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法律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26 18:2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法律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于法律基础教学学习内容多,知识量大,伸缩性强、学时有限,加上近年来教师在教法上有的面面俱到,有的单纯的填鸭式说教与灌输,结果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或搞别的“副业”,教学效果其微。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法律课堂质量,必须改革创新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下面是多年来笔者从事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法的一些粗线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在教学中采用有针对性联系实际的趣味性案例教学。坚持用案例对法律基础知识进行诠释,通过学生身边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例,引起学生反思考与探讨,真正做到以案析法,以案学法。课堂教学中通过以课本内容为线索,把《今日说法》《社会与法》等栏目中的经典案例搬到课堂。学习刑法的内容时,围绕一些重点罪名,罪与非罪(如掠夺与抢劫罪)。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置身案例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寻找存在问题,为理论知识转化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把理论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是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生命线。法律是“死”的,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如果那课程内容和案例联系起来,那么就显得“活”了。同学们就感到津津有味了。教学中,联系实际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即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国内外最新的政治、经济形势;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和疑点。由于所选的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与学生乐于面对挑战、思维敏捷、勤于思考的特点相吻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热情,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
二、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专题式教学
法律知识是以体系模式出现的,就像一家超市清点货物,将相同品种的货物规整在一个货架,这就是“专题式教学”所谓专题式教学法就是指围绕某个理论知识、社会热点、考试题型、考试心理等进行专题教学。这种方法,一方面摆脱了传统法律教学环节上的知识脱节,内容不连贯等弊端;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以基础知识为圆心,辐射相关知识的充分备课,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授课环节中更具侧重点,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具有明确性、方向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职生的专业,进行对口法律专题。如笔者担任酒店管理与导游专业的法律课程,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外,适当安排《旅游消费法律维权常识》的相关内容进行讲授,该法律案例贴近学生专业工作,如案例给导游“小费能够统一征收吗?”“游客猝死在酒店怎么办?”“乘客丢失财物谁负责?”等通过讲授——讨论——反馈——解惑——交流四个环节,让学生寓乐于学、寓学于乐。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职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以学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全体学生,要调动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就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其次,教师要改变以往授受式。填鸭式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理解和参与教学。第三,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人是最大的资源和财富,尊重人、理解人,才能开发人、解放人、才能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法律基础课集中了我国好多部重要的法律,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和法律规则,但由于课时限制,每部法律只能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造成大多数学生在接触这门课时认为枯燥死板,对法律课毫无兴趣。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必须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等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发挥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把交流、讨论、实验、合作、研究、表现、创造等机制引进课堂。还做到注重案例教育、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律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重点案例剖析,以案说法,举办有奖征文、法律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播放法制教育片,把社会实践“搬到课堂”等形式,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师、生的互动中;生、生的互动中;主动实践中;健康和发展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从而得到体验、感受、经历,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改革创新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德育实效,使学生能正确的行使权利,自觉的履行义务、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从而成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上接第121页
文明。而对于来自于其他文化圈,与汉语文化有着很大差异的留学生来说,非语言文化的教学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 向他们说明中国人谦虚谨慎的美德、对红色的偏爱、 热情好客等等内容,完全可以起到促进其语言交际、帮助他们“入乡随俗”的作用。 当然本着简单实用的原则,这些可以排在文化教育的后期, 因为只有他们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理解。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和对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的教学,二者之间即存在着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巨大差异。对于我们正在从事汉语教学和即将从事汉语教学的人来说,掌握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共同之处很有必要。我们不可以对两种教学的方法进行照搬照抄,但可以就其相通之处相互进行借鉴。希望,本文对于两种教学的初步对比分析,可以对汉语教学者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罗兰京子--《跨文化交际研究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洛阳师范学院
[2]张柔佳--《浅谈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原则》--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3]朱博 --《浅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吉林大学文学院
[4]鲁健骥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北京语言大学
[5]张义萱--《浅议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梁萧,赵蕴萱--《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策略初探》--山东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7]杨津津--《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浅议》--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学院
[8]龙青然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南开大学汉语教学中心
[9]郭掌印,李鸿亮--《关于加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拉萨市范高等专科学校
[10]凌娟--《关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
[11]张英 --《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篇2
关键词:薄弱 法律 教学观念
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模仿能力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自身缺乏自制力也很容易受到不法行为的诱惑,走上违法的道路。所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对他们自身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
这个阶段错误或者产生误导,将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造成很大的隐患。另一个角度来看,普法、用法是法治社会的必须条件,学生懂法,社会的法律氛围和法律的威慑力都会逐渐提高。
但是中学生的优点也是他们的薄弱之处,初中生认识水平、能力都比较低,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其实问题的发生都是有长期隐患的,等待问题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后就为时已晚了。这与中学生法律意的培养没有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有着直接关系。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中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当前在课程中出现的法治意识问题
第一,时代性不强。我国中学教育中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都是穿插在《道德与法治》的课本当中的,由于升学压力没有专门的法治教育课,专职的法律老师也没有,学生、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就决定着法律知识的传授效果。一系列因素导致中学生法治意识薄弱,学法氛围不够浓厚等现状,还好目前新更改的教材已经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改进,许多法律知识不仅明确而且实用。只是教师的教授方式还有待改进,目前来看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对法律的需求,更没有了解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当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这久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跟进教材的变化,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让法治意识培育有明显的效果。
第二,过于单一的培育途径。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对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还是停留在理论灌输为主,形式化的东西过多,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是简单的普法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告诉学生有哪些法、哪种法,没有办法让学生参与或模拟参与到某种法的运用。真正的了解到法律的作用,法律的知识。学校的应试考试使得《道德与法治》中法律知识的传授比较零碎,缺乏实践的检验途径,学生单纯的背会某个法律条例,并不会在乎他有没有深入理解并且知道在哪可以运用的到。内心有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第三,应试化教育影响严重。新课程改革后,《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在教c学的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一切的理论知识要让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感受到。教学应当回归学生活,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今学校教育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一味地关注升学率,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学生是否需要法律常识,忽略了学生是否需要掌握法律运用能力,忽略了中学生的法律修养。法治教育本身在应试教育中的地位不高,有些法律常识不是必考点就被忽略。许多学校不管这些内容是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多么的重要,完全毫无道理的放松了对学生法治观念方面的培养,认为学生当前在学校学习,法律的应用、法律意识的培养都是大学之后的事情,目前还顾不上这些知识的学习。
另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就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法学专业出身。入职之前的专业把控不严格,没有特殊专业要求,许多初中教师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法学教育,只是凭借自己对法律的理解进行授课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概念、原则、制度等基本知识的解读就会略显浅薄。这样有着很大的风险,如果教师本人法律知识丰富,那还可以弥补,如果教师自身就对初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没有重视起来,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差。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发现虽然有些教师意识到了法治教育不容小觑,但自身水平有限,在进行法律案例分析教学时,品德课教师描述案件本身浪费太多时间,反而将违法者所承担的法律惩罚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一带而过,教师自己对法律知识却是一知半解,更无法对学生引起深刻的自我反省。
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建议
首先,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浪潮下,教师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要,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适当选择法学专业,一方面弥补法律人才的确实,另一方面可以培训之前不是法学专业的教师,一举两得。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承担者,是第一责任人和直接推动者。只有紧跟时代要求,对于在职教师进行法律教学进修,从教师内心重视法律的作用,让教师认识到法律意识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提升师生共同的法治文化意识努力创造为校园中每位教职员工学习法律规章制度的机会并贯穿教师学习培训始终,帮助教师知法、懂法,树立高尚的师德与法治意识相结合。每年的新晋教师中一定要有法学专业方面的毕业生,使学校教师队伍更专业化。
再次,建设高素质的法治教师队伍。法治意识培育是一项集理论与实践以及必要的政治、法律学知识于一体的涵盖范围广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工程。所以从教学承担者上下功夫是关键。第一,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在教师招聘入职环节就应当从源头上做好把关,适当加入一些有关法治意识考核的内容;第二,加强培训。不同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拥有一支规模相匹配的以法学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在能够教学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外界相应的法律规定变化和案例情况,对于其他教师和学生学习都有促进作用。第三,强化持续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不断学习法律知识,研究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有效策略,加强自身法学素养,从而更好地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1]左勇.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08).
[2]何丽丽.思想品德教科书的法制教育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篇3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的深远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对初中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初中生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质量。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无疑离不开国家的重视、社会的正确熏陶、家庭的科学培养及学校的思想教育。1.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法制的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这得从初中生所受到的法律教育和熏陶说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功能,让初中生能从潜意识里认识到自己不良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的行为。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的增强,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己日后走向社会的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预防犯罪的作用。思想品德课中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这点是显而易见的。2.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法制观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基本国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随着我国普法教育的宣传与深入以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促使法律成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所遇问题的手段。有些初中生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主要就是没有养成基本的法制观念。对于事情是对是错、是否合法,初中生应具备起码的识别能力。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上不良的现象以及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都会考验初中生的法制观念。初中生遵纪守法,做法律所提倡的,拒法律所禁止的,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他们在正确的法制观念下享受学习和生活。3.法制教育有助于约束初中生的行为。初中学校应在初中生入学前,大力宣传校规校纪,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法制教育予以充分重视,使即将长大成人的初中生明白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渴望像大人一样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叛逆心理很强,对家长和教师的话语往往持怀疑态度。思想品德课在乎对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识的科学培养上。触犯校规校纪是要受到学校处分的,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在校规校纪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既有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从思想的源头上约束初中生的行为,避免其在不经意间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扎扎实实开展好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法制内容授课上,通过一些预定背景的设置,教师就能够更好地让初中生融入课堂中,同时多提供其融入社会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其就能够大胆开口,互相讨论,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学到一些必备的法律知识,有助于其把心灵美和行动美结合起来,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做人[2]。1.明确初中生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中,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及相关义务都做出了规定。未成年人未满十八周岁,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遇到问题时,应首先想到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对法律所赋予的相关义务也要依法完成,比如,义务教育就是初中生的一项重要权利,但也是其必须尽的义务。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才能在以后走向社会时发挥更大的人生价值。只有明确了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才能在面对不良社会现象时,更好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也才能更清楚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设置特定背景,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法制教育的课堂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善于设置特定情境,模拟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初中生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亲身体会到法制教育带来的益处,更进一步明确自己如果通过法律保护自己,同时更能预见到自身如果走向违法犯罪有可能带来的危害。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充实法制教育,如请见义勇为的英雄模范人物来课堂上现身说法;与当地法院建立长期联系,让初中生在法庭上亲身体验法官的审判过程,从而领会法律的威严和魅力,等等。这些措施在提高初中生法制素养上无疑是非常有效的。3.明确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法制教育可以达到普法的作用,让初中生从青少年时期起养成良好的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但这一作用的体现,离不开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德育。只有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成果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法制教育对初中生的德育水平提高无疑也是有利的。将德育的效果和法制的教育效果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初中生去自觉地守法。法制教育和德育都离不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付出和努力。初中阶段任教教师一起与思想品德课教师努力,通过教师们的熏陶,在知识的学习海洋中,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效果就能得到更好的巩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大基本治国战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实际效果,就是使初中生能够自然地在内心和行动上均符合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4.法制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一起努力。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是学校一个机构所能全部承担的。在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国家和社会从正面多领导、多宣传初中生的行为,也更需要家庭付出实际行动,在孩子有不良思想苗头的时候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一同努力对其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的作用,使其明确法制知识的学习对自己成长的积极意义。国家的重视、社会大环境的正确引导、家庭对初中生的负责任教育,加上学校的科学教育,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对其人生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三、结语
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信息时代影响更为深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犯罪规模在扩大,不仅仅会影响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加强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越来越重要[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谁都应该明白。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历程是个长期过程,不是一朝能成就的,需要长期不懈地为之奋斗。只有经过一代一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努力,才能使法制教育的种子在一代一代的初中生身上发芽,最终才能长成法制教育的参天大树,让每一个初中生生活在法制的阳光之下,这是一个长期的使命。
作者:程国建 单位:福建省长乐市漳新中学
参考文献:
[1]闫玉芳.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法制教育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110.
篇4
关键词: 班主任初中生法制教育对策
近年来,初中学生的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新闻媒体上报道的一些未成年人包括初中生参与的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和群殴、寻衅滋事等暴力型及性犯罪等案件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绝大多数案犯不良道德行为严重,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面对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怎样让我们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避免我们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新时期班主任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做好问题学生的预防工作
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对初中生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预防教育的有利时期。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肯定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进生”,他们虽然为数不多,但也不容忽视。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认为,转化后进生的最好方法是学会用爱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后进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要真正公平地爱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真正当成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问题学生缺少自信,缺少关爱,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常被冷落,因此,班主任应该多关爱他们,肯定其每一个优点和进步,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关心和温暖,然后引导他们反思自己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让问题学生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些擅长的事情,多肯定表扬、激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比如很多问题学生比较好动,那么让他们在运动会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在为班级争光的同时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也促进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班主任要把爱心渗透到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育应该是温馨的、洋溢着浓浓的爱意的,班主任要把自己融进学生之中,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学会爱、乐于爱,使后进生在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并得到感化。要把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教育初中生要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刻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做好问题学生的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减少和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丰富班级文化生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我们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班主任要设法丰富班级文化生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围绕法制教育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各类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问题专题讲座、法制辩论会、法制演讲比赛、参观访问法制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现实生活,增长见识,增强抵抗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让学生观看法制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通过写周记、写小论文、写心得体会等,加深自身的思想认识,促进初中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开展相关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如胡总书记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让初中生知荣辱、树新风;感恩教育,使初中学生学会感恩,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做社会的合格公民。通过家长会、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等活动教育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要教育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内心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消除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因素,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又是班级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因此,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不良的思想观念对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得许多学生的内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使我们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班主任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相关技能后,可以利用班主任自身工作的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日常教育工作中去,使班主任工作更具实效性和科学性。班主任可以把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走上违法犯罪的具体案例,来教育学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有问题及时与老师及家长沟通,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当然,班主任也要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合作,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青春期辅导、业余生活的指导、人际关系辅导等。特别是要针对青春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相应的辅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正确认识早恋问题等,来帮助初中学生顺利适应青春期的成长,预防相关不良行为和问题的产生。由于班主任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多,也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把法制宣传资料变成心理辅导的素材,并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如把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引以为戒。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只有从学生内在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去寻找预防的对策,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预防初中生违法犯罪,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作为学校班级日常教育管理的主要工作者,班主任必须肩负起这一重任。在教育方式上,法制教育也不能单纯依靠法律知识的灌输,班主任应该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密切关注问题学生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初中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工作,以此来促进法制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生 公民责任意识 思想品德课 培养
公民责任意识是伴随着“公民”这一定义而发展形成的一个概念,它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认知和感应。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智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人,每个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都应该就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进行积极思考。
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初中生公德意识淡薄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社会稳定的根基。经过初级思想政治教育,初中生普遍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具备了较强的权利意识,对社会主义新时期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理念有了更强烈的追求。但是,整体来看,初中生所具备的法律知识远不能满足现代民主法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初中生法律意识、民主意识较为淡薄。如许多人对法律的认识还停留在遵纪守法的基础层面,但是他们自己在遇到不道德或者不法行为时,并不会出面制止。其次,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公民”角色,在行动中常常会出现知行不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因此,可以说,为了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加强公民责任意识培养。
2.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和激荡,从而给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青少年作为未来的一代,肩负着赡养父母、建设社会的重任。社会的发展要求青少年群体要不断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承担应有的责任。这就要求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挖掘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巨大的责任潜能,激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等良好品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庭感恩、对集体负责的人。思想品德课程要求与公民责任意识培养中的某些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不但可以教会学生辨别是非,对自己负责,还能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因此,可以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策略
1.明确思想品德教学理念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公民意识知识,还要关注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使学生通过知识应用、现象思考去完善自身人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以身作则,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认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
2.丰富公民意识教学内容
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单纯好动等特点,单纯的课堂教学和教材教学难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社会热点话题和社会现象拓宽公民意识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找准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着力点,对初中生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现有教学资源,在真实、生动的案例中渗透法律和责任意识教育。如在七年级上冊(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保护自我”一章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山西黑砖窑”、份子伤人事件以及社会上出现的砍杀小学生事件,教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判断身边的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智慧保护自己。
3.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公民意识教学效果,合适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摈弃传统的单纯的以理论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心理特点,灵活采用多样教学方式来教学。就目前来说,常见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榜样示范法、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不论是使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进行教学设计,将公民责任意识培养贯穿教学目标、策略和评价的全过程。如在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做意志坚强的人”一章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曼德拉、张海迪、桑兰等名人事例,教导学生树立坚强的信念,从挫折中领悟人生。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磨炼个人意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个人意识和社会进步的理解。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促使学生开展互助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对学生学习和公民责任意识培养来说,都是有利的。
4.利用社会实践,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仅仅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理论教育,难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学校和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责任教育时,以课堂为基础,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接触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丰富学生阅读,增强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就目前来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可行的社会实践形式有研究性学习、参观访问、参观调查、社会服务等。教师要积极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来审视一切,让学生通过自身观察了解社会、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增强社会公民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社区法律宣传服务中,教师可以结合法律尊严、社会责任等知识,让学生明白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责任意识。
5.打造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合力
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打造教育合力,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是提高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校及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在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突出公民责任教育。需要指出的,在教育合力打造过 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明确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公民责任教育。其次,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家校联系方式为桥梁,建立家校互访制度。一方面,学校及教师向家长讲述加强学生公民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传授相关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与家长通过密切联系,了解学生思想问题,努力将学生问题控制和消灭在学校和家庭环境内。再次,以社会教育为依托,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积极的社会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和责任意识教育的大环境,提高学生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篇6
一、实施法制教育渗透的意义
1.实施法制教育渗透是青少年人生转折时期的需要。
初中生还处于明显的法盲时期,这个时期是人生转折的重要关口。这个时期学生的认知能力、防范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强,既容易接受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又极易受腐朽、不健康思想的诱惑。如果教育稍有疏忽,就会使青少年偏离正确的成长方向而误入歧途。
2.实施法制教育渗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没有过硬的素质和本领就不能担当祖国建设大业。青少年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的工作重心。我们要把这项工作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上去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实施法制教育渗透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人治”根深蒂固,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要把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人治”思想转变为现代法治思想,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甚至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我们必须从教育青少年入手,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4.实施法制教育渗透是未来人才竞争的需要
现在,各国的交往更加复杂。要走向世界,我们不仅要学好国内法律,还要掌握国际法,用法律的武器才能维护我们在国际上的合法权益。一个人要想在以科技、法治为主导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法制教育,知法、懂法、守法,方能在激烈的国际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实施法制教育渗透的途径
1.教师学法知法,做法制教育渗透的传授者。
思想品德课教师基本都是政治专业毕业的,虽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并不系统,许多法律知识还很匮乏。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勤修法律,励精图治,做对法律有所建树的老师,方能在教学传授中渗透法制教育。
目前,贵州省全省上下正大力实施法制渗透教育,意义重大。但许多教师不够懂法,教学中就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遭遇尴尬。因此,对于我省非法律专业的老师而言,重修法律就是当务之急。思想品德课担当着法制渗透的重要责任,思想品德老师更应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做法制渗透的传授者。
2.挖教材析案例,做法制渗透的引领者。
新编教材有许多生动的法制内容和案例,涉及《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等。这些教学内容往往不是生硬的法律教条,而是通过学生对生动的法律案例的探讨得出结论。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的潜在意蕴,引导学生探讨案例的法律内涵。如教学“维护受教育权”一节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小学生教育权受侵犯的事例引导学生讨论:假如你是小梅,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讨论积极,最后一致认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具体可先和小梅父母商谈,把《义务教育法》告知父母;若父母执迷不悟,就只好述诸法庭,即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维护。
3.重活动求生动,做法制渗透的推动者。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本来就抽象乏味,加之条款的法律知识更抽象乏味,因此,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案卷调查、模拟法庭审判、辩论会、律师辩护、图片观摩等生动形象的活动,寓法律知识于无声的渗透之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有趣。如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节,我先播放一段视频:一个3岁小女孩,因生病去医院看病,医生为她注射了庆大霉素。过两天,发现小女孩听力有问题,经诊断小女孩患药物性耳聋病。播完后我让学生用情景表演模拟法庭:一生扮家长,一生扮医生,两生扮律师,一生扮审判长,两生扮书记员,其余学生当听众。因这个活动我事先安排学生准备,所以活动开始后,学生表演还算有模有样。活动结束后,我让大家谈感受。大家说:太搞笑了,太有趣了,一场审判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
4.鼓励学法用法,做法制渗透的践行者。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为此,我组织学生做法律大使,利用“五一劳动节”进社区宣传《劳动法》,利用“教师节”下村寨,宣传《义务教育法》,利用“国庆节”宣传《宪法》。通过一系列活动,既督促了学生提高法律素质,又教育了十里八乡的群众,可谓一箭双雕。
5.建立法律图书角,做法制渗透的求知者。
篇7
一、端正学习思想,克服麻痹心理
有的学生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制定的,违不违法那是他们的事,与青年学生无关,青年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只要背好考好就行。针对这种现象,我在上课时先列举学生身边的事例,让他们明白法律就在他们生活之中,甚至关系到自身;然后举办“想一想”活动,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感受,指出青少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再列举像“马加爵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触目惊心的典型案例;最后让事实证明,认为法与青少年无关的思想是错误的,这种麻痹心理要不得,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保护。这样一比较,学生既端正了思想,又受到了教育,更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克服乏味讲授,利用案件释法
思想品德课本虽然都有案例和插图,但如果照本宣科地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说教为耳旁风,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针对学生活泼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时,我谆谆善诱,列举案例,以案例释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尊重他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这一内容时,我先列举了报纸上登载的一母亲为了关爱子女成长,偷看了女儿日记这一事例,然后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一部分学生认为母亲看女儿日记是为了关爱子女,算不了什么。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母亲偷看女儿日记是不对的,侵犯他人隐私,是违法行为。这时我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学习,指出:家长、老师采用翻学生抽屉、看学生日记等手段,尽管可能出于善意,但也是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表现,是违法的。这样,便水到渠成地使学生接受了法律知识,同时使他们认识到了学习法律的重要性,调动了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三、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越来越需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律教育。运用多种方法,营造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法兴趣,对教师传授法律知识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1.多媒体。在教学七年级下册“保佑生命安康”时,我收集大量资料,如交通安全事故、校园内楼道踩踏事故、宿舍失火事故等,设计成动画漫画在课堂上播放,一幕幕悲剧撞击着学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使他们认识到平时要增强防范意识,减少麻木行为,做到爱惜生命,珍爱生命。
2.参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可以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如学习“珍爱生命拒绝”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参观禁毒展,当学生们亲眼看到一个个被吞噬的生命、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和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悲剧时,幼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对的危害有更为直观的认识。通过参观,学生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明白了自己的行为要求,一方面自觉律己,决不吸食、注射,另一方面积极同制毒、贩毒、运毒、等违法行为作斗争。
3.演讲。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演讲,不仅能密切联系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会使学生在扮演角色中增添学习情趣。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神圣的宪法”时,就由学生扮演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些主要成员,如学生分别扮演《宪法》、《刑法》、《民法》、《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并各自简要介绍这些法律规定的内容、地位、职能,这既能突出宪法的特殊地位,又能加深学生对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理解和认识。
4.辩论会。思想品德课教学,结合所学知识,开展辩论会,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辩论,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问题认识深刻,甚至有时还会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如“针对青少年喜欢上网”这一现象,我就设置了“青少年上网有害吗?”这一问题,让学生辩论,并要求他们事先充分准备,广泛搜集材料,课堂组织辩论。在辩论中,一方认为:青少年上网是有危害的;一方认为:青少年上网是有益的。双方展开激烈争辩,通过辩论,大家对上网的认识越来越清楚,最后一致认为:青少年花适当时间上网学习知识是有益,但要有度,不能沉湎于网络,更不能被网络中不良的游戏、信息所吸引,自己要增强防范意识和控制力。
除此之外,开展宣传法律的广播台、办以法律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举行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四、举办法制讲座,开设模拟法庭
请当地司法部门或派出所领导到学校或班级举办法制报告会,或与青少年一起谈形势、讲法制、说案例、摆道理,学生现场提问,专家现场对答,解学生思想疑惑,清学生心中迷团。这样学生感到真切、实在,体验到法就在身边,从而把自己和法律的距离拉得很近,激发其学习理论知识的浓厚兴趣。
举办模拟小法庭能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变成眼前事实,理论联系实际。举办时,先让学生自愿报名,筛选后进行模拟的培训,然后选好案例,在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指导下进行。模拟小法庭的法官、检察官、辩护人,统统由学生扮演。
在学校开设模拟法庭的基础上,学校还邀请市人民法院少年庭带犯人来校公审,学校组织了全体初中生参加旁听,学生目睹公审的全过程,聆听犯人声泪俱下的忏悔,使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遵法守法的必要。
五、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知识教育
篇8
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法律素质已成为当代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保障其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守法习惯,学会应用法律,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
二、当前初中课堂法制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思想品德教学中把法制教育和思品教育相结合,对于贯彻党和国家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起法律,总给人一种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法律一样,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恰恰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又会忽视法律的存在,错误认为犯罪才是违法,被公安机关处理了才是违法,从而导致因不懂法最终酿成苦果而后悔莫及。这对于尚未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初中生影响更大。他们一方面面对着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许多萌动、冲动,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又产生无望和逆反的心理,尤其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的刺激、诱惑,这就需要把法制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反映在初中政治教辅材料方面,法制建设方面的内容也有所增加,比如初中政治第三册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单元,2014—2015学年初中版《时事》第2期中有《法治护航中国》单元,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言,学校法治教育的内容仍然非常单薄。在初中政治课程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的四个板块中,法治教育内容并不突出。而在学校教育的微观层面,人治管理、人情社会的特征明显,加上部分教师师德表率的失范和不良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的发育,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三、初中政治课堂开展法制教育的策略
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法律素质已成为当代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保障其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一)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有关于法制方面的内容,通过整合许多针对性很强的图片、案例、链接等素材,创设贴近学生的情景,使学生能够方便、直观的接受,这样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利。
例如讲《家庭保护——辍学风波》时,就运用了课本中案例: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让孩子去复学,最后由育法律的干预,九名学生终于回到了学校的。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案例中的家长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什么权益?结果如何?并说明理由。利用课本案例就解决了问题,同时还了解相关链接针对此案例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法律规定。每次上课前我都认真筛选案例,当然课本中的是首选。在教学中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课本一味的寻求课外的新鲜东西,当然如果觉得不够,可以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选取一些时政性较强的素材来补充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他们围绕热点问题发表个人见解,真正把课本内容与当前的事实政治结合起来,更容易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化教学主题的作用。
(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我就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我们的辩题时:正方:既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反方: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或不履行义务。学生辩论的热情高,争论激烈。通过辩论,使学生清楚了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的理解更深刻。
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辩论赛的形式,“我做小法官”、“小品表演”等形式,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课堂外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多样法制教育活动,法制图片展、观看法制教育光盘、法律知识竞赛、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法律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养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维权的习惯。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展示
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生动、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在讲授《规则与秩序》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从网上下载的车祸发生的瞬间,真实、直观的案例场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了平时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交通法规,生命之友。督促学生在生活中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不能有半点马虎。在讲授《谁为我们护航》一课时,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出来,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漫画《我怎么这么倒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未成年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结语
法治是依法办事的社会秩序。法治只有从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生成,才会真正有生命力。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内容。这一要求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与法治社会的具体生活方式统一了起来。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优先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从娃娃抓起。
正如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提出的那样,依法治国“从娃娃抓起”,就要创新学校法治教育课程设置,创新法治教育方式和模式。要从提高教师法治意识、营造学校法治文化入手,完善学校治理、优化校园生活,让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一开始就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头脑深处。
以上是我在政治课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些探索,总之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它需要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紧密配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探索,不断创新,逐步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篇9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暴力;班主任;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72-01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安徽怀远一名小学副班长借检查作业和背课文之机向同学勒索财物并逼迫吃屎喝尿;重庆渝中区一名初中学生遭十多名同学围殴40分钟后死亡……这些中小学校的校园暴力事件,深深刺痛了人们的神经,一时间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为何近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神圣的校园貌似成了腥风血雨的"江湖"。虽然事情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原因却不完全在他们那里。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社会都负有一定责任,其中学校负有重要责任。中小学校是教育未成年学生的重要场所,而班主任作为学校最基层、最具体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影响深刻且巨大,也是最了解班级学生的各种状况的教师,对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那么,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哪些措施防校园暴力事件呢?
1.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同时,处理问题往往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和冲动性。因此,对待同学矛盾容易走极端。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班主任可以通过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知法、守法、尊法、用法,懂得违法的后果,知道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应该通过合法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绕开家长和老师,采取暴力解决。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班级法制教育。
1.1 定期开展召一次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法制教育班会形式是多样的,或者是教师普及一些和学生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的影片;或者是让学生编演一些自己喜欢的校园剧,让学生在编演和笑声中学到法律。在教育中,班主任特别要帮助学生分析暴力解决问题的危害性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
1.2 针对初中生接触互联网较频繁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工具渗透法制教育,把互联网作为宣传法制安全教育的新阵地。例如,建立班级QQ群,假期及时法制安全信息和校园暴力事件处置情况等;建立班主任个人微博和博客,及时更新法制安全信息,及时点评一些案件,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让学生充分认识校园暴力对他人和自己的巨大危害性。
1.3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邀请校警或专业法律人士来作法律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等,让学生对法律的体会更加深刻。
2.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
要避免校园暴力,班主任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比如要求学生在平时注意以下几方面:要谨慎交友,避免结交有不良习气的朋友,更不要因为哥们义气加入犯罪团伙;上学时不要带太多零花钱,平时不炫耀、不露富、不轻易说出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平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遇到小矛盾小磨擦,不要太冲动或者意气用事,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可互相拉帮结派;大多数学生遇到勒索就会乖乖给钱,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在破案过程中找来了解情况时,也不敢出面作证,这种软弱的态度无疑助长了施暴者的,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如遇校园暴力,学生该学会机智自救,要沉着冷静,拖延时间,切勿与对方碰硬。同时,被施暴后,要第一时间告诉父母或老师,并及时报案,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宽容谦让的良好品质
一个班级之所以会出现暴力事件,和班级的团结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应该多关心班级的团结问题,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让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学生团结了自然就不会出现矛盾,班级就和谐了。
另外,现在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为严重,往往不懂得去宽容谦让,尊重别人。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宽容谦让教育。例如利用身边的事情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这样,我们就会减少无谓的摩擦,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也要善于运用宽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个别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使其最终改正错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几率。
4.对"问题学生"积极沟通,加强人文关怀和家校共同教育
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往往都是"问题学生",他们可能在平时就存在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成绩较差,或父母离异,或迷恋上网,或性格缺陷,或交友不慎等。我们不难推想,如果对这类学生失去信心而放任自流,那么,他们除了给自身的前途带来问题,同时还可能给班级、给他人、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
在健康的班级里,问题学生是孤独的,他们的思想感情得不到理解与共鸣,他们的心理往往是焦虑烦躁的,尽管有时他们看起来相当平静。所以,对"问题学生",班主任必须积极沟通和加强对其人文关怀。首先,跟这类学生沟通,一定了解他的特点和个性以及内心需要,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思考问题,让他觉得班主任真的是为他好,觉得班主任真的跟其他老师不一样,这样学生才会领情的。其次,与这些学生沟通还要把握好契机和采取恰当的方式。最后,对其实施教育,当然还需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班主任可先与家长沟通达成一致后,再采取相应措施协同教育,效果也更好。
5.多方收集信息,在暴力事件未发生时积极预防
篇10
1.日本中小学生法律意识意识淡漠日本青少年研究所2001年度进行的“初中生的生活和意识调查”中,选择曾有过“扒窃”、“吸烟”、“欺负朋友”、“对老师使用暴力”、“破坏学校的公共物品”等项的占到了将近30%的比例。在2004年进行的“高中生的学习意识和日常生活”的调查中,对中、日、美三国进行了比较,在规范意识方面,有关“扒窃”、“使用麻醉剂”、“欺负朋友”、“饮酒”、“吸烟”、“逃学”、“无理由外宿”等12项,选择“做了也没什么”的日本最多,选择绝对没有的在三个国家中最少。[3]从这一结果来看,表现出了随着年级的提高规范意识弱化的倾向。日本东北大学教育文化研究会以本地高中为对象于2003年进行了“高中生对教育和社会的意识”调查,在对校规的意识方面,“学校规则起到了保护校内正常秩序的作用”、“学校规则的制定是出于教育的考虑,学生应该遵守”等项目,赞成和否定的各占一半。2004年9月日本高中教职员工会实施了“高中生宪法意识调查”,对于“你对近年来宪法第9条的讨论有什么认识”这一问题,43.3%回答“不知道”。[4]说明过去以社会科为中心进行的宪法学习,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并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2.为保障学校安全需要加强法律教育近年来学校中频繁发生闯入、杀伤事件,来自外部的威胁学生身体和生命安全的事件频发,学校的危机管理和危机应对骤然得到关注。对于学生间的欺负等暴力行为,学校和老师有警告的义务,游泳池等学校设施设备的事故,体育、社团活动等事故是学校事故中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通过学校与社会协作推进开放学校事业,而且暴露出以教师为主的学校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较差,特别是在紧急时学校和教师的应对因缺乏“法律常识”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学校和教师承担着保护学生身心安全的责任,在紧急时有向包括警察在内的有关机构通报等应对方法,还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因此,从学校安全考虑,有必要加强学校和教师的法律意识。比如欺负问题,要以教育中心为首,与教育咨询机关协作,为受欺负的同学提供到其他学区就学的措施,根据情况向警察通报、和律师协会商谈等各种各样的措施。如果这样的措施不是适当且迅速的,就有可能使问题更加恶化。3.学校内的教师体罚问题教师体罚学生是日本《学校教育法》第11条所禁止的,体罚行为的本身说明教师的法律意识欠缺甚至淡薄。特别是过去都是以教育的名义在内部处理,难以作为法律问题解决。随着学校从封闭到开放,以推进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信息公开等为背景,此前由内部处理的问题现在要求通过判决等法律途径进行解决。有的地方教育委员会也从指导学校的立场出发,积极采取行动。因此,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法律意识。4.消费者法律纠纷的增加和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随着日本社会的开放和国际化,普通人的经济生活更加丰富,同时消费纠纷也更加多样化。因此,就要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学习到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和守法思维。消费者教育不仅是在社会科和公民科,特别是家庭科中也要加以重视。但是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削减了家庭科的授课时间,有关消费者的法律内容也大量减少。虽然期待灵活运用综合学习时间进行学习,但是作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的家庭科,其位置和作用却根本得不到重视。因此,必须要在现实社会中重新确认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同时,根据其内容制定与实际生活相符合的教材。
二、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的法律教育内容
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法律教育是作为新的概念而出现的,司法制度改革赋予了法律教育新的内涵:(1)以法律意识为基础,通过身边的具体事例学习法律在社会中的运用;(2)根据现代社会中学习私法的必要性而导入具体内容,不仅是在社会科和公民科,在家庭科中也要进行消费者教育,将身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当作教材;(3)学习者自身要自觉重视对“法制社会”的认识,法律教育因为导入陪审员制度而具有强烈的司法参与的特点。[1]因此,法律教育是通过学习法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掌握知识和技术,围绕能够形成自主行动的人格而进行教育。1.2007年修订学习指导要领中的法律教育内容日本的法律教育致力于增强法律意识,在授课中引入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判决的案例。要求在教育内容方面达成共识,在学校现场通过实践加以确立。其法律教育内容随着学习指导要领的修改而变动,且逐渐深化和细化,将规则的制定与遵守社会生活的秩序、家庭和社会的管理、民主政治等都涵盖于法律教育之下。(1)形成规则意识方面的内容。在小学中低年级(1~4年级)生活课和家庭课中,要求学生:明白学校设施的情况以及老师等支撑学校生活的人们和朋友们的事情,能够快乐安心地游戏和生活,同时记住上学路上的情形,能够安全地上下学;思考支撑家庭生活的家族的事情和自己能做的事情,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能够注意到有规律地、健康和正确地生活;明白公共物品和设施是大家的,有管理它们的人,理解它们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注意安全正确地使用它们。小学高年级在家庭课中要学习关心家庭生活,能够做家务、能够与家庭成员相互交流;思考邻居们的生活,能够下工夫思考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体育和保健课上,1,2年级学习遵守秩序和规则,为了快乐地游戏制定简单的规则。3,4年级学习遵守秩序和规则,参加团队进行简单地比赛。5,6年级学习根据自己的团队特征进行作战,能够在规则上下工夫。道德课上,1,2年级学家使用东西的重要性,遵守纪律和规则;3,4年级学习遵守纪律和社会规则,有公德心;5,6年级学习拥有公德心,遵守法律和规则,重视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主动尽自己的义务。无论对谁都不体现差别和持有偏见,努力实现公正、公平和正义。特别活动课上,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充实和提高班级、学校生活,开展培养健全生活态度的活动;组织社团活动,脱离年级和班级,主动与4年级以上的好友和儿童组织社团活动,追求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在学校节日活动中,开展防止不良行为、倡导交通安全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身心健全发展的关注,培养安全的行为规范和有规律的、得体的集体行动,在运动中的亲切态度,组织能够涵养责任感和能够提高体力的活动。开展远足和集体外宿活动,比如移动教室、修学旅行,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扩大见闻,亲近自然和文化,积极开展体验集体生活和公共道德的活动。初中生在社会科中的历史领域学习法治国家的建立。在公民领域学习管理家庭和社会的机能,从人类是社会性存在的观点出发,思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现在的家庭关系中个人的尊严和两性的本质上的平等,协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遵守约定的意义和个人的责任。家庭科中学习家庭和家族的基本机能,思考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的方法;思考自己的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过关心环境的生活。在体育课上以解决团队和适合自己的能力的课题为目标,能够下工夫根据规则制订训练计划和比赛的方法。道德课上学习理解法律和规则的意义,在遵守的同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切实尽到自己的义务,努力维护社会秩序和纪律;提高公德心和社会连带感的自觉性,努力实现更美好的社会;注重正义,无论对谁都保持公正、公平,努力实现没有差别和偏见的社会。在特别活动中,班级活动要以班为单位,适应班级和学校生活的同时,进行充实提高,开展针对学生面对的问题,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的活动。其他要求基本与小学特别活动内容相同。(2)私法和消费者保护方面的内容。小学1,2年级生活课上,明白自己的生活与本地区的人们以及各种场所的关系,并对他们有亲切的态度,能够与人恰当地交往,能够安全地生活。小学3,4年级的社会科中,实地参观和调查本地区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思考与他们的工作相关的人们的活动。小学5,6年级家庭课上,思考有计划地使用自己身边的物品和金钱的方法,能够恰当地购买物品。初中公民领域,理解身边的以消费生活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的意义,同时着眼于价格的波动理解有关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使其理解为了提高国民生活和福利,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在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理解社会资本的整备、防止公害等保护环境、充实社会保障、保护消费者、租税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国民的纳税义务,从有限的财源分配的视点理解财政。在家庭科中了解贩卖方法的特点和消费者保护,能够恰当地选择、购买和灵活使用生活必需品和服务。(3)有关宪法方面的内容。小学5,6年级社会科中,学习日本国宪法对于国家的理想、天皇的地位、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国家和国民生活的基本规定。初中历史领域学习“日本国宪法的制定”和“日本民主化和重建的过程”。在公民领域,以基本的人权为中心加深对人类相互尊重的理解,着眼于法律的意义,营造民主的社会生活,理解以法律为基础的政治的重要性,思考国家政治以日本国宪法为基础运行的意义。深入理解日本国宪法以尊重基本人权、国民以及和平主义为基本原则,理解作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的综合象征的天皇及其国事行为。2.法律教育研究会选编的四种推荐教材的内容日本第一次将法律教育置于国家教育政策的一环,在实施中得到律师协会和司法书士协会等法律实务人士的全面协助也是全新的实践。在法律教育实践中,研究会以中学学习指导要领为依据,为初中社会科公民领域编制了四种教材:《制定规则》学习作为法律和规则的基础的思维方式;《私法和消费者保护》是现代经济社会公民应该重点学习的内容,学习通过合同进行自我管理的思维方式;《宪法的意义》指向缺失了公共权力甚至社会经济权力和国民的关系问题,学习宪法及立宪的意义,并与生活相联系;《司法》,学习认定事实、进行事实性综合判断,发挥裁决的作用。教材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帮助理解民主主义和立宪主义,民主主义是大家的事情由大家来决定,立宪主义明确应该由大家决定的事和不由大家决定的事情,将这些概念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以加深对宪法的理解为目标。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权利不是像物质一样的“拥有”,是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成长起来的东西,权利教育之前首先要进行正确判断的教育。因此,为了保证法律教育的效果,就需要法律实务家对教师的支援。教师方面也要提高法律教育的素质和教学方法,从在职教育和教师的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反思。在授课方法上,不论授课负担的不同和学力水平,都要有唤起学生兴趣的方法。因此要求法律实务家对教育和儿童发展有一定的认识。法律实务家和教师都有必要调整教学方法,做到相互配合,要能够很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是今后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日本中小学法律教育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