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范文

时间:2023-09-26 18:2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

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城乡综合的社会、经济、空间发展过程,又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环境卫生设施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历年增加,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和改善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紧迫的内容。转运环节是整个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垃圾源头管理与最终处置之间最重要的衔接部分,其布局对整个垃圾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即重点研究转运站的选址,以力求资源配置最优化[1]。

1 城乡一体化概念、内容

由于城乡一体化涵盖的内容太多,很难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近些年,各学者从不同的领域重点分析和研究城乡一体化课题,有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哲学、系统学、生态学、地理学等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实现城乡一体化途径理解不同,如社会学家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协调城乡的社会事业发展,促使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循环流通,生产力合理布局,确保居民在居住、教育、就业、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能享受相同待遇,缩小城乡差距,高度共享城乡资源。经济学家则认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表现是通过制定平等的经济政策,使得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自由运作,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经济循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生态学家认为要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就必须解决经济和环境的对峙、城市和农村对立的局面,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机制,促使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促进城乡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空间布局的相关学者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调整和优化城乡的空间结构,通过有效布局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点状设施与各交通设施的线状设施之间的结构,使得城乡之间信息、物流等各要素流通方便顺畅,促使城乡协调发展[2]。

2 基础设施规划的特点

2.l系统性、独立性

各个系统规划的内容是完全相对独立的,每一个系统都完整地自成体系,因此如何良好的管理和协调各个系统历来是市政规划管理棘手的问题。但各个系统规划内容仍然存在共性,如各系统的组成部分可概括为源、管线、用户三个部分,其中源包括各基础设施系统主要供给部分的相关内容。如给水系统的水源,能源系统的热源,环卫系统的垃圾处理站等合理位置的确定、设施规模选择、设施建设要求等等。管线主要涉及如何布置、敷设及相应的管径取值等内容。用户则包括社会生产及生活用户。

2.2规划建设周期长,投资大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涉及面积广,建设周期较长,短期收效小,需要投入的资金多,由此限制了投资渠道,国家政府投资成为主要资金来源。

2.3改良维修困难度大

由于基础设施绝大部分是敷设在地下的,容易被忽视,往往等出现问题了才想起如何补救维修。

2.4协调、管理部门多

基础设施规划涉及十几个小类,每部分管理的部门不尽相同,当需要协调的时候,各部门利益会出现冲突,处理难度比较大。

3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与方法

3.1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元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各种危机相应产生,为了人类未来发展考虑,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显得尤其重要。将水系统分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来分析实现城乡一体化涉及的内容。

1.基础设施区域统筹建设

1)区域统筹建设范畴

基础设施系统包含很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具有自身特点,但很多基础设施具有区域性、外部性的特征,需要从区域整体出发去考虑其设施的建设与布置。如水系统中整体流域协调、水源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能源系统中的电力、电信系统规划;安全防灾系统中防洪、防震等规划;生态环境系统中生态环境分区规划。

(1)水资源流域协调

水系统具有流域性,一个地区的水系统的流域可能不仅局限在规划区域范围内,还涉及其他地区,因此需要规划流域协调区,完善流域的水域功能区划(公共供水、灌溉、排水、防洪、渔业等)及流域水资源保护,如按照水资源保护要求及标准,控制协调流域内供排水、防洪排涝、灌溉等内容的设施建设。

(2)水源保护

水源保护包括饮水水源保护和其它水源保护(如风景水体保护、生态水体保护等),在各种水资源保护中应该优先保护饮水水源。首先结合现状水源的分布情况,研究其分布是否合理,现有水库的库存量能否满足附近区域的供给。在大区域缺少蓄水工程的地方,考虑建设水库工程解决水源问题。从整个区域确定好水源后,依据《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等规范,划分各等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确定各饮用水源保护区需要执行的标准。

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节薄弱,特别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空白阶段,农民的生活条件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保障。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最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在农村的发展建设情况对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需政府通过各种调控引导和投资建设手段,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找到合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实际地解决城乡基础设施差距问题。

4结论

总之,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分割状况提出来的,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其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使城乡基础设施达到共建共享水平,并协调相关各类型、各层次规划,使城乡一体化中的基础设施规划能发挥对城乡空间优化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物流;一体化;对策

近年来,城市物流设施投入加大,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而农村物流发展却相对滞后,城乡物流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二元”形态。在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基础上,加快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物流的有效整合和无缝隙的对接,能够充分发挥城乡物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支撑作用,实现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和共享,带动“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保证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 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1.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在城乡和谐发展过程当中,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竞争力的提高是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通过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能有效的减少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地区的影响,通过城市反哺农村,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2. 促进农业生产及流通,保障农村安定。

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成本和抑制生产资料的不合理涨价,并能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同时还可以促进物流信息共享,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推进农业生产与流通的组织创新,进而提高农业竞争力。此外,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农村新的社会分工的形成,有利于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进而有利于保持农村的安定局面。

3.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能降低农资采购成本和农民资金占用成本,创造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尤其是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这些必然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利润。此外,城乡物流一体化能通过物流的发展改造城镇工业,会加快城镇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步伐。

4. 方便城乡居民,提高城乡农民生活水平。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能促进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有利于城市及周边地区物品流入农村地区,以较低的价格、快捷的速度、优质的服务满足农村农民生活消费。同时,农村农副产品能通过城乡物流一体化网络,更快、更高效地进入城市销售网络,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二、 当前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城乡流通“二元”形态,物流资源配置受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间商贸流通需求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6 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 318亿元,增长16.7%。2011年城镇消费增速与乡村消费增速差距缩小到0.5个点。然而,由于城乡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缺乏统筹考虑,布局不尽合理,阻碍了城乡商贸的顺畅流通。目前,在许多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功能重叠,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物流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然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匮乏,农村物流网点功能单一,服务范围狭小。尽管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农村流通领域的建设投入,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城市物流相比,农村物流还存在较大差距,呈现出不平衡的“二元”形态。这种“二元”状态的存在导致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在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环境里发展,使得大范围的物流资源配置受到局限,物流效率大打折扣。

2. 城乡物流渠道不畅,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当前,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现况,已经使得农村地区物流和城市物流的对接环节增多,渠道不畅,从而影响了物流效率。一方面,农村物流的落后状况使其成本畸高,农副产品损耗巨大。据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同时,农村物流的滞后也使农民难以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城市工业品与生活用品。另一方面,城乡物流的脱节又使农副产品物流成本上升,城市居民难以便捷、低价格地获取来自农村的绿色蔬菜、粮食、瓜果等,不利于其生活水平的改善。从全社会总体层面来看,2011年物流总费用同比增幅为18.3%,与GDP 的比率可能升至18%,略高于上年17.8%的水平。其中,城乡物流对接不畅便是社会物流总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城乡物流信息不对称,产品供需环节脱节。

由于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水平低下,使得城乡物流信息不对称,供应链中部分环节供需脱节,信息扭曲逐渐放大,这种“牛鞭效应”使得工业品、农副产品供应商的供应和库存风险加大。同时,由于城乡物流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城市、农村间重复运输、对流运输比率高,运输途中耽搁等现象时有发生,损耗加大,也使得运输与配送空驶率高,返空现象严重。

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机制;空间规划;淮北市相山区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科学发展观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解析

1.1城乡一体化的认识

一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城市和乡村作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了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状态。也有观点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

1.2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阶段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相山区、淮北市乃至中部地区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地区统筹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城乡二元体制下日益尖锐的各种矛盾和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弊端的主要手段。结合地区实际,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发挥城乡互补优势、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1.3推进城乡规划由点向面、由体系向网络、由广域向纵深的延伸

传统的城市规划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出发点,以城市(城镇)为对象,以指导城市建设为导向,以城区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主要手段,对于区域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考虑不足。城乡一体化规划则以区域为对象,以指导城、镇、村建设为导向,以协调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力求实现规划空间由点向面、由体系向网络、由广域向纵深的延伸。

2.相山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

2.1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实现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应具备如下几个较为成熟的条件:城乡生产力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均衡,城镇分布相当密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达。沿海地区对淮北市的经济辐射很大,可知淮北市具备城乡一体化的初步条件,也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2.2“从城市组团到核心区”的发展定位

规划淮北市为三个城市组团和一个城市“绿心”的布局结构。各城市组团围绕城市绿心发展,组团之间通过多条城市主干道相互连接。规划在相山组团内形成一个功能强大、完善的城市核心,同时积极促进周边各组团中心的形成。城市总体规划对相山区的发展是要求相山城区成为淮北市主城区的核心区,相山区的发展对全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3“增长、加快与优化”的发展策略

相山区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增长发展的同时,强调内涵的提高和优化,增强实力,加快发展。

淮北市正处在快速发展之中,处于极化阶段,极化阶段的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吸引着周边的人财物向城市集中,改变分散状态,促使人口和经济向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实行合理撤并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形成强大的中心城市和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带动和组织区域的发展。相山区作为城市的有机部分应顺应城市的极化发展,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4“工业立区、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相山区城乡一体化中的经济战略是“工业立区、多元发展”。在相山区“工业立区”的基础上,要实施“多点突破”战略,突出休闲农业、郊野娱乐项目开发,规划相关发展空间,保证建设用地供应。同时要防止对单一化产业的依赖,在完善与淮北主城的直接联系通道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建立多通道、多方向的交通联系。

3. 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配置

3.1 城乡社会一体化战略

根据相山区目前的城乡社会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实现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良性循环。

3.2 空间资源一体化配置

城乡一体化规划要重点统筹城乡资源,一体化配置城乡空间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其一,要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妥善处理好城镇建设和耕地保护关系。其二,是要整合密度过大、规模过小的小城镇空间,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小城镇群组空间结构,奠定城镇体系结构化基础。

3.3 公共与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

公共与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城乡规划应大力完善和优化城乡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化内涵质量。要统筹交通、能源、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加速农村与城市对接,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效、低水平利用和重复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和生态环境共保,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3.4 产业一体化布局

城乡产业发展和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所在。首先,要加快产业集聚。要按城市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相山区实现集中发展带动战略,继续推进工业区结构调整,并依据乡镇比较优势,整合城乡产业资源,确定主导产业体系,建立以主导产业体系链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其次,在发展导向上,注重相邻城乡地区的产业一体化和不同地区的错位竞争,统筹发展寻求共赢。其三,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产业支撑,以吸纳富余农村劳动力,达到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4. 城乡一体化空间利用规划

4.1 空间利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1.1 从城市发展角度分析

从淮北市发展来看,随着城市战略地位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城市规模也将快速壮大。而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规模不大,城市需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从现状条件来看,城市空间的拓展将会在各个方向上进行选择。

4.1.2相山区现状分析

(1)现有相山城区建设用地存量不多,土地资源紧张;

(2)总体规划确定的凤凰山工业园区规模较小,工业园区的发展需要空间;

(3)新农村建设需要对居民点进行重新整理,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基于以上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确定相山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利用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空间利用方案,统筹城乡发展。

4.2 城乡空间规划结构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山区将逐步形成“东城西乡”的城乡空间结构,城市建设用地将沿凤凰山工业园向西北方向拓展。从空间发展的限制条件来看,城市建设用地的总量有限,乡村农用地应重在优化。从产业空间布局来分析,逐步形成“农-工-商-居-游”五大板块。

4.3 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战略

4.3.1 空间利用分类

区域竞争格局中,利用优势空间抢占先机。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根据相山区自身特点和淮北市发展的要求,对相山区总体空间进行划分,规划形成四类空间。即城镇建设空间、农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储备建设发展空间。

4.3.2 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发展规划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形成主要的功能区。相山区集中了淮北市主要的商贸资源,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改善环境,调整生态,完善功能,促进发展,使中央商务的职能和地位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围绕现有居住用地,加大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高标准的城市大型居住综合社区。

5.城乡一体化调整机制

5.1 储备建设用地发展空间规划

从城市长远发展考虑,在西部预留城市发展用地;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来看,集中发展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有利于公共与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部分村庄应加大拆并力度,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在新城的西部和北部储备用地规划重点发展工业,适当配建居住和商贸。

5.2 农业与生态保护发展空间规划

生态网络规划围绕“生态立区”的思路,对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加快都市型农业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进传统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以满足城市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综合产出效益。

5.3设施交通网络的城乡一体化共享机制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交通的融合是城乡空间融合的主要因素,无论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还是人们观念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无可质疑地受到交通现代化程度的影响。根据“中心集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的体系,规划对相山区现有路网进行整理,向西拓展的道路依然沿用方格网式路网结构,优化乡村路网。最终目的是彻底改变乡村地区的交通状况,构建快捷畅通、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

结语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必然选择,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则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区域整体发展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相山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就是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城镇发展基础,通过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进行城乡空间结构重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调整、城乡功能重新定位和合理分工,力图使城市和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一体,实现多种要素相互交流,区域内城乡统筹经济发展,最终达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系统规划

引言

十的召开再一次的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模式。以期能对协调城乡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的城乡发展存在很大的分割和不协调性。二元化的发展模式还很严重,城乡一体化不仅要解决的是城乡之间的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很多的其他问题。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目标是在生产力的发展足够的强大的时候。努力的使得城市和乡村的的建设不断的达到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为达到真实的一体化需要有很多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的支撑,研究主要的是从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之一的供排水系统的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了供排水系统的建设和规划相关的问题。

1.目前的供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在对不同的地区的投资方面,对城市的投资明显的重于乡村的投资。农村地区因为投资的主体和渠道单一以及政策问题而受到冷落。虽然农村的供水系统和设施的建设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和基础,但是发展的还很不平衡,平原和山区的差别很大,山区的供水明显的落后于平原地区的供水。农村地区的排水设施还普遍的缺乏,排水的系统还存在很大问题,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排水管的覆盖范围不广,排水主要的集中在乡镇之间,排水采用的处理方式也是雨水和污水同流的体制。对于污染的治理意识差,时常出现水资源污染的情况。农村建设的供排水系统建设的整体观念不够,出现了各种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资源的浪费,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乡之间的的供排水系统相互的分离城市是一个系统,乡村却自行其是[1]。经常造成他们之间的相互污染。目前的许多城镇和乡村采用的还是地表的水,但是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的水体遭受到很严重的污染,很多的水源不经过严格的健康检查就饮用,造成很多的中毒现象。

2.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

2.1 一体化供排水系统的意义

实现供排水系统的一体化可以有效的发挥资源的各种优化和配置,使得管理和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力量结合,降低花费和成本的同时提高管理的效益,达到比较高的绩效。规划合理的系统能够使得供水的消耗低、效率高、在最方便的操作以及管理的水平上达到比较小的剩余量和实现处理水的回收率的升高以及开发出各种比较新的处理污水的新工艺和技术。

2.2 一体化的供排水系统的总要求

一体化的供排水系统要服从区域整体的一体化原则;要采用可持续的动态的发展方式;要依据城镇经营的方法。供排水的规划和建设要服从区域和整体的综合水资源情况的研究,立足长远的角度规划水资源的体系[2]。供排水系统的建设要立足现状、放眼长远保证规划具有很强的应变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各种弹性目标的影响下适应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可预见性。

3.发展对策和计划

综合的采用一个中心、一个网络和建设两个重点水厂的方法,扩大供水的网络,使水管保证贯通,实现整个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网的供水体系,在排水的体系方面。根据不同的水流和水质现状采取不同的排水处理方式。实现集中式的供水体系和分散式因地制宜的排水网络。推进供排水的体制的改革,将加强管理的方式和覆盖水管的方式结合,加大对各地的水管的问题的监督和防护工作,保证供水的持续性和排水的稳定性[3]。将不同的水厂纳入水务公司的管理范围。在降低管理水资源的成本的同时提高管理和供水的效益。真正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供排水系统。一般采用的一体化供排水系统的模式如图所示。

所以在整个的供排水系统的规划时,需要综合的考虑各种的水厂和供水网络用户、回收系统以及加压站的要求和现状,在基础的水管和水网覆盖的前提下,不断的对系统进行各种优化和完善的处理。

4.结语

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问题关系到整个的社会建设的问题,离不开各种基础设施和制度的的建设。进行城乡一体化的供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式之一。该项目的基本宗旨是本着实现城乡和区域之间整体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原则出发,将供排水系统的整体化和区域化建设与分区域的管理手段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区域的地形地貌和水质以及发展现状,统筹各个方面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供排水系统,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供排水系统的建设。不断的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军,曹静. 城乡一体化的供排水系统规划初探[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9,05(01):45-46

篇5

关键词:城乡统筹,科学发展观,发展状况

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运用了辩证唯物法的立场、观点和看法,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理论和性质,解释了我们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而面对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等问题,城乡统筹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与解决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把城市和农村建设统一进行规划,建立城乡互动,政策调整,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法,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使城乡统筹发展走向更好的局面,以便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保持一致。

一、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的涵义

1、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城乡统筹的含义

城乡统筹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适应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而研究出来的一种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新思维和新道路;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全面的筹划、综合考虑,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从而打破城乡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二、分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1、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乡镇经济实力逐渐壮大。从以往我国的城乡状况看,城镇和二、三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不强,对农村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广大农村资金较为匮乏,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居民消费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城市带动农村犹如小马拉大车的状况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针对以上矛盾,各地区大部分始终坚持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积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部分地区完成了工业特色产业构架,快速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聚集快速。农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实现一条龙服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逐步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并辐射至周边乡镇、县、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2、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各乡镇配合市、县规划部门的统一部署,完成“城中村”、“镇边村”等新农村发展方案的改造。运用新思路,推进了新型社区、农民集中安置区建设力度,乡村居民居住条件不断完善。建立大型蔬菜生产基地、牲畜生态养殖基地,逐步实现生态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打造景观绿地、开办农家乐,促进了农村休闲旅游业的繁荣。经过统一规划之后的新农村,无论是住房、道路还是人民的生活持续都显得焕然一新。

3、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平安和谐进步。长期以来,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但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建设相对薄弱。其原因在于城乡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这些也是导致农村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城乡统筹发展便优化了城乡的资源分配,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主要体现在1)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2)环境保护一体化。3)统筹城乡互联网、邮、电、金融设施建设。4)城乡教学、医疗服务一体化。5)推进就业、社保一体化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三、浅析当下城乡统筹发展意义和前景

1、“以人为本”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具有指导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重点是在农村,难点也是在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到大部分的国家,但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享受改革开放多年以来取得的成果,依然存在农民看不起病、农民子女上不起学、没有通畅的公路,应该拥有的社会保障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得出发点。建立市民与农民公平享受社会资源的体系是缩小差距的必然要求。

2、“发展”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

发展是人类进步永恒的主题,在当下中国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保障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不断推进城乡统筹的核心。只有在经济上搞上去了,才能真正的改善城乡面貌,不然统筹发展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改善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既要着眼与城市更要强调农村,一体化推进。

3、“可持续协调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生态环境相对薄弱,在强调经济发展得同时,也要着重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在当下中国用牺牲环境换来经济繁荣的情况仍较为严重,尤其是在某些城市,所以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走上真正的可持续性协调之路。

在当下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注重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是必然的,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现这个过程中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大胆改革,大胆探索,最终走上一条实现、维护、发展人民根本利益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城乡统筹发展之经济学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杨立新,蔡玉胜,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讨论【J】,税务与经济,2007

【3】刘涛,姜海,新桥镇“三集中”六年功成,中国土地.2007

【4】韦鲁苹,城镇居住建设规划设计问题探讨,广西城镇建设.2007

篇6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61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教育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既有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原因,也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发展起点与过程不公平致使发展结果不公平,最终导致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1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城市与乡村实现结合,互为依靠互为补充,达到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它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城乡教育一体化则是伴随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促进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

1.1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的体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抢抓当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机遇,继续大力发展教育,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1.2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体现

城镇化建设就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城镇居民。其中就包括积极推进农村公用事业的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村孩子也享受优质的教育,从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3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人成长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和社会和谐的基础。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发展,让人们从小感受到社会公平,建立起通过努力就能够改变命运的信心,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中国梦。

2 当前我国教育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基础设施投入不平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职业教育资源贫乏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2.1 城乡教育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大

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是居住较分散,学校分布不均衡。村小与直属校、中心校,远郊学校与近郊学校,同一个乡的校与校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村一级的学校多数比较简陋,连教学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更不要说其它的设施。在现行的教育投入体制下,往往是“胖者越胖、瘦者越瘦”,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扶持重点学校,相反忽视了农村教学条件。

2.2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严重缺失

教育的弱势群体主要是贫困学生、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但当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和措施的保障力度不够,这已成为当前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爱护等问题,在心理、教育、家庭监护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留守儿童的处境令人担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城乡教育差距和不公平的集中体现,严重阻碍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2.3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不协调发展

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教育的重心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学校数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应对向外输出的劳动力的培训几乎没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教育培训资源匮乏相矛盾。因而,在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有竞争优势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相当重要,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3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对策

3.1 深化城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投入规划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人由“以乡镇为主”改为“以县为主”。同时对基础教育投入主体进行调整,统一由市级安排经费投入。统筹安排中小学的建设经费,确保教师工资的足额发放,实现城乡教育投入均衡发展。

3.2 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教育资源在我国还处于紧缺的状态,除了加大教育投入外,还需要在整合教育资源上下功夫。一方面让市区的教师到县城、县城到乡镇、乡镇到村进行交流任教,农村教师到城镇、市区学校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开展联校教研,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在教学与教研上资源共享,教师之间共同交流经验。利用城镇学校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帮助和指导农村学校开展实践,使农村学生也能长期接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学。目前农村的村一级学校生源数量急剧下降,乡镇的中心校出现生源膨胀。在农村地区必须加强村级学校的撤并,整合农村的教育资源,重点扶持乡镇的中小学建设,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应当加大校车投入力度,让农村学生安全方便上学。

3.3 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力度

财政投入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足够的财政投入也是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区县教育发展的公平均衡和一体化。同时明确各区县教育投入的硬性指标和考核标准,确保各区县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奖、贷、免、补、勤和绿色通道等各种形式的资助体系,加强政府部门和社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力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对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关爱。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教育改革进程中,要基于公平正义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探索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之路,为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小林.城乡统筹:挑战与决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城乡经济一体化 金融机构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总体思路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破解“三农”工作难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但它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来自观念、体制、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和突出的问题,严重阻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关键要将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缩小城乡的差距。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增强农村资金的流转效率、使用效率,使其最终成为能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已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这对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

1. 国有商业银行要承担起更重要职责

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规模的配置以及在其他金融资源的配置上要体现向农村、乡镇的倾斜,保证有足够的放贷资金流向农村,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资金问题。中国农业银行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专门设立了三农事业部,对农业及县域金融发展有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县域金融发展的特殊需要。县域往往是城乡结合点,对金融的需求有很多自身的特殊点,无论是在贷款的准入条件、贷款的运作效率还是金融创新方面都有很多特点。农行设立三农事业部,围绕着县域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对县域中小企业制定了特殊的准入条件,围绕县域金融需求创新了很多的产品。所有这些都能更加贴近县域金融市场,能够更好地适应县域金融需求,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另外,商业银行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支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这些城市的中小企业,同时通过消费信贷、扩大内需等方式,最终把城市的各种有效因素激活,使他们形成一个有效的相互支撑作用,最终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2. 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并放大其功能

近些年, 我国农村金融出现了支农弱化的趋势, 政策金融更是严重缺位,极大地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政治任务。除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

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拓宽其他政策性业务, 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将开发性金融推进到“县域经济”、“三农”和中小企业领域, 更多参与到农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对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将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则应明确“开发性金融”的经营思路, 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要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 发挥农村信用社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将农村信用社建成由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入股的、产权关系明晰、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方位为“三农”服务的商业化、准政策性、社区性、地方性金融企业,加大对农业、农户的支持力度。通过吸收存款,并将放贷资金用于支持“三农”,如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贷款, 基金会、非政府和民间非盈利组织提供的小额信贷业务,对于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十分明显。

4. 发挥邮政储蓄、农村商业银行等的辅助作用

邮政储蓄具有点多、面广、 营业时间长(早开晚关,节假日不休息)、贴近居民生活(网点设在居民区、市场、商厦等地)的特点,能很好的吸收零散的存款。将吸收的居民储蓄向中小企业和社区发放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发放贷款外的富余资金,可通过购买农发行、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债券或拆借给农村信用社等形式返还农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可考虑组建县一级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专门统筹农村资金,并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

笔者此处的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社区性融资组织、民间集资、金融合会和私人钱庄等,它们是正规金融约束情况下市场自发的金融深化。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这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促进了正规金融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发挥降低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动员储蓄等功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信息优势、交易成本优势,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但它们同时又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分散性,对经济金融运行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民间金融的正面效应,将它置于优化全社会融资结构和改善农村民营企业和农户投融资环境中通盘考虑,实现对农村民间金融引导、规范、提升和替代;同时推进金融深化,提高和完善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功能,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其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关于小城镇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曾对小城镇的概念做出如下阐述:“新型的、正从乡村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社区转变中的过渡型社区,它基本上已脱离了乡村社区的性质,但还没有完成城镇化的过程。”概括来讲,所谓小城镇,即是指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市政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活服务中心。它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桥梁和纽带,是活跃城乡经济的重要阵地,是科技知识向农村扩散的中心,有利于城乡结合共同发展。

一、瓦房店情况概述

瓦房店市全境面积3793平方公里,辖市区9个街道办事处,13个建制镇,8个乡,是大连市的次中心城市,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是辽南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旅游城市,是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前沿。2012年,瓦房店城乡建设全面展开,完成了市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城市建设“三个一”工程位居大连前列,投入资金近2亿元,在71个村实施新农村“六化”工程。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是仍然有不尽人意之处。

二、目前瓦房店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反思

(一)对瓦房店小城镇建设远景规划统筹不足

近年来,虽然瓦房店市各级政府对瓦房店小城镇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短期行为多,重视程度不够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小城镇建设虽有规划,但精细不足,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

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三)小城镇发展中政府权责不明,管理不够到位

小城镇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政策资源和资金项目分散,未能集中投向重点小城镇,未能形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合力。

(四)基础设施普遍不足

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瓦房店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的弊端,仍然满足不了日益繁荣的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3、瓦房店小城镇建设中对策构建

3.1城乡整体规划,实现资源整合

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统筹配置资源以争取整体效益最佳。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和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坚持城乡整体规划是引导村镇建设、实现资源整合的关键。与传统的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不同,城乡整体规划的主体应包括城市与乡村,而不只是以乡村为背景;它不仅仅是对城乡建设用地的安排,还包括对农田保护区,绿化隔离及生态敏感区等各类用地统一规划。村镇建设应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首先构建“中心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的网络结构,做好兼村并点规划。

3.2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系统在开放前提下的城乡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城乡系统在“新的集中扩散运动”中达成的动态平衡,方便、高效的基础设施是城乡经济赖以生存和有效运转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城乡内部联系和与外部联系得以实现的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是村镇建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按城乡一体、区域共建共享的思路坚持适度超前,统筹安排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讯、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设施,扩大资源共享度,提高投资效益。城镇近郊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可以依托城镇基础设施配套优势,通盘考虑;其他地区有条件的毗邻村镇可以联合建设基础设施,加快实现其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共享。

3.3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中心村镇辐射带动功能

村镇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中心村镇的建设要立足于强化中心功能,有利于引导乡镇企业的集中,有利于引导人口集聚(8)。中心镇在产业选择上应注意城乡产业的衔接和互补性,主动接受大城市工业的辐射,又要强化工业和农业的关联度。对大中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而言,可选择环境幽静的住宅建设和生活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对郊区小城镇建设而言,可在大中城市的辐射下,发展特色制造业;对有特色景观的村镇,可积极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对分散在广阔的农村中且与大中城市相距甚远的村镇而言,可以农副产品加工、储运业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使这些村镇成为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中心;对农村工业比较发达、农村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应使村镇发展成为其辐射范围内农村工业的聚集中心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的聚居中心。

3.4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村镇可持续发展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村镇发展和建设中,一是要将环境保护纳入村镇总体规划,合理进行环境功能分区,确保公共绿地和生态保护用地;二是要引导乡镇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减少分散建设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对各类工业园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制度,禁止新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在园区建设中做到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先行,积极推行污染集中控制;三是加强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积极探索防止农药化肥污染的有效途径,鼓励使用生物有机肥。

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桥梁和纽带,是活跃城乡经济的重要阵地,是科技知识向农村扩散的中心,既是农村区域的吸引中心,也是农村区域的扩散中心,更一定地域内的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三者集聚的统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瓦房店市的小城镇建设一定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陈超儒: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 推动小城镇建设科学发展――成都市郫县安德镇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践调研[J].小城镇建设2010(05),7 ,61-65。

[2]贺志华:济源市小城镇(组团)建设的经验与思考――以克井(组团)小城镇建设为例[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25 ,45-48。

[3]康红波:打造中国北方宜居宜商小城镇――阿荣旗小城镇建设纪实[J].实践杂志社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03),10,11-15。

篇9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改变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把促进公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型农村社区要求居民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居民自治,社区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区内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服务完善、人际关系和谐;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城乡互动良好,人民生活富裕。

对于法治的含义,在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但法治的目标是有共识的:法治要以保护自由人权、维护公平正义为目标;法治是规则与程序治理的事业;法治的核心意义是限制权力。二者的目标不谋而合。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应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新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的对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或体现为具体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方法。

2从公平正义的角度审视新型农村社区法治建设中的问题

2.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体法治意识淡薄良好法律秩序的建构必须以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为支撑,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与主体力量对法治的意义与功能。社会主体对法治的认识也符合知、信、行的普遍认知规律。当社会主体对法治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就会从一种知识发展为内心的认同与自觉的接受,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生活观,依据法律进行独立的思考、判断,使法治演进为一种常态化的思维方式并将其运用到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使法治成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最有效手段。

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究其原因,是传统法律文化和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一些违背法治主体构建理念的问题造成的: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思想观念深深地渗透于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之中,缺少权利意识。老百姓认为打官司是不光彩的事,冤死不告状,有冤情不寻求法律救济,而去找领导,找关系。其次,几千年以来我国的人治传统的影响,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行政命令几乎主宰了一切社会生活,使权力至上、权大于法的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和左右着广大农民。另外,在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导致了人们对政党、政府、法院等的不信任,阻碍了法治主体意识的构建。

2.2新型农村社区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制度是法治建设的重要部分,法治的理念只有通过法律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才能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立法部门制定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但农业立法仍显得十分滞后,完整的农业法律体系至今尚未形成,现已颁布的涉及农村经济的法律法规有许多缺陷。一部分涉农法律法规缺乏规范性和农村的可操作性,并且得不到切实执行。

新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国尚属起步阶段,没有经验可循,也没有科学完整的法律体系。因而迫切需要从制度上为农村社区建设这一新事物提供科学的法律保障,使社区管理有法可依,以法律的方法解决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比如,农户拆迁、土地流转、农保医保、拆迁小区管理、办公经费落实等等。

2.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

2.3.1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设施建设投资尽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历史上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账太多,设施陈旧老化问题严重。相比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农村地区还相当落后。

2.3.2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大大低于城市水平从2009年起,全国10%左右的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可谓是历史性的突破,对我国农民的养老问题意义重大,但是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2.3.3污染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近年来,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的环境正遭受较大程度的破坏。主要体现在空气、土地、水污染。这些污染企业正在快速的向农村地区转移。

3加强新农村社区法治建设的政策思路

3.1推动社区民主法治建设,增强主体民主法治意识人民在法治建设中主体力量的发挥,要以主体的法治意识为基础,因此,在新农村社区法治建设中,要加强民主意识的宣传,使民主法治的意识深入人心,通过成立高效而专业的普法机构,加强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教育,树立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培养正确的民主政治观念。

3.2重构社会利益均衡机制,推动农民权益保护

3.2.1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让新生代农民扎根农村新社区,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国家用在基础设施的投资要注意向农村倾斜。最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人享受和城里人同等的公共服务。

3.2.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中国农民在千百年来都处于并无所养,老无所依的状态。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无可否认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从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远远不够。要实现真正的公平,就需要建立城乡并轨的社会保障制度。

篇10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城市化的浪潮。1970年世界城市人口约占35%,而到2000年这个比率上升为50%。城市化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是极其显著的,国际经验表明,当区域城市化水平超越50%后,区域社会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开始向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意大利和韩国在上个世纪中叶从高度城市化转向城乡一体化,这些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容包括:绿化村庄、拓宽或取直道路,修整村旁河岸,修建公用水井、灌溉池塘和粪肥储存设施,修整住房,建造农村通信系统,建立社区中心等。作为同是东方国家,中国近邻韩国的成功范例更具有参考性和可借鉴性。韩国从1971年开始的“新村运动”,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动员大量财力、物力和农民劳动力,致力于改善农村环境、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经过30多年的努力发展到了九十年代,韩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方面已经向现代化迈进,农民生产有所提高,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趋于现代化,乡村小城镇和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受到了重视。不仅有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完善的设施,而且到处绿草如茵,创造了一种高度文明的生活环境。从而避免了城乡之间的严重矛盾冲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先进经验和范例,可以使我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少走弯路,减少失误。

二、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必要性和努力方向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了改变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忽视农村建设,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的状况,很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也都强调编制“农村地区综合发展规划”,积极建设完善农村城镇的规模和社区软硬件配套设施,以满足农村人口的基本需要,控制农村人口的盲目性迁移,其别重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据统计资料表明:从历史纵向来看1978年内蒙古乡镇数高达1353个,2002年减少到1154个,25年间我区农村乡村型乡镇减少近两百(199)个,撤减幅度达到147%。与此对应我区城镇型乡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镇个数由1987年的225个增加到2001年的416个,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内蒙古城镇化所占整体乡镇个数比例达到36%;随着2000年至2001年,内蒙古全区范围内城镇化达到高峰,乡个数锐减了374个,而镇个数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75个,统计截止到2003年年底我区镇个数已经上升到521个。由此我们看到,内蒙古推进城镇化的成绩可以肯定,但是处于一个经济运行高速发展的时代,差距不仅存在,而且随时都会拉大,因此,加快推进内蒙古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加快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能够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合理的交流与组合。在空间上互为环境,做到生态协调,环境幽雅,人们在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享有高度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的前提下,使整个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达到共同繁荣、城乡融合的目的。在新世纪,对内蒙古地区来说,为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至少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速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工业投入物,以代替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劳动力大量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乡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转移,从而改变城乡就业结构和农村功能。二是加速我区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使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的联合,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繁荣。三是加强我区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通过建立城乡间快速便捷的交通,保证城乡生产和生活活动联系的密切性、城乡居民远距离就业以及乡村居民生活消费行为的便利性。通过提高城乡现代通信普及率,建立国内外接轨的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城乡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四是提高我区城镇生活质量。城市通过消除住宅、交通、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问题,进入新的生活时代。乡村在居住、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同等的条件。五是实现我区城乡生态环境的融合。通过解决好人地关系的矛盾,防止人口膨胀造成的土地退化。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严格控制污染源,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使城市环境乡村化,乡村环境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