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3-09-26 18:2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

篇1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在于实现管理变为一个主体实施,在整个管理的协同中,包括在成本的降低方面有很大的好处。”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顺说。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四川省农村饮水和污水处理单打独斗的问题。

该项目率先在全省水务行业提出城市与乡镇、供水与排水、存量与增量“三个一体化”的操作思路,形成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新模式,成为水务PPP项目的新标杆。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是四川省PPP引导基金参股的首个PPP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将成为四川省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示范项目,今后将逐步在四川全省推开。

项目背景 :四川省内最低水费价格 绵竹水厂运营困难

绵竹市有城市供水厂5座,由绵竹市供排水公司运营,目前基本能实现自收自支,每年制水量在3.5万~4.0万吨/日,售水量约在2.2万吨/日,漏损率在43%左右,漏损率偏高。绵竹市居民水价为1.2元/吨,为目前四川省内最低水费价格。绵竹市共有乡镇供水厂22座,由绵竹市水务局委托各乡镇运营。目前乡镇供水厂制水量在2.3万吨/日,实际售水量在1.1万吨/日,漏损率超过50%,漏损率较高。绵竹市乡镇供水由乡镇人民政府直管的有4处,由村集体管理的有6处,承包或委托经营管理的有11处。各供水厂(站)通过简易听证会,制定区域内供水价格,执行水价从0.8元/吨到2元/吨不等,水价不统一。

据当地水务局统计资料,绵竹市各乡镇供水厂(站)运营较为困难,绝大多数乡镇供水厂(站)处于亏损状态。由于乡镇供水厂(站)运营困难,部分水厂存在水质不达标的情况,造成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乡镇供水厂管网长度约2100公里,管网长期无专人管理,存在私拉乱接现状,也是漏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2015年6月,d竹市正式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三条红线”目标控制指标和责任落实制度,公布了绵竹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三条红线”。一是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至2030年,绵竹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03亿立方米以内。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7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同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项目概况 :总投资约5.65亿元 3~4年建成

基于此背景,绵竹市政府提出构建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基本思路是整合现有供排水资源体系,统一规划立项,采用PPP模式运营,提高城乡供排水的系统性、协调性、共享性与经济性。

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的实施机构为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民营资本方为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约5.65亿元,其中:存量资产评估价值3.5亿元,涉及22座乡镇供水厂、5座城区供水厂、5座乡镇已建污水处理厂和1座园区已建污水处理厂,拟采用TOT方式(转让―经营―移交)运作;拟新建项目投资约2.15亿元,涉及新建1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3座园区污水处理厂、1座乡镇供水厂,拟采用BOT方式(建设―运营―移交)运作;存量项目中设备老化、管网漏损、管线连接不合理的资产拟由社会资本进行更新改造,采用ROT方式(改建―运营―移交)运作。项目总投资中资本金比例约50%,其中:政府指定机构出资占比10%,社会资本出资占比90%;总投资中另一个50%拟通过融资渠道解决。

绵竹市财政局组织并聘请来自项目管理、行业、财政、金融、工程技术、风险管理、法律领域8位专家形成专家组评价意见。专家组建议应有计划对项目规模进行整合。在融资方面,项目投资总额5.56亿元,其中10%由政府平台公司出资入股,社会资本股本金占比90%;拟贷款比例50%,约2.8亿元。“本项目涉及多个子项目,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子项目的可融资性差异,进行均衡,让每个PPP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可融资性,最终实现整个项目的可融资。”中国水环境集团四川公司总经理王东尔建议。

根据专家测算,政府不仅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实现3.5亿元存量收益,每年还可通过项目公司实现对其他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同时,本项目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平均每年支付4763万元,支出峰值出现在2020年,金额为7735.8万元,年度财政支出占比控制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5%以内,未突破财政部提出的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的要求。随着绵竹市年公共预算支出基数增长,PPP项目占比会进一步降低,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通过。

示范项目亮点 :四川省PPP引导基金参股首个PPP项目

篇2

时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周建中说:“(当时,集团)改革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水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建设也陷入困境。”

转机发生在2003年。当年,重庆市政府作出大胆决定,将中央下拨的三峡库区国债资金30多亿元一并划转重庆水务作为资本金,重庆水务成为国债资金的载体。除了国债资金,资产情况好转的重庆水务还向银行进行了信贷融资。

2001年,重庆水务注册资金为6.88亿元。截至2003年年底,集团总资产达67.96亿元,净资产45.87亿元。

2007年,重庆市授予重庆水务30年水务特许经营权,从原来的“政府特许、政府核拨费用、企业运营”的模式转变为“政府特许、政府采购、企业经营”的经营模式。

2010年3月29日,重庆水务正式登陆A股市场,发行5亿股,发行完毕后总股本增加至48亿股,拟上市融资20亿元。实际新股发行价为每股6.98元,超募资金逾70%。

重庆水务是国内首家实现供排水一体化、厂网一体并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上市水务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专业水务上市公司。

大水务

重庆水务为重庆市最大的供排水一体化经营企业。重庆水务前身为成立于2001年的重庆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系重庆市政府将重庆市自来水公司、重庆市排水公司等合并而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水务供水和污水处理主营业务突出,在重庆市供排水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区域优势明显,并已实现供排水一体化、城乡水务一体化的资产和业务整合,对其未来业务拓展奠定了有力基础,突显其在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供排水领域的优势地位。目前,公司供水企业拥有32套制水系统(水厂),生产能力175.40万立方米/日。

肩负三峡水环境保护重任

三峡水库蓄水后,从重庆至三峡大坝坝前的江水流速减缓,水体对污染物的复氧和扩散稀释能力下降,水体更容易被污染。因此,重庆直辖之初,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之一即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其中,三峡库区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是很重要的内容。治理与保护好三峡水环境不仅是建设“健康重庆”的关键环节,而且关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牵系中下游上亿人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庆水务的发展受益于三峡,重庆水务的成立也是为了保护好三峡。目前,重庆水务所属污水处理厂均做到了持续安全运行、稳定达标排放,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率也由成立之初的7.2%提高到了83%。应该说,重庆已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污水处理系统,基本结束了生活污水直排“两江”的历史,极大地改善和保障了三峡库区水体。长江干流重庆出境断面水质连续保持在Ⅱ类水质以内,在全国七大水系河流中处于最好水平。

机遇与挑战

随着水务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水务市场进一步放松和准入,我国水务行业正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带来了难得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国家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为了实现国家2015年污染降低目标和污水处理率目标,国家将继续大规模投资新的城市污水废物处理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已进入实施阶段,三峡工程后续工作也将开展。重庆水务作为重庆市供排水基础设施的主平台,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在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主城区正在由一环时代迈向二环时代,并加快新型工业、信息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化进程。按重庆市城市化进程,未来5~10年,重庆市主城区将扩展成为10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1000多万,还要形成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同25个区县县城一起将再聚集1000多万人口。根据《重庆市“十二五”城市供水专项规划》和《重庆市城镇排水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重庆市拟投资500多亿元,用于建设城市供水系统、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中心建设等。

篇3

关键词:流域统筹 水环境综合管理 区域供排水通道 监测预警应急响应联动系统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流域是具有层次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复合系统,其中流域水环境不仅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与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也是诸多水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共同症结所在,并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珠江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珠江流域水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关注。

1 广东珠江流域水环境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

1.1 干流水质总体良好,部分流经城市的河段和内河涌水环境污染严重

干流水质以Ⅱ~Ⅲ类为主,总体良好,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得到保障,2010年流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6%,但部分流经城市的河段和内河涌的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水污染物排放量巨大,部分河段纳污量已超出环境容量。

1.2 污水处理设施较完善,区域供水和排水系统交错分布、缺乏统筹

污水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截至2010年底,广东珠江流域所有市县均建有污水处理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266座,总处理能力1581.7万吨/日,但区域供水和排水系统交错分布、缺乏统筹,存在上游污水系统布局在下游供水系统之上等问题。

1.3 水环境管理体制及机制初步形成,跨界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近年来,广东珠江流域水环境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初步形成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环境管理体制,但跨界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据统计,2010年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仅为76.3%,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约89.1%。

2 流域统筹的水环境综合管理概述

2.1 流域统筹的概念与内涵

流域统筹是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流域为单元,划定水环境功能区,统筹流域用地安排,因地制宜地布设各类综合治理措施,解决流域与区域的协调发展问题、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部门间的矛盾冲突,保障流域水环境的持续稳定和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发达国家与地区水环境综合管理经验借鉴

2.2.1 莱茵河流域:国际协调与管理

莱茵河作为跨国性河流,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为恢复莱茵河生态系统和持续保护莱茵河,由荷兰发起,流域各国共同成立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国际行动,通过有效的协调,各成员国部长会议通过了“莱茵河行动计划” [1]。

2.2.2 密西西比流域:依法开展流域综合治理

密西西比河流域以法律为依据,开展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利用国家、州层面等多项法律法规,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与管理下,解决和处理利益分配、矛盾冲突等各种问题,实现水环境逐步改善的目标[2]。

2.2.3 墨累-达令流域:联邦政府与州政府间的多次协商

墨累-达令流域水环境问题是通过合作来解决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流域综合管理项目,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与四个州政府所达成的《墨累-达令流域倡议书》是建立在协商机制之上的,其中方案制订阶段的充分参与是落实协议的关键[2]。

2.3 流域统筹下广东珠江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的发展方向

2.3.1 强调流域水环境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综合协调管理

加强广东珠江流域水环境的统筹管理,促进上下游、多部门的协调与协作,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水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绿色流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3.2 注重流域跨学科综合研究与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

加强流域问题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采用先进技术与管理手段,合理安排流域内用地功能,促进广东珠江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由对水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对水的“功能管理”。

2.3.3 探索建立流域统筹的水环境综合管理保障体系

探索建立流域统筹的水环境综合管理保障体系,通过设置专门流域管理机构、地方政府签订协议、设立专项资金以及建立协调与预警机制等,促进广东珠江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由“集群决策型”向“调整协作型”转变。

3 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技术手段

3.1 优化流域水环境功能分区

3.1.1 划定区域供排水通道

推进流域河网整治一体化,科学规划供排水布局。对于广东珠江流域,充分依据珠江河网的独特性,西江、北江片逐步建立“靠西取水、靠东退水”的供排水格局,东江片通过各类水闸及枢纽逐步实现供排水分离,避免上、下游城市间取水、排污相互交叉混合。

进一步优化调整供排水格局,合理划定区域供排水通道。对于广东珠江流域,结合区域取排水河系分离、容量利用以及发展需求,划定区域供排水通道。

3.1.2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按照主要供排水格局调整方案,适度集中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对于广东珠江流域,以区域联合保护为原则,建议在东江、西江等地联合共建饮用水源保护区,共同涵养饮用水源。

科学保护饮用水源,开展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和环境整治。对于广东珠江流域,重点对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以及白盆珠水库等大型饮用水库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和环境整治。

3.2 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3.2.1 严格产业污染控制

推行清洁生产,建立严格产业准入制度。对于广东珠江流域,以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为导向,以制度和标准建设为切入点,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手段,鼓励产业废水集中处理,严格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控制工业产业废水及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3.2.2 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优先解决城镇生活污染,加快推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对于广东珠江流域,以水系为单元进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

鼓励相邻区域打破行政区限制,促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对于广东珠江流域,以统筹流域与区域为原则,培育大型骨干环保产业集团,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

3.2.3 强化整治面源污染

加大整治力度,防治城市面源与农业面源污染。对于广东珠江流域,以统筹城乡为原则,加强城市和农村的面源污染整治。

3.2.4 综合整治污染河道

研究并推广经济可行的河道综合整治技术,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对于广东珠江流域,重点开展珠江广州河段、深圳河、淡水河、石马河、东莞运河、石岐河、佛山水道、前山河、江门河、南江河等河道的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对受污染河道的综合整治和生态恢复。

3.3 建设流域水环境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联动系统

3.3.1 构建一体化的流域水质监测网络

强化流域水环境区域联合监测,推进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一体化。对于广东珠江流域,着力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3],构建一体化环境监测网络,完善流域水质自动监控网络。

3.3.2 建设区域监测预警应急响应联动系统

加强区域环境风险防范,提升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与应急能力。对于广东珠江流域,联合共建污染源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协同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与覆盖全流域的分级响应机制,建成突发性事故应急监测体系。

4 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的保障体系

4.1 成立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机构

对于广东珠江流域,可采取流域管理委员会加流域管理局双层体制[4],成立珠江流域管理委员会,并根据珠江流域的水系分布,在流域管理委员会下设珠江流域管理局或类似机构,如东江、西江、北江等流域管理局。

4.2 签订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协议

对于广东珠江流域,为协调上下游地区水环境管理,珠江流域管理委员会促使流域各地政府共同签订《珠江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协议》。

4.3 设立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专项基金

对于广东珠江流域,设立珠江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专项基金,按照“类别差距越大赔偿额度越大,污染越重赔偿额度越大”和“地表水有偿使用功能”原则,污染方向受污染方支付赔偿金,基金由珠江流域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管理,主要用于水环境统筹协调管理。

4.4 建立流域协调与预警监控机制

对于广东珠江流域,建立并完善流域协调与预警监控机制,重点建立利用水环境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建立流域衔接地带水环境管理的通报和备案机制以及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污染联防联控监督协作机制。

5 结语

当前,流域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流域管理经验,以广东珠江流域为范例,在流域尺度综合运用并推广包括工程、法律、政策、行政、经济等技术手段与保障措施,促进跨部门与跨地区的协调,统筹流域空间范围内的水量和水质,确保江河健康和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哲仁.莱茵河——治理保护与国际合作[M].黄河水利出版社.

[2] 何俊仕,尉成海,王教河.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篇4

一、城市建设科学发展思路的探索、形成和完善

近年来,首府经济社会发展显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实现同步、总量扩大与结构优化实现同步、工业壮大与结构升级实现同步、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实现同步、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实现同步、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同步等“六个同步”的鲜明特点。在城市建设方面,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府城市这个总目标,深入开展“城市建设年”和“城市管理年”活动,特别是抢抓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重要历史机遇,全面实施“44331”工程,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推进城市改造建设,取得了城市空间、道路框架、绿色空间三个拓展和城市功能层次、城市文化特色、城市宜居水平三个提高的明显成效。

二、当前城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首府的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但离广大群众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问题。

1、思想不够解放,城市建设理念还需进一步更新;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划指导性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市承载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2、供排水方面:水资源严重匮乏,在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300个城市为缺水城市,其中300个缺水城市中有45个严重缺水城市,呼市为45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3、道路交通方面:一是道路、桥梁、管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城市核心区交通拥堵问题突出,城市大公交战略没有完全实施。目前全市拥有公交车1300标台,每万人达到10标台(离国家12标台/万人还有一定差距),线路总长1067.8公里,日客运量达到62.16万人次,公交线路还不十分优化,在城市的交通布局中还没有实现公交优先的战略。

4、园林绿化方面:一是全市城区总体绿量较少。二是绿化特点不突出、品位不高、设计单一。三是绿地分布不够平稳,城外绿地偏多,城区绿地偏少。四是公园、广场、干道绿化的标准不够高,花卉林木的配置还需进一步加强。五是管理粗放。六是由于过去没有重视规划,现在有些街巷无处补绿,无缝插绿。

5、供气、垃圾处理方面:根据《呼和浩特市燃气规划》,还有9000多液化气用户需进行燃气改造,美商生活垃圾处理厂搬迁、升级改造工作需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今年年底前竣工完成。此外,城市特色不很鲜明,宜居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资金缺口大,融资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

篇5

一、 我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保障群众用水安全的一项重要民生实事工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__年,为有效解决我区城郊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居民供水问题,区委、区政府按照城乡统一供水“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项目实施中,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整合全区供水资源,努力筹措建设资金,积极稳妥推进工程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取得较快进展。

(一)高度重视规划设计,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把城乡一体化供水和城乡饮用水安全列入本区域的重点工作,努力使建设成果更好地体现在增进百姓福祉上。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既是我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又是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2013年市对区考核项目。我区编制了《黄岩区城乡一体化给排水规划》。制订出台了“村级供水管线经费补助政策”,明确了补助标准与界限,有序推进供水二、三级管线“进村入户”建设。截至20__年底,我区总计投入三级管线补助资金1800万元,累计新建通水78个村,受益人口约10万人。

(二)积极推进供水工程,供水范围不断扩大。我区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供水能力,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城乡一体化工程规模为日供水能力25万吨,总投资32035万元。供水一级管网铺设西至潮济、茅畬,南至院桥、沙埠,东至江口上辇,北至火车场站,至20__年底,一、二级供水主干管线全部完成铺设并顺利通水,基本实现长潭水库库区以下平原片全部乡镇街道一体化供水干管到位。各项工程均已取得较快进展,完成供水管线长度为255公里,其中一、二线管网140公里和三级管网115公里。实际完成投资21574万元,其中一、二级管网18484万元、三级管网2097万元和江口水厂工艺改造993万元,2013年,我区计划建设一、二级管线15公里。天元路、82省道复线、黄长复线等供水管线工程正随道路建设扎实推进。

(三)加快改造供水管网,供水安全得到改善。自20__年开始,黄岩区投资1300万元,为25个小区实施了“黄水改造”,管网改造长度31250米,通过三年的努力,改造任务基本完成,让13000余户居民喝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同时,我区认真吸取一期供水工程原水管破损事故的教训,已启动实施多库联动的多水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城乡群众提供长时间的安全用水保障。

二、 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建设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供水管网建设线长面宽,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工程建设推进难度很大。一是资金因素制约严重。三级管线“进村入户”改造经费以政府补助和村集体、居民自筹相结合,一些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受资金因素制约,以及水价等因素,三级管线“进村入户”进度迟缓。二是政策处理难度较大。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部门、乡镇街道、村居协调的政策处理问题,利益交织繁杂,有效协调处置阻力较大。

(二)饮用水安全有待进一步保障。一是部分水管锈蚀漏损,造成自来水二次污染。二是库区水源质量有待进一步得到提高,库区水质保护仍任重道远。三是澄江、头陀、北洋等乡镇街道仍然以各自的乡镇水厂供水为主,这些乡镇水厂制水工艺简单,供水安全性较差。

(三)部分群众对供水一体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一些农村群众传统的饮用水观念根深蒂固,乡村存在“有水不接、通而不用”的现象。一是受管线倒接的影响,部分乡镇水费比城区高,部分消费能力弱的农民用水积极性很低,甚至水已通至村口也不愿接入。二是部分群众出于用水成本因素考虑,接入户相对较少,用水量则更少,多数是将自来水作为备用水源,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三是存在拖欠水费现象,累计欠费1464.72万元。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继续抓好工程建设,保障供水质量,完善管理服务,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一)抓统筹,加快工程建设。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

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注重支持协调,为推动工程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一是立足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规划,坚持“点、线、面”协调发展原则,保质保量加快供排水设施建设,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努力实现城乡一体供水。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处理“属地管理”原则,合理调处各方利益,及时协调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做细做实政策处理事项,有效减少施工障碍,加快三级管网“进村入户”改造 步伐。三是要筹集管理好资金,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分级负责”的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以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

篇6

(一)深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建造

保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造、高层次配套的原则,把市人力资源市场建造成为功能最为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市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和劳务输出、劳务派遣等多项服务。在县区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全市各街道、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全市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市人力资源市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治理系统与县区、街道、社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同时,我市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在相山区相南街道建立了*市相阳劳务市场,不仅强化了基层就业服务,而且有效解决了非正规劳务市场给主城区带来的市容、交通、治安等问题。

(二)健全基层平台服务功能

今年以来,我市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构造起来就业认定、困难就业群体就业帮扶等工作下移至社区,街道(乡镇)、社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治理系统与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各级就业服务平台开展了“充分就业创建活动和充分转移就业乡村创建活动”,发挥了小平台、“大窗口”作用。目前,我市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造工作。

(三)增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造

为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我们在充分发挥有形市场信息的同时,积极运用*就业网和*就业报载体作用,全面搜集和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求情况,为各类求职者量身定制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充分利用*就业网“就业政策宣传、业务办理、求职招聘、人才论坛”等多功能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贴心服务,目前网站拥有198家网络会员单位,2009年以来,共通过*就业网举办网上招聘会6场次,招聘信息720条,提供5014个就业岗位。

(四)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造

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发展,积极支持县域、乡镇工业聚集区合作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提高开发园区的经济规模和辐射能力,从而形成增长极,有效带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分别在濉溪县临涣、刘桥、南坪三镇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且初见成效,累计完成道路框架、电力配置、供排水配套等基础设施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1栋,建造面积123亩,现已入住华强面粉厂、*天王机械加工、*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安排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45人,带动1186名农民工就近就业。*镇等6个乡镇,正在建造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二、2009年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基本情况

2009年,我局严格按照《*市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方案》的要求,从乡镇、行政村实际出发,以五镇八村为试点,严格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六到位”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乡镇、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造。目前,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都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39个社区都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充分就业社区”50个,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造工作,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

三、存在问题

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少有力的构造调解机构统筹推进。由于行政区划和行政治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一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从而增大了试点的难度,影响了一体化的进程。二是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造存在着资金不能及时落实到位,基层人员配备不到位等,导致90%以上目标难以得到落实。三是乡镇及行政村在人员配备上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到位。

四、2010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及工作目标

2010年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思路是:按照省、市和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实现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造,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2010年预计目标:2010年全市所有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建造达标、60%以上的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建造达标,全市所有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实现与市、县(区)联网,构建更为完备的就业服务网络。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1、夯实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完善街道、社区基层平台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树立基层劳动保障良好服务形象。研究增强行政村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建造的措施,全力抓好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造。

2、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市、县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的人力、财力投入,加快人力资源无形市场两级联网建造。指导县区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把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与重点人群相结合、与落实政策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同时增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治理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就业关系。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落实为主线,切实解决阻碍和影响执行力的突出问题,促进执行理念进一步提升,执行能力进一步增强,执行效果进一步提高,着力巩固扩大环境兴区成果,为推动我区“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

通过提升部门及干部职工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执行力,更大力度解决思想解放不够,素质能力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制度约束不力,政令不畅等问题,努力打造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使权力行使公开透明,积极营造风清气正,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1.持续开展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忠诚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行政行为,提升服务能力,主动为民办实事。

2.经常开展廉政警示教育,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参观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基地、邀请专家进行专题授课、观看先进人物视频等形式,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廉政品质,增强工作执行力。

3.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通过知识竞赛、主题活动、专题讨论、民主座谈等形式,以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党员干部思想纯洁,行为规范、作风优良。

(二)深入推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结合水务工作实际,确保“四诺”活动深入推进,深化“对标找差、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对标找差,清醒的看到与先进标兵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排查存在问题,落实工作措施,在职工中营造“办事比效率,服务比贡献,机关比形象”的浓烈氛围,以更高的目标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自我加压,拉高标杆求发展。

(三)抓好“四诺”活动。

以股室为单位开展“四诺”座谈研讨会,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水务队伍。机关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把活动开展与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工作效能相结合,以服务企业、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工作业绩来检验活动成果。每名干部职工要从“查思想、查作风、查效能”三方面作出承诺。着重是树立坚定信念,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提高工作效能。通过开展“同样的技术比水平,同样的业务比质量,同样的环境比创新,同样的服务比满意,同样的水平比进步,同样的岗位比奉献”活动来开展亮诺,在评比中促进步,在评比中求创新,全局上下在工作中形成竞争机制。每位机关干部职工时刻比对自己的承诺内容,检查自己的言行与承诺是否一致,时刻检查自己。结合走访实际和水务工作职能,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利用水务的业务知识,发挥水务人的智慧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在这项工作中有作为的干部职工,计入他们的践诺实绩中。

强化对每位干部职工的“四诺”情况进行评议,领导干部要与每名中干进行谈心活动,一对一点评,肯定成绩,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努力方向。并将评议结果进行分析汇总,作为个人年终考核内容之一。

(四)着力效能提升,在为民服务上做出新形象。

一是提升服务基层能力。强化党性锤炼,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挂包帮”、“定点帮扶”等工作,深入开展“水务干部下基层”活动,通过深入基层调研,访民情,解民困,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二是提升办事效率。在行政审批工作中坚持一次告知制度,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办事流程,涉水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承诺件全部在5个工作日之内审批办结,提速75%以上。

(五)着力民生优先,在水利项目的争取、建设和管理上做出新业绩。

抓民生就必须抓项目。只有项目争取到了,项目建设完成了,建后管理到位了,民生改善才有依托,社会和谐才有保障。坚持把民生改善作为我的第一追求,按照省市区的最新部署,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纪律意识、环境意识,狠抓项目储备,超常解决制约我区水务发展的突出问题。

1.扎实推进滨江四期、新城三水厂、长江大桥、学堂坝码头前期工作,全力争取2014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节水建设项目、五小水利工程、病险水库整治工程等的储备工作。

2.进一步推进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灌溉工程、水源工程、安全饮水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是重点实施以龙滚滩中型水库、“小农水”、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增产增收。二是大力实施以饮水安全项目、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旧城排水设施项目工程为主的城乡供排水工程,为促进新老城区、工业园区和重点场镇发展提供可靠的供排水基础保障。三是全力推进“滨江四期”前期工作,争取汛前开工建设。全面完成“三个研发”中心防洪护岸工程及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为主的堤防安全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安全保障。四是重点发展以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规模养殖为主的富民工程,形成垂钓、餐饮等相结合的休闲渔业,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实现农民增收。

3.狠抓工程建后管理,创新管护运营机制,全力做好企业生产生活用水和城乡人民群众用水保障工作,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基础保障。

篇8

关键词:城镇化;布局;组团;辐射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164-02

近年来,滑县县委、县政府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完善中心城区功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了“一主一副带群星”的发展格局,实现了组团发展,为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发展现状

滑县县域面积1 814平方公里,辖12镇10乡和一个产业集聚区,1 019个行政村,138万人,是省政府确定的十个省直管县之一,也是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滑县坚持“规划引导、产业支撑、基础突破、以城带乡”的“中心辐射地方”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建设有区域性影响力中等城市这一目标,重点加强县城建设,着力带动和推进小城镇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一)突出县城建设,中等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近年来,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城建设,按照“东拓西进、南延北扩”的发展思路,对道口镇、产业集聚区、滑东新区、小铺乡和枣村乡实行组团式发展,一体化布局,规划扩建县城面积63平方公里,成为滑县城镇化建设的主中心。同时,在位于滑县腹地的留固镇,加快建设集工业、商业、新农村社区、高端农业为一体的副中心,一主一副相互辉映,形成了一个中等城市框架的雏形。目前,滑县正在按照“东部高端商务、西部文化传承、南部产业支撑、北部生态休闲、中心传统商业”的区域功能布局加快推进。

(二)强化产业支撑,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加快道路建设,投资30亿元修建道路38条,建成了“十六纵十六横”的交通网络。二是注重绿化亮化,较好地改善居民环境。实施了县城周边和道路沿线绿化,启动了大功河公园和森林公园特色绿化,改善了城镇居民的人居环境。三是增强供排水能能力,改善水质。铺设城区供水管网96千米,辐射面积34平方公里。四是加大供气能力,方便居民生活。五是加强城市管理,净化城市环境,争创省级卫生城和省级文明城。六是旧城改造与新城开发并重,努力改善城镇面貌。七是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围绕电子新能源、农产品深加工、煤化工等主导产业,引进各类招商项目157个,强化产业支撑。

(三)丰富功能定位,打造合理的复合型城区

滑县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滑东新区。滑东新区被省政府定为豫北复合型城市新区,去年已开工“七路”建设,并完成绿化工作,初步形成了“两心两带多片”布局,成为一个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乡联动、多产复合,政治、经济、人居、生态功能齐全的现代复合型新区。

(四)彰显特色个性,推进中心城镇组团发展

坚持“一主一副带群星”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城镇组团与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特色商务区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和个性。加快发展小城镇。各乡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项目带动和产业支撑为着力点,开发建设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规划滞后

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县城中心城区的品位、品牌、形象规划滞后于发展速度,新农村社区规划不完善,配套不合理,缺项严重。

(二)结构单一

滑县产业结构总体单一,层次不高,真正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主导、特色产业不多,具有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的则更少。

(三)投入不足

滑县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工程所需资金巨大,然而,身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滑县财力贫乏,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大项目启动难,建设周期长,从而影响城镇辐射带动能力的发挥。

(四)机制不活

目前城区发展缺乏内联外拓机制和联建联合机制,中心城区与周边乡镇就如何集中部分要素,借各自优势互补协作共生,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

(五)体制不顺

城镇发展过程中,土地、规划、住建、招商等部门各自为政,壁垒重重;就业、社保、户籍、子女入学等制度改革滞后,流动人口享受的社会公共服务受限,不能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

三、对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战略规划

一是科学制定全县城镇总体长远发展规划。二是科学编制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打破行政区划束缚,突出经济区域导向,形成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的规划体系,引导城乡协调有序发展。三是强化规划的刚性执行力,坚决防止规划跟着项目走和随意调整规划,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发挥产业支撑作用,一要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二要注重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在这两个前提下,围绕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三至五个重点产业,避免“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精”的一盘散沙式混乱发展。为了助力企业发展,要同时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大公共交通、电力、通信、供排水、燃气管网、热力管网、道路、照明、垃圾污水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城市环境,提升城镇综合管理水平,进而为滑县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实行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以破解发展资金短缺瓶颈。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益性项目建设,群策群力,共同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

(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一是对离县城较近,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并入县中心城区。二是将行政区划偏小、发展空间有限的乡镇,并入基础条件好、地理位置佳、发展潜力大的乡镇,形成中心重点镇。三是对县城中心城区内的乡镇和近郊乡镇,撤镇设立办事处。四是对乡镇的部分村庄进行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优化城镇发展形态。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中心城镇品位、形象、功能,将滑县建设成为精品城市、生态城市和特色城市。

(五)破除城镇体制障碍

一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城镇建设用地要向中心城区、重点建制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倾斜。二要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三要鼓励乡镇使用农村“四荒”发展乡镇经济。四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及其子女市民化。五要建立失地农民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为主体的“五道保障制度”,为快速前进的城镇化步伐安装上“减压阀”。

(六)制定科学考核指标

篇9

城镇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之一,提出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强调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信阳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全面贯彻《决定》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城镇化作为加快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途径,努力打造城镇这一承载工商业发展的载体、蕴含文化的容器,构建信阳加快发展的大舞台,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强化领导,更新观念,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保证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一是要认识到位,应全面加深理解城镇化对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成效和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领导到位,应成立以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组长的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城镇化工作合力。三是要把城镇化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加强监控,强力推动。四是要重点突出,采取搞好城乡规划修编;搞活城镇经济,增强城镇发展后劲;拓宽投资渠道,探索城镇建设新路;整合行政区域,优化配置城镇化发展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等措施。

二、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前提

市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到2020年建成“双百”城市目标,实现由欠发达中等城市向现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跨越的战略目标,找准了推进城镇化的定位和方向。应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等战略和高速公路、铁路、能源等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带来的新的历史机遇,发挥区位、交通、生态、资源等优势,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奋力推进中等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努力在郑州、西安、合肥、武汉四大城市辐射圈的交汇处营造中部崛起的新支点,形成以信阳为中心,以潢川、固始为次中心,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的城市布局框架,建立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布局合理、等级协调、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区域经济带动中心。

三、重点突出,打造中心,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着力打造中心城市,发挥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稳步推进浉河、平桥老城区改造,进行成片开发改造和“城中村”治理,使老城区旧貌换新颜。加快开发建设羊山新区、工业城,加强鸡公山、南湾湖等景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日臻,迅速提高城市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和承载能力,形成功能分区合理、一市多区的城市格局。

潢川、固始在信阳城镇体系规划中定位为次中心城市,未来信阳将形成以中心城区、潢川、固始为三大支撑点,以国道312为轴线的崭新的“三点一线”经济隆起带。两县应抓住省级城镇化重点县和扩权县机遇,紧紧围绕打造区域中等城市目标,加快向中等城市发展。

四、统筹发展,彰显特色,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基础。

其它各县城应努力建成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如新县县城应围绕“蓝天绿水红城”建设作旅游文章,淮滨县城应围绕“打响淮河牌,做好水文章”,商城县应围绕建设桂花城目标等等。要以硬件建设为重点,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不同的特色城市。

实施“千村百镇(乡)”建设,加强村镇建设。要结合实际开展试点和创建“中州名镇”、“四类乡镇”等活动,建一批明星城镇,推动小城镇建设;以“三清”、“四化”、“五改”为主要内容,加强村庄治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不断加强村镇建设工作,加大村镇基础设施投入,迅速增强城镇综合功能、吸引力和辐射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多头并举,改革创新,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措施

城市(镇)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市场化带动城镇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走以城镇建城镇、以城镇兴城镇路子,逐步建立起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要把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经营意识,从整体上运作城镇经济,使资源配置从城镇的内部转向更大区域范围。综合运用城镇的土地资源、地域空间、城镇功能、经济容量、城镇环境、城镇形象等经营要素,实现资源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统筹推进道路、供排水、园林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工业、商业、住宅及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公益性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打牢产业基础,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不断发展

篇10

【关键词】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

1.我市城乡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城乡经济水平差别不仅没能缩小,而是逐年扩大。主要反映如下几主面:

1.1地方财政收入少,县域经济比较困难

2008年市辖10个县(市),占全市人口的52%,县域生产总值只占全市的28.1%,财政总收入为18.4亿元,县(市)均1.84亿元,是杭州市辖县均收入同期的二十分之一,因此,10个县(市)只能靠国家或上级政府转移支付来维持正常运转。另据哈尔滨市农口2006年末统计,全市乡镇负债累计24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1000多万元,有的乡镇负债高达3000多万元,村级负债25.2亿元,村均负债134.3万元,集体经济几乎全部欠亏。全市除了双城、尚志、五常外,绝大多数县、乡、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全市70%以上的乡镇存在隐性赤字。由于县乡财政困难,公益事业很难发展,城镇建设很难投入。

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据农调部门测算,全市农村基尼系数2000年为0.38,2004年为0.40,已经十分接近警戒线,2006年竟达到0.43,超过国际警戒线。另据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应控制在1∶6,而全市城乡收入差距由2001年的2.4∶1,扩大到2008年的2.5∶1,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城乡收入,行业收入之间差距仍比较大。如考虑到供水供电、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分配上的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估计实际上达到3∶1以上。已经十分接近0.4这一国际惯例,即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率为1.5∶1,超过2∶1的极为罕见,如果把城市和农村统一测算,已经超出“警戒线”。按照国际通行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应控制在1.6,而我市2007年已经达到了2.52,远远超过了控制范围。

1.3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困难重重

目前,占全市有近500万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3%,其中农村产业劳动力185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近70%从事人均耕地不足4亩的农业生产。按照农业规模经营测算,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可达100万人。2005年到2009年,五年累计有效转移30余万人,占农村劳动力不足三分之一,多数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人数,而是离乡不离土,这种离乡不离土的农民工所谓转移。从近期看,国家农业粮食政策出台,原本这种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更不愿到城镇去从事劳务。对此种情况,政府期望通过农民离开土地,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来达到经济增量的扩大。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当前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及制度对此方面的抑制作用。

1.4当前的户籍制度和社会就业保障问题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的户籍制度把居民人为的按照居住地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农民只得依靠土地保障基本生活维持生计。目前,在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城镇户口已失去了意义,而我市广大农村就不同,农业户口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关系到土地带给农民的生活和利益。严重束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真正转移,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只能随着改革的深入、政策的变化,逐步改变和实现。

1.5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中小学校网点布局不合理,农村学校办学过于分散、办学规模不高。农村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地方经济支撑能力较差,农村学校无论从办学条件,还是软件建设上,与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卫生资源供给相对不足,每万人执业医师人数18.3人,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最后一位。农村卫生设施薄弱,总体资源质量不高,综合服务能力偏低,城乡之间卫生服务差距过大。农民就医难,县(市)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比例平均只在3%左右。这种递增长发展使农民就医十分困难,一方面农民看不起病,另一方面又缺医少药,多数贫困农民都是因疾病而返贫,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农村文化设施相对短缺,文化发展人才短缺。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仅62.67册,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仍在后面。公共设施欠账太多,短时期很难解决。

2.措施与建议

2.1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管理的职能作用,着力构建乡经济统筹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首先,科学地研究和编制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各项规划。规划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明确区域、城镇、乡村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的重点,体现区域经济特色;其次要突出城乡一体规划的重点,从我市实际出发,要以基础条件较好的城镇为中心,重点考虑中长期建设和发展,形成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群体。根据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客观要求,按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重新规划乡村行政区域。

2.2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首先,要抓住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良好机遇,调整城乡工业结构,结合“退二进三”政策,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主体,配套产业和特色产业跟进发展的产业结构,形成我市城乡产业布局。实施以“退城进郊”为重点的中心城区工业转移,形成郊区集聚大中型制造业,配套工业、基础工业的城郊工业空间新格局。形成小城镇集聚农产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以及建材、矿产业新格局。其次,要优化县城工业发展空间,把县域经济与城镇化有机结合,依托城镇,引导乡镇工业向城镇适度集中,带动农村劳动力以城镇二次产业建设为载体向城镇转移。第三,第三产业要配套协作,延长产业链,开成城乡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3建立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

一是深化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规定。二是要尽快研究出台我市户籍管理办法,取消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分制问题。实施农村教育、医保、低保等各项社会保障措施政策,农村社会公益事业也应该由政府承担。三是在我市农村并校合村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农村义务教育要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民办教育为辅的新的教育格局。四是建立以城镇为中心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新模式、新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市场、医疗监督体制和公共事件的预防控制监测体系。五是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开展文明教育和新文化活动,严禁城镇不健康的东西向乡村转移。

2.4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城乡公路网的规划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