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四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路四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路四化管理

篇1

所谓课程体系就是将课程按照一定的原则经过选择和组织而形成的供传授用的系统。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课程体系一方面是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来设置的,另一方面它又将培养目标和要求具体化,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从而对人才的培养产生现实的定向和规范作用。

(一)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课程体系必须适时调整或更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将课程进行整体优化,各课程之问就可能会因为内容发生冲突而无法彼此协调。公共管理学科作为一个发展迅速,需求旺盛且很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其课程体系尚处在建立和探索之中,课程体系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而展开的,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不是靠.-tl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而是靠整个课程体系的协调来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是课程设计中很重要的内容,同时,在专业的课程设计中,还必然涉及列课程体系内部各门课程的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方法等。合理的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整体优化设计。

二、目标导向理论与课程体系

目标导向理论是管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目标导向,指任何行为都以是否对目标完成有帮助来考核成果,所有动作都以完成目标作为指导原则。目标导向理论认为,要达到任何一个目标必须经过目标行为(实现过程),而要进入目标行为又必须先经过目标导向行为(设计、选择和寻找目标)。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其设计要符合目标导向理论。以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学生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行课程设计。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将典型的课程目标导向分成四种:一是普遍性目标导向一~基于经验、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求而引出的一般的课程目标导向,从而成为了某一课程领域的一般性、规范性的共性目标导向;二是行为性目标导向——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生成性目标导向—_二.在教育环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四是表现性目标导向——在教育情景中不断出现的,在教师的创造需求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中得以强烈表现的。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三、基于目标导向的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优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符合大学的定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类型必然是多元的。大学的定位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每个学校都应科学定位,安于其位,争做每个类型和层次上的一流。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之相对应。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中通识课课程比例最高,学科基础课次之,专业课更次之。教学为主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程,基础课以够用为度。职业大学培养职业型人才,注重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专业课程的比重最高。

(二)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符舍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分为高层次、厚基础、少而精的基础性人才;复合型、创新性拔尖人才;知识面广、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公共管理办学和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要为公众服务,捍卫和提倡公共利益。所以,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要围绕是否有利予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来进行。还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即要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科学管理人才。要遵循应用性原则,即以课程学习为主的同时,也重视案例教学,做到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方面并重。要遵循针对性原则,即要充分考虑和关注社会需要、专业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的设置。此外,还要强化基础,多科渗透,拓宽知识面。

(三)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动态满足社会的需要

应建立动态的、开放的课程设置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开办的社会基础是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与此相适应,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应该建立动态的、开放的课程设置体系,不断根据社会变革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加以修订。以河南大学为例,每年都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结合实际情况增设了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方向模块、电子政务方向模块、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社会工作方向模块社会保障方向模块、劳动关系方向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模块、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模块、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方向模块、城市管理方向模块、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向模块,增开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政务、小组沟通、个案工作、公务员制度、谈判与沟通、管理创新思维、医院管理学、流行病学、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教育投资与项目管理、社区工作、政务礼仪、绩效管理等一系列课程。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一系列的调节获得了优化,培养的学生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四)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符合科学规律

所谓科学是指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都是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管理和倡导三种核心技能展开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模块课的设置应该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具有层次性,注意先修后继关系。学科基础课是为了确保基础学科知识与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的有序衔接、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而设置的,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是学生能够更深入、细化地研究专业问题、提炼出独特观点的前提条件。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学科基础课应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显现出专业特色,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其热爱专业,学好专业,以至开拓专业,创新专业,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比例要合适。在限制与自由,共性与个性之间寻找平衡点,促使通识教育自身达到实现价值的目的,能够对学生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尊重。采用系统学方法优化与构建课程体系,使之成为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体系,兼顾自由和秩序、灵活性和规范性、多样化和专门化、宽度和深度,兼顾个人兴趣和学校指导。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有机联系,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注重各专业间课程的整合,科学合理地构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避免简单设课和重复设课现象。鼓励开设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普及性课程,文理交叉课程和艺术类课程,以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2

所谓课程体系就是将课程按照一定的原则经过选择和组织而形成的供传授用的系统。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课程体系一方面是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来设置的,另一方面它又将培养目标和要求具体化,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从而对人才的培养产生现实的定向和规范作用。

(一)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课程体系必须适时调整或更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将课程进行整体优化,各课程之问就可能会因为内容发生冲突而无法彼此协调。公共管理学科作为一个发展迅速,需求旺盛且很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其课程体系尚处在建立和探索之中,课程体系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而展开的,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不是靠.-tl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而是靠整个课程体系的协调来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是课程设计中很重要的内容,同时,在专业的课程设计中,还必然涉及列课程体系内部各门课程的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方法等。合理的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整体优化设计。

二、目标导向理论与课程体系

目标导向理论是管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目标导向,指任何行为都以是否对目标完成有帮助来考核成果,所有动作都以完成目标作为指导原则。目标导向理论认为,要达到任何一个目标必须经过目标行为(实现过程),而要进入目标行为又必须先经过目标导向行为(设计、选择和寻找目标)。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其设计要符合目标导向理论。以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学生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行课程设计。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将典型的课程目标导向分成四种:一是普遍性目标导向一~基于经验、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求而引出的一般的课程目标导向,从而成为了某一课程领域的一般性、规范性的共性目标导向;二是行为性目标导向——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生成性目标导向—_二.在教育环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四是表现性目标导向——在教育情景中不断出现的,在教师的创造需求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中得以强烈表现的。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三、基于目标导向的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优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符合大学的定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类型必然是多元的。大学的定位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每个学校都应科学定位,安于其位,争做每个类型和层次上的一流。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之相对应。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中通识课课程比例最高,学科基础课次之,专业课更次之。教学为主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程,基础课以够用为度。职业大学培养职业型人才,注重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专业课程的比重最高。

(二)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符舍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分为高层次、厚基础、少而精的基础性人才;复合型、创新性拔尖人才;知识面广、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公共管理办学和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要为公众服务,捍卫和提倡公共利益。所以,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要围绕是否有利予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来进行。还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即要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科学管理人才。要遵循应用性原则,即以课程学习为主的同时,也重视案例教学,做到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方面并重。要遵循针对性原则,即要充分考虑和关注社会需要、专业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的设置。此外,还要强化基础,多科渗透,拓宽知识面。

(三)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动态满足社会的需要

应建立动态的、开放的课程设置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开办的社会基础是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与此相适应,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应该建立动态的、开放的课程设置体系,不断根据社会变革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加以修订。以河南大学为例,每年都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结合实际情况增设了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方向模块、电子政务方向模块、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社会工作方向模块社会保障方向模块、劳动关系方向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模块、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模块、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方向模块、城市管理方向模块、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向模块,增开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政务、小组沟通、个案工作、公务员制度、谈判与沟通、管理创新思维、医院管理学、流行病学、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教育投资与项目管理、社区工作、政务礼仪、绩效管理等一系列课程。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一系列的调节获得了优化,培养的学生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四)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符合科学规律

所谓科学是指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都是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管理和倡导三种核心技能展开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模块课的设置应该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具有层次性,注意先修后继关系。学科基础课是为了确保基础学科知识与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的有序衔接、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而设置的,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是学生能够更深入、细化地研究专业问题、提炼出独特观点的前提条件。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学科基础课应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显现出专业特色,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其热爱专业,学好专业,以至开拓专业,创新专业,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比例要合适。在限制与自由,共性与个性之间寻找平衡点,促使通识教育自身达到实现价值的目的,能够对学生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尊重。采用系统学方法优化与构建课程体系,使之成为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体系,兼顾自由和秩序、灵活性和规范性、多样化和专门化、宽度和深度,兼顾个人兴趣和学校指导。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有机联系,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注重各专业间课程的整合,科学合理地构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避免简单设课和重复设课现象。鼓励开设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普及性课程,文理交叉课程和艺术类课程,以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372-01

1 引言

在高速公路施工建设中,进行标准化管理,是现代项目在管理发展中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以及工程质量,保证安全和环保的客观要求。它是科学系统的标准化体系。对高速公路施工进行标准化管理,不仅能够保证施工的安全以及质量和进度,还是使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并对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行融合。

2 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内容

2.1 在施工质量方面实现标准化管理

(1)要将专门的质量以及安全还有环保和廉政等方面的督查小组设立起来。主要的人员有筹建处以及总监办还有驻地办与施工单位中抽调出来的相关工程师,他们负责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循环的不间断的检查,对于这些人员要实行一岗四责的相关制度,管质量必须要管安全以及环保和廉政。

(2)要实行履约督查的相关制度,不定期对现场合同履约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对工程现场实现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控制工作。

(3)实行首件质量认可的相关制度,即项目中的第一座涵洞或第一片梁预制或第一座隧道等在施工开始前,要将管理以及监理还有技术等方面的人员召集起来,在现场将其中的施工难点以及控制点还有关键工序和工艺要求等进行解决。将首件工程的具体施工当作是培训的课堂,使后续工程中的施工技术得到提高,对后续工程中的工艺流程进行优化。

(4)针对混凝土容易产生的质量通病加强治理。在施工中尽量使用性能较好的混凝土,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严格控制,还要对预应力施工的具体质量以及施工工艺进行控制。

(5)要对隐蔽工程做好验收工作,监理工程师要及时对已经完成的隐蔽工程进行验收,避免安全隐患。

2.2 在进度方面实现标准化管理

工程的进度直接关系到高速公路的投入使用时间,关系到工程建设资金具体的使用效益,必须要在工程进度方面实现标准化管理。

(1)要将有关工程进度的相关日报以及周报还有月报等制度建立起来,对施工进度进行动态监督检查。

(2)要将地方工作日的相关报告制度建立起来,便于及时发现以及协调和解决地方工作中的问题,将矛盾提前化解,防止出现群体上访和阻工事件。

(3)要对标准化工法进行推广,保证重要的施工工序之间实现无缝隙的衔接。

(4)结合工程在建设中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劳动竞赛活动进行组织和开展。

(5)针对工程进度方面,实行月通报和评比的相关制度,在考核时,重奖重罚,鼓励先进并督促后进。

2.3 在施工安全方面实现标准化管理

在对高速公路进行施工时,人员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在施工时,要严格按照相关安全标准操作。比如,在对桥梁进行施工时,要设置高照灯,使施工人员在工作时能看到每一个地方。在高空进行施工时,要注意对安全阶梯与安全带的设置,还要将应急安全气垫配备好,防止施工人员坠落。对于高速公路而言,其施工环境太复杂,对于地震以及泥石流等发生几率较高的地段,要提前对其地质状况做好勘查工作,确保施工安全。在施工时,还要防止对非施工人员的危害。比如,在施工时,要对排出的废水做好处理工作,避免对附近村民用水造成污染。

2.4 在施工材料方面实现标准化管理

(1)在对施工材料进行选择时,要结合国家规定的施工用材标准选购。选择的产生厂家要有好的声誉且质量较为可靠,还要对各个厂家做好规避,选择优秀的厂家。

(2)还要对产品的规格做好检查,比如,对于钢材,要对其厚度以及直径还有硬度等方面做好检验工作,保证施工材料的安全和质量,避免在施工中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施工材料。

(3)在对材料进行存放时,要按照相关标准程序进行,在对场地进行选择时,要保持其干燥,对不同的施工材料要做好分类后进行存放,避免材料接触导致各种化学反应,还要将相应说明牌设置好。对于比较危险的施工材料,在存放的时候必须要小心谨慎,还要将消防设备配置好,并由专门人员看守与提取,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4)对于施工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也要进行整齐停放。

2.5 在廉政方面实现标准化管理

高速公路的建设项目中投资比较大,社会关注度也比较高,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要加强廉政风险控制工作。

(1)要将十公开制度做好落实,定期对各个参见单位中对十公开工作具体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工程建设能够运行在阳光下。

(2)要开展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要对全线参建人员做好正面示范教育与反面警示教育工作,对工程建设中的资金使用以及材料供应和设计变更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做好监督与预防。

3 结束语

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就是要在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对工程涉及到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工程质量、工程监督等各方面内容和问题,明确设置符合实际、符合规范的标准要求,真正做到“标准成为习惯、习惯符合标准、结果达到标准”;要使各项标准落实到各节点、部位、阶段,形成“实施有规范、操作有程序、过程有控制、结果有考核”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是促进高速公路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也是确保高速公路质量和安全、建设优质工程的需要。要通过强化、推行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施工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高速公路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使质量、安全的要求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庄则平. 福建高速公路建设推行标准化管理[N].中国交通报,2010-07-16(001).

篇4

关键词: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管理;思路与对策

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办公室精细化管理是社会进步下的产物,其不仅可以规范办公室工作章程,履行办公室工作义务,协调办公室人员矛盾,更是对企业规范管理的一种可行性管理模式。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占地资源、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深化企业基本思想、完善企业整体结构、弘扬企业内部文化,并把企业管理制度向着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把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促进办公室工作人员能力的提高。

1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背景

1.1没有重视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好坏。企业精细化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管理企业,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意识,管理者本身的管理意识能力强,才能实施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然而,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者大多缺乏精细化管理意识和经验,不能对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合理的解决和调整,导致企业管理混乱,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

1.2传统管理思想导致项目管理滞后

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注入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更新管理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现在的企业管理者大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企业内部管理内容更新慢,满足不了现有企业发展的需求。管理者的思想严重滞后,新开发项目不能及时得到细化和分工,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常常以偏概全,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所以管理者必须要不断地更新管理思想,学习先进管理模式,把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明确管理目标,才能把企业的行政管理也业务工作相结合,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1.3管理制度难以满足现代管理发展

每个公司都有相关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企业给员工制定的标准,制约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的准则。在我国,很多企业在管理制度上还不完善。导致很多情况下工作人员的重负作业,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奖惩制度也只是摆设,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制度,只是空设。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企业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和企业文化需求。因此,制定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落到实处,不能纸上谈兵。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加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朝着新方向前进。

2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分析

2.1实现办公室管理科目的细化

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的是“人治”的管理思想,管理者一人独大,统治整个企业。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管理者的盲目自大,做出的错会指令会导致整个项目发生变化,从而使企业面临窘迫的境地。通过细化和量化分工,多人参与企业管理,集思广益,使企业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人把关,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的最优化。

2.2融入流程化和规范化的理念

要想把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可以通过工作的流程化和标准化来实现。每个企业也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准则,只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标准来要求员工,赏罚分明,让员工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才能稳固发展。把工作落实化、流程化,按部就班,企业将会按照设定的目标有序开展,实现共同进步。

2.3重点优化协同与经济化意识

办公室的工作内容复杂多样,包含方方面面,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能,协调好每一项工作,保障办公室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办公室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企业运转也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互相沟通,合作交流才能有效地完成一项工作。所以,签订合同也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合同的签订既保护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给管理者提供保障。达到双赢的目的。办公室精细化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办公室人员结构,提高员工的经济化意识,促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使一个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升,改善人际关系,整体上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向科学化、精细化、完善化发展。

2.4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水平

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就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企业,使企业管理越来越先进,工作的流程越来越标准化、自动化,工作分工越来越明确化、信息化,不断的推进企业的进步,朝着越来越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已经广泛的使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只有完善的信息技术才能支撑企业文化的发展。

3促进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对策建议

3.1结合办公室文化提升管理精细化主动性

企业的办公室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何实现企业的办公室精细化,首先要从员工着手,提高员工的思想意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始有终,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员工的思想意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了精细化的管理意识。企业可以制定科学化的管理计划,制定年计划、月计划,甚至把工作细化到周、日,逐一开展工作,让员工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明白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精髓,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通过管理意识的提升,最后达到执行力的提升。

3.2融入标准化与制度化增强精细化规范性

企业管理离不开管理者,管理者之间的思想意识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才能保证企业工作的有序开展,这必然需要办公室行政管理制度的精细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才能规范和约束企业员工,形成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改善企业管理中的破旧观念,形成管理制度精细化。如何实现管理制度的精细化,就需要企业管理规章制度的规范,指引管理者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漏管、空管的现象。管理者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清醒,总领全局,有全局意识,宏观调控办公室行政管理。很多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思想和意识上都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缺乏理论知识,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制定的目标空洞、不明确,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制定的目标往往都是空设,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所以,企业管理人员要想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还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明确目标,减少失误,最终才能真正实现既定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管理制度。

3.3从根本上提高员工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企业管理离不开管理者,更离不开员工。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需要员工的配合和遵守。通过把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不仅能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帮助员工把工作细化、易化,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便于管理者采用科学的方法考核员工。避免员工重复作业。同时,适当的奖惩制度也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上进的员工,鼓励良性竞争,让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当中去。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当中的使用率特别高。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分析和思考工作中的细节,总结工作经验,查缺补漏,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在企业中做出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榜样,激励身边的员工,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带动企业稳步向前发展。

3.4精细化进行定岗定责实现岗位的精细化

依据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标准要求,制定健全的工作责任体系,制定岗位责任划分标准,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岗位,明确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功能,确定工作目标,按时按点,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和平发展。使整个办公室管理制度越来越人性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工作岗位职能,健全办公室管理机制。统筹规划,责任分工,精细化的岗位分工,规范化的工作岗位。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化时代下的企业管理制度变得透明化、岗位精细化、目标科学化、管理人性化。企业管理在这些技术支持下会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

篇5

1.公鹿的饲养管理:公鹿在1月下旬至3月下旬为长茸前期,4月至8月中旬为长茸期,8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配种期,11月下旬至1月中旬为恢复期。在恢复期和长茸前期,要喂给含有丰富的淀粉、无机盐类和适量蛋白质的饲料,日喂量为4.2~6公斤。饲料配合:精料1.2~1.5公斤,料1~1.5公斤,青粗料2~3公斤,以及石粉、食盐等。精料每天投两次,青粗料投足,让其自由采食。长茸期营养供应要充足,日饲量7~10公斤。饲料配合:精料2~3公斤,料2~3公斤,青粗料3~4公斤。并增喂石粉和食盐。精料每日喂2~3次,料要投足,让其自由采食,饮水要清洁充足。配种期要多给饲料,日饲喂量4~6公斤。饲料配合:精料1~1.5公斤,料1~1.5公斤,青粗料2~3公斤。精料每天喂2次。对好斗的体弱公鹿单圈饲养。要清除圈内障碍物,经常维修圈舍,保持清洁。

2.母鹿的饲养管理:母鹿在9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为配种期,这时要喂给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类的饲料,日喂量3.1~4.2公斤,其中精料1.1~1.2公斤,料1公斤,青粗料2公斤,石粉、食盐各20克。对配种母鹿分群管理有专人值班负责。1个期的次数控制在2~3次为好。母鹿配种后进入怀孕期(11月下旬至翌年4月下旬),这时要供给充足营养,以利胎儿发育。饲料日喂量3.2~4.5公斤,其中精料1~1.5公斤,料1公斤,青粗料1.2~2公斤。在怀孕前、中期多供给青粗饲料,后期多给体积较小、优质、适口性较好的饲料。精料每天喂2次,青粗料要多样化,不得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公、母鹿分开饲养,不要惊吓和强行驱赶母鹿,要防病、防流产。梅花鹿孕期约240天,从4月下旬分娩至9月上旬为哺乳期。这时饲料要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饲料日喂量约5.7~7.5公斤。其中精料1.2~1.5公斤,料1.5~2公斤,青粗料3~4公斤,并有充足的石粉和食盐。精料每天喂2~3次,青粗料让其自由采食。要保持圈舍清洁,地面平整干燥。

3.仔鹿的饲养管理:母鹿分娩期间应有人值班看管。仔鹿产下后,应将仔鹿身上的粘液擦干,并让其尽快吃上初乳,然后编剪耳号。仔鹿哺乳期90天,可自然哺乳,也可人工哺乳。自然哺乳一般是由母鹿自行哺育,也有将仔鹿集中饲养,定时放回母鹿群喂乳的,可酌情选用。人工哺乳必须让仔鹿吃到初乳。初乳来源,一是采用母鹿初乳或冷藏保存的牛的初乳;二是人工配制的初乳,用鲜牛奶、鲜鸡蛋、鱼肝油、食盐、葡萄糖调配而成。人工哺乳的乳汁要煮沸消毒,喂饲要定时定量。随着仔鹿日龄增大,食量也增加,30日龄后可喂一些鲜嫩的饲料,并逐步补喂精、粗饲料。至8月底9月初,仔鹿断乳后,可视其体质状况作适当的分群,并注意保持其圈舍安静。要修整围栏,防止仔鹿发生伤亡或逃失事故。仔鹿断乳后,其饲料不要突然改变,应逐渐更换。断乳仔鹿的精饲料,可用黄豆100~200克,玉米100~200克,麸皮200克,再加石粉和食盐适量。精料每日喂3~4次,饲料可让其自由采食。饲喂时要耐心地进行驯化培育。仔鹿生后第二年至第三年为育成期,这时幼鹿的生长发育较快,饲料要营养丰富,搭配适当,饲料日量为2.5~4公斤,其中精料1~1.5公斤,料0.5公斤,青粗料1~2公斤,并有适量的石粉和食盐。有条件时可组织放牧。需按公母分群管理,防止早配。

辽宁省抚顺市徐成文

篇6

1高速公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的新概念,其中的精,主要指管理中的要点,让人们抓住管理的关键内容,更好的实现管理标准。精细化管理,能够促使管理人员严格遵守一定条例,满足管理的刚性需求,达到较好的效果。精细化管理目标明确,分工详细,能够为多个部门提供有序的管理内容,更加详细的进行公路管理。精细化管理能够对不同的部门和岗位,进行职责划分,然后做好高标准、严要求,做到层层分解目标,尽量满足公路的建设要求[1]。精细化管理要秉承服务为人,将任务、责任分配到个人,保证考核的有效性,做到及时更正。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精细化管理要综合行政、道路、收费等内容,进行合理分工,管理人员要抓住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对已有内容进行刚性约束,对人员的行为进行合理规范。通过这些方式,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精细化管理能够系统的解决高速公路管理和服务中的关键环节,增加主要控制点的匹配程度。在精细化管理下,高速公路会更加通畅,环境更加优美,管理更加规范法,服务更加完善。

2高速公路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与要求

2.1规范业务流程

在精细化管理中,管理人员要对业务的工作流程进行规范,然后满足各项工作的任务。在资源配置中,要满足固定的组合关系,然后分析业务流程,使工作维持在一个稳定、高效的状态。管理人员要使不同岗位的员工,能够通过高效的方式,完成自身职责。通过这种手段,消除业务流程的粗放化和工作不稳定等现象,避免不同部门和岗位人员,推脱责任,实现部门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

2.2明确岗位职责

管理人员要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然后对岗位和部门进行定性描述,保证其组织可以满足高速公路建设的需求[2]。在权责分配中,要保证每个岗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精细化管理能在资源和业务协同运作中,配合部门职责,对工作内容进行分类。管理人员要按照一定规范,进行岗位职责的制定,保证工作内容符合公路需求,增加员工与部门职责的关联性,细化分工,落实责任。

2.3优化检查程序

检查程序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人员要对检查程序进行合理优化,自制定评价等有效措施。为了更好地满足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要了解不同项目的差异,然后在检查程序的优化过程中,简化其步骤,使其使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检查程序的内容,主要业务流程以及岗位的职责关系,管理人员需要在工作中量化各项标准,然后通过抽样、采集和统计等方法进行有效分析,保证高速公路的建设可以顺利进行,实现业务流程的动态监控,防止出现损失[3]。精细化管理,要保证检查方法能够简单易行,不浪费成本和资源,并充分做好公平、公正、及时,即节省管理时间,又降低管理风险。

2.4规定工作标准

在精细化管理中,要规定工作标准,然后由此对业务的技能水平进行衡量。工作标准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完成的数量和业务的操作规范程度。在岗位工作标准中,要对管理者进行客观、可测量的过程控制,确保其客观、公平、公正。通过这种方法作为依据,要发挥最大化的职能,有效实现不同业务的管理和考核要求。

3高速公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3.1转变行业观念,拥有公共服务意识

在高速公路和国民经济生产的部门中,应为广大用户提供完善的服务,让其能够体会到高速公路的便捷性。高速公路的本质属性,就是服务,管理人员要始终坚持这个理念,以公共需求为导向,为服务内容、项目以及标准和流程,进行深入、合理的规范。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公路服务体系的供给能力。高速公路正在从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渐转化为现代化管理,这个过程中,精细化管理得到重要应用[4]。该项内容提出了三个服务的发展理念,提升了整体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及运营服务水平,有效满足公众的日常需求。在社会的细化分工和客户对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中,高速公路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掌握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并将这项内容运用到多个行业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管理人员要适应市场变化,从市场竞争中找到规律,最后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合理运用。公共意识是精细化的重要前提,了解公路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有规律的提升管理理念,满足不断发展的高速公路要求。

3.2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标准

高速公路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行业,缺乏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在实际发展中,需要不断总结有效理论,从而更好的进行管理。某省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采用的精细化管理,经常进行修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突出了运营管理的成果,提高管理的水平。在高速公路的运营收费、养护、路政以及服务中,精细化管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情况与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还拥有较大的差距,在管理方法和制度上,还不够完善,应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标准。目前针对高速公路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道路的畅通程度,能够在收费站的应用中,维护其快速和流动性。在高速公路的应用中,信息的及时公布也同样重要,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和合法的服务。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能够有效避免施工路段堵车、信息流动缓慢、障碍清理不及时等情况,能够逐渐改变粗放化的管理模式,使管理方式更加合理且规范。管理人员要注重精细化管理的职责,建立流程和标准,保证职责建立好、标准规定严、流程规范细,由此更好的实现高速公路的精细化管理工作。

3.3提高执行力,培养执行意识和习惯

管理人员应具有完善的执行意识,强大的执行力,否则无法落实精细化管理内容。在高速公路管理中,要确保每一名员工,都能够拥有正确的精细化意识,然后这个管理内容,并不是管理更严和更死,而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能够通过自身职责和标准,较好的实现自我管理。从这点能够显示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建设单位可以聘请专家为员工讲述精细化管理的知识,便于管理内容的推行,还应围绕工作执行力等内容,进行企业文化宣传活动。在精细化管理中,要重视精细化考核的力度。从管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而人们的行为需要制度进行合理规范。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主要是为了提升员工的执行力,并对其进行分级和分类,通过这些考核,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让员工能够在工作中,逐渐培养精细化的执行习惯。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做好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执行力。例如开展敬业之星、服务之星、创新之星等评选表彰活动,选举出值得表彰的单位及个人,让所有员工参与到这个评比中。精细化管理,不单单是管理人员的工作,也需要全员的支持与配合,确保管理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准确执行。

4结语

精细化管理是高速公路有效的管理方式,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高速公路管理这个理论出现的时间仍然比较段,管理人员对这个方面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要严格执行精细化管理,制定合理的管理内容,让全员参与,能够在实践中,提高高速公路的管理效果。

作者:张哲婧 单位:张家口市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1]张莉艳,范双成,赵国浩.高速公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152-156.

[2]才英东.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精细化管理[J].科技创业家,2012(22):52.

篇7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将公司的总目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单元,再具体分解到各个员工的一种管理方式。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进行管理和改进,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整体绩效和公司的竞争优势。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缺乏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或考核标准主观性太强、考核中出现多头管理、考核中沟通不到位、信息不对称、考核工作缺乏长期性等问题,员工素质和企业组织文化等因素也会对企业的绩效管理造成影响。在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下,F电信分公司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与整个中国电信集团面临的状况基本一致。在本地区电信市场上,F电信分公司的龙头地位正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公司市场份额的逐渐萎缩和业务收入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公司内部绩效管理的弊端和问题正逐步显露。

(一)从企业整体表现来看

长期以来,F电信分公司资源管理混乱;员工普遍对部门利益关注多,对客户市场关注少,极少关心市场状态和客户需求变化;员工缺少竞争意识,市场营销方案陈旧,业务种类多年不变;多年形成的经营、建设、维护三条线的管理架构,也不利于信息沟通。

(二)从绩效辅导来看

F电信分公司主要采用正态分布图的方法对员工进行绩效辅导,而正态分布图的最大弊端就是分类与指标问题不明确。正态分布图应按部门画还是按公司整体画、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应一起划分还是分开来划分、不同划分方式下具体指标应如何确定等问题如果不明确,绩效辅导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以上问题一直是F电信分公司绩效辅导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从绩效考核来看

1组织方面

在考核过程中,情绪上的主观评价在所难免,因评价结果常常被组织用来奖励或惩罚员工,一些主管出于人情等方面的顾虑,考核时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通常情况下,考核结果对员工影响越大,主管所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

2主管方面

因担心较差的考评结果影响员工的工作信心和士气,在组织内引起波澜,大多数主管都不愿进行反面评价,因此只要存在棘手的人物或事件,一些主管便会想方设法延缓评估工作的进程,希望问题能够自行解决或消失,而在员工们看来,评估工作的拖延是对员工偏差行为的变相默认,容易导致员工偏差行为的变本加厉。

3员工方面

大多数员工认为,绩效考核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向上级展示自己最好一面的机会,但是,绩效考核的内容往往过于粗放,员工很难有机会全面地展示自己。

4其他方面

绩效考核过程中还存在评估标准的设定与如何评价不明确、评估的流程不当、评估的信度与效度不明显、绩效考核没有和员工的绩效改进相结合、缺乏对绩效考核系统的支持等问题。

二、F电信分公司绩效管理优化的设想与建议

(一)电信公司常用的绩效管理优化措施

1在关注部门发展的同时,强调中层管理人员在部门管理中的作用和自身素质的提升中层管理、专业人员是企业的稀缺资源,是企业上下级信息传输的纽带,为了保证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培养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因此,制定一套专门针对此类人群的考核制度十分必要。全面、客观、公正地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有助于保证企业上下级沟通的通畅,能充分发挥中层管理人员的中间作用。

2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采取标杆激励和阶段性奖励的方式,对那些工作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扬,也可采取带薪休假、关心员工家庭等方式,对表现好的员工进行激励,鼓励创优,提倡争先,实现组织效益的最大化。

(二)F电信分公司绩效管理的优化建议

1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

绩效管理系统是一种循环管理系统,有效的绩效管理需要良好的、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来支撑。首先,F电信分公司要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考核计划,按计划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其次,要加强绩效沟通,化解员工与企业之间潜在的冲突;另外,要做好绩效反馈,让员工知道哪些工作是应该改进的,哪些工作是应该加强的。

2确立企业远景,设定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是企业目标的分解。绩效目标的确立过程是企业目标、期望和要求的传递过程,也是绩效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合理的绩效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提高企业实际的绩效水平。

3鼓励员工的参与

绩效管理工作将组织的目标有效地分解到每个员工手中。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是组织目标的最终完成者,员工绩效的好坏与企业绩效紧密相连,员工绩效的提高就意味着组织绩效的提高。可以说,员工参与、配合、支持的程度是绩效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4关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F电信分公司应根据员工测评的有关信息,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摆在重要位置,给予每个员工平等的发展机会。在制定重要发展目标的时候,F电信分公司要切实考虑到员工们的个人发展潜力,使员工们都能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工作,帮助员工实现职业规划,进而促进组织绩效的实现。

5更新观念

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与全体员工的绩效意识密不可分。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观念十分重要。管理层必须意识到,绩效管理不单单只是绩效考核,还包括绩效评价、绩效反馈等诸多方面,绩效管理的最根本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绩效,从而不断提升员工的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6高层领导需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绩效管理需要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高层领导必须积极参与,并给予人力资源部门充分地支持,让其他企业成员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绩效管理中来。

三、启示

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必须将组织战略与员工目标联系在一起,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绩效管理系统应主要有战略、管理和开发三个目的。

(一)战略目的

绩效管理应当将员工的工作活动与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为了实现某种战略所必需的结果,应设计相应的绩效评估和反馈系统,确保员工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二)管理目的

绩效管理信息能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能为企业的薪酬管理、员工培训等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绩效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和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需合理地使用绩效管理信息,并据此做出合适的管理决策。

(三)开发目的

员工是企业的细胞,员工的水平决定着企业运行的效率和发展速度。及时反馈绩效考核的结果,指出员工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帮助员工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使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强化;问题;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筑企业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建筑企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项目管理水平,针对醒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案。希望本文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相关的单位或人员而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简述

1.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是一项独一无二的任务,可以理解为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由一系列相互协调和受控的活动组成的,为了达到预期目的的独特的动态的过程。建筑工程项目是指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经过决策、实施等一系列程序,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以形成固定资产为目标的一次性过程。一个建筑项目就是一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定义为项目组织和管理者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在既定的资源约束下,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对所涉及的所有员工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以及控制等。

1.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任何项目所处的环境、参与人、时间和地点等均不相同,在项目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因此,项目具有不确定性、独特性和唯一性。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特点是时间长,参与人数多,利益相关者多,造价高,对环境的依赖性大等特点。管理方式正由粗放型向现代项目管理转变。

2 目前建筑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业主存在的问题:第二,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第三,监理单位存在的问题。

2.1 业主存在的问题

业主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故那里组织机构松散,严格执行规范制度的意识不高,参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民主科学的管理体制,权责不明,配合不积极协调不到位,解决问题滞后;(2)“官本位”,长官意志严重,不按程序办事,随意性较大,而且行政指挥较多;(3)不考虑是否科学,为了节约成本,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工期,压低工程造价、扣减项目;(4)不能执行合同有关条款,资金、材料不能及时供应到位,拖欠工程款、材料质量难以保证;(5)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行为不规范,压价多,影响建筑市场的正常运作。

2.2 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

施工单位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素质比较低。这里的人员包括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单位人员。项目管理部缺乏专业项目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低,缺乏必要的技术业务培训;施工单位缺乏基础队伍,单位人员流动性较强,难以管理;(2)在施工管理方面,施工单位资质挂靠现象严重,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管理力度不足,缺乏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难以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的管理;(3)施工单位综合素质较低,行为不规范,投标阶段有严重的舞弊现象,故意压低造价,低价中标,中标后文明工地建筑流于形式,不按投标时的承诺执行,重视开工、重视主体建设,不重视收尾工作,质量意识较差,安全意识淡薄,不能严格履行合同。

2.3 监理单位存在的问题

监理单位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核不严格,导致有些监理单位监理水平低,监理缺乏有效性;(2)监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管理单位人员配备不齐,由于监理费用低,人员流动性较强,有的人员身兼数职,而且责任心不强,不能客观公正的处理问题;(3)建立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很多情况下,监理人员受制于建设方驻地代表;(4)监理单位与其他各方关系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对项目的管理不够全面,监理单位应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寿命监理。

3 关于强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好的高水平的管理会使工程各阶段的衔接有条不紊,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以及造价等目标的实现。

3.1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项目中标后,施工单位要编制详尽的施工组织设计,以施工的关键部位、质量、安全保证为主线,按照生产、技术的要求,拟定科学合理的具体实施细则,做好项目施工组织设计。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组织施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节约成本,降低工程成本。文明施工,既获取经济效益,又获取社会效益。为了达到以上目标,项目的所有相关人员必须全面了解和贯彻落实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3.2 组织专业的施工队伍,精简施工管理人员

一方面,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少而精,这些管理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认识,转变传统的观念,努力让自己一专多能,这样,还可以减少计划外用工,节约人工费。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业务,组织专业的施工队伍合理施工,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准确掌握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合理施工是指施工队伍在既能保证施工要求,又能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上,进行连续交叉作业,避免重复作业和无效作业,使工序衔接要合理紧密。

3.3 合理选用施工技术,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赶工措施

第一,可以通过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等来减少主要材料的浪费损耗;第二,在保证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杜绝返工、返修,合理缩短工期;第三,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进度及时更新材料、人工以及相关的机械设备的使用计划,避免材料和劳力的短缺或者大进大出,避免机械设备统筹不到位。第四,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缩短工期,要采用合理的措施缩短工期。在赶工时一定考虑质量问题,为了赶工期,可以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改造施工工具。尽量减少人工作业,最大限度的发挥机械的利用率,缩短施工时间的一条途径。

3.4 严格控制质量,降低工程质量成本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是最关键的保证工程质量。要严格把好材料质量关,严格控制好施工技术和作业,从而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工程质量成本是指为了达到合同质量标准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完善施工质量控制方法,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使用科学、先进的检测技术,杜绝返工、返修,避免材料和劳力的大进大出,这些都有利于降低工程质量成本。

3.5 重视总结积累和组织设计工作的提高

第一,对施工全过程要实施动态的管理,材料、人员、机械的使用计划都要随着施工进度及时调整和完善,敏锐捕捉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指导性。第二,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并严格贯彻执行质量保证体系;第三,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时可以适当简化,提高指导施工全过程的可操作性,要在动态中实施,要重视竣工后的评价工作。

最后,无论是施工单位人员,还是监理单位人员,都要接受必要的业务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4 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筑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项目管理水平,针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案。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施工、监理等相关人员要积极配合,让组织设计在动态中实施,重视并严格控制项目质量,从而保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林兴祥.建筑施工项目的全过程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6)

篇9

关键词:电力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路径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电力行业开始了以财务电算化为代表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期间,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全国网公司信息共享,国网公司信息化建设完成了SG-ERP,实现了覆盖面更广、集成度更深、智能化更高、互动性更好和可视化更优的信息化成果。目前电力公司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运用ERP系统和财务管控系统,系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和强化控制上。但作为集团公司,特别是作为资本密集型的电网企业,管理层级复杂、操作人员众多、项目建设任务重,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在项目管理方面,各业务模块都各自建立一套自己的体系,如电网项目在天丽系统建设自己的项目储备库,生产性大修技改项目则在生产管理系统构建自己的项目储备库,导致预算编制时需要从不同系统对接数据,不仅不利于统一管理、统一推进、统一标准,而且加大了工作量,增加了核对难度,影响预算管理效率。另外,企业级项目管理平台尚未建立,项目可研文档、估算数据主要依赖线外沟通获取,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难以保证。同时各系统间不相融合也不利于数据的整合、控制和及时反馈,现在仍然不能做到及时准确的反映企业预算执行情况,只能在预算一个周期后,如月、季、年之后通过财务报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不能做到实时监控、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当然也就不能及时做到分析的改进,对确保完成预算目标,提升预算科学性产生不利影响。

一、进一步完善现有预算管理系统

以公司战略为导向,以完善预算闭环管理机制为重心,建立支撑战略目标有效分解、公司资源合理配置、投资效果合理计量及经营绩效公平考核的企业级全面预算闭环管理体系。一是搭建涵盖立项、储备、执行、分析的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平台,促进立项审核透明化、储备管理常态化、能力需求平衡合理化、执行状态清晰化,为项目投资决策、过程监控、分析评价提供系统支撑。二是基于将各专业业务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的集成,构建技改、大修等专业类型项目可研、储备审核决策辅助工具,强化财务人员在项目可研、项目储备环节的经济性与合规性审查职能。三是进一步完善项目预算编制流程,优化损益性预算管理流程,基于电网基建、技改、大修等项目类型的管理特点建立共性与个性兼顾的预算控制体系,健全预算闭环管理体系。

二、自主研发和使用全链条预算管控系统

整合ERP、物资招标、财务管控等系统信息,建立全链条预算管控系统,对各类项目的预算下达、需求提报、物资招标、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物资领用、财务入账、项目结算、发票校验等9个关键节点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全面开展数据信息治理,按月抽取、分析、通报各专业、各单位项目预算执行情况,促进项目支出规范有序。逐步拓展系统功能,融合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核、投资能力管控、投资与回报挂钩、基建投资预算等管理要求,推进公司项目信息共享和项目全过程管控,实现项目可研、储备、预算、创建、执行、关闭等环节闭环管理,有力支撑项目投资决策、过程监控和分析评价。

三、建立预算执行预警系统

为提升实时监控能力,建设电力公司预算执行预警系统,实现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反馈,保证预算执行。一是对预算之内的所有经济事项设置警戒线,当偏差事项触碰警戒线时,系统及时提醒预算管理人员进行干预,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方可取消报警,如拒绝预算执行或进行预算调整,使预算处于实时监控状态,确保年度经营目标实现。二是开展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按照“兼顾运营效率、风险防范和持续发展,促进发展质量与效益提升”的总体要求,开展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国内外电网企业绩效课题,加强预算指标的过程跟踪,推动将预算管理要求纳入执行预警系统,确保公司绩效优秀。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完善现有预算管理系统、自主研发和使用全链条预算管控系统、建立预算执行预警系统三条路径,可以优化当前电力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使预算管理方法更加科学、效率更高、质量更高。

参考文献:

[1]朱峰.对电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研究[J].企业研究,2013(22).

[2]尹玉善.电力企业信息化条件下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当代会计,2013(09).

篇10

【关键词】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研究

所谓精细化管理,主要是指社会分工精细化与服务质量精细化,这样也是对现代管理的一项重要要求,它建立于常规的管理模式基础之上,并将其进一步深化。在此过程中,精细化管理模式将其思想、理念以及作风等,有效地落实到企业的各个环节。

1、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内容与要求

从实践来看,若想真正推动办公室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定岗、定责,保证权责制衡。实践中要严格按照定岗、定责原则之间要求,对办公室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其中,定岗主要是依据办公室职能及具体工作流程,对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设置;定责主要是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并确定工作衔接的程序与界定,从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定标准则主要是按照局部或整体功能的最大化要求,将管理标准分解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规范。

第二,流程优化与运作有序保障。科学而简约的工作流程,对于推动办公室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对办公室工作流程进行优化与完善。根据其职能,进行信息调研,从而使办公室工作能够依流程而进行。对于该流程而言,其设计过程中应当保障目标明确,并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与有机配合。

第三,考核评议与绩效提高。首先要确定考核标准与要求,对程序性和易量化的办公室工作,应当尽可能地保障量化指标设计的科学性;非程序性或主观性较强的工作,应当对其进行定性评价指标设计。通过科学合理和方法,结合现代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生成科学的工作指标。对实践难以量化的指标,可以辅以人工方式来提高其考核之效率。

第四,制度完善,夯实基础。健全政务服务到事务管理,由外部协调至内部运转的办公室工作管理机制,尽可能地避免存在管理空白。同时还要注意健全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与专家咨询、听证以及决策评估民主决策机制,并以此来提高辅助决策的质量。对当前的机制进行清理,合理的就保留下来,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过时的就予以及时的废止,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

第五,强化保障,不断改进其管理手段。实践中应当依托当前先进的科学信术,实现其科学的流程运转和工作评价,并保证其标准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这也是全面推进企业办公室行政工作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选择。

2、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有效策略

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不仅表现为工作模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改变,它要求管理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并根据其要求改进和创新工作模式,从而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精细化。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通常有经验的领导都很了解下属的风格与特点,对于他们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了如指掌。当前的管理上应当提倡“放大抓小”理念,即从细节上显示管理成效,对于提高效益更有利。“放大”是指管理层负责人,应该将所有下属员工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全部放开。比如,业务部门,在经营方针指导下,如何开展市场业务工作、洽谈,市场推广宣传等,要求高层与基层管理员工共同商议,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做好督促检查工作。

(2)推进制度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真正有效地保证精细化管理方案变成事实,达到既定的效果,就需要制定激励与约束制度。摩托罗拉早在30年前就建立了流程管理体系,既形成了内部控制标准,也体现了公司的经营原则。该控制标准对涉及销售、采购、财务、薪酬、融资、制造、知识产权保护等业务的流程,都做了详尽规定。实施精细化管理前,要整理一个完整、系统、细致的规章制度体系,作为精细化管理依规办事的依据。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实现其发展战略。

(3)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

实施精细化管理对员工的心态、技能和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更多的是对员工的职业化要求,把对员工的工作要求更多地通过提高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固化到每个人的工作习惯之中。因此,要真正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职业人,通过人才的职业化实现管理流程的职业化、精细化、标准化。企业要重视细节管理,将细节管理执行下去并不难,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去很难。办公室在每月制定的《月度工作计划》中,对办公室领域的各项工作,可以按照月初计划进行具体量化与精细分解,明确每一个阶段的负责人与任务,从而使工作成绩与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4)对精细化管理进行深化

创新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是创新之源,细节的宝贵价值更在在实施精细管理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意识。规范性方法是基本性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要求、手段,创新的方法与技巧是在规范性的基础上发展的要求和手段。规范是“精细”的表现形式,“精细”是创新的方向和动力。“精细”的境界将管理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把企业引向成功。许多企业的领导在寻求创新时,不管在技术创新还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总习惯于贪大求全,却很少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细心和耐心。相反,成功的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创新时说:“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