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农业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农业的意义

篇1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意义

一、引言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在农业的发展上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因此,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将农业摆在主要的地位上。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各个领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所以就要坚持从生态农业上入手,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

1.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角度上出发,发挥出农业生产上的优势,主动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在综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其次,是要不断完善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升农业技术手段。通过实现有效的发展,可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2.满足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需求。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同时还要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通过开展有效的生态保护,以此来避免生态农业受到污染。其次,还要引入足够的重视,正确认识到做好农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意义,这样才能对资源进行不断的增值与生产。在面对难以更新的资源时,就要及时进行保护与利用,最大限度的确保实现合理的开发,只有真正做好这一工作,才能保护好自然资源,满足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发展。3.提升综合效益。进行农业生产与推广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生的劳动率,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提升经济效益。可以说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就要坚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上出发,这样才能保证对资源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在实现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就要从获取显著经济效益的角度上出发,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实现长远的发展。

三、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1.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得到了发展的契机,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与资源短缺等问题。尤其是对于现阶段的一些地区来说,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战略部署,那么就会造成我国需要面临更为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就要坚持从根本上出发,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做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完善工作,以此来满足生态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其次,是要建立出完善的、新型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体系。作为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方式之一,就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从市场的基本需求上出发,积极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与产业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凸显出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优势。2.始终坚持生态农业建设。做好生态农业建设,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一,就要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避免环境污染等为前提,在农业生产与发展中,还要将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满足生态环境合理发展与有效利用的目标。第二,要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创新,从优势上出发,综合好现代农业技术,以此来建立出更为有效的农业生产模式。第三,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好节能环保措施。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也要确保农业生产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发展意识与观念上的不足。对于生态农业来说,就要求人们要具备一定的生态环保意识,且人的行动也受到了主观能动性上的影响。第一,对于有些农村地区来说,受到教育投入以及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文化程度并不高,这样也就难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面对现代农业技术时,也难以全面的掌握。但是生态农业所涉及到了较多的内容,如果文化程度不足,那么也就限制了对生态农业的理解与认识。第二,技术推广上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在农业总产值上存在着相对较低的现象,加之农村中人口相对较多,所以在技术推广上也受到了影响。其次,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上相对较少,这样也就限制了生态农业理念与技术的传播效果。2.基础理论上的不足。在生态农业中,其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涉及到了相对较多的学科,同时也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效配合与融合但是在实际中却存在着注重生态农业中的一部分,并没有从整体的角度上出发,这样也就造成福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相对较慢。其次,在产、学与研上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相互促进来满足发展的要求。但是在实际中却存在着脱节与分离等问题,这样也就降低了发展的效果。

五、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1.激发出农民的积极性。对于农民来说,将目光更多的放在了经济利益上。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农村改革工作,坚持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同时还要将保护与照顾农民利益作为处理农村问题的基础。可以说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农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完善工作,以此来满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于农业产业化来说,其中包含了规模化、专业化以及商品化等方面。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就是要促进农村中非农产业上的发展,也就是说要确保农村中的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可以实现专业化的发展,以此来为商品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就要坚持从农村中的劳动力上出发,并以此来作为生产的主要要素,这样才能从种植业上向着非农产业方向不断发展。对种植与养殖行业来说,其规模上的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提高商品率,提升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与纯收入。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科技可以根植与服务于农业中,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中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以此来满足发展的需求,创建出良好的生态环境。3.及时更新观念,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一些农村地区来说,依然存在着简单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能量交换。可以说只有农民的生产行为融入到社会化生产中去,才能更好的进入到市场经济中,满足个人的生产需求,实现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建立出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好实际问题。4.创建出适合发展的新机制。想要做好这一工作,就要具备相应的规章制度。所以在实际中就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建立出有效的农村发展机制,以此来满足发展的需求。在促进生产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措施,建立出科学的管理与监督办法,从而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调动起全员的积极性,主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建立出完善的生态农业制度,以此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技术保障体系来说,关系到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所以就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同时还要及时更新思想,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要坚持从生态农业的角度上出发,正确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从降低环境污染的角度上出发,发挥出生态农业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庆娟.浅谈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意义[J].农民致富之友,2016,(20):68-69.

篇2

关键词:沼气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建设模式

1加强农村沼气建设,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建设,它是能源生态和能源环保建设的重要纽带,是农业生态循环的核心。因此,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对促进农业生态循环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充分认识沼气建设的重要性

沼气建设多年来,提高了农业的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污水、废弃物等基本全部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解决了生活燃能。最后,沼肥成为高效有机肥和绿色农药。沼气的建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低消耗、高产出、污染低排放的良性循环模式。

2.1促进农民节支增收沼气是1种优质燃料,燃烧后可产生高达1400℃的温度。据测算,建1个8~10m3沼气池,基本可满足1户3~5口农家的生活燃料,每年至少可节约原煤1.2t或12瓶煤气,约1200多元燃料费。此外,每年可为0.33hm2农田提供肥料,可节省农药、化肥开支420元左右。

2.2保护生态环境

以沼气建设为能源,能有效解决农村因烧柴而毁树伐木割草的问题,从而起到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长期使用沼肥,能有效地改善土壤质地结构,提高地力,减轻化肥对土壤有机质的破坏,对保护耕地土质起重要作用。据实际测试,连续施用沼肥2~3a,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39%,全氮增加0.05%,土壤容重减少0.2g/cm3,孔隙度增加6.6%,土壤微生物活跃,保水抗旱性能提高;沼渣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可以松土,腐殖酸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团粒结构的形成。

2.3提供了大量优质沼肥

沼肥是人蓄粪便、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等有机物质在厌痒条件下经微生物发酵后的剩余物,即沼液、沼渣。沼渣中含有有机质30%~50%、腐殖酸10%~20%、氮0.8%~2.0%、磷0.4%~1.2%、钾0.6%~20%;每667m2地施用1t湿沼渣,可给土壤补充氮3~4㎏、磷1.5~2.5㎏、钾2~4㎏。沼液和沼渣是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饲料添加剂或营养饵料,可用作基肥、追肥、叶面肥和浸种,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能力。

2.4优化生活环境质量

沼气建设收纳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与畜禽粪便等废弃污染物作原料,解决了养殖场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了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消灭了蚊蝇的滋生生源地,减少了有害病菌的传播途径,净化了环境,避免了对地下水源的污染等。因此,沼气建设对改善农村环境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

生态循环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农业的一种重要模式,它使农业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一性运营转变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运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业无害化生产,实现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果、疏、粮等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以提高,是建设生态家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简单地说,生态循环农业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3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追求的是3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以及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建设美丽乡村。

4贵州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4.1沼气建设模式

多年来,贵州沼气建设模式主要有户用型和大中型。目前,结合我州实际情况,今年,已全部转型建设大中型沼气,即,依托有一定规模的一体式的种、养殖场结合为载体,建大中型沼气池,集中供气,建设有规模的、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4.2利用原则

坚持以“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为原则,因地制宜推广多类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地开发利用。

4.3合理地科学地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利用效率

结合种、养情况,在基地建设点安装水泵,建贮水池、沼液过滤池、沼液贮存池、埋设输送管道等。即将过滤好的沼液输送到贮存池,利用输送管道直接将沼液输送到地里浇灌作物,既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避免了由于对沼液的使用操作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直接污染,从而提高了利用率。

4.4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户用叙述为主):

4.4.1猪-沼-菜户建1口8m³沼气池,养2只以上的猪,配套667m2左右的露地菜地,猪粪入池,沼肥用来种植辣椒、姜、蒜、菜豆等,沼渣作底肥,沼液作追肥,并用作叶面喷施来抑虫防病,品质提高了,而且增产幅度可提高11%~17%。

4.4.2猪-沼-果(茶)户建1口8m3沼气池,年出栏3~5只猪,种0.06~0.13hm2果树,用沼渣、液作为速效有机肥用于果树追肥,能使果品品质提高1~2个等级,增产幅度可达15%以上,生产成本下降50%左右。

4.4.3猪-沼-稻(鱼)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稻田养鱼户,户建1口8m³沼气池,种植0.2~0.33hm2稻田,每667m2投放100~150尾鱼,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沼液作追肥,沼渣作基肥和喂鱼,既减少化肥施用量,又降低饵料成本,控制鱼类疾病,起到多业并举的作用。4.4.4“生物链”模式建1口8m3沼气池,饲养100只鸡,3~5只猪,种0.2~0.33hm2农田,投放0.06~0.2hm2水田的鱼,以沼气为中间环节,连接鸡、猪、鱼和农作物,使之形成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具体内容:饲料养鸡(喂猪)鸡粪(猪粪尿)进沼气池,沼肥喂鱼鱼塘泥和部分沼渣肥田。这种模式具有多业并举和互补的特点。

5找准问题,完善措施,健康发展

加强“三沼”综合利用试验示范,提高合理利用效益;加强培训和宣传,普及“三沼”综合利用,提高应用规范。大力发展具有较大规模性的种、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池,相互依托,达到开发利用的目的。提高户用沼气池的正常使用率。经调查,由于多种原因,有许多停滞使用的病池、废弃池、漏池、闲置池等,需要提倡重新修复,恢复使用。采取多种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含道路及其他生产设备建设)。

6结语

发展沼气是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2015年6月16~18日,在贵州调研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贵州要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说明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曹群芳.浦江县利用沼气综合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J].中国沼气,2005,23(2):43-45.

[2]刘玉凤,樊鸿章等.渭北旱塬户用沼气生态系统效益分析[J].中国沼气,2005,23(2).

[3]李艳春等,“奶牛-沼气-牧草”循环型农业系统的能值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2):120-125.

[4]吕纪增.沼肥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北京农业,2005(09).

[5]胡仁华.能源农业发展的意义及前景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8).

篇3

一、具体作法

自2002年6月份建成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以来,利用16m2的猪舍养猪(猪舍地下建沼气池),0.8亩大棚里种疏菜,两项合计年纯收入8140元,四口之家人均收入2035元。见表1及图1

图1 结构示意图

表1 费用统计表 2007.11.30

“四位一体”是将日光温室、猪舍、沼气池、厕所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沼气为纽带,集种植、养殖、产气与积肥为一体,形成了能流、物流、财流较快循环的集约化生产生态系统。他首先向池内投4.3m3沼气发酵原料,20d后开始产气。从9月15日__11月14日用沼气流量表测定日产气量平均达1.5m3。而后猪舍和厕所的人畜粪尿作为新的补充原料陆续进入沼气池。沼气池内经厌氧发酵后的沼渣和沼液陆续通过出料口返回地面用来肥田。所产沼气用来烧水。做饭。照明和利用红外线炉给温室加温。形成了较为理想的种植。养殖。和微生物农业有机结合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北方生态农业模式。

二、经济效益概算

1.种菜收入

2006年8月5日直播津研4号黄瓜,在0.8亩内保苗3522株。生育期间用沼液兑水灌溉,前期追施尿素(15kg)一次从9月25—11月15日总产黄瓜4557kg,产值7611元。

第二茬早春黄瓜施用沼液沤制农肥8000kg,其他与前茬相同,三月15日开始采收。产瓜8895kg,产值16011元。两茬合计23622元

2.猪出栏收入

2006年9月5日投栏母猪一头,母猪1月25日产崽,次年3月5日仔猪出栏(39d)平均重15.75kg收入1300元;养育肥猪4头,2月份出栏,收入6200元,合计:7500元

3.沼气利用收入

用沼液和沼渣作肥料,减少花肥施用量50kg,节支50元。

用沼气灯照明,按每晚一支蜡烛(1元)10个月计,节支300元。用沼气烧水、做饭、采暖等代替燃料2.5标t煤,节支1250元。每头猪出栏可提前一个月,节约饲料80kg,4头肥猪饲料节支320元。合计:1920元

以上三项总计收入:33042元。扣除生产投资和雇工以及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费用5820元,可获纯利27222元。

三、对该生态模式的分析

对刘保忠的低投入节能减排高产出生态模式,我们可以用一简单的物流循环图来表示其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见图2

图2 物流循环示意图

从上图说明该系统应有如下循环过程:第一,温室地下建池减少了用地,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沼池冬季保温问题;室内养猪保证了冬季生猪所需要的较适宜温度,减少了猪的热能消耗,有利于猪的增重,据县畜牧局测算仔猪出栏可提早15d,肥猪出栏可提早30d;人和猪的粪尿作为原料进入沼池,沼池产生沼气点炉燃烧给猪舍和菜田加温,达到温度互补作用。第二,沼池产生大量co2(据测定沼池产生的气体中co2含量占35%左右)通过气孔向菜田扩散等于进行气体施肥;同时蔬菜光合作用放出的o2通过间墙上的气孔与猪呼出的Co2进行气体交换。第三,经过厌氧发酵后的沼渣、沼液形成了速效优质有机肥料,含有多种氨基酸,返回田里一般可节约化肥80%左右。由于高温发酵杀死粪便中的虫卵,从而减少了菜田的病虫危害来源。粪便直入池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美化了环境。

四、问题与建议

刘保忠在市、县农村能源指导下,依据生态学原理和自然经济规律,尝试了较为合理的物流循环和经济效益,具有推广意义。为了更加完善,收到显著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改进。第一,系统内co2靠自然空气流动使近通气孔一侧和远离气孔处的蔬菜长势、品质等出现较大差异,应采取强制流通的办法使co2在室内均匀分布。

第二,补充测试手段,如co2含量的昼夜变化,猪舍内o2含量及菜田co2含量变化;化肥、农药的具体用量、残留数据调查等,为大面积推广提供必要的依据。

第三,应在沼气池发酵期间增设一生物菌种浮着床,从而使沼池换料过程中有大量甲烷菌种富集于床上,缓解换料与产气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沼池原料结壳问题,通过提高产气量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篇4

经过对古胜村自然、经济和社会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对古胜村的本底及资源条件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再比较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几个指标,即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户均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等,表明2008年古胜村的各项本底值绝大部分低于当年的全国平均水平(表2),加之地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岩溶山区,古胜村属于低本底山村,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同时,在上述本底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本底评价,尽量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以系统论的方法,从生态与经济的持续性、组分与资源的协调性、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合理性等方面,对古胜村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本底及资源条件的综合评价,从而明确了古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和制约瓶颈。

2古胜村本底评价及农业技术开发的基本思路

2.1本底及资源条件评价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季,有一定的立体小气候条件,但冬春易干旱。②岩溶地貌,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坡陡土薄。③农业废弃物多,用途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农村环境条件差。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难以为古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⑤人均收入水平低,较为缺乏资金和技术力量。⑥大部分村民市场和商品意识滞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小农经济占主体,产业化进程缓慢。⑦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形成具有拉动效应的支柱性产业。⑧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或就地转移比重大。⑨一定的区位、政策和技术优势。⑩有一批“能吏”和“能人”。他们思想较为解放、对新生事物的接纳能力较强,眼界开阔,敢想敢为。

2.2发展优势/制约瓶颈①适宜发展林果业为主体的山地农业。②不宜发展对自然扰动剧烈的农耕生产活动。③具有技术开发上的“后发优势”。④生活保障不充分,生产及经营活动不便。⑤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经济扩大再生产能力弱。⑥小农意识导致的目光短浅“,等、靠、要”思想严重。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深入建设有极大制约。⑧土地撂荒或粗放经营。⑨有利于发展与城市对接的市场农业、观光农业。⑩有利于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2.3技术开发策略①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最终以1~2业为主形成规模和产业。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以生态农业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技术体系,减少常规农作物规模和农耕强度,增加林草覆盖,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大力发展小水窖和蓄水池,截留降水。③引进、集成和开发相应的农业技术和资源化技术。④引资、集资、融资改善。⑤拓展增收项目和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⑥支持、引导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开展以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知识为重点的教育培训。⑦强人治村、能人富村,争取支持和帮扶,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多种形式,努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落实责任、强化考核。⑧土地流转,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⑨融入城市的“菜篮子工程”和“休闲圈”。⑩发展能人的“农户经济”,辐射带动全村。

2.4技术开发途径与目标①山上保山下,山下促山上,林-牧-农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适度发展旱地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②在山上增加经果林和牧草种植面积,在农地大力推进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生产优质有机肥,发展特种养殖,实现增收与生态共赢的目的。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集成生态农业技术,整治农村环境。④开发适宜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农业技术。⑤针对市场需求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近期以“能人”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引导全村经济发展)。⑦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对帮扶,异地发展“物业经济”等。⑧设施农业技术、循环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园区技术。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观光农业管理技术。⑩“短、平、快”的高效益农业生产技术。

3古胜村农业生产技术开发的基本对策

针对上述本底判析结果,进一步确定了古胜村农业技术开发的基本对策和发展目标,表明古胜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生态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古胜村生态农业技术设计的思路。

3.1以开发能够促进农户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为主在古胜村现阶段,农业的主体大多数是农民,组织形式多为家庭、农户模式,主体分散,缺乏规模经济支撑。所以要想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村经济,就要从这些微观主体着手,构建个体农户的农业技术体系和农户经济模式。

3.2发展和扩大现有经果林面积目前,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古胜村大部分退耕地已经种植了大量的生态防护林,对遏制当地生态恶化和石漠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从打造古胜村产业支柱、促进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角度,结合古胜村的资源特点,必须扩大经果林面积,优化经果品种结构,大力发展林果经济,最终实现经济林果的产业化经营。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在加强现有经果林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在当地适生的新品种,扩大经济林果面积。

3.3扶持农户养殖经济的发展畜牧业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是丰富系统养分循环、增加系统产出的重要组分,也是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就古胜村而言,应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为此,一要种草,以草促畜;二要强化农户自我发展养殖的能力即培育农户基本的养殖技术、饲料的贮藏和加工能力、种禽种畜的孵化繁殖条件等,三是延长畜牧业内部的食物链和营养级,如“养畜粪便养蚯蚓(蝇蛆)养禽……”。

3.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一是在农户经济基础上的生态农业,二是选准生态农业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转换枢纽,三是体现循环农业的“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具体而言,古胜村户均1.5口沼气池,利用沼气生产和综合利用为切入口无疑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优先选择,目前也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但仅以沼气为主来发展循环农业尚未能充分发挥古胜村的自然和经济资源禀赋。古胜村发展的定位之一是经果林专业村(基地),加上大量的生态林,每年古胜村都将产生大量的枯枝落叶和修剪下来的枝条,而这些是难以进入沼气循环的。同时,用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直接入池生产沼气,仍未能充分发挥这些农业有机废弃物的生产潜力,循环农业的循环链仍显单一。因而在“沼气枢纽的基础上,再发展一个以转换作物秸秆和果木枝条为核心的新枢纽。结合古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调研,选择的新枢纽就是“食用菌栽培”,并藉此开创古胜村“能人经济”的新局面,进而为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古胜村集体经济水平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小结

篇5

“种田书记”成新闻

湖南省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易佳良作为“种田书记”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及各界的广泛争议。

和其余六人合股租种了本市溪江乡福田村2.8亩稻田的易佳良事实上十分低调。浏阳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透露,“事实上,对于现在媒体的炒作,易书记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面的。”

易佳良曾经强调:“种田是我的爱好,我只想工作之余把劳动当作锻炼身体,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他也曾表示自己在1983年从政之前,曾在农村干了7年,对农活并不陌生,希望借助种田来达到劳动、健身、休闲的目的,而亲眼见过易佳良种田的农民也承认:“他抛秧的动作看起来挺熟练,是个‘老把式’。”

但是,尽管易佳良低调行事,报道出现后,作秀、不务正业、怀有政治目的、另类等等猜想仍然层出不穷。

“种田书记”成为大新闻,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确实足够“个性”,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新闻发生在南方出现阶段性粮荒,国家不得不紧急从东北调运粮食以缓解南方粮食压力的时候。

而湖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产粮重地,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浏阳市又是湖南这块重地中的一座重镇。

归根到底,是“粮食”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南方种粮大户的苦乐

43岁的刘国斌是农业部评选的“2007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在大多数农民无法忍受低收入纷纷放弃土地出外打工的时候,在整个浏阳市农民人均年收入6600多元的对比下,去年一年的收入超过了10万元。对此,他只是憨笑着对记者说“自己给自己打工,靠双手干活呗。” “3亩、5亩的没有效益,还不如出去打工。”刘国斌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他现在一共种着348亩田地,其中绝大部分种植水稻。2007年他种植的早稻平均亩产400公斤,冬季稻平均亩产504公斤。 “前年我还只种着185亩土地,今年我估计能种上500亩地。”刘国斌不是在幻想,至今还有不愿种地的农户,将土地交到了刘国斌手中。

“我们可以算笔账,要种粮食,先平整土地,再加上种子、农资、人工加在一起成本就超过600元,而一亩地的收益按现在的粮价算也就900多元,这样还剩下多少?如果一家只有3亩5亩地,他一年收入能有多少?”刘国斌不觉得别人不种地有什么问题,“这是一笔很容易算过来的经济账,出去一个月打工就能挣3000块钱呢。”

2007年4月9日,刘国斌联合其他11户农户成立了浏阳市龙港农机服务合作社,他本人任理事长,参加者都是本镇各村的种粮大户,合作社除完成自己的耕种任务外,还负责附近几个村的耕地翻肥、施耕、种植、收割等任务。

现在,合作社成员已经发展到了34户,其中300亩以上的大户有3家,100亩以上的也达到了10户。在这个合作社里的农户,平均年收入有3、4万元。

2007年8月,龙港合作社跟湖南省隆平龙伏种粮专业合作社签定了协议,成为后者的配套基地,从此走上订单粮食生产的道路,由后者提供良种及技术支援,在稻谷成熟后,后者还会以高于国家收购价20~25%的价格回收。

生产前景是好的,但是刘国斌也并不是没有怨言。首先一条就是成本涨幅太高。“尿素涨了30%,钾肥整整涨了一倍。劳动力的价格也涨了,去年我请了三个零工,每个人一天25元。如果把大机械整笔投入计算在外,那么人工在我每亩田的成本里占了75%,而现在的情况,今年30、40元可能都请不到人。”

还有一个则是心理上的不平衡。“我去年评了个全国种粮大户,但是也就拿了张荣誉证书,其它什么东西都没有,我也不是要奖金什么的,也不是多要补贴,但是我想总应该和那些抛荒不种田的不一样吧?”

龙伏镇镇政府农办主任聂光辉替刘国斌把所谓的“不平衡”解释得更清晰,目前国家规定的应该给农民的补贴,在实践中有时到不了真正种粮的人手中。

现在种粮的农民越来越少,整个龙伏镇超过40%的农民已经成为职业农民工,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下,土地流转是一个很大的困境,不种粮的农民把以自己名义承包的土地“租”给大户们,大户们以每亩地一定数量粮食按粮价折算为货币作为租金。

土地流转并不是买卖,也不是承包权的变更,如果把农业补贴给了实际种粮的大户,绝大部分原来的承包户不同意,它们宁愿不要这个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土地,不愿意自己名下的补贴到了别人手里。但是如果补贴给了那些根本没有种地的承包户,那么就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事实上,现在刘国斌还是在作出一定牺牲。他种着地,但很多补贴到不了他手里。”

作为产粮大户,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植保机、起垄机、开沟机、铲土机等等大型机械一应俱全,刘国斌总投入超过了35万元。“机械化,能出效益。比如有了大型机械,再有两个劳力帮忙,一天可以平整土地80亩,如果有三个劳力,可以达到100亩;但是如果没有机械,散户们完全人工处理,那一天顶多弄个5、6亩。”

但是,发展机械化则也面临着一个政策落实问题。聂光辉举了个例子:购买一台植保机,国家给予补贴的型号、品牌、卖4000多元,除掉国家补给农民的部分,农民自己要掏3000多元,但是类似功能的另一个品牌型号的植保机在市场上只需要2000多元。这里的问题就很严重,国家拿出很多钱来补给农民,但是农民实际上却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多掏了钱,除非不要这笔补贴。“补贴要想办法补到实处。”

农业大市向外购粮

浏阳市农业局局长杨厚波承认,目前浏阳粮库的储备是足够的,但是其中一部分却是自外地的收购。而作为农业大市的浏阳市,本来应承担向外供应粮食的责任,但是现在却在向外购粮。

杨厚波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100万亩稻田,但现在是84万亩,还不全是种粮食的。”

究其原因,杨厚波认为主要在于这样三点:“首先是城镇开发、工业用地增加等造成的耕地面积减少;其次是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最后则是由于直接效益太低,农民收入太少而造成的大量的“双改单”现象,这个现象在,2000年以后愈演愈烈。”

目前浏阳市有蔬菜11万亩、烤烟8―10万亩、花卉10万亩、油菜(还可种一季水稻)29万亩;直接耕种粮食的土地在不断被压缩。“这些作物的效益都比粮食好。”杨厚波一笔一笔给记者算帐,“花卉搞得好的,平均一般每亩能挣6、7000元;蔬菜每亩4000多,好的可以达到10000多元;烤烟一亩1500

~2000元。如果你种粮食,一亩早稻挣200多元,晚稻挣300~400元,农民自己会算帐,这是最本质的原因。”人均耕地少也是农民难以增收的重要原因,浏阳市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六分四,每户也就两三亩耕地,“说实话,如果光种这些地,有些人家连生存都保证不了。”

“而且,从意识上,对从事农业生产总是有歧视,即使自己本身就是农民,也是有早脱身就脱身。”浏阳当地有一种说法:“有本事的人去挣钱,没本事的才种田。”除了少数大户外,田间大多是老人、妇女在从事农业生产。

借土地流转走上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道路

尽管问题多多,但是杨厚波对粮食生产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未来两年的粮食生产和现在相比应该能有所提升。”

浏阳市已经开始要求农民必须种两季稻,不能休耕(这是抛荒的体面的说法),凡是不种第二季稻的必须算作抛荒。在龙伏镇人民政府给全镇农民的一封公开信中说明:“对种植早、晚稻的农户每亩补贴110.4元,种植中稻的农户每亩补贴100.4元;在6月15日之前没有种中季稻或其他经济作物的,将收回土地经营权。”

浏阳市还将农业和粮食生产纳入了奖罚兑现的范畴,市政府拿出100万专项资金设置了7个奖金,鼓励农业和粮食生产。对抛荒者一律收回耕地,重新发包,一律扣除农资补贴和粮食直补;对因工作不力导致抛荒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一律追究主要领导和乡镇各级工作人员的责任,并对抛荒严重的村每抛荒一亩扣除1000元的村工作经费。

篇6

通过观光旅游方面的实习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价值,在这个基础上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实习时间: 200XX年1月5日——200XX年4月5日

三、实习单位:云南昆明市盘龙区生态农业科技展示园

四、实习地点:昆明市盘龙区金殿麦冲村

五、实习内容和过程:

盘龙区生态农业科技展示园于XX年开工建设,投资规模1100万元,经过三年的建设,已成为我省一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生态环境美、观光休闲配套齐全,集农业科技、生产示范、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示范、商业贸易“六位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生态展示园。

盘龙区农业科技展示园于XX年10月27日全面完工并正式投入运营。园区建筑总面积为6172平方米。建有1600平方米的标准薄膜展销温室1栋,1548平方米的pc板瓜果园温室1栋,3024平方米的pc板生态餐厅1栋。园区集种植,观赏,餐饮,娱乐于一体,体现了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为市民的出游、亲和自然提供了新的场所。园区的 展示园占地35亩,分为采摘园区、示范观赏园区和休闲娱乐园区以及绿色超市四大功能。建园以来,大棚面积达17000平方米,已种植绿化苗木2万余株,50余个品种;观赏食用瓜果品种41个,特色蔬菜和野生蔬菜品种20个。今年引进了五彩番茄、迷你黄瓜、紫色苣菊、红珊瑚、火焰菜、苦苣等15个新品种。目前,已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130人,有力地推动了双龙旅游小镇建设工作。 盘龙区农业科技展示园的建成,为盘龙区贯彻落实昆明市发展都市战略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为双龙片区旅游小镇的发展开创了。

在园区里我主要负责接待来到这里的游客,而每天要接待的人数还是多的,经济效益更是可观的,功能更是多方面的:

1、经济生产功能,农业示范以农为本,是产业化发展的具体体现。

农业是我国必须要发展的产业,当今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拥有了知识,更需要物质上的满足,也就是温饱问题,我们要把农业搞好还是一件任重道远的话题。发展观我们要严格把握好,发展是硬道理。农业观光属于产业观光的一部分,是一种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消遣性生态旅游活动,利用规划地有利的自然条件通过规划设计建成各种活动场所,如风景游览、水面垂钓、鲜果采摘、狩猎捕捞、农村风俗体验等活动来吸引游客,带动城郊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行业,中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就明确了开发建设的基本方针。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建设旅游项目。这种开放的投资方针推动了中国旅游投资市场的活跃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特别是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总体上看,旅游业的投资环境呈不断优化的趋势。我们的园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示范传播功能,有现代农业高科技的示范,推广和传播职能。

说它具有示范性,是因为,在这里我们还有一个基地,在基地上,我们发展生产,种植养殖多样化,把我们的产品推出市场,在市场上把我们的名字打出去,通过产品来传播我们的旅游示范园。农产品的推广带动了我们经济上的发展,像那些无公害鸡蛋,走进了市场,进入了千家万户,它的名字已经走出了家门,很快传播开来,这一典型的例子足以说明了它的传播性。

3、观光休闲度假功能,是现代高科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补充手段。

观光休闲是此生态园的特点,现在人们都是紧张的忙碌着,快节奏的生活,把很多人都绷在了弦上。放松心情,这里是最好的选择,快节奏,把你我都累得无法呼吸,来到这里你就会有种进入了世外桃源的感觉,其实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而且,这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社会,应用高科技手段,更加完善环境,可以做到古代人做不到的事情,体现高科技的力量。 旅游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它不仅具有生产性的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被誉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以北京为例,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收入已达到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云南省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最佳结合,既符合本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自然的观光农业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据专家介绍,观光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就已形成产业规模,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生态观光农业园主要是以发展养殖、种植园为最主要的经营项目,养殖和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在养殖品种中,可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人人爱吃的动物及特色品种。种植项目应引进速生、抗病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产品。

4、科普教育功能,面向学生和市民的 学农的实践基地,也是休闲旅游区。

通过科普来体现农业的价值,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里,这也是园区的主要思想,因为园区的主题思想就是以“农业科技与生态旅游”为宗旨,突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组装和应用、示范,以体现其经济型。打造一个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的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品牌,并通过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景观,通过旅游载体,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有增强了示范辐射的功能。以此奠定农业旅游项目发展的基础,探索出一条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都市化、商品化的新路子,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该园区现新增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一栋,内设三个大会议室,约200㎡,一个小型会议室,20㎡,一次性可容纳340余人的会议室。园区可以长年无休的向公众开放,有开放式的草坪广场XX㎡,可举行较大型的各类户外活动,有意可容纳5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 示范园以展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蔬菜无土栽培技术(水培红薯,水培草莓,基质栽培番茄等)和种植展示特色瓜果蔬菜活体植株为特色。现已引进种植瓜果蔬菜品种84个,绿化树和花卉品种56个。示范园现有员工150人,其中项目管理人员12人,技术管理人员5人,本地失地农民20余人,下岗女工20余人,下岗女工和应届女大学毕业生79人,占公司总员工的50%。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在这里有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就业,示范园申请成为“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扬起了风帆。此公司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也看到了它的前景。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假。

六、总结与体会

我在这实习期间我担任科普导游工作。我每天面对的不再是学生,而是更多陌生的面孔,我渐渐的发现自己专业知识不熟悉,给他们、自己带来的困扰,但我来到这里也很开心。这里似乎有种神奇的魅力,在这里,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绿色,是希望的指示灯,是幸运的号码牌。看到这些植物我发现你对它说话时它是有感知的,虽然我不知道它的语言,但我也会用心去呵护,微笑每一天的对待他们,渐渐的我发现他们也在对我微笑。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生态园,更是许多许多生命孕育的地方,我每天与它们在一起,真的很有趣啊。这里有一个瓜果园里面有很多奇异的瓜果,比如:鹤首,你别说,它的形状和仙鹤还真有几分相似呢,还有黑子南瓜,顽皮小孩,胡须瓜,金童玉女,等等。生态园因为有了它而变得不一样了,它是一个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园区,来这里的游客大多数是昆明的市民,这里的交通并不很方便,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有个疑问,“为什么这里会被这么多的人所喜欢呢?”时间久了我才了解,它有它的可贵之处、特别之处。在这里你看不到尘事的喧嚣,这里的空气是新鲜的,天空是蓝色的,草儿是芬芳的,充满爱的味道。在这个瓜果园里它还设计了休息的地方,当游客们走累了的时候可以在瓜棚里休息,喝茶、聊天、打牌。这里还有冷饮,小吃之类的东西,就像是渡假村一样,在忙碌了一个星期之后,有一个这么宁静幽美的地方可以放松一下也是不错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工作的压力也在不断高涨,它就像弹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断一样,幸亏有这样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可以让忙碌的生活缓解一下。

篇7

关键词:生态需求 公共物品 政策需求 政府责任

农业的生态化回归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然而生态农业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市场无法体现其完整价值,其功能拓展必然受阻,由此产生了对政府政策的需求及政府责任问题。

社会需求的演进与农业功能的拓展

一般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弱化,而其非经济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则不断强化。

(一)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生态需求已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需求,这是农业生态功能拓展及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人口的迅猛增加,人类消费的极大增长,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日益扩大。而这种需求的实现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之上的,使现代经济社会出现资源短缺乃至濒临枯竭;同时人类又将自己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还给自然界,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吸收和净化能力的限度,使现代经济社会出现环境污染乃至环境危机:这两种生态现象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正在急剧增长,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人的基本需求。

另外,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过程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智力劳动为主。这种变化虽然相对减少了人体筋肉的能量消耗,却增加了劳动者神经能量的消耗,而这种消耗的补偿不仅要丰富多样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且还要有优美健全的生态环境,人们越来越需要同作为体力和智力恢复与发展源泉的生物界交往,人们对安静休息、愉快旅游和接触大自然的需要就大为增长。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实际上生活在一种脱离自然环境而过分依赖人造的生活环境中,这种倾向对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发展很不利。因此,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良好生态文化环境,已比以往历史时期更加重要。

(二)从农业自身发展的历史分析

从农业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功能的拓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农业阶段,集中解决丰衣足食问题,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维系了几千年农业社会“低水平均衡”的稳定和延续。二是工业化农业阶段,以发财致富为优先目标,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二战以后,西方技术先进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现代化农业大量投入以化肥、农药、机械和动力为代表的能物资源,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农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现代农业尽管带来了一段虚假繁荣,也逐渐暴露出诸多缺点和弊端,能源危机、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虫草猖撅,成为难于解决的问题(郭文韬、曹隆恭、宋湛庆,1983)。三是后工业化农业阶段,重视蓝天碧水和食物安全,以生态效益为核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世界各国已承诺共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消除工业化农业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态需求是随着现代生产力一起发展起来的,它已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需求。由于生态需求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需要,是对现代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和生态健全的优美环境的一种依赖和渴求(刘思华,1988)。甚至,现代人自身消耗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比他们的经济活动消耗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更为重要,因此,生态需求的满足成为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一趋势正说明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生态农业的公共产品特性与外部性

公共物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效用上的非分割性、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服务)的特征。非排他性是指,如果一种物品被提供,就无法阻止或很难阻止消费者的无偿消费。非竞争性是指公共物品的边际消费成本为零(科诺里、曼洛,2003)。从理性人假设和私人出于成本与收益的考量来看,公共物品难以避免坐享其成的“搭便车”现象,因而公共物品很难由私人提供,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功能为核心,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它除了提品要素、就业保障之外,更强调对国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水资源涵养、土壤保护、净化水质和空气质量、提供自然景观和避难场所、循环利用能源和资源等。同时,生态农业具有更加明显的社会功能,如消除社会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保持社会的创造性、多样性、稳定性和永续性;提供社会交流和身心娱乐的休闲空间,感受劳动的创造性,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以及人性回归的体验等。这些产品在性质上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其消费和使用上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由于生态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而基于农业的价值具有综合性、多元性,市场无法体现其完整价值。生态农业具有准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无法通过市场形成合理价格。特别是其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市场制度中其产权无法界定,因此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被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来使用,产权上的非排他性导致严重的“搭便车”行为。同时交易上存在的非市场性,也使其无法在一定价格上对其进行交易,甚至成为免费产品(生态效益、文化效益),造成这些非经济功能衰退、甚至枯竭(杨培源,2010)。生态农业的公共物品特征使功能拓展不可能通过市场调节达到和谐,由此产生了对外部政策的需求和依赖,这为政府介入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

篇8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补偿标准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19

Suggestions and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of Hebei Province

HAN Xi, WANG Jian, ZHOU J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Hebei 07100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survey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in Hebei province,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suggestion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The figures of survey showed that current compensation mode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was still very not perfect. It not only brought great pressure to the government, insurance companies after disaster, and it affected farmers' basic living problems, influents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Therefore, it wa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agricul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problem systematically, and we should find out the various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and finally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th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compensation standard

1 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现状分析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为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和谐社会生态的途径。基于此,笔者设计了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问卷,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1份,有效率为96.2%。此次调查范围广,河北省11个地区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样本分布;调查对象广泛,能较好地反映出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现状,问卷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制约河北省农民生产的自然风险种类较多,具体而言,由气候异常产生的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与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旱灾、水害尤甚;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较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生态灾害;由环境污染带来的环境灾害正逐渐成为农民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灾种;地质灾害对河北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制约河北省农业生产的因素除了自然因素还有人为因素与之交织。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大面积的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了“经济社会落后――破坏性开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经济社会落后”的恶性循环,造成了河北省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随着河北省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镇建设挤占耕地现象十分严重,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等,也加剧了自然灾害暴发的频度、范围和强度。

正因为河北省存在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影响的灾害,对农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必须对农户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补偿。调查中发现,农户认为应该补偿的主要领域如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农户认为政府补偿的领域大部分在土壤(61.09%),农户主要以耕作为主,所以希望政府在之前给予补贴,在受灾之后通过政府财政、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途径得到一些补偿。从目前河北省实施的生态环境补偿相关政策来看,很多都是短期性的,缺乏一种持续和有效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和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2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宣传不到位

许多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这个概念还不熟悉、不了解,在调查中关于“您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很了解的农户有25户,占调查农户的5.19%,一般了解的农户有239户,占调查农户的49.59%,不了解的农户有218户,占调查农户的45.23%。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一般了解和不了解的比例均未达到50%,这就表明现在了解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农户存在但是数量还不大,说明政府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宣传力度和补偿力度不够大,以至于农户对这个概念不了解。

在“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意愿”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强烈”的农户占27.18%,“比较强烈”的农户占28.01%,“一般”的农户占32.99%,“不大强烈”的农户占8.51%,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没感觉”的占3.32%。如图1。

由图1可见,居于首位的是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意愿“一般”,其次是“比较强烈”,然后是“很强烈”,可见政府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宣传力度不大,大家没有看到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益处。因此,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政策宣传与农民的意愿是息息相关的。

2.2 农业生态环境的补偿力度不到位

在“是否享受过政府的农业生态环境补贴”的调查中发现,认为接受到农业生态环境补贴的农户占到了20.68%,没有接受到农业生态环境补贴的农户占50.00%,不知道的农户占29.32%,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力度不到位,甚至有29.32%的农户不知道农业生态环境补贴的存在,没有接受到补贴的农户竟然占到一半,可见政府应该加大宏观调控,加大补偿的力度和规模。

在“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互助补偿的作用”的调查中发现,认为没有作用的农户占到了10.60%,认为有一定作用、作用一般和有作用的农户分别占30.15%、30.56%、20.17%,认为作用很大的农户占8.52%,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没有作用”和“一般”大约占到一半比例,可见,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互助补偿的作用有待于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补偿力度不到位这种状况应该改善。

2.3 基层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意识淡薄

农户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意识淡薄,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必要性调查中也发现,认为有必要的59.58%,认为还可以的占31.46%,认为没有必要的占2.50%,不清楚的占6.46%,这表明虽然多于半数的人认为很有必要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补偿,但是意识还是较为淡薄的。

2.4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尚未完善

在“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减少生产成本方面”的调查中,认为“没有好处”的农户占7.71%,认为“好处很少”的农户占18.33%,认为“好处一般”的农户占47.50%,认为“好处较大”的占20.42%,认为“好处很大”的占6.04%,这表明少于半数的人认为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减少生产成本方面好处较大或者很大,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尚未完善,在这种未完善的机制下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在某种情况下,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能节约生产成本,给农户带来效益的提高。

在“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提高农业产量方面”的调查中,认为“没有好处”的农户占11.92%,认为“好处很少”的农户占16.95%,认为“好处一般”的农户占40.79%,认为“好处较大”的占24.27%,认为“好处很大”的占6.07%,这表明多于半数的人认为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提高农业产量方面好处一般、很少或者没有好处,这就表明这种补偿机制在提高产量方面作用不是很大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要完善。

2.5 农户得到过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形式单一

调查中发现,农户接受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形式较为单一,接受政府补贴的农户有278人次,占62.61%;得到种植业灾害保险的农户有72人次,占16.22%;得到养殖业灾害保险的农户仅有19人次,占4.28%;接受政府征地补偿的农户有63人次,占14.19%;接受企业污染补贴的农户有12人次,占12%。这表明现在农业生态环境的补偿主要是政府的财政补贴,其他的补偿形式比例较小。

此外,农户得到过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补偿标准过低。调查中发现,对补偿服务非常满意的占2.34%,满意的占23.57%,一般的占38.85%,不满意的占29.94%,非常不满意的占5.31%。对补偿方式非常满意的占3.19%,满意的占22.13%,一般的占48.72%,不满意的占21.28%,非常不满意的占4.68%。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河北省农户得到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标准过低,满意度不高。

3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对策建议

3.1 积极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整体框架

鉴于现行生态环境补偿政策不完整,还没有一项真正以生态补偿为目的的政策设计,要有效地克服部门分割引起的矛盾和脱节,真正对环境降压,可以建立生态补偿整体框架,通过上级对下级、国家对地方的纵向公益补偿,区域之间、上下游之间横向利益补偿和对资源要素管理进行部门补偿等3种方式,制定相关政策,以便为地方生态补偿进行导向,逐步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生态补偿。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地方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政策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应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进行整体考虑。

3.2 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标准

河北省在补偿标准的制定上,没有能充分考虑农民、牧民、企业团体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意愿和希望,造成补偿的标准过低,如果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生态补偿机制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另外,资金使用未完全体现生态补偿。因此,要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标准。

3.3 形成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的资金格局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投融资体制,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又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的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渠道,形成多方并举,合力推进。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3.4 积极探索有效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践模式

河北省政府应该在辖区范围内进行适度的探索。当然,这些探索成功的一个前提是有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应通过农业生态补偿立法,将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补偿方式以及补偿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促使农业生态补偿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以适应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需要。根据制定好的法律和政策,积极探索适合河北省的有效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践模式。

4 小 结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笔者从政府角度、企业角度以及农户自身角度3个方面提出解决河北农业生态环境补偿问题的对策建议。这就要求我们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宣传、积极建立生态补偿整体框架、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格局,另外,农户的文化水平越高、风险规避意识越强、政府的支持如给予补贴、给予优惠政策等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发展。加快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永平.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政策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8):21-23.

[2] 孔凡斌.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实践与研究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07(10):59-62.

[3] 程宇光.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若干问题探析[J].生态环境,2010(6):148-151.

[4] 梁丽娟,葛颜祥.关于我国构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思考[J] .软科学,2006(4):45-47.

[5] 万军,张惠远,王金南,等.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2005(2):33-36.

[6] 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等.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J].资源科学,2006(4):28-30.

[7] 马定渭,邹冬生,喻夜兰,等.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与恢复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8.

[8] 牛桂敏.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探讨[J].上海环统科学, 2006(2):55-58.

篇9

关键词:菏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总的看,我市对新农村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进一步丰富,采取的措施更加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全力搞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开工建设生态文明村237个,2011年底完成主体工程的达到111个,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有26个。目前全市完成了村镇体系规划,今年初步建成的300个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村都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了规划设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有很多成功的模式。我市农村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178.06亿元,增长3.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 890元,增长23.9%。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到117.22亿斤,实现了连续八年增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90家,比去年增加4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90亿元,同比增长11.2%。

一、我市人口和地理位置基本情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京九铁路与新欧亚大陆桥在此十字交汇,现在已成为我国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虽然交通发展给人们出行和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对社会管理也增加难度。我市人口91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10;土地总面积12 239平方公里,南北最长距离157公里,东西最宽距离140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8%。

二、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有以下因素影响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对推进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还缺乏积极性、稳妥性;对示范村的培育力度不够,采取的形式,多种渠道培育试点村还需要加强。对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还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确保真正达到标准。对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村,还需抓紧做好“四通”、“五化”等工作,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农民早日入住。对开工建设的村,要切实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抓好工作建设质量,尽快建成生态文明村。

(二)资金投入力度相对不够。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难点在于资金不足,要想深入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就必须切实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为此,在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重点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土地金融政策,土地复垦政策,土地挂钩试点政策,开发区建设政策,农村住房改造政策,改水、改气、农村医院、学校、道路等方面的政策资金,特别是充分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集中向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尤其是重点村镇倾斜,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确定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如村村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四通”工程、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等,相对达不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所以,要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达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还需要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已建成的生态文明乡村,强化后续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日常保洁队伍,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重视。

(四)农村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虽然2011年9月份以来,我市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但全市清理“粪堆、土堆、柴草堆、垃圾堆”等,相对达不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对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农村“脏乱差”现象的根本改变还有一定距离。

(五)工作督导调度力度相对不够,详细了解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进展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还需加大工作力度,完成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六)个别地方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标准不高。如和潍坊寿光市,滨州博兴县、滨城区,德州平原县、齐河县等地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

(七)农民对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自觉行动不够。同时,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制度规范广大农民群众的行为,农村文明风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乡村两级干部有的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闻不问,有的对发生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持有推脱的态度,不积极进行处理和解决,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影响了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发展。

三、加快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篇10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对策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在充分利用具有地区特色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为目的,把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高效产业,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旅游的现实意义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作为基础进而发展的,这样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有效转变,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合理的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能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海南生态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

(一)地理资源优势。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属于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森林覆盖率超过50%,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而且拥有很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海南的空气、水质都非常优良,这些都是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的独特的自然基础。

(二)人文资源优势。海南是38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饮食文化,而且还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这些都是开发生态农业旅游所独具的优势。

(三)客源优势。海南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目前来说是重要的热带海岛型休闲度假胜地,吸引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形成一个强大的客流主体,这都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客流基础。

(四)政策优势。2010年1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而且“七五”计划已把海南列为全国七个旅游重点城市之一,海南省也制定了《海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建立了相关的指标体系,并启动了“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的文明生态活动,这都能更好的规范生态农业旅游的合理开发。

三.海南生态农业旅游的不利因素

(一)海南的生态农业旅游业起步较晚,与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很不相符,加上没有相配套的扶植措施,导致政策措施力度不够,缺乏整体的规划性和项目的计划性,开发中缺少资金支持,发展动力严重缺乏。

(二)很多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突破传统旅游模式的观念,意识不到生态农业旅游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三)缺乏生态农业旅游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大部分从业人员根本没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而且在进行宣传教育的任务上,缺乏自然生态和环保意识的知识培训,使整体的服务质量下降。

(四)生态农业旅游内容单调,缺乏自主创新、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旅游项目,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失去了本身的特色资源优势。

(五)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备,交通环境的不便利仍然严重制约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四.海南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对策

(一)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保持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性

省委省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配套扶植措施,政府主导大局,结合地区的实际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把生态农业旅游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来抓,上下级积极沟通和协调,下级主动积极的汇报工作,上级也要定期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并努力吸引民营和私营企业主进行投资,增强雄厚的资金基础。

(二)建立海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相关监督机制

建立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由专业的专家和学者及部门领导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对旅游开发的组织实施和审查监督,适时组织和开展调研活动,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的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旅游业专业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生态农业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需要高级的专业人才队伍来进行操作执行,加强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已经成为生态农业旅游业开展的重点,要把生态旅游列入高等院校的专业中,对相关的人员要进行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强化培养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整合旅游资源,突破单调的旅游结构

要积极迎合游客的消费心理和需求,请专家进行开发模式的设计和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和品质高端的旅游模式,深入挖掘生态农业的文化内涵,着力加强民俗文化、田园文化、饮食文化的高度整合,合理优化旅游资源的配置,提升旅游项目的综合功能,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胜地。

(五)完善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就目前来看,交通设施是急需解决的一个薄弱环节,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便捷的交通要道,适当的增加观景设施,比如观景平台、登山台阶和登山步行道等,改善“食—宿—行—购—娱”的基本旅游要素,保障各方面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具有很乐观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对于具有自然优势资源的海南来说,这无疑是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回归自然的强烈渴望,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了强大的客流资源,增强了生态建设进程的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1] 谢雨萍. 略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J]. 商场现代化. 2008.(09) .

[2] 林煌. 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生态旅游的发展[J]. 管理观察. 200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