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6 18:2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经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Z-0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39-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而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合理利用土地,珍惜每一寸土地对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就更为重要了。基于我国现在的国情,充分利用和发挥每寸土地的作用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那么在农村实行土地经营管理合作社就能发挥作用。
土地经营管理合作社就是农民将各自的土地经营管理权交给合作社规模经营集中管理。由合作社进行翻地、耕种、秋收等经营管理,然后按年收入的粮食产量的标准付给农民出卖粮食资金或由农民自己出卖粮食,由农民向合作社支付经营管理费用的一种土地托管式的经营方式。下面就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优、缺点的浅析。
1 土地经营管理合作社模式的优点:
1.1 进一步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集中管理的模式,有利于实施机械作业,实现了农村机械化
这种经营方式有效改变了下的土地零散经营模式,使原来的由各户自己经营仅有的小面积地块改为大面积成片经营,改变了古老的耕作方式,促进了机械化的实施,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加快了农业的发展。
1.2 体现了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
这种模式使土地经营的成本大大降低,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减少了多个项目的开支或开销。例如运费等。原来的一户一耕种经营,每户去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用工具等都是每户单独进行,单独开销费用,而实行合作社经营管理就由合作社一次性进行采购,一次性进行开销,减少了劳动力和时间的浪费,减少了购买生产资料资金的浪费。所以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减少了由各户分户经营的综合费用,体现了合作社的综合优越性。
1.3 有利于农业综合结构调整,方便耕作经营管理
通过经营管理合作社模式管理的优越性,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方便了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使农业向有利经营管理方向发展,使土地发挥更大作用。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同时改变以往单户生产经营的不便条件,方便土地的经营管理。所以有利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合理规划,统一布局,连片经营的有利条件,大大推动了农村产业化结构的优化。
1.4 有利实施农业生产研究,推动土地增产,农民增收
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生产科研创造了条件,对于实验田的选址、种植、观察研究都提供了方便,就同一片土地进行统一实验研究,并与另一地块对比研究,如何增产,如何增收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农业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增加了合作社规模经营的收益,农民的收入增多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
1.5 促进土地的有效流转
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是一年或几年的托管,一般都是一年一签合同,基于这种模式如果运行得好会激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促进土地的长时间流转,加大土地流转范围,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提高土地的流转成功效率,促进土地的长期集约规模经营。
1.6 空出农民的土地经营时间外出搞创收
由于自己的土地实行托管经营,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管理,不用自己去做,使农民的空余时间增多,大多数农民利用空闲时间外出打工,改变了以往想外出创收又被种地拖累的后顾之忧,让农民工在外放心、安心、全心地进行工作。土地有了收入,外出打工又有了很好的创收,使农民年收益大大增加,这就体现了合作经营管理的优点。
2 尽管合作社经营管理存在许多优越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就存在的缺点进行简单分析
2.1 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存在一定风险,粮食收入没有保障
由于合作社是规模经营管理,把许多农户的土地进行统一选种、统一选肥、统一耕种,如果选种选肥出现差错直接影响粮食的产出率。耕作的错误方式也是会给生产带来很大风险的。所以这种经营方式好就大面积都好,差就大面积都差,而不是一户一块地耕种时有好有差,所以农民的土地收入没有保障,存在一定风险。
2.2 发生自然灾害介定不明确
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影响很大,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天吃饭的,所以自然造成的灾害很多,它直接影响农业的收入,由于合同签定不可能对自然的各种灾害面面俱到,所以存在一定的客观漏洞,使其不明确,引起纠纷,造成各项损失,降低农民的收益。
2.3 组织不健全,机制不完善
篇2
第一章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归属
第一条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包括水旱田、坡园地等耕地,热带经济作物、果树、茶园等用地和林地、草地、荒地、水面、滩涂、自留地、自留山和宅基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农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经济合作社经营和管理。集体土地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村经济合作社是土地承包经营的发包方。社员、专业户和联合体是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承包方,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农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各该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
人民公社时期已明确划归大队所有的土地或者联产承包后已办理合法手续归管理区及其直属厂场使用的土地,应当归管理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在人民公社时已划归公社(即现在的乡、镇)的水利工程用地,农业生产基地和近年来乡、镇已办理合法手续的农业和工业用地,属乡、镇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第二条 乡、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所使用的土地、国家设置在农村的国营企事业单位所征用土地,其土地权属归国家所有。
第三条 凡是农村拥有集体土地权属的单位,经过核实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貌准确并设置了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地方,应当由市、县人民政府登记造册,给土地所有权单位颁发所有权证书,以确认土地所有权的合法性。
集体土地承包后,应当由市、县人民政府给承包者颁发土地使用证,乡、镇人民政府主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应建立土地卡片,加强土地档案的管理。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 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享有“占用、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土地占有方不得占有地下矿藏,不得擅自开采;土地经营使用方要遵守国家有关法规,不得擅自进行土地买卖。国家因公共事业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
第五条 农村集体土地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凡利用集体土地从事农、林、牧、渔业经营的,应当由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单位进行发包,使用者必须签订承包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承包土地必须贯彻有偿使用的原则,并通过合同有关条款加以确定。
第六条 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依法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利,监督双方履行应尽的义务。集体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都有义务保护耕地不受破坏,维护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承包者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培养地力,不得丢荒耕地和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及地貌,不准在承包地上盖房、葬坟、建砖瓦窑、挖塘、采矿。违者给予经济处罚以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章 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第七条 逐步改进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形式。目前我省水旱田、坡园地等耕地采取按人口或人劳比例平均承包的形式可以继续维持,但要注意适当调整连片。原来没有留机动田的村社要注意从因人员“农转非”、去港出国、死亡绝户而余出的田地和丢荒田地收回一部分,适当留足机动田地,以利解决新的人地矛盾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机动田地一般实行一年一包的专业招标承包。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实行“两田制”,即口粮田按人口平均承包,责任田专业招标承包。集体开发成片的热作地、林地、果园地、水面、滩涂,可采取专业承包。目前尚未开发的荒山荒地和滩涂,应采取统一规划,联合开发经营或者专业招标的形式承包。
第八条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应当根据各类型土地和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特点,合理确定各种土地的承包使用期限。承包期满后,重新发包或者进行调整。我省一九八四年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对农田耕地的承包期延长至十五年,并规定五年小调整,现在已到调整期,可以在大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实际进行小调整。
第九条 逐步实行土地达标承包制度,促使承包者处理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达标承包的内容包括:产量或者产值指标,关键生产措施指标,完成种植计划和上交国家、集体任务指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保养指标,培养地力指标等。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从简到繁,先易后难,选择部分指标写入承包合同,定期检查督促,并兑现奖罚,达标的奖励资金,可以从集体土地建设基金中提取。罚款应当归入集体土地建设基金。
第十条 逐步促进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土地承包经营者因从事第二、三产业或者缺少劳力而无法耕种原承包土地,经发包方同意,可以转包并办理转包手续。
第三章 完善积累机制,搞好土地建设
第十一条 国家、集体和农户对土地建设都负有责任。市、县、乡、镇政府主要负责本地域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扶持和组织实施;管理区和村社主要负责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长期的地力培养;承包户负责培养提高地力及与其承包土地相联系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保养、维修。
第十二条 把土地建设作为国家农业发展基金投放的重点项目之一。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要从土地承包金或者集体提留,以及集体经营的收入和乡、镇企业补农资金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集体土地建设基金,专门用于土地建设。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集体土地建设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制度,保证专款专用。
第十三条 实行劳动积累工制度。农村劳动力每年每人要完成十至十五个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开发资源,发展集体经济。乡、镇政府、管理区和村经济合作社对劳动积累工要造册登记,定期公布,总结评比。
第十四条 推广有利于培养地力的轮作制度。鼓励施用绿肥,增施农家肥。
第四章 强化农村集体土地管理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耕地,维护排灌工程设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水土流失,制止荒废、破坏耕地的行为。
国家建设和乡、镇、村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杜绝乱占滥用耕地。
第十六条 防止土地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对已造成污染的土地进行治理;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而造成土地、水源污染者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成片开发是指:在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依照规划对土地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建设,平整场地、建设供排水、供电、供热、道路交通、通信等公用设施,形成工业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条件,然后进行转让土地使用权,经营公用事业;或者进而建设通用工业厂房以及相配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等地面建筑物,并对这些地面建筑物从事转让或出租的经营活动。
成片开发应确定明确的开发目标,应有明确意向的利用开发后土地的建设项目。
第三条吸收外商投资进行成片开发的项目,应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成片开发项目建议书(或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下同)。
使用耕地一千亩以下、其他土地二千亩以下,综合开发投资额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包括经济特区人民政府或者管理委员会,下同)审批权限内的成片开发项目,其项目建议书应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使用耕地超过一千亩、其他土地超过二千亩,或者综合开发投资额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权限的成片开发项目,其项目建议书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家计划委员会审核和综合平衡后,由国务院审批。
第四条外商投资成片开发,应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的规定,成立从事开发经营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者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以下简称开发企业)。
开发企业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其一切活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
开发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管理,但在其开发区域内没有行政管理权。开发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是商务关系。
国家鼓励国营企业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或合作条件,与外商组成开发企业。
第五条开发企业应依法取得开发区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开发区域所在的市、县人民政府向开发企业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应依照国家土地管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合理确定地块范围、用途、年限、出让金和其他条件,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按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审批权限报经批准。
第六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其地下资源和埋藏物仍属于国家所有。如需开发利用,应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管理。
第七条开发企业应编制成片开发规划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规定开发建设的总目标和分期目标,实施开发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以及开发后土地利用方案等。
成片开发规划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审批机关应就有关公用设施建设和经营,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协调。
第八条开发区域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开发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服从规划管理。
开发区域的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标准。
第九条开发企业必须在实施成片开发规划,并达到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规定的条件后,方可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开发企业未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规定的条件和成片开发规划的要求投资开发土地的,不得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开发企业和其他企业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抵押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终止,应依照国家土地管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办理。
第十条开发企业可以吸引投资者到开发区域投资,受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举办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应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的规定成立。
在开发区域举办企业,应符合国家有关投资产业政策的要求。国家鼓励举办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
第十一条开发区域的邮电通信事业,由邮电部门统一规划、建设与经营。也可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主管部门批准,由开发企业投资建设,或者开发企业与邮电部门合资建设通信设施,建成后移交邮电部门经营,并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对开发企业给予经济补偿。
第十二条开发企业投资建设区域内自备电站、热力站、水厂等生产性公用设施的,可以经营开发区域内的供电、供水、供热等业务,也可以交地方公用事业企业经营。公用设施能力有富余,需要供应区域外,或者需要与区域外设施联网运行的,开发企业应与地方公用事业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签订合同,按合同规定的条件经营。
开发区域接引区域外水、电等资源的,应由地方公用事业企业经营。
第十三条开发区域地块范围涉及海岸港湾或者江河建港区段的,岸线由国家统一规划和管理。开发企业可以按照国家交通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经营专用港区和码头。
第十四条开发区域内不得从事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禁止的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
第十五条以举办出口加工企业为主的开发区域,需要在进出口管理、海关管理等方面采取特殊管理措施的,应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开发区域的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口岸管理、海关管理等,分别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所在的地方人民政府和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组织实施。
篇4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营模式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在实际操作中涉及工程测量,还要包括经济与法律对这项工作的影响,同时行政与管理在项目的开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项目的基本立足点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能够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业增加值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对于确立合理的开发经营模式,提升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也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当前我国用地量的增加以及粮食生产任务的不断加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与经营模式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
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开发整理在学术界作为一个具体的概念的提出相对较晚。但是长期以来在这方面的工作却早已开展。自我国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后,人们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并积极贯彻中央土地工作精神,在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土地开发整理中仅重视数量的提升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繁荣和建设用地需求急剧增长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些建设用地单位或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建设用地项目审批的速度,需开发一定数量的耕地作为补偿,否则根据我国政策,建设用地项目不能得到及时的审批。因此,这些主体单位就加快工程进度,开发大量耕地用以补偿建设性用地。但是,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获得建设性用地,因此在土地开发中仅重视数量上的平衡,忽视了所开发耕地的质量。这种倾向下开发出的土地质量不高,生产能力有限。建设项目所占用的耕地质量与新开发的耕地质量严重不平衡。这实际也是一种土地生态破坏的表现。
2.在土地开发中仅重视局部利益,忽视长远的整体利益。土地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大工程,他要结合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水利条件等等。但是农民和村集体在土地开发中由于技术、资金、理念方面存在的不足。往往仅凭个人经验就对小片土地实施开发。结果虽然满足了个人的眼前用地需要,但实际上未能与整体土地状况联系起来。而土地开发整理所需的整体规划、统一设计的需求在这里不能正常实现。结果导致土地虽然被开发出来但实际上由于机制不合理、技术不成熟等现象造成土地利用率不高,而且给以后的土地开发工作造成不利影响。满足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
3.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开发土地成本居高不下。目前一些专门的开发整理机构或房地产经营公司尚没有形成成熟的机制和技术对土地开发整理进行规范的研究论证和规划设计。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且也没有足够的开发整理项目样本。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开发项目评估、工程的概算、预算的合理参数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而且再这些问题的影响下也不能准确的界定开发项目的投入资金标准,再加之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在对开发项目的验收中没有科学严谨的验收标准导致开发自己浪费,土地质量下降,利用效率长期提升不上来。
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内容
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进行管理。国家应当直接参与那些大型的、重要的土地开发项目。如大规模的退耕还林、中低产田的改造、盐碱地改造等等。这些大型的土地开发项目不仅仅是对于整个生态坏境有益,需要政府一手操办的重大事项,而且对于这种大型工程,一般单位和个人也没有能力去完成,需要发挥政府的力量,组织庞大的开发资金和开发团队来实施。同时,这种大型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需要结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综合考虑,同时还应当考虑区域间的生态协调与平衡。能站在如此宽阔的视野与全局角度考虑该项目的也只有政府。按流程来划分,土地开发整理的项目管理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即前期分析论证、土地规划设计、技术指导、项目资金预算、招标、建立项目数据库等。前期论证是项目的具体地理环境和生态因素以及长远的发展规划相结合所做的开发的可行性报告。在这一阶段须综合考虑项目可能给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总体原则是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尽量是项目开发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应当果断的服从项目开发的长期生态效益。在具体实施抓奶哥还应当充分考虑人力、物力的准备情况,确保项目项目在具体额实施中能顺畅,快速。在分析论证阶段还应当综合权衡当地的土地、水文等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在评价项目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资源开发的潜力,对项目开展的基本设施和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还应当建立项目系统开展的各项配套措施和部门,具体包括技术单位、后勤单位、管理单位,建立单位。在项目开发之前还应当确定合理的验收标准。项目验收标准是项目开发中的工作目标,也是具体指导。为此在制定这一标准时应当组织相关专家和当地政府、群众做严格的、规范的项目论证。而且在这基础之上还应当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科学合理的项目开发具体要求。对于施工单位的管理也应当在开发过程中给予重点关注。
三、土地开发整理的经营模式
土地开发整理的经营模式主要是指土地开发整理的组织形式。合理的开发整理模式对于土地开发项目的工程质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都存在重大积极影响。模式的建立除了满足工程的需求外,还应当最大限度的整合项目的人力资源,调动项目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开发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的农户开发整理模式。这种模式开发的主体是农户,开发过程中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偿和技术指导。正如前文所说,农民和村集体是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主体之一。但是他们对土地的开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技术,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这就导致开发的盲目性和局部性,不能从全局利益出发。但是他们在开发土地中却具备较大的积极性,而且他们的工作也是决定耕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政府有必要在这种现实资源的基础上给予科学的指导和适当的补偿。这样就能维持他们在土地开发中的积极性,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土地开发整理的科学性。在具体实施中,政府首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组织相关人员对有开发土地想法的农户进行摸底调查,弄清楚人数、设计土地面积,开发目的等问题。然后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排除相关专家和政府人员给予具体的技术指导,在开发工作结束以后给予按照相关的标准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
2.集体组织开发整理模式。农村集体组织也是土地开发的一个强有力的主体,近几年随着建设用地的不断增长,村集体的自留地极具下降,而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村集体在土地开发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为此在土地开发中应当对于这种集体组织开发整理模式给予重点关注。村级组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特点是自行投资,农民参与,双方受益。开发整理出来的土地交由农民承包经营,农民所缴纳的承包费,在流入下一个开发整理项目。就规模而言,村级组织开发模式与农户自行开发模式更具优越性,因为他们能够更大程度的考虑到整体利益格局,有效规避了农民自行组织开发的分散性和盲目性。但是由于村级组织在资金和技术方面还不能与专业化的开发机构相媲美。因此他们也需要政府的指导和帮助,政府应当根据总体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规划给村级组织开发工作给出指导。
3.土地入股、联合开发整理模式。从对以上两种开发模式的分析和介绍来看,无论是农户自行开发还是村级组织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都有一个共同的限制性因素,那就是资金不足。土地开发与整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尤其是大中型土地整理需投入大型设备和科学的测绘等。这对于农户和村级组织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为解决资金问题可探索土地入股、联合开发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土地开发与整理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将自己的开发之后的土地作为股份入股,与其他具有技术实力的施工单位联合开发。开发之后的土地利用收益可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红。这样不仅解决了土地开发的资金问题,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土地开发和利用的科学性和土地质量。综上所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我国当前土地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确保建设性用地充足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限制土地资源,提升我国的土地利用效率。因此针对当前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在项目经营模式中可探索实施农户开发,村级组织开发,土地入股,与企业技术单位与施工单位的联合开发等多种经营模式。
作者:杨春辰 单位: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
篇5
【关键词】景观图 判读 应用
地理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无图不成题”,地理学习和地理考试中常以图为载体,所以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尤为重要。地理景观图的类型其按来源可以分为摄影照片和描绘图画,按内容又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两种。自然景观图常见的有:地质景观图(名山、断层、典型地质现象等)、天气气候景观图、自然灾害景观图(火山喷发、地震示意图等)、生物群落景观图(动植物图片和自然带景观)等。人文景观图常见的有:聚落景观图(城市、村落)、农田和农业景观图(耕地、林地和草地等)、工厂和工业景观图、民族风情景观图、建筑景观图、名胜古迹等。
地理景观图代表性突出,往往采用大比例尺,反映区域较小,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悉典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其识读时要善于发现信息,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通过联系迁移对该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在读图中加强关于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方法的培养。地理景观图的一般判读方法是:第一,根据景观图的图名,确定景观图所表示的主题属于何种地理要素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第二,从景观图中找出标志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地形特征、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空间定位。第三,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即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对景观图所在区域形成整体的认识,把握区域地理特征。第四,根据景观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并联系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和回答。
景观图的读图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提高,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图幅可以帮助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去进行读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读图的敏锐度。地理景观图比较直观地体现地理要素,下面我主要借助两幅图来谈谈此类图的判读与应用。
第一幅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中反映热带雨林景观的自然景观图。首先给学生介绍世界上热带雨林的主要分布区,对这个区域进行“定位”,地理学落“地”才能生根,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里的植物分布情况,植物是反映区域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这里植被种类繁多,尽管热带雨林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七,但它所包含的植物总数却占了世界总数的一半。雨林具有参差错落的分层结构,这里有高大的乔木、依附乔木生存的绞生植物、低矮的灌木以及地被植物等。这里有很多独特现象是其他森林所没有的,比如这幅图体现的板状根,还有独木成林,有的植物叶子巨大,林下树木一般有滴水叶尖。此处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热带雨林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的植物种类呢?植物生长速度迅速可以反映出这一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由于食物丰富,大型动物应运而生,例如大象;树木众多,所以有善攀援的长臂猿、黑猩猩,筑巢而居的鸟类;适应潮湿环境的蚁类和爬行类动物等。通过这幅景观图,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地理景观图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深刻地了解到陆地自然带是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的以植被和土壤为主要体现的陆地景观带。
第二幅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中反映泰国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的人文景观图。在拿到这幅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图中的信息。有的同学注意到这里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有的同学观察到这里地势平坦,为水田,土壤是红色的,这里老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水田隐含什么样的地理信息呢?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分析出来这里地势低平,降水丰富,当地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有的同学会提到这里地块不大,却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水稻是一种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该地人口密集,满足劳动力的供应问题,其次从另一个层面也体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低的特点;有的同学观察比较细致,会提到这里的农民戴着草帽,同时影子不长,这又反映了该地气候炎热,烈日当空。通过对这幅图的分析,不仅可以反映特定区域的人文环境特征,也可以透视其自然环境特征。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这幅图,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区位的地理含义。农业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农业和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通过以上两幅图可以发现:地理景观图能够形象、直观地表示地理事物,体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便于对具体区域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以景观图为载体的试题涉及的面较广,命题取材广泛,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和体现学科特色,加之情境来源于现实生活,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因此在近些年高考中频繁出现。例如2009年江苏高考卷关于热带雨林滴水叶尖景观的考查,2010年天津高考卷关于天津临海的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考查,2011年全国高考卷中关于高铁在平原地区为了少占耕地多采用高架方式的考查,2012年广东卷中关于滑坡这种地质灾害景观的考查,2012年四川高考卷中断块山自然景观的考查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土地经营;土地市场;城市土地管理;民营经济
土地经营是城市治理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新理念。其实质就是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土地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资产的价值。从资源管理型转变为资产经营型,这是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与现实取向。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大做强对全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民营经济的发展,无疑会受到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的影响。
一、城市土地管理:从资源管理到资产经营的转变
1.单一的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及成因分析
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单一的行政主导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1)从管理主体看,其主体是城市政府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市民力量(包括社区)未被充分发挥;(2)从管理方式看,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无偿使用的办法;(3)从管理职能看,过于宽泛和粗糙,承担了本该由社区和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社会职能,而该管的公共职能却未管好。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僵化、低效、无序的城市土地管理模式呢?
就理论而言:(1)把公共行政权与国有产权合二为一。政府管理经济生产权,又直接经营可以市场化的产权;(2)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二为一。认为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国有企事业用地就是国家用地,因此,其用地是不要任何代价的;(3)禁止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认为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就是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就观念而言:(1)重生产轻生活,重建设轻管理1;(2)对土地及房产(房地产)的战略地位、高增值性及“多元性”的经济功能(如开发、融资、服务,等等)未能予以足够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
就实践而言:(1)多头、分散的管理造成执法上的漏洞与偏差;(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地位的凸现、城市功能的急剧扩张使国土资产管理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3)政府“唱独角戏”,未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土地配置的市场化率低,市民的参与度低。
2.转变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管理模式的现实依据
(1)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的快速流动与交互作用。在这一进程中,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是城市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经营好城市土地,关键要看城市政府是否为用地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我国已是WTO成员国,WTO的三大基本原则(透明度、平等和市场准入)主要就是针对政府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公开、公平、公正供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为政府职能与管理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2。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使土地市场稳定、公平和安全运行。
(3)新公共管理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绩效赤字,均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政府管理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转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经营土地”正是城市治理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新理念。
3.经营土地的实质
在市场经济领域,经营的概念无处不在,但土地经营的出现却还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国内关于土地经营尚无明确而规范的定义,理论上还停留在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城市土地经营应包括土地获取、土地收购、土地出让、土地储备以及土地管理等内容。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主体,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制订一系列引导、培育、调控土地市场的政策和计划,通过市场运作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实现土地保值增值、实现国家和企业的双赢,其最终目标就是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的最大价值。换句话说,经营土地,并不是简单地“以地生财”,也不是单纯地追求土地资产价值。主要包含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并重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
首先,从管理的目的看,由于城市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土地利用结构的竞争。因此,必须以服务于城市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为主题,优化建设用地利用结构,提高集约利用程度,实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的根本性转变。土地供应从增量为主向盘活存量、控制增量转变。
其次,从管理的方式看,强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调控市场,保护土地市场稳定、公平、安全运行:(1)严格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所有经营性用地土地使用权必须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的方式进行;对于非经营性土地,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的意向者,也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换句话说,对协议用地,必须严格执行地价评估、集体决策和结果公开的程序;(2)重视市场信息的整理与披露工作,引导社会投资方向;(3)建立和规范土地有形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
再次,从管理的主体看,(1)实行建设用地集中统一管理,把利益分配权集中在政府手中,而不是某几个部门手中;(2)推进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经营土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打破了原有利益格局,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政策性很强,工作难度也很大。因此,政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深入研究制定配套改革的政策措施,这是经营城市土地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土地运作成本和效率的问题;(3)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扭转分散、多头供地的局面,使政府成为平衡土地市场供需的主导力量。
二、城市土地管理与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土地管理体制的转变为民营企业的生存奠立基础
土地、劳动力、资金是传统经济必不可少的三大基本生产要素,三者的有机结合及综合平衡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作为财富之母,土地经营是民营企业立足之本、发展之源。一方面,土地是企业生产、经营场地的承载物,属于生产工具的范畴。企业只有获取土地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并通过产品销售而获取生产利润。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土地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在流通领域的限制性等特点。也就是说,土地本身可以作为生产的原材料之一,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新的商品销售,获得利润。因此,土地不仅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具有保值、增值特性的资产。过去,我们只看重土地的资源属性,而轻视其资产属性,因此,在管理体制上,重管理、轻经营。显然,国有土地价值的体现需要经营,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更需要土地经营,不仅其自身要有土地经营的理念,更需要政府土地经营的外部大环境。这里,企业土地经营是解决如何发挥企业土地的最大利用价值问题,政府土地经营则是关系到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非公有经济能否公平进入土地市场的问题。况且,企业土地的价值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还依赖于政府土地经营的大环境。
2.民营企业发展对土地资产经营提出新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管理实行“无偿、无期限、无流通”的“三无”政策,但民营企业不在划拨对象之列。1987年,深圳敲响了土地拍卖的第一锤,催发了走向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第一次革命,民营企业成为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并逐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如何建立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土地制度,即如何经营土地、如何经营城市,成为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要课题。如果说第一次革命解决了土地是否可以成为商品的问题,第则是解决如何经营商品包括商品如何流通的问题。作为城市土地经营的主体之一,民营企业对政府在城市土地经营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1)制定切实可行、长期稳定的规划。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土地的控制手段主要是计划和审批,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土地市场是依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一方面,规划的切实可行有利于保护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规划的长期稳定也有利于企业制定相应的长期发展规划。
(2)建立规范统一的土地市场。土地交易市场是经营土地的重要场所,也是政府对土地市场实施有效管理的场所。政府必须制定市场交易的制度和规则,采取措施来保证土地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一为民营企业构筑土地交易公平竞争的平台;二是集中交易,提高土地成交率;三是确保土地交易安全性;四是根据土地市场价格的波动提出稳定地价的具体措施,保护民营企业的利益。
(3)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机制,保证土地流通环节畅通。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土地资源的支持,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政府加强土地储备的力度,以充足的土地资源调节土地供求关系,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证土地流通环节畅通。
(4)建立公开的信息平台。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生产力。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产业发展计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和供应计划等重要政务信息是民营企业制定长期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政府必须尽早予以公布,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3.土地经营机制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城市土地经营运行机制的确立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了公平有序的土地要素市场环境,具体表现为:
(1)为民营企业提供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土地交易市场的建立,改变了过去土地供应实行以协议出让方式为主、招标拍卖为辅的双轨制,为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给予了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同的服务待遇,让民营企业与国有经济和外资等其他所有制企业在土地等要素使用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处于平等地位。
(2)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在竞争中得到充分体现。民营经济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特性,使它天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土地交易领域,民营企业的低成本运作、高效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在土地交易市场激烈竞争中屡战屡胜。据统计,深圳土地交易市场成立以来,民营企业累计竞得土地75万平方米,占总成交土地41%;厦门市目前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莲坂旧城改造也是由本市的一家民营企业通过竞争中标的。
(3)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多土地资源。一个集中的市场,聚集了大量的供求信息,解决了民营企业土地信息瓶颈的问题,促进土地与民营资本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大量未开发的存量土地由国有企业掌握,通过土地交易市场的积极引导,存量土地入市,解决了民营企业土地资源贫乏的瓶颈问题。
(4)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赢得时间。实施城市土地经营策略后,所有土地的前期审批手续由政府相关部门协商解决,民营企业通过市场获得土地后,即可进行开发。由于省去了中间审批环节,赢得了宝贵的开发时间。
(5)降低交易门槛,盘活民营企业资产。由于多种原因,部分拥有土地资源的民营企业无开发能力,而企业正常运作或调整产业机构需要大量资金。土地交易市场建立后,有限度地放开了土地交易条件,允许未达到投资开发条件的土地使用权在场内交易,降低了交易门槛,加速了民营企业土地资本的套现,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
(6)为民营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城市土地经营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公开,不仅要求交易信息公开,同时要求政府政务信息和发展规划信息公开。政府部门定期公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土地供求信息,有助于民营企业根据政府计划结合本企业发展制定长期计划。
三、城市土地管理与民营经济发展的科学定位
目前,在我国城市土地管理实践中,因政府管理(服务)土地市场的职能(功能)不到位及相关法制建设、运行的不健全、不规范,全国土地市场秩序还存在不少混乱现象,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显然,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做强做大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就城市土地管理与民营经济发展做出科学定位呢?
1.依法行政、加强服务
就管理主体——政府而言:
(1)依法行政,行为端正,以经受各类经济成分的监督和市场的考验。
(2)由传统行政向规划和经营转变,面向未来,重视创新、目标和战略,注重顾客导向,提供回应,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愿望。
(3)配备、培养相关的人才,管理到位,各种市场交易的信息才能收集起来,才能对市场进行客观的分析,做出准确的预测。
2.加强与完善合同管理方式的运用
就政府管理方式而言,必须强化政府供地的整体统一性,把大部分需要政府审批的事项集合在供应环节和供地合同中。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说过,“签订合同是公共组织可以选择的最困难的方法之一,因为起草合同和监督合同需要高超的技能。”3主要涉及“起草合同、符合招投标的法律要求、制定适当的绩效说明书、适当地监督合同、鼓励竞争、避免过分依赖承包商”4等方面。具体地说,必须注重对合同起草、签订、履行诸环节的连续管理与追踪控制。
(1)在合同起草、签订方面,必须充分吸收项目相关群体和专业人士的意见,确保投标的科学性、公开性、竞争性;对投标商的资信、实力及项目成本费用、业绩质量、预期收益等信息要有可靠的把握和准确的预测;合同条款尽可能全面、细致、明确。
(2)在合同履行方面,必须赋予土地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对合同条款、合同履行的解释、监管、制裁权利,保证合同目的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3)在合同规范方面,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在合同中同样为土地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设定一些必须履行的程序性义务,这主要体现在协商制度、听政制度、公开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回避制度、教示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规定上——对政府拥有的主导性权利进行有效的约束,以保证政府的合同管理行为不致蜕变为单方的行政命令行为。
3.建构廉洁高效、平等透明、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土地管理运行体系
就土地管理机制而言,必须以土地有形市场(土地交易中心)的建立和完善为契机,加强系统内外、公私部门的学习、交流、合作,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制订、出台,真正确立起廉洁高效、平等透明、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土地管理运行体系。应该说,土地交易中心的建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政府土地管理的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土地资产合理配置的范围将大幅度地拓展,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不断实施也会对城市土地资产管理运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4.面向未来、苦练内功
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潮洗礼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后,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和发展速度得到相应的完善与提高。进一步说,面向未来、练好内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可靠依据。
(1)拓展投资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具体地说,必须从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传统产业分离出来,把二次创业的目标锁定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知识、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
(2)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融入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文化氛围,走与国际接轨之路。
(3)吸引、储备、培养懂得国际惯例和竞争法则的人才,为企业发展增强后劲。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Farnham.D.andHorton.S.ManagingTheNewPublicServices,London:MacmillanPress,1996.
3.[美]R•科斯、D•C•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
4.陆红生、王秀兰:土地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谭术魁: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化经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郑学益: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家班论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新思路,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篇7
一、房地产公司运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房地产公司运用绩效管理的战略
在房地产公司运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的战略目标不仅直接影响着房地产公司发展的方向,而且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运营管理战略清晰、明确,管理者才可以有目的性的进行运营管理工作,才更有利于提升运营管理工作的效率。通常情况下,房地产公司的运营管理战略主要由公司的整体战略、公司的经营战略和具体职能战略三方面组成。在房地产公司战略制定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管理者与执行者进行策划,而且还需要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参与到其中,多听取相关工作人员的建议与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运营管理战略制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二)房地产公司运营绩效管理的评价对象
确定评价对象作为房地产公司的运营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公司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具体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准确的评价对象。与此同时,评价的结果也对评价对象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明确评价对象,评价结果才会有效的作用在公司工作人员身上[1]。一般情况下,房地产运用绩效管理的评价对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房地产公司的整体绩效,另一种是员工的个人绩效。从房地产公司角度来看,公司的整体绩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房地产公司的运营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使公司在同行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而个人绩效的切实落实,有利于提高员工之间的竞争性,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房地产公司运营绩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当前,在很多房地产公司发展中,一些部门有效的落实了房地产运营管理工作,绩效比较突出。而从房地产公司的整体绩效来看,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制定时,没有对运营绩效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的考虑,进而使公司的发展战略与绩效管理工作脱节,使运营绩效管理工作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战略。因此,必须对房地产运营绩效管理的途径进行改?M与完善。
(一)加强房地产公司对业务链价值分析
全面的分析房地产公司业务链价值,对运营绩效管理工作的业务重点进行明确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对业务的重要方面进行确认,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关键绩效领域得以明确。因此,在房地产公司发展目标完善的基础上,领导者不仅要提升对业务链价值分析的重视度,而且还必须组织各个部门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业务链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探究。与此同时,还要对已经制定的发展方案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此外,还要依据业务链价值分析出的关键要素对房地产公司的贡献,将业务价值链的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排序,为公司运营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比较可靠的参考依据。而且通过对业务价值的分析,还要建立一个与房地产公司发展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对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价值进行明确,进而促进运营绩效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的提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做好战略实施中的绩效管理工作
房地产公司的顺利发展不仅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努力,而且十分依赖于企业各个员工的的工作。因此,房地产公司领导者要正确的认识到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与重要意义。绩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考核公司员工的工作质量,激发员工的热情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绩效考核,一方面让员工清楚的看到自身在具体工作中的不足,进而采取有效方法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在绩效考核中,房地产公司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进而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房地产公司在进行运营绩效管理工作时,不仅要评价工作的结果,而且对工作的过程也要进行重要的考察,进而更好的促进房地产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2]。
(三)加强房地产公司战略目标体系建立
篇8
【关键词】地方所属高校 英语听力理解 语感和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42-01
一、何谓地方院校
地方所属高等学校(省属高校)是隶属于各省省委直属管理的高校,以地方上管理为主,其绝大多数以由省政府投资建设为主,部分实现地方与中央共同投资。一方面,地方政府从宏观指导、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共建高校以大力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所属高校依靠自身特色积极争取相关国家部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以从战略上最大程度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地方院校如何提高服务社会能力?院校的本质责任就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服务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尽力。地方院校当然更应该为当地社会服务,院校有较前的科技实力,有渊博的老师,有较先进的研发设备。地方院校可以将自己的内部优势与外部的社会结合起来,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反映给政府或相关的部门,使社会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创办一些地方上能够随,能够扶持的优势专业;立足地方,创办一些地方企业急缺的,而这方面人才数量较少的专业,这样才能创造出“政府扶持高校,高校反哺地方”的生动局面。
二、地方院校大学生英语听力现状
在英语学习中强调的四项基本技能是听、说、读、写。“听”是排在第一位,听力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现在,随着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以及大学阶段对听力教学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
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大学生由于受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学校教学条件、家长文化素质等综合因素的限制。以及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还受“聋哑”英语的影响,甚至在大学里,部分教师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忽视语感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环境的创造,特别是语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里,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一重任就落在听力课程上。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听力教学受“多听就会好”的影响,在教与学上片面地、简单地听。对学生来说,就是先听,然后做题,对教师来说,其任务就是播放听力材料,然后公布正确答案,对于这种听力课,学生和教师均感到枯燥,特别是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感到无所适从,兴趣和信心荡然无存,这又怎么能谈得上提高英语听力能力呢?所以在教学中发现语感、创设语境、利用语感和语境,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听内容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影响地方院校大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要素
地方院校需要培养英语后备人才,而英语后备人才的听力技能培养落在听力这样的基础课程上。诚然,随着人们教学中观念的更新,许多英语教学工作者都在提出或者进行多种尝试,听的教学受忽视和缺乏科学性的状况正在改变。可从学习策略的角度考查以下两对关系:
(一)听力的环境与词汇记忆
一般说来,听得越多,听力理解能力越强。不容否认,多听确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较为积极的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听的次数多少,也不完全在于听的内容长短、以及所听材料的难易如何,它取决于听的环境,即所谓的语境,当然,它也是一个人英语综合知识的全面展现,而所有英语知识的基础说白了便是词汇。词汇记忆是一切英语训练的基础,听力训练自然也不例外。听力理解中的每一个对话、语句、篇章都是由句子组成,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正是词汇。在听的过程中,只有掌握相当的词汇量,才能得知该词汇所表达的意义。因此,从侧面上说,听力的环境和听力者本身的词汇记忆决定了听力理解的难易程度。有效的听力培养必须对听的信息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要求学习者集中加强训练词汇记忆力。
(二)听力的语感和语境
不少人学习英语多年,但却未必能听懂别人说的英语内容,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句子。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就整体而言,学生的听力水平仍低于有限水平。实质上在英语环境中,听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母语中的情况不同,其信息情况是:音到词到句再到篇章,但在外语教学中听、说 、读、写四种技能是同时起步的,而且,在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大纲、内容、时间、方法以及学习环境和学生个体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实质上这四种技能在实际中不可能做到同步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感很重要,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先从辨声的基础上,运用言语认知对该语言材料作出各种分析、辨别,从而运用语感、语境方面知识预先判断,推测说话者的意图。以听新闻为例,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听者的地理知识、基本的文化常识,如这一地区地名的熟悉程度,就这一意义上说,学习者操练和运用语感,并丰富新的语境知识,而量的积累势必产生语言习得中质的飞跃。
四、解决途径
通过对上述几对关系的探究,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值得注意。
(一)首先必须选择听力的材料,根据地区的自身区域特征,建立有针对性地训练听力技巧的听力教学体系。重视材料的实用性、趣味性、可理解性,听力材料体裁的广泛性、适用性和设置练习的科学性。
(二)改变思维方式,培养听者的听力技能和语感并逐步建立语境的相关知识,达到让听者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从篇章层次上对听力材料进行理解,以有效地提高听力理解的水平。
(三)语言的听是积极的认知而不是单纯的声学认知。学习者在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效果的基础上,根据历史背景不同、结合地域的差异等多种因素,拓宽必要的英语国家的社会背景及文化知识。
(四)优化心理环境,消除情绪障碍,运用多种视听方法及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以最终调动学生听的兴趣和动机。
五、结语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的语感和培养语境认知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地提高学生吸收和理解教学内容的效果,而且能为学生学好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致力使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地方培养合格的英语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 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Edward Arnold Ltd. 1985。
[2]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 商务印刷馆,1985年。
[3]岑麟祥,《语言学史概要》[M]. 世界图书出版,2008年。
篇9
一、抓好政策宣传,是推进土地流转的前提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需要全民共同参与,要采取各种方式宣传现行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和政策,让群众知晓流转的好处和程序。农村土地流转是基于相关土地政策、法律、法规基础下开展的,要让群众明白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承包权、经营权、转让权在农户,在99年土地承包经营权续签前提下,农户自愿流转的原则,由发包方各村委会指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流转,依照规范的流转合同书进行签订,要进行经营权变更和流转合同鉴证的必须按照程序规定和所需材料到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申请办理。镇、村两级做好宣传发动,确保土地流转工作群众家喻户晓。
二、创新方式,是推动土地流转的重点
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要总结提升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模式,创新丰富土地流转机制,主要把握好三个结合,六种方式。一是把土地流转与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相结合,二是把土地流转与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相结合,三是把土地流转与经济能人的培养相结合。采取多种流转方式,充分发挥土地效益。一是股份合作式,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权入股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形成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合作机制。二是基地带动式,通过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引导周边农户将承包地成片流转给企业、大户集中经营。三是租赁经营式,鼓励农民将承包地租赁给种植大户经营,减少因农民外出务工或无力自主经营造成的耕地撂荒。四是互换重组式,鼓励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互换方式进行土地连片经营,实现农户承包地块相对集中,提高户营规模效益。五是托管经营式,鼓励土地流转服务中介机构托管农户自愿委托流转的承包地。六是转让经营式,鼓励长期举家外出务工经商且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户,将所承包的土地有偿转让给种植大户经营。
三、规范管理,是土地流转工作健康有序进行的关键
(一)建立合同登记备案制度。乡(镇)要建立土地流转情况登记簿,并搭建镇、村两级信息和服务平台,落实专人负责土地流转情况登记、流转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二)建立规范合同签订制度。乡(镇)要建立规范合同签订制度,除代耕期不足1年不需签订书面流转合同外,所有农村土地流转都必须依法签订全县统一格式的书面合同文本,坚决禁止口头流转和其他私自约定的土地流转行为,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私自篡改规范性合同文本中必须的条款内容。
(三)建立流转合同鉴证制度。乡(镇)要建立流转合同鉴证制度。流转合同签订后,流转双方应将土地流转合同及时报送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鉴证,如有不妥应给予指正,如发现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应依法予以制止。
(四)建立经营权变更审查制度。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审查制度。承包期内,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当事人可以要求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受理变更申请后,应及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四、健全机制,是土地流转工作的保障
(一)建立业主资质审查机制。要建立农业经营能力审查机制,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在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前对受让方业主的资信情况、经营能力、履约能力等进行审查,对拟经营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政策、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政策进行审查,对项目的效益风险进行审查。
(二)建立流转风险预警机制。要积极鼓励农民与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大户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实现农民与其利益的有机联结,并支持土地出让方向受让方提取一定的风险保证金,专户储蓄,共同管理,合同期满如无违约,则如数退还风险保证金本息。一次性流转土地规模较大的,可积极推行流转行为担保,切实保障流转双方权益。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要认真履行职能,做好土地流转的追踪、巡查和督查,随时掌握土地流转后的生产经营、双方履约状况,及时纠正违规流转、调处违约事件。
(三)建立流转价格评估机制。土地流转价格实行政府指导、自主协商的方式,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对辖区内的土地进行分等定级,合理确定各类农地的质量和等级。
篇10
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市人民政府,宁德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单位:
为加快我省利用外资的步伐,特制订《福建省鼓励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的暂行规定》,现予颁发,希遵照执行。
鼓励外商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是九十年代我省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它符合国家利用外资的产业政策,也是促进我省对外开放和吸收外资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步骤。各地要抓住当前吸收外资的良好机遇,认真制定土地开发的规划,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引导外商开发经营成片土地,防止一哄而上的做法。在实施本规定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和问题,望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鼓励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鼓励外商进行成片土地开发经营,兴办先进技术型企业和产品出口型企业,根据国务院《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外商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是指:外商在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依法成立开发企业,并依照开发规划对土地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建设,平整场地,建设供排水、供电、供热、道路交通、通信等公用设施,形成工业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条件,然后进行转让土地使用权,经营公用事业;或者进而建设通用工业厂房以及相配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等地面建筑物,并对这些地面建筑物从事转让或出租的经营活动。
外商开发经营成片土地,限定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及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内进行,在规定的审批权限范围内,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需经省人民政府审批(属厦门市的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三条 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成片土地开发经营所规定的内容;总体设计必须符合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以及交通、城建、环保要求;开发后的土地使用,应以生产性为主,引进的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按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第四条 开发企业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有权依照批准的总体规划进行开发建设;有权按合同条款对其已投资开发的土地,进行使用权的出租或转让;有权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外招商;有权经营区内自建的水、电设施。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年限一般控制在五十年,期满后外方如需延期,可依法申办延期手续。
土地受让后两年未动工使用,政府有权依法收回;开发期限内未按合同规定开发利用全部土地的,政府有权依法收回其未使用部分的土地使用权。
第五条 开发区域内生产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80%,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非生产用地应控制在20%以下。由外商投资兴建医院、学校、托儿所等公益事业用地,以及当地政府派出的行政机关办公用地等,可不计入比例。
第六条 开发企业和区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合同规定的建设期限内免缴土地使用费;产品出口企业和技术先进企业,经营期十年以上的,经确认可免缴土地使用费五年;对举办国家鼓励发展的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可申请减免土地使用费。
对在荒山、荒地、荒滩进行成片开发的企业,可免缴土地使用费二十年(含建设期)。
第七条 为开发区域内生产企业提供的水、电、气、运输、通讯等收费标准与国营企业一视同仁,但应按国家规定收取增容费、配套费;开发区域外配套的水电辅助设施,如由开发企业自行投资兴建,可免交本级电压和水资源的增容费、配套费;区内开发企业自建的水、电等生产性公用设施,可由开发企业自定收费标准,在区域内自主经营。如水、电等公用设施能力有富余,要向区外供应,或者需要与区外设施联网运行,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与地方公用事业单位签订合同,并按合同规定开展经营。
第八条 为简化开发区域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手续,开发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环保部门规定,实行总量控制、定时监测;消防、劳动安全保护、防震、绿化等标准,实行区域总体控制,在整体规划中一次性审批。开发企业必须确保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符合上述标准,政府有关部门依法监督。
第九条 开发区域享受重点工业卫星镇政策(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除外)。经有关部门确认为产品出口企业,在减免税期满后,当年企业产品出口占企业产值70%以上的,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先进技术企业在减免税期满后,可延长三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
开发区域属省政府批准的农业良种、良畜引进隔离试验区,在区内举办良种、良畜的试种、试养项目的收入,从获利年度起,五年内免征工商统一税和企业所得税。
第十条 开发企业作为生产性企业在其投资总额内进口的生产和管理设备、建筑材料、生产用车辆;企业按规定进口自用的交通工具、办公用品以及开发企业的外商和国外技职人员进口合理数量的安家物品和自用交通工具,免征关税和工商统一税。在开发区域内举办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口上述物品按海关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为便利开发区域内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仓储和运输需要,经海关批准,开发企业可设立综合性保税仓库;区域内的产品出口企业,可设立保税工厂和保税仓库;对区域内连锁企业之间的产品接转加工、间接出口,可实行保税。
第十二条 在开发区域内,允许外商投资兴办为区内生产、生活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以进一步繁荣经济,改善投资环境。
第十三条 开发区域内外商投资企业所需职工,可从本省的待业人员中招收。招工手续由当地劳动部门办理,并报劳动者户口所在地劳动部门备案。
企业依法有权自定工资标准,有权招聘或辞退员工。
第十四条 开发区域内的行政管理由有关主管部门和所在地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