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校有关的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9-26 18:2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与学校有关的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校会计;管理;财务
要想管理好学校的财务,学校会计首先就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较强的政治敏感度。思想得过硬,才能严把财务支出的关口。学校会计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和领会有关学校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无论收入还是支出,都要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进行,绝不能触碰法律法规的底线。作为学校的会计,一定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对党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牢记在心,特别是有关财务的法律法规必须全面掌握,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这是学校会计管理好财务的基本前提。
学校会计在工作之余必须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与自己业务相关的政策法规要学懂弄通。同时,还应该注重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比如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即使自己不能取得资格,经过学习后,也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学校会计还要做好校长理财的助手。学校校长是学校财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对学校财务管理的好与坏,取决于会计这个助手工作是否严肃认真,是否给校长提供了真实的账目信息。学校会计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严肃财会手续、做到日清月结外,还要经常向校长汇报当月或者当日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让校长及时清楚地掌握学校的财务状况,做到收支心中有数,合理安排学校的开支。有些开支还有必要向校长请示,在校长允许的情况下才能支出,切不可擅作决定。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管理着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工作很忙乱,有时会导致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出现疏漏。作为学校的会计,必须要理解校长,做好校长的助手。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向校长汇报近期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让校长对当下学校的财务有个大概的掌握,以利于校长对学校资金的使用。
学校会计工作一定要勤勉,对于发生的收支条据,要及时入账。必须按照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做到日清月结,账目要准确无误。
我做学校的会计工作多年了,工作中,我一直对自己高标准地严格要求自己。这些年里,我自学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笔记也有厚厚的一摞,目的就是能用法律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我是个细心的人,也是个勤快的人,所以,每当学校发生一笔账目,我都及时填写入账。这么多年下来,我管理的学校账目没有发生一点差错。即使偶有差错,我也要不吃不睡把~目弄清楚,否则就是吃不下睡不着。
要想管理好学校的财务,学校会计还应当做到对于不合理的支出坚决杜绝。学校会计一定要具有敢于抵制不良现象的勇气,对于不合理的支出,无论是谁拿到你面前的条据,都不能予以接受,哪怕是校长让你支出的不合理的支出。比如,发给教师的补课费,不合理的招待费等。我们理解学校会计在这些问题上的难处,但这本来是会计的职责所在,你要想当好一个学校的会计,就必须具有这种勇气。不要怕得罪了校长,其实说到底,你这样做既是行使了你作为会计的职责,更是帮助他人改变了不合理的行为,时间长了他人还会感激你的。
其实,在多年从事会计工作的过程中,上述情况我多次遇到。有的是个别老师拿来的经过校长签了字的条据,但这样的支出是不合理的,我就拒付。当时老师很生气,但我要跟他讲清楚为什么不能给他核销的道理。有的老师理解了,但有的老师最终都不能理解。对此,我只能按照财会管理制度来衡量,即使他再不理解,我也不能践踏法律的底线。遇到这种情况,我每次都是婉转地跟他们讲,这个条据我为什么不能接,为什么不能支付。最初几次双方都很尴尬,但次数多了,他们也就不为难我了。
学校会计是学校财务的“保安”,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工作中必须严肃认真,他又是学校资金走向的把关人,学校的资金到底花在什么地方,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学校会计心里最清楚。事实上,学校的资金必须向教育教学倾斜,主要的支出必须花在教育教学上。任何脱离教育教学的开支都是不合理的。作为学校的会计一定要明确这一点,当你本着这一出发点来开展你的工作,那么,你就是在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了你应有的贡献。
篇2
(家长向学校保证)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杜绝或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学生家长,我与学校签订交通安全保证书。
1、认真学习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自身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为学生树立起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良好形象。
2、对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交通安全教育,增强他们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3、不让学生乘坐农用车、报废车、拖拉机和无牌无证无运营手续的车辆上下学,不乘坐超载车辆。及时向学校及有关部门举报运载学生的可疑车辆。
4、切实尽到家长的职责,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上下学途中的交通安全。
以上各项我保证做到,请学校和老师予以监督。
学校(章):
家长(签字):
校长(签字):
年 月 日
安全保证书范文(二)
上帝是公平的也是吝啬的,他只赐予每个人一次生命,所以我们必须珍惜。生活中交通安全与我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就像我们的朋友。日日夜夜都守在我们的身边,教育我们,劝戒我们。
生命是宝贵的,人的一生就只有一次生命,我们应该爱惜生命。注意交通安全也是爱惜生命的一部分。现在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于非命的人太多了,难道他们不是死的太冤枉了吗?现在城市交通繁忙了,像这种悲惨的交通事故在国内多如繁星 因为我国交通事故死伤率居世界第一。所以,无论交警在不在场,我们都要自觉的遵守交通法规。例如:过马路要看清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要走人行横道,不得翻越交通护栏;未满12岁的儿童不得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能在马路上三五成群地玩耍和嬉戏……我们小学生不仅自己要遵守交通法规,而且发现有人违反了,应及时地批评、劝阻。
让我们把“交通安全”这四个字在心里永远扎下根,让全世界人民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交通事故永远在我们生活中消失,让我们的明天充满鲜花,充满阳光。那么,交通安全便是你最好最好的朋友,它将永远保护着你,带给你幸福。让我们争做文明守法的好少年吧!
我们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为了我们的明天,为了国家的明天,我与班主任老师签订交通安全保证书:
1、认真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强化自身交通法制观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2、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骑车时靠右行,不并行,不撒把,不飙车,按学校规定的路线或最安全的路线上下学,放学后按时回家。
3、不乘坐农用车、报废车、拖拉机和无牌无证无运营手续的车辆,拒绝乘坐超载车辆。对运载学生的可疑车辆及时向班主任及学校领导汇报或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
篇3
(一)深入开展有关社会和谐稳定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继续开展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的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治安、、民族宗教、反以及金融危机下企业发展等有关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平稳发展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深入开展有关经济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围绕社会管理创新,突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目标,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口计划生育、婚姻家庭、资源环境、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等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特定对象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努力提高执政为民、管理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深入开展有关廉政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围绕公正廉洁执法,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大有关廉政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围绕重点普法对象,全面提升普法效果
(一)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推进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确保领导干部集中学法每年不少于两次,不断丰富领导干部学法内容,落实好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二)以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为重点,加强公务员法制宣传教育。要以《公务员依法行政读本》为基本教材,抓好公务员学法用法,确保学习和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两次、40学时,进一步落实公务员学法考试考核,规范行业执法程序和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
(三)以增强守法意识为重点,加强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各中、小学校,要认真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坚持发挥学校法制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兼职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的作用。要适应青少年特点增强法制教育的引导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积极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对社会服刑人员、安置帮教对象等重点普法对象,通过培训、讲座、集中学习等方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促进普法开展。
(四)以推进依法诚信经营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各企业、企业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资委、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与职工的权利义务意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五)以促进民主管理为重点,加强农民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落实、司法部、民政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加强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各村居要大力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以及与农民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农民工自觉守法、依法维权能力,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帮助,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要继续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三、围绕创新方式方法,全面启动普法
(一)充分发挥各级普法宣讲团的作用,利用各类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和宣传月活动,开展普法巡回宣讲活动。
篇4
教师是社会上特殊而崇高的职业群体,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和凝聚、传播社会文化的中坚力量,理当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楷模。全面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形势下提升教师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客观需要;既是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职业行为的时代需要,又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内在需要。
一、提高教师法治素养是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核心内容有三,即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些规定和要求必须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融入或渗透到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生活和学生管理之中,最终要切实落实到教师身上,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神圣职责在于:既教书又育人。其中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但更为重要的职责是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终身受益、终身难忘的教师,往往是在课堂的学科教学中和日常学生管理中善于挖掘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法律精神并向学生传播的教师,往往是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让学生对教师印象深刻、终身难忘的,不仅是教师传授的知识,更是教师的育人作为,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适时进行的思想品质、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法律精神教育。最好的育人方式恰恰是寓于学科教学或知识传授之中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内在地包含着育人魅力,内在地包含着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法律精神。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不称职的。目前,还有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育人不是自己的份内事,只是德育课教师的事,自己只管教好书就行了。这是不称职的表现,也是不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表现。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的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由此可见,所有教师都有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法定职责,都应当把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渗透或寓于课堂学科教学、学生生活和学生管理之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新形势下,在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新任务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并着力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普法工作;教师应当自觉学习相关的法治知识,充实调整知识结构,提升自身法治素养,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建立完善教师法治培训制度。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依法治校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同样要以制度作保障,同样要建立完善教师法治培训制度。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和教育部普法办《关于贯彻全国教育系“六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加强教师普法工作的通知》都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做好教师法制教育、培训工作,把法律理念和知识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积极推动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增加法制教育课程,为教师普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完善教师法律培训制度,在教师的任职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国培计划’课程体系中,明确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学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重要的和新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要实现全员培训”。这些规定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建立完善教师法治培养培训制度。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高度重视教师普法工作,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高度,将教师普法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为新形势下提升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要在师范院校和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增加法制教育内容,将宪法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列为师范教育必修或选修的内容,整体提升准教师的法治素养,为教师普法工作和为教师对学生实施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要在教师准入即教师资格认定中,将申请教师资格者掌握相关法治知识、法律法规内容的情况,列为必要的测试或考核内容。四是要在教师的任职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近两年启动实施的“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各种教师培训中,把法治知识、法律法规列为必要的培训内容,纳入培训课程体系,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同时,鼓励各地推行或试行教师法治知识合格证制度,将教师是否取得此合格证作为认定教师资格和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和晋升的一项条件。五是要明确教师普法教育或法制培养培训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和掌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要全面学习和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制度和精神,树立宪法意识、公民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要围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要求,学习和掌握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六是要加强教师全员培训,即对已经颁布施行的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重要教育法律法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教师切实熟悉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规范、精神和内容;对新颁布施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也要组织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三、着力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虽然经过20多年的普法教育,我国广大教师的法治意识有了普遍提高,法治素养也不断增强,但少数教师依法执教意识淡薄、个别教师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现象仍时有发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根本落脚点就是要提高教师依法执教、依法施教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促进依法治校,促进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形成浓厚的学校法治文化氛围,全面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要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宪法、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明确教师依法执教的法定依据,即教师的法定权利、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一要通过组织学习宪法及相关法律,使教师明确作为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切实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并认真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和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二要通过组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明确教师的法定权利、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我国教师法集中规定了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教师的法定权利有六项,分别可以简称为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教师的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也有六项,分别可以简称为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思想教育义务、尊重学生人格义务、保护学生权益义务、提高水平义务。此外,其他教育法律法规以及一些地方性教育法规,对教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也作出了一些明确规定,如有的地方性义务教育法规就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学生有偿补习活动,不得到校外社会办学机构有偿兼职兼课,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办学机构举办的补习活动。”在推进依法治校的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应当进一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的法定权利、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准确把握其内涵,并全面把握其他法律法规所作的禁止性规定,让教师充分行使法定权利,全面履行法定义务,自觉远离禁止性规定。同时,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熟悉和掌握学校、教师保护未成年人的职责,以依法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三要通过分别组织学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深刻把握教师职业规范的内涵,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教师应当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心中的法律,敬畏之、尊重之、恪守之、遵循之,为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四要通过组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典型案例,明确作为教师应当禁止的违法行为。教师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应当知法懂法守法,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规范,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得应当作为而不作为,更不得乱作为。教师应当熟悉和了解作为教师应当禁止的违法行为,以增强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常见的教师违法行为主要有:(1)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2)侮辱学生,主要表现为讽刺、侮辱、谩骂学生,致使学生人格尊严和心理健康受到伤害;(3)侵犯学生财产权,主要表现为非法没收、罚款和乱收费等;(4)限制学生人身自由;(5)侵犯学生隐私权;(6)对学生进行非法搜查;(7)违法对学生进行负面宣传;(8)对学生进行害;(9)不作为或过失的失职行为,如对在校生未尽教育、管理、保护责任;(10)随意剥夺学生受教育权;(11)学术剽窃,等等。教师应当通过学法知法,准确把握自己的“权利边界”、“义务边界”、“职责边界”,摒弃一切违法行为。
四、着力加强法制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提高学校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需要建立一支专门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法学教师队伍,对师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师范院校除了在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中应当增加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法治课程外,可以增设法制教育教学专业,为中小学实施法制教育提供师资力量。中小学校应当积极引进和培养专门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或者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建立中小学法制课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负责开展法制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能力培训”;“本规划实施期间,要采取国家和地方分级培训的方式,保证每所中小学至少一名教师接受法制教育能力培训”。这就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落实专门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专职或兼职的法制课教师的培训,“六五”普法期间每所中小学至少有一名法制课教师接受过法制教育能力培训。此外,根据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的规定和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中小学认真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并着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既能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解决中小学教师普法教育问题,又能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达到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双提升”的效果。
篇5
1.由德治和法治的内在规定性决定
德治和法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也是引导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管理的两种不同手段。德治着力于动机的塑造,通过提高人的内心觉悟和建设人的动机,来端正人的行为,其最终落脚点是人的觉悟。而法治侧重于行为的规范和塑造,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和建设人的行为,其最终落脚点是人的行为。德治直接治“心”,使人不想违法;法治直接治“行”,使人不敢违法。因此,道德对人的约束,是从内到外,通过思想内化实行管理;法律对人的约束,是从外到内,通过外来约束实行管理。同时二者又是互相补充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德法并举的现实依据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德法并举的现实依据。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治国模式进行了探索创新,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种治国方略强调的就是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主张德法并举。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还指出,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二、构建依法管理工作机制
1.要依法建立健全校内法规
所谓校内法规,是指一个由符合宪法的法律,符合法律的法规、符合法规的规章等构成的统一、协调、有序的系统整体,是学校根据国家、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而制定的对于学校各种事务实施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国家、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法律法规的延伸和具体化。国家、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具有全面性和宏观性的特点。而学校的各种事务是微观的、具体的,只有把这些法律法规具体化,才能有效地实施对学校事务的管理。
2.要依法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篇6
关键词:中小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现状法律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校中小学生人身损害伤亡事故频繁发生,且有大幅度递增之势,学生受到人身损害后,一旦涉及赔偿纠纷时,善后处理十分棘手。原因是一些受害学生家长法律意识淡薄,动不动就无理取闹漫天要价,或停尸校园哭天喊地,或走进“公堂”闹访缠访,或借助媒体大加炒作,借机施加种种压力迫使校方不得不承担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这一现象,不但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教育的发展,并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试从法律的角度,就我国在校中小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在校中小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处理现状
本文所说的中小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是指受害学生及其监护人与所在学校之间的作为平等主体的民事赔偿纠纷。这种民事赔偿纠纷,我国民法、教育法律法规对其专门规定比较少见,司法解释也未详尽,而部门规章比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处理办法》)既缺乏解决纠纷的效力性,又缺乏赔偿方面的可操作性。所以从目前看,主要有以下现状。
(一)赔偿主体不明确
在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中小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时,赔偿主体并不明确。原因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很少有这方面的明确规定。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九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即:由主张赔偿的人(学生及其监护人)举证证明校方未尽到教育、管理和注意义务。如果举证不能,学校就无须赔偿,但此时又是谁来作为赔偿主体呢,法律也未作明确规定。又根据《处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无论是10周岁以上或是10周岁以下的学生,在校内受到学生、教师或校外人员致其损害的,则是谁侵权谁担责,校方只有存在过错时,才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而这种补充责任也并不是终局性的,校方还可以向“致害人”追偿。在这里,似乎明确了“致害人”是赔偿主体。再看《处理办法》第九条之规定,虽然列举了致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若干种情形应当由校方依法承担相应责任,同样也似乎明确了赔偿主体,但遗憾的是《处理办法》仅只是部门规章,如果案子到了法院,法官仅只作参考而已。因为部门规章相比法律法规,其效力较低,且不能作为判案依据。
(二)监护人主体资格未确定
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侵权责任法》,均未指出这种情况是否适用于我国在校中小学生遭受人身损害的情形。也就是说,学校是不是具有监护人主体资格,法律尚未明确规定。《处理办法》第七条的规定虽然明确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但又说“法律有规定的或者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监护职责的情形除外”,那么这些“除外”的具体规定在哪里呢?目前还查找不到相关法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的规定,校方对学生承担的主要是教育和管理责任,而非监护责任,虽然这种监护的有限转移是有可能的,但不能说成是监护权的转移,更不能说学校具有完全的监护主体资格。可见,学校虽然对在校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但这完全不等同于监护义务。关于学校与学生及其监护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按专家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有说是监护关系,有说是一种委托教育管理关系,也有说是一种法定的教育管理关系。
(三)学校负赔偿责任的比率偏高
应该说,在校中小学生人身损害伤亡事故赔偿纠纷,应根据伤害来源和致害主体等综合判断谁是赔偿责任主体,该谁赔偿就由谁赔偿。但遗憾的是,现实中的个案赔偿与法律的规定还存在一定差距,有时大相径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校中小学生人身损害伤亡事故涉及到赔偿纠纷时,学校承担赔偿责任的比率相对偏高。如云南某乡镇中学一位高中学生在下晚自习后因与校内学生伙同校外人员在校外发生群殴导致被杀身亡,后经几家部门调解,最后由学校赔偿56万多元了结纠纷。这种视学校为严格赔偿责任主体的做法,加重了学校的民事赔偿责任。另外,通过调研发现,许多涉案学校都是在多方压力下力不从心而又无可奈何地签订了赔偿协议后,无法得到保险公司的理赔,从而学校就负债累累。
二、法律分析
从上述现状看,当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处理明显存在着“赔偿高,诉讼少、调解多”的特点,究其原因,这与目前尚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是有关联的,尤其是与缺失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分不开。按照法理,在校中小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是一种法律事实,它应当由相关法律来调整和规范,而作为法律,其本身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而教育法律则更能适用于教育领域的各类案件。截止目前,尚无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因而对学校与学生间的权利义务性质也就难以界定,当发生在校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时,处理起来就困难重重。根据依法治国理念和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法治要求一切以法律为转移,任何纠纷和争端都应以法律作为最终的和最高的解决依据,包括中小学生损害赔偿纠纷。这就意味着“法外无权”、“法大于人”。通过对我国中小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问题的法律分析,根据民法学观点,学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除去一些民办学校外,它是属于公益法人而非营利法人。从权利义务关系上讲,其与学生及其监护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所以,今后处理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问题时,就应当理性一些,坚持原则,严格依法办事。
三、几点建议
(一)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
“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人,没了生命,便无从谈起。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多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这个年龄段,天性好动,且容易冲动,喜欢拉帮结派,喜欢打架斗殴,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最易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发育,他们有的性格脾气暴躁,遇到点挫折,就容易做出过激行为,或者自伤自残,或者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甚至生命;有的则对生命显得冷淡、冷漠甚至冷酷,其心狠手毒令人发指和不可思议。如云南某地12岁小学生将同班女同学在中午放学路上杀害后,下午仍然若无其事地端坐在学校教室里听课。因此,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意义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懂得了生命健康的重要,就可以大大减少或避免中小学生人身损害伤亡事故的发生,自然,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也就会大大减少。
(二)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教育法律法规
2002年,教育部出台了《处理办法》,如前所述,由于其法律效力较低,法院不能以之为判案依据而引用和适用。关于在校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在宪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未成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等实体法中,虽有相应规定,却未明确界定学校和学生及其监护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还存在立法上的空白。目前,随着社会对教育的不断重视,我国虽然已有以《教育法》为母法,其他为基本法并辅以一系列教育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相对完整的教育法律体系,但对在校中小学生人身伤害赔偿案件的归责原则、赔偿标准以及学校应该履行哪些具体管理职能规定得不够具体明确,因而在法律适用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障碍。因此,笔者建议立法机关要结合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立法经验,厘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尽快制定并出台《中小学学生人身损害赔偿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切实解决有法可依和依法赔偿的问题。
(三)建立学生人身保险救济制度
根据《处理办法》第31条:“学校有条件的,应当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中小学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这部规章已明确要求所有中小学校均应统一购买校方责任保险,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家长在自愿的基础上购买平安险和意外险,以完善各种保障体系,转嫁学校的赔偿责任,分散学校的责任风险。据报道,昆明踩踏事故造成学生6人死亡、26人受伤后,遇难学生可获得最少80万元赔偿金。而赔偿金来自校方责任险和学生平安保险。可见,将学生损害赔偿纳入保险范畴,从而使学生伤亡事故赔偿社会化。另外,政府可加大经费投入,增加学校学生安全预算开支,或者为学生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或者设立校园人身损害赔偿基金。有了这些保险救济制度,可充分保护受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学生伤亡事故赔偿纠纷的解决。
总之,正确处理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因人身损害问题引发的伤亡赔偿纠纷,对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解决我国中小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问题时,必须制定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和学生及其监护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赔偿标准和赔偿依据,找准赔偿责任主体,严格照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依法赔偿。
作者:黄 春 周小凡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崇龙.教育法规与政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
[2]黄训桂.校园内学生意外伤亡该由谁赔偿[J].云南教育(视界),2015(5).
[3]刘全德,曹全来.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篇7
实习情况已与家长沟通,家长知晓且同意实习。自觉按照学院与单位的相关规定,做到定期与学院辅导员老师、责任教师沟通、汇报实习情况。同时保证:
1、 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
如遇国家有关规定发生变化或出现紧急状态等特殊情况,本人执行学校有关规定和要求,并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
2、 不在马路上扒车、追车或抛物击车。
3、 不在马路上打闹、玩耍,不在道路上骑自行车。
4、 远离高压电器,不在高压线下玩。打雷下雨时,不在大树等易导电的物体下躲避。
5、 不看不健康的书,不进入网吧及娱乐场所。
认真学习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自身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为学生树立起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良好形象。
本人系_____省_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班 ________学生,被__________________录用,进入该公司(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实训。实习期从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6、 不抽烟,不喝酒,不玩火。
7、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食品。
8、 不爬树、不爬电线杆,不到危险的地方去。
9、 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以上几条,我保证做到,如有意外,责任自负。
将在学校学到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传达给家长,请他们对自己在遵守交通安全方面的行为进行监督与教育。
学生签名:
篇8
关键词:依法治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决议,同时将其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理念,作为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改革教育,转变工作理念,进一步对学生加大法治化建设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现实意义
一是随着高校大学生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地完善与深入。近几年在部分高校中,对于高校的管理方式方面,很多学生表示不满,针对这一现象,管理者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预防和调解各类问题和矛盾。虽然有所缓解,但是相对降低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而,通过法治化的方法管理学生工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学生自身的行为,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不满,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对于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立规范化的秩序,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也能进一步得到提高。二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顺应依法治校理念的发展。目前,虽然高校在针对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有一定的政策与措施,但是普遍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高校应通过与工作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学生管理。同时,也应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增强法律意识。三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高校来说,通过学生管理法制化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法治化建设管理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于国民素质和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基础薄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实施依法治校理念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在社会快速转型,高等教育加速改革的情形下,高校的规章制度存在滞后性、相关法律不健全,在部分合理的规章制度还存在违反上位法的现象,对新形势、新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空白等问题。另外,程序的不合理性也是高校法治基础薄弱的重要体现。
(二)教育主体法治意识缺乏。在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趋于传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高等教育等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是,各高校在组织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仍存在人治高于法治,管理者未能及时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权利和地位。同时,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普遍缺乏法治维权意识,进而损害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高校法治化建设力度不够。高校法治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纪律处分:一是由于高校在法治宣传教育过程中,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进而降低了学生的维权意识。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当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后,通常情况下,不会考虑高校的内部管理制度;二是在违纪处理方面,高校大学生只会根据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等相关政策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外界的监督和管理,进而人为降低了处罚的公正性、合理性;三是高校在处罚违纪学生时,没有高度重视教育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弱化了处罚的目的。对于高校来说,处罚违纪学生的目的,从根本上说不是为了处罚而进行处罚,而是借助处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纠正违纪行为,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守法意识。
三、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管理者、学生的法治意识。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直接关系到其办学信誉和质量,高校教师作为管理者,是否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我国,随着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关教育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为在依法治校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适时将法律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通过对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定期由学生宣传和校园宣传栏的方式在校园进行宣讲,开展法律选修课、模拟法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宣讲以及为学生管理者提供定期的法治管理培训,转变思维模式,以此来提高高校人员和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一种以依法治校为氛围的校园环境,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同时明确学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良好的法治环境熏陶与感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促使依法治校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尽管,在我国教育领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但是存在有关内容及文字含义的设计存在不完整,不明确,操作困难等问题。对于我国在有关立法表述中,应尽量做到语句表达明确,程序设定完整,建设完整的教育法规体系。明确高校在学生处理方面的权利范围,立法机构要及时依照有关程序和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根据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面对新的问题,需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进而最大限度地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做到有法必依。对学生违规违纪现象的处理,听取有关部门对校园管理规定的意见,对于现实生活中处理工作时是存在漏洞的现象,及时补充与完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的滞后性,有力推动法治校园的管理。
(三)重视道德规范与法治化结合。道德与法治作为上层建筑范畴,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法治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的行为;德治,主要以引导、说服的教育方式规范社会的行为。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发展中,法律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一是需要以德治作为法治的补充手段,来弥补法律的不足,通过德治与法治的相互补充来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二是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历练的摇篮,单靠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过于生硬,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道德的教育作用促进法治的建设,一个人守法意识的高低,受自身道德水平的影响和制约,通常情况下,道德意识越高,相应的守法意识就越强,同时也会降低执法成本,进而提升法律效益。
四、结语
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能够高效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以法治化手段构建高校的管理模式,不仅能提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也能正确填补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关缺陷。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符合历史发展之必然。
作者:许宁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平.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法治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0
[2]田怡萌,张怡凡.依法治校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5,22
篇9
摘要: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之下,开展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能够革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间资源共享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开展职业教育工作时间还不长,在学生的管理、教育等方面还不够完善,需要结合我国法律的保障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人才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需要合理制定职业教育法律规范和校企合作的规范化条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增大,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仅能促进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而且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具有深远意义。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保障机制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但是连接教学与生产的必要途径,还是连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重要枢纽。通过完善和优化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保障体系,促进高校和企业共同分享有效资源,促进校企间的密切配合,一起为教育事业和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构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是满足职业教育发展和时代进步需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加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1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1.1相关法律缺失
目前,校企合作已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展开,国家也制定了很多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教育法》《劳动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但这些法律中只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内容做简要的概括和总结性表述,并没有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合作形式、合作管理以及合作的主要项目等一些重要的细节进行详细的介绍或规定,仅和校企合作的一般法律法规起相同的作用。通过详细阅读这些法规后发现,这些指导性的法律文件都是用一些具有原则性的词语来规定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间的合作事项的。然而一些教育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做法截然不同,比如在德国这个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西方国家,一般都是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间密切合作,共同商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具体内容和具体的合作管理等事项,再分别制定一部相关的职业教育法,规定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时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并也明确了联邦政府和各级政府在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时的责任范围。此外,德国联邦政府和各级政府还颁布了多种相关法律来配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这些法律主要包括《劳动促进法》《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和《青少年劳动保护法》等,明确规定高校与企业合作期间学校、企业,甚至学生、企业员工的负责事项及相关义务,这就比我国只以一部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实施校企合作更具有现实意义。《职业教育法》中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规定不完善,并没有详细规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分别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法律对校企双方承担的后果及权利义务主体的相关规定缺失,致使出现高校想合作而没有法律保障,而企业没有激情参与合作的僵持局面[1]。通过查阅《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得知,这部法律仅规定了国内各企业都有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义务,但并没有详细规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相关权利,以及双方不履行合作义务所要承担的后果,法律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主体权利、义务规定得不明确,是校企合作出现诸多纰漏而不能顺利实施的最主要的弊端。
1.2校企合作内容缺失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参与以及支持高校职业教育的相关规定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进一步建设教师队伍,在相关政策法规上明确规定: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职业高校可以根据高校发展状况,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可兼职担任教师,相关单位以及部门应进一步提供方便。这一条例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建设师资队伍方面,有义务向高校提供方便。二是教师和学生实习细节问题,《职业教育法》中规定:“事业组织、企业单位应该接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和学生进行实习,对于上岗实习的学生及教师,企业应该提供一定报酬”。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法》对开展校企合作的有效保障。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高校和企业之间长久合作,单单依靠以上两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在职业教育的一系列过程中,在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建设师资队伍、开展学生实训、指导就业等方面,都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并给予一定的支持,企业不单要保障学生的实习状况,而且也要真正提高实习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之间的合作更应该追求“互利双赢”的结果[2]。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不但要强调企业需要履行的义务,同时也应该从多方面保障企业的权利,比如企业获得合作院校的合作权利、学生实验不得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学生实验实训应该尽量减少成本等等。在我国的《职业教育法》中,只是强调了企业所需履行的义务,却没有说明企业应该享有的权利,这对企业是不公平的。
1.3管理机制不完善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是在政府部门的管理下开展的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间的合作,这里所说的政府部门实际上主要包括企事业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讨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关事项,比如合作备案、合作管理、合作审查、合作监督等。但是首先,政府部门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相关管理机制,导致高职院校和企业间根本没有有效的制度规范,例如《驻场老师工作规范》《校企合作注意事项》以及《企业对学生的管理规定》等;其次,在校企合作期间,高校实习生和企业员工产生摩擦或实习生产中出现某些问题,也缺少“管理组”来解决双方纠纷,而“管理组”实际上可由实习生代表、企业代表、家长代表或学校代表中的一个或多个组成;再次,校企合作也缺少监督管理部门对实习生的实际实习表现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1.4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职业教育是诸多教育阶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有所不同[3],因此高校要不断变革其人才培养模式,适时改变课程安排,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形式。企业是对高校毕业生技能进行客观评价最具说服力的场所,是为高校传达时展信息的最佳平台,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职业教育法》却根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缺少相应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保障机制,很多法律依据也不能及时更新,导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没有相应的法律条例作参考,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
2关于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保障体系的创新
2.1在校企之间建立新的运营方法
唯有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运营机制才能保障学校和企业之间开展长期有效的合作,才能保证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准的人才。宁波市就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推动校企合作的全新升级,其主要的运行模式则包括: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高等院校的主动寻求参与、相关行业中介的加入以及企业的积极寻求促进校企合作;除了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校企合作的建设之外,还借鉴了其他地区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根据相关的法律条出规定,即规定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大力支持和鼓励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并且建立起合适的体系和机制,将校企合作所能产生的效果最大化,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行业内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作用;积极引导同行业的高等院校与企业展开有效合作;将同行业在资源、操作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成立相关部门和单位对校企合作、资源利用、校企合作所制订的项目进行审核和评估。
2.2为校企合作制定专有法律
一个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4],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专用法律法规,最大程度地保障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在开展校企合作时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的法律法规应当着眼于具体实践,要具有多样性,尽可能关注校企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不能盲目地对所有问题都使用同一种解决办法来解决和看待。考虑到我国当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与相关企业合作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制定诸如《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细则》这样的法律文件,明确高职院校、企业及政府部门各自的法律责任,正确对待校企合作体系下法律所赋予自己的权利及义务,由专门部门进行监督,从而确保校企合作能够合法开展。法律的制定不是单一的,需要考虑到其他法律法规的影响,不与其他的法律条文产生冲突,并且要做到无缝衔接。而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任意性条款和强制性条款的平衡,任意性条款过多会使高等院校和企业操作的自由度过大,会让法规成为摆设难以起到实际的作用;强制性条款过多则会捆住高等院校和企业的手脚,双方顾虑太多,使得校企合作不能取得预期效果,也会使法律失去其价值。教师和学生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单一的法规不可能将所有人员之间的关系理清。企业在接收学生进行企业培训时应当和高等院校签署相应的合同,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学生培训的时间期限、资历要求以及报酬多少都要明确,以保证在发生纠纷时,有明确的规定可依。
2.3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法律保障
经费是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实际操作中,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并不是简单的学校行为或者企业行为,而是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的职责。因此,在为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时,各方必须明确各自承担的义务,当然这个义务里面就包含各方需要承担的经费,而且还需要明确的法律支持与保障,在法律上确定三方经费问题,不仅仅是为了约束三方的行为,同时也是明确三方要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经费问题必须有法律保障,用法律形式把企业、政府、学校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的法律关系确定下来。在实际执行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约束,企业、政府很容易因为其他事情忽略了职业教育培训,用法律的形式把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绑在一起,三方必须履行各自的义务,才能很好地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能够保证校企合作的真正进行。
2.4对《职业教育法》进行实时更新和完善
传统背景下所指定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要在现有的社会背景和高等教育的全新要求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新的法律法规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应当对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更新,更新时还应当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制定法律时应当顺应国家总体发展规划部署,及时调整学校的课程规划,让职业教育紧跟时代的脚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应当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校企合作中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加以明确,对于合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和场地都要做出明确规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并且将这一合作体系下所能蕴含的价值最大化,进而激发各自的参与积极性,让各个行业都认识到校企合作的益处。
3结语
校企合作机制的产生是实现政府、学校以及企业之间利益共享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应当明确其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校企合作持续、有效、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聪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
[2]崔青青.“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创新教学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赵丽.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看《职业教育法》的完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5):36-38.
篇10
省住建厅:
自2011年“六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我局普法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住建厅的工作指导下,紧密围绕园林绿化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我局系统干部职工法律意识。现将我局“六五”普法实施情况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1、建立“六五”普法工作机构。为了切实加强“六五”普法工作,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局在“六五”普法工作的起始年即成立了由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的普法工作小组,普法工作小组定期和适时地研究法制宣传工作,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及本局工作实际,适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全局系统普法工作顺利进行。
2、制定“六五”普法工作计划。在“六五“普法开局之年,我局即制定了《“六五”普法工作计划》,该计划明确了“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开展普法工作的方法与要求以及实施步骤。2011年以来,我局在每年年初均制定当年度法制宣传工作计划,以更好地指导全年的普法工作。
二、精心组织,全面开展普法教育工作
1、认真组织好对全局干部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我局按照“六五”普法工作要求,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具体包括全市干部通用法律知识《宪法》、《物权法》、《国家赔偿法》等以及与我局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监察法》、《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福州市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福州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福州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福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有效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法律水平和依法行政自觉性。学习主要采取自学与网络学习、集中学习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六五”普法以来,我局每年采购一百余本的《六五普法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六五普法公务员法律知识读本》,于年初分发到各处室、局属各单位,确保每个干部职工都能读到普法书籍,方便全局干部职工的学法与用法。
2、加强对我局系统执法岗位工作人员法制培训,促进执法队伍建设。2011年以来,先后2次组织近百人参加全省行政执法资格考试,目前我局系统通过行政执法资格考试拥有执法资格证的人员已达58人。今年3月来,先后组织园林系统执法人员前往参加省住建厅和福州市政府法制办组织的全省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培训,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助于我局系统工作人员顺利通过全省行政执法资格考试,还有效提高了执法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法律知识。同时根据工作需要,举办园林绿化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班,邀请市法制办法学专家前来授课,进一步提升了我局系统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和业务素质。
3、定期对全局系统干部职工学法用法情况进行考核。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及我局普法工作安排,我局适时组织全局系统人员学习各类法律法规并安排参与网络法律考核。年底,组织全局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福州市干部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全体人员均按要求达到合格。
三、全面加强普法宣传,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
根据省法宣办下发的《关于开展“深化法律六进、建设法治福建”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我局积极做好“六五”普法对外宣传教育工作,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将法律送进机关、社区、学校、企业等,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园林绿化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遵法守法、爱护园林绿化的良好氛围,为建设法治福州、美丽福州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六五”普法以来,我局充分利用下属公园多、分布广以及拥有专业执法队伍的优势,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先后在公园风景区内组织开展数十次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先后走进天元社区、茶亭社区等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联合温泉小学、福州三中等学校开展园林志愿者活动的同时将法律送进校园;联合企业开展普法宣传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积极开展的法律“六进”活动,我局广泛宣传园林相关法律法规,营造爱护绿化、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福州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我局还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园林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园林绿化法律法规的公众知晓度。
四、“六五”普法中期取得的工作成效与存在的不足
“六五”普法开展以来,我局普法工作逐步进入制度化轨道。领导干部能带头学法用法,全体干部职工能联系工作实际,每年学法时间不少于40小时。我局每年的财务预算中均列出充足的普法经费,并保证普法经费能按时足额支出,确保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普法宣传教育过程中,与机关行政工作有关的国家基本法律法规和园林绿化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可以得到很好的宣传与普及。我局领导干部能自觉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类事务,园林行政执法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与执法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行政,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宣传,广大市民的园林绿化法律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更加珍惜爱护市政园林绿化设施与绿化成果。当然,由于经费、人员等方面的限制,我局在普法工作中还存在着些许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将继续发扬成绩,查找差距,增添措施,加大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力度,狠抓落实,努力提高法制宣传教育水平,开创依法行政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