产的使命为目的,以保证社会和经济正常运转,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经过多年的部门预算改革,预算分配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资产预算约束力差
在资产购置环节,由于资产购置过程缺乏规范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一些部门单位决策失误、经验不足,甚至个别人谋取私利等原因,造成单位无效资产增加,资产隐性流失现象普遍,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损失。一方面是预算内追加的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使各个部门单位资产的配置形成失衡和增长的无序。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单位收费项目繁多,资金来源渠道复杂,没有真正从资金源头上对部门单位购置资产形成有效的控制和制度约束;而财政部门对非税收入的返还并没有纳入综合财政预算进行统筹考虑,各级财政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对资产管与预算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及调剂资产和将闲置资产“盘活”的职能。
2、固定资产损耗价值得不到反映
固定资产折旧就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事业单位不从事生产,占有固定资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但固定资产支出是随着固定资产的耗费而转移的,根据收支配比原则,这种支出应以折旧的形式分配到每年的支出当中。目前的规定其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当固定资产购入时作“事业支出”处理,会虚增当年事业支出数;其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又人为地减少每年的事业支出数,从而虚增事业结余,不能真正地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而且,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没有正确的会计评估,使得事业单位每年使用固定资产的耗费不清晰,事业支出信息模糊,折旧得不到反映,单位会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没有体现其净值,导致净资产虚增,从而影响国家对全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造成有些该投资的地方没有投资,而不该投资的地方却重复投资,形成国家资金使用不准确性。
3、资产流失较为严重
一是在资产处置上,缺乏具有严格约束力和权威性强的相关法规,有的部门、单位产权意识薄弱。不少单位不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遵守财政部门有关规定,随意变卖、转让、更新、报废、贱价处置国有资产,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资产购置与处置失控,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和滋生腐败。二是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经营性国有资产部分的处置混乱。现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已转化为经营性国有资产,虽然转化资产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但是对其管理并未发生改变,非转经后的国有资产仍由原行政事业管理,这使得转化资产的产权不清晰,对其管理也不够科学合理,甚至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浪费。
4、资产的资不符实
一是由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基础薄弱。不少单位没有健全的资产核算制度,没有实行固定资产台账、总分类账和明细账核算,对固定资产更新、维修所形成的资产、从其他渠道购入的资产以及调入、捐赠等形成的资产不及时入账甚至不入账,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之间资产占用信息不对称。财政部门无法准确掌握部门资产占用情况,难以结合部门资产占有状况确定新增固定资产的标准和数量,难以结合资产占用状况安排预算并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实物费用定额。二是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报废制度不够完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没有明确的使用年限,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随意性较大。有的地方对一般设备的固定资产报废,只需经单位负责人同意即可报废,如果单位负责人不负责,随意批准报废固定资产,就会造成国家财产的损失,同时也容易形成腐败,某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利用权力把不应报废的设备作报废处理,占为己有。同时,对大型、精密贵重的设备、仪器的报废要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报废手续过于繁杂。在2000年的国有资产清查中,就发现有的单位有一定量的固定资产早已不能使用,有的甚至丢失,但会计账上还有固定资产原值,其原因就是没有规定报废年限,请人鉴定工作繁杂,有的设备甚至不知道请哪个部门鉴定,所以干脆不报废,虚增了固定资产。而由于这类设备没有了使用价值,时间一久造成无人管理而丢失,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浪费,如果及时报废,能即时计清固定资产残值并收回,可避免浪费现象发生。
二、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的对策
1、理顺预算管理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我们建议对各级政府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三级管理:第一级是各级财政部门。其作为政府负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第二级是主管部门或接受委托的各相关部门。财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将国有资产管理的部分工作交由有关单位完成。有关单位根据受托管理范围,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监督管理,并对财政部门负责。第三级是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三级管理体制中,财政部门是主导部门,承担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综合管理的职能。这三级管理体制的建立,使长期困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体制性问题得到明确界定。在这种体制下,各级财政、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2、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实行计提折旧的核算
对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实行计提折旧的核算,从而保证全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合理配置,有效使用。首先,要完善全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也就是根据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标准,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并规定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其次,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将固定资产的类别、预计使用年限、使用的折旧方法等编制成目录,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并交国有资产管理局备案,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再次,为了使固定资产的支出在各个时期合理分配,使之与事业支出在各时期相配比,全面反映事业单位每年的事业支出中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例,从而使事业支出更合理、合法,全额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增加“事业支出―折旧”和“累计折旧”科目来核算计提的折旧;取消“固定基金”账户,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后,购置固定资产资金来源从折旧中得到补偿,这样固定基金账户存在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同时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年度会计报表中反映,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反映的是单位实际固定资产净值,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部门预算主要内容和编制程序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部门预算与事业单位部门资金预算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部门预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事业单位由其机构职责和编制人员配置所决定的资产占有使用标准。事业单位占有使用资产的现状,包括资产构成、资产结构、资产分布、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有效资产、闲置资产、报损报废资产、需更新改造资产、资产维修等。事业单位的资产预算计划,包括详细固定资产购置内容和经费、资产维修经费、资产维护经费及事业单位的资产预算执行情况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部门预算的编制程序一般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进行本部门和单位的资产预算编制计划,按年度对本单位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和产权登记年检,分年度结合人员编制和工作需要提出年度资产购置计划报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部门对其人员和资产占有使用情况进行核实后,汇总上报同级财政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和标准对各事业单位的资产预算编制计划进行审核和汇总,报财政预算管理部门审批;资产预算作为部门预算的重要内容报人大审查批准后,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经过审批的单位资产预算下发给各部门和单位执行。
4、实行资产信息的透明和共享
在做好资产日常管理规范化工作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和有资产信息报告制度,使资产占有和使用状况的即时信息在各级资产管理部门预算部门得以共享。只有解决了资产管理部门和预算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才能使预算安排建立在科学准确的基础性数据之上,从而有效地控制资产的复购置和超标准购置问题。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的各类资产使用年限,根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性质和固定资产的类别、项目规定其使用年限,当固定资产达到报废年限时,由单位报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并附上有关材料,经批准即可办理报废手续,这样,简化了固定资产报废手续,又使固定资产报废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 李林池:建章立制切实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国有资产管理,2006(7).
[2] 杨瑞金、冯秀华:巴西政府公共资产管理及启示[J].中国财政,2006(4).
[3] 凌岚:对深化我国预算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5(39).
篇8
依据目前来说,一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对国有资产管理缺乏重视,导致了他们在实施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任意地调动和运用,没有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也没有预先设置好的工作安排。由于他们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不重视使得会计监管工作的不足日益突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会计监管标准不够合理
在会计监管工作中,由于我国新制度的制定导致一些企业在监管工作中仍然会有新制度与旧制度并用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企业在监管中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会计信息效率。结果往往会使得会计监管工作不能有效地进行,企业在国有资产使用时不能得到约束,阻碍了企业整体发展。
(二)国家政府监管有待加强
这几年来,企业对于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管工作不重视,从而导致会计监管存在不足不能得到完善,从企业整体型上来看,第一,由于我国会计监管工作属于分散性管理,一些相关的会计监管只能存在交叉管理,所以导致会计监管没有做到有效统一监管;第二,是由于在监管工作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监管工作没有目的性,各部门各行其是,致使监管工作减弱的严重问题。第三,相关监管人员缺乏法制观念,职员素质低下。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监管职能需要不断加强,这样才能使得企业会计监管工作更好地实行。
(三)企业内部会计监管过于表面
企业的内部管理是我国进行国有资产会计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企业内部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相关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管制度不健全或没落到实处审计委员和监事会这两种方式是企业内部监管的重要形式。目前来说,大多企业的内部相关的会计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即使有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管制度已经形成但是并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审计委员与监事会的作用没有发挥,对于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来说就是行有虚无。
2、会计监管工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会计监管人员是国有资产会计监管工作的重要力量,由于企业没有充分运用好内部会计人员引起会计监管工作在国有资产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为:第一,在企业监管部门中会计监管在企业监管中做的是售后工作,这是由于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正真理解会计监管的意义,他们把会计监管工作与审计监管工作并为其谈;第二,由于大多数企业会计部门并没有认清自身的关键,往往在企业中出现一些造假行为,所以企业在面对会计部门这种造假行为的时候并没有严惩;第三,在企业中会计部门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在面对一些工作的时候他们不懂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不能做到会计信息真实性,使之不能保障企业国有资产的安全。
(四)社会会计监管较薄弱
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不仅包括了政府和企业的监督,还有社会的监督。而在社会监督中,因本身监督意识较薄弱,使监督作用无法发挥,监管力度也不大,社会监管弥补了政府监管工作的不足,但是这并不属于政府的会计监管机制,因此政府也无权执行,政府只能做到中介监管。此外因为会计师的道德素质不够。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社会监管力量不足。
二、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的措施
(一)强化国家会计监管力度
建立关于国家国有资产会计和审计机制是加强国家会计监管的力量。国家的审计机关是依据特定的法律规定来进行审计监督的,具有独立性。强化国家会计监管力度的首要条件是要保证审计部门对其实施相关的责任,全面落实会计监管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要明确分工到审计部门,这也是达到审计部门履行监督权。因此,为了能够是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目的,就要设立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
(二)落实社会监管职能
社会中介监督是属于外部监督的形式,根据相关规定,以会计师事务所为核心对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检验审查,进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与财务会计资料等进行公正、合理评价的一种监督方式。社会中介监督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社会中介监督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定和法律的认可。除此之外,为了使社会中介监管能够具备更强的价值,所以国有企业各部门以及各机关要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因此,针对社会监管面临的问题,首先要对注册会计师队伍进行全面建设,提高队伍成员的的道德素质水平,通过相关规定增加社会监督的作用和效果。
(三)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1、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会计监管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会计监管达到较好的效果和作用。与此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用时也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基础条件。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各机构的相关职能提升企业治理结构,从而避免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做出错误抉择和违背道德的事情。
2、健全与严格执行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制度
加强内部环境监管工作。由于企业资产具备所有权以及控制权的分开,因此我们必须设立监事会,监事会的设立是为了防止企业经营人为了私利将自身的利益高于企业的利益。监事会是企业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管理的基础。监事会主要是由企业股东、政府职员、以及企业职员组成的,依据企业相关规定,监事会有权监管财务部门的一切情况,并且可以对企业财务部门进行严查,监事会的成立能够有效地对会计部门的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企业存在问题监事会能够及时反映。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国有资产;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制的水平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但是我国一些地方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依然停留在旧的管理体制层面。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创新我国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成为了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的一个新的课题了。然而,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在水平、体制等方面高低不一,因此,要实现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就必须从现有的问题出发,找准创新出发点,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一、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淡薄
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上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管理机制和评估机制,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资产方面,管理意识淡薄,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存在普遍的权责不明问题,使得国有资产的价值分离。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相关具体工作人员由于主人翁意识尚有待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不够重视,没有对单位现有的资产进行合理搭配和使用,使得资产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甚至还出现了个别人侵占国家财产的情况。另外,管理资产的人员发生变动的时候,资产移交等工作没有做好管理工作,时间一长,使得许多资产流失,无从查找,在管理制度上存在重大缺陷。
2.国有固定资产的财会信息与现实不符
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在财会信息的处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位情况,使得许多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不能够反应出国有资产的真实实际情况,在资产的数量增减等方面得不到真实反应,使得某些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账面上的和现实中的差距甚大。比如说,有的行政办公楼明明已经投入使用多年了,但是在账上依旧挂在往来方面,根本就没有按照要求和相关规定清理入账。而对于新购置的资产则不及时验收登记入账,固定资产明明有许多报损的情况却没有实施冲减等。
3.对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
地方行政单位的财务部门预算对单位的固定资产没有一个整体概念,因此在购置资产等进行预算的时候,随意性过大,对于投资计划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分析,导致重复投资以及单位部门对资源的独享等情况出现,降低资产的使用效率。而且,在进行资产投资的时候,对于必要的投资范围、种类没有清醒的认识,结果使得在投资过程中,预算执行力度不够,有的甚至出现了单位在投资方面随意了事。而这样就导致了国有资产浪费严重,甚至有可能还会出现商业贿赂等违法情况。
4.产权管理不到位
国有资产管理的核心是产权管理。按管理职能推断,财政部门应当代表本级政府,行使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所有者权利,各单位拥有使用权。事实上各部门都把占有、使用权当作所有权,把国有资产作为自有资产,谁占有,谁所有,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土地、房屋产权证由各使用单位分别持有,国有资产所有者长期空位虚置,导致缺乏有效约束控制力。
5.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资产利用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
目前我国地方上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信息方面多只注重信息的录入,而对于信息的管理、分析则比较缺乏,对于资产的绩效管理还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行。因此就导致了国有资产利用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也不高。另外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多的是依靠国家财政运营,与市场脱节情况比较严重,这既不利于资产经济效益的发挥,对企事业单位的许多真实成本状况也难以进行核算。
二、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要想做好我国地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条例和相关的细则。首先,单位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行事,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责要进行明确界定,以防出现扯皮行为和责任的追究,同时又能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目标和担负的责任。从而提高单位各部门的协调合作水平,进而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另外,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做进一步的明确,依法管理资产,做到资产使用有章可循,可以有效防止个人腐败现象的发生,提升企事业单位的形象。并且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
2.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规范化管理
资产要发挥作用是通过对资产的使用实现的,要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价值,则需要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界定权责界限。比如,首先,在单位中建立资产管理专人负责制度,负责资产的统计报告、实物管理等工作。其次,可以制定单位的法人代表制度,对法人的责任做进一步的明确。最后,定期盘点单位的国有资产。事业单位应当要对其自身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做到心中有数,并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其资产进行盘查,仔细核查相关财会信息,以防止资产流失。另外,还应当建立一套国有资产使用者的责任制度,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做好详尽的记录,以防止使用者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或者是浪费国有资产的行为,进而做到权责分明。
3.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提高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及时做好信息整理,对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投入市场运营后资产的使用效益做好分析评价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价值,有效防止国有资产闲置,促使资产流动合理,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减少资产浪费。同时也可以做到对单位资金的合理支出,比如对闲置资产的固定维修费用支出的管理等。
我国地方上行政事业单位在改革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下,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对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应当有效转变思维,积极创新,实现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国有资产;管理问题;解决办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6. 011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016- 02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事业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包括国家拨给事业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1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1995年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但在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撤销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执法主体资格不复存在,有效的监督无从谈起;2006年财政部令第36号制定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事业单位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以下一些现象:
(1)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职责分工不明晰,导致资产盘点、处置不及时,账实严重不符;
(2)随着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的变动,国有资产移交手续不全,损失严重;
(3)一部分国有资产被本单位或外单位职工长期无偿占用,不能回收。少数干部调离或离退休后,不按规定交回为其配备的办公用具,据为己有。
1.2 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资产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漏记固定资产账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单位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为兼职人员或者无证上岗,不具备基本会计专业知识等原因造成资产账实不符。
1.3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固定资产采购、领用、保管、报废、清查等程序不健全,平时只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登记台账,固定资产领用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固定资产毁损、报废、调拨、变卖、转让时,不按规定的程序报经审批,自行处理,不严格履行规定的程序。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疏于日常管理。固定资产核算需要财务、物资、使用部门的通力合作。但由于许多事业单位未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约机制,使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的制约,无法保证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置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下。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有关人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往往有章不循,有规不守,使内控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1.4 责任人处罚机制不到位
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定要求,应该对造成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但实际上,一些责任人往往是现任领导或曾担任过领导工作,对其处罚往往是象征性的,或者根本不处罚,造成一些责任人长期逍遥“法”外,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由于对责任人的处罚未得到彻底落实,造成有关负责人责任意识差,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不重视,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产生更多的违规现象。
1.5 政府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没有充分利用预算、政府采购等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事前、事中监控。财务部门在做年度预算的时候,对本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的情况缺乏整体了解,业务部门对下年度需要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能及时给出预算建议,造成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不能合理安排预算。
在购买固定资产的时候,对必须进行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范围、种类认识不深,导致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政府采购制度执行不严,单位自行采购了事。如此一来,难免出现“价高货廉”、“人情采购”,达不到“少花钱多办事”,建设节约型机关的目的,严重者还会导致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的情况发生。
2 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做到“权责分工明确,管理高效有序,过程公开透明,监督检查到位”。
2.1 加强改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2.1.1 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人
固定资产主要包括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图书档案、土地房屋及构筑物等。这部分固定资产占单位资产比重较大,因此要明确责任人,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并按照固定资产的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各单位应建立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切实管好各项资产管理工作。
2.1.2 设置管理岗位,加强岗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单位领导必须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加强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提高管理意识是提高管理的关键。认识不到位,措施就难以落实,要克服那种重面上、形式上的重视,把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和每一名管理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实行竞聘上岗。资产管理员作为各级资产业务的具体经办和管理人员,必须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资产管理员必须由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现象,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规范和完善的账务处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账实相符。资产管理员应认真学习相关资产管理的知识和文件,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各类资产的名称、功能、存放地点、使用情况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认真学习相关固定资产管理及业务流程,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办理各项业务,保证账实相符;同时要及时建立健全各级固定资产台账,完备实物信息资料;要对各部门管理使用的资产由具体保管、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报财务部备查,按月对财务部入账登记的新增资产进行核对、确认;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2.1.3 加强固定资产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
加强固定资产的事前管理,就是要把好“预算关”。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要根据实际需要作全盘考虑,坚持面向基层、突出重点、保证急需、勤俭节约的原则,根据各部门的职能需要,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或与财政性资金配套,采购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必须按照规定的采购方式和程序依法实施政府采购。采购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外或限额标准以下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如10万元以下的办公家具、5万元以下的印刷出版、10万元以下的工程监理、20万元以下的系统集成、网络工程等,由单位视具体采购任务组成3人以上的采购小组,选择3家以上采购服务商,进行竞争谈判或询价采购程序后确定最优服务商,并对上述采购服务签订合同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加强固定资产的事中管理就是:①健全固定资产保管领用制度,做到购置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要在固定资产出入库环节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制作标签,认真粘贴,做到账卡签一对一。②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③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确保固定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④要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随意侵占、挪用、非法交易以及毁坏、窃取、丢失固定资产的违法违纪和失职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还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加强事后管理就是各单位处置资产(包括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应严格遵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相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把好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关。未经批准处置的固定资产一律不得随意处置。处置资产应按规定程序进行,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处置后要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对残值收入和转让收入要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或另存经费支出专户以外的账户。
2.1.4 建立和完善资产清查制度
为了掌握单位固定资产的结构、数量、质量和管理现状,必须有一套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因此,各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使资产清查工作步入制度化、经常化轨道。①要建立定期清查制。事业单位至少每年年终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来摸清“家底”,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及时处理;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物尽其效。②建立重点抽查制。资产管理部门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③建立离任核查制。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人、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
2.2 进一步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作用
2.2.1 统一使用资产管理软件,数据上传,与财政预算接轨
固定资产电算化管理是利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单位财会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2010年启用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
- 上一篇:农村经济财务管理
- 下一篇:高中学生班级管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