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创新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管理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2010年龙陵县承包土地流转状况为例,我们可以从侧面分析出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现状。2010年,全县农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25509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数3273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5%。流转方式主要以转包、出租、互换为主。其中实行转包的12617亩,占流转面积的49.5%;实行出租的8729亩,占流转面积是34.2%;实行互换的1434亩,占流转面积的5.6%;其他2729亩,占流转面积的10.7%。农户间自发流转占绝大多数,面积是20181亩,占流转总面积的79.1%;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及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面积是5328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0.9%。流转类型上流向种养大户和企业的居多,分别为11704亩、11384亩,分别占流转总数的45.9%和44.6%,流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10亩,仅占流转总数的1.6%,流转入其他主体2011亩,占流转总数的7.9%。流转价格农户间自发流转每年在300-500元/亩不等,流转入企业的价格在50-700元/亩之间。签订耕地流转合同3912份,其中签订规范书面流转合同2436份,占合同总数的62.3%,口头协议流转合同1476份,占合同总数的37.7%。全年受理土地流转纠纷46件。
经以上数据显示分析,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具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流转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幅上升3个百分点,这样的比例在全国以农业为主,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县份来说趋于中等水平。土地流转作为我国土地的一种经营方式,亟待加以规范。二是流转形式多样化。以转包、租赁方式居多,包括了互换和其他多种流转方式。在流转中农民自发流转的比例偏高,而采取中介委托等流转的比例偏低,这样就导致流转形式的复杂。三是流转类型不利。流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仅占流转总面积的1.6%,而流入种养大户和企业的高达90.5%,这样就导致土地流转由一种个体条块式经营转向另一种条块经营,为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造成不利因素。四是流转差价悬殊。农户间自发流转每年每亩的差价就高达至少200元左右,流转入企业的土地差价更为悬殊,这样的价格差异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的确是很高的比例。五是流转保障不足。较大一部分农民只以口头协定方式进行流转,即使签订书面流转合同,但也缺乏规范性,对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和相关细则没有做出明确约定,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和纠纷。
二、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由于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附,绝大多数农民即便是将土地以各种形式租赁或托管出去,但没有真正脱离与土地的关系。经营权虽然表象上归属经营人,这是暂时性的。在隐性上,土地经营权仍然是归属流转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直接导致了流转和土地管理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由于土地流转多以家庭为单位,并且流转对象和流转方式存在差异,呈现出流转的规模小、周期短、使用率低等特点。并且多数农户在流转过程中呈显出较强的季节性。临时性经营土地方式导致在规划、耕作上必然会尽量减少成本投入,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致使土地质量逐年下降,土地耕种收益率极大降低。二是规模经营难度增加。自发流转的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方式仍是主流,这在土地利用中无法形成大面积机械化作业,种植作物的不同又会导致耕作时令的差异,这样在作物耕种过程中,难免造成水、电、人工费用等多项成本的增高。承包人尤其是种养大户尽管承包到多片土地,但大多数为条块零星分布,要想把这些承包到手的土地从分散的农户手中集中起来,连成片进行大规模耕种开发,没有较高的利益诱惑,大多数农户不愿流转。因此,土地在经营管理上过于分散,严重制约着规模化经营的发展。三是流转缺乏规范管理。很大一部分农民在流转过程中注重于口头协商,由于利益驱动,对流转价格采取保密措施,所以在价格上出现悬殊。同时在出现纠纷时没有成文的法律依据,为解决土地流转纠纷增加了很大难度。即便是自主流转中签订了书面合同,但由于近几年来国家针对农业补助的倾斜性优惠政策大量出台实施,为原来的约定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利益的争端也会产生流转双方的争议。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签署规范性合同的农民更是寥寥无几,土地流转管理的不规范越来越成为农村发生不安全事件的诱因。
分析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民对土地依赖性过强,不愿意长期流转土地经营权。法律意识淡薄,存在浓厚的小农意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没有形成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性机制,对流转过程缺乏刚性措施。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对土地流转工作没有真正加以重视,对土地流转持观望态度,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理原则,或者害怕介入后引发新的问题给自己找麻烦,不能够正确引导农民合理参与土地流转。
篇2
【关键词】地方;图书管理;创新;研究
创新思想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们生活中的最普遍的行为。随着经济发展,各种类型的管理思想、制度和方式都在经受着创新思想的考验,图书管理工作也不例外。
一、创新管理是地方图书管理的必然趋势
加强地方图书管理的创新性,使地方图书服务更贴近社会、服务于人们,这是目前地方图书管理的一个必然趋势。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文、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状态,也使得原来的图书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很容易从网络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在这种只通过一个关键词或名字就能查找到资料的情况下,如果图书管理根不上步伐,那么就会脱离时展有轨道。传统的图书管理多局限于文献借阅上,这种管理程序复杂、耗时较多。如果能仅时展步伐,把馆里资源变成在网络空间运行的数据,那么读者就可以快速、便捷地查阅、下载,这样馆里资源就可以高效的传递、流通和被接受。
二、地方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不足
目前许多地方图书馆由于经费问题使得图书采编难以及时更新,更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重视图书馆的各方面建设,但由于管理体制封闭,不能实现图书的深层次开发及资源共享。
(二)管理缺乏创新
创新是推动图书管理的动力,然而目前的大部分地方图书馆的工作都缺乏创新观念。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单一;图书管理者与图书使用者之间缺少沟通,反馈不及时;对图书借阅统计不及时,使得在进行图书采购时不能依照读者的实际需要。
三、地方图书管理创新路径
(一)强化创新理念
图书管理工作的价值体现就是更便捷地服务于更多人对信息的需求,因此要做好图书管理工作,就要从理念上创新,把图书管理做出好的效果来。在工作中要自主学习,把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任何工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图书管理也是如此。它是需要和社会接轨,根据社会随时需要而调整并服务于社会。同时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图书管理中来,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便捷的服务,以读者的满意程度来衡量图书管理的成效。
(二)创新服务方式
图书馆在提供各种服务的时候,要主动,并且扩大服务范围。首先可以根据读者需求在周末、节假日延长开馆时间。其次建立与读者的互动平台,在平台上了解读者的需求,使图书服务更符合个人需要。再次延伸服务功能,为读者提供专业化帮助,解决读者遇到的资源问题。
(三)人性化创新
人性化创新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读者不仅仅满足于普通知识的获得,他们开始有了更深入了解信息的需求。所以在图书管理中要以读者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个性化和统一化的需求。同时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运行理念,建立合作运行理念,有规划地使得各大图书馆资源共享,利用网络技术,使得不同地区图书馆的图书信息共同享用,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强强联合,增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和信息融合,促进信息协作互动。
(四)创新运行机制
完善考核机制,通过奖惩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要完善图书管理机制,通过统一计划、决策、指挥、协调合理使用人力和物力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五)加强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作为一个学习的机构,其建设与发展对社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因此政府要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把图书馆建设纳入到日常规划的重点,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为社会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要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不断满足图书管理的需求。人才是图书管理高效的核心要素,要加大投入把提高专业知识和素养作为图书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通过更多的讲座、学术讨论、参观学习培养一支适应时展的创新图书管理人才。随着我国信息化脚步的加快以及信息共享趋势到来,我国图书馆面临的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创新是图书管理工作前进的动力,是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顺应潮流、勇于创新,才能使图书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满足读者要求,做好服务,提高图书管理效率,并尽快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赵双梅.创新是新世纪图书管理的必由之路[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
[2]郑松玉.对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3(05).
[3]香耀明.关于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探究[J].现代交际,2012(06).
篇3
Abstract: With China's entry into low-carbon era, the library should be built and managed according to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library construction.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and feature of low-carbon libra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library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s of low-carbon are introduced and the author also makes the prospects of the low-carbon future.
关键词:创新;低碳图书馆;管理;展望
Key words: innovation; low-carbon library; management;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239-01
0引言
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低效的管理模式使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而能源利用效率却很低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节能减排、低碳环保都将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需要遵循的一项准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1低碳图书馆
1.1 低碳图书馆的定义及特征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而低碳图书馆是指遵循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原则来建设、管理、使用和维护的现代化图书馆。低碳图书馆是低碳理念在图书馆建设管理过程中的覆盖和延续,利用清洁资源,减少人为损耗,构建环境健康、低耗高效的新型图书馆。
低碳图书馆区别于旧有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图书馆建筑的施工建设中要环保低碳,在图书馆日常的运营管理过程中也时刻体现出来。
1.2 我国图书馆低碳现状建国前,我国仅有公共图书馆52所。目前全国已有各类图书馆35万多所,藏书40多亿册,在馆舍数量、馆舍面积和藏书总量上已达到相当的规模。
但是,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都建成于20世纪,建筑本身以及使用和管理等很多方面都严重消耗能源,如上海大学图书馆夏季每天空调费上万元、深圳市图书馆每月电费60多万元,这些都给国家和图书馆自身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由于旧有的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人为产生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损耗也很严重。遵循低碳环保的理念,创新低碳图书馆管理方法,已经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1.3 低碳图书馆的建筑要求低碳图书馆的馆舍建筑要从设计、建材和节能三个方面重点考虑。①建筑设计方面,在设计时充分考虑阳光、朝向、植物等自然因素的利用,使馆舍具有向光、干燥、通风以及隔音良好等优点,达到经济、节约和实用的和谐统一。②建筑材料方面,尽量使用低耗能、无污染、对环境影响小的节能环保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应符合国家检测标准,保障图书馆的环境健康。③建筑节能方面,充分利用可再生的风、光、热等自然资源,进行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自然调温,例如改变建筑墙体的涂层,可以减少一定比例的日光照射,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
2创新低碳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工作要走节能减排的低碳之路,就要从创新制度做起,建立健全图书馆低碳工作方式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员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低碳教育,以及将低碳绩效作为指标融入对全体人员的绩效考核中去。通过制度、教育、考核等方面的创新来确保低碳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长效稳定。
2.1 创新低碳工作方式应用低碳思维和方法构建低碳图书馆工作方式,是图书馆节能减排工作的首要任务。①养成用完电器随手关闭并拔插电源的习惯;尽量集中使用房间和电器设备;电脑短时间不用时关闭不用的程序和外接设备。②要自觉随时关闭水龙头,避免长流水;打扫卫生时洗拖布、抹布不要直接用水冲洗,这会造成用水浪费。③办公时多用电子邮件、QQ等即时通信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以降低能源消耗。④以图书漂流、阅览、无偿借阅等形式充分利用旧书的资源价值和使用价值。⑤通过互联网系统建立无纸质的电子图书馆,这是今后低碳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
2.2 对工作人员的低碳教育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低碳教育,就是要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低碳的习惯,向着低碳的方式去转变。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每个人做起,从点滴做起。低碳生活不是过穷日子,而是在维持生活水准提高的同时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教育图书管理人员自己要坚持低碳生活和工作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成为低碳理念的宣传员去教育他人。
2.3 将低碳引入绩效考核在建立完整的图书馆绩效考核体系时,应该把低碳绩效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添加进去。应该针对员工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和服务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低碳考核标准。在考核评估过程中,以图书馆全体人员的工作成效为主要对象,奖优罚劣,这有助于图书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善、能力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低碳图书馆整体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3低碳图书馆的展望
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低碳建设和管理,我国的低碳图书馆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也为我国低碳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1 低碳图书馆的推广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图书馆建成于上个世纪,很多年代更久远的图书馆已经不符合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但是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旧有图书馆全面翻新改建并不现实,只有在旧有的图书馆基础上,推广、创新低碳管理的工作方法才是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使得各地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具备低碳管理的能力和意识,在进行图书管理工作时,要制定明确的低碳工作规则,要加强低碳工作的教育、要强调低碳指标来考核图书馆的绩效。
3.2 未来发展的方向低碳图书馆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发展基于互联网的IT服务。①低碳图书馆要实现无线互联网覆盖,读者只要拥有无线网卡,就可以在图书馆的任意角落,无须网络接口直接上网遨游;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网线和其他网络设备,而且提高了网络的可维护性,有效地降低了碳的排放量。②开展远程服务,使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图书馆提供的网上服务和利用各种电子资源。③实现纸质资料数字化,这样可以突破图书馆座位数限制,扩大利用效率,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来馆人数。④建设数字图书馆,用以提供有效的个性化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有效信息反馈机制,扩展知识传播途径和即时沟通手段。
篇4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业经济;和谐发展
1土地管理模式的改革方案
1.1改革实现土地所有权的平等
我国的宪法规定,土地为我国公有,分为土地国有和农村集体所有。而现在很多地方对农村的集体土地的处理,并没有真正的遵循我国法律和政府政策,对土地的使用和分配存在很多不合理不平等的状况。很多人们对土地的占用、处置、权益等方面并没有享受平等的权力。因此,针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不平等的情况,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进行合理的改革,确保人们对农村土地所有权平等。
1.2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业土地不断的投入他用,使土地不断是减少,造成生态失衡、水土资源破坏,极大的影响了农业发展。而我国有着13亿的人口,需要大量的粮食来支撑,粮食安全问题极其重要。因此,必须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的改革,完善土地的管理制度,加强农业土地的监管,严格控制农业土地投入到非农业建设中,合理的利用农业土地,提高农业土地的经济效益,促进生态效益,促进土地与人口、环境及资源之间的良性循环。
1.3健全集体土地所有权相关制度
土地的所有制体系并不健全,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土地的发展。目前的土地制度在农业土地的管理方面还有不足,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制度,是为了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应,使农业土地得到合理的运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而这些除了需要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制度,还需要法律来提供保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管理制度对农业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的土地所有权条款,使土地的流转处在合理的基础上。因为,我国不存在土地所有权流转问题,土地资源的使用,主要是以土地使用权为主的。因此,完善的土地使用权的管理制度,将牵引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发展。
1.4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的配套设施
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土地除了完善管理制度以外,还需要诸多的配套设施的保障,来保证改革的效果。其一:改革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办法,例如,我国有的农村,以村委会自主经营为主,村民参与议事,集体发展经济;其二:完善耕地制度,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管理保护耕地,采取耕地保护补偿的办法;其三:在农村建立土地流转管理中心;其四:建立农村的金融体系,使农村的土地享有资本化的权利;其五:建立农村土地担保,使农村的土地在进行产权交易的时候,增加其安全性;其六:加强农村土地产权的法律保护,全面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制度。
1.5完善土地权限的作用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土地权限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农村的土地的归属权和使用权,一般情况下,都是归集体所有。在集体所有制中,农民无法将土地发挥到最大的利用率。这是长期以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源。只有通过对土地权限相关管理制度的改革,来发挥土地的最大经济价值。土地承包制度是体现土地权限管理制度改革的实例,承包土地可以将扩大土地利用价值,农民可以无限制的,通过利用土地来种植各种经济作物或者是养殖家禽和牲畜,从而实现了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通常来讲,对土地权限的改革也是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完善土地权限的管理制度,才能够让农民对土地产生依赖感,更好的发展农业经济。
1.6扎实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
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复垦和增减挂钩力度,稳妥推进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和有偿使用,探索推进农村住房及其宅基地市场化流转,尤其要加快抵押担保融资,实现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健全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分配机制,让农民获得土地级差收益,享受土地增值收益,分享市场化成果。
2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加强土地管理模式的改革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改革管理模式还是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都与农村的土地有直接的联系。通过对农村土地管理模式的改革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主要体现在改善了农村耕地的承包制度,增加了农村种植经济作物的项目和类型。通过对市场的了解,进行按需种植农作物的方法,来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还可以按照市场的需要,建立农副产品的加工厂,实现从种植到生产一条龙的流水线作业,为农村人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由于农村的土地面积比较大,可以有效的利用大面积的土地发展养殖业。我们国家政策一直都支持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养殖家禽和牲畜来提高农村人们的经济收益。也可以在农耕的上建立蔬菜和水果的采摘基地,种植不打农药不使用化肥,纯绿色无污染的蔬菜和水果,来吸引城市居民来进行采摘,同时也为农村人们增加经济收益。以上的这些新型的土地管理模式,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结语
农村的土地是农村的经济命脉,通过对农村土地管理模式的改革,来增加农村的经济收益。响应我们国家的号召,改善目前农村人们对土地的经营理念,加大力度发展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以及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创造和谐的农村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万茂.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6-82.
篇5
关键词:创新 农村土地管理 城乡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06-02
经济发展和土地管理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仅互相促进,也产生了相互制约的情况,相关人员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的分析,才能顺利推动土地管理对于城乡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
1 土地管理现状
土地对于农民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世代坚守的生活资源,也是供给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因此,相应的土地管理制度对于农民来说,就是最基本的权益保障。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主要是对土地的产权进行基本的归属划分,对土地的基本规划进行安排、对土地的政府性征用进行标注以及对集体用地流转项目进行制度的规范。虽然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强项,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化基础制度的制约,土地市场的基本发展模式并不是非常健全,在整体的土地利用效率方面还存在相应的问题亟待解决。对于土地的高效处理和使用还没有比较清晰的社会认知,土地的管理制度在平衡城乡差距以及基本土地管理方面的实用价值还不是非常健全。
尤其是农村盛行的产权制在基本主体方面的模糊导致整体发展呈现出制度的弊端,并且也拉大了城乡之间发展的距离,产权的不稳定,造成了农业基础的动荡,对于城乡一体化建立也失去了助推的作用。整体产权制度的模糊,使各个基础部门之间对于土地的管理产生了分歧,因为正规市场的建立滞后,导致隐形交易频生,也引发了众多的土地纠纷。另外由于土地基础规划的混乱,导致相关部门无法建立有效的土地基础规划,没有了有效的管理也就谈不上规模的控制和建立了。相关部门对于土地管理的空间布局缺乏正确的实际调查,造成了农民对于土地的基础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模式产生了混淆,整体农村的土地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最主要的就是由于目前农村的土地征收制度过于强硬,导致农民的基本权益受到伤害,没有了农民从本质上的支持,土地的基础管理更是难上加难[1]。
2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策略分析
对于土地管理制度来说,最基本的就在于基础的项目规划和实践。相关人员要对基础的土地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总结,建立完善的设计体系,才能保证土地管理制度发挥最大的时效性。在农村建立土地管理制度以来,相应的管控对象和内容非常复杂,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而且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和最大化的显示农村土地所有权以及基本的财产权益维护[2]。相关工作机构要想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集中的项目优化,要保证对产权制度、规划制度、征收制度以及流转制度进行基本的项目优化。
2.1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之产权制度创新
从整个村域的角度对土地产权制度进行分析的话,土地所有权改革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农村整体经济和制度优化的根本,而从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的话,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就是农用地的基本承包经营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限的改革。对于农村的来说,产权制度的革新是一项繁杂的工程,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对政策进行细致化的研究,也要对基础农民的生活情态进行分析。首先就是要将基本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明确的落实和归属,进行有效的监管和使用。另外,要赋予村委会基本的转让权力,相关工作人员秉承权利平等的法治理念推动集体建设有序地进入市场,从而保证有效助推城乡土地市场模式的建立,以及从根本上优化土地的基础配用效率[3]。
2.2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之规划制度创新
对于土地规划制度的创新,需要相关人员给予必要的重视,在基本创新模式建立过程中要实现市场经济体制和土地资源管理的优化融合。管理人员要保证制度的建立基础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并且要对基础性的制度功能以及结构进行创新,从根本上保证相应制度在改善后能实现协调化的运转。在制度的创新过程中,一定要从基本的农村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模式的不断试炼,充分进行规划性的政策整改,保证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在制度进行基本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手段的新颖,而是要对基本的行政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进行深化落实,促进相关利益链条的均衡发展,保证法律对其最根本的制约职能。另外,要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基本的土地规划,转变相应的规划理念,形成有效的促进模式,保证规划制度能有效助力经济的长足发展[4]。
2.3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之征收制度创新
城乡一体化的建立从根本上助推了征收制度的发展,要保证制度的合理化创新就需要对整体的城镇化进程进行有效的分析。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土地征用的基础范围进行有效的规划,对盈利性单位以及非盈利性单位进行必要的审计和控制,保证土地征收具有最根本的针对性。对于征收补偿模式的改进也是重要的工作环节,要对农民进行合理化的补偿才能为农民有效融入社会提供基础的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土地的配置资源问题进行创新式的思考,积极拓展多元化的配置机制,推进城镇一体化模式的有效发展。相关工作人员要在意识上原有的征收概念,以城镇化发展为基准进行制度的集中优化和创新。
2.4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之流转制度创新
现代农业的集中发展离不开土地流转的基本助力,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对土地流转制度进行优化的提升。相关人员要对土地进行产权的基础化登记,收集有效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农民进行基本的土地流传创设便利,这样做才能有效维护农民的自益以及土地市场的基本利用率。另外,政府也可以适当延长土地的基础使用权或者是承包权。在制度改革中,要以土地的优化利用为根本,优化农民对于耕地的保护,集中力度强化农民的基本补贴,集中资金解决农业发展的困难问题,从根本上促进整体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保证了农民的基础权益,才能有效助推城乡经济的良性发展[5]。另外,要强化基础的农民耕地规模管理以及设置相应的耕地鼓励措施,着重强调对于土地流转环境的优化,保证流转的时效性,从根本上提升现代农业的基础发展水平。
3 结语
总而言之,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农民的积极配合。相关人员要从经济发展和农民基本权益出发,集中优化相应的土地管理模式,转变基本的管理理念,针对相应的土地管理问题强化基础的监督力度,真正助力城乡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芹.关于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相关问题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9(22):269.
[2]汪礼来.浅析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江西建材,2014,22(20):284.
[3]侯玉峰.刍议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22):268.
篇6
关键词:图书馆
发展趋势
战略规划
服务转型
队伍建设
经验交流
分类号G251
DOI
10.16603/j.issnl002-1027.2016.06.003
2016年9月28日至29日,第九届全国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在河南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主办,河南大学图书馆承办。来自全国83所高校以及《图书与情报》杂志社的200余位图书馆界专家学者与会。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提升品质增强效益规划未来”,深入探讨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的新理念和新探索,为图书馆事业增强效益、提升品质建言献策,规划未来的发展之路。
论坛由五个专家报告和一个主题报告、两场主题发言和大会优秀征文主题报告交流三个板块组成。来自上海海事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的8篇优秀论文进行了交流。本文对论坛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1.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战略规划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读者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必须积极更新理念,适应时展,同时图书馆服务技术的进步也受益于时代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变革。2013年,国际图联第一次了《图书馆趋势报告》;2014年8月,国际图联里昂年会了《图书馆地平线报告》,提出了未来5年图书馆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1)大学图书馆服务嵌入课程;(2)重新思考图书馆员的角色与技能;(3)收集和保存研究数据的数字化产出并纳入馆藏;(4)发现系统的选择竞争;(5)支持积极变革的需要;(6)持续推进整合、互操作与协作的项目。北京大学的刘兹恒教授以“图书馆发展的十大趋势”为题,阐述了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图书馆服务泛在化、环境网络化、资源数据化、功能智慧化、阅读移动化、空间创意化、用户自主化、工作规范化、馆藏仓储自动化、事业社会化。未来图书馆的服务是泛在化的,用户在哪里,图书馆的服务就在哪里,用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获得图书馆的服务,甚至用户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却已经利用到了图书馆的资源或者得到了图书馆员的帮助。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实行的“资源到所,服务到人”的服务模式,通过公共集成服务平台,将数字化文献资源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推送到科研现场,使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办公室、野外场站和家里就能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另一方面,图书馆开展面向一线创新基地、研究所、办公室、课题组和个人的学科化服务,努力“融入一线,嵌入过程”,致力于提升科技自主创新的文献保障能力和学科情报服务能力。未来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提供,图书馆之间实现深度整合,共建共享真正成为现实。未来的图书馆不论大馆小馆,在云环境下连为一体,各自分工,开展资源建设和服务。图书馆有了参与数字出版的条件,打破了当前出版社和图书馆分处于信息资源的生产、流通上下游的秩序,创造了信息传播的新业态。图书馆不再只是信息资源生命周期中处于下游即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机构,随着网络化开放存取的进展,图书馆将会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数字出版机构。
刘兹恒教授从“如何对图书馆的服务及其未来角色进行重新构建、教育数字化给图书馆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图书馆怎样在所在社区发挥实体和数字化作用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宣传自身成就”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美国图书馆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服务、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加强图书馆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南开大学的柯平教授分析了我国图书馆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指出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出了不少成果,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制定图书馆战略规划首先要进行科学定位,每个图书馆要基于自己的特色进行定位,避免同质化。已经制定好的规划都建立在对当前形势的描述上,没有做环境扫描和情景规划,这样很难进行科学的定位。战略管理方面进展缓慢,在战略规划工作上,图书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和变革方向
2015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图书馆应不断提高文献服务水平,采用现代化技术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图书馆必须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服务方式,加强队伍建设,辅助教学变革,支撑人才培养。论坛就此也邀请专家作了报告。
2.1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要嵌入科研过程,重视新技术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陈进馆长认为必须立足于支持教学和科研来进行图书馆定位,大学图书馆应该重点关注服务的转型和创新,未来的目标是实现智慧图书馆。要重视标准化,以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发展。面对海量异构分布的资源环境,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邓景康指出,引导读者快速发现学术资源并有效获取是图书馆必须夯实的服务基础。图书馆要提升面向多角色的数据支撑能力,要融入数字学术支撑环境建设,图书馆要在科研数据的出版、共享、引证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使图书馆成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协作创新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肖珑认为研究支持服务是未来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点。高校图书馆要进行研究服务的创新,要搭建科研数据管理平台,开展数据收集和分析服务。
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新涯认为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创新要从门户开始,新一代图书馆系统应该是构建在文献元数据仓储上的图书馆门户。他详细介绍了重庆大学图书馆建设元数据管理平台的具体工作以及基于数据平台进行的馆藏分析、文献推荐、读者交互、构建专题资源库和课程资源库、虚拟图书馆等创新型服务工作。重庆大学图书馆和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联合建设图书馆区域联盟――“智慧图书馆服务门户联盟”。
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窦天芳指出,D书馆具有很强的技术敏感性,图书馆服务的每一个飞跃都受益于时代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变革。图书馆服务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她详细介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读在清华”和“数据支撑服务”应用案例。面向读者的服务方面:图书馆积极整合需求与服务,综合利用数字化、虚拟书架、多源数据集成等技术,建设开放弹性的一体化服务平台――读在清华。该平台的数据准备简单,馆员应用门槛低,可以快速部署虚拟专题书架,可面向老师直接服务。面向机构的数据支撑服务满足了机构对学术产出精细化管理的需要,针对学者对学术影响力追踪的需求,为每位学者建立学术主页,打通了数据源获取渠道和校园内部身份数据获取渠道。
针对图书馆如何深化科研服务的问题,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认为从“科研项目申报”到“研究过程”以及学术成果的“发表和评价”等环节都离不开图书馆的重要支持作用。另外,武汉大学图书馆王新才馆长从“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特色”的角度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的特点和实现路径。他指出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特色的实现要素主要包括馆员的知识素养、技术运用能力、策划与实现能力、争取经费与政策的能力等;图书馆服务要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服务对象进行细分,对馆舍空间布局进行改进和重设;阅读推广活动要重视品牌塑造。他从师资队伍、图书推荐、新生入馆教育、阅读推广活动等方面介绍了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具体实践。
2.2图书馆空间再造和馆际合作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和变革对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和馆际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图书馆空间的改造和功能重组是近几年图书馆界关注的热点。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黄朝荣教授介绍了香港NT大学图书馆在优化空间、支援研究、跨校协作等方面的创新以及未来发展的要点。优化空间方面:聚焦读者需求,区划不同的空间配置,构建灵活多变的功能布局,提供超过600个座位的24小时开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使用需要。创建跨学科的互动空间来辅助学习,引进多类型文化活动吸引读者。在跨校合作方面,由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主导,香港八所高校共同参与开发及推行共享、互动的多媒体课件,以提升香港高等教育中的资讯素养教育水准。课件以真实个案建构情境,利用互动及多媒体的形式,加强学生树立科目共通的信息素养概念。另外,八所高校依托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学图书馆联席会,建设共享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实现联合编目、目录共享、联盟采购和馆藏建设合作。
2.3图书馆服务的绩效评估
如今,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图书馆管理中的重要领域,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是推动图书馆工作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一套完整的图书馆绩效考核制度应包括考核目标、考核依据和办法、考核主体、考核对象、考核的反馈与应用、激励机制等。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考核目标、考核依据和办法以及激励机制。”针对大学图书馆服务不同层次的目标:满足用户需求;提升读者的学习、研究和决策效率,提升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文化发展和社会繁荣;传承人类文明等,同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慎金花从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的组成要素、理论背景、现实需求等方面论述了图书馆绩效评估的重要性。并指出图书馆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努力。
3.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经验交流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15年,国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战略,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为我国未来三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了新的蓝图。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制定新的发展目标,重在服务的转型和创新。因此,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高校图书馆业界的专家们分别基于各自图书馆的实践经验,探讨了“信息分析服务辅助管理决策”、“信息素养服务支撑人才培养”、“馆员队伍建设”、“构建创新服务体系”等问题并交流了服务和管理的实践经验。
东南大学图书馆馆长顾建新认为,随着教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图书馆服务要立足于辅助教学变革,支撑人才培养。图书馆的任务是以用户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
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李铁虎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以信息分析为核心的学科服务工作:为科研团队提供定题服务、文献传递等个性化服务。收集推送“最新学科研究热点与前沿”,为学校高端人才引进提供决策参考等。
河南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郭鸿昌从“文献资源采购、基础服务、跨部门岗位设置、学科信息服务、阅读推广”等方面介绍了河南大学图书馆的创新服务。重点介绍了图书馆构建的“3+3+2服务体系”,包括三个创新服务平台:360导读平台、部室博客和QQ群、馆读互动信箱和图书馆官方微信微博。三样温馨服务:一净、二心三引导(即干净的阅览环境;对待读者贴心,回答问题耐心;即引导学生养成文明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做文明的读者,引导学生强化公民意识。)。两种学术沙龙:定期举办资源利用学术沙龙和科研学术沙龙。信息服务方面,开展了情报分析、学科评价、专利信息服务。该馆对ESI、SCIE等13个数据库中的河南大学发文量及被引量进行了全面统计分析,完成了《河南大学优势、潜力学科及高被引文献分析报告(2004-2014)》《河南大学论文产出能力及学术影响力统计分析报告(2010-2014)》《河南大学ESI最新统计数据(2005-2015)分析报告》《河南大学专利(2015)分析报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刘万国从学术交流新生态与文献资源建设角度,阐述了建设图书馆文献资源联盟的重要性。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王宇从建设高素质的馆员队伍角度,介绍了该馆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创新举措。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李玉海重点介绍了该馆在文献保障、课题跟踪、学科评估、机构知识库建设等方面将服务嵌入科研过程、辅助管理决策的具体实践。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长周跃红认为,图书馆的全部业务包含三个维度:资源维、服务维、管理维。资源是基础,服务是核心,管理是关键。不少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存在馆舍有限、阅读空间面积不足、电子阅览室窄小等实际问题。根据该馆共享空间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物理空间建设:以小见大,挖掘空间;接入互联网+,建立信息共享空间;凝聚文化氛围,灵活利用空间。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相对缺乏,在有限条件下进行提升和合理配置是问题获得缓解或解决的关键,应升级电子设备,为技术应用提供支撑、保障;优化馆藏布局,实现一站式信息获取;整合数字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4.优秀论文交流
在论坛的优秀征文报告环节,共有八篇优秀论文的作者作了汇报交流。
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的陈灏、顾亚竹、梁伟波、王慧的论文《“平台战略”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构建校园文化服务平台的实践探索――以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海大人文”平台建设为例》以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近年来所建设的校园文化服务平台“海大人文”为例,从“平台战略”的视角,探讨了当前大学图书馆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新作用,并对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重庆大学图书馆的李燕、魏群义、孙锐、王英的《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资源保障与利用策略研究》,首先分析了重庆大学图书馆目前在一流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制度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服务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从四个维度对一流学科的文献需求进行了{研,找出重庆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与一流学科文献资源需求存在的差距,提出了面向一流学科的数字资源保障策略及有效促进资源深度利用的服务模式。
东南大学图书馆的石明兰、陆美、钱鹏、程宏、陈卫红的《JALIS学科服务平台查收查引模块设计与实现》,通过网站调查和文献调研,对既有的图书馆查收查引系统及查收查引工作流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查收查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并开发JA-LIS学科服务平台查收查引模块。通过实例验证,该模块解决了手工排除自引时因人为原因而可能出现的他引结果数据不同的问题,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该模块还实现了查收查引业务数据的存档和再利用,为机构知识库建设准备了数据。
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史慧丹的《大学生阅读推广:关联与创新――以39所985高校网站调查为例》,以我国39所985高校图书馆的网站调查为基础,通过对该类高校的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的一系列关联活动的考察,提出了“设置专门的阅读推广小组”“加强区域协作”“注重活动可持续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一系列措施,并探究了阅读推广活动的后期评估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孙媛媛的论文《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向全国31个省高校图书馆发放的“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人员结构、实施分类管理、重视馆员培训等方面提出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应采取的策略。
三亚学院图书馆游凤霞的论文《高校图书馆核心服务绩效评估和创新服务》,提出高校图书馆要对自身服务进行自我的纵横向评估,对自身的服务绩效特别是核心服务要有一个常态的监测,掌握核心服务成效,这样才能发现图书馆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朱金德、钱承军的《学术评价中期刊在论文评价中的作用边界》,主要探讨了期刊对于论文评价的作用、期刊评价指标及其分类以及期刊对论文评价的作用的边界问题。
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于红英的论文《试论建立高校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以河南大学阅读推广为例》,根据河南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提出了通过建立阅读推广机构、完善保障体系、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品牌活动等措施,建立高校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的方案。
篇7
各地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前提下,严格执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各项收费政策,坚持收费公示,“阳光收费”,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在确保“应征不漏,应免不收”的同时,兼顾好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照顾弱势群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年全市共代各级政府征收土地出让金32.63亿元,其中:市本级代征8.43亿元(招拍挂7.37亿元),契税2.26亿元、耕地占用税3710万元。这些资金的征收和使用,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力度,为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了保障,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的经济建设,同时也为国土资源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认真开展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情况检查,检查措施有力效果明显
年初,省厅《关于开展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管理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下发后,我处认真贯彻中央和省通知精神,加强与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及时将检查要求向各县(市、区)作了布置和传达,立即成立了检查机构,对报表的填制,检查要求、填列口径等进行了全市集中培训。对照省厅要求,对年以来到年6月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台帐和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情况全部统计核实到位,所有数据真实具体。同时,对近年来我市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土地有偿使用费应征情况、已征情况、分级入库情况及使用情况都进行了检查,圆满完成了自查工作。
三、认真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切实加强对直属事业单位及基层国土资源所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厅《关于开展管理创新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科学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我处围绕年度财务工作目标,制定了关于加强对基层国土资源所的预算管理及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的创新课题,并认真组织实施。
一是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的预算管理。今年全市各国土资源所均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编制了财务预算,各市(分)局财务科严把收支关,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认真审核,保证国土资源所合理、节约、有效地安排使用资金。在预算安排上,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在确保人员工资、日常公用经费的正常开支基础上,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切消费性支出,尤其是严格控制招待费支出,真正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土地管理事业的刀刃上,从而全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了国土资源所的正常运转。
二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今年我处重点加大对分局及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审计力度。五月份,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财务互查,以促进全市财务管理工作日趋规范。上半年,按照市局党委的要求,结合高港、开发区两个分局局长离任审计,对分局及其国土资源所的财务进行了全面审计。
三是进一步完善分局及国土资源所财务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对直属分局及其国土资源所的管理,严肃财政纪律,加强会计监督,有效杜绝分局及基层国土资源所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市局于年四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对直属分局及国土资源所财务管理的规定》,从收费管理、票据管理、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以及财务监督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要求。
四、认真执行部门预算,科学编制来年预算,进一步加大部门预算的制约力度
我处按照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的要求,严格执行当年部门预算,加强分析和预测,把握好本部门工作特点,按月报送用款计划,有理有据安排好各项业务工作经费,截至11月未,通过财政直接支付经费支出3700万元,占总支出的95,既达到了财政规定的比例,又保证了业务费的正常开支。
今年我市“政府收支分类”进行了重大变革,这次改革是继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改革之后,财政部门推出的又一项影响最为深刻、涉及范围最为广泛的改革工作。为此,我处按照市财政的具体部署,逐月按时完成新旧科目的数据转换,保证了新的科目体系与预算管理方式的衔接。
年按照“增收节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我处认真完成了来年部门预算编报工作,对各项支出的预算能做到准确、实事求是。积极向财政部门争取专项经费,部门专项工作经费得到落实,为全面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能提供了经费保障,年,共向财政争取专项经费5397.9万元,其中:办公大楼基建经费3000万元,信息网络购建费200万元,基础测绘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经费500万元。
五、积极筹措资金,促进城市土地经营
城市土地经营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为此,我处加强部门协调,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城市土地经营工作,积极筹措城市土地经营资金。全年围绕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共向金融部门中小企业融资3.89亿元,归还银行贷款3.48亿元。其中,支付坡字街核心区地块拆迁费用2396万元,府南三号地块拆迁费用1000万元,为城司融通资金5000万元,确保及时提供土地收购、储备资金,促进了城市土地经营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支持了市经济建设。
六、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适应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征(拨、使)用土地管理费的征收与管理,适应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根据省厅要求,今年6月,我处对全市征(拨、使)用土地管理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通过对全市年至年国土部门预算收入、支出和执行情况的了解,发现了在管理费征收使用管理中存在着省返还管理费与部门预算编制时间不一致等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征(拨、使)用土地管理费管理,形成调研报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年工作思路:
1、严格执行收费政策,确保各项收费应收尽收
一是严格依法征收规费,切实保证“应征不漏,应免不征”;二是严格费用征收范围,不得擅自减征和缓征;三是代征的各项资金、财政性资金都按规定足额上缴,杜绝截留、挪用现象。
2、严格财务管理,强化制约意识
严格“管钱”、有效花钱,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一是认真编制和执行部门预算;二是严格按照资金的性质和用途对各类资金分类核算,并及时上缴下拨;三是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杜绝截留、挪用和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四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加强对区属国土资源所的财务监管工作,切实规范国土资源所的财务收支行为。
3、加强土地复垦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加强耕地开垦费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耕地开垦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省耕地开垦费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市耕地开垦地方自行“占补平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4、积极做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工作
加强部门协调,确保及时提供土地收购、储备资金,同时努力做好土地出让金的征收工作,支持市经济建设。
篇8
一、依法组织收入,确保各项收费应收尽收各地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前提下,严格执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各项收费政策,坚持收费公示,“阳光收费”,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在确保“应征不漏,应免不收”的同时,兼顾好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照顾弱势群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年全市共代各级政府征收土地出让金32.63亿元,其中:市本级代征8.43亿元(招拍挂7.37亿元),契税2.26亿元、耕地占用税3710万元。这些资金的征收和使用,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力度,为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了保障,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的经济建设,同时也为国土资源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认真开展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情况检查,检查措施有力效果明显年初,省厅《关于开展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管理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下发后,我处认真贯彻中央和省通知精神,加强与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及时将检查要求向各县(市、区)作了布置和传达,立即成立了检查机构,对报表的填制,检查要求、填列口径等进行了全市集中培训。对照省厅要求,对1999年以来到2005年6月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台帐和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情况全部统计核实到位,所有数据真实具体。同时,对近年来我市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土地有偿使用费应征情况、已征情况、分级入库情况及使用情况都进行了检查,圆满完成了自查工作。
三、认真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切实加强对直属事业单位及基层国土资源所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厅《关于开展管理创新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科学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我处围绕2010年度财务工作目标,制定了关于加强对基层国土资源所的预算管理及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的创新课题,并认真组织实施。
一是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的预算管理。今年全市各国土资源所均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编制了财务预算,各市(分)局财务科严把收支关,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认真审核,保证国土资源所合理、节约、有效地安排使用资金。在预算安排上,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在确保人员工资、日常公用经费的正常开支基础上,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切消费性支出,尤其是严格控制招待费支出,真正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土地管理事业的刀刃上,从而全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了国土资源所的正常运转。
二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今年我处重点加大对分局及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审计力度。五月份,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财务互查,以促进全市财务管理工作日趋规范。上半年,按照市局党委的要求,结合高港、开发区两个分局局长离任审计,对分局及其国土资源所的财务进行了全面审计。
三是进一步完善分局及国土资源所财务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对直属分局及其国土资源所的管理,严肃财政纪律,加强会计监督,有效杜绝分局及基层国土资源所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市局于2010年四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对直属分局及国土资源所财务管理的规定》,从收费管理、票据管理、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以及财务监督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要求。
四、认真执行部门预算,科学编制来年预算,进一步加大部门预算的制约力度
我处按照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的要求,严格执行当年部门预算,加强分析和预测,把握好本部门工作特点,按月报送用款计划,有理有据安排好各项业务工作经费,截至11月未,通过财政直接支付经费支出370元,占总支出的9,既达到了财政规定的比例,又保证了业务费的正常开支。
今年我市“政府收支分类”进行了重大变革,这次改革是继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改革之后,财政部门推出的又一项影响最为深刻、涉及范围最为广泛的改革工作。为此,我处按照市财政的具体部署,逐月按时完成新旧科目的数据转换,保证了新的科目体系与预算管理方式的衔接。
2010年按照“增收节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我处认真完成了来年部门预算编报工作,对各项支出的预算能做到准确、实事求是。积极向财政部门争取专项经费,部门专项工作经费得到落实,为全面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能提供了经费保障,2010年,共向财政争取专项经费5397.元,其中:办公大楼基建经费300元,信息网络购建费20元,基础测绘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经费50元。
五、积极筹措资金,促进城市土地经营
城市土地经营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为此,我处加强部门协调,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城市土地经营工作,积极筹措城市土地经营资金。全年围绕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共向金融部门融资3.89亿元,归还银行贷款3.48亿元。其中,支付坡字街核心区地块拆迁费用239元,府南三号地块拆迁费用100元,为城司融通资金500元,确保及时提供土地收购、储备资金,促进了城市土地经营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支持了泰州经济建设。
六、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适应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征(拨、使)用土地管理费的征收与管理,适应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根据省厅要求,今年6月,我处对全市征(拨、使)用土地管理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通过对全市2003年至2005年国土部门预算收入、支出和执行情况的了解,发现了在管理费征收使用管理中存在着省返还管理费与部门预算编制时间不一致等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征(拨、使)用土地管理费管理,形成调研报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七、2011年工作思路:
1、严格执行收费政策,确保各项收费应收尽收
一是严格依法征收规费,切实保证“应征不漏,应免不征”;二是严格费用征收范围,不得擅自减征和缓征;三是代征的各项资金、财政性资金都按规定足额上缴,杜绝截留、挪用现象。
2、严格财务管理,强化制约意识
严格“管钱”、有效花钱,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一是认真编制和执行部门预算;二是严格按照资金的性质和用途对各类资金分类核算,并及时上缴下拨;三是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杜绝截留、挪用和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四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加强对区属国土资源所的财务监管工作,切实规范国土资源所的财务收支行为。
3、加强土地复垦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加强耕地开垦费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耕地开垦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江苏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江苏省耕地开垦费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会同市财政局制定泰州市耕地开垦地方自行“占补平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4、积极做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工作
加强部门协调,确保及时提供土地收购、储备资金,同时努力做好土地出让金的征收工作,支持泰州市经济建设。
篇9
一、年工作成效
一)积极主动提供服务。并先后多次对新增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和基本农田范围进行调整,为经济发展留足用地空间。全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确定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3.03万亩,耕地保有量66.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5.67万亩,成果已报省厅审查批准。二是及时做好土地征收工作。严格落实新的征地补偿政策,征转用土地3768.3亩,落实征地补偿费9548万元。有力保障了瑞耐复合材料、文清塑胶、宝宝生物科技、欧泰克、凯尔消防、华力纸管等项目的用地需求。三是积极争取土地点供和单独选址指标。积极包装争取土地点供指标271亩,保障中金光伏、青岛啤酒两个大项目用地需求。争取单独选址指标981亩,及时保障了发展大道南延二期、环城西路改造、洋北等3个变电所的用地需求。四是合理安排使用挂钩周转指标。分解落实挂钩周转指标1144.9亩(其中市政府借用416.5亩)有效解决西部新城、新区城市综合体、新区商业地块、黄河片区景观、鸿世桩业、腾宇机械、康堡安置小区等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五是全力保障民生项目用地需求。积极为全区公共租赁房、廉租房、蓝领服务中心提供用地保障。共为全区经济适用房、马陵片区改造、拆迁安置房挂牌土地607.6亩。
二)加强土地利用管理。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进行严格审核,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今年以来,预审土地20宗4168.7亩,供地42宗2830.3亩。二是严格落实土地公开挂牌出让制度。挂牌成交经营性用地16宗1181亩,合同出让金11.96亿元。挂牌成交工业用地18宗996.5亩,合同出让金9566.8万元。三是大力清理盘活存量土地。对开发区供后闲置土地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及时排查清理开发区供后闲置土地22宗2953亩(工业用地11宗1967.2亩,经营性用地11宗985.8亩)清理排查厂房空置或启动滞后项目16宗1293.6亩,为经济发展拓宽用地渠道。
三)严格落实挂钩政策。全面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自查自纠工作,顺利通过省市验收。二是以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载体,推进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创新试验区建设。目前已在仓集、屠园、中扬三个乡镇开展试点,起草拟定了试验区建设实施办法、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摸底,工程初步规划方案编制、安置区选址规划等工作。
四)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区共申报省以上投资土地整理项目7个,总规模8.2万亩,可新增耕地5215.5亩,争取专项资金9553.5万元。目前,中扬、洋北、南蔡等3个省级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其余4个项目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0%以上。二是大力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年市下达我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600亩,申报入库项目10个,土地整治规模622.1亩。实施过程中,区政府及时拨付专项资金184.8万元,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目前市局已对我区土地复垦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新增耕地611.6亩。
五)严格土地执法监管。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区分管领导定期对违法用地整改工作进行会办和现场督办。区2010年度卫片执法检查涉及图斑408个,项目155宗5941.8耕地2805亩)涉及新增建设用地125宗5316亩(耕地2683.8亩)通过对涉及的违法用地进行大力整改,区卫片工作顺利通过检查验收,继续实现“双零”目标。二是严格履行土地执法职能。加大动态执法巡查力度,通过执法巡查发现新发生违法用地10宗335亩,上报市局查处违法用地25宗448.6亩(耕地386.9亩)党政纪处分8人,强制执行2宗。三是大力开展土地执法模范区”和“土地执法模范乡镇”创建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土地日、地球日、测绘日开展土地法制宣传,建立部门联动和协作监管机制,形成有效打击违法用地执法合力,推动创建工作落实。目前创建工作已上报省厅检查验收。
六)做好基础业务工作。对13个乡镇、3个街道农业人口、权属农用地面积进行全面调查汇总,建立了以组为单位的全区人均农用地台账,为执行新的征地补偿标准提供基础依据。二是认真做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对全区已发生变化的地类进行登记变更,确保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三是认真做好土地登记发证工作。今年以来,办理土地使用证9150本,其中集体土地使用证78本,国有土地使用证9072本。按照市局部署,认真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目前已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并开展了组织调查论证、编制方案、申报经费等工作。四是认真做好测绘管理工作。对全区86个永久性测量标志进行普查。对需要维护的17个三角点(8个军控点)1个水准点,3个GPS点,2个D级点,1个E级点制定了维护方案。及时把省验收合格的29个测量标志点保管员2009年保管津贴发放到位。及时完成6家测绘单位测绘成果汇交及测绘工程项目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了8.29测绘法宣传日活动。
七)高度关注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严格落实值班和“零报告”制度,确保渠道畅通,有效预防越级上访和群访集访现象。今年以来,局共接73件(部室11件、书记和省长信箱3件、厅长信箱9件、省厅15件、省局2件、南京督察局4件、省政行风热线5件、市局1件、市局21件、分局2件)接待群众来访31起67人次,受理来访104件,与去年同期相比,省上访量(仅1起)局接访量均呈大幅下降趋势。另外,视频接待群众7起,及时办理市局交办网络问政86件,办理回复区政府交办网络问政5件。
八)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学习落实市委、市政府“六条禁令”和市局“十条禁令”并对行政权力、办事流程、岗位职责、服务承诺等进行全面梳理和公开。加大效能督查力度,共开展效能督查30余次,下发通报11期,有效改进机关作风。二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两整治一改革”工作,及时排查风险点63个,制定防控流程15个,建立防控措施100余条,承诺表80余份,建立完善制度6个。三是积极开展各种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系统成功创建省文明行业,局和双庄、洋北国土所成功创建市文明单位。认真做好人民满意国土资源所创建工作,投入5万元对仓集国土所办公楼进行了修缮,该所已被省厅表彰为省优秀国土资源所。
局认真做好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一是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抓好以上工作的同时。与人民政府共同引进“宿迁佳华建材有限公司”项目,完成引资额2000万元。二是积极做好策应争取工作,累计向上争取资金2500余万元。三是结合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积极开展“三解三促”活动,进系点召开座谈会4次,走访党员和居组干部42人次,群众60人次,排查梳理问题4个,顺利解决社区征地补偿问题,解决补偿资金19万元。慰问社区贫困户34人次,资助困难学生3人次,累计发放慰问金1.24万元。四是积极做好法治和平安宿城创建工作。积极开展“6.25全国土地日、4.22世界地球日、12.4法制宣传日等宣传活动,不断强化全社会依法用地意识。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依法行政各项制度,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宿城区土地管理法执法情况报告》顺利通过区人大常委会审议。五是认真做好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及时办理人大建议4件,政协提案2件,办理满意率为100%六是认真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织全系统人员对责任区和办公区环境卫生进行了全面整治。
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今年以来。局也清醒地认识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土地供应与需求的矛盾仍然尖锐,且用地指标争取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违法用地仍然多发,且反弹压力必较大。三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仍然有待规范。四是土地后备资源匮乏,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五是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土所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以上存在问题将高度重视,认真思考,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工作计划
年将进一步解放思想,针对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积极谋划,认真贯彻落实“守土有责、护土有方、动土有据、用土有益”工作要求,着力破解土地供应保障、耕地占补平衡、违法用地处理、农村土地管理、队伍建设等重大课题,努力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突出重点。全力保障大项目落地。一是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推进中扬仓集屠园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创新试验区建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少于3000亩。二是继续做好土地点供和单独选址用地指标争取工作,解决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用地难题。三是继续做好土地征收、用地预审、土地供应、土地挂牌等工作,及时保障项目用地。四是积极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创建工作,积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拓宽项目用地渠道。
二)强化管理。强力规范全区用地秩序。一是抓好修编后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与管理。二是继续做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工作,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三是严格土地执法监察,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及时制止、查处违法用地。四是认真抓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努力实现“双零目标”五是继续开展“土地执法模范区”和“土地执法模范乡镇”创建活动。
篇10
关键词:国土资源;创新管理;资源安全;管理思路
中图分类号: [Z-0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12-1
1 创新管理思路,服务保障民生
三十年来,我国的资源开发一直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地方为求得经济总量的增长,不惜盲目开放资源,对国土资源破坏严重。如今我国在煤炭、石油、森林等资源安全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要改变这一现状,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土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首先便是要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思路,改变过去那种以环境换发展的老路子,走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保障民生为导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出让了大量的土地支援国家建设,可是却几乎没有从土地升值中获得任何利益,土地巨大的升值空间被地方财政和开放商瓜分殆尽,同时他们还要遭受着高房价的压力,卖了地却买不起房。另一方面受户籍体制的制约,农村人口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承担着同样的经济压力和赋税责任,却无法享有同等权利,这又是一种不公平。再则这些年来国家为加快工业化进程,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土地,企业仅仅通过获得土地使用权便可以坐等地价上升获利,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同时还使得企业失去了改革创新的动力,极其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今天的国土资源管理思路必须转变,应该更加重视农民利益,朝着有利于农民的方向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把农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为民务实干实事,切实为农民谋福利,让农民从土地升值的过程中分享到更多利益。
2 创新管理体制,明晰土地产权
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百姓对自己的土地仅有使用权和承包权,没有所有权和流转权。政府往往会借着土地国有这一制度来强制征收农民手中的土地和房屋,矿产资源更是完完全全的国有,没有制度的约束和经济的竞争,无序开发和浪费乃是必然。国家层面获得了貌似客观的经济发展,可是遗留的大量环境污染和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却只能由农民来承担。农民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其权利既得不到体制的认可,又无法律的保护。
要切实保护保障农民利益,首先便是要明晰土地产权问题,这也是土地管理改革的第一步,在产权不明的情况下,农民的利益很难得到有效维护。明晰产权,农民便可以根据约定权利支配土地的使用,并从中获利,政府在征收征用过程中也可以有所依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缺口严重,土地从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工程中,其价值会成倍增长,由于体制的不健全,产权的不明确,使得纠纷问题大量存在,而且造成了农民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却从中获利甚微的状况。未来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一大重点便应该是进行体制转变,明晰土地产权,把属于农民的利益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起来。
3 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土地流转
我国的土地所有权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所有,一种是农村集体所有。耕地和建设种地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划分,严格限制耕地转化成建设用地,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巨大,土地供给形势紧张,而另一方面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又存在着许多闲置的集体用地得不到有效利用的现象,有效处理这其中的矛盾,需要我们做出努力。
一方面要统筹土地规划使用,走集约利用道路。当前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虽然在农村拥有面积充裕的宅基地,却少有人使用。政府应当通过整合农村居民,集中建设新型住宅楼,集中安置民民,为农户配置设施齐全的居住环境,用腾出的土地进行城镇化建设,然后反哺农村发展。
另一方面应通过土地市场化,促进集体土地流转,为建设用地提供支撑。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使农村土地流动起来,一方面可以为城市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土地供应,另一方面可以使土地升值充分为老百姓所享有。以重庆地区的地票制度为例,本来价值不高的宅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农户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也减少了政府征收过程中的种种阻力和腐败现象,可谓是一举两得。
4 结语
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是人民福祉的基础,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石,在保障国土资源安全,促进国土资源有效利用之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人民的利益应永远放在第一位,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做到切实为民谋福利,才是我们的国土管理工作的宗旨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亚明.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创新探析[J].资源与环境,2013(21):126.
[2] 土交所.地票制度改革实践与探索[J].重庆国土房产,2013(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