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9-26 18:2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法律法规

篇1

关键词:学校体育 体育立法 监督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现行法律法规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滞后现象,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满足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学校体育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开展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根据实际情况找到相应的解决建议和对策。

我国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现状

现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主要是国家和地方各类机关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布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本文按照层次对其进行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是各项科目开展教学工作的法律依据,其中在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中,曾明确提出:“教育部门、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教育机构等各个部门,都有义务完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帮助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相对于《教育法》而言,《体育法》在学校体育方面的规定内容稍多,稍加详细。其中的第十八条、十九条、二十一条、二十二条等四项条例,要求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直接确定了体育课的地位,还在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体育场地设施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通过分析《教育法》和《体育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两部法律都对学校体育工作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尤其是在《体育法》中,接连多次使用“必须”词语,这也是我国对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较为重视的侧面体现。但是由于学校体育的法制化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仅仅依靠《教育法》和《体育法》中的条例,还很难做到全面依法治理的目的。

我国现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存在的不足

1.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立法层次整体偏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涉及到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较多,但是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条例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的条例和规定,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约束机制。例如《体育法》就是由我国人大制定颁布的,其中各项条例内容较为全面,几乎涉及到了与体育相关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其众多条例中,只有四条内容是关于学校体育的指导规定,而且宏观性较强,缺乏必要的实践性,难以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法制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而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规划》《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阶段性学校体育计划施行办法》《体育教师培训及考核办法》等规划与办法中,每一个条例都涉及面都比较小,只在某一方面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全面、细致地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规定,而且通常只涉及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或者一个领域,内容极其不全面。目前在诸多相关条例中,只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一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相对较为全面的法规,而且是由我国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制定和颁布的,其中较为详细的条例,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关于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整体的立法层次处于较低水平,而且由于条例的约束性太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

2.学校体育法律法规执行上的问题

目前我国学校的划分主要是小学、中学和大学,其中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学校,都要进行相对应的体育教学、考核、参与体育活动等。但是在笔者经过多方调查之后,发现目前学校体育在执行体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的不足,致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的开展多少都会收到影响。我们在罗列了相关文献以后发现,上至高等学校,下至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执行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虽然在众多的法律法规中,都曾这样规定过,任何学校都必须为学生开设体育课,并将其体育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德智体是否全面发展的考核因素,并要考虑到适合病残学生的体育活动,创造条件来加以开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虽然我国法律法规对体育课堂教学作了诸多规定,但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当中落实情况并不如意。一些学校视法律法规于无形,经常出现占用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时间的现象,如遇到一些全校的大型活动,学校不想占用文化课时间,就会将活动的准备工作放在体育课时间来做;还有一些文化课教师,在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随意占用体育课。这些做法不仅是对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置若罔闻,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总之,大多学校体育的课时安排紧张,如果再肆意挤占体育课,那么学生锻炼的时间就非常少,很难达到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要求。

3.现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存在的盲点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开展平台,学校体育开展关乎青少年体质提升以及民族的未来。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引起的纠纷问题成为困扰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并没有针对学生在学校体育课堂上或者课外活动中受到伤害该如何处理作出相应的解释,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我国仍缺少一部可以指导如何处理学生在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发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法规。但是由于体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只是因为风险性高而拒绝开展此类项目,这是有悖于体育精神的。如果对于发生事故的学校进行严格的归责,则会导致学校不愿意引入高风险的体育项目,而家长方面害怕孩子会出意外,也不提倡孩子练习风险高的项目。所以如跨栏、标枪、铁饼等项目渐渐淡出体育课程的视野。导致这些项目无法进入体育课程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立法保障上的薄弱,有必要在今后加强此方面的立法,合法保障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争取做到学校无后顾之忧积极引进各种体育项目,帮助更多的学生去拓展自己的体育爱好。

构建我国学校体育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对策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

(1)由于《宪法》《体育法》《教育法》中均没有专门针对学校体育方面的内容,无法满足日益发展壮大学校体育的法律需求,因此有必要在《宪法》《体育法》《教育法》的基础上,建立一部针对性较强的专属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体育法》,借此法律制度来提升学校体育体系的整个立法层次,进而最终实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2)修订《体育法》和《条例》的相关内容,使法律责任在学校体育法规中明确体现,从而做到有法可依。

2.加大学校体育的监督力度

目前,学校体育工作领域的执法监督环节十分薄弱,学生体育权利落实的好坏,关键就看执法部门对体育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对学校体育工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但在现实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学校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场地、器材、设备的基本配置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体育权利的实施。鉴于当前情况,我们首先,必须及时加大财政资金方面的支持,保障学校有资金去购买体育教学设施。但是有的学校拿到了财政拨付的资金,并没有用于学校的体育工作上。其次,就要加大执法部门对学校的监督力度,适当补充适合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法规,使其工作更具操作性。最后,要制定严密的监督程序和监督考评方式。

3.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

实现法制化的学校体育管理,首先就要不断完善学校体育的法律体系。上文曾多次提到过,因为我国目前众多的体育条例缺少相应的约束性,导致很多学校为了顾全其他因素,将体育教育置之于后,例如在很多学校,其他课程随意挤占体育课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但是学校管理者为了提高升学率,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置“学生有权参与体育课程”等条例内容于不顾。在今后学校管理者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头羊,要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法制化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导师生也加深此方面的认识,认真解读国家针对学校体育方面条例内容,积极将条例内容与本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相结合,从小做起,带领全校公共加入到法制化的建设步伐中,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蔡文丽:《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建设与学校体育发展之关系》,《中国学校体育》2012年(S2)。

[2]张丽艳、杜放:《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年第6期。

[3]薛誉:《滞后与完善: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审视》,《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4]刘向东、杨学达:《我国学校体育法规滞后及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1期。

篇2

关键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效率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唯一不能免考的科目。由于本课程冷冰冰的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较枯燥无味,容易产生厌学等不良情绪。作为任课教师,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值得执教者思考的问题,下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理顺概念

要讲好一节课,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备好课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自己要对相应的概念理解通顺,然后要学会分解概念或者法律法规,找准关键字,有联系地去进行记忆,最后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要学会深入浅出地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对于概念等内容,一定不要先让学生自己去背,因为很多时候学生都不能梳理清楚整个概念的意思,所以,教师要先帮助学生分解概念,找准关键词以帮助其理解记忆,用最通俗的话对概念进行解释。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适当举例,最好能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列举,比如说一个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置中出现了好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会计主管、主管会计、主办会计,笔者是通过“点、线、面”的关系来解释的,会计主管相当于管理一个面,主管会计的管理范围就是一条线,那最后的主办会计做的工作就是一个点。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清楚地理解这三个名词的概念了。

二、引用案例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用案例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笔者通常会在课堂上列举一些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有趣的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同时缓和课堂气氛,让原本枯燥的理论课变成充满智慧分析的案例课。此外,经过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往往更对教师自身的经验和经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笔者还会结合自身的经验举例。如在讲到第二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中信用卡结算方式时,笔者和学生分享了自己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的经验:第一次办卡的兴奋心情,用卡消费过程中享受到的优惠,多张信用卡的烦恼……学生在笑声中理解了信用卡的作用、优点和缺点。笔者在备课时还会在网上搜集一些比较常用、又比较有趣的知识点作为补充,让学生在“乐”中学,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小组竞赛

为了调动学生情绪,制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教师可设置有趣的课堂活动,活动中设计各式各样的竞赛。如在进行第一章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的教学时,由于这一节是第一堂课,是法律当中最浅层的知识点,如果教师对这样的知识进行直接讲解,会显得很枯燥。为了能在第一节课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采用了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开展小组竞赛的学习方法,具体安排如下:将这一节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的内容学习,10分钟后,笔者会根据每小组学习的内容提出相应的6个问题,回答正确数最高的小组获胜,回答最差的小组要受到惩罚,学生为了获胜或者是避免受到惩罚就开始主动学习。准备完毕后,笔者针对每个小组提问,其他小组可以作为评委或是监督。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起来回答,学生为了集体利益都会十分踊跃,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每个小组间存在竞争,所以整个课堂活动氛围高涨,最后评选出获胜队和最后一名。获胜队获得“优先豁免权”,拥有这个权利的小组如果在下次比赛时获得最后一名,就可以使用“优先豁免权”躲过处罚。学生感受到劳动果实,心理得到满足,对学习也会产生兴趣。对于落后的小组,要适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下次继续努力,教导学生知耻而后勇,同时也自觉接受处罚。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就让学生掌握了会计法律的基本知识,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生动地进入到学生头脑当中。

四、讲练结合

讲完每节理论课后的重头戏就是课后练习。本门课程专门配了一本综合练习册,笔者自己会先做,以便全面了解考试题型,然后带着这些练习题回到课本内容,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就十分清楚,一般考试题型会在哪些地方出现,从而有所侧重地进行讲解。另外,讲完就练可以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的时候更加轻松,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成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对学生心理上的一种鼓励。同时,还要伴随口头上的表扬,学生如果做得好,一定要鼓励,而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也要及时鼓励,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鼓励其积极改正。

五、归纳总结

本课程中涉及到“时间”的知识点较多,且较零散,学生普遍反映记忆起来较难。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其实有很多时间数据是重复的,如果能将这些重复的数据加以归纳,总结出规律,就比较容易记忆了。例如,对于“三年”时间这个知识点,笔者是这样总结的:总会计师具备的条件,取得会计师任职资格后,主管一个单位或单位内一个重要方面的财务工作时间不少于3年;高级会计实务合格证全国范围内3年有效;对犯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罪的,处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和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经历……这样学生在复习时就能将前后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六、口诀记忆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关于“原始凭证填写和审核的要求”知识点比较杂乱,学生记起来容易混淆。于是,笔者查找了一些与此相关的记忆口诀,印发给学生,效果较好。例如,原始凭证如实填,及时送交好核算;各个项目要完整,经办签字不能省;遗漏项目可不行,单位不能用简称;外来凭证有签章,发票需有税监章;如有大写与小写,两者必须等金额;实物验收是必须,明确责任免猜疑;一式几联要复写,作废凭证盖“作废”;销货退回开红票,还得入库别忘记,对方索款要收据,退货发票不能替;职工借款打借据,报销不得退回去;原始凭证不外借,外人查阅找老一;批准之后要登记,谁都不能拿出去;单据丢失开证明,实在不行写详细;原始凭证必须审,不审不能作依据;不真不法不受理,还要报告给老一;不准不整退回去,按规更正补充去;内容错误盖章改,金额错误必重开;开具单位有义务,更正重开须帮助。

(作者单位:云浮市新兴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篇3

自“六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普法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县推行板块式普法工作的实施意见》(勉治县组发〔2012〕1号)精神,结合《勉县教育体育系统“六五”普法实施方案(2011—2015年)》,创新方式方法,有序完成了“六五”普法现阶段各项任务,全县教体系统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方面卓有成效,现就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 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普法工作顺利开展。

为确保全县“六五”普法和板块式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序推进,切实加强活动的领导,成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教育体育局局长陈有志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教育督导室主任代永安同志,团县委书记王立、县妇联副主席刘晓菊、教育体育系统工会工委主席李君华同志担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李翊任办公室主任。

二、全面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1、加强机关领导干部、公务员队伍法制建设。全系统始终坚持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普法宣传教育,以“普法创新”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年活动为引领,通过集中学习、阶段性政治学习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将普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公务员法制教育读本》、《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劳动合同法》、《物权法》等为主,紧扣密切联系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化广大领导干部顾全大局意识、法制意识和优化服务意识,广大领导干部、公务员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水平大幅提升。

2、提高学校领导干部队伍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水平。始终坚持对全县各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加强岗位培训,通过“岗位提高培训班”、“教育管理干部研修班”,对全县120多名完小以上的正、副校长进行了为期1至3个月的脱产培训;暑假对县直中小学校长、镇中心学校(九年制学校)校长和即将走上管理岗位的中青年教师进行法制教育与管理专题培训,加强在职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公平、公开校领导聘任,把教育法规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和指标进行考核,对于不熟悉、不善于运用法规来管理和指导教育工作的人员不得参与竞聘。把依法治教统一纳入镇、学校工作中进行考核,对违反《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学校和镇不得评选先进单位、单位领导不能评为先进个人、校长不能续聘。

3、强化教职工队伍的依法治教、依法执教能力。 一是要求各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规,并作为业务考核的内容进行检查和考评;二是把法律知识作为一门基础课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各学校教职工每学期学法时间不少于30学时,并计入教职工业务档案,成为教职工考核、晋职、和晋升的重要依据;三是在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中增加了教育法律知识;四是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向教师提出了“五不准”的职业道德要求,去年举行的陕西省教育系统法律知识考试中,全县3000多名教师过关率达100%,优秀率达90%以上。

4、切实加强校园法制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各学校紧扣“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的主题,通过会议、文件、广播、网络、报栏、专栏、宣传页、报告会、演讲会、法制小节目、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法律法规,实现法制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了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开展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5、积极营造群众集体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从本系统实际出发,以每年“6.26”禁毒宣传日活动、“12.4”法制宣传日活动、“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三问三解”等活动为契机,布置宣传台、宣传栏、印制宣传材料、传单等,积极为广大市民进行普法宣传并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咨询服务,累计服务近千人次,落实了阳光政务工程和崇尚科学、反对等普法宣传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深入开展“法律进校园”、“法制第一课”活动。

近年来,各学校在每学期开学之初认真开展 “八个一”法制教育活动。一是组织一次法制报告会;二是上好一次法制主题班队会;三是上好一堂普法教育课;四是举办一次法制教育小节目比赛;五是印制一张法制宣传页;六是搞好法制课教师培训,到法制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七是配合多部门开展了校园周边法制环境整治及法制宣传活动;八是大力开展创建 “依法治校示范校”活动,大力倡导各中小学实行“一校一章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

四、确保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一是继续从政法部门为全县中小学选聘(续聘)了121名法制校长,培训600余名法制课教师,加强了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各学校积极主动配合法制校长的工作,把法制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每周上一堂法制课,每月开一次法制报告会,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展开讨论并发表法律小文章在全校交流推广。三是在省、市各级部门的深切关怀下,各学校都定制了法律知识读本、法制教材将法律知识渗透于学科之中,如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语文课中渗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生物课中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四是各学校每学期从公用经费中支出专项教育经费用于校园法制建设。

五、不断创新法制教育工作中的方法和亮点。

1、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定期组织村民、村干部、党员进行法制培训,包括:《义务教育法》、《婚姻法》、《刑法》等普法材料。同时,我们还组织农村学校建立学生普法宣传小组,由学生向家长、亲戚朋友、乡里相邻开展法制教育和宣传活动;城镇学校充分利用市民学校、家长学校等平台开展对广大市民和学生家长的法制教育;成立社区、街道法制教育宣传小组,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逐步形成了村村有组织、家家有老师的法制教育工作局面。同时要求县职教中心对毕业生加开不少于30节的法制教育课。

2、联合政法部门配合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广泛开展社会综合治理和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一是全县政法单位与中小学“结对子”,每年定期到学校讲法制课,以生动的法制案例教育中小学生坚持不懈,长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二是在全县中小学建立健全警务室,公安部门在重点时段派警力到学校执勤,维护学校治安秩序;三是健全学校安全保卫机构,充实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四是联合“勉县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依法查处违规经营的“三厅一吧”和侵占学校校产、侵害中小学生的违法事件;五是联合公安、工商、卫生、文化等部门在全县50多所周边环境复杂的学校周围设立了以“严禁在学校周边200米内开设三厅”,“ 严禁在校门口摆摊设点、停放车辆”,“严禁闲杂人员骚扰学校危害师生”为内容的警告牌;六是实行安全定期检查制度,每学期联合县工商局、卫生局、药检局、消防队对全县中小学的校舍、食品、交通、消防、用电、危险化学实验品的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六、加大督促检查,以法制促教学质量,效果显著。

我局把普法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纳入全县教育工作之中,制定了《勉县教体系统“六五”普法自检自查对照表》,要求各学校每学期进行对照检查,将结果计入了学年综合考核的分值之中。在检查中,我们善于发现学校法制教育的新情况、新举措,并及时在全县推广。在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教工作中,由于思想重视、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措施有力,勉县教育工作不断攀上新的台阶,小学教育质量逐年增长,初中教育质量位居全市前列,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稳步协调发展,高考上线率连续几年稳居全市第一。

总之,我县教育系统“六五”普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进一步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构建法制勉县和平安校园的要求还有差距,2013年,我局将以全新的姿态和更加坚实地步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新一轮普法工作,改进体制、完善机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营造优良的中小学校园法治环境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XXXX局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规定为依据,以建设全省教育示范县、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工作程序,严肃工作纪律,为全县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选招计划

今年共计选招教师210人,其中:普通高中教师30人、初中教师50人、小学教师100人、幼儿园教师30人(各学段具体学科选招计划详见《选招简章》)。

三、时间安排

今年的教师选招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高中自月初开始,到月中旬结束。其它学段自月中旬开始,到月中旬结束。

四、组织实施

今年全县教师选招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县编办、县人社局、财政局、监察局、教育局共同组织实施,按照“统一动员部署、统一组织报名、统一资格审查、统一笔试面试、统一体格检查、统一考察录用”的程序和办法进行。

五、选招条件

(一)普通高中

参加普通高中教师选招的人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热爱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②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③具有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④具有相应教师资格;⑤年龄不超过30周岁;⑥身体健康;⑦无违法乱纪行为。

(二)初中

参加初中教师选招的人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热爱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②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③具有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④具有相应教师资格;⑤年龄不超过30周岁;⑥身体健康;⑦无违法乱纪行为。

(三)小学

参加小学教师选招的人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热爱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②系县生源或具有县常住户口;③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④具有相应教师资格;⑤年龄不超过30周岁;⑥身体健康;⑦无违法乱纪行为。

(四)幼儿园

参加幼儿园教师选招的人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热爱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②系县生源或具有县常住户口;③具有全日制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报名参加幼儿园教师选招,必须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④具有相应教师资格;⑤年龄不超过30周岁;⑥身体健康;⑦无违法乱纪行为。

(五)有关事项

1.截止到本《工作方案》实施之日,已在我县报到登记的县籍以外的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可自愿报名参加我县教师选招。

2.我县公办学校在编在职教职工不准报名参加选招;其他不符合教师选招条件的人员不准报名参加选招。

3.符合条件的“三支一扶”人员,可自愿报名参加教师选招。

六、程序办法

(一)报名

采取分学段、分学科、统一时间和地点集中现场报名的形式进行。

1.报名地点:县教育局

2.提交材料:报名人员在报名时需提交以下证件材料:(1)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学历(学位)证书、报到证、教师资格证书等原件和复印件;(2)二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5张;(3)符合加分条件的报名人员须提交相关证件资料原件及复印件。

3.注意事项:(1)报名时必须由本人亲自如实填写《县2012年教师选招报名登记表》和《诚信承诺书》,不得代报代填;(2)每人限报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不得兼报。

(二)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贯穿于教师选招工作的整个过程。

由县师资选招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所有报名人员的政治条件、户籍、身份、年龄、学历(学位)、教师资格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经审查合格人员方可参加教师选招,经审查不合格人员取消报名资格。

在资格审查的基础上,如某学科参加选招人数不少于选招计划数的1.5倍时,则该学科按选招计划数选招;如某学科参加选招人数少于选招计划数的1.5倍时,则该学科选招数按1∶1.5的比例进行核减;如某学科只有一人报名,则该学科选招计划取消。核减或取消的计划,将视其它学科报考人数情况做相应调整。

(三)音体美学科专业能力测试

报名参加音乐、体育、美术三个学科教师选招且资格审查合格的人员,在笔试之前首先进行专业能力测试。

测试时间、地点:详见《专业能力测试通知书》。

专业能力测试工作由县师资选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专业能力测试后,按照测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按选招数的1∶1.5的比例确定参加笔试人员。

(四)笔试

1.笔试时间、地点:详见《准考证》。

2.笔试内容:

(1)普通高中:各学科分别命题,内容为中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高中教育教学知识及应用。

(2)初中:各学科分别命题,内容为中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初中教育教学知识及应用。

(3)小学:各学科通用一张试卷,内容为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应用、教育法律法规及综合写作。

(4)幼儿园:不分学科,内容为学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学前教育教学知识及应用。

3.笔试形式:采取闭卷,100分制。

笔试不指定教材,不授权或委托任何单位和个人举办培训班。

(五)确定面试人员

笔试工作结束后,由县师资选招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笔试原始成绩。根据笔试成绩,分学段、分学科从高分到低分按选招数1∶1.5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人员。

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人员,笔试成绩加10分。其它符合国家加分政策且明确加分权重的按政策规定执行。县师资选招工作领导小组对符合加分条件的人员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方可加分。

参加笔试的音体美学科人员在笔试前、其它学科确定参加面试的人员在面试前提交个人人事档案。

(六)面试

1.面试时间、地点:详见《面试通知书》。

2.面试内容:

(1)普通高中:以县现行高中二年级教材为依据。

(2)初中:以县现行初中二年级(化学为初中三年级)教材为依据。

(3)小学:以县现行小学五年级教材为依据。

(4)幼儿园:以县县直实验幼儿园现行中班教材为依据。

3.面试形式:面试采取“说课”的形式进行,现场随机抽取说课课题,100分制,每人限时10分钟。

(七)公示、确定拟录用人员

公示贯穿于教师选招各测试、考试环节,广泛接受考生和社会群众监督。

笔试和面试工作结束后,按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音体美学科专业能力测试成绩)占50%的比例计算出每人的总分,然后分学段、分学科按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出名次。根据总分排名和选招计划,由县师资选招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拟录用人员,并予以张榜公示。

(八)体检

由县师资选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拟录用人员进行体格检查。体检工作按照《省教师资格认定体检工作实施办法》和省教育厅《关于修订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的通知》(鲁教师函〔2010〕4号)规定执行。经体检不合格者取消拟录用资格。

(九)录用、分配

1.经公示无异议且体检合格后,由县师资选招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录用人员,报请县政府批准后,由县教育局根据全县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进行合理分配。被录用为高中教师的分配到一中任教;被录用为初中教师的分配到四处公办初中学校任教;被录用为小学教师的全部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

2.录用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五年的聘用合同(含一年试用期),试用期间执行试用期工资。

3.对拒不服从分配的录用人员,取消其录用资格,今后不准参加我县教师选招。

七、组织领导

篇5

[关键词]发达国家本科层次 小学教师培养

国外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研究进行得比较早。美国l9世纪30年代就有两个州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学士学位,至70年代则成为全国的普遍要求。英国1975年颁布的《继续教育法规》明确规定,“合格教师”的学历要求为本科。日本1949年5月通过《教育职员资格法案》,规定中小学教师要获得“教育一级普通资格证书”,必须为大学本科毕业,具有学士学位。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也相继提 类似的要求。1998年我国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联合招生试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创了小学教师本科化的先河。可以说,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培养范式还处于初期阶段,因此,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经验就非常有必要了。

、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国内~b/l,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综合”培养模式。国内以南京晓庄师范学院为代表,国外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其培养方案偏重于综合,强调小学教师应具有任教小学主干学科的能力,实行的是全科型培养模式。二是“分科”培养模式。分方向招生,但不否定综合。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代表,该校侧重于分科培养,设置的专业方向多,与小学课程基本对应,该校设置的小学教育专业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七个方向。三是“综合培养,分向发展”培养模式。兼顾了综合性和方向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国内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代表,国外以法、德两国为代表,除了要求学生把语文和数学作为执教学科课程的两门主课外,还要求他们广泛地选修其他课程。四是“大文大理型”模式。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分大文大理型教师进行培养。

二、发达国家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特点1.专业、多元的培养机构与模式。美国小学教师的培养由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和文理学院开设的教育专业来承担,本科阶段为四年。英国培养小学教师的机构为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院和艺术中心,师资培养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四年制的“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另一类是一年制的教职业专门课程,接受各种专业的第一学位(相当于学士,除教育学士外,一般为i年)取得者,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教职教育和教育实习。法国回 !:里!培养小学教师的机构是大学师范学院,学院招收至少受过i年高等教育且获相应学位者,学制两年。日本在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部、教育大学、学艺大学或短期大学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实行定向型与非定向型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

2.综合化、弹性化的课程设置。小学生好奇心重,总会问一些看似简单其实蕴涵很深道理的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广泛的知识。发达国家在课程设置方面都相对多样化、弹性化。美国在前两年的通识教育课程中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数学与母语是基础,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都广泛涉猎,会提供很大的选择空间给学生,希望把小学教师培养成通才型人才一德国要求教师至少必须具备执教两门相关学科的能力,在修业阶段要学习广泛的所选专业知识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从发达国家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可以看 普遍强调综合性,具有弹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选修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也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如美国通识教育课程占总课程的40%,日本占37.7%,德国占33.3%。

3.培养机构与小学的紧密合作。发达国家在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中都很重视与当地小学紧密合作。美国在教师专业化的推动下,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一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公立中小学为基地,以社区和学区为背景,一般由一所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多所小学建立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职前临床实践和职后专业发展的机会。 这种培养模式十分注重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由大学教师和一线小学教师一起培养师范生的。英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也逐渐“以学校为基地”的模式为主。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还是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与小学紧密联系,师范生不仅要学好相应的大学课程,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小学生接触,感受小学的教学氛围。

4.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师专业课程设置包括通识课程、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纵观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不难发现,他们都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化的培养,重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很大的比例,在教育专业学习的两年期间每学期都要在小学实习.前三个学期要分别从学前班、幼儿园一直实习到五年级,师范生一周有两天时间都在小学,最后整个学期选一个年级实习。实习期间非常正规,几乎与正式教师一样,要准时到校、统一着装、参加家长会等。德国的小学教师在完成理论学习后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申请进入到见习阶段,见习阶段时间很长,而且有非常严格的考核制度。

5.健全、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发达国家教育立法较早,至今发展的已经比较完善了。德国最早颁布了有关师范教育的法令,1763年普鲁士的《全国学校规程》规定,教师录用必须先参加考试取得执照才能从事教学。 日本是教育立法最完善的国家之一,日本的文部省每年都要对教师培养资格制度进行探讨和修改。例如,2008年3月教师资格法规再次修改,规定持有普通证书和一级资格证书的现职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在各大学课程里修完30个小时以上的资格证书更新讲习课程,获得结业证书,申报各地教育委员会。此项政策要在2009年4月开始正式实施运用。0此外,发达国家对教师资格制度也有严格的要求。英国1975年颁布的《继续教育条例》规定,合格教师必须在修完“教育学士学位”“教师证书”课程且考试合格才取得证书。德国对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更有着严格的要求,德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要通过两次考试。第一次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笔试、试讲,考试合格者可申请实习教师职位。第二次考试是在实习教师结束见习之前在其见习学校进行,所在学校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作出评价,第二次考试非常严格,合格了才可以获得资格证书。

三、对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的启示1.课程设置综合化、多样化是小学教师培养的趋势所在。

课程体系一般由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从发达国家课程设置可看出,他们通识课程开设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很多供学生选修的科目,而且重视学科的交叉设置,为师范生成为小学教师所需的广博的综合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教育课程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促成教师专业化成长。我国通识课程内容相对狭窄,有些师范院校的教材、观点陈旧,书上的有些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实践性不强。因此,要拓宽基础课,鼓励师范生跨学科选修,扩大师范生的知识面。学科专业类课程分化过细,综合类课程设置较少,忽视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教育类课程内容普遍抽象,缺乏实践性,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

目前高师院校的实践课程一般由教育见习和实习两种形式构成。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第四学年上下学期,时间一般在一到两周左右,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的最后整个学期。见习一般都有带队教师,但师范生人数较多,一般都是一个班十几个人挤在一起听课,形式单一,师范生大多觉得无聊。实习的时间刚好面临毕业,不少高校强调抓毕业生就业率,而对毕业生的实习没有很明确的要求,愿意实习的学生进行实习,不愿意的都在备考或找工作。学校没有统一安排,没有有序地进行管理,更没有科学的考核方式,这样往往让实习制度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师范生在进入小学时不能够很快胜任教师工作。因此,要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必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实践课程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育见习、实习制度,进行量化管理。

3.大学与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是教师专业化的有效手段。纵观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可以看出,培养机构都非常重视与周边小学的长期合作,有很多院校都是由大学教师和小学一线教师共同培养师范生的,有很多国家的师范生的师范专业课程一半时间都是在小学进行的,师范生对小学的情况包括小学每个年级的年龄特征都有很深的了解。这一点对国内小学教师的培养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国内的师范院校大多都有自己的附属小学,可很少有学校把这种附属小学很好地利用起来,更别说周边的小学了。见习和实习都是统一时间进行的,师范生人数很多,很难在一个或两个学校里统一进行。因此,要联系周边的所有小学,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实习或见习的人数也可以错开,可以让师范生班级与小学班级结对子,一个师范班级对一个小学年级,让大学的教师和小学的教师一起对师范生进行培养。一周设置规定的时间在结对子的班级课堂上,听小学教师上课,协助小学教师解决小学生实际问题,让师范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对大学而言,既可以保证师范生的实习质量,也可以让本学院的大学教授更好地了解小学情况,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对小学而言,在职教师也可以快速地了解教育前沿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疑难能及时地进行咨询,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到大学深造。

4.加快教育立法,完善教师资格与聘任制度是教师培养的法律依据。我国教育立法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直到1995年3月18日才通过。加快教育立法,如教师法的建立就非常有必要,这为约束教师行为,保障教师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篇6

2009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妇联、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妇女儿童发展两个《规划》和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妇女儿童工作,以保障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根本,结合实际,扎实工作,有效

推进了我局妇女儿童工作的开展,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妇女儿童工作的开展 2、狠抓学习,加强教育。局机关、妇委会坚持把加强妇女儿童法律法规的学习穿于妇女儿童工作的始终,相继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妇女儿童发展两个规划及其相关文件,教育干部职工严格遵守妇女儿童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关心支持妇女儿童工作,不断推进妇女儿童工作事业的有效开展。

3、激发热情,调动妇女同志工作的积极性。我局是一个妇女同志较多的单位,发挥妇女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一直是局领导班子十分关心的问题,局领导在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的同时,全力支持妇女儿童工作的开展,充分利用妇女同志的特点,发挥妇女同志的工作积极性,经常组织妇女同志深入企业、深入挂钩村开展工作调研,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加强服务指导工作,组织妇女同志开展关心职工、关心家庭、看望生病住院职工等活动;组织机关妇女同志参加企业联谊、来访接待、目脑纵歌汇演等活动,丰富妇女同志日常生活;利用“三八”妇女节,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开展智能竞赛,与挂钩村妇女开展禁毒防艾知识和社会主义新风宣传,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积极发动广大妇女职工办实事、做好事,有效的调动和激发妇女同志的工作热情。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妇女同志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有力促进了全局各项工作的开展。

4、推动妇女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妇女同志“半边天”作用,以提高妇女同志思想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为目标,推动妇女工作全面发展。今年以来,我局在州经委的帮助支持下,相继组织了我县茶叶、粮油、林木等工业企业干部职工开展了两期专业技术培训,参训人员56人,其中半数以上是妇女同志,通过学习培训,妇女同志的劳动工作技能得到了提高。同时,局机关、妇委会还经常组织妇女同志参加美容美发、健美、家庭教育等有关知识学习;组织妇女同志参加征文投稿等活动,我局李建芹同志撰写的小说被州、县评为优秀作品,并相继在有关杂志发表,得到州、县领导好评。

二、全面实施普法维权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1、认真贯彻落实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社会监督力度,狠抓“三八”妇女维权日活动,组织参与普法宣传教育,监督企业依法保障女职工的权益,全力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务实创新,不断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

2、完善社会维权力度,充分发展维权服务的作用,切实做好维权工作,解决好来信来访的妇女群众所反映的实际问题,积极做好化解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组织妇女同志参与禁毒防艾、综治维稳、“平安创建”等工作,参加碘盐、食品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有力促进了我县平安和谐进程。

三、关心儿童,关爱儿童的成长

关爱儿童,关心下一代成长是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内容,一年来,我局相继组织开展了:一是加强干部职工对妇女儿童保障法、教育法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教育,坚持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努力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鼓励支持儿童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培养良好情操兴趣,坚持纵向发展。二是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了县上一系列的关心儿童健康成长活动,参加了学校“六一”儿童节活动,关爱孤儿,参加助孤活动,为艾滋病孤儿捐款捐物,支持挂钩村中小学教育,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支持,切实为儿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全面支持。

四、全面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扎实工作

1、加强了妇女同志的思想工作,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宣传妇女先进典范,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妇女,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指导妇女,用先进的典范鼓励妇女。

2、加大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采取各种形式和有效措施,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全面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努力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的活动。强化机关、企业干部职工对《工会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的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做到学以致用,坚持用理论指导工作,服务企业。通过学习,使妇女职工同志们的思想素质

有了很大的提高,法制意识得到了增强。

3、加强调研,及时掌握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及时解决反映妇女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及时掌握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的动态,为领导工作提供参与。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妇女儿童的各项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女职工的凝聚力。

篇7

【关键词】中小学校外培训;法律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就业率的逐年下降,导致更多的家长担忧孩子的前途,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成绩优异,掌握更多的、更好的技能,高考能够考上好的大学,不断的给孩子找好的补习班,让孩子上好的培训班。因为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中小学的校外培训机构不断兴起,教育培训行业如火如荼,有文化课的补习班,这些补习班都以应试为主,也有很多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补习班。

一、中小学校外培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国内中小学校外培训现状及原因分析

国内中小学校外培训现在几乎覆盖到每一个学生,而且每名学生的校外补课科目不止一个,每个科目培训的费用是最低80元/小时,没有上限。小学校外培训以文化课和素质培训为主,而中学校外培训主要以文化课培训为主,素质培训几乎没有。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队伍建设原因

由于区域差别、教师业务能力、班级教师配备等种种原因,很多孩子在校内班级不能够每个科目都选到好的教师,家长怕孩子没有好的教师学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不够,而校外培训机构可以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校外培训的教师会吸纳很多科目的知名教师,使家长能够解除这方面的疑虑。

2、教学针对性不足原因

由于现在校内的教育由于班级学生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导致了很多学习好的孩子觉得教师教学的深度不够,很多后进生又觉得教学跟不上,家长在面对学生成绩时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校外培训。

3、校内素质课课时不足原因

虽然说教育部有明确要求,学校必须安排相应的素质课课时,但是实际情况是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学生的素质课课时一再压缩,被文化课替代,家长认为孩子的素质应该均衡发展、或者认为孩子通过学习专长可以为升学加分、或者想让孩子读艺术类院校的,这也是家长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的原因。

4、社会竞争压力原因

众多原因主要来源于社会竞争的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且所有的孩子都参加校外培训,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参加校外培训成绩上不来,对将来孩子的就业不好,同时孩子也会逐渐产生厌学、自卑等心理。家长在这种心态的主导下,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

(二)国外中小学校外培训现状及原因分析

国外的中小学校外培训主要以兴趣爱好学习为主,多数学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团体进行学习,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也是国外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做很多科学研究的原因。导致国外中小学校外培训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外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足

由于学生人数问题,所以国外很多学校的办学规模很小,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国内不能够相比,所以很多学生会自主的到校外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学生团队进行深入的兴趣学习。

2、中小学校外培训只负责针对性的兴趣培训

国外中小学的校外培训与国内的不同,主要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例如小提琴学习、马术学习等,都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兴趣辅导,学生的文化课并不存在校外培训的现象。

3、校外培训机构规范

国外针对于校外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健全,校外培训机构要从软、硬件上符合一定的法律规范条件才能开办,这就保证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性,保证了学生校外培训学习的环境。

二、中小学校外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校外培训冲击了教育公平

我们国家在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推动教育的均衡和公平,而中小学校外培训现象又在客观上,隐性地破坏着这项工作。现在的校外培训费用很高,导致很多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孩子没有经济能力进行好的校外培训,经济基础就决定了升学时机会这一上层建筑。有研究表明,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农村生源在逐年下降 ,看似公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对接受教育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不够规范

我国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制度规范,显示为培训机构、培训教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实力不同。现在校外培训表现出区域特点,区域经济决定了培训的质量。同时在没有法律制度规范的情况下,很多校外培训恣意发展,责任承担较差,让很多家长在全力受侵害时没有办法进行维权。

(三)中小学校外培训与校内教学脱离不开

因中、小学涉及升学问题,所以很多培训机构会吸纳很多学校现任教师,学校的现任教师会针对升学进行授课,而非现任教师不存在这样的优势,这就使得校外培训机构与校内现任教师之间存在了利益关系,很多教师为了能够扩大校外培训机构的生源,会对校内学生进行宣传,同时也会有校内课程讲解不到位的现象出现。

(四)中小学校外培训师资难以保证,虚假欺骗居多

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由于缺乏法律规范,所以师资管理被忽视,很多校外培训机构仅仅是打着知名教师的牌子,而真正授课的却不是这些教师,有的甚至只是一些兼职人员,不具有业务能力和授课资格。由于教育培训市场信息不对称,家长并不知道这些培训机构真正师资和配套的教学设施如何,只能是从这些机构的广告中了解相关情况。而面对整个教育培训行业激烈的竞争和投资者为了快速赢利的目的,推出的广告都具有一定的水分,例如:“某某高考状元在我们机构进行过培训”、“某某国家级知名教师是我们的培训教师”等等。

三、中小学校外培训的法律对策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力的不断加大,相信校外培训机构的市场空间还将逐步扩大。综上所述,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外培训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不加以规范,会给中小学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会给经济和社会整体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所以必须尽快规范校外培训行业,才能够保障学生、家长、学校的权利。

(一)建立健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法律法规

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性较差,但实际情况是校外培训承担了目前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如果不进行法律规范,会破坏教育秩序、质量,同时也在逐渐的破坏社会的安定和谐。

1、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成立条件

针对不同的区域、校外培训机构的主要营业范畴,制定相关的法规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进行严格的要求。目前《教育法》第26条对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成立条件有提及,但是规范过于简单,不足以对校外培训机构成立条件进行规范化管理。因教育应该属公益,虽然是校外培训,但如果为纯营利性质,必然会失去教育应有之义,所以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成立条件上要进行法律规范,对于其成立地点、成立资金、办学经费来源、教学设施保证、收入中的部分作为教学再投入等要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提高审批成立的门槛。

2、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内部师资管理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内部师资进行法律规范管理,杜绝两种现象:第一,专任教师资格不够现象。对于培训机构内部的专职教师业务资格需要进行法律规范,制定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授课资格审查制度,保证让有资格教师对孩子进行授课;第二,校内现任兼职教师有利用职务之便为校外培训机构营利的现象。由于校内现任教师与培训机构有利益关系,所以要对杜绝此类现象进行法律规范,保障家长和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权利。

3、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权责要进一步明晰

现在的校外培训机构由于缺乏规范,在学生交钱进行培训时,只强调了学员的义务和责任,而对于己方的叙述则更多的是权力,一旦出现纠纷,处于弱势一方的学员的权利根本得不到保障。目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权责进行规范,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欺诈、设施不合格、师资配备情况、资金来源无法保证、学费收取不合理等现象没有惩罚措施,加之监管不严,会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的利益遭受损失。

(二)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对于有相关职能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政府监管的力度,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性管理。严格审查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认真做好培训机构师资和办学质量的督导评估与年检工作,加强抽查,监管到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和广告等进行审批。

中小学校外培训已经成为社会趋势,但其中问题多多,希望能够尽快进行法律层面上的规范,才能够保障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性和秩序性,才能够保证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石丹淅.中小学校外补习机构走俏新解.教学与管理, 2010.

[2]赵凤兰,董泽伟.小学生参与课外文化补习的原因及危害.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3).

[3]廖根深.广州中小学生校外培训的现状与趋势. 青年探索, 2009.

[4]涂欣.透视校外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11).

篇8

校长队伍是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一支高品质的校长团队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明确校长队伍建设的目标

校长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管理一所学校,应该具备行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但是校长从事的学校领导工作有其特殊性,校长不仅要正确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规划学校的办学目标,领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还应有较高的经营意识和公关能力,能够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为学校创收,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新时期校长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应让广大中小学校长具有从事学校管理活动所需要的教育素养和管理素养,努力培养一批理论水平较高,管理经验丰富,办学卓有成效,教育科研、教育改革成果丰硕的中小学教育专家。

二、依法办学

依法办学是治教的重中之重,各中小学必须按照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办学。认真落实《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

三、优化职业行为

校长的职业行为就是要忠于职守,做到以身作则;就是要坚持有利于教师、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没有良好品德、良好作风的校长就是一个不称职的校长。教风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外在体现,是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学校只有从领导做起,从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人手,实实在在地优化教书环境,才能形成严谨教书、管理育人的优良教风。

四、校长是办好学校的决定性因素

校长的工作重心应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许多校长对管理工作的理解还存在误区,认为校长应主要负责行政和社会事务,要主持全面工作,要脱离教学第一线。事实上,校长的办学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发展。一个好校长,往往能带出一批好教师,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校长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必须形成:以党风带教风,以教风促学风。围绕学校中心抓党建,营造廉洁的民主的党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敬业爱生的教风;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营造健康向上的学风。

五、规划校长培养方案

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要组织筛选优秀教师参加岗前锻炼,或当校长,或挂职锻炼,以此为校长岗位储备人才,一旦岗位空缺,可竞争上岗;有计划地组织部分新任校长(副校长)到管理水平高、办学成绩突出的学校挂职研修。校长的聘用应以“德”为核心要求,“才”次之,另外,还应重视任职经历。原则上,提拔的正校长应有副校长任职经验,副校长有中层干部任职经历,中层领导有教学经历,从而让最熟悉教育的人走上领导岗位。

六、建立校长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制度

按照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原则,可以把政治思想素质高、有开拓创新精神、学校管理经验丰富的学校中层干部组织起来,建立起具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学校长后备干部队伍人才库。后备干部要与现有领导班子成员拉开年龄梯次,年龄在35周岁左右,有合理的专业和知识结构,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要注意选拔具有研究生等高学历层次的人才。要坚持备用结合的原则,把校长后备干部培训纳入校长岗位业务培训计划,优先从校长后备干部中选拔任用校长、副校长。充分发挥“名优”学校人才孵化基地的作用,安排后备干部到“名校”参加岗位实践锻炼,有针对性地优化校级干部队伍的年龄、民族、性别、学科结构,丰富校级干部任职经历和知识结构。

篇9

近年来,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个体量巨大的小学校外教育服务市场。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小学校外教育市场规模约为300亿人次,每年参加校外培训的小学生数量超过1亿[1]。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迅速但不完善,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新形势下加强对小学生校外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小学生校外教育现状分析

小学生校外教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存在着管理混乱、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等不足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2.1 校外教育意识不足,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把小学教育重点完全放在了校内教育上,小学校外教育观念不强,对小学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对小学校外教育的监管方面。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小学校外教育监管政策不明晰、不健全,虽然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来规范民办教育,但是法律法规没有考虑校外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小学生校外教育。尤其是在小学生校外教育性质界定方面,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开办教育机构,但是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经营性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方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实际上,该管理方法的具体实施条例至今仍未出台,导致小学生校外教育出现有法难依的尴尬处境[2]。

2.2 校外教育管理混乱,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对小学生校外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了小学生校外教育管理不善,由于小学生校外教育涉及的管理部门较多,不仅包括教育部门,还包括工商管理部门、税务部门、民政部门、消防部门等,多头管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导致各部门相互推诿、管理混乱的现象。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校外教育中约20%的家长在小学生校外教育中与民办教育机构发生过矛盾纠纷,校外教育机构乱收费、虚假宣传现象时有发生[3]。同时,小学生校外教育中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部分校外教育机构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部分校外教育机构招聘没有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人员担任讲师,部分教师自身能力不足,不能熟练掌握小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小学生校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

2.3 校外教育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目标盲目

随着我国小学生小升初压力的不断增大,小学生校外教育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当前情况下,小学生校外教育主要是服务于小学生文化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据相关数据统计,小学生校外教育中参加语文、数学、英语课程辅导的学生所占比例约为70%,参加音乐、体育、美术等兴趣班的学生所占比例不高[4]。同时,小学生校外教育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大部分校外教育机构都是采用教师讲解课文、学生摘抄笔记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小学生在校内教育中已对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感到厌烦,导致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小学生校外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3、完善我国小学生校外教育的具体措施

针对小学生校外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我国小学生校外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强化校外教育理念,健全校外教育体系

教育部门应当转变只注重校内教育发展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充分认识到小学生校外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促进作用,提高对小学生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强化校外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现行教育法律法规,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小学生校外教育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修改现行教育法与民办教育促进法中不适应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现状的内容,区别对待公办学历教育机构和民办培训教育机构,明确界定小学生校外教育机构的营利性质,尽快出台小学生校外教育机构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条例,为小学生校外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5]。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小学生校外教育的监管,教育部门应当联合工商、税务、民政、消防等部门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明确划分各部门权责,教育部门负责校外教育机构的行政审批,校外教育机构的经营活动则由其他相关部门负责,规范校外教育机构的招生行为、收费行为、教学活动等,健全小学生校外教育体系。

3.2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校外教育管理

小学生校外教育工作最终需要教师身体力行,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学生校外教育质量。小学生校外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校外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提升教师人员薪资待遇水平、提高进入门槛等措施,严抓教师人员从业资质,积极吸引外部高素质人才为本机构服务;另一方面,校外教育机构也要加强对本机构现有教师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举行小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理论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学习班,鼓励教师人员积极参加相关方面的资格认证考试,及时更新教师人员知识系统,提升教师人员专业素养。同时,校外机构也要加强对教师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人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帮助教师人员树立一丝不苟、耐心教学的工作作风。在此基础上,校外教育机构还要进一步明确教师日常工作内容,要求教师制定详细的教学规划和备案,加强小学生校外教育日常管理。

3.3 丰富校外教育方式,明确校外教育目的

小学生校外教育质量与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息息相关,一方面,教师人员应当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参与校外教育的积极性,比如在小学生校外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人员在传统的教师讲解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多媒体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播放纪录片观赏文中涉及景色等增强课堂活力,活跃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再比如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使用音乐器材、教导学生弹奏当前流行歌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增强音乐教学的娱乐性和实用性,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应当明确孩子参加校外教育的目的,综合考虑孩子兴趣和学习需要制定校外教育规划,防范从众心理,切忌盲目参加小学生校外教育。

篇10

关键词:教育公平;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立法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分析

教育公平是指公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并且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这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现阶段,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中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最为突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乡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条件不公平

由于教育投入主体财政保障能力存在差异,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距相当大。城市条件好,学校环境优美、建筑气派、设施完善,个别学校堪称豪华,而农村中小学学校基本上是陈旧房、劣质房,甚至还有不少危房,有些偏远农村还存在“棚户学校”、“露天学校”。不但校舍质量差,农村学校的内部设施也十分简陋,很多农村学校没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了城乡之间的隔阂。

2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不公平

农村义务教育中师资力量分配不公平也是农村义务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教师补充困难,学科教师不配套。在有些地方还存在是“一人一校”的情况。许多农村学校没有专门音美体教师,老师往往什么课程都敦,其教学质量差就不言而喻了。其次,农村教师学历偏低。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很多是民办转正的教师,虽然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偏低。再次,农村教师待遇不高。农村教师工资和待遇都比城市差,有的地区还拖欠严重,很多农村优秀教师流向城市,造成农村教师的流失,“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保障情况看,部分县区未完全或者未按工资比例足额列入财政预算,从工资政策所许可的教师财政性补贴落实情况看,70%的县区只落实了规定额度的30%左右”。最后,农村教师业务培训严重不足。知识结构老化、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这些不公平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

3 城乡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公平

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到9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教育经费短缺,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农户几乎承担了自己孩子的全部教育费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新建、改建、扩建所需资金,由乡、村负责筹措,主要由农民自己承担,而在城镇则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这种人为设置的教育费用制度,要求农民支付高额的教育成本,致使其接受教育的门槛被抬高,因此财政投入的不公平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公平的实现。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农村教育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维持运转,减轻了农民义务教育阶段的负担,但是在落实资金对教育事业支持中也产生很多问题。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取消了学校的一些服务性收费项目,公用经费也被严格限制了用途,学校失去了活动经费来源,也失去了有效激励教师工作的经济杠杆,加之农村教师待遇保障制度的欠缺使得其收入进一步减少,加剧了教师流失。

二 农村义务教育立法不足及完善

1 《宪法》的完善措施

虽然从我国《宪法》的法律条文不难看出教育公平理念蕴涵其中,但在和谐社会主题下,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组成部分,其应在《宪法》中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

第一,修改宪法中与平等权柑悖的条文。《宪法》第19条中将公民作了不同区分。该条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这条规定按照职业将公民区分为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实际上也就有了不同对待的前提,为法律法规对农村学生受教育权的不平等规定埋下了伏笔。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宪法规定和国际人权公约的有关条款,将宪法中平等权的一般条款加以扩充,规定公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不得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政治观点,户籍、居住地等原因或其他不合理的情况遭受歧视。

第二,建立宪法审查制度。 教育平等权是宪法所规定的,教育平等权保护的最终实现需要建立宪法诉讼制度,主要由司法机关来保障宪法平等权的实现。现今世界多数国家建立了违宪审查机制,但在我国仍然缺乏有效,具备可操作性的宪法诉讼机制和必要的宪法救济途径,应当依据具体国情建立违宪审查机制。“在普通的民事和行政诉讼程序中适用宪法解决案件具有局限性,因为”,目前中国这种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状况,主要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具体的地方政策造成的,一部分政府机关在立法、行政上任意设置差别待遇标准。实际操作中,可以由最高法院来受理宪法诉讼,由其对涉及宪法规定的教育平等权的认定进行宪法司法解释。从农村教育平等权来看,至少要对违反宪法教育平等权的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等实行审查。

2 《教育法》、《教师法》的完善措施

第一,在《教育法》中增加农村教育的内容。《教育法》应体现建立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制度。政府应利用法律手段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并在基本法中做出详细的规定。首先,对农村地区“收取乡统筹中的教育费附加”的条款进行修改,与《义务教育法》中免费政策相一致。其次,类似“应当”、“应该”、“鼓励”等空泛的用语尽量避免,应采用严谨统一的法律术语,改变现行法律原则性表述过多,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再次,通过立法保障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推动农村地区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最后,《教育法》还应进一步建立公共参与机制。对重大教育决策实施听证和咨询制度;各级教育决策系统以及学校在管理中建立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制度,教育行政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和监督制度,保证教师、家长、学生、社会都能够参与教育的公共治理。

第二,完善《教师法》对农村教师的保障。《教师法》建立清晰、明确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机制。不仅仅参照义务教育法中原则性的“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的规定,而是要在《教师法》中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责任主体做出规定,明确由哪一级政府部门实施和监督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费发放。在世界多数国家,教师工资经费是各国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最主要支出,一般达到政府公共投资的8。%左右,通过立法将义务教育教师纳入国家公务员或地方公务员系列,其工资纳入中央预算,或者列入州、省的预算,或者各级政府预算共同分担,是许多国家解决教师工资问题的基本经验。例如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均由中央财政独立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在德国则全额由州财政独立负担。实行集中或相对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保证教师的工资待遇,有利于政府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质量的提高。同时《教师法》应当增加对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条款,以确保农村教师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

3 新《义务教育法》的完善措施

新《义务教育法》中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立法层面确定了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保障。教育经费机制在平衡使用的基础上向农村倾斜,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和经济保障,但是经费保障机制也存在一些不足。我国有关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的政策基本都以部门规章制度的方式出台,尽管数目不少,但是这些制度立法层次不高甚至有些连部门规章也称不上,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并且在立法技术上比较粗糙,如有关学校编制、教师工资标准、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缺乏体系性,难以发挥法律制度原本具有的规范行政行为的功能,也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对于这些问题,我国应尽快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农村教育投入在各级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规范并落实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仅通过各种“通知”、“规定”等非法律形式对经费投入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