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的交流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文化的交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外文化的交流

篇1

关键词:借词;中外文化交流

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一方面,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得以建构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另一方面,文化又无时无地不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

一、借词反映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首先是物质文化产品的交流。古代中国从西方引入的物产有葡萄、苜蓿、胡瓜、胡桃、胡豆,等等。现代从西方引入的物产更为丰富,如:维他命、吗啡、盘尼西林、布丁、三明治、威士忌、啤酒、芝士(奶酪)、夹克衫,等等。

匈奴(包括北狄、胡)以及西域各国的物产,于汉代时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各种异域物产的借词,便很自然地出现在上古书中。例如:葡萄――《史记・大宛列传》载,汉武帝通西域得葡萄苜蓿于大宛,可见这两种东西都是张骞带回来的。葡萄《史记》《汉书》作“蒲陶”,《后汉书》作“蒲萄”,《三国志》和《北史》作“蒲桃”。最近据杨志玖考证,葡萄一词当由《汉书・西域传》乌戈山离的扑桃国而来。扑桃字应作“扑桃”,它的所在地,照徐松说就是《汉书・大月氏传》的“达”,照沙畹说就是大夏(Bactria)都城Bactra的对音。因为这个地方盛产葡萄,所以后来就用它当作这种水果的名称。

二、借词反映文化艺术的交流

文化艺术,包括舞蹈、音乐、体育等方面。早在中古时期,这方面的交流已相当活跃。古代借词,如波罗球(一种马术球戏)、胡琴、琵琶、胡笳,等等;现代借词,如排球踢踏舞(titup)、芭蕾舞、恰恰、桑巴、探戈、扑克、卡拉OK、舞厅等。

柘枝舞――段安节《乐府杂录》所记各种教坊乐舞里有一种叫做“柘枝舞”。唐沈亚之《柘枝舞赋》序说:“今自有土之乐舞堂上者,唯胡部与焉。而柘枝益肆於态,诚足以赋其容也。”晏殊也说这是一种胡舞。《唐书・西域传》云:“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时,汉大宛北鄙也。”《文献通考・四裔考・突厥考》中记有柘羯,当亦石国。凡所谓者舌、赭时、赭支、柘支、柘折以及柘羯,皆波斯语Chaj一字之译音……

琵琶――《释名》:“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向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此为名。”它与今天的乐器琵琶的形状似不相同。

三、借词反映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

可超越国界,宗教文化更是冲破国界,在世界各地自由传播开来。古代中国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因而汉语中有大量借词源自印度佛教语汇,如“三生有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三灾八难”等。近代汉语借词,如基督教、也里可温、伊甸、耶和华、撒旦、夏娃、亚当、教堂、伊斯兰教、、穆斯林,等等。

袈裟――也译作“迦沙曳”,梵文音译词。唐代《玄应音义》对这个词的字体变化作了介绍,“袈裟”是佛教僧尼的法衣。

夜叉――梵文音译词,也译作“药叉”“夜乞叉”,佛教认为夜叉是一种吃人的恶鬼。不过,夜叉的种类有好几种,有一种夜叉是护佛的天龙八部之一。

世界――原使梵文loka,音译为“路迦”。《楞严经》(四)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法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典上的“世界”本是一个时空概念,后来只有空间概念,成为汉语的习用词。

四、借词反映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便与西方进行过科技文化的交流。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便是一个证明。近代,西方科技知识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这些中外科技文化知识的交流,使近代汉语出现许多过去所没有的近代西方科技新词。如机器、几何、风扇、重心、螺丝、地球、齿轮、比例、起重、测量、曲线、自动、数学、标本、赫兹,等等。

总之,借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记录,它为我们展示中外不同民族交往中,各种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踪迹。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32-01

依据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方针,初中的英语教学应该将文化逐步渗透给学生,一般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接受跨文化教学的意识来达到教学目的。怎样在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了解异国文化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

1 注重渗透中外文化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国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有长达三千年的封建历史。虽然现代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封建观念却在时间的帮助下在人们的脑海中稳稳地驻扎。在人们生存的过程中,形成了注重血缘关系的思想,长久以来强调尊卑有序、注重等级差异。这些在日常称呼中就有所体现。例如从亲疏关系上面看,当孩子称呼父母的爸爸妈妈时,有爷爷和外公、奶奶和外婆之分。这就是基于男方的亲友对于孩子来讲是"里",而女方的则是"外"。并且性别不同,很多称呼也迥然不同。但是在主张平等的西方国家就与我国目前的状况截然不同,他们的称谓相对我们而言比较简单,爷爷和外公并没有区分开来,而是统一用"Grandpa"来表示,相同的,奶奶和外婆也用同一个Grandmother来称呼。

"尊老爱幼"是我们一直遵行的美德,是文明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不过在西方却与我们国家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我国,在公交车上面看到了有老人没有座位,这时候年轻人让座会赢得老人以及旁人的赞扬和肯定。但是在西方如果你让座给老人,他们经常会面对怒色的说:"Don't worry about me , I don't think I am old."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西方很多国家中,他们都不喜欢"老"这个字眼。因为在他们眼中,被别人说自己老,就意味着自己对于社会没有意义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具有强烈的不服老的精神,不愿让别人觉得自己是已经被社会所抛弃的人。除此之外,中西有较大差异的一点就是当我们面对别人的赞美和夸奖时的表现。受礼于谦逊的传统思想影响,我们中国人在面对别人的赞美时会表现得很谦虚,喜欢贬低自己而非突出自己,经常会说:"哪有,哪有"或者"您过奖了"等。但是西方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受到赞扬的时候会欣然的接受,并对夸赞自己的人说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当教师在讲解"Thank you very much."这句话时,除了对句型和语法进行剖析解释以外,还要将这句话所使用的场合介绍给学生,并做一些情景练习。

2 在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展开西方文化渗透教学

我们所接触的英语各种教学内容无论课本中的Reading、Project,还是平时试卷中的听力、单选、阅读、完形填空等无不隐藏着文化底蕴。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9中拥有大量的这样内容Unit 1 Canada--land of the maple tree介绍了加拿大的地理、文化、人文等,此单元中的project:Is Australia really a sporting nation? 而又侧重介绍了Australia 的体育文化,其它的文章如:The Acropolis now, The Imperial Tombs; National flags, colours and cultures 等都分别以某一物如雅典卫城、帝王之墓、国旗等为载体,揭开了掩盖其在之下的人文、地理等深沉的东西。在平时的试卷中,富含文化的信息的内容也很多,很多阅读理解中引用原著等,如:《Pride and Prejudice》《Tess》等,所有这些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一个逐步积累西方文化底蕴的过程。以上我们提到的是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西方的文化意识渗透。但本人认为英语教学中除了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外,也要学会用英语表达我国的事物及概念,从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创造力(陈申,1999)。让我们的学生能用英语清晰的表达中国文化。

3 打开学生的思路,从情景交流中感触真实语境

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创造语境,而如果想要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英语的使用和西方的文化,就要求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和设备,打开学生思路,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极强的学习气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影像,令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通过影像资料了解语言交流中应注意的表情、动作以及一些外国文化。影像的选择方面,要尽量选择英文原版的电影或者歌曲等,这样才不会失去学生与语言和文化交流的真实性。此外,还可以在西方的圣诞节来临之际向学生展示有关其圣诞文化的知识,也可以将其与中国的春节作对比。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参与教学,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交流环境。

4 开展专题介绍

篇3

关键词:英语翻译;茶文化;对外交流

茶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世界茶文化的鼻祖。外国人通过英语翻译了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也对我们中国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然而,日本茶文化的国际地位却明显高于我们中国茶文化,甚至有不少国家认为日本才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直接忽视了中华茶文化的体系脉络。究其原因,我们传统文化的英语翻译存在纰漏之处,茶文化的英语翻译不是过于浅显就是太过晦涩,不得当的茶文化英语翻译增加了外人对我们茶文化的认知负担,也阻碍了茶文化的对外交流。

1英语翻译的特点与原则

翻译是一种信息转换与传播行为,其是在一定语言规则的指导下,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通常来说,翻译的内容既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形与符号。但是,我们一般所指的翻译主要包括语言和文字。英语翻译是我们日常所见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种翻译,毕竟英语是世界最主要的通用语言,任何文化的对外输出,必须首先要以英语的形式翻译出来,否则难以走出国门步入国际市场。例如,我国的文学作品在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时,必须要先将其翻译成英文,以供评委们所阅读探讨,如若直接以中文的形式参赛极有可能会夭折。莫言的《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因为其作品本身的出色,更主要的是其作品的英语翻译也非常出彩,原汁原味的地道化英语翻译使得《蛙》中的文化思想与历史感情才能为评委们所感知,其作品的价值意义也才会愈发鲜明。所以,英语翻译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其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具有不言而喻的推动作用。

1.1英语翻译的特点

英语翻译是语言翻译的一种,其是语言转换的工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英语翻译策略体系也愈发完善,并且已经显现出了其独有的文化特色。英语是信息表达的媒介,是文化的语言载体。但是,英语翻译却作为英语语言体系中的一支,其必须具备语法规范,结构严谨的特征。毕竟英语翻译是不同物质文化交流的纽带,其自产生之初就被打上了严谨规范的烙印,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英语翻译必须严格按照语法规则,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剖析,熟练运用英语的句型表达习惯,对不同的语言文字进行精炼化表述,从而确保原文的本真性。其次,英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为另一种大家所知悉的语言文字,其根本目标是为了使不同语用环境下的人理解原文的意思,所以英语翻译又必须简洁明了,翻译过程中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长句。另外,英语翻译一般会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不仅只局限于文化、生活,同时也会涉足经济、科技以及艺术等领域,所以不同范畴的英语翻译必须要表现出高素质的专业性。

1.2英语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原则可以用严复的“信”、“雅”、“达”来概述,而这一标准也成为了英语翻译最基本的准则。所谓“信”是指英语翻译必须以忠实原文为基础,力求地道准确,使英语翻译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即所谓的信息等值。而且,在专业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严格按照原文的意思进行审慎翻译,用专业化的词语表达相关概念,不得随意曲解原文。而“雅”则是指译者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应当善于运用文字对原文的不同意思进行修饰性表达,以增加译文的文字魅力与艺术感染力。“达”是英语翻译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其主要是指将原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翻译出来,避免文理不通结构混乱,使读者能通过简洁的文字了解原文的意思。同时,英语翻译也应该以规范统一为指导,不仅用词规范而且语义表达也应该更加规范,在特定词语的翻译中,译者应该保持其原有概念的统一性,不能以模棱两可的文字对其进行抽象化翻译。所以,译者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应该秉持专业化的翻译原则,认真对待每一英语翻译工作,正确地运用专业术语、缩略词以及专业新词。

2英语翻译在对外茶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分析

2.1促进传统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灿烂多姿的文化内涵,不仅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粹,而且也囊括了民间艺术的精髓。所以,茶文化一直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其包罗万象的博大情怀以及深沉隽永的文化内蕴与顺其自然的豪迈气概也在不经意间渗入了我们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时至今日,虽然国人越来越喜欢饮茶,但是其对于茶文化的认知却依然处于极为浅薄的阶段,甚少有人能准确地对茶文化精神进行准确解读,大部分人都只是将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极少会深入探析其背后所蕴含的茶文化意蕴,而外国人对于我们茶文化的认知程度也就可见一斑了。而英语翻译与茶文化相结合,那么意味着茶文化将会以英语的形式被世人所知晓,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将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中国茶文化,知晓我们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另外,在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我们国人为了适应文化发展的潮流,也会自觉学习茶文化。例如,孔子作为我们儒家的创始人,其在韩国备受追捧,并且韩国准备将其申遗,激发了我们中国大众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的探究之情,逐渐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国学热的浪潮。所以,茶文化英语翻译也将会在无形中促发我们国人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茶文化的学习中。

2.2推动全球茶文化的融合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自唐朝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标志着我们中华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经》详细地介绍了茶叶的种植、采摘以及引用方式与茶具的选择等内容,而我国的茶文化也在文化传播中向四周扩散,东传至日本与韩国,西传到中亚以及印度等地。而后,在历史的演变中,各国结合自己的本土文化特色,在我们中华茶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本土民族化因子,渐而构建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茶文化体系。而在世界茶文化的融合大潮中,语言翻译是必不可少的。英语翻译的作用就开始凸显了,不同语言形式的茶文化通过英语翻译表述后将会更加全面,而茶学专家也凭借专业的茶文化英语翻译知悉了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后,预测世界茶文化的发展趋势,然后根据大众对于茶文化的不同反应,对本土茶文化内容进行创新性改造,从而实现不同茶文化的融合性发展,使其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

3英语翻译在对外茶文化交流中的具体翻译策略

3.1以英语翻译原则为导向,构建完善的茶文化英语翻译体系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较量,不仅表现为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且也会在文化的交流中体现出来。严格说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展现为综合实力的角逐。所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象征标志,其对于一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难以言表的推动作用,文化输出也成为了国际竞争一种新方式。所以,我国的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应该切实利用英语翻译的原则,率先建立完善的茶文化英语翻译体系,以扫除茶文化对外传播中语言不通的障碍。首先,译者应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化的英语术语,对茶文化专有名词进行转化表达,不能为了追求英语翻译的文采性,而任意曲解传统茶文化的意思。而后,译者在进行茶文化的英语翻译时也应当尽量使用翻译国的本土特色语言对茶文化内容进行地道化阐述,尤其是对于不能直译的茶文化知识,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翻译原则,对其进行真实化反映。例如,在翻译我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的核心内涵时,对于其“和”、“美”、“廉”、“敬”要义的阐释时,可以选择相应的英语单词对其进行转述,而后利用英语俚语阐析其具体的文化内涵。

3.2透过跨文化视阈,综合运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手法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沟通的桥梁,其是我们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深谙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共通性的,其不仅熟知本国的文化内涵,也通晓翻译国的文化特征。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文化翻译时,其必须要以跨文化交际为切入点,对不同语言进行转化阐述。茶文化的英语翻译亦是如此,译者不可能跨越东西方文化的鸿沟对我们传统茶文化进行单一地异化直译或者简单的归化意译,其必须综合应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的手法。一方面,译者可以根据英语翻译的手法,结合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运用音译、注释、直译以及意译的方式,在不改变原有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茶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翻译。另一方面,译者也应该充分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在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挖掘我们本土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后,采取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手法对茶文化进行相得益彰的翻译,使茶文化英语以翻译国人民更容易理解与认可的方式展现出来,进而推动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段津.沟通的艺术———中国外交官谈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经验翻译在沟通中的作用(二)[J].英语沙龙:高中,2005(4):36.

[2]任凤梅.汉英公共标示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策略———兼论河南省旅游城市双语标示语建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35-137

[3]宋兴岐.关于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及文化信息等值的研究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0):65-67.

[4]张昕,刘芳.中国英语在翻译中的体现和作用[J].北方文学旬刊,2010(6):92-93.

篇4

关键词:流行文化;渗入;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彭增安和陈光磊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里指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既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又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的使用离不开文化的作用,离开语言,文化就没有了依附,就成了无本之术,无源之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学生的日常交际相结合,这样的结合会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1]

丁迪蒙在《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技巧》中指出:“作为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言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与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心理和习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是文化发展的结果;同时,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文化又借助语言得以不断发展。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虽然是相互促进的,但语言形式和文化形式却基本上是平行发展的,语言与文化是共生的。[2]

刘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指出:语言和文化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都是人们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的,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社会性、系统性以及不断发展的特点,语言也同样具备。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去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文化的形成需要语言来表达,文化的保存需要语言,特别是书面语的记载。[3]

因此可知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与文化谁也不能离开谁而单独存活。我们知道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教授母语为非汉语人的汉语,所以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必须融入文化的因素。文化的种类很多,包括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等。我们在教授学生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主流文化的因素。作为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流行文化”也应该融进语言教学中。因为口语课也属于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本文主要是研究“流行文化”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2.“流行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2.1流行文化的定义

关于“流行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高宣扬认为,“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4]

杨帆认为,“流行文化”是社会上大多数成员参与,并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表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况与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它通常借助于这个时代先进的媒介工具传播与消亡,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5]

李兴武认为,“流行文化”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娱乐为目的,以流行趣味为引导的世俗的大众日常生活文化。[6]

根据“互动百科”的解释,“流行文化”包括消费文化、休闲文化、物质文化、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通俗文化等概念。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还可以包括头条新闻、政治时事、社会热点,等等。

通过以上各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流行文化”理解为大众所喜爱的并热情追求的一种潮流文化。

2.2“流行文化的特征”

看完关于流行文化的定义,我们再来看一下“流行文化”的一些特征。

一是前卫、时髦,颠覆传统文化,这样就很容易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具有时尚性;二是比较容易理解,具有通俗性;三是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具有煽动性;四是容易被青年学生接受;五是流行文化存续的周期相对较短,更新换代快,符合青年学生好动而又富有变化的性格特点。六是流行文化在某些程度上具有世界性,有些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例如“音乐”、“舞蹈”等等。[7][8][9]

3.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渗入流行文化的必要性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话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抓到学生的兴奋点,与学生有隔膜的话题,学生就很难表达出来。那么,学生就会采取一种冷漠的态度,感到无话可说,这就不能完成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渗入“流行文化”是一个能帮助学生对口语教学产生兴趣的方法。

3.1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原则要求渗入“流行文化”

3.1.1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法遵循的是“我教你学,我讲你记,我问你答”这种模式;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没有变化的教学法很容易把语言教学搞得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致课堂上出现尴尬的局面;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目瞪着两眼茫茫然,或者不停地翻词典,甚至打瞌睡。所以现代的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更多地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老师要用趣味教学法,将课堂上训练游戏化,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大部分时间只充当导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性,收到很好的效果。从“流行文化”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把“流行文化”融入口语教学中,学生会很感兴趣,所以会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创造性。

3.1.2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对外汉语课堂还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紧张和恐惧心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结果。“流行文化”的渗入就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3.2口语表达的过程需要“流行文化”的渗入

陈昌来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指出:“口语表达是人脑对意义进行编码处理,并由发音器官来执行,最终将意义装换为声音的过程”。[10]

只有当学生对某一个话题感兴趣的时候,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材料才会很容易地激活,他们才会有话可说。如果叫他们去讨论一个令他们十分枯燥的话题,那他们可能不去搜索已经储存在他们大脑中的记忆。这样即使想说点什么,也没有语料支撑。那么就会导致口语交际过程的失败。所以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流行文化”是广受青年学生喜爱的文化,我们的留学生也大部分是青年人,所以在口语课上渗入“流行文化”必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4.“流行文化”所要涉及的其他方面

“流行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我们了解了,但是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我们要慎重选择,因为有一些所谓的“流行文化”是对青少年有害的,如“流行文化”中的“奢侈文化”我们就应该避免。但当作话题来谈谈好与坏也是可以的,必须引导正确的文化观。尽量选择一些对他们有益的“流行文化”。

篇5

【关键词】文化 冲突与调和 广告 运用

中外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广告的运用中,会呈现出相应的表现形式,在注重广告宣传中中外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特色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在广告中的整体运用都将有很大的效果。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广告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不仅要在本国传播,而且还要跨出国界,融入世界经济文化的大潮中。广告传播中所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它是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还是促进了人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文化交流,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

1 阐述在广告传播中跨文化带来的相关影响

1.1 文化传播的精髓运用

在广告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广告作为一项重要的传播载体,在整个运用过程中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加速商业的流通,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在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一些广告也承载着对本土文化传播的需求性,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霸权的影响下,就会给整个文化的差异性带来影响,广告作为物质文化的一种,对于价值观的影响有很大帮助。

1.2 国外广告的创意性运用

在中外文化背景差异的作用下,中外广告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并在整个过程中收到本国文化的相关影响,从国外广告的整体表现来看,主要包括有原版广告与进版广告两版本,这些广告在不同文化载体的体现中,呈现出相应的文化气息,在文字翻译、创意、图像以及音乐配乐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也能保持好一份独有的原汁韵味的广告味道,因此,对于整个广告商品的文化特质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内容。

2 分析中外文化在广告中的冲突

2.1 冲突一: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

在中外文化的一些表现中,有些跨国的广告文化,在广告策划者的自我认知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广告中传递的一些内容与采用的形式与当前的一些现象相违背,不能符合其他国家在整个消费上的需求,也会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整个广告的运用中,对于广告图像的语言、图像、文字等在突出健康、积极向上的基础上,抛却一些世俗的东西,在广告中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体现出来。

2.2 冲突二:与广告过文化背景与特征的差异性

在中外广告的宣传中,跨国广告的应用会在实际的运用中带来不同的文化情绪,在结合本土习俗、民情与习惯的基础上,也要增强与整个商品文化的融合度,如果脱离这样的氛围,就会带来相应的广告冲突。从立邦漆这个广告策划的本意讲,也许很有创意,但它却忽视了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不应当拿龙来作文章。因为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自誉为龙的传人。拿中华民族象征的东西来做广告,甚至滑落成一堆,将其任意解构,自然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2.3 冲突三:广告传播在引领世界潮流中接受当代强势文化

如“摇滚文化”、“追星文化”、“怪异文化”、“我的地盘听我的”等,传递了异类的文化信息。西方MTV音乐频道入主中国,使附着在音乐背后的西方文化价值理念,对青年一代的影响极为明显。一些年轻人努力追求的“酷”装束时尚、半土半洋的的口语交流,都表现着外来文化对中国当前社会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全球化时代,各个民族的文化难以自主地被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和碰撞。

2.4 冲突四:广播传播方式中的文化差异性

从中外文化的整体发展来看,在广告的技术控制中,作为有强大影响力的广告艺术,这些都能从文化的差异中体现出来。从当前电视娱乐文化的整体来看,从《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电视节目的出现,在中外文化吸收融合的过程中,这些广告效应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中外表现中也呈现出相应的误差,这些冲突主要是体现在中国几千年文明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广告方式,在中国文化元素中,更好的体现出一种强大的文化动力模式,并在广告的植入中,侧重于对中国地域文化与汉字文化的融入,形成与中国民众心理相吻合的广告模式,并能在软广告的效应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3 探讨中外文化在广告运用中的交流

3.1 先进文化产业的整体融合

产业与广告文化的融合,是中外文化调和中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在各自的广告中形成文化背景的运用,体现出对先进文化产业的传播技术。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许多能与国际文化接轨,在一些发达国际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将一些创新的、开放式的广告理念融入到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中国经济呈现出来的发展态势,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也给物质精神文明的传播带来更多的元素。从整个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在广告中穿插文化的运用,主要是突出对本土文化的引领效果。譬如,在万宝路的广告策划过程中,通过融入中国元素的广告形态,将一些传统的锣鼓比赛、舞狮比赛等融入到广告之中,与中国文化中的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形成链条方式,并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展示出来,形成一股喜气洋洋的氛围,这种广告艺术的运用,在融入更多的中国古朴元素,将中国特有的诗词、民歌俗语、地域性歌舞等,展示出一种独特的广告艺术,通过这样的传播模式,既能展示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的这些文化魅力,并在广告中让全世界进行了解,形成整体的认知与接受。

3.2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与融入

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需要形成一种强大的广告支撑。在中外文化与广告的综合运行中,加强文化领域的调和,在综合各种文化气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国家在文化品位的展现上,形成―种有强大魅力的广告声音。这些整体融入的方式,主要是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将这些文化元素在整个广告产品的宣传中形成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渗入,才能形成彼此相互交融的广告文化气质,在这种气质的带动下,形成更多的文化体制创新,并将―些在国际市场中尤其是跨国公司的主要产品进行广告效益的形成。譬如,在一些广告的整体形成中,将中国传统的经典故事包括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形成整体的品质宣传,将厚德载物、在这种跨国际的广告文化调和中,形成内外兼容的文化精神,并在相互碰触中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内生力量。

3.3 克服思维定势,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

文化的传播是通过多种综合媒介的,在这个国际化的经济潮流中,中国要通过自身文化品位的宣传,不但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在加强文化产品出口的基础上,在广告宣传中植入更多的中华文化,这样,才能形成鲜明的中华特色。当然,这种文化特色应该是具备有正能量的,是能够代表文化凝聚的整体力量的,也是能为整个文化融合做出更大的贡献的。譬如,在可口可乐的文化广告宣传中,将“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作为广告词,当然这种暗含民族排外的广告词,要是在国际市场中的广告宣传,那应该是行不通的。相反,国际品牌可口可乐却形成“泥娃娃阿福”的广告系列贺岁形式,能紧紧抓住消费者的心,也能体现出一种跨国文化的宣传,在整个广告的技术处理中将文化韵味巧妙的调和进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广告气场。

结语

中外文化的不同,在广告宣传中就会形成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对于整个经济的共融,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外文化的对接,并在广告艺术的创作中形成有全面内容的创新模式,增强中外文化在广告运用中的交流与完善,将有很大作用。在全面推动中外文化冲突与交流的表现形式中,形成文化渗透与综合管理的有效方式,在扩大中外经济交流的同时,在建立文化形态的基础上,加强广告传递信恩的能力,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优质一面展示在广告中,增强广告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姚艳梅.从广告语言透析中西文化的差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杨伟明.中西文化融汇的创意[J].广东建材,2007年11期.

[3]华佳.冲突与融合的边界――关于设计的文化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01期.

[4]张娟,云双庆.设计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设计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篇6

中国作协多种举措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一个民族面向世界的名片。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在向世界全面展示国家形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依靠自身所拥有的作家和文学资源,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中国文学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让世界在文学中读懂中国。

系列活动促进交流增进了解

在做好中外作家代表团互访、派遣中国作家参加国际写作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基础之上,中国作家协会近年来不断寻找新的渠道,为中外作家面对面交流创造更多机会。

近两年来,中国作协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举办中外文学论坛,加强中外文学交流,促进中外作家乃至人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陆续举办了首届中日韩文学论坛以及中美、中德、中法文学论坛。中国作家与欧美同行们就“全球化与文学”、“经典与创新”等话题进行坦率的交流,尊重包容彼此间的差异,共享文学带来的多元、理解、融合与进步。正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所说:“在许多国外文学论坛、文学讲座里,我看到我的很多同行们所介绍的当代中国文学、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情感,都对最普通的外国听众产生着生动而积极的影响。”中外文学论坛的举办,以文学的力量使国际增进了对于中国的了解,据悉,中外文学论坛还将在今后陆续举办。

为推动中外文学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中国作协还借鉴国外写作营如“爱荷华写作计划”等成功经验,先后在庐山和唐山开办国际写作营,邀请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内外作家,以写作营为平台,增进交流和理解,推动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中外作家学习借鉴彼此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经验创造条件。中国作协致力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这一形式,使之逐步成为品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中外作家参与。

在国际文化活动中展示自己

在近年有影响的国际文化活动中,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视野之中。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百余名中国作家的盛大亮相,在书展上刮起一股强劲的“中国文学风”。通过对话、访谈、演讲和“中国文学之夜”等活动,中国作家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全面展示了自己开放沟通的姿态和中国文学丰富厚重的面貌。在今年即将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作协作为新增主办单位,将在图博会现场设立专区,展示“走出去”的当代文学作品及“百本当代文学翻译图书”项目中拟翻译出版的作品,通过举办作品朗读、演讲等多种形式的作家活动,向海外出版商推广中国当代文学,促进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

面向国际推介作家作品

从2009年起,中国作家协会与中国日报社开展深度合作,结合《中国日报》的对外宣传优势,充分发掘作家、评论家资源,在《中国日报》推出了以介绍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和作品为主要内容的阅读版,启动了“30位重点中国当代作家系列访谈”工程,共同实践“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理念,在推介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篇7

[关键词]旅游英语 中外文化交流 校企文化交流人才培养

有着“朝阳产业”美誉的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这就需要我们的旅游服务行业中有足够的旅游外语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全方位培养新型的外语人才,为我国的文化经济腾飞奠定人才基础。

从2004年开始,经过几年的摸索和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及学院的“文化先行,内涵强校”办学指导思想,本着立足于国内,着眼于国际的方针,我们旅游英语专业构建了文化交流即中外文化交流和校企文化交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中外文化交流模式

(1)模式的概述及依据对教育的定义是“教育不仅要传授特定技能,还要传授知识、判断力和智慧等内容。教育的目标是社会文化传承”。对于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要知道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中外交流模式是把语言看作文化的载体。思维的表达,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文化的、人文思想的内容。借鉴国外课程标准,我们将旅游英语学习目标归纳为一下5个方面,即:Communication(语言交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与人进行语言交际、表达自己的情感、交流思想等),Cultures(文化交流:要求学生能获得和了解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知识),Connections(相关知识:英语学习应与旅游相关学科联系并获得信息和知识),Comparisons(比较能力:通过两国语言比较,能理解语言的本质,通过比较两国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和Communities(各项活动:切实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每周末举办的英语角活动,并定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

(2)根据中外文化交流模式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根据上述5个教育目标的阐述, 旅游英语理论课程体系依据中外交流模式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线,构建道德养成、基础教育平台建设。道德养成平台课程群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包括入学教育、军训、思想道德与法律、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基础教育课程群是以语言知识和旅游知识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打下过硬的理论基础。这类课程包括英语精读、英语会话、英语翻译、英语听力等基本语言科目及导游基础知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等,教材和授课形式可采用中、英文、或双语形式。

(3)取得的成果我系现已经与美国和韩国及日本几所大学进行合作,今年暑期有4名同学到美国EachFuture工作一年,1名学生到韩国又松大学SOLBRIDGE国际商学院攻读管理专业。我想将来会有更多的学生到国外去,进行文化交流。

2 校企文化交流模式

(1)模式的概述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一是以旅游英语专业建设为目的,我们学院成立了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对旅游英语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二是以学校和企业共同设立课程改革指导小组,共同设计开发课程。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建立适应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从优秀企业引进和聘请技术专家或技师到学校授课,要求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定岗实践,增强教师“双师型”素质。四是以实训基地为保障,建立了多家融教学、研发、培训、鉴定于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五是以教材改革为抓手,借助企业之力,开发编写具有职业和企业岗位特点的教材,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学科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近几年,我们与企业共同编写了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教材,教学效果很好。六是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全面推行“项目导向教学法”和单元模块实训。每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感知体验、教学训练、岗位实践、顶岗实习,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七是改革评价体系,从学校和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到以市场、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检验教学水平。

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语言和文化;文化导入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制约。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既要从语言基本技能方面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还要注意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结合教材的内容适时地导入与语言运用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不注意语言运用中的文化因素,就会影响信息的正确传递。文化导入不是简单地罗列文化知识,在导人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由浅入深,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导入

文化导入应接近学生的语言水平。中国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在传授文化时不能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基础汉语教学阶段,交际文化是主要的,在中高级阶段可以有选择地传授知识文化。在初级阶段遇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化因素,除了用简洁的语言讲解外,最好用学生的母语进行解释,例如“你吃了吗”,仅仅向学生介绍这是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是不够的,学生会不分场合乱用。例如,有学生在第二节课下课时用这个句子和老师打招呼就不合时宜。

二、采用多种方式导入

文化教学主要在课堂上完成,除了用目的语或学生的母语讲解文化知识外,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导入文化知识。例如,在介绍北京时文中出现的“北京胡同”“四合院”这类词可以采用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对于一些成语、俗语,例如“滥竽充数”“不管三七二十一”等教材中一般采用注解的方式进行讲解,如果学生对注解仍然不理解,可以采用母语进行解释,也可以通过设置语言情境。提供例句进行进一步讲解。

三、注重实用性。有选择性导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注意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导人的内容是为语言服务的,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内容进行适当导入,与课堂语言教学无关的内容不能过多提及,否则会造成内容混乱。在初级阶段应着重进行交际文化教学,如社会上流行的打招呼的方式,进行各种日常生活交际的习俗等。在中高级阶段禁忌语、隐喻、成语、歇后语、习惯用语等含有浓厚的文化色彩的词语是文化教学的重点,不了解这些词语的使用会影响留学生与中国人进行进一步的交际。

四、导入时注意分散性与完整性相结合

分散性是指文化因素分散在语言教学中,这些文化因素多以词语的形式出现,授课时将带有文化背景的词语挑选出来着重介绍,可以设置一些语言情景进行解释,如“回头再说”。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后可以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对中国典型文化进行系统讲解,如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

五、导入时应将重点放在中外文化差异的讲解上

1 重视不同语言中词汇蕴含的不同文化因素

中外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语言中词汇最能反映社会文化的特征,最容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对外国留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时,要重视在词汇教学中导人文化因素。在教学中应重视不等值词和不完全等值词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因素。

2 开办中外文化的对比讲座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本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可以开办中外文化的对比讲座。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以“文化因素”的形式分散在语言教学中的,相对来说比较零散。通过文化讲座的方式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进行系统地讲解。例如,可以开设汉民族与学生本民族礼仪对比讲座。再如,到了中高级阶段可以开设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对比讲座。

六、文化导入注意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1 组织学生参观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名胜古迹。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观后报告,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所获得的文化知识得到巩固与加强。每学期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假期进行文化访问和文化旅游。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与出行目的地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出游的机会接受中国文化。

2 组织中外学生进行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迥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教师应努力营造中国文化环境,让学生充分利用目的语环境学习中国文化。节假日时可以组织中外学生聚会,在与中国学生相处过程中,留学生可以快速、高效地掌握一些交际文化。例如打招呼方式,中国的餐饮文化等。也可以让中外学生同台进行文艺演出。让留学生参与表演,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在和中国学生一起表演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精髓。

3 组织学生课余时间观看中国影片

文化往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通过观看反映不同年代人们生活的影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例如,观看历史题材的影片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通过观看反映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影片,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人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语言教学中传播文化,在文化传播交流中教授语言,使语言与文化在教学中成为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

参考文献:

[1]胡有清,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52.

[2]胡文仲,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9.

[3]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加快了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国际化发展进程,对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为了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当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学习的现状,认真分析其促成的原因,继而提出系列改进策略,使学生双语文化的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及提升,以满足新时展的全新要求。

[关键词]

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策略

人类语言是一切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载体,针对语言的学习不仅是抽象符号的掌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交际。因此,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引起了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在语言学习内容中文化学习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得到了明确,同时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文化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依旧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文化的失衡,主要体现在文化教学即为目标性的语文化教学的错误定位,导致学生对母语文化无法运用英语进行熟练表达。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国际之间的交往活动逐渐频繁,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世界各国交往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成功的交际活动不仅需要对对方文化尽力去容忍、理解,同时也需要让对方对我们自己的文化特征给予更多了解,实现中国优秀文化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发扬。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英语学习人员的作用尤为重要。不仅需要他们对相关国家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能力,准确熟练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深厚丰富的文化素养是决定国际文化交流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二、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实际状况

受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了中国国际化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参与的国际交往活动不断增多,国际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越来越明显。在当前英语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涉外实践活动中,多数学生的英语日常交际能力较强,但是在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英语表达则成为薄弱环节,学生对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词汇翻译不能完全正确掌握,甚至有多数词语学生不具备翻译能力。在具体交谈过程中,多数学生不能熟练、清晰地用英语对有关文化内容进行表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英语词汇以及英语表达方式没有完全掌握。只能运用解释性的意译进行部分表达,难以实现有效沟通与交流。这些状况对以实用、应用英语语言为特色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成为个人发展潜能及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

三、影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

具有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在各个社会领域都有渗入,比如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饮食、建筑、服饰、运动、技术、教育等方面。其中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中医、杂技、武术、书法等更是传统文化之瑰宝。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入,特别是掌握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十分有限。

(二)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比例失衡

在英语教学中,教材的作用尤为重要。教材是知识的传授与获取的工具及媒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较少,而多数学生又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渴求。出现该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多数英语教材对目的语的文化比较偏重,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对比较少,一些教材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甚至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在英语教材中的比例严重失衡,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国际化文化交流的需求难以满足,最终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发生。

(三)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少之又少,只有一门选修的中国文化概论。而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是促进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使学生对外交流水平得到提升。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关联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课程的内容多为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并且采取汉语授课的方式。这对学生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极为不利。

(四)英语测试评价机制不健全

英语专业的四级与八级考试是英语专业的主要考试形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有语法、词汇、听力、阅读、翻译、写作等。而缺少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及衡量的评价体制。并且在各种考试中缺少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及社会文化等能力进行测试的项目。英语测试机制的不健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得不到重视,受测试导向的影响,文化教学及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将会被教师和学生轻视。

(五)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在英语专业教学的大纲明确要求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注重学生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外传播能力的培养,足以证明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然而在教材、教学、测试等具体实践中,教学大纲所具备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因此教学大纲应当对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化、细致化改进,使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提升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习动机

在英语专业的学生看来,评估英语学习的标准则是各类英语能力及资格证书,比如,全国英语的等级证书以及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等,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方面的测试并未列入考试范围。所以多数学生认为英语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获得相关证书,严重缺乏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学习动机。因此应当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明确学习目标,提高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学习动机,为成长为名副其实的英语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扩大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所占比例

在英语专业教材或者辅教资料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资料对比的比重,在教材中逐步纳入能够切实反映中国优秀传统的译文或者外文文章,确保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够真实体会,使学生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得到有效提升。在材料选择时,不仅要增加英译的中国题材的内容,比如著名的文学作品、传统文化,使中国特色得以体现的事物等。而且还应将一些词语内涵丰富的且具有文化差异的作品,逐渐向具有文化习俗及交际规约的文章过渡,最终上升为具有中外思维方式、思想价值及民族心理的文章。在针对教材的练习中,可增加一些案例分析、文化讨论、人种学的调查以及角色扮演等内容,利于学习效果的增强和学生文化创造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应当尽快用英语编制一些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书籍,为外国人或者学习英语的人员的查阅提供便利。对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和日常英语进行统一规范,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事物。不断增加对比中外文化及有关于中国文化等有关的英文杂志、书籍及影视节目等,并且提供相应文本获得的渠道,为英语学习及使用提供便利条件。

(三)英语教学中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力度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当与所学语言的文化相结合增加中外文化的对比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力度。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婚姻问题的内容时,可适当加入中国传统及现代婚俗的讲解,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表达的方法,以至于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运用英语交流。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对中西方婚俗习惯进行对比,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使教学的实用性得到增加。

(四)完善教学大纲内容及测试评价机制

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应当给予明确要求,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哪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掌握到何种程度等。此外,应当将中外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各种英语水平测试以及等级考核中;应当加大口语测试的力度,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水平进行考核,不仅能够提高教师以及学生对该方面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为教师授课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较高的操作性。

(五)增设相关的专业教学课程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可增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对比中西方文化的专业课程,应当遵循英汉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的表达水平,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授课时,教师应当注意提高活动及话题的趣味性,确保学生参与也能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能够进行双向文化交流的契机与环境,确保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均衡性。

(六)优化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专业英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语言功底深厚,还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以及较高的思想认识。教师自身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强化学习与研究,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多进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对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反映的词汇、知识背景及表达方法进行积累研究;多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中学习动机及学习效率得到强化,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巩固与提高。

五、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环境的国际化发展,为英语专业学生提出了更好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及应用能力、对外国文化背景进行熟悉了解,同时还需要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用英语进行正确表达,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得以发扬光大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刘思阳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毛军社.探究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03):139-141.

[2]滕学明.英语专业美国文学选读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探析[J].文教资料,2014(13):29-31.

篇10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对外汉语;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17-02

教育部对对外汉语专业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外汉语专业能够“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1]实际已经明确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定位,即培养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活跃,中医药高校也开始开办对外汉语专业。中医药高校由于其培养与中医药相关人才的基本出发点,结合对外汉语基本定位要求,在专业定位上有了自己的特点。

一、教学型的类型定位

中医药高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主要是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的需要,培养既懂对外交流合作知识,又懂中医药基本知识的实用型高级人才。在类型定位上,只能考虑“教学型”定位,即把学生培养成“教学型”的人才。如在课程安排上,既要考虑安排好对外汉语专业需要的四类课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文学知识”、“教学法知识”,[2]也要安排体现中医药特色的课程,如“文化知识”部分增加“中医药文化”课程,“文学知识”增加“医古文”课程,仍然还在对外汉语专业的知识结构框架内,因而中医药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类型定位应该定位在教学型。

二、本科教育为主的层次定位

中医药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应坚持本科教育为主,重点发展留学生教育。

开办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医药高校,对外交流合作比较活跃,招收的留学生也以本科生为主。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往往委托综合性大学完成,中医、针灸等相关中医药学类课程采取双语教学完成。中医药高校开办对外汉语教学的出发点是独立完成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从高考生中招收本科生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是开办专业的主渠道,适度在校攻读中医学学位的本科层次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辅修专业),既可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修养,也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对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宣传、交流与合作等有十分重要作用。

三、中医药与对外汉语融合的学科定位

在中医药高校调研开办对外汉语专业时,曾发现部分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基本相同,在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模块”中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通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两门课程。[3]讨论中,也有专家提出中医药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应该是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程、英语课程、专业课程(主要是教学通论和教学法)、中医药课程四大模块。汉语言文学与对外汉语作为两个不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出发,而中医药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要重新思考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定位,明确了中医药与对外汉语融合的学科定位。中医药院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坚持以汉语教学为主体,重点结合中医、针灸、中药等优势学科,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医药相关学科的结合,展示中医药院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

四、具有中医药知识对外汉语高级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对外汉语专业所培养的是“对外汉语专门人才”或“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中医药院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同时具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系统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中外文化交往以及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有较全面了解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中医药院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不纯粹是语言教学,更应该与中医药文化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跨文化交际中,把语言教学和中医药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药院校培养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是在国际间进行中医药文化交流的传播者。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培养方法、内容和途径才会有积极意义。

五、多渠道就业的服务方向定位

考虑到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教育部强调通才教育,我们应该拓宽视野不能把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简单定为对外汉语教师。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将服务方向定位为:国内外有关行政机构、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外交、外事、外贸、中外文化交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等需要兼具汉语和外语能力的工作。中医药院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弘扬中医、针灸、中药等传统文化,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医药相关学科的结合,展示中医药院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培养一群适应世界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学科定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计划、课程的设置和学科的发展规划,新形势下探讨中医药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希望提出更加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原新梅,孙小兵.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曲阜: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12).

[3]张晓涛.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