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技术经验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印刷技术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印刷技术经验

篇1

我公司自2009年引入第一台数字印刷机HP Indigo 5500以来,先后在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建立了多家数字印刷门店,为客户提供包括创意、设计、排版、打样、印刷、装订、配送在内的一站式服务。目前,我公司已形成了以长三角为主的数字印刷网络,我们打造的“盛元印象”这一品牌也已逐渐被大家认可和接受。

在涉足数字印刷领域以来,为满足客户高品质的需求,并保证各网点间的产品质量统一和稳定,我们在技术上进行了不少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与传统印刷机不同,HP Indigo 5500数字印刷机不使用印版,而是通过PIP成像板和电子油墨的共同作用来完成油墨转移,其生产过程是一个不断充/放电、转印、清洁的过程。经过多年的使用,我们发现,PIP成像板因不停充/放电,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出现衰减和老化,从而生产质量会产生一定波动。因此,对数字印刷机稳定性和一致性的评估就显得非常必要,在此,笔者将以HP Indigo 5500为例,介绍数字印刷机稳定性和一致性的评估方法。

1.校正设备,做好维护保养

在对数字印刷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评估之前,需要先对其进行必要的校正,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所测得的数字印刷机的相关数据和波动状态才具有参考和应用价值。

与传统印刷机相同,数字印刷机的校准也可通过控制套印精度、密度、色度、灰平衡、网点增大等参数来进行,对于HP Indigo 5500来说,这些参数可通过如图1所示的测试样张来完成。 该样张中,主要测试参数

图1 HP Indigo数字印刷机测试样张②CMYK四色实地密度及样张四个角的密度均一性;③0~100%网点渐变的连续性;④阶调网点还原情况;⑤四色反白字拖尾情况;⑥网点增大变形和重影情况;⑦高光区域网点转印情况;⑧打印区域与纸张位置关系是否正确;⑨微小文字锐利度。

从日常工作经验来看,在这些测试项目中,应着重检查①、②、⑦项。首先,打印在测试样张4个角上的十字线套位应该准确,如果出现较大偏差且承印物为非特殊材料时,应对进纸部分和传纸部分进行检查;其次,CMYK四色实地密度及样张4个角的密度均一性也需要重点关注,必须确保数字印刷机同一样张 不同区域及不同样张相同区域间的密度是相对稳定的;最后,应着重关注高光区域网点还原情况,按照标准,应该保证能够转印一半以上的1Pixel网点和所有的2Pixel网点。但是,因数字印刷的压力状况、耗材质量、橡皮布老化情况等都有可能影响小网点的转印,所以测试时应特别关注。

表1 部分取样情况

2.制作抽样方案,间隔取样

在完成每日校正工作之后,我们通过间隔时间取样的方法,对数字印刷机的产品稳定性情况进行跟踪。在跟踪、记录数据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记录PIP成像板和橡皮布转印次数,因为PIP成像板和橡皮布这两个组件的使用寿命与产品的质量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也要记录环境温度、湿度等相关数据。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会在产品的合适位置添加测控条(测控条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次色和二次色的实地色块,以及25%、50%、75%的阶调色块和部分中性灰色块,如图2所示),使用HP Indigo 5500在相同的纸张上输出,并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取样。部分取样情况如表1所示,共取样15张,每个样张测量2个区域的测控条色块的色度值数据(测控条在样张上的位置如图3所示),共测量数据30组,用于数字印刷机稳定性和一致性的评估。

3.数据分析

在完成取样和测量工作之后,就需要对得到的色度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可对数字印刷机进行两方面的评估:一方面是评估CMYKRGB七个颜色的色度值能否达到或接近ISO标准(此处参考的标准为如表2所示的FOGRA/ISO 12647-2);另一方面通过色差的波动情况,评估数字印刷机的稳定性和重复生产的一致性,对应表1取样情况所获得的一次色C和二次色R的色差波动情况如图4~5所示(图中横线为30组数据的平均色差值)。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生产过程中印刷色度存在一定波动,其中,一次色CMYK的色度值与标准值比较接近,和标准值的色差在1.7左右,而二次色RGB色度值与标准值相差较大,和标准值的色差在9.5左右,因此在不进行色彩管理的情况下,结果很难达到ISO标准的要求。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也发现,即使对数字印刷机本身进行了校正,但波动依然会存在,且与PIP成像板和橡皮布的使用时间、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大家可依据测试结果了解数字印刷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水平,以确定并优化校正方案和生产流程。

4.制定和优化流程

在日常生产中,我们也在尝试使用数字印刷机为传统印刷提供打样服务。但是前期对数字印刷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评估后,我们发现,与采用喷墨打印设备进行数码打样的方式相比,数字印刷机在稳定性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我公司总部数码打样系统Agfa ApogeeX QMS自带的Proof Check模块统计的数据来看,EPSON 9880喷墨打印机日常检测的色度值与ISO标准色度值的平均色差均在1.5以内,基本上很少需要通过重新线性化的方法进行校正,但数字印刷机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

篇2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印刷行业相关高新技术的快速更新,特种印刷行业细分市场,如金属印刷、磁卡和智能卡印刷、票证防伪印刷、3D印刷等领域,近些年

栏目寄语:为推进特种印刷行业,尤其是标签印刷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技术的交流与融合,鼓励创新,标榜模范,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特种印刷专业委员会特于本刊设立“会员沙龙”专栏。栏目设有协会动态、会员风采、交流天地和供求二手平台四个版块。其中,协会动态版块主要介绍协会举办的相关活动等动态,会员风采版块将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面向行业展示、宣传自己的机会.交流天地版块将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商贸交流、设备转让转包和技术经验分享的平台,供求二手平台版块将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二手闲置设备器材交易平台、为业内读者提供交易信息,敬请关注。发展速度尤其可观,特种印刷市场前景广阔。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特种印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有2670家,同比增加317家;从业人员有449071人,同比增长9.11%;资产总计2330.99亿元,工业总产值2859.79亿元,销售收入2825.81亿元,利润总额260.97亿元。预计2013~2016年,中国特种印刷行业销售收入年增长率将保持在14%以上,2016年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5150.37亿元。

篇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印刷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CTP技术、数字化工作流程等都是印刷新技术的代表。在印刷生产与管理中注入新的技术,对于印刷生产的质量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印刷企业对于印刷色彩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印刷色彩管理与印刷生产相结合来提高印刷效率的经验。企业应当在实践中将印刷色彩管理正确应用到印刷生产中,从而更好地提升印刷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印刷色彩管理与印刷生产的优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印刷;色彩管理;生产优化;探讨

随着各种印刷技术的改进,印刷色彩管理和印刷生产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印刷生产中,印刷色彩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印刷色彩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将印刷色彩管理应用到印刷生产中,利用两者的优势使得印刷生产系统更加高效率地投入工作,不断提高印刷生产的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 印刷色彩管理概况

印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印刷品质量的核心就是色彩,印刷色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印刷生产的功能是完成颜色的传递和复制,在传递和复制颜色的过程中,颜色将在生产系统中完成不同颜色的空间转换,确保颜色转换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自然就成为了实现颜色转换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印刷生产过程中,通常由人为来根据自身的经验达到控制颜色传递的目的,这种方式属于事后控制,效率明显较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这种方法已经被淘汰。如何实现自动化、高效率的颜色传递控制,已经成为印刷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点任务。印刷色彩管理的主要理念是实现颜色传递的自动性,并能确保颜色的一致性。实施印刷色彩管理的三个步骤分别是校准设备、设备特性化和转换色彩。

印刷色彩管理实施中校准和设备特性化是关键的两个步骤,在印刷生产流程中,通过校准各个设备,使其达到规定的工艺参数,保证各个设备稳定的工作。校准不仅仅是简单的设备校正,它是进一步规范印刷生产工艺参数的过程,保证各个参数的标准化,这个过程是对印刷生产的整个过程和工艺的全面诊断。设备特性化是指校准设备后对色彩数据进行测量,将色域特征记录下来,同时生成色彩特征文件。在印刷生产过程中实现对颜色传递的自动化控制,需要协调好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工序,从印刷前的处理、制版到打样、印刷等,都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实现色彩的再现。印刷色彩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事后控制,它属于事前控制,通过印刷色彩管理,能够增加企业生产的效率,降低资源消耗,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印刷色彩管理与印刷生产的优化

印刷生产的优化是对印刷设备状态和生产过程的优化。通过对印刷生产环境、材料以及各个设备的优化,使得设备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从而最高效率地完成生产工序,这是对印刷设备状态的优化。将印刷生产工艺环节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对印刷生产过程的优化,它包括印前过程和印刷生产过程的优化。

2.1 设备状态的优化

设备状态的优化包括印刷生产环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印刷生产车间里,要严格执行国家印刷行业的相关标准,将车间的照明条件、车间温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保持车间设备、印版上的清洁,以免使之受到污染,从而影响到生产质量。通过对印刷环境的标准化优化,使得纸张始终处于稳定性状态。在车间中使用标准灯箱和标准光源,为生产过程创造良好的观察环境。在印刷生产之前,选择的印刷材料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要求,选购规范化的材料,确保材料测试、性能数据等都符合要求,对材料、设备的兼容性进行测试,规范化的管理印刷材料。在印刷生产之前,印前环境要求显示器要具有良好的呈色特性,印刷生产过程中将窗户用暗色窗帘遮住,以免强光进入干扰到印刷环境,采用屏幕校正仪来校准显示器,确保显示器的的良好特性。校准扫描仪,大多扫描仪具有自动校准功能,如果没有此功能,则要手动校准,保证扫描仪的规范化使用。为了尽量提高软片输出的质量,就要选择合适的软片,测试软片的性能,有效控制好显影液的温度和浓度等。提高传统晒版工序的质量,保证车间温度和湿度,确保车间的整洁性,使晒版机性能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利用好各种检测工具等。

2.2 印刷生产过程的优化

印刷生产过程的优化包括对油墨预设定和色彩还原过程控制的优化。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确定印刷机油墨的预设值,可以通过印版扫描设定、人为经验设定等方式。印版扫描仪通过扫描并分析四色印版中的图文信息,确定油墨预设数据,通过网络或者相关的存储设备将预设数据传递到印刷机控制中心,进而在印刷机上得以反映,这就是印版扫描设定方法。印刷生产人员根据自身的从业经验来设定油墨预设值是人为经验设定,这种方法的效率和准确性主要在于生产人员的经验可靠性,难以保证数据的规范化和准确性。印刷生产过程中优化色彩还原过程的控制,是指将印刷图像通过在线印刷质量监测系统收集到一起,并进行分析,向印前环节和印刷控制台反馈分析到的结果,及时进行修改和校正。实现色彩还原过程的控制主要是要建立高效率的控制系统,建立起印前和印刷之间良好的沟通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印刷机的运行时间。此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在印前环节直接产生油墨预设数据,实现数字化工作流程,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稳定性好等优势。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各种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印刷生产企业将会不断研发新技术、新材料,将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到印刷生产中。印刷企业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聘用高素质水平和专业能力的生产人员,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之转变传统的生产理念,合理利用新的生产理念,对印刷生产和色彩管理进行有效的优化,从而提高印刷生产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根福.印刷生产的优化及全程色彩管理[J].新西部(下半月),2008(05):176-178.

[2]李保强.报业印刷运行机制的理论探讨[J].印刷技术,2005(01):152-153.

[3]杨根福,周以成,戴俊萍.印刷色彩管理与印刷生产的优化[J].今日印刷,2006(12):211-213.

篇4

异国深造5余载一片丹心报效祖国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是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中国留苏学生代表时说的一段话,谢普南老师就是学生代表之一,正值青春年华的他听了这样的鼓励甚为激动,这段话也成为了他以后学习、工作的动力,给了他极大的鼓舞。

“祖国寄希望于我们,国家的命运和希望系在我们身上,我们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报效祖国是我们的使命。”谢老师回忆那段留学岁月很是激动,那段时光成为了他难以忘怀的记忆。

1961年,谢普南老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印刷学院,抱着报效祖国的决心,他随即回国投身于我国的印刷高等教育事业。他参加了北京印刷学院及其前身北京文化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的筹备、建设全过程;经历了从艰苦创业到边办学边建院直至建成的创业,发展的整个历程;见证了北京印刷学院从一个系、一个专业,一个班级35位学生和十几位老师到四系、两部、2500多位学生,成为了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唯一的印刷综合性高等学府。谢普南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从一位专业教师成长为专业负责人,系主任。教学副院长,肩负着越来越重的责任。他一直怀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兢兢业业,四十年如一日,勤奋耕耘在教学和学院建设第一线。

默默耕耘40年战斗在教育第一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当好一名教师,在教学一线传道授业解惑。当时我国非常缺乏印刷专业本科的专业教师,这个重任理所应当地落在了谢老师与其他几个留学归来的教师肩上。首要任务便是开创我国本科印刷工艺和印刷机械专业,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编写专业课教学内容、专业教材等。当时,谢老师与其他几个老师不仅要承担全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有时要同时教授两到三门课程。凭着他在国外学习时的良好基础的勤奋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1975年,谢老师与其他留学归来的老师一起筹备创建我国第一个印刷机械专业,1977年经过批准在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正式招生。而后,谢普南老师和张慈中教授共同建议建立“设计艺术专业”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教委以及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由谢普南老师和专业负责人负责该专业的建设。在谢老师担任教学副院长兼任印刷技术系主任期间,他根据印刷科技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印刷技术领域的应用,及时调整了原来的印刷技术以光化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图文信息处理及制版技术专业”。

谢普南老师从事教育多年,除了负责专业建设工作以外,依然要集中精力抓好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另外把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把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教学评价是国家教委为提高普通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1995年,北京印刷学院正式开始迎评,对凝聚了谢普南老师无数心血,成立了20年的北京印刷学院来讲,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谢普南老师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经过全员师生员73年的艰苦努力,1997年底,北京印刷学院通过了国家教委的教学合格性评价,这不仅是对学院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肯定,也是对谢老师等人工作的肯定。在谢普南老师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之前,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印刷技术和装备半个一世纪发展的见证者

谢普南老师在教育战线默默耕耘的同时,也是我国印刷技术和装备发展的见证者。他经历了我国印刷技术和装备从“铅与火”到“光与电”以及现在的“0和1”数字化时展的历程;经历了“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的16字方针到“印前数字化、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材料优质系列化”的28字方针的发展历程。同时他经历了我国印刷装备发展历程中无数个“第一”。

他参加了我国北京人民机器厂第一台单张纸胶印机J2108机的鉴定,亲自主持了北人N-300的速度为15000张/时的多色胶印机的鉴定;参与了上海人民机器厂试制J2109胶印机;曾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技术人员一同到内蒙古新华印刷厂测绘我国引进的第一台马天尼无线胶订联动机;他曾带77届学生到上海钉书机械厂参加引进的柯尔普斯精装联动机的部分测绘:在上海人民机器厂,北京人民机器厂,湖南人民机器厂试制了第一台四色报纸轮转胶印机以后第一时间到人民日报印刷厂、外文印刷厂和中国青年报印刷厂了解机器结构及使用情况……这些“第一”都是我国印刷装备发展的里程碑,作为见证者与参与者,谢普南老师深感自豪。

异国深造5余载一片丹心报效祖国

已过古稀之年的谢老师退休12年以来,依然在印刷行业默默耕耘。

他充分利用退休后的时间,始终坚持深入国内外企业,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孜孜不倦地研究世界先进的单张纸高速多色胶印机、卷筒纸报纸和商业轮转胶印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技术性能的特点,建立了目前国内资料最全的进口单张纸和卷筒纸高速多色胶印机的典型机构的计算机图库。在此基础上编写制作了《现代高速多色胶印机结构及新技术》等可见供教学和培训使用的资料,受到了热烈欢迎。

谢普南老师连续5年参加了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上海印刷协会和我国相关印刷机械制造企业联合组织的,旨在促进和提高国产印刷机质量和水平的“质量万里行”活动,担任专家组组长,行程数万公里,深入到数十家印刷、印刷设备制造企业,从所调研的印刷机的设计、加工、装配到印刷企业实际印刷生产全过程进行实地跟踪调查,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他参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达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组织制定《平版印刷工职工标准》的工作,并参加了2008年的首届全国平版胶印工的技能大赛,并任大赛技术采办委员会主任和大赛的总裁判长,以及2010年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任总裁判长。除了以上工作,他还负责和直接参与编写平版印刷工技能大赛报纸轮转胶印组的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的大纲和实施细则、理论考核,复习试题库和理论考试试题的命题工作。

他不断将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奉献给印刷事业,为印刷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12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为高等院校、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印刷企业技术,操作人员,国外印机公司的技术和销售人员做过近50次专题技术讲座和技术培训。指导北京印刷学院几点和信息工程学院的印刷机械的专业教师及其研究生,帮助专业建设。完成和合作完成专著及译著3部,分别是《印刷设备》规划教材、《印刷媒体技术手册》、《印刷科技实用手册》印刷设备分册。

篇5

在传统专业美术课程中,国画、油画、版画三大绘画种类是常设科目。但这三大画种中版画在国内美术教育中发展起步较晚,大约是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后各大美术院校才逐渐配备相对专业的版画设备和专业教师,版种分类和工作室设置才逐渐完备和规范化。版画在三大画种中最为边缘化、陌生化,不要说一般人陌生,就是多数美术工作者也是一知半解,虽然近三十年来,全国版画展览和国际交流也逐渐多起来,但要达到大众有一定的熟悉度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造成版画较为边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版画自身的特性决定的,那么版画的特点有哪些呢?这要从版画的画种性质开始分析。版画最简明的定性为:通过制“版”,间接转印到一定的平面材料上形成画面。重点有二,一是间接性,即要“制版”,二是“印刷”。通过以上两大特性,又衍生出版画的第三大特性,就是重复印刷产生“复数性”的作品。

版画是按照制版的不同来分类的,如凸版、凹版、网版(孔版)、平版、混用版(综合版),电脑版(数媒版)等:由于制版材料的不同和制作方法的特殊性,还有印刷方式的不同,因而各种版种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就是一个在专业院校版画专业学习过的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版种都精通,只可能有侧重地掌握一至二类版种的印刷制作技术。版画家就更是主攻一种版画的制作,以达到精益求精。也就是说版画不可能有全能冠军,只能产生单项人才。打个比方,就如同医院分科和医生的专业分类一样。因此,版画了解的人较少。

在传统国画、油画、版画三项绘画专业中,版画的技术性要求是最高的。这是由于版画是间接性画种,是借助制“版”来转印的。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各种制版材料和印刷技术的发展,版画的材料和技术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版画的技术门槛进一步提高了。具体的来分析,例如:传统的木版技术较为大家熟知,木版印刷技术分类无非是水性印刷技术和油性印刷技术而已。木版属凸版类型。又如:凹版印刷技术最有代表性的铜版印刷,在这一单一版种中就有干刻、腐蚀、美柔汀、糖水法、软蜡法、松香粉法、曝光显影法等。再如:网版的代表性版种丝网印刷,有水性印刷法、油性印刷法、照相制版法、电脑分色法等,制版材料更是丰富。

版画的技术复杂性和高要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材料工具、技术性的演变,会使版画效果产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促进版画创作的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版画的技术复杂性和高门槛,也把一般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拒之门外。材料、工具等物质因素对作品表现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有时是技术上的限制。比如:画面尺寸受印刷机械的限制;制作效果受版画材料、设备、条件的限制。版画技法的花样繁多,也使非专业人员望而却步。不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和时间经验的积累是无法掌握这些技法的。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操作者,要完成一幅作品,也需经历数个阶段,这样加大了版画创作的难度,加上多次的修改和调整效果,完成作品所耗费的时间、工作强度,比其他类型绘画高数倍乃至数十倍。

版画“唯技术化”,将专业与非专业隔开,即使是版画各专项版种之间也是壁垒森严,跨越本专业、本版种的领域,“专家”也会成为“门外汉”。同时,也意味着从事某类版种所积累的经验,很难直接在另一类型版种创作中生效。长期从事单一版种制作,对人的思想乃至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易于形式“技术化”思维方式,引发创作视角的单一化与审美趣味的片面化。狭窄的专业知识领域使创作者难以摆脱技术因素带来的局限性。

实际上,技术对版画表现力的限制远不止如此,它还包含了技术化对人的影响。从事版画创作,长期受到技术性要求的限制,迫使创作者除了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考虑外,还必须将大量精力花费在技术实践与研究之上,这可能会导致思维与行为模式的改变,易走入“唯技术化”路子,从而走入创作的死胡同,“艺术性”损失殆尽。其主要表现为:作品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画面效果越来越好,画面细节越来越“讲究”,而艺术的表现力却往往停滞不前或不断地在原套路上重复。

版画离不开技术,但不应为技术而技术。高度发展的技术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版画创作中“技术化”可以看作现代社会技术与人类异化关系的延伸,也是技术化社会对人影响的一部分。实际上,人们已经认识到掌握物质世界的技术与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后者更为重要。

评价体系的“技术化”也直接导致了“唯技术化”的倾向。举个实例,翻看近年全国版画展览作品和五、六年前,甚至七、八年前的全国展览作品比较,简直没有大的差异,画面的构图、内容、观念等,大同小异;只是细观之下,才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是越来越精致了,技术含量是所谓越来越高了,可是作品的内涵、语言却是雷同和近似的,这就是现状。国内版画的创作力微弱之至,版画已经成为“圈子”里的游戏,与旁人无关,与社会无关,最后也就与艺术无关。

在高度依赖技术的版画领域,版画已通过技术泛滥将版画创作形态有效地改变,它在提高作品“表现力”的同时也使版画成为“私密语言”,版画创作成为少数人的“圈子”游戏或“象牙塔”,隔绝了与社会、大众的交流,降低了艺术的影响力。虽然必要的版画技术是作品质量的保证,但如果过多地侧重于技法语言的渲染,将使作品表面化,丧失深层表现力,也就丧失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

篇6

关键词:工艺落后 管理落后 技术人才 劳动强度 法律保障 校企合作

Abstrct:Labor productivity of print enterprises in northeast of China is very low because of lagged technique and disqualified diathesis of employees. In this paper, from my point of view, the causes of lack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are analyzed in both aspects of administration of print enterprises and technician training.

Keywords: lagged technique; lagged administration; technical talent; labor intensity; law ensure; college-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由于种种原因,东北各省的传统包装、书刊印刷业近期处于较不景气的状态,而广告印刷业的发展也没有达到与现代商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速度。纠其原因,除地理位置等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还有劳动生产率低和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的因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企业缺乏有效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和可靠的生产管理体制。

在东北,年产值几千万元就可以算比较大的印刷企业了,它们是东北印刷包装业的主体,也是本文的分析和讨论的对象。

一、东北印刷企业的人才现状

在东北印刷企业中受过印刷专业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寥寥无几,印刷企业的技术骨干多是完全没有接受过印刷专业教育的工人。很难相信的一个例证是,一个年产值几千万的印刷企业,当印刷机需要维修时,印刷机长和车间主任却都读不懂零件上面几个简单的英文字母。

总体来看,东北印刷企业的人才基本现状是员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而受过印刷专业教育的人材更是极度缺乏。

二、造成东北印刷企业人材缺乏的真正原因

为弄清楚东北印刷企业人材缺乏的真正原因,我们首先对在辽沈地区印刷企业中的工资情况进行了调查,下表是各类印刷专业毕业生工资的基本情况。

我们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的统计表中所谓A、B类高职是这样一个概念,由于发展的历史不同,实事上的高职高专院校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A类高职这类学校的前身多半是中专(或技校)层次的学校。其特点为:有较深厚操作训练的教学传统,在学生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以设备操作为主线。

B类高职这类学校的前身多半是大专层次的院校。其特点为:有较深厚的学术分为,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所占比例较高,学生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较好,有发展潜力,但实训教学环节略显不足。

从我们的统计表上反映的情况来看,在北方印刷企业中各类印刷专业毕业生的工资相对于其它行业的技术人员并不低。

那么,造成东北印刷企业人材缺乏的原因是不是因为缺少培养印刷工艺类人才的学校呢?通过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是否定的。截止到现在,全国除老牌的几个印刷工程本科专业外,几乎每省都有本科院校开设的印刷工程专业,而高职高专的印刷技术专业则更多。那么,造成东北印刷企业人材现状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通过近几年我对东北(特别是沈阳地区)大、中型印刷企业调查后发现,造成东北印刷企业专业人材极度缺乏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东北印刷企业多半没有科学的企业管理系统,印刷工程或印刷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东北,印刷企业间的竞争一直是无序和非理性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印刷品的竞争力只看价格是否低,很少把提高产品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在此背景下,决大多数印刷企业没有正常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没有能够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团队。一般企业多采用增大劳动强度或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维持印刷企业的生存。在东北的印刷厂中,员工需要没日没夜的上班,即使是办公室的管理人员一周一般也要上六天班,而且这六天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在机台上工作人员的工作安排是,一周白班,一周夜班,每天也要工作12个小时,没有休息,只有倒班。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印刷企业多半为民营性质,工人(或职员)的生存竞争很残酷,常会发生新来的大学生受排挤的情况,因此,印刷类专业的毕业生真正在印刷企业就业的很少。印刷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原本的就业方向应该是印刷企业,但有一统计,某老牌印刷工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两年后在印刷企业工作的不到毕业生总数的20%。实际上印刷工程本科生从事的工作主要并不是在印刷厂里,他(她)们大部分从事的都是和印刷相关的行业,比如销售、网络、出版社等等较为轻松的工作。

客观的讲,印刷工程或印刷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其优势在于综合素质高,善于思考、学习和理解新技术,能够较快的接受新工艺。但由于企业生存理念的问题,印刷企业内缺少技术及相关管理岗位。在东北,印刷企业中的大学生多半只能或在劳动强度大的纯体力岗位,或在非技术的管理岗位上就业。印刷工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北方印刷企业的生产方式及管理现状间的矛盾是造成北方的印刷企业缺少印刷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在东北的印刷企业中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无法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在东北绝大多数印刷企业中,传授专业技术一直还保持着口传心授的方法。而这种传授技术方法的致命缺点是周期长且缺乏系统性,这也是在东北印刷企业中新技术推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客观上讲,现在东北地区许多印刷企业已经感受到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想培养一些有专业基础的大学生。但由于企业中缺乏科学的管理系统和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对新入职的大学生既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也没有好的导师来带他们。近两年,沈阳地区许多印刷企业都成立了自己的生产计划部门,也吸收了一些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但运行的结果多半不十分理想。其实,这种失败的原因很简单,由于企业管理者自己都对生产计划部门具体职能和管理规律缺少了解,没有好的指导者也没有相关技术规范,让大学生们自己去摸索,生产计划和质量控制部门的运行效果可想而知。而这类失败的负面影响是企业认为大学生没有作为,而大学生的感觉则是怀才不遇,这一恶性循环是使学生无法成长为印刷企业的技术骨干,甚至改行的重要原因。其实在这方面,我们北方的许多企业可以多向外资印刷企业、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型印刷企业去学习,在一个有合理人才培养系统的现代印刷企业中,学生在每个岗位都应该有榜样可以学习,遇到问题有前辈们可以咨询,同时也有相关的政策作为保证,这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少走很多弯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快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3. 造成东北印刷企业专业人材极度缺乏的另一原因是在东北的印刷企业中,技术人员的基本权益得不到政策和法律的基本保证。虽然现在国家有相关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但在传统民营企业中,由于没有独立的工会作为监督机构,国家在此方面也缺少力度,现在北方很多印刷企业员工的权益没有基本保障,这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劳动时间与收益不成比例,老板随意安排员工加班却很少给加班费。工人的工伤、生病缺少合理合法的治疗和保障等。此情况近期虽有改进的趋势,但还很不够,这种生存环境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讲是一般是难以接受的。

三、东北印刷企业要振兴,高职毕业生理应成为主力军

以上我们对造成东北印刷企业专业人材极度缺乏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那么,阻碍东北印刷企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问题的解决方案又是什么呢?

为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东北地区印刷企业的人才结构进行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东北印刷企业主要有这样四个用工来源,1、印刷工程本科生;2、高职高专毕业生;3、中职毕业生;4、社会。

下表是我们对若干印刷院校(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由于中职毕业生在印刷企业的岗位以操作类岗位为主,故我们仅列出了印刷工程本科生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自从国家取消印刷工艺硕士学位以后,印刷工程本科便是印刷行业的最高学历。

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印刷工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北方印刷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现状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至少在近期,印刷工程本科生在东北印刷企业中生存空间难有大的拓展。在沈阳地区,现在工作在印刷企业的印刷工程专业本科生不过只有数十人。

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的情况则不同,他们即具有一定印刷专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面向生产一线的基本素质和心理准备。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有一定印刷技术专业理论的高职高专生近期将成为振兴东北印刷业的中坚力量。

四、印刷专业的高职教育任重道远

印刷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印刷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其主要特征为:

(1)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和计算机印前设计和图文处理已成为印前领域的基本技术。

(2)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CTP)被广泛采用。

(3)在印刷和后期加工方面越来越多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和质量检测技术。

印刷是一门综合了众多学科的应用技术, 印刷技术专业教学的特点是:

(1)涉及的相关理论多而杂。

(2)学生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规范多且周期较长。

(3)实验和实训设备种类多且昂贵。

大力发展印刷技术的高职教育,有两个问题是需要用心解决的,其一是印刷专业理论基础教学问题,其二是印刷工艺实训问题。

对具有一定历史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讲,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问题一般不难解决,但印刷工艺训练问题的解决却绝非易事。为解决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做法是:

(1)提早开设专业课,尽可能发挥高职高专学生基础好,学校教学系统性、专业性强的特点。

(2)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践体系和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基地,提倡“按需教学”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单项技能。

(3)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多年的印刷专业教学,我们的经验是,校企合作是决定高职高专印刷技术专业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因为许多印刷工艺技术主要应该是在企业中学的,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印刷设备,特别是彩色印刷设备不仅价格昂贵,其维护等方面要求也使其不适合成为学校的教学设备。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即使是在国内一流的印刷工程或印刷技术院校中,其设备与印刷企业的一线设备一般也都要有十至二十年以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学校工艺实验室的教师,与生产一线的工艺师的水平相比也不可能同日而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海德宝、曼罗兰为代表的世界知名品牌印刷机大量进入我国印刷市场参与竞争,传统的印刷工艺技术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发展和变化的严峻挑战,这必将使我国印刷行业对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中国印刷杂志社,《中国印刷》杂志2008.12.新生:《新劳动合同法给印企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思索等》。

[2]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印刷技术》杂志2007.12。连建军:《浅谈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篇7

如果将《今日印刷》比作一个人,那么30岁的《今日印刷》已经步入而立之年。而立是一种情怀,是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价值和成就。

虽然加入杂志社不过短短几年,但感受更多的则是杂志社每一位同事对中国印刷工业发展的关注和对杂志出版工作所表现出的兢兢业业与认真负责。秉持着“传播新知、交流经验、引导市场、服务行业”的为办刊宗旨,每一位同事都竭尽所能地将国内外的先进印刷技术与印刷设备汇总、整理,将其奉献给每一位热爱《今日印刷》的读者。作为传媒人,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将新知传播给社会大众,将行业内的最新信息汇集于此,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印刷行业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重大,虽古老却又无可取代。在新的发展前景下,文明的传承与文化的传播还要依靠印刷来延续,印刷工业的发展还在继续向前。这些在我曾经的工作和生活中所不曾思考过的,而今却给了我新的思考与感悟。

《今日印刷》愿做行业发展的前行者,这也是杂志社每位同事为之奋斗的目标。不论是在参加展会,外出参访,还是电话沟通,每每谈及《今日印刷》,所听到的大都是对我们肯定,我想这也是《今日印刷》成长30年以来的积淀和价值所在。

如果将今日印刷比作一个家庭,那么,我更能感受到的则是源自于这里的关怀与包容。不论是2013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的媒体采访与会后撰稿、排版,还是首届举办的数字印刷联盟高峰年会,亦或日常出版工作,更多体现出的是同仁之间的互相关心与工作当中的理解与包容。在这里,我们;在这里,我们互相扶持。点滴之爱所汇聚成的凝聚力,使我们抛却了生活中的烦乱心情,看到工作的成果转化成小小的铅字,这是对付出最大的赞许;听到读者们发自内心的肯定,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与激励。纵然我们工作存有疏漏,但我们仍然追求完美,不断创新,将每个人的创造力和自我奉献发挥极致,以此来回报广大读者对我们30年来的厚爱与支持。

篇8

如果10年后回过头来看报业印刷的2011年,可能会认为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进入2010年后,业界已经明显地感到报业印刷量下滑的态势得到扭转,很多报刊的印量止跌回升。2011年初,中国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报协”)印刷委员会的统计数据印证了人们的此前的猜想。最终的数据是,2010年总印张数比2009年增长8.55%。2011年,回升的态势仍然在持续,中国报协根据全国报业印刷厂上报的2011年上半年报纸印量数据判断,2011年全国报纸印量应能保持3%~5%的增长率。可以说,报业印刷业已基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进入了后危机时代。

后危机时代并不意味着危机不复存在。业界统一的看法是,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报业印刷业已经难以再重演10年前的辉煌。无论从宏观的政策层面和全球市场环境来看,还是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我们都需要审慎评估今后的报业印刷市场。因为,后危机时代,变革的序幕已经开启。

在此,让我们共同梳理2011年报业印刷的变革和发展,亦算是对2011年的一个回顾。

体制机制变革持续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央一直以来积极推进的一项工作,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央六中全会更将文化体制改革列为重大课题大力推进。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报业,一直以来都是改革的先行者,具有相对完整企业特点的报业印刷厂,更是报业体系内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六中全会精神的进一步推进,将会对报业印刷厂的体制和机制变革形成重大影响。

实际上,报业印刷厂的体制机制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印刷厂是报社最早实施二级核算的部门之一。20世纪90年代未期后,很多报业印刷厂都尝试了转企改制,虽然转企的程度不同,但其企业属性得到了确认和强化。近一两年,部分报业印刷厂的转制更为整个报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2011年以来,许多报社都将印刷厂转企改制作为报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中,人民日报社印刷厂、新华通讯社印刷厂的转企最具代表性,对行业也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后危机时代,报业印刷厂转企改制更将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尤其在当前报业危机的出现和印量的增幅趋缓的情况下,转企改制将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特别是在如何形成和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上。目前的报业危机使报业印刷厂今后的发展前景黯淡,转企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后如何具备自我发展和生存的能力,是所有报业印刷厂最大的难题。因此,转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核算机制变化,而是如何再造印刷厂生存能力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一些创新的模式和做法值得关注。如较早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转企改制的大众日报大众华泰印务公司所建立的分厂模式,即与地市报合资或独资建立分厂,该模式的核心是要争取到报社(或报业集团)对印刷厂在业务资源上的支持,因为其分厂的业务几乎全部来自于报社内部。除了大众日报之外,河北报业集团印务中心、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福建日报社印刷厂等也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在报社对印刷厂转制的支持上,更为明显的是新华通讯社印刷厂,其在转企的同时成立了物流公司,以企业化的方式统管全国各代印点印刷物资的供应,从而全面整合了报业体系业务资源。

因此,将单纯从资产层面进行转制推进到通过印刷厂进行整个报社的业务资源整合,是报业印刷厂改制的一个新的发展思路,也是后危机时代推进报业印刷厂体制机制创新的有益探索。在后危机时代,报业管理者正将报业的整体概念强化,将体系内相关印刷业务进行整合,以使印刷厂获得坚实的业务支撑。

另外,寻求报纸印刷之外的新发展空间也是各报业印刷厂关注的重点,这不仅是报业印刷厂转制的需要,也是报社多元化经营的需要。商业印刷和包装印刷一直以来都是报业印刷厂的发展方向,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印务中心、报印刷厂、南方日报社印刷厂等在2011年都表现出了开拓商业印刷和包装印刷的强烈愿望,其中,报印刷厂2011年连续引进两台高端商业印刷设备,更是其向商业印刷领域进军的重大举措。除了省级报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市报业印刷厂也在借转制的机会拓展商业印刷和包装印刷业务,如湖州日报印务有限公司、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烟台日报社印刷厂等。

数字化推进提速

数字化是报业印刷技术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从激光照排技术的迅速铺开到彩色报纸分色技术的普及,正是数字技术的应用,造就了报业和报业印刷业的辉煌。

进入新世纪以来,当数字技术进入制版和印刷领域时,其推进速度明显降了下来:已经出现十余年的CTP制版技术仍然是当前炙手可热的技术焦点;CIP3油墨预置的应用仍然凤毛麟角,在很多业界同仁眼中还是“雾里看花”;数字印报也一直都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目前尚无成功应用的先例。

数字技术推进迟缓,使传统报业印刷的创新受到局限,也是导致报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2011年,报业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开始步入快车道。

1.CTP应用全面铺开

2011年上半年胶片价格的上涨和CTP版材价格的下降,使得困扰报业CTP应用的最大成本瓶颈得到初步突破,成就了CTP在报业印刷业的全面推进。这个推进并不仅仅是今年又有多少家报业印刷厂引进了多少台CTP机这样的显性数据,还在于各报业印刷厂CTP开机率明显提高。由于胶片价格已经接近50元/平方米,这样一来,制作一套传统印版的综合成本已明显高于一套CTP印版的制作成本,这就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报业的CTP应用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据笔者单位及笔者接触的几家报业印刷厂来看,各厂都已经放开了CTP版材的使用量,能用CTP输出的尽量都用CTP输出。虽然目前尚无统计数字,但相信今年的CTP制版量将有明显的上升。

据中国报协统计,2008年CTP制版量占制版总量的比例为8%,2010年达到27%。2011年,国产CTP版材和设备更是开始共同发力,推介力度前所未有。2011年9月中国报协召开的全国报业印刷厂厂长会议上,乐凯华光作为主赞助商安排了一整天的活动,大力推介其在报业CTP版材方面取得的新成果。2011年11月的全印展上,几乎所有的国产CTP版材厂商都推出了新的CTP版材,以北大方正、杭州科雷为代表的国产CTP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也得到明显提升。从2011年的情况看,CTP技术的应用已经突破成本的限制,成为主流的制版方式,今后将有更快发展,这是2011年报业印刷数字化进程中的一大亮点。

2. CIP3油墨预置技术的应用得到普及

油墨预置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较高的成熟度,但在报业印刷厂印刷环节的应用却一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缺乏相应技术支持。印刷机厂商对此了解不够,印刷机台操作人员则担心操作烦琐。但在2011年,CIP3的应用有了明显的起色,一方面,今年报社安装或已签订合同的印刷机已全部具备CIP3油墨预置功能,如光明日报、大众日报、北京日报、湖北日报等引进的印刷机都带有CIP3油墨预置功能;另一方面,报业印刷厂对CIP3油墨预置功能开始给予关注,纷纷将CIP3功能调试成功作为验收的必要内容,并要求其与印前系统保持良好的衔接。可见,业界已经认识到CIP3的意义和价值。

3.数字印报进入业界的视野

数字印报虽然在技术上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报业的应用也鲜有先例,但业界越来越重视数字印报的价值,并积极探索其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全印展上,面向报纸印刷的数字印刷解决方案的实用性越来越强,如柯达、东京机械、奥西等都推出了面向报业的数字印刷解决方案。

产品创新迫在眉睫

当前,报业面临的危机并没有解除,如何更好地服务读者,巩固读者群,是所有报社都在考虑的问题。作为实现手段的印刷技术也需要为报社的出版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回顾近年来报业的发展历程,印刷技术的不断变革对报业的稳步向前发展功不可没。正是激光照排技术的成熟,才使报业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20世纪90年代的大发展,并带动了报业多版化进程;而彩色报纸制作和印刷技术的成熟,则催生了彩报的迅速普及。在这个技术为王的时代,技术已经成为决定一个行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在笔者看来,报业印刷业未来需要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

1.报纸印刷高精化

按照传统的观点,报纸作为即时消费品,对印刷质量要求相对较低。但在信息渠道多样化的今天,印刷质量较低的报纸,不仅难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会严重影响报纸广告的表现力,其造成的广告流失会严重威胁到报纸的基本生存模式,因此,如何提高报纸印刷质量,实现报纸印刷的高精化,成为每一个报社都在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报协组织的全国性质量评比中,目前达到优秀级、精品级的报社占到50%以上,但却与社会对报纸印刷质量的需求相差甚远,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报纸印刷质量的标准基点应该提高。标准的提高面临着诸多的技术限制,需要相关技术的配合,如加网技术、制版技术、印刷技术等。一些报社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印刷机上引入了更高级的装置,如大多数报社在订购印刷机时,对橡皮布张紧方式指定采用卷轴方式、光明日报新引进的印刷机采用了3支靠版墨辊、南方日报的桑拿印刷机上配备了UV烘干装置等,这些原本是在商业轮转印刷机上采用的技术在报纸轮转印刷机上的引入,会使印刷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2.报纸幅面变革

至今,一些报社还采用680mm、860mm幅宽的非常规新闻纸印刷,由于报纸印刷机的裁切尺寸固定为546mm,因此,报纸幅面的长宽比例不太协调。2011年,华商数码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在设备订购意向中指明要求470mm的裁切尺寸,也就是国外开始出现的“柏林版”报纸,使报纸的幅宽和裁切尺寸相协调,而开本的缩小使对开大报的阅读更方便,还可以大幅减少纸张费用。

报业印刷的创新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一方面,受报业危机的影响,报社财力受到很大制约,引进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都明显降低,报业印刷厂的转制使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尽管今年仍然有一些报社引进印刷设备和新建印刷厂的消息,但今年的轮转印刷机招标项目是历年来最低;另一方面,相关厂商受报业不景气等消极消息的影响,在报业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越来越小。

篇9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印刷;有效途径

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去印刷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负责人打开拿来的电子文件,发觉无预留 “出血位”而且其尺寸又不合杂志的缩放比例,因此,告诉学生“回去改好再拿来”,学生则会迫不及待地说“什么出血位呀,我不知道呀?”或者“老师没教啊!”。这样的事情可能还有许多,例如:有的学生说印出的印刷品和他在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效果颜色不一致;印出来的印刷品上出现细网格;在添加黑色时,往往用四色黑,那样黑色印出来,小字会重影;拼大版时版心过大,容易忽略角线给印刷裁切带来的不便,忘记模式转换(RGB转CMYK)、图像精度不够,文字未转曲线等等。这是学生在设计与印刷方面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对于有经验的设计师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看起来是小问题,可是累积起来就是大问题,浪费了宝贵时间不说,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耽误作品的正常递交与使用。

一个完整的印刷品的产生,从设计素材的收集、整理,到最后获得印刷成品,要经过创意设计、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等工艺流程,它所涵盖的专业和层面很广。任何一件精美的印刷品都是科学、艺术及技术的结晶。从实际意义来讲,印刷是传播美的历史和美的艺术再现的过程,也是追求尽善尽美的过程。因此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只有对整个印刷工艺和材料都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设计出具有新意、个性和特色的印刷精品。

在平面广告设计的领域,印刷品的质量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广告传播效果,对于从事平面广告设计的学生来说,在设计制作的环节就更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在平面广告设计的教学环节把握平面广告设计与印刷课程的关系、如何在学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它们之间的对接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

年轻教师正在成长,已经成为高校的主力军,有些教师已经取得了博士、硕士学位,但实际技能方面他们普遍缺乏生产经验,给专业教学工作和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带来困难。在师资方面,承担专业技能教学的教师如果自身的专业技能不到位,又如何培养合格的学生?因为行业工作、发展、服务的需求,一些单位制造和引进新的技术设备和生产线及原材料,这些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因此,应对中青年教师做好继续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 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在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充分准确的讲授印刷知识,帮助学生预测和发现将要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其正确解决。同时这对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印刷实训基地不能适应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特别大的因素。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传统印刷行业的改造,印刷实习基地需要相应的更新改造。不少高校实训基地没有或者建设严重滞后,学生实践环境不能满足实训要求,学生的实践时间和实训条件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致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方面产生较大差距。因此,在学校的实验室应配备当前行业使用的基础设备,提高学生具体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印刷实训基地应秉承“前校后厂、半工半读”办学方式,承担设计专业或者印刷等专业学生“做中学”的教学实训、学校教材及办公用品的印刷生产、宣传展板的制作、包装盒形的设计、教师的科研与实验、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服务等任务。其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法、真实的工作氛围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解决学生平面广告设计与印刷技术对接的有效途径。

实行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校企、产学研共同合作培养平面广告设计专业人才,是解决学生设计与印刷、理论与实践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优秀的印刷行业专家和企业主管可参加教学的改革,为高校的课程设置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院校不断前进、快速发展。同时可以向国外从事印刷设计专业教育的学校取经,再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开展此项合作的宗旨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多赢,共同促进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展”。企业为校方教师提供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条件,校方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并结合青年教师的科研方向,有计划、分批次的安排青年教师到企方挂职锻炼。

要完善“产、学、研”运行机制,增强印刷实践技能培养,探索发展新途径。建议高校同一些印刷及设备器材企业、印刷科研机构搞好专业对口的合作,印刷企业也应该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利用发挥高校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教师的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发展自己的设计与印刷质量,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关系。

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授课

外聘专家中一部分是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中具有相当资格和丰富经验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他们来校给学生讲学,既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强学校的科研能力,同时这些外聘教师也经常为自己的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设计与印刷技术对接少走一些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能给教学生活带来更大的活力,缩短校园与社会的距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甚至外聘教师在学生毕业时向本单位或业务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减轻了学校的就业压力。

篇10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印刷品

目前印刷界的趋势是:一个好的设计制作人员不仅应擅长创作和设计,还应掌握印刷品的输出知识,避免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输出者的失误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基于这一原因,中职学校设置了《印刷品的输出过程》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对印刷输出方面的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教材内容不完善,概念性的知识比较多,学校也没有相关的印刷设备,且中职生存在理解能力差、好动、好奇心强、逻辑分析能力较弱等特点。所以,笔者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快速掌握并使用印刷技术。

一、课型与程序

1. 课型分析。

本课以“任务驱动”的方法合理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在教学设计中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培养应用印刷技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进行讲解,配以形象生动的课件和视频展示印刷品输出的基本原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印刷品输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将“情景引导――交流――实践活动”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辅以比较法、演示法、情景法和小组竞赛法等方式,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种任务驱动式授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自主地获取知识。

2. 教学程序。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程序为:任务驱动――假设任务问题――引导思考――参与活动――分析问题――总结归纳――课后延伸。

“任务驱动”是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把知识融入任务,学生在强烈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假设任务问题”即根据课程内容,设定一系列任务,将问题贯穿其中,让学生在任务中理解知识。“引导思考”即引导学生找出教学内容中与任务的技能标准相衔接的技能点。“参与活动”是指学生通过参与各种任务,在活动中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分析问题”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适的方法,多角度地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和思考。“总结归纳”是指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检查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课后延伸”即教师结合该课内容给出作业,是学生把新知识应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过程

根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最熟悉的“印刷课本”入手,自然地引发出对“电脑屏幕显示出来的印刷品效果是不是最终的印刷成品效果”这一问题的探讨和思考。

接着,围绕刚刚举办的2010年亚运会主题,让学生完成贴近实际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在前一阶段学生手工制作的一幅2010年亚运会吉祥物宣传海报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任务――“如何印刷出该2010年亚运会吉祥物宣传海报”,轻松地把学生带入到本课的学习内容――印刷品的输出过程。

针对该任务,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展示出两幅宣传海报的打印稿,让学生分析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打印与数码打样?打印与打样有何区别?各有什么作用?在引入“打印” “打样”的新概念、新知识时,通过直观图片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形象化,充分展现打印与数码打样的必要性,从而引出校对及校样的重要性,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宣传海报进行校对的学习任务。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协作学习体现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完成校对任务的基础上,再创设一个模拟环境,展示一本公司简介样本的实物,让学生认识拼大版的作用。接着,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胶片输出和校对的一组工作场景图片,这些生动直观的实际工作场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掌握胶片的输出及菲林校对的基本常识。接下来,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每组学生对所提供的一套胶片进行检查,并指出其中的错误,检查完后将四色胶片进行套版,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启发、诱导,并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胶片校对的规律性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引导出“打样”这一环节,采取课件演示、引导和讲解等方式,分析胶片打样出样图的套色顺序,设计出可操作性的“任务”,以小组游戏的形式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知识与技能。

在最后的回顾知识环节,让两组学生归纳总结出打样的作用,通过抢答的形式完成小组竞赛,使学生不仅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同时锻炼归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评析

1. 特点。

(1)课程设置:从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出发,以就业和企业标准为导向,以岗位技术标准为依据,使学生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考虑现有教学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反映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注重把美术相关课程与印刷技术标准相整合,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适用性和针对性。

(2)教学内容:按照“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模式进行重组,安排紧凑,注意每一环节之间的衔接,强调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标准的对应,统筹兼顾,注重印刷技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同时考虑学生的文化水平、学习兴趣,“任务”设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教学进度;教师注意备足资料,讲授生动直观,具有启发性;把知识融入任务中,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互动的学习方式,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4)教学设备:主要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生动形象,信息含量大;无线鼠标及电子教鞭教具的使用,拉近了师生间的授课距离,优化了课堂效率。

(5)教学场地:课桌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进行分组排列,创设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利于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 效果。

纵观本次课程,笔者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以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很好地体现了“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式”课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精心设计,导入自然,同时,根据中职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小组竞赛、游戏等多种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各项活动适量、适时、有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他们学习印刷知识的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印刷知识的应用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通过对知识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融于几个任务中,改变了传统的按内容顺序逐一讲授的方式,抓重点,攻难点,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刀刃上。

(2)通过小组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人人参与,达到认识、理解并运用印刷知识的目的;授课过程中比较分析法的运用,明确了“打印与打样” “校对与校样”、“胶片输出与计算机直接制版”等抽象概念。

(3)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刷品输出过程的工作场景,呈现相关的实例图片,使课程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和直观,“情境化”的媒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优化了教学效果。

(4)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功夫做在课前,课中组织和引导学生思考、学习,避免了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

(5)从小组竞赛、讨论、归纳以及课后作业等学习行为和效果看,学生能积极参与并认真投入到学习中,能理解知识,并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印刷厂参观,进一步了解印刷工作的生产流程,了解印刷生产中理论与实际相冲突的难点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印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分析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实习中培养学生初步具备顶岗生产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切实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毕业与就业顺利接轨。

(作者单位: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 王坦.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