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道路规划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园道路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园道路规划

篇1

关键词: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规划设计;玉溪市

收稿日期:2011-07-04

作者简介:李海燕(1987―),女,云南昆明人,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宋钰红(1970―),女,浙江嵊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与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71-04

1 引言

九溪人工湿地公园是我国湖泊治理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公园占地面积约为22.15hm2,是“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中净化出流水质的枢纽工程。公园位于玉溪市江川县九溪镇,它与著名的聂耳文化广场、玉溪大河连成一条旅游景观带[1]。公园总体规划根据现有资源合理布局景区,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景区的经济效益,合理安排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景区;公园总体空间布局呈现“一轴、两心、五区”的模式,一轴即一条横向景观轴,两心即公园A、B区内被主干道围合的两个湿地景观中心;五区即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水木年华景观区、渔乡情景观区、凭栏远眺景观区和绿野仙踪景观区。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规划与设计以总体规划的“生态、休闲、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遵从自然过程,充分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完善湿地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道路规划与设计,保证道路系统能够顺畅运行,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公园的功能[2]。融合地域文化特点,以“以人为本、保护和延续地域文化”为设计理念,科学、人性、生态的组合各级游路。在道路布局中遵循3个原则,即因地制宜、科学布置原则;整体性、连续性原则和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创造特色原则。

2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现状分析

2.1 道路现状布局

规划区湿地公园呈狭长带状,被玉江公路分隔为A、B区两部分,两区之间由一座横跨公路的天桥相联,与B区的东、西侧相邻的分别是玉江公路和一条城市公路;A区西南侧与玉江公路相邻,东北侧的是湿地公园的入水口,周围都是农田和苗圃区。现状道路布局表现出几个特点:道路布局过于规整,形成方正的“田”字状的道路格局;无明确的道路分级和相应曲折变化,难以显现湿地的自然性、生态性和自然野趣之感;没有供游人活动、休息、赏景的硬地空间;部分道路尺度、密度分布不合理,没有形成合理的园路系统和功能分区,缺少特色历史文化元素的内涵体现。

2.2 道路规划定位

根据公园的区位环境和湿地的特殊性质,公园定位为娱乐休闲和科教游览性的生态性综合公园。公园与著名的抚仙湖、聂耳文化广场等景点形成游览路线,决定了进入园内的游人主要是本镇、本市内常住人口和周边进入该地的游客,园内游人主要以游玩、休闲、观赏及锻炼为主。

建设方要求公园内不能通行游览车、观赏车,只能通行消防车、园内管理车等特殊用车和非机动车,考虑到公园主要景观是大面积的湿地,决定了园内的主要交通方式为步行。

3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规划与设计

3.1 道路规划布局

道路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其活动的主体。道路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并在设计作品中认真贯彻。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公园现有道路的分布,在环状道路周围适当位置增加大小不一的景点空间供游人娱乐、休憩,整个园区道路规划形成“两环、两横、多纵”为主体结构的网状道路系统。两环为A、B区的主环道;两横为A、B区的次干道;多纵为A、B区的游憩小路和水上的道路交通。通过三级道路形成的“网状”道路连接公园各景观区,突出展现湿地景观和地方文化。通过公园景观展示和市民参与体验,使市民充分理解地域文化内涵、湿地景观价值,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心[3]。

公园将湿地景观与园林景观结合为一体,道路规划设计与自然性、生态性的湿地景观特性相吻合,赋予引导游线、参与造景的功能,进一步与当地青铜、渔乡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充满自然野趣、具备文化意蕴的道路系统(图1)。

3.2 道路分级

道路设计中遵循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通过道路空间的美学特点和游览者的视觉特性,在遵循环境特殊性的基础上规划优美、亲切、宜人的道路系统。九溪湿地公园全园禁止观赏、游览性的机动车通行,只能采用污染较少的非机动车方式或者徒步方式,结合湿地公园本身的特殊性,将公园道路分为3级,即主干道、次干道和游憩小路。

主干道成环形布局,在两个主景区形成环形与市政道路相连接,是园内人流量最大的行进路线,设计路面宽度为4m,主要满足日常湿地管理、维护、消防等功用,设计时考虑牢固平坦、防滑耐损、线条朴素大方,曲线与直线相互交错运用;次干道用于连接各个主要景观节点,在与环形主干道相接基础上,形成园区的主要游览步道,次干道通行人流量小于主干道,根据园内景观节点的分布特点,游客的行走规律习惯,并考虑到原有道路的分布,路面宽度2.0~3.5m不等;游憩小路布置较为灵活,主要供游人散步游憩之用,将游人引入公园内各地,路面宽度小于2m,通过连接景观节点中每个亲水平台和休憩硬地,将游人引入公园内各个自然角落,采取自然曲折的布置方式。

水岸交通以木栈道来组织实现,主要连接各处湿地景观,道路线形自然曲折,顺地势灵活地穿插到各湿地景区,木质的栈道在绿色的挺水植物间,若隐若现,有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感,营造公园幽静的休闲氛围(图2)。

3.3 道路入口设计

道路入口选址设计是组织畅通道路系统成败的关键,考虑到园区场地特性以及景观分区和节点布置情况,整个公园设计了1个主入口和4个次入口。考虑到道路的交叉缺陷,避免单直、单曲缺点,道路设计曲直串联,消除断头路,避免多路交叉和导向不

明,尽量采用正交,交岔路口尽量采用三岔口,并设计合理的转弯半径[4]。公园游人主要来自北侧的市镇,规划中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为公园集散中心和主景观区,主入口与此相接引导游人进入湿地公园,主入口全开敞式布局,以一个轴线布置的集散广场为中心,中间设置青铜景观小品自然过渡,突出主体景观,也便于游人的集散。公园次入口主要分布在与市政道路相接的公园四角,与主干道相连接,形成规则式和自然式混合的空间布局,通过夹景、借景、对景和框景等空间营造手法,设计不同特色的景观小品和植物配置将游人引导进入整个园区(图3)。

3.4 道路规划与景点布置

公园主要景点分布与道路的布置紧密联系,形成公园内各景区的分布格局。主干道连接主要景点形成环状道路,木栈道和游憩步道连接次级景点并和主干道联系构成网格状道路,使园内的所有景观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3]。

A区主要道路成环状布置,自西至东延伸至渔乡情景观区、凭栏远眺景区和绿野仙踪景区,形成“串珠状”连接,并围合一个中心湿地景观区。将园区分为两条特色旅游线路:一是以自然曲折的次干道为主,连接各个景观节点形成围绕园区的休闲自然风光的旅游线路;另一条是以湿地木栈道为主形成湿地观光旅游线路,通过规则式的曲直变化和垂直空间的层次架空变化来组织湿地景观的视觉变化,提供游人步移景异的游览效果。

B区以主入口和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为集散中心,整条主干道连接了主入口、两个次入口和水木年华景观区,环形道路围合大面积的湿地景观区,构建整个公园的景观核心,环状主干道连接次干道、游憩步道,木栈道穿插其间通往园内的湿地景观,引导游人沿路观景,进入各观赏景区。

3.5 道路设计与文化营造

道路设计中景观文化营造坚持以“保护和延续地域特有人文内涵”为原则,在道路规划设计基础上,将地域文化进行符号化,结合道路路面铺装、围栏、桥、路侧平台和路缘等部位的设计,将总体规划的设理念融入道路设计中。次干道中设计了渔乡路,用“鱼”作为设计元素的源,将它符号化,结合路面铺装纹样来体现江川捕鱼之乡的鱼文化,将“鱼”的纹样布置在渔乡路的出入口,为体现鱼流动的曲线美,并缩短渔乡路宽度,道路中间采用“S”型曲线分为两部分,并用灰、黑色相间的混凝土铺装修饰路面。道路沿线与景观区衔接的地方,以青铜文化展示为主,把江川的青铜器文化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举世闻名的“牛虎铜案”到细小的“青铜手镯”,都以园林景观小品的形式展现在这个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内,湿地景观区一侧的围栏及亲水平台围栏巧妙的将青铜雕塑和道路和谐的融合。主干道在构建旅游线路的同时形成了一条景观文化长廊;次干道路边的休憩平台和开敞空间中以硬质景观为主,通过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渔网、农业等一些渔乡图案进行铺装饰面营造,展现公园“以人为本、保护和延续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图4)。

3.6 道路铺装材料设计

主干道为突出整体性、便于通车,采用整体路面。考虑到造价低廉、铺设简单,平整、耐压、耐磨并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和耐久性,全路段用橙黄色的混凝土铺装路面[5]。设计结合两侧植物配置、灯饰等附属景观设施,使道路无论在材料、色彩还是形式上都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

次干道在考虑其在园中的作用和曲折的布置形式,在铺装上主要采用各种块料铺装,它具有坚固、平稳、透水性强、路面放射弱的特点,与路旁的湿地植物相搭配,追求天然质感、大小不一特色,“随遇而安”地散置于湿地景观中央,仿佛浮于水面上,在方便游人穿行的同时,又创造了优美的地面景观,亲切自然,趣味无穷,和湿地景观区形成整体。湿地区木栈道以红梅噶铺设为主,通过规则式自然曲折的手法来构建网状路网,让木栈道及亲水平台与湿地景观和谐过度。

公园内游憩小路蜿蜒曲折布置,道路的形式灵活多变,打破主、次干道的单调乏味。主要采用各种碎石、瓦片、卵石等碎料铺装路面为主,使之形成一种利于排水,低反射,经济使用的园林道路,既充分利用了原有场地建筑拆迁的废料,又充分体现了它的经济、美丽、富有装饰性,并具有灵活性、生态性,使道路更加自然有趣(图5)。

4 结语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总体构建了“主干道――次干道――游憩小路”的主次分明、和谐交错的网状道路系统,通过道路系统合理连接了各功能区和景观节点,把公园各部分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道路布置曲折迂回,疏密合理,符合游人行走习惯,让游人在沿途体验不同的生境和画镜,并能够达到意境的精神升华。主干路连接各大功能区,但并不穿过各大功能区,使游人在最少的时间内到达各景观节点;次级路连接但不贯穿各功能亚区,通过设计一些意象图案,延续当地的历史文脉;游憩小路联结功能亚区中的各项目斑块。而道路铺装作为公园这个艺术品的组成部分,也是传达园内意境的主要方式,园内采用不同的纹样、色彩、质感表达各景点的意境,铺装设计与整个公园相互依存,使游人的“游”和“观”达到统一,在审美的过程中激发出一种力量,从而获得一种美感的境界和一种特殊的兴趣。

湿地公园是游客较集中的公共游憩、休闲活动场所,大量的人流将依靠道路予以集散分流,并通过道路引导游人进入园内各景区,道路规划应结合湿地公园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各景点的分布,通过合理组织水上道路系统和陆上道路系统,最终形成生态、经济、美观、可持续的人性化道路系统。

参考文献:

[1] 胡贵青.九溪湿地工程即将开工[N].玉溪日报,2007-07-09(4).

[2] 雷 昆.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5(2):23~26.

[3] 谷丽荣.园路设计研究[D].海口: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4]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 毛培琳.园林铺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Analysis of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Jiuxi Wetland Park in Yuxi City

Li Haiyan1,Ma Jianwu2,Song Yuhong1

(1.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 2.GoldManti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Environment,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篇2

关键词:市政园林工程;道路;合理规划;设计

在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道路是连接园林各个部分的纽带,其可以引导人们进行园林景观的欣赏。因此,针对市政园林工程道路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设计,能够使得市政园林工程道路的具体效用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来,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的合理规划与设计进行深入的探究。

1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设计规划的意义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道路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连接园林中的各个景点,同时为游客指导欣赏的路线等。以平面的角度来看,道路就是园林中的脉络,其在园林工程中是交叉呈现的。园林道路能够在规划和设计中,具有着不同的形式,所发挥的功效也不同。因此,针对园林道路进行规划和设计,会对景观的规划形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的通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园林道路规划和设计的合理性,会使得绿地空间功能的发挥也具有合理性。可以说,园林道路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2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的设计缺陷

首先,因为和设计相关的人员的诸多观点的影响,时常由于过于自信而将一些本来拥有一定的美丽地形而存在的景点给消除了,让其变成了无人问津的状态,最终导致园路自身失去了应有的强烈的立体感觉,更加严重的影响是会将比较平缓的地点变成一个比较突起的小土丘,使得园林道路突兀的变成弯弯绕绕的曲路。

其次,在对待环境的问题上,有些园路也设计的不是很合宜。比如:园路跟圆形的花坛相切的形式,大多都不符合所要求的,这就导致了园林的整体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显得搭配不够完整,没有设计当初存在的美感。

2.2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的规划不够合理

第一,市政园林的整体布局在形成的方式上主要包括三种--自然形成式、混合搭配行式和一般规划行式。在目前的市政园林建造中,在这三种方式却出现了这种问题:整体的市政园林完全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物的时候,园林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断头路、回头路,严重违背了以美为主题的设计原则,这种错误是致命的。

第二,如果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某些园路占的面积数量关系之间不适合,这将会不利于交通,可能会引起人们在右上游赏园林的时候踩踏绿地情况的发生。同样的,如果在一些园林道路的设计上,园林道路设计过多过密,这往往将大大的影响整个园林景观的整体表现,并且这会过多的产生浪费资源跟财力。

3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的合理规划和道路的设计探讨

3.1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的合理规划

3.1.1 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对市政园林工程道路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对园林道路进行设计,并且要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合理的根据当地的地形进行规划。所设计的园林道路最好是采用弯曲的道路,而且也需要进行自然雕工,使得园林道路可以呈现出自然的状态。

3.1.2 满足实用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道路的设计的原则应该首先要按照满足供人行走,这就是要求在设计规划园林道路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人们的行走习惯,一定要以人为本,符合大众的需要。否则会产生园林绿地被踩、园路几乎无人行走的破坏和浪费现象。

3.1.3 园路的环绕性,切记设计无目的、死胡同的园路

在园林工程的建设中,要考虑到道路的环绕性,以使道路构成一个畅行无阻的网络。应该严格避讳的是导致设计的道路散漫甚至使人无路可走的尴尬局面。

园林设计工作者要从大局着手,放眼整个园林景观,融合景观道路跟另外的一些特征,使得整个园林景观和谐统一并且形成一定的境界。

3.2 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的设计探讨

首先,要针对市政园林工程道路的路口进行合理的设计。园林路口的设计是市政园林工程道路整体设计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不同形式的路口会设置不同形式的道路系统。例如在三岔路口,多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系统,而在十字路口则多设置规划式的道路系统。然而,在目前的市政园林工程中,道路路口多为三岔路口。两段道路要实行斜向交叉,交叉角度一定要为锐角,角度必须要在55°以上,如果角度过小,那么就会使得汽车在过弯的时候,很容易冲出道路,从而践踏草坪,所以,两段道路交叉角度一定要相对较大。

其次,园林道路需要与景观植物之间实现有效的结合。园林道路要想能够实现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就需要能够与建筑之间形成交汇,就以实例来分析,很多的建筑物在设置的过程中,周边都会设置相应的道路,但是在一定的特殊情况下,如建筑物仅仅是作为过道使用,那么就不需要进行缓冲场地的设置。而在中国园林中,一般都存在着将园林道路与水进行交叉设计的传统。将水作为中心环节,而园林道路作为主要干道围绕着景区,使得各个景区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连接。要想能够使得园林可以得到优化设计,就需要在无限的将道路与水接近,但是又不与水持平。最理想化的就是水与道路之间呈现交替起伏的状态,使得道路与水面之间交相呼应,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最后,园林道路和景观之间要实现合理的搭配设计,在道路两边栽种一些植被,形成绿荫道路,达到绿化的目的。一般在郊区设置的园林通常规模都相对较大,在这些规模较大的园林中,行人道两边的绿化树木需要与道路搭配设计,并且要与其他的景观之间交相配合,使得人们走在人行道上,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通常而言,为了能够使得植物的绿化效果能够凸显出来,就需要在道路的拐角处进行对各种植物花卉的栽种,不能能够美化环境,从而还能够提高园林的欣赏水平。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道路在市政园林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虽然我国目前的市政园林工程道路在规划和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合理的对市政园林工程道路进行设计和规划,就能够使得道路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得市政园林呈现出勃勃的生机。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园林设计人员能够做好相应的调研工作,有效的融合自己的设计理念,来确保市政园林工程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璐.建筑规划中风景园林道路设计的探讨[J].居业,2015(6).

篇3

1、色彩要素

根据色彩学研究显示,色彩的合理使用能够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烘托园林主题意境必须对色彩进行合理搭配和使用,这样才能够将人的情绪充分展现,让人在园林中获得轻松愉快的心情。在开展图案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要从方案设计、图案参考和景观道路铺装等不同的方面入手,并且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实现色彩与周围环境的浑然天成,实现和谐之美。一般情况下再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会选择中性色调进行设计,这样不会显得太沉闷,能够将道路两旁的景色特征展现,充分体现道路本身的载体功能,体现简介、美观的自然特征,将自然景观和设计完美融合,实现了各个区域划分和景观布置相连通的效果。

2、质感要素

在园林道路设计的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不同会对最终的设计产生整体性的不同影响,比如粗糙的路面设计本身能够给人一种沉稳的气质感受,能够将历史文化氛围充分展现,体现出一种质朴的气息和怀旧的风格。在地砖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两边路面的情况进行选择,石板路面能够展现精致的现代美感,充分展现出现代文明的特色。为了塑造不同的氛围,设计师在进行材料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事先做好调查,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最终的铺设材料和方案搭配等信息,这样才能够给游客提供不一样的内涵表达形式。

3、样式要素

设计者在对铺装的样式设计时,首先需要对空间的主题进行明确,将其作为引导点进行分析,选择与主题相吻合的图案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创新,融入新的元素,在最大程度上将游客的眼光吸引到园林中去,将铺装和景观完美融合,将园林打造成具备独特魅力的景观。为了塑造出鲜明活波的气氛,设计者要从点面结合和图案的设计等方面入手,在铺装设计中塑造出静谧的氛围,并且选择沉稳的直线型或者流线型进行层次感的突出。园林道路铺装设计必须对纹路规格合理选择,要根据场地的大小和宽敞度进行选择,在长度宽阔的地方不适宜采用密集的纹路进行装饰,在区域较窄的地方也不适宜采用尺度较大的纹路进行装饰。

4、边界要素

边界要素属于视觉形态要素范畴在园林景观铺设中广泛存在,是设计者需要重点把握的关键环节。通常情况下道路边界的界定与实际走向应由环境及设计需要决定,并不能让园林内所有地段都使用一种边界形式。设计者应当进行实地考察后确定下边界的走向与范围,选择最佳的形式让道路隐匿于自然景观中,既不显得突兀,又不显得拘谨寻求最平衡的状态。

二、园林景观铺装的装饰性设计方法

1、古典园林的道路景观铺装

在进行古典风格的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在道路铺装景观设计中选择原生态的景观,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的基本原则,为景观设计塑造良好的环境和生态循环,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尽量保持水土质量,提升系统的新陈代谢能力。此外,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必须将古典因素和园林的主题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实现现代美与古典美的融合,做到和而不同。

2、城市公园的道路景观铺装

城市公园铺装设计工作必须具备独特的风格,在设计中要展现出现代特色。公园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会在闲暇的时间在公园放松身心,尤其是老年人经常去的地方,因此在保留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公园设计还应该统一协调规划,将空间功能版块相结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并且将环境特点充分考虑在内,根据公园的实际特征选择最合适的设计类型对公园道路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体现出园林景观的特色和空间感,塑造出具备层次感的视觉效果以实现景观设计的整体层次美感,与此同时采取原装的辅助材料进行组合,营造出不同变化的组合方式突出园林设计的空间感和丰富性。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老公园;景观改造;人文关怀

Abstract:Taking the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of Chuansha park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discuss the humanism-care in old park reconstruction, generalize the method , in order to regain the charming of traditional landscape and serve more conveniently for the citizen.

Keywords:old park;landscape construction; humanism care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97-02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提高,公共绿地的设计也从人本角度出发,讲究“以人为本”,特别是在公园改造的项目中,由于这些老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及其对人们归属感、认同感等情感体验,其改造更应该从人文精神角度着手,体现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上海川沙公园也是一个身处老城区的老公园,在对其进行景观改造中运用了“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优化了环境,服务了大众。

1川沙公园的历史沿革及景观改造背景

川沙公园是浦东重镇――川沙镇内唯一一座综合性公园,地处川沙镇繁华路段,北接城南路、南临南桥路,西邻川沙路,东与居民区比邻。川沙公园总面积为:52226m2,其中西园的面积为36242m2,东园的面积为15984m2。

川沙公园是一座江南古典式园林。1983年筹建,1985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时值投资151万元,占地3.5hm2。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1991年县府领导发动全县企业单位和个人集资1700万元扩建川沙公园,征地20多亩,增建现代化游乐场,建造江南明珠鹤鸣楼,扩建工程两年。游乐场1992年6月1日开放,鹤鸣楼1993年6月6日开放。在2004年开展的创建市绿化文明行业和2005年创建文明公园、星级公园的活动中,公园领导以“为民、便民服务”为根本,切实把市政府的实事工程贯彻下去。在硬件建设上肯投入,在东园游乐场增建了绿地,建造了长城屋顶花园,在湖中建水生作物带,合理调整绿化布局,增建了十多个花景点,使公园的绿化更美,成为川沙居民晨练、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川沙公园从20世纪80年代建园以来一直是当地居民平时休闲活动的中心绿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休憩方式的多元追求,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也存在着老公园通病,需要进一步改造。

2川沙公园现状分析

对于改造工程来说,强调最多的是对现状的分析,因此在川沙公园景观改造的设计过程中,对现状也进行了详尽地分析。

川沙公园被通城河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园为中国传统的造园模式,讲究空间的开合、道路蜿蜒盘旋、植物品种多样,整体环境优美,给周围的居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休憩空间,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东园以游乐为主,硬质场地较多,拥有不少游艺器材,在节假日游客量较多。

川沙公园共有建筑20处(不包括违章搭建),其中西园15处、东园5处。建筑风格以仿古为主,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其选材、形制等各异,致使全园的建筑给人以缺乏统一感、韵律感。

西园在经过不断地改造过程中将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游线较为通畅,也符合公园道路设计规范。仅局部由于道路过窄、植被较密,难以形成流畅的游线。东园以硬质场地为主,符合道路规范。

基础设施陈旧,其他设施,如导游牌、指示牌、垃圾桶、座椅等形式多样,缺乏整体性,与公园风格不一致。

西园的植物群落构成完善,在创建星级公园的过程中对部分路段的植物进行增添,如花镜和水生植物,但是总体上色叶树、花树较少,南桥路与川沙路交汇处的竹林过密,影响游人的进入及园内景观的通透性。

东园的硬质场地过多,绿地较少,周边住宅区的外立面对公园的景观影响较大。由于缺乏绿地,东园的游乐设施对住宅区居民的休息影响也颇大。

同时,对川沙公园年游人量及在一天三个时间段(上午七点、上午十点及下午三点)的人流量统计,分析人流集中区域,并对集中区域内的设施、绿地进行分析,总结问题,提出改造要求。

现状分析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从而使改造工程的设计更能够为公园游客着想,例如,增加晨练场地以避免游客因场地不足而站到草地上锻炼破坏了植被,增加多功能活动室满足风雨天气游客活动的要求等等,这些设计均是从现状条件分析中得出,从而也增加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3川沙公园改造内容

川沙公园是老公园改造的项目,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地是对现状的拾遗补缺。考虑到公园被通城河天然划分成东西两园,并根据周边居民使用预期,将公园定位为:西园以闲庭散步为基调的“休闲游”,东园以趣味游乐为基调的“娱乐游”。同时由于公园为传统风格,因此在绿化、建筑、小品、铺地、设施等设计时呼应公园的原有整体风貌通过与当地居民密切交流互动,考虑公园在其心目中的形象,满足其认同感、归属感,改造公园现有设施,以满足使用要求,并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

植物配置以保留及提高植物观赏性为原则,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并对原有植物的保留及改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使植物景观保持延续性并凸现特色。

园林建筑设计运用新材料,风格与原有建筑统一协调。以川沙公园特定的地理环境,景观特质为设计参考,并将本地植物作为造景素材充分利用游廊进行分隔设置和布局,借游廊来连接各个单体,从而使建筑群蜿蜒曲折变化无穷,充分体现了各功能空间不同的园林意境与韵味,从而让游客充分享受远离喧嚣城市,和亲近自然愉悦心情。

基础设施的设计以实际耐用为先导,满足规范要求,适当运用新材料。给排水专业包括绿化浇洒给排水系统及鹤鸣楼改造系统。给水水源取自城市自来水,绿地采用手动灌溉系统,在边角区域均匀设快速取水口作为人工洒水栓。雨污水分别排至城市污水管网,并在绿地中埋设排水盲管排除超渗雨水,保护植物根系。鹤鸣楼为公园主要建筑,本次进行内部重修装修设计,更换了新型钢塑复合给水管材,节能并延长了给水管材使用寿命。电气专业考虑川沙公园有夜公园开放的需要,因此改造原有系统使其满足电量使用要求,同时对园林建筑、园路、花草树木等园林小品,进行灯光照明设计,使传统建筑、小品与绿化相互掩映,体现独特韵味。

4川沙公园景观改造对老公园改造的启示

截至2004年底,上海市全市共有141座公园,其中,1990年前(含1990年)建造的公园达80座,占全市公园总数的56.7%。长期以来,公园人满为患,公园环境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游人活动、锻炼场地不足,导致草坪、树穴被践踏,植被被破坏;针对老年人及儿童这类主要服务人群,符合其需要的各类设施如厕所、座椅、报廊、停车场等的人性化设计还不到位;公园的早期功能分区与周边环境不谐调,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基础设施陈旧,无法满足游人的要求,甚至影响游人的使用……因此,在2005年年中,上海市绿化局对上海市公园改造规划与设计提出了指导意见,从完善公园的规划布局、共享公园绿色空间、改造公园基础设施、丰富植物群落、提升公园文化内涵、恢复和营造公园特色等方面着手,使公园的改造能满足游人的使用要求,切合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

老公园改造有其迫切性,川沙公园的景观改造工程对今后老公园改造项目有所借鉴:

(1)透彻的现状分析。公园改造是在已有公园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公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尤为重要。由于此类公园多处于居民区核心区域,面积不大,功能要求又相对较高,公园使用者以周边居民日常活动为主,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使用要求,同时还需兼顾改造后居民的接受程度。

(2)文化内涵的赋予。当初老公园的功能分区、文化意境随着岁月的消磨已渐渐淡去,在分析了公园现状的基础上应对公园进行重新定位,取其精华,使公园的特色更突出,也使公园的生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