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网络教学设计 现状 环节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97-02

一 网络课程设计概念的界定与现状

1.网络课程设计的概念

对于网络课程设计的概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教育者认为,网络课程是以网络为工具,由教师专门负责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有的教育者认为,网络课程是指按照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进行的关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虽然不同的学校采取的方式不同,教育者的意见也不统一,但不难看出,网络课程是具有目的性的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很多学校通过固定的平台实现了学生共同探讨、互相学习的目的。

此外,《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指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这从行文上给网络课程做出了全面的阐述。可见,网络课程是思想与教学的融合,是理论与指导的互相作用,在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中,实现资源共享、自由开放的交流学习的一个全面的、实践价值较高的平台。

2.网路课程设计的现状

很多中学存在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学校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仅以讲解或演示的形式进行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吸收,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由于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不够深入,较为粗糙,很多网络课程教学者在设计布局上都是罗列式章节,风格单一,资源界面超文本缺乏专业性和友好性,这样的教学风格极大地削减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有很多内容仅以文字形式展示,缺乏更多细节的呈现和研究,很多学生为此失去学习交流的机会,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调查显示,在中学所有课程的评价与说明中都有关于教师评价、评价教师的栏目,但打开后发现绝大多数并无具体内容。网络评价系统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执行力。由于课程的设计不完善,内容的安排及学习的互动上缺乏科学性,这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受挫。

二 网络课程设计的具体环节

1.资源设计

网络课程设计是基于资源型的课程设计,它由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和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组成,课程资源有丰富的表现形态,包括媒体素材、案例素材、文献资料、课件素材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旨在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

在基础授课阶段,学校把相关的教学参考书、书面辅导资料、电脑课件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和电子技术上传到中心服务器或云平台,转换成共享的网络资源,这样,大大提高了网络课件利用率和普及率。在培养学生框架思维方面,学校还可利用移动网络、卫星传输、互联网等科技设施进行系统标准的制作,实现形象具体的教学。在组织学生网络学习与支持中,学校可以利用VGA、多视频、Flash、网络服务系统,进行网络资源的编辑与制作,实现人机互动,有利于学习资源数据的跟踪与评价。如利用云服务平台,搭建同步教学系统,通过掌上移动设备或电脑,实现不同空间实时同步学习交流的网络教育。

2.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是指通过具体的活动和设计,为学生提供满足他们需要的教学环境,涵盖了社会、个人、知识、实践各个层面。不少中学的网络课程活动设计还将学生纳入社会的角色,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境模拟,来测试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规范,让他们在情境教学中提高所学技能的社会利用率。

随着数字媒体和社会信息化的建设,网络交互和异步交互成了一种潮流的学习趋势。在学习交流方面,很多学者会借助ICQ、QQ、网上电话、MUD/MOO等都属于同步交互的学习方式,同各地学习者探讨交流问题。在知识实践运用中,很多学习者会借助BBS、新闻组、E-mail等异步学习方式进行交互学习,这不仅完善了他们的思路,还引发了他们深层次的学习思考路径。

3.环境设计

教学环境设计,指的是在统一的教学支持平台下,自主学习的环境设计。它通过借助与课程有关的大纲、练习题、常见问题、讨论问题等,将这些内容在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界面中录入,或通过标准的TXT或RTF文件提供,利用形象、具体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和思维深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中学网络课程教学可利用网络优良的特性,在知识的联系中,让学生深入地讨论,针对问题,让他们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针对教学内容多侧面、多角度进行自我阐述,提高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疑问及解答中,及时跟踪学生学习动态,通过问题意境或提出内容问答,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讨论中,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将学生引入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这种将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 研究反思

1.指导性课程的设计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为基点,进行科学、系统、专业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设置好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渗透。

评价体系是课程教材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课堂评价中,涵盖了学习目标、学习组织、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模块,应针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设置相应的评价,这让学习者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在学习环节的优势与劣势,也为日后学习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指标。

2.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活动的设计

活动设计是网络课程的核心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学习动力。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设计,利用教学资源,去丰富学习者的消息量,开拓他们的知识层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教师可将具有争论性的问题作为主题,选出正、反两队,进行辩论或辩驳,让他们提出各自的观点,用足够的论据资料去支撑自己的观点。教师要给予判断、分析,科学引导学生对内容的认知。这种比赛活动,不仅可以深化学习者对内容的了解,还可以论证他们原来的观点,或者接受新的观点。

3.引入自主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是贯穿于整个网络课程教学的命脉,针对遇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拓宽学习面,通过策略引导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内容,可选用抛锚式的学习机制,通过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对问题进行假设,让学习者去查询各种信息资料,或者用逻辑推理进行论证,继而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及时地根据内容进行反馈。也可以通过支架式的学习,围绕教学内容建立一个概念框架,层层引入,让学习者能系统认真地了解知识的章节,能及时地把握知识的重点。

4.不能忽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

传统教学是网络课程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它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将知识表述出来。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传统教学为其提供了客观正确的理论,这是网络课程设置的基础,很多网络课程教学会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方向。

中学网络课程在发展中,应将传统教学的内容通过多种动态形式来表达,要注重课件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通过传统教学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琪.“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

篇2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新学科,网络空间安全覆盖物理层、网络层、数据层等多个层面的问题[1]。网络安全信息化领导小组于2014年2月正式成立[2],表明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2015年6月,教育部批示在工学中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0839[3]。2016年6月,中央网信办《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中网办发文[2016]4号)文件[4],至此国家对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需求也提升至一个崭新的层面。

1 网络空间安全的教学体系

网络空间安全是一门交叉性学科,融合了数学、信息论、计算复杂理论、控制论、系统论、认知科学、博弈论、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其研究内容不仅涉及非传统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如网络安全、网络攻防、网络安全的管理、信息安全等,还囊括网络应用的安全,如数据的恢复与取证、舆情分析、工程系统和物联网安全等。与其他学科相比,网络空间安全不仅采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技术实现等常规手段,还采用逆向分析等技术,从攻方和守方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当前网络空间安全所面临的威胁[5]。网络空间安全的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 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建设

2.1 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现有的网络安全或信息安全教学体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互联网在线教学。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但是授课内容大都是授课教师拟定,学生不能根据自身喜好、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虽然解决了学习地域以及时间受限的问题,但是还存在缺少互动实践环节、不能及时巩固练习及反馈学习内容的问题。针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固有缺点,结合网络空间安全的学习更需要可知、可感和可实践的特点,教师可尝试设计网络空间安全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涵盖可实施性的应用教学案例,满足更轻量、更丰富且更自由的新型学习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2.2 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网络空间安全实践教学设计采用层层深入各个知识点、关键技术的原理演示与课后练习实践等多种教学模式,课程设计要能够理清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涉及的各个主要教学内容,融合网络空间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涵盖了学习者所需要的大部分重难点知识体系。学生既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系统搭建仿真环境自主学习,又可以点播、跟踪指导教师授课视频进行学习,不断强化学习者对网络空间安全的整体规划意识。这个整体规划意识是网络空间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相互之间的联系,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每节课都提供详细的PPT教案与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课程涵盖基本的知识量且在完成规定的授课学时后,还将课程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如挖掘应用技术和国内外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发展的最新进展,不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具有自主性的学习资源,还可为教师提供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课程中除了知识讲解,还需设定学生提出问题并布置作业的模块。完善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系统如图2和图3所示。

3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文献[6]提出 “一个通过规则管理的虚拟的空间,这种空间称为‘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安全涉及设备层、系统层、数据层和应用层这四大层面上的问题,这是网络空间安全概念的初步定义。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可实践性、可扩展性、综合完备性等方面因素之后,我们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整体性原则,把网络空间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设备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4个部分,每一部分重视和强化实践与实验环节,强调学生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实践教学内容见表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如图4所示。

4 实践教学任务规划

4.1 教学规划

综合表1和图4,具体的教学任务安排如下。

(1)设备安全:①防火墙建设与保护,如Linux防火墙配置、事件审计、状态检测等;②入侵异常检测,如HIDS部署实验、入侵行为检测实验、异常行为检测等;③容灾数据安全备份,如NAS存储、Linux RAID实验、IP SAN存储管理等;④通信安全,如语言保密通信实验、MAP信息安全传输、认证实验等;⑤服务器安全,如Linux日志管理、远程桌面安全配置、Windows网络管理等;⑥无线保护,如无线组测试、WEP密码破解测试、WPA配置测试等。

(2)系统安全:①操作系统安全,如Web安全配置、Linux用户管理、FTP服务安全配置等;②数据库安全保障,如MYSQL与SQLServer的安全审计、数据的安全备份与恢复等;③身份认证,如动态口令认证系统实验、人脸识别与检测编程实验等;④安全审计等,如文件事件审查、网络事件审查、主机监控实验等。

(3)数据安全:①密码学及应用,如密码学、PKI、PMI等;②密码破解,如Linux密码破解、Win密码破解、远程密码破解等;③信息防护,如图像信息和音频信息的隐藏与加密实验等。

(4)应用安全:①计算机病毒,如脚本病毒实验、木马攻击实验、PE型病毒实验等;②网络扫描与嗅探,如网络连通实验、路由信息探测实验、网络嗅探实验等;③逆向工程,如Aspck加壳、 Aspack反汇编分析、逆向工程高级实验等;④网络欺骗,如ARP_DNS欺骗实验、MAC地址欺骗实验、DOS攻击实验等;⑤缓冲区溢出,如缓冲区溢出初等级实验、缓冲区溢出中等级实验等。

4.2 实施路径

实施路径涉及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大纲的撰写、实验验证与仿真、原理演示、实验步骤、复习讨论等方面,每一章节内容的路径设计如图5所示。

网络空间安全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①云部署,课程资源包部署于云端,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和分享;②进度掌控,随时掌握学习进度情况,通过作业了解学习效果;③断点保存,保存实验进度,分阶段完成课程;④灵活扩展,教师可灵活定制和调整课程,系统可灵活扩展和完善。

围绕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探索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此领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建成一个高质量、可共享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课程的建设成果将开源开放。

篇3

摘要: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实践开发的核心。以《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为例,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等各环节进行探讨,为相关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0引言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资源中的核心部分,设计和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是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的前提,关乎网络课程的最终质量,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做到精心的设计。本文以《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为例,探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旨在为运动人体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是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以及预防运动伤病的一门学科[1],是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校园网环境下实施《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不仅可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同时还可以为广大的体育爱好者提供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设计网络课程时,要在课程中嵌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更要考虑如何帮助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使学习者能够主动诊断学习需求,形成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资源,选择学习策略,并且能够评估学习效果。《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前3级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2《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又是检验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活动中达标效果的尺度,为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力求使教学目标明确化和层次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适合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并给学生学习建议,让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来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解体育运动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的良好作用和增强体质的原理。学会预防运动伤病、掌握简易急救方法。针对不同人群,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培养沟通交流、教学与育人能力。

2.2 教学内容设计《运动科学基础》选用的主干教材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校本教材《运动人体科学基础教程》。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全面的分析整理,加入最新的研究成果,按照《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的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以运动为主线,突出运动特点,分为“人体有机整体的认知”、“人体运动的执行体系”(骨、关节、骨骼肌),“人体运动的保障体系”(消化、呼吸、泌尿、循环),“人体运动的调节体系”(感官、神经、内分泌)四个课程项目(见表1)。把选定的课程项目进一步分解为十个模块,形成节点,以超文本的形式来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学习者可以依据个人的学习需求通过文本、图形、热区、按钮等超文本链接方式任意选择学习路径。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层次将教学内容用直观的图像、动画、视频和恰当的声音解说等媒体相结合来表现,创造了立体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2.3 学习环境设计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环境包括自主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两部分。自主性是网络学习的一大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是实现自主学习的保障。《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采用超文本方式组建模块化知识内容,各模块具有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能够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提供示例和帮助,建立的自测题库能为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协作学习是网络教学活动的又一大特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与人协作可以更进一步地培养其高级认知能力。《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通过搭建交流论坛和常见问题列表,学生之间可以就某论题进行讨论,对于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教师进行咨询以获得帮助。

2.4 教学策略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网络课程为学生建议一些适宜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学习者自己生成学习目标,自己控制学习路径,但是防止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目标相偏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设置有关键点,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而高效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习者之间的教与学交互活动,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讨论学习和协作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情境”是进行意义建构的要素之一。本网络课程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容量和多媒化信息传播方式为学习者创设丰富的资源情境、案例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习者积极参与,积极探索。

网络课程由于信息量庞大、开放性强等特点,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航现象,设计清晰、明确、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导航系统便必不可少。《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通过课程导航模块对对课程知识结构及其联系总体展示,通过目录树直接选择进入各知识点进行学习,起到认知地图的作用,并且为学习者提供搜索引擎和相关资源站点链接等导航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和学习空间。

2.5 教学评价系统设计《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在实施网络教学活动中利用程序设计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详细记录,获取相关数据和资料,及时了解网络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对网络课程进行改进以及完善网络教学策略。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讨论、开展学生调查、章节在线测验等。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对网络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其方式主要有总结性测验和问卷调查以把握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反应。总结性评价的设计过程包括试题库的建立(小练习、章节测验、学期总结试题)、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数据的回收与分析。

3结束语

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注重意境创设,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研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当前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必然会产生更规范、更符合网络课程质量要求的理论和技术,促进远程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任职教育;自适应;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融合发展,网络课程作为一种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有别于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在目前国内的各类任职教育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任职教育是以培养学员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强调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学习模式,这与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非常吻合的。但是,目前多数的网络课程仍然以学习资源的简单堆积为主,将各类电子教案、课件、书籍、音视频资源上传至相关教学应用软件平台,供学员进行自主浏览学习。这种方式缺乏对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目标的合理分析,以至于使学习者无法找到正确的自主学习流程,更加无法在较短时间内从大量的课程资源中获取自己实际需要的知识,没有发挥正确引导、充分交互的作用。因此,建立一种基于学习者个性化差异分析的自适应网络课程设计结构,对满足任职教育院校学员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一、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现状

任职教育和学历教育相比,它更加强调课程设置要紧密围绕岗位任职需要,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组织知识体系。教学对象的多元化是任职教育院校的显著特点之一,其决定了学员学习需求的多元化。即使是同一期班学员,也可能因来自于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而具有不同的学习基础[1]。因此,针对一门网络课程的设计,除了在内容上必须具备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岗位学员的学习要求。分析当前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

(一)缺乏针对不同学习个体的差异化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导向以及交互手段实施等方面[2]。面对具有不同基础、不同目标的学习对象,大多数网络课程采取的是经过身份认证以后,采用同一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缺乏相应的调查分析手段及过程,无法完成对于不同学习个体的差异性课程内容和导向安排。从而导致课程学习缺乏针对性,对任职教育院校的学员来说,直接表现就是无法快速获取满足自身岗位需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

(二)缺乏引导式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设计

网络课程是一种以学员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活动,一切行为均要在以“学”为中心思想下进行。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是以教学内容的呈现、讲解或演示为主,而没有很好地进行学员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创设,没有通过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主动引导学员通过各种协作方式和手段去解决问题。这就造成学员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而无法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三)缺乏分层次、多类型、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是学员进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任职教育院校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其网络课程资源需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目前任职教育院校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其资源数量和丰富程度能够满足部分学习者的需要,但是资源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不同难度、不同类型、不同教学层次进行归类,缺乏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和实践资源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缺乏课程评价对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引导机制

课程评价是网络课程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目前网络课程的评价方式多数为教员对学员的单向评价,且评价结果通常仅作为一种形式反馈给学员,而并未在学员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和方法起引导纠正作用。学员面对评价结果只能对当前已学内容掌握情况进行判定,而系统并未根据当前评价结果对学员后续的学习过程给出建议和作出合理调整。

二、任职教育院校自适应网络课程的内涵与构建

(一)自适应网络课程的内涵

自适应网络课程主要是在一般网络课程建设体系的基础上,辅以自适应设计理念和机制,使网络课程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当其面对不同知识背景、不同认知结构、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者时,课程内容可以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适应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需求[3]。

在任职教育院校中,自适应网络课程更加注重学员个性化体现,真正做到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的因材施教。从智能分析学员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依据不同学员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形成极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同时在学习进行过程中,学员能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 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安排学习环节, 自主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系统可以不断跟踪记录学员的学习行为,及时分析收集信息并作出评价反馈,从而引导学习进程,进一步保证了“学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二)自适应网络课程的构建

1.智能导向分析模块

该模块是自适应网络课程构建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依据学员提供的相关信息建立评估模型,通过智能分析后将学员引导至最佳的教学组织内容中进行学习。评估模型的建立是智能导向分析模块的关键,它的数据来源于用户提供的诸如知识储备、学习经历、学习目标、任职岗位等信息的抽象描述,它能够不断积累过往人员的历史经验,形成具有多种引导方案的模型库,同时能够记录学习者的学习历史和学习行为,在跟踪过程中不断调整评估模型,积累评估经验,以适应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

2.课程导航模块

课程导航模块的设置是智能导向分析模块的体现和延伸,是系统为学习者自动生成的最佳学习路径,其基本设计原则是过滤掉不适合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屏蔽掉当前对学习者无关的干扰信息以及还不具备条件去学习的内容,提供给学习者适当的导航路径,引导学习者进入合适的页面内容进行学习。

3.课程资源模块

自适应网路课程资源既包含传统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各种要素,又需要按照自适应条件需要,构建分类分级的课程资源体系。传统网络课程资源一般按照其本身属性进行归类,比如电子教案、课件等等;自适应网路课程资源还需根据学习者的任职岗位、学习专业,以及资源难度等因素进行分层分类。而对于学习者来说,获取资源的方式除直接查找外,还能够利用系统提供的如搜索引擎等各种工具,对资源进行快速获取。

4.交流互动模块

交流互动模块包括在线答疑、网上论坛、电子邮件、通知公告等多种形式。通过该模块,能够在以学员为主体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实现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互动反馈的结果信息,不断促使学员在学习进程中自适应修正前进方向,尽快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5.测试评价模块

在自适应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都是通过适应性测试评价模块来进行分析判断的。测试评价不是独立于学习过程单独进行的,而是需要融合在学习者学习进程中。同时,测试评价的结果也是作为系统自适应调整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系统的反馈结果进行自我判断当前的学习进展情况,从而决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系统会依据评价结果自适应调整或向学习者推荐后续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步骤。

三、自适应网路课程的教学设计

自适应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强调以适应学员差异化学习为根本出发点,在非教员人工干预下,网络课程自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激励学员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需求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本文将自适应网络课程在任职教育院校中的教学设计概括为四大模块:

(一)学员个性化分析

在进行自适应网络课程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初始化时,首要任务是进行学员个性化分析。针对任职教育院校的学员来说,主要应从学习经历、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和任职岗位技能等四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分析结果,找到学员的学习期望和当前实力之间的差距,为正确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案提供依据。

(二)差异化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它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学习资源等多个方面。和传统的网络课程大众化的教学内容相比,自适应网络课程更注重差异化,以学员个性化分析结果为基础,自适应构建出适合不同学员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员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到最直接有效地知识体系,进一步满足任职教育院校对岗位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

(三)学习过程活动设计

学习过程的主导者是学员,但其活动轨迹应遵循教学设计的前进方向。因此,自适应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设计原则,主要是通过综合分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记录,结合讨论交流等知识信息反馈模块,不断激励学员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引导学员自适应调整学习方法和步骤,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目标前进。

(四)评价过程结果分析

自适应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不仅强调的是评价结果,更加强调通过有效地评价手段,对评价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以及评价最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其结果会不断影响差异化教学内容的构建和自适应学习引导机制的变化。因此,该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

四、结束语

自适应网络课程的组织与构建,为满足任职教育院校教学特点,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供了有效途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自适应性的可靠实现技术与方案,确保自适应网络课程的高效实施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吕占广,郝朝辉.如何在任职教育中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98-98

篇5

关键词: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各种方便,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有相对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独立学院计算机类大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该课程的教学。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课程教学经验,针对教学设计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分析、课程教学系统设计和课程评价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探索。

1.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一种手段,是对所授教学内容如何传递给学习者的整个过程的一种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包含了多个教学要素,教师需要详细考虑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教师和学习者以及教学环境的联系,通过运用教育理论、系统理论并探讨教学系统中的各个教学要素,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教学设计要根据课程和教学大纲制定好相应的教学目标,对学习者进行相应的学习特征分析,再根据教学目标进一步确定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最后通过对教学整个过程的评价,完成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分析。

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学习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习到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把学到的网络知识迁移到其他课程中去,成为其他课程的前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能够培养学习者本身的网络素养,把计算机网络当成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该课程着重培养学习者在TCP/IP协议以及局域网中的实践问题的动手能力,能够搭建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网络环境,并具备相应的对于新技术的自学能力。

根据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课程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为:(1)以计算机网络理论为基础,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和设计,使学生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相应的教学要求。(2)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新的应用不断涌现,积极地把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新理论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拓展学习者的视野。(3)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思想,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积极为学生创建“情境”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3.《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系统过程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是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包括4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教师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时重复考虑到这4个步骤以及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点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活动中,应首先调查、了解学生整体的网络素养水平,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通过调查问卷、征答等方式来了解。该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学期讲授,这个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相应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课,也有了相当丰富的上网经历,已经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有了一个表面层次的认识,对于年轻人,计算机网络本身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也使学习者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种探索的向往。

由于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所以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相对较高,学习者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包括网络技术架构以及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程序开发技术进行网络程序开发。为了使学生工作后能够较好地运用网络技术,笔者认为网络技术的实践应用应该适当扩展,课程应该延伸至园区网搭建、常见的诸如HTTP,DHCP,FTP,SNMP等网络服务架构、网络程序开发等内容上。

该课程内容和其他专业课程联系紧密,且地位重要,在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情景教学和协作教学积极创建相应的环境。教学活动重点包括:从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来构建网络知识体系结构,向学习者明确教学和学习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各种学习情境,激发学习者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兴趣,并使其热情长时间保留;积极营造可视化感官刺激的情景,比如网络设备实物展示,网络实验室配置交换机路由器设备,参观学校网络数据中心,对学生产生感观上的刺激,取得并维持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关注;运用网络媒体和材料等学习素材进行多方位加工,并适度应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手段;“任务驱动”式课程教学,教学环节需安排学习者任务,学习者通过分组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对分组进行总结和评价。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放在TCP/IP协议的理解和应用上。TCP/IP协议是一切网络设备和网络终端互联的基础和标准,不管将来学习者从事网络架构还是网络开发都离不开对TCP\IP协议的深入理解。而教学的难点这应该放在TCP上,这部分内容是网络可靠传输的基础,涉及的内容和概念较多,比较不容易理解,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考虑通过动画展示和WIRESHARK软件抓包分析来完成整个内容的讲授,通过抓包的操作,学习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TCP的数据包的传输过程,增加学习者对协议的理解。

4.《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分析

课程良好的评价机制将持续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评价机制分成2种:一种是形成性评价,一种是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两者都是该课程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手段。

为了及时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积极地与学习者互动,这样才能及时获取反馈,进而调整教学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后,要求学习者分组协作完成实验报告即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教师通过对实验报告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的掌握程度。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完成都要对学习者进行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习者掌握的程度,也可以评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笔者认为课程的考核不限于试卷作答,可以尝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让学习者完成有关的计算机网络的预设问题来考查学习者对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的程度。

篇6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工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课程作为教学资源中一种主要的表现形态,日益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机。详细阐述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出教学设计是网络教学的关键口

1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授课模式,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远程教学中师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学活动从课堂授课转变为网络课堂、网络准备学习资源、网上答疑、网上布置与批阅作业及网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从主要接受教师讲授转变为网上浏览课程、点播视频课件和网上答疑讨论、测验练习、浏览相关课外资源等一系列的自主学习。

2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双主”理论

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另一种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完全围绕如何帮助教师的“教”而展开,其直接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服务。主要优点是有利于教师组织、管理和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难以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完全不同,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展开。其优点是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不足之处是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缺少教师的指导而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探索,容易偏离甚至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根据这两种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把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就形成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双主”教学设计模式。目前,多数网络课程就是基于这一理论而设计的,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在整个网络教学进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

3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法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教学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但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还要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要充分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围绕课程内容,收集相关知识,按照学习者的特征合理地选择媒体资源;在系统中有机地组合,建立符合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提供实现网上交流的通讯工具及进行在线自我评价的评测系统。

3. 1网络课程的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位

网络课程的需求分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设计和开发网络课程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应该广泛收集资料,对现存网络课程进行仔细调研,分析其优缺点和发展趋势,进而确定建立网络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对网络课程的功能定位要清楚。

网络课程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1)根据课程知识结构,构建体系完整的学习内容模块,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2)建立一个数据库,存储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教师和学生搜索和查找学习资料;3)为师生提供利用网络可以实现同步或异步交流的工具,如协作交流讨论区、聊天工具、E-mail等,方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商研讨;4)提供在线自评系统,便于及时检测和反馈。

3.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的活动。学习准备包括两个方面:1)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的学习己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这叫做“起始能力”;2)学习者对从事该学习而产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等,这叫做“一般特征”。可以通过调查或测试的方法对学习者的学习准备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

3.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通过对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分析后,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选择教学策略时,特别要注意情景和交互方式的设计。 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有:示范—模仿教学策略、假设—推理教学策略、组织者教学策略。

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有: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我反馈等策略。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是让学习者发挥主体作用,自己发现问题。

3. 4网络课程内容的选取及编排

网络课程内容的选取必须遵循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等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立足于解决教学问题,符合课程标准,是某门课程或多门课程中具有相关知识特征的知识点的集合和延伸,既包含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又包含扩展性知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选取表现形式丰富、理论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强的课程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既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拓宽知识面,培养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在内容编排方面,应依据心理学家加涅的理论:人类习得的技能是以图式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的。网络课程的内容编排要围绕一条主线展开,进行结构化重组,形成一个既有逻辑,又符合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结构体系,在体系中重新划分和建立自己的知识点。而传统的按照章节单元顺序排列的课程内容割裂了学习者对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掌握。

3. 5媒体选择与设计

教学媒体是指承载和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要对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进行合理选择。在选择与设计时,要遵循3个原则。1)目标控制原则: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的选择。2)内容符合原则:学科内容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不同。3)对象适应原则:不同学习对象的认知特点,不能采用同一模式。如对儿童,以适应其直觉思维图式,因而应多采用图形、动画和音乐之类的媒体使图、文、声并茂:成年人抽象逻辑思维强,可减少形象化设计,作为辅助手段,多用文本。

3. 6评测系统的设计

评测系统在设计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即学生评价和网站评价。合理及时的评价反馈是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确保学习质量的关键。网络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作为自我评价的工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网站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建设主体、指导思想、网络课程内容选取、结构组织、资源设计、技术性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完善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发现问题,尽快改进。

篇7

>>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浅谈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开发设计与实践思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及辅助教学系统 基于B/S模式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基于Moodle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研究与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放共享与教学资源开发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线教学系统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比对的设计与实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主页面(学生进入后可查看课程信息,利用下拉导航菜单进行课程内容和信息的定位,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Register.html学生注册页面(学生进入后可注册信息,注册完成登陆后才可以进入系统查看信息)

Answer.asp回答学生提问页面(此页面显示学生姓名、提问的问题、提问时间、教师回答信息输入框,回答之后进行处理,返回给学生提问页面)

三、详细设计制作

详细设计部分对页面的功能进行代码开发,以下介绍几个页面及代码。

(一)首页index.html。首页面对各栏目进行布局,导航用户的各个功能页面,把导航条的代码摘录如下:

mpmenu1=new mMenu(’首页’,’/jsj’,’self’,’’,’’,’’,’’);

mpmenu1=new mMenu(’课程特色’,’/jsj/html/kechengtese/’,’self’,’’,’’,’’,’’);

篇8

[关键词]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 网络教育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快速的知识更新,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互联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基于网络的学习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网络课程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网络教学的关键环节,只有把握好教学设计,才能提高网络课程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体现网络课程的优势。

一、网络课程及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涵义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课程体积小,灵活性强,传输速度快,功能强大,且有较好的交互性和动态性。网络课程强调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特定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自制课程平台将各种素材合成,创作出自己的课程内容表达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秀的网络课程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且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习成为一种可以随时随地发生的新型开放的教育体系。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指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测评方法的合理设计,这是决定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是网络课程区别于一般网络软件的特殊维度。它通常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者控制、内容交互性、交流与协作、动机兴趣、信息呈现、媒体选用、学习指导、练习与反馈、追踪、测评等方面的内容。教学设计是开发网络课程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网络课程开发的蓝图,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好坏。依据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指导和原则,要求在教学设计阶段,以系统方法设计网络课程,以期优化教学环境,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我国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参考相关部门对已开展网络教育的一些高校和中小学网校的网络课程建设的网上调研,发现其网络课程建设存在如下一些共同的问题。

1.教学设计理念仍以“教”为中心。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是采用面授,教师在教室中的面授其实只是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辅导答疑、学生的自学、练习、实验、交流等都是教与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而网络学习是由学习者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组成的,主要是学习者通过自主的方式进行的。因此,网络课程要充分体现网络学习的特点,在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进行设计。但是,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仍强调“教”,都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呈现。在讲解和演示环节中,甚至存在着文字教材搬家的现象,而没有很好地对学生的自主意义建构进行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忽视了课程设计须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相符合的这一要求。这就造成学习者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2.学习情境设计匮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一方面,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另一方面,良好的学习情境还有利于将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驱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唤起其探究和发现的兴趣,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强调“教”,强调知识的传授,往往一开始就进行知识教学,而没有给予一定的情境导入,且大部分课程都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的简单呈现。在中小学网校里,有些课程内容比较空洞,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网上只有一两节课的讲稿和试题库,而没有为学习者设置模拟的学习情境,缺少让学习者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无法让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或参与讨论,解决问题;无法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难以引导他们不断思考,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学习者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或在讨论组内发表一些看法,尤其是为了解决新的复杂问题需要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不能采用在这方面更具优势的协作学习……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动性。

3.教学设计过程中相关的导航功能不强。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课程给出课程单元数、学时数、学习目标,而且往往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对教学起点的分析,不能明确学习者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不能明确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目标和技能;对于一些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没有用帮助页面的方式给出指导,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没有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系统;一门课程的组织是线性的,不是层次状或网状的,没有提供对整个课程的全文检索功能,难以让学习者快速而简捷地找到所需信息;学习单元之间的切换只能靠前进、后退或从头开始实现,不便于跳跃性学习;学习者只能靠记忆来确定自己的学习位置,系统不能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学习心得,学习者一旦中断学习进程,就只能重新开始进入;没有便捷的检索方式来帮助学习者使用网上图书馆中的资料,学习者只能中断学习进程,进入“图书馆”才能查阅;缺少课程学习的帮助系统,学习者只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网络知识来进行操作。

4.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形式仍较单一。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以静态网页形式呈现,其组织方式是线性的,且更新频率不够快。教学内容的呈现有三种方式:①文本和静态图像:这种方式相当于书本的搬家;②PowperPoint讲稿:其做法是直接将教师的PowperPoint演示文件放到网上;③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试点高校都采用流媒体视频、文本、Flas、虚拟现实等技术,将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但是各种多媒体技术在网络课程中的整合应用却十分有限,仍有相当一部分网络课程,特别是文科类课程的讲解与呈现以大量文字阅读为主,将课程内容制作成PowperPoint演示文稿,或仅仅是将教师讲课的过程录制下来放到网上,既没有对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也没有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这些方式与课堂教学没什么两样,而且由于缺失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环境,学习效果比起课堂教学来差很多。

三、当前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方向

1.指导思想应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美国的布卢姆倡导“掌握学习”的教学方法,主张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努力,掌握学习内容。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实验教学体系中提出,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让学生不仅明确学习什么,而且明白应该怎样学习。因此,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设计的目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更好地获得发展。在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课程的呈现方式、媒体手段的选择、课程的交互性方面都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同时,在所有的网络课程中都要体现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必须根据网络教育的对象和网络课程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网络教育的对象绝大部分都是成人,与传统大学的面授学生相比,他们面临的学习困难更多,他们要兼顾工作、家庭和学习,且面临学习时间不足,记忆力减退等种种困难,但同时他们分析、理解能力较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习具有强烈的动机和明确的目的性。因此,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针对成人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相应的设计。网络课程的内容应尽量精简,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便于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以缓解他们学习时间紧张的矛盾。此外,教学应密切联系实际,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进一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机,以提高学习效果。从某门具体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来说,应根据这门具体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内容、重点、难点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教学设计,应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哪些重点内容,提示学生哪些是难点、疑点,掌握兼顾、联系、衔接重点和一般的方法,提出各应使用多少时间,各应达到什么要求,等等。对这些内容要一一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说明。对于理工科网络课程,应重视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进入实验室或工厂进行实验、实习。若条件实在不允许,则可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实验。对于文史类等社会科学课程,则应提供丰富的案例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的监控。重视与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监控与指导、服务,是开放教育和传统学校课堂面授教学的显著区别和主要特色。平时作业和小组学习是实行过程监控的主要手段,能否及时按要求完成作业是监控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状态、实行形成性评价、衡量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作业可分自测练习和评阅作业、书面作业与网上作业、课堂作业和阶段作业等多种形式。教师不仅要批阅作业对错,而且要写出具体的批阅意见,并坚持及时反馈、双向交互。实践证明,紧紧抓住作业这一环节,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积极的进行创造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学得更多、更快、更好的目的。教师要组织灵活的学习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小组学习,其中多见于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目标或学习内容开展协同学习、合作学习,还包括传递教学信息、传递学习资料,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疑释惑、互帮互助等。这些都有助于克服远程教育中师生异地而处带来的困难,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支持服务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对组织学习小组、讨论内容、学习安排、教师责任都应该提出明确规定,并作出具体安排。

4.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应综合利用多种媒体。所有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没有某一种媒体永远优于其他媒体,也没有哪一种媒体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满足教学的种种需要,并避免一些不利后果。网络课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其技术基础,课程的呈现就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但现在的很多网络课程就是简单的印刷文字的电子化、教师头像搬家,综合应用几种媒体来呈现课程内容的还很少,严重影响了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科学效果。

现在尽管技术上已经很先进了,但网络教育的教师和网络课程的设计人员受传统面授教学的影响,在教学设计理念上没有更新。因此,广大的网络教育教师和网络课程的设计人员应摆脱传统面授教育观念的束缚,尽量使用多种教学媒体来呈现教学内容。关于使用多种教学媒体的教学设计,应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并付诸实施:一是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上,应尽量使用多种媒体来呈现教学内容,如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避免使用单一的媒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也不是使用的媒体越多越好,应根据学科性质、课程内容及网络带宽等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媒体。二是帮助学生自主利用现有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个别化学习。从本质上看,网络教育基本上是以事先制作好的多种媒体的课程教学资源为基础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教育及学习方式。实践证明,经过学科(专业)教师和计算机、音像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的精心设计、集体创作的网络课件,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且具有虚拟现实的情景。学生使用网络课件学习,将会成为今后远程开放教学中越来越普遍的学习形式。三是师生之间通过电话、E-mail、BBS、Chat等现代通信手段,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辅导答疑和交互讨论,这也是远程开放教学的重要形式。

5.注重网络课程的交互性。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设计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灵活多样的互动环境。学习是在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有效交互中进行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四大要素。优质的网络课程能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互动环境,而且这种学习环境必须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的。良好的互动环境将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能增强其认知主体的作用。一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与学习资源的交互达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课程一般应用于远程学习,学习者与教师时空分离,因此,网络课程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应设计讨论交流系统。

(2)提供及时反馈。反馈不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远程网络教育中互动的重要表现。让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延长注意保持的时间,并能不断增强求知欲。另外,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还应考虑到课程对象的年龄差异、文化程度、学习能力及课程内容等特征。例如,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的交互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年龄小的学习者交互能力差一些,面向他们的网络课程设计交互性应相对简单,而且必须有明确的导航和方便的控制。随着智能Agent、智能检索、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和不容置疑的。在进行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同时,应该依据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使网络课程能够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丽.浅谈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科技广场,2007,(6):

172-173.

[2]张健,姜艳芳.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教学设计[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3):104-106.

[3]苏娜,张莉莉.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教学研究,2009,(3):86.

[4]曾海文.浅谈网络课程设计[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9):

180-181.

[5]程志,桂占吉.关于网络课程设计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43-44.

[6]邢耀东,蔡培阳.刍议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145-147.

篇9

关键词:网络编程;程序设计;综合实验;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18-04

1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网络程序设计和动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网络程序课程设计”对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程序设计技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也非常感兴趣:一方面通过上网接触到大量的网络应用程序,对其中的原理充满了好奇;另一方面则是有主观愿望去动手编写网络程序。

本文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开设的“网络程序课程设计”为例,系统地介绍了该课程的教学体系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探索。第2节和第3节介绍了课程的相关情况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第4节介绍了课程综合实验的设计和考核等相关内容,第5节评估了教学效果,希望能对“网络程序课程设计”的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课程概述

“网络程序课程设计”面向本科三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包括TCP通信等网络编程基础、ASP/PHP/JSP等动态网页编程语言、Brower/Server模式、J2EE等等,所需的预修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程序设计初步等系列课程。整个课程包括32学时,其中讲授16学时,课内上机16学时。

“网络程序课程设计”在教学和实践中存在如下几个难点:(1)课程涉及面广,涉及到网络通信、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2)课程涉及的新技术多、内容更新快,无法一一讲授和实践;(3)课程时间有限,课堂上无法讲授太多知识内容,也无法安排大型综合实验。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们学习最新的网络设计技术,并通过综合实验锻炼学生们的各方面能力,较好的解决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课程教学内容选择

“网络程序课程设计”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网络编程基础

了解和掌握Client/Server模型和Brower/Server模型;网络应用和数据库系统;网络应用基本架构;HTML/XML和网页设计基础;网络编程技术基础。

要求:掌握网络通信的两种典型模型,掌握网络应用基本架构,掌握HTML和XML以及相互间的主要差异,了解各种主要的网络编程技术和优缺点。

2)ASP编程基础

了解和掌握ASP编程基础、重要组件、错误处理与调试;ASP数据库编程;VBScript和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ASP工具;

要求:掌握ASP的编程的技术和方法,掌握基于ASP的数据库应用编程技术,熟悉VBScript和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熟悉主要的ASP工具的使用。

3)PHP编程

了解PHP编程基础、语法概述、PHP函数、类和对象;基于PHP的数据库操作技术;基于PHP的动态网页实现技术;基于PHP的网络应用实现技术;

要求:掌握PHP编程语言的基本成分,熟悉PHP在网络应用中的使用。

4)COM+组件编程

了解COM+组件、接口原理、DLL和类、COM+组件的包容与聚合;ATL;ActiveX控件;COM+组件服务器;对象缓冲池;消息队列;

要求:掌握COM+组件技术的基本原理,基于COM+组件实现自动化的技术,组件的管理和消息队列。

5)J2EE技术

要求掌握Java服务器模型,JSP简介;Java Servelet,Java Beans,JDBC;Java分布计算技术、JSP标签和EJB技术

要求:掌握JSP的主要技术,掌握基于J2EE开发网络数据库应用的企业应用解决方案。

因为课时有限,不可能对以上内容面面俱到的讲授,因此我们选择了1)网络编程基础、2)ASP编程基础和5)J2EE技术作为讲授的重点,并且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推荐合适的教程和指导书,引导学生们自学课程内容,并积极开展动手实践。

4课程综合实验设计

“网络程序课程设计”在讲授有关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实验使学员熟练掌握有关网络程序设计基本方法、网络应用基本框架、网络程序设计主要过程等知识内容,并具备设计和编写大型网络程序的能力。因此设计一个合适的课程综合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4.1课程综合实验

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出于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目的,我们设计了一个课程综合实验,要求同学们自由分组协同完成。课程实践要求学生在Windows平台上,选择JSP、ASP或者PHP等动态网页语言,设计并实现一个呼叫中心(Call Center)管理系统。

综合实验具有较为现实的研发背景:自来水公司等公共服务行业公司每天都要面对大量市民的咨询和投诉,人工接听电话已经难以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通过建立24小时的呼叫中心系统,提供“来电来信来访”三来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统一规划的呼叫中心管理平台,是满足公共服务企业为广大客户提供服务的窗口、互动的平台。

综合实验中的呼叫中心管理系统包含停水查询、水费查询、投诉举报等业务功能(如图1所示),并可以最终扩展成为一个技术专业化、具备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行业服务流程和特点的呼叫中心平台,为来自电话语音用户、互联网用户、灵通短信用户提供全方位不间断的业务受理、业务信息反馈、问题解答、费用和账务信息查询、水费催缴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业务服务语音信息平台。

我们设计的这个课程综合实验考察同学们对网站规划、数据库、网络通讯、网页设计等多方面知识的掌握,考察同学们的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2综合实验实现平台的选择

“网络程序课程设计”的课程综合实验,要求同学们用动态网页语言、数据库和Web服务器一起构建和设计实现一个中型的网站。动态网页语言是课程学习和实践的重点,它也往往决定了综合实验的实现平台。现在常用的动态网页语言有ASP、JSP、PHP等几种。这几种动态网页语言具有各自的特点,并且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因此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动态网页语言,成为确定讲授内容和课程实践手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为学生们大多没有接触过这几种动态网页语言,而8周的课程实践也无法要求学生们全部掌握和精通这几门语言,因此在课程讲授时必须重点分析这几门语言的优缺点、适用环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选择最合适的动态网页语言,并最终确定与之配套的Web服务器和数据库。

4.2.1PHP

PHP是一种跨平台的服务器端的嵌入式脚本语言。它大量地借用C、Java和Perl语言的语法,并耦合PHP特有的特性,使Web开发者能够快速地写出动态页面。

PHP是完全免费的开源产品,可以从PHP官方站点(http: //)自由下载。PHP与同样是开源产品的Web服务器Apache和数据库MySQL搭配使用,可以快速搭建动态网站系统。因此国外有众多的网站系统由Apache、PHP和MySQL一起构建,这些免费软件降低了建站的成本,其搭配后的执行效率也比Windows平台中的常用搭配IIS、ASP和ACCESS要高。

PHP中有一套常用的可以提供一般数据库事务需要的基库PHPLIB,程序员也可以利用PHP编写函数去间接存取数据库,具备较好的灵活性。但是PHP提供的数据库接口支持彼此不统一,比如对Oracle、MySQL和Sybase的接口都不一样,处理起来就不方便了。

PHP作为一个开源程序,具有简单的语法和丰富的函数,但是PHP缺乏规模支持和多层结构支持,导致PHP只适宜于编写小型网站。

4.2.2ASP

ASP是微软公司推出的Web服务器IIS系统自带的脚本语言,利用它可以执行动态的Web服务应用程序。

ASP使用VBScript 和JavaScript等简单易懂的脚本语言,结合HTML代码,即可快速地完成网站的应用程序。ASP可以使用普通的文本编辑器(如Windows的记事本)进行编辑设计,而无须编译,即可在服务器端直接执行。ASP程序具有与浏览器无关的特性:ASP所使用的脚本语言均在Web服务器端执行,客户端只要使用可执行HTML码的浏览器,即可浏览ASP网页内容。ASP还可以通过服务器端的脚本来产生客户端的脚本。

ASP能与任何ActiveX Scripting语言兼容。除了可使用VBScript或JavaScript语言来设计外,还通过plug-in的方式,使用由第三方所提供的其它脚本语言,如Perl和Tcl等。利用COM/DCOM技术,ASP可以拥有更加强大的功能和可扩充性。

ASP简单易学、易于维护,在国内非常受欢迎。ASP与IIS和SQL Server/ACCESS构成了构建网站的一种很好搭配,是小型网站应用的最佳选择。但是ASP局限于Windows平台,不能很好的跨平台重用。

4.2.3JSP

JSP是Sun公司推出的动态网页开发语言。JSP可以在Serverlet和JavaBean的支持下,完成功能强大的站点程序。

JSP本身虽然也是脚本语言,但是却和PHP、ASP有着本质的区别。PHP和ASP都是由语言引擎解释执行程序代码,而JSP代码却被编译成Servlet并由Java虚拟机执行,这种编译操作仅在对JSP页面的第一次请求时发生。因此普遍认为JSP的执行效率比PHP和ASP都高。

JSP在技术结构上有着其他脚本语言所没有的优势:JSP可以通过JavaBean等技术实现内容的产生和显示相分离,有助于保护源代码,并保证任何基于HTML的Web浏览器的完全可用性;JSP强调可重用和跨平台的组件,可以使用JavaBeans或者EJB来执行应用程序所要求的更为复杂的处理,进而完成企业级的分布式大型应用,而基于组件的开发方法也能大大加速总体开发过程。

因此,不少国外的大型企业系统和商务系统都使用JSP技术。作为采用Java技术家族的一部分,JSP技术能够支持高度复杂的基于Web的应用。

4.2.4比较和实践

ASP 、PHP、JSP三者都是面向Web服务器的技术,客户端浏览器不需要任何附加的软件支持。ASP、JSP和PHP三者都提供了在HTML代码中混合某种程序代码、由语言引擎解释执行程序代码的能力,其中对JSP页面的第一次请求时JSP代码会被编译成Servlet并由Java虚拟机解释执行。

在应用范围和跨平台方面,ASP只能运行于Windows平台下的Web服务器IIS或PWS上,在Unix下运行需组件支持,实现起来很困难,功能也受限。PHP可在Windows、Unix、Linux的Web服务器上正常执行,还支持IIS和Apache等常用的Web服务器。用户更换平台时,无需修改PHP代码,即可直接运行使用。JSP 同PHP类似,几乎可以运行于Windows、Linux和Unix等所有平台,并获得了Web服务器Apache的支持。因为Java字节码与平台无关的,因此在平台移植时,JSP和JavaBean甚至不用重新编译。

因此JSP和PHP都有很好的跨平台部署能力。ASP和JSP都具有支持数据库的统一接口,而在数据库操作性能方面,JSP要远远领先于ASP和PHP。

目前在国内PHP与ASP应用最为广泛,而JSP有越来越流行的趋势。ASP是刚接触Web编程的初学者的很好选择,而JSP在性能、分布式部署、跨平台移植和可扩展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是开发电子商务等大型网络应用程序时的很好选择。

4.3考核

合理评定课程设计的成绩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完成整个综合实验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我们在该实验课程中采取全面考核和综合评定的办法。通过上机考核和设计文档等多方面的考核,并根据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总结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使课程设计的成绩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同学们按3人一组自由分组,要求每组提交如下文档及软件:1.需求分析文档;2.设计文档;3.数据库设计文档;4.测试文档;5.用户使用手册;6.系统源程序。我们对每个组都进行面对面的上机检查,要求同学们演示并推介他们自己的作品,并回答老师提出的关于系统架构、程序代码和实践感想的各类问题。

综合同学们提交的文档和上机考核的情况,我们根据文档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系统结构和数据库设计的合理性、源代码的规范性和界面美观程序等各方面情况评定分数。我们特别强调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同学们在系统结构、编程技术、界面设计等各个方面大胆创新和实践。

5教学效果

在2007年度春节学期的课程实践中,2004年级129名学员参加了“网络程序课程设计”课程学习和综合实验考核。129名学员中有46名网络工程专业学员作为必修课参加,83名计算机专业学员作为选修课参加,占全部86名计算机专业学员的96.5%,说明这门课程受到学员们的广泛欢迎。

因为有部分同学选择了2个人构成一组,所以129名同学最终分成了45组。我们对所有同学都进行了面对面的检查和提问。结合最终提交的各项文档,我们发现所有同学们都掌握了必需的网站设计、网络编程、数据库操作的知识内容和动手能力。

从动态网页语言的选择来看,45组中有18组选择了ASP,20组选择了JSP,7组选择了PHP(如图2所示)。选择ASP和JSP的同学合计占84%,符合我们的预期。选择ASP的同学们看中了ASP语言简单易学、容易上手,选择JSP的同学们则是喜欢JSP的跨平台性能和可扩展性,并认定JSP和Java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7组同学们选择了PHP让我们有些意外,询问后才知道因为PHP语言与C语言在语法、结构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共同点,许多对C语言兴趣浓厚的同学们就选择了PHP。

参加了学习和课程实践的129名同学最后全部通过了考核。其中部分同学们除了掌握了课程知识外,也深入学习了最新网络编程技术等课程外的相关知识,并将之付诸于实践,体现了很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有一组同学在系统中使用了Ajax技术,使得管理员所做的信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示在页面上,大大提高了服务的实时性(如图3所示)。他们利用Ajax框架构造的Web应用程序,直接从浏览器与后端服务进行通信,使应用程序更加动态自然和响应灵敏,从而提升了用户的浏览体验。他们还在网络安全和系统可扩展性方面做了很多的考虑,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移植性。例如,对于所有页面都进行会话权限保护,将用户密码加密保存在数据库中,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系统设计,统一封装数据接口,使系统具有很强的移植性和可扩展性。

6结论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领域,实验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网络程序课程设计”在讲授有关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实验使学员熟练掌握有关网络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网络程序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新技术多、实验时间有限等难点。通过设计合适的课程综合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网络程序设计技术,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本文介绍的课程内容确定、实验平台选择、综合实验设置和教学效果评估,是我们在教学和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探索,希望对“网络程序课程设计”的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虽然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学员们的好评,但是有些学员反映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在网页设计和美观上面,并希望能增加一些网络通信方面的实验,以了解网络底层通信原理。我们也考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设置多个小型实验,帮助学员们对自底向上的整个网络通信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实际接触,掌握更为全面的网络程序设计技术。

参考文献

[1] 林宏基. WEB开发技术教程: ASP//JSP程序设计[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蔡翠平. 网络程序设计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黄斐. 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学;教学改革;网络教育;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416-02

网络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质量提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开始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基于此,我们设计和开发了高校体育教育网络课程,对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体育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希冀给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一些启示与思考。

1 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思想

1.1 设计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

1.1.1 应重视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网络课程不应是书本内容、传统课程的搬家,或者仅仅是传统课程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而应成为能够体现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势的网络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按照网络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消化和筛选。

1.1.2 交互性要强 注意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实现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人机交互,使网络课程所表现出来的教材既生动,又有很强的交互性,从而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环境。

1.1.3 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 采用同步教学或分布式异步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1.1.4 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要丰富 在网络课程学习时,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这样,教学资源库便成为学生直接的和主要的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资源库一定要丰富多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1.5 方便使用 网络课程不应该含有复杂的操作技巧,使得学生上网后就能够方便地进入任何内容。这就要求网络课程的人机界面设计要高度的人性化。

1.2 设计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基本原则

1.2.1 以方便学生学习为根本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设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便于学生学习。因此,设计网络课程时,必须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他们文化层次较高的优势,充分分析学生的各种需求,一切以最大程度地方便学生的学习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1.2.2 突出体育运动的特点 体育运动的特点在于它的运动性和实践性。运动性指的是无论是那类项目的教学活动,都牵涉到身体运动。这个特点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网络课程不同于别的课程,要通过身体的运动使学生学习运动,学会运动。实践性指的是学生仅仅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并不能够完全掌握学习内容,尚需要通过亲身的运动实践去学习,去体会,不断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才能完全掌握学习内容。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展示手段必须要多样化,既要有相关知识的介绍,又要通过动作录象、动画和动作分析和解析加深学生对运动技术的理解,同时要求教师通过相应的交互手段加强对学生运动实践环节的指导。

2 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2.1 分析与选题 从下述三个方面论证网络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以确定网络课程的选题和定位问题。

2.1.1 社会的需求 网络教学是最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而体育教学网络课程在国内甚少。有必要对此进行尝试。

2.1.2 学生的需求 随着大学生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多,各门课程的课时数不断压缩。因此,在更为有限的学时中要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必须在课堂教学之外,辅助以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同时,大学教育不仅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开发体育教学网络课程正是顺应这个潮流。不仅可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更可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场所。

2.1.3 可行性 我们申请到广东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高校公共体育多媒体教学开发与应用》和暨南大学科研课题《暨南大学体育教学网络资源库》建设。我们以此课题作为基础,加之学校具有比较先进的网络教育设备,学科具有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并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这些都为建设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强力保证。

2.2 脚本的撰写

2.2.1 文字脚本的撰写 文字的撰写在内容上不仅要考虑教学知识点,还要将教师的讲解过程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尤其要注明技术动作要点、难点、易反错误与纠正方法,另外还要在引入图形图片、动画及视频的文字处及超文本连接处作出标记供后期的制作者使用。实际撰写时,要求撰写的教师以教学大纲作为基础,并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和学习特点。

2.2.2 制作脚本的撰写 通过制作脚本,才能将各知识主题的超媒体结构中的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策略、情境变为现实的网络学习环境,变为现实的文本、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和多媒体应用程序,集成于Web应用程序之中。同时在这阶段,开发出各种公用的认知工具和教学管理工具。

2.3 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结构设计

2.3.1 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工作,它包括功能设计和知识结构设计。功能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使用方便。知识结构设计应以有利于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体系并有利于实现个别化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性思维。

2.3.2 知识结构设计 主要内容以三级结构形式反映。主页面是一级结构(一级页面),列有总目录,包括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武术等一系列的运动项目。从一级页面的总目录点击各项目,进入二级结构,即各单项页面。单项页面列有本项目的细分章节内容,由此点击进入三级结构,该页面是主要学习内容细分的页面,点击进入具体学习内容。每级页面都设有转入其它页面的导航键,以便于学生学习其它技术动作及知识点的查询。

2.3.3 功能结构设计 功能设计的总原则是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鉴于体育课程学习的运动性特征,我们在主要教学内容均以视频教学为主,拍摄健将级专业人员的技术动作,配合声音解释,尤其注意结合慢动作解析,配音来讲解该技术动作方法、要点、难点、易反错误与纠正方法、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篮球、排球等技战术教学时,运用FLash等工具,并辅之配音解释,显示具体战术的动态变化。

2.4 导航设计 导航设计是网络课程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导航可方便学习者进入学习,减少其他信息的干扰,提高学习效率。简单明了的导航表现为信息服务分类的明晰、导航策略的简单易学,整个站点的页面保持统一的导航策略,会使学习者迅速进入到学习中去,减少信息迷航的可能。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多种导航方式如线索导航、浏览导航并辅之以声音导

航的方式,这些导航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是否方便学生学习而定。网络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的探索者,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过程由学习者自己掌握,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指导,易发生迷航,因而,设计导航尤为重要。常用的导航方式有:演示导航、检索导航、浏览导航、线索导航、书签导航、菜单导航等。

本网络程中主要通过导航条、导航图、图文链接等方式实现导航。在每个页面,都有前进和后退的标识图标并始终保持一致。而且,在任意页面,均有随时进入主页的图标和直接进入其他项目的图标(各项目图标以该项目的代表性标志表明,如篮球项目用篮球),便于点击后直接进入该项目。

2.5 界面设计 界面是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的窗口,包括显示界面和操作界面。在设计时注重界面友好,操作方面,交互性强可控性强。本网络课程在设计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采用形象生动的动画图标作功能菜单按钮,其始终位于屏幕的上部,方便学习者随时进入任一功能模块;2)选择章节内容进入后,采用简明直观的按钮作为节内容选择,其始终位于学习内容的左边,方便学习者随时进入任一节学习。3)相关内容采用新开窗口的形式呈现,两窗口可任意切换,并可调整大小。

2.6 反馈设计 运动学习有别于其他课程学习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要通过实际的运动实践去理解和体会。所以,即或通过网络学习对需要学习的内容建立基本概念后,学习者还需要通过在运动场地上进行具体实践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不断遇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所以,在设计体育网络课程时,注意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尤其重要。学习者在理论学习时遇到的问题要能够通过反馈渠道及时反馈给有关的专业教师(或同学)。因此,我们在主页和每个项目的次级页面均设置了交互平台,给出学习者请教的对象(负责的教师)的联络方式,通过BBS等进行交互。

3 总结与展望

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是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和终生体育体系,建立全民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组织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对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希冀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投身到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

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网络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网络课程必将迎来它的高速发展时代。

投稿日期:2005-11-16

基金项目:广东省“十五”规划课题,全国高校论文报告会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