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印刷方式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印刷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职业教育教材的出版呈现个性化、碎片化的趋势,这与全球出版业的现状极其吻合。职教教材出版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品种多、印数少的个性化特点?显然摆脱传统印刷的模式,选择按需印刷是必经之路。本文以江苏凤凰职教出版中心的职教教材印刷为例,试从印刷成本的角度分析职教教材按需印刷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个性化;按需印刷;成本;分析
一、全球图书出版趋势及职教教材出版现状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冲击下,出版业呈现明显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大有被数字出版取而代之的倾向。有关研究统计数据显示,受数字化浪潮等因素的影响,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2013年图书销售额呈持续下降趋势,较上一年度下降2%——10%不等。另据美国佩斯大学的资料:全球纸媒体新书品种不断增长,销售册数急速下降,退货率在30%左右,整体呈现碎片化的趋势。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强有力的引导和扶持下,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逐年增长。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2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1390万人。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的出版具有庞大的市场。江苏凤凰传媒集团于2010年专门成立了职教出版中心,致力于职教教材的出版业务。
由于职业教育涉及的专业门类广、课程门数多,地域性强,专业学科分类细。因此,职教教材品种多但需求量不高。根据2011年江苏凤凰职教出版中心的职教图书印制量统计:11%的图书印量为500—1000册,14%的图书印量为1000—2500册,66%的图书印量为2500—5000册(9%的图书印量为500—5000册以外的册数范围,暂不统计)。从江苏凤凰职教出版中心的纸媒出版现状和全球图书出版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纸媒图书出版与全球图书出版特点相似,呈现品种多、印数少、个性化的出版趋势。
二、按需印刷的内涵及其在图书出版领域的优势
1.按需印刷的内涵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简称POD)是指按照用户的需求,直接将其所需资料数据文件进行数字印刷、装订成纸本图书的印刷方式。在传统出版方式及传统印刷技术环境下,图书出版印刷一般是先确定印数,然后通过制版、印刷、装订等工艺成批印制。按需印刷则是先将书稿以数字形式存储,当有客户订购纸质图书时再利用数字印刷设备直接印刷数字化的图书内容,省去了传统批量印刷所必需的制版等工序。按需印刷的图书是一本本印的,印数可以随机确定,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将数字化的图书内容数据传输到异地印刷。2.按需印刷在图书出版领域的优势相比传统印刷繁杂的制版等工序,按需印刷在图书出版领域具有以下优势:(1)印刷时不出片、不制版,直接输出数据,不受时间的限制,可满足即时成书要求;(2)产品内容数据可变,能满足读者个性需求;(3)按需付印,没有资金风险,可实现零库存;(4)不受印量限制,可根据客户需要,做到一本起印,甚至一张起印,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按需印刷颠覆了传统出版生产环节与发行环节难以准确对接的矛盾,让印制与发行两个环节高度结合,将销售提到印刷之前,有了订单才开始生产。这样的出版流程有效地解决了库存积压问题,并让退货的物流成本降至最低,甚至可以实现零库存,大大减少了每年由于修订而需要报废的图书数量。
三、教材按需印刷印制成本平衡点分析
职教教材是选用品种少、印数大、库存高的传统印刷方式,还是品种多、印数少、库存低的按需印刷方式,值得我们深思。显然,印制成本的高低是我们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下文以正度16开本、15个印张、正文60克书写纸、单色印刷、封面200克铜版纸、彩色印刷的职业专业课教材为例,测算传统印刷与按需印刷各自的印制成本。从表1、表2数据来看,当印数为734册时传统印刷成本7876元,与按需印刷印制成本7873元持平,可视为两者的平衡点。当印数高于734册时传统印刷成本明显低于按需印刷成本;当印数低于734册时,按需印刷印制成本明显低于传统印刷印制成本。目前,职教教材大多印数为1000册左右,因各专业的生源有限,这1000册教材一般需要经过2年左右的消化期。
若采用按需印刷,每个品种先印500册,比起传统印刷一次印制1000册,单品种可少投入资金3326元。这只是单纯的印制成本,20%的退货、10%的客户欠款、8%的仓储费等还没计算在内。如果用计算图书出版总成本的方法来核算,即计算仓库租用费、退货占用人工费、退货图书破损率、印刷用纸总成本所占用资金成本费等,这样核算的传统印刷总成本将会远远高于按需数字印刷总成本。以江苏凤凰职教出版中心一年出版400个专业教材品种为例,原需投入347多万元(400个品种,每个品种印制费8688元)的印制资金,现只需投入215万元(400个品种,每个品种的按需印制费5362元),释放的132万元资金又可投入246种职教教材的印制。从成本分析来看,采取按需印刷方式,职教教材的出版可进入资金的良性循环。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对于纸质教材的出版,传统印刷与按需印刷有各自的优势。品种多、印数少、个性化这些需求因素长期困扰着职业教育教材的出版,按需印刷技术的出现,不啻为印刷业的一次革命。职教教材印刷是选用传统印刷还是按需印刷?关键取决于传统印刷与按需印刷的印制成本平衡点,印量高于成本平衡点的选择传统印刷比较经济,反之,则应选择按需印刷。
篇2
关键词:按需出版;学术出版网;绿洲
一、按需出版,众望所归
按需出版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数码印刷和网络技术,将出版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需要时直接印刷成书,省去制版等中间环节,真正做到一册起印,即需即印。按需出版作为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近些年在发达国家发展迅速,早在1997年,美国就创立了第一家Lightning sources公司,最先使用IBM 技术按需印刷,随后德、日、英等国也纷纷开展此类业务。
2004年4月,我国的知识产权出版社引进富士施乐DocuTech 6180和Docucolor 2060等数码印刷系统,率先开展国内按需出版业务。之后,石油工业出版社引进中国首台NexPress 2100彩色数码印刷机和DM9110黑白数码印刷机。2009年江苏凤凰数码印务有限公司在南京成立,也开始尝试按需印刷。
目前,全球出版行业呈现出图书出版品种日益增加,起印量减少,个性化图书、专著、样书等按需印刷要求日益增多的趋势。按照传统的出版、印刷方式,单位出版成本与批量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小批量出书成本居高不下,短版书的制作成本很高。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出版社和作者长期面临出书难、发表难以及版权增值难的问题;同时,先印后销的模式又使出版社难以准确把握印量,导致大量图书库存、滞销或小批缺货而又无法及时加印。据统计,我国每年出版图书十余万种,其中有55%左右的图书在出版后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其中短版图书中包括难以大量销售的学术著作、专业教材、信息资料、艺术作品、古籍、回忆录等,这些图书更多地发挥着图书出版在文化积累、文明传承和知识推广方面的功能,另外,正在流失的断版书中包含着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科技成果,对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时,按需出版的优势就显而易见了,按需出版通过全程数字技术优化出版流程,以其灵活性、即时性和可定制性大大降低了边际成本,缩短了出版时间,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速度,提高了版权应用价值。既可实现小批量甚至一本起印,又可实现全新的“先销售后印刷”经营模式,使出版印刷做到“零库存”。同时,按需出版以电子数据库替代实物库存,能够减少或避免出版物的库存和浪费,降低印刷过程中的能耗,是一种绿色的出版方式。另外,按需出版还可以远程传输数据,异地制作图书,减少了运输邮寄等费用。
二、国内发展,局限凸显
虽然早在几年前国内就提出了按需出版的概念,业内人士对这一出版方式的发展也非常看好,但是真正成功的案例和大规模的应用还不多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按需出版目前还不适合所有图书,尤其是畅销书,畅销书需要在第一时间铺向大量市场以防盗版,对于这些大批量的图书,按需出版方式因其高成本显然不合适。
(2)虽然目前我国个人出书需求非常旺盛,但个人要想出书,复杂的出版程序和较高的印刷费用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这使得很多个人出书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按需出版的发展。
(3)国外的按需出版都是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像美国的学术团体联合会成立了一个在线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准确搜索需要的图书内容,可以选择一本书,图书的部分章节甚至将几本图书的部分章节集合起来,再经由按需印刷完成图书的印刷。而我国的数字化处理能力还不能与国外相比,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因此没有形成规模。如果我国的按需出版再不及时启动的话,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要想将按需出版发展起来,就要先从出版种类中选择最适合按需出版的图书做起,因此学术类图书是“不二人选”。一方面,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研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从事和参与学术研究的人员和科研机构剧增,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虽然学术出版机构蓬勃发展,但传统学术文献出版仍跟不上学术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步伐。另一方面,传统文献学术出版存在成本高、周期长、印数少、发行难、传播缓慢、易亏损等问题,导致不少作者和研究者为此花费巨大,但还出现“自费出版、自我欣赏”的尴尬。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术信息传播和版权使用的效率。而按需出版却可避开传统出版中的印刷、发行等最受外部条件限制的过程,没有物流和库存,就可降低出版成本,成本降下来的同时意味着学术文献的传播和影响范围会扩大,从而使得知识资源形成更大范围的传播,对于作者来说其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对于读者或知识需求者来说好处更是不言而喻的。
三、学术出版网,按需新方向
按需出版以学术类图书为起点的方向确定后,除了要有先进的印刷设备,按需出版更要与网络出版相结合。按需出版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出版,只有网络出版更加成熟才能使按需出版的市场更加广阔。2011年南方出版社创办的学术出版网(wordbook)就是专门适合按需出版的网络平台。
篇3
关键词:电子图书 版权保护 出版模式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42-01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电子图书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宣传模式,但是,从电子图书整体数量和质量上来看,仍旧不能满足大规模的中国网民需要。究其原因在于电子图书出版模式不清晰和盗版电子图书市场过大。因此,要保证电子图书质量,提高电子图书供应量,必须更新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强化数字版权保护。
1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研究
1.1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现状分析
电子图书是一种以数字形态存储,通过计算机网络、终端设备以及相关电子设备,实现对信息的存储、管理、传递的出版物。电子图书出版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活动,其涉及到电子图书的生产、、运行以及信息服务各个环节,并在市场、政府、社会等多方参与下,实现图书的知识价值和人文价值。就我国电子图书出版模式来看,由于我国数字出版处于起始阶段,这方面的研究很不成熟,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差距。如美国形成了专门性出版机构、对应的技术提供商和硬件生产商以及专门的电子图书销售平台和服务平台;而我国电子图书产业链结构并不清晰,市场内部分工不明确,大多电子图书出版仍停留在初始阶段,这就不利于实现电子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现阶段,电子图书出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1 集中面向图书馆的模式
B2B商业模式是该模式常用的模式。如Net-Library公司与美国多家出版社合作,向全球多家图书馆提供专门性的服务,其中包括很多世界名牌大学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将电子图书购买,在购买过程中,图书馆可以确定购买哪一本书及其复本量;购买后,向读者提供专门网页,读者通过访问指定网页实现阅读和学习,但是一个复本在同一时间只能提供给一个读者。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将图书借出或是归还,若超出规定时间未归还,系统将会自动还书,若读者需要继续阅读且在这一时间内并无其他读者,则可再借。
1.1.2 提供个人服务模式
B2C模式是该模式的典型。如Overdrive公司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到公司网站上选择相应的电子图书,通过信用卡付费后,获得相应电子图书的阅读权,并在指定的设备上进行阅读。
1.1.3 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面向图书馆和个人提供电子借阅服务,如Overdrive公司和Libwise公司。Overdrive公司在2002年推出面向图书馆的模式,并采用Adobe C ontent Server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系统;Libwise公司采用专利技术来支持复本控制模式。
从我国电子图书出版来看,电子图书出版产业取得了重要成就。如方正阿帕比电子图书系统能够同时实现个人服务和图书馆服务,并按电子图书数量来销售电子书。鉴于方正集团该模式的优越性,很多出版方与其合作,出版的正版电子图书数量高达20多万种。
1.2 更新电子图书出版模式的途径
1.2.1 按需印刷
按需印刷模式是出版社按照用户所需的资料及其数量进行数码印刷、装订的出版模式。由于按需印刷在读者购买图书后由快印店进行印刷,因此此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而且能够实现零库存、即时出版以及个性化印刷。
按需印刷模式具有自身优势,也存在一些隐在问题。其一,电子图书文件保护。按需印刷是在互联网交易后,由快印店根据购买者要求进行印刷,因此,必须要求数码快印店必须在授权后进行拷贝,未经授权,不能进行随意拷贝,印刷数量必须符合规定或是要求,以便于实现出版社结算。其二,由于按需印刷涉及到接受订单、读者购买、网上交易、图书印刷等环节,其工作程序较多,因此,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使数码机能够直接输出装订好、且符合出版社要求的图书。
1.2.2 即时发行
电子图书即时发行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其要求实现电子图书出版、版权保护、发行、网络销售以及信息服务各环节相链接。电子图书从策划到销售,直至读者阅读,需要经历多种工序,每种工序内部都存在不稳定因素,这就容易造成电子图书出版的版权受损,因此,要实现电子图书即时发行,首先要保证电子图书安全运行。
2 电子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
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电子图书出版安全性是出版商重点关注的问题,实现版权保护,促使正版电子图书发行和运营,是出版业经营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法律、技术、协议等各种方式,来实现电子图书出版的版权维护。
2.1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实现电子图书版权维护的重要方式,如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要推行正版图书和保护创作、著作权,如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对数字化作品的出版版权进行规定;这些法律的规定和实施,为电子图书正版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
2.2 采用技术措施
技术保护是面向电子图书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不仅能够实现电子图书版权保护,而且能够维护电子图书安全性。现阶段主要采用许可认证、加密、数字水印等权限设置的方式实现版权保护。现代很多计算机公司以及相关研究机构都着力于开发数字权利保护系统,并提出了有效的实施方案,如微软的WMRM,苹果的iTunes等。
2.3 开放许可授权协议
在20世纪90年代就采用许可授权协议的方式,进行电子图书版权保护,影响较大的项目有意大利的GNUtemberg,中国的OCW联盟,日本的Aozora Bunko等。
3 结语
电子图书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产物,是数字出版的重要形式,其不仅实现了无纸张出版,降低了出版费用,而且要求资源供应商、营销商、印刷行业等相关行业合作,要求图书设计、出版、销售、服务等环节链接;要实现电子图书出版业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其运营模式,并对电子图书的出版版权进行保护,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出版行业转型,促使电子出版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河,杨洋.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著作权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
[2] 余平,祝智庭.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与访问许可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4).
篇4
【关键词】出版单位 图书印制 印制成本 合理控制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且同时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但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图书出版的利润大大的减少,而图书出版的利润将对出版社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加强对图书印制成本的控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降低图书印制的材料费
一般情况下,纸张是图书的基本载体,所以在合理控制图书印制成本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和节约纸张。所以在控制图书印制成本时首先要选择合理的纸张。第一是要选择合适的用纸品种,从读者对象、纸张性能、质量要求及出版意向等多个角度出发,统筹考虑,禁止一味地追求奢华;第二是要在印制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提高纸张的利用率,例如在满足美学的原则下通过版式设计来扩大纸张的字容量,进而有效地提高纸张的利用率;第三点则是要选择最合理的采购及储存方案来确定纸张的质量及纸张的储存方式,尽可能减少纸张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其次,在控制图书印制成本时也要尽可能的减少附件,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勒口、藏书票、函套、书签带、腰封、护封、衬页等的使用。再次,在控制图书印制成本时也要尽可能的减少工艺,在印制图书时要少做精装本,多做平装本,由于特种装帧工艺材料及特种印刷资料的价格较为昂贵,所以印制图书时会大大的增加图书印制成本的开支,且过度的使用这些昂贵的材料,会降低图书的美感,并且降低图书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在印制图书时也选择合适的工艺及材料会有效地提高图示的印制品质及增强图书的美感度,进而有效地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最后则是在选择图书印制的设计方案时要从经济性、适应性等多方面考虑,在出版图书时图书编辑要从图书的纸张、版式等多角度做出图书印制的最终决策。此外,图书印制的整体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详细的了解纸张的装帧材料的价格、纸张装帧材料的性能、印制工价及印制工艺等,从而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节约图书印制成本。
二、科学决策,降低印制费
目前,我国的印刷行业的规矩是不足千册的图书按千册收费。通常情况下,随着印数的增大,平均成本将有所降低且利润将有所提升。所以如果在图书销量好的情况下,一次性印数越多则图书的印制成本将会节约更多。但是如果盲目的增加的图书的印数,图书的销售状况滞销,这就会导致仓储资源及流动资金等遭受到意外的浪费。所以在图书印制的过程中要合理的控制图书的印数,对于初版书而言,一定要在出版图书之前对图书的销售潜力及销售情况做详细的调研,从而保证初版书的印数效益最大化。
三、采用高科技,降低制版费
在传统图书的制版过程中主要是先出胶片,之后再进行拼版,然后才进行制版晒版。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今的图书制版过程中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CTP技术(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随着这项技术在图书制版中的使用可以省去胶片曝光、胶片冲洗及拼版晒版等传统工序,也可以减少胶片、冲洗化学品、晒版机等材料的使用,在节约制版费用的同时也加快了制版的速度及提高了图书制版的质量。
四、选择合理的重印、再版时机
在对图书做出重印、再版的决策时要精确深入地了解图书的实际销售状况。所以,在决策之前相关人员要对图书的潜在销售能力、同种类书销售情况、市场饱和度、读者反映、图书当前销售情况及图书的覆盖率等做详细的市场调查,从而保证自身掌握信息的准确及时性。此外,在进行市场调研时要加强对基层书店重视程度,详细的了解基层书店中图书的销售速度及销售状况,在进行决策图书重印、再版的印数时要保证不亏损。
五、采用数字化印刷技术,按需印刷
在解决印量较少且印刷成本较高的学术类图书时主要是采用数字化印刷技术及按需印刷。数字化印刷技术主要是指在图书印刷之前不需要进行印版、装版,只需要在印刷之前提供图书的电子档就能够直接印刷或直接制作印版的印刷技术。采用数字化印刷技术的印刷机是实现数字化印刷的前提。现阶段,我国当前的图书市场具有个性化、按需、及时、短板等特点,而数字化印刷机的特点则是印数周期短、随时印刷、印刷工序少,它与当前的图书市场相吻合,所以在图书印制时才有数字化印刷机能够有效地控制出本社的图书库存,减少图书的积压情况。
六、采用新型的数字化出版技术
采用新型的数字化出版技术就是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采用数字化的储存形式,在图书印制的过程中将图书中的所有信息按照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储存在磁盘、光盘等介质中。在进行处理和接收图书信息时则是利用手机、计算机或者是其他终端设备。数字化出版技术主要强调了读者学习形态、阅读消费、图书传播载体、图书印制运作流程、图书生产模式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数字化出版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印制图书时不需要走印制工序,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图书内容的载体,从而节约了图书印制的成本。
总而言之,如何在提高图书印制质量以及缩短图书出版周期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图书的印刷成本是值得当代每一个出版单位及印刷厂家深思的问题。所以,出版社应该加强对图书印制成本的合理控制,从而为广大群众提供经济实用、质量过关的图书。同时相关的图书印制管理人员在印制图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最大努力来降低图书的印制成本,为图书出版的每一个过程把关,实现图书印制成本全过程的合理控制。
参考文献:
[1]商务出版社副社长崔笏. 合理控制印制成本是保障图书印制质量的关键[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11-07.
[2]赵艳霞. 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应用策略研究[D].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
篇5
色出版,世界在行动
2000年,色和平组织在加拿大首先发起了图书项目,呼吁作家和出版社使用森林友好型纸张印刷书本。所谓森林友好型纸张,就是指再生纸、通过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的纸张,以及达到污染排放标准的草浆纸。此后,欧美国家纷纷投身于色出版之中。在众多的组织中,美国色出版倡议协会(Green Press Initiative)最为出名,协会的总目标是在2011年将可再生纸的平均使用量从5%增加到30%。此外,他们还号召出版商,印刷商等书业机构参加该倡议。加拿大已经有100多家出版社承诺只使用再生纸或FSC认证的纸张;英国有60%的出版社做出了同样的承诺,在西班牙,则有70万本书使用了再生纸或FSC认证的纸张印刷。除了专门的组织以及出版商之外,世界上的一些著名作家们也力挺色出版。由于作者和出版商的共同选择,《哈利•波特》由最消耗纸的书变成了有史以来最色的书。
由此看来,国外色出版已初具规模,分析其原因有两点。首先是有色出版理念作为支撑。美国色出版倡议协会发言人TysonMiller称,只有出版社普遍接受了色出版理念,尤其是得到出版社最高决策人的认可,色出版才会真正得以推广。截至2011年6月,已有100多家出版公司签名参加色出版倡议,其中不乏西蒙&舒斯特这样的大型出版机构。其次,还要有色印刷技术作为保障。在美国,汤普森-朔印刷公司(Thompson-Shore)是第一家加入色出版倡议协会的印刷商,他承诺保护环境并为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负责。作为印刷业大国,德国工业协会在2010年初,已经将能耗计量指导方针作为德国出版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的标准。在前不久闭幕的英国国际印刷展览会上,不论是海德堡等传统印刷企业,还是OKI、富士施乐等数码印刷企业,都纷纷提倡色印刷。
色出版,中国在行动
在中国,相当多的老百姓都有参与废纸回收买卖的好习惯。这些废纸回收后可以经过再加工而继续使用,这种回收再生纸大部分是用在报纸上,而图书的色出版,则是在2008年色和平组织把“爱书人•爱森林”项目带到中国时才开始。此后,我国开始了探索色出版的道路。
2008年8月,弘文馆推出了100%再生纸印刷的图书《阿米》,这是国内第一本色图书。此后。我国色印刷不断发展。2010年9月17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与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北京签署了《实施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色印刷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从2011年开始,我国部分中小学教材将进行色印刷,争取3年内实现全部色印刷。2011年3月2日,我国首个色印刷环保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颁布。据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统计,已经有首批326家企业开始申请色印刷认证。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和环境保护部下发的色印刷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将基本建立色印刷环保体系,力争使色印刷企业数量占到我国印刷企业总数的30%。
经过努力,我国色出版有了一定的成果,但色图书只有很少的几十本,这几十本书相对于海量图书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色出版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前途漫漫。究其原因有两点。其一,色出版的理念有待深入,行动有待落实。虽然,我国已有部分出版社和书店投入色出版之中,但大多数还缺乏创新的发展模式,依然出版和发行着内容雷同、形式相似的图书,依然过分追求图书的形式美,而不考虑环保因素-依然观念保守,甚至很难接受较为环保的“电子图书”,依然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二,色出版的技术层面也有所欠缺,我国印刷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印刷企业大的不强、小的不精,多数还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且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内资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仅如此,在实践中,印刷企业的色程度也较低。有的企业刚从传统落后的印刷技术里面走出来,有的还在使用落后的印刷方式,污染普遍存在。
篇6
【关键词】信息资源;用户需求;资源优化配置
一、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在大学图书馆内和谐共存
实体资源是图书馆所收藏的知识信息,主要指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手册、检索和参考工具书等,以及新兴发展起来的数字化电子资源,包括购买的数据库、缩微品、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本馆数字化特色馆藏等。它是图书馆自己拥有的可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实有馆藏,是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主体,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虚拟资源没有一个具体的图书馆实体作依托,用户借助计算机网络广泛利用本馆以外的数字信息资源。它通过超级链接指向因特网上的网页、网站、数据库来收集知识信息资源提供给用户使用。虚拟资源扩展了馆藏资源的范围,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对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不同类型资源用户需求及配置
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具体信息需求千差万别呈多元化格局,馆藏资源配置则是“拥有”与“存取”并重,实体资源配置与虚拟资源配置并重,流动信息与物化信息共存的局面。形成了以纸质资源、数字资源为主,网络虚拟资源为辅的多元化格局。(1)印刷文献资源是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基础。印刷文献资源保存寿命长,历史悠久,具有可靠性、永久性、使用直接、阅读方便、可渎性强的特点,是大学图书馆人数最多的学生最常使用的文献,其需求量大、利用率高。印刷文献资源可读性强、阅读成本低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必备资源。印刷文献资源同样也是教学科研人员有效利用的重要资源,因此印刷文献资源的配置在大学图书馆是必不可少的。图书馆在印刷文献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质量。在文献补充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师以及学生的需求,根据本馆采购方针对所购入的文献,从需求调查、文献出版、发行、采购过程及文献利用评价等诸环节进行质量跟踪。(2)大力发展电子资源。电子资源具有无损保存,反复同时被多个用户使用,易复制、低成本、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内容广泛、超越时空局限传递信息等特点。同时具有纸质资源不可比拟的检索、查询、聚类功能,特别受到科研人员的青睐,是信息交流中最受欢迎的信息类型。科研人员利用图书馆信息以参考为主,同时特别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前沿性和全面性。(3)大力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科学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不需要像传统印本义献那样编辑、印刷和发行等复杂的程序,直接在网络上发表。为所有的研究者和网络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免费、开放的研究环境,满足了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和时效性。这种新型网络信息资源自出现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并得以迅速发展,学术影响力日益提高,而图书馆将其纳入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三、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
电子资源、网络资源迅速地进入图书馆,和图书馆传统的印刷文献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受到各层次用户的青睐。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印刷型文献还是电子资源、网络资源都是用户需要的,是不能被取代的。但不同的资源有不同的检索系统,不同的检索界面、使方式、身份认证及资料属性,且格式不一。用户在利用时容易产生困惑,致使图书馆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图书馆有必要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建立一个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统一揭示和无缝链接的高效系统。将孤立、分散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个检索平台上。印刷型义献资源与数字化信息资源在图书馆内并存,在知识内容上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图书馆在配置资源时,必须整体规划、通盘考虑、谨慎决策、合理布局,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确定印刷型文献资源与电子信息资源在学科比例中的配置。利用实体馆藏满足到馆用户的基本知识学习需求;利用虚拟馆藏满足较高层次户的研究需求;利用共享文献保障体系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馆藏资源。通过虚实资源的和谐共建,以及网络信息资源馆藏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功能和优势,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
网络时代,图书馆生存面临挑战,图书馆事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用户信息交流模式的变革给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使图书馆的馆藏模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各类型馆藏资源和谐共建,不断提高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充分满足各类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大学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
参 考 文 献
[1]王威.复合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前哨.2006-12-15
[2]叶丹.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安徽大学.2010-06-01
篇7
关键词 纳米印制工艺 超高频RFID标签 智慧图书馆
分类号 G250.78
0 引言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1-2]。RFID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具有唯一电子编码的标签、能读取和写入标签信息的阅读器、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信号的天线。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标签获得能量并被激活。标签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通过天线接收到从标签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3-5]。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几种常用RFID标签为:低频段(LF),应用于门禁、考勤、货物跟踪等领域;高频段(HF),应用于公交、社保、校园一卡通、门禁门票、范围仓库管理等领域;超高频段(UHF),应用于检测物品、物流管理等;微波频段(MW),应用于火车监控、高速公路收费等[6]。超高频段的无源RFID标签虽在物流、图书馆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由于其成本过高等原因而没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本文针对降低超高频RFID标签成本的方法作了相应研究,发现目前已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利用直接印刷法制作标签天线;(2)通过采用有机材料或普通纸张为基底材料,降低标签价格;(3)通过印制编码技术代替RFID芯片。从上述三种降低成本的方法中可归纳为,将RFID标签采用纳米印制工艺进行加工生产,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加成法”的工艺原理,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电子产品加工制造过程的绿色环保。因此本文提出采用纳米印制工艺制作低成本的超高频RFID标签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图书馆管理系统中。
1 基于纳米印制工艺的超高频RFID标签研究
1.1 纳米印制工艺
纳米印制电子是一种纳米材料与印刷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技术,主要通过丝网印刷、喷墨打印等方式,在陶瓷、塑料及纸张等基底上印刷电子线路及器件。通过印刷与各种导电聚合物及纳米金属墨水的结合,产生全新的电子器件的产业链。
因此,纳米印制电子与印制电路板和CMOS芯片技术一样,已成为电子信息的产业基础,可广泛应用在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和物联网领域。我国于2010年将印刷电子的研发提高到战略意义的高度,并在北京印刷学院成立了印刷电子研究中心;在苏州纳米所成立了印刷电子技术研究中心。纳米印制工艺技术方兴未艾,必将在以后的电子产业内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超高频RFID标签的研究
采用纳米印制技术设计超高频RFID标签主要包括三个技术领域:纳米印制材料、纳米印制材料的印制工艺以及印制器件的集成封装技术。
为了克服RFID标签制造技术中成本高、制造精度低、标签尺寸大、标签底材单一、制造效率低、对环境污染大等缺点,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导电油墨的印制制造技术。采用印制工艺后,可以使单个RFID标签的成本降低十倍以上,并易于实现快速印刷,从而应用于流水线大批量生产。
1.2.1 纳米印制材料技术
纳米印制材料包括基底和油墨。由于纳米印制材料表现出的不同特性,在进行纳米印制RFID标签设计时,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选择合适的有机材料作为基底。酚醛树脂浸渍纸,无纺布或无纺布玻璃纤维布,聚酰亚胺薄膜或聚酯纤维都可以作为基底材料。
纳米印制油墨是一种形态特殊、性能优异的功能性材料,为了取得相关的标签阻抗性能,需要采用纳米材料的最新制作方法和配方。这些油墨根据采用的不同工艺,如印刷、喷墨打印及蒸发旋涂等,又可以分成很多种不同的种类。因此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对各种油墨进行评估,并尽可能研发自有的标签油墨产品。
制作RFID标签主要采用柔性电路技术中的厚膜电路工艺。具体采用丝网印刷的成膜技术,将具有不同性能并适用于丝网印刷的油墨通过网版漏印在柔性基底上形成具有特定物理、电学性能的图形,用于完成电连接、电隔离等功能。生产流程中采用多层套印的方式,通常包括导线层、绝缘层等,工艺流程中主要包括各种油墨的选取或配置、丝网印刷、套印对准、网版的清洗、印刷后干燥等问题,会涉及多种有机溶剂,加之不同油墨粘度、流变性能、干燥方式的不同,不同层的印刷厚度等要求不同,都会增加印制标签过程的复杂性。改变导电油墨中颗粒形态结构,增加导电油墨中导电组分的含量,在导电油墨中加入触变剂、流平剂、消泡剂等,这些方法都会因此相关油墨的配方研究将是未来项目中研发的重点及核心。
1.2.2 印制工艺技术
油墨材料需要通过精密的印制技术印制在基底上,主要通过丝网和喷墨两种技术。在采用丝网印刷进行功能层涂覆时,由于器件对材料结构特征等的不同要求,例如层厚度、黏度、材料颗粒尺寸、均匀性等,这时就需要通过对丝网印刷机以及浆料进行设置。参数设置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测量实验,并需要注重相关经验的积累。
1.2.3 RFID标签的封装技术
RFID标签印制好后,需要进行封装,并可以同IC芯片以及MEMS类传感器芯片进行集成封装,从而作为物联网传输的一体化智能终端。这些封装后的智能终端就像标准元件一样,可以直接被应用在电子系统中。对于一些复杂的印制封装器件,由于其对可靠性、环境抵抗性等要求较高,通常需要采用特殊工艺。纳米RFID标签将主要采用上面提到的技术要点,制作在柔性薄膜基底上,从而达到成本低、灵活工艺、超薄器件等方面的优点。
1.2.4 低成本、超高频印制标签的设计
目前出现的低成本、超高频RFID标签大致是基于两种设计方法。(1)标签由微带天线构成,设置每个天线端口的特性不同,或者在端口加载微带结构的负载,使得天线发现散射信号的幅值或相位根据端口特性的不同而改变。(2)标签设计成一个简化的射频收发电路,有一个接收天线,谐振电路和一个发射天线组成。标签的接收天线接收阅读器发射的访问信号,经谐振电路后创建了频谱,再经发射天线将频谱信号反射回阅读器,不同的谐振电路创建不同的频谱,并作为该标签的唯一ID标识。
在无芯片RFID标签设计方面,通常采用的是多个微带天线的方法:标签由微带天线构成,每个天线端口具有不同的特性,从而使得天线反向散射信号的幅值或相位根据端口特性的不同而改变。微带天线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超高频RFID标签微带天线工作原理
图1中三个微带天线单元的谐振频率分别为f1、f2、f3。当系统工作时,阅读器发射频率为f1、f2、f3的多频访问信号,低成本、超高频RFID标签中的三个微带天线单元受各自谐振频率波激励,反射回带有不同相位特性的反向散射信号。阅读器接收天线接收到该回波信号后,对三个频率的波分别进行处理,这样每一个标签就被设计成了一个唯一不可变的ID标签。
在实际设计实施中,往往采用相位编码、多阻带螺旋滤波器以及多谐振偶极子天线等低成本、超高频标签设计原理。这些原理都是通过标签内部设计的特殊导电体结构,对接收到的来自阅读器的多频信号进行过滤编码,从而达到唯一特性ID标识的目的。
采用相位编码方法的标签主要包含接收天线以及一个微带天线阵列。标签工作频率主要由这些天线的谐振频率决定,可以工作在2.1GHz~2.5GHz范围之间。
采用多阻带螺旋滤波器方法的标签包括一个接收天线,一个多谐振电路和一个发送天线。其中谐振电路主要是由螺旋谐振器构成。这一天线的工作频率在2.0~2.6GHz,带宽为500MHz。
采用多谐振偶极子天线的标签可以实现较小的体积,并且标签简化到只有两个天线的结构。采用双面印制的多谐振偶极子天线标签,可以容易地构建6bit以上的标签,且标签尺寸被大幅压缩。
1.3 优点
与传统的超高频RFID标签相比,印制射频标签及印制编码(低成本、超高频RFID标签)具有成本上无可比拟的优点。这主要体现在:
(1)印制射频标签采用“加成法”进行标签生产,这样就避免了以“减成法”为工艺基础的传统标签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浪费;从数据上讲,可以减少成本20%以上。
(2)印制编码技术采用印制工艺直接将编码信息以特种结构的形式印刷在标签基底上,从而产生激励信号的特种型信号反馈。从而标定了标签的差异性ID标识。由于避免了硅基芯片的应用,从而使得射频标签减少50%以上的生产成本。
2 超高频RFID标签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基础文化设施,面临信息量大、管理难度大、人工操作状态下难以及时到位的压力,图书馆的工作越来越繁重。智慧图书馆通过物联网和RFID技术的应用,不仅对其自动化管理模式有所创新,而且更好地实现了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率[7-8],加强图书藏、借、阅一体化的功能,增强图书馆的安全性、准确性、可靠性和扩展性,这也是图书馆未来智慧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智慧图书馆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以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为关键核心技术。智慧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交互方式。以提高信息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为目的,旨在为读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个性化、智慧化文献信息服务。
在核心技术中,频率是决定RFID技术性能及其应用范围的关键因素。目前使用较多的两种频率为高频(High Frequency,HF)与超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UHF)RFID系统。高频RFID的典型频率为13.56MHZ,标签读取距离较短,约为lm。超高频 RFID频率为860~960MHZ,其在物流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因其标签读取距离最远可达10m。目前在图书馆领域广泛应用的是高频产品,但其高昂的费用将一些经费较为有限的高校图书馆拒之门外。正因为如此,有些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超高频RFID标签。
2.1 基于超高频RFID的图书管理系统
基于超高频RFID的图书管理系统结构拓扑图如图2所示,其主要包括:自助借书系统、自助还书系统、智能查找系统、自动分拣系统、手持式盘点系统、安全门检测系统和管理员工作站等,各个子系统相互独立却又紧密相连。
图2 系统结构拓扑图
系统中的RFID标签,有图书RFID标签、光盘RFID标签、架标、层标、RFID读者卡等多种类型。图书、光盘RFID标签存储一本图书、一张光盘的基本流通信息,如条码号、流通类型等;架标用于存储一个书架的单面单联信息;层标用于存储一个书架的单面单联的一层信息;RFID读者卡存储一位读者的基本信息,如读者证号、读者卡的类型等[9-10]。
管理员工作站主要负责图书馆借书卡的账户管理、图书馆监控设备管理、日常设备维护和保养、设定节假日与特殊节日、编辑工作站广播信息等需要人工干预的行为操作。其中还包括对日常报告的提供、整理和分析,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手持式盘点系统通过通道读写器和手持机读写器进行图书的盘点审核。分拣机分拣出来的书由工作人员推车进入借阅室,在经过装有通道式读写器道门时,车里面的标签信息被读取到,并上传至数据库服务中心。通过后期工作管理员用手持式读写器的盘点核查,为图书馆盘点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得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能更为高效、频繁地进行图书盘点工作。
安全门检测系统主要用于检测任何非法离开图书馆的书籍、光盘等。它能够检测安全位(EAS)激活的标签,并发出警报声,闪动警报灯,并记录读者数量与警报数量,还能可读取显示触发警报的书籍序号并更新至管理工作站。
2.2 系统优点
2.2.1 流程简化,提高了效率
目前的借还书流程普遍采用条码扫描系统,条码数据的采集是通过固定的或手持的条形码扫描器完成的,扫描操作需要人工翻开图书并找到条码位置才能扫描,操作流程较为繁琐,借还书效率低。引入RFID技术可以实现动态、快速、大数据量、智能化的图书借还流程,提高信息存储的安全性、信息读写的可靠性、借还书的高效快捷。
2.2.2 系统改进,提高了安全性
通过RFID智慧化图书管理系统优化现有的图书管理系统,将防盗系统与图书流通管理系统联系起来,记录每本图书的进出库历史记录,从而可以与借还书的历史记录进行匹配。可以有效提高防盗系统的准确性,确保图书安全。
2.2.3 标签成本低,数据保持力强,寿命长
条码存储数据有限,且易受潮、污染等局限因素,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而本文设计的基于纳米印制工艺的超高频RFID标签存储区间大,数据保持力可达100年以上,加上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的特性,RFID电子标签的寿命比条形码长得多。由于采用了非接触式的读取方式,每个电子标签最少能被读取十万次以上,可以长期使用。
篇8
“画册”顾名思义是装订成册的画或图片。而本文探讨的“艺术画册”特指以视觉艺术为主体的画或图片。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包括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影视艺术、环境艺术、动漫艺术等。视觉艺术不同于听觉艺术,它是眼睛看的见,用手摸的到的艺术,强调真实性。因此,表现视觉艺术的画册重视作品的颜色、质感、线条等的再现。用于欣赏、查阅、学习。美术出版社的出版物里面,艺术画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是美术出版社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纸质艺术画册出版中存在的困难和劣势
1、起印数低,传统印刷单册成本太高
传统印刷是模拟印刷技术,同样排版,常见的平板胶印是利用印版上的模拟图像将油墨转移到承印材料上的;此外,柔印、凹印及其他类型的模拟印刷方法也是采用各种模拟图像传递的形式。这些方法是由一个主图像来完成复制的过程的。艺术画册需要四色或多色印刷,由四张或多张印版完成转印,需要经过四次或多次着墨才能还原真实。同样数量的印版印数越多,对于单本出版物而言价格越低,通常印刷企业会有一个基本的起印数,如3000册,低于这个数额的起印数,其单册成本高昂。艺术画册的读者群是小众人群,往往是几百册上千册的短版印刷。对于短版印刷和打样而言,艺术画册传统印刷的成本很高;还需要有较大的空间来存储胶片、印版等。另外,在传统印刷中,印刷品受印版尺寸所限。
2、复制时对色彩阶调等还原要求高
在制版和印制过程中容易产生偏差,纠正成本高纸质艺术画册在复制时对图片处理的要求很高,需要在平面上展现作品的精髓,让读者能够体会到视觉艺术的魅力,但传统印刷时从胶片到印版到纸张,这样的转印过程中,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胶片和印版就需要重新制作,纠错成本高。受纸质图书平面印刷、以及开本、油墨墨色等工艺和材料的限制,无法展现艺术品的质感,立体感受。受材质、印刷技术及油墨呈色范围的限制,传统艺术画册的艺术表达力受限,虽然成本高,但纸质的保存期限有限。另外,画册开本大、纸张厚,携带搬运不便。
3、对于出版社而言艺术画册出版受艺术画册高昂成本的限制
产品线缺乏体系画册里面,四色印刷,加上和艺术作品相匹配的精装工艺以及铜版纸等高档材料的选用,使得画册本身造价高昂,出版社往往投入大,经济回报相对速度慢,额度小,因此,出版社只能有选择地出版有可靠出版收入的画册内容。无法形成较为完备的图书产品线。
三、艺术图书全媒体出版探讨
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所有的传统行业面临着转型,生产模式商业模式都在互联网背景下发生着转变。基于上文提到的艺术画册出版中遇到的困难,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下,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艺术画册的跨媒体的出版形式。全媒体出版或许能为原先艺术画册的内容找到更适合更全面的表现形式。这也是美术出版社转型数字出版的一个主要课题。
1、建立艺术图书数字资源系统,对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备案
优质和丰富的内容资源是传统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用数字技术建立自己的内容体系以满足全媒体的出版,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一个专业美术社来说,应该把自己的所有艺术图书内容资源进行盘点,整理电子文件,建立内容系统,并对其数字网络传播权进行确认,没有数字版权的可联系作者签约。另外,将自己优质的作者资源,也就是艺术家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甚至帮助他们拍摄、记录、整理自己的作品,同时将作者的艺术资产数字化。以作者为脉络对艺术画册内容进行标引。
2、按年代、流派等梳理艺术画册形成产品线
艺术图书内容资源还要按照年代、艺术类别、风格、流派进行标引和分类。没有了传统印刷高昂的成本限制,仅在艺术图片的数字化加工处理上投入,艺术画册内容资源整理范围可能会更多更广,这项工作可能会进行的更加容易些。
3、按需出版和传统印刷相结合
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按需出版的即时性和小批量给艺术画册的纸质出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更适用于这种个性化定制出版。单本起印没有起印数限制。节约成本,减少了印数判断失误带来的各种损失。是艺术画册出版的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当然如今数字印刷技术对图像的还原还是和传统印刷略有差别,但是这种差别越来越趋于微乎其微了。
4、利用互联网技术制作App,对艺术品的呈现体现全方位立体化。
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使得APP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艺术内容的数字化整理后,过去的平面静态纸质图书对艺术作品的展示可以转变为动态的立体全方位的,可以放大缩小,解读。制作艺术作品相关APP是艺术画册再现的方法之一。
5、为作家保存自己的艺术资产。
对于作者而言,艺术资产的专业化保存和展示,对于艺术的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有必要以艺术家为核心将其作品的图片作为艺术资产进行分类保存。这是艺术界十分有益的事。另外可能还有一些可以思考和尝试的方式,比如:建立艺术画册作者读者交流平台,出版社连接着作者和和读者,大数据时代,读者与作者的直接交流对出版活动将形成有益的推动作用。再如,建立图书、艺术品及衍生文化用品交易交流及服务平台,以艺术画册为核心展开电子商务、展览、讲座等商业和文化活动。为出版企业做强做大提供了动力。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图书出版;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引言:我国的图书出版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外的大型出版企业参与到我国的图书出版市场竞争中,并且相对于我国的图书出版企业,国外企业的管理方式更加高效,资金实力更加雄厚,给我国的出版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开始流行以网络、影音为媒介的图书,传统纸质图书受到影响。对于图书出版企业来说,应该做好成本管理工作,通过转变管理观念、革新管理方式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图书出版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1.1对于图书出版成本没有正确的认识
图书成本包括间接成本和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指的是在图书出版中需要的编录、校对、排版和印刷费用等,还包括图书出版的人力费用以及作者稿费和版权费用等,而间接成本指的是出版期间出版社需要花费的营业、管理和财务费用。目前很多出版社认为图书成本就是直接成本,也就是图书的编录、校对等所需的费用,忽视了图书的选题、营运和管理所需的费用、相对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更加易于控制,图书出版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对间接成本缺少正确的认识,管理存在缺陷和偏差,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成本管理活动。
1.2成本管理没有市场观念
如果出版规模是固定的,图书的印刷数量越多,每本图书平均的成本就越低,图书出版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很多企业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提高印刷量,导致市场大量存货,实际上出版过程中的成本转移到了积压的存货中,出版企业的成本并没有因为印刷数量增加而降低,长期的积压存货将会对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对于图书出版企业来说,应兼顾图书的印刷数量和图书的质量,重视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市场声誉,这才是保证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3成本管理权责不明确
在出版企业中,编辑人员主要控制直接成本,企业的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控制间接成本,在绩效制度的影响下,编辑人员更加重视工作量和业绩等因素,不够重视出版企业的整体利益,对间接成本的概念不甚了解,出版企业内部存在权责分离的问题,对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有不利影响。
2、加强图书出版成本管理的措施
2.1树立出版成本管理的正确意识
图书的出版成本并不仅仅是图书的编辑、校对、排版和印刷等的间接费用,还包括很多方面的其他费用。以往的图书出版成本管理比较重视产销成本和垂直成本,忽视了间接成本和营销成本,对于效益和投资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图书出版成本管理意识,关键在于树立包括图书营销、生产、服务等成本管理的一体化管理意识,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将出版图书的每一项支出都纳入到成本中,这样才能以成本核算为基础,激发编辑、策划等各方面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督促员工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成本管理已经具有了新的内涵,企业的成本管理不再只是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责,而是应落实到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位员工身上,短期的利润最大化不再是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而应是企业长期的发展。企业的每位工作人员都在占用成本,因此他们有成本管理的责任。图书的责任编辑需要负责图书定位的确定、图书开本和印张以及宣传定位的确定等,这些因素对图书出版的成本都有重要影响;印刷人员需要管理图书材料、印装费用和印刷时间等因素,这些也对图书成本有一定影响。对于图书出版企业,其管理者应该通过制定科学的决策来降低出版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2使用信息化的成本管理手段
由于图书出版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处理的信息和数据也越来越多,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将其应用在图书出版成本管理方面,能够准确高效的采集到图书的市场价格、企业的财务信息等数据,从而可以针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管理,为企业管理人员制定经济决策提供依据。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我们能够实现全成本、单品种的图书出版成本核算,将每本书的成本从选题策划到出版上市,都纳入到每本书的具体成本中,将编辑策划、成本核算等项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全面、准确的成本管理,确保图书的核算利润能够最大化接近实际利润。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能够及时准确的将每本书的实际成本和实际利润反映出来,这既是管理人员制定决策的重要资料,也是考核员工绩效的有效保证。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全面、准确的收集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信息,实现全过程经营监控,并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数据库。
2.3实现图书出版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改善管理效果为目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采用快捷、准确并且精细的管理手段开展管理工作。精细管理能够有效的运用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施行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施行精细化管理能够提高管理质量、优化管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资源消耗。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型成本管理模式,精细化的图书出版成本管理,能够提高管理效能。控制好图书的采购成本,必要的时候应该采取公开招标,尽量降低图书原材料的采购价格,综合材料质量、价格等因素选择最佳供应商;控制设计成本,包括图书的形式和内容,做到节约和实用相统一,才能降低设计成本。
结束语
综上,对于图书出版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利保证,也是确保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彦梅.印制质量与图书出版成本的有效降低[J].出版与印刷.2005,(01):32.
篇10
关键词:出版不况;数字化;转型;自救
由于经济持续低迷、出生率降低、电子书的冲击以及国民阅读量减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1997年以来,日本出版业转入了长期的低迷。为了挣脱困境,21世纪初以来,日本出版业采取了多种方式自救,本文拟逐一解读日本出版业的这些自救形式及其成败缘由,以供国内出版业同行参考借鉴。
一、数字化转型
日本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以自救的不仅仅有出版社,还包括书店以及印刷企业等。
1.日本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
出版社转型最为典型的是2010年3月由朝日新闻出版社、学研社、讲谈社等31家日本出版社联合组建,以数字出版商务模型试行,以数字出版情报收集为目的的“日本电子书出版社协会”(EBPAJ)的成立。与此同时,2011年6月,软件银行创造社、主妇与生活社、三和书籍等八家出版社也联合成立了一家名为“Bookpub”的电子书店,书店将八家出版社精选的实体书数字化文本置于书店页面上,采用网络营销的形式,供读者在线购买。
然而,更多的日本出版社是通过建立网站而间接地参与转型的。据统计,目前日本有1500多家出版社拥有自建的销售网站。以角川书店为例,其专门开发出电子书网络销售平台“Book Walker”,主要提供角川出版实体书的PDF电子书下载和销售。由于这些网站更多地侧重于销售,因此,这1 500多家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并不那么令人激动。
2010年11月,日本ASCII综合研究所曾就日本国民的数字化阅读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在7 500名调查对象中,回答现在正在使用电子书的国民所占比例为10.2%,今后肯定会使用电子书的国民占3.5%,今后或许会使用电子书的国民占34.3%;而今后肯定不使用电子书的国民占17.9%,今后不打算使用电子书的国民占29.5%,另有4.5%的国民态度不清楚。①这也许就是日本出版社不急于向真正的电子出版转型的根本原因。
2.日本书店的数字化转型
日本的书店对于涉足数字化也不甚积极,其参与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纪伊国屋书店模式,另一种是三省堂书店模式。纪伊国屋书店模式起于2010年11月,书店专门设立了网络销售的网站——“纪伊国屋书店BookWeb”,负责统筹电子书的销售。三省堂书店的模式又称为“按需印刷”(Printing on Demand),模式源于美国的兰登书屋。三省堂书店从2010年秋起试行这一模式,主要的服务内容是向购书者提供外文版书籍及店内长期脱销的日文版书籍。书店在店堂内安装有印刷装订一体机,购书者在确定所需购买的书籍后,就可以在店堂内直接印刷装订。
3.日本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相对于出版社及书店的被动转型,日本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华丽得多。日本印刷产业联合会网站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印刷企业中,已有54%的企业参与了数字出版业务,即将参与的企业占到27%,预定参与的企业占7.9%,三者合计为89.9%。调查结果还显示,在这些企业中,有近70%的企业对数字出版的必要性有了明确的认同。②2010年7月,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及日本电通集团三家行业巨头牵头,联合89家印刷及流通企业成立了“电子出版制作·流通协议会”,协会期望通过对日本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型及技术线路的设计,来积极应对数字时代的变迁。
日本印刷企业之所以如此积极求变,是与印刷市场的规模日趋萎缩相关联的。2010年,日本印刷市场规模为6万亿日元,与历史最高水平1991年的8.93万亿日元相比,市场规模缩小了约三分之一。而据全日本印刷业组合联合会的预测,今后10年,日本印刷产业规模还将会进一步缩水至3.8万亿~5.5万亿日元之间。
4.图书馆主导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日本是世界上图书馆事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据日本图书馆协会统计,目前日本仅设置在都道府县的公共图书馆就有3 164所,此外还有1 613所大学图书馆,如果加上各种专业图书馆和特种图书馆,图书馆的总数应该在5 000所以上。
2009年,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馆长长尾真提出设想,由国会图书馆牵头设立一个非营利的第三方机构“电子出版物流通中心”,主要负责经由网络的图书的著作权分配问题。其方式是由国会图书馆将藏书的电子数据无偿提供给“电子出版物流通中心”,再由该中心以收费方式发送销售给使用者,随后将征收到的电子书下载费(每本书收费120~200日元)分配给著作权人。③
作为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共藏有650万册图书。目前,国会图书馆已经将1945年前出版的100余万册书籍制作成电子书。2011年,日本政府又向国会图书馆拨款127亿日元,计划将1968年前出版的90万册藏书也都制作成电子书,并逐步向公众开放。
长尾真的设想,得到了日本传统出版社以及包括作家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回应。拥有462家会员单位的日本书籍出版协会与日本文艺家协会率先上书国会图书馆,表示赞同这一构想。2010年3月,日本总务省、文部科学省及经济产业省又联合组织了一场高规格的“电子、网络社会出版物利用恳谈会”,从政策层面对此构想展开研讨。会后,经济产业省还专门成立了“出版市场电子化研究委员会”,以推动此构想的实施。
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日本全社会如火如荼地响应长尾真号召的同时,2010年2月,拥有152家会员单位的日本电子书出版协会(JEPA)却上书国会图书馆,希望国会图书馆在免费发送电子书时能够将出版社正在销售的书籍区分开来,在出版社销售期限内不向公众开放;同时也希望将出版社与作者同意免费开放的书籍区分开来,前者由出版社自行发送,而后者才由国会图书馆发送。④
电子书出版协会的上书显而易见地表露出了该协会会员们的焦虑,他们一方面欢呼数字化的进程,因为这有助于库藏书籍的销售;而另一方面,它们也在担心由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主导的数字化之路会侵犯出版社的著作权,同时也担心在数字化时代可能被边缘化,于是,坚持著作权就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二、新销售渠道的尝试
长期以来,日本的图书销售方式是固定价格销售的“再贩制”。在“再贩制”的实施过程中,日本出版业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利润分配结构,即每赚取1元钱,出版社得0.70元,图书批发公司得0.08元,而书店得0.22元。⑤
不过,对出版社而言,“再贩制”虽然能够保证出版社的利润,但是,它允许书店将销售不出去的图书退还给出版社,这也给出版社带来了图书退货率居高不下的问题。于是,近两年来,日本出版业,包括出版社、图书批发公司及书店在内,在开始尝试新销售手段的同时,也加大了寻找新销售渠道的力度。
新销售手段的尝试,是指以宝岛社为龙头于2005~2010年间所推行的以“买书刊赠礼品”为代表的营销活动。这一活动是由宝岛社出资在书店的大堂内设置“宝岛社书店”专柜,由专门人员在现场制作并销售与宝岛社的品牌包及品牌化妆品有相同包装元素的书籍。在这里,宝岛社所营销的已不再是图书等商品,而是品牌。据说自2005年至今,宝岛社所营销的各类品牌包及品牌化妆品有200余种,与这些品牌包及品牌化妆品同期销售的书及刊物多达2500万册。⑥
此外,拓展新销售渠道的典型事例还有日本两大图书批发公司“东贩”与“日贩”网络销售系统的建立。两家公司建立了各自的销售网站,在网络上直接销售图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书店零售的依赖,由此动摇了日本出版业“再贩制”的基础。
现阶段,日本出版业最为成功的销售渠道拓展案例,应该是日本著书贩促中心所实施的FAX DM对店直接系统。该著书贩促中心收集了日本全国1 6785家书店以及3 026家图书馆的传真号码,并将这些号码与系统连接起来,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向书店及图书馆推销作品。从FAX DM的实际效果来看,最好的成绩是发1 500份传真,得到638家书店的回应,卖书10 842册;最差的结果是发3 000份传真,得到13家书店的回应,卖书124册;而在这份总成绩单中,共发出113 806份传真,得到7 143家书店的回应,卖书达61 319册。⑦也就是说,每发2份传真,就能卖出1本书。考虑在日本每发1张传真的成本只要4.2日元,因此可以说,这一渠道的销售成效还是十分明显的。
三、自费出版与作家“养成”
从21世纪初开始,有相当一些日本出版社引进了自费出版项目,进而形成了自费出版的风潮。2005年,日本国会图书馆馆藏的自费图书还只有2 274种,到了2007年,以自费出版而著称的新风舍高调出场,全社一年出版的自费图书就达2 788种,超过了日本历年自费出版图书的总和。然而,由于自费出版的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稿件质量难以保证,加之成本所限,其制作也比较粗糙,在一般的情况下很难进入书店销售。
就作者而言,虽然是自费出版,但也都希望自己的书能够上架销售。所以,新风舍等出版社在进行自费出版的营业时,往往抓住作者这一心理,以图书会在各大书店销售为诱饵来吸引作者。日本滋贺大学教授吉田龙惠在与新风舍签约时,对方承诺在新书出版后,会在日本800家书店内上架销售,而吉田龙惠最终查实的结果是仅有3家书店销售。为此,深感受骗的吉田龙惠于2007年7月以新风舍在自费出版过程中欺诈为由,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讼。这场诉讼最终导致了新风舍的破产,同时也给自费出版这种模式抹上了阴影。
在自费之外,也有一些日本的中小出版社及书店开始将“作家养成”作为出版社的长期战略。为此,它们建立了出版社或书店直营的“作家养成班”,由出版社资深编辑及出版社旗下的名作家出面开设讲座,为出版社的将来储备后备人才。
在所有这些“作家养成班”中,最为成功的应该是由日本Libro东池袋书店与Appleseed经纪公司合办的“作家养成讲座”。据称,它们合办的第一期讲座于2007年6月起开办,共招收12名学员。截至2008年年底,这12名学员的作品全数都在包括宝岛社、光文社、钻石社这样的出版社出版了。⑧此后,“作家养成讲座”就年复一年地持续至今。
由此可见,从自费出版到作家养成,日本出版业进行了一系列新出路的寻找。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自费出版显然是失败了,至于作家养成,虽然也有成功的案例,但在整体上因为缺少有影响力的作家,所以还很难给予很高的评价。
四、结论
在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日本出版社、书店的态度显得比较消极,日本的印刷企业则要积极主动得多,89.9%的印刷企业已经参与或准备参与数字出版,这一数据足以表明印刷企业的态度。
由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主导的数字化之路,对出版社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电子化进程有助于出版社库藏书籍的销售;而另一方面,数字化之路也会侵犯出版社的著作权。自费出版及作家养成也是日本出版业寻找的新出路。不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自费出版并没能够取得成功,作家养成,也还需要时间才能够得到验证。
新销售渠道的尝试,无疑是日本出版业自我拯救的一个亮点。在这里,尤其是宝岛社所行的“买书刊赠礼品”活动,将书籍的销售与出版社的品牌创建相结合,的确让人耳目一新。而日本著书贩促中心所实施的FAX DM对店直接系统,在证明电子书时代信息选择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出版物阅读分层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在经济持续低迷、出生率降低、电子书的冲击以及国民阅读量的减少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日本出版业界有所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整体而言,日本出版业的前途依然坎坷。
(作者系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
注释:
① 广田埝.これだけは知っておけ!日本の电子书籍事情[EB/OL]..
⑥ 高重治香·宝岛社の书店援キャンペ一ンを担う マ一ケティング本部+桜田圭子さん[N].朝日新闻,201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