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农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农户投资行为不同的形态
首先,在生产经营投资上,我国的农户投资行为呈现出风险厌恶、偏好、以及中性三种表现形态。在生产经营投资方面,风险厌恶型的农户基本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先进的技术要等到确认后,才开始应用。投资偏好型的农户接受农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市场等信息比较迅速,具有应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倾向于通过技术来改变生产结构,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标。而风险中性型的农户,处理这些信息行为缓慢,对新技术的应用具有被动性和延迟性。因此,大部分的农户缺乏积极性,生产经营投资少。其次,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的实施和部分农户脱贫的愿望之下,在平均生产经营上,农户支出方面具有两个原因:为了在土地资源上,获得更多的产出,不得不使用很多的现代生产要素;为了正常进行再生产,不得不购买价格高的农业生产资料。
1.2农户兼业行为
农户增加经济收入另一个渠道,农户利用农闲季节,出外打工。男人一般从事搬运工、建筑工、装卸工等,女的一般从事酒店的服务、饭店打杂等工作。这能很好地解决农户资源的短缺和人口生存的压力,成了农户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仅次于农业收入,改变了农户“过密化”的生产方式,改进了农户资源的配置。随着市场力量不断地冲击和改变,农户的生产行为,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前在农忙的季节,如插秧,大多是亲朋好友帮忙完成生产,现在,农户开始选择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完成。充分的说明了农户开始具有衡量比较市场的意识,间接地实现了扶贫的效率。
2、贫困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特点
生存是人类的本能,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因此,农户的经济行为具有追求家庭福利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双重性和矛盾性。如病人需要家人的照顾,但是家人会失去获得收益的机会。自农村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经营的主体转向了家庭,激发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户在经济利益和家庭福利最大化上,在不断地寻求均衡,从而促使效用得到最大满足;而家庭生活的稳定干扰到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的实现,在保障家庭生活稳定的前提下,农户经济行为才能按照市场导向追求收入的最大化和配置生产要素。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农户仍然继续着传统的“不经济农业”,即一方面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求,享受独立财产,使农户具有致富脱贫的冲动,从而为了增长经济收入,不断地积累财富;另一方面在姻缘和亲子关系的家庭基础上,以家庭组织的稳定性作为生产行为的持久性。农户主体缺乏认识,忽略了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行为。农户的经济行为成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因此,农户经济行为的目标首先表现在满足家庭生活上。一般情况下,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如家庭人员结构、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贫困农户经济行为的决策方式和目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面对收入的增长和稳定,体现了农户双重目标的矛盾和协调。当前,农户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在农户进入市场的时候,由于市场发育尚不完善,收入稳定要求农户避开市场风险,而收入增长要求农户承担市场风险。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剧了双重目标的矛盾,也限制了农夫致富的动力。目前,生态农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生态农业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为了满足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各国都建立了农业生态发展的目标体系。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是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效益。它的优点是能够提高农户的收入,通过保持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持续获得丰富的农产品,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然而,生态农业具有“外部效应”导致了生态农业和农户经济行为产生了矛盾性。生态环境的无偿性导致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最大的利益,产生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乱砍乱伐等。另外,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退化,加剧了我国资源的短缺,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加剧了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户经济行为目标之间的冲突,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很大程度上,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的矛盾性,阻碍了农户的积极性和生态农业快速的发展。
3、农户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贫困地区农户资源短缺,极大地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近年来,很多贫困地区开始关注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且正在努力创造条件。但是就目前来说,农户的经济行为在农业生态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农户经济行为决定着农业生态的发展。
3.1农户素质对农业生态发展的作用
舒尔茨曾说:“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土地,但是它的差异并不重要,非常重要的是物质资本质量差异,而最重要的是农民能力的差异。”生态农业可以在劳动力丰富和高素质下进行;也可以在土地资金短缺和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同时也可以在传统技术水平和现代技术水平下进行,由于生态农业是生产经营的高度集约化,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容纳各个层次不同水平的生产条件。目前生态农业对农户的要求是实现“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的目标。因此,农户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确保农产品供给数量的充足,农户要生产出安全、卫生质量达标的绿色食物,这就需要新一代的农民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然而,目前我国贫困农村的劳动者普遍缺少技术专长,并且随着年轻劳动力的转移,面对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来说,剩余的老弱病妇这些半劳动力很难接受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因此,农户的素质问题对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很大的作用。
3.2土地资源对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维持农用生产力的持续性,为了优化农户行为,真正保证农用地的持续利用:首先,保持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通过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规律,确定农作物合理的施肥实践、品种、方法等。其次,绝大多数土壤生物是独立存在的,如真菌、细菌、微生物等,在自然系统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都是通过有机质对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得到的,所以土壤生物是养分利用的调节者。要促进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就要改善土壤结构,达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农户的生产行为会直接的影响到土壤生物的产生,如土壤耕作会导致土壤生物栖息环境的改变。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持土地生产的持续性以及更低总量的动态平衡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土地资源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土地制度的明确,会让农户产生稳定经营的预期,土地产权的合理性也会放置乱占耕地和乱挖资源行为的发生,只有在制度和法律上,保障农户享有土地的使用权,才能发展生态农业。
4、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的农户经济行为
4.1引导优化农户的生产行为
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大力宣传农户经济行为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户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认识。引导农户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市场何法律法规,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保证一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如完善产能包责任制,建立有效地土地流转机制等。为了减少农业生产的波动,要完善农产品储备体系,帮助农户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保护农户的利益,从而调动农户生产的积极性,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加强保护农业的力度,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大农业投资的力度,激励农户投资和优化经济行为,政府鼓励农户采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行为。农业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农业技术的根本,因此,要提高农户教育水平,加强对农户的培训,不断地增强农户的经营决策能力,优化农户的经济行为,达到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
4.2优化农户消费行为的衡量标准
优化农户消费行为是实现农户合理优化消费行为的过程。在农户消费政策目标的选择上,农户消费、农村经济、国民经济三者具有相互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关系,是国家消费政策制定的目标。因此扩展农户消费的领域,引导农户合理的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战略。为了防止消费规模膨胀,适度绝对农户消费规模,是一种动态、可持续的消费。处理好消费资料间的比例,与社会供给、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等保持一致,使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趋于合理。消费和生产密切相关,积极的消费对生产,具有促进的作用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根据适度的消费规模准则,合理优化农户消费结构,加强农村市场的科学管理,提高法制建设,降低农户交易成本,为农户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4.3创新土地产权制度
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土地产权制度要遵循下面的原则:保护农户的合法财产权益,充分有效地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要与市场经济取向一致。在土地归国家和集体的基础上,明确土地的占有者,即承包土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等。在一块土地上,农户具有使用、转让和出租的权利,但是农用土地的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农户可以把他当做财产传给继承人。因此,明确土地的产权,在生态农业发展上,为农户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使生态农业效益和土地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总结
篇2
关键词:生态;农业;环保技术;应用
农业生产中,一系列生产模式的变化以及发展,大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然而,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竭泽而渔、污染环境的现象依旧存在。一部分农村发展区域依旧应用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这不但难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过度应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耕地的退化、贫瘠等,并且严重污染水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生态农业的发展是趋势和方向。笔者对生态农业发展下的农业环保技术及其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生态农业发展下的农业环保技术及其应用
1.1电子杀虫技术及其应用
电子杀虫技术是基于害虫多样性(趋光性、趋波性等)的特点而实施的一种杀虫技术。例如,对于蛾来讲,主要在夜间应用电子杀虫技术,进而科学地应用光谱杀灭设施、独特光源,在夜间环境的影响下,让所有的蛾子都向光源处接近,这种情况下通过光源微小电压的释放,迅速地杀灭蛾子[1]。另外,还能够通过一种气味的散发,让蛾子(雌性蛾子与雄性蛾子)可以接受一致的气味,在其一起向杀虫灯接近的情况下,以使雌性蛾子与雄性蛾子在之前,将其全部杀灭。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利用电子杀虫技术,可以使生物繁殖上供应链的害虫大大减少。并且,在防止虫子繁殖的过程中,也可以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实现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农作物生产成本的减小,从而推动农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确保农作物抗病能力的持续提升,减小害虫对农作物的伤害,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作物。为此,为了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需要将电子杀虫技术应用于生态农业中。
1.2促生防病技术及其应用
促生防病技术是指连接地面和电极线,以使自动循环的空间电场形成。空间电场的优势在于可以不间断地运行,这样就将良好的生长环境提供给农业的发展。在连接地面和电极线时,在电极丝附近可形成很多的化合物、臭氧等物质。在电场的影响下,这一系列的物质迅速地移动至墙壁或者是地面的表面,在电场的制约下,空气当中的物质会杀死有害虫的农作物。基于空间电场的条件下,促生防病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播的杂质,从而切断传播害虫的通道,最终大大提升害虫防治的效果。另外,还能够以消毒、杀菌的手段降低空气传播病毒的速度。为此,为了保证生长条件更加理想,不会存在任何的异味,需要注重促生防病技术的广泛应用。这样一来,在实现农作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也能够密切联系二氧化碳跟氮肥,从而提升农作物产量,最终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磁化处理种子技术及其应用
磁化处理种子技术是指在播种的前期,利用磁场影响农作物,对种子实施磁化处理。物理反应的影响作用,能够有效地激发种子的生存能力,在酶的作用下,种子本身的特性得以优化,使种子具备发达、粗壮的根系,这样在提高种子活性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农作物一系列功能的强化[2]。例如新陈代谢,可以提升农作物的吸收能力,从而使发展环保农业的目标实现。在磁化处理种子之后,种子生长的前期持续加快发芽的速度,从而大大提升了种子的发芽率以及幼苗存活数量和质量。在种子发芽时,相应的营养物质会供给种子根系,从而持续提升吸收性能,让种植的作物具备非常粗壮的茎秆。由于具备了粗壮的茎秆,大大提升了种子的抗倒伏性能,所以农作物被破坏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种子发芽后期,充足的营养物质和阳光被种子吸收,可确保种子的颗粒饱满,其显著特点是高成熟度。为此,将种子磁化处理技术应用于发展生态农业中,能够推动种子的顺利生长,从而使污染环境的程度减轻。
2农业环保技术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我国的粮食生产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为此,农业生产的产品不但应确保数量,而且需要确保绿色安全。当今,国内存在非常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农业生产污染等现象,而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普及农业环保技术,能够优化环境、增加农业生产能力,从而实现农业收入以及农民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农业环保技术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农业环保技术可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发展农业生产。我国应注重应用、推广、创新农业环保技术,创建专门的培训场所与研究机构,研制新型的技术;应强化农业技术水平的普及和教育,以使农业的养殖技术能力、种植技术水平提升;在农业生产中,应逐步废弃强毒性和重污染的肥料,应用新型的生态化肥以及农药产品[3]。二是从法律上来讲,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有效地应用关于农业环保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在法规制度的制约下,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让农业彻底地转变思想;地方的政府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在农业生产中保障应用农业环保技术,且实施有关的环保惠农对策,切实增强农民的收入以及优化农业生产环境。三是农业生产中的畜牧养殖和种植,会出现很多的废弃物,如动物粪便、秸秆等,应注重循环地应用农业生产废弃物。并且,通过先进的农业环保技术研制有机肥料,如在转化和处理秸秆之后可以当作畜牧饲料,从而逐步地形成新的生态化农业发展局面。
3结语
对于国内发展生态农业来讲,因为面临缺少土地资源、过度应用化肥和农药的现象,所以导致较难有效地执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不但要给农民创设优良的种植条件,而且推动农作物生产高效性的提升,需要将农业环保技术有效地应用于生态农业生产发展进程中,从而减少生产投入和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参考文献
[1]田子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13(6):45-48.
[2]程萍.推动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J].农村工作通讯,2013(9):39-40.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发展障碍探讨
前言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篇4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命脉,其稳定发展关系着粮食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一项战略任务,是目前我国首要的农业发展形式,农业保险是政府基于此背景下提出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鉴于此,探讨了农业保险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农业保险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希望农业保险能更好的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保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业保险;生态农业;农业风险
生态农业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也是为了缓解我国的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矛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是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而制定的战略性工具,能够促进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改变,从而改善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对其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农业保险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必要性
1.1农业风险逐渐扩大
发展生态农业虽然扩大了农业的风险,但其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只依靠种植业很难达到社会发展最终的目的,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能够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容易引发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在农业转型过程中,由粗放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向集约型农业经营方式,由家庭小农经营模式转向企业规模性经营模式,产业化部门由一个部门增加到几个部门,上述转变都不同程度适当扩大了农业风险的规模、范围,以及危害性,因此,也在客观上加大了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1.2农民的支出能力提高
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增强了农民购买保险的欲望,而要想将购买的意向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则需要一定的支付能力。近年来,通过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的支付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的集约化使得生产的主体由个人到集体,一些农业企业集中了农民的资金,使得农业发展有能力承担保险支出,而企业将这些资金扩大为企业的生产成本。
1.3农民的保险意识增强
粗放型经营模式的主体是松散的农户,其保险意识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对保险知识了解程度较少。此外由于一般农民家庭的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剩余资金较为有限,即使在农业上遇到风险,也可以自己承担。但是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下,经营主体是一些农业企业或者农民大户,他们使用现代化和市场化经营理念来进行农业生产,其生产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一旦遇到风险,企业则无法自行承担,因此,现代化农业产业理念要求农民必须采取措施来分散风险,以最大限度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与损失。
2农业保险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1有利于完善生态农业风险管理制度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风险管理制度,从而保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可以根据现代保险分配制度合理的分配所有主体的成本、收益、义务与权力,将原来农业经营方式中个人所面临的风险现在分散到农业生产链的每个经营主体身上,随时分散在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任何风险,稳定经营主体的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生产产量,保证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2.2有助于完善政府的支农政策
农业保险是政府的制定的一种支付手段。发展生态农业需要政府进行财政支持,目前政府的财政支持形式是补贴农民、扶植农业,这种平均补助的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相反将补贴利用保险的形式将资金预先存入银行,当农民面临风险时帮助农民度过风险期,更能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保险比其他补贴政策能更有效的弥补农民遇到灾害后的损失,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保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有序竞争,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3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
阻碍农业改革创新的主要因素是农村金融,资金不足造成金融抑制,而生态农业的风险高、成本高则是造成农村金融不足的主要原因。对此,农业保险可以有效的弥补农业遭受的损失,提高农民抵抗的风险能力。农民可以通过与农村合作社结合,改善农村信贷问题,激活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必要的条件。目前,在政府的监督下,农业保险机构已经建立起银行互保制度,保险机构对水果、蔬菜等农作物的提供保险,银行对参保农民也采取了一系列信贷优惠政策,形成了农民、保险、银行信贷统一的承担风险、共同发展的模式。另外,部分地区采取了保险权转让、保单质押等参保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的融资问题。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的资金就会增加,进而会不断地增加农业生产规模。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不断增加,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会不断扩大,自然需要农业保险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农业保险可以稳定农业生产规模,改善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度,吸引外来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与相关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3结语
农业保险对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其有利于完善生态农业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完善政府的支农政策、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因此,只有不断的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才能确保农业保险的稳定发展,进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萍.生态农业发展中农业保险的积极作用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11):59-60.
[2] 车德彬.试论农业保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3):115.
篇5
生态农业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建立适合当地环境的生态农业模式,本文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各国的支持政策和相应的发展情况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三个方面做了梳理并评述已有文献。
【关键词】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模式
一、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我国农业生态学思想古时就已产生。春秋战国时期,三才论提出:天时、地宜、人力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吕氏春秋:提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20世纪80年代初叶谦吉教授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胡宝刚(1999):生态农业是指运用资源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作用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相养共生规律,自觉建立起的稳定而高效的农业经济体系。最近的相关研究有,李太平,马万平(2012):生态农业是一个开放的、平衡的、综合的、因地制宜的农业系统。
从上面的定义看出,他们都注重的是以一种科学的方式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进行农业生产并对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即,生态农业是一种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以投入少、产出高、绿色环保为原则,以促进农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经济、高效、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概况、支持政策及趋势
(一)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概况及各国的支持政策
西方国家农业生产环境在工业革命后受到严重污染。他们曾借鉴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兴办生态农场,继而推出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并从20世纪80年代起实施生态农业补贴,90年代后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环保支持力度。生态农业在欧洲兴起于1924年鲁道夫.斯蒂纳(Rudolf Steiner)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稍后,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伯卫奇也提出“生态农业”这一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欧洲发展较快,而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业面积较小。
美国农业在吸取生态失衡的教训之后,转而采用低投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把农药、化肥、石油的投放量控制在适合的水准。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1990年开始美国的生态食品销售量就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1月1日,德国有16791家生态农场,占农场总数的4.1%;占地面积约811724公顷,为农业面积的4.8%。法国对生态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1992年为800万欧元,1993为1.5亿欧元,到2001年已高达3.7亿欧元。法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1997年日本生态农产品销售额为1500亿日元,2000年达到3500亿日元。奥地利于1995年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
从世界范围看,近几年全球每年生态农业产值约为250亿美元,欧盟为100亿美元、澳大利亚35亿美元、美、加大约100亿美元。我国原本具有生态农业的优良传统。但由于人多地少的压力,以及重开发、轻保护,重GDP、轻生态环境等原因,现在的农业生态环境呈整体功能下降的局面,生态农业发展比较滞后。
(二)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生态农业会成为21世纪主导的农业生产模式,这是因为它已得到消费者、政府、企业的一致认可。例如,在德国,生态牛肉要比常规牛肉至少贵30%,但消费者认为物有所值。《欧洲共同农业法》鼓励生态农业在欧洲的发展。现在生态农产品正大量进入大型连锁超市。
三、主要生态农业模式
(一)国外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
菲律宾的玛雅农场从70年代开始建设,他们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的沼气达十几万立方米作为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需要的能源,产气后的沼渣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瑞典的生态农业做法主要有使用天然肥料,用人工除草。对禽畜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一般不用药。德国生态农业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使用有机或长效肥料,不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
(二)我国对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的角度主要有:
一是以地域为研究的对象,王亚力(2002)论述了在湘西自治州发展以林地、旱土、水田、草田农业生态系统,这对南方山区发展生态农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高扬,刘春梅(2008)以金鸡滩属于风沙草滩地区一农家建立的生态模式为例分析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等效益,来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种养分离,能源利用与环保分离等造成的生产低效,收入不高,环境被破坏等问题。
二是以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如王俊,徐进章等(2005)从经济和生态学角度探析了半干旱地区发展农牧混合型生态农业的限制因素、潜在优势及其前景;徐洪盛(2010)提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枣粮间作模式、上农下鱼等模式,对改善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有一定的帮助。
三是以某种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如万海鹏等(2008)的林果+拱棚+农作物+沼气“农业生态模式,和田地区素有“瓜果之乡”美称,多年的实践“林果+拱棚+农作物+沼气”的特色生态农业模式后,经济效益很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陆宏,赵玲等(2009)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和运行进行了研究。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启示
(一)虽然我国对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不少,但没有具体描述生态农业的盈利模式。如果能具体描述盈利模式和赢利点那么这会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回乡从事生态农业相关工作的人才不够多,国家应该加大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鼓励他们回乡发展生态农业事业,并加大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生态农业发展落后,政策支持不够,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和发展模式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吉林省半山区;发展模式;探讨
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终极之路。它不仅以符合生态发展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还以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为根本目标。生态农业在我国有近20a的发展历史,全国各地总结出了不少成功的发展模式,如:南方的“猪沼果”、“猪沼鱼”等。但在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生态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成功的、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作为指引。最近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只有打通彼此间的“关节”与“经脉”,才能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农业建设也必须有效利用这一生命共同体,为此本文以吉林省中东部丘陵半山区为研究对象,对这一地区的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一番探究。吉林省中东部半山区辖磐石、桦甸、蛟河、舒兰、永吉、辉南、柳河、梅河口、伊通满族自治县等市县,地貌大多是7山1水2分田,具有典型的丘陵半山区特征,这些市县的气候、土壤条件极为相似。因地制宜,研究探索出富有特色的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富有成效的生态模式,以引领该地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生态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工业发展,工业生产排放的“3废”有50%最终进入农业环境中,水污染灌溉面积越来越大,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常年使用农药、化肥等,土壤残留逐年增多,污染也日趋严重。
1.2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畜牧业不断发展,而畜牧业粪便处理没有相应设施,农村粪便污染严重。仅磐石市年畜粪尿和养殖场污水量高达68万t以上,其中30%直接排放到农业环境中,造成土地污染。
1.3水土流失严重
林业过度砍伐,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其危害表现在:使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目前土壤有机质与20a比下降1%。河道淤塞严重,每年汛期河水泛滥成灾。使水库淤积,库容变小,蓄水量减少,在春季水稻生产无法正常供水,造成水稻不同程度减产。
1.4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生态环境失调,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磐石市不同程度出现春旱、夏旱或者春季严重低温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2根据丘陵半山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有计划发展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该地区丘陵多,海拔一般在400~800m之间,2个或数个丘陵之间常形成500~2000m不等的沟堂,这样的沟堂可发展为多种形式的生态沟。生态保护区模式可申请国家的资金,建立小型生态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当地的经济动物、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水源地等;生态沟观光旅游模式利用生态沟的自然特点,如红叶观光、花草植物观光、特色动物观光等。生态沟农家乐模式。此种模式以当地农家特色餐饮、住宿为主;生态沟采摘模式以当地特色水果栽培为主。生态沟特色种养模式。此种模式以发展林蛙养殖和发展林下中草药为主;生态沟休闲垂钓模式利用生态沟自然水域无污染的特点,发展特色鱼类垂钓;生态沟冬季滑雪旅游模式利用生态沟自然坡型,开展富有特色的极限滑雪运动。另外,有条件的生态沟可以组合上述多种模式。要充分利用生态沟的自然特点,保护和开发并重,做好规划,绝不能因开发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3生态退耕模式
丘陵半山区退耕势在必行,把坡地退耕还林进行统筹归纳,进行有效统筹开发经营,形成规模生态经济效益。通过科技,提高农民种田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有计划进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低成本高效益农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减少农药化肥等使用量,保持土地持续生产能力,从而实现还我青山、还我绿草、还我清水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态环境。
4生态农场模式
篇7
关键词:生态农业 农业发展 障碍探讨
Abstract: At present, although our country in aspects and so 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fundamental research,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promoted popularization had already made the very big progress, but cannot deny, but also has some problems. These questions are becoming the barrier which the limi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urther develops.
key wor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rrier discussion
前言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篇8
1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玉环县陆地面积378km2,浅滩涂面积240km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常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三因素配合良好,利于各种作物生长。境内常年无霜期为252~266d,这对作物生长非常有利。生产的玉环盘菜、楚门文旦、环环剪豆、长柿、广柑等农产品知名度高,产量高,效益好,深受城市居民喜爱。玉环县坚持“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广各类农业技术,把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玉环优势农产品、主导产业等都制定了农产品地方系列标准,使农产品按标生产。同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认证,截止目前,玉环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0个,有机食品达到6个,绿色食品达到9个。从源头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业生态整治,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因此,玉环县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程、测土配方工程,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大力提倡应用有机复合肥料,加强农业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销售农资物品。一是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平衡配方施肥。近几年,玉环县对4万亩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立示范方10个,面积3900亩,使每亩耕地平均减少化肥用量9kg,因产量提高实现亩增收92元,农民累计增收500余万元。二是实施三大工程,控制农药污染。近几年来,玉环县积极实施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工程、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高效低毒农药大面积推广,推广率达到90%以上;实施区比非实施区的亩纯农药使用量减少31.24%。近年来,玉环县以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渔村风情等打动游客的休闲观光农业不断发展,顺应了都市人向往体验幽静田园生活的需求,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点和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如玉环漩门湾观光农业园、“三潭茗园”农庄、清港垂钓园等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坎门后沙生态风情、大鹿岛生态旅游、古城旅游度假、海上生态捕渔体验和乐清湾水上游乐等生态旅游项目。同时,各个农业示范园区结合自身特色,发展体验农业、采摘农业,也深受城市居民喜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提升了农业发展层次,成为玉环农业的新亮点。
2发展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由于玉环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高,农业资源过度开发,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再加上外来人口多,地域的人口承载力有限,较大地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是土地资源量偏少,人均占有量仅0.27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且重用轻养,致使耕地蓄水保肥能力降低。二是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量低,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而且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每年都较长时期处于严重状态,今年经常性出现缺水现象。三是农业生产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污水灌溉,以及受厂矿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城镇居民生活废水的影响,水体、生物、土壤、大气等各个层面的直接、复合、交叉、循环的主体污染严重,已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阻碍因素。大部分的农民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产经验,对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品牌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不强,农业经营方式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应用现代先进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农产品品牌市场效益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科技转化增值的效率不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玉环县农产品规模偏少、经营分散、量少质低,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产品、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有的有牌无品,有的有名无牌,着名商标、名牌产品廖廖无几,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不够。玉环县对农业标准化认识不够,存在着重标准制订、轻标准实施,农民对标准化的理解程度以及接受能力有限,使推广实施范围和建设速度受到影响。即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中,仍是传统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不够,标准化程度低。
二、玉环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一项涵盖面广、投资量大、质量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形成合力、稳步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建设生态县的战略高度出发,狠抓落实,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浙江农民信箱,开展多形式宣传,普及生态农业知识。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方法,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2开展规范管理。按照“标准化生产,关键点控制,投入品监管,安全性保障”的要求,严格把控农产品质量,实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农产品,组织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质量标准运行机制,使生态农业按标生产、按标包装、按标加工、按标上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按照“集中、权威、高效、便捷”的要求,加强对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和检测检验,着重抓好各个环节的网络建设,严把农产品质量关,保障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生态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3应用农业科技。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要推进技术创新,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农业发展路子。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名特优新为重点,以优化品质、品种为突破口,加快新品种的引进、繁殖、培育、示范、推广,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搞活经营”的原则,大力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发展生态农业的主战场,通过创办生态农业的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促进生态农业的推广应用。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着重在农业污染治理技术、种养设施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提高农业资源的科技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以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采取面对面授课、手拉手指导的方式,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培育经营主体。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强化品牌培育,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生态农业的精深加工水平。按照“政府指导、规范管理”的原则,在多部门推进、多主体参与、多层次发展、多领域拓展的同时,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建设,建立管理运行机制,构筑合作网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规模经营、优质高效”的原则,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增强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坚持“资源优化、要素整合、优势互补、市场拓展”的原则,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实行跨区域经营农业,再造一个玉环农业。
篇9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2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了45亿元,比20**年的35.3亿增加近10亿元。**农业产销规模在**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总产值、稻谷、蔬菜、花菜、奶牛、出栏山羊、水果、水产品、河蟹等均居全市第一位,**农业的功能和地位不断增强。但是从总体上看,全县农业仍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起步阶段。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目前仍有较大差距。
一、**农业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和农林牧渔品种结构及其生产布局还不够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还不够迅速,对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还不够有力,规模经济尚未形成,优势农产品形不成优势拳头产品。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此文章由21秘书写作网/独家原创]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需要,部分农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缺乏现代农业所需的自动化节水型排灌设备等。
三是“重生产,轻市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目标市场的研究和开拓,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
四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未来劳动力构成的趋势不容乐观,为农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
五是缺乏现展理念的引领,农业开放度不够,外资企业几乎空白,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较弱,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六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迟缓,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较低,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
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对策
(一)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一是强化市场意识,培育主导产业,建设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特别针对大**市场需求),抓住“世博”机遇,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农业生产体系及合理结构,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有特色的优势产品。
二是要加大投入,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和其他各类农业园区(台湾现代农业园区等)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营组织,到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0家,合作社经营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5%。
四是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对经营中遇到困难的农业企业,要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协助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吸引社会资金注入企业,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做大做强5-10家农业龙头企业。
(二)研究**现代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政策体系和机制
一是制定**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组织精英团队科学研究和编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特别是今后五年的近期规划,制订实施对外开放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
二是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为推进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提供财政支持,同时要对资金的投向予以研究,确保资金高效利用。
三是实施对外开放,增加**现代农业发展的外向度,搭建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引进美国、台湾、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开展国际合作,建设国内独创的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平台,加强与外省市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交流,要在目前与**农业科学院合作的基础上,争取同3-5家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
四是理顺各种体制关系,统筹考虑农场所辖地区、上实所辖地区的农业发展,纳入岛区统一发展规划,对涉及江苏省地域的区域,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也可纳入县政府统筹范围。
(三)站在国家和**市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基本框架
一要找准坐标。**农业的发展不能游离于**大都市整体发展之外,其核心应是依托**、服务**,展现其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以及辐射功能,努力实现**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二要排好时序。按照中央和**市的要求,结合**实际,到2010年,力争初步形成**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此文章由21秘书写作网/独家原创]的基本框架;至2**0年,基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三要明确路径。围绕发展主线,对外开放、走机械化、科学化、商品化、社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有机统一。
(四)加快农业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水平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大力推进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到2010年完成10万亩的粮田改造、10万亩的菜田改造,建成3座出栏2-3万头标准化养猪场和千头奶牛养殖场,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1万亩和2万亩扣蟹养殖基地,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条件。
二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农机具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引导农户开展市场化作业,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到2010年全县三麦和水稻机械化水平达到100%、机械化植保率达90%以上。
三是加快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县级农业信息管理中心,到2010年完成200个村级信息平台建设。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一是通过科技兴农项目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源农业、精准农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循环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二是按照“绿色食品岛”的目标,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工作。到2010年100%的农产品达到无公害、40%的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3%的农产品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争取有5-8特色农产品被国家专业部门评定为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有2-3个农产品申报批准为国家及**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三是加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培训。到2010年基本完成2000名职业农民、10000名新型专业农民培训,实现新型农民50%获得等级证书,60%新型农民年龄在50岁以下的目标;基本完成500名中高级农业科技人才的多技能培训,实现各类农业科技人才中高级人才占20%、初级人才占50%的目标。
(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高效产业结构体系
一是调整结构。到2010年粮经比例由现在的5.5:4.5调整到4:6。
二是调整品种。到2010年特色蔬菜与常规蔬菜比例发展到1:2;大力发展桃、梨、枣等特色经济果林及花卉产业,发展以蟹、虾等为主的特色水产和以白山羊等为主的特色畜牧业。
三是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拓展现代农业的外延,到2010年重点发展5-10家左右的“农家乐”生态旅游项目,5-8个集农业示范、农业景观、生态保护、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先行区,6大生态郊野公园。
三、20**年的重点工作措施
(一)推进科教兴农工作,夯实现代农业科技基础
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素质。完成2250名专业农民,500名职业农民,100名创业农民和100名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
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落实好1000多万元的农业科技项目资金,启动建设500亩长江三角洲农业新品种展示园和**农科院**工作站。
三是加快种源农业建设。20**年新建3000亩县级农业种源基地,改造和扩建县种羊场、种奶牛场、种畜场和水产良种繁育基地,筹建花卉种苗基地。
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的推广应用与示范力度,全力推进水稻、生猪、白山羊、蔬菜、水产等科技入户工作。
五是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在庙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00亩,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亩用量折纯量减少10%以上。
六是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完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七是推进农业信息工作,完成30个为农服务站硬件建设和功能配置,建立村级“三电合一”信息平台100个,建立县级农业专家咨询平台,与村级“三电合一”联网。
(二)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现代农业基础
一是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土地治理项目53800亩,重点解决8个乡镇的土地治理,完成1**13亩市级设施粮田、7800亩菜田设施建设,基本建成5个千亩蔬菜园艺场。
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先行区建设。启动建设以西部有关乡镇、明珠湖、东风西沙为主的生态休闲农业景观示范区。盘活现代农业园区搁浅项目,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和东部有关乡镇为主的现代农业先行区,认真研究台湾农业园区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争取规划项目能尽快落地。
三是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在**有机稻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年出栏3万头的养猪场,改扩建**县种畜场,扩建**县种奶牛场,年饲养种奶牛从800头扩展到1500头。
四是完成3500亩淡水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500亩水产繁苗中心,配合明珠湖开发,在明珠湖北侧建设占地150亩的以生态垂钓区等为核心的多功能休闲渔业基地。
五是争取市级各有关方面的支持,重新慎重、科学地研究横沙国家级渔港建设的可行性,力争有所突破。
(三)整合各路精英的智慧,编制农业发展战略规划
一是组织力量,利用3s等技术,对**农业资源状况和农业各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农产品市场进行调查,为制定**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奠定基础。
二是邀请北京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按照**三岛总体规划和现代农业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研究、编制**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着重详细制定近五年的近期建设规划,使战略目标结合资源条件在空间布局上得以落实,并制定分阶段实施步骤。
(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提升能力
一是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0万亩,复种指数2.0,粮经比例4.5:5.5。
二是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实施好3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和43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制订17个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完成43个农产品认证;做好中华绒螯蟹、**老白酒和白山羊等6只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申报工作,力争使1―2个农产品成为全国驰名品牌或**市名牌产品。
三是探索林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积极性的林业复合经营的有效途径。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增强生产经营主体能力
一是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研究、论证**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功能定位和规划选址,面向**及国外市场,提升**农副产品的档次与水平。
二是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年内基本建成畜禽制品加工厂,盘活启动已有的冷冻干燥蔬果项目、桑果深加工项目并推动**桑果产业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
篇10
*年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关键之年。我们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大、*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省、市、县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为目的,以环境建设为抓手,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为载体,强服务、壮产业、优结构、铸品牌、增投入、夯基础,不断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二).工作目标
*年我们的工作目标是:
—农业总产值达19.7亿元,增长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60元,增长9%;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39万亩,粮食总产达10万吨以上;
—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3400吨以上,总产值达到3.3亿元,其中名茶产量达到2800吨,产值3.2亿元;
—实现全年水果产量7.5万吨,产值1.4亿元;
—全县生猪出栏25万头,禽出栏120万羽,全年畜禽产值达2.9亿元;
—全年社会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产量20万吨,产值2.5亿元;其中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次,产量2.13万吨,产值3600万元;
—全年水产品总量达到1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
—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产值达到7700万元。
(三).工作重点
为实现上述目标,*年,我们将着重抓好六方面工作,概括的说就是“增强六种能力”。
1.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障能力。主要是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一是继续抓好中低产田和茶厂优化改造。*年建立中低产田改造示范方2个,改造茶厂110个,新增茶叶加工专用变压器50台,进一步加快茶厂改造步伐,改善茶叶加工环境条件,为推行茶叶的QS认证打下基础;同时还要进一步精心包装项目,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支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夯实农业基础,确保农业基础安全。二是实施“沃土工程。重视产地环境整治,积极实施“沃土工程”,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化肥,严禁高毒、高残农药和禁用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加强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和示范;因地制宜推广多种秸秆还田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果肥结合和粮肥结合等生态种植模式,增加耕地有机肥投入,实现有限土壤资源的永续利用。三是推广专用肥。加强土壤肥力监测与分析,重点开发、应用适宜我县使用的粮、油、果、茶、桑、蔬菜等配方肥、专用肥、掺混肥等新肥料,研究、开发缓释肥、微生物肥等新产品,示范、推广平衡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四是推进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围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清洁能源生态工程,把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与养猪业有机结合,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三改一建”和“猪-沼-作物”能源生态模式,为农村提供优质燃气。五是实施水域养殖证制度,保护渔业资源。积极做好“养、管、捕”三篇文章,探讨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保护*水域生态平衡;进一步规范*垂钓捕捞和娱乐游钓行为,规范水产养殖用药行为,促进了我县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完善渔业执法行风监督体系,实行有奖举报制度,探索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面,强化群众监督,防止受利益驱使无端增加捕捞强度,切实以合力促进渔业资源和*水资源的保护。
2.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力量。科技支撑能力包括科技研发、科技的推广应用、应用主体吸纳科技的能力等内容。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继续通过“绿色证书”、农函大、农广校等多种途径,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深入开展“百千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深化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加强农技110咨询服务,开展面对面的科技帮扶活动,全年完成100户种养大户的综合技能培训,1600人以上的绿色证书培训,20000人次以上的农民单项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年,我局将重点推广无性系良种茶栽培技术、机制名茶生产技术、无公害名茶采制组合生产技术、无公害水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经济林生态饲养土鸡技术、无公害生态三元猪饲养技术、无公害网箱养鱼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和无害化病虫防治技术等十大实用技术,建好10个以上的科技示范基地,带动100个科技户率先应用技术并直接受益致富。三是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协作,大力引进推广符合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新品种,要进一步加大局属六大良种繁育中心建设,根据市场要求,努力扩大繁育规模。茶叶良种本稿版权是517878秘书网繁育中心要确保*年出圃茶苗1200万株;水果良种繁育中心要进一步抓好优势水果树种的嫁接繁育工作,力争嫁接苗木20万株;继续办好*本鸡种鸡场和孵化场,全年供应*本鸡苗20万羽,保证全县养鸡户的苗鸡需求;积极参与水产引繁试养场良种引繁试养工作,加快翘嘴红鲌、匙吻鲟等优新品种养殖推广力度,力争种苗放养300万尾以上;尽快筹建农作物良种繁育中心,引进新品种20个以上,继续做好高山蔬菜良种繁育工作,力争繁育高产一号、黑珍珠四季豆等高山蔬菜良种5000公斤。四是创建农业示范园区。依托生态优势,发挥区位优势,精心包装项目,积极开展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市级都市农业专业示范村的创建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与示范,全年新推广以新型龙井茶机为主的农业机械600台以上,振频式杀虫灯应用300只以上,水果套袋300万只以上。六是完善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和村级农科站“三级农科网”。鼓励科技人员以成果、专利、技术等入股形式,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经营和分配,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完善技术市场。要重视抓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让农业信息网延伸到所有涉及农部门、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及种养大户。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农业信息采集、分析、队伍,为农民提供系统、准确、快捷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进出口贸易信息,并逐步与国际国内接轨。
3.增强产业提升能力。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基地
。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开发,重抓特色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的不断优化,达到产业基地区域化、规模化。全年新发展无性系早生良种茶6000亩;新发展以枇杷、蜜梨、杨梅、柑桔等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8000亩;高山蔬菜总面积达到1.2万亩次;加强畜禽养殖大户的培育,建设绿色、生态畜禽产品基地,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进一步加快农业系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步伐,力争建成千岛玉叶茶、千农园水果、千蔬牌高山蔬菜、落凤岛本鸡、千岛青溪绿色水产品、千岛佳禾迷你蕃薯,以及三元猪、饮用贡菊、中药材等1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综合示范的基础上,实行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监控,以点带面,促进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和普及,努力做到按标生产、按标流通。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进一步健全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从注重农业生产环节的管理转变为准入、经营、使用的全程监管,强化准入管理。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整顿,堵塞淘汰、禁用和假冒伪劣农资的进口关和入地关,严厉查处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四是加大留地农产品检测力度。要添置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水平,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对生产基地实行质量安全检查,实行产地标志卡制度,严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农产品上市。五是推进农业功能开发。顺应农业向经济型、生活型、生态型、观光型和文化型等方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挖掘生态功能,大力发展观光型农业、旅游型农业,弘扬新安茶文化、果文化,提升农业品位。
4.增强生产经营主体能力。生产经营主体是农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决定着农业发展模式和水平。主体能力主要包括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等生产经营主体,按照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创新生产经营体制,增进发展生产的动力和能力。一是扶持壮大农业龙头。在坚持做大、做强、做壮的原则下,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强、科技开发能力强、加工增值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科技服务、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二是打造品牌抢市场。积极组织县内农业企业、产业协会、种养大户选送产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所举办的各类优质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注重品牌的打造和保护,强化品牌整合,同时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及产品申报活动,合力打响*生态品牌,以品牌吸引消费,以名牌抢占市场。三是花大力气建设加工基地。通过各种产业协会,进一步加强县内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狠抓农业招商,努力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推行“龙头+农户”生产模式,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5.增强动植物疫病控制能力。一是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体系建设,在**乡君石村建好集“五室一圃”为一体的600平方米标准化实验办公场所,配备相对完善的现代化的病虫监测工具、实验仪器等,力争在系统测报上达到自动化、可视化、网络化和规范化;把病虫害观测对象由粮、油转向粮、果、油、茶、桑、蔬菜等多种农作物,使观测对象多元化,涵盖全县主要作物;拓宽《病虫情报》途径,加大发送量,使病虫情况及时被农民知晓,减少因信息不灵造成的农业损失。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依法开展动植物检疫、防疫工作,力争全县禽流感、口蹄疫的免疫密度达到100%,猪瘟的免疫密度达到90%,其中规模养殖场户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的免疫密度均达到100%,并做好新城疫、羊痘、细小病毒、链球菌等疫病的预防工作;加强动植物流通监管,逐步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生猪屠宰检疫,实行偶蹄动物入境报验制度;及时处置动植物重大疫情,确保农业产业发展安全。
6.增强农业法制保障能力。第一,充分利用媒体、农技110、农业信息网络等各种有效载体,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营造农业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定期组织开展全县性农业法律服务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第二,强化行政执法,大力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和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主体的生产生产营行为,依法保护农民利益;切实改善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农业局执法地位和执法形象。第三,加强执法素质培训,完善并严格执行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和考试、考核制度;加强对农业法制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的法律和业务知识更新,提高农业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能力。第四,强化农机(渔船)安全管理。继续开展农机安全村创建活动,加大水上、道路安全检查,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意识,重点查处“三无”、“三证不全”、违章载客渔船、拖拉机等,消除事故隐患,确保水上、道路安全。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理论武装,保持先进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处在转型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众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客观上要求广大农业工作者清醒认识形势,正确把握规律。理论的提高是能力增强的前提,学习是提高水平的基本手段。在健全完善党员学习积分卡、干部学习日、党员理论考试等学习制度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织和学习型干部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大、*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全局进一步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深入开展“推进强农富民工程、优化服务争当先锋”、“推进环境建设、争当三个示范”大讨论,强化理论武装,着力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激发机关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强化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理论解释客观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坚持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三农”问题,提高出思路、出点子、出政策的本领,提高指导和服务“三农”的能力。
2.切实转变职能,提高针对性。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办事透明度和行政效能。加强宏观规划,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前瞻性,重点抓好“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的制订,进一步明确方向。认真抓好项目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展绩效评价,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近几年项目的绩效评价考核,努力提高项目建设效果。积极下乡入户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注重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反馈农情民意,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同时,认真分析本部门、本行业的关键点与薄弱点,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设计好载体,力求取得新突破,不断开拓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境地。
3.加快方法创新,增强有效性。一抓重点。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住关系全局的问题,抓住各级领导关心、社会各界关注、农民群众关切的大事、要事、难事,区别轻重缓急,找准带动各项工作的抓手,选准几件事,一抓到底,抓出特色,抓出成效。二抓预案。制订动植物疫情、重大安全事故、等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组织指挥体系,适时组织演练,确保有效应对。三抓政策。认真学习农业农村政策,吃透精神,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使农民从政策中得到实惠。从本县和农业产业出发,因地制宜制订政策,给农民和农业发展更多的支持。利用一切机会,加强上下、左右的沟通与联系,努力争取上级领导重视,赢得部门支持,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做好“三农”工作,形成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强大合力。四抓宣传。善于发现典型,树立先进,支持农民首创,总结工作亮点,扩大社会影响,以点带面,层层推进。主动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主阵地,加强农业宣传,千方百计拓宽农民群众获取政策、市场、技术信息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