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法律常识范文
时间:2023-09-26 18:2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法律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儿童旅游;特点;开发策略;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42-02
广东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始终保持平稳的增长,成为全国领先的旅游大省。
一、广东省儿童旅游市场的特点
1.人数众多,潜力巨大。儿童旅游产品的消费者一般是指0~14周岁的未成年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广东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7 618 241,占16.89%,略高于全国平均比例16.6%。
2.儿童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带动效应。儿童出游,要么是集体出游,如学校的春游、秋游活动、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要么有家长陪同,形成“一拖二”(一家三口)、“一拖四”(加爷爷奶奶),甚至“一拖六”(加外公外婆)的模式。
3.旅游意愿强烈。现阶段的儿童多半是独生子女,平日里接触的多半是同学、老师、家长,加之应试教育模式下学习任务繁重,少有外出和与社会交往的机会,许多少年儿童希望能通过旅游与社会接触,与同龄人增多交往,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另一方面,少年儿童普遍有攀比心理,一旦见到身边有外出旅游归来的同伴炫耀,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外出旅游的愿望。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家庭可支配收入较高,利用闲暇时间外出旅游已蔚然成风,在三口之家或是五口之家中,“小王子”或“小公主”的显著受关注地位,令许多家庭在做出外出旅游决策时,首先考虑儿童的需求和喜好,并且家长也都愿意为以子女为核心的旅游活动埋单。
4.广东省内及周边适宜开展儿童旅游的资源较为丰富。广东省内海岸线漫长,海岛众多,沙滩连绵,是适合亲子游的旅游场所;省内还有众多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海洋馆等,历史遗迹和人文内涵丰富的景点景区也并不少见。周边如港澳地区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及多样化,如香港的迪士尼乐园、海洋世界等景点对省内儿童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加之距离较近,出入境方便,成为广东家庭亲子游的重要目的地。
二、广东省儿童旅游市场面临的问题
1,缺少针对儿童身心特点和需求开发的精品线路。一面是旺盛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却是许多家庭在面对旅游公司的线路推荐时大感失望,除了常规的“夏令营”、“冬令营”旅游产品外,市面上结合儿童需求和生理特点打造的线路很少见,很多旅行社只是将常规旅游线路稍加修改,将其中的娱乐场所改为游乐园,再有家长陪同,便摇身一变为亲子游,并非专为儿童量身打造和精心设计。也有部分旅行社只将眼光瞄准高端市场,推出长线出境修学游产品,动辄万元以上的高价令许多家庭止步。也有的旅游产品片面强调“求知”的因素,忽视了旅游本身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将旅游过程变成名校参观、听报告、集中培训,给儿童的感觉就像是换了个地方换了教室学习,缺乏创新和个性,使得旅游活动变得令儿童感觉乏味。
2,缺少针对儿童群体的专业导游和服务。旅游企业为导游进行的讲解和技能培训多半是针对普通成人的,对少年儿童仅仅是要求多加照顾,以防走失而已,因此,在旅游中,专为儿童进行讲解和服务的导游十分缺乏。特点是在一些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旅游景区,导游的讲解令许多儿童费解因而失去吸引力。在旅游过程中,导游还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责任感,首先要确保儿童的安全。由于不了解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导游很难得到儿童的认可和喜爱,旅行社对儿童的旅游服务仍较多依赖于家长和老师。
3,旅游企业缺乏开发儿童旅游市场的积极性。儿童外出旅游,对安全因素要求很多,由于儿童的心智及体力发育都不成熟,旅行社在面对儿童旅游团时,往往要承担比一般常规旅游团更多的风险,旅游途中儿童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其在家中独苗苗的地位令许多家长难以承受,易与旅行社发生难于解决的纠纷。旅游途中儿童往往极度活跃,容易走失,令相关导游服务人员头疼不已。由于儿童在吃住行及景点门票方面,享有较大优惠,旅行社针对儿童的报价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不足,而且儿童是非收入群体,旅游企业不可能通过购物等活动弥补经济效益的缺失,旅游企业认为在儿童旅游消费者身上承担的风险与获得的利润不成正比。儿童旅游往往要求产品功能多元化,并且重点强调其教育功能,这给旅游线路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以上种种,都造成了旅游企业开发儿童旅游市场缺乏动力,导致儿童旅游产品缺乏创新,缺乏精品。
三、广东省儿童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1.政府部门加强引导,学校通力配合,旅游企业积极开拓。儿童外出旅游,安全问题是首要。首先,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相应的旅游安全机构和安全预警系统,完善旅游保险机制;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为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娱乐和求知场所,加大儿童在餐饮、交通、门票、住宿上的优惠力度,吸引儿童外出旅游;再次,鼓励旅游企业大力开发儿童旅游产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学校作为最了解儿童心理特征和需求特点的机构,应加大对儿童的旅游安全教育,必要时旅行社可以聘任教师作为陪同导游,为儿童外出旅游的安全性加大保障。学校教师熟悉学生学习进度,配合旅行社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时,可以找到“游”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有利于开发寓教于乐的旅游产品。
旅行社不应害怕承担风险而裹足不前,旅游景点不应因儿童本具有门票优惠利润较薄而忽视儿童市场,这些都是缺乏远见的短视行为。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所占的独特地位及儿童所独具的带动作用,使得儿童旅游市场容易呈现极大的乘数效应,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应受到旅游企业、商家的高度重视,不断开拓进取。
2.完善自驾车旅游接待系统。根据0~14岁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长途旅行会给儿童带来疲劳感,并给旅途增加较大的风险。儿童外出旅游一般需要监护人和成人陪同,而成人的闲暇时间一般较儿童少,长线旅行也会增加经济负担。因此,儿童旅游一般以中短途为主。广东省内公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经济发达,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较多,因此选择自驾车旅游是家长携带儿童外出旅游的主要方式,不用等车挤车,早去晚归非常灵活,行李携带方便,日程也可随时调整,因此,家庭自驾车旅行风靡欧美发达国家,在珠三角地区,家庭自驾车旅游已成为风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在家里完成门票、酒店的预定,发达的汽车导航系统也为自驾游带来了便利。因此可以预见,广东省内家庭携带儿童自驾游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进一步完善自驾车旅游接待系统将尤为重要,为自驾车出行提供便利和完善的服务。
3.培养针对儿童群体的导游服务人员。为儿童消费者服务的导游人员首先要有热情、童心、耐心、责任心,很多旅行社在接待学校的春游秋游活动时,聘任持有导游资格证书的大学生兼职导游以满足市场需求,这部分导游虽对工作充满热情,易与小朋友沟通,但经验缺乏,无法很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旅行社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现有导游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在旅游中,应按比例为儿童配备导游和相关随行人员,落实责任制度,确保儿童在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安全。此外,导游还应多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力争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导游讲解和娴熟的沟通技巧赢得小朋友的喜爱。
4.设计主题多元化的精品儿童旅游线路。无论是春秋游活动、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亲子游、修学游等旅游线路,都应以儿童为中心,真正从儿童的利益出发,按照他们的需求来设计线路,切忌图省事只将常规线稍作改装。旅游企业应开拓思路,开发形式多样,主题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如农家生活体验游、地质地貌成因游、亲近自然游、书法绘画游、体育运动游、名人故居游、历史遗迹游等。有时还应结合儿童喜爱的影视作品和经典著作设计线路,有些西方国家在此方面做出了表率,如丹麦推出了以安徒生为中心的童话旅游产品,德国也以格林兄弟为号召推出了“童话之路”,对中国有儿童的家庭市场产生了持续的吸引力。
5.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儿童是未来祖国和社会的栋梁,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未来的社会发展,儿童旅游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是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儿童旅游产品始终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真正做到令儿童娱乐身心、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杜绝任何对儿童身心健康有害,不适宜儿童的旅游项目和不良现象。与此同时,儿童旅游巨大的拖动效应终将呈现,旅行社和相关的旅游部门若能推陈出新,不断出精品,也必将取得经济效益的回报。
参考文献:
[1] 伍海琳.儿童旅游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及其市场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2] 谭颖.发展青少年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市场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1).
[3] 肖炜.论儿童旅游产品的开发[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4).
[4] 刘叔麟.青少年旅游与素质教育[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9).
[5] 崔海波.少儿旅游市场的新特点及开发策略[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6] 冯茂娥.素质教育与青少年旅游市场开发[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5).
篇2
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起点,是社会法制教育的重要工程。做好这项工作,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受到法制启蒙教育和必要的法律常识教育,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懂得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了解一些基本的行为规则。可见,我们必须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仅要通过主题班会、举办法律常识答题竞赛、现身说法、法制报告会、模拟法庭的形式学习法律常识,而且要在各学科中渗透法律知识。据了解不用说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知识,许多教师不知道,就是我国的宪法有哪些内容,绝大部分教师也不清楚。比如,人格尊严这是公民的起码权利,但有部分教师却往往忽视了,他们对学生经常体罚或变相体罚:罚站,赶出教室;有的甚至用罚做作业代替教育,弄得学生、家长都不安宁。要知道,这些都是违法的,侵犯了小公民的人身自由。而教师们却认为这样做是为了教育他们,是为了他们好。但是,衡量一个行为正确与否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是否合法。心再好,行为不合法也不可能取得好的结果。因此,必须尽快地在教师中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教师有了法律意识,法制教育才能在学科中得到渗透,否则,法制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目前,很多音乐教师认为,进行法制教育就是给学生讲法律知识,音乐教学中怎么能讲法律知识,其实,在中小学2011年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就有规定,音乐课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审美指的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一理念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可见,音乐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法制教育。首先,挖掘歌词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音乐教学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唱歌曲时,把歌曲的背景和歌词给学生讲清,尽力从歌词中挖掘思想内涵,联系学生生活实践,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我讲授七年级的歌曲《摇篮曲》时,我向同学们介绍《摇篮曲》最初是指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发展为一种音乐体裁。所以旋律非常优美、抒情。而对于摇篮曲,学生们理解起来问题也不大。但是,让我考虑更多的是,通过这首歌的学习,我能带给学生什么,又希望他们收获什么?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先问大家:会唱的第一首歌曲是什么?然后请部分学生给大家演唱,自认为是大人的他们再次哼起这些久远而又熟悉的旋律,大家都忍不住露出了天真的笑容,课堂的气氛也一下子温暖了起来。接着我问学生,是否记得妈妈唱给你们的第一首歌曲呢?大家都乐了,然后我播放了童声合唱的《摇篮曲》,并配上了一组温馨的图片请大家欣赏,课堂的热情又得到了回升。然后,我再请学生闭上眼睛来欣赏,并感受摇篮曲的音乐形象特点、曲调特点和伴奏音型的特点。听完之后,我并没有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而是让他们带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来演唱这首歌曲,并请学生来说自己问什么要这样来处理这部作品,再请学生自己来讨论,谁的演唱您们认为最好,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这堂课的最后,我给学生们朗读了一小段散文,并选了一段优美抒情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内容大意是:用实际行动去报答伟大的父亲、母亲,学会感恩!把这堂课推到了最,学生们也沉静在深深的思考当中。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我觉得这堂课既不失音乐性,也非常自然的进行了德育渗透。在课上,学生是在自己对音乐理解的基础上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去进行歌曲的再度创作。所以,歌声是有感而发,而情又是在音乐的烘托之下逐渐升温的。在音乐课上适当的渗透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音乐的内涵。
其次,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于法律于艺术之中。音乐教学中结合律动、歌表演、游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通过形体动作来表演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艺术是作者或表演者用动作、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把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别人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交流与情感共鸣,无声地传达着一种价值观念,学生在艺术体验中受到教育。如: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地强调“前进”,后半拍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了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了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再次,注重教学常规,渗透法制精神。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保障。常规本身就是法制的一个部分,法制教育体现在每一节课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常规,遵守好常规,就是实在的法制教育。如:与学生商定座位的编排办法;课前课后的问候,凳子的摆放,声音大小;上课时的坐姿,发言等。学生这个规则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法制教育
当前社会上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势,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法律的无知进而无畏。要减少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出现,就得对他们加强法制教育。但实践证明,传统的说教式法制教育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利用学校的育人平台,将法制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经实验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鉴推广。本文拟简要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自从党的召开以来,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已经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学校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是保持一致的。因此,为了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制教育逐渐渗透入学校,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少年儿童,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接受一定的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养成遵法守法的好习惯。又由于他们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处于心理和生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就决定了他们接受法制教育的必然性,因为此时的他们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只有接受了正确的引导,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好少年,才能为他们走向成功找准正确的方向。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小学语文不但具有教授读书认字的功能,也兼有部分法律教育的功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深度挖掘课本内容来渗透,也可以通过作文课,同时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来展开。多途径、多方面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既能够在巩固语文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和视野,还能让同学们体会到法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得到学科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双重收获。
(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可支配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但是孩子的数量却越来越少,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溺爱现象,许多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分百满足,导致他们一旦接受了外界的不良因素,很快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再加上父母和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当,许多孩子最后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面临这些状况,小学语文教学就应当担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不能仅仅为了学习汉字和句子而学习语文,而是要深刻的挖掘语文课门的内容,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中的法制教育内容联系起来,起到既学习知识又学习做人的作用,从而真正将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内容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典型案例。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其中有一句话说“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这里为什么能够成为鸟的天堂呢?然后让学生自由的熟读课文,之后学生就会明白,之所以是鸟的天堂就是因为当地的农民不让人们去捉鸟儿们。接着,教师可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学生普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从而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她们不但学会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里的生字生词,还学会了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做的。进而还可以呼吁学生们一起思考“爱鸟护鸟”的宣传语,进一步加深这一法律常识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
(二)通过作文教学活动进行渗透
在小学教育中,作文课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们回忆生活中做过或遇到过的点点滴滴的事情,教师再以这些事情为案例进行普及法律知识。例如:为了教授尊老爱幼、赡养父母的法律常识,教师要求学生们写家里长辈的作文。首先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去思考你想写家里的哪位长辈,她/他曾经做了什么事让你最感动或者印象深刻,想想她/他为什么会为你这样做?然后教师先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我们要不要回应长辈对我们的爱?应该如何回应?最后在拓展至法律的角度讲解孝顺长辈、赡养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这样简单的一节作文课,不仅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感受到了家里长辈对自己的爱,从而更加孝顺长辈、尊敬长辈,另外还能让他们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通过感性认识、理性总结再到法律常识的结合,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孝敬和感恩长辈的意义,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写日记,这是很好的习惯。通过写日记,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日记,教师能够洞悉学生心理内部的真正想法,同时,通过对日记的批阅,还能及早的发现学生日常行为中的缺点,再通过面对面的聊天和指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对他们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学生日记里记录都是每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这些事中必然有一些是能够和法律案例挂钩的,因此,教师在规范学生行为,沟通心里想法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这些案例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加法律知识。
(三)以语文活动为载体进行渗透
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汉字、词语、句型都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和别人进行沟通。因此,在学习之外,教师也要积极开展语文活动并通过这些语文活动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例如我们在学校经常举行的班级讲故事活动。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讲故事活动,教师先让同学们自由的收集材料,然后由学生们将她们的收集的材料讲述给大家听,接着就由其他的孩子们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来总结和评分。通过大家讲述的故事,学生们自己就可以从中了解到守信用的利弊,继而得出要做一个守信用的孩子的重要性。最后教师把诚信和法律知识相联系,告诉同学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以后进入社会要做到的,从而强化了诚信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仅是普及学生法律常识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渗透法制教育的目标,继而重新整合教材,深刻挖掘课本知识内容,通过作文教学和日记以及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篇4
亲爱的同学们:
为使同学们进一步的熟悉和掌握相应的交通安全法律常识,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下面我讲二个方面的问题:
一、 怎样走路
1、在道路划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道路上,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走,在没有划分上述车道的道路上,行人要靠道路的右侧通行。
2、在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班马线等交通设施的路口时,要按信号指示走人行横道线。
3、在通过没有交通设施路口时,要注意过往车辆,在确定安全后方可通过。
4、不许在公路上、街路上和机动车道上坐卧、停留、打闹、来回奔跑、相互追逐,随意突然横穿公路。
5、不许追车、扒车、拦车、向车上抛物。
6、不许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任何滑行工具。
7、不许跨越、倚座道路隔离设施,或在有隔离设施的路段上逆向行驶。
8、学龄儿童应当由监护人或者对其负有管理、保护职责的人带领方可在道路上通行。
二、怎样乘车
1、乘座公共汽车或者长途汽车时,要在站台或者指定地点依次侯车,待车停稳后,依次上下。
2、不得在机动车道上拦乘机动车。
3、不得在机动车道上,从机动车的左侧上下车。
4、乘座公共汽车和客运车辆时,不得将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出车外。
5、乘座摩托车时,必须戴头盔。
6、不准跳车,乘货运车辆时,不准站立,不准坐在车厢栏板上。
7、上下车时,不要拥挤,要排队按先后顺序上下车。
8、不要乘座家用车,拖拉机,报废车,超员车上下学。
篇5
小吴是聋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先天耳聋的她却有着很强的认知理解能力,在班里学习成绩优异,那聪明劲儿丝毫不输给正常的同龄孩子。平日里的表现也很好,懂事乖巧,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不仅爱帮助同学,还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不得不更加仔细、全面地看待这个孩子。有一天,带她的婆婆给我打电话,说叔叔回家把外衣放在沙发上,她趁叔叔去卫生间的时间从叔叔的钱包里偷拿了100元钱,当叔叔发现钱少了后询问她,她还企图诬陷家里的另一个小孩。最后从她房间里找出钱后,她又说自己是因为想团结同学,给大家买礼物才拿的钱。整个过程,一直面不红,心不跳,应对沉着,思维敏捷,逻辑清晰,让她的家人又急又气,不知如何是好。
二、出现偷摸行为原因的调查和分析
经过认真的调查发现:小吴出生在一个个体经营户家庭,父母整天忙着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从小小吴有什么需求,都在自家店里的钱柜里拿钱。在小吴3岁时,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把她送到离家较远的我们学校接受学前教育,把她寄养在别人家中,方便照顾她的学习和生活。期间因为一些原因,小吴先后更换过3个寄养家庭,对寄养家庭缺乏信任感和亲近感,慢慢成长为一个独立、敏感、相对内向的孩子。
她在幼儿园时期,曾经有过偷摸行为,喜欢偷拿自己喜欢的别的小朋友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后,因为年幼,也没过多指责。小学一年级时,偷拿了寄养家庭的一元钱买零食,被发现后,解释自己的行为是赌气,因为寄养家庭的婆婆批评了她,生婆婆的气,才拿了钱。因为数额较小,孩子又是初次拿钱,当时老师和家人只是针对她的这种不当的“报复行为”适当地予以了批评,她也很快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自那以后,一直到最近这次的偷拿行为的出现,中间近两年的时间都没有出现过类似行为,或是没有再被发现。
从以上的调查及分析可以看出,小吴的偷拿行为的原因由几方面造成:
1. 幼儿时期,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时的行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分不清自己和他人,更弄不清物品所有权的归属问题,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拿过来,因而有了幼儿园时期偷拿其他小朋友东西的行为。
2. 手语的误导。对于聋儿,手语就是他们的母语。手语里的“借、用、拿”都是用“借”的手语,孩子们受手语的误导,在低年级时往往很难区分这些概念,因此他们在借了、用了别人东西的时候,也意识不到应该还给别人,如果低段老师在教育中也疏忽了这个问题,那很多聋童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偷拿他人东西的不良行为习惯。
3. 成人没有及时引导。儿童最开始没有形成正确是非意识的时候是通过成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来辨别的。小吴在第一次在自家钱柜里拿钱,在第一次拿小朋友东西的时候,都没有受到正式、严厉的批评,在幼小的小吴心中,很可能就把这种偷摸行为认定为正确、可行的行为了。
4.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从小寄养在别人家里的孩子大多没有安全感,他们只有通过表面的迎合、乖巧的行为来讨好周围的人,就像小吴这样敏感、胆小的孩子是很难向寄养家庭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的,他们都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给予。再加上现在她寄养的这个家庭的婆婆,教育观念守旧、苛刻,不止一次地向我表述过“女孩子不应太贪吃,也不应追求打扮”的观念。虽然只有小学四年级,但天生聪明,心智比其他孩子成熟得早又敏感的小吴,怎么可能看到别的小孩都在吃零食的时候不渴望,别的孩子都穿得很漂亮的时候不羡慕呢?
5. 偷拿行为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一个在学校、家里各方面都表现良好的小吴,即使一直都有偷拿行为,也是很难被发现的。小学低段孩子本身的丢三落四,家人对钱物管理的不谨慎,父母的疏于看管,让小吴有很多机会“成功”,一次次成功所带来的心理和物质上的满足促使她把这种行为转变为一种习惯。是多少次的练习让一个十岁的孩子能这么熟练地把握时机,偷拿如此大数额的钱财还能沉着应对呢?
6. 为了报复,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个远离父母的疼爱,常年寄养在别人家里的孩子,这个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良好,老师很少会教育批评的孩子,她得到的关注真的很少。在明知道这样的行为会让老师、父母生气,明知道这样的行为有损自己好学生的形象,会遭到同学们的排挤和厌恶,却还要去做,是不是有意无意间也有想引起大家关注的原因呢?另一方面,这个在寄养家庭里完全没有发言权,渐渐又有了自己独立意识的孩子,是不是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抱怨呢?
三、矫正过程
1. 给予小吴足够的关心。从小吴偷摸行为养成的过程来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无法得到所渴望的重视与关爱。小学时,因为爸爸妈妈只爱弟弟而忽略了她,她为了满足物质的欲望,就去偷了。如果她的爸妈足够关心她,也许,她就不会有偷窃的行为发生了;到了初中,她偷窃的动机是为了引起老师的重视,因为老师忽略了她,于是,她采用了很偏激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为了弥补对她忽视的过失,我们要求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多多关照她的生活、学习、心理。老师每星期都找固定的时间,放下老师的架子像朋友一样与她谈心,让她感觉到老师的关爱,无须再用过激的行为来提醒老师。并告诉她,只要她改掉偷窃的不良习惯,我们会帮助她申请撤销处分。
2. 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首先,让小吴明白财物的“所有权”。所有权就是指所有人(财物的主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的权利。告诉小吴:“家里的钱,所有权是父母的,父母可以享有占有、使用钱等权利,而你却不具备所有权。也就是说,你要用钱,要经过爸妈的允许。而不经过父母的允许,就拿钥匙打开抽屉,拿了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不可以的;到别人家里,不经主人允许就拿走你喜欢的玩具、物品等等,那就是一种偷窃的行为,因为你不具备钱、物的所有权。”其次,让她明白偷窃的严重后果:无论偷窃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一种违法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指导她学习《治安处罚法》第四十九条及《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这两条法律对偷窃者的刑事处罚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情节的轻重可以判偷窃者:拘留、有期徒刑、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通过法律常识的教育,让她明白偷窃行为后果的严重性,以震撼她的心灵。
篇6
2011年,省少工委认真贯彻第六次全国少代会精神,积极引导广大少年儿童争当“四好少年”,争做“家乡建设小主人”。以“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为重要载体,围绕“引导少年儿童学习安全自护知识”和“帮助少年儿童掌握自救自护技能”两条主线,以“自护自救,健康成长”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少年儿童安全教育活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齐抓共管,形成平安工作大格局
2011年,四川省少工委立足“部门主导,社会融入,少儿主体”继续深化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目前全省已形成以各级党政高度重视为动力,相关部门协调一致为基础,广大媒体积极宣传为保障,学校全面实施为平台的少年儿童安全行动社会化推动机制。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部门积极配合。进一步强化领导负责,各级党政分管领导高度重视“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年初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整体性部署,并亲自开展协调工作,主动关心活动开展,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为全省平安行动的顺利推进注入强大动力。进一步加强行业互动,各级少先队组织强化与教育、铁路、消防等部门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工作联席制度,充分依托“红领巾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健全与保险公司协作机制,有效抓好校园消防、卫生及社会公共安全,共同致力于少年儿童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习惯的培养。进一步巩固项目合作,12月1日至3日,省少工委联合省综治委、省护路办在凉山州西昌市召开了全省青少年铁路护路安全教育工作现场会,全省铁路沿线19个市(州)团委学少部长、县级团委负责同志,部分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实地参观了冕宁县铁路护路安全教育工作示范点,观摩了冕宁县铁厂乡小学“爱我铁路 知我铁路 护我铁路 争做铁道小卫士”少先队大队主题队会。
二是全面教育动员,社会形成合力。注重动员学校、社区,动员组织中小学校、社区积极参与“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注重引导家长,各级少工委联合公安、交警、消防、铁路等相关单位,把少年儿童自护、自救知识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以《青少年自我保护手册》为范本,开展中小学学生家长的自护、自救知识集中培训百余次。注重培养辅导员,在各级辅导员中深入开展法制、心理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广大辅导员正确认识少儿健康、平安教育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为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对少儿的平安教育建立基础。注重警校共建,学校和交警、社区联合成立警民共建的平安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校外法制辅导员,开展了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教育讲座,对师生普及法律常识,利用警民共建的平安学校开展平安教育活动。注重调动社会,加强媒体舆论引导,宣传报道各地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开展情况,扩大活动影响力、吸引力,开展铁路、消防等安全知识竞赛,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的社会参与率大幅提高,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社会干预机制不断加强。
二、真抓实干,形成自护自救良好氛围
坚持“少儿主体”原则,突出“安全自护知识、自救自护技能”两个重点,充分动员各方面资源,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一是着力于思想引导,开展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宣传讲座活动,组织交警、消防官兵、护路办等人员,在中小学校开展普法、禁毒、自护自救等宣传活动,消防、交通等安全知识讲座活动,发放《安全自护手册》、《四川省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手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宣传画册、知识手册,受教育学生近20万人次。推进警校共育常规化,将自护教育纳入班会和“法制教育课堂”,督促学校认真开设法制课,大部分中小学校邀请公安、消防等部门设立校外辅导员,定期对学生进行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知识的授课。利用校园宣传媒体,组织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橱窗、板报等形式,开设专题专栏,进行禁毒、交通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等知识宣传,在假期到来前,对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出游、饮食、防火、防水、防电、禁放烟花等行为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一些自防自救方法,提高学生自我预防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是着力于切身体验,对接主题实践活动。结合争章活动,鼓励各中小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及教育教学阶段目标,配合学期工作计划,制定争章计划,创设消防章、交通安全章、尊纪章、自护章、安全章、维权章等特色平安章,布置“雏鹰展翅”角,评选“争章小能手”定期表彰,提高学生学习自护自救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结合班队活动,以争当“四好”少年活动为契机,开展 “交通法规知多少”、“铁路标志识多少”等知识竞赛活动,“平安行动”征文活动以及“我自护,我平安”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切实掌握理解自护自救知识,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结合体验活动,以平安校园和平安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少年儿童社区法律援助行动、青年志愿者结对帮扶失足青少年、青春自护教育歌舞剧大赛等体验教育活动;以少年军校为主要载体,推进“平安自护营”、“暑期军事夏令营”等体验教育活动,开展野营拉练、消防演练、防震演练、自救自护培训、校园应急知识培训,引导少年儿童把安全知识转化为自护自救的能力和技巧。
三是着力于实际困难,强化服务重点群体。真情关爱留守学生,组织少先队辅导员教师、少工委专家组成员等,以留守学生之家、儿童家园、社区活动阵地为依托,针对少年儿童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护等关爱服务,讲授安全、自护和健康、卫生相关知识,提高留守学生维权意识和自护能力。倾情救助困难少儿,开展“少先队送温暖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树立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心,防止自暴自弃步入歧途。积极帮助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建立心理咨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组建谈心站、咨询中心,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开展电话解答和上门看望服务,及时挽救。
三、夯实基础,建立平安行动长效机制
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切身利益、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需要长抓不懈。省少工委从人员队伍、阵地建设、理论研究三个方面着手,强化工作保障,不断建立少年儿童平安行动长效机制。
一是壮大工作队伍。鼓励更多关心少年儿童安全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士加入到志愿辅导员队伍中来,不断壮大工作队伍。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制定工作计划,不断发挥少工委专家组在推进少年儿童安全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校外法制辅导员,邀请法院、交警、消防、铁路等单位人员,开展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教育讲座,对师生普及法律常识。学校设置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及时发现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举办心理讲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篇7
笔者不得不说,社会因素是这其中的主体因素。今日的中国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变化太快。经济的高速发展,影视和网络由原先的教化功能趋向娱乐化,使得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纷纷涌现,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让人茫然无措。不少成年人的价值观念尚且都开始出现了混乱,道德底线也在不断被冲破,更何况是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他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再加上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父母和亲朋的同化,不少人出现了违法乱纪行为。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个民族的未来是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核心是孩子,避免孩子误入歧途,教育责无旁贷。但是,怎样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面对当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的现状,担负着人文教育功能的语文学科,如何让他们真正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怎样将法制教育引进语文课堂?笔者在探索中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借助教材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篇目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在教学中笔者开始尝试着将这些法律知识引进课堂,利用教材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一文就是很好的一个渗透法律知识平台。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包身工这种丑恶的用工现象,在今天的社会是否已经完全消失?”这一问,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和同桌讨论。笔者用多媒体演示了网上披露的“黑煤窑”事件,要求他们讨论“如果你准备在假期打工,怎样避免被用工方欺骗?”“发现被骗,怎样向法律机关求救?”“怎样通过法律途径讨要自己的工资”等一些有一定现实针对性的话题,他们的兴趣更浓了。课下大家借助网络,查找维权知识,开始有了一些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在学习《氓》一文时,笔者问学生,文中引发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多数同学都认识到这个女子思想上不成熟,被“氓”的甜言蜜语哄骗,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借此机会,笔者告诉同学们,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心理极不稳定,希望被人关爱、理解,感情胜过理智,这时就非常容易陷入一些“温柔的陷阱”,成为早恋的对象。而高中生一旦早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无心学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同时,在心理上承受家长和他人的责备、议论,影响了与同学、家长的关系,思想上会产生负担,心理、性格都将发生改变,吃下早恋酿成的苦果。趁此机会,笔者播放了从网上下载的一些视频文件,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早恋就如“苦涩的青苹果”,希望不要急着品尝。
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像《我有一个梦想》中作者提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窦娥冤》中涉及的刑事案件审理的一般程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严重违背《婚姻法》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的做法等,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始一一领略,一个新的领域向他们打开。而笔者也在摸索,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挖掘文本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适时渗透到语文课堂中,使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
二、利用新闻材料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现在的学生,关注政治,关注人生,对于一些热点事件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鉴于此,除了巧借教材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外,笔者还针对当前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进行议论、分析、总结,借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培养他们正确客观地看待一些社会问题的能力。
笔者发现深受观众喜爱的一些栏目,像《新闻周刊》、《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常常会捕捉一些贴近百姓生活、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的热门话题。笔者精选其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联的案例,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理清自己的思路,从而达到让同学们明辨是非,增强法律意识的目的,启发他们做守法的、正直的人。
前一段时间的新闻热点事件,例如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甘肃正宁“校车事件”,学生们对此议论纷纷。大家的矛头都是指向国民的道德素质,却忘了生命是可贵的,当生命逝去时,一切都是虚幻。从法律角度思考,怎样避免和制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怎样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交通环境?这才是我们事后应该做的工作。笔者专门从学习驾驶的朋友那里,借来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带领大家学习《大中城市中心城区内的道路通行规定》和《行人和乘车人通行规定》。因为笔者了解到,学生安全事故中,有一大半是交通安全事故。笔者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学生知道一些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认得常见的交通标志,街上逆行和闯红灯的人群中少一些他们的身影,少一些意外伤害。
三、语文主题活动深化法制教育
面对着学生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笔者以为,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毕竟只占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直到他们成年,他们所拥有的法律知识,通常都来源于学校的教育,或是卷入一场法律纠纷后习得的。在这种形势下,将法制教育引进语文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制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对他们进行指导,让他们明白做事的底线是什么,教导他们明白对错和该不该做,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和生活。
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事让笔者至今不能忘怀,班里的一个学生,放寒假期间,参与了赌博,被人哄骗欠下了几千元的赌债,他从家长和亲戚那里骗了钱来还债。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这个学生就缺乏法律常识,试图用一个错误的做法去弥补上一个错误,结果却是一错再错,给家庭造成了不小的损失。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笔者组织了一些法制教育的主题活动,采用演讲比赛、手抄报和黑板报的形式,内容涉及“夜不归宿使你处于危险境地”、“旷课是走下坡路的信号”、“学坏常从抽烟开始”、“交友不慎容易走邪路”、“珍惜青春,远离网吧”等,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不良行为的严重危害。大量的实践证明,一旦养成了不良习性,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主题活动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事先的“曲突徙薪”的效果要远远好于事后的“亡羊补牢”。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突如其来的犯罪伤害。当不可知的犯罪行为降临时,应该怎么办?这时,平日灌输的法制知识就有可能发挥效用,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减免伤害。举行生动的课本剧,来场精彩的小讲座,在轻松活泼的氛围里,教会学生面对犯罪时如何自我防范,懂得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做到遇事不慌,想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
篇8
关键词:公平正义;婚姻;继承
民法的基本原则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就是实现公平正义。然而,正义的含义从来就是抽象和不确定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解。由于利益的复杂性和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在一个大的集体里,要实现正义,这种深蕴的价值理念就只能是要法律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不合理的法院判决总也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即在个案上迎合了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期许。但,这样做的直接恶果是:法的安定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法律在人们心中却从此变得模糊起来,因为对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对法律的理解,不可能做到像法官、律师等职业人员那样,从复杂理论的高度去看问题。让他们学习具体的法律条文,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才是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走向法治的有效途径。
在本案中,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遗赠法律关系和侵害配偶权的法律关系。前者为《继承法》规制的内容,也就是当事人在法庭中争执不下的东西。而后者传统属《婚姻法》管辖的范畴。当然,有关配偶权为抽象的人身权,则只能从《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四条中寻找依据了。[1]
我国《继承法》规定得十分明确具体:第三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第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第十六条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问题的关键在第二种法律关系上。与第一种法律关系不同的是,张学英此时变成了受谴责对象。不论张学英对黄永彬的爱是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基础上,也不管她对他有多少的爱怜和照料,他们的同居行为是有违社会主义公德的,也和《婚姻法》的基本精神抵触。既发生抵触,依很自然理解,那她就得低下头来接受大家对她的责难,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令人遗憾的是,在如何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上,1980年的《婚姻法》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制,修订后的《婚姻法》虽说在第四条确立了“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的义务,但也不至于说要剥夺不忠者的财产权,顶多也只是在离婚时无过错方有权向对方请求损害赔偿而已。既然是这样,人们的期许变成了失望,一个应受惩处的人竟还可以从一个受同情的人那里获取利益!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堵在法院门口,以渲泻其不满与愤懑的原因。法官也认为,“如果我们按照《继承法》的规定,支持了原告张学英的诉讼主张,那么也就滋长了‘第三者’、‘包二奶’等不良社会风气,而违背了法律要体现公平、公正的精神。”从而作出了如此判决。
首先,此判决有悖于继承法的基本原理。试想,本案中的黄永彬将受遗赠人换成另外一个人,那还会有什么争执发生吗?或许那样,大家也就觉得没什么讨论的必要了。而本案之所以酿成纠纷,原因只有一个:黄永彬和张学英此前的不道德行为。那在《继承法》中,对受遗赠人的道德水准是否有强制性的规定?是否受遗赠人道德水准的低下就可以排除其依法所享有的继承权? 其次,在物权法上,这个判决也遇到了难题。继承权为财产权,这是法学界通说。而这种财产权利乃是建立在所有权基础之上的,为所有人对其财产处分的一种当然结果,体现了所有权神圣。我们的《民法通则》第七十一条也规定了“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本案中,如果不能实现遗嘱的内容,那所有人(黄永彬)享有的具排它性的处分权又体现在什么地方?这样,社会上还有谁会去殚心积虑创造、积累财富?那社会还谈何发展?再次,以利益衡量论,本案判决实际上剥夺了一个“二奶” 的财产权,表明了对不良社会风气不妥协的态度,这是其有积极意义的方面。但其本身并不能起到抑止“第三者”、“包二奶”现象的作用,作奸犯科者完全可以通过生前赠与来达到其目的。然而,由本案判决而引发的公众对公权的畏惧以及对法律的迷茫和不信任,却将使中国的法治之路蒙上阴影。从社会整体利益来考虑,得失孰大孰小尽在不言中。
中国要实现法治注定充满艰难,它前行的路上还有很多的曲折,《民法通则》所倡扬的“保护合法的民事权益”要为社会普遍遵从,还须我们实实在在去努力。但往往真理也就是从如此种种争议中开始的。
篇9
一、搞好自身建设,提高法律素质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法制修养,提高教育学生的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在教学中,要戒有粗俗的语言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当学生有缺点错误时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形式,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启发自觉。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育作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态度。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诚心、热心、关心、耐心和爱心。不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体罚学生。教学中注意使用术语和文明语言,不使用土语、方言和大粗话。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守法,必先知法。学校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可以定期开展法制报告,定期为学生作法制辅导报告,进行法制启蒙教育和警示教育。其次,可以举行普法主题班队会。学校可在低年级中开展“什么是法律”的主题队会,对学生进行法制启蒙教育。在中年级中开展“法律知识知多少”主题队会,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了解的法律常识,以达到普法教育的目的。在高年级中开展“守法从我做起”的主题班队会,让学生畅谈自己遵守法律制度的言行和决心,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法的自觉性。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进行宣传,例如:红领巾广播站、文化橱窗、宣传版面、校报校刊等多种途径,向学生进行普法宣传,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守法意识。还可以开展普法征文、演讲比赛等。利用每次普法宣传之机,征集学生的专题作文,选择优秀的在全校展评,并举行演讲比赛,让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举办法律知识竞赛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并组织观看法制教育电影和专题片等,进一步使学生懂法、守法,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
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它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依靠舆论的力量、人们的信念、传统习惯的力量来调解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节制人们的行为,维护人类的正义。少年儿童时期正处在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利用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是极佳的。
数学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抓住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教育。
三、结合数学游戏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和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这就是“课堂的开放”和对学生的“解放”。那么,这个“开放”和“解放”的内涵是什么哪?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玩吗?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去玩吗?我们认为这样不行,新的理念中也决没有这个意思。纪律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证之一!学校没有纪律,就会使无政府主义泛滥成灾;学生不遵守纪律,教学就无法进行。若任其自然下去,就会使学生目无法纪,甚至破坏社会治安,导致违法犯罪。所以,一定要利用数学学科的优越条件,加强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和法制教育的教学。正确的做法是:深入理解新的教育理念,理解新教育思想中“开放”和“解放”的内涵。“开放”不是放手,“解放”不等于“放羊式”;结合学科特点严格执行教学常规,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篇10
关键词:化学教学;法制教育;尝试
在全社会普法、全民学法、守法的新时代,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已成为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利用本学科教与学的活动,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完善学生的品德素养已成为众多教师探讨的课题。这里,我就化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化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识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化学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更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和法律知识的宣传者。化学教师也应该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自己要知法、懂法,了解我国的法制原则。由于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化学教师应当了解《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条例》,熟悉《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晓《环境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化学教师要用行动做学生学习法律的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一走进校门,就时刻与教师相伴,对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模仿、学习,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最直接、最快捷的教育途径。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仅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更应该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学生。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使得学生争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是很有效的。不管这个学生现在书念得好不好,至少他在品德方面、法制方面能做好,更重要的是能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法制教育与化学教学自然融合,以化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法制教育为辅,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德育、智育双重教育的目的。
三、化学教师要利用化学实验向学生传授法律常识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化学实验,这也是法制教育渗透的关键环节。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知道:化学药品有的是有毒的,如砒霜、白磷、偏磷酸、氰化钾;有的是有腐蚀性的,如浓硫酸、浓硝酸、液溴、双氧水等;有的是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如汽油、硫黄、三硝基甲苯、硝酸铵等。因此《化学实验室规则》规定不能用手接触化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中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这样既教给了学生化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妥善保管及正确使用化学危险品、,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稳定,对教育学生学法懂法、按法行事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化学教师要发挥专业特长教育学生做守法公民
化学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善于发现并利用化学学科与法制意识的结合点,平时多注意收集一些典型案例,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比如:在讲碱和酸的知识时,结合浙江温岭的烧碱烧伤儿童案,上海的浓硫酸毁容案介绍故意伤害、儿童保护、婚姻法及危险品存放等法律法规;学习白磷、硝化甘油等知识,结合爱迪生的火车实验室及大连5.7空难介绍易燃烧易爆物品严禁带上交通工具的有关规定。在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渗透法律、法制意识。可以开展以下活动:一是研究性实验,如浓硫酸的脱水烧伤实验与危险品的认识,市售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与制假售假,食盐中碘含量的分析与打击私盐,假金元宝的检验与打击欺诈,补钙品中钙含量的测定等。二是开展社会调查,如煤气中毒事件与燃器灶具的调查,水污染事件与违反国家排放标准的调查,通过各种渠道的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三是将某些法规编入练习测试题中,如废电池与环保知识,白色污染与一次性饭盒问题,海洛因、与打击制毒、吸毒、贩毒等。
综上所述,学校是进行法制教育的最佳场所,学科教育是法制教育的优秀阵地,化学是法制教育的隐性课程。以化学教学为载体,抓住适合的契机、寻找适当的切入点,就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培训
- 下一篇: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