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26 18:2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路建设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安全保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0 前言
公路交通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经济发展中一个发展和管理的重点之一。发展公路交通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公路交通的大力发展、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尽管修建了大量的交通设施,但是由各种自然因素、技术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紧急与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对公路交通的破坏程度不断扩大,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在对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和给人民群众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负效应----公路交通灾害,如日益加剧的交通事故、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路面损坏以及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破坏等,它们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沉重的社会反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如何有效地预防公路交通灾害的发生,并在灾害发生后,如何通过实施正确及时地防治对策来减轻灾害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课题。
1 国外应急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的应急系统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发展很快也比较成熟。发达国家已经不局限于某一行业的应急管理,而是在城市建立一整套涵盖公安、消防、急救、交警、公共事业、民防等政府部门的应急联动服务系统,在市民遇到意外时,便可以通过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享受 应急指挥调动中心提供的各种服务。目前在许多国家,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已经成为城市公共事业建设的标准配置。
据一项统计,在全世界,芝加哥911 响应时间最快,平均为1.2 秒。该中心日均接警量为1.5 万件,2001 年共接警580 万件。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市民一年有两次通过911 请求救助。这里的911 系统能够每小时处理3000 个呼叫,使每年的呼叫能力达650 万次。早在1937 年,英国就开始使用号码999,用以报告紧急情况的发生。比利时在1964 年也开始采用999 号码。这种采用单一特服号码,并建立统一的紧急情况响应中心的优势在于,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市民可以迅速及时地得到所需的帮助,从而使生命或财产得以保全。一项由美国总统司法委员会进行的研究表明,快速反应是打击罪犯最为有效的手段。如果消防局对火警的响应时间平均能够缩短一分钟,每年便可减少数百万美元的财产损失。救护车和营救单位响应时间的缩短,可以大大降低心脏病和其他意外伤害事故的死亡率。
世界上的各类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出现了一大批实用的系统成果。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灾害、灾难及突发事件呈现出类型多样、综合、发生频度高、危害面广的新特点,应急指挥系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特定功能的应用系统类型,较广泛地应用在公共安全、气象地质、公共卫生等管理领域中,单一的某一行业的应急指挥体系被逐步的整合进整个城市总体经济体系之中,成为一个城市的综合应急联动系统,成为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支撑设施。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1 专业化
在今天的信息和知识时代,应急管理的资源调度和决策不再仅仅依据指挥人员的直觉和领导的决心,它还离不开专业知识和信息系统支持。不同于传统的“110”等特定目的的通信调度系统和一些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从某个角度说,现代的应急联动系统就是要支持“外行领导内行”。显然,这种支持是以通信调度为主要功能的系统所不能承担的。因此,为了避免盲目决策,现代应急管理系统应该能让指挥人员动态获得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的支持。应急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应该从基本的通信调度“升级”为更广泛的“信息调度”,成为支持科学决策和专业化的信息处理支撑平台。只有这样,应急管理系统对于危机管理的意义,才会从“政治”和“行政”层面,深入到“知识”层面。
1.2 智能化
目前的应急管理系统开发大都基于特定的某种或多种灾害类型,一些大规模的“应急联动系统”,也不过是把不同类型的应急管理系统或信息处理系统按照一定的“预案”,进行需求的组合和系统的集成。这种“面向过去”和“面向已知”的应急管理系统,是很难具有“智能”的――它只是一个机械化的信息展示、指令传输和通信调度的平台,所有的信息流通途径都是在系统设计中或者预案中设定的;一旦出现“边缘性”、“综合性”,甚至从未出现过的应急事件,系统就面临“伤筋动骨”才能满足要求,甚至根本就不能用了。
这就为应急管理系统提出了“智能化”的需求。因为在今天的环境下,我们不可能完全设定未来的危机或突发事件的“类型”,以及它们的信息处理要求。在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普遍存在的前提下,应急管理系统的意义之一,就是要为决策人员提供一个便利的、交互式的操作平台,来迅速、动态地识别事件“类型”,并构造针对特定应急事件的信息处理和调度系统。
“智能化”的应急管理系统,具有显著的动态性和可重用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构造智能化的应急管理系统,也是我们从宏观上规划和把握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关键。对它研究得越透彻,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集约化”程度和综合效益就可以越高,建设和运营成本也就可以越低。理论上说,一个全面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应该是整个城市危机管理类信息系统的“终结者”――形成以一个综合型系统带多个专业型系统的局面后,不应再建设新的综合性系统。
1.3 知识化
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信息系统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数据处理阶段;信息处理阶段;知识处理阶段和智能化阶段。
对于有知识处理能力的系统来说,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同时也成为回馈系统的“粮食”。系统运行的时间越长,不仅积累的事实性的信息(可供查询参考)越多,而且可以抽象出来的知识也越多。这些知识可以在人工干预下得到验证和积累,并用于下一轮的信息处理之中,成为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帮助系统找到运行的“捷径”,或是给指挥、决策人员提供更确切、更具指导性的帮助。应急管理系统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海量的知识?不外乎三种思路:一,相关的应急管理系统进行功能不断升级,即把这些知识“固化”为系统的一部分,使之下次能程序化地处理类似事件;二,把相关的知识汇编成册,放在系统终端旁边,或是做成可以演示的文档形式,供指挥决策者参考――这样应急管理系统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系统的生命周期会长一些;三,把这些知识进行适当的提炼、整理和重新表达,使之能改进下一次的“人-机”协作,为决策、指挥人员提供更好的帮助,同时也使“预案”进一步丰富。
不难想像,这三种对待知识的不同思路,将导致不同的建设效果。忽视知识管理,将导致知识无法有效传承或利用;僵化地对待知识,则将导致系统建设的不可控和规模的无限扩张;只有建立恰当的知识表达、提取和回馈平台,才能有效应付“信息爆炸”或“知识爆炸”,解决应急管理系统的“程序性”和“智能性”的矛盾,防止“预案”或“辅助决策”功能的游离,实现“以小变应万变”;同时也保证系统有一个较长的生命周期。
其实,每天都有有价值的信息产生。这些信息如果不进入应急管理系统的知识管理机制,就会仅仅作为新闻报道和内部参考一闪而过,然后流失;灾害造成的损失就会一再重复。
1.4 标准化
要建立基于专业化、知识化、智能化的“大联动”系统,必须建立一套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标准和应用支撑标准。这套标准包括对应急事件的描述机制,对基本的、公用的信息对象(数据元)的描述,以及相关信息系统必须提供的技术接口,等等。这些是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共同语言”。在这一“共同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各专业化信息系统的“养成建设”,才能在关键时候实现“应急”和“联动”。
标准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标准对于应用的指导性不足,急需在一些大的应用背景下完善标准体系。应急指挥系统正是绝佳的一个领域:虽然很多行业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应用标准,但即使在行业内部,也缺乏必要的整合。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将成为一条可见的纽带,帮助发现标准体系中的“空隙”。如果对标准化建设有足够的认识和投入,将实现标准与系统建设的“双赢”,有力推动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序化;反之,系统建设与标准化将仍然是“两张皮”。
2 国内应急系统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系统还处于较低级的起步阶段,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如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研究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等。2007年6月15日交通应急通信工程进行竣工验收,2008年1月14日,北京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开始进行建设。 该项目作为“国家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总体规划中第一个在建的省级系统,将以北京市公路路网为对象,以服务公众公路出行需求为导向,在奥运前夕实现北京市公路路网高水平的日常运行管理、高效的应急处置,在奥运期间以及今后为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畅通的公路出行服务,为全国公路路网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建设提供示范。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工程已经引起了各级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例如,交通事故反恐抢救联动机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建立。各大城市也相继建着手建设公路交通应急管理体系,相信近几年会有较大程度的发展。
3 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系统的需求研究
公路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系统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因此,目前阶段的系统建设也必然是百花齐放,短时间内还不太可能出现统一的建设模式。一般来说,选择应急系统建设模式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应急管理体制的整合程度;对应急联动的运行与管理方式;指挥权划分;应急基础;投资规模;编制情况等。
3.1 主要功能需求
公路安全保障和应急信息系统的目标,就是配合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大面积的、跨专业和部门的信息资源、处理资源和通讯资源的实时调度,使应急指挥过程更加科学化和可视化。公路安全保障和应急信息系统把支持危机管理作为的目标。这是因为,要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突发或紧急事件带来的损失,不仅仅要求在事件发生后做出迅速、准确的应对和处理,还要求在事件前期进行预警和辨识、在后期进行常态恢复。“危机管理”的三阶段理论更能指导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对突发或紧急事件全面、全程的支持。显然,这一目标,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系统可以达到的。它要依赖基础性的网络和多个专业化的应用系统,要依赖多种技术的支持。
任何类型和目的的应急指挥系统,都具有以下功能特性:
(1). 信息汇聚:从应急事件现场或监测网络采集到的各种信息,将被传输到信息汇聚点(应急指挥中心)。这些信息可能是直接事件现场的视音频信息,也可能是来自传感设备、监控设备的信息或信号,还可能是来自相关的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的数字化信息。
(2). 信息表现:公路安全保障和应急信息系统应该有直观而准确的信息表现形式,为指挥员进行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提供最大的帮助。GIS 是一项广泛使用的技术,可以将危机管理所涉及的信息(如危机态势、应急指挥相关资源分布、应急方案等)在基础的空间地理图形上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指挥和决策人员直观地进行形式判断、形成决策或进行资源调度;各种信息还可能要借助一定的显示设备和
显示控制系统表现出来。
(3). 信息调度:所有信息在汇聚点被组合和集中呈现,供指挥中心的指挥决策人员作为决策和调度依据;有时还要将信息分发下级指挥中心(或分中心)的不同的专业化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或从这些系统收集处理结果。
(4). 通讯和物资资源调度:安全保障和应急指挥最终都表现为通过一定的通讯手段,完成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调度。例如警力的调度、救灾物资和设施调度、对事件现场的疏导和部署,等等。
(5). 辅助分析决策:在应急指挥过程中,提供一些逻辑分析模型、统计模型或预案,以及案例库中的参考案例,帮助指挥员进行理性决策;同时,应急信息系统还应记录下整个指挥调度的过程,形成完整案例,丰富案例库,为实现知识化、智能化的危机管理作积累。
3.2 应急信息系统与GIS系统的关系
GIS 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成熟的技术,也已经形成相对独立运行的系统。独立运行的GIS 甚至可能成为整个应急信息系统中最主要的操作平台。这也是一些项目直接把GIS 作为一种“默认”的“需求”的原因。但是,按全保障和应急信息系统是否要采纳GIS,还要看具体的应用领域是否具备了应用GIS 的数据条件和环境。而且,即使有必要和有条件使用GIS,也要从整个应急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进行分析,提出技术应用需求:
第一, 要实现应急信息系统与GIS 的双向联动。GIS 虽然可以独立运行,但在应急信息系统环境下,应该可以实现应急信息系统与GIS 的多种联动方式――包括双向的相互驱动和基于数据共享的独立操作,等等;
第二, 要实现应急信息系统与GIS 的底层整合。GIS 系统与应急信息系统应共同遵循一定的数据标准,产生和传递一致的数据;底层应实现数据库共享或公用。
第三, GIS 与其他系统的数据整合。GIS 的数据往往来自其他部门。为系统能运行起来而“一劳永逸”地导入数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该利用公用的基础地理数据,建立与基础数据源进行同步更新的完整机制,贯彻专用属性数据“谁使用、谁负责”和合理共享的原则,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
3.3 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与应急信息系统的关系
我们对应急信息系统的需求认识往往是始于“混沌”的,尤其是当因为信息系统缺位造成重大损失的时候,更是希望通过一个项目、甚至一个系统的建设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应急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危机管理中的决策支持,离开了专业领域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的支持,应急信息系统对科学决策的支持就会落空。另一方面,应急信息系统往往是跨管理部门、跨专业领域的系统,涉及多个专业系统的支持。处理这种兼具“宽度”和“深度”的复杂需求的合理做法,是把项目进行分解,把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与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合理划分。一般来说,专业化信息系统负责专业化的信息监测和预警、信息处理;应急信息系统则负责信息的汇聚、分析,以及对会商、决策和资源调度的支持;二种系统之间通过共同认可的标准来实现信息传递和工作协同。应急信息系统从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中收集预警监测的结果;应急信息系统则向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提交信息加工请求并收集信息处理结果。
检验是否较好划分了专业化信息处理系统和应急信息系统界限的直接办法,是看二者之间是否有足够的独立性。一个好的规划和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情形:应急信息系统本身不一定很“专业”,但它能与很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很好地协同工作。应急信息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对跨专业的、公用资源的调度能力;专业的判断和业务流程应该留给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从这点上来说,应急信息系统其实需要有一定的“通用性”。通用性越好,它动态“接入”不同专业信息系统的能力就越强,整个大系统的“应急”能力也就越好。
4 建设安全保障及应急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交通安全、灾害防范是公路交通继续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卫生部、交通部2004年第2号令联合公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应急规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交通应急作了明确规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中,交通部门负有重要的法律责任。所以说,作为公路交通管理和养护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和防灾意识,将公路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作为公路管理中的重点工作来抓。
当前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在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上存在专业性差、组织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投入、效率不高等问题,在整体上仍然缺乏对于公路路网安全保障以及应急管理的深层次理解,对于整个管理体系欠缺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整合现有的紧急救助资源,健全和完善公路路网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设统一、高效、反应敏捷、安全可靠的公路路网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系统,以提高应对各种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和灾害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指挥调度能力和防范处理能力,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公路处能够迅速地做出判断,并进行救援和指挥工作,为公路的交通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系统能够使突发事件得到迅速有效的处理, 使道路交通危机事件发生的强烈程度与过程受到有效的控制,使致灾损失降至最少,尽量减少国家及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路路网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系统是一个与每个市民息息相关的政府实事工程,成功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公路路网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系统将在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安定、方便市民的生活、维持良好的政府形象和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是公路管理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政府保障社会稳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能力的标志。
5 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公路路网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是关系到公路管理以人为本、好中求快、协调发展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做负责任政府、负责任行业和打造平安交通的重要体现。当前,公路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引发的各类交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频繁的自然和地质灾害造成公路损毁严重;电煤、原油、矿石运力紧张的局面还没有得到缓解,交通应急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是,我国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尚不完善,预防和处置交通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应深入贯彻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意见》,落实《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设天津市公路路网应急管理系统,全面加强天津公路的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工作,这是社会信息化的需要,是提高为公众服务能力的需要,也是公路交通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 交通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应急规定[S]. 2004年第2号令
[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意见[S]. 2006年
篇2
【关键词】:统筹兼顾、环境卫生、城市风貌、经济效益、社会现象
【正文】:道路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和组成形式。整个城市道路网络不但为城市交通服务,而且直接影响城市布局和城市景观。城市道路网布局形式决定着城市概貌、体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合理地规划一座城市,应将道路网规划摆在重要位置。在道路网络建设实施的过程中有许多资源分配、管理网络、机械化施工的引入等等,使得施工效率大大提高。然而在环境上例如:噪音、空气污染,还有绿化方面往往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先分析一下城市道路施工特点。
城市道路建设不同于高速公路,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例如:要求严格的施工组织管理、施工耗材多、交通拥挤车辆行人多、拆迁建筑物多、地下管线多、配套工程多、施工用土弃土难、排水难、测量压实难等诸多问题。统筹规划的理念就是将整个施工过程看做一个整体,合理有序的安排并处理。简单地说就是少花钱、办好事。下面我们逐一分析一下。
一、施工组织管理中人员的调配。如采用普通的一管三甚至一管多原则,在各工种之间不能达到有效的统一。为了更好地遵守及注意各方面的安全措施并高效有序的完成任务,可以采取矩形式管理模式,实行交叉管理。例如工头甲是电工,平时带十几个电工专管电力的调配,工头乙是管道工负责公路下面的管道,若是甲乙两队为了施工进度同时进入同一施工现场,显然会造成拥挤误时误工甚至更加严重的问题。若是将甲乙两个工头分开放置又怕管道占据了线缆的位置,或者电缆的放置位置对管道的铺放造成影响,即使有工程图难免有不到位的地方。我们可以让甲乙分别分出两到三个工人互换管理,也就是甲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调配乙的人员进行参与,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施工耗材多、用土弃土难、排水难的问题。在现场施工中要合理安放各种物料,施工耗材有预算有物料收发室等只得到了部分控制,对于少用多拿、不加回收利用、废料处理上的问题更应该多加注意。对于城市用土用水、弃水弃土的问题我认为更应该考虑到对环境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城市不同于郊外,若要用土必须从郊区甚至更远的地方运输好土。白天本来由于施工施工造成的交通堵塞若为了运输车的加入更加拥挤并且误工。我们可以将运土时间改为夜晚进行,并专门选一条干线。比如每天晚上六点车队开始装车,九点车队向郊区进发,同时另一条干线所需物资进入施工现场,尽量在12点以前结束。这段时间只有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工作,噪音污染不会太大。像淤泥的清理废水的排放,可以借助其他专门的管道排除。
三、道路施工影响问题。道路施工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为了长远考虑暂时的交通堵塞是值得的,可是严重的交通对城市的风貌市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往我们经常采用半条路施工或者电台通告请绕行,最后再打个警示牌:此路正在进行施工请绕行等等。为了更好地为市民服务减少道路拥挤我们可以将附近左右两条可替代路改为单行道,然后将所要修的路路口开放几个以干线联通。这样进行同时也解决了道路两旁居民的出行问题,施工过程便减少了不少影响,为工时的保证奠定了基础。
现代城市铺路从打地基算起要有好几道工序才到混凝土层,最后到沥青层,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统筹规划。从现场的勘察测量工作服务于图纸的规划,到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接下来工程的组织安排、劳动力投入、机械运作、材料周转配置才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些都要有预案。施工部署是施工的战略部署,要经过统盘考虑、运筹后确定,主要包括:施工流水的组织、各后续工种的插入时机、流水段的划分等都要将这些因素算在内。这些配套工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调理的解决方式,结果往往会费料费工费时,组织混乱。
现代道路施工建设要的是高效有序的作业,同时还要求经济化、节约化、环保化••••••做到这些就要求做到统筹规划。让所有的进程做到统一,严格的纪律要求是不可少的。工人么做到统一调配,材料上做好预算发放统一,时间上做好调整时间统一。道路建设是个复杂的过程,无论是挖地基,打地基还是铺路上沥青每一个过程都要按要求统一步伐。并且要求各工种之间的配合以及灵活调配,这也是为安全施工做好预备工作。
现代化城市道路施工过程对整个城市的影响很大,不仅对公司运作、商品经营、城市环保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城市风貌的影响。做好统筹规划工作不仅是为了安全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且是为了在经济节约上和减小对社会的影响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管理(市政工程施工专业)》 作者: 杨玉衡, 品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版本: 第1版
篇3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 公路建设 增强策略
一、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在各个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公路建设也不例外。虽然说在所有的公路建设工程中,相应企业都必要重视其相关机械设备的有序与高质管理,但是就目前的实际管理情况来看,还有着诸多方面的不足。比如机械设备的技术力量不够,导致其使用与维护无法有机的融合应用;设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低下,从而使得整个机械设备管理出现部分紊乱等。这些缺陷已经严重影响了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给公路建设的高效进行带来了许多干扰。
二、公路建设中加强机械设备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机械设备在公路建设项目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公路的建设施工,还是建筑材料的必要处理等,都需要依靠机械设备的力量。因此机械设备的有序管理,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效率;其次,机械设备与公路建设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息息相关。特别是近年来科技的高速发展,机械设备在公路建设中的普及应用,以及机械设备各方面的优点,都决定了其将作为公路建设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参数。
三、增强公路建设中机械设备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健全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主要是指完善公路建设中的各级管理机构,保证每一台机械设备都得到专门人员的负责,从而增强机械设备管理的效率。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首先要把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管理人员的责任结合在一起,即先明确各个机械设备的使用人员与管理人员,并尽可能的保证其人员统一性,同时健全管理责任制,从而提升各级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效率;其次公路建设企业应该尽可能的保证每一种机械设备管理者的固定性。即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尽量不要更改机械设备管理的人员匹配,从而避免因为企业内部人员变动而影响管理人员对其管理设备的了解程度,进而阻碍机械设备的高质管理。
(二)完善机械设备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公路建设中所用到的机械设备大多都是用于建设过程,因此做好机械设备的过程管理尤为重要。公路建设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体系主要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是公路建设项目应该首先组织好各个机械设备的配合与职能体现,从而把每一种机械设备都调到其工作位置上去;第二是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应该优先遵循整个建设项目的安排,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应该针对自身负责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管理工作。
此外,管理人员还应该及时的向上一级提交设备的运行现状,并处理机械设备的突发问题;第三是由于管理人员也是操作人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严格按照规章流程来进行操作工作,并且要有针对性的适时检测设备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从而处理各种设备中存在的隐患,保证其正常运转;第四是管理人员应该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从而使机械设备时刻都处于最佳的状态。在这之中,对于一些容易出现故障的机械设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应该对其进行预防性保养。并且一旦出现事故,应该立即通知相应的维修人员进行抢修工作;第五是公路建设企业应该做好机械设备的零件配备工作。因为无论机械设备哪一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一些必要的零件作为补充。如果公路的施工场地离城市较远,那么就应该建立专门的零件储备库,从而应对机械设备保养和维修中出现的零件紧缺;第六是管理人员应该对机械设备进行跟踪数据统计,从而掌握机械设备的最新现状与使用趋势,从而判断设备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增强机械设备技术维护力度
机械设备的技术维护主要是指在公路建设项目施工以前,对所有用到的机械设备进行启动检测工作,从而获取这些机械设备的第一信息,并且处理这些机械设备本身存在的问题,把一些的隐患消灭在公路建设施工工作以前。此外,对于企业新购置的机械设备,在不了解其实际应用性能的情况下,应避免过度使用,从而防止因为对机械设备不熟悉而产生的管理失误。
(四)提高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也会慢慢增强,因此就需要更为专业的管理人员。并且管理人员作为接触机械设备的一线人员,其综合素质是机械设备使用与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公路建设企业应该在企业内部对全体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且还要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一些经营人才,同时展开一些与机械设备管理有关的研讨会于专题讲座等等,从而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的建设也将普及到全国各地。而机械设备管理作为保证公路建设工程有序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在以后必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经过科学合理的探究,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公路建设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给广大的机械设备管理人员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应用技巧。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在当下更应该对机械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掌握,积极借鉴其他区域在此方面的先进管理技术,最大程度的保证公路建设的有序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健.浅谈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J].青年与社会-2013年2期
[2]梁霞,刘力.论公路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的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2期
[3]方强,张静斌.浅谈公路工程机械设备有效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年12期
篇4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问题;对策分析
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公路建设分布不平衡
我国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农村公路建设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从小范围来看,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比如北方有些省份总体经济收入不佳,导致该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没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南方有些省份,就开始大肆进行农村公路建设。省政府财政收入好的省份就会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反之则投入较少,而农村公路建设落后就会使得当地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对省份财政收入形成阻碍效果,对于农村公路建设不平衡应该尽快进行解决,否则我国范围内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尴尬局面。
(二)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滞后
我国中央政府虽然加大了农村公路资金投入比例,但是由于各个省份的情况不同,所以很多地区对于农村公路建设缺乏总体规划,使得中央政府投入资金使用很不彻底,对当地农村公路建设总体情况没有很好的改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滞后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公路建设工期比较紧张,任务较重,使得很多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没有进行总工程规划,随意性相当大,部分地区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对公路建设质量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后期公路投入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对当地农村的公路网络系统规划以及通达性造成严重的阻碍。
(三)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混乱
由于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比较困难,导致很多地区在对农村公路建设中资金落实不彻底,在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比较混乱。我国很多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大部分都是采用低价中标法,所以很多施工单位的工程价格相当低,项目不大,所以很多施工单位都不会投入很多的管理力量,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或者是不按照规划施工的情况频繁发生,大多数的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都是沿用之前的规划方案,并且按照之前的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导致公路质量存在严重的漏洞,加剧了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化施工工序很不到位,部分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出现重视进度而轻视质量的情况,对公路质量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农村公路养护不足
很多地区只是对农村公路进行建设,而对于后期的养护工作很不重视,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公路桥梁正式运营的经验中,很多公路建设单位对于养护工作相当重视,但是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缺乏必要的养护措施,使得农村公路在运营过程中质量问题出现很频繁,没有进行相关规定对公路进行掩护,突击养护的现象严重存在。
二、完善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对农村公路建设进行合理分布
虽然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每个地区经济能力不一致,但是从总体范围来看,还是可以进行合理布局的。比如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北方,可以通过整体规划,对于经济落后的乡镇应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以此来提高当地农村公路建设能力,对于经济相对好的乡镇应该通过民间募捐的方式筹措公路建设资金,避免由省政府财政收入的投入力度,由此可以对经济落后地区进行经济提升,对于经济较好的地区进行经济制约,有利于对省份经济资源平衡分布。对于南方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也实行这一方针,能够对整体经济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力度
农村公路上运行车辆不多,交通比较松散,所以在进行农村公路建设的前期,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规划力度,对当地交通雪球、农民出行方向进行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公路建设的必要性,对农村公路建设目的、长度以及路线进行整体规划,将农村公路建设的最初意愿全面发挥。
(三)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措施
农村公路管理措施是否健全对于农村公路运营情况改善以及质量保证起到了很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农村公路建设管理部门应该在管理组织、技术水平等方面对农村公路进行建设管理,建立全面的规章制度,对于损坏公路建设的人员或者组织应该极大惩罚力度,一旦发现,立即处罚,情节严重者应该进行刑事处罚,有的时候一味的进行经济处罚,对于管理规定的法律效果全面发挥只能产生阻碍作用,而施工单位更应该对公路建设材料进行全面管理,避免偷工减料的情况屡次发生,对公路建设质量更是一种有效保障。
(四)制定后期养护工作,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策略
对于农村公路建设重视建设进度,忽视后期养护的这一现象,必须进行遏制。应该建立由农村公路建设部门领导作为养护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向外招聘专业的养护工作人员,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能力,树立科学的养护观念,将建设和养护进行双重管理,从实际层面上提升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能力,响应可持续发展策略。
结论
农村公路建设是否科学完善,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比较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根据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实际情况来看,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建设分布不平衡、缺乏规划、管理工作换乱、养护机构缺乏等,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连累了当地政府经济发展进度。基于此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相关部门必须加大整改力度,合理分布、加大规划力度、健全管理以及制定后期养护工作,通过以上种种措施提升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整体水平,以发挥农村公路建设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武威.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理论界,2006,09:240+211.
[2]韦永杰.农村公路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J].西部交通科技,2011.
[3]张惠晴.关于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视界,2014.
篇5
关键词:县乡公路;管理;发展
1 县乡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的道路交通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西周时代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道路管理体系,由于长期的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公路管理体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以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事权均在地方。多年来,这种体制较好地发挥了中央和地方投资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在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同国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对新形势下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高效、科学的公路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全国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1.1 现代公路的基本属性
公路的社会归属和行业归属很复杂。一方面它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性没施,公路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它向全社会提供开放式的社会化服务,任何客体都可以使用它。另一方面现代公路作为一种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商品,具有特殊的商品属性,它通过向社会公众提供可以获取特定收益的服务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特定使用方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如收取养路费、通行费、财政税收中公路费用的转移支付等来实现公路商品的投资回报。
1.2 公路管理体制格局
公路管理体制格局的不合理是我国在长期的国家管理、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对非政府机关、企业组织、社会团体的社会公共服务型组织的一种约定成俗的名称“事业单位”,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的产物。公路服务对象的社会性一方面需要有一个有力的计划体制框架来协调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县的公路管理。另一方面公路基础产业的高投人性同样需要一个相对称的机构来组织和整合有限的国家资源、地方资源、企业力量和社会劳动力共同支撑公路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服务。这种格局明确了当时的公路部门行业属性,即它既要承担政府部门赋予的管理职能和协凋、组织、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服务公路事业发展的职责,又要在不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主要目的前提下承担起公路养护、建设等企业范畴的事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的今天,对公路管理部门而言,这种事企不分、权责不明的体制制约了抑制了公路产业的商品属性的张扬,使公路作为社会资本要素的地位得不到体现。
2 县乡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逐步暴露出来。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公路管理机构,既有代表国家管理公路的行政职能.又承担着公路的设计、施工、养护等生产任务,政事企合一。这种体制,生产按计划安排,经费按人头划拨,大锅饭现象十分严重。这样既影响了公路管理,又压抑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公路管理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省(区)在公路管理局以外,又平行设置了高速公路管理局或高等级公路管理局以及路政管理局,有的还准备设置收费公路管理局等,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出现了几个公路管理机构,形成了多头管理,同时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见严重。此外,机构名称也不规范,县级县乡公路管理机构就有有几种称谓,如:县乡公路管理所、县乡公路管理局或农村公路管理所等。
(2)公路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交通公路部门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公路投资建设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公路部门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人民群众建设公路的热情不断高涨,公路事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讲一步加大。县乡公路自分级管理以来,随着分批实施的“乡乡”通油路、‘‘十五”后三年完成的农村公路“通达工程”,以及启动的“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都将极大地提升县乡公路形象,也为县乡公路部门的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平台和直接的项目来源;其次,我国宏观经济持续走好,资本市场活跃、游资多且看好收益稳定的公路事业,为我们的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融资空间;其三,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产业领域开放空间不断加大,拓展领域广。
3 县乡公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3.1改革管理机构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公路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按四级设置,每一级设立一个公路管理机构,在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行使本辖区内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路政和收费公路等有关行政管理职责,同时规范名称,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在改革中,都要政企分开、事企分开,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加强对公路管理人员的培训,严格按照标准录用公路管理人员,建立起精简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机构,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3.2完善县乡公路管理
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县乡公路管理机构,形成省、市、县、乡四级有机的县乡公路管理体系。县乡公路建设投资主体是县乡两级政府,各级县乡公路管理机构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政策调节推动主体加强县乡公路建管,保证良好的通行能力。各级县乡公路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县级:县乡公路管理政策落实的主要责任机构。落实本地县乡公路建养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养护管理辖区县乡公路,协调与县、乡两级政府关系,促进县乡两级政府发动群众修建管理乡村公路,指导和管理工程建设,保证工程质量。乡级:农村公路修建任务的计划安排和具体执行者,协调与乡村群众关系,养护管理辖区乡村公路,保证良好的通行能力。省级应成立专门的县乡公路管理机构(目前,我省的县乡公路管理部门还只是交通厅下设的一个科室)。鉴于所承担的职责和范围之广,为了便于各市、县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省级县乡公路管理部门的行政等级和机构设置应与省公路局保持一致。乡级应设置由主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指导和监督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中“一事一议”、“三六一机制”等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成立并完善较为固定的养护队伍,佐证养管人员有相应的技术熟练能力,保证道路养护作业到位。
3.3加大力度强化县乡公路管理
将县乡公路建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县乡公路投资主体是县乡两级政府,一方面县乡公路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县乡两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县乡公路的好坏对县乡地方经济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应将县乡公路建、养、管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近几年各地县乡公路建养管重视程序不一,随着政府目标体系的逐渐完善,县乡公路建养管工作必将因未能列入政府目标体系而遭到旁待。因此,应从省政府或者市政府目标管理开始,层层纳入目标管理。由交通部门(县乡公路管理机关)对下级政府提出县乡公路建养管目标并进行考评,这样必将使县乡公路工作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要完善县乡公路管理办法,保证用于县乡公路建设的村提留、乡统筹款到位。用于县乡公路建设的村提留、乡统筹是经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审核通过的合理收费项目,不属于乱摊派问题。必须将这部分款用于改善县乡公路。实现专款专用。切实保证县乡道路状况良好。要进一步完善乡级管理机构,要成立由乡政府牵头的乡级公路管理机构,相对固定养护人员,要实行农村公路建设和大、中修基金制度,提取修建基金。要保证养护人员收入和必要的养护工具、材料。还要加强对养护工作的检查考评,也可通过开展劳动竞塞形式提高道路养护水平。
3.4县乡公路体制改革的趋势和前景展望
公路行业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就全国范围来说,公路行业改革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总的方向是在事企分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精简、统一、效能的公路管理机关,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按照这个方向,公路管理机关的职能主要是执行政府决策、实施行业监管、服务市场体系、提供公共产品,并承担政府和法律法规委托授权的事项。事企分开的后的公路管理机关将由直接参与型机关变为宏观干预型机关,不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而是通过计划调控等手段实现对公路市场的宏观干预,用市场化手段确保公路行业公共产品的完好率和技术状况,发展公路交通事业;由管人、管事、管企业的无边界管理变为以服务、监管、执法为核心的定位型管理,强化事权、加强执法、突出服务,不再承担企业职能和其他可由企业行为替代的具体职能,主要承担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保护路产路权、维护市场秩序等公共职能。通过构筑现代公路市场平台,容纳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资本,落实公路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承载公路领域的资源、企业组织机构和信息,促进公路资源的合理配置,使行业管理和市场竞争在统一的平台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有序开展,推动公路事业低成本、高效率地快速发展。在这个平台上,行业壁垒和地方保护将被破除,依法依规和市场化运作将是平台运行的主规则县乡公路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改革系统工程,需要突破,更需要创新,总的改革方向是通过行业再造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路新体制,通过公路行业的制度创新推动发展手段创新,全面推动县乡公路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篇6
关键词: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检测工作
对公路工程进行试验检测是保证公路工程质量,提高建设各方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试验检测从原材料进场,施工过程到最终的工程质量评定与竣工验收,贯穿整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在公路建设工程中,无论是监督部门、监理或施工企业,都应重视并有效的做好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以真实有效的试验检测数据为依据,指导控制工程质量,为公路基本建设的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公路工程进行试验检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对公路建设工程进行试验检测是保证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在公路建设期间确保工程的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在道路投人运营期间确保道路安全畅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实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中离不开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它是公路建设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施工质量控制的“感觉器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1.1 通过对公路工程进行试验检测,可以对施工建设原材料以及各种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优劣进行科学评定,运用科学的检测手段,对施工材料的规定性能进行检测,确定其质量是否合格,从保障施工材料的质量开始、合理利用原材料、提高公路工程建设质量。
1.2 通过对公路工程进行试验检测,有利于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的推广使用。及时对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工艺等进行试验检测,鉴定其是否具有可行性、适应性、科学性以及先进性,从而为公路工程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这对于施工技术的进步、工程进度的加快、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3 通过对公路工程建设进行试验检测,有利于对原材料的就地使用,降低施工工程成本。例如建设点的砂石料等,通过对其进行试验检测,确定其是否能满足规定的施工要求,便于就地选取材料,从而降低工程成本。
1.4 通过对公路工程建设进行试验检测,能够对工程建设质量科学有效的评价。评价一项工程质量好坏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施工中的质量保证,二是完工后的验收评价。试验检测是实现过程监督与交工验收评定检测成果的有效手段。
2 目前我国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步伐也在明显加快,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应有的重视,同时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也为公路基本建设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公路是交通运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公路的运输承载力也在剧增,公路建设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公路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以及通行能力是否得到保障等,我国的公路建设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质量安全隐患问题,例如公路大桥坍塌、路面出现裂缝等,这越来越多的威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日常的出行安全。如何保证公路工程的建设质量,实现公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完工之后能够顺利投入使用,并保证承载安全、使用质量,是公路建设者以及管理者迫切解决的问题。
2.1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人力与资金投入不足
从目前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投资情况看,公路施工单位对施工技术人员与施工设备方面投入的比重相对较大且在不断增加,而对工程试验检测人员的使用与设备投入所占比重较小,无法满足公路建设的现实需要。尤其是试验检测人员的素质以及设备质量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问题,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不相符,给公路工程的质量保证带来了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参与试验检测的人员能力、施工材料、机器设备的种类与数量的不规范以及负责工程标书编制的人员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标书和检测人员到位情况的内容与实际不符,为满足合同中规定的要求,工作人员往往通过造假来实现。
2.2 试验检测的主客观条件不达标
对工程进行试验检测的设备不完善、先进设备器械缺乏、检测设备检测功能不能实现准确化与精确化、机器陈旧、有的是从非正规厂家购入,主要部件精度不能达标,导致检测结果的误差。温度以及湿度的控制不能按标准进行,检测条件不符合规定,也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尤其是在低等级公路的建设改造方面,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现场个别检测人员属于无证上岗,对工程试验检测的各项标准及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检测设备的操作使用不够熟练等,也导致了试验检测结果的不准确。
2.3 试验检测管理及操作不规范
施工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不能及时对试验检测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及更新,没有建立健全的试验检测规章流程以及保障试验检测具体实施的管理制度,没有严格执行签字程序手续,抽检频率没有达到要求,没有执行试验检测的日期、数量以及温湿度等方面的要求,此外,没有对规定的工程点进行试验检测而是编造试验检测数据,对不合格的测试数据进行自行修改来满足检测达标率。
3 完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措施
3.1 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的素养及检测技术
目前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进行试验检测的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高低不一,多数施工企业的试验检测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技术不到位,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缺乏专业的试验检测人员。针对目前公路工程中存在的这些状况,建立一支专业技能强、业务素质高的试验检测人员队伍已势在必行,具体实施的手段,通过引进,也可以抽调人员去专业院校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提高现有人员业务水平。
3.2 通过试验检测掌控关键环节
首先对于施工所需的材料、成品及半成品等进场前都应按照规定先进行严格的试验检测,只有符合质量检测标准的材料才可投入使用。其次是严格把控参数关,参数的准确与否,会对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试验检测时,应严格按规程进行,尽可能减小试验误差,保证试验数据精准。加大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试验检测力度,最后是对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的结果直接反映了该工程质量的好坏以及在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3.3 采用先进测试仪器及测试技术
公路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背后是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设备的支撑,对公路工程进行试验检测应时刻关注行业动态、行情变化,结合实际及时将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设备等投入到公路工程的建设中来,推动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更快更好发展。
3.4 加强工程质量体系建设,提高人员质量意识
目前我国对质量的监管实行政府、社会与企业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各级监管部门应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好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按照质量第一的原则和全面管理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质量监督管理水平。在进行具体工作时,首先应严格进行质量自检、加大质量监督与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其次应落实工程质量管理责任制,明确好职责范围,将问题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引导工作人员树立质量意识并做好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3.5 运用法制保障工程质量
我国在《公路法》中对有关行业的执行标准已进行了明确规定,对推动公路建设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形势的转变,现有的管理规定已不能满足公路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为保障工程质量,应及时对相关规定进行修改与完善,使公路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对于进行试验检测的机构,虽然在建设上已取得进展,但为适应形势的发展还应进一步完善,加强对质量监督与管理力度,执行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推动试验检测工作规范化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3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是因为在整个工程管理中,只有试验检测的结果才会是控制、评判工程质量最直观有效的依据,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因此,需要加强对公路试验的检测,以提高公路的质量。
1.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用定量的方法对各种原材料、成品或半成品,科学地鉴定其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做出接收或拒收的决定,保证工程所用材料都是合格产品是控制施工质量的主要手段;通过各种试验试配,经济合理地选用原材料,为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通过试验检测和研究,鉴定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为完善设计理论和施工工艺积累实践资料,为推广和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做贡献;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测试验,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每个部位、每道工序的工程质量,均满足有关标准和设计文件的要求,是提高工程质量、创优质工程的重要保证;试验检测是评价工程质量缺陷、鉴定和预防工程质量事故的手段.通过试验检测,为质量缺陷或质量事故判定提供实测数据,以便准确判定其性质,范围和程度,合理评价事故损失,明确责任,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试验检测是进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一个主要环节。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试验检测,能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就地取材;
(2)降低工程造价;
(3)通过试验检测,及时有效的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检测,鉴别其可行性、适用性、先进性;
(4)为推进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5)通过试验检测,科学地判别各种原材料及半成品、成品质量是否达标,合理的利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
(6)通过试验检测,合理的控制和评价施工质量。
通过试验检测判定一项工程的好坏是一项科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由此可见,试验检测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成本,发展新工艺、新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目前高速公路实验检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的规定,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试验检测,其具体内容包括:施工单位的自检、监理单位的抽检以及监督单位的抽检等三个环节。但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实验检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和完善,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2.1工程建设施工单位的自检试验结构可信度低由于在现行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中建设施工单位自检的频率最高,因此其自检试验的结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同时,施工场地设立临时试验室的资金投入比较大,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建设施工单位的实际用于自检试验的资金投入额要远远小于预算资金的数额,实验检测费更多的时候是变成了建筑企业的另一种利润。因此施工单位设立的临时试验室所从事的试验检测工作、仪器设备管理、试验室条件以及管理水平等均不能满足标准要求,因此工程建设施工单位的自检试验结构可信度低;由于施工现场建设的临时试验室主要是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利害关系考虑,不可避免地会在试验检测规范、结果评价以及试验检测目的等方面存在着偏差,施工单位做出的检测数据很难保证其真实性。
2.2监理单位的抽签实验不到位我国公路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已经从试点起步进入了全面推广和职业化、市场化发展阶段,对公路建设工程质量的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速公路建设试验检测上,建设单位通常会要求监理单位履行职责,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理、对施工单位的自检试验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在此过程中,要对工程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消除质量和安全隐患。我国现行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监理单位一定要建立施工现场试验室,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试验,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2.3监督单位的抽检不能真实反映公路建设的实况在我国现有的公路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之中,由于工程质量监督单位的地位比较特殊,因此其出具的实验检测结果具有相对的科学性、独立性和权威性。在高速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监督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工程的施工进度对施工现场及各个施工环节进行抽检试验检测。由于大多数工程质量监督单位的抽检频率普遍偏低,因此施工现场监督抽样检测的试验数量也相对较少。
3.高速公路实验检测措施建议
3.1 成立实验管理组,确保工地临时实验室工作的规范性。
在公路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处有必要加强对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工地的实验室工作管理,从而将监理单位抽样检测实验与施工单位执自行检测试验引入国家相关法规的轨道上来。建议在公路项目管理处成立专用于管理试验的小组,实验组的成立主要针对以下职责:
(1)对公路施工工地临时实验室资质的管理,建立施工工地临时实验室质量体系。做到严格按各法律法规要求审查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临时实验室的实验能力,对实验检测范围和项目进行核对,对那些已经超出实验检测范围的项目就要要求委托具备该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来代替实验。但也要对其委托具备该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就行核准该资质的真实性。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真实性。
(2)每个月或是每季度的质量检查。实验管理组要在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检测工作加大管理力度,要做到有计划地对施工、监理单位的抽样检测情况进行检查,对其实验检测行为进行规范,以提高个单位的现场检测质量。
(3)对公路施工工地试验室检测技术的管理。工地试验室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国家及交通部颁布的各种实验规程、标准及技术规范要烂熟于心。实验组还要在施工工地的试验室检测人员的考核、培训方面加强工作,以确保各工地实验得出的数据准确无误。
3.2要转变观念,加强思想认识。
(1)试验检测管理人员要对公路建设工程的实体与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鉴定,其出具的相关检测报告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权威性;
(2)由于试验检测是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因此高速公路试验检测人员又扮演着“工具”的角色,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随时通知其进行工作。
3.3加强业主抽检工作,以确保工程检测数据更具有可靠性在过去的项目建设过程中,鉴于业主缺少工程检测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就无法做到满足预定要求。因此,在管理施工心目中可以引进相关行业的检测方法,加强业主抽检,以确保公路项目工程所检测出来的数据更具有可靠性。
4.开展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4.1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有利于推广新技术,加强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对于某种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测,还可以对其适用性、可行性、先进性和有效性进行鉴别和了解,从而积累公路工程的施工经验,提高公程工程试验检测工作质量作出积极的贡献。4.2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可有效降低施工成本。
4.3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有利于对施工所用到的各种原材料的质量好坏进行科学的鉴定,通过有效的测试手段,施工所用材料的各种性能是否符合规定就变得更加明了。5.结语
总而言之,高速公路的试验检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和完善现行制度,才能实现公路建设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必要性;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建设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作用也越来越大。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公路的兴建数量就在逐年倍增,也促进了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更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了资金密度程度较高的产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是实现公路经济优化配置的需要,对市场经济下的公路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市场经济下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意义
公路工程建设是一项繁杂且庞大的工程项目。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要用到多方面的管理知识,如地理、物理、电子等,同时还涉及多项技术,对公路经济管理必须要做到全面有效、分工明确,才能保障公路交通的顺利运行,才能促进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
公路建设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及各行业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更需要加大国家财政力度的投入。对公路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有利于公路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可以保证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减少工程成本的投入、缩短工期,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主要针对公路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减少工程成本投入。例如,路面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严重破损,国家或地方政府将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维护。从公路发展的角度看,公路事业得到了发展;从公路经济管理的角度看,缺乏专业的施工团队。在公路工程质量的检测中,施工企业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对公路工程的质量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施工单位缺乏施工经验、管理水平低都会严重影响公路工程的质量。
公路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还是规范我国经济发展体系、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公路工程经济的有效管理可以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促进区域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作为交通体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是提升我国公路建设发展的必备手段,对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进行研究是公路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市场经济下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不管企业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都是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体制。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技术的革新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都要求建立完善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体系,以此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
在公路经济管理中国家相关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保障人们出行的利益及安全。这是由公路交通自身的公益性、外部性、网络性所决定的。我国公路采用的是准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不具有竞争性。公路作为人们出行的首要选择,其质量的优劣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只有做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公路工程的质量,才能确保人们的出行安全,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三)保障公路建设国有化
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都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具有国有性。无论属于哪种管理体制,公路交通都具有国有性质。目前,我国公路建设对公路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可以使公路设施更加完善,更加安全。
三、市场经济下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的技术管理
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必须在科学有效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施工合同的相关规定和专业的技术知识进行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达到工程预期的目标。公路工程技术管理主要包括公路施工的测量技术管理、工程施工的试验技术管理、工程施工的常规技术及工程变更管理等。同时,还要从施工前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如对施工图纸的规范化、合理性进行审查,对工程的进度工期进行合理规划,对施工材料的用度进行审查监督、对施工现场进行审核等。对公路工程经济技术进行管理主要是因为以下四点。
1. 实现公路工程建设的人力、物力的有效供给,减少工程成本投入,避免资源材料的浪费,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进行公路经济技术管理,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实现施工材料的最大经济效益。
2. 加大对公路工程经济技术的管理,可以全面地对经济技术进行分析,建立经济节约型施工环境,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节约成本,提高公路工程的产业经济效益。
3. 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认真贯彻国家的相关法规及经济政策,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最终建立完善的公路工程经济技术管理体系。
4. 在公路工程管理中,投资方与施工方要严格按照公路规划及施工制度进行施工,以免出现事故时,施工双方责任不明确,出现推诿现象。
(二)强化公路工程经济的内部管理
管理应从内部抓起,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确保国家公路相关机构及施工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公路工程经济内部管理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要及时对公路交通市场进行分析、调研,了解公路建设市场的行情,对市场运行方向进行科学评估,对市场动态做出正确的判断,为国家及施工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2. 加强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作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决策者,必须挣脱传统思想的管理模式,敢于创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实现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公路工程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将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分配,实行责任制,将责任明确划分,落实到个人,最终实现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发展需求。
3. 完善公路工程内部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完善公路工程内部经济管理体系,实行激励制度,对人员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奖罚制度,严格按照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国家相关部门进行规范化管理,实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的主要目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对公路工程经济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增强公路工程经济的资金管理
增强公路经济的资金管理是公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资金管理主要是对工程成本的管理。在公路资金管理中,要将工程施工中的权利、利益、责任进行有效结合,采用合理的激励方式和监督手段,对项目工程进行质量把关,完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体系。在公路工程成本管理中,要正确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估,在确保质量的同时,减少成本投入。
四、结语
市场经济下,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公路建设便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也加快了公路工程的建设步伐,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力度,通过对公路经济管理技术管理、内部管理、资金管理的不断强化,实现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伟,淳静.公路计重收费与超限检测结合的新思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02).
[2]林勋亮.我国公路运输计重收费制度治超的成效分析[J].消费导刊,2009(03).
[3]邵院生.对提高我国公路运输效益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4(03).
[4]王建伟,颜飞.公路运输经济管制研究的回顾和进展[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5]陈志华.对道路运输管理的若干思考[J].交通与运输,2005(06).
[6]彭春莉.浅谈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
篇9
关键字:公路建设 集约用地 评价框架 设计
就我国国情之一而言,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短缺,即人口与土地间的矛盾尖锐,则国家推行的最严格集约用地制度及耕地保护制度的土地监管制度是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的需要。就我国传统公路技术水平及施工工艺而言,通常情况下,我国公路占地――1.3~2.7hm2/km,其中,在丘陵地区或平原地区高速公路占地――8.0~10.7hm2/km,则我国公路用地占耕系数高、占地面积大的特点普遍存在。此外,我国公路建设普遍缺乏合理性及必要性论证,且占地面积过大、选线不科学、超前建设等问题普遍存在。
一、公路建设集约用地含义
何谓公路建设集约用地?多年来,相关学者对这一问题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其中心思想均可阐述为:在遵循公路建设基本功能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下,相关部门通过积极推行一系列技术、经济、政策等措施,以此支持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并使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并最终实现土地资源消耗量地减少及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增大。总而言之,公路建设集约用地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土地产出高效化
效益最大化是公路建设集约用地的首要原则,且应该最大化发挥土地资源潜力,并最终实现土地资源公路最大化利用。
(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化
一直以来,土地集约利用不完全被划分为经济范畴,则通过提高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等土地投入,从而实现公路建设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三)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
等级不同的公路,其占地比例应该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性,且应该最大化支持某一区域整体路网效率效率、布局完善等的提高。就等级不同的公路而言,其应属于效率极高的组合方式,即立足于整体,实现人们生活质量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运输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除此以外,路基工程、相关服务站及收费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均应合理规划。
二、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
(一)评价性质
公路建设集约用地存在动态发展的趋势,而并非单纯的静态终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科技时代的到来,公路建设用地效率得到了提高,则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当属诊断评价,即判断公路建设用地某一时间段集约利用状况。
(二)评价目的
1.判断公路建设各个时段集约用地状况,即判别公路建设用地当属过度状态、粗放状态、集约状态、不节约状态或相对节约状态;
2.反应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规律分布,即找出公路建设用地就集约状态、时间演进、空间分布间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公路建设集约用地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及不同条件下的作用力;
3.实现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即最大化发挥公路建设集约用地潜力和提高公路建设集约用地水平及程度,并基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公路建设各环节、各阶段的有效集约用地的方法;
4.为用地管理及决策提供科学为全面的技术支持及依据;
(三)评价原则
就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方面,其主要包括:前瞻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适宜性原则、代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特殊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及现势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及规范性原则。
三、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框架设计
(一)设计基本要求
为了实现公路建设整体用地系统的集约、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框架设计应该严格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发展效率的要求
公路建设集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效率。就经济学而言,要实现区域的发展,其考虑的首要任务为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若将其落到具体事物上,公路建设集约用地便为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换取最大的效益,亦可说成第一位――公路建设质的发展;第二位――公路建设量地发展,则应该最大化降低土地资源承受来自单位经济活动的压力。
2.发展协调性的要求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涵盖了社会评价、经济评价及生态评价,评价过程的核心在于社会评价、经济评价及综合生态评价。全面评价公路建设项目的内容有环境评价、社会评价、技术评价及经济评价等方面。影响公路建设用地系统评价的因素主要有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利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则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框架设计必须坚持公路建设整个用地系统与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等间协同性发展的原则。
(二)设计思路
1.公路建设用地结构
公路建设集约用地应该坚持结构合理化原则。通常情况下,公路建设用地结构应该立足于土地用作公路建设后结构特点、土地被占用前结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产生的效用直接决定于其不同的结构特点,则公路建设用地结构的合理性是其用地集约性得以体现的重要途径。
2.公路建设用地功能
公路建设用地功能优化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公路建设用地变化间协调程度的优化、自身优化。公路建设用地功能自身优化属于过程优化,其主要包括从公路建设立项、可行性阶段、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营运等阶段的优化。公路建设用地功能不同阶段优化状态主要通过土地破坏防护措施应用、工程节地措施、投资力度等不同侧面得以反映。若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公路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则两者处于协调程度优化状态(或公路建设用地集约状态)。笔者认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与公路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协调程度可以很好地通过弹性指数得以体现。
3.公路建设用地效益
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要求公路建设在综合平衡条件之下,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社会及经济效益最优。实践证明,公路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公路建设过程中稍不注意,势必会造成土地资源消耗,并为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公路建设及运输可持续发展要求公路建设用地效益主要体现为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那么,公路建设用地综合效益最大化要求不能过渡保护环境及资源而忽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公路的要求,亦不能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换取社会或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框架设计要求生态环境、资源、社会及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总结
参考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性质、目的及原则,可将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可划分为指标层、要素层、准则层、目标层,则笔者认为实行综合指数法构建框架结构意义重大。此外,针对现阶段我国公路建设比较效益过低、经济社会与公路建设步伐间发展现状不协调等,均要求合理控制公路建设用地,积极推进我国公路建设用地健康、可持续、集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正宇,钱晓东,李珏等.建立高速公路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J].中外公路,2010,30(2):255-258.
[2] 王修江.公路设计中集约土地资源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
[3] 邓小华,王礼志.公路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及实现机制[J].交通企业管理,2010,25(5):50-52.
篇10
为了做好东高线(高速公路连接线)、石龙线及东边线改建工程征地动迁工作,维护被征地动迁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参照《辽宁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交通厅等部门关于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征地动迁补偿实施方案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高速公路征地动迁补偿(细化)标准>的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征地动迁的原则和内容
1.认真贯彻辽宁省和*市人民政府公路建设指导方针,坚持“政治动员、行政协调、政策倾斜、经济补偿、各方支持”的原则,依法征地动迁。
2.征地动迁内容为公路设计规划红线范围内的土地、建筑物(含构筑物,以下同)和各类设施。
3.征地动迁涉及的土地、建筑物和各类设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东港市实际,依法给予经济补偿。
二、征地动迁补偿标准
1.东高线改建工程涉及的土地征占、房屋等建筑物和各类设施拆迁,补偿标准参照《辽宁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交通厅等部门关于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征地动迁补偿实施方案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高速公路征地动迁补偿(细化)标准>的通知》执行。
2.石龙线、东边线改建工程属于县级公路大修项目,涉及的土地征占、房屋等建筑物和各类设施拆迁,按照东港市县级公路大修改造相关政策执行,原则上由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农场自行承担。
三、部门责任分工
公路改建工程征地动迁工作由市交通局负总责,相关乡镇、农场、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负责工作配合。
市交通局负责征地动迁数量的核定以及补偿费用的发放工作。
相关乡镇、农场、街道办事处负责所属行政区域内土地征占、建筑物动迁、动迁户宅基地安置、回迁房屋水电设施配套等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工程用地、动迁户宅基地的审批和核量工作。
市人武部负责协调解决工程建设涉及部队所属土地、设施的征用和动迁工作。
市水利局负责工程水利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市林业局负责工程施工中林木手续办理工作。
市城建局、广电局、东港供电分公司、农电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等部门负责按照公路建设规划设计要求,对各自所属自来水管线、有线光缆、通讯光缆等设施自行动迁改造,由市交通局补偿适当成本费用。
市局负责配合乡镇、农场、街道办事处做好工程征地动迁的接待和社会稳定工作。
市公安局、综合执法局、政府法制办等部门负责工程征地动迁秩序维护和其他相关配合工作。
四、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公路建设是公益事业。加快公路建设步伐,提高公路建设水平,对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服务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单位、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对公路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服务和服从于公路建设大局,积极为工程建设创造宽松、便捷、和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