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26 18:2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体化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体化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管理体系;一体化;集约型

一、集约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概念和意义

(一)概念表述

集约型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从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出发,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基本观点,借鉴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来探讨建立一个能够满足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各项专业标准要求并覆盖企业整体、实现企业管理系统整体优化的方法和途径,以期使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和政治责任目标相辅相成,使一个企业包括党群工作在内的各个子系统,连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等专业管理体系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在一个企业内形成用一套制度文本支持全方位管理、使用共有要素并能够有效运行的单一集约化的管理体系

(二)建立意义

1、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

一个企业的管理功能和效率发挥的好坏,不能只靠某一个或某几个体系的有效性,而是靠企业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的发挥。这是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在几个管理体系同时作用在企业管理时,如果不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衔接,不仅不能发挥整体功能,而且可能会相互造成负面影响,其结果势必降低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因此,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出现,完全是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2、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

用一套体系文件进行统一控制,使所有的活动和过程都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通过一体化审核,一次审核,获得多张认证证书,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较少的时间,达到多个目标,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3、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面临严酷的国际市场竞争,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多方面的,需要多种认证,只有涵盖多种认证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才能满足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符合各种市场需求,才能取得参与多元化市场竞争的通行证。

二、建设集约型一体化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流程不清晰

公司发展初期,业务相对单一,经营范围比较窄,整个业务流程比较简单,所涉及到的人员和环节也比较少,信息传递和审批流程很短,管理相对容易。企业壮大之后,企业业务量猛增,业务种类也是纷繁复杂,业务流程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和优化,长时间按照惯例处理,缺乏可遵循的规定,过程环节模糊不清,交叉、重叠、缺位现象突出,以致出现了许多漏洞。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屡屡发生偷盗公司财产案件,给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而且每每发生总是很晚才发现,足见业务流程不清的情况之严重。

(二)管理体系形式化

公司早期已经进行了管理体系化的建设,首先申请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并获得通过,后来又进行了HSE的建设,并形成了相应的制度文件。但是,所有这些体系建设在当时往往出于认证和应付有关部门检查需要,所建立的内容并不一定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符,实质性的内容不多,缺乏可行性,形成文件之后也是长期束之高阁,没有切实执行和运转过,甚至知道、了解的人都很少。

(三)各个管理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企业运转由这么几大系统组成:生产系统、营销系统、财务系统、行政职能系统。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各个系统规模也相应扩大,发展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对接,慢慢的,各个系统之间出现了衔接问题,在一些情况下出现各个系统各自为政的情况。衔接的问题造成了“隐形墙”的出现,“隐形墙”将各个系统分割开来,屏蔽了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一些制度出台建立之后却只有系统内部人清楚,系统外部的人可能毫不知情。衔接问题与职能划分、流程设计、信息传递相互联系,问题盘根错节在一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衔接问题导致业务流程运行不畅,信息传递也受堵塞,职能在衔接处出现盲区,经营中的沟通成本大大增加。

三、建设集约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1、体系文件的建立

具体步骤如下:

(一)识别

识别过程是与管理体系建设的分层和模块划分是相关联的,即通过对各方面管理内容的研究,来识别出各管理环节所属的范畴,从而在逻辑上予以分层和划分,继而建立起清晰的逻辑思路。

(二)建立管理文本

这一过程需要与各个部门进行密切配合,从管理体系的整体出发,建立起管理体系运行的全过程机制,确立总的原则、方针和政策,规定基本的运行规则。

(三)建立程序文件

建立程序文件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各个部门对自己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和规定,然后进行整合。

目的:形成有价值文件,对管理体系中所有管理环节和工作内容、职责分工进行规范和指导

依据:ISO体系文件、集团公司制度文件等。

步骤:

a.根据模块划分确定分工

b.各部门根据分工进行岗位工作描述

c.各部门根据分工进行内部流程梳理

d.各部门根据分工规定程序文件

e.整合各部分程序文件,形成程序文件目录

(四)建立操作文件

这一过程和上一过程是密切关联的,是在上一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对具体的工作过程步骤和操作行为进行规定,其依据是集团公司各种操作规程、手册等,其建立步骤和上一过程基本一致。

经过以上四个过程,体系文件已基本建立。

2、管理评审

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形成严格的管理评审制度,管理评审工作实际上是体系文件中所包含的规定性工作,而实际上广义上的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仅是体系文件形成的工作,而是包括大量的后续工作,管理评审是管理体系建设中重要的工作部分。前期体系文件的形成是根据目前已存在的工作流程建立的,而且只是一个体系文件,其运行情况和合理与否不得而知,因而要想进行彻底的管理体系建设必须进行彻底的管理评审工作。

管理评审工作步骤

(1)前期准备工作

a.确定评审成员,成立评审团队

b.制定评审方案

c.设计评审工具

d.召开启动会议

(2)评审实施

a.文件评审

b.现场评审

c.汇总结果,形成评审报告

(3)后续工作

a.召开评审会议,总结汇报

b.进行纠错和改正

c.纠错效果评估和改进

3、体系文件更新

在上一过程――管理评审工作结束之后,纠错和改进过程完成之后,相应的根据成果就要进行体系文件的更新工作,使体系文件也相应得以改进。

经过一系列的项目活动,建立起能够初步达到一体化运转的管理体系,产生了详细科学的操作手册和程序文件,保证落实执行有据可循。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又一次的提升,完成了一次对企业管理工作上的全面的体检和整顿,大量长期累积的问题得到解决,企业仿佛重新焕发了活力。当然,在一体化运作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一管理体系也始终贯穿“PDCA”循环的理念,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实现下一步的水平提升。

四、结论

一、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的长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开展必须树立决心,不间断不随意中止,保证彻底性和执行性。

二、开展过程会面临很多困难和协调问题,必须获得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强力推进,各部门确保积极配合。

篇2

【关键词】企业全面一体化 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一、国际通用三大管理体系及卓越绩效标准

(一)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后经3次修订,2008年了2008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我国等同采用了该标准,于2008年了GB/T19000―20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企业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而且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满足用户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要求,取得用户的信任,求得质量效益。

(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6年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2004年又通过修订,了2004版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我国于2004年了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替代了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预防,降低环境事故风险,而且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与能耗。对于改变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OHSM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英国标准协会(BSI)等13个国家的相关组织于1999年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标准。我国以OHSMS18001为蓝本,于2001年和2002年分别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GB/T28002―2002,覆盖了OHSMS18001―1999的所有技术内容,并考虑了国际上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技术要求。新版国家标准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于2011年12月30日。

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降低企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相关费用,而且可以使企业管理模式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进而提升我国企业的综合影响,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卓越绩效标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为了应对新的形势,许多国家设立了质量奖,引导和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美国在1987年设立了国家质量奖―波多里奇质量奖,同时制定了卓越绩效评奖标准作为美国国家质量奖的评价依据。近年来,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卓越绩效评奖标准风行世界各国,不仅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质量组织评审质量奖的标准,而且由于其前卫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评价体系而成为一种独特的管理模式――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二、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及其意义

(一)全面一体化管理

由于三大管理体系标准的问世时间不同,企业最初总是分别采用这些标准建立各自的管理体系。但是,由于这些标准都属于管理性标准,而且又有许多交叉重叠之处,这就难免给企业带来各自重复、资源浪费,并使管理效率、效益受到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实施全面一体化管理。

(二)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

一体化管理体系可分为2种,即狭义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和广义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狭义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又称为“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广义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亦称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

(三)建立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意义

三、建立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方法步骤

(一)准备阶段

企业最高管理者承诺建立和保持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任命管理者代表,授权管理者代表按照标准要求建立和实施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设立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工作推进小组,小组成员要懂得标准和技术知识,有一定的管理技能,并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应为推进小组配备辅助人员,进行打字、文件传递等工作;编制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计划,内容包括宣传教育、人员培训、体系分析、要素展开、责任分派、文件编制、资源配备等方面,计划应明确各工作项目的承担部门和完成期限。

(二)初始状态评估

梳理企业核心业务,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数据库,确定并收集适用于企业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评价现行管理体系与标准和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要求的差距,评估现有管理文件的适用性等,形成初始状态评估报告。

(三)体系设计

依据初始状态评审结论,制定企业全面一体化管理方针,制定企业中短期一体化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案,并重新划分或明确企业组织机构和职责,配置必需的资源。

(四)文件编制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应在体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做是管理体系的方案设计,而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则相当于管理体系的详细设计。

企业新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时,管理体系文件一般按管理手册(含管理方针)、程序文件、工作指导书和记录的顺序进行编制。也可在分析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列出体系文件总表,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先编制急用的程序文件或工作指导书,最后在完善管理手册及其他文件。事实上,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必要时可同步交替编制管理体系文件。

篇3

关键词:医院实物资产;经费预算;一体化;管理体系

医院的药品、医疗设备等的购入都需要做经费预算,财务预算工作既精细又复杂,对医院的建设和经济运行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医院的财务运行中,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同等重要,两者是相互循环的关系。为了保障医院的资产处于有效的运行状态,需要建立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一、建立医院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原因

(一)医院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缺乏有效的控制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管理都不是十分有序,需要强化其内部控制。在医院,各项物资的经费收支基本是独立的,没有形成完善的经费预算体系。如, 针药、医疗器械、非医用物资以及固定资产等,都是由各部门独立预算的。而长期以来,资产管理部门对钱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实物,对购入物品比较积极,物品购回后却不加管理。因此,实物资产的管理模式比较滞后,与经费预算之间的信息联系不够紧密,使两者在信息接收上存在差异,以致于实物资产管理存在许多缺陷。

(二)实物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实物资产管理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物资的价值没有统计出来,致使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不清楚实物资产折合成钱币后的实际价值;其次,由于对实物资产没有定期盘点,导致经常购入重复的物资,造成资金浪费;再次,购入的实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物资浪费;最后,实物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造成实物流失。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把实物库存与经费的流向作为管理对象,将二者的地位等同起来,使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建立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一体化管理体系。

二、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合理构建

(一)一体化管理体系构建流程

要实现医院的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一体化,首先要将管理工作视为一个整体,要顾及到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做到在一体化建设中保持其科学性,使一体化进程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中,需要运用到系统控制原理,该原理需要涉及到三种方法,既前馈控制、过程控制以及反馈控制。通过这三种方法,能够将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有效的控制起来,形成循环体系,再将两者与经济信息管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闭合管理体系。因此,在此基础上,医院的财务系统就能形成“三管一体”的理论思想,既:经费预算管理、实物资产管理、经济信息管理以及网络协同管理平台。这就要求医院的各部门都要做经费预算,根据预算,对实物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并通过信息化管理,掌握各科室对物资的消耗情况,从而构建一个完成的网络协同平台,实现医院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的一体化管理。

(二)提升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

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将经费预算、物资消耗、物资存量等以报表的形式呈现出来,使财务管理各类信息一目了然,省去了许多手工完成的繁杂过程,从整体上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比如,仓库实物盘库存对账,只要平时仓库的物资的进出都在系统里做记录,到盘库存的时候生成库存报表,再到仓库核对实物,核对工作就要轻松许多,工作时间能够缩短不少,并且精确度也更高。并且,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医院各科室的资源共享,这其中能够节约许多人工成本。

(三)加强医院廉政建设

通过网络平台管理物资和经费,使信息公开、透明化,所有员工都能起到监督作用。比如,在信息化平台上,每个层级的员工相互之间可以监督,上级需要对下级进行监督,各科室之间也需要互相监督。而有权限查阅医院资金、实物资产动向的用户,他的工作也是在全院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的。因此,在这其中不会出现私自挪用物资、经费的情况,从而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廉政建设。

(四)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

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其实施主要有:第一,制度化,所有项目都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并按照这些标准制度去执行实际工作;第二,系统化,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将所有信息纳入其中,形成系统化管理;第三,精确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和经费预算计划的管理都是通过系统来完成的,其精准化程度远远高于人工操作;最后,标准化,在系统中设定物资分类标准,方便查询,并通过条码的形式收录物资信息。

三、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优势

(一)能够帮助医院更加有效的进行宏观调控

将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联系起来,制定年度预算,两项经费的往来账目都集中在一本账簿上,改变两者独立的局面。并且,两者结合起来制定的年度预算计划更具科学性,便于医院更加有效的对其进行调控。这样一来,医院采购实物后,钱变成了实物资产,实物资产能够受到有效的控制,而将实物换成钱后,钱也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并且,通过IC卡的使用可以实现医院的一卡通管理,将物资采购与经费预算紧密的联系起来,对实际经费超过预算的现象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医院与账务相关的活动都按照实际的经费预算来开展,从而实现医院降低其医疗和运营成本的目的,使医院的经济活动处于可控的状态中。

(二)实现卫生资源的科学性配置

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将医院的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都设置在其中,能够实现医院资源的合理化配制,并且使资产管理的方式趋向现代化,管理手段有所创新。而医院的实物存量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实现医院经费的科学化管理。比如,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对不必要的经济活动进行删减,对于需要增加的重点项目,则可以添加进来。同样,不必要的实物应该严格控制其购入量,而必须的物资则可以适当的加大其存量。

(三)能够解决高消耗物资的管理问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发达为医院的资产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为医院的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可以在每件实物上贴上医院内部使用的条形码,通过扫描条形码就能够读取物品的属性、价值等信息,并且实物资产的存量也能够在信息化平台上一目了然,信息化平台在此起到了虚拟仓库的作用。高消耗物品是医院最难管理的物资,其采购量大、采购频繁,且采购金额占医院总采购额的比重较大。而条码管理正好解决了高消耗物品的管理问题,实现了医院资产的现代化管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医院实物资产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其经费预算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为了加强医院的实物资产管理和经费预算管理,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帮助医院更好的进行宏观调控,使医院的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解决高消耗物资的管理问题,从而有效的提升了医院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俊兰,翟树悦,李娅访,等.医院实物资产与经费预算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J].医院管理杂志,2010(03).

[2]刘俊兰,李娅访,韩冬雪,等.医院实物资产管理与成本控制[J].中国卫生经济,2008(01).

[3]梁昊,朱逸峥,凌斌和,等.军队医院经费预算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5(01).

篇4

关键词:基础管理 绩效考评 效果分析 运用要点

一、目前绩效考核管理的现状

采油厂受资源、成本等多项因素制约,绩效任务完成难度逐年增大,对基础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考核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

第一,绩效考核指标与考核效度相脱钩。由于考核项目多,缺乏重点,削弱核心关键业绩指标的权重比例,考核结果与企业贡献度相关性不大,绩效考核走过场,制约了公平目标和激励作用的实现,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第二,绩效考核与过程管理相脱节。绩效考核在实施过程中与绩效计划环节没有实现有效监督控制,上级与基层信息沟通不畅,发现问题未进行及时诊断并纠偏,进而形成上级重视结果,轻过程,基层只抓指标,不重基础管理,带来管理工作负效应,违背了绩效管理初衷。

第三,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相偏离。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决定了激励方式的运用,而激励机制又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朝向绩效管理目标努力。然而在实际工作存在考核不严、考核不全等现象,使考核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进而形成不了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采油厂管理提升工作中,上至机关部门,下至班组岗位员工,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着眼点,对采油厂的管理工作提出各类问题及建议。比如,如何管理好企业?如何解决管理中问题?如何完善考核方式等问题。针对绩效考评的问题,采油厂在近几年来,结合产业特点,不断完善考核体系,不仅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还从规章制度、指标分解、过程控制、持续改进,到评价考核,逐步形成了一套考核对象和考核内容全覆盖的绩效管理体系——“三级两时一体化” 绩效管理考核体系。

二、“三级两时一体化” 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的建立

1.方案提出

在过去的绩效考核工作中,基础工作只注重现场工作检查,对经济技术指标的运行情况考核停于表面、流于形式;机关科室工作质量、业绩未与绩效奖金挂钩,奖金分配按岗位系数平均分配。鉴于此,自2010年初,采油厂着手组织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提升工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三级两时一体化考核”为核心内容的组织绩效管理体系,并分步实施。

2.考核对象分级

三级是指上级考核下级、平级相互考核、下级考核上级;两时是指时段考核(结果考核——季度绩效考核、年度绩效考核)和时点考核(过程考核——“三基”工作考核、机关部门随机考核);一体化指涵盖油田各项考核工作的绩效管理一体化(达标创优工作、金银牌队创建工作考核及安全、设备、环保、节能、质量等专项考核)。

3.考核形式分类

任务费用型、劳务费用型、服务费用型、领导责任型(对不同的生产单位、辅助生产单位、机关部门及采油厂领导,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

4.确立绩效考核指标

根据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全厂各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分为四类:费用指标、生产指标、管理指标(含约束指标)和否决指标,每一项设计具体的分值。

三、“三级两时一体化” 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的运用

1.分解指标

勘探局在年初将绩效指标分解到采油厂,采油厂根据分配的指标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将绩效指标以任务书的形式同下属各单位进行签订,下属单位再将所签到的指标再一次的分解到采油班组、班组个人,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局面。

2.预警指标

对主要指标如何在基层得到有效执行,体现在过程中的时时监控,如:成本中的维修费、动力费等,采取月度公示、季度预警,半年预兑现的形式,时时提醒基层单位指标完成情况,最终实现目标与工作实效的双赢。

3.考核指标

根据各单位的季度时段考核得分和季度时点考核得分及测评分情况,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出考核综合得分,按照分数的高低对各单位分组排序排名。同时还有费用指标和生产指标等一并考核。

在费用指标考核中,实行各种费用的复合考核。总操作费用实行半年预兑现,年终总兑现。单项费用实行月度考核、季度预警(兑现)、年度总兑现。专项费用由机关科室控制管理,年度按节(超)奖(扣)主管部门绩效奖金。

在生产指标考核中,按月度运行计划,实行月度考核。对基层单位进行奖罚的同时对相关的机关科室进行连带奖罚,将机关科室与基层单位的绩效捆绑在一起。

在约束指标考核中,强化对安全、环保、质量、稳定管理工作的考核, 坚持对约束指标进行季度复合考核。对发生否决指标的单位,取消双文明先进单位、管理优胜队和金银牌队的评选资格。

四、“三级两时一体化” 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的效果分析

1.绩效指标的完成取得了新进展。

实施以“三级两时一体化考核”为核心内容的组织绩效管理,采油厂全面完成了油田下达的各项绩效指标的考核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年安全生产、环保无事故。

2.精细管理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实施以“三级两时一体化考核”为核心内容的组织绩效管理,将时段考核与时点考核相结合,深化了精细管理工作,使采油厂的基础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对机关首办负责制、职工代表值班巡访等改进机关作风的工作起到强而有力补充及促进。

3.职工素质提升取得了新提升。

实施以“三级两时一体化考核”为核心内容的组织绩效管理,为采油厂干部职工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畅通了一条利于三支人才队伍成长的通道。2012年,在集团公司业务竞赛中,荣获得一金一银的好成绩; 在油田第八届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中,获得青年岗位革新成果一等奖1个、井位论证大赛二等奖1个、油田十大杰出青年1名。

五、运用“三级两时一体化” 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的要点及体会

一是要健全绩效考核运行体系。成立厂、区(大队)、队、班组为一体的“四级”绩效管理责任体系,指标分解到班组,责任落实到岗位,实现了绩效管理全覆盖。

二是要盯紧指标运行,确保达标率。要紧紧围绕绩效指标和基础工作开展达标创优工作,做好各项指标的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发现低于正常值的指标要查找分析原因,及时调整,确保各项指标的达标率。

篇5

关键词:教学―科研一体化;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08-02

一、引言

高校本科实验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实验项目多以基础教学为主,即使是和专业知识最为紧密相关的专业综合实验等实践内容也仅涉及到基础的实验操作、简单合成方法和成形工艺实验,学生完全不能触及本专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更无法拓展对本专业深层次、系统地了解。实验教学缺乏引导性,无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意识。为了改变实验教学现状,各个高校开展了对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4]。

本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经过几十年地发展,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如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光电高分子材料、3D打印材料、凝胶高分子材料等,引领着本专业的不同发展领域。如何在公共实验室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按照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总体需求,将科研项目和科研室纳入本科实验教学环节中,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室教学管理体系,以科研带动教学,使大学生都能涉及本专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从而激发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解决实验教学最积极有效的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引导性、自主性和创新性。由于实验室建设的滞后性,高校本科教学中设置的实验多以基础性和验证性为主。传统实验项目的设置总是选取固定的几个实践操作项目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内容局限且简单[5-7]。传统实验教学内容缺乏引导性、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因此将本专业各科研实验室研究项目纳入到本科实验教学,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事情。

2.实验室设置缺乏系统规划。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实验室和专业教师的科研室相对分散,科研室相对独立,大部分本科生很少接触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无法触及专业精密仪器和设备及专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将科研实验室纳入到本科教学中,依据科研项目设计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等可行的教学实验项目,提高科研实验室专业精密仪器和设备利用率,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研究领域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系统规划基础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室的布局,起到了优势互补和综合利用的最佳效果[8]。

3.实验教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查机制。目前,实验实践教学以学分制作为对学生的考查机制,学生按照规定时间参加安排的实验教学环节,并完成实验指定的内容即可获得学分。实验教师往往在实验前安排好所有的实验细节,学生被动的按要求做完实验,既没有对实验内容做相关了解,也没有进行前期的查阅资料等准备工作,更无法谈及探索和创新精神。无需思考和挑战的实验考查机制无法达到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培养。

三、解决措施

1.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室。本着以科研带动教学、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理念,并结合本专业的研究领域采用统筹的思想规划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的安排,形成教学和科研室的有利结合。学校正在筹划整体搬迁事宜,新的实验大楼已准备就绪,借搬迁的好时机系统筹建和规划的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室如图1所示。公共实验室和科研室设置在同一区域,既方便教师科研实验时高效利用公共实验室资源,又利于学生对专业研究领域的认识和了解,也解决了科研室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提供的容纳空间。

2.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实践项目计划。科研项目纳入本科实践环节,应制订完善的科研教学实践项目计划:(1)对科研项目纳入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认定,重点考察实验目的的明确性、实验装备的利用性、实验效果的显著性、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激发创新意识的能动性,尤其要考察是否代表本领域最精简、核心和是否具有完整系统性的引导项目。(2)科研教学实践项目申请,鼓励专业教师及其研究生对研究领域的科研项目进行提炼,制订适合本科教学的实验项目,对实验目的、方案、可行性和创新性等进行充分论证,由院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进行实施。(3)根据科研项目的变化积极更新实验项目。国家级、省级等纵向和校企联合的横向科研项目代表当前该学科发展的最新方向和社会的最新需求,应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及时更新科研教学实验项目。

3.完善实验室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对纳入到教学实践中的高校科研室进行考核和绩效评估,促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另一方面,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整改对学生实验环节的考查机制。完善教学―科研综合实验室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实验室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和考核体系的设计。①学校应建立合理、高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实力强的专业教师将科研项目成果浓缩为实验项目,应用于本科教学;②教务管理人员制订教学监督、管理措施,切实落实科研项目在实验教学中的实施和运行;③制订出合理的考核体系和奖励措施,实施平时常规检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机制。(2)科研教师的考核与绩效评估。①为了激励科研教师向本科教学的倾斜力度,把实验室建设与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起来,与实验室绩效评估结果结合起来,绩效高的研究室加大投入力度;②为了鼓励专业教师科研成果为本科实践教学服务,学校除了在工作量上考虑专业教师本科实践教学方面付出的诙外,把此项工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方面。(3)学生实验环节的考查机制。科研实验项目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制订合理的考查机制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实验环节的考查包括前期准备、实验进展和实验完成情况三个部分。前期准备方面的考核包括对实验目的的认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等;实验进展情况方面的考核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完成方面的考查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分别从实验前期准备报告、实验进展报告、实验结果报告和实验室制定的成绩考核办法四个方面进行成绩考核。

四、结语

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纳入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在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素质培养的同时,也给实验室科学规划和实验室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专业教师、教务管理人员和实验管理部门必须对教学―科研一体化综合实验室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积极探索,充分整合教学、科研资源,加强科研成果向日常教学的渗透,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贺建武,麻朋友,陈斌,等.地方高校教学型实验室开放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4):240-242.

[2]皮之军,李建海,于敏,等.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27).

[3]宋国利,盖功琪,苏冬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29):240-242.

[4]邓小青.普通高校实验室全面开放而要解决的三大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226-229.

[5]武晓峰,高晓杰.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6]何晋渐,徐静波.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0,13(6):132-135.

篇6

【关键词】EBI,机电设备,一体化管理,安装,安全

中图分类号: TU85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EBI技术在我国智能工程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应用,特别是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系统一体化管理领域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安装、维修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EBI简介

针对一座智能化办公大楼,选用EBI作为机电设备一体化系统作为管理平台,它具有自动化集成管理的功能。EBI系统是一种自动化系统,使用web技术实现通信功能。它集BAS、FAS和SAS等管理软件于一身,并且可以通过web窗口,对机电设备系统进行管理控制。该系统可以通过web窗口,对一幢或者多装建筑物内的相关的只能系统进行管理,无论是暖通空调、照明系统、节能系统、防火防盗系统,还是安保和财务、人事管理都可以通过EBI进行管控,除此之外,还可以与企业网络中的数据库相关联,实现数据共享,方便对数据的调用。

EBI可以实现不同层次的集成,比如现场层、自动化层管理层等等,EBI不断追求完善的开放性技术,不断追求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一体化。硬件和软件是EBI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软件部分包括EBI服务器、EBI数据采集和供应、因特网、EBI的服务器等等,硬件是由服务器、控制器和操作占几部分组成的。

1.实时数据库。

记录近期所有站点的具体数据是实时数据库的主要功能。实时数据库对所有站点的状态数据,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通过后台运行录入进入实时数据库中。除此之外,它还要提供系统中所需要的实时数据,其中集成系统使用EBI提供的AIP通过网络也可以从实时数据库中检索数据,把图形方式的设备运行状态展示到御用眼前。此外,数据安全可以由数据库本身来保障,保证数据安全、可靠,与此同时数据的查询和使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2.SQL Server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是一种典型的大型关系型数据库,

SQL Server数据库比较适用于企业级的数据应用,该系统中的设备相关数据,报警实践以及操作均可以被自动记录到数据库中,是企业信息管理的良好平台,是软件和数据处理的可靠保证。

在新时期的网络计算模式中,EBI属于典型的B/S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它是XFi和XSM两类实时数据库系统完美结合的体现,把两者整合为一个单一的实时数据库,除此之外,还把MS SQL Server7.0整合进来,组合而成了新的合成数据库,除此之外,由于Web服务器的潜入,客户改变了以往直接与数据库相连的模式,变成了直接与Web服务器相连。

三、一体化管理体系

1.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含义

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该体系以质量管理为基础,把组织过程融入其中,以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为大体框架,把具体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因素考虑在内,把所有的产品功能实现所需要的过程和场所进行真敢,把所有不同层次的系统进行容易,整合而成一个最终的一体化系统。在这个一体化体系中,要统筹全局,统一规划,站在全局的高度上进行质量的把控。通过上述手段,可以提高管理体系的高效性和一致性,从而快速的实现最终的组织目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可以做好对员工的管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是互惠互利的长久之计,对管理经营有很大的帮助。

通常来说,方针层、管理层以及操作层是组成项目管理体系的三个重要部分。其中操作层是一个项目的根基,多个不同的管理体系通过操作层相互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项目管理体系的区别主要反映在该层。因此在制定管理方针和政策时,应该按照上述要求把所提及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等因素包含进去,从而建立起一个一体化的管理体系。除此之外可以完善文件体系,把管理手册,收发件、和作业文件等资料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文件管理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2.建立和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项目管理中并存管理体系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相关性,若在整体上统一协调各体系中的要素、活动、过程之间的相关关系,使局部服从整体,找到项目管理各体系之间相互结合的最佳点,可实现项目管理成效的最优化。质量、安全、环境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为了避免多个体系管理过程中的不协调和矛盾,把三个体系整合在一起,有利于策划,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项目管理的整体有效性。

四、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的安装、维修技术

1. 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的拆装。传动设备的拆解需要专用的拆装工具,以免对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损坏,拆下完好的部件一律用煤油清洗,更换因磨损、震动等损坏的轴承、垫圈等部件,确保更换部件的配合情况,为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的组装做好准备。

2. 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的组装。先将I轴中的齿伞轮装入滑套中,调整好左右两圆柱滚子轴承的轴向间隙。使I轴在滑套中的轴向窜动量控制在10-30um内,之后将II轴组装到传动齿轮箱中,为确保II轴轴向间隙的调整,采用滑块进行定位。I轴装入时保证好两轴上锥齿轮的啮合情况,确保啮合情况准确无误。旋转I轴时能松滑无阻的带上II轴。之后依次安装好III轴、蜗杆、推力轴承、轴套及挡圈等部件,控制好蜗杆的轴线间隙在0-5um范围内。同时保证蜗杆中的液压、面无泄露情况,调整III轴上的偏心套,确保II轴与蜗杆传动结合面的间隙在I轴转动时轻快无阻,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的组装完毕。

3. 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的维修。

当基于EBI的机电设备工装状态良好时,立轴需要高速旋转,所以要求主轴的加工精度、旋转精度高,除此之外还要保证装备的精度和质量,在主轴维修中也要充分考虑上述3个因素。

五.系统实现的安全保障

系统集成是一个包含了多个并行运行子系统的大系统,集成服务器担负着对各子系统实时数据的处理工作,各子系统并发运行时服务器的处理效果如何,取决于CPU的使用结果。现场观察证明,CPU的使用率始终不超过8%,而且变化幅度不大、比较稳定,有效保证了服务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所以该工程的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是合理的。

本着简化数据采集系统的目的,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系统一体化管理是一种为传统的模拟传感器配置虚拟TEDS以及选用USB接口的数据采集卡来简化传统的数据采集系统。配置了TEDS的传感器和相应的即插即用的数据采集硬件、软件让各种测量系统在便于使用、准确可靠等方面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由于传感器标定信息中存在舍入误差,传感器本身精度有限,A/D转换时也会存在量化误差,而且受周围环境影响也会存在一定的随机误差。因此,数据采集软件可以采用多重方法编写,可以调用NI-DAQmx的API函数用C或者VB语言编写,也可以利用LabView进行图形化编程,各种方法的开发思想和流程基本一致。第一步要进行任务的创建,其次创建一个模拟电压输入通道,将通道加到任务中,创建通道时要设定好待测量新号的物理通道号,通道名称、终端配置、极值和单位等信息,接着设定采样参数,包括采样时钟源,采样频率大小,采样模式及每个通道的采样数,配置完成后就可以调用开始函数开始数据采集,采集完成后读取数据,然后清除任务完成采样任务。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系统一体化管理技术的研究分析,对于提高智能工程、机电领域的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加重视安装、维修和安全技能。

参考文献:

[1]王继梅 真空电弧理论研究及其测试[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谈书恒 提供真空断路器容性分断性能的研究[J] 中国电力-2012年3期

篇7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时代;财务管理一体化

进入新世纪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作为先进思想的发源地,其势必要在各方面起到带头作用。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保障学校正常运行的基础,为满足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在高校内部开展财务管理一体化十分必要。各高校应当从全局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针对自身情况科学、有序开展财务管理新模式改革,确保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一、e时代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衍生产业也随之壮大起来,互联网作为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越来越多的行业、组织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中。高等院校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先行者与带头人普遍认识到了在学校运行管理中实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逐渐引进各种现代化操作系统参与日常管理。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很多高校的管理理念仍相对落后,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高,相对于市场化较高的企业来讲缺乏业务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加之在岗培训制度不健全,使得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受到了限制。同时,高校很多财务工作者已经习惯传统办公方式,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缺乏认知,不主动学习新软件、新理念,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财务管理活动效率低下。

(二)经济环境对高校理财的挑战

高校虽然接受国家财政支持,有部分政策拨款,但其科研、教学等基本运行很大程度上仍需靠自身财政能力维持,尤其是自主办学、有一定盈利目的的民办高校其更需要依靠自身良好的财务管理支撑。这一根本上的经济问题决定了新时期高校必须做好理财工作,对财务运行机制、财务管理模式以及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帮助高校应对各种资金支出,提高财务自由度。

二、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缺陷

第一,会计核算层缺陷。事后保障、事后算账仍是很多高校会计工作的主要流程,财务管理部门同学校其他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仍未实现;第二,财务控制层缺陷。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在预算编制、财务分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环节引入了信息技术,但实际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并未得到明显提升,究其原因在于财务部门对业务信息的核实不到位,财务失控现象较为普遍;第三,财务决策支撑层缺陷。高校财务报告体系仍是国家统计活动的附属,真正辅助高校发展,反映高校财务各方面情况的财务报告体系尚未形成。

三、e时代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的策略

(一)构建一体化管理的IT技术架构

构建一体化管理的IT技术架构是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的基础,B/S技术能够实现点对点远程通信、数据存储等功能,基本实现了主要财务管理环节的覆盖。具体来讲,构建一体化的IT技术架构能够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利用校园数据库存储财务数据,实现财务数据“数出一门,口径统一”;二是,加强财务部门同学校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实现数据跨部门精确提取,衍伸财务管理价值;三是,建立权责清晰的财务管理层次,职能落实到个人;四是,分配财务系统权限,方便动态、适时监督及查询;五是,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财务数据,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依据。总的来讲,在一体化技术框架支持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及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同其他管理活动的配合与促进作用更加显现。

(二)财务一体化的主要管理步骤

要想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需要经历三个步骤:一是,整合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数字化学校建设,提升信息的标准化水平,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的设施环境、系统环境问题;二是,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体系和全面控制体系,财务管理人员要从学校发展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发展目标构建以网络财务系统为核心的预算管理系统,贯彻集中管理的思想,完善财务控制体系。三是,做好动态资金控制,高校要对资金的流向、使用情况、收益反馈进行集中管理,降低资金使用风险,提高使用效率。

(三)建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要从自身发展要求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这不仅能够帮助学校及时了解自身财务指标情况,还能通过系统、简洁的指标变动及时发展管理及日常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政府主管部门了解高校发展状况,从而提高教育工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高校一方面要拓展财务绩效指标评价的范围,在指标中融入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将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分为定性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两类,综合两种指标反映高校财务管理的整体情况。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在运营方面面临的压力也日益突出,做好财务管理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高校要顺应信息时展的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云技术等先进手段开展财务管理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参考文献:

[1]郭然,肖敬,高雁.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4):216-217.

篇8

油田一体化精细管理提出的背景及依据

采油四矿从1994年建矿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油生产能力逐年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时俱进。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依然承受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侵袭和压力。

从外部侵袭因素看,一是环境因素成为制约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油田海拔标高不足一米,一年四季面临风暴潮的侵袭与威胁,既给油区的生产资源带来巨大的损失,又使生产运营和职工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油田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大部分油水井与农田、养殖池交织在一起,不法分子在井口盗油、非法私接水电气等盗窃破坏油田物资的现象屡有发生,油区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因管线老化而造成的污染赔付呈上升趋势,企业负担逐年加重;二是地质因素成为影响油田开发管理的重要条件。四矿所辖油田是典型的深层低渗透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复杂,递减情况难以判断。原油物性具有“三低两高”的特点,“三低”即“粘度低、密度低、含硫低”,“两高”即原油凝固点高(34-39度),含蜡量高(23.4%),挖潜增效难度较大。

从内部侵扰因素来看,内部管理水平与一体化精细管理趋势之间的不相适应成为影响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的根本原因。

1、 科学创新意识尚待提高。开发多年,油田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含水上升加快,注采矛盾加剧,而许多开发措施仍停留在初期的产能建设阶段。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在油田开发生产经营中,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解决现实问题。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油田开发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创新意识。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就是要解放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不同油田区块高效、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尚待建立。油田的内部管理还多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太多的精力耗费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方面,难以形成真正的合力。现行管理模式、管理水平,严重制约稳产增产、高效开发。

油田一体化精细管理体系的科学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结果为导向、更加注重过程的的管理。

从本质上说,精细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在精细化的过程管理中,要区分对待随机因素和系统因素,确定系统是否处于稳定态,稳定态是否合理。过程管理要注重改进系统,忽略和发挥随机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改变随机现象或消除随机因素。在精细化的过程管理中,管理者可能沉浸于某一过程的优化或改进,而忽略了与之相关的过程或因素,导致亚优化,即局部优化,整体非优化。

一体化管理是一种更加注重结果的管理。它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结果的有效化,主张整体优化,有机优化,而不是局部优化,防止破坏性改进。它认为应该扬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体化管理注重过程之间的衔接、因素之间的关联、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整个系统的有效合理和持续改进。

一体化精细管理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融为一体,是以结果为导向、更加注重过程的的管理。它将管理中诸多矛盾的因素有机的优化组合,从而达到一种较好的状态。一体化精细管理包括一体化精细管理思想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组织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内容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信息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的思想整合,提出了一体化精细管理思想。一体化精细管理的组织整合引入了项目管理。在现有组织管理体制下,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管理手段,一体化精细管理组织整合可以采取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一个有责任、有能力、创新型的项目管理团队是油田区块高效开发生产的关键所在。油田一体化精细管理在内容上包括勘探开发一体化精细管理、油藏工程一体化精细管理、生产经营一体化精细管理和生产与综治一体化精细管理。一体化精细管理的信息整合,探索在ERP系统源头数据采集子系统《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基础上,建立精简、高效、实用的《采油工程系统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

油田一体化精细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管理思想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理论

现代社会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高科技的发展,使简化管理环节成为可能。

一体化精细管理理论认为,现代管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将几道工序合并,归一人完成,也可将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工作小组或团队,以利于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另外,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打破官僚体制,减少了审核与监督程序,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内部冲突,增加了组织的凝聚力,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的个人发展。

(二)管理组织整合------项目管理组织

(1)内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

现行的管理组织形式是职能管理。一体化精细管理要求加强横向部门之间的联系。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矩阵式项目组织形式的特点是将按照职能划分的纵向部门与按照项目划分的横向部门结合起来,以构成类似矩阵的管理系统。在矩阵组织中,项目经理在项目活动的“什么”和“何时”方面,即内容和时间方面对职能部门行使权力,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决定“如何”支持。每个项目经理要直接向最高管理层负责,并由最高管理层授权。而职能部门则从另一方面来控制,对各种资源作出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控制调度。职能部门负责人既要对他们的直线上司负责,也要对项目经理负责。

(2) 外部“米”字型虚拟项目组织结构

项目部与上级部门、技术部门、外来施工队伍关系密切。通过建立虚拟项目组织结构(虚拟团队)强化项目部与外界组织的关系,凝智聚力,促进项目目标的完成。虚拟团队是为具有共同目标,并且在完成角色任务过程中基本上或完全没有面对面工作的一组人员。上级主管及部门对项目部进行管理指导,技术部门与项目部开展业务合作,项目部对施工队伍实施施工监督。

(三)管理内容整合------项目式一体化精细管理

1、油藏工程一体化精细管理

(1)注采矢量一体化精细管理

注采矢量一体化精细管理,在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将地质技术管理、注水技术管理、采油技术管理融为一体。以注水开发的油田为研究对象,一体化注采矢量精细管理引入矢量概念,将注水井作为矢量起点,对应油井作为矢量终点,注水井指向对应油井的方向作为矢量方向,通过数学矢量精确描述油藏动态变化。由于油藏非均质性,注水井与对应油井存在矢量非均质性,注水井未必使得对应油井见效。一体化注采矢量精细管理的关键在于精确描述注水井与对应油井的矢量,从而精确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注水调配、补孔、压裂酸化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一体化注采矢量精细管理将地质、注水、采油三大部分通过注采矢量联系起来,三者融为有机的整体。

(2)油水井诊治一体化精细管理

油水井诊治一体化精细管理一方面细化油水井诊断、治理过程,另一方面将采油、作业、地质、工艺等各种油水井诊断、治理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方法集成、整合,形成系统的油水井诊断、治理集成管理模式。如验泵、验液面是作业队常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现已普遍应用于采油队油井诊治。

(3)生产流程一体化精细管理

油田生产流程多为单向、串联式,一旦出现故障,往往造成停井停产,给油田生产安全平稳低耗运行带来挑战。生产流程一体化精细管理在细化生产流程、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力求节点并联一体化,实施并联流程。并联流程中,每一路都有流体流过,因此即使某一支路断开,但另一支路仍会与干路构成通路,不影响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

例如采油七队管理的大65块单井液量低、气量低、含蜡量高、凝固点高。由于富台油田产气量明显下降,用气末端的大65块冬季生产 “雪上加霜”。为此,设计套气、伴生气、干气节点并联生产流程,制造了1#油气分离系统,将全队各计量站来液进行油气二级分离,分离出来的天然气完全满足了队站及单井卡炉加温用气;同时油井套气、伴生气、大北站干气可以相互补充,满足生产需要。

2、勘探开发一体化精细管理

采油四矿拓展管理领域,将工作业务向上游延伸发展,与地质研究所共同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精细管理,成立了以矿长挂帅,由地质、工程、基建、生产人员组成的新区运行项目小组,一方面细化工作流程,任务层层分解,另一方面强化与关联单位的沟通、衔接和协调,从整体上推进工作。在近几年的新井开发上,超前运行,做好钻井、作业、基建、投产等各方面的衔接,争取新井早搬上早见效,提高新井对产量的贡献度,为完成全年原油生产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

3、生产经营一体化精细管理

实施生产经营一体化精细管理,成立了以矿长挂帅,由地质、工程、基建、生产人员组成的生产经营项目小组,将生产活动全部纳入经营的预算、计划、运作、考核,一方面根据生产经营历史和现实生产经营,测算成本总盘子,层层分解成本;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密切跟踪生产经营动态变化,提前预警,优化资源配置,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投入。

4、生产与综治一体化精细管理

树立“抓油区治安,就是抓生产”的思想,实施生产与油区治安一体化精细管理,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开展声势浩大的“油区环境整治行动”。通过组建油区环境整治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巡护队,采取巡护与蹲点值守相结合的方法:矿领导带领机关人员24小时连续巡逻、护卫外输干线,抽调各队人员组成24小时连续蹲点值守人员,分布在各重要路段监护把守,真正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员无缝隙式油区治安管理。

(四)管理信息整合------信息网络一体化精细管理

信息网络一体化精细管理,在生产开发数据精细、准确、全面的基础上,从技术和管理的高度全面审视数据资源的应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协调工作,分析与整合信息,力求多样化中求统一,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精确、科学的生产经营分析数据。在ERP系统源头数据采集子系统《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基础上,建立精简、高效、实用的《采油工程综合管理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油田开发生产一体化精细管理实施效果

1、初步建立了适合油田发展的一体化精细管理模式。在精细过程管理、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形成了勘探、开发、生产、经营与综合治理的良性互动,加强了相互间的沟通和协作,实现了信息共享,科学决策,群策群力,综合管理能力提高。

2、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探索和完善注采矢量一体化精细管理,实施不稳定注水、单层注采平衡实效注水、分层注水、分段增注、不稳定注采,实现降水增油;探索和实施油水井诊治一体化精细管理,实现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的转变,改善工况,降低作业井次;实施生产运行一体化精细管理,统筹结合,并联改造流程,实现油田安全、高效、清洁开发生产;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精细管理,超前运行,提高新井对产量的贡献度;实施生产经营一体化精细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投入;实施生产与油区治安一体化精细管理,巡护与蹲点值守相结合,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员无缝隙式油区治安管理。

篇9

关键词:项目管理;集约化管理;承包模式

中图分类号:U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146-02

一、“项目一体化管理团队”模式理想状态的优势

IPMT(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Team)是业主与项目管理承包商为完成项目而按工作职责分工组建的一体化项目管理团队(或称联合管理组),是一个一次性的、有特定目标的、临时的管理组织。一体化项目管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比较先进的一种管理模式,而在国内基本建设领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一体化是业主与承包商组织结构的一体化,项目程序体系的一体化,设计、采购、施工的一体化以及参与项目管理各方的目标及价值观的-体化。“一体化”首先应考虑各参与方包括业主及项目管理公司文化的兼容性并使得它们各自核心价值观统一及兼容,形成“一体化”的项目管理组的核心价值观及统一的项目目标。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及目标使每一个参与人员都发挥主人翁精神并把使项目成功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及技能带入项目。

“IPMT一体化项目管理”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在“IPMT一体化项目管理”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投资方提出具备国际先进性和科学性,在国内具备适应性和可行性的项目管理模式,即“IPMT+X”模式。“IPMT+X”中,“X”可以是“EPC”或“PMC”或“BOT”。

二、“IPMT+X”模式的集约化思维理论

传统的项目管理,是将项目的决策阶段管理、实施阶段管理和使用阶段管理作为三个彼此分离且各自独立的系统。但是通过工程实践及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有机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决策阶段管理确定的项目的使命及主要目标,实施阶段管理确保项目的主要目标实现并为使用阶段管理奠定基础。故必须对决策阶段管理、实施阶段管理和使用阶段管理三个彼此分离且各自独立的系统进行集成化,寻找三个系统之间具有的内部联系。如此可以尽最大努力减少决策阶段对项目使命、目标订立的失误及偏差;可以尽最大努力减少实施阶段项目目标实现的失误及偏差;可以尽最大努力减少使用阶段出现的扯皮和遗憾。从而达到通过建设工程的管理工作,实现增值服务工作,其核心任务是为工程的建设和使用增值。如图1所示:

在项目的决策阶段管理、实施阶段管理、使用阶段管理进行集成的基础上,构建项目统一的目标系统;构建统一领导下的组织系统;构建统一的管理思想;构建统一的管理语言;构建统一的管理规则;构建统一的信息处理系统;形成项目全寿命集约化的管理工作系统。

如此,业主和参建单位对项目的认识相对清楚,目标明确。无论从事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工程承包、设计等工作的非业主人员,为满足客户需求的反应迅速、企业服务及产品适应客户需求的程度、企业服务优质程度、企业产品优质程度、价格适宜这五个方面奠定了基础,这也是集约化管理(IPMT+X)的理论基础。

三、“IPMT+X”模式的优势分析

出发点是站在投资方的立场,从项目管理模式为出发点,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总体性、原则性策划。总结工程领域的经验与教训,努力解决传统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或将传统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对项目的影响减至最小;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方的一般要求,为投资方提供一个适合本项目特性的项目管理模式,同时对我们可能为投资方提供的进一步服务进行阐述,以便投资方扩大选择范围。

下面将两个典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即DDB、业主+PMC模式与“IPMT+X”模式的要素情况比较分析,以“IPMT+EPC”为例,如表1所示。

由表1中的比较分析可见,IPMT在“X”的基础上,进一步保障了业主的权益,同时,也进一步保障了项目目标的实现,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服务附加值。综上所述,“IPMT+X”的优势如下:

1.业主和项目管理承包商通过有效组合达到资源及特长的最优化配置。

2.业主可以直接利用项目管理承包商的人员及其常年积累的项目管理经验,同时又不失去对项目的决策权或参与决策。

3.业主把项目管理的日常工作交给专于此道的项目管理承包商,自身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专有技术、功能确定、资金筹措、市场开发及自己本身的核心业务上。

4.利用项目管理承包商的经验及体系,业主可以达到项目定义、设计、采购、施工的最优效果。

5.业主可以直接使用管理承包商先进的项目管理工具、设施,而又不必一次投入太大。

6.业主参与人员可以从项目管理承包商得到项目管理体系化知识。

7.业主仅投入少量人员就可保证对项目的控制,不必考虑项目完成后处理多余人员的再上岗与分流问题,这也符合当前的国家政策,同时减少了同专业及同岗位人员的“恶性

竞争”。

8.有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非专业机构和非专业人员管理项目的状况。

四、“IPMT+X”模式的局限性

纵然“IPMT+X”项目一体化管理模式有诸多优点,同时也这种模式也将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各种项目中。但是,“IPMT+X”项目一体化管理模式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业主方要有意愿更多地参与到项目的决策过程、执行过程和收尾过程中。比如目前一些商业投资项目,投资方可能更多地关心投资收益率,至于项目本身的运作过程,其并不干预,此时就不适合选择“IPMT+X”模式。又比如一些国拨资金投资的大型项目,“IPMT+X”模式从双方乃至多方意图的实现和统一,从项目启动、执行、收尾均有严格的管控体系、标准的操作程序和完整详细的资料档案,对项目全过程的监督,对项目质量、项目进度、项目成本等比较其它管理模式均有更多的优势。也就是说,“IPMT+X”模式的适用性并非涵盖所有类型的工程建设项目,关系到业主是否需要全过程参与到项目。

其次,业主方持有的技术专利密集、项目保密要求较高的时候要慎重选择“IPMT+X”模式。一方面,“IPMT+X”模式本身优势之一是在多方共同决策时,可降低失误风险、提高决策效率,如果业主出于对技术保密、项目保密等商业或军事秘密的原因,不能够与承包商充分沟通进行交换信息,这样就有碍于承包方对整体项目的判断和控制,“IPMT+X”模式的优势也无从发挥,相反可能阻碍项目的进展,甚至影响项目的质量。当然,比如涉及军工项目,由具有相应保密资质的承包商与业主组建IPMT团队,也不失为一种妥善的解决方式。如兵器、航天、航空、船舶、核工业等大型央企,均配置有自己的设计院或工程公司,这些设计院或工程公司可能掌握了这些行业的核心技术,或非常了解熟悉业主的技术、诉求,此时就不存在保密问题,即使个别需要保密的技术专利由业主把持,但对整个项目的建设管理影响非常小。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补充医疗保险;一体化;层级式管理;信息管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106

[中图分类号] F840.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220- 02

社会保障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上涨,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民生面临的普遍问题。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福利保障的重要内容,与广大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相关。根据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在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或参加补充医疗保险,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职工医疗费用支出的压力,增强了职工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是社会进步和企业和谐发展的需要。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重点立足于解决退休人员和患重病、大病人员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等问题,在保证绝大多数员工的医疗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满足职工较高就医需求,以提高职工医疗保障水平。

1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存在问题

1.1 企业管理职能未得到发挥

目前企业多以自主管理,基金自行、封闭的管理方式。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理念滞后、保守;二是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政策研究不透彻,致使补充医疗保险未能发挥应有的保障和补充的作用;三是补充医疗保险专业管理工作纵向贯通“不畅”。

1.2 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保障能力不均衡

已经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根据自身盈利能力、支付能力等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实施细则,基层单位由于人员规模、年龄结构、工资水平、成本负担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在制定基金计提比例、报销比例、年度报销上限等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基层单位之间补充医疗保障能力不均衡。

1.3 岗位人员配备制约管理服务水平提升

企业因人力资源所限,未配置专人负责社保管理工作,多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由于非社保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经验,在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把握、工作流程规范、支付及时率、业务进度查询等方面无法满足管理服务工作需求,致使广大参保职工对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存在不理解、不满意情绪。

1.4 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

主要体现在:一是报销系统无法满足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差异化给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带来的需求;二是补充医疗保险信息数据无法实现统一和共享,单一的应用功能严重影响业务处理工作效率。

2 内涵及主要做法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两级一融合的一体化管理,是以“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为原则,以核心业务管控能力提升为基础,以规范补充医疗保险管理运作为核心,以强化风险防控、提升管理效率为目的,构建总公司、分公司两个层级、融合基本医疗政策、“信息集约管控平台”的一体化管控模式。

2.1 构建总公司、分公司两级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架构

2.1.1 确立“两级”管理目标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体系,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流程体系、标准体系等一系列的内控体系,提升补充医疗保险的基础管理。由总公司制定科学统一、适合管理运行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通过延伸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简化管理环节,对分公司补充医疗保险专业垂直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核心业务流程的集约管控。明确总公司对分公司的管理职责,强化总公司、分公司之间业务紧密衔接。

2.1.2 理顺“两级”管理职责

层级式的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着眼于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效能化,是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的根本环节。明确各层级单位在补充医疗保险管理流程中的职责分工。建设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集约化管控平台,展现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的分类、层次和逻辑,业务管理由过去的各自为政,改变为分层级管理。

2.1.3 优化“两级”业务流程

不同的组织层级,根据自身业务关注点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业务流程。优化分公司报销业务流程,建立报销业务的发起、审核、审批、支付四层业务全过程管理,完善分公司报销业务岗位与流程匹配关系。优化总公司管控分公司管理通道,完善总公司专业管理部门岗位与流程匹配,优化总公司政策执行管控业务流程,明确分公司政策制定审批流程,实现总公司政策执行的一体化管控。

2.2 融合基本医疗政策,创新提升管理方式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对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职工个人自付部分的补充报销。企业制定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时,应融合基本医疗保险属地政策差异化,在保证职工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统一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统一报销流程、统一操作规范。

2.2.1 建立公司级部分统筹管理模式

2.2.1.1 公司级统筹的必要性

建立公司级统一的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政策,部分基金上缴总公司统筹使用,用来支付基层单位职工的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费用。该管理模式,增强了基层单位补充医疗保险保障功能,提高了员工特别是大病员工的保障水平,对保障能力偏弱的单位进行有效扶持。实现企业员工医疗保障水平基本平衡,营造企业和谐氛围。

2.2.1.2 科学制定政策,实现公司级统筹基金效用最大化

为发挥集约管理功能优势,促进公司和谐发展。在全面了解属地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基础上,将其有效的糅合,本着兼顾公平、提升保障的原则,制定统一的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比例,提高企业员工,特别是患大病员工的医疗保障水平。

制定用于测算公司级统筹金上缴比例以及公司统一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比例的数据模型,优先保障员工住院、门诊大病,以及患重病大病员工医疗待遇,剩余基金用于补助员工门诊医疗费用及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外的费用。每季度对各分公司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数据做出评估,年底计算各分公司住院及门诊大病费用支出平均数,用于测算次年各分公司缴纳的统筹金比例。

2.2.2 创新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服务方式

为适应管理模式、经办方式、参与主体等一系列的变化,创新引入“第三方”报销服务专业机构,通过专业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可有效设立防火墙,有力防范和化解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操作风险。第三方服务机构根据公司制度办法的要求,配置报销理赔及后续服务的专业团队,凭借其专业、灵活、多样性和差异化定制的特点,为员工提供专属化服务,使补充医疗保险报销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2.2.3 提升素质,打造一支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队伍

坚持培训常态化、实用化,全面提升补充医疗保险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一是培训常态化,紧紧围绕队伍建设这个核心,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将业务培训与思想教育、规范管理有机结合,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执行力,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素质;二是培训实用化,坚持学以致用,强化“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念,有针对性、侧重点的进行培训。

2.3 创建一体化信息管控平台,实现管理流程与信息系统有力聚合

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创建集参保人员信息管理、基金计提、统筹金上缴、基金结转、统筹金管理、报销进度情况查询、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补充医疗信息化管控系统平台。实现企业对基层单位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实时监控,员工可自行发起报销流程,形成“自助式”员工医疗费用报销模式。通过状态触发功能将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流程与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等人资其他专业业务流程有效衔接,形成人资各专业业务流程的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