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职业规划调研报告

篇1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08-03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许多高校和学生越来越多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中,随着内涵与规模不断扩大和深化,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度的增强,加强该学生群体的研究,对做好中外合作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课题组精心准备,充分讨论,进行了此次调研与总结。

一、调研工作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河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校本科生为总体,对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抽样调查 ,并对部分抽样调查的学生进行访谈调查。本次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包括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 重要性的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情况、职业生涯 规划课程的开设等,共32道题。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47,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17%。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在本次调查中,在选择现在专业的依据问题方面,23.2%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30.8%的学生选择“好就业”,20.8%的学生选择“听别人说好”,15.2%的学生选择“估计还可以”;在你了解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问题方面调研结果如图1。

图1 大学生了解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调研分布图

在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自己的问题方面,41.4%的学生选择“自己的体会”,36.2%学生选择“别人的评价”,13.6%的学生选择“专业机构提供的测评”,8.8%的学生选择“免费的简单的测试;在您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明确的目标问题方面, 29.8%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36.2%的学生表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24.2%的学生表示“目标模糊”, 9.8%的学生表示“没有目标”;在你了解自己学校本学院与其他学院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区别问题方面,36.0%的学生表示“了解”,39.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25.0%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

从这些数据看,相当大一部分大学对自我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自我独立性较差,缺乏自我成长与自我管理意识。

(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

1.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

在调查中,对你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这个问题方面,16.2%的学生选择“了解”,38.4%的学生选择“不太了解”,23.4%的学生选择“不了解”,22.0%的学生选择“没有考虑”;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需求程度的问题方面调研结果如图2。

图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需求程度分布图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盲区,这也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而导致不少毕业生过度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很难进入职业稳定期。但值得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

2.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调查中,你有无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的问题方面,调研结果如图3。

图3 大学生有无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的调研分布图

从调查数据看出,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只有一点规划或者没有规划,这表明,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任重道远。结合学生对职业生涯重要性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新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多数学生已越来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还比较模糊,还没有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和实践,同时也表明我们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别是对外合作办学学生的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任重道远。

(三)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确立途径的认识

调查中,在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关键的依据问题方面,有24.1%的学生选择“兴趣爱好”,25.2%的学生选择“特长”,30.2%的学生选择“所学专业”,13.7%的学生选择“社会热门职业”,6.8%的学生选择“其他”;在你愿意参加有关的职业咨询或相关活动的问题方面,52.4%的学生表示“愿意”,24.0%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17.4%的学生表示“不太愿意”,6.2%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在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以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发展的问题方面,46.4%的学生选择“开设职业规划课程”,29.4%的学生选择“举办职业规划讲座”,14.8%的学生选择“学校网站开通职业规划测评系统”,9.4%的学生选择“其他”;在更喜欢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方面,调研结果如图4。

图4 大学生喜欢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比例图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这一问题上选择所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体现出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在参加相关咨询活动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更希望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这对高校的教育教育安排和课程建设提出了要求;最喜欢的咨询方式是面对面咨询,这对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配套服务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自身要求已严重不适应。

(四)大学生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中,在职业指导的期望收获方面,学生选择依次是“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的指导”、“从专业知识方面择业”、“职场中为人处世原则”和“职业礼仪、形象指导 ”;在自主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选择中,28.0%的学生选择“资金”, 16.0%的学生选择“政策”, 20.0%的学生选择“技术”,16.0%的学生选择“机遇”,14.0%的学生选择“创意”,6.0%的学生选择“其它”;在面临就业时的信心问题方面,28.0%的学生“相信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35.0%的学生选择“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做些临时性的工作勉强维持生活”, 25.0%的学生选择“虽然找到的工作不一定很喜欢,但是就业应该没问题”,12.0%的学生“一点信心都没有”;在出国的学习计划问题中,24.0%的学生选择“完成本科学业”,42.0%的学生选择“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14.0%的学生选择“不清楚”。

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毕业找工作为目的,不是长远的规划;在自主创业的因素中,学生没有明显的倾向,这一方面反映当下自主创业的综合要较高,也体现了学生对创业的难度的情形认识;在就业的信心方面,大家普遍反映出较高的信心,这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出我国整体的经济形势较好,就业的压力并不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在出国问题上,大部分学生出国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和更前沿的知识与技能,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出国的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五)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

调查中,在第一份工作的选择问题中,37.1%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26.8%的学生选择“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36.1%的学生选择“经过考虑和挑选才最终确定的”;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中,26.9%的学生认为“兴趣爱好”最重要,28.1%的学生认为“薪水高低”最重要,26.4%的学生认为“发展空间”最重要,13.6%的学生认为“工作的稳定性”最重要,5.0%的学生选择“其他”;对毕业后直接就业单位的选择问题上,20.1%的学生选择了“国营企业”,30.6%的学生选择了“政府机关”,23.7%的学生选择了“外资(合资)企业”,17.7%的学生选择了“私营企业”,7.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在认为就业时认为企业最看中的方面时,24.3%的学生选择了“专业”,22.7%的学生选择了“学校的知名度”,34.6%的学生选择了“个人能力”, 15.7%的学生选择了“学历”,2.7%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数据表明,大部分对第一份工作的要求和期望值随意性较大,这与当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才的快速流动的大环境有关;在就业岗位上,学生的兴趣爱好、薪水、发展空间三要素之间基本持平,反映学生对岗位要求的全面性;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政府机关稍高于外企、国企和私企,这一方面折射出大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的愿望,也看出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在就业的个人素质方面,普遍认为个人能力是最主要的,专业和学校紧随其后,体现当前企业招聘人才的特点。

三、调研结果得到的启示

(一)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在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鲜有涉猎。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需求性较高,对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作为高校,应积极捕捉时展的需求信号,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努力打造学科团队,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借鉴成功的经验,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切实保障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

(二)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通过调查发现,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多自我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自我独立性较差 ,缺乏自我成长与自我管理意识。学校应尽力帮助大学生通过自我测试与分析,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学习的阶段目标和总目标,确保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在对学生建立认知的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家长的作用,学校在帮助大学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订出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个性方案,实现个性与职业的匹配。

篇2

关键词: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杨红娜(1980-),女,山西运城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20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2011年度学校发展与改革课题“提升我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33-02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场的准备阶段,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大学新生的就业能力,我们课题组组织了本次问卷调查活动。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我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三大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上海电力学院2011级新生有2600余人,本次调查从7个二级学院29个本科专业中随机抽取了500名2011级新生调查,采用自编的《上海电力学院2011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进行测试。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9%。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自我认知能力

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是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本次调查中,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等的认知方面,有31.7%的学生“非常了解”,有60.4%的学生“一般了解”,还有5.8%的学生“不了解”,2%的学生“没想过”;在个人能力描述中认为自己有强项的多项选择中排列在前三位的是沟通能力、做事效率、普通话,排列在后三位的是外语水平、公众演讲、计算机应用;参与过职业发展方面测试的占23.4%。从数据看出,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有待加强,对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能力的认识不够清晰,学生对职业测评软件使用率较低。

2.专业认知能力

在选择专业依据的选题中,“自己喜欢”的占33.9%,“父母决定”的占15.5%,“参考他人的建议”的占19.3%,“被调剂”的占31.2%;对于现在所学专业的满意度测评中,“非常满意”的占7.6%,“喜欢”的占26.1%,“一般”的占54.4%,“不太喜欢”的占8.8%;在是否了解专业的就业去向的统计中,“非常了解”的占11.2%,“一般了解”的占63.4%,“不了解”的占23.1%,“没想过”的占2%。从数据分析,2011级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和专业的就业去向了解度偏低,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

3.职业规划认知现状

(1)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指导大学新生的职业定向,明确奋斗目标,促进大学新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在调查中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的占7.9%,“一般了解”的占53.7%,“不了解”的占34.8%,“从没听说过”的占3.6%;在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评价中,“认为很有价值,但缺少行动”的占47.9%,“缺少机会深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占31.5%,“会认真规划自己”的占16.2%。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不多,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了解,同时学生们渴望深入学习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从而认真规划自我。

(2)对职业规划的需求程度。在职业知识来源的选项中,“报纸、杂志和书籍的阅读”占38.7%,“学校组织的相关教育活动”占27.4%,“父母平常讨论以后工作的去向”占23.4%,“通过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了解”的占3.4%;在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程度的选题中,“非常需要”和“需要”的选项共占60.9%,“一般”的占31.9%;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式的多项选择中,排列在前三位的是:面对面咨询、讲座、职业规划的课程。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喜欢互动性强的职业规划指导方式,学生现在从校内师资中得到的职业知识偏少。

三、提升我校新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1.多项举措加强大学新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大学新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这是整个生涯发展历程中最关键的阶段。大学新生需要对自我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定位,要分析个人的能力、兴趣、性格、气质和价值观,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职业定位。新生可以借助职业规划书籍了解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借助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测试软件帮助自己更好的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辅导员应该引导大学新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新生积极思考与探索个人特点和社会职业,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2.全员育人加强新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在前面调查中我们已经看到大学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偏低,对专业的就业去向了解偏少。学校可以建立就业资料室,方便学生查询专业的就业去向,了解学长的就业去向,我校朝日之窗职业生涯规划坊成立就业资料室,就业资料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帮助学生们加深对专业去向和专业考证的了解;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与大学新生交流,定期为学生授课、做专题报告,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从而增强大学新生的能力培养和提升新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大学新生走访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寻访优秀校友,学生们可以参观校友企业,在校友企业中可以看到校友创业艰辛的历程,从而养成艰苦奋斗的品格。在优秀校友的工作岗位,尤其是条件艰苦的岗位中,看到校友为工作付出的艰辛,取得的成就,周围人对校友的评价等等,从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等。通过校友工作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指导大学新生更好的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和专业负责人应加强教书和育人工作,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学生专业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专业负责人要调研就业市场,针对性的组织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召开座谈会,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目标、就业去向、专业考证信息,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要带领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创工作,加强新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加强职业规划知识的普及和实施

在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不多,渴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宣传。高校首先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宣传,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邀请专家讲授职业生涯的含义、作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加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校园展板、生活园区宣传单、出版刊物、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宣传;现在很多高校都将就业指导课开设为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选修课,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为必修课,从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面和收益面。其次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方面的培养,尤其应加强辅导员参与中级职业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方面的培训,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职业测评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合同法、创业的理论、职业咨询的过程和方法等,在培训的基础上定期组织辅导员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挂职锻炼或参与一些企业的面试环节。在辅导员自身素质完善的基础上,辅导员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与学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对大学新生进行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建设,提升大学新生的就业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利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研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2]常雪梅,陈靓慧.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

[3]祁明,徐迅.大学生职业生涯启航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4]高燕,黄春燕.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引导作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

篇3

关键词: 职业学院大专生 就业心理 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使大专教育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大专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业等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大专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1]现在是本科生满街跑的时代,那曾风光一度的“大学专科”如今已被人形象地称为寒酸落魄的“弱势文凭”之一。与博士生、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等时髦名词相比,外面虽是春光明媚,但持“弱势文凭”的专科毕业生却遭遇寒冬之苦,在与本科生、研究生的竞争中,由于文凭的因素处于下风,与中专生同台竞争又略有不甘。有文献报道:大专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除略低于高三学生外,明显高于同年龄人群的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达到40%。[2]我于2010年10月5日到12月初在江苏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教育实习,针对毕业生的专业和心理健康作了一次调查研究,并且结合调研结果,对他们进行了心理就业辅导和人生职业规划辅导,希望有助于指导他们度过毕业前的迷茫期。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江苏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班的学生为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方法,从300多名毕业生中抽取样本50人,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并以访谈为辅。

三、调查结果

我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职业类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考虑到所在班级正面临就业,因此根据问卷的相关内容,设计访谈提纲,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初步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心理。采取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抽样了5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份,经过对数据进行录入,采取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1.87%学生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

2.91%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自信;

3.94%的学生表示有从事其他专业工作的想法;

4.83%的学生认为先就业后深造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5.95%的学生认为在更高学历面前会自卑;

6.78%的学生希望去大城市工作;

7.85%的学生表示不懂职业规划有何作用;

8.78%的学生表示喜欢工作的流动性。

四、分析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获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了解到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大专生都在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具有很强的学历自卑,就业自信心不强,没有生涯职业规划,对未来比较迷茫,同时职业院校的大专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要求较高,职业要求模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给他们进行了一次就业心理辅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指导。

1.对职业院校大专生应该从入学起,就建立新生职业规划档案袋,班主任老师、新生、职业规划老师应该加强交流,为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提供动态的监控手段,也有助于学校就业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高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3]职业规划老师应该让学生在三年的学校过程中认识到职业规划的一般步骤,如图所示,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途经,并用高效行动去达成职业目标。

职业规划五步骤图

2.职业院校大专生应保持一个积极的就业心态,克服学历自卑症,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力,变被动为主动。现在社会,正从“学历型”转向“学习型,资格技能型”,[4]学历证书已经不能完全证明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而职业院校以培养以动手能力强,实用性强的技工型人才模式的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要重视平时的学习,克服浮躁心态,多动手操作,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为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做一个自信的准备。

3.职业院校大专生应该准确定位自己,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职业院校的学生要充分分析自己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应该认清就业形势,适应社会的环境,不要害怕工作环境的辛苦,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为自身的完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保证。在进行工作选择时,要选择对自己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在工作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经过压力的锻炼,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不能害怕压力,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坚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4.职业院校大专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优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支持。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毕业了就不需要再学习了;还有些学生选择深造的目的仅仅是获得一个本科学历文凭,学生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落后于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5]信息时代要求人活到老、学到老,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变化,离开学校三年,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许是落后的知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职业院校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之余随时更新知识,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样才能在竞争环境中胜出。

五、调查总结

人作为一个比较模糊的主体,很难用数字测量,又极易受误导暗示。因此,我们对职业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状态,要采取积极性发掘而不是消极性暗示的态度,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地看问题。不能凭几个案例或问卷就轻易下结论。在社会飞速进步的大变迁时代,所有人都面临不断的心理挑战和社会压力,只有不断完善就业心理档案袋,才能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健康。职业院校大专生需要在思想上做艰苦的准备,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就业选择中要注意面试的技巧,和用人单位诚恳地进行沟通,切不可弄虚作假。在就业过程中,要调整心态,自信地树立一个健康的就业心理状态,依靠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自己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5.

[2]陈选华.学生心理学基础[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251-252.

[3]陆洪.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8.

[4]谷松.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扬、泰”地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例[D].12.

篇4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以人为本 教育管理

随着“90后”大学生纷纷开始涌入大学校园,在思想行为上一向备受争议的他们开始进入更高层次的大学学习阶段,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也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路子。上个世纪90年代出生的他们,见证了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睹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历程,同时他们也被赋予了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把握他们的思想行为特征的前提下,以人为本,探索“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1“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

1.1 思维活跃,思想开放。

在信息爆炸、网络互联的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能够快速获取国际国内前沿信息、文化动态,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海量信息。因此,他们视野更加开阔,信息知识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2008年10月,武汉大学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中显示[1],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在我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社会全面接轨的形势下,“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思想开放,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1.2 自信张扬,乐于表现。

在调查中显示,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77%表示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的意识更加自主,张扬自我、另类,喜欢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90后”大学生乐于展示自我,非常乐意组织活动,愿意为其他同学服务,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期望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当中,不错过任何可以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强烈的被关注的欲望。

1.3 目标明确,期待发展。

“90后”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有了自己成才发展的基本蓝图,他们的目标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着期待,怀揣着梦想,有着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白领、企业家、出国发展、公务员……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设想,期待着发展突破。

1.4 个性独立,主体意识强。

“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独生”的环境中,他们习惯于经过自身的实践认识过程来接受他人和前人的实践结论,喜欢自主地思考和选择,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因此,“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明显,主体意识强烈,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做事较少为考虑别人。

1.5 关心天下事,责任意识强。

在调查中发现,“90后”大学生关心天下事,责任观念比较明确。90年代至今是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期,“90后”大学生在整个大环境下,对社会的认知更加丰富和趋于理性化。他们关注天下大事,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1.6 经济独立意识差,消费观念多元化。

在武汉大学“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中显示,“90后”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比较差,对家庭的依赖性仍然很大;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观念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接轨,趋向于多元化的态势。

2 以人为本,探索“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思路

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必须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这其实就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面对“90后”大学生诸多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须更新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探索“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思路。

2.1 以人为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90后”大学生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考验,传统的思想政治观念、方式方法及形式内容有些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1.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锻炼。由于“90后”大学生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鲜明心理特征,从而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复杂化,这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对他们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同时,应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西部助学工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进社区活动等,为“90后”大学生了解国情、奉献社会提供有效途径。

2.1.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应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把教育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2]。教育方式上不能再是一层不变的传统模式,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2.1.3 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对于在网络时代出生的“90后”大学生,网络基本上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迅速、主动地占领网络这个具有形象性、实效性、互动性、以及资源丰富性等特点的教育阵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等主题教育网站,开辟师生交流论坛、qq群、博客,为同学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2.1.4 充分发挥党团学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把优秀学生积极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组织广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团学组织在学生群体中的作用,团结、教育广大学生,带动广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时,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优秀党员的言行感染,使周围的学生能够自我约束行为,从而改善校园风气。

2.2 以人为本,完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制度。

面对“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思想复杂等特点,高校的学生管理应该变“管理”为“服务”,使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利益出发,从而建立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下的人性化学生管理制度。

2.2.1 在学生管理中,要依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学校的特点和传统,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性化的制度。这是一种宏观上的把握,在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上应该以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

2.2.2 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审视制定制度的程序是否公正和规范;要保证学校的制度完全公开,使每个学生能充分了解学校的制度;要审视制度是否客观公正地执行,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法为准”。

2.2.3 在制定有关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安排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充分听取学生基层的合理意见,努力使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符合学生大众的客观权益。

2.2.4 建立信息渠道,对制定的制度向广大学生进行解读,同时,通过正规渠道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对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应进行及时的研究、修正。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管理活动的认同感和自觉维护意识,并形成自觉约束的内在机制。

2.3 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自信张扬、有自己的想法,叛逆心理尤为突出。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者须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处处渗透服务意识,应做到学校服务与学生自我服务相结合、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学习方法转换指导、生活适应、心理困惑辅导适应,逐步实现学生从被动、依赖到主动、自立。提倡“优秀是一种习惯”,落实“一日生活制度”。充分利用周点名的时间,拓宽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规范主体范围。整合学校、辅导员导师、班级学生骨干三种力量,依靠班团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广泛开展班级层面的小型多样化活动,培育班级文化,推进和谐班集体建设,提升班级凝聚力。在学校、辅导员导师多种力量的正确引导下,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2.4 以人为本,建立双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外教育家把新型师生关系基本定位在:互为主体,即双主体[4]。这种定位是以“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强调老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感情关系,体现教育与自我教育、促进与发展的共融。

2.4.1 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对学生的信任上。在师生关系上,老师往往处于主动的地位,总是在生活上、学习上对学生的行为心存疑问、不敢相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学生的主动性,遏制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学生管理中,老师首先要放下时时处处好为人师的思想,充分地信任学生,在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教育,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

2.4.2 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个性突出、生活方式多样化。因此,在学生管理中,老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个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的兴趣。

2.4.3 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对学生的平等上。“90后”大学生倡导平等,希望得到平等、民主地教育、引导。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老师跟学生应该亦师亦友,平等地对待学生,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模式,跟学生做朋友、做知己,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双向甚至多向交流、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5 以人为本,营造多元化的和谐校园文化。

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绝大多数还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主动抓住机遇,同时结合“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多元化、个性发展多样化等特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并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人为本,营造一个多元化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2.5.1 抓住时代特征,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开展“我为西部做贡献”主题活动,通过西部风光图片展览向学生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自豪感;通过宣传国家关于西部计划的政策,增强学生对投身西部建设政策上的了解;通过组织投身西部的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感染他们努力奋斗,为西部、为国家做贡献。

2.5.2 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多元化的社团活动。“90后”大学生兴趣爱好广泛,乐于展现自我,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通过平时实践、假期实践相结合、内容突出体验教育和情景教育。同时建立多样化的学生社团,满足其个性发展,挖掘其潜在能力。

2.6 以人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

“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开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使得他们在看待问题时更具有发散的思维。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启迪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和平常的生活中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90后”大学生个性多样、素质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开展符合个体发展的教学、管理工作。

2.7 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职业规划。

在信息化社会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接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很清楚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对未来的规划有自己的见解,目标比较明确。但是受外来新思潮的影响,社会风气比较浮躁,从而使得“90后”大学生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些不切实际、把握不准。因此,在对“90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上,应该给学生以切实可行的指导,使他们的职业规划更符合个人的发展特点,对职业规划有更清楚的认识,更加理性地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3 结语

“90后”是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一代,“90后”大学生更是被寄予期望、肩负祖国使命的新一代。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改进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和帮助“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11-12.3.

[2] 周章领.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南昌航空大学,2009.

篇5

Abstract: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bility and to relieve the crux of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set up a training mode from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s and features of the training mode for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bility from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 and discusses its application should be noted.

关键词: 体验;大学生;就业能力

Key words: experience;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1-0170-03

0 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难的原因有多方面,如高校的扩招、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等原因,但从大学生本人而言,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自身就业能力不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1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能力。[1]就业能力是一种胜任力,它不仅包括大学毕业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包括一系列与工作岗位有关的个性特征。[2]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和谐就业、发展就业的重要指标。

尽管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比以往有所提高,但是面对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就业者的就业能力要求日益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问题是专业技能储备不足、实践能力欠缺、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导致持续就业能力欠缺,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创业能力缺乏等方面。[3]

反思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一矛盾的形成当然存在许多复杂的原因。就高校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就业指导及服务不到位。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是依托学生管理部门,日常的教学工作与就业指导脱节,没有形成涵盖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更少。[4]这些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二是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过分强调按学科体系来设置,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时缺乏竟争力。三是教学方法有待提高。我国大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注重知识传授,重“知”轻“识”。这种教育行为引发的教育效果是学生无法将接收到的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体会到知识内化后的个体体验与感受,在学与用的衔接中出现了“断层”,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四是实践体验较弱,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高校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实践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实践基地没有发挥实质作用等问题,造成大学生在学校缺少参加职业锻炼的机会。职业理想与实现职业理想的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五是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缺乏沟通,造成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不配套。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开发,只有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使大学生成功就业。

2 体验式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内涵

体验式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以杜威的“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大卫一库伯《体验学习》为教育理念,以对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以问题为中心,融合了就业能力供与需的角度,强调“先行后知”,重视体验和感悟。体验式视角下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体验”发挥出来,通过不断建构,学生将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将书本知识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直接促进学生的实践性思维。

体验式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

体验主体是学生,教师、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人才市场、校友等作为培养主体,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体验式就业活动,三个课堂联动机制为学生提供体验渠道,第一课堂:专业设置、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涯发展教育;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第三课堂: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就业体检。体验驱动力是市场需求,行业调研、生涯人物访谈、就业信息收集分析、职业素养调查、用人单位使用评价调查等是体验感悟信息系统,共同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培养主体通过体验感悟信息系统优化信息处理,促使能提供优质服务,体验主体分享、反思感悟,明晰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就业能力。通过市场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信息收集与运用,增强教师、企业、行业、学生等主体之间的互动,推动专业设置调整、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优化,形成育人合力,创新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路径,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篇6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该如何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我们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应该怎样学习?我觉得,应当做到几下几点:在上课之前把整本教材像看文学作品一样通读一遍;上课认真听老师讲的内容;时不时地记一些笔记。以上这些只是基本,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一、三维立体学习法

 

这里我要说的是一个三维立体学习法。欧洲学者费奥和博迈森提出的学习立体模型,该模型把学习分成三个维度,即实践性,交往性,和自主性。

 

(一)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不用老师逼迫,自己主动学习,上课时,主动把老师讲的不懂的或需要深入了解的知识点记录下来,下课通过网络、书籍、图书馆等深入了解信息和知识。这一点我们的学生做的不够好,认为只把老师讲的记下来就行了,考试及格就可以了,记住,你学的东西是你自己的,别人带不走,抢不去,天长日久的积累就是你的资源和财富,应付和对付到最后你什么都没有,白白溜走了时间。

 

(二)交往学习

 

所谓交往学习,就是知识不是你自己一个人在学,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学,有很多好处:不但能倾听别人的经验、方法,取长补短,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便于今后在职场上快速融入团队。这就是为什么教师上课时要给学生分组,分组讨论,分组做一个调研报告,分组模拟一个操作等,希望同学们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分组作业时能发挥每一位同学的作用,不要搭便车。

 

(三)实践学习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专业,学生们不单单要学习饭店的发展历史,还要学习前厅部、宴会部的一线员工是如何服务的,不仅要学习导游的工作流程,讲解技巧,更要在实践中体会、琢磨。

 

本文重点谈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如何增强学习的实践性。

 

二、如何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一)增强课后扩展阅读

 

1、国家旅游局官网

 

这里不但有旅游业的实时焦点新闻,还有相关旅游统计公报,各省旅游要闻等,是了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另外,浏览各省旅游局的官网,更可详细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状态,以及最新的产业政策等。如:辽宁旅游政务网,辽宁旅游资讯网。

 

2、各类旅游报刊杂志

 

《中国旅游报》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性旅游行业报。建议班级订阅一份,互相传阅。一些可读性强的相关旅游杂志,主要从旅游者的角度,图文并茂,感悟旅游目的地的精彩,经常阅读,练就旅游达人。如:国家地理、中国国家旅游、旅行者、悦旅、旅游时代、旅游纵览、旅游情报、世界、华夏地理等。

 

3、互联网与旅游业结合的新业态

 

学生要了解目前旅游业发展的水泥加鼠标的新业态,尤其是在线旅游运营商的发展,这些旅游运营商的运营模式是怎样的,发展趋势如何,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如:携程、艺龙、同程、去哪儿、途牛等。

 

(二)多与学长沟通

 

著名职场励志书《你能行》的作者,北京优可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老可曾在这本书中写到他请职业规划师给在校的大学生提一点建议时,那位规划师毫不犹豫地说“在大一的时候认识20个师兄师姐,这样你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可以从他们那里完成自己的职业兴趣探索,从而尽早判断你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建议同学们多和老师沟通,了解毕业生的去向和联系方式,向他们去取经。或由他们介绍给行业内的前辈、精英,平时多沟通,交流,了解行业动态、发展以及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三)学习课程时的及时实践

 

有一些同学抱怨毕业后到旅游企业的工作都是一线服务员,我们是本科生,还有许多专科生也在那做,真是大材小用,本科学生毕业后当服务员?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不少!想一想,专科生比我们本科生学的更专,工作后上手快,相比之下,我们本科生年龄比人家大,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有一些同学说,我们不是学旅游管理的吗,我们毕业之后不是要当管理人员的吗,同学们,管理不是空中花,管理要接地气,任何管理者都要从一线做起,了解操作流程,方法、技巧,这样才能去管人,所谓管人就是让人去做好事,如果你连这个事是怎么做的都不知道,那又怎么去管理呢。

 

那问题就来了。我们本科生如何赶超时间要比专科生做的好。随时实践!不要等到大四实习时老师给你安排一个岗位,那时候就太晚了,去什么方向的旅游企业,酒店、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涉外保险、旅游景区?不实践,哪个是你喜欢的你自己也不晓得,即使选择了一个大的方向,现在实习的时候也都是双选,企业选不选你还不一定呢,这是不是就丧失了去你心仪的企业的机会。所以,建议在平时要随时去实践。这种实践包括:

 

1、老师在课堂上留的调研报告

 

比如在讲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留了一个调研报告,调查一下酒店行业和旅行社行业人员流失情况,其实,不光是让大家完成一个调研报告,更注重的是让同学们有一个和企业接触的任务,逼迫大家主动接触企业,了解行业动态,并向企业展示优良的自我形象和学校形象。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非常不错,学生做完调研回来,向老师汇报,有一个旅行社非常看好我们的学生,并欢迎学生课后做兼职实习。又有一个知名旅行社的客户经理看到我们学生的风采后,特意打电话给老师,让老师推荐10余个优秀毕业学生到企业实习。此种实践方法的效果是看得见的。还有一些学生在完成该作业时,时常有企业人员不接待的现象,万事开头难,慢慢来,一定行的,这样,学生锻炼了胆识,磨练了意志,懂得了如何与人沟通。一份调查报告作业的内涵是多么丰富啊。这样,在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学原理与实务等多门课程上,以作业形式丰富学生实践经历是一种非常好的表现形式。

 

2、课程内的参观实践

 

在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学原理与实务,饭店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等课程上,都设计一些参观课程,并听取相关业界人士的讲座,增加对业界的了解。

 

3、模拟实践环节

 

根据相关课程,设置了导游模拟训练,酒店和客房模拟训练等模拟实践环节,通过对相关岗位的模拟操作,达到领悟技能、流程的目的。

 

(四)寒暑假的短期兼职

 

有些学生在寒暑假时无事可做。我觉得这个时候的时间比较紧凑,是一个在行业体验实践的好机会。尤其是在暑假,这个时候是旅游旺季,旅行社和酒店的人员都比较缺,容易找到兼职机会。通过一两个月的实习,基本能了解和掌握实习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服务流程,并对该行业有大致了解,不但能把老师在学校对该门专业课的讲解深入体会,更能发现实践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便于回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与我校有着很好合作基础的沈阳故宫旅行社,每年到旅游旺季都会招收一些兼职景区导游员,这时我就会为他们推荐一些优秀在校学生,通过旅行社的反馈,我校学生表现非常优秀,其中有同学还获得了游客的表扬信,从在该旅行社实习的学生的导游技能看,要比没有去实习的同学高出很多。以后行业内发的机会更多。

 

(五)毕业实习

 

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旅游管理专业从2010级的学生开始实行三加一的人才的新模式。所谓三加一教学方式,即在有效的四年制本科学习中,集中三年时间学习理论课,最后一年进行实践锻练和毕业论文。加强学生在校最后一年的实践环节,使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旅游管理与服务意识,提高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的实践能力。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积极创建各类实习基地,搭建实践平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在时间上采取“3+1”的新学制,第一,专业实习必须从第六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1个月内开始,必须在一个实习单位实习满规定时间(酒店、餐饮满6个月或达到6个月的工作量;旅行社满3个月),不同实习单位实习时间不可以累计。实习时间不满的学生,其实习成绩作零分处理,并按规定重新安排实习。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实践考核体系。制定了实习管理与评估管理办法,使校外分散实习能够落实到实处,保证了实习计划的完成和实习质量。第二,要求毕业论文与专业实习内容相结合,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及时总结经验,以便于撰写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

 

通过“三加一”教学模式,本专业教学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一方面,是实习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和提高;另一方面,是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2010届、2011届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结合实习岗位相关内容写的,所以毕业论文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言之有物,质量普遍较好。

 

(六)参加各种旅游学术会议、讲座

 

学生通过参加一些旅游学术会议、讲座,或网络上搜索观看一些讲座视频,增加对旅游行业发展的深深层次了解,同时增加和同行业界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七)参加各种旅游服务大赛

 

通过参加学校、省市级的各类旅游职业大赛等,锻炼学生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也增加了行业对我校及学生的认可,进一步促进就业。

篇7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 “90 后”应届毕业生已经成为当下求职大学生的主要人群。在社会大环境和“90 后”自身特点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90 后”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薪酬期望值高、就业主动性差、稳定要求度高的误区,这与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舆论、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因此提出引导“9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对策,即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导向和自身努力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形成。

[

关键词] “90 后”;大学生;就业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50?03

[收稿日期] 2015-01-18;[修回日期] 2015-04-12

[作者简介] 李艳霞(1984-),女,山东济宁人,湖南中医药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瑞斌(1983-),男,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大学初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王迪(1988-),女,河南焦作人,湖南中医药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中央已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作为当下求职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引导“9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促进就业很有意义。

一、“90 后”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

(一)薪酬期望值高

经调查,2008-2012 年,我国大学生期望薪酬变化较大,期望薪酬相对较低的大学毕业生从21%下降到3%,期望高薪的毕业生从9%上升到20%[1],2012 年,毕业生平均期望薪酬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与此同时,企业所能提供的薪酬远远低于毕业生的期望薪酬。

(二)就业主动性差

近年来,选择马上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有减少趋势。2009 年毕业后计划工作的大学生比例是90%,2012 年该比例下降为48%[1]。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没有职业规划,对未来感到迷茫。很多考研失败的毕业生,往往不是选择就业,而是在家里待业复习,准备再一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有些毕业生甚至抱着“有父母养着,不着急就业”的念头。

(三)稳定要求度高

当下,很多毕业生把稳定作为求职的第一要素,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及公共服务单位等类型单位是应届生首选。近年来的“国考”大军中,应届毕业生无疑是最主要的群体。沈阳日报网举行过题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志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意向报考公务员的达到61.40%,愿意到企事业单位应聘的占19.30%。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既追求高薪又要求工作稳定,在两者有冲突时,工作稳定就成了第一考虑因素。有些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工作,即便薪水很低也能受到毕业生的青睐。

二、影响“90 后”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既有来自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客观因素。

(一)家庭熏陶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格形成离不开家庭因素的影响。随着家庭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也逐步形成。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认为,家庭观念及家庭经济情况对自己的就业观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很多家长在子女就业方面存在误区,希望子女追求稳定工作,追求高薪工作,支持子女到大城市工作,反对子女创业[2]。

(二)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因此,学校既要向学生传授各种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学校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较为重视,但是对于学生就业观的引导、社会实践的指导相对薄弱。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向学生传授就业相关知识、能力及技巧,对于大学生就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大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学生的工作实践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并且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脱离正确的理论引导。另外,部分高校没有严格落实学生的实习制度。据人人校招的《2013 大学生实习反馈调研报告》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实习经历。“90 后”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参与社会实践相对较少,就业意识形成较晚,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却缺少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技巧,不能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融入工作岗位。

(三)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之初大多比较迷茫,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及社会舆论的左右。长期以来,社会舆论对于什么工作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待遇好的判定,在广大毕业生中形成了思维定势。新闻媒体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对于帮助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经常有媒体以工作轻松、薪水高等题目吸引眼球进行虚假报道,对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错误引导,在毕业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四)“90 后”自身特点对就业观的影响

“90 后”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对外开放、科技发达、价值多元的缤纷世界,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种种社会原因,独生子女从小就被视为“小皇帝”,受到来自父母双方家庭的关心与关注,很容易养成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他们往往缺乏团队意识,组织观念淡薄,有超前的消费观念和开放的婚恋观念。他们虽然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却因为没受过磨难而缺乏抗压能力。他们从小受到太多关注,渴望摆脱束缚,有叛逆心理却又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由于从小生活条件较好而缺乏艰苦朴素的作风[3]。因此,“90 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以下特点:自我认识和评价不够客观;就业观念易受家庭影响,较为陈旧;面对就业表现迷茫,没有目标和规划;就业中有攀比现象,比较功利[4]。

三、引导“9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对策

(一)家庭引导

家庭在大学生就业观形成方面有着深远影响,家庭成员应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科学合理的认识,并且把这种科学合理的观念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子女。父母自己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既要认清和接受当前的社会需求,也要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确立理性的就业期望值,避免向孩子一味地传导稳定、高薪、高待遇等职业理想。另外,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尤其要引导孩子立足于社会的现实需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来选择职业。

(二)学校教育

高校教育既要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高校要根据“90 后”的性格特点,改革创新教育工作模式,利用新平台、新渠道、新形式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形成成熟稳定的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职业的期待。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就业现状,解读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引导。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各级政府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把中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要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当前就业工作之首,将其纳入当地就业工作总体规划,加强统筹安排。同时,应该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引导新闻媒体客观报道,理性分析,并且要及时消除不客观报道产生的负面影响。媒体应该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选择;应该对创业和到基层就业的同学给予充分肯定、理解与支持,并进行正面报道与宣扬;要承担起责任,努力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使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信息快速共享。

(四)个人努力

广大毕业生应该通过自身多方面的努力,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努力克服困难。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专业能力与个人素质。要努力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知识是就业的基础,必须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大学期间要积极与人交流,扩大自己的交往圈。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和打击,应该直面挫折,学会处变不惊。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课外实践进行强化。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再次,给自己正确定位。要充分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避免随波逐流。要从国家需要、个人长期发展等多方面考虑,而不应过分关注薪酬水平及工作环境。要面对现实,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四,扩大就业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广大应届毕业生要积极利用多种媒体,把握各种信息,寻找就业机会,通过不断尝试,积累经验,最终成功推销自己。最后,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可以通过先就业慢慢积累,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冷默.90 后大学生刷新就业观[N].新闻晨报,2012-09-20(C13).

[2] 张良红.家庭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100-101.

[3] 周惠琴.“90 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02-103.

篇8

关键词:职业启蒙教育;内涵;路径;学科教学渗透

职业是人生存的必需,职业选择问题是人生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抉择之一,人们有关职业选择问题并不是到了工作的时候才去思考。职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环环相扣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需要,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职业启蒙教育势在必行,引导每一个小学生开展职业探索,应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1]。它的推广与实行对于维持社会繁荣稳定,实现国家综合国力快速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近代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过:“凡教育皆含有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因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之能生存于世界也”[2],这充分说明职业性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职业启蒙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国家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如美国、日本等,而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基本上处于一个“蛮荒”状态,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对于当前国内外职业启蒙教育的综合评述与分析,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找到发展差距,更好地实现职业启蒙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美国职业协调委员会提倡将需要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人群分成四类,即第一类是小学生,第二类是初中生,第三类是中专生、高中生,第四类是18岁以后的成年人[3]。职业启蒙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一个基础阶段,对其直接研究的不多,要把握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学者基本上都是借助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职业生涯教育”一词于1971年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提出。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美国教育总署对职业生涯教育一词解释为: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到成人,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4]。还有的学者给了不同的解释,如“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指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未来的生活进行规划的活动。”[5]另有学者指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6]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技能,引导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进而最终达到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美国著名生涯理论研究学者舒伯(Super)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0-14岁)、试探(15-24岁)、建立(25-44岁)、维持(45-60岁)与衰退(60岁以上)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内容和重点有所区别,成长期对学生进行的就是职业启蒙教育,其发展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具备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逐步意识到工作的意义[7]。针对职业启蒙教育,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日本学者上官子木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让小学生了解与职业有关的常识性知识,从而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如何在社会生存的,也促使他们从小思考自己将来有可能的发展方向[8]。我国学者杜启明论述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多元教育,包含帮助小学生进行职业了解、自我认知和个性培养[9]。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发展职业认知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必备的素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自我意识和职业意识,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因素对他们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发挥有所影响。”[10]可见,职业启蒙教育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社会职业,根据职业认知,并激发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

二、职业启蒙教育的路径

职业启蒙教育在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成熟,这些国家非常重视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并已经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系统的教育机制[11],而我国职业启蒙教育才初露端倪。在美国,学校的职业讲座、模拟工作情景的启发性游戏以及社会体验活动,构成了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开展“职业日”,在“职业日”当天,校方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员,如消防员、工程师、工人、银行家、运动员、推销员、警察、律师等,他们向广大学生介绍自己工作的情况,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的相关性知识,使其意识中对职业有一个初步印象。通过“职业日”活动,孩子们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职业世界,从而促使他们从小思考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美国的小学课堂以“玩”为主要形式,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概念。如德克萨斯州圣弗朗西斯科东部独立校区,教室变成工作场所,以学生为中心参加实践性活动,这些校区所有教育都被视为职业生涯教育[12]。美国中学里非常流行“职业兴趣分析”,学校在孩子们“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间提供相应的分析。此外,每年的4月22日是“带孩子上班日”,在这一天,父母们可以带上6岁至16岁的孩子一同工作,孩子不仅可以了解父母的职业,也体验到每一个岗位都是社会必不可少的,每一种职业都是值得尊重的。在英国,学生从13岁起,在学习全国统一的课程的同时,也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课程。每个社区都设有青少年实习培训中心,政府机构、公司专门为青少年提供了实习岗位。在学习了相应的职业技能之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实习岗位,这些实习经验出现在大学申请书或者今后的工作简历都是有效的。除了参加儿童会等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之外,在邻国日本,小学生还在学校或班级各项事务中主动接受劳动任务,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职业意识和潜能。日本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经常会开展类似职业体验式的活动,在这一天,学生将会亲自安排与落实活动的每个环节,在活动结束,老师进行总结讲课。此外,儿童社会体验公园也成为日本对孩子职业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孩子们通过游戏体验不同职业的特点,进而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按劳取酬的社会分配原则等等。职业体验项目的发展对于儿童成长与职业启蒙教育都有积极作用,在培养学生重视劳动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对理想、未来的憧憬。在我国,台湾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较早的地区,他们从国小(小学)开始提供儿童职业启蒙教育,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察觉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观念,让学生了解教育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小学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如职业生涯教育交互式游戏、讲座、实地参观、角色扮演、生涯博览会以及生涯档案制作等等。目前,在国内大陆研究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的还不多,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始实践的探索[13]。2007年我国引进青少年职业体验项目,以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职业感觉,让其体验成人的职业行为,达到帮助他们了解未来面对世界的目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教育”,“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14],并且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成立“上海市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项目研究小组,并在一些学校开展试点工作。通过这个纲要以及项目研究的推动,2009年以来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职校的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基地吸引了全区大批的教师、学生前去参观体验并且受到广大参与者的好评。

三、职业启蒙教育的学科教学渗透

舒伯曾说过:“生涯发展课程是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最适宜方式,将生涯发展概念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中,被认为是一条最佳路径。生涯发展教育不应是在传统的课程外增加一个额外的科目或单元,而应该把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现有的课程当中去”[15]。因此,很多学者专家主张将与职业启蒙教育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美国是典范之一。美国政府198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教育开始,即从孩子6岁开始,就要接受职业发展指导”[16]。美国各州确实在这样实施着: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进行生涯认知教育;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进行生涯探索教育;从初三到高一阶段进行生涯定向教育;高中时代进行生涯准备教育;高中以后进行生涯安置教育。在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美国设计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内容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应面向所有学生;二是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持续性教育,应贯穿学前、中小学;三是中学毕业的学生,包括中途退学者,都需掌握谋生的技能。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美国以教材、多彩活动的形式将职业启蒙教育目标分阶段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了解不同类型职业的常识性知识,培养其职业意识,并促使他们思考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类型。日本同样如此,1999年《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报告中指出:有必要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活的衔接,实施从小学阶段开始的职业生涯教育,并将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作为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17]。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课程及学校各项活动,各个学校采用“综合性学习时间”来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逐步接触到职业启蒙教育[18]。如小学生在社会课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参观、调查当地的生产销售,选择感兴趣的学习课题开展学习活动,以达到促使学生思考未来的目的;在道德课中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劳动,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服务他人、社会的快乐。他们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职业观,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指导学生建立一种职业人、社会人的意识。在我国学术界很多教育界专家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教育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将职业启蒙思想渗透在学校已有的课程中。其中,台湾于1998年将职业生涯教育引进基础教育领域,他们决定在信息、环保、两性、人权四项课题之外,增加“生涯发展”这一课题,在明确一至九年级学生需具备的生涯发展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将职业启蒙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以及综合活动七大学习领域[19]。台湾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做法是各学科老师先将教材中可融入启蒙的素材提出,且确定能力指标。职业生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列入计划实施。他们采取弹性学习节数的方法,聘请校内、校外专长教师指导。而大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较少,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中这个阶段。有学者将美国高中化学教材《ChemistryConceptsandAp-plication》中对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融合加以分析,总结出教材以专栏形式呈现、以案例访谈方式展开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特点,并述评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四大作用,即促进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科教学与技术教育的融合、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另有两位研究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分别探讨了高中地理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路径:其中一位建议高中地理教学应以生涯规划为内容导向,充分挖掘和提升地理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地理教学的快乐与获取成功的乐趣[20];另一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的焦点应该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探索职业、了解社会、规划人生,从而过有意义的生活,并借助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寻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运用,进而总结了“两不同”和“两需要”的具体策略,即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载体;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发资源,根据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综合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载体[21]。此外,还有部分一线教师论述了课程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例如,有教师以高中生物课程为例,阐述了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职业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该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思路。他提出通过生物科学史话感受科学家的足迹,以敬仰生命;通过“活动和实验”形式模拟科学家活动,以进行实践、探究;通过“生物科学与健康”感受生活,以理解生命的奥秘;通过“科学•技术•社会”逐步走进生活,应用生物科学知识[22]。

四、结论与反思

无论对于宏观的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微观的个体发展需要,将职业启蒙教育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纵观发达国家及地区,他们的职业启蒙教育发展都比较成熟,课程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体系也比较完善,并且各个学科的教师都会承担相应学生生涯发展的任务。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内有关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对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定义、意义等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还有很多的研究介绍发达国家、地区的职业启蒙教育,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呼吁在中小学课程中开展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在肯定学者们研究的同时我们也需反思,我国大陆关于职业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与国际包括我国台湾地区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认真对待:1.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且尚未明确职业启蒙教育所处的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虽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阶段,但它的内涵不仅仅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子内涵,学者需对其进行透彻研究;并且有些研究中中小学生处于职业启蒙教育阶段,有些研究中高中生仍为此阶段,试想素质教育被提早到了零岁,而学生的职业意识到18岁仍未形成是多么荒唐的现实。2.职业启蒙教育路径的探索大多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建构较少。发达国家的职业启蒙教育路径纵然成熟,但仅仅是适合他们的教育机制,照搬照抄或全盘否定他们的实践经验既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也不利于我国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借鉴、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取其精华形成适合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路径,并升华为适于我国教育机制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3.基于学科教学的职业启蒙教育渗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集中于高中阶段,小学阶段鲜有人关注,且具体的策略仅仅是“蜻蜓点水”。虽然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的教学以科目本身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没有某种联系[23]。小学教材既是帮助儿童学习知识的纽带,又是小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蕴含众多职业启蒙素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相关研究的空缺造成大量可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荒废。

参考文献:

[1]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4.

[3]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南宁: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28.

[4]周羽全.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5]张建国.当前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7(7-8):66.

[6]姜鹤,马佳.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J].继续教育研究,2011(2):92.

[7]魏潾,李广才.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发展•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

[8]上官子木.从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缺陷[J].教育科学研究,2009(6):5-9.

[9]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10]叶亚玲.职业教育应从儿童起步———由“新失业群体”现象引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54.

[11]尤敬党,吴大同.生涯教育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16.

[12]塔娜.美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3]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14]刘华,马丽群.中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德育,2012(1):17-20.

[15]周羽全,钟文芳.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13.

[16]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南宁: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28.

[17]徐爱新,安月辉.解析日本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18):81-82.

[18]陆素菊.职业人的培育: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与特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28.

[19]刘芳.生涯教育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0]张健.浅谈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1]王琴.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2]陶建英.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1,36(2):20-21.

篇9

首先,毕业实习是增强专业知识,巩固和理解所学内容的必经之路。即将毕业的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财经类业务流程,不再局限于书本,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进一步发现所学知识的漏洞,从而使自己具备比较系统的业务知识和较强的实务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毕业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尽早接触社会,并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目标。对于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更快的完成角色转变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问题。走上社会之后,环境、生活习惯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如果不能尽快适应,仍把自己当学生看待,必定会被残酷的社会淘汰。毕业实习,正是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另外,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不知道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什么。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季,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通过专业岗位的实习,他们可以判断自己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从而做出未来规划。最后,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取得实习经历证明,帮助就业。有很多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很明确,就是进入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工作,因此毕业前的实习不仅使他们有财经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而且一份相关单位的实习证明也会给他们的求职简历增色,提高应聘成功率和就业质量。

二、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在银行各岗位实习现状

1、财经类专业学生在银行实习主要涉及以下内容:首先,大多数毕业生到银行实习,会接触到公司银行客户经理助理岗位:协助客户经理完成客户拓展、维护等系列工作;做好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及归档工作;撰写调研报告,完成相应业务指标;其次就是个人银行客户经理助理岗位:客户提供存款、贷款、代销基金、国债、保险等理财产品和服务;为个人客户提供各种财务分析或投资建议,销售理财计划及投资性产品;负责拓展个人客户、推动与客户在各项业务上的深度合作;对个人信贷业务进行调查、初审,防范信贷风险,等等。通过对近两年银行岗位实习生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学生接触到了以上岗位,但是对于一名还未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想要胜任这些银行专业岗位,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实习生实际上只是在大厅做一些基本的助理工作,像文件的整理、分类,例行的各项电话通知,撰写会议记录等等,学生的实习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2、经过调研和梳理,我们总结了学生在银行各岗位实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问题一:业务接触面窄,学习机会少笔者走访了本市的几家银行实习单位,了解实习生工作的情况。一般来说,因实习生实习时间短,能力有限,一般银行不愿意让他们接触太多的业务,即使接触与专业相关的业务,银行也会限制他们接触业务的类型和数量,以免犯错给银行带来麻烦,增加工作量。即便有些岗位会有很多业务往来,并有固定的在职银行职员教授基本知识,实习生也只能在“师傅”有空闲的时候请教问题,“师傅”教授的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加上银行业务繁忙,留给实习生反应消化的时间很少,实习生上手很难。问题二:岗位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低大学生实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加深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如果实习岗位与专业的知识脱节,可能会影响实习效果和意义。通过调查大四毕业生在银行的实习情况,我们发现,大堂经理助理岗位的专业相关性较其他岗位是很低的。这种问题的后果就是一些学生发现与所学专业不一致而放弃实习机会。还有同学对大堂经理助理岗位做的杂事小事不屑一顾,认为过于简单,与学校学的知识无关,所以心理接受度不高。问题三:出于种种原因,实习生怯于学习请教许多大学生到银行实习,是抱着去真正了解银行组织构架、管理模式、业务范围等态度的。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得到的银行业务学习不够系统,再加上较少实战,故各项业务知识较为零散不够扎实,无法独立拓展客户。此外除与组长和“师傅”交流学习较多以外,与其他行员交流机会较少,学生自己又不会主动寻找交流机会、怯于学习请教。加之银行通常对实习生要求教高,这就导致了实习生在实习时感觉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觉得离银行要求还有很远距离,从而影响了实习的积极性。问题四:日工作时间长,薪酬较低,影响学生实习积极性通过对实习生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实习生不适应实习中巨大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过长的问题。由于工作地点常常与学校距离较远,而实习生们又要和正式员工一样在8点前准时到岗,这就意味着有的学生必须四五点钟起床,开始一整天的奔波。但是相对于正式员工,实习生的工资大多在每月1000元左右,甚至无法满足实习生实习期间的路费和伙食费,很多实习生因为不能适应这种辛苦而低薪的生活,提前结束了她们的银行实习。

三、解决毕业生实习困境的方法和建议

经过对财经类学生银行岗位实习的调研,我们发现了很多影响实习效果的问题,只有找到问题的源头,“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这种实习效果差的局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尝试改善实习工作。

1、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管理和制度保障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科室管理实习工作,并且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对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实习计划的制定、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派,以及实习工作的考核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在资金和师资上提供支持,为实习工作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2、强化专兼职指导教师的作用

学校应该选派业务精通、有责任心的实习指导教师,跟踪指导学生实习情况,对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保证学生在第一时间得到专业指导。学校应该严格检查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记录,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指导工作量计算办法。加强监督,把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情况,与评优评职挂钩,增强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防止实习指导流于形式。学校可以通过加大对实习单位指导经费补助、定期对兼职指导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进行考评等方法,提高实习单位兼职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

3、做好学生的动员准备工作

在实习正式开始前,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强化和动手能力的“热身训练”。学生工作部门也应做好学生的实习动员工作,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会在实习单位和同事和睦相处,多学习岗位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积累社会阅历,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成功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4、学校应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不断提升实习质量

学校应该积极主动的与实习单位沟通,尽可能的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合作单位,采取多种手段鼓励实习单位扩大实习生的培训规模,丰富培训指导内容,增加实用科目,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需要协助实习单位因材施教,提供尽量符合学生特点的实习岗位。尊重实习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好实习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出现错误尽量小惩大诫,切忌打消实习生的信心。在实习生培训期间,校企双方都应该细致的观察发掘实习生自身的特点及优势,以达到最好的实习效果。另外,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采用轮换实习岗位的制度,给实习生更多的机会自我感知,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增加实习生对财经类工作的兴趣和信心。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成熟度 现代学徒制

[作者简介]章颖(1970- ),女,福建龙岩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钟华华(1977- ),女,福建长汀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王玫武(1972- ),女,福建永定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教育管理。(福建 龙岩 364021)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走在老区高职院校发展前列的策略研究――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骨干校建设为例”(课题编号:FJCGGJ11-055)和闽西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一流高职院校发展的策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校建设的实践”(课题编号:MYZJ2011-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45-03

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程中,就业与从业的满意率是考核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高职生职业成熟度进行测评和研究,探究提升高职生职业成熟度之路,已经成为衡量高职办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成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个探索方向。

一、提升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重要性

职业成熟度指心理准备的程度,涵盖知识和态度成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以及身心的发展,在职业领域呈现一个日趋发展完善的过程或状态。高职教育作为职业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其职业成熟度的提升对于高职生具有重要意义。

1.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日后的职业回馈。职业成熟度的高低可以衡量高职生思维和行动方式成熟的程度,预测其行动效果的合理性,它与职业回馈紧密相连,应该引起高职教育者的极大关注。

2.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提升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规划及执行能力。职业成熟度越高,高职生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越强,越能作出适当的职业选择,并获得职业发展。

3.对高职生职业成熟度提升策略的探讨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富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比如,通过对现有学生现阶段职业成熟度的跟踪调查,高职院校的职业心理辅导者可以通过归因训练、生涯澄清、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培养高职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我,并积极做好就业的准备。

二、目前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堪忧现状

高职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学生中专业实践性、技能操作性较强的一类群体,理论上会因其接受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上的优势,显示出优越于理论性掌握较强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成熟度,但事实上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现状令人担忧。

1.高职生的专业稳固性不强。高职生入校分数线大都较低,从一开始的专业选择就存在盲目性和投机性,对专业学习的承诺水平日趋减弱,他们虽然明白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专业学习、自我认识、职业认知和职业目标存在盲目性,对大学生活满意度低。

2.高职生的职业决策能力普遍较低。职业决策是个体一生中必然要面临的重要决策,是指个体对自己将要从事职业作出的选择。高职生在目标选择和制订计划方面能力相对较低。近些年日渐增长的“专升本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职生就业即失业,致使出现了高职生毕业不就业选择继续升学的激烈竞争场景。

3.在逐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职生的心理危机有蔓延趋势。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高职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高职生职业心理定位普遍比较模糊、缺乏职业意识的获得与整合,协作、诚信等就业的基本心理素质准备等方面存在误区,高职生的职业成熟度提升之路越来越迫切地提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议事日程。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结论

2010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再次开启新一轮校企合作的大潮,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始呈现出较为灵活的实践性和可靠的操作性。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顺应高职教育改革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先后与紫金集团、畅丰机械公司、龙净环保公司、龙工集团、龙岩水泥同业商会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探索有效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紫金班”便是在这一探索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典型。

“紫金班”是我院严格遵照现代学徒制特点来构建并予以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与紫金集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紫金集团负责招募学徒,并负责承担学生培养费用,由企业组织这些学徒参加高考,通过考试的学徒正式成为我院“紫金班”学生,而没通过高考的学生,我院则采用委托培养的形式为企业培养人才。在“紫金班”正式组建之后,校企双方按照“共订教学方案、共选订单学生、共享教学资源与生产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的原则,实行“1+2”的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主要由我院教师开展公共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思想道德教育,该学年的教学任务全部在学校完成;第二三学年由紫金集团提供学习、实习、实训、生活等场所设施,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我院以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形式在机电一体化、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两个专业内组建“紫金班”,为紫金铜业有限公司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紫金班”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带动了我院新一轮的教学模式改革。

我院高度重视现在学徒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专门成立了院级重点课题组,从“紫金班”人才培养协议的签订到学徒的招聘、授课、入校后的调研施测,再到毕业后的回访,都是全程跟进。以2009级我院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下的“紫金班”257人为研究对象,以同年级同专业和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统招班级为参照对象,参照对象共计300人。课题组既深入掌握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下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发展状况,又通过入学前、上岗后毕业前的持续跟踪调查,深入比较研究,探索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生的职业成熟培养模式。课题组历时3年多的追踪调研,以暨南大学马远《职业成熟度问卷》为研究工具,该问卷是在参考Super的《职业发展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修订了Crites的《职业成熟度评估》后所研制出的适合中国青年人的职业成熟度测试量表。此问卷的总量表和两个分问卷《态度问卷》《胜任特质问卷》的信度系数均达到0.70以上,《态度问卷》由22个题目组成,方差累计解释量为58.083%,《胜任特质问卷》由17个题目组成,方差累计解释量达到56.68%,各项指标均较好。将前测和后测数据录入计算机后,应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初测是在“紫金班”学生和参照组学生入学后一个月进行的;后测是在“紫金班”学生尽数上岗后回校办理毕业手续进行的,对照组学生人数及班级不变。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入学初始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紫金班”高职生职业成熟度水平与参照组(同年级同专业和同年级不同专业非紫金班统招生)无明显差异;顶岗后毕业前“紫金班”高职生职业成熟度水平明显高于其自身入学初始阶段;顶岗后毕业前“紫金班”高职生职业成熟度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同年级同专业和同年级不同专业非紫金班统招生);“紫金班”与参照组的高职生经过三年的高职教育教学的培养,职业态度、胜任特质、职业成熟度都得到了高显著性提高;经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紫金班”高职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胜任特质、职业成熟度显著高于参照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紫金班”实践显示,这一校企深度合作、全程参与、共同培育三年的教学模式确确实实有效提升了高职生的职业成熟度。

四、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提升要素与途径

衡量高职生职业成熟度共有五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从业的心态与视角,即高职生对自身职业定位的认知水平与把握程度,能否以更为开放、接纳的心态去主动适应环境,融合社会;第二个维度是职业方法策略,即解决职业问题和岗位工作时应具有的职业技能,考验的是高职学生的学习归纳、举一反三、抓住问题的核心要点以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维度是职业的主动性,这是一个涉及高职生竞争意识、主动意识、不惧困难、勇于挑战、乐于助人的思想维度;第四个维度则是对原则的弹性,即衡量高职生对所从事的职业标准掌握程度的考量尺度,它代表高职生对整体职业目标的认知能力及对工作过程的把控能力;第五个维度是自我管理,它是考核高职生意志力水平的维度,代表从业者严格律己、遵守规范的能力。

课题组在成立之初,对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结果充满了期待,紧紧围绕这五大维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随时探寻可能出现的因人才培养专一化而带来的高职生未来成长空间受限等问题,将高职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始终放在培养目标的核心位置,力争将可能出现的高职生职业心态、职业意识问题防患于未然,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紫金班”学生上岗后振奋的精神面貌和通过后测显示的成效,充分体现了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促使高职生职业成熟度提升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1.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有效提升高职生的个体社会化程度,从而带来较高的职业成熟度。“紫金班”模式的成功,体现了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三元”参与。所谓“三元”,即指地方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这一模式从构想走向实践,取决于三个动因,即政府的牵头促进、企业的强烈需要、学院的订单式培养。政府的积极介入,通过有效的政策供给,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实质性地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入;政府以及行业企业的齐心合力,保证了校企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三元”参与带来的保障机制为高职生营造了一个被认可、被接纳、被重视的良好社会环境。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充分提升了高职生个体的社会化程度,而高职生社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择业效率。“紫金班”高职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由笔试(高考)、面试(企业招聘)的筛选,完成了一次积极良性的社会化心理暗示,再经由学院和企业双方精心的培育,其职业成熟度远远高于同专业和不同专业的参照组。

2.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共订培养方案、共选订单学生、共享教学资源与生产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的办学体制机制,巩固了高职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稳定了高职生的职业选择性。“共订培养方案、共选订单学生、共享教学资源与生产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的办学体制机制,即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五共”协作推进。“紫金班”完整地实践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五共”这一科学严谨的办学体制下,高职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高职生职业选择的起点,也是就业的基础,更是职业决策的依据。稳固的专业知识是高职生成功就业的重要保障,在具备了牢固专业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后,才谈得上就业与择业。“紫金班”办学模式的成功说明了“五共”办学体制能有效保证高职生职业准备的充分性,也可以有效保证高职生专业选择的稳定性。

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构建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科学的组织保障机制,有效帮助高职生提升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确实提升职业成熟度。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行业职业指导,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然要求。龙岩市政府按照《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文件的指导精神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加强组织协调,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它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科学的组织保障,构建行业企业参加的办学咨询、专业设置评议和教学指导机构,有效推进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这一组织保障所发挥的作用恰恰在于有效指引了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解决了高职生对未来职业迷惘,为高职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预期,帮助并指引高职生正确面对职业选择和决策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培养他们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从而有效帮助他们完善职业规划。

4.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出可贵的开放式运行保障机制,积极培育高职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锻造高职生未来从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在旧的高职教育体制下,高职院校实训环节投入少甚至是不投入,这就造成教育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脱节,导致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层次缺乏差异化竞争。现代学徒制的提出无疑打破了旧有的封闭化的办学方式,高职院校开始构建出可贵的开放式运行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在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设立起专门的产学研联盟,通过联盟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促使高职院校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师与技师对接、教室与车间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提升高职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唯有开放式的教学、合作、实训、考核机制才能有效激发高职生的自主积极性和宝贵的探索精神,引导他们在进行职业决策以前考量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爱好及职业潜能,同时,借助大量的一线在岗实训操作,促使学生去验证并提升自我的技能和素养。“紫金班”高职生在后测问卷中普遍表现出自我评价高、目标选择明确、职业信息收集丰富、职业规划切实合理等特点,同时经考核,“紫金班”高职生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的能力。经过三年的健康成长,他们掌握的职业世界知识、人际交往知识、专业知识及职业自我知识越来越丰富,彰显出较高的自我效能。这种自我效能有助于他们在作出职业决策时主动、积极而自信,表现出较高的职业成熟度。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2]王翠荣.论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及其与学习投入的关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