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工程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工程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工程管理

篇1

【关键词】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管理对策

前言:土地整理项目作为一项能够设计到各个方面的系统性工程,为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是实现农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立足点。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对此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就土地整理与建后工程管理,谈谈自身一些看法,以求取得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我国土地管理的问题及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愈来愈尖锐。目前我国每年的建设用地在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在逐步下降,而中国的人口却以每年近 1000 到 12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 43%。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的占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为实现有限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一般有两种方式:

1、开垦宜农荒地,直接增加土地面积;

2、开展土地整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用地结构而腾出土地。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十分粗放,浪费严重,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土地整理作为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土地供求矛盾、协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第二,城市土地整理手段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但由于一方面,城市土地整理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理论认识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致使在实际中城市土地整理的风险不断发生,既影响了城市土地整理收益的实现,也阻碍了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

因此,为保证我国的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顺利发展,防范风险的发生,迫切需要对城市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探寻城市土地整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影响预期收益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的种类、特性、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损失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构建恰当的风险分析模型来评估城市土地整理风险,并针对分析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为城市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将显得十分重要。

二、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阶段,土地整理项目对项目前可行性研究、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问题和项目后效益评价问题研究较多,而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与实施方面却缺乏重视,从而使建后工程管理环节普遍薄弱, 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的发挥。

1、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主体基本上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项目承担单位委托的当地政府。工程后期管护落实情况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求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制定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方案,并提交有关协议以及相关设备移交证明等材料,但项目验收后各种后期管护的方案、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

2、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验收时制定的各种方案、措施没有很好的落实,造成部分工程被破坏、设施丢失、工程闲置。由于工程后期管护的问题,导致工程设施丢失、损毁,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 失去了土地整理应

有的意义。

3、我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基本由国家、政府专业部门负责管护与运行。这种产权类型单一、权能模糊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除新增耕地外的工程设施出现所有者缺位、经营权模糊、工程有人建无人管、年久失修、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支撑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如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建后管护经费缺乏、工程后期管护的制度没有有效建立等问题,而后期管护资金的筹集与落实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按照现行的管理程序,一般移交给当地政府进行后期管护。由于后期管护是个长期的过程,资金的筹集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土地整理的后期管护资金。建议:建立土地整理后评价制度,能检查土地整理投资的宏观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度, 不断调整土地整理决策和政策机制, 提高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通过后评价不仅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工程实施管理水平,更能促进对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三、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新模式

1、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才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投资土地整理事业,即使是公益投资,名义上也享有投资后的收益权,这部分收益应该还之于民,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最合理的方式由街道或村一级的单位代为实现这部分的收益权,并规定其投向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护费用。由土地管理部门协助监督这部分收益的收取、管理与使用。

2、提供制度激励,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工程管理,吸引私人、私人联合体和民间团体加入到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去,并有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这些人或团体的权益。具体可采取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来进行。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项目的工程设施移交给项目的管护主体,并签订移交协议,制定养护标准,由管护主体将工程设施管护落实到个人,同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交管护方案、管护预算及管护协议等材料。

3、具体使用管理模式,可以采取承包与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工程设施有偿使用制度。这样不仅解决了工程设施的管护,又保证了工程管护的资金问题,从而保证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使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土地整理和后续管理工作不仅提升了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还关系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利益保障和长治久安的问题,国家和相关部门只有加强土地整理和建后工程管理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让土地整理工作得到行之有效的发挥。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共勉之。

参考文献:

[1]张正峰,赵伟. 土地整理的资源与经济效益评估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 ( 3) : 295-299.

篇2

关键词:房地产工程 管理 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也变得越来越多。同时,大量的案例也表明,科学的房地产工程管理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效益,保证房地产施工的质量,并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而房地产工程管理不力则会造成房地产工程项目投资规模的增加,并且无法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操作违规等情况,不仅对房地产投资方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也不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

1、影响房地产企业工程质量的原因

房地产行业可谓是助长我国GDP指数的最大的力量。所以在我国各地都在进行相关基础建设项目的施工建设。飞速增长的项目数量让现有的工程监理人员完全忙不过来,这就造成了很多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为了可以拿到更多的项目,就采用在每个项目上同时上报同一批名单。倘若这些项目真的中标,那么就很可能出现很多项目上只是写上监理人员的名字,但是监理人员完全不在工地上进行质量监督工作。

首先,不同的监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工程质量的控制难度更大。例如在工程设计方面,部分设计人员设计草率,设计图纸太过粗糙,细节详图或者剖面图不够详细,并且建筑外形与内部结构之间互相矛盾,尺寸也混乱不清,很多细节方面处理错误,并且作为技术人员,并没有及时去工地查找问题并及时解决,而且施工质量和图纸质量的把关失效,因为掩盖了很多问题,所以工程就存在了质量隐患。

其次,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建筑队伍方面,部分建筑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相关的技术水准落后,无法深入了解设计图纸的内容,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很多房地产企业再进行日常经营的时候,过度注重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却忽略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管理,只看重短期利益,却没有注意到长期投资所能带来的利益回报。

最后,房地产的工程建设因为太过复杂,所以无法形成类似商品或者工业制品的产品生产和控制相关的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流水线,此外由于不同人的经验和感官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对于质量检测的控制也不尽相同,没有一个恒定的质量标准。房地产的工程项目建设完工之后,无法通过常用的对产品进行拆卸来检验内部构造质量是否存在问题的方式来进行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的检测,所以房地产项目的部分检测环节很可能做得不够到位。

2、提高房地产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2.1强化房地产工程管理意识

提高房地产工程管理效率的根本措施,就是提高工程的管理意识。房地产工程企业要想在建筑行业市场中站稳脚步,就必须正确认识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提高企业职工的施工管理意识,推动企业的自身发展;开展职工强化培训工作,通过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从而提高企业人员的管理意识以及管理工作的重视。房地产工程企业还应大力宣传工程管理工作,提高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为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

2.2不断深化对房地产合同及档案的管理

合同及档案在房地产工程建设中占据着非常大的作用,它是工程项目进展状况的具体表现,也是房地产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对于房地产建设企业来说,做好档案以及合同的管理,需要对合同进行细致的分类并且进行核算和统计,对于每一个合同都要保管妥当,明确每一笔账目,以免后来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对于合同档案的管理需要有责任心和细致的人来进行,适当的可以对房地产工程的进度做登记,可以为以后的工序提供必要的凭证,房地产公司对于这些材料都应定期检查,进行核查,保证记录的真实完整性。

2.3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加强项目质量管理

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通过加强项目质量管理来保证工程项目管理质量,诸如人员、材料、机械、施工方法、环境等对建筑房地产工程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质量管理包含了较多的内容,需要对多个学科,对项内容进行学习,如学习工程的新材料和新工艺等。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也要求企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技术能力和道德素质等综合能力。从而进一步实现对项目质量的控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使项目的管理更加成功。

2.4成本预测

根据市场物价信息,以及同类建设所反映的成本情况,选择成本低,效益好的最佳方案。而作为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所追求的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价值。价值工程中有两个办法解决,一是成本不变而价值增大,例如,在一栋房屋的开发上,假设原计划全为住宅,然而通过市场分析,该处具有商业潜力,那么适当地减少一些住宅而变成一部分门店,这就增大了它的价值,又如在土地的使用上,原计划该地建成多层,容积率为1.5,而通过市场调查,该区域高层或小高层写字楼是个卖点,那么适当修建高层将容积率提高到2.0,那么相对该土地而言,它的成本未变而价值增大了;另一方面是成本降低,价值不变,例如,一栋多层房屋,原计划为长螺杆桩基,通过地质分析与荷载计算以后,改为天然浅基能够满足要求,及时调整为天然条基,该栋房屋价值不变,然而成本减少利润自然就增大。成本的预测发生在项目的决策阶段,它要求我们对一个项目进行仔细的市场调查,周密地分析而做出正确定位,一旦确定,要针对本地区同类型房屋进行调查,以便论证,找出其中一些影响成本以及利润的因素,制定应对方案,克服盲目性。

2.5构建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

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之间相互约束、相互影响。要想加强管理力度,就必须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相统一,以质量推动安全、以安全保证质量。为了确保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构建出具有可操作性、系统性较强的保障体系,有效控制质量以及安全。在工程质量以及安全能够完全确保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质量以及安全。最后,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以有利于提高建筑质量,确保施工的顺利开展。

3、结束语

房地产企业作为一个专业多、工种多的行业,只有借助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才能保证整个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才能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当前,房地产企业正在逐渐由资金密集的行业转型为资金密集和人才密集的行业,所以,相对于之前,现在的房地产企业的项目管理所包含的范围更加的广阔,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在保证了资金和成本控制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提高管理团队的素质,以此保证房地产工程的质量控制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音姝.工程管理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22).

篇3

【关键词】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管理对策;灌浆加固

引言

地基处理是土建工程施工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整个工程质量的提高和工程运用有重要影响。为提高地基施工质量,必须根据施工需要选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另外软土地基是土建工程施工的常见类型,影响土建工程质量提高和正常使用。因而施工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对软土地基加固,确保土建工程施工质量。

1.土建工程软土地基沉降的原因

软土地基如果没有处理到位,容易出现沉降现象。总的来看,引起软土地基沉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1地质原因。主要表现为地下水丰富,软土地质地层分布等原因。由于土建工程的规模较大,不同部位软土地基出现沉降现象不尽相同,会发生不均匀沉降情况。对土建工程的负面影响大,必须采取加固措施,预防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现象。

1.2结构原因。随着施工推进,土建工程自重会增加,在自重作用下土建工程会出现下沉现象。同时为保证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对不同地基施工部位往往采用不同施工技术,一般对地质条件好的地方,为节省施工时间,运用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而对地质条件差,或者是软土地质施工时一般运用静力桩、振动桩进行施工。由于施工技术不同,土建工程不同部位出现不均匀沉降,不仅影响整个土建施工质量,还对后续工程施工带来不利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降低土建工程质量,影响土建工程施工安全。为预防这种现象发生,对出现的病害进行有效处理,施工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软件地基处理技术,提高土建工程软土地基施工效果。

2.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管理的作用

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如果地基不坚实,必然影响土建工程稳定性。而基础指的是将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下部结构。地基承担的是整个结构的荷载,因此必须具有足够强度,防止出现破坏和失稳现象。所以为确保土建个的稳定性,必须控制沉降,使沉降不超过地基变形允许值。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埋深不大,按照普通施工程序就能修建的基础类型。也就是尽量利用天然地基,如果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的话,需采取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在处理后的地基上修建土建工程基础,以满足施工需要,为接下来土建工程建设做好准备。

3.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管理对策

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施工中,有很多不同的技术类型。而桩基础施工技术是比较常见的技术,在土建施工中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具体施工中,桩基础将结构上部较大荷载传送到较深坚硬土层上,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地基形变。实际工程运用中,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施工方便,沉降量小等多方面优势和特点,土建软土地基处理施工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施工中比较常见的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3.1静力压桩技术管理对策。与传统打桩施工技术相比而言,静力压桩有自身显著特点,它改变传统打桩施工技术噪声大,污染严重的情况。该技术不仅噪声小,环境污染小,而且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高,主要适用于软弱土层地基施工中。通过利用静压力,将预制桩逐节压入土建工程地基中。静力压桩除具有污染小,环境破坏小等特点外,还能节约钢筋使用量,减少混凝土使用量,节约工程成本,收到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所以在土建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需根据具体需要采用静力压桩施工技术,以取得更好的效益。

3.2振动沉桩技术管理对策。该技术利用固定在桩顶部振动器所产生的激振力,通过桩身使周围颗粒受迫发生振动,从而大大减小桩表面与土层间的摩擦力,在自重和振动力共同作用下,桩体下沉入土层中,从而实现稳定土建工程地基基础的目的。该技术施工中需要的设备较简单,不需其他辅助设备。并且体积小,适应性好,操作简单方便,工程质量好,施工效率高,在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有广阔的适用范围。

3.3灌浆加固技术管理对策。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采取适当措施对软土地基土壤进行改良,从而实现加固地基基础的目的。具体施工步骤如下:利用钻机将钻孔钻入设定的软土基础层,然后利用高压灌浆设备,将配制好的水泥化学浆液从钻孔灌入软土基础地层,从而让土层和浆液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进而胶结,在劈裂、挤压、凝结等综合作用下实现改善土体性能和结构的目的。从而确保整个土建工程地基稳定性,能实现对整个土建工程的有效支撑。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该技术前要确定软土特点和类型,合理选用灌浆用的化学浆液,实现对土建工程的有效加固,改善土体结构,稳定土建工程的地基。

3.4静力压桩加固技术管理对策。该技术工作原理如下:将土建工程承重柱重力作为反力,通过自重装置将静力压桩预制桩分节压入土中,进而改变土壤颗粒组成,结构,间隙,从而实现对土建软土地基加固。使用该技术进行加固时,对上下节静力桩连接处应该焊接牢固,保证静力压桩连续和稳定。施工中需要控制好压桩的液压和压力,同时加强施工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进行。压力达到设计荷载时要终桩,终桩后将压入桩和桩头钢筋与原基础钢筋焊接,同时浇筑混凝土承台,使其与基础联为一个整体。通过采用上述加固方式,能有效将上部结构荷载通过桩直接传递到坚硬土层当中,从而实现加固土建工程基础的目的。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得知,这些不同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各有自身特点,在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应视具体情况选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满足地基基础加固要求,确保土建工程施工质量。

4.结束语

土建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采用相应的施工技术和管理对策,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施工中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软土地基处理技术,遵循工艺流程,加强施工管理,提高软土地基处理效果。另外还要注重提高施工人员素质,重视经验总结,加强施工检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预防和处理,保证土建工程软土处理效果提升。

参考文献

篇4

传统城市土地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构筑在经济—技术体系基础上的官僚制度为依托,这个制度的核心原则是功能理性,调节方式是效益,即以最少的成本换回最大的收益。在这个制度的指引下,城市土地规划是按照产出效益原则建立起来的,权威的指令通过等级秩序以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到实践规划层面,社会公众参与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方式在城市化初期能够以迅速有效的指令“绘制”出城市土地利用的蓝图,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和土地利用力度的加大,这种传统的土地规划方式已难以适应高度复杂的城市建设。特别是在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规划已经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变迁速度,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公众参与,土地规划成为有关部门闭门造车的产物,由于土地规划缺乏透明度,往往成为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事实上,城市化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城市面积扩张的过程,是土地向非农业大规模转移的过程,也是一个财富产生、转移、流动和分配的过程。由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态势的飞速前进,由土地产生的巨额财富是史无前例的。而这种财富的产生和分配过程是否合理、公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的科学、合理规划。正是土地规划涉及庞大的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涉及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土地规划的科学、合理、公平离不开公众的高度参与,只有让土地规划更多地透进阳光,才可能堵住滋生暴利和腐败的黑洞。在西方,人们认为城市土地规划反映的是公共、私人及各个团体的利益,通过相互协调对话的产物,公众参与应成为城市土地规划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组成部分。早在1947年,英国《城乡规划法案》就规定允许公众对城市土地规划发表意见和看法。

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公众参与在西方社会中成为城市土地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68年英国《城乡规划法案》的修订中,为了适应新时期的特点,英国制定了与传统的公众参与不同的方法、途径和形式,这就是著名的“斯凯夫顿报告”(theSkeffingtonReport),它被认为是公众参与城市土地规划发展的里程碑。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始了对公众参与理论的探讨和研究。PaulDavidoff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倡导规划”(AdvocacyPlanning),他认为城市土地规划应由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规划人员共同商讨,决定对策,以求得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利益的协调分配。SherryArnstein则从实践角度提出了公众参与城市土地规划程度的阶段模型理论和“市民参与阶梯”理论,为衡量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成功与否提供了基准。上世纪90年代,Sager和Innes提出的“联络性规划”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侧重研究土地规划者如何使公众积极参与到城市土地规划当中的问题[1]。与此不同的是,城市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在我国长期被忽视,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摸索公众参与城市土地规划的道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存在许多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1)在土地规划的编制阶段和审批阶段有一定程度的公众参与,但主要局限于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精英”层次的参与,并没有完全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2)由于政府部门片面把土地规划当作是向上级交代、负责的体现,在相关的制度设计中对公众参与缺乏重视,使得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3)公众参与土地规划还处在形式化的阶段,尚未向实质性迈进。虽然部分城市已经把土地规划的总体目标、期限、范围、地块用途、批准机关和批准日期公示于众,但是多数地方并没有机制保证公众意见的反馈,而且规划公告内容缺乏直观性和形象性,限制了公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城市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分析

城市土地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自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成为西方社会中城市土地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此后城市土地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事实上,公众参与的兴起是在特定的社会思潮背景下产生的:首先,自由主义和民权运动的兴起塑造了公众参与的基本模式,润泽了公众的公共精神和参与意识,社会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得部分市民要求参与到宏观的城市规划中来;其次是城市土地规划界内部针对现代城市建设所出现的“理性扩张”弊病进行自觉的反省,促使城市土地规划工作者从高高的象牙塔走向社区和民众。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演进,城市土地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被认为是市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城市土地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让广大的城市市民尤其是受到土地规划内容影响的市民参加规划的编制和讨论,规划部门必须听取各种意见并且要将这些意见尽可能地反映在规划决策之中,成为规划行动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科学理论的完善和公众参与的不断推进,出现了许多新的与公众参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深化了公众参与城市土地规划的理论和手段,而且通过与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紧密结合推进了公众参与的不断发展。

2.1多元主义与城市土地规划

多元主义的思想是战后西方政治学界的一个重要论题,Davidoff和Reiner于1962年发表的《规划的选择理论》(AChoiceTheoryofPlanning)就是从多元主义的视角来建构城市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他们认为,规划的整个过程都充满着选择,而任何的选择都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的,土地规划者不应以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判断来代位社会的选择,因为这是土地规划者的个人价值观,而不是社会大众的判断。土地规划者并不能担当这样的职责,而且这样做也不具有合法性。因此,规划的终极目标应当是扩展选择和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相反。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倡导性规划”(AdvocacyPlanning),就是希望城市土地规划能够将城市社会各方面的要求、价值判断和愿望结合在一起,在不同群体之间进行充分的协商,为今后各自的活动进行预先协调,最后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形成规范他们今后活动的“契约”。

2.2社会资本理论与城市土地规划

“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并运用于社会学研究之中,他用社会资本来指代那些个人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在科尔曼、帕特南等人的努力下,社会资本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思想资源。近年来的社会资本研究表明,社会公众参与对于民主进程的推进和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理论界普遍认为,“以社会参与和自发联属组织为代表的社会资本是市民社会的‘粘合剂’和‘基石’,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社会参与行为和自愿组织活动更为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与公共事务、交流信息和思想,而且可以在自发形成的组织活动中自然地体验到民主的程序和实质,这些都为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尽管社会资本理论偏重于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但城市社会学和城市土地规划的关系却源远流长。众所周知,现代城市土地规划的来源之一就是英国社会学家对伦敦贫民区的研究,而美国学术界多把城市研究和城市土地规划放在一起。特别地,作为形成社会资本的重要“基地”——社区,在城市土地规划中的意义更是重大。社区组织实力越大,公众参与的成效就越显著,而社区组织的实力关键取决于社会资本是否充沛。

2.3治理理论与城市土地规划

治理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兴起,现已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社会权力的中心;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后者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模糊了公私机构之间的界限和责任,不再坚持国家职能的专属性和排他性,从而强调了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从治理理论的视角看,城市土地规划主要是一种实施计划管理和空间开发的公共行动,这种公共行动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自上而下命令式、强制控制的等级制管理方式。城市土地规划无论是在编制,还是具体实施过程中引入专家咨询、相关利益团体、个人间的对话协商,实现各利益集团的协调,这些在当代城市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等建设活动中已有大量的实例[3]。从城市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中,我们可以窥见治理理论的影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城市土地“治理”思潮的涌动是公众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热情高涨的结果,也是土地规划从理性决策演绎到社会公共选择的现实反照。

3城市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实践分析

城市土地规划应该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动态型的规划。早期,在功能理性的指引下,许多城市比较强调土地规划中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公众对于土地规划公平、公正目标达成的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城市建设主体多元化和利益群体的复杂化要求城市土地规划也必须走向民主化,而市场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也需要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意见来化解。只有让公众了解规划的性质、内容和职能,并参与到规划编制和实施监督过程中,才可以制定出更切合实际并易为大众所接受的规划,并且有利于各利益主体间的平衡和协调。同时,西方当代公共管理理论也揭示出,公众参与是城市土地规划有效运转的重要因素,城市土地规划理所应当成为公众参与到关系切身利益的城市建设中来的重要平台。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加强城市土地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着手:

3.1加强城市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安排。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4]。只有从宏观上进行制度安排,才能够保障城市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有效、持续地进行下去。特别是,城市土地规划中的公共建设项目(如歌剧院、体育中心、图书馆、美术馆、大型雕塑、广场、公园等),其目的是服务公众,美化城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理应容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近几年,全国许多引人注目的城市公共建设项目,常常进行全国或国际招标,有些项目也向公众展示以征询群众意见,这无疑是一个进步。问题在于,这种大范围向公众征询对某个公共建设方案意见的做法,并不是现有制度明确规范、约束的结果,大多数纯属个案形式,一个方案到底需不需要公众参与,往往是领导个人意志的结果。因此,从制度安排上保障公众参与公共建设项目方案决策的权利,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应当从实体权利上保障公众获取土地规划的信息和监督、评价土地规划的内容,还要从程序权利上建立公开批示、公开听证、群众举报、舆论参与制度。

篇5

 

一、准确理解隐蔽工程的涵义,增强防范意识

 

隐蔽工程是施工后的质量不能通过其后产品检验和实验测定、无法测量或只能用破坏性测量的特殊过程和部位。在检查验收时一定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执行,不能等到既成事实,才“秋后算账”。高安镇东兴村的土地整理隐蔽工程主要涉及土地平整、坡改梯、格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等工程中工序、表土回填、挖填土方;灌溉与排水工程中整治与维修山坪塘、新建蓄水池、引排灌溉渠、排洪沟、挖基坑、做基础、挖填土方等;田间道路工程新建与整治田间道中页岩换填、块石铺砌厚度与长度、泥结石厚度与长度、压路机碾压次数和涵洞条石安砌等。如果这些隐蔽工程质量不过关,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地方的农业经济。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严格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特别是隐蔽性工程项目的管理,增强防范意识。

 

二、认清隐蔽工程类型,把握质量控制要点

 

土地整治工程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土地平整工程,二是农田水利工程,三是道路交通工程。它们涉及国土、农业、水利、建筑、交通等方面工程内容,根据工程类别、特点把握好各类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一)基坑基槽的质量控制要点

 

基坑、基槽工程包括挖土、挡土、围护、防水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施工失败。质量控制时,一要注重桩体质量,确定水泥浆掺加量合理,避免桩头出现搅而无浆的情况。二要注重桩的搭接长度和密实度,杜绝空洞、蜂窝及桩头开叉的现象。三不得随意在基坑支护结构上开口,否则会影响支护结构的安全,也破坏了止水帷幕,导致地下水的渗入。

 

(二)路基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路基应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确保排水通畅,上、下边坡稳定美观。因此土地整理工程中道路工程路基质量控制要注重临时排水沟的设置,在确保排水功能的同时,还应讲求外观的整齐划一、美观;注重路基表面排水,随时排除路基表面的雨水,确保路基表面平整;软基处理上,真空预压、滤管安装、密封沟的处理及正常抽真空都要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控制填料含水量的,让其接近最佳含水量;五要注重控制分层厚度,目的是控制压实度。

 

(三)钢筋等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加工制作钢筋时,要复核钢筋加工表与设计图,检查料表是否有错漏,严格遵守现行钢筋砼设计规范的各种规定,并不得以等面积的高强度钢筋代换低强度的钢筋。

 

(四)承重结构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填充墙砌筑时应错缝搭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搭砌长度不应小于砌块长度的1/3;砌体灰缝应横平竖直,灰缝饱满,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低于80%;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采用水泥砂浆、混合砂浆时,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不应超过150mm。填充墙与承重主体结构间的空(缝)隙部位施工,应在填充墙砌筑14d后进行。拉结钢筋应埋置于砌体灰缝内,伸入墙内长度,进行实体检测。

 

(五)防水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在覆盖屋面保护层、地下室基槽回填土、外墙板勾缝以前,对油毡或其他防水材料的质量、层数、作法或空腔防水构造等进行的检查。

 

三、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检查验收。

 

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工程的立项、规划、设计和生产过程的全面跟踪管理。只有做好土地整理工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检验合格。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和五种手段。

 

(一)隐蔽工程质量管理的四个阶段

 

简称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查和措施。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各级质量管理间的PDCA循环互相制衡,互为补充。二是每个PDCA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质量管理经过一次循环,质量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三是在PDCA循环中,计划是一个循环的关键。

 

(二)隐蔽工程质量管理的八个步骤

 

为了保证PDCA循环能有效地运转,有必要具体化循环工作,一般细分为以下八个步骤。一是纵观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二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四是制定措施,并预计改进的效果。五是实施质量目标措施或计划。六是调查采取改进措施以后的效果。七是总结经验,把成败原因系统化、细节化,使之形成标准或制度,纳入到有关质量管理的规定中去。八是总结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到下一个循环。以上八个步骤可以概括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

 

事前质量控制,最好能邀请农业、交通、水利、地质等相关专业人员一起进行图纸会审,及早发现各相关领域内不合理的设计,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同时在选择施工单位时,要充分考察单位实力,选择值得信任的施工单位。并要求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质量计划,找准各个重要施工质量控制点特别是隐蔽工程重要控制点,为保障工程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中控制要求严格检查、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因此,事中控制的时间长,工种多,干扰多,难度大,是施工阶段的主体。

 

1、土地平整项目:重点应注意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挖方和填方的边坡坡度及加固、平面的中线位置、填方的基底处理和分层压实程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要求。

 

2、坡改梯项目:应重点把握地埂高度、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山坪塘项目:重点检查防渗、防漏、防垮塌工艺是否到位;放水口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出水口的高度是否与放水渠道高度匹配。

 

4、灌溉与排水工程项目:应加强地基与基础及渠身主体的质量控制,重点看沟槽开挖尺寸、地基承载力、地基处理、垫层材质、混凝土的配合比、池壁池底现浇、伸缩缝的留置和填缝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5、道路工程项目:应控制好土方路基、石方路基、路基填料和厚度、路面宽度、纵断高程、横坡边坡是否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各车道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接缝、断缝施工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要结合农耕机具特性等相关事宜,使工程在交付使用后能真正充分发挥便民高效之作用。

 

事后质量控制指分析比较当期施工结果与计划目标,提出控制措施,在下一轮施工活动中实施控制的方式。它是利用反馈信息实施控制,控制的重点是今后的生产活动。其控制思想是总结过去的经验与教训,把今后的事情做得更好。

 

(三)隐蔽工程质量管理的五种手段

 

以上三个阶段、八个步骤中,需要整合大量的数据资料,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因此,要保证施工质量监督控制手段到位,一般采用旁站监督、测量、试验、指令文件、规定的质量监控程序五种手段。旁站监督是指在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施工过程中,由监理人员在现场进行的监督活动,实行旁站式工程质量监督施工,并验收合格后经相关责任人签字认可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工程测量包括在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是直接为一系列工程工序服务的。试验是对钢、钢筋混凝土、砖、石、木、冷弯型钢等结构的材料性质,基本构件和结构整体工作性能等,取得放心的工程测量数据。指令文件可按监理通用函件、监理通知、工作指令等形式纠正工程中的质量问题。

篇6

关键词:土建工程;项目管理;可行性管理;造价管理

1.当前土建工程的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招标投标制作为我国基本建设领域的三大改革制度,对规范建设市场、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建筑业的项目管理制度体制中仍存在不少弊端。

一是投资管理体制不善。现阶段,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投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但建筑市场上最大的买方仍然是政府,各级政府在项目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项目法人的领导班子大多由各级行政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投资体制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极强的计划性。

二是对项目法人的约束不够。非经营性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除了项目建设资金外,无其他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没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并且,项目法人不具备资金的自我积累能力和向外部融资的能力,没有独立的投资决策权。项目建成后如没有工程的所有权、收益权,项目法人通过正常渠道在项目建设成本中列支的管理费用和开办费用不能反映其为管理项目所必须的开支。权、责、利失衡,使得项目法人只管花钱不管还钱,投资决策失误后,无法追究赔偿责任。

三是相关单位总体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现有的设计单位多为综合性设计单位,包含着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工种。由于组织过于庞大,使得这些设计单位不适应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体制。监理单位人员素质不高,对监理的性质、任务、机制认识不够,监理不力,局限于对施工质量的临控。令人遗憾的是国内众多工程项目,如小浪底水电站、大亚湾水电站、深圳地王大厦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许多大型项目的项目管理,被国外的项目管理公司或项目咨询公司所包揽。

2.加强土建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

一是强化观念创新。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白热化,企业必须适时调整战略,更新观念,加大管理力度。特别是各级领导必须牢固树立坚持做大做强主业的思想不动摇的经营战略理念,高度重视经营开发工作,要把经营开发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第一要务,要在企业范围内形成全员经营、全方位经营的浓厚氛围。各级组织要在加大经营开发力度和优化配置经营管理班子和经营队伍的同时大力加强经营网点、区域阵地建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目标和措施,努力构筑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的“大经营”网络格局。在经营管理方面要做到“五要”:一要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市场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适应本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二要把经营开发工作和资本运营、多元经营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主业精、多元经营为第二支柱产业的发展态势。三要重视发挥技术创新和人才效应在经营开发中的作用。要通过重点工程建设,通过高、精、尖、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科技拔尖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显示出企业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技术装备上要从经营战略上来考虑,超前谋划争取尽量进入新的施工领域。

二是加强激励机制建设。激励调控机制,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保证。发展才是硬道理,追求最佳综合效益是企业的根本宗旨。为此,工程建设企业要保证项目生产经营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强有效的激励调控机制。(1)分配激励。分配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手段。应突出强调内部承包合同的严肃性,应该做到:政策明确、考核到位、帐目清楚、兑现及时。避免将内部承包合同当儿戏,或久拖不决,或敷衍了事,影响项目班子的积极性。(2)思想激励。即要加强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施工的每一项工程,不但是对自己、对企业、对业主负责,更重要的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用这样的责任感激励他们干优良工程、干名牌工程、干人民满意的工程。(3)评价激励。即每一项工程完成交付后,企业都应该进行认真总结,找出成绩和不足、经验和教训,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但是对该项目管理人员的激励,也是对其它项目管理人员的激励,以此来形成企业内部互相学习,比学赶帮的竞赛氛围。还可以开展“优秀项目经理部”和“优秀项目经理”考评活动,进行荣誉激励。

三是强化项目质量与造价管理。质量与造价是工程建设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工作。做好质量管理和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1) 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其内容包括: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事故有关部分的工程情况;事故情况,事故发生时间、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防护措施。(2)事故原因分析,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进行事故处理。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始终贯彻“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质量方针,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量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工程造价管理不仅是衡量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经济技术指标,也是维护建筑产品供需双方的经济权益的关键所在。

实施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可以保证在建设项目中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使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降低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1)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首先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公司、项目经理部和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应对公司整体利益负责任,协调好项目经理部与公司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费用超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2)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采取经济措施管制工程成本包括人工费控制:要严格控制人工费。要从用工数量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从而达到降低工日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 65%~75%,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一般作法是要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材料用量的控制,二是对材料价格进行控制。机械费的控制:尽量减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机械台班量,通过全过程施工组织、机械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同时,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降低大修、经常性修理等各项费用的开支;加强租赁设备计划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闲置机械资源,从不同角度降低机械台班价格。

3.小结

总之,在土建工程的项目管理中,作为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人就要及时采取行动,从技术、协调关系及经济角度对施工单位施以援手,从而促进项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建明. 论土建工程的项目管理[J]. 山西建筑. 2009(07) .

篇7

地浸采铀项目的土建工程投资额大部分在5000万以下,属于中小型土建工程项目。相对于大型的土建工程项目,地浸项目土建工程这种中小型土建项目工程量小、施工周期短、工艺相对简单,通常都由资质较浅的中小型施工企业参与承包建设,这些参建单位基本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而且也不注重项目管理工作,这就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多安全和质量隐患。具体表现为:

(1)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承接地浸土建工程的建筑企业规模较小,普遍缺乏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专职安全员少且缺乏安全施工相关知识,多为挂名或一人多职,这样就导致工程现场的安全生产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的指引和约束,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就会混乱不堪。

(2)劳动力不稳定,人员管理困难大。小型土建工程的工种少、工程量小、工期短,工种的连续性也比较差,这些都是劳动力市场最不喜欢的工程特点。地浸项目的土建工程不仅具备这些特点,而且多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偏僻地区,这就给项目的劳动力调剂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劳动力调剂出现问题,就说明劳动力流动性大,没有一个成型的、稳定的建设队伍,这不仅增加了项目管理工作的困难和工作量,而且会影响到工程的建设进度,造成工期的延误。

(3)施工队伍不专业,施工质量难控制。承包地浸项目土建工程的建筑工程公司,公司规模小或者只是挂靠在大型建筑工程公司名下,经营模式基本都是粗放型,基本没有固定、专业、配套的施工队伍,多采用由农民工组成的建筑工程施工队伍,施工技术含量低,在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少。这种施工队伍不仅劳动生产率远远比不上专业的施工队,而且施工质量也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易诱发质量安全事故。

(4)管理经验不足,成本管理不当。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项目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项目管理部门,因而成本控制是全方位的。我国地浸项目的土建工程从建设单位到施工单位,往往都缺少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人员,有些施工单位甚至在现场只有一个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管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二、提高地浸项目土建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

土建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这整个地浸项目成败,所以建设单位必须要给予重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首先都应该努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把项目管理的工作视为重点,着重抓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具体对策措施如下:

(1)优化机构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对项目管理机构进行优化调整,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配备对应的管理人员,明确每个管理人员在每个施工阶段的职责。对各类进场人员加强培训,努力提高项目部管理人员的技术、沟通、协调、管理方面的能力,充分利用项目部的集体力量,重视团队协作,提高项目部本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健全项目安全质量监控体系。针对工程项目和参建企业特点,在严格执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项目本身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阶段的质量和安全控制方法,设立专职安全员,严格执行安全质量技术交底制度,层层落实安全质量目标责任制,严格项目质量控制,把安全质量作为项目经济承包的主要指标来控制。

(3)加强劳务组织管理,提高施工队伍水平。在劳务组织的使用管理上,项目组应严格按照劳务组织管理要求,重点审查企业的施工资质;与参见单位签订的合同除了要合法、规范外,还要附加一些约束力强的经济条款;要求施工企业建立劳务培训机制,针对非专业务工人员建立并落实技术培训机制。

篇8

关键字:地铁; 施工; 安全; 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focus on. This paper in recent years in the process of subway construction accidents have occurred from time to time phenomenon,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should do what security measures.

Keywords: Subway;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构成的。 这三方面的因素在地铁施工现场比比皆是,如果不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理,就会埋下安全隐患,最终引发安全事故。由于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认真落实,各方不能对各自的职责认真负责。同时安全管理机制的滞后无法适应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目前,我国有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制还尚未建立,管理手段和监督方式无法适应不断扩大的地铁建设规模, 也无法深入地开展施工安全监督工作。

监督管理不力,执法不严。安监部门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无法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这就助长了施工单位对问题和隐患处理所采取的恶劣风气。管理和操作水平差,安全意识不强。许多工程项目都以低价中标,中标企业为自身利润扩大化,将工程转包给低资质的企业。分包单位一切从简,为了抢工期、节约资金,根本不实行施工组织设计。其他安全制度也只是走走形式。而施工者大多是民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这就使安全施工的有关法规、标准只停留在项目管理人员这一层,无法落实到施工队伍实际应用中。再者,操作人员不了解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同时又缺乏管理.违章作业现象无法及时得到纠正和制止,事故隐患也就大量存在了。而施工现场的高空作业,流动、交叉性作业多,劳动强度大,作业时间长,工作单调重复,施工者长年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极容易产生烦躁和苦闷的情绪。当施工者突然受到工作或生活上的刺激时,更会激化了他们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同时也增高了事故隐患。如何提高地铁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地铁工程各项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地铁工程建设各相关单位应依法成立专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足额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须的资金投入。要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做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和监控工作,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和安全预警机制。

2、地铁工程建设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施工工艺复杂,要确保地铁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要切实加强地铁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安全业务培训,做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和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制度。

3、修建地铁施工图审查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规则,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图审查机构,对施工图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从源头上保证地铁工程建设施工与结构安全。

二、加强地铁施工过程的管理

正是由于地铁工程的特殊性,研究地铁工程的安全及管理有助于尽快地降低灾害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地铁施工安全,企业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由单纯的经验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由被动处理事故向主动预防事故转变,真正把地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搞好,把各类事故降下来,以达到安全、优质、高效的目的。

1、搞好施工临时用电设备管理

地铁施工现场土建、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等单位较多,而且所有的施工都离不开临时用电。由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不规范导致的触电伤害、火灾事故在建筑行业发生的安全事故占有很高的比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应采用三相五线供电系统,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 TN-S接零保护,必须做到“一机、一箱、一漏、一闸”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维护工作 必须由经过安全生产监督局指定地点培训并取得电工作业资格的人员担任,并持证上岗。

2、抓好地铁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

地铁施工空间小,各系统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等交叉作业平凡。土建的模板、设备的包装、装饰装修材料、油漆等易燃物品随处可见,临时用电的管理不规范、加工场地管理不规范等等都是导致火灾事故的重要安全隐患,若不加强管理在地铁狭小的空间里发生火灾事故,救援和抢险都是相当困难的,稍有不慎还可能导致更大的事故。因此,必须要搞好地铁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工作,首先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动火管理,凡在地铁内进行动火作业如焊接、切割等,必须申请相关管理部门批准,明确动火人和监护人,必须配备消防器材并且在清理完作业点四周的易燃物品确认无误后方可作业。此外,还必须建立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和应急物资储备,这项工作是搞好地铁施工现场消防管理工作的重点,如果不进行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不到位,在地铁狭小的空间一旦发生火灾事故非但不能做到有条不紊地进行应急抢险,还可能使事态扩大。另外,要搞好地铁狭小空间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还必须加强临电线路管理和施工现场严禁烟火的管理,切实从源头上控制好火灾事故的发生。

3、加强临边临口的安全防护

由于地铁施工空间小,特别是车站的站厅、站台和设备区构造复杂,施工人员多而且基本都属于交叉作业,由临边临口处理不好而导致的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是常发生。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凡在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必须设置栏杆或盖板、架设安全网。正在施工的建筑物的所有出入口,必须搭设牢固的防护棚。框架工程楼面周边、跑道(斜道)两侧边、卸料台的外侧边等,必须设置 1.2 米高的两道防护栏杆、 挡脚板或设防护立网。在临边临口作业时, 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好劳动保护用品, 如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防滑鞋等。在移动脚手架上面的作业平台四周必须设置不低于 1米高的防护栏杆,以便固定安全带和防止高处坠落。

4、其他安全控制要点

在地铁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施工,还应注意如下危险源:

(1)通道空气不流通。在进行车站站房或设备用房设备安装施工时,遇装修、电焊氧焊、发电机使用等,极易造成一氧化碳或甲荃中毒,因此在施工前必须提前进行通风排毒和检测, 确认毒气浓度不超标才能进行正常施工;对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物资和设备,尽量安放在通风较好的地方。同时施工人员必须正确使用好防毒面具、口罩等劳动保护用品。

(2)施工粉尘噪声严重超标。在地铁道内施工,由于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现场的噪声和粉尘散发不出去的,造成严重超标。在这样的环境里施工时间长了会导致沙眼、矽肺病,耳鸣耳聋等疾病。因此在施工时,工作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好防尘面具、耳塞等劳动保护用品,必要时应轮换作业。

(3)大型设备的搬运。在地铁内各类设备的机柜、漏泄电缆、机电的风机、安全门等大型设备搬运存在的安全隐患是特别大的。要安全地完成这一工作,只有加强各单位间的通沟和协调,制定出具体的搬运和安装方案,待具备安装条件后,利用土建吊装口或铺轨单位轨道车进行搬运,运至安装地点进行就位安装时必须人力充足,由专人统一指挥,防止倒塌、 挤压出现人身伤害。

(4)特种作业人员无证操作。电工、电焊工、吊车司机、司索工、架子工等等都属于特种作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操作证是必须经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指定地点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换句话说无证操作人员就是未经过特种作业培训的人员,他们对于这些特殊工种的操作规程、安全控制措施等都相当模糊、似懂非懂,这类人员从事特种作业是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因此,要保证特种作业的安全必须坚持特种作业持证上岗。

(5)交叉作业。在地铁内二次结构以后的施工,各类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等单位相继进场,存在严重的交叉作业和不可避免的施工干扰,各单位进场后都各自为阵开展工作,势必形成工序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同时相互间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层出不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服从地盘管理商的统一管理,加强各设备管理单位的沟通和协调,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良好局面, 克服各自为阵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才能确保安全。

结束语

多年来,面对地铁建设大规模开展以及复杂的工程地质环境所带来的严峻的安全形势,地铁建设者始终扎扎实实地狠抓安全管理。在安全管理上也不断创新,通过技术研究,结合工程实践,总结提炼出工程建设的有关标准和指南,陆续出台了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和最新的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各参建单位,确定了地铁新线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模式和机制,建立并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和视频管理系统,促进了安全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信息化。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工程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张鼎立.城市地铁建设中的安全风险分析与管理[J].市政技术, 2004, 22 (6) .7.

篇9

[关键词]软土地区 工程勘察 质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U21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194-2

0前言

软土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及平原低地、沼泽地区。软土一般指外观以灰色为主,主要是由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的淤泥沉积物及少量腐殖质所组成的土。软土的地基和场地属于不良工程地质条件,针对软土地区特点的勘察做到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针对软土地区工程勘察的质量管理措施是很值得研究的。

1勘察工序流程

1.1编制岩土工程勘察纲要

由项目总负责人根据拟建项目的特点,按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编制《岩土工程勘察纲要》,由技术负责人审批后予以实施。

1.2施工任务下达

由项目总负责人依据《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向技术组成员和钻探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并作记录,同时解答作业人员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下达施工任务书。

1.3测量定位

勘探孔放样作业按《勘探孔定点放样作业指导书》进行。测量作业流程见图1。

1.4设备安装与外业施工

①在拟施工孔位进行设备安装,安装方法符合工程要求和安全规定。

②勘探、取样及静力触探的施工要求按照《钻探施工任务书》执行,具体的操作方法执行《工程勘察钻探作业指导书》。

③钻探施工及钻探岩土编录分别按《工程地质钻探施工记录表》、《工程地质钻探岩土编录表》规定格式填写。

④钻探施工过程中所取的土样,应立即进行封口,用土样标签和土样送样单进行标识,及时送实验室进行测试。各钻探回次岩芯用岩芯标签进行标识。

⑤钻探施工完成,待24小时后测定地下水位,就可用2~3cm的粘土球对钻孔进行封孔处理。

1.5中间检查及外业工作验收

由质管办对外业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对是否完成纲要提出的工作,予以验收。

1.6内业作业

由测试中心对土样及水样根据送样单的测试要求,按《测试中心质量管理手册》中有关规定进行测试,并及时提交试验成果报告。

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按《岩土工程勘察纲要》规定执行的规范和规程中内业资料整理的有关规定编制成果报告,做到结论正确、建议可行。

图表全部采用计算机绘制,各类图表应全面反映勘察和测试成果,做到表达清楚,使用方便。

由总工办和总工程师对成果分别进行审核、审定,经修改完善后进行复制、装订,并提交业主。

勘察工序流程图见图2。

2钻探质量管理

机钻取土孔及标准贯入试验钻孔采用GY-100型立轴回转式油压岩芯钻机。全孔连续取芯(标贯试验、不扰动土样段除外),回次进尺控制在2.0m以内,岩芯采取率控制在80%以上,岩芯按钻进回次顺序排放,并在底部贴上岩芯标签。在钻探过程中由专人记录施工进度,量测钻探进尺,并及时填写钻探施工记录表。钻进深度、岩土层面深度量测误差不超过±5cm,地下水位深度量测误差不超过±2cm。

钻探按单孔作业任务书进行,每孔现场验收,验收合格后再搬迁至下一勘探孔施工。

3取样质量管理

在控制性钻孔中采取不扰动土样。对于软塑和流塑状态粘性土选用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压法取样,对可塑~硬塑状粘性土和粉土(砂土)采用击入法取样。土样规格为Ф110mm、L=200mm。土样取出后及时贴上土样标签,标签上注明工程项目、土样编号、取样深度、采集日期等,以免混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及时填写土样送样单,并及时运输至试验室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土样采取后至试验前的存放时间不超过3天。

对软弱土取不扰动样,对粉性土取不扰动样及扰动样。

4不扰动土样取样间距

为确保每个土层的土工试验数据的合理性和代表性,保证各土层不扰动土样数量不少于6个,且在不同深度有均匀分布的不扰动土样,土样以分层采取为原则,各每层的取样间距控制在2m以内。

在实际实施时,应确保厚度较小的土层或透镜体均有土样控制,取样间距适当加密,当揭示的同一层内土质变化不大且厚度较大时,下部土层取样间距适当加大,使不扰动土样的采取更加合理。

5扰动土样采取及取样间距

在标准贯入试验孔中对粉、砂性土采取扰动土样,取样间距小于2.0m,在标贯器中采取。

6标准贯入试验质量管理

在标准贯入试验孔中对粉、砂性土及硬土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深度在15m以浅,试验间距不大于1.5m,15m以下试验间距2m左右。

当钻探至需要进行试验的土层时,经清孔后换用标准贯入器,并量测深度。将贯入器垂直打入土层中,先预打15 cm(不计击数),再继续贯入30cm,将实测击数记录在报表中。

注意事项:当钻孔孔壁不稳定时,可采用套管护壁(试验须在套管75cm以下进行),也可采用泥浆护壁;钻杆过长时需要根据杆长对锤击数进行修正。

7静力触探试验质量管理

采用DY-10型静力触探车进行贯入,利用地锚作反力。勘察施工前对工作探头进行率定,数据采集间距为10cm。采用LMC-D310型静探微机自动记录试验数据,测定出反映地基土性状的连续曲线。试验时,先压入0.5m,稍停后提升10cm,使探头与地温相适应,并予以归零。贯入速度控制在1.2m/min左右。

8现场编录质量管理

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组跟随施工机台,根据钻进回次真实、及时按《工程地质钻探岩土编录表》规定格式填写。记录内容包括:工程名称、孔号、施工日期、回次进尺、岩土层名称、岩土层描述(颜色、状态、湿度、密度、构造、包含物及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等其它特征),并记录岩芯长度、动探类型、成果样品编号及取样深度。

岩芯野外描述以观察、手触方法为主。

9室内测试工作质量管理

室内土工试验的目的是用于岩土工程单元层划分、定名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评价,为地基承载力计算、基础沉降量估算等提供必要的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常规土工试验

按规范要求,所取不扰动样、扰动土样均进行常规土工试验。试验内容包括:天然含水量ω、天然重度γ、比重Gs、孔隙比e、粘性土的液限WL、塑限IP,液性指数IL,塑性指数IP,直剪内聚力C、内摩擦角Φ,压缩系数a1-2、压缩模量Es1-2等。

(2)颗粒分析

粉、砂性土做颗粒分析试验,取得各组分的颗粒级配。

(3)固结试验

按规范要求提供土的自重压力至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的压缩模量。固结试验压力按如下确定:

各层土:50kPa、100kPa、200kPa、400kPa;

10内业资料整理

外业工作结束以后,项目总负责人带领技术组按《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并结合《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内业资料整理。

由专业软件绘制成图,对输入的信息、数据认真检查;对输出的表格均需进行校核;对于数据处理与取值,根据工程的类型,应用相应的规范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当地建筑经验,确定有关指标和设计参数。报告书按相应的规范、规程中成果报告的编制要求编写,且有项目负责人、编制人、校核人、审核人及审定人签名,做到结论正确、建议可行。

11测量放样质量管理

11.1坐标测定

勘探孔在施工前进行定点放样,以建设方提供的控制点为基准,采用全站仪进行施测。由于受野外施工条件的制约,勘探孔的实际施工位置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可能作少量的调整,在勘探孔施工完毕后,对勘探孔的实际施工位置重新进行测量。

11.2高程测定

所有勘探孔均按市设统一水准点为基准,在勘探孔施工完毕后进行孔口高程测量,回路闭合差必须满足测量精度要求。

11.3地下水位测量

①初见水位:结合钻探施工进行。

②稳定水位:勘探施工结束24小时后,统一对钻孔稳定水位进行量测。

采用钢尺测量,上述水位测量误差保证在±2cm以内。

12结语

软土地区工程勘察的质量,牵涉到勘察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过质量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篇10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带动了我国公路工程的快速发展,同时对公路的施工方面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软土地基是指具有低强度、较高压缩量的软弱土层,绝大多数含有一定的有机物质,其具有高含水量、较大孔隙、强压缩性、弱透水性、强灵敏性等特点。在进行软土地基施工前,要对软土地基场地进行勘察,并且进行精心设计,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科学的处理方法,增强软土地基的稳定程度与土地承载力,从而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

一、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两种基本处理方法

关于软土地基的两种基本处理方法。其一是采用自然沉降的方法,即为达到稳定的要求,采取堆载预压的方式对地基进行自然沉降。其二则是对软土地基通过相应的工程技术进行处理。一般而言,虽然采用自然沉降法更经济,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之中会因拨款、征地、施工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实施,仅限于施工工期较长的大型工程项目;而第二种处理原则则能在有工期条件限制的情况之下,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施工的质量以及安全性。就目前的施工人员而言,这种处理方法更为常见。

二、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软土地基的影响

1、路面侵蚀问题。公路路面主要是由碎石以及水泥等颗粒细料组成。而这些原料禁不起雨水冲击,大多在铺设结束后引发侵蚀现象,进而破坏原料自身的紧密程度。在雨天施工的情况之下,此类现象更加凸显,已铺设的路面在雨水的冲刷之下会逐渐松散,从而影响往后的路面稳定性。

2、 路面沉降问题。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路面沉降问题是最常见的通病之一,公路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因操作不当等因素导致一系列问题而未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处理,从而导致施工质量严重下降。部分施工单位由于施工技术缺乏,未能较好地控制路基工程的压实度,致使工程的稳定性下降。由于在公路过渡段结构排列不科学,在桥头出现的跳车现象,既不舒服同时也会影响出行安全,甚至会引发桥头搭板坍塌断裂。与此同时,环境因素引发路面沉降问题也不容小觑,公路过渡段经雨水侵蚀,进而导致路面沉降现象发生。

三、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具体处理技术

1、换填法。换填法是对应于浅层软土地基的处理方式,首先将基础底部之下不太深的处理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继而用质地坚硬、具有较高强度、较高稳定性以及抗侵蚀性高的砂土、片石、素土、砾等去分层换填。与此同时,利用人工或者机械方法对表层进行压、夯、振动来处理土工合成材料,从而满足工程要求的全过程。

2、排水固结法.排水固结法是通过布置竖向排水井,改善地基排水条件以及采取加压、抽气、电渗和抽水等措施,来达到加速地基土的固结和强度增强的目的,进而提高地基土的稳定性,并且提前完成沉降。排水固结法分为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降水预压法以及电渗排水法四种方法。

3、垫层法。在路堤底部铺上一层比较薄的砂层,能够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降低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同时起到调整不均匀地基的刚度的作用,防止冻胀。垫层材料一般选用砂和沙石垫层材料,素土垫层材料,灰土垫层材料以及碎石和矿渣垫层材料等。其中砂垫层法最为常见,在软土地基上铺设5cm~12cm 左右的砂垫层,可以达到巩固软土层的效果,从而使砂垫层起到上部排水层的作用,确保路基的强度以及稳定性。

4、化学加固法。(1) 搅拌桩法。利用水泥或者其他材料作为固化剂的主剂,并且利用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将软土以及固化剂进行强制搅拌,通过软土与固化剂之间产生的一系列物化反应,从而形成坚硬拌和柱体,与原来的地层融为一体,起到复合地基的作用。(2)灌浆胶结法。利用液压、气压以及其他电化学原理,将某些能固化的浆液注入各类介质的空隙之中,从而起到改善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质的作用。

5、挤密压实法。挤密压实法的原理是采取相应的手段,通过振动、挤压等方式使地基土体孔隙比减小,进而提高地基强度。(1) 土(灰土)挤密桩处理软土地基在国外20 世纪30 年代开始使用土或者灰土来处理软土,而在我国50 年代中期开始在西北地区开始试验,70 年代初期则在我国黄土地区得到了广泛使用。其原理则是生石灰吸水消解经过化学反应之后膨胀,桩间土脱水,桩周围的土经挤压过后,土壤的密实度逐渐增强,从而提高了地基强度,进而达到满足工程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度。此类方法适用于处理加固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与杂填土以及含水量较高的软土。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缩短施工工期,同时又能就地取材。(2) 强夯法处理软土地基。强夯法又名动力压实法,这种方法是将重锤反复提到高处并且使其自由下落夯机地基,从而达到提高地基强度和降低压缩性的目的的一种方法。80 年代中期,我国运用强夯法对填海地基进行处理取得成功后,逐步在沿海地区推广应用,并且取得了骄人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就目前而言,强夯法对于除不适用于厚层淤泥质以及淤泥之外,对于某些种类的软土强夯法仍是不错的方法。除此之外,软土的土层性质也尤为关键,强夯法的加固效果取决于地基土的渗透程度,因此必须创建排水通道。

6、土工织物加固法.运用土工合成材料处理公路软土地基。土工合成材料是指以人工合成的聚化物作为原料而制成的各类产品,能够放置于岩石亦或是其他工程结构的内部、表面或者各结构层之间,具备防渗、排水、过滤、隔离、加筋等多种特性,是一种保护和加强岩土的新型岩土工程材料。

7、软土地基处理的新技术。(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这类技术主要是将碎石、石屑、粉煤灰渗入适量的水泥和水拌和而成,具有良好的和易性。(2 )高压水切割消淤。这种技术是通过高压喷射水枪沿水平方向切刮浮泥,形成泥浆后,再通过泥浆水泵抽至堆放低洼处。(3) 劈裂注浆技术。在岩石或者是土中注浆,能达到改善岩土力学与渗透性的效果。

结束语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是的一大难题,某种意义上说,公路施工的安全质量取决于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因此,在公路施工的过程之中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必须科学、合理、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孙连军,冯勇.地基处理方法综述[J].山西建筑,2007(4).

[2]袁得富,史建党.公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J].河南科技,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