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土地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垦土地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垦土地管理

篇1

一、正视农垦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宁夏农垦14个国有农场所辖土地,分布在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4个地级市12个市县,点多线长面广,加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给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主要表现在:

一是宁夏农垦集团公司有保护土地的责任,无查处违法违规用地的权利。原宁夏农垦事业管理局是自治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虽然宁党发〔2009〕9号文件授予宁夏农垦事业管理局相当于地级市政府的部分管理权限,宁夏农垦国土资源局在具体协调垦区土地规划、利用、确权登记等工作时仍需通过市县来完成,协调难度大。根据宁党发〔2014〕23号文件,于2014年9月将农垦事业管理局注销,自治区政府授权宁夏农垦集团统一管理农垦土地,农垦集团享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规定,政府是执法主体,“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宁夏农垦集团公司是企业,不是执法主体,没有查处违法违规用地的权利。

二是土地审批、确权发证难、违法案件执行难。在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宁夏农垦的土地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过程中,阻力大、协调难度大。如在《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宁党农发〔2009〕3号)中要求:宁夏农垦国土资源局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委托,负责办理农垦辖区内农用地转用报批和土地确权登记、审批发证等业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土地利用规划、确权、发证、违法案件的查处等问题须经市县人民政府和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

三是非法侵占宁夏农垦土地问题突出。据2009年调查,宁夏农垦对外承包土地共有1224宗328742亩,涉及宁夏农垦18个单位,对外承包土地中,非法买卖、非法占地涉及自流移民2万户、5万人、占地近3万亩,形成了“西马银村”、“河南村”等自发移民村落。

四是宁夏农垦土地因抵押、质押被法院拍卖问题突出。2008年以来,先后有12宗14236亩土地承包经营权被法院拍卖,拍卖价款941.9万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五是在国家、自治区层面,有的土地政策没有将农垦列入,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如在国家层面,2014年10月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没有规定国有农场的具体实施办法。在自治区层面,在征用宁夏农垦土地的补偿问题上,市县与农垦的分歧很大,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宁夏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宁政发〔2010〕3号)中没有将宁夏农垦列入。

二、依法依规加强农垦国土资源管理的思考

一是树立法制国土观念。增强守土有责认识。充分认识宁夏农垦国有土地在本单位、宁夏农垦集团、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涉地单位第一要务就是管好用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大张旗鼓地宣传土地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紧紧围绕“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要求,宣传国家、自治区严防死守耕地红线的政策,宣传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政策;宣传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宁夏农垦集团出台的土地管理政策,抓点带面,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土地管理新格局。

二是建立与市县政府、执法部门共同管理宁夏农垦土地的机制。切实履行自治区政府授予宁夏农垦集团统一管理农垦土地、享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的职责。加大与市县政府融合发展力度,加强沟通协调,加强垦地合作,把规划、产业、城镇化、土地管理融入市县发展,做好建设用地的报批、土地出让及出让金缴入自治区财政专户、土地登记发证、变更调查、违法用地查处等工作,推进综合执法。宁夏农垦集团、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齐抓共管农垦土地,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宁夏农垦国土资源局职能和“纽带”作用;落实《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构建司法审判与国土资源行政执法协调配合机制的意见》(宁高法〔2013〕236号),解决违法案件执行难、宁夏农垦土地因抵押、质押被法院拍卖等问题。

三是加快完善宁夏农垦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落实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考察时指出的“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指示精神,加快《农垦14个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合和落实。加快《土地承包租赁经营暂行规定》、《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及建设用地出让暂行规定》、《农用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参与抵押、合作入股暂行规定》等土地管理制度的出台。加快出台《国有农场的农业设施建设与用地实施办法》。加强“生存线”、“生态线”、“保障线”国土空间开发“三条底线”管理,确保耕地、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明确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区和国家、自治区、宁夏农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篇2

一、开拓创新,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在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面临规划计划供应紧、节约集约任务重、资源利益诉求多、依法依规要求严的情况下,为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农垦森工系统经济社会发展,我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清除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上,动脑筋,想办法,使土地管理工作跟上形势的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二是着力转变管理方式,更多注重监管,更多注重预防,更多注重服务,更多注重运用综合管理手段;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管理创新与依法行政、市场配置与政策调控的关系,实现土地管理的科学化。三是增强创新服务的意识,紧紧围绕农垦森工系统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想大事、谋全局、出主意、想办法,加快构建保障农垦森工系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土地管理新机制,探索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以改革的思路保护资源,以创新的办法保障发展,以务实的举措改善民生,以健全的机制杜绝违法,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促进农垦森工系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认真敬业,做好2014年度土地利用工作

1、制定计划,严格规范土地管理

为做好2014年度土地利用工作,我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自2014年3月以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组织下属各所制定切合实际的用地计划,保障各项用地顺利实施,有力支援农垦森工系统经济建设发展。在周密制定用地计划的基础上,严格执行用地计划,确保各项用地计划指标不突破。由于我局严格制定计划,加强计划管理与检查监督,全年土地利用工作开展良好,除划拨目录规定的项目外,其余经营性用地及工业用地一律实行挂牌出让方式供地,无计划外批地、越权、违规批地和化整为零批地现象,规范了土地管理,收到良好成效。

2、真抓实干,完成农场建设项目用地计划

2014年是新农村建设、泥草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的第二年,也是建设用地项目最多的一年,我局深感自己身上的担子不轻,思想压力也很大。为做好该项工作,确保完成农场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我局做到早打算,早安排,在2014年年初,就按照省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垦森工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及时组织基层各所上报各农场2014年度建设项目用地计划,经认真、仔细核对审查后上报省厅。省厅批准后,又及时下发各农场及局直各单位,既满足农场2014年度建设项目用地需要,又严格控制国有建设用地供地总量。在具体实施中,抢前抓早组织各所上报各项用地方案上报审批工作,做到成熟一个上报一个,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及时跟踪方案审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各所反馈。凡是未纳入供地计划的国有建设用地项目,一律不予供地。

3、认真努力,做好上报国有土地工作

我局认真努力,积极做好上报国有土地工作,自2014年3月1日至年底,我局共上报国有土地使用权审批方案247宗,经省厅批准200宗。剩余47宗地中有32宗地已报省厅,有待批准。全年共计审批各项用地171宗,面积91.66公顷,共收缴土地出让金2890.7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4期,共46宗地,其中成交42宗地,面积19.14公顷,收缴土地出让金2170.98万元。出色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为支援国家建设,增加国家收入做出了贡献。

4、加强监测,规范土地管理工作

2014年,我局加强监测,开展排查统计,以此严格规范土地管理工作。2014年是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信息动态监测工作的一年,我局根据省厅要求,精心部署,妥然安排,在供地后十个工作日之内,及时将供地信息上传到国土资源部网站,便于上级部门监管。我局还在2014年3月底进行了2008-2009年建设用地出让情况排查统计,包括出让金、是否有改变用途、是否闲置等均进行了排查。其中发现欠缴土地出让金1宗地,改变用途2宗地,闲置1宗地,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及时整改和处理,确保土地管理的严肃性。在4月中旬,开展房地产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工作,对房地产专项清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各项工作顺利、扎实、有效进行,取得了良好成绩。

三、认真细致,做好2014年土地管理后续工作

2014年过去了,我局认真总结,仔细回顾,切实做好2014年土地管理后续工作,实现工作的完美。一是针对2014年年初目标考核细则对全年用地情况进行阶段检查,迎接总局年终工作检查。切实搞好土地调研工作,提出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对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同时,继续做好建设用地审批工作。二是将对土地二级市场进行专项清理,及时做好变更总结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充实依据。三是对一年来的用地报卷及时整理归档,同时,结合目标考核细则对基层各所进行目标考核。

四、展眼未来,开创土地管理新局面

1、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创新土地利用方式

我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创新土地利用方式,解决用地需求与土地供应存在的矛盾,寻求一条既保障经济建设用地又保护好土地的途径,使二者统一于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中。在土地保护工作中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统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土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高对土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土地保护工作,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的保护观。在土地管理中,要创新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引导,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从严控制用地规模,鼓励和引导建设紧凑型城市,确保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土地利益调整机制,加强集约用地情况的考核与评价,

我局要按照价格反映稀缺的原则,努力将土地利益调整机制具体化,积极拓宽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渠道,加快形成以对内挖潜为主要特征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要研究建立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着重加强对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的考核与评价,促进土地管理的进一步优化。

3、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机制,加大打击违法占地力度

我局要结合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源头防范措施,深入探索“预防为主、事前防范和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执法监察新路子。及时从群众、举报、媒体报道和动态巡查等多种渠道中发现案件线索,建立土地违法违纪案件的快速发现机制和分级查处机制,落实执法监察责任制度,进行逐级考核和年度考核,增强执法人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严格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有效遏制乱占滥用土地的行为。

篇3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随着集体土地效益的提升,农村土地问题也不断的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发展。

一、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承包经营操作不规范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大地减少,导致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入不敷出。一些地方的经济来源除了较少机动地承包费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甚至出现了新债务。因此,为了提高集体经济的收入,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随意的变更《土地承包合同》、收回或者调整农民的承包土地,使农户的权益受到很大的损害。还有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为了在城镇建设中获得个人的利益,不经承包户的许可强制流转农户的承包地,出卖集体土地,或者是通过高价对外出租获取经济效益,其中挪用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现象最为突出,造成农民的不满,甚至出现群体上访事件。

二、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措施

1、严格遵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由于农村普法的大力宣传,广大农民对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有了充分了解,懂得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基层干部就更应当提高法律意识,因此应当组织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执政,确保相关政策、路线以及方针的落实到位。在土地承包期间,村干部不得干预或强制农民进行土地的流转,不能损害农民承包土地期间的自主决定权。农民有权决定土地的流转期限以及流转方式,关于土地的补偿款和标准都应当由双方自行商讨决定,坚决抵制通过不法途径进行土地流转和违反合同的行为。在坚持稳定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遵循有偿、自愿和依法的原则,努力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机制。

2、严格加强农村宅基地规划管理

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要求和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从严控制,用好用活农村建设用地置换政策,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村镇建设规划。凡是符合建房条件(或放弃原住房迁建)的,村民原则上不得原地改、扩、新建住房(危房改造除外),要引导村民向城镇集中或到规划的居民点建房。对不具备规划居民点建设的,尽量利用空闲地、老宅基地和荒坡地、废弃地等未利用地建房。同时,从严控制农村村民宅基地标准。全县范围内农业户口的村民依法享有使用集体土地建房的权利,但必须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村民已"一户多宅"或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赠与他人的,不得再申请和审批宅基地。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和审批、占用集体土地建房。农村村民建房使用宅基地的面积标准以户口簿记载的农业户口人数计算:3人以内户(含3人)90平方米;4人户120平方米,5人以上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50平方米。农村村民是独生子女户的,增加宅基地面积30平方米;是独生女户的,再增加宅基地面积20平方米。

3、加强土地管理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土地管理经费由各级财政部门统筹安排。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农村和城镇进行地籍调查、动态监测、土地评价及城乡地籍档案建设等所需经费,由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每年编制经费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安排。土地管理经费,包括各地按规定筹集的一部分土地管理费,要切实管好用好,杜绝不合理开支,以保证土地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市、县土地管理局是同级政府主管土地管理的工作部门,要本着强化、精干的原则,配备必要的行政编制。已定编而没有配足的要尽快配备,编制人员过少而影响工作的要适当增加。为了加强城市和郊区尤其是城乡毗邻地区的土地管理,各辖区可设立精干的土地管理机构,其人员的聘用、录用必须经严格的推选和审查批准制度。

农垦、劳改、矿务等用地较多的部门,要有专人负责土地管理工作,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做好本单位的土地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抓紧培训土地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抓好廉政建设,提高办事效率。

4、做到保护耕地和经济发展并重,严格土地的补偿标准

严格按照依法批准的征地方案组织征地,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依法按规定足额补偿到位,切实做到先安置后拆迁,依法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不仅要看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应当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保证耕地的合理利用,防止浪费土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严格增量、管住总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为准则,开源节流,对旧城老村实施大力改造,盘活闲置基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农村的征地问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土地的补偿费低,且土地增值分配不科学的现象严重,这也是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农村的持续发展,应当严格征地补偿标准,严格区分公益用地与经营用地征地补偿,结合当地的土地市场价格,使老百姓得到应有的补偿。全面考虑本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按照最低生活标准赋予土地应有的市场价值。

5、整顿土地管理秩序,依法严格管理各项建设用地

对新开工项目用地,要按照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产业政策的要求,严格审批程序;对停、缓建项目尚未使用的土地,要通过清理,及时利用,不得荒芜。坚持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切实加强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分期分批搞好城乡建设用地的申报登记,依法办理土地使用证的发放工作。城区改造凡涉及土地面积、界址或权属变更的,各用地单位要办理用地变更登记手续,换发土地使用证书。要清理城市各类房产开发公司的用地,依法加强管理。

结束语

农民的权益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根木利益。因此,在城镇化建设、工业发展中,应当强化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的依法办事,维护农民的利益。作为基层的管理一部分,应当不断地增强法律意识、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转变思想,切实的落实国家的相关土地政策,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志旗.关于我国土地管理改革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0

篇4

【关键词】特征解析;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政策保障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 A

1主要特征

1.1三类人群

(1)本地居民为主导

2010年海南省户籍人口总数约900万,其中非农人口约348万,农业人口约552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海南户籍人口总数超过常住人口总数(常住人口896万人),说明两个方面特征:一是海南人口的变化以本地居民户籍人口的自然变迁为主导因素,海南省内依然以本地居民为主导;二是海南外出务工人员数量超过外来就业人员数量,总体呈现劳动力输出为主的状态。

(2)外来就业者较少

数据显示,2010年海南省暂住人口总量约39.34万,占常住人口总量的4.4%,在全国处于低下水平,其中海口市暂住人口17.4万,占总暂住人口的44%。数据呈现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海南省吸引外来就业能力较弱,这反映出海南产业聚集力不足的特点;二是海南参与区域协作发展的水平不够,没有形成区域发展常态,所以,区域间人口流动较少;三是海南区域发展不均衡,而同时海口中心的带动性又不强。

(3)旅游人群增长迅速

海南省2000年接待游客总量1000万人次,2008年这个数据突破2000万(达到2060万),至2012年接待游客约为3000万,旅游者人数呈现三级跳,年均近五年增长率近10%。而从数据增长形势可以看出,海南旅游人口的增长与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很大关联。

1.2六大载体

(1)城市

指海南省八个设市城市,分别为海口、三亚、儋州三个地级市和琼海、文昌、万宁、东方、五指山五个县级市。

(2)县城

指海南省10个县,包括定安、屯昌、澄迈、临高五个县和白沙、昌江、陵水、保亭、琼中、乐东六个民族自治县。

(3)乡镇

海南现有171个建制镇(县城除外)和20个乡镇。乡镇的规模均较小,镇政府驻地人口规模均小于1万人。

(4)农场场部

海南省现有49个国营农场,海南农垦拥有土地1282万亩,占海南全省的1/4,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26.2万亩,场部城镇人口规模约5000人,规模略大于普通乡镇[1]

(5)乡村

海南现有2.4万平方公里的乡村区域(不含农垦),约占海南全岛(不含农垦)总面积的96%,其中约1/3为山林地,乡村的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1%。乡村是海南实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和特色策略所在。

(6)开发区和旅游区

海南省现有各类开发区约11个,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按规划),建成面积约占45%。海南省各类旅游区17个,总面积约127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54平方公里。旅游区和开发区总体呈现以资源为导向的不散式布局特征,集聚性、关联协调性较弱。

2发展策略

2.1持续提升海口省会中心城市地位

(1)发展目标

抓住时机,强化海口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完善,加强海口与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区域联系。区域层面,在大力推进海口区域合作的同时实现省会经济圈的互融,利用环北部湾、“9+2”城市圈的不同优势强化海口中心城市辐射职能。省内层面,促进海口与三亚、儋州-洋浦之间的协调发展,强化以海口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地位,形成实现海南绿色崛起战略的核心增长极。经济圈层面,打造以海口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以资源整合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突破行政体制束缚,统筹规划建设,实施跨行政区联合开发,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基本策略

将海口省会经济圈的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促进海口在区域层面发挥战略支点作用。

海口中心城市地位的提升核心在于产业,通过全省高新产业中心等高端职能的培育促进省域功能的优化布局,在提升海口层级的同时引导其他职能向省会经济圈周边城镇辐射。

凭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巩固海口区域中心的地位。

打破海口与周边市县协调发展的制度壁垒,形成良性互动的区域关系。

优化用地布局,坚持集约高效、生态友好的原则,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科学布局生产力,优化人居环境;发展滨海滨江旅游产业带、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带、热带现代农业产业带。[2]

2.2主动培育城乡良性互动关系

(1)核心目标

在省域内建立推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建立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和乡镇管理体制。同时在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突出目标,以土地合理集约经营为主要手段,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最终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动的合理机制。

(2)基本策略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在尊重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和组织协调职能,立足制度创新,加大改革力度,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主动城镇化的要求,一方面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村镇化、农民知识化,实现城乡双向联动发展。

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宗旨,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3]

3政策保障

3.1落实对省域城镇发展的建设用地支持

将省会经济圈地区确定为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重点开发区”,允许在有利于土地节约利用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加大土地管理改革力度。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土地收益分配,增强政府对土地供应调控能力等方面的改革试验。推行城市土地投资强度分级分类控制,实行省内土地占补平衡。[4]

3.2落实省域城乡土地利用的规范机制

明确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将公开竞争用地机制推向更广泛的用地领域,提高建设占用土地特别是耕地的成本。严格制定土地开发准入机制,根据地区差别组织各市县自行制定土地准入的开发水平和强度限制,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和企业盲目发展,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5]同时,通过城镇与产业重点发展区建设用地的集中使用,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程度,支持规模经济发展的城镇建设。

参考文献:

[1] 郭奕秋.考量海南农垦[J].今日海南,2003,(4):24-25.

[2] 刘钊军,胡木春.海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研究[J].城市规划,2012,36(3):33-37.

[3] Carruthers, John. I The impacts of state growth management programs : a comparative analysis[J].Urban Studies,2002,(11):12-17

篇5

关键词:国有农业企业;农业用地;价值管理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 and impact that state-owne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only pay attention to land number management, non-value-oriented management and proposes taking the state-owne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gricultural land as assets to manage.At last,it puts forward initial measurement methods as well as its follow-up expenses, depreciation, disposal, impairment ,the set of accounts and accounting treatment.

Key words:state-owne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gricultural land; value management

资源性资产流失主要表现为国有资源性资产长期被无价使用,资源资产未有效配置,造成国有资源性资产的闲置和浪费。依法确认国有农业企业土地使用权,在土地登记发证基础上制定土地资源资产核算方法,对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作出会计规范,将其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对其进行价值管理,是在法律规范下,从会计制度层面上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大举措,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国有农业企业资本保全的必然要求。

一、国有企业用地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土地属于国家所

有和农民集体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基于这种法律环境的考虑,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土地使用权纳入无形资产范畴,由《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予以规范。但是,无形资产是有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并规定企业进行房地产开发结转相关土地使用权时应将其账面价值一次性计入房地产开发成本。但是,现实情况是国有农业企业使用的农用地是国家无偿划拨的,其使用是没有期限的,不存在将其成本在使用期限内摊销或结转的问题,因而不适用于无形资产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规定都涉及到土地,但都仅在固定资产折旧的有关表述中提到了土地,并规定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不计提折旧。《企业会计制度讲解》在固定资产的分类中也提到土地,并指出土地主要是指已经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因征地而支付的补偿费,应计入与土地有关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内,不单独作为土地价值入账。可见《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所提到的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一般指已估价入账的建设用地或拟改变土地用途的农用地,对其评估一般是出于实施多元化投入、合资合作或租赁转让、确认企业增加资产总量的需要,实际上并不能涵盖国有农业企业通过行着划拨取得的与农业活动相关的土地。原《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虽然将农业企业使用的土地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但并没有进行会计确认,只要求在账外造册登记,一部分核发了林权证或土地使用权证,都未计量入账,即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自然资源价值观的影响,因而未能将土地资源的价值量化并真正上升到资源性资产的阶段。

综上所述,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对国有农业企业通过行政划拨取得的农用地的会计规范出现了真空地带。

二、国有农业用地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把土地当成自然资源而未作为资产,只注重实物管理,不注重其价值管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资源无价业无账”的传统认识,造成国有农业企业的农用地在账上无任何记录,这就难以形成自然资源的产权观念,更不可能注重其产权管理。由于土地资源未被作为资产,这就导致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常出现分配和流转无序、非法交易盛行、争抢纠纷不断等现象。由于一些地方对出现的争抢纠纷常与行政力量和地区利益联系在一起,致使其难以得到有效的调解和裁决,使土地利用效率过低。在土地资源的管理过程中,不注意处理国家和地方之间、地方内部的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国有农业企业长期依靠国家拨款,所创造的部分价值被无偿占用,土地资源的耗费得不到充分的补偿,从而导致其质量下降。

虽然我国土地管理法明文规定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或者集体所有,但在具体运作上土地资源的所有权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界限不清,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混淆,中央与地方全民与集体的所有权界限不明晰。由于受到有关利益机制的驱动,导致投资开发和利用中的矛盾比较尖锐,特别是行政职能经常代替所有者的职能、经营权代替所有权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家既代表土地资源的所有者,又代表国家对其进行行政管理,同时又直接管理者一些大型企业,充当着土地资源使用者的角色,造成了用行政管理职能代管所有者职能的局面。二是中央与地方在土地资源的所有权的关系上也存在界限不清和职责不明的问题。土地虽然属于国家,但总是属于所在地政府管辖之下,地方政府也是一级权力机关,它也可以对土地实行所有权。三是使用土地资源的各农业企业,所有权与使用权不分,形成了事实上的既是所有者又是占用者、使用者的局面,而且重使用权清所有权。

长期以来,由于谁是土地资源的人格化代表,谁代表土地资源所有者(国家),应当运用什么样的规则来管理国有土地资源的关键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农业企业的管理的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对农业企业无限期无偿占用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滚利经营不善、损失浪费等问题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导致土地资源经济效益分配上的不合理和土地资源的白白流失与浪费。市土地资源的耗费难以补偿。

土地资源在运行机制上,没有引入价值规律进行产业经营,使土地资源的消耗得不到价值补偿,不能运用价格杠杆促使其合理、节约地利用。自然环境的土地,须经过人们的开垦才能成为农业企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用地,这种情况下的土地已不是纯粹的“自然物”,而是凝聚了人类社会劳动的“经济物”,是可供交换的商品。在过去的国有土地资源的管理中,将国有农业企业使用的通过行政划拨取得的农用地理论上不承认有价,占用上不实行有偿,实际上建立了一套自管、自拨、自用的管理体制,使得农业企业的农用地的经济价值无法正确评估,无法对土地资源进行核算。

三、国有农业用地管理问题的影响

国有农业企业(主要是农垦企业)使用的土地,主要是国家以行政划拨的方式予以配置,国有农业企业无偿、无限期的使用,使国家作为土地资产的所有者的权益难以实现。就财产性质而言,由于划拨土地使用权不属于企业自己的财产或国家授权其经营管理的财产,国有农业企业作为土地使用权人无法处分和独立支配土地资产,国家和农业企业在有关土地上的权利、利益和责任很不明确,形成事实上的土地产权关系不清,这也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不适应的。

土地资源资产是国有农业企业最大的资产,国有农地被周边乡村集体、农民个人以及其他单位挤占问题日益突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规,依法确认国有农业企业土地使用权,并在土地登记发证的基础上制定土地资源性资产的核算办法。因此,只有对国有农业企业农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做出会计规范,将其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并注重土地资源的数量管理而不注重其价值管理,才能扼制国有农业企业资产流失。因此,必须将国有农业企业的农用地上升到资源性资产的高度,对其进行价值量的核算。运用会计的手段对其进行管理,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性资产管理和核算模式,只有建立新型的适应21世纪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的资源价值观,使土地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才能达到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的目的。

四、政策建议

(一)将国有农业用地认定为资源性资产

关于国有农业企业资源性资产的定义,目前尚没有比较权威的说法。《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因此,国有农业企业对土地实际控制,体现在依法确认其国有土地使用权并据以获取经济利益。国有农业企业用地完全满足土地资源性资产的条件,可以将其确认为土地资源性资产。

(二)国有农业用地资产的计量方式

对于资源性资产的计量,会计理论界有很大部分人主张从资源性资产的特点出发,结合我国国情,遵循相关法规,对其进行计量。如对于资源性资产中的土地,根据我国土地管理的法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交易,土地使用权存在市场价格。基于资源性资产的理论,土地资源性资产入账后将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资产列示,因此在确定土地资源资产入账价格时,就应考虑到国家征用时将其从资产负债表中注销。

显然,土地资源资产的初始计量不可能按照土地中介服务机构对土地(使用权)的评估价入账,也不能采用上述理论界对资源资产评估或计量的结果作为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但是,农业企业使用的国有土地被征用时,可按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得到相应的土地补偿费,将其作为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既具有可实用性、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法律依据。此外,初始计量不包括土地开发成本,主要是考虑历史上国有农业企业的土地开发费用已作为基建支出予以核销,新开发土地发生的费用可在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所得到的转让收益,或土地被征用得到的补偿收入中列支。

(三)国有农业用地资产管理

1.土地资源性资产的后续支出。与资源性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应将予以资本化,增加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此外的任何后续支出都应该费用化,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土地资源通常具有无限的使用期,,可不计提折旧,资源性资产中的土地资源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

2. 土地资源性资产的处置。土地资源性资产报废、毁损,或由于国家建设需要被征用时,应将其从资产负债表中注销,并将处置收入,包括企业获取的征地补偿费等补偿收入(在补偿成为应收款项的期间)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差额作为损失获利的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将与划出土地资源资产对应的土地资源资本转入其他资本公积。后续支出已资本化的农用地在被征用时,其资本化价值应体现在据以计算该幅农用地征用补偿费平均年产值的相应增加值上。

3. 土地资源性资产的会计科目及账务处理必须适应土地资源资产的特殊性,揭示土地资源资产与土地资源资本清晰的对应关系。为此,拟增设“资源性资产”、“资源性资产折旧”、“资源性资本”三个一级科目,分别核算各类资源性资产的原价、折旧和土地资源资产的资本来源。在“资源性资产”科目下设置“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其他农业资源资产”等三个二级科目,分别核算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其他农业资源资产的原价。在“资源性资本”科目下设置“土地资源资本”二级科目,专项核算土地资源资产入账价值形成的国家权益,以明晰土地资源资产的国有产权。

参考文献

[1] 方启玲.农用地计量入账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 2006(1).

[2] 贺旭玲,王德春.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 2004(5).

[3] 刘治钦,杨秋林.农用地核算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 2004(11).

篇6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淮河入海水道是从根本上提高我省淮河流域防洪标准的骨干工程,今年要全面实施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安置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按照省政府确定的补偿标准,负责做好当地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需要,确保社会稳定。有关部门也要积极支持工程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对工程征地涉及的税费,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减免。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实施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批复的《关于审批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计农经〔1999〕396号)和水利部《关于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的批复》(水规计〔1999〕490号)的有关规定,现就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安置原则和工作任务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西起二河闸,东至扁担港入海口,全长163.5公里,南北宽700米左右。工程建设涉及到淮阴市的清浦区、淮安市,盐城市的阜宁县、滨海县、射阳县及省农垦集团公司所属淮海农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办理土地征用手续;二是拆迁房屋及附属建筑物,安置人口;三是完成有关集镇和行政事业单位、工矿企业的迁建;四是实施有关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专项发施的复建。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征地拆迁安置原则是,以土地为依托,以农业安置为主,就近后靠集中安置。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在本村安置,本村安置不了的在本乡互置,本乡安置不了的在本县安置。移民集中居民点的建设要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土地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二、管理体制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实行包干负责制。在省政府确定的补偿标准范围内,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由省包干到市,市包干到县。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安置方案,组织实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社会稳定。淮海农场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由省农垦集团公司负责实施。

成立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征地拆迁安置办公室,设在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管理局,负责制定证地拆迁实施规划和分年实施计划,负责补偿资金拨付,检查监督各有关地区和部门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实施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

省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淮河入海水道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建立省淮河入海水道征地拆迁安置办公室联络员制度,省计经委、财政厅、水利厅、监察厅、审计厅、交通厅、广电厅、国土局、电力局、邮电局、农村经济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各派一名联络员,定期研究有关问题。省有关部门要负责做好交通、电力、通讯等专项设施复建的协调、规划工作,优化拆建方案,节省工程投资。省国土局负责做好办理征地手续等工作。

淮阴、盐城市及所属有关县(市、区)要设立征地拆迁安置办公室,根据安置方案组织实施,拨付各项补偿资金并督促到位情况。省淮海农场也要成立相应的征地拆迁安置机构,负责有关工作。

三、补偿标准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征地补偿费和拆迁安置补助费执行水利部批复的标准。

(一)土地补偿费(包括安置补助费、青苗费、劳力安置费、土地管理及小型农田排灌设施恢复费等)。征用耕地按该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5.5倍予以补偿;征用鱼塘、果园、桑园、苗圃等土地按该土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5倍补偿;征用竹林、藕塘、柴浦田和其它有受益的非耕地按该土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倍补偿;征用耕地作宅基地的,按耕地的补偿标准补偿,原宅基地不再给予补偿。

(二)房屋、树木及其他附属设施,企事业单位搬迁费、清理费等补助标准见附表一、附表二、附表三。

(三)输电线路、设备和广播、电信线路补助标准见附表四。35KV(含35KV)以上的高压输变电线路及电信、通讯、广播、光缆、电缆等专项设施,根据原规模、原标准、恢复原功能的原则,由省有关主管部门编制复建规划和初步设计,经省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后,按概算总额包干复建。因扩大规模和提高标准增加的投资,分别由有关部门自行解决。专项设施复建要严格执行工程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等规定。

(四)临时占有土地的补偿费及生产恢复费标准为:占用一年的,每亩耕地补偿1000元,占用两年的,每亩耕地补偿1500元。此笔经费在工程经费中另行安排。

(五)居民点(中心村)公用生活设施补助,重点企业、学校迁建补助,特困户补助,远迁补助等经费,按照批准的设计概算另行专项补助。

四、拆迁安置

(一)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由县(市、区)征地拆迁安置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市征地拆迁安置办公室负责监督协调。征地拆迁补偿要严格按照省、市、县、乡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实物量调查组实地调查并经拆迁单位和拆迁户核实认可的实物量进行。

(二)拆迁户自愿投靠亲友的,由迁出地和安置地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与拆迁户签订协议,办理有关手续;迁出地人民政府将有关费用交给安置地人民政府,统筹安排拆迁户的生产和生活。

(三)按照拆迁安置规划必须搬迁的拆迁户及企事业单位不得借故拖延和拒迁,更不得借故返迁。工程沿线实施范围之内,不得新建任何临时性或永久性建筑物。凡拆迁实物调查后新增的设施一律不予补偿,并限期自行拆除。

(四)为及时准确地掌握拆迁安置进展情况,各级征地拆迁安置办公室要定期逐级报送统计报表,建立信息报送制度。拆迁安置工作结束后,由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管理局会同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进行检查、评估和验收。

五、财务管理

(一)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管理局负责全部征地拆迁安置经费的财务管理、监督工作;市、县征地拆迁安置办公室负责本级经费的拨付、使用、管理工作。

(二)淮河入海水道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经费要严格按照“专户存储,封闭运行”的要求,设立专用帐户,单独核算,按规定使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截留征地拆迁安置经费。

(三)征地拆迁安置经费原则上全部用于征地拆迁安置,年度包干结余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结束后,国家和省安排的征地拆迁安置经费结余必须全部用于拆迁安置补偿,不得挪作他用。

(四)移民经费使用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按计划进度拨款,及时报送会计报表和竣工决算。各地要实行补偿经费公开制度,张榜公布拆迁户补偿经费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篇7

关键词:土地储备;风险管理;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历史的影响和当前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现行的土地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土地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土地市场管理制度和工具都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问题,也给土地储存带来了不可控制的风险。并且在资金的投入、财务的预算和土地储备市场的管理方法上还存在很大的缺失,所以要对土地储备可能会产生的风险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找出相对应的风险控制方法和措施,为我国土地储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土地储备风险类型

(一)政策风险

第一,相关的土地储备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风险没有详细的描述和应对。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都没有针对土地储备的激励机制、补偿机制、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土地的利益分配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虽然全国各地都拥有一些针对土地储备管理成立的土地储备机构,但是由于缺少相应法制法规地约束,使土地储备机构在进行土地储备管理时遇到相当大的困难,有时候强制收购土地的行为还受到合法性的质疑,土地储备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

第二,相关的土地机构法律定位不够明确。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对于土地储备机构都没有明确的性质、职权界定。目前,我国土地储备机构存在的方式重要有两种,一种是事业法人,政府通过立法或行政委托赋予土地收购机构以土地收购储备的相关权利,另外一种是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处于政府的二级机构序列。这两种土地储备机构的形式都有缺陷,那就是这两种机构形式都不具有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性质,投入的资金较少,但是却拥有着许多特权,如贷款的特权等,而这些土地储备机构如存在违约和侵权的现象,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不够明确。

第三,政策的变动性也会使土地储备管理产生风险。一个国家的政策机制要经历缺失到成熟的过程,土地储备政策也是一样,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时段中,会出现政策的变动和完善,也会给土地储备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如国家的金融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的加大等政策的变动和完善都会影响到储备土地的出让价格,出现一些土地市场不可控的风险。

第四,政府的过度干预也会使土地储备管理产生一定的风险。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的问题,对于储备的土地采取行政手段强行进行收购,导致储备土地的市场价格受到影响,储备土地的规划也会被打乱,盲目收储土地的行为会给土地储备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还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财政赤字的困局,将储备土地作为置换的条件,从银行套取营运的资金,又将责任推给土地储备,土地储备机构对这些资金又没有支配权,导致土地储备机构产生银行贷款到期而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

第一,房地产泡沫会使土地储备管理产生市场风险。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形式的变化会直接决定土地价格的走向。然而有些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会使土地的价格超过其合理的市场价格,使土地储备项目的收益和按期归还产生不确定性。当房地产市场火热时,会使大量的储备土地被开发利用,土地的价格也会相应上涨,一些投机商人获得了大份额的利益,当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后,土地价格迅速下跌,大量土地被闲置或者废弃,以土地建造的建筑无人居住使用,土地的价值无法被体现出来,造成土地市场的坏账、死账。

第二,土地储备的信息不对称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当前我国大部分的闲置土地仍握在开发商的手中,其回收的成本过大,回收的难度较大。而土地储备机构对于开发商手中握有多少闲置土地没有具体的数据信息,在进行土地市场预测时无法做到准确地预测,开发商的开发决定和土地储备机构的供地计划不能顺利对接,一旦开发商手中大量的闲置土地投入市场,会给土地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三)营运风险

土地市场的营运的各个阶段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包括收购、整理、储备和出让四个阶段。在收购阶段,如果土地储备机构和原土地使用单位的信息不对称的话,就会使其收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没有明确土地的产权归属和地块周边地理环境等方面,就会遇到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在整理阶段,主要是对土地进行开发,因为土地具有固定性的基本特征,一旦项目资金投入就很难转移,容易产生沉淀成本。在储备阶段,由于不能及时盘活推向市场而引起的一系列风险。如积压风险,它是土地储备制度实施中最大的内部风险,带来巨大的筹资风险。在土地出让阶段,也可能面临因为一些因素的非预期变动形成的风险。如土地流拍,都会产生土地的价格低于收购的价格或者土地被积压的不良现象。

(四)融资风险

主要是指因为融资而产生的债务严重影响土地储备管理中心的运营,甚至因为无法支付相关到期债务而被债权人申请破产。土地储备机构由于其自身的性质限制,没有太多的营运资金,营运资金大部分都是靠银行贷款来获取的。而土地需要的融资数额是比较大的,所以在土地贷款上数额比较大,土地储备机构的负债比率也比较大,长期的相对较大的负债比率会使土地储备机构承担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土地储备风险控制措施

(一)完善土地储备监管法律体系

一要对土地储备机构进行明确地定位。土地储备机构必须同时具有行政性和市场性,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定下来。土地储备机构具有行政性能更好地行使其应有的保证公共利益的权益,并且贯彻落实;具有市场是要保证其营运时保持高效率和专业性。同时,兼有行政性和市场性改变了过去由行政过度干预向行政和市场统一协调的方向转变,提高了土地储备中心的办事效率,使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界定,一方面可以保证其收购行为有法可依,有理可据,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二要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工程招投标,确定承建单位,杜绝暗箱操作和各种关系网的干扰。三要对土地储备资金进行有效监管,加强廉政监督。

(二)对土地储备加强经营管理

一是在对土地进行收购时,要明确土地储备项目的成本费和收益,可以利用现金流预测图进行相关分析,计算项目评价指标。要深入了解土地项目的产权归属及周边地理环境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二是尽可能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分析储备土地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抓住各种风险因素,做好风险识别,并找出风险的客观规律,做出合理估价。

(三)实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

由于土地储备机构本身性质的特殊,目前其融资的渠道比较单一,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也比较大。因此,要实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目前,土地储备机构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的利率较高,而且也容易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所以可以采用土地信用产品、土地证券化等形式拓展土地储备融资渠道,优化资金的结构,加强预防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结语

由于历史的影响和当前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当前的土地储备管理存在很多风险。要预防这些风险,就要完善土地储备监管法律体系、对土地储备加强经营管理和实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等,有助于土地储备理论研究领域的深化与拓展也有所创新和突破,为土地储备制度的正常运作及其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篇8

区县经济是指全市18个区县的经济,主要包括区县辖区内的非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和区县所属的国有经济。为了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市委提出了五大战略举措。这五大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扬长避短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作为五大战略举措之一的区县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区县经济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整体经济发展看,近些年,区县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市快2到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不断扩大。去年18个区县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3.5%。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县经济发展。

第二,区县经济是保证全市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我国老工业基地,老企业多,下岗职工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相当大,区县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今后,必须依靠各区县积极发展各类服务业、都市型工业、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私营经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

第三,区县经济是实施“三步走”战略的重要条件。从实施五大战略举措看,发展海河经济、海洋经济、优势产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主要阵地和空间基本都在区县。发展海河经济,对海河两岸进行综合开发改造,涉及中心城区和部分郊区;发展优势产业,扶持壮大6大支柱产业,建设12个产品制造和加工基地,必须加快工业战略东移,中心城区一大批工业企业要进行改造和搬迁,滨海三区就成为主要空间和运行载体;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其加快发展的责任更主要体现在区县。

因此,全市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区县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看到区县的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努力改进工作作风,依法行政,积极有效地支持区县经济的发展。

二、关于区县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发展区县经济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区县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完善和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郊区工业化、郊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提高区县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推进“三步走”战略的实施。

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到年底,郊区国内生产总值要超过1000亿元,比去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58元,增长10%以上;市区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快一些。到年,郊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50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增长19.2%,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740元;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比年翻一番,分别突破600亿元和60亿元。完成上述工作目标,难度很大,压力也很大。但从区县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看,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总的发展思路是,用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运作方式来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大力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壮大一批股份合作制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和物流体系建设,更好地实现农户与市场的对接,形成更加完整和牢固的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市农业产业化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应当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当前,需要重视抓好两个问题。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是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发展的重要环节。现在的问题是,我市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还主要是口头协议和买卖关系。从调查情况看,现在郊区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有57.5万户,约占总数的80%左右,其中多数是口头协议,有合同契约关系的仅有12.2万户,占21%。这就很难把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结起来,共担风险。基本构想是,一方面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调节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根据兄弟省市的成功做法,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都要采取合同契约形式,面向市场,紧密联结起来。他们之间既可以是产品买卖关系,也可以是股份投资关系,还可以是合作经营关系。农民可以出售的农产品作价入股,龙头企业可先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后期如有利润,再将大部分利润,按实售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向农民返还。会后,市农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合作企业管理办法,各区县可根据这个管理办法进行试点。有关部门要在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改造改制。我市有些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政企不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改制改造。从目前的情况看,市农垦集团的改制条件已经成熟。要抓紧进行资产评估,对所属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之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

四、关于郊区工业化

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向郊区转移的机遇,发挥郊区地域空间、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加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专业特色,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下一步,要集中力量抓好4项工作。

一是规范运作。目前,全市共有12个开发区、123个乡镇工业园,开发土地215平方公里,吸引资金600多亿元。今后发展的重点是通过规范管理上等级、上水平。我多次强调,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必须规范,就是通过建章建制,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使建设和管理以及各项服务都纳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市农委要总结各区县经验,尽快研究制定区县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区县开发区和工业园投资公司示范章程。招商引资、洽谈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项工作,都要照章办事。通过对市级工业园区进行评级,引导和推动园区建设规范运作的办法较好,要坚持搞下去。

二是突出专业特色。发展专业化生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目前,区县经济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产品分散、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如我市自行车每年生产达到2000万辆,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但生产企业有800多家,而且电动自行车少、出口少,这些都影响着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各区县的区位优势及自然条件不同,发展路子也必须各具特色,防止雷同。各区县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注意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把具有专业化特点的行业和产品做大,形成规模效益。经委和农委要协助各区县确定各自的经济特色、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对那些专业化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市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支持。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每个区县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体系和产业群。

三是适当增加规模。这几年,随着郊区工业化的发展,区县普遍感到用地不足是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在办好开发区、巩固工业园的前提下,组织一次普查,对各开发区和工业园引资和效益等情况进行考核统计,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根据需要适当扩大用地规模。对此,市农委要拿出一个具体实施意见。

四是支持进一步简政放权。为推进区县经济加快发展,提高办事效率,经市长办公会议研究,拟将国家授权我市审批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总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投资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区县政府对口部门审批,并报市计委备案。对超过市政府权限的审批事项,有关部门要协助办理。对其他的审批项目,成熟一个下放一个。具体管理办法由市政府发文执行。

五、关于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以建设环渤海地区现代化城市集群为目标,按照精心规划、政府调控、市场运作、讲求实效的要求,有步骤、分阶段地加快城镇建设。在这方面,农委提了个想法,就是沿外环线周边规划建设8个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的现代化新城区;规划建设以5个远郊区县政府所在地为主的7个人口达到20至30万人的卫星城;发展12个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的中心镇;建设300个人口达到3000人以上的中心村,形成现代化城市集群的基本框架。对上述规划,我看基本可行,要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城、镇、村的名单。

关于小城镇建设,前不久,我在西青调研时,和大家一起归纳了四句话。一是精心规划。要注重吸纳听取专家意见,根据各城镇所处区位、功能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好城镇规划。要统筹城乡道路、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向郊区的延伸。要把郊区基础设施纳入市行业管理范围,市建设、规划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二是政府调控。区县政府要综合运用土地批租、税费、户籍管理等政策手段,对城镇建设进行调控,促使城镇建设规划的实施。三是市场运作。有条件的区县要成立小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由区县财政投入部分资本金,以开发的土地转让权或收益做抵押,向银行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土地升值后,再出售给开发商;或在开发的土地上建设商品房,出售给企业和个人,银行对购买商品房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按揭贷款。金融部门要主动帮助有关方面,规划符合信贷条件的项目。四是讲求实效。借钱进行小城镇建设,要充分考虑长期和近期效益,考虑房地产开发成本和市场对房地产的购买力和还贷能力。对小城镇的房地产投资,要考核开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和盈利水平。对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安排进度,既不能保守观望,也不要盲目冒进。

六、发展临海三区经济,促进滨海新区发展

塘、汉、大三区是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多发展优势。要依托港口、开发区、保税区和大港油田,发展服务业和配套加工业。要按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思路,以海岸带和近海综合开发为重点,做好临海产业的文章。要积极推进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海洋石油化工产业园区建设,搞好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海洋产业聚集效应。当前,要抓紧海水淡化项目的研究与论证。要加快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建成一批海岸休闲度假、海上观光等重点旅游项目,特别要加紧兴建舰船游乐港,进一步完善海滨旅游度假区,吸引更多的人流。要进一步发展现代化海水养殖业,搞好海产品的深加工。同时,要大力改进塘、汉、大三区的交通条件。到年,临海三区要基本形成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海洋经济带。

七、发展市区经济,增强城市功能

市中心区担负着建设管理城市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双重任务。发展市区经济要坚持扬长避短,强“三”兴“二”,内外并举。

一是要立足市区,做大做强服务业。要抓住海河综合开发的机遇,重点发展商贸、餐饮、旅游、房地产业,形成以海河经济服务带连通各功能区、功能区支撑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要重视发展“特色经济”,充分利用我市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吸引外资对“五大道”、意式风情区等风貌区进行整体综合开发和资产置换,使其成为集商贸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具有特色和很高知名度的高档消费区。要按照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发展社区服务业,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形成服务网络,使社区服务业成为市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是要以振兴加工制造业为重点,走内外并举的发展路子。在市区,以发展都市型工业为主。要依托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聚集的优势,培育扶持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企业;要以扩大就业为导向,兴办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要积极探索走出市区,与郊区县实行联合与协作的多种有效形式,拓展发展空间。最近市内六区提出了与静海县及有关企业在郊区创办工业园区的方案,这个思路是好的,体现了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近期可考虑先开发6平方公里。新建的工业园,应当比现有的区县工业园办得更好,使工业园区成为市区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支撑。

三是要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打牢发展的基础。市区不仅要完成自身经济发展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建设管理城市、组织好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使命。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的任务不断加重,市内各区必须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这次市政府决定整修改造成片旧楼区和适当提高居委会待遇两项工作,就是从全市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来考虑的。目前,我市有1200多个旧楼小区,住有300多万居民,这些旧楼区违章建筑多,设施比较简陋,环境条件较差,群众迫切要求改造和治理。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把旧楼区整修改造一遍,总的要求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区为主,各方参与,先易后难,先建后管。今年计划完成具备条件的336个小区的整修和改造,改造资金约为1亿多元,由市、区两级和产权单位共同筹集。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方方面面,各区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周密组织;市综治办、市建委和规划、市政、房管、园林等部门要全力支持,积极配合,完成好自己分担的任务。居委会工作人员处在社区建设的第一线,任务非常繁重,工作也很辛苦。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有些居委会工作人员收入过低,各区要适当改善居委会的工作条件,提高居委会的生活待遇,进一步调动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社区全面建设。

八、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加强区县土地管理

土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市政府必须加强对土地的统一管理,特别要统筹好土地的一级市场,使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发挥更大的效益。一是完善法规。尽快颁布并实施《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办法》,抓紧修改土地管理条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使其成为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要求,适合我市发展形势和特点的城市建设用地管理的基础性法规。二是统一领导。为加强土地市场的管理,应成立市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全市各类建设用地。各区县也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按照市里的统一要求,负责对本区县各类土地有偿使用的管理。三是集中整理。为实现政府对土地供应的垄断性控制,防止土地私下交易,今后均由政府对各类开发土地实行统一收购、统一供应,确保政府获得土地增值的最大收益。四是市场运作。要严格控制土地的优惠政策,提高土地有偿使用在土地供应中的比例,扩大土地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的比例。五是加强监督管理。要根据国家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要求,上半年对我市土地市场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出整改措施。对各种违反土地管理的行为,尤其是进行私下交易的,要从严给予处罚。

九、改进对区县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

推进农业产业化、郊区工业化、郊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改善金融服务环境,增加信贷资金。今年以来,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等市分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多次到区县调研,研究改进对区县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有些措施正在积极落实。市政府也即将成立金融服务办公室,为金融机构支持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各区县要促进辖区内工商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创造融资条件,扩大贷款。同时,要通过多种办法,将更多社会资金转化成资本金。4月下旬,市政府将召开金融服务座谈会,提高我市金融服务水平。

农村信用社要增加对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同时,要落实好工商企业的农业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请农业银行深入农产品加工企业,改进贷款营销,扩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规模,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指导和服务,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希望有关金融机构进一步支持郊区工业化建设,改进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的服务,适当增加贷款。同时,市政府要抓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对贷款担保实行再担保办法。有关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支持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推进郊区城镇化建设。

十、加强领导,为区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区县经济发展,离不开全市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搞好服务,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一是要抓规划。按照新一届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的要求,发展区县经济领导小组已经成立,市政府还将采取措施,加强对市区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工作。当前,主要是抓紧完成《区县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市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研究制定支持区县经济发展的相应措施。各区县要根据市里的要求,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和具体落实措施。

二是要定政策。当前,市政府要抓紧制定支持区县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级政府都要积极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健全法规,完善政策,搭建服务经济建设的平台。要切实转变职能,对那些不该管又管不了的事情,分别情况,坚决放给区县,放给基层,放给工商企业。要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公开办事程序,完善“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多深入实际,多了解情况,找准制约区县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主动帮助解决。

篇9

寒地黑土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1基础状况

寒地黑土是黑土的子概念,地理坐标125°-127°E,44°-49°N的黑土地区。黑土总土地面积为595.6万hm2,其中黑龙江省有482.5万hm2,占全国的80%以上,分布在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林业、牧业基地。黑龙江省寒地黑土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5~5℃,无霜期3~4个月,年平均降水量300~700mm。黑龙江省农用地面积3950.2万hm2,其中耕地1187.1万hm2,占农用地的30%,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林地2440.3万hm2,占61.8%,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及完达山,森林面积、木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牧草地222.4万hm2,占5.6%,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松嫩草场是世界3大羊草地之一。黑土有机物质平均含量为30~100g•kg-1,特别有利于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生长。加之寒地的优良生态地理环境,产品具有天然、无污染、优质、营养、安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性。黑龙江依托寒地、黑土、森林、草场、湿地等优良生态优势,实行地理标志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以生态经济统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体系的发展模式。2011年粮食总产量4225万t,创历史新高,绿色食品认证个数1500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345万hm2,保持全国第1位。

2优势及问题

区位优势。黑龙江省与内蒙古、俄罗斯接壤,是中国陆路通往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交通便利,铁路、公路网发达,机场航线密集;水利资源丰富,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绥芬河5大水系。生态环境优势。现有1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4个省级生态示范区、8个省级生态农业县、6个农垦总局生态农业示范农场。现有湿地面积867万hm2,其中,天然湿地556万hm2。资源优势。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且多为高有机质的黑土;森林覆盖率43.6%,有云杉、冷杉、红松、灵芝、五味子、龙胆等2100余种野生植物资源;栖息着东北虎、丹顶鹤、黑熊、马鹿等476种野生动物。

黑龙江省虽然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还存在着整体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调整颇有难度,自然地质灾害频发,农业人口素质不高;农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滞后,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不充分;农业环境监管力量薄弱,机构缺乏、执法手段落后,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等问题。即使是引以为豪的生态资源优势,目前也面临土地生产能力退化、林木资源持续减少、牧草“三化”程度加剧、湿地生态功能减弱、水污染问题严峻等问题。究其原因,法制建设的缺位才是根本。虽然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纲要》等规范文件,初步改变了生态农业发展以政策、命令、红头文件或会议文件主导的形式,但目前仍然没有一部专门性的生态农业发展与保护的地方性立法,仍然是以《农业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综合性法律指导生态农业的建设。随着生态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法治观念不断深入,以综合性法律保障生态农业发展的弊端越加显现: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实施细则,缺乏对生态农业及黑龙江省发展特点的充分考虑和论证,忽视惩罚性及禁止性立法,轻视协调生态系统优化发展的立法。

寒地黑土生态农业法制建设的展望

1基于相关主体的生态法制农业

法律具有稳定性、程序性,可杜绝朝令夕改和曲解政策。通过严格立法从整体上加强对生态农业的引导、保护、扶持。首先要针对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和现状从基本法层面上制定《生态农业法》,同时颁行细化生态农业基本法的单行法律法规,完善既有的法律和规范性规定,明确行政管理执法主体,完善农产品品质检测机制,进行农业税费改革,实施农业水土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黑龙江省黑土寒地的地理特征和农业资源分布状况,利用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建立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制定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生态农业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有效贯彻落实国家农业政策,全面平衡农、林、牧、副、渔业发展。进一步调查黑龙江省土壤和水系现状,建立污染监测体系。全省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投入,给予政策性倾斜,加强对农业生产各环节和各领域的直接和间接支持。加强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投资农业运输系统、电力、通信网络、农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采取包括财政、税收、补贴等诸多举措来引导发展生态农业。成立强有力的综合调控部门,建立有效的信息支持和监控系统,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实现农业环境和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黑龙江省着力打造寒地黑土千社千品工程。通过深入实施寒地黑土工程,扩大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3]。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走合作与协同发展道路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客观要求。黑龙江省2010年为此专门出台《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引导和扶持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当下法律研究重点应承认合作社的法人资格,鼓励农民成立各种专业协会、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表达维权欲求。各级政府的农业、工商、财政、税务、科技、金融管理等部门,通过财政、税收、科技等扶持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其申请认证有关寒地黑土地理标志农产品,注册名优农产品商标,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协调处理法律纠纷。生态区农业企业。加大涉农企业技术改造,改进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健全内部竞争机制。加强与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合作。发挥企业的资源、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势,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共建合作,促成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北大荒米业、九三粮油等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到农业基础建设中来。现代农业要求农业劳动者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现代文化、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知识[4]。要引导农民自觉不断提升能力,培训生产技能,参与绿色农业生产。针对黑龙江每年长达半年的冬寒期,大量青壮年农民去南方打工的情况,政府应直接加大对其引导和进行补贴,鼓励利用这个时期参加培训学习或发掘本地生态优势,参与开展冬季生态农业旅游等,就地就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肩负先进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任务,在科技创新和现代新型农民的培养及对农业政策、理论、实践的研究上,在加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现在的迫切任务是为黑土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设,培育、引进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农业人才。

2基于品牌保护视角的生态法制农业

篇10

关键词:林地资源;WebGIS;信息;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9-0142-05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olopment of forest right circulation business and eliminate the phenomenon of asymmetrical information between buyers and sellers, the woodland resource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was developed based on WebGIS. It was designed with C/S and B/S double architecture, and realized the visualization of woodland resources utilizing the ASPMAP component. Its application should lead to the forest right circulation business being transparentized, and increase the investor’s confidence.

KeywordsWoodland resources; WebGIS; Information publishing; Visualization

近年来林权改革顺利实施,农村人工林的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实现了私有化,集体山林明晰到户到人,确立了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林业经营效益与林农收入直接挂钩,有效调动了林农造林营林的积极性,许多农村出现“争山造林、争苗造林”的新景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林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好林区的发展前景,资金流向了林区,使得林权流转业务快速升温。为了规范林权流转,国家林业局下达了“林改发〔2013〕39号”通知,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课题组在基层农村调查也发现,投资者在购买林地时,通常会感觉林地信息不够透明,认为交易风险较大,有可能被卖方单方面提供的信息所误导,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促进林权流转的有序化,基层政府应当较为权威的林地资源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保护投资者权益[1]。

1网络架构设计

为了帮助林权交易双方直观可视林地资源,拟开发一套林地资源信息系统。如果采用传统单数据库服务器架构,县级林业局无专职网络安全员,一旦被黑客攻击,可能导致林地资源数据库被黑客篡改[2]。因此系统设计为SQL Server 2005的主、副数据库双服务器结构,服务器的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WEB服务器组件选择 Microsoft-IIS/6.0[3]。林权信息录入和管理系统采用C/S架构,直接连接主数据库服务器,实现林权证信息登记、删除、转让等业务工作[4]。林地资源信息可视化查询系统采用B/S架构,将订阅服务器通过硬件防火墙,在互联网上开放HTTP(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 超文本传输协议)的80端口,林地资源信息,只提供只读查询的权限[5]。主数据库服务器上的SQL Server数据库设置为“服务器”,副数据库服务器上的SQL Server数据库设置为“订阅服务器”,“服务器”在工作时段每隔30 分钟向“订阅服务器”新更新的林地资源信息,同步差异数据后,副数据库将和主数据库保持一致。在此安全机制下,即使副数据库被侵入,人为篡改了林地资源信息,也不会影响主数据库上林地资源业务工作,而且篡改信息也会在30 分钟内被主副数据库同步操作所清除。此架构保证了基层政府在内网中使用C/S架构的业务软件时具有录入、修改的完整权限;而社会公众在互联网中使用B/S架构的浏览器时,仅获得信息化查询功能。其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2数据层设计

在本系统中,数据层需要管理两种数据信息:林权属性信息、地理图形信息[6]。

林权属性信息存放在被设置为订阅服务器的SQL Server数据库中,订阅服务器的林权信息每隔1 h被服务器更新[7]。订阅服务器即使因为B/S架构访问量极大,或是受到黑客冲击,都不影响服务器的正常工作,因此来自于互联网的任何攻击都不影响C/S架构业务流程的开展,只要订阅服务器恢复正常,其被破坏的数据就会被丢弃,自动被服务器刷新为最新的业务数据。

本系统WebGIS的功能需求简单,因此地理信息数据应用shapefile格式的GIS文件进行管理即可[8]。shapefile格式GIS文件由ESRI开发,一个shape文件包括一个主文件(后缀名为.shp)、一个索引文件(后缀名为.shx)和一个dBASE表(后缀名为.dbf)。shape文件自带的dBASE表仅存放少量地图展示所必需的地理信息属性数据,本系统需要的额外的林权属性数据将存放在林权信息数据库中[9]。

3逻辑层设计

逻辑层的核心为IIS架构、WebGIS架构。

3.1IIS架构设计

在IIS架构中可以创建Web网站、Web 应用程序和虚拟目录三种Web服务[10]。三者关系如图2所示[11]。一个“网站(Web Site)”包含一个或多个“Web 应用程序(Web Application)”,一个“Web 应用程序”包含一个或多个“虚拟目录(Virtual Directory)”,而“虚拟目录”则映射到Web服务器或远程计算机上的“物理目录(Physical Directory)”。

客户端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问答通讯实现HTTP请求处理,如图3所示。首先,浏览器尝试连接Web服务器的80端口,如果Web服务器可以响应此连接请求,就在浏览器与Web服务器间建立了一个通讯链路,在此“通道”上浏览器与Web服务器可以相互发送与接收信息[12]。因此在应用层上无需软件开发,用户只需使用系统自带的网页浏览器即可[13]。

3.2WebGIS架构设计

WebGIS服务由ASPMAP组件提供,其工作原理见图4。当浏览器客户端发出WebGIS查询请求,工作者进程(work process)解析HTTP请求,控制应用程序调用ASPMAP组件的GIS服务,在页面上显示用户所需的GIS画面。ASPMAP组件根据功能的需要调用不同的内部模块,并读取外部地图数据。

4WebGIS的开发

ASPMAP是一种支持互联网平台的空间数据WebGIS组件,具有GIS地理信息展示功能和一定的地理信息分析能力。ASPMAP组件可以直接使用ArcGIS的shapefile格式的矢量文件,并能把矢量的地理信息地图转换为临时的栅格图,这样客户端就无需安装其它WebGIS的客户端,用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即可直接浏览WebGIS。

WebGIS部分应用Microsoft Visual 2010的和ASPMAP组件开发WebGIS网站。以村为单位,进行林地资源的显示和管理。地图图层设置有村林相小班图、村等高线图、村林界图三个主要图层,和道路、水系、建筑物等辅助图层。首先创建一个ASPMAP对象,应用addlayer方法,将三个主要图层及辅助图层逐个装入。WebGIS工作框图见图5。

WebGIS实现图层加载和显示的核心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Page_Load(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MyBase.Load

5系统的应用效果验证

本系统在福建省三明市投入了使用,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可以查询林权宗地的座落及林地详细的资源情况,减少了投资交易的风险。

为林地列表浏览界面图,选择搜索林权证号或宗地编号的方式来查询林地信息,也可以通过树形结构来选择林地,分为县、镇、村三级操作。选中关心的林地后,点鼠标右键可选择继续查询该林地的“二类资源数据”或“林权宗地数据”。

选择“林权宗地数据”后出现WebGIS窗体,如图7所示。选中一本林权证的一个宗地后,点击“权属图”按钮,打开WebGIS页面。被鼠标选中的林权宗地用蓝色表示,鼠标右键可查看林地资源的属性信息。WebGIS地图操作功能包括:(1)放大功能,用户选择放大功能后,用鼠标在地图上拉一个框,系统对框示区域进行放大。(2)缩小功能,实现对地图版面的缩小,以方便用户查看。(3)全图功能,以村为单位展示全村地形图,并以蓝色突出标识所选宗地。(4)中点功能,点该按钮后,再用鼠标点地图上的某点,该点成为所示地图的中心。(5)细节功能,显示当前宗地的面积、资源等详情,林权详情信息界面见图8。

实践表明,林地资源可视化系统提升了当地林权制度改革信息化应用水平,也进一步提升了林地资源管理的整体现代化水平[14]。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数据仓库、网络安全、地理信息等技术的日趋成熟,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趋向于采用网络化、构件化、智能化和面向对象的系统实现技术[15]。而本系统的实施,为福建省林地资源管理的智能化提供了宝贵经验,符合智慧林业的发展趋势。

6结论

本课题组基于WebGIS技术开发了林地资源信息平台,采用C/S、B/S双架构的设计,以B/S架构地理图形信息为主;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的开发语言,应用ASPMAP组件实现了林地资源的可视化。该软件在福建省将乐县林业局投入了使用。应用表明,该软件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使林权流转过程更加透明,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最终促进林权流转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小康,李景文.基于物联网与WebGIS的智能公交系统[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69-70,74.

[2]林宇洪.木材供应链追溯RFIC卡的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5):175-179.

[3]廖家沛.基于WebGIS 的村镇土地管理系统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3):384-384.

[4]林宇洪,胡连珍,蒋新华,等.基于二维码的农超对接供应链追溯系统的设计[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27(6):83-87.

[5]魏海林,黄璜.应用遥感影像与 WebGIS 建立林场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5(4):832-835.

[6]林宇洪,沈嵘枫,邱荣祖.南方林区林产品运输监管系统的研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5):130-135.

[7]黎小清,丁华平,杨春霞,等.基于 WebGIS 的东风农场橡胶树施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热带农业科技,2014(4):1-5.

[8]林宇洪,林玉英,胡喜生,等.后林改时期的林权WebGIS管理系统的设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7):146-150.

[9]马丽.森林资源信息共享的WebGIS研究[J].山西林业,2014(6):28-30.

[10]林宇洪,林森,景锐,等.木材运输IC卡读写器的开发[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9(4):435-438.

[11]Frshle H K, Gonzales-Barron U,McDonnell K,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potential use of e-tracking and tracing of poultry using linear and 2D barcodes[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9,66(2):126-132.

[12]Zheng L F,Zhou X N,Wu Z L.A quantitative study on environmental costs of forest cutting operation [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gging and Industrial Ecology.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Press,2009:123-128.

[13]Anders B,Martin E,Janne H,et al.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the forestry supply chain using RFID[J].Computers in Industry,2011,62(8):83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