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分析

篇1

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趋势发展迅速,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也如火如荼。巴西生态农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对外贸易需求加大。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成为两国商贸往来的重要内容。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的贸易结构不断变化,两者之间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基于这一背景,笔者探讨了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同时对二者的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和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进程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巴西;生态农业;商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互补性

近年来,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结构不断变化,比较优势和互补性各有不同,因此研究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层次,促进两国经贸往来,提升合作水平和发展程度。

1数据来源和农产品分类研究选取

2002—2013年中国与巴西在生态农产品贸易方面的贸易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外经贸局网站。为使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量更具有可比性,笔者以2002年作为基准,将所有贸易额数值进行比照处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对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变化趋势以及比较优势等进行分析,根据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三维框架,将生态农产品进行分类,具体分成大宗粮食商品,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基础性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商品,主要包括大豆和油菜等;经济作物商品,主要包括花卉、橡胶以及园艺商品;加工农产品,主要包括具有高附加值的加工后农产品;最后是动物产品。

2中巴两国生态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进入平稳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时期。2007—2010年,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额也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每年的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1990—2002年,中国对巴西生态农产品的出口量大,这是因为中国农业发展平稳,政府政策贯彻到位,农业从业人口充足,这一阶段的中国对巴西生态农产品的出口量保持在年均4%的增长率;而2002年以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巴西农业收成连年增加,中国对巴西生态农产品需求增加,进口比重从2002年的0.8%上升到2013年的6.45%[1]。以上5种商品的中巴贸易量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分析图1发现,中国和巴西生态农产品中,大宗粮食商品比重逐年下降,在10年之内从45%下降到15%;而油料作物呈现明显增长,从15%增长到30%,在2013年微有下降,但主要在20%上下浮动;经济作物的贸易比重主体变化不大,基本在20%左右浮动;加工农产品在2009年稍有回落之后迅速回升;动物产品比重总体逐年走低,但2011年和2012两年有所上涨,2013年又有回落。从2003年的数据看,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和加工农产品已经占据中巴生态农产品的主要比重,均为25%左右,而一直以来领先的大宗粮食商品则落后于二者,并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动物产品比重一直不高,且2011—2013年呈现下滑趋势[2]。此外,中巴生态农产品的贸易结构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发展趋势稳定。根据图1,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中,每一分类的商品都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趋势。如大宗粮食商品,2002—2012年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在2013年之后仍在持续;而油料作物商品在2012年达到30%的峰值之后,2013年则微有下滑,达到27%,究其原因,主要是加工农产品的贸易比重提高,从数据上影响了油料作物商品的产量和比重,因此在比重上呈现出3%的下滑。而动物产品在2011年出现15%的峰值,但2012和2013年明显下滑,在2013年达到10年来的最低值,约为5%[3]。

3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目前,学术界研究商品贸易比较优势主要采用的是贸易竞争力指数。运用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数据及相关资料,笔者绘制出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折线图,如图2所示。分析图2中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对巴西的TC指数在2002—2010年逐年下降,而在2012—2013年有所回升,并且趋势向上。而巴西对中国的TC指数则围绕0.4上下震荡。2002—2012年,巴西生态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动物产品、经济作物和加工农产品的比重提高明显,而大宗粮食商品的增长比重的提高更是迅速,TC指数始终大于0且不断增长,说明比较优势明显。除了中国与巴西之间的贸易之外,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他国相比,其比较优势也较为明显。中国与巴西两国的生态农产品出口地主要都是日本、美国、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出口商品种类类似,有谷物、蔬菜水果及其加工制品、禽畜加工品、大宗粮食产品等。由于商品同质性强,因此交叉弹性高,商品之间的相互替代性强。根据笔者得到的数据,2010—2013年,中国生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从8.5%增长到12.0%,平均年增长0.8%,同一时间,巴西的国际市场份额从2.5%增长到6.0%,平均年增长0.84%。虽然巴西生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相对中国低一些,但增长速度比中国稍快[4],因此说明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各自都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会不断增加。

4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的出口额有所下降,尤其体现在大宗粮食产品上,而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和加工农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巴西对中国的大宗粮食产品出口额不断上升,园艺产品的出口额也增长迅速。此外,国际贸易中,参与贸易的双方对商品需求和供给的差异性表现为互补性。因此,当前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正在不断增强,互补性优势明显,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生态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为进一步说明中巴两国生态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的现状,笔者选取贸易互补性指标TC指数进行具体说明。TC指数是基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双方出口商品的种类、金额以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的一个数据,TC指数一般为正,且数额越大,表示互补性越强,一般而言,TC>0,就可以得出具有互补性的结论。经过计算,笔者将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的TC指数列示如表1所示。分析表1数据可知,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中,具有明显互补性的是巴西对中国的大宗粮食商品贸易,中国对巴西的经济作物贸易,中国对巴西的加工农产品贸易,以及巴西对中国的动物产品贸易。这和前文所述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比较优势吻合。此外,中国与巴西的经济作物出口TC指数增长迅速,说明在经济作物中,中国与巴西已经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融合和互补,说明当前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的互补性优势正在逐渐显现,未来仍将按照这一趋势发展。此外,从整体上看,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往来不断深入,双方生态农产品贸易日益紧密,互补性强。例如,巴西在动物产品、经济作物和加工农产品方面的进口来源广泛,中国只占据其来源的30%左右,还有70%的市场有待开发,同时中国大宗粮食商品的需求量巨大,而巴西对中国的出口不足中国市场的10%,也具有相对较大的增长空间[5]。总而言之,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在现实贸易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两国农产品贸易仍然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中巴农业合作和贸易的稳定发展对促进中巴两国经济发展和商贸往来有重要作用。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以及中国与巴西同为金砖国家,在关税待遇、减少贸易保护措施等方面有较多的政策倾斜,双边生态农产品贸易额增长迅速,从2001年的7.32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34.87亿美元,贸易稳定性和互补性增强,贸易发展迅速[6]。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对外开放型经济格局不断形成,参与国际贸易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生态农产品在国际上所占份额逐渐提升,双边比较优势体现更为明显。

5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挑战与政策建议

5.1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挑战综合上述分析,当前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遇到一定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容易出现不良竞争。现代国际社会市场经济是主要的经济形势,市场竞争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而中国与巴西当前在生态农产品方面的竞争性明显大于互补性,商品有一部分甚至具有同质性,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竞争,影响两国国际贸易效率和规模的发展。此外,近年来,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受到疲软的国际经济环境影响。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的宏观经济环境走弱,始终没能摆脱经济发展不景气和进出口贸易疲软的状况。而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也十分明显[7]。因此,现阶段国际市场贸易的整体环境也影响了中国和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的管理。再有,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由于粗放式经营管理,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种产品质量不高的品牌印象,这种印象影响了中国生态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进程和步伐,制约了商品贸易发展的金额和发展速度。

5.2政策建议综合全文分析,中国与巴西在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方面的贸易结构差异和互补性都十分明显,且竞争性为主,互补性为辅。同时互补性正不断提高,原因是中国和巴西生态农产品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各自的优势。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进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3提高生态农产品的质量,树立品牌优势从提高生态农产品的质量上入手,打造中国生态农产品品牌优势,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市场份额,树立中国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改变中国农产品只求量,经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的状况,同时开拓国际生态农产品高端品牌市场,不断实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5.4找准生态农业发展的侧重点,因地制宜要对生态农业行业发展有所侧重,因地制宜,重点发展适合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在国际市场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产品种类;根据本国资源禀赋差异,制定现实可行的生态农产品发展方略。如,中国农业劳动力充足,传统农业发展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加上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品,例如水稻和小麦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生态农产品的发展选择上,中国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是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产品贸易的前提和基础。

5.5利用好WTO贸易规则中国和巴西都是WTO成员,且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在贸易优惠方面能够享受同样的待遇。WTO对于保护正常贸易行为,解决贸易争端有一系列良好的措施,能够提高国际贸易规范性,减少交易成本。生态农产品的贸易额是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态农产品产量提高而产生的,因此有的WTO规则可能并不适用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中国也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扮演与经济规模和国际贸易水平相适应的国际贸易角色。

参考文献

[1]汤碧.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与合作潜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67-76.

[2]靖飞.中国和巴西农产品贸易:动态和展望[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8-47.

[3]林大燕,朱晶.中国主要粮食品种比较优势及进口市场结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5(2):115-127.

[4]刘雪娇.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J].国际贸易问题,2013(12):87-95.

[5]梁丹辉,孙东升.中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及增长空间分析[J].世界农业,2014(11):83-89.

[6]刘明,原珂.中国与巴西农业合作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对外经贸实务,2014(12):26-30.

篇2

关键词:农产品 品牌建设 品牌化

1、宝泉岭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1.1、现状

宝泉岭管理局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局现有500万亩可耕地面积,全局可达到200万吨以上的年粮食生产能力,95%以上的粮食商品率。全局以种植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为主,占农作物总面积的98%,分别可以达到平均单产580公斤/亩、180公斤/亩、580公斤/亩以上。还种植少量红小豆、万寿菊、芸豆、中草药等其他作物。近几年来,宝泉岭分局连续五年的农业生产创新高。全局农业单产、总产、效益、产值、职均收入五项指标多年来连续创下最好水平。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5.5亿斤,与2006年实现的200万吨以上水平相比有很大提高。宝泉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几年来,宝泉岭管理局也先后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垦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光荣称号。

1.2、绩效

近几年来,宝泉岭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宝泉岭经济开发区食品产业在基地、资源、市场、品牌等方面也日益显现出优势。区内有61家各类企业及在建项目,基本形成了以“人和米业”为龙头稻米加工产业;以“宝泉”、“香其”酱业为龙头豆类产品加工产业;以“双汇”、“北大荒”为龙头的肉类食品加工产业;以日鲁北大为龙头蔬菜出口加工产业;以“兴汇粮食”为龙头的玉米深加工产业;以山林粮食为龙头的物流产业这六大食品产业。其中有4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控股经营,5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与省级产业化龙头控股经营。拥有“北大荒”、“完达山”、“双汇”、“香其”、“龙水”这5个中国驰名商标;双汇“鲜冻分割肉”、“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这3个中国名牌;“宝泉”豆酱、“龙水”精米这2个黑龙江省著名商标;“名山岛”食用酒精,“北大荒”分割肉,“宝泉”大豆酱、系列酱、酱油这3个黑龙江省名牌。宝泉岭在2012年已经实现,以及2013年和2015年预计实现的销售收入、利润、增加值等如下所示:

2012年,全区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增加值10.2亿元,利润1.87亿元,税收1890万元。

2013年,全区计划新增投资4亿元,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增加值13.5亿元。

2015年,计划完成投资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1亿元,增加值27.1亿元。

2、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陈炜认为大部分消费者对水果、蔬菜、大米、白面、蛋、肉、乳等这些初级农产品的需求差异不大。而对于深加工农产品的质量、价格、口味、营养、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需求的差异性是形成品牌的一个重要路径,所以初级农产品品牌化程度较低,而深加工农产品的品牌化程度较强。这与笔者走访宝泉岭宝客隆超市与当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比后,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在宝客隆超市里的深加工农产品全部有包装、品牌标志及名称。而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内,只有少数农产品有品牌、包装,其他品牌与包装皆无。所以,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决定了品牌建设主体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两者是成正比的。宝泉岭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相应农产品企业的品牌化建设动力就会随之减弱。

2.2、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完善

总的来说宝泉岭已经具备了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仓储能力充足,粮食中转设施良好,这为宝泉岭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凭借着地域优势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宝泉岭物流产业的系统性化集成已经有了便利条件。已经具备了水路、公路、铁路、配送、仓储等一些系统优化集成的重要基础设施要素。但是,目前宝泉岭的物流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初步建成物流体系,相关设备与技术还比较落后,这些因素导致了物流配送的效率不高。

2.3、农产品行业协会没有发挥相应作用

农产品行业协会从广义来讲也属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起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作用。当前宝泉岭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对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起到相应作用。主要原因是宝泉岭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管理涣散;没有明确的组织原则;民主度较低;经费不足等。这样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很难发挥其举办展销会,利用技术支持行业,创办刊物与网站,以及向政府及其他组织为行业提出诉求等作用。

3、建设策略

3.1、宝泉岭农产品品牌的商标注册策略

只有把品牌名称进行商标注册,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这也是农产品品牌建设及其重要的一步。只有有效地依靠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才能给与品牌的存在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且可以有效地保护品牌利益不会受到侵犯,当受到损害时,也能及时主张或夺回品牌的合法权益与地位。目前,农产品的商标注册主要分为:企业商标、证明商标、集体商标。

3.2、宝泉岭农产品品牌推广策略

在完成了品牌的市场分析、定位,品牌的设计、商标注册后,最后一个农产品品牌化的关键环节就品牌推广。品牌推广就是一种传播行为,它将品牌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郑州大学营销研究中心农产品营销部的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营销中最有效的品牌推广方式为口碑传播、利用产品本身的推广、电视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网络广告、终端促销、实地推广等。宝泉岭农产品品牌进行推广时,可以先将自身现有的品牌推广的策略与品牌营销学会介绍的品牌推广的8种有效方式做个对比,找出品牌推广的不足,然后根据企业现有和能够争取的资源与8种推广方式所需条件做对比,找出适合宝泉岭农产品企业的有效方式,然后加以改进实施。

参考文献:

[1]胡晓云.中国农产品品牌化一中国体征与方略[M],2009.

[2]何佳讯.品牌形象策划[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自由贸易协定;比较优势;互补性;产业间贸易指数(IIT);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一、引言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不断增加。1992年中韩两国贸易总额为6,378,580千美元。2012年两国贸易总额为215,108,900千美元,是1992年两国贸易总额的33.7倍。2012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134,031,339千美元,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4.5%。中国对韩国的出口额为80,777,791千美元。①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入世后关税率不断下调,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在二十一世纪双边贸易区不断增加的环境下,两国就中国FTA对两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多次的合作研讨。对外通商部门也对此进行了谈判。两国在贸易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有的部门互补性较强,有的部门竞争性较强。因此两国对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署犹豫不决。与工业领域的中韩FTA对两国经济的影响研究相比,在农业及农产品领域的影响研究较少。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支持着国家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及生存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韩国政府之所以对中韩FTA的签署犹豫不决是因为担心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会对韩国农业以及农民收入造成负面影响,并且韩国农民一直反对开放农产品市场。

中韩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中国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及农业机械)拥有量比韩国大,生产要素价格比韩国便宜。虽然韩国农业技术相对发达,但中国农产品成本比韩国要小。自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一直比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要多,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在1992年为776,447千美元、2001年为1,677,921千美元、2012年为4,066,677百万美元(韩国农水畜产品流通公社,92年至12年)。因为韩国农村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涨、农业用地面积小所以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以致其无法跟中国农产品竞争。中国和韩国在地理位置相近,饮食文化相似。对中国来说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取消)扩大了农产品出口市场,使农产品营销额增加,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然而对韩国来说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会使劳动、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受到严重的打击,从而导致韩国农产品生产量下降、农民收入减少、农业生产转向高附价值农产品。笔者主要通过比较优势的方法与研究产业内贸易理论框架来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性质,把握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帮助预测执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效果。

二、文献回顾

孔祥智、丁玉分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贸易以来(1998年至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和趋势。中国粮、棉、油、大豆、玉米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具有竞争力,而畜产品出口受阻。中国农产品贸易处于贸易逆差。因此作者提出提高农产品品牌和质量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并积极开发国际市场的观点。

宋立杰与王子柱回顾了中韩建交以来中韩农产品贸易的状况,指出中韩农产品贸易在政治方面、产品质量方面和历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从自由贸易利润下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了中韩农产品贸易量增加给两国带来的经济效应。中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而韩国具有相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且两国农产品行业互补性较强。

米利群与徐兴权通过比较优势(MCA)分析法分析了两国具体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农产品界定为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为HS编码):在HS的6个子项下的24类商品中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有234种,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在韩国农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为33.9%。韩国比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有40种,其中韩国农产品加工类比较优势明显。笔者指出了韩国政府严格的农产品保护贸易政策,并提出了中国政府应推行的包括“扩大产业内贸易规模、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实现规模经营、发展加工农业、推行绿色农业战略”等支持农产品出口的政策。

陈彦斌指出了中国农村土地双层所有制存在的矛盾,主要是指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的矛盾。土地资源是农产品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但因为现在中国农村土地产权不分明,所以阻碍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基层政府等第三人也常侵占弱势农民的土地佃权从而造成了许多弊端。由此笔者提出了完善地改“永佃权”所具有的“物权法定主义”,给于农民完整的土地使用权,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济政策。

乔雯、易法海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CMS)分析了中国入世前与入世后对日韩的农产品出口商品种类的变化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农产品总量增加,主要出口商品有园艺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入世前中国出口韩国的农产品以水产品和谷物产品为主,入世后水产品和园艺产品的出口数额增加。其中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竞争优势。

三、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

(一)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农产品贸易额为776,447千美元,01年农产品贸易额为1,677,921千美元,06年农产品贸易额为3,061,065千美元,12年农产品贸易额为4,066,677千美元,12年农产品贸易额约为1992年贸易额的6倍。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在1992年为765,202千美元,1996年为914,297千美元,2001年为1,562,749千美元,2006年为2,832,427千美元,2012年为4,066,677千美元。2012年韩国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为621,208千美元。两国之间农产品贸易以谷物、蔬菜、水果为主。韩国进口中国农产品数量多,中国进口韩国农产品数量少。因为韩国海关通关手续相当复杂以及韩国政府致力于防止进口畜产品传染病(禽流感、犷牛病等)的传播,所以农产品贸易中畜产品交易量很小。除1995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美国房贷金融危机时期之外,两国间农产品贸易规模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在中韩农产品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而韩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两国农产品贸易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韩国对中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在1992年为753,957千美元,1997年为1,158,492千美元,2002年为1,859,555千美元,2007年为3,228,397千美元,2012年为3,445,470千美元(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92年至12年)。

(二)中韩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出口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时,常用的一个测度指标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为RCA)。这一指数又称‘出口效绩指数’(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REP)。此种研究方法最早见于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Balassa)在1965年发表的著作,后此种方法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许多经济学者广泛应用。该指数的含义是:一个国家某种出口商品占其出口总值的比重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重二者之间的比率”③。

比较优势是常用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对比两国国家机会成本的大小决定哪个国家出口哪个商品,机会成本是为了生产一个商品以该抛弃的另外商品为费用表示的概念,机会成本的概念将相对性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是常用国际贸易理论之一,通过对比两国国家机会费用的大小来决定哪个国家出口哪种商品。机会成本是为了生产一个商品以该抛弃的另外商品为费用表示的概念。国际贸易理论早期都是用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进出口产生的原因。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两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能够了解两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可以预测两国间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取消)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此论文把世界出口总额改为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i国出口总额改为i国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出口商品界定为农产品范围为HS92.01~24。RCA计算公式为:

(1)式中,为中国k产品的出口额、为中国所有农产品的出口总额,(2)式中为韩国k产品的出口额、为韩国所有农产品的出口总额,为世界k产品的出口总额,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出口总额。RCA指数大于2.5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RCA指数位于1.25与2.5间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较强,RCA指数小于0.8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从08年到12年中韩两国分别从世界农产品出口额与世界农产品进口额中整理测算了中国RCA指数与韩国RCA指数。中国HS3、HS5、HS7、HS13、HS14、HS16与HS20的RCA指数大于2.5,根据上述的RCA指数的解释,中国HS3、HS5、HS7、HS13、HS14、HS16与HS20在贸易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09年至12年的RCA指数增长率”是以09年、10年、11年与12年的RCA指数相加后所获得的平均数。中国09年至12年HS3、HS10、HS12、HS15的RCA指数增长率分别为11.94%、-17.62%、-10.80%、-10.85%。

韩国HS3、HS5、HS7、HS17、HS19、HS21与HS24的RCA指数大于1.25,HS3、HS21与HS24的RCA指数大于2.5因而其竞争力强。韩国09年至12年HS1、HS4、HS5、HS9、HS10、HS13的RCA指数增长率分别为-16.32%、31.62%、42.83%、12.37%、143.39%、-24.71%。因为通过HS编码划分农产品种类,所以只需考察HS编码在农产品贸易中贸易量较大的商品所显示的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互补性指数。“参考表3”,其中HS3、HS7、HS12、HS15、HS16、HS20类商品占中国整个农产品贸易(08年至12年)的66.66%,HS2、HS3、HS10、HS12、HS15、HS17、HS21、HS23类商品占韩国整个农产品贸易的68.14%。

(三)中韩农业产业内贸易互补性

贸易可以分类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是指在不同产业上国家间进行的贸易。产业间贸易的理论基础为比较优势,国家拥有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别决定了商品的竞争力,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主要在于利用国内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产业内贸易是指在国家同产业之间进行的贸易,以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市场理论框架为基础来分析国家贸易紧密程度。垄断竞争市场包括规模经济、商品差别化与垄断市场。达到规模经济效果需要市场的扩大从而产生贸易,实际上同产业中生产的商品有区别,国家集中出口某种商品取决于两国间的比较优势。从20世纪中期至今出现了跨国公司以及世界贸易量日益增加的现象,产业内贸易更适用于现代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巴拉萨(B.Balassa)提出的测算两国间产业内互补性程度的指数,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程度。国际贸易上的互补性是指某一国家向另一国家集中出口某种商品,反过来说,另一国家从某一国家集中进口某种商品,两国在某种商品的贸易上具有互补性。

为了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此模型测算产业内贸易的分析范围为中国与韩国的农产品(HS1至HS24)。(3)式中的为中国向世界出口的k商品总额、为中国从世界进口的k商品总额,(4)式中的为韩国向世界出口的k商品的总额、为韩国从世界进口的k商品的总额。(3)式与(4)式分别为中国与韩国农产品IIT指数。IIT指数位于0与0.5之间时商品具有产业间贸易性质,IIT指数位于0.5与1之间时商品具有产业内贸易性质,IIT指数等于1时,意味着此类商品具有完全产业内贸易性质。

中国各HS编码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比例超过5%的HS编码为HS3、HS7、HS12、HS15、HS16、HS20,其中除了HS3的IIT指数以外,其他商品的IIT指数均小于0.5。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这五种商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互补性是指某一国家在一定的商品领域里集中出口或集中进口某种商品。笔者通过分析08年至12年的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得出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集中出口HS3、HS7、HS16、HS20的结论。韩国各HS编码在韩国农产品贸易中比例超过5%的HS编码为HS2、HS3、HS10、HS12、HS15、HS17、HS21、HS23。上述的8个编码的商品在08年至12年韩国农产品贸易中属于集中进口。韩国的进口农产品额约为出口农产品额的3.9倍。

中国农产品进口额是农产品出口额的1.4倍。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42.5%。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57.5%。中国农产品贸易处于贸易顺差的不平衡状态。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国土资源广阔、农业技术日益提高,这使得中国农产品贸易避免了极端的不平衡状态。韩国农产品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不平衡状态,韩国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0.6%,农产品进口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79.4%,农产品进口额是农产品出口额的3.9倍。08年至12年韩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分别为08年16,037,104千美元、09年12,208,580千美元、10年14,612,638千美元、11年19,693,298千美元、12年19,114,583千美元。④

四、结论与意义

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韩国在中韩农产品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随着中韩农产品贸易总量的逐渐扩大,韩国在中韩贸易中逆差额逐渐增加1992年为753,957千美元,1997年为1,158,492千美元,2002年为1,859,555千美元,2007年为3,228,397千美元,2012年为3,445,470千美元。

为了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采用中韩农产品和世界农产品整个进出口额为标准来测算两国每个HS编码分别的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互补性指数。在利用两个模型获得指数分析时需要参考08年至12年各个HS编码分别占中韩整个农产品贸易的比例。实际上虽不存在纯粹的产业间贸易,但现实中贸易具有产业间贸易的性质。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在产业间贸易中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出口量较多,反之具有比较劣势商品进口量较多。简单得说显示出比较优势指数极度高或极度低的商品的贸易互补性强(IIT指数小于0.5),因为比较优势指数高的商品集中于出口而比较优势指数低的商品集中于进口。

2013年3月26日,在韩国首尔举办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前20年期间中韩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两国成为了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对外贸易部门人士都感受到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必要性。虽然农产品贸易额占中韩贸易总额的比例并不高,但因为各国国家食品卫生基准不同,所以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了各国贸易中比较敏感的问题。例如在韩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关于农产品领域的争端尤为突出。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能否圆满达成取决于两国是否能解决农产品贸易领域所产生的问题。

注释:

①世界银行数据库92年至12年.

②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92年至12年)整理而得.

③蒋德恩.显性比较优势贸易指数[J].国际商务,2006,(5):46-50.

④韩国农水畜产品流通公社数据92年至12年.

参考文献:

[1]乔雯,易法海.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增长特征与成因分析[J].生态经济,2010,221(2):78~90.

[2]陈彦斌.对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3(1):38~39.

[3]米利群,徐兴权.中韩农产品市场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2010(2):54~56.

[4]宋立杰,王子柱.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农家之友,2010,302(6):53~56.

[5]孔祥智,丁玉.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及趋势:1998-2011[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1):104~112.

[6]崔超,吴林海.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09,387(7):206~207.

[7]刘艳云.中国农产品出口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世界农业,2012,401(9):126~129.

[8]张慧智.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产品贸易问题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6,148(4):

28~33.

[9]庞德良,郑琼洁.中国对日韩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2010(4):83~87.

[10]王莉,田国强.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互补性分析[J].世界农业,2012,395(3):47~51.

[11]高扬.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2012,402(10):136~139.

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产品;营销

随着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营销也随之而具备了更加宽广的销售途径。虽然如今对发展乡村旅游行业的研究成果正在变得愈来愈多,但是涉及利用乡村旅游来提高农产品营销质量的研究却十分少见。就农产品销售的意义而言,运用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能够为我国的农产品营销打开更为宽广的销售途径,这对于切实实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产业的全面调整,促进农业产业的全面集约化发展等都具备了极为重大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运用农民群众的增收以促进“三农”问题更好地解决。但是,基于乡村旅游视野的农产品销售还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能够加以借鉴的内容都很少。在此,笔者试图从乡村旅游加以切入,从而探讨农产品营销的具体策略。

一、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农产品营销鲜明特征

乡村旅游具备了不同于别的旅游方式的重要特点,突出表现为对生态所进行的执著追求。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对健康的关注度政治变得愈来愈高,而农村地区是脱离城市而单独存在着的一种自然景观地点,具备了城市无法具有的丰富自然资源,所以,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在乡村旅游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上:一是具备了即时性的特征。农产品从生产至销售往往会存在相应的时间差,乡村旅游角度下的农产品销售却能很好地消除这一时间差,能通过消费者们的亲身乡村游而为各类农产品所实施的营销提供更加多的便利性。通过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卖点就是能够确保自身具有原汁原味的品质,所以能够推动乡村旅游者们实现就地性的消费。二是具备了地域性的特征。饮食文化游可以说是我国乡村旅游的重要亮点之一。饮食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具备了最为直接的联系。就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这一特点充分表现为我国的地大物博以及民族特色鲜明。所以说,我国的饮食文化自然也就具备了十分显著的地域性差别。有鉴于此,我国不同地区推出的乡村游自然也就具备了农产品类别上的差别。所以,我国乡村旅游视野下的农产品销售也就具备了十分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对大量外来游客而言,具备当地特色的农产品会具备更加高的吸引力。三是具备了体验性的特征。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始终在持续提高,对农产品等产品所具有的新鲜感已不复以往那么强烈。对广大游客而言,乡村游之重点是运用参与而得到相应的体验感。在这一新形势之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必须紧紧跟上市场发展的导向,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对乡村旅游过程之中体验性活动的策划工作,例如,可通过农家乐中的垂钓和采摘等具有农趣的活动,就能够很好地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工作,而且还能切实满足广大游客在体验上的需求。四是具备了营销成本较低的特征。农产品销售如果能够结合乡村旅游来实施,就能够在广大农民群众和消费者间直接创建相互联系之途径,自然也就能够减少大量中间性环节,所以自然也就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而且还可保障农产品处于新鲜的状态下,有助于吸引消费者们予以购买。

二、在乡村旅游中推进农产品营销的必要性

鉴于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行业之中的农产品销售也在持续发展,能够进行体验的乡村农产品变得愈来愈多,例如,采摘、垂钓以及制作小手艺等均已经成为了新兴的乡村旅游农产品体验形式。我国的旅游类农产品通常均具有相当强的地域性特征,位于不同的地区就会拥有不一样的民俗,自然也会出现不一样的饮食文化以及生活习惯,所以,乡村旅游视野下的农产品自然也会产生各不相同的特点。和普通产品的营销方式有所不同的是,我国的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之中的产品购置以及消费同步实施的,所以乡村旅游农产品的销售相当地直接,能够切实减少流通当中的各类成本。农民群众把自身农产品直接地卖给游客,比如,农家乐即是由农民群众直接给游客们提供餐饮以及住宿等服务,而浓郁的乡村风土人情以及民俗文化正好能够吸引游客们驻足与停留。乡村旅游视野下的农产品营销能为农村地区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行业一样均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乡村旅游迫切需要吸收大批量劳动力,吃、住、行、购等均需提供相应的服务,而乡村旅游则能够吸收非常多的本地劳动力资源。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化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大量农业类项目均可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来加快发展,并且积极改进农村地区的生产以及生活环境,进而建立起规模化的产业与特色化农业,提升农业产业所具有的综合效益,最终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基于乡村旅游的农产品营销实施策略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

如今,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农产品销售形式。对初加工类农产品,比如农家所自产与消费的农产品来说,传统意义上农户家往往均设置了独立化的庭院,建有专门开辟起来的果园或者菜园,所种植之蔬菜或者水果等往往都是使用饲养小动物的粪便来进行施肥,对果蔬所进行的病虫防治等也会运用人工方法来实施,这样一来,生产出的蔬菜以及水果通常都是新鲜和健康的。能够把果蔬农药残留降至最低限度上,从而能够达到国家绿色以及无公害之标准,不仅能够切实降低农产品养殖的成本,而且还能确保农产品的过硬品质。对深加工类农产品来说,在达到了产地环境质量的标准之后,还需对其实施绿色化包装,农产品包装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传播绿色健康信息的重要作用。农产品包装的绿色化通常是指包装材料实现绿色化,也就是要利用环保型包装材料,制定出绿色的价格,并实施绿色促销方式,从而形成农产品企业的绿色形象。

(二)实施农产品服务营销策略

为了能够实施好农产品营销工作,必须强化服务,改进乡村旅游中的餐饮和购物等环节就是服务策略的重要体现。一是要加强乡村旅游中的餐饮服务。乡村地区的烹饪水平有限,那些不够规范的餐饮服务方式必然会损害到广大消费者们的体验行为。对厨师、服务员等餐饮行业相关工作人员加强管理显得极为必要。同时,还有一些消费着们觉得体验型自助式烹饪需要加以推广应用,一旦能够实施,必然能够提高游客们的体验性,从而更好地刺激消费者们消费与购买当地农产品的欲望。农产品可以说是乡村旅游过程之中餐饮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乡村旅游的发展,肯定能够推动本地餐饮行业实现新发展,这样一来自然也就能够更好地推动农产品销售工作。为进一步挖掘特色化的农产品,把其打造成为当地乡村旅游过程之中餐饮业的重要招牌,就应当切实规范餐饮业的操作行为,不仅应当确保饮食上的安全,而且还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为广大游客创设出更好的餐饮消费环境。二是要加强乡村旅游中的购物服务。乡村旅游经营者们应当致力于改进当地的住宿条件,从而更好地延长消费者们在此停留的时间。这是因为游客们的旅行时间会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消费数量,故应不断改进当地旅游住宿的环境,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们的安全,力求延长其购物消费的时间以推动农产品的销售。比如,河南省新郑市是一个产枣大市,该市就采取了带来游客到枣园之中赏枣和亲自打枣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游客们在免费现场品尝枣子,往往会选择购买一部分产品,或带回送予他人,或供自身食用,从而很好地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并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工作。

(三)实施农产品加工策略

不管是什么样的农产品,都具备鲜活、易腐等特征。正是出于这一考虑,造成诸多农产品经营类单位只会把营销定位在产、销的层面上,却没有考虑到对农产品的种类实施全面创新。笔者觉得,为更好地提高农产品对于广大消费者们所具有的吸引力,应当切实引入农产品加工创新策略。要依据各个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分别决定是采取初加工的方式,还是采用深加工的方式。例如,对于水果可实施清洗、整理和包装等初加工手段,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保持水果所具有的外在美观性,而且十分有利于拉长保存的时间;对于茶叶等类型的农产品则需要实施深加工,比如,可以研发出浓缩茶或者速溶茶等,从而能够更好地体现农产品所具备之当地特色,也更加便于消费者们加以食用。同时,乡村地区的旅游景点在其开发是可由有关部门持续提升对于当地特色化农产品企业的营销工作支持力度,帮助其引入更加先进的加工设备或者加工技术来实施好加工创新工作,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由此而推动当地乡村旅游实现新的发展。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

一旦农产品缺少了品牌化效应,其营销成果必然会变得事倍功半。所以说,只要形成了乡村旅游下的农产品销售品牌,那其所产生的品牌效应必然能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带来非常巨大的经济效益回报。比如,我国的山西省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种类非常多,比如,晋南苹果、平遥牛肉、山西陈醋以及太行小米等。如果能够在以上知名农产品的基础之上来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其后再运用标准化生产手段,切实整合成比较大的农产品生产规模,自然就能够很好地提升当地乡村旅游农产品所具有的美誉度,让消费着们在消费当地乡村旅游农产品的基础上,还能领略到当地独特的乡村农耕文化,进而带来数量更多的游客。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为符合广大消费们对于农产品的实际需要,加强乡村旅游业发展就成为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内容,运用乡村旅游来推动农产品销售工作就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产品销售之间的相互融合,就应当全力发掘乡村旅游业中的丰富资源,切实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界限,实现农产品营销行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瑞,杨翼龙.山西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与农产品交易整合发展的模式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03)

[2]郭剑英,邱云志.营销组织在乡村旅游产品营销中的作用探讨——以汶川县照壁村、萝卜寨村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3]张瑜.以龙江观光型乡村游为契机提升特色农产品营销力[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4]罗玲.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与营销策略——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6)

篇5

为深入了解农业灾情和灾后农业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判断2008年农产品供给面临的特殊形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前不久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组织北京市农业局和河北省农业厅对奶业生产情况、吉林省农委和黑龙江省农委对东北地区“卖粮难”情况、河南省农业厅和四川省农业厅对生猪生产情况、湖北省农业厅对油菜生产情况、湖南省农业厅对水稻生产“双改单”情况、安徽省农委和江西省农业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影响情况开展了系列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当前农产品供给形势和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一、当前农产品供给形势出现的新情况

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等部分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在这场灾害中,农业遭受重创,特别是蔬菜水果业、油菜产业、畜牧业和渔业损失严重。灾害不仅给当前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后续影响正逐渐显现,加上部分地区出现“卖粮难”和种粮成本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全年农业生产不确定因素增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年农产品供给,影响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影响“两防”目标特别是防止明显通胀目标的实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粮食产销脱节,局部地区存在卖粮难

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增产,达到5015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80公斤,仍然没有恢复到1998年人均占有粮食411公斤的水平,年度产不足需,粮食总量平衡的压力依然存在,南方销区的粮食价格普遍上涨,然而在东北地区却存在卖粮难。据黑龙江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底黑龙江省农民手中待售粮食103.8亿公斤,比上年增加24亿公斤,增长30.0%。从待售粮食品种来看,主要是水稻和玉米,水稻待售45.3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5.8亿公斤,玉米待售5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4.3亿公斤。在吉林也出现同样的问题。据吉林省农委统计,截至2008年1月底,全省粮食仅销售41.4%,其中,玉米销售37.3%,水稻销售49%,比上年同期低30个百分点。据国家发改委数字,目前东北三省农民手中仍有72.5亿公斤水稻没有出售,超过三省水稻产量的1/4。一些地方粮价上涨,一些地方卖粮难,造成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国家限制玉米转化乙醇政策影响,玉米需求减少,2007年东北玉米、水稻价格走低,尤其玉米价格偏低,而农民又存在涨价的预期,惜售观望,销售变现较慢。二是由于柴油价格高涨,公路运输成本增加,粮食运输利润空间不大,一些车辆纷纷退出粮食运输市场,加上铁路运力紧张,造成粮食产销脱节,销区粮食持续涨价,产区出现卖粮难。

(二)油菜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受国家利好政策和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2007年秋冬油菜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加1050万亩,达到1.01亿亩,其中“双低”优质油菜占85%。但是,由于冬前大部分油菜主产区遭受严重干旱,播栽较迟,生长迟缓,普遍苗小、苗弱,且高脚苗数量多,苗情较差,抗冻能力弱,此次遭受冻害最为严重,受灾面积达4891万亩,占全国冬油菜面积的48.4%,其中成灾2777万亩,绝收615万亩。据专家初步测算,此次因灾损失油菜籽180万吨,再加上灾后渍害、病虫害等影响,全年油菜减产已成定局。以油菜生产大省湖北为例,2007年秋播油菜种植面积1841万亩,比上年增加241万亩,油菜生产扭转了连续三年下滑的势头。但冰冻雨雪灾害使全省油菜受灾800万亩,占油菜种植面积的43%。随着气候转暖,受冻油菜还将出现各种病害,油菜减产和绝收面积将会进一步扩大。湖北省是油菜主要产区,油菜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8%,此次油菜生产受灾严重,对全年油料供应将会产生不利影响,油料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加大。

(三)蔬菜四、五月份生产供给存在缺口

2007年秋冬种蔬菜面积稳定增长,达1.19亿亩,同比增加220多万亩。但此次灾害对蔬菜生产影响严重,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国20个省(区、市)受灾总面积达4208万亩,占全国秋冬种蔬菜面积的32.4%。仅湖南、湖北、安徽、江西、贵州、江苏、四川、浙江等8省受灾减产就达2600万吨,比正常预期产量约减33%,其中露地蔬菜减产2280万吨,减幅35%,设施蔬菜减产320万吨,减幅25%;冻死春、夏蔬菜秧苗150多亿株,占育苗总株数的37%。据各省上报情况分析,这次灾害造成蔬菜损失3800多万吨,5月底以前全国蔬菜供应量因灾减少3200万吨,各地通过加紧抢种补种可增加供应2440万吨,增减相抵,尚缺口760万吨。这种情况将直接影响春、夏季蔬菜生产和供应,价格同比将有所上涨。

(四)生猪供应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200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家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我国生猪生产出现了积极变化。据农业部对20个生猪重点省的1800个规模养殖场、1800个散养户、180个行政村和94个饲料厂的跟踪监测,1月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0.2%,出栏同比增加15.5%,规模户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23.8%,散养户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18.7%,生猪生产继续恢复发展。但是此次灾害造成生猪死亡408.6万头,其中大部分是仔猪,死亡仔猪数约占全国仔猪月供应量的7%,且持续低温对母猪配种和妊娠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预计全国2008年7月份生猪出栏量将会比正常水平减少。灾害给全年生猪生产的恢复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同时,生猪生产面临成本上涨过快、动物疫病复杂、发展资金短缺、担心价格暴涨之后出现暴跌等问题,许多养殖户对生猪养殖前景表示担忧,散养户发展生猪养殖的积极性仍然不高。据河南省畜牧局调查测算,2008年2月份每头猪的生产成本同比增加144.62元。一头15~20公斤重的商品仔猪售价高达’720元以上,比2006年出售的100公斤重的商品猪价格还要高。

(五)奶业养殖获利空间减小

随着国家奶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和国际市场奶价上涨的带动,2007年9月份以来,各地原料奶收购价格普遍回升。2008年1月份最后一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等6个主产省份原料奶平均价格为2.84元/公斤,比上周上涨0.6%,奶牛养殖效益逐步增加,奶农养殖积极性逐步恢复。由于此次受灾地区不是奶业主产区,灾害对奶业生产影响不大。但是随着夏季产奶高峰的到来,牛奶消费相对减少。加上国际乳制品价格有逐步回落的趋势,原料奶价格有可能再次波动。特别是随着生产成本增加,奶牛养殖获利空间越来越小。以北京为例,2001-2007年上半年,牛奶价格始终在每公斤1.7~2.0元浮动,但是饲料原料玉米价格却不断上升,由每公斤1.1元上升到1.6元,牛奶成本也达到每公斤2.10元以上,养殖获利空间减小,影响了奶农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2007年7月以来,牛奶价格开始上升,到2007年12月,曾一度上升至每公斤3.5元,2008年1月回落至每公斤3.2元。尽管牛奶价格上升较快,仍难以抵消成本的过快增长。

(六)水产品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渔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水产品本来可能成为猪肉消费的重要替代品,但这次灾害给渔业生产带来很大麻烦。截至2008年2月14日,全国受灾养殖面积1455万亩,损失水产品86.5万吨,其中苗种42万吨、亲鱼340万组、商品鱼约44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近70亿元。由于此次受灾严重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广东、广西等地是我国商品鱼养殖主产区,也是苗种繁育、亲鱼和鱼种越冬的主要区域,因此,对上述地区、乃至全国的渔业生产均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特别是亲本和鱼种的死亡将会直接影响春季早繁、供种以及年中大规格商品鱼的供给和出口。据测算,死亡鱼种将直接导致全年减产250万吨成品鱼。考虑到恢复生产措施和非灾区增产因素,全年水产养殖产量预计可与上年大体持平。当前,水产品的突出问题是出口受阻,加工出口企业处境艰难。近年来,一些国家采取针对我国水产品的贸易壁垒措施,导致水产品贸易纠纷时有发生,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7年出口量和出口额增幅分别比上年回落15.8和14.6个百分点,是1999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加之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水产品出口企业面临很大困难,许多加工生产线处于停工状态。

(七)全球农产品价格将持续在高位运行

2007年以来,全球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国际市场小麦、玉米价格创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大豆价格创3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世界谷物储备降至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据美国农业部2008年1月份预测,2007/2008年度,期末谷物库存量为30.91亿吨,棉花库存量为54.75百万大包,油籽库存量为5.32亿吨,均为近年来期末存量新低。加上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和农产品能源化利用加快,世界粮食价格居高不下的形势短期内很难扭转,这将继续拉动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上涨。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2008年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农产品供求关系将继续呈现总体偏紧格局,农产品价格也将继续在高位运行,在CPI指数构成权重设置没有调整的前提下,农产品价格对CPI的压力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2008年2月份的统计数字显示,CPI达到8.7%,创11年来月度数据新高,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3%,粮食价格上涨6.0%,猪肉价格上涨63.4%,这些屡创新高的数字警示我们,2008年的农产品供给问题大意不得、疏忽不得,放松不得。

二、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几个突出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前,农产品供给问题表面看是生产问题,实质是生产要素配置问题。从要素层面看,农业生产发展受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的制约,也受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从调研情况看,以下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一)农资价格偏高且供应不足

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1)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由于国际市场化肥价格暴涨和农资原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进入2007年9月份,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产品价格大幅上扬。据吉林省供销社最近调查,尿素到站价1850元/吨,同比增幅达19%;进口磷酸二铵到岸价4800元/吨,同比增幅达65%;含量60%俄罗斯产氯化钾到站价3300元/吨,同比增幅达43%;杀虫剂平均上涨10%左右;除草剂平均上涨20%左右;农膜平均上涨8%左右;部分地区零号农用柴油平均市场价格6000元/吨左右,同比涨幅达20%。与2007年3月相比,农资价格平均涨幅30%左右。据黑龙江省农委调查测算,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黑龙江省亩均生产成本增加25~30元。(2)农资调运不足。吉林、黑龙江省磷复肥等货源主要依赖西南省份,农资外调和进口缺口很大,吉林省年需化肥450万标吨,其中省内化肥厂家供货120万标吨,外调和进口330万标吨。吉林省2007年底化肥社会储备量不到100万标吨,不到上年同期的50%,货源明显不足,后市化肥价格依旧看涨。(3)农资出口加剧供求失衡。由于我国目前的石油价格与国际价格严重倒挂,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作为石油的下游产品,与国际市场价格存在明显价差,如目前国内磷复肥价格虽然较高,但仍低于国际市场30%以上,刺激国内化肥厂家扩大出口以获取更多利润,加剧了国内农资供求失衡。

(二)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偏低

(1)种粮效益低抑制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农民而言,目前种粮经济效益仍然明显偏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粮价上涨和各种种粮补贴带来的实惠。据统计,2006年与2004年相比,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9.9%,而同期粮食的价格仅上涨1.3%。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8.8%以上,虽然同期米价上涨很快,但利润主要在加工和流通环节。(2)种粮比较效益低抑制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比较效益依然偏低。据湖南省农业厅调查测算,种粮效益只有蔬菜的50%、花生的42%、棉花的34%、西瓜的25%。同劳务经济相比,差距更为悬殊,一个家庭种一年农田的纯收入不如一个劳动力打半个月工所获得的收入。(3)种植双季稻的累加效益与种植单季稻的效益出现“逆差”抑制了农民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湖南省桃江县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首次出现种植双季稻的效益不如种植单季稻的效益,当年“逆差”为每亩30.8元,2001年“逆差”为每亩52.7元,2008年扩大到每亩95元,水稻生产“双改单”还没有得到有效扭转。

(三)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2006年底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消费者声称农产品价太高,但是农民却抱怨赚不到钱,其中重要原因是流通成本过高,中间商获益过多。据商务部统计,在我国农产品销售价格中流通成本占50%左右,比欧洲高出两倍以上。据农业部市场信息司最近调查,西红柿从寿光产地农民手中到北京超市市民手中,要经过6大过程、33个发生成本的环节,价格也从每公斤2.42元涨到7.6元。其中,农民每公斤获利仅0.334元,而超市零售商获利2.30元,农贸市场零售获利0.864元,一级批发获利0.710元,二级批发获利0.876元。在西红柿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农民花费时间最长、成本最高,而利润却最小。

(四)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普遍反映农业劳动力短缺,特别是这次灾后恢复农业生产过程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在贵州、湖南、江西等重灾区,春节前后因灾交通受阻,相当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能回家过年;年轻人在家又不能增收,春节后外出务工数量较往年增多,灾后恢复重建和春耕生产需要的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据安徽省农委调查,在第二、三产业发展快的乡镇和城郊区,农业兼业化问题日益突出,在第二、三产业欠发达的乡镇,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明显。以繁昌县孙村镇为例,全镇有企业270家,就业人数过万人,许多农民把种田当作副业,农忙时回家突击几天,全年大部分时间从事非农产业。平铺镇平铺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剩下一部分年龄较大和一些不便离家的妇女在务农,该村的金村组有117亩耕地,常年种田的劳动力仅3人,年龄最小的也已55岁。另外,据许多地方调查反映,农村中的青壮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有文化的年青人大都不愿留在农村务农,加上在外务工经商干得比较好的农民纷纷选择了离开农村到城镇安家,农村留下一些老年人在守着房产和土地,农村空心化问题在加剧,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五)农业专用物流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我国产区和销区距离较远,相应的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没有跟上,至今还没有粮食铁路专线,造成产区和销区区域间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从吉林、黑龙江两省调研情况看,作为粮食主产区,农资供应与粮食销售严重依赖外省,农资调运与粮食运输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瓶颈和约束作用越来越突出。黑龙江粮食外运90%依靠铁路运输,平均每年运量在2000万吨左右,尤其是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新粮收购时,日请车皮需要7000车(每车60吨),而铁路最终落实的约为1000车左右,粮食调运非常紧张。因此额外产生的“请车费”达到3000~8000元/车,增加了粮食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成本。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粮食价格上涨中80%的因素是由于物流节点脱节所致。以东北玉米外运为例,如果铁路、港口等各种运输工具、运输环节资源真正实现有效整合,流通成本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再下降10%~20%。随着东北后备资源开发力度加大,运量需求还将继续提升,物流节点脱节的制约作用将更加凸现。

(六)农业生产发展缺乏金融支持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金融和保险支持。当前,农村金融的突出问题是供给严重缺乏。最近几年农业贷款余额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部信贷余额的10%左右,2007年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6.17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54万亿元,仅占5.88%。全国有近半数的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一些成长性的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低端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这对确保农产品供给、发展现代农业十分不利。另外,这次灾害凸显农业保险特别是巨灾保险亟待完善。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超过1000亿元,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产业。但目前农业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投保范围、投保区域相对狭窄,特别是受灾严重的偏远地区基本没有覆盖农业保险,大部分农业损失依然没有得到补偿。在2008年春节前这次灾害中,截至3月1日我国各保险公司已赔付保险金19.74亿元,其中农业保险为6629.6万元,仅占赔付总额的3.36%,且绝大部分属于能繁母猪保险赔付。

(七)农业经营规模偏小

近几年,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客观上要求调整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户均耕地7.2亩,仅为美国的1/400,规模经营受到土地分散承包的制约。在生猪生产方面,由于农户分散饲养大量减少,规模化养殖尽管已占到40%以上,但并没有完全替代农户散养的规模数量,导致生猪生产大幅波动。与此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期滞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普遍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户的带动面还不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还不完善,农业生产业发育不足,也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

三、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思路

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面临的问题既有发展问题,也有改革问题,必须树立大局意识,统筹兼顾,未雨绸缪,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为实现2008年“两防”目标特别是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出贡献。

(一)完善产业发展政策

继续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规模,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最低收购价标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大豆、油菜良种补贴范围,增加花生良种补贴,扩大大豆、花生面积,弥补油菜因灾损失。畜牧业要切实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强化动物疫病防控,适当增加猪肉进口,保证市场供给。水产业要切实加强原良种场建设,特别要组织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做好亲鱼、苗种的调剂和调运工作;加快养殖方式转变,提高健康养殖水平,增强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蔬菜业要扩大南菜北运基地蔬菜面积,扩大北方设施蔬菜供应量,增加2008年4~5月份果菜类供应量。

(二)稳定化肥等农资价格

完善农资进出口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提高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出口关税,对含磷超过25%的复混肥开征出口关税,免征进口硫磺增值税,努力增加农资供给。加大农资综合直补力度,增加对北方地区种粮农民的补贴,弥补因农资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企业淡储磷酸二铵可能发生的亏损适当增加利息补贴,调动企业淡储积极性。

(三)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

下力气解决东北粮食储运问题。尽快研究构建东北粮食物流快速通道问题,加快规划建设东北粮食铁路运输专线。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储运协调,保证收购资金供应,优先安排粮食运输,积极开展粮食调运和销售。取消经山海关外运粮食18元/吨的铁路建设基金和对粮食“铁水联运”给予适当运费补贴,明确东北地区的粮食公路运输享受“绿色通道”优惠政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装卸车点设施,提高装卸车作业效率,积极培育粮食物流龙头企业,提高粮食运输集中化度,研究优惠运价调整实施办法,促进铁水方式合理分流粮食运输需求。

(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既要重视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也要重视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快发育多元化农业组织,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在生产环节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在流通环节增强农民参与流通的能力,让农民分享流通环节的增值,使组织起来的农民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重要领域,积极鼓励,突出重点,加大扶持,解决好一家一户的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五)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

明确界定农业投人的范围,增加投入农业的资金比重,重点增加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农民直接补贴等方面的开支,并尽快制定出台《农业投入法》、《农业信贷法》、《农业保险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使强农惠农政策法制化。加快建立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机制,扩大新型金融组织试点,通过利息补贴等政策手段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支持力度。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农业自然风险防范机制,中央财政建立农业保险专项资金,加大对各地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扶持,建立以合作制为基础、政策支持为导向、市场运作为特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六)加快培育职业农民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完成义务教育后的青年农民进行分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职业农民。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扩大培训规模,保证培训效果。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业经营资格认定制度。研究制定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的优惠政策,有关政策可以参照对大学毕业生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职业农民补贴保障制度,对具备资格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给予补贴,对返乡创业从事农业经营的能人给予支持。

篇6

[关键词] 质量标准 品牌信任 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14-01

品牌是生产商用来区分与其他竞争者产品的标识或者是设计组合,为企业在市场中表明身份的特质信号。品牌同消费者有密切的联系,若脱离消费者,品牌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所以,品牌是一个公司在市场上的承诺,是消费者认可的结果,其价值中存在消费者的信任。

一、当前质量标准与品牌信任的情况

1.信息不对称

市场经济之中,产品的生产者要比消费者更了解“私有信息”,所以就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严重可能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逆向选择的情况。因为农产品的检验是后期进行,所以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前不能对产品的质量加以判断,至使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为严重。为方便消费者更容易获得产品信息,对产品的质量加以区分,农产品行业对其他的行业的品牌模式加以效仿,运用注册、推广品牌的形式传递生产企业想让消费群体了解的产品参数,进而缩短不对称的差距,可实际进行中的效果却不理想。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生产者的品牌意识薄弱,农产品品牌营销历时时间尚短,品牌建设还处于标示阶段,具有较高知名度及价值品牌的产品并不多。在市场之中消费者也只是利用价格标示及以往经验实行刷新,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意识相对淡薄,品牌意识并没有发挥其作用,相反安全问题屡见不鲜。

2.农产品质量认证以及质量标识

认证由专业认证机构对产品、服务及管理体系、技术规范等进行标准化审评,农产品的认证为认证体系中重要构成。农业生产过程之中产出的初级产品或者是粗加工产品是农产品认证进行认证的主要对象,其对产品“私有信息”进行了全部公开。

农产品认证对于弱化信息不对称以及强化市场信号等问题效果十分显著。农产品的认证体系能够降低市场中信息传递的成本,生成生产集约效应。农产品的认证能够设立中介信用体系,利用“第三方信任”机制,加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体现农产品的品牌价值。除此之外,农产品认证体系还结合了政府的授权、认证机构市场及认证企业三者叠加的信用值,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农产品复合认证体系,产品大大提升了市场价值,并消费群体广泛认可,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收入。

3.品牌信任

品牌信任具有多维度性被普遍认可,代表性鲜明却普遍存在的有以下3种:1、消费者对品牌信心。2、信任度与专业性。3、能力、善意以及真诚等。通过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品牌信任需要包括品质信任、善意信任以及能力信任。实际之中,品牌的品质和能力容易混淆,两者都是企业追求生产能力及质量的表现。

二、研究设计及数据搜集

对国内现有农产品信任方面的文献进行借鉴,对消费群体进行实际的询问,对信息进行搜集,对农产品品牌信任度进行调查时要避免出现“天花板效应”。

对于调查表中设立的问题进行前期的探讨,使其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各变量的测量表要从现有的研究进行选取,若发现问题要做及时的更改。

问卷按顺序对消费者对未认证农产品品牌的信任度、认证产品信任度以及对品牌产品信任度的实行测量。为保证结果的有效性,被调查人口填写相关个人资料。

三、数据分析

运用标准化系数的标准对数据的信度进行检验,其中注意各项的相同性,对效度检验运用CFA进行分析,对被检验的品牌信任程度及认证标准信任程度等变量表的结构要密切注意。使用SPSS软件对品牌信任验证性数据实行具体分析,将认证前与认证后的品牌信任设为研究重点。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认证标识能够干扰消费者提升品牌信任进行验证。对认证标识优化品牌信任的途径进行分析,运用AMOS18.0结构实行方程检验。最后对认证标识对于品牌善意的信任影响做分析。结合所得出结果进行下一步的具体分析。

四、结果分析

1.主要结论

消费者对认证标识具有一定的认可度,认证标识能够与农产品品牌向市场输送的质量信号一致,削弱农产品市场之中信息的不对称性。不管是否计算品牌信任各种维度间的互相作用,认证标识对强化农产品品牌的能力信任影响均大于对于善意信用的影响。这种情况产生的结果与我国农产品的认证体系关联较大,我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害食品的认证,在农产品体系认证中有HACCP认证及GMP认证,针对的是农产品能力方面的认证。

农产品的品牌信任有二维结构的特性,消费者信任品牌体现在能力及善意的信任上,而且两维度间的作用在品牌信任之上有突出的体现。对于某些调查进行合理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善意信任在能力信任中有明显体现,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对企业的态度较为和善。并且,交叉作用表明能力信任也间接的作用于善意信任,降低了品牌信任的影响能力,这些都与农业产品安全上的负面消息有直接关系。

2.局限性分析

为了更准确的分析质量标志对产品品牌信任的作用。在今后的调查中需要融入调节变量因素,针对质量标志对农产品品牌信任的作用做更细致的分析、研究。而且我国大部分的农业产品代表性比较弱,综合展现力不够,以后的调查研究可以引入不同行业的质量标准,利于对整个质量认证体系的掌握,也更清晰其对品牌信任的作用。

结语

我国的品牌认证体系会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国家要严格质量认证的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定时、不定时的抽检,保证进入市场的食品的安全性,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程度,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胜,陆娟.质量标志与农产品品牌信任研究[J].商业研究,2012(02).

篇7

摘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并产生了丰富的成果。结合这些成果,以农产品区域品牌作为研究基础,通过探讨农产品区域品牌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作用,重点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与维护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区域品牌;农产品;竞争力

1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农产品竞争力

1、1农产品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是品牌区域化的结果,它是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集中在同一产业的企业,经过较长时间形成的并以区域地址为名的品牌,如金华火腿、西湖龙井等。我们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以独特自然资源及悠久的种植、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历史的农产品为基础,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被消费者所认可的、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称与标识。

1、2区域品牌与农产品结合的依据

(1)农产品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区域品牌存在的前提条件。

农业发展及农产品生产具有强烈的区域特征与资源依赖性,农产品的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独特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以及独特的生产与栽培方式,往往使得这一区域的农产品具有某一方面的独特品质,从而使得农产品的品质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是一个区域农产品特征的直接体现。发挥区域资源的禀赋优势,为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产品生产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资源禀赋,才能在竞争中找到区域农业生存和发展的依据。赋予农产品区域品牌,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认同,区域品牌与农产品的链接无疑是实现农产品在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区域品牌是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农业增收与农民收入增加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区域品牌与农产品连接能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及农产品价格的保证,从而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民增收成为了可能。另外,由于农产品的质量特征隐蔽性,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在生产者和购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造成了农产品销售的困难。因此,必须借助于某种“信号显示”机制,将具有隐性特点的农产品质量特征外显化,无疑农产品区域品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某个区域生产某种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农产品质量特征,促进农产品的销售。

(3)农业组织创新是农产品区域品牌存在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业的突出特征是非企业化的小规模,具有高度的分散性。这种小规模的农户,难以成为独立进行市场开拓的营销主体,而且这种非企业化的小规模经营,难以对农产品进行品牌化经营,无法实现规模化运做。为了改变我国农产品市场中的主体缺位现象,经营中规模效益差,依托区域品牌培育农业产业组织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普遍途径,即通过区域品牌将区域内的经营者联合起来,形成新的农业组织以应对市场的变化与风险。

1、3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农产品竞争力

(1)农产品区域品牌对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直接作用。

因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自然条件的约束,导致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具有明显的分散性特点,由于生产者主导市场的力量很弱,很难获取规模效益。实行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利用区域品牌,将大量相互关联的农业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广大农户、涉农相关机构集聚起来,相关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结成本地化网络,这样既可克服单个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分散性和风险性,又可避免层级制企业的低效率。同时这些企业通过竞争、合作、相互协作和补充、形成学习和创新机制、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而且可以有效地组织、引导、帮助和吸纳区域内更多的广大农户、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和涉农单位加入到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队伍中,从而使区域内生产经营者获得产业化聚集效应。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因产业化聚集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使区域农产品获得较高竞争力。

(2)农产品区域品牌对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问接作用。

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除了其所带来的之间作用之外,农产品区域品牌还能够对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带来间接的影响与作用,主要体现如下:

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使区域内的经营者获取协同效应并形成共同进化机制。以区域品牌为桥梁构筑的企业聚集尤其是大规模、高密度并形成异常的竞争优势的聚集存在着很强的协同效益,并促进了企业群的共同进化。一个成功的区域品牌可以形成三种协同效应:一是公共资源协同效应。农产品经营需要建立在一系列的公共资源以及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这些资源的开发使用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分散的单个企业要么难以承担巨额的投入资金,要么因使用成本太高而难以承受,而区域品牌则能克服单个企业在公共资源使用上的不经济现象,取得良好的协同效益;二是组织协同效益。区域品牌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它是一个由相互独立而又非正式联盟的公司或机构组成的品牌群体,即可以克服垄断性产业组织形式的主要弊端,又拥有自由竞争型产业组织的互补;三是服务协同效应。农产品经营将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产后服务业的发展,区域品牌的崛起将带动当地包装、储存、运输,甚至旅游、餐饮业等服务行业的兴起,而这一切又为区域内生产经营群体提供了低成本的共享资源。

2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与维护

农产品区域品牌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以及维护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积极探索创建与维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策略或措施。

2、1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

首先,结合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创建模式。创建区域品牌的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由几个强势企业(一般是名牌企业)支撑而形成的支撑型区域品牌,这种模式一般是先由几个企业茁壮成长,创建企业品牌,形成影响力超强的优质名牌企业,再由政府、产业协会和企业等组织机构以名牌带动战略推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形成区域性品牌;二是在量的基础上由大量杂牌军(一般是非名牌企业)聚合而成的产业群体,利用巨大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的供应量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成为产品产销聚集地;还有一种模式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基于其产业的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底蕴而形成的产地型区域品牌。

其次,明确区域品牌定位,提炼区域品牌核心价值。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定位要从本区域的实际出发,要突出区域特色,脱离了特定区域,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及产品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在坚持独特性、优势性、创造性原则的基础上,以区域文化为基础,确立品牌定位,突出区域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

最后,做好区域品牌的设计、注册和宣传推广工作。在对品牌定位后,应开展商标设计和注册工作,区域品牌的设计和注册与一般性企业品牌的商标设计和注册有较大区别,区域品牌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产业集群的行业特性,突出公共特征,突出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理念,要强化对区域产业文化内涵的反映。同时还要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一切措施进行区域品牌的宣传推广工作。要以现有品牌资源为依托,以国际交流为平台,以市场化运作为基本模式,以整体性宣传策划为主要推广方式,综合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广告或形象专题宣传,举办各种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展销会、产品节等活动重点宣传产品产地。21写作秘书网

2、2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维护

对农产品区域品牌除了创建新的品牌之外,还应该注意加强已有区域品牌的维护,充分发挥区域品牌的效应。

2、2、1政府方面

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其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维护过程中更好的处于宏观层面的管理。如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将区域品牌建设列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区域发展的目标与区域品牌;加快产权主体的界,改变区域品牌只有受益主体,而无责任与管理主体的状况,为塑造强势品牌奠定基础;加强对区域品牌的监管、指导和服务,以适当的手段对作的区域品牌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加以有效控制,对滥用区域品牌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引导区域内建立良性竞争局而等。

2、2、2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层面

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中介组织包括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家协会、企业贸易促进会、创业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各种俱乐部等。这些中介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的中间人,既可以发挥地方政府权威的作用,把分散的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又可以在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的前提下,引导区域品牌的建设。中介组织还应组织区内企业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律,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产生,同时中介组织在区域品牌的营销工作,开展市场调查、技术培训、交流市场信息,提供商务、技术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打破各种市场壁垒、维护行业利益,开展质量认证和质量检测,制定实施行业技术标准等方面促进区域品牌的健康发展。

2、2、3企业层面

企业是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其行为直接影响到区域品牌的形象。长远来看,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使区域内所有的企业受益,所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树立长远思想,互相协作切实作好区域品牌的维护工作。同时还应该提高企业对区域品牌的认识,正确看待区域品牌,积极推动区域品牌的发展,依托区域品牌的辐射力和竞争力来吸引消费者;强化产品质量和企业自身的行为,保证企业信誉,在利用区域品牌正向效用的同时积极从自身做起维护区域品牌的形象,不断为区域品牌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结语

我们在梳理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策略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农产品区域品牌存在依据、农产品区域品牌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作用以及区域品牌的创建与维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的研究将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供新的思路,但文章仅从理论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今后将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对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农产品竞争力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夏文顶,提高福建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思路[J],发展研究,2005,(3):39-41

[2]刘宇虹,提高山西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8):156—157

篇8

通过对不同时期农产品的供求量和价格之间的数据分析,运用动态分析论述瓜果蔬菜类农产品这类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过程及结果。应用传统蛛网模型探究蕲春县瓜果蔬菜类农产品产量及其市场价格的自发变动趋势,结合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等因素的理论分析,并通过例证法和相关数据,得出农产品价格和产量变动偏离均衡指标的原因,从而为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出蛛网困境,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蛛网模型;市场因素;价格变动;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14-02

1 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6月上旬全国200个农产品主产县主要农业产品价格变动情况,其中三月上旬较三月下旬上涨0.257%,我们从以下数据(瓜果类)对包括柑橘类水果在内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相关情况做出较为精确的数据处理和定量分析。

鉴于瓜果类水果价格变动较大,我们采取了瓜果类水果的年平均批发价格作为每年瓜果类水果(例如柑橘类)的价格。湖北省蕲春县作为蔬菜类农产品大县,我们选取了的数据如下:

瓜果类水果具有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其中柑橘类水果的生产从初次种植到初期结果一般需要3年左右,到盛产期大概为5年时间,由于其种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较大,并且柑橘类水果的供给和需求具有一定实效性;本文以瓜果蔬菜类农产品为例,通过使用传统的蛛网模型研究相关瓜果类农产品种植与产品市场的变动趋势,对如何稳定农产品的耕种规模和价格变动机制,走出蛛网困境等因素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和分析。

2 基于蛛网模型和相关数据的理论分析

2.1 蛛网模型简介

西方经济学家研究的蛛网模型,主要是通过考察在市场自发作用下农产品价格和供给量偏离市场均衡状态以后的变动趋势。

蛛网模型研究的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蛛网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商品的本期产量Qts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Pt-1,即供给函数为Qts=f(Pt-1),商品本期的需求量Qtd决定于本期的价格Pt,即需求函数为Qtd=f(Pt)。根据以上的假设条件,蛛网模型可以用以下三个联立的方程式来表示:

其中,a、β、δ和γ均为常数,且均大于零。a表示价格为零时的商品需求量,β表示价格商品需求价格的变化率,δ表示价格为零时的商品供给量,γ表示价格商品的供给价格的变化率;(1)式的经济含义是时期的需求量决定于时期价格;(2)式的经济含义是时期的供给量决定于时期价格;(3)式的经济含义是t时期的需求量等于t时期的供给量或者是供求平衡。

将前面的(1)式和(2)式代入(3)式可得:

2.2 相关理论及数据分析

通过对(7)式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t∞时,若γ/β1,则Pt∞。这说明,随着时间t的增加,如果γ﹥β,则实际价格Pt将以越来越大的幅度围绕均衡价格Pe上下波动,最后无穷大地偏离均衡价格。这就意味着,价格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强,价格与产量都远离均衡点,蛛网模型发散,又称为不稳定的蛛网模型。第三种情况;当t∞时,若γ/β=1,则Pt为常数,这说明,随着时间t的增加,如果γ=β,则实际价格Pt以相同的幅度围绕均衡价格Pe上下波动,既不进一步偏离,也不逐步逼近均衡价格。

我们根据近些年来的柑橘类产量和市场批发价格波动进行数据分析,利用蛛网模型理论来分析柑橘类产量与市场价格的关系:根据蛛网模型(1)和(2)式,使用最小二乘法来确定数据的线性回归方程,得到:

Qtd=3096.39-707.00Pt

Qts=-3045.18+608.12Pt-1

由蛛网模型理论可知,这是符合蛛网模型的第二种模型,即当市场由于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上下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偏离均衡点越来越远。其原有的均衡状态是不稳定的,相应的蛛网被称为“发散型蛛网”。由此而导致的不稳定的蛛网模型,这表明,如果仅仅任由市场调节柑橘类产量必然导致价格与产量都偏离均衡点,对于“果农”来说,可能导致“果贱伤农”现象的产生。

3 基于市场因素的农产品价格变动分析

3.1 供求关系变动和价格弹性分析

农产品价格从根本上还是由供求关系决定。我们以瓜果蔬菜类农产品为例,当供不应求时,农产品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亦即为该商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交点决定,当需求或供给曲线任何一个发生移动,都会导致均衡点发生移动,最终到达该商品达到新的均衡价格,从而该农产品价格发生变动。

3.2 生产成本上升引发的价格变动

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得条件下,生产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相反,生产成本下降会增加企业利润从个人增加商品的供给量;当需求量不变时,由于供给量的增加,最终会使得供求曲线达到新的均衡点,最终引起均衡价格的变动。“十一五”时期,蕲春农产品价格总水平呈现明显阶梯式上升势头,农产品价格从绝对水平看是一个不断向上波动的走势。

“十一五”期间,蕲春农产品价格累计上涨42.3%,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创出历史新高点。从更长的时间周期看,近十年农产品价格仍是周期性上升,2010年蕲春农产品价格比2000年上涨83.9%。由于受自然灾害、国际传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蕲春县农产品生产成本波动较大,价格宽幅震荡,部分品种价格大幅上涨。

首先,2001年以来,我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市场化改革制度,使得近十年土地价格大幅上涨。同时,土地轮转制度的实施,加大蕲春农产品土地要素成本的比重。

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基本结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刘易斯拐点已经产生。

3.3 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引起的价格波动

微观市场具有这样的特点,瓜果蔬菜类农产品的卖方要比其买方对产品的智力有更多的了解。当消费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时,他们对商品的需求量会不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偏离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出现逆向选择的市场失灵,从而也会引起的该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微观市场主体往往因为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而产生偏离正常市场供求秩序引发农产品价格波动。

4 实践启示

通过采取蛛网模型理论和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农场主在确定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时,首先,应该洞悉该瓜果蔬菜类农产品前一周期的实际批发价格,防止农产品价格偏离均衡价格而出现盲目增产和过分减产的现象;其次,要通过对先前的产品价格变动与产品生产规模做好仔细而全面的分析预测与探究,要综合考虑该农产品对应的国际市场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变动、宏观经济政策波动趋势等变动状况的程度。此外,还应该着重关注相关类似农产品的替代品的价格和生产规模的变动趋势,并及时对现产农产品的预期规模和价格做好适当的安排和规模控制。

总之,要正确分析和把握相关瓜果蔬菜类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走势和动向,理性做出生产规模和生产数量的合理计划和生产决策。

5 可行性建议与对策分析

当微观经济主体无法发挥有效市场机制解决农产品市场资源配置,就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展开宏观调控和有效引导微观市场步入正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相关政府部门做出可行性建议与对策分析:

5.1 建议从税费优惠、投融资担保、法人组织支持等多层次贯彻惠民惠农政策

国务院落实关于三农问题若干意见,要充分落实并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

建议县政府部门专门启动资助资金,选定县财政局成立下属的“蕲春县农产品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农产品企业和机构作担保人,在县域内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同行、私营农户可以联合起来成立专门的农产品供销合作社。

5.2 深化农超对接机制,切实完善农产品供应、流通和营销体系

目前较为先进的营销模式为农超对接。“农超对接”是指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由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农产品供销合作社产销对接的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该物流模式与传统物流程序相比,明显缩减中间环节利益链条,为供应链缩减流通成本和流通时间,也为农场主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销售渠道。

建议县工商局会同同业局开展合作机制,加大学校、工厂、食堂、连锁超市、餐饮企业等单位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多元化产销衔接机制,降低物流成本。

此外通过开展周期性农产品网购、团购营销策略和搜索引擎营销,在跨越县域、省域以及国域的多层次、多方面、多领域内,加大农产品种类、规模的营销比例,从而引领整体农产品市场产业链发展,从整体上综合建立与完善农产品相关配套服务体系。

5.3 加大农产品品牌化和知名度建设,致力于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建议蕲春政府依托李时珍故里的人文医药文化氛围着力打造现代化名牌化的农产品市场,通过引进规模化大生产技术和构建现代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利用独特的人文优势和地理资源,着力于打造蕲春农产品市场的品牌优势和产业知名度。此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支持一批重点示范项目,以人文氛围和集团理念带动整体产业优化结构配置。

5.4 完善与建立蕲春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农业保险服务

农产品期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期货交易所内通过签订标准化合约,约定按照一定的价格、约定的交割日期和交割方式,买卖一定数量农产品的交易方式。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农产品价格风险控制的金融手段,同时成为农业金融工程建设的重要趋势。

通过开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发挥期货市场的风险分散和价格发现机制,拓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外部环境,使农民可以间接进驻农产品期货市场。

此外,由于瓜果蔬菜类农产品存在潜在自然风险,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农业保险补贴等措施,在县域范围内支持农户投保,有利于防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鲁晓旭,张劼.基于蛛网模型理论的柑橘生产和价格波动分析[J].农村经济,2010,(8).

[3]罗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J].企业经济,2009,(6).

[4]张演钦.菜价降两成农民收入增超市难获利不太感兴趣[N].羊城晚报,2011-10-19.

篇9

关键词:农产品网店;零售;经营特点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082-03

近几年,随着电子信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成为新的销售模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金额达到1.85万亿元,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02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起步较晚,近两年发展势头较猛,据统计,2013年在全国3.1万家涉农网站中,电子商务网站达3 000多家;农产品网络零售异军突起,仅淘宝网注册地在农村的网店就达到203.9万个,交易额超过50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这与农产品自身特征和农产品网店经营的特殊性有关。本文对主要的农产品零售网站进行了调查,总结农产品网店的经营特点,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农产品网店经营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一、农产品销售平台介绍

现有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包括B2B、B2C、C2C等。B2B模式的农产品交易网站大多为专门的农业网站,专业性较强,主要进行大宗型农产品销售。如中国农业网、中国农产品批发网等。除提供交易信息外,网站还会向用户提供农业政策、科学技术等相关农业信息,帮助企业和生产者获取生产、市场信息。B2C与C2C模式直接面对消费者,属于网络零售,一般以依附购物平台,建立网店的方式进行销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3 年12月,中国B2C网络零售市场上天猫商城(市场占有率为50.1%)排名第一,京东第二(22.4%),其次为苏宁易购(4.9%)、腾讯电商(3.1%)等;在C2C网络零售市场中,淘宝集市地位稳固,市场占有率为96.5%,拍拍网占3.4%,易趣网占0.1%。

以上三种模式的对比可以看出,通过建立网店进行农产品零售的形式更为大众化,网店经营者可以充分利用平台已有的客户资源、商业资源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第三方购物平台对商户进行统一管理,使交易过程更为安全可靠,因此,受到中小农产品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青睐。

二、农产品网店经营流程

农产品网店经营流程包括货源选取、网站开店、宣传推广、网上交易、包装物流、售后服务六个方面。

农产品货源需要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整合各类农业资源。一般要求农产品网店经营者要具备一定的农业专业技术知识,有长期稳定的货源渠道。目前的网站平台都能免费注册开店,网店没有装修费、店铺租金、水电和人工费,只需少部分的管理和销售费用,并且不用缴税,只需要进行身份证、银行账户认证就可以开店,可以省去很多成本;在店铺装修和布局上也有各种模板供卖家参考,卖家仅需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就能进行操作,对于计算机不熟练的农户,也有专业的服务商提供服务。

利用网络进行产品交易优势突出,但也存在弊端,网络带来大量商机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如何在众多网店中脱颖而出,被广大消费者发现,离不开宣传推广。现行的推广方式有很多,如论坛推广,商家可利用论坛交流心得,让更多的人关注收藏店铺;如微信订阅号,微淘等,商家利用移动设备向客户提供实用的购物指南,与客户互动的同时,也宣传了网店的购物优惠信息。大部分网站采用“拍前联系”的方式,在买家选好产品后,通过聊天软件或在线咨询,对商品价格、特征进行沟通,达成交易意愿后,对产品进行支付,支付方式包括网上银行支付、第三方支付账户余额支付、货到付款、银行柜台转账等。对于网上支付交易,买卖双方需要应用如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在线等第三方保证机构作为中介,增加交易安全信度。据统计,目前用户网上支付使用支付宝的比例最大,占93.9%。

三、农产品网店经营特点分析

(一)经营主体

农产品网商主体呈多样化发展,数量增长迅速。经营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农户等。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经营主体由个体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服务商、渠道商共同参与。据阿里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为39.40万个,其中淘宝网卖家为37.79万个。经营主体的个体化,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产品多样化,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带来活力;另一方面个体农户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能力都有欠缺,也会对网店经营管理带来负面效果。

(二)经营的农产品特点

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区别于其他网络销售产品。由表1知,当前,网售农产品趋于多元化,网络销售量最多的是零食、特产干货、饮品等加工农产品,这类农产品经营周期长、附加值相对较高,受到卖家的欢迎。进口产品及保健产品成为网络销售新热点,主要原因归咎于其产品网络销售价格相比实体店较低,卖家对进口产品高利润的追求及消费者对养生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升、对优质和多样化产品的需求等。水果蔬菜等生鲜农副产品保鲜时间短、品质信用低,产品销售种类数少,这两年成快速发展态势,在淘宝平台上,2012年生鲜相关类目同比增长是99%,2013年增速更是高达194.58%,人们的消费重心逐步向生活化产品转移。

从农产品自身来看,农产品销售具有地域性,不同省区开设的网店多结合本地农产品特色,以淘宝网为例,江南区的绿茶、水产,华北的枣类,黄渤海的海鲜,上海、广东的进口食品等,都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受季节和生存环境的限制,部分农特产品产量较少,无法实现大规模销售,这也成为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制约因素。其次,农产品的品牌众多,品质存在差异,中国农业是以小规模,分散种植的小农经济为主,企业和农户资源很难有效整合,导致国内同种农产品品牌分散,各自为营,标准化程度低,品质参差不齐,农产品竞争力低,食品安全监管受限。在价格上,网售农产品的价格区间大。从淘宝网1元钱的东北农家毛葱,到京东上价格上万的纯手工绿茶精品礼盒,有机、绿色食品成为新潮,多数网店以此为噱头,价格相对高于其他普通农产品价格。

(三)农产品特征描述

经营农产品网店,对于产品的描述至关重要。消费者无法对农产品的色、香、味有直观感受,只能通过产品描述进行了解,所以农产品网店的经营者在产品时,对产品的描述相较其他产品更为详细,图片要求更为精细、美观。网站为保证产品的品质,一般要求网店经营者对农产品的重要信息,如农产品的生产厂商及产地、生产日期及批号、保质期等进行认证,对于有机、绿色农产品要求建立农户、农场档案,公开产地、生产过程、有机认证等信息,确保商品信息的透明、公开,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初步鉴定,以此达到食品安全管理的目的。

(四)营销方式

就农产品营销方式来说,购物平台农产品营销方式更为丰富,网站除为卖家提供传统的节日促销、店铺推荐等多种营销方式外,也相继推出不同的营销方式,兴起了不同的营销模式,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1.F2O(focus to Online)模式,即“焦点事件+电子商务”,焦点事件在电视等媒体形成扩散效应,电商平台迅速推出相应产品(如美食、服饰等),满足瞬间激增的新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热点事件的升温,形成媒体和电子商务的良性互动。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时,地方美食快速成为焦点,消费者在电视媒体的刺激下,引发购美食热。此前冷门的地方特产销售量迅速增长,阿里平台上,云南诺邓火腿在纪录片播出后5天内,成交量增加了4.5倍。不仅提高了网店收入,还提升了网店的知名度和口碑,为网店进一步的营销推广提供了条件。

2.预售模式,此类销售模式适用于生鲜农产品,很多网站平台已经通过与农业合作社,农场建立合作关系,采用预售模式为农业生产者提供销售渠道。其交易流程是在生鲜农产品尚未收获的时候,就提前在网上进行售卖,收集完订单后,生产地的农民才开始根据订单需求采摘并安排发货,将农产品运送到消费者手中。① 预售模式将原产地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联系到了一起,产地实现按需供应,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农产品的库存风险、生产成本。

(五)物流环节特点

农产品物流包括产品包装和配送,包装直接影响产品综合品质。对于食品类农产品来说,内包装一般采用热收缩膜,可以抽空空气,保证食品的新鲜;干货类农产品多选用自封袋,可以防潮防水,重复使用;生鲜农产品对于包装的要求极为严格,例如冷鲜肉,需要采用真空包装和冰袋保温箱包装,也易造成物流成本的增加。

农产品具有易腐性,物流多以快递为主。配送分为常温和冷链两种,生鲜农产品需要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保持产品的新鲜程度,所以对冷链运输需求大。据统计,目前国内90%的农产品物流仍属常温配送,冷链物流不仅要建库房,同时还必须有冷藏+冷冻的混合配送车辆,冷藏周转箱及恒温设备等,费用高昂,客观上造成冷链物流发展相对缓慢,成为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条件。为缩短快递时间,保证产品质量,节约物流成本,多数网店都会限定快递范围,同城快递成为新的物流配送方式,经营者将销售对象固定为同城用户,可以及时将生鲜农产品送达客户手中。

四、小结

通过以上经营主体、经营产品种类、产品特征等五个方面的分析,总结现阶段农产品网店发展经营特点。

在经营主体上,农产品网店经营主体多样,经营主体成个体化发展趋势。增加产品的多样性的同时对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个体农户在农业资源整合、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有欠缺。

在农产品特色上,零食、坚果、特产类农产品由于保质期较长,物流成本相对较小,经营数量最多;进口食品和保健品和生鲜农产品成为经营热点。农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具有地域性等特点;销售的品牌众多,品质存在差异,生鲜农产品品质安全无法确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难题;农产品价格区间大,消费者对农产品有产品品质和安全的信息需求,要求经营者对于生产过程和产品特征有必要的说明。

在营销方式上,网店与平台合作创新营销模式,降低网店的经营风险及生产者的生产风险,解决了生鲜农产品库存风险,经营主体可以提前获知市场信息,稳定市场价格,引导市场导向,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在物流配送上,农产品的包装和物流成本费用相对较高,农产品物流的模式主要是常温配送,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高昂的建设和经营成本使得冷链物流成为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关键问题。对于生鲜农产品来说,在冷链物流尚未完善时期,同城配送成为经营者新的选择。

可以看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农产品成为网购热门产品,在促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农产品自身特殊性及经营特点,在人才培养、冷链物流、产品品牌建立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专业人才培训的方式,让农产品经营者学习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专业服务团队,向网店经营者提供专业的推广、运营等综合服务,规范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物流建设上,应进一步发展冷链物流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物流模式,各大物流公司需要建立冷链物流业务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建设覆盖全国范围的冷链物流体系。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应尽快建立农产品品质标准,加强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朔体系,建立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利用平台资源,打造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阿里研究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Z].2012.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R].2013.

[3]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3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2013.

[4] 杨木,张润彤,杨海楼.C2C电子商务交易流程优缺点分析及改进[J].商业时代,2009,(4):76-78.

[5] 杨硕.构建鲜活农产品全程电子商务的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0,(11):97-101.

[6] 陈莉.购物网站中农产品经营的特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6):27-28.

[7] 杨雪.中国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

[8] 梁文卓,侯云先,葛冉.中国网购农产品特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4):40-43.

Analysis of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nline Store

LI Shu,ZHAO Yuan-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 010018,China)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重心法

1 海淀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必要性分析

合理的配送中心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配送效率,又可以降低农产品因流通不畅而导致的高耗损率,降低农产品的配送成本,从而降低城市农产品的价格,还可以有效地保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供货稳定。

海淀区境内有农地0.693万公顷,其中果树0.268万公顷,主要种植大桃、冬枣、樱桃、杏等果树;大田作物0.105万公顷,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牧草、小麦等;蔬菜0.041万公顷,其中温室大棚蔬菜约66.667 公顷。海淀区农产品物流种类繁多,但存在很多问题,诸如销售渠道不畅、销售配送模式单一,既无合适和充足的仓储,又无规模效应的配送,既难以卖出,又销不上价。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挫伤了农民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后,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将会从这里分发到各个批发市场,以上问题都会随之解决。

海淀区内主要有清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锦绣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二者的蔬菜日成交量约60万千克,占北京市场份额的30%,而水果方面的日成交量也占到北京市场份额的45%以上。由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将农产品配送到这两个批发市场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供给速度,这样既使批发市场货源充足,又能保证消费者买到新鲜满意的农产品。

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后,海淀区的农产品物流状况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首先企业可以集中处理订单、集中拣货、统一配送,这样有效地降低了物流成本。其次配送中心所配置的冷藏及加工等设备及技术可以为农产品进行增值。再次,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有效地完善了海淀区的城市功能。建立大规模的、多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

2 海淀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重心法选址

2.1 重心法选址模型概述

重心法是将一个新设施布置到一个与现存设施有关的二维空间中去的一种常见选址方法,通常用于处理运费比重较大的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而农产品是一种质高价廉的商品,物流运输成本是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使用重心法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模型可以使得各个货物处理点距离与流量、运输费率之积的总和最小。

代入实际值,并进行若干步的迭代即可获得配送中心的具体坐标位置。

2.2 重心法选址模型应用

海淀区内有7个乡镇有供应农产品能力,大小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近千个,如果将所有乡镇作为资源点,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需求点的话,将大大增加该方法的计算量。所以将目前海淀区内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即上庄、苏家坨、温泉和西北旺4个镇作为资源点,而需求点则选择清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锦绣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由表2中的迭代数据可知,第2步迭代所得的总运输费用是136.239元,为最小值,所以重心法得出的配送中心初始选址具置为(7.914,4.170)。

3 综合因素分析

由于重心法选址模型是将各个资源点和需求点以直线连接,且不考虑所选地址是否符合实际建设的用地条件的,因此在利用重心法选址之后需要将该地址进行综合因素的分析。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重心法初选的地址进行综合分析。

3.1 交通环境分析

合理的交通环境配置不但可以降低农产品物流配送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配送的效率。农产品的交通运输大部分都是通过汽车进行运输的,目前海淀区内有温泉路、温阳路、万泉河快速路和黑龙潭路等将海淀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区联系起来。越靠近市区中心的交通拥堵情况越严重,为了减轻北京市内物流配送车所带来的交通压力,该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应尽量与市区中心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农产品能够新鲜的配送到农产品批发市场,从而使得市民能够吃到新鲜的农产品。

把迭代计算所得到的坐标值还原到直角坐标系中,通过地图的缩放功能可以看到该点正好位于黑龙潭路和大舟坞路旁边,具有良好的交通便利性,可以快捷地将农产品中转配送。该地点位于海淀新区内,离北京市中心有一定的距离,可以大大减少进入北京市中心的运输车辆,从而减轻北京的交通压力。

3.2 用地环境分析

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建设用地必须符合政府相关法规和城市规划的限制要求,选择的建设地址最好在物流园区或者工业园区内,以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从而降低建造成本。并且随着城市经济和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也越来越稀缺,因此在选择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地址的时候需要避免使用补偿费用过高的土地。目前海淀区适合建设配送中心的地方有,“一港三区”物流中心和近年政府重点发展的海淀新区。海淀新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区,为海淀园的专业园区。该区处于北京的五环与六环之间,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从建设用地方面来看,该位置位于海淀新区内,相对于靠近市区中心的高用地价格,该区地价较为便宜,可以为以后配送中心的扩展留出空地。而且该新区是海淀区近年来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区域之一,区域内各项基础设施都是比较齐全的。因此,海淀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利用重心法模型求解得到的选址较为合理,可以应用于实际。

4 结 论

根据当前世界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以及海淀区的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总结出在该区内建立一个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必然的选择。本文从供应和需求两方面对在海淀区内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重心法选址模型求解得到能使配送中心的总运输费用最小的地址,然后综合了交通和建设用地等因素分析了重心法求解所得地址具有合理性,可以应用于实际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启蕾,李丽敏.深圳市食盐配送中心选址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