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道路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庄道路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年区村庄道路建设计划总里程为26.5公里,其中,双照镇11个村,建设里程13公里;马庄镇9个村,建设里程13.5公里。经过验收,我区村庄道路建设实际完成31.68公里,比原计划超额完成5.18公里,超额完成原计划任务19.5%,村庄道路建设具体情况。
二、村庄道路建设验收情况
(一)马庄镇村庄道路建设验收情况
年马庄镇对9个村的村庄道路进行了混凝土硬化建设,基本上都能够按照《市区村庄道路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组织施工。马庄和将相2个村的道路建设,经过验收属于优良等级,其他7个村的村庄道路建设属于合格等级。
(二)双照镇村庄道路建设验收基本情况
年双照镇对11个村的村庄道路进行了混凝土硬化建设,基本上都能够按照《市区村庄道路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组织施工。庞西、庞北、龙北和李都等4个村的道路建设,经过验收属于优良等级,7个村的村庄道路建设属于合格等级。
三、村庄道路建设存在问题
(一)马庄、双照两镇在村庄道路建设中,除双照镇龙北、东城村外,其余各村路面伸缩缝切割后未浇灌沥青。
(二)马庄镇的直堡、天阁、师村、小雅4个村的道路排水工程少量未完工,双照镇的庞南刘、庞北2个村的道路排水工程也有少量未完工。
(三)个别村的道路路肩培土不到位,有些甚至没有进行培土。
四、几点建议
(一)年全区村庄道路建设已基本完成。对于部分村庄未完成排水工程、路面伸缩缝切割未浇灌沥青及路肩培土不到位和未培土的,区村庄道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督促双照、马庄两镇,安排专人深入有关村,尽快完成收尾工程;
篇2
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是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建设“实力”、“幸福”的重要内容,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群众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村要切实增强做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推进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农村环境大变样、农民群众得实惠。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要求,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全面参与,打造清洁秀美家园。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要求,采取市场化运作,协调各方参与,形成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2.坚持有序推进、制度规范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维护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成果。
3.坚持多元投入、尊重民意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增加群众负担。
4.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的原则。整治过程中,既要注重短期内让群众看到实惠的整治项目,又要统筹兼顾有利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建设项目。
(三)工作目标
按照合理规划、分批实施、重点突破、连片整治的思路,对全镇村庄进行综合整治改造,每年整治12左右个村庄,集中3年时间力争使全镇村容村貌发生明显改观。
三、整治类型和工作重点
按照整村改造、设施环境完善两种类型,分别设定村容村貌整治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
(一)整村改造型。指已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村庄。这类村庄要严格按照规划建设要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周边环境建设,同步配备水电、集中供热、硬化道路、绿化美化、设置路灯、敷设排水管线或沟渠、配置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和简易适用的污水处理设施,有条件的要配备管道供气和太阳能热水器。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综合配置科教文卫、治安、社保等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设施环境完善型。指未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村庄。这类村庄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重点抓好“三清、四改、四通、五化”工作(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改水、改厕、改灶、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垃圾实现集中收储、运输,污水实现集中处理或分户净化排放,户用清洁能源基本普及,户内卫生整洁。
四、整治内容和整治标准
(一)村庄道路交通。1.村庄道路由以交通功能为主的主要道路、以集散交通兼服务功能的次要道路和以服务功能为主的甬路构成。2.村庄道路铺装应满足道路功能要求,主次道路硬化率达100%。同时,村庄主要道路及公共场所应设置路灯,并保持亮化。
(二)村庄供排水设施。1.村庄供水应满足用水水量和水质要求。2.村庄供水应根据当地地理环境与经济技术条件,规划建设集中式或分散式供水设施。村庄提倡建设联村、联片或单村集中供水设施,村庄供水入户率达100%。3.结合村庄道路建设逐步完善村庄排水系统,靠近城镇的村庄可将生活污水就近引入城镇排水系统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的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站,其它村庄要根据条件就近联合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
(三)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与环境卫生保洁。1.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按照《进一步深化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所有地埋式垃圾箱的建设,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确保处理质量。2.村庄道路保持整洁完好,路面破损及时修复,主要道路定时清扫,路面积雪及时清除,道路和绿化带、边沟内无暴露垃圾。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挖掘道路或占用道路。3.村庄公共活动场所无乱挂乱晒、无积存垃圾或积留污水,无堆积杂物及违章搭建,无安全隐患,保持设施良好、环境整洁。
(四)村庄景观环境整治。1.注重村庄景观环境的历史延续性、完整性、协调性。建筑物外观的整治应根据村庄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引导村民按照确定的统一建筑风格和基调,逐步整合既有农宅的型式、体量、高度及色彩,形成协调统一的村容村貌。2.沿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物的外墙面、门窗应保持完好和整洁。沿街建筑物外立面通过粉刷、装饰等办法进行美化。街巷两侧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残垣断壁等设施应予拆除。3.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加强对重要文物建筑及始建年代久远、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祠堂、亭榭、桥坊、碑塔、桥堡等建筑物的精心维护,破损的按原貌加以整修。
五、整治方式
(一)制定计划,连片整治。科学编制村庄整治总体规划,合理安排整治区域,以村为单位实行连片整治,带动全镇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深入开展。
(二)重点突出,分类推进。对列入当年整治计划的村庄,要结合实际,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确定整治内容、整治措施,明确责任人,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同时,要把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生态文明示范镇建设相结合,使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切实成为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的工作平台。
(三)完善机制,有序推进。建立村容村貌综合整治的协同机制、长效管理机制、督导检查机制,严格质量标准,确保整治效果让群众满意。镇政府将担负起指导推动的工作责任,充分调动发挥好村级组织实施的主体作用,建立工作台账,有序推进整治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人大办主任任副组长,有关班子成员和各片长为成员的镇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村镇办,具体负责工作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和督导检查。各村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精心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二)明确责任分工。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镇政府将建立健全村容村貌整治村民参与机制、长效管理机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村庄、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
篇3
【关键词】环境卫生,农村,中心村,现状调查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问题。2013至2016年中央1号文件连续四年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美丽乡村示范。为更好的掌握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本课题组利用2015年暑期对河北省保定地区共185个村的村干部进行调研座谈,重点了解当地市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以及制约因素。
1 保定市村庄环境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185个有效调查样本显示1,被调查对象对本村的环境卫生状况总体上并不十分满意,满意率为45.67%,具体各个环节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饮水方式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村庄的自来水管网建设覆盖比例较大,达到86.26%,自家打井的村庄占比为9.92%,其它饮水方式采用很少,如表1。
1.2道路交通
村内街道。有效问卷结果显示,村内道路硬化情况较好(占比93.79%),但部分道路需要维修。12.99%的村庄内部街道全部硬化,45.76%的村庄主干道已经硬化,35.04%的村庄内部道路硬化了但需要维修,只有6.21%的村庄内部道路没有硬化。
对外交通。有效问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村庄对外交通较为便利(占比72.88%),有48个村庄出行道路不方便。导致出行不便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出村道路破损严重,年久失修;二是位置偏远,远离主干道,缺少公交线路,通行不便;三是出村道路少、道窄,影响出行。
1.3垃圾处理情况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建有垃圾转运站的村庄比例为15.22%,采用垃圾池的方式储运垃圾的村庄比例为43.05%,采用垃圾箱的村庄比例为16.56%;有25.17%的村庄还没有建设相关的垃圾储运设施,如表2所示。
在建有垃圾储运设施的92个村庄中,有64个村庄聘用了专业的保洁人员,占比69.57%。有116个村庄负责人认为垃圾处理费用对村集体经济造成很大负担,占比88.55%。
在问及是否考虑由村民承担一部分垃圾处理费用时,55.12%的村干部持否定态度。主要原因在于:村民有抵触心理,不愿意缴纳和当地农户收入低,无法缴纳。
1.4村庄绿化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村庄绿化情况并不乐观。41.41%的村庄有绿化,且配备专人管理;有54.69%的村庄没有绿化;其它情况较少,见表3。另外,有66.13%的村庄没有建设环村林带。
1.5用电情况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村庄居民用电情况较好,居民用电基本不停的村庄占比65.87%;停电次数较少的村庄占比32.97%;经常停电的只占1.17%。
1.6污水排放情况
被调查村庄污水排放管道建设比较滞后。超过一半(占比64.16%)的村庄没有任何排水设施,雨水和污水外排管道都没建设;只建有雨水管道的村庄占比16.67%;只建有污水管道的村庄占比5%;全部建成的村庄占比14.17%,如表5。
1.7污染情况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村庄的主要污染来自空气污染,占比48.36%;其次是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分别占比22.95%和14.75%,如图1。另外,生活垃圾也是村庄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通过进一步分析各污染形成的原因发现,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冬季取暖燃煤造成的污染;二是周边工业企业的排放,以钢铁厂和水泥厂最为明显;再有就是秸秆焚烧和周边养殖场带来的污染。
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村庄周边有河道,其污染来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污染企业的排放和本村生活垃圾倾倒;二是村庄周边没有河道,其污染主要集中在:村庄没有污染外排处理设施,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另外就是村庄周边畜禽养殖污水外排造成的污染。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集中在化肥农药的残留。
1.8村民中心建设情况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有60.8%被调查村庄已经建成村民娱乐健身中心;大部分村庄(77.24%)没有建立互助幸福院(养老院),22.76%的村庄在本村建有互助幸福院,邻村和镇里有的分别占比5.69%和9.76%。
只有15.57%的村庄没有建设文化活动室,36.53%的村庄虽然建了活动室但活动室太小,不能满足需要,另外有35.93%的村庄虽然建了活动室但没人使用,真正使用率很高的只占11.97%。
绝大多数村庄都建有卫生室(96.9%),但村庄卫生室设施建设和治疗效果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
在问及“哪些要素对构成美丽乡村起重要作用”时,有30人首选“产业特色明显、产品优质安全、资源生态和谐(产业)”;有43人首选“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和谐(环境)”;有16人首选“生活宽裕、社会保障有力、邻里亲朋和谐(生活)”;有17人首选“乡风朴实文明、地方文化鲜明、人文传统和谐(人文)”,具体情况如下图2所示。
在问及“最能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效果的条件”时,有35人选择了生态旅游,有65人选择了环境保护,有47人选择了特色产业,有46人选择的是居家环境,具体情况如下图3所示。(本题可多选,各选项之和可以超过总样本数量,下同)。
在问及“把贵村财力用于村庄面貌改善能否承受时”,绝大多数村干部持否定意见,占比97.5%。而由村民自筹部分资金用于农村面貌提升难度也很大,只有30.43%的村干部认为可行。
调查结果表明:村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重视环境和谐的作用,同时村干部也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产业的支持,缺乏产业支撑,村集体自身财力很难承担建设费用。
3 保定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从上述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保定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在某些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财政资金要分出“轻重缓急”。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自来水管网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很大一部分属于公共设施范畴,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应该由政府负责建设和维护。
但由于我国“二元结构”的存在,政府对农村领域的公共设施投入相对较少,调研结果也表明,单纯依靠当地村集体和农户的力量很难改善村庄环境条件。因此,财政资金在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时应分出“轻重缓急”,把最重要、最紧急的需求放在支持的第一位,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乡村最紧迫、最需要的领域。
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保定市地域特色多样,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尽相同,很难以一种方式解决所有问题。比如山区自来水管网建设难度大,平原地区难度相对较小;经济较发达村庄的道路建设好,经济条件差的村庄其道路建设就滞后。如果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一套单一标准来改善村庄环境状况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阻力,这种阻力涉及地域环境、当地文化习俗、生活生产习惯等,所以建议在不同地区进行试点,试点之后推行适合当地需求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加大宣传力度。走访中,村干部和农户对目前推进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总体认可度非常高,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前期基础。但在某些具体的环节认可度较低。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农户认识到做这件事的好处。只有农户认可了,美丽乡村建设才能真正有效的满足农户所需所想。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和基层同志反映这几年的政策推行不统一,“一会一变”。前期项目刚做到一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政策一变,后面的工作就无法持续下去,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前期答应农户的条件也无法兑现,丧失了农户对政府的信任感。因此,可持续的政策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败的基石。只要政策能保证持续连贯,稍加时日,保定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必将面貌一新。
基金项目:2015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501019;2015年度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编号201501802;河北“三农”问题研究基地成果;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成果;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基地成果;河北农业经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篇4
【关键词】城乡绿化;村庄美化;问题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马站市实施的推进城乡绿化和村庄绿化,建设绿色家园活动已经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搞好绿色家园建设,就必须克服过去的那些不足和缺点,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夯实目标任务,抓好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最后实现整体推进,才能确保绿色家园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顺利开展,造福马站人民。
1 抓好三个结合,整体协调推动
绿色家园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生态工程,要立足长远、统筹考虑、协调推进。重点要抓好三方面的结合:
(1)要与农村道路硬化相结合。农村道路的硬化不仅能解决群众行路难、交通运输问题,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硬化道路长期稳定,有利于造林绿成成果保存。而未硬化的道路往往会因拓宽改造而严重影响造林绿化成果。所以各村居绿色家园建设要优先在已经实施了道路硬化的村庄进行,做到一次成型,提升村庄美化档次,改善村庄面貌。但对还未进行道路硬化的地方,在实施绿色家园建设过程中,也要统一规划,为以后道路硬化留下空间。
(2)与街院净化相结合。街院净化是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志。各村居应当把绿色家园建设与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同步抓,对建设的村庄制订统一的卫生标准,提出室内户外、家庭院落、巷道街道、村庄周围清洁卫生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要建立街院净化责任制,把维护环境卫生的责任落实到一家一户,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的老大难问题。
(3)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在绿色家园建设中,要充分考虑选择树种的经济效益,建设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把绿色家园建设当作一项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抓实抓好。
2 创新机制,落实产权
绿色家园建设项目主要涉及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利益问题,和农民的利益拉得越近,农民就越有积极性。因此,在绿色家园建设中,必须坚持物质利益原则,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栽植林木的所有权真正统一起来,明晰产权,做到一订几十年长期不变,全面落实“谁栽、谁有、谁受益”的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绿色家园建设的积极性。
3 分类实施,因地制宜
由于苍南县行政村的现有绿化水平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现状,分类实施,因地制宜。
(1)有效实施局部改造。对绝大多数村,“创建”工作的着重点应放在结合现有条件,进行局部改造上。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而且可以使村庄原有的特色更加明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那些具有爱绿、植绿、护绿的优良传统,绿化基础好,古树名木或有科研、观赏、经济等多方面价值的现存树木较多的村庄,把工作重点放在保护上,给现存的古树名木或有保护价值的其它树木建立档案,结合村庄美化的需要建立美观实用的护栏,落实管护责任人。同时,选择类似的树种,采取相同的种植风格,小范围进行必要的补充绿化,尽量保持村庄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特色,把村庄建成一个小型保护区。对那些绿化基础不是很好的村庄,村中隙地和农户房前屋后,很少植树或者种植的是一些没有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或灌木的村屯林,进行改造,更新乡土杂树。对那些经济较为发达,村中建筑密度高,庭院面积小的城边村或有类似条件的其它村庄,在绿化时以美化为主,主要种植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木和花卉,形成一户一景,移步换景的乡村小花园景观。对村中隙地较多的村庄则结合当地的种植传统和市场优势,把村屯林改造为小果园、小林园、小苗圃、小花园、小药材园,既发展了庭院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绿化美化作用,一举多得。
(2)有效推进结构调整。要把绿化规划与村居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在绿化规划上,要根据本村居的实际情况,坚持生物多样化,以乔灌为主、实行乔、灌、花、藤相结合,注重色彩搭配,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观叶、观花、观景相结合,既要绿化,又要美化、香化、净化。在树种选择上,要做到适地适树。不要盲目祟拜外来树种。有些村可以利用靠近城区、旅游景点,有一定的自然条件或旅游休闲资源的优势,结合村庄林改造,对村庄进行全方位的包装,把村庄建设成既保持乡村生活情趣,又具有现代生活和娱乐设施的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地。使农民由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主要从事旅游接待、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成为产业工人。
(3)慎重开展整体重建。对于新规划的新村或移民搬迁点,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按照“园林下乡、景观进村”的绿化思路,参照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标准,实现道路林带化、活动场所公园化、房前屋后花园化的标准,将这些村建成高品味的园林新村,使之成为推动马站绿色家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建设园林化小城镇(村居所在地),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纽带,小城镇绿化应当是由城市向农村的过渡模式。园林化村居绿化,要紧紧围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创建绿色文化来进行。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防护林为屏障,以绿化、美化为中心,以风景小品为点缀,乔、灌、花、草有机结合,形成城乡交融、浑然一体,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村居绿化格局。而马站的村居一般情况下,只有一条主街道,而且大多是由市、乡主干公路穿街而过,街道较多的村居为数不多。街道两边多为农户宅基地改造而成的门面房,街道只是比较其他路段较为宽阔。因此在进行村居街道绿化时,必须因地制宜,充公考虑到街道农民的利益,行道树应选用优质乡土树种(市、乡树)或经济树种,人行道上应规划出绿化带,选择黄杨、小叶女贞、红叶小秦等组成图案花坛,适当配置一定的花灌木(市、乡花),形成多层次绿化、四季常青、鲜花满目的新格局,做到一个小城镇一个特色。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陕北山区,村庄布点
村庄布点规划是实现土地整理和复垦、规范村庄建设、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手段。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推广,村庄布点规划的必要性更加突显。本文以延安市延长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为例,研究陕北山区以县域为规划范围的村庄布点规划的规划重点和规划措施等。
1、概况
1.1陕北地区概况
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和延安两市的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为80615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面积的39%。陕北地区地质构造属鄂尔多斯地台。全区蕴藏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和岩盐、高岭土等矿产资源。截至2009年底,陕北地区有2区23县,186个乡,199个镇,10个街道办事处,8864个村民委员会,212个居民委员会,432.8万农业人口,占陕北总人口的73.6%。
1.2延长县概况
延长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部。全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一般为600-1100米。全县地貌主要有4大类型:河谷阶地、黄土宽梁残塬、黄土梁峁丘陵、黄土覆盖石质丘陵。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瓷土、石灰石、石英砂、铜、砂、石等资源。
延长县辖6镇6乡,288个行政村,722个自然村,现有153578人,其中农业人口122045人,占总人口的79.5%。
2、村庄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分布现状
①河谷阶地地区均质性分布。
这一地区地面平坦,土层较厚,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村庄之间联系便利,村庄建设条件良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②黄土覆盖石质丘陵地区随地形分散布局。
这一地区悬崖峭壁矗立毗连、石质出露,植被极差,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村庄建设用地少、村庄之间分布较散、道路交通困难,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村庄。
③黄土宽梁残原地区和黄土梁峁丘陵地区为混合型布局
黄土宽梁残原地区村庄主要伴山建设,因而村庄内部建设用地少,道路坡度大。黄土梁峁丘陵地区是因冲积、风积黄土推积形成比较宽阔的平坦谷地,纵坡小,黄土层厚,村庄之间交通相对便利,村庄较容易形成规模,有利于发展和扩大村庄的用地规模。
2.2现状村庄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受地形限制,山区村庄布局较散。
②大多数台地村和山地村建设条件不好。
③村庄内部布局混乱。
④村庄实际居住率较低,不少村庄成为“留守村”
3、村庄布点规划的思考
3.1影响村庄布点的因素
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形成了对村庄空间形态的刚性约束,如山地地区的村庄呈斑状分布。而用地相对平坦且近水源(河流、水塘)的地方,村庄规模可以适当的扩大。
②各类设施条件因素。
各类设施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其中道路交通条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县域存在居民点沿道路分布的现象。规划遵循这一现象,对这些村子予以保留,并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优先发展。另外,建立完善的层级式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才能最终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③经济条件因素。
一方面,将居民安置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有利于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其基础设施水平也较高,房屋建筑质量较好,将居民点安排到这样的村庄,有利于降低改造成本。如县域西部经济条件较好,规划对该地区以完善该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为主。
④文化因素
不同区域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规划尊重这一特点,寻找和保护重要的乡村文化载体,力求建立适合现代化发展的农村居住模式。
3.2村庄布点思路
①结合小城镇建设,吸引居民进城,改善生活条件。
在加速小城镇建设的同时,通过优先就业等优惠政策,吸引条件较艰苦、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的自然村居民到城镇居住。
②通过中心村、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居民聚集。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优先考虑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吸引鼓励居民向中心村聚集,享受良好的服务设施。
③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分布。
政府安置退耕农民时,可将其安排于中心村或条件较好的基层村,使其在得到政府补贴的同时,可以从事其他产业,以实现自救,改善生活。
④通过产业的拉动,劳动力身份的置换,实现村民的转移。
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可将其统一支配,奖励给那些响应政府号召又能满足招工需求的家庭,解决村民搬迁问题。
⑤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实现村庄聚集。
以行政村为单位,形成若干个分工详细的集约化生产集团,有利于形成相对集中的村民点。
⑥合理搬迁、合并村庄。
对于存在以下情况的村庄实行整体搬迁或异地建设:有安全隐患;交通不便;处于生态风景区;规模很小;公共服务设施较缺乏且条件较差。
⑦对于条件较好的村庄适当扩大现状规模,并延续村庄风格。
3.3村镇体系与村庄规模
3.2.1村镇体系
合理完善的村镇体系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层级的系统布置。规划城镇体系由一级城镇、二级城镇、三级城镇三个等级构成。村庄等级的划分则主要依据村镇规划标准等相关技术依据,并考虑区内村庄的实际情况,将村庄划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二类,并与城镇体系相衔接,形成以下两个等级体系:
建制镇-中心村-基层村;
集镇(乡政府驻地)-中心村-基层村;
3.2.2中心村的确立
中心村的设置主要考虑村庄的交通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现状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各类设施服务半径和农作半径、集贸市场及当地风俗习惯等因素,并参照《陕西省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和《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等相关规范,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对其建设标准提出相应要求。
3.2.3村庄规模
用地有限,是陕北山区村庄的发展的极大瓶颈,因此确定合理的村庄规模、数量对于村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规划到2030年规划区的农村人口由现状的11.1万人减少到7.2万人,减少了3.9万人。
延长县现状与规划村庄人口变化图
3.4迁村并点
3.4.1 迁村并点的思路
(1)以农村现代化为方向,加快村庄集约化利用与建设。
(2)组合村庄用地,加强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
(3)以节约土地为目的,改变现有村庄的分散布局。
3.4.2迁移流向
迁村并点是村庄布点规划中的关键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因而在规划中注重通过产业发展,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提供就业机会等方式,按照城-镇-乡-中心村的顺序,引导人口集中,鼓励而不强制。
4、村庄布点的政策实施与保障措施
4.1先试点,后推广,以新村的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村庄改造和建设。
4.2城乡统筹,镇村统筹,合理安排村庄人口,引导人口向中心村集中。
4.3推动中心村建设,严控非保留村庄或预期搬迁村庄的住宅建设行为。
4.4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拆迁补偿上给予村庄大力的支持和扶持。
篇6
关键词:新农村,适度集聚,节约土地,集约配置
1.前言
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扩大农村需求是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1]。推进乡村经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全面开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有许多新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寻找解决途径。我们在承担武汉市新洲区徐古镇镇域村庄布局规划设计中,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寻求新的解决方法。采用系统性、综合性、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来解决新农村村庄建设问题, 贯彻国家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要求,引导新洲区徐古镇科学发展,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2],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并引导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合理投放。
2.项目概况
徐古镇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东北部边缘,距新洲区城关邾城21公里,京九铁路穿镇西部而过。该镇东接黄冈市团风县,南与新洲区旧街街、三店街以及道观河风景旅游区毗邻,西与新洲区潘塘街接拒壤,北与麻城市夫子河、白果相望。徐古镇以平原、岗地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岗地土质较好,山地土地贫瘠。本项目的规划范围是徐古镇的行政管理范围,总面积85.84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 36703人。
3.现状分析
3.1制约发展的因素
现状村庄布局总体特征是:分散、数量多、规模小、设施滞后、环境较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土地利用粗放,居民点平均规模小,村庄整体风貌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滞后,难以集约布置;拆迁规模较大,对群众生活影响较大。
3.2有利于发展的条件
徐古镇位于武汉东北部是通向豫、皖、苏的口子乡镇,区位条件较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徐古镇境内将军山耸立于东北陲,海拔675米,为武汉市东部第一高峰,地处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和黄冈大崎山两大旅游区之间,是连接两大旅游区域的中心带,开发旅游资源潜力大。同时,徐古镇是“楚天蘑菇第一乡”,拥有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4.规划中对策思路
通过背景研究及现状的优劣势条件分析,确立的对策为根据乡镇的特点,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树立一般农业型、都市农业型、旅游休闲型、工贸型、历史文化型等村庄特色[3];根据村庄的实际,综合考虑其社会宗族关系、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村民意愿以及村民生产出行要求,科学的进行村庄合并,控制村庄为合理规模[4]。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现状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使用土地;增强镇区的发展极核和辐射作用,综合考虑城镇与农村建设的协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乡村的生活条件。
5.镇村布局规划
5.1规划结构
规划以徐古城区为发展核心、绿化(周山)、沙河、柳河为依托,以东环、新徐公路为镇域发展轴,带动周边乡镇的发展。在中西部较发达地区,形成蘑菇产业基地;在东部山区形成竹木生产基地和鄂东旅游胜地;在中部以口子乡镇沙河为中心,发展武汉北部最大的物流交易市场。突出发展中心城区,带动卫星集镇,促进中心村发展,形成“三星拱月、两线穿珠、四方辐射”的格局。
5.2村庄布局
徐古镇镇域村庄分四级设置,分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基层村四个职能等级。根据徐古镇地广人稀、低丘岗地较多、丘陵山区道路不便,居住不宜过于集中的特点,本着集中居住、均衡分布、资源共享、合理撤并现状自然村庄的原则,在现状208个自然村湾中规划保留86个村湾。规划可节省建设用地90.28公顷。根据徐古镇的特点和经济水平,平原地区村庄以条形排列,双拼或联建低层住宅为主,控制建造独立式住宅;丘陵山区可根据具体地形因地制宜,能条形排列的尽量条形排列,几户联建,灵活掌握,但要控制宅基地规模,不得建独立式别墅。建筑密度不超过30%,容积率不高于0.6,
力倡导建设节约型居住建筑。
5.3交通布局规划
规划在新徐公路和东环公路交叉口南侧设置客运站,同时在北侧设置一个货运站,每个站场面积约3000平米,以满足对外交通的需要。
镇域内道路网按四级设置。一级道路宽16米,以东环公路和新徐公路为镇区内主要交通干道,主要担任镇与镇之间的交通;二级道路为12米,为连接镇区到村庄之间的道路以及中西部较为密集的村庄间的通村路;三级道路为通村路10米,担任局部山区间的乡村交通;四级道路为通湾路6米。规划区道新徐公路和东环公路为徐古镇主要交通道路,按一级公路标准扩宽建设。构成一横两纵两环的路网骨架,完善镇域路网体系。
5.4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规划按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四个等级方式配备镇域公共设施。以徐古镇区为全镇域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配备功能齐全、规模适度的商贸、邮电、文教、娱乐、卫生、体育等设施,辐射整个镇域。沙河、柳河、绿化三个小集镇为公共服务副中心,规划布置第二级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内容包括: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卫生院、体育活动中心等,主要服务周边乡村。在中心村设置第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包括村委会、村民活动室、卫生站、文化站、幼儿园、便民店、多功能活动场等。基层村按需要配备基本的社区服务设施,如卫生所、村民活动中心和多功能活动中心等。
6.实施策略
6.1加强宣传和管理
加强镇村布局规划的宣传、解释工作,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规划意识;加强规划的管理工作,健全规划管理机构,以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武汉市村湾建设规划设计技术导则》,严格执行“村镇建设工程许可证”制度。
6.2建设引导
严格控制非保留村庄新建住宅,凡申请在非保留村庄建房的一律不予批准,因道路、交通、水利、招商引资建设拆迁的农民一律安排到镇区和规划的村庄居住;利用基础设施配置的调控手段,新建和改善规划和保留村庄的基础设施,非保留自然村庄的基础设施不再配套和完善。要限制村办企业的发展,凡村组新办工业一律到镇区工业小区建设。
6.3空间清理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清理多余的道路和废弃老住宅、电力架空电缆以及其他不再使用的基础设施。凡通往非保留村庄的道路、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设施在非保留村庄完成撤并后,均应及时清理拆除;在规划村庄内新建住宅后,原老住宅应及时清理拆除。
7.结语
从农村实际出发,遵循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村生活的原则[5];倡导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逐步迁并。有利于农村建设土地资源的节约,有利于集约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合理有效节约农村建设资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思,刘志强.新农村建设的功能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0(10).39-42
[2]黄春萍,黄骏.武汉是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与统筹发展对策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5):295-298
[3] 田秀美.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6).88-89
篇7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rice farming and the social culture in Yuanyang Honghe Hani Terrace Heritage Area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form a unique set of road traffic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ad traffic system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understands the Hani culture from the view of the traffic system, evalu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关键词:哈尼梯田;遗产区;道路交通体系;因素
Key words: Hani terraces;heritage area;road traffic system;factor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179-02
0 引言
红河元阳哈尼梯田农业历史悠久,有深厚的原始农耕基础,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与哈尼社会文化的发展形成了相应的道路交通体系。道路交通体系的形成与哈尼族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旅游业是分不开的。
国内学者对山地与村庄的道路交通体系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①结合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根据山地城市特殊的地形地貌与城市用地特征,从交通方式、交通可达性和交通设施等因素切入,进行线网规划、站场规划和出租车规划等交通规划研究[1-3]。②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分析道路交通与居民出行构成特点,提出山地城市人性化交通建设中的对策与小城镇发展的新模式[4-5]。③针对静态交通、公共交通等某一交通问题,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山地城市交通优化建设对策[6]。针对山地村庄道路体系与民族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对于遗产区来说,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旅游业的继续开发,现有道路交通体系已不能满足大多数村庄的运输需要,道路交通体系是影响遗产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对道路交通体系的研究与村庄的发展密不可分。
1 遗产区道路交通体系特征
在哀牢山立体地貌与立体气候中,形成了高山区森林、中山区村寨和下半山区梯田三位一体的空间格局。
1.1 遗产区对外交通 遗产区对外交通目前主要依托214省道,省道在遗产区西部贯穿南北,北接南沙,南接绿春。另“哈尼梯田”机场已完成选址,位于遗产区西边的沙拉托乡,距新街镇约20公里,距南沙约30公里;建成后将为遗产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极大的便利。
1.2 遗产区内部交通
1.2.1 车行体系 内部车行体系,依托S214省道、元绿公路及牛角寨新街连接线以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形成一个环状交通网络;以S214省道、途径大鱼塘、全福庄、胜村及多依树的县道并和攀枝花与多依树连接线形成另外一个旅游环线。通往村庄道路和村庄内部交通路网由于地形原因,多是尽端式道路;有的村庄坡度太陡,内部没有车行路,只是通到村入口。整体呈现以环状连接枝状形式。
1.2.2 步行体系 ①纵横交错,遍布群山:哈尼族迁徙到哀牢山后,在这片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开始以采集狩猎为生的生活。当时狩猎,野兽穿行地段逐步变成人行道,构成了原始山道的起源,后来形成了自然的道路交通。因为山地对于发展交通不利,人们之间的互相往来基本靠徒步行走,物品的运输也靠人背马驼。所以造就了遍布群山的步行体系,以此满足生产、生活及交往的需要。②形似等高线:在下半山区梯田间,由田埂组成的道路形同遍山的等高线,是开挖梯田时垒起的田埂。在坡度缓的低山,田埂较低较薄,梯田面积较大;越往高处,坡度越陡,田埂越厚约密集,梯田面积较小。这些田埂是村民通往田间的主要道路。 ③水渠即道路:高山森林的小潭、小溪和河流的水源经过水渠注入最高层梯田,水满再流入下一块梯田,直到汇入河谷江河。兴修水渠是梯田农业的关键,所以人们很重视水渠的护养,形成了大水沟跨县连州,小水沟通往村寨和梯田。以此修筑的沟堤宽大结实,行走舒适,也成为道路交通体系中重要的的一部分,主要是联系从高山森林区通往半山区的村寨与下半山的梯田[7]。
1.2.3 道路交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①停车混乱。当地居民的村庄内部停车混乱,影响车辆通行和村庄风貌;在遗产区承担旅游服务的村庄,例如胜村,常出现交通拥堵,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旅游环线上停车设施不足,当游客在景观较好路段停车观看时易影响其他车辆正常通行。②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地形原因,村寨中部分步行道一侧为陡坎,此类道路无护栏且无路灯,对儿童和夜间行走构成隐患。部分村内车行道路坡度较大,为水泥硬质路面,防滑处理不够,车行与人行之间存在隐患。③路面状况较差。路面状况差主要表现在路面破损和路面卫生较差两方面。现阶段村庄路面基本硬化,但存在部分路段破损严重,影响车辆通行和村庄风貌。由于排污沟渠小,常有污水溢流;另垃圾随意堆放也影响路面卫生状况。
2 影响道路交通体系的相关因素
2.1 地形地貌限制 由于遗产区所处区位边远,地势险要的哀牢山区,北部红河隔断了与外部的沟通,所以对外交通以214省道为主。村庄间与村庄内部车行体系不完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坡度较陡,不能满足通车的条件;另外有的区域地质条件不稳定,也限制了道路交通的发展。
2.2 农耕文化影响 在哈尼族迁徙到此后,开始在山地上发展农业。开挖的梯田不仅形成了哈尼族的劳动场所,相连的梯田间形同等高线的田埂形成了步行交通体系。使村寨与梯田,村寨与村寨紧密联系。
随着村寨扩大,新开梯田增多。为了有充分时间保证精耕细作,梯田的维修保养,必须保证耕作半径在一定范围内。所以为了就近田地,就会分出新寨,形成小型分散的聚落与相连成整体的梯田空间格局。此时步行交通成了丈量人地距离的工具,劳动时间的限制不会造成村寨的无限扩大与劳动空间的无限扩大,从而平衡村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是哈尼梯田的一个特征,其中,兴修水利行成的沟渠不仅保证了村寨与梯田的用水,形成水网体系,也成为联系村寨与梯田的道路交通体系。
2.3 生活与社会交往需求 哈尼族在家庭观念上,奉行“树大分支”,哈尼族男子一经结婚生子,一般要与父母分家,修建新房,建立独立的小家庭。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村寨膨胀、分离。哈尼族居住相近的村寨的人们在古老氏族社会中存在血缘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早已淡薄,但是村寨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友好,每年“苦扎扎”节的串寨活动都是加强村寨间相互沟通,加深友谊的手段,对哈尼村寨友好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8]。由于梯田农业是依山地自然地貌而营造的,往往需要大范围的集体协作才能使其正常顺利的进行。这种合作的关系也会使得村寨之间需要相互交流与沟通。所以联系村寨间的步行体系较为完整。
2.4 旅游业发展带动 由于开发旅游的需要,旅游环线把保护区内景点连接在一起, 同时又兼顾保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功能分区的划分。旅游环线基本上是沿着村寨与梯田的边界。这样,在保证林梯田景观完整性的同时,又在空间上引导了游客旅游环线,同时保证了通往各村寨与外界联系的便捷性。
2.5 村庄的快速发展 随着人口增长,村庄的扩大,道路交通体系的滞后性更加明显。原来村内垃圾随沟渠自然排放入梯田,不需要处理。现在原有排污沟渠已不能承当,村内部分垃圾需要运出村外处理,由于村庄内部车行系统不完善,造成垃圾的滞留而导致影响环境卫生。村庄内的很多建设活动,建筑材料的运输还是依靠人力。旅游业的发展使游客数量增加,景点周边停车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管理滞后,使游客随意在路边停车,也容易影响交通的通畅性。
3 启示与建议
遗产区的道路交通体系线路走向都是伴随着村镇发展与扩张以生活、生产与社交需求为引导形成的。相对于纵向上自由形成的连接森林、村寨、梯田步行体系,遗产区对外和通村的车行体系整体缺乏系统的规划,村与村间往往没有做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旅游交通体系的规划只是在线路上连接了景点之间,缺乏相应交通设施,许多道路是放射状的。这样的路网结构适应了一定时期交通的要求,但不能满足其继续发展的需求。
针对遗产区交通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3.1 完善道路交通体系 遗产区的发展将会更加依赖车行道路体系,目前停车混乱的现象更加严重,所以遗产区应该完善道路交通体系。一方面是村内车行道路体系的完善,以传统村落道路系统现状格局为基础,要考虑道路系统发展的趋势,以自然环境允许道路系统发展的可能性为前提,通过环状化、加强村内道路体系连续性来完善通村车行路与旅游环线的连接,以此满足村庄机动化运输的需求(如图1、2)。另一方面在旅游交通体系中,逐步解决旅游过路交通与村庄之间的矛盾,增加交通设施:例如交通标识、停车场的建设。
3.2 完善市政设施配置,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通过市政设施的完善保证传统村落的设施供应不能落后发展水平,使村庄日常生活水准对村民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依托村落道路系统而配置市政设施,既不破坏道路系统格局,也不影响传统村落风貌。
3.3 完善节点空间、加强村民保护意识 道路空间同时也是村民社会交往的重要公共空间。道路交通体系的完善不仅需要技术方面,还需要加强村民保护意识。传统村落村民意识到完整的道路系统可使传统村落风貌变得更美,自觉维护道路体系与路面环境[9]。对道路系统进行梳理,增强道路的安全性的同时,根据街巷空间与村民活动需求在公共节点增加公共设施,诱发街巷交往活动,通过丰富公共交往活动增强村民对村庄公共空间的体验感,从而激发村民对公共环境的维护意识,增强乡村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矗王玮.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交通规划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3(01):31-35.
[2]李泽新,李治.西南山地高密度城市的空间结构与交通系统互动关系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4):45-51.
[3]崔叙,赵万民.西南山地城市交通特征与规划适应对策研究[J].规划师,2010,26(02):79-83.
[4]李泽新,童丹,李治.山地城市人性化交通建设目标与措施[J].规划师,2014,30(07):21-26.
[5]董菁菁,温旭丽,郭海超.小城镇交通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105(9):273-276.
[6]蓝岚,莫乾树.山地城市静态交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13(03):16-19.
[7]王清华.梯田文化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6.
篇8
(1)集镇规划区内所有建设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集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定,杜绝各类违法建设;
(2)鼓励和引导镇区集中建设,采取盘活存量资产、土地流转等办法,实施片开发、片建设;
(3)集镇区主干线、集镇区内部接线等重点区域地段,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加大建设和改造力度;
(4)严格控制集镇规划区内非临街零星分散建房,引导居(农)民到集中居住区购房居住。
二、村庄建设与管理
(1)村庄内各类新建、翻建、扩建等房屋,要符合《村庄平面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规定,坚决制止规划点外各类违法建设;
(2)对按照镇村布局规划确定撤并的村庄要逐步实行搬迁,一律不得批准新建、改建、扩建永久性建筑。确需新建、改建、扩建住宅的,除危房经县政府批准临时翻建外,一律集中到集镇或中心村集中居住规划区建设;
(3)建筑形态、色彩、风格等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控制、减少零批零建;
(4)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引导和鼓励更多农民向集中居住点居住;
(5)因国家、省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影响,需另选村址建设的村庄,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报县政府审批后实施。
三、道路两侧建设与管理
(1)严格控制国省道及县乡村主要干道两侧建设,并要符合《集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和《县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实施细则》等规定;
(2)严格控制道路两侧建筑后退距离,即从公路路沿石外缘起,国道不少于27.5米,省道不少于22.5米,县道不少于17.5米、乡道不少于12.5米,村道不少于7.5米;
(3)道路两侧建筑形态、色彩、风格等要统一、协调,杜绝零批零建。
篇9
自去年开始,我区以百村整治工程为龙头,把康庄工程、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千万农民饮水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了以“二改、四化”为核心内容的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提出了“一年试点,三年推进,五年完成”的建设目标,排出了21个示范村、159个整治村。到目前为止,全区已经完成3个示范村,23个整治村建设,并代表我市参加省里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2003年度考核,获得了优胜奖,整个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村庄整治工程和生态村建设的作用得到显现,开展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村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整治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在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今年,区委、区政府把村庄整治建设列入区政府八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各乡镇也高度重视村庄整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部署,年终有考核,党委、政府班子专题研究,并确定了一名领导具体抓村庄整治工作。各整治村千方百计想办法,积极筹措资金,主动处理一些难点问题,为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部门密切配合。区规划分局完成3示范村和10个重点整治村的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并开始着手编制列入规划的21个示范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区林业局根据自己职能,开展了送苗木下乡活动,帮助有关村绿化2000余平方米;区水利局在农村河道整治中也做了大量工作;区农业局结合沼气池建设,对农村污水处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区建设、国土、卫生等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对示范村、整治村进行了帮助和指导。三是取得成效明显。从目前的整治情况看,工程进展顺利。截止到9月份,各整治村和示范村已投入建设资金1270余万元,完成年度投入任务的94.1%。硬化道路21.3公里,新增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新增农村公厕8座,新增自来水使用人口2861人。
一年多来,虽然我区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应该看到,与省、市的要求相比,特别是与整治工作力度较大的县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差距还很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村与村不平衡、乡镇与乡镇之间也不平衡。据区百村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截止今年九月份,投入大的村已经投入资金几十万元,如华墅乡上墅村、花园乡上祝村等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度慢的村则投入不大,进展缓慢,个别村还停留在原来的建设水平上;二是资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办法不多。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的资金主要依靠村集体结余资金和部门扶持资金,一些村眼睛向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筹措资金的办法不多。三是区域布局规划比较滞后,特别是中心镇、中心村的体系规划框架尚未形成。四是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没有形成。一些已经整治过的村在卫生保洁、村庄环境管理管理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从存在的问题看,我区村庄整治工作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坚定村庄整治工作的信心。一是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角度认识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村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反映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关键是要解决农村落后的生活状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村庄整治工程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重大措施,也是一项科学的发展道路,必须坚定不移的抓好落实。二是要从落实省、市重大决策的角度抓好村庄整治工作。这届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用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区政府每年从财政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这次村庄整治工作省、市、区三级是下了决心的。三是要从顺应农村发展需要的角度落实村庄整治工作。经过50年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提上了重要位置。从我区实际情况看,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又位于城郊,开展村庄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尤为迫切。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一定要认识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落实好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和各项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工作。
二、严格标准,进一步明确“百村整治”工程建设的工作重点
去年是我市实施“百村整治”工程和生态村建设的启动年,今年是扎实推进年。目前,我区的“百村整治”工程和生态村建设进度和质量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乡镇、有关村要针对当前“百村整治”和生态村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热情,全面推进“百村整治”工程和生态村建设。当前主要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体系建设力度。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市里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中心村、中心镇基本规划框架,全市要求在今年年底前高质量高标准完成109个示范村的规划编制,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1012个整治村的规划编制。根据这一要求,我区要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中心村、中心镇基本规划框架,为下一步乡村布局调整打好基础。全区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21个示范村的规划编制,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180个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各乡镇和规划部门要集中人力、财力、时间,尽快编制完成村镇布局规划框架。区规划部门要加强规划队伍建设,确保“人员、措施、责任”三到位,采取有效措施,把规划编制好、论证好。
(二)要严格按照村庄整治考核标准开展村庄整治。按照区委办()24号文件精神,今年年终区委、区政府要对各乡镇村庄整治村进行考核,根据考核分数补助资金,考核分达不到70分的,一律不给予补助。所以,各乡镇一定要严格按照村庄整治标准开展村庄整治,认真抓好“两改四化”工作。“二改”就是改水改厕,要加强村内给水、排水设施建设,有条件的村可以考虑建设集中污水处理池,对村庄内的生活、生产污水的进行无害化处理,村民的饮用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各乡镇、行政村要对露天粪缸进行一次摸底,逐步进行清理,特别是对列入今年百村整治工程的行政村和一些乡村主干道两旁的露天粪缸,年底前要坚决予以清除。“四化”就是要实施道路硬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路灯亮化。村庄整治村和生态村还没有完成通村道路及村内主干道硬化,要积极筹集资金,在公路硬化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使村庄道路布局合理,主次分明,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各乡镇、行政村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切实抓好农村垃圾的减量、收集、管理、清运等环节,要动员群众实行卫生包干,对可以利用的,结合农村清洁能源推广和有机物还田处理,引导和鼓励建设农村沼气池。各村要合理设置垃圾箱、垃圾池、垃圾中转点等固定设施,做好日常的卫生保洁。在环境美化方面要按村庄规划搞建设,纠正乱搭乱建行为,村内要建有公共绿地,并对主要道路两旁、住宅之间进行绿化,有条件的村,还应结合新村规划,实施宅基地整理、自然村撤并和旧村改造,使村庄布局合理,建筑实用美观、房屋错落有致,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各乡镇、村要结合实际,合理安装路灯,方便村民出行,特别是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的路灯安装率要达到90%以上。
(三)要因地制宜创出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的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创出特色、形成有知名度的品牌效应。要在两个方面创出特色,一个是要在村庄规划建设上创出特色。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不要求每个村搞成一个模式,我们提倡根据每个村的不同环境和特点,搞出特色,村庄规划要坚持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努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浙西文化和生态特色,反映田园风光、融合现代文明的农村新社区,形成一批特色村、小康村、生态村、休闲旅游村。另一个就是要在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上创出特色。要努力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特别是农村的保洁员、卫生员,要做到人员、经费、责任“三落实”。乡镇要统一规划设置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所,对本区域内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进行统一规划设置,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立1个垃圾中转站,远郊乡镇自行设置一个垃圾集中填埋场,同时对中转站、填埋场要做到专人负责,定时清运、定时清理。各乡镇、行政村要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中转站、填埋场按期建设到位,区财政对按期完成垃圾中转站、填埋场建设的乡镇,将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各乡镇的垃圾填埋场要求今年12月底前建成使用。
(四)要多方筹措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资金。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要立足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好村集体自有资金,挖掘潜力。同时也要千方百计用足用好省里的各项扶持政策,如宅基地整理政策(用地指标)、农村土地整理政策、省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以及其他支农政策。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广开思路,大胆引进外力,扩大融资渠道,通过市场运作方式,以经营的理念,组织实施“百村整治”工程和生态村建设。
(五)全民动员开展农村垃圾卫生环境集中整治。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今年要结合我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机遇,全市要在农村深入开展一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各乡镇要在春节前,统一开展一次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重点是抓好公路主干道、溪流、河渠两侧的综合整治工作,禁止乱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农作物秸秆等固体废物。同时,各行政村要组织和发动农民投工投劳,参与村内垃圾大清除,彻底消灭卫生死角,对村内河道垃圾等漂浮物进行一次全面打捞,杜绝向河道乱倒垃圾,特别是对农村烂桔要进行一次整治。
三、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的合力
“百村整治”和生态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是不能做好的,要集中有限资金,把有限的资金整合在百村整治工程和生态村建设中使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门的认识已经非常到位,下一步部门和乡镇要统筹好项目,做好项目的结合文章,在编报项目过程中,力争做到“下面怎么做,上面怎么争取”。要加大班子工作力量。实施“百村整治”工程,工作量大且繁杂,日常工作、实际工作需要有专门力量、专人负责。为此,各乡镇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抽调4—5个精干人员,落实必需经费,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强“百村整治工程”的工作力量。各部门要加强服务,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示范村、整治村规划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服务就跟到哪里的要求,顾全大局、形成合力,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做好工作。同时,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将各项任务、责任落到实处。省有关部门对欠发达地区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非常支持,各有关部门要像抓其他工程建设一样,抓项目、抓投入、抓引进,借力发展,千方百计包装项目,向上争取支持,使整个工作整体推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下面,我借这个机会,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的几项工作再强调一下。
第一项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抓好秋收冬种生产工作。昨天,省、市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专门落实秋收冬种工作,今天上午,区农业局召开了全区秋收冬种生产现场会。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鼓励农民发展经济作物和油菜、小麦,不能种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要种上绿肥,培植地力,重点是要解决国道、省道、县道两旁的耕地抛荒和连片抛荒问题。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种子、化肥、农机等冬种物资的组织供应。
第二项工作:抓紧掀起秋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乡镇要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冬春季修水利工作,突出解决好抗旱排灌设施建设,排出一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特别是要集中一定资金解决病险水库加固,尽快在全区形成兴修水利的良好氛围。
第三项工作:要严防死守地做好森林防火和动物防疫工作。今年是我市森林火灾高发年份,全市森林火灾发生率超过省定的1‰。全市森林火灾发生率达到1.4‰,也造成了人员死亡事件。当前,我区已进入秋季森林火灾高发期,又逢月国庆和重阳、中秋等节气,各乡镇和区森林防火指挥部要切实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特别是旅游区、重点公益林区要加强对游客和村民的防火宣传,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同时,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加强对畜禽及其他产品的检查,防止外地疫病畜禽流入我区。
篇10
自2010年2月全县开展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朝阳居委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紧密结合全村的实际情况,研究进行了全村的总体整治规划。规划的内容是:投资27万余元铺设11公里水泥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投资249120元进行村屯和路边绿化,栽植各种绿化树木3万余株,美化绿化家园;投资4万元进行了街道路灯亮化;投资84880元进行粉刷墙壁以及图画标语的建设,美化了村庄环境;投资7万余元建设垃圾站点10个,解决垃圾随意乱倒的现象。
村庄环境建设工作是一项切实提高村民生活环境和居住质量的民心工程,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将着力抓好村庄环境建设的管理工作,争取为老百姓办好事,多办实事。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支持的村庄整治建设原则,积极引导、广泛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村庄整治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到村庄整治带来的好处,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村庄整治中基本上要做到,农民自己承担房前屋后的卫生整治和保洁。
2、拓展整治内涵,扩大受益面。通过村庄整治,使村庄环境面貌得到较大的改善,但要防止整治内容单一,整治范围窄小、整治标准不高、农民群众受益面偏小的问题。在整治内涵上,要进一步提升整治质量,要以村庄基础设施调查中的民意调查为依据,着重要对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村庄道路、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卫生改厕等方面加大整治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整治范围上,要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力争所有自然村都得到整治,确保整洁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