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一体化培训

篇1

一、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的新认识

本次师资培训开阔了我的眼界,通过与其他兄弟院校老师的交流,我进一步认识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前景的广阔性。该专业就业涉及建筑、自动化生产、汽车生产、机加工、自动化控制、企业维修电工、精密加工、一体化生产系统、仓库存储系统等众多领域,就业前景广阔。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该专业逐渐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且,该专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可以提高我院学生专业素质,进一步优化我院学生的分配。

二、知识的学习

我此次参加的是可编程控制器(PLC)新技术专业的学习,在此次培训中,我学习了西门子S7—200的基本编程思想、基本控制方法、基本编程等知识。

这些知识都是基于一个立体仓储系统的设计来进行的,其中包含了以下内容:

任务一:多地自动往返控制     

任务二:两轴位置控制

任务三:气动控制技术         

任务四:立体仓储系统设计

另外在上一个总任务的基础上,基于“五站”系统还学习了:

任务五:WINCC上位机控制

任务六:MPI、PROFIBUS多机通信

任务七:直流调速系统(分三个子任务完成)

这些知识在我校机电专业学习中都还没有涉及到,此次入门学习,为我以后的自学打开了大门,为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以及设置技师班提供了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学习

在本次培训的开班典礼上,相关领导对本次培训做了说明,培训重点是体验新的教学方法。此次培训各位授课老师也充分展现了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了一体化教学法配合其他教学法的优势。新教学法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离不开一体化的教学设备,本次培训协办的山东技师学院,各项一体化设备一应俱全,为老师的培训和学生的教学提供了优良的基础设施,也希望我院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大设备配置的力度,审时度势建设同行业内领先的机电专业。

四、与其院校老师的交流

篇2

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引入了很多机电一体化设备,从而使得工业生产的效率大大增加。但是,这些机电一体化设备较为复杂,对其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因此,本文简要论述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安全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安全管理和维护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设备维护

目前,我国工业生产的环节较为复杂,仅仅利用人力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因此,在很多企业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引入了机电一体化设备,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这些设备的操作比较复杂,所以其安全管理和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

(一)是维护企业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机电一体化设备是非常复杂的,在其运转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和维护,有可能造成设备运行时的故障,从而对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果没有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安全管理和维护,使得设备在运行时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设备无法更好地进行工业生产,这样使得企业的生产工作无法顺利地开展,从而对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第二,如果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管理不够,那么轻则造成设备故障,对企业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失;重则可能会对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从而酿成重大的安全事故。

(二)是开展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要条件。在企业中运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生产,需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才能够使得员工在进行生产或者对设备操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确保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良好运转。所以说,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安全管理与维护,是开展员工安全培训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具有丰富安全管理和维护经验的员工进行讲解,如果员工的讲解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可能会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很多培训人员会讲解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维护的具体操作,从而能够使得培训效果更加突出;第二,通过培训人员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的讲解,能够使得员工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更加明确的目标,解决相关的安全管理和维护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警觉性,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利用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中的经验,进一步处理设备运行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三)是提高设备安全管理和维护员工素质的前提。对于负责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维护和管理的员工来讲,仅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还需要真正通过实践,才能够更好地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安全管理和维护。因此,可以说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是提高员工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条件,在进行设备安全管理和维护过程中,操作人员能够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这些故障进行分析和排除,能够积累丰富的安全管理和维护经验,确保设备能够在安全和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二、当前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机电一体化设备凭借其各方面优势作用的发挥,多被运用于煤矿开采等需要大型机械来维护工作运转的企业当中。但由于这部分企业多以实业为主,相比较管理文化水平的提升,其更为注重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提升,这就导致了其机械运行管理理念的落后。一些企业在运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过程中,认为对机械进行定期检修是一种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浪费资金的表现,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从不注重对机械设备的定期检修与养护工作,只是在机械运转出现问题过后才找修理工进行简单的处理,不对问题根源进行探究。殊不知,机械与人一样都需要休息和体检,日夜兼程的疲劳工作,对机械会造成很大的损伤,机械故障频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电设备维护工作不到位。这些都与企业管理者管理理念落后、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

(二)操作人员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无论在任何行业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都离不开人为因素的影响。机电一体化设备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科技性,这就对操作人员包括操作技能、职业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就目前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来看,操作人员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具体表现为,一些设备操作人员缺乏对机械进行维护的责任心,对于机械设备运转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问题发生后,又缺乏勇于担当的勇气,从而出现责任推诿现象的发生。另外,企业为节省成本任用业余人员来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操作也是造成机械设备事故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与专业机电操作人员不同,这些业余的操作人员无论在操作技巧、方式还是操作知识等方面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训练,并且缺乏足够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经验,这导致这些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仅不能保障机械设备的正常工作运转,其不科学的操作还会引起机械设备的过度消耗,从而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面对机械设备运转过程中所发生的突发事件更是显得手足无措,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

三、开展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的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管理和维护体系。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维护是一项复杂工程,仅仅依靠设备操作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构建完善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管理和维护体系,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员工参与进来,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企业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维护和管理的重视,例如:企业需要为建立完善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管理和维护体系提供一定的支持,例如:在资金方面的支持、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等等,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第二,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促进安全管理和维护体系的构建,使得体系中的员工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开展工作,更好地约束自身行为。

(二)不断提高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为了更好地进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需要不断地提高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第一,在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管理和维护体系中,增加对员工行为的考核体系,使得员工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在对设备进行操作和维护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设备安全管理和维护的工作质量;第二,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熟悉设备的操作以及安全管理和维护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设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确保对设备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要对企业中的其他员工进行培训,使得他们能够了解设备基本的运转状态,当发现设备运转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通知相关的安全管理和维护人员,尽快地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企业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技术。随着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操作和安全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从而能够为企业中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维护提供方便。因此,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维护需要将一些安全技术引入到设备的操作过程中。第一,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提供设备安全管理技术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允许员工在进行设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运用更加先进的安全技术,对设备进行更好的安全管理和维护,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二,企业中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人员,需要不断对相关的安全技术进行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将这些安全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工业生产呈现出较为激烈的竞争状态,因此很多企业通过采购机电一体化设备来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但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全管理和维护是非常复杂的,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就能更好地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进一步促进工业生产的顺利实施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衍鹏.机电一体化在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J].通讯世界,2015,8

[2]叶蛟.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5,21

[3]张晓庆.现代化轧钢厂电气设备维护及管理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4

[4]林峰.机电一体化设备操控与维修措施探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5,5

篇3

机电一体化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在全国范围内没有详尽统计过,但在机械工业7.3万家企业中,共有从业人员1200~j,按我们对技能、技术人才的调查(~J7000多家有代表性企业的调查),机电一体化员工约占20.85%,即在机械工业中,机电一体化员工约有270万人左右。按此比例推算,全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的职工人数应该超过1000万。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企业中应用主要两个方面:

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利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生产。前者主要需要完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装配、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工作;后者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和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同企业对技能要求的类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规格也有不同的要求。

(一)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人才分析。

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是指操纵机电一体化设备、机电一体化生产线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运输、包装和仓储等的工作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人员有两种:生产线操作工和设备操作员。生产线操作工是指在生产线上完成产品某工序的制造工作,对知识、技能要求比较单一,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处于了解层面就能胜任工作,这一类岗位多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工作岗位,如产品包装、服装加工、产品组装等。设备操作员是指直接利用设备完成生产任务,这类岗位主要集中在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作岗位,要求操作者能按照操作规程熟练操作设备,对生产工艺必须清楚,对所操作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也应该熟悉,能对设备出现的故障有判断和排除能力。

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整个工业企业中占的比例很高。所谓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是指以劳动力为主要生产投入要素(主要区别干资本与技术要素)的企业类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当前我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产值约为工业总产值的40%,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吸收了我国新增就业人员总量的3/4。在这3/4人员中,操作岗位人员占其中的65%。

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较低,属于低端劳动力市场。现在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农民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包括高职毕业生,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部分本科生也进入该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职工的知识技能,根据生产产品的不同要求也不同。除了生产产品的专项技术以外,懂一些电子、电工、机械装配等通用知识,对这类工作有帮助。对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一般要求操作员能对设备的整体结构全面了解,对装置的主要器件如传感器、气缸、各类电机、PLC等能够识别,对器件的工作状态能区别,能根据报警信息处理报警,能对装置的故障类别进行判断。

(二)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维修岗位人才分析。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维修岗位是指在利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的企业中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养和故障处理维修的工作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维修岗位是企业的关键技术岗位之一,是保障生产设备能安全、有效生产的关键。该岗位在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称谓,如设备维修工、保全工、设备工程师等。

该岗位从业人员占企业员工的比例不太高,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设备维护人员比例在3~8%左右;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由于采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所需的员工数量很少,人员主要集中在上、下料环节,而设备维护、维修人员超过一线员工数量的30%。

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维修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对知识、技能、工作经验都有要求。首先这些员工必须对生产很熟悉,对工艺流程清楚,因此,这个岗位的从业人员主要是从操作员开始培养。对学历也相对有较高要求,通常要经过职业院校培养。随着社会整体学历的提升,很多企业开始使用本科毕业生从事这类岗位工作。机电一体化维护、维修岗位属于综合技能型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要求较高,应该是传统维修电工和机修钳工两个职业的复合和提升。

从业人员能熟知维修装置的信息流程,熟知整个装置中器件的作用;应能分析机械机构的原理,会安装和调试机构,能完成定期检查和任务;能分析检测装置原理,会根据状况调整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灵敏度等,会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能更换故障传感器;能看懂装置的控制程序,并能根据控制器显示的输入输出状态判别检测、执行器件的故障:熟知电动执行和气液动执行装置的原理,会调整运行速度等。

(三)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人才分析。

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是指在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中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的工作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在不同企业中分工有所不同。在大型企业中分为机械装配、电气装配、整机联调和销售和技术支持等岗位,在一些中小自动化装置生产企业,只有生产和销售两个分工,要求员工完成整个装置的安装和调试。

由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相对较低,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汽车、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行业。但在这些企业中,从事机电一体化技能类工作的员工比例很高,企业需要的一线生产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6O%左右,从调查的结果看,企业希望这些员工都具备机电一体化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一般对学历有一定要求,分工明细企业的技能型员工学历包括中职生、高职生和技校生。这些岗位中,技工学校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各40%左右,高职毕业生占20%左右。但随着职业教育的格局变化,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将会逐步加大,与中职毕业生逐步持平。

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企业根据岗位的不同,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也有所偏重。有偏重于机械装配,能够依照图纸按照安装工艺的要求,达到装配精度完成装配;有偏重于电气安装,能熟练使用机械装配和电工工具,实现电气设备安装,会用专业仪器检查安装效果;高技能的机电一体化装配工,应能完成整机的联调和项目管理,并能完成用户使用培训。

二、机电一体化技能应用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

(一)机电一体化技能应用企业类型。对机电一体化技能应用企业的数量没有具体统计,但机械行业的数据表明,其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和使用的企业几乎占到企业总数的45%以上,但应用的比例差距较大,多数还是在关键工序使用。制造型企业30%左右的产值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1.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我国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企业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内,其中主要包括机床、重型机器、通用机械、仪器仪表、纺织机械、轻工机械、建筑机械、电子插片机、贴片机、波峰焊等电子设备。据抽样调查,规模以上企业共16万多家,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技术来源各异,应用领域也很广泛,目前能制造生产线和成套设备的还较少,据2005年抽样统计不到10%,其中机床类较多,可达到13.2%,轻工纺织等也高于平均水平。

目前国内能够生产自动生产线的企业数量更少,能够形成规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包括:

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机床类企业,北人集团(印刷机械)、陕西鼓风机厂、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沈阳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经纬纺织机械股份公司等。

2.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企业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领域目前正在逐年增加,应用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主要是在汽车、电工、纺织、轻工、家电及制造业本领域。如机床行业既做数控机床,也使用数控机床。应用机电一体制造设备最多的是汽车行业,汽车主机厂的四大工艺基本都用到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发动机(缸体、缸盖、曲轴、凸轮轴)、变速箱、车桥、模具等十四个主要部件和关键工艺中大都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家用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从电子器件的插装,到线路板焊接,再到整机的安装都离不了机电一体化生产线。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的分类,在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文化办公设备制造业等大约有规模以上企业12.7万家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另外军工企业是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最广泛、应用技术水平最高的产业。

(二)机电一体化技能应用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能保持高速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制造业必然有更大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的需求将突飞猛进。

企业对从业员工的学历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在2000年以前,机电一体化人员技能人才以技校、中专为主,这几年逐步过渡到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不少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资格要求也逐渐加强,行业和职业培训也对人才结构的优化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不断扩展和开拓,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有较大提高,主要是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需要综合性人才和应用创新性人才。

1、典型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更好的掌握企业情况,在北京对几家典型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对企业现有员工情况和未来需求状况进行分析。调查企业包括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和利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生产企业,企业性质包括国有、外资、民营企业等。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更详细的交流。北京现代汽车现有职工6196人,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除管理岗位以外,多为技能型人才岗位,占总人数的82.3%,和前面的调查的企业平均基本一致。具有职称人员约551人,具有职业资格的人员为2970人。企业对职工培训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式、企业集中培训和委托院校培训等多种形式。对职工的要求更多是在基本素质方面,如要求职工具有学习能力、业务技能强、有责任心、有团队意识、职业精神、基本行为规范的人。

2、区域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能应用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京津地区、长江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地区。浙江省地处江南,为“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居各省市之冠。自1995年开始,浙江人均经济指标首次超过广东,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三直辖市,成为中国最富裕省份。l991年全省GDP总量突破1千亿元,2004年突破1万亿元,2008年突破2万亿元。

根据资料显示,浙江省近年对人才需求呈现以下趋势:现代农业人才需求旺盛:高科技产业人才需求增长潜力巨大;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稳步上升;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剧增。与机电一体化技能相关行业主要集中在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部分高新产业。

(1)高科技产业人才需求

信息产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软件技术人才,系统集成类人才,信息安全人才;二是通信产品制造产业、光电子产业、数字家电与网络终端产品制造业、新型元器件等方面人才;三是电子商务、ICP、ISP、网络技术等技术人才:四是制造类人才,新产品研发人才,市场开发与技术服务支撑等微电子人才。

到20l0年需要人才20.1万,其中软件业需要10.2万人,信息产业制造业需要5.9万人,信息服务业需要1.4万人,微电子产业需要2.6万人。根据典型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在信息产业制造和微电子产业的人力需求中,机电一体设备操作和设备维护的比例至少达到60%左右,即对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需求约5.1万人。

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复合式技术管理人员(总工);二是新产品研发人;三是专业药师队伍;四是高级技工。到2010年,各类专业人才需增加到6.5万人左右,增长率达到10.95%,高于平均增长率。该产业主要需要对设备维护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需求比例占需求总量的10%左右,即需要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0.6万人。新材料产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新材复合各重点领域中的产业发展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复合型经营人才。到201O年,需要学科带头人约500人,各类中高级辅助人才3000人以上。估计约需要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0.2万人。

(2)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高中级管理人才;二是技术带头人与技术骨干,如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技术、网络视频技术、光学特种工艺等;三是各种技术工人,如仪表装配、光学仪表制造、设备安装维修技工等。到2010年,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万人,其中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2.1万人。

特色轻加工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皮革产品开发、工艺管理、皮革制品设计等人才:二是五金制品行业的产品设计,金属表面处理、热处理及模具加工等方面的人才;三是废纸制浆技术、纸产品加工开发、机电一体化造纸设备控制和管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四是包装印刷行业的产品开发设计、制版技术、机电一体化印刷设备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到2010年,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6.48万人,其中技术人员1.78万人,管理人员1.2yy人,高级技工3.5万人,其中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0.7万人。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高中级管理人才;二是技术带头人与技术骨干,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铸造锻造专业等;三是各种技术工人,金工、装配、嵌入式控制设备等安装维修技工等。预计到2010年,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3万人,其中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和维护、装配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1.7万人。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高中级管理人才:二是技术带头人与技术骨干,如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电气工程、感应电机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等;三是各种技术工人,金工、钳工仪表装配、计算机操作、嵌入式控制等设备安装维修技工等。到2010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将达到14.3万人,其中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设备维护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2.9万人。

专用设备制造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高中级管理人才;二是技术带头人与技术骨干,如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铸造锻造专业等;三是各种技术工人,金工、装配、计算机操作、嵌入式控制设备等安装维修技工等。到2010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将增加到5.1万人,其中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设备维护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1.2万人。

纺织、服装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差别化纤维开发、化纤聚合工艺技术、机电一体化织机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二是真丝产品设计、开发,丝绸染整工艺,真丝数码织造工艺方面的人才;三是高速经编机控制及管理、织物染整工艺等方面的人才;四是产品设计、织物表面涂层工艺、织物染整工艺方面的家用和产业纺织品行业人才;五是急需服装设计、服饰产业设计和开发方面的人才。到2010年,需要各类人才8.875人,其中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1.7万人。

钢铁工业人才需求重点:钢铁冶金、金属加工压力、冶金机械、工业电气自动化、财务会计、管理等人才,特别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型及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才。到20l0年各类人才需求量达到1.7万人左右,其中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0.4万人。

据此可以得出,201O年浙江省在高新产业和制造业中,对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为17.3万人。再考虑到其他行业(如服务业中的楼宇控制、娱乐设备的维护等)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不会少于制造业的20%,因此,全省2O10年对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约为20万人。

3、典型行业状况分析

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国际竞争力日益提高,已经形成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已有各类生产企业5800多家,总资产已超过万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近220万人,相关从业人员已达3500多万。2004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507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已达1100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2700多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已从“九五”末期不到百分之~,上升到接近百分之二。

自2001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销量水平比2003年翻了一番,中国汽车工业已连续九年增幅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34.5万辆和938.1万辆,增幅低于2007年。而2009年以来,汽车市场回暖,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保持高位增长,连续4个月超百万辆,不断刷新历史纪录。中国汽车工业总体发展趋好。

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全世界有目共睹,而在这一产业迅速拉升的时期,人才的需水也激增。《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澡题报告研究表明:中国汽车产业职工人数2010年将达到356.87万人,2015年将突破5O0万人人关,到2020年将达到776.2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0%。

篇4

基于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电牵引采煤机、提升机等煤矿设备上的应用及其途径。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提高煤矿生产作业的安全性、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性。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应用;重要性;途径

0引言

伴随工业的飞跃发展,煤炭的应用愈加广泛。为了提高煤炭的采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必须提高煤矿开采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煤矿企业。为煤矿向安全型、高效型、清洁型的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1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在性能上朝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煤矿是高危行业,促进机电一体化发展,能有效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开采效率、促进煤矿经济发展。

1.1提高生产作业安全性

我国煤矿多需掘井开采,巷道挖掘工程量大、巷道空间相对狭小,且粉尘大、湿度大、光线差,井下作业人工劳动强度大,不利于员工的健康和生产效率的提高[1]。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后,可大幅度减轻员工劳动强度,避免员工疲劳作业,提高了安全性,开采效率也随之提高,还有利于改善工作环境,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1.2提高生产效率

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入了机械、电子技术、液压控制技术,有效提升了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可操作性,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和精度,设备发生故障时,可实现自动报警、故障提示灯,缩短了检修时间、提高了检修效率,有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2]。

1.3提高经济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煤炭产量和煤矿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提高员工的经济收入,改善工作环境。机电一体化技术可有效监测生产作业情况,给生产和管理提供依据,有利于减轻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作业难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设备上的应用

2.1在带式输送机上的应用

带式输送机是将开采的煤炭持续输送到地面,带式输送机属于不间断运行设备,一旦发生堵料故障,将会造成皮带压料,需要先进行清理物料,再维修设备。清理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清理,作业量大、劳动强度高,耗时长[3]。为此,输送机采用防堵料装置,一旦堵料,系统将自动停止,减少堵料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2.2在电牵引采煤机上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在电牵引采煤机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采煤机牵引特性,采煤机向前推进时提供牵引力,下滑时发电制动。在大倾角煤层时,在牵引电动机端设置制动器,制动器的制动力矩为电机额定转矩的1.6倍~2倍,用于倾角煤层,无需防滑装置,设备运行良好,使用寿命长,仅有电刷、整流子会产生磨损,其他元器件无任何磨损。造就了采煤机可靠性高、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维护维修量少、反应灵敏等特性,电控系统能够调整任意参数,避免采煤机超载。传统的液压牵引采煤机改造为电牵引采煤机后,大幅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2.3在提升机上的应用

目前,提升机广泛实现了自动化和数字化控制。最为成功的案例为内装式提升机,其运用一体化技术,将驱动装置、滚筒装置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设备的运转率,操作步骤也得到简化。优点:能够自行检测、定期对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大大提高设备的可靠性[4]。能够及时发现提升机的异常,为检修提供故障信息,减少维修时间,降低成本。设备的运行更加平稳、可操作性得到提升。矿井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途径

3.1引进国外先进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装备

引进先进的一体化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提高设备的质量,优化其性能。在煤矿领域大力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提高研发力度、加大应用领域、培养技术人才、提升管理水平,缩短与国外先进机电设备的差距[5]。

3.2增强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优势

优选开放性、可靠性的通信技术,优化煤矿企业的机电一体朝智能化、可视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煤矿机电一体设备力争达到智能化水平,使得设备自行辨别周围环境,使设备自动适应工况,迅速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同时可对采集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并发出诊断结果;强化煤矿生产监控体系,保障机电设备持续运行良好。不断提升设备自身的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助推我国煤矿事业的健康发展。

3.3全员参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

煤矿企业鼓励员工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钻研业务、掌握机电一体化的操作技能,大力开展师带徒活动,培训机电设备技术后备人才,提高员工责任意识,创建学习型班组,并进行表彰奖励。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学科发展的结晶,具有性能可靠、操作便捷、准确度高的优势,实现矿山机电一体化,可以扩大煤矿应用领域、提高煤矿开采效率、优化人员配备,还以提高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优化煤矿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行艳冬.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探究[J].能源与节能,2014(10):16-17

[2]张五计.机电一体化在煤矿中的应用与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3(11):167-168

[3]李建平.煤矿中综合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2(6):133-134

[4]胡建刚.机电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研究[J].2011(4):9-10.

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分析

机电一体化设备是综合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接口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技术,并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的设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机电一体化设备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但是由于机一体化设备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有专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来实现设备的维护和修理。

1.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概况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就是在设备的运转过程中,设备的规定功能或者作用不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和运转,导致无法继续进行生产活动的现象。诊断技术就是当机电一体化设备发生了故障以后,能够利用相关的技术对设备进行诊断和研究,发现设备出现故障的位置,然后对设备进行修理和调整,使之恢复原来功能的过程。下面我介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特点和诊断的技术。

1.1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特点

机电一体化设备相对于其他的设备来说,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要高很多。因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零部件数量比较多,而且这些零部件的制作精密,整个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技术含量比较高。所以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只要有一个零部件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正常运行。总的来说,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有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的零部件比较多,内部结构复杂,容易发生零部件的磨损问题和零部件故障的问题;(2)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能够精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3)机电一体化发生故障时,诊断能力有限,自己只能诊断出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即自我诊断的功能比较弱;(4)设备的报警设施不灵敏,有的设备发生故障不能够及时报警。

1.2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目的

机电一体化的故障诊断技术就是我们认为的检测技术,通过使用诊断技术能够及时发现机电一体化设备潜在的问题和发生故障时,具体的故障原因,以便技术人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出现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具置,并消除设备的故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生产的持续运转。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主要有四个目的:(1)能够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的或者将要发生的故障,把设备的损失降到最低;(2)适时发现潜在的或者出现故障设备,能够缩短设备的故障维修时间,提高设备维修的质量和效果;(3)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和工作状态;(4)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

1.3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完善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能够及时进行和发现故障。主要有以下几种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1)射线扫面技术,这是一种新兴的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它是通过Y射线技术形成的设备图谱形状来检验故障发生的位置和情况,主要用于检测工艺设备的故障;(2)震动检测诊断技术,这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相关的震动设备形成的震动参数和震动的信息来检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和潜在的故障隐患。震动检测诊断技术主要用于检测机械设备的故障,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剧烈的震动。这时的震动检测设备能够产生震动参数和信息来判断设备是否产生故障和产生故障的位置,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机电一体化设备产生故障的具置,就要选择准确的测量点。震动检测技术不仅应用较为简便,而且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设备的故障位置和潜在的危险,在设备故障检测的精确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3)红外测温诊断技术,它的诊断原理是根据设备不同部位的温度来检测设备出现的故障。红外测温诊断技术利用先进的红外检测设备,使它接触不同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根据不同设备的部位产生不同的温度,从而判断设备的故障位置。这是一种精确度比较高的故障诊断技术。

2.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遇到的问题以及措施

2.1缺少设备故障检测的精确度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诊断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我们已经掌握了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诊断的相关技术和诊断方法。但是仍然缺少一套完整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我国国内的诊断技术大多是针对设备的某一部分或者是某一具体类型的设备来说的,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诊断技术的方法和理论;此外我国的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精确度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在诊断的精确性方面需要很大的补充和发展。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做好诊断的精确度问题,处理好设备故障和检测信息之间的关系,提高诊断技术的精确度和准确性,使机电一体化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

2.2缺少检测的实际经验和方法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在一些领域里仍然处于理论阶段,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在设备诊断的模糊理论、小波分析、神经网络、智能方法这些领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只有一些相关的理论作为设备故障检验的支撑和研究。我们应该加大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理论研究,在实际的工作生产过程中,积累故障诊断和修复的实际经验,能够使理论和经验完整的结合,形成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完整理论和方法。

2.3缺少设备故障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有很多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但是缺乏相应的设备故障检测人员。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建立专家智力支持系统,形成专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队伍,专业地维护设备的运行,实时进行设备故障的监督。还要培养设备故障诊断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和水平。

3.结语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的。我们要做好设备故障的诊断工作,提高设备故障的诊断技术,积极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诊断方法,来提高国内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诊断技术的精确度,形成一套完整故障诊断理论,丰富实践经验。以此来保证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维护和正常运行。 [科]

【参考文献】

[1]王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45-146.

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学改革

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Mechatronics”,即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机械设计及工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光电技术等应用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一、现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要求基本内容

1.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建立和发展的基础,现行教学内容只对简单机械原理、工作过程做了简单介绍,在材料上、工艺上、应用上的教学内容要欠缺很多。

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功能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处理技术主导机电技术的发展,单纯的计算机理论课暴露出应用性不强的缺点。

3.系统技术

系统是把机械整体的功能充分发挥的功能技术。独立的知识模块不能体现系统优势。

4.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精度定位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检索等控制技术,以单片机和PLC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很难体现自动控制理论的工程化与实用化。

5.传感检测技术

目前检测与传感技术的教学内容不能使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实现设计目的。

6.伺服驱动技术

伺服驱动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执行元件及其驱动装置。变频技术的应用,交流伺服驱动技术的进展,应更好地体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上来。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关注的五个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各门相关学科、多种先进技术的互相渗透和相辅相成的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电子、光学、自动控制、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有以下发展方向:

1.智能化

智能化是在机电产品控制理论的基础上,使机电产品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2.模块化

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使新一代机电产品能得以迅速推广、应用。

3.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远程控制终端设备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应用得到推广。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已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产品也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4.微型化

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多采用微机、传感技术、新型传动技术,使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大为简化。

5.绿色化

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无害,资源利用率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正朝着绿色化发展。

三、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三个主要方向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一直遵循了工学结合的原则,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和工学结合的程度,以及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扩招带来校内实训时间缩短,实训资源的相对减少;在企业顶岗实习的不确定性,很难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单位;订单培养的学生存在知识面、操作技能狭窄等。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首先解决的问题。其次,在强化专业实践的大环境下,应加强对专业理论的适度提升。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劳动力的培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与机器的关系界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单纯的操作技能要求已部分被机械化、自动化所替代,相应增加了信息化处理过程,需要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需要数控显示方面的知识、需要计算机基础方面的知识,而这一切.又需要以一定的数学、物理、外语方面的知识为基础。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应重基础,强素质;重专业,强能力;重技能,强应用。

2.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

(1)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一个课程领域或具体的一门课。可见,课程建设即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改革,也是具体一个课程领域或具体一门课的创新和改革。高职教育作为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要充分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满足现代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突出技能的高职教育规律,并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生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现代职业能力要求的相互融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在充分考虑机械、电子、计算机信息等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要在课程建设上突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基本工具的使用、基本电路的连接、常用仪器的安装等,要在学生入学后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从进入职业院校就感觉到与过去的单纯应试教育的不同培养模式,树立牢固的职业教育观念,建立新的学习评价标准。具体课程的改革,应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进,融“做、学、教”为一体,把实训室、实验室、实习工厂、企业的车间变成课堂教学的重要场所,增加教学内容的直接性和目的性,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复杂的操作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之中。当前,尤其要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重点关注专业教学团队是否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要关注专业理论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青年教师多来自普通本科院校,学历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还接纳了很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为专业发展奠定了人才优势、知识优势。但由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的不同,因此,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就表现的比较弱,也就很难在教学中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企业顶岗实践、专业技能培训,创造机会让年轻教师到生产企业一线去锻炼实习,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教学能力。其次,广泛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承担教学工作,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作为急需人才的企业却没有意识到高职人才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企业参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不愿让企业人员参加再培训再学习,没有形成终身培训学习的良好氛围。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实现工学结合,一方面要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另一方面靠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寻求支持。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校内实践条件建设应关注两点:一是校内实践条件建设应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和生产实际相一致,设置以生产产品为主的企业、公司,利用学校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各种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管理、维护等工作,让学生参与进来,得到锻炼的机会。二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这些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特别是一些发展较快的、刚成立的企业,他们急需专业人才的加入,这样既可为学生找到实习单位还可为学生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文化建设

内涵型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文化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文化建设要充分反映到培养人才的价值观、审美观等观念形态及行为,是人与知识、人与产品、人与机器和谐的一种人文精神。文化力是一种专业意识、一种创新意识、一种团体意识的体现,营造良好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文化要融合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育人的全过程,把专业文化建设融合到现代技术文明的发展中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实践,共同创造内涵;在文化建设中,逐渐回归到教师成长,学生发展这个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使命上来。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高职高专学院重点发展的技能型、应用型专业,应适时把握专业发展的新理论、新课题、新方向,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的纳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革新;努力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不断更新完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建立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培养出具有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等生产一线工作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2006〕16号).

[2] 李永刚.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2).

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校企合作?双元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制造业已开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作为制造业核心专业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迫切需要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改变培养模式提高质量,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仪征技师学院作为江苏省首家县域技师学院,在2010年就与扬州中德技师学院、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引进双元制教学模式,但因没有企业参与,培养学生还是以学校为主。作为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对双元制教育的认同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落户仪征后便开启了与仪征技师学院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之旅。

一、开设机电一体化“大众冠名班”

上海大众仪征工厂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首家标杆工厂,落户仪征后,需求量最大的就是一线技能工人,但囿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仪征技师学院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上海大众的需求,经双方商定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2011年9月,上海大众在仪征技师学院开设了首届机电一体化“大众冠名班”,这个冠名班和其他企业冠名班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所有学生均是普高毕业生。

二是30名学员由上海大众从200多名学员中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而来。

三是学员入学便和上海大众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即为大众正式员工。

四是学员培养由双方共同完成。这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企业招聘学员,然后委托职业学校培养完全一致。

二、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双元制培训

仪征技师学院和上海大众联合组建“校企教研组”,按照上海大众标准,共同编写相关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学生经三年半学习后,通过校企双方共同考核的学员除获得国内技能等级证书外,还可获得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上海大众每学期安排两名德国专家来学校进行为期6周以上的教学,德国专家不仅直接参与教学,还会帮助冠名班项目组修订教学计划,建设校本课程,指导项目组教师,明确AHK考试项目等。教学时注重学员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采用学习领域、项目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等方法实施教学。学员每学期还要到上海大众培训中心或生产线实践一个月,在大众培训中心有专门的培训讲师和指导师傅,培训设备非常专业、齐全。学员在企业学习期间有培训中心理论学习,也有生产线现场教学,实习的生产线定期轮换,学员可以学习生产全过程。

三、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培训能力中心”合作项目

2012年9月,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仪征市人民政府、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仪征技师学院五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大众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培训能力中心”合作项目。首批共有12名成员参加培训,其中学校教师8名、企业培训师4名。培训分别在仪征、上海、德国进行,有双元制理论培训、授课技巧培训,也有新技术新设备培训,还有德国本土培训。这个项目开创了大众公司在人才培养史上的新模式,将把大众汽车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到教师培训中,通过课程研发和教学模式的开发,培养参与该项目的职业学校教师和大众汽车集团的中国员工,使专业培训更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并最大范围地推广使用。

四、学校建立“大众汽车机电一体化能力培训中心”实训基地

仪征技师学院和上海大众合作还有一个创新之举就是:学校在建设新校区时,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了“大众汽车机电一体化能力培训中心”,设机械加工、机电控制、电气动控制、机电一体化调试四大功能区,采用德国双元制学校模式设计,便于实施一体化教学。2014年能力培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为冠名班学员提供了更加优良的实训设备和实训条件,培养出来的学员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动手能力,都明显优于其他学生,符合上海大众的用人需求。

五、小结

篇8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概念设计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概念设计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同时也是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内最具创造性的阶段。其中,包含的原理与方法论对相关产品研发者起到关键的引导效用。因此,对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性概念设计进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概述

1.1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电一体化基础上建立起的包含系统与构件、基本元内容的集合,而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含义则是依据产品使用周期中各个环节所需要求对产品实施功能改造、分析和子功能开发,进而实现其满足功能结构要求的系统化设计活动。这种设计工作的过程包括前期规划、设计概念以及对计划进行详细化和丰富化,并加以改进补充。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的程式化内容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代为实现,但除此之外难以被程式化的方面还需产品设计人员通过人工设计逐步完成。通过构建人机协同的概念设计理念,对其功能与组织开发的过程按照模块化思想进行划分,以此实现这一设计工作的层次性、协调性。目前,发达国家对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的深入研究大体集中于其调控系统的设计。机电一体化的理念自1971年被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内容也在逐步丰富,尤其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消费需求的升级,更加迫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对自身性能、可靠程度提出更高要求。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传感技术、AI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集成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的进步,都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革新打下了技术根基,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朝着更优质、更高效的方向迈进。

1.2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概念设计的意义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创新型概念设计本身有着重要作用,其既是产品品质的深层内容,又是其功能属性得以发挥的保障,对其本身质量的影响也约占60%~70%。因此,建成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的概念设计具有极其显著的意义。简要概括,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创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概念设计是保障机电一体化产品品质的必要性要求。机电一体化体系具有多种学科互相交叉、集成融合的特点,本身具有着复杂内涵。因此,现今许多的机械产品的设计并不适应机电一体化技术本身的特色,难以做到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随之作出应对。第二,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创新促使其理论体系得到发展。要创新这一概念设计,必将建立新的方式、理论基础。只有在合理、可靠的概念设计基础上,才能使之收获具有优异性能的机电一化体产品。再加之如今概念设计的思想理念获得了社会中乃至整个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同,如QFD理论、公理化理论、TRIZ理论等设计理论的建立,对于推动创新机电一体化产的概念设计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效用,进一步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完善。第三,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概念设计对于生产能力与工作质量的提高起到切实的帮助作用。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带有自动处理、调节的功效,通过这些能力的实现,能够保证工作质量与效率的稳步提升。例如,在数控机床的使用过程中,其生产效率要高出普通基础5~6倍,并能够实现机床数量减少50%,节省50%操作人员的效能,生产周期也能缩短40%,进而使得生产成本降低50%左右。

2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概念设计理论

2.1机电一体化产品应用到的系统原理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该类产品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就其本质来说。它算是一种复杂机械,但与普通的机械相比还有着显著区分。机电一体化体系是通过在机构的动力功效、信息功效、控制功效以及主功能方面引入先进的电子技术,并使之与软件相互联合形成的一类新型机械系统。就其功能来说,机电一体化系统包含机械力、能量流、运动力等多种动力学有关的特殊机械,以及一些机电部件互相关联的系统。其中,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又在于集成协调各种技术,通过对机械工程、控制系统、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等多项技术的联合利用,实现其运动行为可控的目标,而不仅简单对各项技术进行拼凑堆积。这也是利用计算机的调节和处理能力,实现驱动元件可控特征的现代化机械系统。有关机电系统化原理的研究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三环论。研究者认为,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划分为电子、机械、软件三项功能模块。第二,五块论。通常视机电一体化产品是由动力功能、控制功能、构造功能、操作功能和传感检测五个功能模块组成的。第三,两个子系统理论。研究人员认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控制系统和物理系统两项分支系统共同组成的。以上三种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三者立足于控制和电力两部分,但没有对机械主体加以强调,也并未对处理好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设计中出现的复杂性、多面性和模糊性等问题提出方法。因此,这些理论对该类产品的概念设计不能起到重要作用。在概念设计实际工作中,机电一体化系统往往会被划分为传感检测、执行机构、信息控制处理三个子系统。通过这三个子系统的系统分工,各自完成信息检测、机械运动与信息控制的工作,这种分工方式才能真正实现该系统中各项功能的优化和最佳效果的发挥,并以此获得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念设计合理的相关方案。

2.2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的概念设计方法

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而言,其概念设计是许多领域内知识、技术之间的交织融合,具有新颖复杂、反复迭代、目标多解、结构不良等特点。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创新,关键在于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展现设计智慧,满足创新性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在于实现人机协调配合。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促使人们对人工智能提出新的期待。但创新产品设计这类任务,主要还得依靠人类的智能实现。机电一体系统也是人机协同系统,通过对设计者与计算机的分工,来达到创新概念设计的目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创新主要方法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落实人才战略,培养专业性人才。科技竞争最终都会落实在人才竞争上。要实现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创新,人才供应是重要保障。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在制造行业占据就业满意度第三位的好名次,就业率更是高达100%。因此,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更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国家以及机电行业要在培养、优化道路中贡献出更多力量,从多方面对学生展开培训工作,以此实现增强研究者、开发者、设计者以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素质的目的。第二,努力拓宽供应市场,严守质量关。市场是检验产品的试金石,将机电一体化产品投放到市场中,一方面保障其生命周期能够实现,另一方面通过买方对产品性能体验所作反馈也对产品研发起到反作用力的效果,使其优点得以保存、延续,缺点得到改良、进化,从而不断促进机电一体化产品性能的整体提升。第三,将环保技术纳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策略中。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电力技术等多种技术的应用,往往会伴随着电子、机械污染的问题。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无可避免也会产生一些污染物。因此,设计者在设计研发过程中要考虑到环保问题,让机电一体化产品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以施行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为其提供方法指引。通过一些环保设施和环保科技的实行,有效遏制资源浪费、污染物增多的问题。当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时,也可以反复利用一些资源,以减少资源、材料的消耗。相关生产负责人还应主动淘汰一些产能落后的设备、产品,以此改变过去投入高、输出高的模式,最终实现发展的可持续,使人们拥有健康的生存环境。

2.3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的概念设计的发展展望

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的概念设计主要发展在于理论的进步。虽然机电一体化体系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强分析、研究,但其发展总趋势还是积极向上的。概括有五方面内容:第一,根据被测物理量,建立传感器特点和类型的知识库;第二,构建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概念设计相关的推理方法库;第三,将执行机构的实现运动与动作进行分类,构建执行机构库和驱动元件库,以促进驱动元件、执行、传动机构和两者的集成选择实行;第四,实现对该类产品概念设计在各个环节评价体系的建立,尤其在概念设计初期中构建对功能原理设计环节的评价体系;第五,构建调节和控制信息的资料库,以促进挑选硬件和编制软件中对机构子系统高效管控的实现。随着机电技术与各项科技的快速进步以及机电一体化研究的逐步深入,促使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并具有更为强大的实用功能和操作功能,从而顺利实现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创新与研发。

3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但关于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研究成果目前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要相关从业者不断加强探索、创新,通过大量细致的实践研究工作,促进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概念设计的完善和成熟,并最终实现其优异的实用价值。

作者:王中元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发展

随着工业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煤矿工作的危险系数相对较高,因此对机电设备的安全性能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切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机电设备的安全性,保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这就需要各个煤矿企业加强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深入探究。

一、简述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容

综合各种因素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技术,其中包括机械技术、光学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编程技术、接口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由于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其他技术的进步,同时对其他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立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现在来看,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柔软化、网络化、微型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煤矿生产劳动技术也得到了不小的改善,大大提高煤矿工作人员的工作安全系数,改善了煤矿生产的劳动强度,降低能耗、保证安全。现如今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煤矿工业的必备技术,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化的改革、调整同样十分重要。

二、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具体情况及问题

1. 新型电牵引采煤机的应用。

最近几年,我国电牵引采煤机的研究及发展有着明显的进步,第二次进行开发后,我国逐渐拥有了许多具有国外引进采煤机技术的基础上自主支持产权的换代产品。目前,国产采煤机已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完全采用我国国产装备的高效工作不断提升,为我国的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奠定了新的基础。

2. 带式输送机的使用。

目前,我国应经自行生产了多种类型及功能的输送机,其中在我国“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国家“一条龙日产万吨综采设备”项目的实施,对我国带式输送机的实力提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些新型的,具有大功率、长距离的输送机研发正在不断改进中。

3. 矿井提升机

目前看来,我国的矿井提升是一种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矿山大型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其中内装式提升机最为突出,在结构上看,内装式提升机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个整体,最大限度的简化了机械结构,是典型的急死俺一体化设备,同时也充分体现出机械-电力-电子设备-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系统全数字提升机高度。具有可重复性故障寻址完整的诊断设施以及简单的快速通讯功能和自诊断功能,其采用的总线方式能够大大简化电器安装,其硬件配置相对简单,兼容性强,零备件少,可以方便地实现启动软件控制加速度。

三、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加强管理

1. 采用科学的管理策略以及创设。

为了我国能更好地解决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关于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管理以及生产开采作业等相关问题的处理必须采取全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对企业各项工作实施有序、统一的管理。此外,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合理制定作业方案、建立健全的机电管理机构、推行合理的科学管理化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的煤矿机电一体化监管机制,完善工作环境,对机电骨干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和优化调整工作。同时需要加强对各级工作人员的综合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进而保证煤矿企业的工作能够正常、有序、高效的运行。

2. 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良设备。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计算机技术作为其中最为核心的科技掌握着已计划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工作命脉。因此对作业现场的总线任务应加大发展力度,对中央控制系统的存储能力以及运算能力需要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不同产地环境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软件硬件系统的进一步研发使用,促进其性能不断提高,形成体积小、功能全、精度高的新型优化技术。除此之外,还应对其通信模块进行研究,尝试其同以太网进一步结合,保证其通信功能的安全可靠性,最终实心机电一体化的通信控制。

随着科技地进步,我国目前机电一体化还可以采用功能强大的PLC作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装置。其能够在运算存储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积和功耗逐渐缩小,更加设和与工作空间狭小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此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对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智能化已经逐渐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设备在智能化的应用中能够自动调节设备处于最优状态运行,同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对故障问题进行预测及诊断。最后,研发还应重视传感器的应用。传感器配合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应用,促进传感器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为煤矿探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

煤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是一个综合化、全面化的运用过程,在整体掌握煤矿机电运用的过程中,能突出机电一体化在装备、采集方面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全面提高煤矿开采的综合能力,为煤矿提供安全有效地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旭.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7(16):52-53.

篇10

关键词:制造业;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腾飞,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大量应用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 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信息流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 的主要特色,其产品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在性能和功能方面均实现了质的飞跃。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从一般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机械手发展到智能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FMS)、无人生产车间和将设计、制造、销售、管理集于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机电一体化产品涉及工业生产、科学研究、人民生活、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如集成电路自动生产线、激光切割设备、印刷设备、家用电器、汽车电子化、微型机械、飞机、雷达、医学仪器、环境监测等。

二、机电一体化四大原则

机电一体化四大原则: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组成要素其内部及相互之间都必须遵循结构耦合、运动传递、信息控制与能量转换四大原则。

两个需要进行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环节之间,由于信息模式不同(数字量与模拟量,串行码与并行码,连续脉冲与序列脉冲等)无法直接传递和交换,必须通过接口耦合来实现。而两个信号强弱相差悬殊的环节之间,也必须通过接口耦合后,才能匹配。变换放大后的信号要在两个环节之间可靠、快速、准确的交换、传递,必须遵循一致的时序、信号格式和逻辑规范才行,因此接口耦合时就必须具有保证信息的逻辑控制功能,使信息按规定的模式进行交换与传递。

运动传递使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不同类型运动的变换与传输以及以运动控制为目的的优化。

在系统中,所谓智能组成要素的系统控制单元,在软、硬件的保证下,完成信息的采集、传输、储存、分析、运算、判断、决策,以达到信息控制的目的。对于智能化程度高的信息控制系统还包含了知识获得、推理机制以及自学习功能等知识驱动功能。

两个需要进行传输和交换的环节之间,由于模式不同而无法直接进行能量的转换和交流,必须进行能量的转换,能量的转换包括执行器,驱动器和他们的不同类型能量的最优转换方法及原理。

三、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下述优越性。 (一)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

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人身和设备事故,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二)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

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同时,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例如,数控机床对工件的加工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5~6倍。 (三)使用性能改善。

机电一体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使得操作大大简化并且方便、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实现,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界参数的变化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实现自动最优化操作(四) 具有复合功能并且适用面广。

机电一体化产品跳出了机电产品的单技术和单功能限制,具有复合技术和复合功能,使产品的功能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具有自动化控制、自动补偿、自动校验、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和智能化等多种功能,能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领域,满足用户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强。例如,电子式空气断路器具有保护特性可调、选择性脱扣、正常通过电流与脱扣时电流的测量、显示和故障自动诊断等功能,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扩大。 (五)调整和维护方便。

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而不需要改变产品中的任何部件或零件。对于具有存储功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事先存入若干套不同的执行程序,然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只需给定一个代码信号输入,即可按指定的预定程序进行自动工作。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设备制造行业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分析

设备制造行业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机电一体化技术对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就是把微电子技术包括数显、数控、微机、可编程序控制器等技术应用于设备改造。改造原有设备结构、更新部件、或装上新附件、新装置,或将单机组成流水线,用以保证机床的加工精度,提高产品质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把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对陈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是发展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走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是加速企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开展这项工作可由浅入深,首先可结合设备的大修理和工艺调整、工艺改革,有针对性的对老、旧设备进行微电子技术改造,这样可以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如对一些承担产品精加工工序的普通机床,可以安装数显装置、单板机、光栅二坐标数控等装置,以提高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进而采用适合企业情况的经济型数控。经济型数控装置既能满足普通机床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对老机床的改造要求。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制造精度为原则,避免盲目性。

2.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

用于企业的标准化、计量、质量、工艺、设备、安全技术、劳动组织、财务,销售、人员培训等管理工作,为企业提供更加先进的科学管理工具,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作为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初级阶段,可先应用计算机处理工资计算,计划编制、报表统计等系统数据处理,进而进行CAD(计算机辅助设均,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T计算机辅助测量)。先从典型零件,基础零部件入手,进而实现主要产品的CAD、CAM、CAT。

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这是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中迟早迟晚都必须迈出的一步,必须登上的台阶。这些软件系统对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开发能力,科学决策有重大作用。

3.开发一些机电一体化产品

除了可以以电子装置来取代某些机械零部件的原有功能,简化产品结构外,还可不同程度的赋予产品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诊断、自保护、自适应、自动显示记录等,使传统的机械产品从主要代替和延伸人的体力劳动,跃变为既能取代和延伸人的体力,又能取代和延伸人的部分智力的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