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法律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6 18:2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强化法律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强化法律培训

篇1

    “七五”普法宣传简报

为进一步推进“七五”普法宣传工作,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治观念,增强员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2017年4月25日,法律事务部会同工会及人力资源部对XX工程项目进行了检查。法律事务部在XX工程项目部会议室举办了普法培训讲座,本次讲座共有包括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在内的23人参加。

本次讲座由法律事务部部长XXX主讲,主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司法解释》,内容贯穿《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主要包括《民法通则》及《民通意见》的概述、民事主体、民事行为和、民事权利、民事责任、诉讼时效、除斥期间。XXX针对行业特性,结合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与公司业务及员工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就工作中容易产生法律风险的内容进行强调。

本次讲座参会人员感觉受益匪浅,纷纷感叹法律就在身边。有效的学习法律知识,将促使员工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尊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法律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文明成果的吸纳与继承,不断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是践行法治精神的基础。学习法律,不仅要学习法律条款,更要学习蕴涵其中的人本思想和法律精神,要把法律中包含的正义、公平、民主、和谐等诸多价值要素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体现于工作实践的方方面面。践行法治精神,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法律事务部将按照“七五”普法的要求继续推进系统普法工作。

篇2

法官队伍的职业化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是我国依法治国思想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整个司法体系日臻完善,司法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一个特殊群体,这不仅意味着司法机构的完整和独立,而且更要求法官具有高于一般公务员的特殊素质,因此应努力建设一支学者型、复合型、精英化的法官队伍。

一、当前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职业选用大众化。长期以来,法官的选择和任用上,没有统一的模式,法官职业的特殊性一直被忽略。对法官的选任几乎无任何诸如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要求,使得法官职业和其他某些职业一样,只是上级的指定或任免,法院干警原来身份复杂,多数未经考试选拔直接进入法官队伍。

2.职业素质普遍化。法官整体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有些干警有文凭无水平;有的法院有人才无拔尖人才。在职的法官真正毕业于正规院校并经严格选拔、培训而进入法官队伍的为数不多;有些资格老的审判人员不善于接受新的法律、法规和审判方式,不思进取,只停留在原有的审判知识层面上,仍在用老方法、老路子审理案件,这就使得案件的审理不能优质、高效地完成,也不能让当事人满意。

3.职业管理行政化。一直以来,我们采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法官的选拔和任用,不能从根本上体现法官职业的特殊性。有的地方把一些没有法律知识的人任命为法官,并把法官视为一般公务员进行行政化管理,而忽视其职业的专门化,从而造成法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作为法官除应当具备国家公务员的任职条件外,还应当具备其他一些特殊的职业要求,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司法理念、职业气质、职业信仰、职业追求和独特的法律思维方式。

4.道德素养一般化。因一些法官未经严格的选拔而进入法官队伍,又未经过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因此个别法官能力差、素质低,缺少法官应当具有的道德素养,缺乏社会正义感和对公正的信仰,宗旨意识淡薄,作风粗暴,态度蛮横。由于素质不高的人可以当法官,法官职业的神圣感和荣誉感便难以在队伍内部真正地树立起来,而对于公众而言,势必会产生蔑视法官乃至法律的情绪。

5.技能培训过场化。法官的任职上岗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技能培训,培训工作的好坏常常关系着法官能否真正公正、高效地任职,为当事人更好地排忧解难。而长期以来,培训工作常常处于临时的、普及性培训的低层次状态,培训常常只流于形式,注重过场,只要走过这个程序就可以了,而不管要任职的法官是否具备了上岗的素质,提高法官队伍职业水平的努力也因此大打折扣。

二、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对策

法官职业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法官的选拔、任职、上岗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笔者认为,为全面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应实施以下五项举措。

1.严把法官入口,执行法官准入制度。司法公正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的政治、业务素质,取决于法官职业化的程度。法官法将担任法官的学历条件由大学专科改为大学本科,提高了法官任职的学历层次,这反映了人们对法官学历水平的普遍要求,也意味着对司法公正提出了一定的保障。各级法院应严格按照法官法规定招录和选任法官,凡补充法官人选必须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人员中择优选拔,并经系统培训合格以后,才可录用。执行法官准入,改革原有的法官选任方法,从制度上要彻底摒弃法官职业大众化的现象,使审判人员在身份上得到保障,确保法官队伍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

2.做好辅助管理,实行书记员单独序列制。书记员单独序列制是法官职业化建设的一项配套改革措施,对于提高书记员业务素质、严格法官的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记员在整个审判过程中,担任着协助法官办理审判事务方面的辅工作,即记录整个审判过程并最终对审判活动进行收口。书记员也应是具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职业技能水平和道德素质的专业人才,熟知程序法的具体规定、审判的各个步骤,以适应审判工作的要求。

3.加强道德修养,强化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不仅应当将法律知识熟练应用于具体审判活动中,而且还要求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平,以确保审判权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能够严肃执法、公正裁判,站在执法中立的角度,不能有任何个人好恶、偏见和感情的影响,平等对待双方当事人,不受来自上级以及其他方面的干扰,依法独立审判。还要求法官在审判活动中,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得非分之财,不取非法之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日常庭审过程中,要注重仪表端庄大方,法律术语准确,态度和蔼亲切,以显示出法官的优良素质和良好形象。

篇3

关键词:金融机构;会计监督;机制

金融机构是从事金融服务有关的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会计监督是指运用会计手段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目的是强化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推动内部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近些年来,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利用会计监督手段强化内部管理,监督经营行为,但是,其会计监督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一套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导致会计监督效果不理想,监督工作开展难度大。因此,健全完善金融机构会计监督机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金融机构会计监督的重要意义

金融业是经济运行的血脉,其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一般准入门槛高,经营规模庞大,资金实力较强,经营风险大,爆发风险的危害性极强,会计监督有助于强化内部管理,发现资金运行中的隐患,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金融机构主要与“钱”或者与“钱”有关的服务打交道,而会计监督则是通过“钱”形成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和管理,会计监督对象是金融机构的命脉,比一般监督方式更加直接和有效。资金经营不出现问题,金融机构就能健康运行。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金融业发展环境发生改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机构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市场。会计监督有助于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管理,完善监督机制,提升整体竞争力。

二、金融机构会计监督机制发展现状

1.会计监督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金融机构对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会计监督同业务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特别是基层金融机构未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制度,监督程序、过程随意性大,监督工作流于形式。会计人员工作独立性不足,受单位领导制约较大,有事会根据领导的意图任意篡改会计数据,会计信息造假和失真现象非常普遍。同时,对会计人员监督行为的约束机制不健全,会计人员监督行为规范性不足,往往只把日常会计工作作为主要的工作任务,忽视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导致会计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2.外部监督机制匮乏

金融机构会计监督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金融业会计工作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是会计工作的普遍准则,对规范金融业会计工作针对性不强。特别是我国金融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各类金融衍生品不断产生,金融业务增多,范围不断扩大,会计准则难以满足金融发展需求。社会监督效果不理想,会计事务所工作独立性不足,执行监督的能力不强,甚至为了扩大业务,受到利益的诱惑,迎合雇主的要求,缺乏职业道德,审计可信度低。还有,我国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完善,但缺乏严格的执行,金融机构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屡见不鲜,而违法的单位和个人并未受到严格的法律制裁,导致有些人铤而走险,知法犯法。

3.会计监督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金融机构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部分会计人员未取得资格证,会计知识不够丰富,有些基层单位会计人员仅仅能够处理简单的会计事务,管理会计知识匮乏,认为“对账”就是会计监督。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监督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日常做账就是全部的会计工作,而会计监督只不过是“画蛇添足”。同时,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普遍不高,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唯领导是图,随意更改会计数据,导致会计失真现象普遍。同时,会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会计工作谨慎性和规范性不足。

三、完善金融机构会计监督机制的对策建议

1.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强化监督职责金融机构会计监督的关键是会计人员,现行的会计人员受到单位制约大,工作独立性不足,实行有效监督困难。实行委派制是指金融机构配备专门的会计工作人员,且由上级或者政府直接委派任命、管理,杜绝会计人员与所服务单位的利益关系,使会计人员不受服务单位的限制。明确会计人员监督工作的职责和权利,加强对会计人员监管,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激发会计人员对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制定会计监督流程、过程、期限、责任等各项内容,推动会计监督工作走向程序化、规范化道路。

2.完善行业监督,强化法律制约完善金融机构会计监督机制离不开外部监督。积极适应不断发展的金融业变化,加快制定金融业会计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会计监督的指导下和针对性。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对会计造假等会计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和惩处力度,坚决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做到有法可依。规范社会监督行为,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监督和管理,重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培训,发挥会计事务所的监督作用,规范会计监督行为。

3.提高会计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主体,直接关系到实施会计监督机制的效果。金融机构应建立会计人员沟通交流平台,组织会计人员开展经常性业务培训、讨论和交流,强化会计监督意识,提高整体业务素养。实施奖惩制度,鼓励会计人员自觉加强学习,对未获取资格证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整岗位,或者要求参加资格证考试,杜绝未获取资格证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强化会计人员风险意识,教育引导会计人员从整体和大局角度考虑会计工作,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自觉规范会计工作行为,提升自身职业道德。

四、总结

金融机构亏会计监督是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对金融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金融机构会计监督机制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会计监督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匮乏、会计监督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本文建议重点从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强化监督职责,完善行业监督、强化法律制约,提高会计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完善金融机构会计监督机制。

作者:杨阳 单位:中泰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产科护理 原因分析 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健全、医学知识的普及以及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产科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产科医疗纠纷的发生频率高居各科室首位,究其原因与产科护理工作特点有直接关系。提高产科护士的风险意识,采取积极、主动而且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减少产科护理纠纷发生的关键。

一 分析原因

1.态度冷漠,缺乏沟通,产科工作面对的多是焦虑的产妇和家属。孕妇临产后心情难免急躁、恐惧、孤独,她们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呵护。此时如果助产士言语生硬,极易给孕妇心理上造成不安全感,产后一旦母婴病情有变,则引发纠纷;其次入院宣教不到位。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待产妇一般入院后就想赶快顺利生产,特别是过期妊娠的孕妇更是着急。如果护士不主动听取病人主诉,与病人沟通并给其精神心里安慰,病人会因为没得到充分重视而产生不满情绪,从而诱发纠纷。

2.病情观察不细致,工作主动性差责任心不强。忽视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因素。这四要素当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能造成难产。产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助产士需要严密观察孕妇的产程进展及各项情况。特别是静滴催产素引产及有妊娠并发症的产妇如不及时发现汇报医生或告知家属。很容易使产妇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引发护理纠纷。

3.产科技术操作不熟练 产科技术操作有其特殊性,绝大部分为有创性操作,且很多操作需要手法和经验灵活运用。有些操作技术根本无法在直视下进行,只有心领神会用“心”来操作,稍有闪失就会影响母婴安危。如产时确诊性的阴道检查、保护会阴的技巧、产时会阴侧切的角度、会阴缝合技术、臀位接生等,是产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有失误则会伤及母婴. 而当前临床助产士又趋于年轻化。这使得护理风险大大增加。年轻助产士由于临床经验欠缺,专业技术操作不熟练,应急能力差。尤其遇到紧急事件或抢救患者时表现慌乱,工作无条理,这些都容易诱发护理纠纷。

4.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由于产科病情变化快,护理文书记录较多,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笔误。加之医护在治疗护理上缺乏沟通出现医护记录不一致的现象。尤其是对急危重病人的抢救记录不能做到及时准确详细。一旦母婴病情有变。这些都容易作为法律依据而发生护理纠纷。

二 产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1.改善服务态度,防范护理纠纷 产妇从入院到出院每个环节都关系着母婴的安危。从细微处做起。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全面提高护理质量,以热情、亲切、温暖的话语,理解、同情孕产妇的痛苦,使孕产妇感到亲切、自然,用住院须知的形式,介绍医院的环境、各种规章制度、病人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与病人的沟通,通俗易懂地解释分娩过程,详细介绍各种检查的目的、医嘱用药的注意事项,仔细观察胎心及宫缩的变化,使病人产生一种安全感、满意感。从而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2.提高责任心强化法律意识 组织、引导助产士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法制观念,提高防范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产科工作性质的特殊,既要学法、知法、懂法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能力,优秀的道德品质,精湛的专科技能。能够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到自己和病人的权利和义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产科专业操作能力。根据产科专业特点,产科护理纠纷的发生往往与护理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理论和过硬操作技术有关。在助产技术上,让有经验的助产士介绍助产技巧,并采取新老助产士配对带教的形式,传授助产技术,让年轻助产士尽快提高助产水平为新上岗助产士制定产科规范化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学习和考核。护理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应急能力的培训,制定相应的应急急救流程,严格操作规范,重视护理风险的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及时杜绝和预防不安全因素,确保母婴安全和自身权益。

4.加强护理文书的质控与管理

护理文书要求及时、客观、真实、准确的记录,在护患纠纷中具有法律效应,因此,护士应加强护理文件的书写与管理,不得有涂改、黏贴刮痕或医护治疗记录不一致现象。

篇5

一、刑事抗诉工作中面临的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检察机关的检察职能得到不断强化,并得到良好的发展,但刑事抗诉职能徘徊不前、举步维艰,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院,刑事抗诉案件数量较少,一些刑事抗诉案件尽管抗诉的事实理由和法律依据非常充分,但二审法院不予采纳,或维持原判,或发回重审,造成刑事抗诉案件改判率低,刑事抗诉工作法律效果不佳。此外,因刑事抗诉案件从下级检察院提出抗诉,到上级检察院审查决定支持抗诉,再到二审法院审理、裁定、判决,办理难度大、诉讼周期长,使得刑事抗诉工作举步维艰。

制约检察机关行使刑事抗诉职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存在消极抗诉的心理。抗诉案件要仔细审查判决书、职务犯罪案件要将四书(书意见书、书、公诉意见书、判决书)上报到上级院审查、对认为需提起抗诉的案件需制作汇报材料向检委会汇报、经检委会讨论同意并征求上级院意见后再制作抗诉书送至法院,整个过程时间紧、程序繁琐,即使经上级院支持抗诉后,二审往往并不直接改判,而是发回重审,公诉人还需再次出庭公诉。基层检察机关人际关系错纵复杂,往往也难以有效抵制说情的压力。办案人员不愿挖掘抗诉案件,对判决内容不做认真细致的审查和研究,存在“法院判决有罪就行”的消极思想。二是检察院、法院对法律的理解和事实的认定不一致,制约了抗诉权的充分发挥。对法律的理解不一致,是基于法律以及相关解释的不完善和不配套;对事实的认定不一致,主要基于对证据采信的角度不同,刑事立法中存在的模糊概念,导致适用法律条款上存在偏差;司法解释滞后,使刑事抗诉标准难以掌握,基于此,法院、检察院对同一案件在法律的理解和事实的认定可能存有偏差。三是法院内部的请示制度,增加了刑事抗诉的困难。在司法实践中,下级法院对一些敏感的、影响较大可能引起检察机关抗诉的案件,往往事先通过内部请示,在与上级院达成默契后再行判决。通过请示汇报制度,基层法院往往根据中级法院的指导意见作出判决、裁定,在此情况下,刑事判决即便存在错误,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影响了检察机关抗诉职能的发挥。四是检察院与法院横向的案件沟通制度,制约了刑事抗诉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保证办案质量,检察机关对于一些疑难、复杂的刑事案件,在罪与非罪、诉与不诉把握上,往往会事先与法院先行沟通、交流看法、统一分歧意见。这种沟通减少了承担败诉的风险,保证了案件的公正、高效处理,然而却从根本上堵塞了抗诉案件的源头,消弱了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的职能开展。

二、加强刑事抗诉工作的对策建议

1、强化法律监督意识,正确评价抗诉案件质量。加强刑事抗诉工作是对人民检察院履行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工作主题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落实“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检察工作总体要求的重要措施,对检察机关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思想上应当牢固树立监督意识,将敢抗和抗准作为刑事抗诉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牢固树立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原则,应当充分发挥审判监督职能,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诉工作,强化法律监督的意见》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申诉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要求,提高对刑事抗诉工作的思想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刑事抗诉工作力度,克服畏难情绪,对确有错误的判决依法、坚决提出抗诉。

2、严把审查关口,为提高抗诉质量打好基础。提起公诉案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抗诉的成功率,抗诉水平高,必须要有较好的质量作为基础和保证。实践证明:案件质量有问题是无罪率高、撤回率高、撤抗率高、改判率低的直接原因。因此,公诉人必须大力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公诉人审查判断证据的能力,着重把好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坚决防止有问题的案件进入一审、二审、再审。为了提高抗诉案件质量,要严格执行承办人审查、公诉部门会议讨论、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制度,落实责任,层层把关。

3、坚持统筹兼顾完善制约机制,减少法官裁量权的随意性。我国宪法规定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上级法院不应该对下级法院审理的个案提出具体的审判意见,而只能通过审理上诉、抗诉案件的形式对下级法院进行监督和指导。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的这种请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刑事抗诉权的行使,只有下级法院杜绝就具体案件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听取上级法院的意见,上级法院才能真正起到对下级法院的监督作用,才能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因此,一方面通过加强检察机关量刑建议职能的运用,充分发挥量刑建议的职能,让量刑程序公开化,使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能尽可能减少随意性,让抗诉案件的结果有预期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检察长列席一审、二审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制定必须列席和可以列席审委会项目,其他确有必要列席的,检察院应向法院提出书面建议,以此提高抗诉案件的审理质量。

4、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注重协调、创新工作机制。一方面要科学地设定抗诉案件质量的评判标准,合理看待错案率与改判率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看待“错案”,合理改革现有的主要以法院的判决情况来衡量抗诉工作业绩的评价考核模式。另一方面要完善基层检察院对上级院撤回抗诉案件的救济途径。上级院如果不支持抗诉,在作出撤回抗诉的决定前,应当认真听取基层院的意见和理由。这样,既可以保护基层院抗诉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上级院对提出抗诉案件质量的把关。同时,检察机关应及时改正就具体案件与法院沟通的错误做法,虽然这种做法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平衡检法两家的关系,保证案件不出现大的质量问题,但该做法有损检察机关的自身法律监督职能,有损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检察机关在具体个案方面要尽量避免与法院进行横向的沟通,而应当多向上级检察院请示汇报,树立司法权威和公平正义的形象。

篇6

关键词:法学理论;法治乡村;路径初探

1我国“法治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十政府工作报告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建立法治化的社会。法治国家是全方位的法治,不仅要全面推进党的法治,做到依法执政,还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府法治,而且要推进社会法治,从而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可见,法治社会是依法治国重要领域和重要一环。建设法治社会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的法治,法治国家就无法推进;同时,法治社会建设可以为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的全面推进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法治乡村作为法治国家建设农村的重点领域,提倡新农村的法制化建设也势在必行。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全面重申了依法治国理念,再次为加快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是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意志、愿望和新期待,广大农民也对依法治国充满了信心和期望,他们强烈呼吁和衷心期盼建设一个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宜居乐业的“法治农村”,把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真正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的发展轨道。

近几年,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扩大,而农民的法律需求也日益增多,尤其在中国乡村社会的特殊性氛围,更加迫切的需要加强农村法理化法治建设。然而,从目前法治乡村来看,如何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提高村民的自我民主意识,从而建立良好的农村秩序,最终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恰恰是我们在“法治乡村”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2“法治乡村”建设的问题及现状

2.1宣传不到位,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当前农村法治状况无法适应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一方面是基层乡村干部无法胜任农村法治宣传员的角色,在工作中没有很好的重视农村的法治化建设宣传工作,推行落实国家政策往往摆在主要工作方位上。另一方面是法治宣传员的乡镇干部在工作中下乡时间短,日常工作任务繁杂,导致大叔村干部无暇宣传法治乡村重要性。虽然法律对农村村民自治的主体、客体、内容及村民自治的程序、违法实施自治行为的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在实际的法治操作过程中,村民自治的真正作用还是难以发挥。最后,国家普法法治宣传队及其法律志愿者更多的是在城市中心普法宣传,而很少甚至没有普及到农村。农村法规体系的缺失进一步致使村民在某些情形下依旧无法可依,目前法制建设多停留于立法层面,在村民守法及其执法依然存在问题。

2.2法治意识薄弱,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农村作为我们国家依法治国方略推行的重要社会群体而言,整个农村因为种种原因对法律的认知及认同度较低,村民的守法意识及其要受法律保护的意识都很差,村民对农村的礼仪习俗的尊崇遵循都超过了对法治化的应用范畴,大部分农村都缺乏现代法治化社会所应具有的民主氛围。我国农村受自然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加之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村民自治对农村大多数村民、村干部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农村法治文化的建设及其农民的法治观念赶不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下的法治管理,法律在调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作用不够明显。加之农村社会法治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和谐有序发展。同时,农村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家族观念、血缘关系、宗族派系相对于村民自治而言更是占据了社会管理的主流方式。基于农村整个经济基础水平和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专门针对农民的专门法律知识培训还不够系统化,普法教育的知识水平与普及程度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与我们现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乡村中提出的新知识型农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村民的法律知识和能力。而这一切,农民传统观念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法治化的进程。

3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若干路径

篇7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农业法制工作的认识

农业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既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农村小康社会的保证条件。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只有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才能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业执法是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然而由于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没有真正把自己视为执法主体,有时甚至主动退让,遇到违法事件不积极去查处,没有认识到不履行就是法律上的不作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强化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自觉性,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不断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农业,树立农业行政部门的执法地位和权威。

二、强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篇8

【关键词】医院 安全管理 问题 对策

【Abstract】Objective: to find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hospital safety management, well as challenges to be faced,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afety of hospital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from the concept, management, operational level,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ensure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safety work in hospitals.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security work must be strict management, the use of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mode in management.

【Key words】Hospital; safety management; problem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引言

医院是治病救人、人民聚集集中的公共场所,确保医疗救助的顺利进行,以及医院的安全,必须严格控制医院的安全工作,保障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医院的安全工作面临着不少问题。由于医院流动人员多、贵重医疗设备多、危险品多,曾发生不少治安案件,屡次发生医疗纠纷,另外也存在着医源患,这是医院安全工作的难点,这就表明了医院安全管理的难度。面对存在的问题,必须对医院安全工作采取新方法,制定新措施,保障医院健康稳定的运作和发展。

1.方法

分析各种影响医院安全的因素,以及导致医院不安全的原因。

1.1安全意识淡漠是引发事故的根本原因

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松懈引起的。从医院发生的安全事故来分析,主要由三种层面引起的。一是领导对安全管理疏忽,多考虑经济效益,不重视安全工作,没有把医院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位,往往是等重大事故发生了才引起重视;二是肇事者的安全意识不强,对待安全麻痹大意,对存在的事故隐患存在侥幸心理,安全意识、法制观念淡薄;三是对待安全工作防范意识淡薄,对待本来能够消除的隐患凭“经验”行事,结果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1.2违章作业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有些医院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无章可循;有的单位虽然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但不按照制度实施,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制度仅仅是纸上、墙上的堆积,执行人员没有领会照办。这就使得医疗人员不按照规程作业,违法乱纪行为就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有些工作人员为了省力、省事,不按照规程操作,引发了安全事故。

1.3工作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不能正确处置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在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或者治疗副作用导致病、残、亡的患者,平均每十个住院者中就会出现一例;比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发错药、打错针;防火防盗岗位工作人员擅离职守;特殊要求的岗位工作人员无证上岗,或者使用临时人员顶替,一旦遇到事故,由于技术不娴熟,对设备性能又不了解,就会手足无措,本应该控制的事故失去处置的有利时机,造成大事故。

1.4潜在的事故隐患是事故发生的诱因

潜在的原因是发生事故的隐患,有些事故从表面上看是突然偶发事件,其实是由某种情况逐渐发展来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比如,设备检修人员工作不细致,有些员工安全技术、业务技术不娴熟,安全培训流于形式,工作不到位,责任不到人,潜在的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的排除和整改。

2.结果

2.1强化安全意识实行系统化管理

强化医院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对医院人员实施思想教育、工作质量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抓好“三个度”和“三个重点”的工作。教育培训的内容有高度,教育培训的对象有广度,教育方法有深度;把新员工岗前培训作为重点,把要害岗位的人员作为培训管理的重点,把各级的责任人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和各项制度的统一性,从联系的角度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取得安全管理的主动权。

2.2强化责任意识,实行标准化管理

责任是抓安全的核心,作为医院来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贯彻“安全低于,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健全各项安全管理组织,控制好医院、科室、责任人之间的明确关系,医院的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进行总负责;同时建立规章制度,规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规定各级的安全管理责任,确保各方的安全;把安全管理纳入考核的内容,做到奖惩分明,提高工作人员安全责任感。

2.3强化管理功能,实行制度化管理

对于整个单位,实施制度化的安全管理理念是开展安全工作的有效方法。把安全工作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逐级落实,落实到个人;明确安全管理的工作标准和任务;把责任和标准明确到人、时间、对象和考核效果,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可以举行、可操作性,避免部分人的随意性、盲目性,逐步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减少安全事故。

2.4强化法律意识,实行规范化管理

在医院管理中,安全工作要归入法律和行政法制监察的性质,采取法律手段规范医院安全管理工作。在医院全体人员中,全方位、全过程的宣传、强化法律意识,增强大家的法制观念,把安全管理工作与法制管理相结合。加强法律、法规和安全条例的学习,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完善安全教育体系,健全员工培训制度,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2.5强化内涵建设,实行科学化管理

医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体系,实行科学化的管理是医院的重要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安全管理建设必须不断更新,要依靠科学,尊重科学,传统陈旧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必须发展科学管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型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科学化的安全管理。

结语

安全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医院的良好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结合医院安全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必须制定符合管理需要的管理构架,采取与发展相结合的有效的措施,保障医院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医院的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天平 对综合性医院消防安全管理的几点认识 中外医疗 2011(13)

[2]陈 康 刘晓滨 租赁肿瘤放疗设备一例谈 中国卫生经济 2005(12)

[3]孙 玲 寻找失去的奶酷 中国卫生产业 2004(09)

[4]周昌宁 中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浅谈 中国医学装备 2006(03)

[5]尹 军 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维修模式的认识 重庆医学2008(12)

[6]田维良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体会 医疗装备 2011(04)

[7]刘 刚 任艳鸿 李大纪 如何进行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 医疗设备信息2007(01)

[8]安志萍 加强医疗设备计量管理提高医院医疗质量 中国计量 2006(03)

[9]许 鸣 张 亮 医疗设备管理的矛盾及对策 医院管理杂志 2010(02)

[10]姚沛旭 陈卫鹏 医学影像科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实用医技杂志 2005(10)

[11]阚晓东 医患纠纷视角下医院安全管理的路径选择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04)

[12]杨 建 杨佳黎 新形势下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强化管理探讨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06)

[13]王 俊 浅析医院安全管理 中国医药指南 2009(05)

[14]张建林 陈晓国 预控管理在医院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医院管理杂志 2009(04)

[15]王海蓉 日本医院的安全管理 中国护理管理 2009(07)

[16]周 枫 陈 红 王淑光 高 华 周小榕 医院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挑战 医院管理杂志 2006(05)

[17]林长喜 王松涛 李 娟 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构建医院安全管理新体系 武警医学2006

篇9

一、紧紧围绕党的十确定的目标任务,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要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十确定的目标任务,以新的要求,新的思维,新的方式,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2.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全体干部员工的宪法与法律意识,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企业的能力,保障社会、企业和员工合法利益。

3.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法制宣传。要围绕学习宣传法律法规,在企业内形成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良好法治氛围,充分发挥法律在企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

二、大力推进企业领导干部、经营管理人员等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努力增强全员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

1.加强重点对象的分类指导。根据领导干部、中层经营管理人员、一线员工等不同重点对象的特点,推进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不断深入,以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带动和促进全员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

2.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丰富内容,改进方式,健全完善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培训、领导班子集中学法、学法情况考试考核等制度,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适时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专项活动。

三、创新“法律六进”工作形式与内容,确保普法活动取得实效

1.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结合企业的工作实际,组织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企”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认真制定方案,设计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载体,丰富内容,创新途径,努力提升主题活动效果。

2.服务企业依法治企重点工作。以“法律六进”为平台,广泛宣传审计、法律、财务、纪检监察协同监督成果与典型经验,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3.推进主题活动深入基层。以“法律六进”为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进行普法活动,

四、完善普法阵地和载体,积极推进合法合规文化建设

1.加强普法阵地建设。逐步完善企业办公场所法制宣传阵地,建立一线班组法律图书角、规章制度查询平台,为员工提供方便的学法学规场所;充分发挥板报、墙报、宣传专栏、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突出新法律、新制度的解读与宣贯,加强与完善法律培训方式和方法,着力提高宣传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推进法制宣传阵地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2.创新法制宣传教育载体。积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在继承有效传统形式的基础上,适应科技发展形势,不断创新载体、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利用企业办公信息系统和门户网站,建立覆盖企业的法制宣传网络阵地,通过视频点击、远程教育、互动问答等新媒体作用,加大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为干部员工提供快捷的法律信息服务。

3.广泛开展法治文化系列活动。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采用法律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方式,通过以案说法、以案释法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开展模拟法庭竞赛、依法治企征文、法律演讲、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调考、普法精品课件评比等法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4.推动企业制度标准的宣贯与落实。结合制度标准一体化体系建设,在组织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和创建法治文化产品中,融合企业制度标准的宣传与贯彻,做好企业制度标准的意见反馈,强化规章制度的学习与培训,加强企业制度的执行监督与考核,树立合规理念、加强合规管理、倡导合规风气、营造合规氛围,提升企业管理制度标准的权威性与适用性,促进广大干部员工做到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

5.加大对外法制宣传力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自身的宣传,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好企业内外部关注度高、影响大的大型法制宣传活动,扩大企业各级和社会各界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加强对企业学法用法工作情况的宣传报道,注重发现和培育普法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挥示范作用,彰显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为顺利实施普法规划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五、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1.充分发挥普法依法治企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的作用。结合法律资源一体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工作合力。企业普法依法治企工作机构要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作用,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篇10

关键词 护理人员 心理健康 对策

护士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人员,其职责是向病人提供良好的身心护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以及对护士身心耗竭综合征概念的提出,只有强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才能确保护士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目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精神压力来源及改善对策分析如下。

护士常见精神压力源

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随时面对病人对医疗效果差、医疗费用高的不满;工作中建立的关系错综复杂。

来自职业的压力: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竟聘上岗、人员缺编、常年夜班等造成脑力、体力的长期超负荷。

来自自身的压力:护士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差,黄爱松等调查结果显示74.54%的护士缺乏心理学知识,不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的平衡和调节。

护患纠纷的压力: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举证责任倒置等相关规定的出台,患者及家属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护理工作环境日益恶劣。

社会上、行业内对护士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尊重。

改善对策

管理者的支持:呼吁管理部门的重视,引导护理人员调整心态,要自重、自爱、自信,做好本职工作;尽力改善工作环境,简化工作流程,建立支持辅助系统。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活动,引导护理人员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修养,改善心理状态,使护士在良好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推行人性化管理方法,在管理上采取“疏”而不“堵”的方法,充分尊重护士的人格。积极争取政策提高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提供个人业务发展空间,制订培训计划,为她们的业务发展铺平道路,在晋升职称、进修学习、专科护士培养、护士长选拔等方面都应有明确规定,让每位护理人员能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

注重培养护士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定期举办精神卫生讲座,学习和积累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经验,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培养和提高评价事物的能力,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防御能力。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经常改变休闲方式,如玩牌、跳舞、聚会、访友、体育活动、听轻松愉快的音乐等,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外出旅游,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陶冶性情,多参加职业性或社会性活动。遇到挫折时要注意尽早克服消极情绪,理智地对待,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尽可能减少压力因素的侵袭。另外,护士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要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

护士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与管理部门、同事之间的良性沟通,坦诚、豁达、不封闭自己。真诚地尊重每一位病人,通过沉稳自然的仪表、端庄大方的举止、亲切感人的话语,与病人建立良好关系。

强化法律意识,加强自我防护:护士应该学习医疗事故防范条例,深入学习法律法规,要有敏锐的职业防范意识,培养自己准确的事态发展预测能力。在与病人沟通时要充分注意技巧,在与病人做健康宣教时尽量详细全面尤其是对于存在着安全隐患的病人。

总之,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重视,同时护士自身的调整也起着重要作用。管理人员应从做好护理工作人员上岗前的心理准备,加强在岗护理人员心理状态的调整,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三方面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护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应对策,不仅有利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对于提升护理质量,促进全民健康事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寿君,刘梅初,朱石生.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及个人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1996,31(4):220-222.

2 黄爱松,范景.护理工作应急原因及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1,17(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