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道路用地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道路用地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规划;少数民族;达斡尔
中图分类号: [F299.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曼古奴尔村位于塔城市阿西尔乡的北部,地处塔额盆地西南部,北纬46° 55' 34.02", 东经83° 7' 53.35",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居多的地区。是一个达斡尔族农村。北与阿西尔乡牧场接壤,西邻别勒塔木村,东北与楚坎村相连、南邻库尔托别村和上满致巴克村;东南距阿西尔乡8公里,南距塔城市26公里。
二、环境与居住现状分析
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山区丘陵逆温带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50.4小时,平均气温为5.9℃,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全年≥10℃的积温为2619--2850℃,无霜期140天,年均降水量218—289毫米。曼古奴尔村的产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农业以小麦、玉米、打瓜种植为主,粮食总产量1431.87吨,
曼古奴尔村现状有1处集中的居民点,呈东西向分布于村级道路两侧。曼古奴尔村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22.4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619.28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面积20.5公顷,占村庄建设用地的91.19%,户均用地2204平方米;公共设施用地0.3公顷,占村庄建设用地的1.33%,道路用地1.68公顷,占村庄建设用地的7.47%。村内其它用地3.98公顷。
居住和生产存在的问题:1、村民住宅院落较大,住宅建筑较零乱,院落大小不一;
2、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全,商业设施较少,公共活动广场偏小;
3、村内道路系统不太完善,路面偏窄,道路设施不全,缺少路灯和边沟,对村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4、村内无统一的排水系统,生活污水仍然属于自然排放的状态,污水无处理设施,容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三、规划原则
1、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实行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注重民族特色;
2、合理组织建设用地,节约土地,节约能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重视村庄公共空间和绿化,建设良好的整体环境和生活环境;
4、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并重,兼顾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效益,为棚菜种植及深加工创造条件;
5、重视规划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
四、用地规划与布局
结合该村现状情况,规划提出“一心,二轴,二组群”的布局结构。
一心:是指村庄内的公共设施中心,位于村庄中南部,包括行政、文化、医疗和商业等公共设施用地。
二轴:是指两条主要道路轴。
二组群:是指被南北向主要道路分成的东西2个居住组群。
4.1 居住用地
由于地域特色和民族习俗,在居住用地内,每户村民院落除了住宅建筑外,还有菜地、果园和养殖用地,因此每户院落用地都很大。
规划将居住用地分为东西2个组群,并对现状不合理的村民院落进行适当调整。居住用地14.96公顷,占建设用地的69.13%。
村民院落比较规整,规划对村内的空闲地进行改造,修建公共绿地和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4.2 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统一公共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统筹安排区域村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宜集中布局,基础设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
公共设施分为公益型和商业型两种,规划公共设施用地1.3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6.33%。
4.3 对外交通用地
村内没有过境交通用地,村庄对外共有5个出口,西至别勒塔木,南至上满致巴克,北、东均至农田。
4.4 道路广场用地
由道路、广场组成,用地面积3.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7.1%。
(1)道路:结合现状道路和地形,村内道路规划成方格网形式。道路分三级,即干路、支路和巷路。道路用地3.25公顷。
干路3条,红线宽12米,车行道宽7米,为村内的主要道路,道路两侧院墙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3米。
支路4条,红线宽7米,车行道宽5米,支路两侧院墙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3米。
巷路9条,红线宽3.5米,道路两侧院墙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3米。
(2)广场: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在村庄中部村委会院内规划一处文化活动广场,内设篮球场、健身器材及其它娱乐设施,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和休息的空间;广场用地0.45公顷。
4.5 绿化用地
规划加强区域及村庄内部的绿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将山地、农田、水系等自然载体有机融入村庄内部,与村庄内的公共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等结合,共同构建乡村绿色开放空间。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改善生活质量。
根据现状用地条件,规划强调道路两侧及庭院的绿化,做好房前屋后的种树栽花,利用道路把“绿面”和“绿线”相连,形成绿化网络体系,绿化用地1.1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5.31%。
4.6 民族风貌保护
规划注重村庄特色的保护和延续,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建筑风貌,保护达斡尔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八、结论
村庄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施,为使曼古奴尔村规划得以较好的实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少数民族村镇的实际情况,在全国民族大团结共建和谐社会的一致目标下,建议我国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
1、加强规划法制宣传、增强规划意识
加强村庄规划和有关法规的宣传,使村民提高规划意识,了解规划在村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村民建设、管理好村庄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提高村民的法制观念。
2、加强规划工作的行政领导和组织实施
规划工作是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是政府管理城镇的重要手段,应建立以村委会主和村民代表为主的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以提高规划建设的合理性。
3、实行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和有偿服务
逐步实行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和有偿服务原则,形成基础设施与村庄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做好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4、规划设计内容的深化
在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市有关规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完善规划体系,以便直接指导和安排村庄建设。
参考文献:
篇2
为加快我县新农村暨设施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产村相融,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农房拆旧建新区用地管理,完善国家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建设项目拆迁安置农房用地以及新农村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根据市委市政府督查办对我县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整改要求,现就我县新农村暨设施农业用地手续办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新农村暨设施农业建设用地手续办理工作,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安排专人全程负责用地手续办理的资料收集、申报、批复等各项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明确范围,限时办理
(一)办理范围。
本次新农村暨设施农业建设用地手续办理范围包括:3个乡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建新区农房建设用地,4个乡镇渠江流域美好家园建新区农房建设用地,纳入新农村的农房建设用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拆迁安置的农房建设用地,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指圈舍在500平方米及以上的畜禽养殖场)的生产设施及附属设施用地,新农村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新区内晒坝、道路、绿化等公共设施用地。
(二)办理程序。
1.农房建设用地。新农村农房、重点项目安置房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新区内的农房按以下程序办理。
(1)村民向县国土资源局提出用地申请(见附件2),并填写《县农村村民宅基用地呈报表》(见附件3)。《县农民建房申请书》与《县农村村民宅基用地呈报表》一式2份,并在当地派出所打印户籍证明1份。
(2)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签注意见(村民小组已撤销的可不填),乡镇规划部门、所在片区国土资源所、乡镇人民政府审签后报县国土资源局。
(3)县国土资源局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农地转用后,核发《集体建设用地许可证》。
2.新农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新区公共设施用地。新农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新区内的晒坝、道路等公共设施用地按照规模化种植业的附属设施用地办理,其用地面积不得超过20亩,人均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不超过45平方米,其办理程序如下。
(1)村委会向县国土资源局提出用地申请(见附件4),并填写《县设施农业用地审批表》(见附件5)。1个新农村或增减挂钩项目建新区填报1份。
(2)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出具城乡规划许可。
(3)土地勘测部门出具土地勘测定界报告。
(4)乡镇及农业部门(增减挂钩项目建新区由县农业局、新农村由县委农工办)出具审查意见。
(5)县国土资源局草拟设施农业用地审查报告,报县政府审批后,发放用地批准通知书。
3.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设施及附属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
生产设施用地是指在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工厂化作物栽培中钢架结构的玻璃(或PC板)温室用地、规模化养殖中畜禽圈舍、简易的生产看护用地、食用菌(药材)生产场地等。
附属设施用地是指农业项目同一区域内,直接辅助农产品生产的临时性设施用地,包括管理和生活用房用地、仓库用地、硬化晾晒场、硬化装卸场以及符合农村道路规划的道路用地等。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控制标准为: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总规模的5%以内,且最多不超过10亩;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总规模的3%以内,且最多不超过20亩;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总规模的7%以内,且最多不超过15亩;水产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总规模的7%以内,且最多不超过10亩。其办理程序如下:
(1)拟订建设方案。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用地面积,拟建设施类型、数量、标准和用地规模等。
(2)签订用地协议。与集体土地所有者签订,包括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补充耕地、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处置、土地复垦、交还和违约责任等有关条件。协商一致后,双方签订用地协议。
(3)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营者应依法先行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4)经营者申请。经营者持设施建设方案、用地协议或流转合同、勘测定界图及平面布置图(须详细标明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的范围、面积)、复耕保证书(生产设施用地涉及占用耕地的,提供向集体经济组织承诺的复耕保证书,须有乡镇、村、组签署意见)、复耕保证金收据(村或组收取的复耕保证金收据复印件,须有收款单位盖有“复印属实”鲜章)向县国土资源局提出用地申请,填写《县设施农业用地审批表》。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的要求补充占用的耕地,无法补充的缴纳耕地开垦费,标准为统一年产值(1450元/亩)的16倍,即每亩2.32万元。
(5)乡镇及相关部门出具审查意见。乡镇人民政府审查设施建设方案、用地协议等。县农业和畜牧部门审查项目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规模、设施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承包土地用途调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经营者农业经营能力和流转合同等,涉及规模化畜禽养殖的,还应审查养殖规模等。县国土资源局审查设施用地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用地协议,占用、补充耕地情况等。乡镇及部门审查后均在《县设施农业用地审批表》相应栏内签注意见并盖章。
(6)县政府审批。符合规定要求的,由县政府批准。批复后由县国土资源局下达用地批准通知书。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及时告知乡镇人民政府。
(三)办理时限。
1.农房建设用地手续办理。
前各乡镇规划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完成;前各国土资源所将农房用地呈报表报至县国土资源局;前县国土资源局报县政府;前县政府转报市政府审批。
2.新农村、增减挂钩项目建新区内公共设施用地和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设施农业用地手续办理。
前完成用地测绘;前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出具城乡规划许可;前各乡镇报送至县国土资源局;前县国土资源局审查后报县政府;前县政府审核批准。
篇3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31号)精神,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规划建设管理
要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布局、产业布局以及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等,科学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按照控制增量、挖掘存量、合理布局、集约利用、保护耕地的原则,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村居民点向小城镇集中。进一步完善各类规划的编制审查程序,搞好规划之间的衔接。
城镇村建设要适度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上及地下空间。城市、集镇和村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新开工建设的城市主干道路用地红线宽度(包括绿化带)和游憩集会广场面积,小城市和建制镇不超过40米和1公顷,中等城市不超过55米和2公顷,大城市不超过70米和3公顷;2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游憩集会广场面积不超过5公顷,主干道路确需超过70米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应有专项说明。各类开发区要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大规模商业零售等项目用地,凡新开发的建设区域,除道路等基础设施外,其工业用地比例不得低于70%。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充分论证,优化设计,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二、严把土地供应环节
(一)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建设项目可研审批和核准前的用地预审工作。没有预审意见或预审未通过的,发展改革等部门不得核准或批准建设项目。
(二)严格执行土地供应政策。新增建设用地,要优先安排用于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招商引资项目,合理安排公益性项目。严格执行国家限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工业用地必须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国家公布的最低价标准。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迁址,确需迁址的,国土资源部门应及时将原有土地全部收回并重新处置。
(三)严格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指标管理。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凡新建和改建、扩建的工业项目,不符合控制指标要求的,不予供地或对项目用地规模予以核减。实行开发区投资强度最低标准,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国家级开发区一般不低于150万元,省辖市的省级开发区一般不低于100万元,其他省级开发区一般不低于80万元。省辖市投资规模小于500万元的工业建设项目,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可以通过租用标准厂房解决生产经营用地。对生产工艺无特殊要求的项目,不得建造单层厂房。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禁止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写字楼、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设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集约用地原则,调整有关厂区绿化率的规定,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交通、电力、能源、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的用地面积,不得超出国家规定的控制指标。
(四)认真做好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对各市已按批次批准农用地转用、征收的建设用地,实行土地供应年度检查考核制度,当年土地供应率未达到50%、2年累计土地供应率未达到70%的,省国土资源厅暂停办理其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批手续,并按未供应土地面积相应核减该市下一年度的用地计划指标。各地在供应新增建设用地后,应及时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未备案的,视为未供土地。
(五)加强建设用地供后管理。建设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规划等部门应根据项目批复、规划、用地批复或土地出让合同等,联合对项目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对未按有关批准文件或合同要求执行的,按规定追究土地使用者的责任,依法收回全部或部分土地使用权并收取违约金。
三、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一)鼓励利用存量土地。新上建设项目首先要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对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
(二)科学整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新建住宅向规划的农村居民点集中,对废弃的“空心村”和闲置的宅基地等进行整理、复垦。加大对“城中村”的改造力度,鼓励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中兴建住宅小区。腾出的土地除用于现有村民安置外,其余可用于城市建设用地。
(三)积极消化闲置土地。对出让合同生效或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布后满1年未动工建设的,或已开发建设面积不足总面积1/3的,或已投资不足总投资额25%且未经批准终止开发的建设用地,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其限期开发建设。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已闲置2年以上的,要依法予以收回。对停产2年以上,难以继续生产或转产企业的用地,要按照出让合同的约定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安排使用。
篇4
关键词:都市型;设施农业用地;土地管理;管控;天津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出现一种现代农业形态——都市型农业,早期始于城郊农业,依托上海、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建立。
都市型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紧密相连,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于一体的高度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形态,不但有助于提升城乡产业结构,保障农民增产增收,而且为周边城市居民提供体验农业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净化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营造出清新宜人的生态空间。随着城市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工业化的高度发展,遍布于中心城区周边、新城内部的农田,凭借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深受城市辐射,与城市共享发达的交通、信息、市场和技术等多方位资源,逐步演变成满足居民体验农业文化、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的农业园。都市型农业其中一种类型设施农业在天津市中心城区周边、新城内分布较广,主要以景观农业、产品农业类型呈现,也包括高科技示范园、旅游休闲观光园区、精品农业园区、特色唯一性农产品培育园等,如天津市西青区蝴蝶兰栽培基地、西青区果园采摘园、宝坻区蔬菜大棚基地。
2.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近况
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建设,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列为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决策。2008年全市种植业设施已建成面积有10.05万亩;2009年全市落实用地面积有15.21万亩;2011年底,新建了40万亩高标准种植业设施生产基地,建设12个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使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0万亩的总体要求。
2.1设施农业用地定义
天津市近年发展起来的设施农业,主要是指通过种植业设施建设,改变自然环境,为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气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包括温室、塑料大棚、中、小棚、连栋大棚和依托蔬菜大棚种植发展起来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精品农业以及基于现代设施的畜禽养殖、花卉、秧苗培育等农业。
2007年8月10日实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设施农用地(地类代码122)是二级地类,是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2.2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分类
2.2.1根据用途分类
按照设施农业用地主要用途分为农业生产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是指直接用于种植、养殖,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土地。附属设施用地是指为了保证设施农业项目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为农业生产用地服务配备的一定比例的附属设施配套用地,其分为附属设施农用地和附属设施建设用地。
2.2.2根据用地规模分类
按照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分为五类,即用地规模小于100亩、用地规模大于100亩(包含)且小于500亩、用地规模大于500亩(包含)且小于1000亩、用地规模大于1000亩(包含)且小于2000亩、用地规模大于2000亩(包含)。
2.2.3根据建设级别分类
根据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建设级别可以分为四类,即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高标准种植业设施生产基地和一般设施农业用地。
2.2.4根据投资利用主体分类
天津市设施农业土地利用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主要分为农户个体、村集体、企业和联合投资型。土地利用投资主体不同,设施农业用地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来讲,农户个体设施农业用地规模较小,附属设施很少;集体和公司设施农业用地规模较大,附属设施类型多、面积大。
2.3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面临问题
天津市设施农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现状用地规模不算大,但是用地规模增加速度之快,加之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制度出现空缺,致使在实际利用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利用和管理面临问题如下。
2.3.1附属设施用地标准缺乏
2007年以来,随着天津市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大量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设施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但众多设施农业园区附属设施用地比较混乱,从附属设施类型到附属设施的规格、规模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依据,用地管理时难以掌握。
有的投资商从收益最大化出发,在没有建设用地指标的情况下,希望在园区耕地上大量建设农产品加工、储藏设施,有的甚至希望多建一些休闲娱乐和餐饮服务设施,借设施农业名义违法占地用地案件频频发生,农民土地权益时常受到损害,违背了都市型设施农业的发展初衷。
2.3.2附属设施用地比例过高
必要的附属设施是促进设施农业项目良好运转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比如园区内合理的道路布局、小型停车场、适用的农业物资、设备储放间和操作间。从多区调研发现,项目存在附属设施用地比例较高的问题。经调研,有些园区不包括道路交通等用地,仅建筑形态的设施用地比例就超过项目总用地的5%,个别项目达到10%。
2.3.3附属设施建筑形态与耕地保护的要求不符
目前天津市多数设施农业园区项目是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发展起来的,但一些附属设施包括道路、办公用地、停车场等的建设都采取了水泥硬化的做法,严重破坏了耕地的生产能力,不符合耕地保护的要求。
实际调查发现,多数设施农业园区道路较宽,主路大都在5-6m左右,支路在4m左右,主路普遍采取了水泥硬化的做法。相当一部分综合性设施农业园区都规划了较大规模的联体加工储藏车间、办公用房以及超大停车场和交易场地,有的已建成了较大的永久性建筑,造成耕地浪费和破坏。
3.天津市都市型设施农业用地管控
都市型设施农业是新型农业,依然是农业范畴,其发展仍是以耕地资源生物养育功能的发挥为基础,以体现第一产业为主,同时都市型农业又融入了城市产业的性质,不同于传统的耕地利用方式,需相应配套的停车场、办公用房、休息厅等附属设施用地,这类用地需要很好地管理和控制,否则有逐步转变成建设用地的危险。设施农业用地中的附属设施用地类型是多样化的,不同的设施农业建设规模或等级对于附属设施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设施农业规模和等级对其附属设施用地进行控制。
3.1设施农业用地标准控制
3.1.1设施农业用地主体功能控制
判定附属设施用地是属于建设用地还是设施农用地的标准应该以主体功能进行控制。具体来说,种植用地面积控制在80%以上,园区以一产为主,主体功能用地为一产用地,不破坏耕作层,附属设施服务于一产,不具备独立经营的条件,这样的附属设施可以归结为农用地。
3.1.2附属设施为农用地的规模控制
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中附属设施用地为农用地的包括直接服务于种植业的操作间、仓储、厕所、接待等建筑用地,不考虑田坎、沟渠和田间道路。经多地调研,根据设施农业用地规模,确定出附属设施中设施农用地比例。
表3 设施农业用地中农用地比例
设施农业
用地规模(亩) (0,100) [100,500) [500,1000) [1000,2000) ≥ 2000
附属设施的设施农用地比例 9%
(不鼓励) 8% 6% 4% 2%
备注:1.设施农业园区总附属设施用地规模上限为80亩(含道路),上限指标只能应用于1000亩以上的设 施农业园;2.本表中涉及的设施农业面积为规划规模,其中的子项目区不再单独考核附属设施农用地比例。
3.1.3附属设施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
作为都市型农业的一种主要形态,设施农业必然存在多种形式,建设标准也不近相同,附属设施的建设内容也会存在差异。经实地调研,附属设施建设用地可以分为以下情况。
一是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厕所、接待、初级加工与包装间、餐饮、小型停车场、仓储、销售场所、娱乐休闲。二是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厕所、生态设施用地、小型展示教育用地、接待、小型停车场。三是高标准种植业设施生产基地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仓储、初级加工与包装间、销售场所。四是一般设施农业用地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大于1000亩的,考虑配备小型停车场和包装、销售场所。
经多地调研分析,根据设施农业用地规模,确定出附属设施中建设用地比例。
表4 设施农业中建设用地比例
设施农业用地规模(亩) (0,100) [100,500) [500,1000) [1000,2000) ≥ 2000
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比例 0
(不鼓励) 0.5% 0.75% 0.85% 0.9%
备注:1.设施农业园区建设用地规模上限为20亩;2. 本表中涉及的设施农业面积为规划规模,其中的子项目区不再单独考虑附属设施农用地比例;3.本表中的建设用地不含园区道路用地。
3.2设施农业用地管控对策及建议
3.2.1设施农业用地投资利用主体的管理对策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兴办设施农业所需用地,建议按农用地进行管理;其他企业和个人兴办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联合兴办设施农业所需用地,建议实行分类管理。其中的种植用地按照农用地进行管理,附属设施用地中永久性建(构)筑物,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管理。
3.2.2设施农业主体功能用地管理对策
针对设施农业用地主要用途为第一产业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和附属设施用地管理;主要用途为第二或第三产业用地,纳入建设用地管理。
3.2.3设施农业附属设施用地管理对策
对于线状附属设施用地,依据2007年实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如沟、渠、路、田坎等宽度小于2米计入耕地,不计入附属设施用地比例;宽度大于2米属于农村道路、沟渠、田坎,计入附属设施用地比例。
对于面状附属设施用地,耕作层未受到破坏且设施高度小于3米的,属于设施农业用地,计入附属设施用地比例。
3.2.4设施农业用地管制规则
设施农业用地需按照规划大纲控制要求,附属设施用地中的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要进行自身平衡,建设用地要走内涵挖潜的道路,设施农用地占用耕地的实施占补平衡,做到耕地质量不降低、数量不减少。
从多个角度设立鼓励政策,制定设施农业用地管制规则。从节约集约利用角度出发,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在迁村并点、宅基地复垦土地进行设施农业建设;鼓励对非农地和沙坑、土坑、砖瓦厂等废弃地整理利用,用于设施农业发展,对于废弃地利用的设施农业附属设施用地比例可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或耕地中的水、路、林、渠等作为设施农业的附属设施用地;鼓励多个园区合用附属设施,做到附属设施共享,集约用地,节约资源。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鼓励利用新型环保材料和临建材料,进行附属设施建设。从建设措施角度出发,鼓励停车场、广场、路进行方孔砖铺等非硬化措施,房屋采取临建措施,尽量不破坏耕作层。
3.2.5土地规划管理方面的建议
在土地规划管理中,做到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紧密衔接,应用高新空间信息技术手段对设施农业用地及时进行监测;在出台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及附属设施控制标准的基础上,加强土地监督检查,对在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土地违法现象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李翠珍,孔祥斌.都市型现代农业用地利用与管理的探讨——以北京市为例.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109-114.
[2]叶军.都市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南开学报[J],2002,(6):39-46.
[3]http:///doc/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521.
[4]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天津农业科学[J],2010,16(1):5-9.
篇5
一、背景分析
目前国家对绿化的要求已经从刚开始的简单扶绿变得越来越严格了,色彩、造型、舒适度、实用率等期望都在不断上升。
1.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带动绿化苗木市场。近年来,国家相继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工程”、“万里绿色通道工程”以及“林业六大工程”等重大项目,给绿化上游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商机。
2.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绿化种苗需求稳步增加。除公共绿地稳步增长外,各地居住区、单位、防护绿地和借地绿化也将快速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城市的非公共绿地的发展将会高于公共绿地的增长,城市绿地面积将迅速扩大。
3.道路绿化、城市森林建设种苗需求迅速增长。随着我国各个行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国家基础建设对于建设用地的环境和绿化越来越重视。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之后,各省(市、区)城市、道路绿化发展迅速,成为绿化市场发展的推动力。
4.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是绿化种苗产业发展的又一潜在市场。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包括小城镇的环境整治已经全面展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为绿化种苗产品市场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
5.自从中国成为世贸组织(WTO)成员后,绿化行业也在努力与国际市场接轨。目前,我国绿化行业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竞争力不够,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绿化植物开发力度不大,因此,这一领域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很有发展潜力和竞争潜力的。
6.自从国家建议各省(市、区)“山川秀美工程”开始以来,全国掀起了一股绿化的潮流。
二、国家和部分地区绿化相关规定
《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第二章第九条要求各省(区、市)的城市绿化规划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合理安排同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相适应的城市绿化用地面积。
《200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正式:已有北京、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新疆、内蒙古等18个省(区、市)相继颁布《国土绿化条例》。
《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到2015年,林木绿化率达到27%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2平方米,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村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3%,公路宜绿化率达到88%,铁路宜绿化路段绿化率达到87.6%。
到2020年,规划城市、乡镇、村屯和军事管理区绿化达295.4万公顷,其中城市建成区绿化45万公顷,乡镇建成区绿化60万公顷,村屯建成区绿化185.4万公顷。“十二五”期间,规划绿化面积达147.7万公顷。(具体内容见我刊网站http//)
1.上海:《上海市绿化条例》规定,最低建设公共场所绿化面积不得低于单位用地总面积的35%,工业园区相关用地绿化面积不得低于占地总面积的20%,新建地面主干道路红线内的绿地面积不得低于道路用地总面积的20%,新建居住区内绿地面积占居住区用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35%,其中用于建设集中绿地的面积不得低于居住区用地总面积的10%;按照规划成片改建、扩建居住区的绿地面积,不得低于居住区用地总面积的25%。
2.山东青岛:《青岛市城市绿化条例》规定,新建住宅建设项目不低于30%,并按照规划人口居住区人均不低于2平方米、居住小区人均不低于1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公共绿地;城市旧区改建住宅建设项目不低于20%,并按照规划人口居住区人均不低于1.05平方米、居住小区人均不低于0.7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公共绿地;城市风貌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内不低于40%;新建学校、医疗机构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不低于35%。
3.江苏南京:《南京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2004年修正本)》第八条对绿地面积所占的比例作出规定,城市新建居住区不得低于30%;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机关等单位和公共文化设施不得低于35%;主干道不得低于20%,次干道不得低于15%;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的工厂不得低于30%;其他工程建设项目,地处城区的不得低于25%,地处郊区、县的不得低于30%。
三、市场分析
1.目前在绿化市场上,大型工程需要大量达到一定规格的大规格苗木,因此,目前这类苗木市场价格较高,交易也很火暴。
2.销售建议:果岭草适用于大型广场,高档小区,生态园区,旅游景点,足球场等;黑麦草适用于普通小区,厂区;高羊茅适用于绿化厂区,公路边;百慕达和马尼拉等其他草坪草则适用于需要简单扶绿的地方。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些草类来发展客户,只有找对找准市场方能将自己的劳动变成财富。
篇6
关键词:山地小城镇;总体规划;大鹏镇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规划背景
随着全国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山地小城镇迎来了建设发展的契机,新区规划、旧城改造、用地扩建等频频出现于集镇重点建设的项目清单中,城镇面貌也焕然一新。但大多数山地小城镇建设不注重地域特色及建设条件,采取平原城镇式的建设,大挖大填,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与此同时,决策者过分追求形式,地域文化、民俗特色被现代风格所取代,城市风貌变得支离破碎,甚至消亡。山地城镇的特点是地域特色突出、生态资源丰富、地域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为了延续这些特点,面对形势日益严峻的山地小城镇建设,作为具有指导作用的总体规划,应充分挖掘并利用其地域资源,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把城镇建设引向以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凸显地域特色、促进经济增长为重点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本文以大鹏镇为实例,探讨山地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对山地小城镇的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大鹏镇作为典型的山地城镇,地处大瑶山南麓,位于平南县最北端,与金秀县、桂平市相接,四面环山。其建设条件有着典型的山地城镇特性:①耕地、林地较多,生态资源丰富,景观条件好,具有营造生态景观的良好条件;②平坦的可建设用地较少,且分布较为分散,人地矛盾突出;③集镇被山水阻隔,各集镇之间缺乏区域协作、经济交流和交通联系;④地域特色明显,建筑依山而建;⑤地质条件敏感,易发生地质灾害,使集镇总体用地布局受到限制。为了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满足城镇建设的更高要求,大鹏镇在充分考虑以上建设现状和山地城镇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总体规划编制(规划年限为2012年~2030年),明确了发展方向,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态景观健康的目标。
2.规划理念
通过综合分析大鹏镇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等现状基础资料,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以下理念。
(1) 生态理念。山地小城镇总体规划首要遵循的原则便是生态保护优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城镇生态和城镇环境,实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人文理念。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区域文化、历史文脉及民俗风情。规划应充分尊重地域特色,遵循原建筑布局形式,对于民俗住宅需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风格,在立面改造中适当加入民俗元素。
(3)个性构建理念。在山地小城镇总体规划中,个性的体现尤为重要。大鹏镇可谓背山面水,集镇的建设、人们的生活已与山、水完美融合,这一个性在总体规划编制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3 规划重点内容
规划针对大鹏镇典型的山地城镇特征,综合分析其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趋势、交通等情况,对大鹏镇空间结构布局、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用工程、防灾减灾、环境工程等方面作了统一、协调、合理地安排。
3.1 空间结构布局
根据用地布局现状分析,结合影响镇区空间发展制约因素分析,针对空间的近期发展,综合近远期的发展布局,确定镇区的总体规划结构采用“一心一轴三片区”的形式。“一心”:即镇区综合服务中心;“一轴”:即沿大鹏河形成的城镇发展轴;“三片区”:城北居住片区,城西工业片区、城南居住片区。
3.2 土地利用
规划居住用地72.41公顷,占建设用地的42.39%;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9.63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7.34%;规划生产设施用地6.46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3.78%;规划仓储用地面积2.36公顷,占建设用地1.38%。至规划期末,镇区绿地总面积达到24.19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14.16%(见附图1)。
图1用地布局图 图2 道路系统规划图
3.3 道路交通
平容二级公路镇区段作为镇区内部交通干线,沿线建筑控制后退距离,保证道路畅通。镇区接周边村庄公路按9米水泥路面规划。规划结合该镇现状建成区的路网结构及地形的特点,主要道路骨架为六横二纵。规划道路用地29.45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17.24%。镇区的道路分为二个等级:干路红线宽度24米;支路红线宽度12米(见图2)。
3.4 公共工程
目前大鹏镇供水工程能保证全镇居民的生活用水,规划在镇区北部建设大鹏水厂,使镇区供水能力达到0.5万m³/d,满足远期镇区居民用水需求(图3)。根据大鹏镇规划布局及地形情况,结合城镇的发展进程,为了保护大鹏河水环境,规划考虑将大鹏镇的污水通过污水管网收集输送到镇区南部的污水处理用地集中处理,处理达标后用于农业灌溉或市政用水(图4)。规划汇水分区内雨水管道根据道路、地形坡向设置,就近排入水体。
图3给水工程规划图 图4道路系统规划图
3.5 防灾减灾
在城镇建设及建筑设计中,要严格控制防火间距,保持消防通道畅通。在改造老镇区时,要拆除耐火等级低的破旧房屋。新建建筑耐火等级要达到一级或二级,加强旧城区消防通道整治,完善新建镇区消防通道建设。要加强建筑设计防火审核工作,对建筑电器线路加强维护管理,消除火险隐患,提高自防自救能力。大鹏镇镇区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设防,同时按照贵港市及平南县相关防洪规划的要求,做好镇域沿大鹏河和各行政村防洪堤建设。
3.6 环境工程
规划期末镇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4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绿地总面积24.19公顷。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以保证镇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控制各类水污染物排放,以保证周边主要地表水体的水环境质量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3838-2002)Ⅲ类标准。控制噪声的排放,以保证镇区的声环境质量可以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BG3096-93)》所规定的相应标准要求。
4.结语
通过大鹏镇总体规划编制的实践,个人认为加强山地小镇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通过土地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引导产业转移、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加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更多地吸引农村非农产业以及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是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另外山地小城镇总体规划的重点在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打破交通瓶颈,利用好小城镇独有的生态资源,创造舒适、安全、可持续的人居环境。从整体思维考虑总体规划,将能真正实现以保护为主、以人为核心的规划目标,同时也将推动小城镇建设向着民俗和文化特色凸显、环境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相铎,许倩英,胡志良.从小城镇的发展现实探讨其规划思路―由天津市中心镇规划引发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2(03)
篇7
关键词 :土地调查;外也测绘;技巧;方法;要求;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农村土地调查是二次土地调查的重要任务,应以查清土地利用状况为宗旨,为国土资源日常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外业调绘是土地调查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外业调绘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外业调绘的难点在于地类调查中各种地类图斑面积的掌握和线状地物调查中如何量测线状地物宽度、线状地物与其它界线或地物发生关系时的处理。
一、外业调绘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1.1外业调绘主要任务
1)土地权属状况调查
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及公路、铁路、河流和国营农、林、牧、渔场、企事业单位等用地权属状况的调查,即查清哪些土地属国有,哪些土地属集体所有。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位置、土地分布状况、类型以及面积。
1.2外业调绘的基本要求
1)充分利用已有土地调查成果资料。
2)调查以实地现状为准,既要照顾历史更要尊重现实。
3)权属界线应步骤严谨、认定合法、位置准确、表示规范
4)图、表、实地三者应一致且资料正规齐全。
5)外业调查时应实地逐图斑调查,图斑划分正确、取舍恰当、数据真实可靠。
二、准备工作
土地调绘是一项技术比较强又非常复杂的工作,,对于一般的测绘队伍,作业人员不够熟悉,应编制合理的工作方案,使每个作业员明确工作的内容,步骤与要求,达到脉络清晰。
2.1在资料准备方面,大量收集调查区内相关基础地理资料、遥感资料、界线资料、权属资料、基本农田资料、已有的土地调查资料及土地管理有关资料等。
2.2技术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制定方案、标准和细则。在正式外业调查开始之前,请专家或土地专管人员进行实地讲解、演练,使全体专业人员熟悉技术规则,明确调查方法,掌握操作要领,特别对内业处理后的图片能够准确地判读。
2.3仪器设备的准备。根据实际情况看看是否需要GPS及全站仪。
三、.外业调绘的基本方法
3.1土地权属调查
3.1.1 权属调查基本要求
权属调查是土地调查中一个重要的法律程序,其基本要求是:权属合法、地类合理、界址清楚。调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1)权属调查的最基层单位到村或组。
2)省界、市界、县界以民政部门的勘界资料为准;乡(镇)界线已由民政部门勘界以民政部门资料为准,未勘界的以原详查资料为辅,进行实地调查;村组级界线以实地调查为准。
3)对原有争议的乡(镇)行政界线或村组权属界线,争议已解决的可按新的行政界线或权属界线协议书的附图和文字说明修改界线走向,争议未解决的仍维持原争议界不变。
4)任何界线的变更,必须由当地国土部门牵头有双方当事人到场重新指界并签订新的协议书才能有效,作业员不能仅凭一面之辞更改界线位置。
5)当几种界线重合时只表示最高一级的界线。
3.1.2 权属调查步骤
1)发送指界通知书
调查员在进行实地调查的前几天向有关土地使用单位发放指界通知书,也可约定。指界通知发出后,调查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熟悉和分析权源材料的有关内容。
2) 现场调查核实
调查员会同双方指界人,现场共同核实土地使用单位、权属性质、使用权类型、界址位置等内容。
3.2土地地类调查
3.2.1 面状地类调查
同一种地类边线所封闭的地块叫图斑。要严格掌握各种地类图斑面积的最低上图标准,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mm2;耕地、园地、水域为图上6.0mm2;林地草地为图上15.0mm2;
大于上述面积的地类要逐个图斑表示在底图上,而小于上述面积的地类可适当综合表示。
3.2.2 线状地物调查
线状地物是指呈带状长条形地物,如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河流、沟渠、林带、堤、田坎、地面上的各种管道等。
线状地物与其它界线或地物发生关系时的处理:
1)、线状地物与地类界线重合时,表示线状地物;线状地物与行政界线或权属界线重合时,线状地物按真实位置表示,行政界线或权属界按以下方法表示:
①当行政界或权属界以单线状物中线为界时,行政界或权属应在单线状地物符号两侧交错跳线表示。
②当界线以线状物一侧为界时,界线应绘在该线状物符号该侧且代替该线状物一侧。
2)、线状地物立体交叉时,只表示上面的不表示下面的,线地状物通过地下隧道时只表示地面的不表示地下的。
3)、量测单线线状地物宽度
①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量测宽度,图上在量测处要有标注符号;
②宽度丈量的精度为0.1m,检查精度控制在误差±0.4内。
3.2.3 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查
1)城镇及农村居民地周边的晒谷坪、坑塘、耕地等达到上图面积的必须调绘上图,达不到上图面积的,应先在各自的一级类中综合,若仍不能达到上图面积,到可综合到城镇和居民地中。
2)实地未建和待建地块,有合法用地手续的可调绘成建设用地。
3.2.4 交通用地调查
用于人员和物资转运输送的地面上的交通线路及设施,民用机场、船舶停靠场所等用地均属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用地不仅仅指路面、还应包括路堑、路堤、两侧排水沟、相连行树。
3.2.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调查
1)要正确区分河流和沟渠、湖泊和水库、水库和坑塘。
2)河流、湖泊、水库、坑塘周边的芦苇地,常水位以上、正常洪水位以下的沙滩地、砾石地应作为内陆滩涂表示。
3.2.6 图斑编号方法
工作底图上以村为单位按照由北到南,由西到东的原则流水编号,最后成图时统一加上各级行政单位代码,形成图斑编号。
四、外业调查
土地调查工作区域一般较大,应先把工作区分成若干个小区域,划分好调查界线,防止漏调或调复。作业组大多以乡为单位,要按分好的区域进行调查。常用的调绘方法有综合调绘法和全野外调绘法
4. 1在实地调查前,先室内解译,然后外业核实、补充调查。作业人员参照已有资料确定外业工作路线与方法,根据不同时相卫片的成像规律与影像特征,做好地类判读,减少野外工作量,巧门之一就是询问当地了解土地权属、地类分布及其近几年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建设用地和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情况;是否有其他权属单位的飞地及国家、事业单位用地;在此基础上确定实地调查工作路线,拟定工作计划。
4.2选好方位,站立点要选在地势高,视野宽阔的地方,这样易于判读,便于观察。做到远看近判,有利于地物的综合取舍和描绘的准确性,做到“四到”,“三清”,“三准”。即走到、看到、问到、画到;看清,问清,绘清;测准,绘准,记准。坚持“笔笔清”“村村清”,“日日清”,“幅幅清”。避免重复和返工。
五、个别图斑的判读
―般情况下,图片的拍摄时间与调查时间是有一定间隔的,特别是季节性的差异,使图像和实物图班具有一定的判读难度,不易辩别、确认。另一方面,有些图斑由于界线的变化,实地调绘时很难绘制,或者是地物地形发生改变,与影像图不一致。这种情况就必须进行实地补测。根据l夕}业调查技术规程,明显地物界线在图上位移应不大于±0.2mm;困难地区或不明显地物界线在图上位移应不大于±0.5mm的要求,对于明显地物可用基站式GPS--RTK法测量,而对于不明显地物可用手持GPS动态测量,这样既可以获得较高的观测精度,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土地调绘是在各级部门配合下完成的,搞好协调至关重要。其管理工作为动态形式,应尽可能地缩短调查周期。
参考文献
[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2007.6。
篇8
一、集体土地的农用流转
我省地少人多,且中低产地占80%以上,人均占有耕地仅1 亩多一占,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就意昧着绝大多数农民很难单一地靠种田致富。实行以后,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由于我省乡镇企业相对落后于沿海省份,自身吸纳离土不离乡劳力的能力有限,离土离乡的劳力(有的甚至是劳力带全家)外出务工、经商的较多,有的到沿海地区或地广人稀的地区去租种地、开发种养殖业或从事其它行业。农村劳力向外转移,势必引起承包的流转问题。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农民深深地懂得,国家之本在农业,农民之本在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又因承包期长,30年不变,农民更是对承包地的转移极其谨慎,怜爱有加。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不少农民外出干得很成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些甚至举家在外多年,承包地也不愿意或不放心交回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地进入流转的并不多,各地估计约占承包地总数的20%—30%。承包地流转的主要原因是:①全家外出打工经商,自己不能耕种的;②家庭主要劳力外出,自家无力全部耕种的;③家庭无劳力自己不能耕种的;④家庭其他经营搞得比较好,认为种田相对效益低而自己不愿耕种的。流转方式的确定主要是双方口头协商,多半在亲友之间进行,不改变用途,时间不长。具体做法:①在种田效益比较好的地方,由转入者承担地上的负担,每年还平价或无偿给转出者一定数量的粮食;②在种田效益一般的地方,由转出者承担地上的负担,转出者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要;③在地多人少种田效益差的地方,因集体不准土地抛荒,转出者还要倒贴。在这些地方,承包户把地交回集体,集体不接收,所以,因转移不了而抛荒的也有一部分。我们认为,以上几种流转方式具有互质,目的都不是为了盈利,所以,不宜称其为交易。据此,有理由认为目前农用土地的交易市场并未形成。只有个别地方出现有利用承包地转包谋利的。有一部分承包户将耕地短期出租给乡镇企业或个体户用于沙石加工和晾晒、堆放砖瓦,也有租给乡镇企业或个人办预制厂、烧砖瓦和建厂房的,租期有的长达10年至30年。租金一般为800—1000元/年亩,也有给实物租金的,一般为600 斤小麦/年亩加300斤黄豆/年亩,农业税和提留款均由承包户承担。 这种做法不仅到处都有,而且双方都满意,承包户认为比自己种合算,用地者也认为省钱省事,用时租,不用时归还农户耕种,灵活方便。调查中还没有发现将自己种不了或不愿种的承包地向种植大户和种田能手转移,形成集约规模经营的例子,这是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不高和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尚缺乏活力的表现。
目前,对集体农用土地不改变用途流转的管理,由农经部门负责,土地管理部门基本上不过问。但土地管理部门对集体农用土地的流转问题都很关注,而对这种流转要不要管以及怎么管的问题,又存不同认识。其一,维持现状,土管部门应超脱一些,潇洒一些,不管为好。其二,土管部门应对转移使用的承包地进行登记管理。其三,土地管理部门应对转移后改变农业用途的进行管理,否则,就不能保持耕地动态平衡。持第一种观点的理由是,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土地管理部门管理承包土地农用流转的权限。持第二、第三种观点的理由是土地管理法第5条的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的统一管理工作。还有一种观点,对转包、出租谋利的,土地管理部门不仅要管,还应收取一定的费用,以便于管理控制。土地的所有者集体也应得到部分收益,因为这部分收入包含承包户非投入所得,即土地本身的使用价值。而对于改变用途时间较长(如10年以上)复耕困难较大的,应按乡镇企业用地的规定办理征用手续。
二、集体土地的非农用流转
1、农村居民的建房用地
根据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农村居民宅基地不论是建房的还是没有建房的均属集体所有。而现在有少数农村居民把宅基地视为私有财产,公开出租、买卖或变相买卖,地处小集镇和公路两旁的村庄尤为突出。有的把房子租给或卖给别人(有当地的,也有外地的)开商店、饭店,作仓库、停车场,获取较高的收益;有的批到宅基地后由别人(多为外地人)来建房,盖好后对半分成;还有的居民将自己的小草房、破旧房出卖,别人买后重新翻盖新房。对以上实际上是出租、出卖宅基地的行为,土地部门如何进行处理感到为难。依据原土地管理法第38条第3款“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 不予批准”的规定,农村居民住房可以出卖和出租,制止出卖、出租则违法。但我省原有的宅基地户均都在1亩以上,比较富裕, 且住房使用期限比较长,房子多次倒卖或出租可获取不薄的收入,对后来按规定标准建房的居民来说是显失公平的。另外还有少批多占的问题。按现行规定对多占部分可以罚款,强行拆除建筑物,以至没收,但因房屋是不动产以及法律赋于土地管理部门强制执行权的局限性,实际中执行起来难度甚大。解决的出路,除所得税调节外,还应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对超标使用部分加倍收取使用费;或对买主中的非本地农村居民按城镇非农业居民申请使用宅基地的标准收取费用。
2、小型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建设用地
现在小型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基本建设多数由乡镇政府规划并组织实施,本身是好事,但缺乏必要的控制,占地过多。存在的问题是:①兴办农田水利设施和修路所占用的土地(主要是耕地)所有权不变,但用途改变了,土地部门不参与不利于控制;②被征用的土地没有按规定给予补偿,失去承包地的农户生活发生困难,为此上访的较多。农村兴修水利和修建道路用地,土地部门不但要参与制定规划,还应参与设计论证。不上收审批权,浪费土地的现象得不到遏制。
3、村镇建设用地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势头良好,经济繁荣,村镇建设和公益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但在用地方面同样存在一些问题:①建设无统一规划或不按规划进行,占用土地不好控制。②以低补偿从农民集体征来的土地,有时是以较少租金从农民手中租来的地,加价出让或转让给开发商建房或以地作价入股建房,分成后高价出售,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③耕地被征用、租用后,地上负担不能减少,分摊到农民头上,农民负担加重,甚至有时连补偿费、租金都被乡(镇)村占用,农民很难得到。而土地部门往往对村镇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中出现的种种不良行为感到束手无策,因为它们多数是经乡镇政府甚至县(市)政府批准决定的。
4、乡(镇)村办企业建设用地
乡(镇)村办企业(以下简称乡镇企业)建设用地,普遍反映异常混乱,极不规范,没有按规定办理手续的占90 %以上, 有的地方达到95%,换句话说,就是目前90—95%的乡镇企业都是违法用地。土地管理部门强烈要求国家和省里对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制定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法律、法规、规章,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调研中,不少人认为乡镇企业用地采取租赁形式,简便实用,符合国情、省情,是一种创造,不应限制,而应该运用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其思路是:①由乡镇企业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协议,不能与承包户签订协议;②统一规定协议主要条款;③规定租金上下限,并从用地租金中提留一定比例的复耕基金;④租地协议经土地部门鉴证、登记后才能生效。
5、国家建设征用土地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规定明确,执行情况总的比较好。座谈讨论中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第一,国家公益事业用地,如修机场、铁路、公路、建学校、医院用地等,其与商业性用地,征地费用应有较大差别。如房地产开发用地,当地政府按国家规定的平价从集体农民手中征地,然后以高出原价几倍、十几倍的价格拍卖给开发商,明显侵犯集体农民的利益。第二,国家征用土地的费用标准是根据10多年前的情况制定的,现在情况有了很大变化,集体已无土地调剂,农转非没有了吸引力,安置就业(进工厂)也不可能了,征用1 亩地的费用其年息不够养活1个人,应相应提高费用或用征地的钱为失去土地的农民买保险, 以保障他们的生活,去却其后顾之忧。第三,乡(镇)政府建办公楼、住房大多数都没有按规定办理征地手续,无偿占用或象征性给一点被偿而占用集体土地。有些地方二轮承包时按5 %留出的土地(群众戏称为“鬼子田”)大都由乡(镇)政府控制,这更为他们自批自用土地提供了条件。
三、需要研讨的几个问题
1、发展乡镇企业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发展乡镇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其与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矛盾。然而乡镇企业不仅在农村就是在全国经济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开展科学种田,提高耕作效益提供技术和物质的帮助,以工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 调查中不少干部提到,1997年中央11号文件规定包括乡镇企业在内暂停批准占用耕地1年, 作为一项刹住乱占耕地的临时性措施是必要的,若把其精神变为土地管理法修改条款固定下来就要慎重考虑,暂停1年的措施, 对乡镇企业发达的沿海省份影响甚微,而对中西部地区则影响较大。沿海地区发展乡镇企业起步早,已完成了以土地作为资本投资的原始积累过程,在那里乡镇企业已进入上档次向质量要效益的阶段。而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大多数处于数量发展时期,一概而论采取一刀切的政策有失公允。不准占用耕地烧砖瓦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能够行之有效,而在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则很难行得通,在新的建筑材料取代粘土砖之前,要彻底毁掉砖瓦窑,干群有抵触。有的同志形象地说,城市、农村居民建房有一个面积标准,乡镇企业占地也应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可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对未达到比例的应允许占用。总之,发展乡镇企业与保护耕地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均不足取,这种关系应当在有关发展乡镇企业和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规章中得到正确的体现。
2、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是一个既清楚又模糊的概念。说它清楚是指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根据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模式,确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即乡(镇)、村、村民组三级所有。人民公社时期就有人讲“三级所有,两级空”,即只有生产队(现有的村民组)这一级才是实的。说它模糊是指当前多数地方农业合作社或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不存在,村级所有的土地是所属村民组所有的土地相加之和,乡(镇)所有土地是所属村级所有土地之和。土地承包到户,村委会是发包方,承包户的土地实际上依据村民组(原生产队)所占有的耕地的多少决定的,在一个村委会中,不同村民组的农民平均承包的耕地面积有明显的区别。现在的问题是除主要执行乡(镇)政府决策并为其服务的村民委员会实际存在外,乡(镇)、村民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都是虚置的,几乎没有哪一个地方能说清楚,他们那里的土地是属于哪一级所有。有的地方提出农村集体土地全部明确为村级所有,由村委会行使所有权,这是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的。我省在土地确权发证时,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发给村委会有些地方农民有意见,农民不承认村委会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调查中很多人都指出,土地方面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问题都是由主体不清引发出来的。如乡(镇)政府自批自用土地,征用土地单位直接与承包户签订协议,农民视承包使用权为所有权,私自转让承包地,在承包地上建房等,因此,从实际出发进一步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非常重要和紧迫。
3、关于乡镇企业用地的所有权
乡镇企业占用村民组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按现行规定办理征用手续后所有权提高一个层级-归乡镇集体经济所有,这仍是过去所有制层级越高就越公做法的反映,而实际上对绝大多数地方而言是空设一级集体经济组织。若乡镇企业用地参照国家建设用地办法征用后为乡(镇)政府(即国家)所有,在目前的条件下农民和企业均难以接收,且会留下不少后遗症。若如前面所说,乡镇企业用地采取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签订租用协议,土地的所有权不变,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于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如何在法律、法规、规章中作出相应的规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4、关于农户对承包地的经营权
篇9
城乡统筹,即打破城与乡分割的局面,在保留城乡各自特点的基础之上,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以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
2008年初,辽宁省委、省政府和大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加快推进以庄河为重点的北黄海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为做大做强庄河、推进庄河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新的契机,在这个背景下,协调好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是庄河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国家政策指引
为改变我国城乡二元发展状态,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随后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此后相继出台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建设;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等重要内容,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可持续的政策指引与要求。
二、大连城乡统筹目标
大连市提出“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全面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城乡统筹总体目标、“初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氛围,重点有所突破,缩小城乡差距”的近期目标和“形成城乡发展格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远景目标。结合自身城乡发展概况,目前大连正在积极探索全域城市化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并提出着重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措施。
三、庄河城乡统筹目标确立
结合国家政策要求,落实大连市城乡统筹的发展目标,将庄河市城乡统筹目标确立为:全面推进庄河市建设“辽宁沿海开发开放示范城市和东北亚经济协作区域平台”的发展进程;加快乡镇与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庄河市城乡“经济联动、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永续”的发展格局。
四、总体战略
依据庄河市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结合庄河市城乡发展现状,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是:以人口积聚为重点,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城乡人口的合理布局;以市场经济为核心,构建城乡统一的市场,推进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以空间优化为方式,通过差异化的空间发展方式,促进城乡空间结构的优化,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谐发展。
人口战略
加快城镇化速度,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促进城乡人口资源的最佳配置。
(一)引导人口合理转移与分布
促进市域协调发展,合理确定集镇和村庄发展规模,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制定完善的人口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结合生态保育地区的生态建设,探索积极的方式,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对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实行有效引导,鼓励人口的集约化、城镇化。
(二)推进城镇建设
选择条件良好的城镇建设成为分工明确的中心镇。完善中心镇的综合服务职能,带动服务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乡镇鼓励发展,避免全面开花、低水平重复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同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口向城镇合理分布,提高城镇化水平。
统筹考虑中心镇、条件好的城镇与周边乡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通过空间管制,加强生态保护,探索适合庄河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发展模式。
市场战略
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体系,构建庄河城乡经济发展平台,加速城镇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提高城乡市场化进程,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
(一)构建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
市场是连接产业与产品受益群的纽带,是产品流通、配置、交换的主要途径和载体,产业发展离不开市场,市场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强调城乡市场的统一,加强城乡市场的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和土地等各种市场要素的无障碍流通。
(二)加速城镇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推进城镇工业化、农村现代化,提高城乡市场化进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也是城镇体系形成的动力源泉。加速庄河市城镇工业化进程,促进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地提高,借助工业化对农村廉价劳动力和工业原料等资源的需求,带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现代化,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农业产业化、商品化,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来源,带动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发,促进庄河城乡经济的融合。
(三)健全资源流通保障体系
增强城乡市场的联系,消除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政策障碍,建立各种资源在城乡市场和谐流通的保障体系。
空间战略
依据庄河南北地区的不同特征,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确立“差异化的空间发展策略”,采用以“点轴”与“增长极核”相结合的空间发展模式,强化沿海城镇集聚,明确各级城镇和产业区合理规模和特色职能。构建“一带两轴,一核两极四城三镇”的城镇空间结构实现庄河市城乡又好又快发展。
图1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一)城镇建设
1.优先发展重点城镇
以提升中心城市发展建设为主,发展具有产业积聚效应的城镇建设为辅助,推进产业集聚和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提高工业集聚程度;引导建设用地指标和相关投资集中,集约化发展,实现城市建设空间向优势区位集聚,构筑庄河沿海城镇带,促进经济全面发展;鼓励腹地乡镇接受沿海经济产业带辐射。
2.发展规划和政策分类指导
依据发展条件,对区域小城镇制定不同发展规划和政策,鼓励经济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镇进行协作和联动发展。
3.合理确定小城镇产业定位
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产业优化,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的产业梯度结构。重点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注重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工业产业和第三产业。
4.协调小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现代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的生活污染、村镇企业布局不当产生的工业污染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制定相应的环境整治和管理对策。
5.加强设施建设,引导小城镇空间集中发展
建立与现代化接轨的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社会服务设施,提升小城镇整体的人文环境和居住环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引导小城镇集约发展,促进人口集聚。
图2 市域城乡统筹村庄类型划分图
(二)乡村建设
1.空间分类
以现有生态环境为基底,结合各村庄的资源条件与空间分布状况,对辖区内的村庄进行分类,全面统筹区域村庄发展建设。
2.管理方式
将村庄分为一般行政村和中心村两级管理。遵循“区位条件优越、服务半径合理、资源条件与基础设施较好、具备发展潜力、有一定集聚规模” 等原则,确立一定数量的中心村,在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先于周边村庄,成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娱乐中心。
3.建设标准
(1)设施建设。完善通信、供电、供水、排水、供气、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文教、医疗、文化等公益性公共设施。
(2)景观环境。鼓励维持传统风貌的乡村整治与建设,降低建设密度,置换出来的土地转为农业生产用地或生态保育区。
篇10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城市道路资源明显不足,对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道路交通设施安全合理、舒适、人性化理念是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者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完善道路交通设施的同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处于一个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之中。
一、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存在的问题
1、交通设施设置随意。道路交通设施设置的目的是根据“有序、安全、畅通”的精神,指导或保障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等交通参与人遵照交通设施的指示或要求行驶。道路交通设施本身必须合理设计,科学规划,以人为本。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城市街道的信号灯、标志标线、隔离带等随意设置,如信号灯的设置和路面标线的设置不匹配;多车道的道路上只设置一个指示标志;快速进出城通道上设置减速带,单行线的设置变动频繁,隔离栏的设置加剧行车人的心理恐惧和车道空间,特别是涉及旅游指示标志,设置不明确,不连续。这些设置不合理、随意设置的交通设施不仅没有起到指示或引导作用,反而会误导驾驶人。驾驶人很容易被误导驶入自己不想进入的车道,突然变道情况发生概率提高,轻则发生刮蹭,重则造成车祸,严重影响交通通行,一条路堵,全城堵,“蝴蝶效应”立刻显现。
2、施工质量差,监管不到位。道路交通设施施工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及构件的质量,二是监理和政府监管是否到位。按照规范,在城市交通设施的施工过程中,从工程立项到招投标到施工,最后竣工都必须按照国家交通行业标准执行和实施,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设计及工程变更,如果不能按要求施工,政府监管又不到位,施工结束就会发现有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即使是些小问题或是临时性问题,但对于路况不熟或外来的交通参与者来说,往往是发生交通事故或者是造成堵车现象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他们在行车的过程中,极大地分散了注意力,提高了车祸发生的可能性。当然,我国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起步晚,许多城市街道上的交通设施极其缺乏且不规范,更谈不上标准化,甚至在沿海的一些城市街道上,既没有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又没有画标线,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共用,即使有标志,有时也形同虚设,很多主车路与支路的交叉口未设置交通标志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
3、新建交通设施与道路总体规划设计不协调。城市道路建设规划,特别是新城区的道路建设规划,应纳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而道路交通设施是道路交通规划中的必然内容,本应一同考虑与实施。但是,从各地发生的城市交通事故现场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资金问题,土地问题,环境问题,农民的拆迁问题,使得政府在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中不能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方方面面考虑进去,无法把未来交通发展的趋势考虑进去,以致建成后没几年,有的甚至没通车使用前,就发生道路的交通设置和实际的交通要求不符,新的设施没启用就更换的现象经常发生。一般认为满足国家《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等强制性规范的要求即可保证道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即使设计人员仔细考虑了道路交通安全,但引发交通安全问题的根源,如交通安全问题的产生、安全交通方式的选择、路网的安全性等都难以在一条或几条道路的设计中得到改善。
二、完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对策
1、严格按标准科学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隔离设施及电子监控等的设置,应分别遵循相互协调统一的原则。城市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同时要根据城市所处环境气候的特点以及各条道路的实际条件进行设置,比如道路等级,路面的宽度,交通量的多少,道路周边环境等。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交通参与者特别是机动车驾驶人提供及时、完善和清晰的道路信息,加强对车辆的合理引导,以使车辆能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保证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城市交通隔离设施主要包括隔离栅和桥梁护网,它们能够直接、有效地阻止人或动物进入城市道路,防止非法侵占道路用地,具有有效地排除横向干扰、避免由此产生的交通延误或交通事故,保障道路安全、高效、舒适、顺畅运营的功能。城市道路交通电子警察监控实时搜集道路状况,如道路拥堵信息、违章信息、气象信息及相关设备状态等信息,全天候监视道路交通状况,控制与调节交通流,为疏导交通、减少交通事故、保证行车安全提供研判依据。
2、加强建设者,管理者,规划者协调统一。道路是交通的载体,道路的修建、建设者和道路交通的管理者往往是不同的部门,管道路修建的不管交通,管交通的制约不了修路的。为使修路与交通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交通管理部门积极参与城市道路规划,坚持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直接参与城市道路修建改建工作中,提前介入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把交通管理中的经验和道路施工中的工艺有机的结合起来。
3、 科学、有效地维护道路交通设施。作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仅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置交通设施,而且要科学、合理地维护好现有的交通设施,保障交通设施处于科学、规范,正常的运行状态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交通警察无论是指挥疏导交通,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还是在设置交通设施,清理路障,都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而工作的,都是在从事着保障交通安全与畅通的工作,从整体上看,都是在从事为民服务的工作。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置与管理的成败取决于交警队伍的素质,取决于是否有一批从事道路交通科学研究与监管的人员,通过他们对道路交通科学理论研究和开发应用高新科学技术,提高交通管理科技含量,丰富交通管理内容,提高交通管理手段,实现交通管理的科技化和现代化。建立一支高效的施工队伍来维护道路交通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和维护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施工人员去完成,鉴于道路交通设施的特殊性,基本是在通车的情况下维护交通设施,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经验,而且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施工,因而施工队伍必须经过精心挑选,由拥有相关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在保证不影响或尽可能少影响城市日常交通状况的条件下,按质按量完成施工任务。
4、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加强宣传和教育。要大力加强道路交通设施知识宣传与教育,除了在驾校的考题上出现相关内容外,很多驾驶员对交通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也有许多人存饶幸心理不遵守,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红灯横穿马路,跨隔离栏,都是很危险的行为。所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一是在增加警力的基础上,加强交通安全的管理,在工作时增加宣传内容,改善教育方式,扩大覆盖面;二是积极争取政府和大众媒体的支持,与社区、媒体建立友好关系,设立固定宣传栏目,经常性的交通讲座,交通事故的宣传,使交通安全知识进入家庭,学校,使百姓更直观的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和对自己及他人生命尊重;三是协助成立民间交通安全宣传志愿者,开展全方位的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结束语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和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政府对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无阻,而交通通畅是现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作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连接着城市的各个角落,方便城市车辆交通以及人们的出行,给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出游带来方便,是我们道路交通设计者和施工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段里仁,毛力增.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是交通安全的基本条件与保障[J].交通标准化,2011,(2).
[2]刘炜.论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