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背景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互联网+” 农产品 销售模式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极大的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金融业等各个领域的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转型与升级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为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驱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军。
一、 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
1、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概述
我国传统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有:
(1) 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销售模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通过自由组织、小商贩、集体组织等方式运往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则将收集到的各地农产品经过再包装到大型超市、个体户等零售终端。
(2) 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销售方式。整个供应链由农产品原料供应体系、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产品分销体系构成,这种销售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3)以农产品大型零售企业为核心的销售模式。农产品从零散农户和合同农户手中生产出来后,再由批发市场和各级加工企业通过终端销售超市到达消费者手中。
2、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缺点
(1)中间商层层加价,推高了农产品的终端售价。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同类农产品的销售时间比较集中,所以销售模式在农民实现增收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农产品N售渠道单一,农民必须通过批发市场与中间商来与消费者对接,因而缺少议价权,在整个交易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农产品收购价格低,损害了农户的切实利益,打击了农户生产积极性。
(3)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闭塞,不能实现同步化。近年来“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大型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而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很难使消费者直观的了解到农产品的来源、生长环境、种植和收获过程等,消费者分散、孤立、消极被动的参与购买环节,缺乏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信赖。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
1、“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概述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是对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一个升级。在互联网的带动作用下,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销售模式快速崛起,在销售主体、销售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积极的创新和改变,使传统农业向信息化、规模化、智能化转型,最终实现农产品销售模式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
2、互联网+背景下销售模式的优点
(1)互联网化销售,有助于农民及时了解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增加了农民对于风险的防范能力;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途径,使农户在销售农产品时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更好的解决了农产品的滞销问题,促进了农产品的去库存化;减少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农民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利益;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生产与销售的直接对接。
(2)互联网化经营,有利于将当地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开来,将农产品更加快捷、高效的销售出去,带来更多的销量;有利于农户资金回流,使农户可以更好的利用资金,同时可以吸引了更多企业和客户投资,促进农产品销售方式的转变,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3)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销售模式中,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国外市场及国内市场的需求、风险、信息、政策、标准等进行了解和综合的评估,从而选择出最佳出口国,降低风险,增加收益。
3、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目前遇到的障碍
(1)物流成本高,缺乏冷链物流
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呈现出一家独大的现象,市场上虽然有圆通、申通、韵达、汇通等多家物流运输公司,但这些物流公司之间存在密切的家族联系,物流市场缺乏竞争力。其次,农产品以kg为单位的售卖方式,以及生鲜类农产品不易保存的特点使得严重依赖电子物流运输的农产品电商行业发展缓慢。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十分短缺,约有7万辆冷藏车,平均两万人一辆冷藏车,生鲜类产品的损耗高达30%。
(2)政府对于大数据的开放程度较低
虽然各级政府也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大数据,但是由于政府有自己的顾虑,担心大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可能会限制本部门履职的自由,部门行为可能会引发民众的舆论批评甚至诉讼,因而开放大数据的主动性低。其次,公共信息中有许多属于监管信息,各级政府对这些信息的披露比较慎重。并且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开发成本较高,因此一些部门不愿意免费向企业或社会主体提供大数据。
(3)农村新型人才缺失
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缺乏真正懂得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农业供应链管理方法、农业大数据的收集、提取、整理、运用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岗位及就业机会少,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区现有的人才及劳动力大量流失,又很难吸引到外地的人才,新型人才严重缺失。
(4)缺乏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少。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在1500亿元以上,比2013年增长2倍以上。2016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总额达到2200亿元,比2015年增长46%。尽管我国最近几年已经加大了对农业电子商务的资金投入,但还是难以满足农业电商迅猛发展的需求。
融资难。首先,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价格浮动较大,回报率低,很难吸引企业及客户的大量投资;其次,我国农业粗放、分散的发展特点,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发展,农民群体的收入在国内普遍偏低,缺乏一定的资金来源,而其自身经济能力薄弱,缺乏可抵押物品,因此农民向银行借贷非常困难;最后,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民间借贷行为不规范,新兴的互联网融资模式正处在摸索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局面。
(5)缺乏统一的质量监督标准
通过电商平台可以直接购买到农户所种植的农产品,大大减少了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交易环节的减少,使得农产品从农户手中送达消费者处这一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环节。由于农产品分散化经营的特点,若要对每个处于物流运输环节的农产品进行检疫必然会极大地耗费人力物力,加之许多生鲜类农产品不宜保存和运输,当这些农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时,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同,对农产品新鲜度或质量的认定也会因人而异,容易造成农户与消费者之间意思表示不一致,不利于农产品市场交易的发展。
三、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的若干建议
1、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培育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销售人才
(1)第一,由政府牵头制定农产品销售的战略计划,促使企业与一些电商巨头达成合作,扩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大农产品的销售量,与电商巨头一起推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第二,积极利用自身现有的品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扩大现有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第三,对于现在刚刚起步的一些小网店或还未形成自己品牌的农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不断积累的信誉度和人气,结合自己的消费群体和当下社会的流行元素,打造适合自己农产品特色的品牌,并利用互联网将自己的品牌进行推广。
(2)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性农民,加大对当地农产品销售行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外来人员在本地进行创业和发展。
(3)拥有互联网销售思维,要做到以人为核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倾听用户的心声,进行精准化、合理化的分析,从而制定出可以满足顾客需求的销售方案。第二,要有顾客参与意识,可以邀请用户一起参与设计创新,更好的实现产品的升级与创造。第三,要有将产品做到极致的理念追求,最好的产品是永远会受到消费者的追捧的。
2、转变销售模式,促进农产品行业产业结构升级
(1)平台化道路。在地方建立农产品特色馆,借助政府的支持和自身体系的聚合力,集合当地众多的小卖家共谋发展,对这些小卖家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统一的上游供货标准,由该平台的专业团队进行统一操作,线下则按照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等标准化操作执行。
(2) 资源整合道路。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依托网点进行销售。对于有开网店想法的人进行电商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营销技巧,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免费的社交工具进行农产品的推广。
(3)品牌化道路。结合地方特色,对当地的农产品进行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等诸多标准化尝试,通过大型的电商平台进行运作,呈现商品的品牌化。在2015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周至猕猴桃品牌价值以36.23亿元列为中国猕猴桃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位。其猕猴桃一产收入超26亿元,年收入高出10万元果农达到1.2万户,产品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周至县大力推广“互联网+”模式,通过与正大、右下方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形成产地与销售企业间的良性联络。
3、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标准化建设
(1) 对农产品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农产品所需要的环境不同,选择不同的储藏、运输方式,尤其是对于设施要求极高的冷链物流要加大科技及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产品行业的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配送效率,节约物流成本。
(2)加强农产品在物流运输环节的监督与管理,构建农产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广大公众对于物流行业的监督,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
(3)政府应制定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及法规,规范物流行业的运营情况,并引导年轻人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加大农产品物流要求的经营和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加大对物流行业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的物流信息开发系统,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对称,从而增强物流行业的竞争力,扩大农产品物流市场的规模。
4、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1)加大大数据开放程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合理的范围内积极开放农业大数据,使农业信息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2)不断完善农业咨询平台的建设:农业咨询类网站的运营模式是将线下渠道的咨询信息到线上平台。随着企业对农业咨询需求的增多,过去仅仅售卖数据的模式已不足以支撑这类网站的运营,网站应该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面临的问题为企业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咨询方案。
(3)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类网站建设:我国信息服务类网站起步较早,大大小小的网站已经有3万多个,但真正具有影响力的网站并不多,各级农业部门应这类网站的的资金投入,挖掘具有长远目光的行业领导者,整合资源,提高网站资源的利用率。
5、开拓融资渠道,加强诚信建设
(1)各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当地农业的投资力度,为农户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2)创新融资方式,通过众筹这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融资方式,农户可以借助互联网向公众展示他们的农产品所独有的市场优势,获取网友的关注和支持,筹得自己所需的资金,从而解决农户融资成本高、门槛高,融资无门等难题。
(3)加快农村诚实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农户向银行借贷以及民间借贷的发展。政府可以鼓钜行机构或者其它支付机构向农户宣传分期付款按时还款这一支付方式,增加农户的信用记录,从而促进农村城市信用体系的建立,帮助解决农户借贷资金拒之门外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虚拟水;虚拟水战略;要素禀赋
[中图分类号]17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4-0155-03
[作者简介]刘波,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湖南株洲412000)
在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的时代,水资源在农产品生产中的作用将更加关键,并已成为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虚拟水概念的引入为分析和研究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一、虚拟水战略的提出及意义
虚拟水是上个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提出的新概念,它反映了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许多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水资源,所谓虚拟水(virtual Water)是指生产商品或服务时所耗费的水资源量。虚拟水是“看不见”的水,是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寄存在实物形态的商品之中的。英格兰伦敦大学的Tony Allan教授于1993年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了虚拟水的概念,用来指粮食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其数量相当于生产农产品时消耗的水量。比如,生产1kg小麦,需要消耗1t水,那么进口1000kg粮食,就意味着进口了1000t的水。它以非常密集、超过1000倍的浓缩“虚拟”形式进口水。由于粮食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那些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国家存在着巨额的水赤字,而这些水赤字又与粮食的进口紧密相关,因此,虚拟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首先,它将水资源与粮食生产联系在一起,强调生产粮食的水不仅来自于淡水资源,也来自于不饱和土壤水。其次,它是一个扩展的概念,通过贸易,把水资源丰富国家粮食的可利用性与缺水国家水赤字改善联系在一起。
我国虚拟水贸易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如何在既有的学术成果上,通过对虚拟水概念和虚拟水战略的研究,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寻求一条新途径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一,农产品虚拟水贸易促进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尽管价格和技术是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工具,而且在流域尺度上水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重新配置也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但是,国家间的虚拟水贸易仍然是提高全球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工具。
根据基于虚拟水要素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理论,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应生产世界上需求的水密集型产品。在这些地区,水资源比较廉价,而且水资源使用的负外部性比较小,单位产品的生产所需的水量一般也较少。从水的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向水的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虚拟水出口,意味着全球实体水的储备和节约。
第二,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是保障水资源安全的有效工具。水资源贫乏的国家进口虚拟水要素密集型的农产品可以减轻对本国水资源的压力,因此虚拟水是一种替代水源,这种额外水源可以成为保障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工具。当世界或地区粮食价格低于缺水地区自身的生产成本的时候,虚拟水战略的优势就更加明显。
富水地区和缺水地区之间实体水贸易由于运输距离遥远、成本高昂,通常十分困难。因此,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引起了缺水国家和地区政府及水资源管理部门的日益重视,并开始在水资源战略管理中应用。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非常适合作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项现实的战略措施,即通过贸易的形式保障缺水地区水资源和粮食的安全。
另外,对那些参与虚拟水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来说,还能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相互依赖性,减轻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水或粮食问题所引起的直接冲突,创造新的持久的合作关系。
第三,农产品虚拟水要素提供了水资源迁移、储存和利用的新手段。农产品中蕴含的虚拟水生产要素实际是以虚拟的形式储存水资源,如可以通过将水储存在粮食中,通过调配粮食来解决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不平衡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旱灾缺水引起粮食减产)。调配虚拟水相对调配实体水而言,无论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此外,对原本不能形成径流的土壤水资源(土坡水库),可以通过虚拟水的形式将其储集于依靠土壤水生产的产品中进行调配、转化和迁移。
第四,农产品虚拟水要素促进了水资源管理观念的更新和人们节水意识的强化。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在水资源短缺情况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创造了一种新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丰富了传统水资源管理思路。虚拟水要素将水资源管理问题从对水资源的生产领域管理引向了对水资源消费领域的管理。以水一粮食一贸易为主线的虚拟水贸易通过粮食贸易将水资源管理问题拓展到社会经济系统中,这显然增加了水资源管理的决策空间,必将引起水资源管理的观念更新。
虚拟水要素引入衡量农产品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体系中以后,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势必会在贸易决策中考虑到水资源的因素。因而水资源的价格将在参与贸易的农产品中得到体现,水资源机会成本高的农产品价格势必较高。在引入价格机制以后,浪费水资源的机会成本将提高,这会刺激人们节约用水。同时不同产品的虚拟水含量不同,知道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可以使人们意识到生产各种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也就会认识到消费产品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进而促使人们更谨慎地利用水资源。
二、我国农产品虚拟水贸易要素禀赋分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商品比较优势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是产生商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农产品虚拟水要素的价格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考察,供给方面主要取决于农产品虚拟水要素禀赋;需求方面主要取决于农产品虚拟水要素偏好。所谓农产品虚拟水要素禀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用于农产品生产的地表水径流量和参与水文循环的地下水径流量的丰裕程度与可更新程度,这是一国或地区从自然界获得和人工增加(如人工降雨技术)可利用水资源的能力。其二,净化污水、废水并将其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能力,这一能力增加了一国或地区实际用于农产品生产的水资源数量,从而增强了其农产品水资源消耗能力。其三,管理和调配现有水资源使其高效地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能力。将虚拟水要素纳入生产要素禀赋体系之中,使其成为与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并列的一个要素禀赋参与对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衡量,在理论上是对要素禀赋理论在内容上的充实和完善,同时可以促使一国或地区(尤其是贫水国)在农产品生产分工与贸易选择时充分考虑水资源目标,避免片面追求扩大对外贸易而大量输出本国虚拟水要素禀赋较差的农产品。
为了简化计算,本文只选取我国19种主要农作物产品,从FAO的CLIMATE和CROP数据库中提取了我国相关气象资料、土壤条件及作物系数,运用CROPWAT模型计算出了各类农作物产品单位质量的虚拟水含量(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类农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是有着明显差异的,直接原因来源于各种作物的单位面积耗水量的差异和产量差异,但与各种作物的产品类别也不无关系。表中的这19种农作物就可大致地分为四类,如卷心菜、胡萝卜、花椰菜、黄瓜、莴苣等属于蔬菜类,香蕉、柑橘、葡萄、芒果和西瓜属于水果类,大麦、干豆、小米、水稻、高粱等属于谷物类,蓟、红花、向日葵、烟草等属于经济作物。而从具体的计算数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蔬菜、水果到谷物、经济作物类别的跨度,单位重量中虚拟水的含量也呈现出了一种拟合的线性增长态势。由此我们推断,农产品中虚拟水的密集度主要地取决于其产品类型,相应说来,诸如各种经济作物和谷物类的产品就属于虚拟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范畴。我国作为一个缺水大国,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交换中水资源的相关产品是处于比较劣势的。因此,在农产品贸易结构调整时,应参考各类产品具体的虚拟水含量,对虚拟水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应采取进口替代型政策,而出口时尽量以虚拟水资源含量较低的果蔬类产品为主导,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得到上述计算结果之后,我们在FAO和WTO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库中采集了2000-200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数值,对近年来我国农作物产品的虚拟水贸易量进行了估算,具体结果参见表2。
根据计算,2000-2002年3年间,我国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一直保持较大逆差,虚拟水的净进口总量维持在每年400亿m3左右。这意味着,通过虚拟水贸易,我们每年从外部获取的虚拟水资源缓解了国内约400亿m3左右的水资源压力,这个数值相当于每年我国水资源短缺量的100―133%。此外,分类从具体产品品种上来看,由于单位重量虚拟水含量的差异以及本身在贸易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不同,各种农产品在整体虚拟水贸易量中所占的份额也有较大的分别。就进口而言,大豆一项就占据了整个虚拟水进口量的80%以上,接下来依次为玉米、大麦、小麦和水稻。从出口来看,玉米约占据了虚拟水出口量的一半,其次是水稻、干豆、大豆、小麦和花生。
三、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基于虚拟水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虚拟水与虚拟水贸易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对我国学界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首先需要科学地定量评价农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对有关计算方法予以修正、完善,使农产品虚拟水的量化更符合区域生产实际;其次需要收集和整理有关数据,计算不同区域和不同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建立按地区和农产品分类的时间序列虚拟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需要探索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和虚拟水战略的诸多现实问题。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关注力度和投入程度,建立虚拟水相关数据的收集机制,并进一步鼓励和支持虚拟水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
(二)按照虚拟水要素比较优势宏观调整相关农产品贸易格局。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出口自身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自身存在比较劣势的产品来谋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由于富水国家或地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比贫水地区要低,而且水资源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也相对较小,因此从经济角度看,富水国家或地区向贫水地区提供水密集型产品,意味着贫水地区实现了水资源的节约,也意味着水资源配景效率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提高。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数额巨大,我国可以运用自身资源优势,大量生产和出口耗水较少、耗劳动力较多、产量和产值较高的农产品,比如玉米、棉花、苹果、梨等。我国稻米单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的优势粮食产品,可加大出口量。而耗水密集的农产品,如豆类和小麦,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可以适当多进口这类产品。当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时,我国也可以考虑进口一部分粮食,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篇3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品牌资产评价;品牌建设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190
近年来,有关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学术报告和研究也有很多,但主要是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征,以及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研究,而缺乏对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方面的系统分析。河北省的农产品品牌化刚刚起步,探讨哪些因素影响消费者对农业企业具体产品的品牌资产的评价和判断,并进一步探究消费者对企业联想的感知效果,同时站在农产品品牌资产构建的视角提出相应的评价意见和建设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我们主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农产品的质量和销量、企业创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对农产品品牌资产评价的影响。
1 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评价的现状分析
品牌资产通常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文化软实力。而品牌资产的构成因素又有多种,而目前,河北省大多数农产品企业对品牌资产评价的组成要素及其重要性还没有正确的认识,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河北省大多数农产品生产经营商对品牌及其竞争力的认识不够,品牌建设和品牌竞争意识不足,品牌推广力度欠缺,使得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缓慢,品牌资产价值较低。
11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河北省有关农产品的企业大多起步较晚,虽然现阶段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却较为缓慢,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承担公司亏损等风险的担当,更缺乏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导致企业形象不高,无法增加品牌竞争力和品牌资产。
12 品牌生命力较弱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多数农业经营者品牌意识不足,一些优质特色农产品因没有注册品牌,造成其土味浓、知名度低、缺乏品牌竞争力;而已经注册农产品品牌的多数以产地加农产品本身来命名,品牌名称不够创新,品牌知名度不广、品牌周期短,未能产生品牌效应增加品牌资产。
13 品牌技术创新水平较低
河北省特色品牌r产品加工企业技术相对落后,大多是对产品进行粗加工,精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学储备和技术支撑,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的资金不足,高级技术人才缺乏,从而降低了品牌价值的增值能力。
14 农产品销量质量较差品牌形象低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相比工业和第三产业较低,所以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较少,营销策略相对落后,导致农产品销量不足,又由于种植、加工、运输等技术经验的欠缺,导致河北省农产品质量较差。河北省农产品销量和质量的相关问题是造成品牌形象低的主要原因,由于品牌形象较低,所以品牌竞争力不足,品牌资产价值低。
15 创利能力弱品牌发展潜力不足
河北省对农产品的加工大多是初级的,精加工和深加工较少,所以农产品缺少附加值,产品单价较低,导致利润低,由于产品的创利能力较弱,所以农产品公司的发展一直较缓慢,规模无法扩大,加工设备无法更新,也无法对新技术研发以及人员培养投入资金,这样就使得公司始终无法呈现良性的发展,而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潜力也就缺乏了强有力的后盾支持,最终导致农产品品牌发展潜力不足,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很低。
16 与京津市场对接障碍多
虽然现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但是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与京津市场的对接并不是很紧密,由于缺少沟通和协调,河北省农产品在京、津两地市场上占有率较低,知名度也不高,河北省农业企业依然缺乏融入和利用京津的意识,生产的产品也无法满足京津市场的高质量、多样化需求,最终导致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很多都无法走出家门,品牌知名度低。
2 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构建对策
品牌是以物质为载体,以文化为存在方式,是企业与顾客长期互动关系的结果。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农产品品牌资产的对策一方面来源于物质实体构建即品牌标准下的农产品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取决于经过长期与顾客互动形成的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所蕴含的价值。具体来说,从企业社会责任、市场、质量、效益和潜力五个方面进行构建。
21 企业社会责任构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企业社会责任是影响消费者对企业产品评价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农产品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社会责任包括本企业对自己公司风险过失的责任承担以及社会的公益贡献等多个方面,公司积极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易于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一种可信赖、有担当的良好公众形象,影响消费者对本企业的认知与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认可度和品牌忠诚度,增加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附加效益,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完善品牌资产构建体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需要北京、天津、河北这三地的相关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物质奖励政策来鼓励农产品企业在本公司内部形成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并不断传承,对于那些已经积极承担相应企业社会责任的农产品公司,政府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由衷的宣传赞美,提高农产品公司的知名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提高河北省农产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来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增加消费者对本公司的认可度、信赖度以及品牌忠诚度,使公司得到良好的发展和经营,从而也提升了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农产品品牌构建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22 市场构建
一个品牌发展的现状以及品牌资产价值如何,主要看它被市场的接受程度。所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首先打开并占据京津冀地区,然后将市场扩展到全国,在国内形成一定知名度以及销售管理经验成熟后将农产品的市场拓展到国外。增加国内销售量、拓展国内市场可以提高京津冀地区以及国内消费者对该品牌产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拓展国外市场增强了该品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程度,从而增加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农产品的品牌资产。充分将互联网和实体店相结合,形成以网络销售为主、实体店销售为辅的农产品市场经营的新形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发达的互联网将河北省的农产品销售到京津冀地区、全国乃至世界,进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充分开拓河北省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扩大产品、公司、品牌的知名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构建还要从搭建完整系统的产业链着手,从农产品的种苗购买、技术指导、产品加工、产品储藏、产品运输到产品销售涉及企业上游供应商直至企业下游的销售商,最终农产品到达消费者的手中这一整套环节,所以应建立起完整的、系统的产业链,以确保河北省农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畅通无阻,不易出现滞留、供给不合理的情况,只有完善了产业链,才能保证河北省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有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农产品只有构建了完善的市场体系,真正拓展了国内外的广阔市场,才能增加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品牌竞争力,提高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在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构建体系中再献一策。
23 质量构建
农产品质量是影响品牌资产的重要因素。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农产品质量水平只有达到要求、符合标准甚至超越一定水平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购买与信赖。在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出售方面,应购进先进的设备,采用先进的加工和保存技术,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运输链,以确保农产品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用时最短,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使农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手中时是最新鲜、最健康、最安全、最绿色、最原生态的。同时根据消费者对所购农产品的反馈、再购买情况以及品牌忠诚度等情况及时调整河北省农产品的各方面指标并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积极加强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农业经济技术交流,打造出最优质的农产品,以扩大京津冀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市场,只有产品的质量提高了,消费者认可了并且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牌忠诚度和评价提高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农产品的品牌才会有更大的知名度,从而可以提升河北省农产品品牌资产,使河北省农产品品牌资产的构建体系更加完善。
24 效益构建
公司效益可以间接反映一个品牌的超值创利能力,也反映了品牌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这就是品牌效益,是一个公司品牌所带来的收益和附加值,也就是品牌资产。一个公司的效益越好表明本公司的生产成本费用利润率越高、总资产贡献率越高、实现利税越大。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盈利,一个公司只有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发展长久不衰,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头羊,这就间接增加了公司品牌竞争力,增加了品牌资产,所以公司效益是增加品牌资产的重要间接推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为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河北省农产品企业可以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向三地政府寻求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首先,在资金方面,三地政府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扶持“三农”,在资金方面为农产品公司提供一定的小额融资,减少农产品公司的贷款额度,从而减少其公司的经营风险和应付银行利息,可以减轻农产品公司的部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部分农产品公司融资难、Y金周转不畅等问题;其次,在政策方面,京、津、冀的相关地方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减少对农产品公司税务的征收并对其加大政府补贴力度,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促进农产品公司的稳健发展;最后,在技术方面,京、津、冀三地互相之间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为河北省农产品公司提供最先进的技术、培育最优质和最具特色的农产品,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其零售单价也自然随之上升,这样就可以为河北省农产品公司创造最大的效益,使公司长久稳定发展。河北省农产品公司在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地区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公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本公司产品的品牌增加竞争力,所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积极创造公司的效益也间接增加了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
25 潜力构建
对于品牌所有者来说,一个品牌的价值不但体现在它具有当前的超值创利能力,还在于它未来能否有超额利润在企业产生。也就是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积累起来的价值越高,品牌发展的潜力就越大,从而品牌竞争力就越强,品牌资产就越高。农产品品牌潜力来自顾客对你的品牌的看法和感知价值。因此,从构建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度等方面构建和挖掘河北省农产品品牌的潜力,增加品牌资产。品牌知名度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所了解的程度,它反映了消费者总量中对本品牌的知晓人数或所占比例,反映的是产品品牌影响的广度或范围。不但品牌农产品的质量、价值影响品牌知名度的高低,而且品牌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以及营销模式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品牌知名度产生影响,所以,河北省应在保证产品质量高、价值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环境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如政府、媒体、网络等,多多投放广告加大宣传力度,同时积极拓展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开辟新颖独特的营销模式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品牌美誉度是指消费者对该产品品牌的赞美和信任程度,在了解该品牌的顾客中夸赞该品牌的人所占的比例。它反映顾客对某一品牌在质量上的整体印象。品牌美誉度的高低是由产品的实际质量和评价者的主观性决定的,是消费者和农业企业长期互动的结果。所以要想增加品牌美誉度首先还是要把好质量关,使河北省农产品不管是在外形、口感(农食品)、包装、安全、绿色、价格等方面都力争上游,其次还要加强对销售人员、销售环境、后续服务等销售环节的管理,给消费者良好的主观购物感受,增加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是指透过品牌而产生的所有联想。它是将具体的品牌特征反映在顾客心目中。它不仅形成了消费者购买的理由,也为品牌延伸提供了依据。农产品品牌联想在消费者群体以及社会上的形成还需要企业的不断努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还是要抓住这一有利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形成自己的公司特色,精确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目标人群,突出自己的产品特征,在消费者群体以及社会上树立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构建品牌联想;品牌忠诚是指顾客持续地购买和使用同一品牌。品牌忠诚是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核心。品牌忠诚的形成是一项十分艰难且长期的发展过程,它需要公司在多个方面都做到领先甚至完美的状态,想要构建品牌忠诚度,增加农产品品牌的竞争力和长期的发展潜力,那就需要构建和完善以上的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当河北省农产品品牌资产的体系构建取得一定成果,那么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就会自然转化成了品牌忠诚,进而成为增加河北省农产品市场潜力的核心,也是增加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的核心。
3 结 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品牌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强有力武器,河北省农产品企业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并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有利的机遇和大环境,发挥比较优势和能力,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农产品品牌资产评价的组成要素有很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河北省农产品品牌资产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本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主要以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评价的组成要素及建设对策为研究对象,从企业社会责任、农产品的质量和销量、企业创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指出了河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课题,使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评价与品牌建设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白光,马国忠中国要走农业品牌化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篇4
由于受到传统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我国商品流通渠道、方式、体系建设一直处于落后的局面,农产品商品流通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在流通渠道方面,农产品流通渠道中渠道成员之间的资源占有不平衡,导致渠道间成员的依赖关系呈现出多种形态,从而影响流通渠道的效率,致使农产品流通的低效率、高成本;农产品流通渠道受农村基础设施的影响,如交通、通信、技术等落后,物流供应链建设和市场信息难以准确对接;农村流通渠道中介主体过多与发育滞后,产销流通链过长,每个流通环节的交易费用和交易时间严重超长,导致农产品流通的牛鞭效应,影响农产品的流通效能。同时,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而消费者对农产品具有全年普通性、多样性、变化性,因此各种农产品需要经常在不同区域进行运输以满足各地消费者的需要。农产品流通渠道组织化程度低,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半径,提高了流通费用,造成农产品在产地市场供过于求、贱价销售,而在销地市场却供不应求。在新农村建设形式下,研究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创新问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使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反馈,同时可以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有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一般分析
农产品流通规模分析。农产品商品流通中,农产品物流占有重要位置。农产品物流数量大、品种多,这些农产品的70%-90%均要通过流通渠道进入全国消费市场,需要强大的流通渠道和完善的流通网络来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农产品的商品化率。所谓农产品商品率即农产品总量中进入流通与交换的比例,商品化率的高低一方面决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的规模和效率,另一方面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又影响其商品化率的水平和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不断提高,截止2009年底,东部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率平均水平达到了90%(顾二雄,2007),西部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率平均水平仅仅60%。
二、农产品商品化率与流通渠道效率的互动分析
农产品流通包括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加工和销售五大环节,流通渠道成员均为流通主体,流通产品的规模、质量和品种等是流通渠道的客体,各个环节的运行都将影响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效率。农产品市场客体的发育成熟度实质上是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随着农村剩余产品的增多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推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不断提高。同时,不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顺序,基本上遵循需求弹性和渠道导向的原则。需求弹性大的产品先行商品化;需求弹性较小的农产品后行商品化。农产品商品化后要实现其价值必须有合适的流通渠道将其输向市场,不同品种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还取决于该农产品后向关联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棉花、蚕茧的商品化率仅仅50%多,而粮油为80%,仅仅从需求弹性性质上难以解释,其主要原因在于两者的加工工业和流通渠道建设的差别上。渠道导向型的农产品的商品化率高达90%,而农户自身消费比例高的非渠道导向的农产品商品化率仅仅30%(王合庆、严建科,2005)。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问题的实证分析
流通渠道主体规模问题。作为流通主体进入市场、开拓市场、沟通供求关系,需要规模、质量、品牌以及各种营销手段,需要能够把握农产品的市场状况,显然分散、小规模、兼业化的农户往往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和条件。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进行农产品批发与零售的个体户,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企业依然较少。我国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农户单位进行,经营规模小,户均经营耕地面积为7.94亩,户均销售粮食为1047.34公斤、猪肉97.62公斤、禽蛋55.48公斤,是世界上最小的农户(艾云航,2004)。这种规模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还是流通均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
流通渠道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渠道的组织化程度又可以理解为渠道系统化,任何一条流通渠道,都包括若干的渠道成员,这些成员合作完成商品的传递过程,而这些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状况就表现为流通渠道的组织化。因此,流通渠道基本要素渠道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构成了渠道的组织形态,决定了其组织化程度。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成员数量众多,规模层次不齐,以小规模为主,且各自孤立,呈现低组织化程度,承担主要责任的农村经纪人组织规模较小。
流通渠道效率低。渠道效率是指一定量的渠道投资所带来的销售额和利润额。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效率可以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进行研究,从时间继起的角度看流通效率用流通时间的长短来测算,从空间并存的角度看流通效率可以用流通的资源配置情况,即流通的半径和流通的费用来测算。首先,农村流通时间总体偏高。从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流通时间比较来看,农产品的流通时间呈下降趋势,但是从绝对值上仍然处于高位,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中介成员过多,产销流通链条过长,且流通渠道各成员之间的配合不力引起的,每个流通环节都要耗费交易时间,所以流通时间长。其次,农产品的流通半径小。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而消费者对农产品具有全面普遍性、多样性、变化性的需求,因此各种农产品需要经常在不同区域进行运输流通以满足各地消费者的需求。这些特点限制了流通半径,造成农产品在产地市场供过于求,而在销地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的市场分割局面经常出现。
流通费用高与费用结构不合理并存。如图1、图2所示,农产品流通费用总量可以通过与其它非农产品流通费用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流通费用的结构状况从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个主要方面占比情况测算。总量来看,农产品流通费用增长率较快,与其绝对额发生增长矛盾,属于偏快性低效率增长。如我国粮食产品的生产价格跟国际市场比较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是他们在流通、外贸领域中至少增加了30%的成本;而对于非粮食类的生鲜农产品,中间渠道费用远远大于生产成本。结构对比可以说明,农产品流通费用中的运输费用和保管费用偏高,说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管理存在问题。
农产品流通渠道所依赖的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道路建设滞后。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道路的70%以上属于路面宽7米以下、没有任何交通警示标志等安全设施、或坑洼不平等各种隐患的乡村道路,在西部一些偏远的农村甚至没有公路建设。总体来讲,农村交通运输线路短少,农用专用线配备欠缺。二是农产品运力不足。首先是农村总运力不足,农村机动力运输量约占总运输量的20%;其次缺乏农业运输专用技术设备、技术装备落后。专用运输工具极为缺乏,致使一部分易腐产品积压在产地,造成20%的货物交付前腐烂变质。集装箱运输是一种较好的运输方式,适宜于农产品运输,但我国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无法大规模运用。三是储存条件不足。有些农产品从生产、采购到终端消费需要多次储存,以调节产需和供求平衡。目前,我国农业仓储容量不足,库点分布不合理、不科学、规模小,且仓型与机械设备水平低,储存方式与运输方式不适应,统一调度管理难度大。四是流通加工水平低、设施落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大多数产品需要进行整理、分级、分类、烘干、散热、消毒、防腐包装等处理,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在这些方面的作业能力不足。以烘干为例,国家每年收购的高水分原粮,利用干燥设备仅仅能够处理四分之一,大部分原粮依靠人工晾晒,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效率低下。
四、基于重庆市研究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大中型连锁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加盟,使农产品流通正逐渐培育起现代化方式,但是重庆市农村各个流通环节的主体组织化程度偏低、批发市场发育水平低的局面,抑制了农产品现代化流通的步伐。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虽然已经实现了比较细致的分工,但是流通环节过多、规模偏小与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不相称。因此,构建并完善农产品流通模式至关重要,对此重庆市进行了具体探索。
模式一:启动了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渠道模式。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新模式主要是采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超对接方式,大中型流通参与农产品收购,或者直接建立基地并贴牌,同时通过消费需求信息指导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模式。2008年全市万村千乡承办龙头企业通过基地直采、直建基地、贴牌销售、引导农民以物易物等方式,共收购价值5000多万元的农副产品;从2008年开始,组织开展各类农商对接推介洽谈会、网上农产品购销对接会,通过产销直接见面,达成各类意向成交金额11.6亿元,实际成交3.8亿元,深受农产品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欢迎。
模式二: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流通方式包括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是否完善。重庆市正在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立了农产品各种检测和信息制度,如农产品价格交易库存以及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为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化等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保障;物流配送以及冷链中心的逐步完善,使得农产品的鲜活程度逐步提高,并与周边省市进行交通方面的接轨,如相互减免相关产品运输的路桥费等。
篇5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 标准化 质量追溯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指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供求、价格等信息的与收集,并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使农产品的交易与货币支付迅速、安全得以实现。
一、永川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永川区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建成了黄瓜山、圣水湖、八角寺三个规划总面积达25万亩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23个镇街的特色效益示范园或基地。有“永川秀芽”、“黄瓜山梨”、“五间富硒西瓜”、“朱沱龙眼”、“永川豆豉”、“永川松花皮蛋”等一批独具永川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但其中90%以上的农产品主要销售区域集中在成渝两地,以传统销售渠道为主,网络销售的比重很低,年产值都不是特别高。有些厂家或种植大户也在尝试用一些新的销售手段,比如在京东或淘宝上开设网店、微店,但都处在尝试摸索阶段,起步困难比较多,基本上呈碎片化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乏,相关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目前我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还不是特别完善,覆盖率远远没有达到100%,且网速较慢,价格相对来说比较昂贵,3G、4G手机网络达不到全覆盖,公共上网资源匮乏。一些偏远镇街农民意识仍比较落后,更喜欢用传统模式来完成生产生活的各种交易。其次农村电子商务的专业性人才少。
(2)物流网络未能打通最后“一公里”,农产品即时即地运输未能实现。截至2015年永川区从事物流相关的企业有243个,个体工商户有147户,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物流配送都没有把配送网络延伸到农村,连接工业品进村和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仍然没打通,农产品即时即地运输未能实现。个别农户和物流公司签订合同,由于未能形成抱团发展优势,合作价格偏高,造成物流成本较高,从而影响整个产品的竞争优势。
(3)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凸显。一是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标准和操作规程,而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实现标准化生产难度大。二是对农产品标准执行的监测能力和手段不足。农产品监督检测在提供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和保证标准实施方面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三是投入不足,制约农产品标准化的实施。
(4)农产品电子商务中产品的质量监管和责任追溯体系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国计民生,一旦出现问题危害很大。所以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包括从投入要素的生产、供给、使用、加工、流通,直到销售等各个流程环节都必须采用可靠的现代化手段管理,使政府监管部门能够即时监督、全面掌控,将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种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之内。
(5)伴随着海外农产品的涌入,竞争加剧。伴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大批海外原产地农产品的进入对本土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也是一个巨大冲击和挑战。
二、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加大支持引导力度,整合优质资源,形成抱团发展优势
1、打造电商孵化平台
利用永川区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打造重庆市电子商务示范区的契机,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龙头电子商务企业,建立电商产业孵化基地,引导和鼓励建成产品展示、影像文案处理等相关配套功能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并且将农村电商人才培育纳入该产业园。
2、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设立专门针对农(副)产品企业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组织,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原则,以参股、融资担保等方式跟进投资,实行区政府、镇街二级扶持引导,从而通过政策影响力使其他社会资金追加对本地特色农(副)产品投资。
3、统一打造对外营销网站或者开发综合APP软件
借力其他知名电商企业,整合永川现有资源,统一打造对外营销网站,建议政府利用自己特殊影响力和公信力,为本地区农副产品在标识、品牌、营销等方面代言、背书和推广。
(二)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点,培养电商专业人才
1、加快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网络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将宽带主干线设置入村入院落,组织开展电脑、手机上网知识技能培训,使电脑与手机等移动商务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普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必需的硬件条件。
2、加快建设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点
借助各知名电商在区县建立服务中心,在乡镇、村建立电商服务点的契机,充分利用目前各村村级服务中心的现有资源,加速农村电商服务点建设。扩大村级电商服务点服务范围,实现农产品收购、销售,信息收集、,代购,缴费,代收、发快递等服务功能一体化,扩大村级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让广大农民体会到电子商务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3、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
一是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培训范围,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二是引导高校和企业的电商专业人才进入有基础和意愿的镇街进行一对一帮扶,成功塑造发展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农村电商发展。
(三)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打通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1、打造电商快递产业园,建立分拨中心,增强永川辐射力
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需求,集中建设集“仓储、电子商务、邮政快递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商快递产业园,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入驻,建立邮件、快件处理中心。推动全国范围内有竞争力的快递企业在永川建立二级分拨中心,提升永川城际和同城产品配送能力。
2、组建物流快递协会,划片提供服务,延伸物流到镇进村
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区内物流快递企业组建物流快递协会,分片负责一定区域的物流快递。区政府配套相关政策,支持有实力的快递企业将触角延伸到镇街的电商服务点,负责收集、配送各村商品,按照所收件、配送件数量和距离远近给予补助,降低农户的物流成本,提升永川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东北三省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10-2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中央地位,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每年出口到国外的农产品总值额约为38亿美元。自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市场国际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这必将导致东北三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本文通过对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的测算,来分析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所显示出来的竞争力,并提出提高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 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
近几年来,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额在不断增加,农产品贸易在全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强。2008年,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达到13.1%。
资料来源:根据《辽宁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历年数据整理。
从表1可以看出,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波动性。2003-2008年间,辽宁省相比上年农产品出口额均呈上升态势,尤其是2004年增长显著,比上年增长120.8%;吉林省农产品出口额总体上呈波动性变化;黑龙江省除2004年有所下降外,剩余年份均有所增长,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额总体上变化不大。二是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在全国农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2003-2008年间,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的比重平均为13.6%。其中,辽宁省所占比重最高,吉林省、辽宁省次之。
2 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分析
本文所选取的指标是国际市场占有率(MS)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和贸易竞争力(TC)指数,对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与分析。以下数据均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年鉴、吉林省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各年相关数据整理和计算所得 。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MS)指数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MS)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商品的出口额与世界上该类商品出口总额的比率。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MS=Xij/Xwj
其中,X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的出口额,Xwj表示j产品在世界上的总出口额。从理论上来讲,某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越大,其国际竞争力越强;相反市场份额越小,国际竞争力越弱。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3-2008年间,全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比值不高在4%左右,而同一时期,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具体表现为:辽宁省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2.2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RCA=(Xij/Xi)/(Xwj/Xw)
其中X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或地区)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 wj表示j产品在世界上的总出口额,Xw表示世界上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RCA≥2.5,i国在第j类产品贸易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1.25≤RCA
从表3中的RCA指数来看,我国农产品贸易不具有比较优势,而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都明显高于全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体到各省份而言,辽宁省除了2003年外,其余年份RCA指数均介于1.25和2.5之间,说明辽宁省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比较优势;吉林省RCA指数在2003-2008年间,RCA指数均大于2.5,说明吉林省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黑龙江省农产品RCA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通过RCA指数可以看出,2003年黑龙江省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2004-2006年黑龙江省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比较优势,2007年和2008年黑龙江省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2.3 贸易竞争力(TC)指数
贸易竞争力(TC)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其公式为:TC=(Xij-Mij)/(Xij+Mij)
其中,X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的出口额,Mij 指i国(或地区)j产品的进口额 。
国内一些学者对贸易竞争力指数做了以下分类,0.8≤TC≤1,表明产品具有高竞争优势;0.5≤TC
从表4TC指数可以看出,2003-2008年中国是农产品的净进口国,中国的农产品处于一定的竞争劣势。而东北三省农产品的TC指数均高于全国水平。具体到各省份而言,辽宁省的TC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且TC指数均介于0和0.5之间,表明辽宁省农产品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吉林省的TC指数波动性明显,其中2003年、2005年、2006年的TC指数介于0.5和0.8之间,说明这三年吉林省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竞争优势,而2004、2007、2008年的TC指数介于0和0.5之间,说明这三年吉林省的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相比2003年,黑龙江省其余年份TC指数有所下降,除了2004年和2008年外,TC指数均在0.5之上,说明黑龙江省农产品具有较高竞争优势。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东北三省中的辽宁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长期呈上升趋势,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个别年份虽有下降趋势,但总体上农产品出口还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总体来看,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并不高,需进一步提升。
3 提升东北三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3.1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过去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东北三省应当在农业调整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对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配置进行调整,扩大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较高的农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方面发展,从而提升东北三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2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同美国等其他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家相比,东北三省出口的大部分农产品由于科技含量不高,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农产品市场国际化条件下,要提高东北三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东北三省农产品出口,我们必须在科技兴农的方针指导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科学技术贯穿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从而提高东北地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3 树立农产品自有品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产品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在国际市场上,品牌形象好、信誉度高的农产品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东北三省应充分利用其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品牌产品,树立自有品牌,提高质量水平和加工业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和企业的农产品利润以及出口积极性,从而提高东北三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4 开展国际合作, 拓展周边市场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中心,是我国与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家农产品贸易的枢纽,具有发展国际农业合作的区位优势。因此,东北三省应当充分发挥其地缘经济优势,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同东北亚各国大力开展农业技术人员、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农业合作,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国际市场的作用,从而提高东北三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广翠.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J].人口学刊,2005,(2).
[2] 王为农,贾玉良.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2).
[3] 刘清芝,王勇.东北三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分析与政策取向[J].农机化研究,2008,(9).
[4] 潘文卿.面对WTO中国农产品外贸优势及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0,(10).
篇7
近期,2015北京两节国际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本次展销会由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主办,北京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商交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台湾关贸集团、韩国真诚集团协办,展会于2015年2月20日结束。
本次展会是在“元旦、春节”两大传统佳节期间,为北京市民过上快乐、祥和、喜庆的节日而举办的一次优质农产品跨境交易盛会。展会以“开启优质农产品跨境交易新常态”为主题,以“优农丝路”,买全球卖全球为宗旨,努力营造品牌农产品国际化发展氛围,以提升优质农产品国际贸易能力。
本次展会汇集“一带一路”临近国家或地区优农产品,不仅将国际优农产品聚集北京“两节”,也标志着农产品品牌建设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路径,成为保证食品安全获得消费者信任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加快优质农产品跨境交易的新常态。
展会设立采购、供应和综合服务三个专区,来自韩国、越南、泰国、老挝、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国、日本、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关贸、河北、宁夏、河南、山东、黑龙江农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京市区县的涉农企业、服务企业代表团带着其优质农产品或采购需求参与了本届展会。大会集中展示并销售亚洲等国及国内各地优质特色的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近万种,包括粮油、茶叶、禽肉蛋奶、酒水饮料、调味品、休闲食品、罐头食品、水果、水产品、保健食品等。
篇8
关键词:北京;特色农产品;配送;现状;发展趋势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正在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指出,北京市要建立符合地区发展的都市型农业,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目前,特色农产品在北京市农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北京城郊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品种丰富,交通基础优越,在特色农产品供给方面占有明显优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加之北京良好的国际区位优势,国内外市场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如何把特色农产品按照用户的需求高效地、高附加值地配送到用户手中,正成为北京市发展都市型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品牌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因此研究北京市特色农产品的配送现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人们对特色农产品的界定主要依据“名、特、优、新、稀”原则,满足其中一点的农产品,我们称之特色农产品。
一、北京市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基本情况
(一)北京市特色农产品结构分布差别大,价格差异明显
截至2006年,全市以乡镇为起点上报的主导特色农产品共有102个品种,产品收入达到771897.1万元。收入排前10位的产品收入占整个主导特色农产品收入的68.89%。目前,北京市的特色农产品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特色农产品结构分布差别很大。从产品种类来看,主导和名优特色农产品中,果品的种类数都是最多的,从产品收入来看,畜禽及其产品类在品种上虽然不是最多,但其产品收入却相当高。二是特色农产品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有差异。全市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但是在13个郊区县的分布却有着很大的差别,房山区的主导特色农产品和名优特色农产品品种最多,分别达到39种和31种,特色农产品品种数最少的门头沟区只有4种。三是产品的价格差异明显。不论是不同区域生产的同种农产品,还是同种农产品的不同品种,其价格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异。
(二)北京市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出现以自营配送模式为主、其他模式并存的多样化特征
目前,北京市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出现以自营配送模式为主、其他模式并存的多样化特征。自营配送主体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农户为主体的,二是以公司作为配送主体。共同配送或以第三方物流公司作为配送主体的比例较少。
1、农户自营配送模式。农户或农产品基地自营配送,是农户或农产品基地将特色农产品自己送到批发市场或客户手中,是传统农产品配送主要形式之一。农户作为配送主体时,有的是以大的农户个体为单位,自行组织物流配送;有的则是加入农业经济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集体组织配送。在农户自营配送组织模式下,物流配送较为初级,主要是以满足货运的送达为目的。目前北京的特色农产品主要以这种模式为主。
2、以公司为主的“农户+公司”的配送模式。“农户+公司”的配送模式中的农户包括农户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公司包括与农户有采购关系的经销商、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经销型的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或大型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加工企业。这种模式中,公司负责把特色农产品从农户那里收购所需的配送以及公司销售特色农产品中的配送。在不同的配送主体模式中,目前以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为主导配送模式占的比重较大,以大型连锁超市为主导型的物流模式比例较少,以大型特色农产品经营公司或加工企业为主导的配送模式比例最少,但是后两种物流模式将作为今后较长时期内特色农产品配送的主要方向。
3、第三方物流模式。目前,北京市的特色农产品公司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还整体较低,特色农产品加工配送的专业业务的发展也刚刚起步,配送企业一般是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通常是基地加配送中心的形式(如北京京东大运河农产品配送中心),而非真正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
(三)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流通中心,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
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的落实,北京逐步形成以现代零售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食用农产品安全流通体系以及新型专业批发体系为主的现代流通框架。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连接农民和消费者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农产品物流的重要节点。目前全市共有经营农产品市场625个,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45个(大型18个),农产品零售市场395个,农产品综合市场185个。在北京形成了以南四环新发地、东郊市场、西北四环锦绣大地、东南五环京南贸市场4大贸易中心为主以及八里桥、石门、田村、青河、平房、洋路、南苑、岳各庄等规模和影响较大、功能齐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批发市场相互发展的新格局。另外,北京市在对新发地、东郊市场、锦绣大地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又在北京亦庄新建造了北京市最大的中央级高科技农贸市场,打造全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心。
(四)特色农产品流通加工发展迅速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特别重视果蔬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政府有关部门已制定了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产业,并首次将农产品加工列入科技攻关计划。北京正致力于用几年的时间,使京郊生产的农产品80%以上进入国内中高档市场;同时选择市内一些特色农产品,如房山的鲜杏、门头沟京白梨等100个左右的名优特色品种,建设一批特色果品生产基地,并积极申请原产地保护等。
(五)农业物流主体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成长
北京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市场壮龙头”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培植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北京农业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主要有国有农贸企业、供销社、农资公司、粮食公司、邮政物流公司外,农产品物流业中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各类企业,同时还有农村生产经营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均得到了较快发展。
二、北京特色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趋势
(一)特色农产品配送一体化
整合整个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上的配送功能,将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分拣、组配和物流信息等环节集成整合、一体化运作;运用供应链思想,流通企业与农产品原料供应商、生产商、加工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农产品上下游企业资源,有效降低配送成本,提高特色农产品配送的效率,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二)特色农产品配送专业化
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特色农产品配送应该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来完成,即寻找第三方物流企业。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方配送体系的不断完善,第三方配送模式应成为供应链环境下农产品配送的一个首选的模式和方向。这种模式使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减少固定投资,利用外部资源,获得竞争优势。
(三)基于超市的特色农产品配送品牌化
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象征,随着对品牌产品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特色农产品更应借助其“特色”建立自己的品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现有特色农产品,尤其是不需加工直接消费的特色农产品,因其生产规模小、缺乏包装等原因,产品特征表现不明显,多数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超市购物,因此通过超市来销售特色农产品,利用超市品牌联动特色农产品效应,将是未来特色农产品销售的主要趋势。特色农产品流通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批发零售企业,通过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注册商标,主动开展品牌运作,让特色农产品品牌化,掌握市场主动权,赢得消费者,把市场越做越大,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
(四)特色农产品配送高附加值化
在特色农产品物流的流通加工、包装等环节中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加工精度,增加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更能体现特色农产品的价值,提高其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推广和应用生物工程、超高温杀菌、保鲜冷藏、冷冻速冻、冷链物流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监控,将是特色农产品流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五)特色农产品配送绿色化
北京农业的生态功能决定了农产品物流系统在实际经济利益之上,还要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这就是所谓绿色物流(GreenLogistics)。农产品绿色配送是指根据用户要求,通过科学化的设计、管理和实施,使农产品在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中,实现合理化和最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减少空载,提高效率。绿色物流是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产品物流绿色化迎合了经济发展的潮流。
(六)特色农产品配送网络化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或影响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许多农产品是一地生产,全球消费。规模大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在经营品牌、利用信息、组织货源、服务客户等方而具有优势,还可以通过不同方向多种农产品物流提高运输力量利用率,降低运输成本。互联网为农产品物流提供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提高了物流合理性。规模扩大、网络交易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必然。
(七)特色农产品配送标准化
特色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主要指的是从特色农产品生产到送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物流管理活动的标准化。具体包括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适应国内、国际贸易的要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如托盘、货架、装卸机具、条形码、车辆、包装、集装箱等,不断改进物流技术,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当前,市场对企业的响应速度要求越来越高,实施物流标准化,提高运作效率,保证特色农产品特别是生鲜特色农产品快速有效流通,是当前对特色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要求。
(八)特色农产品配送信息化
推动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配送企业的应用,如服务平台热线、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在进货、配送环节的广泛应用,提高工作服务效率。同时建立货运车辆调度信息系统,优化货运路线,提高货运效率。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对整个农业配送系统的运转越来越重要,并已成为农业配送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农业配送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化可以弥补物流的传播路径,增加透明度,可以使传统的二维市场突破空间的概念成为多空间市场,使物流信息变得流畅。同时,创新农产品配送中心的交易方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特色农产品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DB/OL].中国统计信息网,2007.
2、魏国辰.对北京市建立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的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6).
3、程言清,黄祖辉.农产品流通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6).
4、武云亮.农产品物流组织形式及其发展趋势[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1).
篇9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通过产业化扶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的产业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农民的素质,扩宽了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从多方面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河北省产业扶贫模式
河北省精准扶贫要以特色产业扶贫为核心,本文以河北省馆陶县闫沿村“光伏发电”和特色小镇为例分析河北省的扶贫模式。
闫沿村“光伏发电”产业扶贫。2016年以来,馆陶县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承担闫沿村贫困户精准扶贫任务,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团结和带领困难群众真抓实干,采用“光伏发电”的扶贫模式,建立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驻村工作队认真调查困难群众的致贫原因,针对制定不同的帮扶方案,以产业帮扶为主:闫沿村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贫困户入股企业分红;发展部分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和手工业,还有政策帮扶,思想帮扶,爱心帮扶共计四种帮扶措施实现精准扶贫。在当地电力公司的支持下,闫沿村收入水平改善,贫困户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升,帮助贫困户脱贫。从2014年136户贫困户降至2016年的53户。
馆陶县特色小镇产业扶贫。馆陶县发展产业文化生态特色小镇,采用“产业+文化+生态”的扶贫模式,发展旅游业来帮助贫困户脱贫。
以粮画小镇――寿东村为例,以前寿东村农业资源薄弱,没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但现在是有名旅游景点,小镇采用“产业+文化+生态”的模式:在文化建设方面,村里墙壁上有着造型独特的粮食画作,还拥有着特色咖啡馆,微电影拍摄基地,建设休闲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还注重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在生态系统方面,建立起水资源循环系统,街道两旁有废水利用特色沟渠,保护水资源还为小镇增添了一抹美丽的风景;在产业方面,致力于发展特色产业,粮艺公司带动人民进行粮画创作。粮画小镇的建设,发展了当地的特色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和工作岗位,提高了生活水平。
河北省产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光伏发电”产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闫沿村依靠光伏发电,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依靠入股光伏公司的分红,收入获取渠道狭窄,产业扶贫效果稍弱。贫困地区电网结构落后,资金投入大,占地面积广,光伏发电模式,会增加当地的负担。
馆陶“特色小镇”产业模式存在的问题。馆陶小镇与成熟的浙江小镇比较:馆陶特色小镇缺乏产业基础,主要靠政府引导;小镇的产业化水平不够完善,浙江小镇是集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于一体的全方位模式,而馆陶小镇相比来说产业链不够完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馆陶位于两省交汇处,距城市较远,对游客吸引力较弱,资源缺乏。
河北省产业扶贫模式的改进措施
河北省农村在光伏扶贫的同时,应注重发展特色产业,运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引进外部企业,培养和提升当地人民的劳动技能,使农民增收;河北省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光伏扶贫,建设光伏农业大棚,增加种植收入,多方筹集资金,寻求企业,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减少农民的负担;馆陶特色小镇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产业循环和生态循环,多方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篇10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全方位开放的新经济格局,对推动我国和亚欧非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农产品网络营销尤其是跨境网络营销成为农产品商流发展新热点。“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质量标准化认证不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滞后、专业人才缺乏都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网络营销实现新常态发展,必须从缩小区域化差异、加强标准化建设、发展云物流、培养专业化营销队伍入手。
关键词:
一带一路;农产品;互联网;网络营销
1引言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指不同地域的农产品交易主体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农产品贸易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最终完成物流送达农产品的一种新兴商业活动。农产品网络营销在利用网络平台为农产品的营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同时,实现了不同地域的农产品买卖双方互动式双向交流,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大力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是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有利手段。当前,在世界经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正在缓慢复苏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战略部署,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倡议,将充分依靠与相关国家的双多边机制,借助区域合作的平台,促进我国包括农业在内的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为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空间,如何互联网优势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打造双多向共赢的跨境农业电商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2“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的凝炼,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1]“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农业来说,重点是加大农业对外合作。而农产品网络营销正是我国农业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产业对外合作的重点。首先,众所周知,农产品有着季节性的特征,一旦滞销,农民将面临重大损失。农产品网络营销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信息进行跨境传递,并最终完成农产品销售。“一带一路”区域辐射国家的农民和消费者都可以便捷查询农产品实时信息,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可以说农产品网络营销是我国农业“走出去”,打通销路,繁荣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手段。第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相较传统农产品销售,各国农民通过农产品网络营销方式,与消费者直接联系沟通,减少销售流程中间环节,缩减物流交易成本。第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网络营销可以发挥沿途各国农业资源优势,实现农业互补发展,带来更广泛需求和商机,推动沿途各国农业发展。最后,“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依托互联网平台,而网络平台传播的快捷性、覆盖面大,能加快带来品牌效应,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总而言之,农产品网络营销让我国农产品直接与沿途众多国家农产品竞争,对增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已经获得战略沿线各国和地区的认同。农业“一带一路”的战略核心是建中国粮仓,保当地民生,实现我国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全球化发展战略。2013年起中国原产地农产品直销项目在国内遍地开花。农产品的跨境网络营销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传播和”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加强,正成为近年来农业发展的新热点。2015年,以农产品网络营销为核心内容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被农业部立为重点工作之一。我国参与经营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两超-多强-小众”的寡头竞争格局。“两超”是两个超级垄断网站,如阿里系网站、京东系网站,加起来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多强”是“我买网”等许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网站;“小众”是指具有特色的网站,如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商城、龙宝溯源商城。[2]虽然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势头迅猛,但在我国农产品销售份额中比例仍较低,其发展也遇到一系列问题。
3.1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不平衡
“一带一路”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开放,依托“一带一路”实现亚、非、欧经济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在我国辐射区域广泛,涵盖了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就实体农业经济和营销情况而言,“一带一路”圈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东强西弱,存在巨大差距。这种实体差距也延伸到农产品网络营销领域。我国西部地区受到传统地域和交通物流限制,农村互联网硬件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经济地区,网络营销起步也就晚于东部。我国比较成熟的农业网络营销平台基本建立在东部地区,西部农产品网络营销基本依靠东部平台。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在互联网上无论展示还是宣传,以及消费者接受度上都明显滞后,区域特色没能完全体现。而西部地区不仅是我国农产品的重要产地,更是在地理位置上直接与中亚、中东、东北亚毗邻的。西部地区农产品网络营销与周边国家关联性更强,也更能了解毗邻国家的市场需求。西部地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是我国农业能否缩小区域差异,推动农业“走出去”的关键。
3.2农产品质量标准化认证不完善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消费者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是较高的。现阶段,消费者对网上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存在疑虑。只有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标准化认证管理,消费者才能信赖并选购。国外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经验告诉我们,有质量统一认证的农产品,即使是价格比无保障的农产品价格更高,也会被消费者所接受认可。质量统一认证的农产品在网上销售和宣传,效果也更好,更容易树立农产品品牌。我国农产品的分散性和差异性,再加上农业生产规模较小,都不利于农产品质量标准化认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认证制度的不完善,成为了阻碍国内外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接受度。制定和完善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才能更好地在互联网平台上宣传和销售农产品。
3.3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发展滞后
“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依托互联网技术将更加快捷、广泛地传播。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消费群体将从我国国内向亚、欧、非国家扩散。农产品网络营销效果最终需要物流配送送达到消费群体手中。而农产品本身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这对农产品物流配送等环节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要成本在物流、供应链建设以及缴税。“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物流配送需要拥有先进的低温保鲜设备和技术,高效的运输和通关结算效率,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农产品损失率,保证我国农产品第一时间送到沿途相关国家消费者手里。现在我国农产品物流正在快速发展,但专业化的配送体系尚未建立。现有的物流企业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中,轻”物“重”流“,难以保障农产品的有质送达。
3.4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缺乏
虽然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我国农村网民数量成几何倍增长;但农村网民综合素质较低,使用网络只要是以娱乐为目的。农民缺乏主动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农业供销信息,展开农产品销售,以及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的思想意识。要保障我国农业通过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良好效果,需要优秀的网络营销人才。这种人才既要精通农业、商业、以及信息技术等等专业知识,还要精通“一带一路”战略沿途国家语言。很显然,我国缺乏优秀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国际化。
4“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几点建议
4.1把握机遇,缩小区域化差异
在互联网时代中,农产品网络营销是重要的新型农产品营销手段。我国各地区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农产品网络营销对于农业“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加大农村网络体系建设和农业信息化技术宣传,做好硬件保障。加大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建设,特别是鼓励资源丰富的西部落后地区建设展示自己特色的网络平台。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能充分展示自身农产品特色的网络运营平台,缩小与东西部差距。通过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可以帮助西部地区以较低成本在网络平台上树立特色农产品品牌,开拓市场,这是时展的契机。此外,国家层面上还需从法律、政策、税收层面,加强扶持,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大力发展。
4.2加强标准化建设,创中国特色农产品品牌
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食品安全是农产品品质的保障。“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要科学合理发展,需要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监管。首先,我们应当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标准体系,规范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其次,通过相关立法和政策实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和农产品污染监管工作。最后,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三品一标”既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3]“三品一标”农产品可以说在政府主导下的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下,所产生的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应当让其成为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打产品。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才能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创立中国特色品牌,是保障农产品网络营销持续发展的基础。
4.3发展云物流,提升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质量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要成本和损失率都在物流配送上。物流配送是否快捷、安全关系着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成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网络营销还面临者进出口环节,高质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务更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知名度和销量的关键。对此,笔者主张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云物流,激发和促进农产品物流配送的良性竞争。利用云平台,将所有农产品物流公司、物流枢纽中心和农产品企业物流部门等机构集中在互联网资源池中,充分交流互动,从而减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发展云物流建设,依靠大规模的云计算处理能力、标准的作业流程、灵活的业务覆盖、精确的环节控制、智能的决策支持及深入的信息共享来完成物流行业的各环节所需要的信息化要求。
4.4培养专业化人才,组建专业营销团队
专业化的人才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农产品网络营销起着重要作用。对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应以高素质的现代农民为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新生代”农民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营销技能培养。政府应帮助“新生代”农民进入职业院校继续学习。而职业院校也应把为“新生代”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做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第二,对已经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营销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开展宣传,让他们意识到我国农业”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机遇。鼓励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投身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活动中。第三,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深入农村,开展对广大农村居民的网络宣传、网络技术学习教育,提高大众对网络营销的认知度和普及度。
作者:邓满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全毅文.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构想[J].商业经济研究,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