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生态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蔬菜栽培技术;学生导游职业能力;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79-01
Analysis on Training of Student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A Case Study of Vegetables Cultivation Technique
CHI Huan-xing ZHONG Hua
(Gu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al,Qingzhen Guizhou 551400)
Abstract The case studied the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rough the teaching forms such as training tourist-guide service quality,writing commentaries of agriculture,simulating tourist-guide.The teaching effects of training students′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on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was preliminary explored.Practice showed that strengthening students′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on the one hand,to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improve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tudents′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on the other hand,enriche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and had very good reference value for teaching similar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vegetables cultivation technique;student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teaching effects
槭视ε┮瞪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1-2],加强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蔬菜栽培技术作为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以往的教学改革成果侧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3-6],未见将其教学过程与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研究报道。为此,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蔬菜栽培技术为例,通过导游业务素质培训、撰写农业导游词以及现场模拟导游讲解等教学形式,探讨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形式
1.1 导游业务素质培训
鉴于目前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有开展导游业务基础知识培训的课程[7],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网上查找并播放与导游素质培训相关的教学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就导游员基本的礼仪、说词、表情、肢体语言等注意事项进行分组讨论教学培训。
1.2 撰写农业导游词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际进度,指导学生针对已开展的实践过程撰写农业导游词。内容可以是蔬菜栽培的单个技术环节,如菜园规划、播种育苗、菜园管理等;也可以是某一种蔬菜的全套栽培技术,如黄瓜栽培技术、南瓜栽培技术、辣椒栽培技术等。在撰写农业导游词的过程中根据情景需要,适当穿插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与菜园有关的趣事、故事以及后期营销等内容。
1.3 现场模拟导游讲解服务
在撰写导游词的基础上,根据分组,依次由小组内1名学生现场模拟导游员进行讲解服务,其余学生,包括小组内学生和其他组学生则扮演游客。在现场模拟讲解服务过程中,扮演游客的学生围绕蔬菜栽培相关知识点进行随机提问,由模拟导游的学生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解答。最后教师对模拟导游的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点评。
2 教学效果
2.1 有助于提升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除专业技能外,任何职业都必需的,能适应未来工作发展的跨职业的能力[8]。通过调查得出:加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通过导游业务素质培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基本服务能力;撰写农业导游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场模拟导游讲解有助于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2 丰富了蔬菜栽培技术专业课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与蔬菜栽培技术课程相关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分组教学法、田间化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思维导图法、问题导向法等[9-15]。通过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有效整合了上述方法的实践运用,又丰富了蔬菜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对类似专业课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如导游业务知识培训、撰写农业导游词和模拟导游讲解可通过分组教学法进行;在撰写农业导游词的过程
中结合田间化教学的实践过程进行,导游词的内容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实现,单个技术的农业导游词或全套栽培技术的农业导游词可采用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模拟导游讲解更是现场教学法与问题导向法的有机结合。
3 结语
本文在生态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很少有导游业务知识基础培训课的情况下,尝试通过导游业务素质培训、撰写农业导游词、现场模拟导游讲解等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加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蔬菜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对类似专业课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4 参考文献
[1] 王丽梅.中国发展农业旅游条件分析与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5(6):54-56.
[2] 冀慧萍.论生态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保护,2015(5):239.
[3] 刘中良,涂清芳,江生泉,等.浅谈高职高专《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5-26.
[4] 张万萍,李伟.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绿色科技,2013(8):309-310.
[5] 张雪艳,田蕾,高艳明,等.园艺专业蔬菜栽培学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61-63.
[6] 王玉莲,张继忠,范书华,等.“蔬菜栽培技术”课程改革探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5(6):94-96.
[7] 教育部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2.
[8] 王建永,凌红,张高勋.高职院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内涵、现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1(11):38-39.
[9] 王富,李文丽,王辉.提高蔬菜栽培技术教学效果的几点做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5):124.
[10] 孙涌栋,罗未蓉,王广印.思维导图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74-275.
[11] 谢冰,王晓云,孙秀东,等.蔬菜栽培学专题教学法初探[J].现代农业科学,2009(9):207-209.
[12] 康云艳,杨暹,郝振萍.网络资源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628-5629.
[13] 张婷.蔬菜栽培技术课程项目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1-32.
篇2
(一)让利于农,经营方式灵活。公司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两种方式与农民建立合作关系。对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由出让土地的农户自愿填写土地流转委托书,以组为单位签订租用期限为10年的土地租用合同书,承租租金按土地等级确定为每亩水田每年250—300斤稻谷折价,外加每亩每年60元的利润分成,其中30元用于缴纳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公司通过这种方式经营流转土地5100余亩。对不愿把土地转包出来的农户,采取平等协商、合作经营的方式,由公司提供种子、肥料、农药和技术指导服务,农户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标准化耕作,公司在年终综合收益中按每亩60元的标准返利给农户,实行盈利共享。公司以这种方式经营的土地面积达5500余亩。
(二)校企合作,科技优势明显。公司依托湖南省蓉坤农林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省农业大学实行校企联姻,走强强联合之路,提升企业科技实力。目前,××公司拥有各类农业技术人员7人,其中聘请3名专家级高科技人才为常年技术顾问。在技术后盾单位和专家顾问的支持下,今年,公司从省内引进了优质稻湘早稻42号、45号等品种,从广东引进白苗丝再生稻新技术,从武汉引进松树苗、食叶菜等水稻和蔬菜新品种。由于有科技支撑,公司的新技术应用与新品种栽培均走在同行前列。
(三)分级管理,经营行为规范。在经营上,公司根据土地的分布状况,实行统一经营和分块经营相结合的办法。集中连片土地,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分散且不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土地,实行公司统一管理,业主承包经营,超产归业主。在管理上,公司采取“三级业主管理”的办法,由业主承包耕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三种不同的模式:①工资、成本、产量“三包”模式,即包工资,每亩400元;包成本,每亩尿素50斤,复合肥50斤,钾肥27斤,除草剂1瓶;包产量,即早稻780斤稻谷,晚稻900斤稻谷。②工资、成本“双包”、产量盈奖亏摊模式,即在包工资包成本的基础上,对超出额定产量的部分对半分成,减产则业主与承包者平摊。③承包劳动用工模式,即公司付给承包业主每亩400元的劳务工资费,盈亏业主不管。
篇3
根据《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的通知》(X财农指〔2020〕X号)和《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省级生态农业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农〔2019〕83号)文件精神,为加快推进我县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概要
1.项目实施区域和扶持产业
经省农业农村厅批准,县为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创建县,实施区域为全县范围。
2.投资来源及主要支持方向
省级下达2021年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主要用于: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防控等绿色发展模式
二、项目资金计划
1、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试点。计划补助70-80万元。县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总站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回收与处置任务50吨以上,具体由县农业农村局签订协议为准。要求各乡镇100%回收,其中加大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宣传标语、宣传单、宣传材料等的宣传力度,安排资金1.0万元。
2、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计划补助20-30万元。在全县农业相关企业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示范1-2个。开展梨枝条、废弃菌包、烟杆、莲蓬、莲壳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试验示范,由各乡镇推荐上报。资金下达各乡镇,并按要求做到专款专用。企业申请资金按申报项目采取50%以内给予补助。
3、开展绿色防控模式。计划补助10-20万元。在种业整村推进村或县级以上生态示范茶园开展绿色防控采购杀虫灯。资金下达乡镇或行政村,并按要求做到专款专用。
三、资金扶持标准
作为主体申报的,必须具备法人资格,产权清晰,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可推广性。资金实行验收后补助,补助资金不超过审定后项目总投资的50%。
公建项目或以公益性等作为主体组织申报项目的,资金补助按项目工程进度拨款,实行全额补助。
已享受过财政补助、补贴的项目不纳入补助范围。
未开展农业废弃物利用或绿色防控项目的结余资金转为补助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
四、项目建设主体及申报程序
1、项目建设主体
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主体作为项目建设的主体。
2、项目申报及审批
由相关主体按照省级文件精神进行申报,对照建设内容上报,符合要求并经网站等媒介向社会公示后由县农业农村局批复下达。
项目申报及审批等具体按《县生态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五、项目申报时间
文件下发开始申报,截止时间为4月30日,逾期未申报,视为主动放弃。
六、项目验收及资金拨付
1、项目验收
项目竣工后,按相关项目管理规定,由建设单位书面向县农业农村局申请验收,未通过验收的限期整改直至验收合格为止。
篇4
关键词:院地合作;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03
近年来,宁夏农林科学院和西吉县人民政府本着“相互支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院地合作原则,通过调研和协商,达成了依靠科技创新共建西吉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共识。宁夏农林科学院组织资环所、植保所、草畜工程中心和科泰种业公司的科技人员,联合西吉县农技中心、畜牧中心、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及种子管理站的科技人员,通过共同承担实施农科院自主研发及财政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等项目进行西吉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着重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构建院地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以技术创新引领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马铃薯、饲用玉米及谷子等作物间套复合生态种植模式研究与示范,初步形成了马铃薯产业与草畜产业融合发展的生产模式。试验结果表明,第二年实施轮间套作饲草料模式较传统连作模式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明显提高,烂薯率明显下降,土壤肥力显著提高。示范结果表明,马铃薯间套种饲用玉米、谷子等作物较传统单一连作亩增收437.2~472.1元,特别是生产的饲用玉米、谷子等饲用价值大,对马铃薯产区发展养殖业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
通过开展马铃薯生态施肥模式研究与示范表明,增施生物有机肥和生物菌剂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调整有益微生物群落,对矫治马铃薯连作障碍有显著作用。
通过开展马铃薯黑痣病初侵染源与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初步搞清了马铃薯黑痣病发生规律,筛选出了对马铃薯黑痣病有控制作用的生态调控剂和农药,初步解决了困扰该区马铃薯产业的马铃薯黑痣病危害重的问题。
通过开展冷凉地区西芹生产机械引改与应用试验,研制出了西芹旋耕覆膜一体机及穴播盖沙一体机等样机,并进行了田间试验演示,为解决西吉芹菜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
通过开展大蒜品种引进筛选试验,初步确定了适合西吉春播的蒜苗品种,为建立“西芹――大蒜”轮作倒茬制度,为解决西芹连作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初步确定了芹菜膜下滴灌适宜的灌溉定额和适宜的水溶肥及其配施技术,为芹菜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引进筛选出了环球、圣地亚哥等芹菜新品种,为西吉芹菜品种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条件。
初步探讨了芹菜根际微生物的碳、氮需求,土壤酶活性及芹菜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解除芹菜连作障碍提供了依据。
2以成果转化支撑特色优势产业高效发展
在西滩乡甘岔村建立马铃薯机动喷雾器统防统治技术示范200亩,示范推广马铃薯拌种剂3000亩,使用“薯兴”牌拌种剂拌种,提高马铃薯出苗率18.9%,苗高增长4.8厘米,平均亩增产11.6%,晚疫病防效85.7%。
在吉强镇黄家川建立马铃薯机械起垄播种和滴灌补水示范51亩,马铃薯产量提高17.6%。在将台乡火沟芹菜示范园示范摇臂喷灌20亩,示范插杆微喷45亩,与畦灌相比,芹菜摇臂喷灌和插杆微喷可节水50.5%~55%。
在将台乡火沟芹菜示范园展示芹菜品种76个,示范加州王、西雅图、文图拉等新品种220亩。
在兴隆镇兴川肉牛养殖公司、什字乡新天地牧业公司等6个规模养殖场,示范制作复合全株玉米、高粱、谷子等混合青贮500吨,复合处理制作氨化秸秆饲料300吨,示范推广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全混平衡日粮饲喂、标准化阶段饲养、规范化科学管理等肉牛高效养殖技术,新增产值387.5万元,支撑了当地以肉牛为主的草畜产业升级。
在将台乡西坪村建立早熟玉米引进试验示范区1000亩,示范展示青贮玉米品种20个。
在田坪乡黄岔村示范展示玉米、大豆、糜子、谷子等作物新品种500亩。
3以构建院地合作机制促落实
按照“宁夏农林科学院与西吉县人民政府生态高效农业科技合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成立了由农科院和西吉县相关领导及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在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下,专家小组按照院地合作框架协议的任务要求,统筹设计了年度总体方案,明确了2014年的重点工作任务。
将2014年基地重点工作任务按学科方向分解设置各类项目,由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按任务目标要求进行申报,通过评审确定项目负责人,明确了项目负责人为落实工作任务的主要责任人。
与西吉县共建试验示范基地,将试验示范工作与西吉县的农业重点工作布局相融合,同时各项目明确了西吉县的参加单位及人员,并确定其工作任务分工,由双方共同承担完成项目的实施工作。
篇5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1生态农业产业化
生态农业指的是为了尽快完成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和良性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传统的农业技术中,再运用生态经济的管理手段,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高产优质与生态循环相统一的全新农业综合体系。农业产业化是当代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以市场导向和效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经过主导产业的培育,让农业生产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向着自我积累和循环的方向发展。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再结合农村经济和资源现状,整合农业生产链中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的利益统一,生产健康无污染且高收益的农产品,最终建立现代化的新兴农业生态体系[1]。
2生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农业技术来完成。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推广进程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是决定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生态农业产业化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为很多人对它的了解不够深入,还没有认识到生态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现代化建设产生的重大影响,导致推广体系不健全。首先,缺乏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因为没有专业的技术就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管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相关部门协作意识不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及多个环节,如果部门间缺乏合作,不仅不利于扩大生态农业技术的范围,也不利于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宣传力度,导致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了解和认知不足,难以调动大众参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2]。
2.2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产业,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实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完成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用于设备采购、人才聘请、技术研发等。当前投入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发展要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地方经济发展不理想,经济效益低,可以用来投资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有限,难以加快建设速度。其次,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足,部分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资金被挪用到其他项目中,阻碍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也导致地方政府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不够,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迫于资金压力,完全没有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这样会影响国家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速度[3]。
2.3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的优秀人才。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对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必须有充足的高级专业人才储备,才能在农业产业化技术研发方面有更多突破,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效率,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中优秀的专业人才非常少,现有生产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不高,很难满足研发农业产业化生产技术的需要。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在源头上提高对应聘者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技术考核工作没有做到位。另一方面,对技术人员的后续培训力度不大。农业技术在发展,如果不加大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就很难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个人的专业潜能得不到发挥,会影响整个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进度[4]。
3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国家生态农业产业化实施的现状,需要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尽快处理好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难题,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1健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规章制度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就可以约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把职责具体到个人,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也可以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促进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了解。因此,国家应该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制度必须完全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规章制度能顺利执行。众所周知,生态农业技术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推广和指导生态农业技术,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效率[5]。
3.2做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
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采取合理措施做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提高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应的资金管理政策,对现有财政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分配,做好采购设备、聘请员工、研发技术等多方面的成本预算工作,为后续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由政府出面,适当加大商业银行和金融部门的信贷力度,为地方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尽可能满足龙头企业在资金方面的需求,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充足的资金,让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地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3.3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
从长远角度来看,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技术水平会给农业产业化进程带来重要影响,有关部门要为进一步研发农业生产技术提供人才保障。首先,优化技术人员的结构。依据员工的个人能力,把员工分配到合适的岗位,提高技术人员的应聘门槛,采用先进的考核方法对技术人员的能力进行考察,筛选出最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其次,定期开展技术人员培训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农业技术在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力度,才能为后续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储备大量的优秀人才,进而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奠定基础[6]。
篇6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发展为理念,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在传统农业大量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农业发展中,吸收借鉴传统农业的精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通过人工建立一套发展体制,协调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以达到经济和生态上的良性循环。针对该地区特殊的山区地形,兴山县政府积极探索,根据该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成立农业合作社,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发展各种绿色作物,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这不仅解决了当地客观条件对农业发展制约的难题,也大大提高了农户的参与积极性。这种合作社的模式充分体现了政府、合作社及农户等多方合作,共治共赢的生态建设模式。目前兴山县已经形成了烟叶产业、果茶产业、高山蔬菜产业、畜牧产业和药材产业等多种产业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是该县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个主要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相近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为增加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它是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农业追求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环保,这些目标靠单家独户的农民来实现既缺乏可行性,又缺乏利益诱导,农民是不会主动去追求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可以把广大农民组织成一个团体,通过统一生产、统一服务、统一销售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用经济利益诱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耦合与对接。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来促进和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成为一个较优选择也是兴山县近年探索生态农业路子的过程中已经证实的经验。通过农业局了解到,自2007年7月21日兴山县首家专业合作社“金兴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290家,合作社社员数达到6600多个,覆盖全县67个村1.8万个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一)以榛子乡为例的生态农业发展状况榛子乡平均海拔为1250米,辖8个村,3495户,12032人。榛子乡林木、矿产、水电资源丰富。其中全乡林地面积479674.5亩,森林覆盖率88.8%,磷矿储量高达2亿吨以上,其中鲜家河瓦屋磷矿储量1.4亿多吨,号称亚洲三大磷矿之一。再加上独特的气候资源,最高海拔1908米,最低海拔602米,年平均气温9℃,昼夜温差达8-10℃以上,适宜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水果等产品。在深入榛子乡,了解到榛子乡政府结合实际乡情,积极贯彻县政府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引导农户积极参与专业合作社,走生态农业之路。该乡现已成立了“烟叶专业合作社”、“众鑫香菇专业合作社”、“牧王山羊合作社”等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其中,烟叶合作社于2012年已入选宜昌市“十佳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为湖北中烟的生产基地之一。现在榛子乡村民人均年收入6900元左右,成为兴山县村民最富裕的乡镇。目前,在榛子乡,已经形成了烟叶、蔬菜和畜牧产业为主导,香菇种植这一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种植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此外畜牧生产作为全乡传统产业,坚持“依靠天然草场,立足自繁自养,狠抓草食畜牧,积极应对市场,努力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高山草食畜牧业。合作社目前主要面临的是产品没有建立品牌、规模相对较小、单纯依靠全人工工作和生产管理上的制度问题。例如,以种植山椒和香菇等为主的专业合作社,政府引导合作社,体现了市场与计划的完美结合,创下了年收入1.2亿—1.3亿的收入。但是合作社种植的蔬菜,缺乏自己的品牌,不利于开拓市场,只能以其他品牌为依托,如以安徽芜湖山椒为载体,输出外省进行销售。同时,合作社在生产规模和人员配备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经验,采摘蔬菜和进行深加工,大部分依靠人力,在一定程度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二)以高桥乡为例的生态农业发展状况高桥乡位于兴山县的西大门,境内群山林立,遍布深沟溪河,海拔最高点2426.9米,最低点为300米,高差2126.9米。全乡辖9个行政村,31个村民组,共4764户,13876人,其中90%是农业户口。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核桃、茶叶为主,烤烟是全乡的支柱财源。近年来,随着农村政策逐步优化,当地政府根据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的特点,进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积极推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高桥乡农业循环经济走上了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形成了独具高桥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全乡成立许多农业合作社,例如春茗专业合作社、神逸农畜专业合作社和土八戒生态养殖基地等。比较典型的是春茗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以种植核桃、有机茶叶和养殖猪崽为主,通过对养殖场的废物进行循环利用,用作种植茶叶和核桃的肥料。具体模式如下:图中模式一,以养殖为龙头,沼气建设为中心带动粮食产业;图中模式二,以养殖为龙头,沼气建设为中心带动蔬菜瓜果产业。两种模式,都是广泛开展农业生物综合利用,利用人畜粪便入池产生沼气作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种果、种菜,多层次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这种模式在高桥乡得到了广泛普及。合作社主要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交通、灌溉、用工难和循环农业推广难。高桥乡的海拔较高,地形崎岖,带来交通和灌溉不便,一直以来是限制高桥乡发展的瓶颈。交通和灌溉不便,造成了自身发展能力弱,招商引资无竞争优势,合作社的自我发展壮大能力差。因为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因此在收获和采摘的季节,用工量大,合作社存在着用工难问题。此外,一些村干部对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深,思想上认识不够。合作社里的农民生产方式不合理,片面追求高产,存在着过量播种,过量施肥的现象。缺乏技术和资金,高桥乡的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较为缓慢。
二、简要结论和政策安排
本次调研以生态农业现状为主题,具体则是围绕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模式。在实践中针对具体情况,经过了解、座谈、走访、讨论得出相关结论,具有学术研究与政策建议意义。通过调研,有了如下发现:其一,在地方生态建设中,政府、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多方合作、共治共赢的生态建设模式已经初具雏形并且开始发挥作用。其二,交通以及农村基础设施仍是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其三,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的科学技术在建设生态农业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其四,经济效应依然是农民和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生态建设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方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于实证结果,得出如下政策启示:第一,以建立合作社为模式的农业发展发挥着规模效应农业合作社秉着政府引导-合作社示范-菜农种植的模式,并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和维护着农业的发展。其中,政府引导主要是根据市场上的需求情况以及农户种植数量上进行引导和控制,既能及时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同时能够对种植过程中的跟风现象加以控制,从而维护农作物市场价格的稳定。合作社示范作用首先是通过将种植分散的个体农户予以集合,例如个别农户率先种植一些农作物,当收效明显时则会产生对其他社员的示范作用。其次合作社对外作为一个集体,能够将众多农户的需求与政府的优惠支持相衔接,如种植技术的普及,农业水电基础设施建立的需求等等。
最终提高农户自身的抗风险能力。第二,加大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山区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不利于区域平衡发展,加上地方财力有限,也制约着山区农村的发展。因此,应加强部门联系,多种举措联合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借助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三峡移民的政策扶持,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等项目。与此同时,应结合道路改造方案,改变公路破损面貌,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第三,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增强循环经济理念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强清洁能源的宣传和报道,强化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同时制定吸引知识青年和青壮务工农民返乡政策,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动力。政府通过典型的案例,宣传生态农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效果,消除农民的怀疑和排斥念头,并且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协会来组织农民统一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尝试和有益探索。
山区循环农业的发展应在克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带来的障碍的同时,重点发展沼气产业,以养殖业为龙头,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何种职业紧密结合,把“植物生成—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物链连接起来,推广新清洁能源,提高畜禽粪便的再循环利用。例如以种植茶叶为主的春茗专业合作社,利用养殖猪崽的猪粪作为肥料供应于茶叶;在发展主要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发展附属产品作为对主要产品的资金补充。例如,以种植生产周期较长的蓝莓为主的神逸农畜专业合作社,同时套种生长周期短的药材,实现短期利益以为种植蓝莓所需的资金给予补充。第四,政府切实贯彻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予民以利当地政府应认真贯彻惠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开辟绿色通道重点支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打造好特色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的收益,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切实实现农民的利益。结语兴山县在以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亦注重当地的生态保护。兴山县政府以及农户和企业积极践行着十所倡导的生态文明。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限制那些对生态易造成破坏的产业,并积极引导和发展新兴产业。
本次调研,在获得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也认识到此次调研活动还有不足之处。比如,第一,调研为期较短,只选取局部具代表性的农户和企业进行调查,因此,虽具典型性,但尚不足以反映当地生态农业现状的全貌。第二,调研的形式主要以访谈,实地观察和收集调研对象自身提供的资料为准,因而定性的材料居多,定量的部分较为缺乏,可能会影响调研分析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第三,团队成员专业的局限性可能在调研中对于专业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解决上有所局限,因而,跨学科、跨学院的社会实践组团要得到加强。
三、结语
篇7
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我国采用了发展石油农业的方式,通过高投入、高能耗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刚刚起步,政策理论研究、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方面都存在不足,还徘徊在小规模、低转换、微效益的传统生态农业阶段,因此,要将生态农业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还存在诸多的困难与问题。
1.法律与政策不够健全,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缺乏全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纲领性的文件,全国性生态农业建设法规条例还未制定,仅依靠《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等指导性文件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政策激励机制不健全,传统生态农业建设无法取得独立的财政扶持,资金渠道有限,建设项目难以全面展开,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而以粮食安全为发展主题的生态农业则更是缺乏规范、政策与相应的激励机制。近年来,国家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又实施了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订单奖励、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种粮农民的收益,但是,随着土地承包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等因素,种粮效益仍然很低。如以杭州市萧山区普通的粮食承包大户为例,如承包100亩大田,种植一季春粮和一季晚稻,一年的净收入一般只有4万元左右,收入不但低于其他产业,也低于农业中其他如花卉苗木、养殖等行业。同时,对于粮食生产实行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由于政府没有额外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经济效益难以保障,因此农户对生态农业与粮食的协调发展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2.理论技术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农业技术人才
要将生态农业与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协调起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严密的理论支撑与深入的研究、实践。要将农、林、牧、副、渔业各大类、以及个小类综合起来,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而且我国领域广阔,地理环境各不相同,不能简单的将一个地方、区域的经验搬到另一个地方的经验。同时,我国农业劳动人口科技素质偏低,农村科技人员严重缺乏。如杭州市萧山区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核心区面积2万亩,有农业企业32家,这些企业普遍反映科技人才难以留住,主要原因是农业工作辛苦、报酬低,企业偏小职业发展空间小,位置偏僻、生活艰苦等。因此,要将生态农业与粮食生产有机结合的效益发挥出来,难度很大,需要不断的摸索、实践与创新。
3.农业经营规模小,市场化水平不高
农村实行,农村耕地平均分配到农民身上。耕地分配到户后,在保证了农民平均分得了一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了土地的规模经营与经营效益。虽然经过一定程度土地流转,但流转毕竟数量偏少,农户经营规模依然偏小,如经济较发达的杭州市萧山区,到2009年已流转的占总耕地面积的48.2%,其中50亩以上的大户数只为1.1%。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还不高,表现为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农业生产整体很难达到规模经济,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制约着生态农业与粮食生产规范化、规模化与社会化发展,难以体现生态农业与粮食生产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4.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技术推广力度有待加强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与广大农民的服务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经费投入不足,如基层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开展试验示范、检验检测、技术培训、进村入户的日常工作费用在很多地方还没有落实;条件建设投入不足,设施设备缺乏,服务手段落后。二是运行机制不规范,如一些地方管理体制不顺,乡镇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主要精力从事乡镇其他工作,业务工作难以开展;一些地方责任机制不健全,没有把公益性职能细化到每个岗位和人员,很多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三是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基层农技人员队伍老化,专业人员进不来,新生力量补充慢,部分地方已出现人才断档;现有人员培训跟不上,知识更新不及时,业务能力与生产需求有较大差距。因此,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力度不够,在生态农业与粮食生产发展中的技术培训、指导力度也欠缺,已很大地影响了生态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生态农业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以及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实压力下,生态农业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今后一个时期,既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也是生态农业与粮食生产由各自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为此,我国要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健全法律与相关政策,完善理论与技术体系,培育农业生产主体,推广应用农业技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生态农业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四化”同步发展。
1.健全法律、相关政策与激励机制
我国在粮食生产上的法律、法规与激励政策相对比较健全,但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还相当欠缺。为此,我国要参考国际上发展生态农业成功的做法,借鉴确保粮食安全的一些有效经验,在深入的客观分析和农民意愿研究基础上,完善推进生态农业以及生态农业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法规体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农业生产者、管理者的行为。要将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与粮食生产的有机结合,与一般的农业相比,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承担着更大的机会成本,弥补的办法就是实施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有力的政策扶持、项目推动和保障措施,提升生态农业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经济效益。
2.完善相关理论与技术体系
要持续快速地推进生态农业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相支撑。为此,需要从学科上加强对生态农业以及与粮食生产相结合的理论的重视,加强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探讨和研究,发挥各门相关学科和理论的优势,促进生态农业这一系统工程的综合发展。基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研究相关理论与技术体系时,不能照搬国外,更不能闭门造车,要与各地的实际相结合,要加强产学研三者的结合,要关注实施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加强理论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要通过科技发展促进经济进步,通过经济效益的提升推动理论的发展;以实践为指向推动理论的完善,以理论为指导推动生态农业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实践的深化。
3.积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
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生态农业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人才是关键。要注重提高农业人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加强专业素质和科技素质。一方面要发挥农村现有培训机构、基地作用,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到农村一线开展培训和技术推广,通过系统性和针对性农民素质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技能培训等,提升农业生产、管理人才专业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和农业企业要出台政策、改善环境,让专业人才愿意到农业企业去就业、创业,使专业人才在农业企业中有较大的锻炼空间和发展平台。此外,要充分发挥各级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使农业生产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并涌现出一批有理论、有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推广、应用农业科技、促进农业企业更好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
4.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和节水技术
要加强生态农业与粮食生产集成技术的科技攻关,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创新农作制度;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施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等先进适用的污染防治技术;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减少煤电消耗,促进节能减排。同时,要提升农业水利设施水平,完善田间排灌体系,推广应用微灌、喷灌、低压管道输水等节水技术,推进农业用水循环利用。
5.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严格执行
保护基本农田、标准农田以及林地、湿地、水域、海岛、滩涂等各项规定。加强耕地地力培肥,深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新垦造耕地和围垦土地的改良和培育。规范农业生产过程,科学评估农业生产及投入品对土壤、水、大气环境的影响,加强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和动态管理,开展耕地质量状况监测和评价,建立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和耕地质量长效管理机制。要强化农业执法监管。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6.提升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
要推进生态农业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发展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土地流转、完善市场体系尤其重要。一是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发展壮大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大户,积极培育适应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二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土地流转的财政扶持力度,落实有针对性的激励与优惠政策;健全市场化运作的土地使用流转机制,改善土地流转的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业自愿向生态农业、粮食生产集中,提高生态农业及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三是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农产品流通,特别要发展规范绿色市场,促进生态农产品批发、流通,通过绿色产品市场来提升生态农业与粮食生产相结合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7.不断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篇8
关键词:气象保障;生态农业;影响
1气象保障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分析
1.1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气象系统减灾
随着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不断恶化,农业生态生产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农业生态生产所需要的环境逐渐消失。在这个背景之下,农业生产往往更容易受到气象灾害的破坏而无法正常生产,影响农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与农业生产的成果。因此,就需要通过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来实现对于气象灾害的有效抑制。在实际情况中,生态环境在未受到破坏时,基于生态系统内的各部分因素相互影响,生态环境往往比较稳定;但是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区域内某一因素的破坏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陷入失衡状态,从而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气象灾害。因此,想要实现气象系统的自然减灾,最直接的措施就是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来实现整个系统的稳定,从而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
1.2农业气象保障对农业生态系统效应的作用
在实际情况中,农业生态体系不同于其他自然生态体系,是一种由人工作用而成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内的构成要素相对较少,但是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业气象保障体系,来帮助农业生产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的减灾。农业气象保障的建设能够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时,在区域内改善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各项气象因素,以保证农业生产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适应的气象条件下进行。
2建立气象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
2.1区域生态气象观测站的建立
气象观测站是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气象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在各个农业生产区域建立起农业气象观测站,来为当地的生态农业活动提供基本的气象信息指导。在实际情况中,区域生态气象观测站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引起注意:首先,在进行气象观测站的建设之前,要做好当地实际情况的考察工作。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各个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气象观测站的建设过程中就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其次,要坚持与当地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的自然环境中,气象因素数量繁多,比较复杂,而从事相关农业生产的农业从业人员往往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信息,因此就需要气象观测站立足于农业生产来进行相关气象信息的传递。最后,生态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工作不仅仅在于相关气象信息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帮助当地农民更好地进行生态农业的生产。因此,生态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气象观测技能,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一定的生态农业生产技能,结合气象信息指导农民进行生产活动。
2.2加强农业生态及农业气象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实际情况中,生态农业的气象保障工作是一项对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气象观测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工作人员在农业生产方面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就对我国的农业气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实际情况需要的高素质农业气象专业人才,需要在以下两方面做好工作:首先,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课程教学内容符合实际需求,一方面重视学生在相关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实践课程教学的安排,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其次,要做好气象部门的人才培训工作,通过建立完善且持续进行的培训系统,来帮助工作人员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更好地适应生产农业的发展需要。此外,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坚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中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符合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气象保障工作的进行。
2.3加强农业生态建设的气象研究
气象是农业生产的影响因子中最为活跃多变的,通过加强农业生态建设,针对性的气象研究有利于农业疑难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扩大树林面积作为当前重要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措施,主要是由于森林可以起到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改善气候以及缓解旱情的作用,同时有利于保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了提高农业生态建设的效率,开展相应的生物气象以及生态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与“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入,就需要我们通过不断提高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中气象保障的相关研究来实现我国气象保障相关工作的科技含量。
3总结
篇9
关键词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泰州;姜堰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4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受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的束缚越来越大。姜堰是农业大县,既是全国商品粮生产重点基地县,又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造成了资源浪费、生产成本增加[1-2];另一方面养殖业废弃物若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将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亟待破解,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绿色生产方式的推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4]。
1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1.1 清化生产取得阶段性成效
通过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各种节约型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使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2010―2016年,泰州市姜堰区种植业面积累计达76.19万公顷次,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56.45万公顷次,推广应用配方肥9.63万t、商品有机肥2.15万t,共节约化肥(折纯)施用量12 479.5 t,农作物化肥施用量下降明显。通过科学选用防治药剂,积极推行植保统防统治、农企合作、智能农药喷洒等技术措施,全区大面积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8.6%,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了5~8个百分点,全面停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化学农药年使用量下降5%,2010―2016年全区农药施用总量(折纯)9 377 t。
1.2 秸秆、畜禽粪便利用率有所提高
一方面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力度,完善秸秆收购、利用补偿机制,促进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推动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改进生产设施,从源头减少畜禽粪便产生量、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配套沼气工程建设、生产有机肥等途径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近年来,姜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每年都达到92%以上。
2 面临的问题
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全面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小散养殖户的粪便处理问题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支撑,部分地区小散户的养殖污染还比较严重。现有的畜禽粪便处理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运行的质态一般,服务手段少、能力低、规模小[5]。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体系也尚未健全,未达到全覆盖要求,虽然部分乡镇已经建立了无害化收集点,但还没有真正有效运行,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尚未建立。
2.2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
近年来,姜堰区坚持生态立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化肥农药减控、畜禽粪便和秸秆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生态农业综合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上力度不够,存在技术单一、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的问题。
3 可行性分析
3.1 农业产业基础坚实
姜堰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生猪养殖基地、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江苏省生态农业整体推进示范县,也是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证推进市,河横生态环境建设获“全球500佳”称号,组织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较好的基础。
3.2 农业科技进步领先
姜堰是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全国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家禽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里下河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淡水研究所、江苏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家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全区现有院士工作站3个、校企联姻产学研工作站36个、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7个,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3.3 社会化服务组织基础坚实
目前,全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33个,累计建成“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8家,其中4家获得“全省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称号。截至2016年,全区工商注册的植保服务组织90个,已经建立20个市级示范组织,培育省级“五有五好”植保服务组织3个。姜堰区创新农企合作新模式,采取“植保机构+农药企业+植保专业合作社”模式,由泰州市汉土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该农企合作植保服务新模式被省推介到农业部农药“零增长”首选模式。
4 对策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围绕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以“农业产业链条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农产品质量优质化”为途径,加强重点工程建设,探索出适合姜堰区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拓展农业生态功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1 多举措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全面提升已经建成的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其较好的基础条件,通过增加投入、购置畜禽粪便运输工具及设施,配备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服务队建设,保障基本运营经费,完善服务网络,促使其根据本区域畜禽生产实际满负荷生产、运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集中处理、利用畜禽粪便的功能作用,辐射服务中心周边5 km范围内的非规模化养殖企业。加大推广全价日粮配合、节水养殖等技术,推广“干清粪”“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生产工艺,大力推广“猪沼饲、猪沼粮、猪沼果(菜)”等养殖模式,从源头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污水产生量,积极推广畜禽粪便“本位发酵、异位发酵”等技术,努力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
科学采用粉碎还田、深翻深耕轮作等方式,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利用效果,积极推广使用大马力拖拉机和高效秸秆还田机械,制定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作业标准,完成秸秆切碎、灭茬、旋耕、混合和覆盖,达到秸秆全量还田、效率高、质量好且不影响当季作物生长的要求。同时,通过适当的农艺措施协调秸秆分解与后茬作物生长的关系,发挥秸秆还田带来的优势。在全区各镇选择一个机械化还田基础较好的行政村,开展秸秆机械化深翻还田整村推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每3年要进行1次深翻还田作业。
4.2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组建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收集分散的小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送至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集中加工处理,或将发酵好的畜禽粪便有机肥、沼渣沼液输送到田间地头。通过购置运输车辆,建设贮液池、灌溉管网等设施,开展储运配送服务,推进沼液配送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农牧结合的推广进程。
建立废旧农膜及塑料包装袋捡拾、收购、加工利用市场化运作体系,配套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使回收利用率明显提高,农田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区各镇(街)设立废旧农膜临时回收网点1~2个,定时集中运送到专业处理机构委托处理。
在已经建成的6个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点的基础上,通过完善、配套冷藏、储备、运输等设施建设,配备收集点值守人员,强化收集点服务能力建设。
4.3 做好清洁化生产工作
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的节肥技术,调整优化用肥结构,科学指导因地、因作物施肥,鼓励施用有机肥,积极应用畜禽粪肥及沼液沼渣代替化肥农药。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和化学防治与物理、生物、农业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治技术,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科学合理施用农药,提高农药使用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4.4 倡导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鼓励在冬季进行休耕,根据实际情况在休耕区域实施冬耕晒垡和增施有机肥。通过冬耕晒垡,重点解决长期少免耕带来的耕作层浅、土壤紧实、作物根系下扎困难、土壤有毒有害物质积累等问题,耕作深度≥20 cm。同时,在休耕区域增施适量畜禽粪便、沼渣、沼液以及商品有机肥等。
以提高种稻效益、发展绿色种稻为出发点,立足种稻可持续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重点推广稻鸭、稻渔、稻虾共作模式,进行试验示范和技术集成。以里下河农区附近乡镇为重点推广区域,以现有示范户为核心,向周边规模种植户辐射。
4.5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融合l展
以生态循环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以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溱湖风景区为龙头,围绕人文、生态、优势农产品资源特色,打造大旅游产业的黄金产业链,以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需求日盛和人气日旺为目标,结合高效规模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生态休闲观光项目。推进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建设,实现以农产品生态种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新模式。着重建设溱湖湿地景观观光区、河横田园风景观光区、中艺园农技农艺体验区、沈马线特色果品采摘带、溱湖大道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打造苏中休闲观光农业之乡,形成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生态,加大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应用。建立生态健康和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全面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建设规模沼气工程配套“三沼”综合利用、生物有机肥加工、堆沤直接还田物联网应用体系,实现种养结合;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智能运行管理平台,形成“三沼”综合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智能化实时监控管理体系,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效率;建立农田生态实时监测管理平台,对农田氮磷控源治理、湿地净化处理、田间生态林建设进行实时监控,形成控水、控肥、控药等智能化生产的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应用绿色生态防控技术,达到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统防统治。全面推进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5 参考文献
[1] 潘其佳.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243.
[2] 李从平.重庆市云阳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21):48-49.
[3] 何发贵.梁平县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与治理建议[J].畜禽业,2013(12):44-46.
篇10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 农业院校 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34-02
环境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发展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它运用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类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目前我国《环境生态学》的教材有10余部,其主要内容介绍生态学基本理论,而联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内容很少,并且教材之间及教材与其它相关课程存在大量的重复。过去对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生态学课程,而与农业院校生态学专业的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本人结合多年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1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措施
1.1 选择适宜教材,自已编写教学大纲
通过比较国内外多部环境生态学教材发现,国内教材比较简单,但对环境生态问题阐述的不够深入;而国外教材对环境生态阐述比较深入,但知识点太多,知识面太广,条理不够清楚。结合本院生态学专业的自身特点,选择盛连喜主编的《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为主要教材,以卢升高主编的《环境生态学》为辅,从生态系统的破坏与恢复―― 区域环境污染―― 生物入侵生态学―― 全球性环境生态问题―― 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为主线,重新编写教学大纲,作为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见表1)。
1.2 精简压缩或删减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
根据本院生态学专业培养方案大纲,二年级开设一门专业基础课普通生态学,然而该课程与环境生态学课程教材前四章内容完全相同,必须删减这些重复内容。三年级开设了一门专业核心课“生态环境监测”,然而该课程与环境生态学课程教材中的第六章的部分内容完全相同,这部分内容也必须删除。三年级还开设了一门专业选修课“景观生态学”,与本教材的第六章也有部分内容相同,也同样精简压缩,以避免教学时间和资源的让费(见表1)。因此,根据本院生态学专业的特点性,生态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应放在生态环境的实际应用性方面,再穿插一些普通生态学重要的理论展开讲授。
1.3 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增加教学内容
生物入侵是我国当前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特别是烟粉虱和紫茎泽兰等的生物入侵,已成为我国目前重点攻关的科研项目之一。根据本院生态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重点是农业生态学方向。因此,在讲授“环境生态学”课程时必须增加一些与农业生态类相关内容(见表1),而且又必须当前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更能体现出教学的时代性和前瞻性。这样使农业院校生态学专业的本科生对生物入侵渠道、危害和控制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也能体现农业院校生态学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1.4 对生态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优化
环境生态学课程内容优化必须建立在对农业院校生态学专业培养方案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教学大纲和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有良好的延续性和关联性。所以,建议在大学二年级阶段设置普通生态学专业基础课;在大学三年级开设环境生态学、生态监测污染和农业生态工程等专业核心课;而在大学四年级阶段开设“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等多门生态类的专业选修课程。而且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每门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实现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无缝衔接,避免重复,提高教学资源的整体效益。
2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课堂讨论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环境生态学课程的知识面广和多,大多是生态学理论原理。如果教师的知识面不广,而又不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会枯燥无味和沉闷。因此,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授课时要不断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启发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们快乐和轻松得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讲解一些枯燥无味和难懂的基本概念或理论时,可针对性的采用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鼓励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与科研有的效结合
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主导,只有将教学与科研效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讲课的内容理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教师自身的科研工作对教学也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素材。在讲授“全球性环境问题及生态对策”这一章内容时,其中有一节内容是“温室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内容明确指出产生温室效应的是主要温室气体是CO2。而本人就将自已获得一个基金资助的课题(高CO2升高下褐飞虱抗逆性变化的分子机制研究)的设计,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融入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根据课题需要,让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作为助手参与实验,老师可适当的给学生发放一些科研补助,同时,也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有一个好的促进。通过鼓励学生生申请和参与大学生科学创新项目等,提高其科研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也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团队精神和自信心。
2.3 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在讲授“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这一章中“区域污染中的水污染”内容时,先通过实例介绍世界十大污染事件,引入水污污的危害。再由此提出问题,然后布置水污染会造成怎样的危害?有怎样的防治措施?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相关教学内容。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安排每组学生在课前分别收集相关资料和制成PPT,然后每组派个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解,讲完后每组相互进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与评价。采用这种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本来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的生动有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4 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为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改变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应采用传统式和多媒体手段相结合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通过多媒体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变成合适的文字、图形、图像等多媒体信息,将抽象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再结合传统式教学方法(板书形式)的讲解,降低了教学难度。通过增强和丰富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的方法,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思维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生态理论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环境生态学”课程体系必须紧跟当前形式的发展需求,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动态性。作为农业院校生态学专业该课程更应突出实际应用性和时代性。通过教、学、研的全方位结合,全面提高环境生态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持.生态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2-168.
[2] 卢升高,吕军.环境生态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14-243
[3] 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讨[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92-302.
[4] 雷泽湘,谢勇.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8(2):44-45.
[5] 杨桂英,廖周瑜,曹子林,等.高等林业院校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632-633.
- 上一篇:电工的安全教育
- 下一篇:关于公路养护调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