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资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加强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是切实维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2010年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土地资产比例最高达54%,远高于机器10%、农业设施12%、牲畜24%。全球农业土地资产比重,中国14%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6%。然而,我国农村土地资产产权建设和价值实现机制滞后,导致农村土地资产“流转率低、流转方式单一、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土地资产流转风险高”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期以来,这笔巨大的财富由于法律和管理制度的约束,除用于满足农户自身生产生活需要外,无法像城市土地资产那样在市场中有序流动。农村土地只凸显其基本的社会保障功能,却不具备融资担保和增值等功能,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在中国,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对于农民而言,土地产权既是一种生存权利,又是一种发展权利。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作为一种权利范畴,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对农村集体土地依法享有的各种财产性权利[1]。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指农民对自己所拥有的财产,通过行使对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受益权、处置权等物权,而获得的相应收益,即农民对所拥有的财产通过出租、转让、入股分红和投资等方式所取得的资产增值收益。农民的财产额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财产性收入的多少[2]。据调查,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农户的财产主要集结在其拥有的土地和住宅上。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该县农户的房屋价值占其家庭财产价值总量的62.6%,该地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比重严重偏低,平均不到其总收入的1%。一般而言,一个地区越富裕,其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就越多,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就越大。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多少,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富裕的重要标志。
1.2加强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它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直接影响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当时国家的建设规模有限,对农民的影响并不大。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政府依然凭借垄断权力,操控农村土地市场。以成本价征用农民土地,再以市场价出让土地,失地农民只获取土地市场价值的小部分,而政府获取了高额的垄断利润,使国家赋予政府的土地垄断权成为权利寻租的动力[3-4]。政府过度介入经济生活,对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不良作用。现行的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党的十明确提出,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应当着力完善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资产市场化,培育农村土地资产市场体系。
1.3加强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强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突破性发展,主要得益于城乡二元体制下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继续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大量农村土地以极低的成本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而大量农民被排斥于城市化进程之外,不能依靠土地权利直接参与并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4]。显然,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形成城乡分割的土地市场。从土地市场体系构建来看,城市建设用地转让、出租交易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农村土地市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土地收益分配方式不清晰。政府以强制手段,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导致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同时,城乡分治体制下,土地要素流动性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影响了要素与资源的进一步整合[5]。土地权属限制导致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出现同地不同价,农村土地资产的价值没有真正显现出来。因此,深化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改革,确保城乡之间在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和正义。有序推进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促进农村土地资产化,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农村土地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土地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国农村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农村集体组织是谁,法律是否赋予农村集体组织行使土地所有权,法律规定含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显然,法律赋予农村集体组织的是经营管理权,并未明确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农村集体组织代表农民集体行使。“集体产权”(CollectivePropertyRight)或“集体所有制”的概念是一个没有得到严格界定的概念。在实践中,作为主体的“集体”是谁?“集体”对土地的管理和监督的程序和形式,法律并无明确规定,在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内容、界限和法律地位等方面也没有作出具体的安排。由于“集体”这一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模糊性而在现实中找不到对应的载体,以及其标志性权能被国家控制在手中和大部分权能实际上是由少数农村干部在行使,导致其主体事实上的不存在,即主体虚位。笔者在对重庆江津区、开县和忠县农户走访调查并回收有效问卷316份,结果表明,多数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具体归属是模糊不清的,甚至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概念是很淡薄的。其中28%农户认为,集体就是国家;36%的农民认为集体是干部(村干部、乡镇干部),认为集体是村民小组占15%;剩余21%的农民表示不清楚或是不关心。周诚在《土地经济学》中提出了“五权结构”,即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6]。在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村土地产权对集体和农民而言,并不完整。一方面,农民集体不能充分行使土地权利;另一方面,农户的土地经营权虽然相对充分,但财产权严重不足。例如,在现行制度下,农民缺乏抵押土地使用权以获取银行贷款的权利,产权缺乏有效的实现途径和保护机制。造成这种主体缺位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现阶段随着家庭承包经营的发展,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在大多数村内是不存在的,村一级并没有真正的土地所有权主体;二是下,土地被细化经营,虽然满足了农户的土地私化经营愿望,但是小农意识下的农民并不关心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是谁;三是在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处分时,各级政府介入十分严重,普遍的形成政府“代民做主”的现象。
2.2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机制失灵
现行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机制体现于行政干预土地产权配置,这种管理机制造成各项权利主体对土地的权利、义务难以明确,这是农村土地经济关系多重矛盾产生的根源[7]。农村土地经济关系多重矛盾集中反映在:一是国家对农村土地权利的控制,表明土地的最终归属权属于国家,但国家并不是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国家却可以通过强制手段实际操纵和决定农村土地所有权交易并且参与所有权收益分配;二是农民集体作为名义上的土地所有者,实践中难以充分行使所有权,主体地位处于虚置状态[8],土地权益受到多方侵蚀;三是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者自身角色混乱,权利和义务不对称,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充分行使受制于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发展状况[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集体土地经营管理者分为三种,即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社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他们既是一个经济组织,负责经营管理农村土地,又被视为地方政府在农村基层的延伸,具行政管理色彩,形成农村版“政企不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征地制度存在弊端,其土地资产补偿机制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收耕地的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征地补偿标准未包含土地的增值部分及未来的收益部分。农用地一经征用后,其用途改变会导致地价高涨,而这部分巨额增值收益农民并没有权力享受即形成实际上的“增值归公”。从征地补偿办法看,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基本上未得到地方政府的承认或尊重。在现行征地制度下,农民拆迁安置所得比例极低,土地收益分配明显是向政府、城市、非农部门倾斜[10]。近年来,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上访、投诉媒体等维权抗争活动以及其与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发生的严重冲突事件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3农村土地资产管理平台薄弱
农村土地资产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应依据法律规定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产权、资金运作和资产经营状况进行系统检查、评估。调查发现,农村土地资产管理在确权、统计和评估方面存在滞后性,农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模糊,不少地方存在登记不及时、不全面,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致使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混乱、资产处置随意等问题[11]。加强农村土地资产管理,首先应该清楚农村土地资产的存量,明细到村、组、户。其次,应该清楚农村土地资产的市场价值。抽样调查忠县269个农户,98%的被调查农户知道自己承包地的数量、位置,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承包地资产的市场价值;抽样调查忠县、开县等180名村官,95%的被调查者能正确回答本村的土地面积、用地结构,但是他们不知道本村土地资产的市场价值。我国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户对农村土地资产认知程度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村土地产权遗留的历史问题。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虚置,“三级所有,社为基础”的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体制名存实亡。由于集体土地档案、地籍图像资料不完善,农村土地界限存在争议。二是农村土地资产评估的特殊性。由于农村土地资产本身存在的特性,如产权特征、资产属性、市场条件等,在进行土地资产评估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障碍[12]。对重庆市资产评估协会98名专业人士咨询结果显示:98%的受访者认为,加强农村土地资产管理平台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必须进行农村土地资产评估,同时也表达了对现行农村土地资产评估状况的不满;92%受访者建议农村土地资产评估的原理和方法参照土地流转市场定价法;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土地资产评估需要完善法律制度来支持。2.4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效益低目前,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不善形成种种弊端,影响到广大农户财产性收入增长。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论断。农民拥有土地,就拥有巨大财富,就应该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统计结果(表2)表明,城镇居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却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农村居民拥有土地所有权,但财产性收入较少。这个现象发人深省,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效益几何。据调查,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不善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一,对土地非农化产生的巨大利益的追逐也加剧了腐败泛滥,加重了对极为稀缺的土地资源的乱占滥用现象[13]。特别是在城市近郊区和乡镇企业发达的沿海地区,农村集体非农用地大量进入市场已成为客观的事实,且主要以买卖、有偿有限期出让、出租、入股联营、联建分成和抵押等方式进入市场。这种现象影响到耕地资源的保护,也造成土地资产收益流失[14]。第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城郊地区,农村土地资产增值空间迅速提升,但是由于存在相关土地法律和政策的严格限制,在城郊地区一些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自发地、无序地流转形成了一定的隐形市场,农民以不合法方式争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导致了土地资产管理失控、建设用地供应总量难以控制、土地市场秩序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第三,由于农地占用成本低,土地粗放式利用现象十分普遍。统计数据显示,1996—2010年间全国农村人口减少了1.49亿,但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不但未降反而净增6.13万hm2,农民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也从193m2增加到218m2,超过国家规定的建设用地标准,形成许多所谓“空心村”,乡镇企业乱占滥用耕地现象也十分普遍。
3加强农村土地资产管理的建议
3.1强化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主体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基层群众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政权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年10月28日)中明确提出,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各地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经验证明,优化资源配置是村民委员会履行职责的保障。发挥村民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加强村民委员会管理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的职能,是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客观要求[15]。我们要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创新发展。建议积极推进地方立法,赋予村民委员会更加充分、更有保障的土地物权,强化村民委员会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用益物权。改“三级所有,社为基础”为“三级所有,村为基础”。
3.2开展农村土地资产清产核资
开展农村股份合作、推进“三权抵押”和“地票交易”,必然要求科学评估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价值,严格明晰农村集体土地资本结构。城市的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都能说出自己的资产价值,农村的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都搞不清楚自己的资产价值。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价值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16]?因此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清产核资,显化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价值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客观要求。据调查,全国加快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已近完成,宅基地使用权和村民住房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率达到90%。建议政府以第二次土地大调查成果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成果为平台,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清产核资登记,摸清每一个村民委员会的农村集体土地资产规模、结构、价值,为加强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村民委员会和农户的土地权利在经济上得到有效实现,创造条件让村民委员会和广大农民拥有更多的土地财产和财产性收入。
3.3建立农村土地资产收益分配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3月)明确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资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管理相对滞后,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的产生机制和分配机制认识不足、政策缺失,导致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的要求未能满足,严重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科学发展,危及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国有土地所有权收益已上万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又有几何。政府既要加强城市国有土地所有权收益管理,也要加强农村集体土地资产所有权收益管理。建议加强社会调查、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深刻认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的地位、作用和性质,科学构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的实现路径和方式,合理评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统筹考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分配方案。建议加大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保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为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3.4建立农村土地资产评估服务体系
价格是市场的灵魂,如何评估农地资产价格,是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国有土地多年来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定级估价办法,但对农村土地资产价值认识不足,农地定级估价基本上还是空白。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要求的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定价机制,需要深化研究。与发达的城市土地评估机构相比,农村土地价格评估机构和专业评估人员极为缺乏。调查发现,当前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中,土地资产价值评估难,制约了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的有序推进。政府为城市国有土地资产管理提供了公共服务,也应当为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做好相关服务工作,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针对集体土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通、价格不合理、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农村土地权属登记、资产评估、法律援助等服务体系。合理的价格不仅能充分体现土地的价值,而且可以引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适时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的农村土地定级估价规范,建立农村地价评估机构,培训农村集体土地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定级估价,合理确定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价格,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3.5培育农村土地资产市场
篇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土地资源的资产价值得到体现,逐步适应城市建设、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但目前国有土地资产通过市场配置的比例不高,透明度低;划拨土地大量非法入市,隐形交易;随意减免地价,挤占国有土地收益的现象严重,使得大量应由国家取得的土地收益流失到少数单位和个人手中。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而且滋生腐败现象。为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切实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
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是规范土地市场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实现土地资产价值,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各级政府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供应总量。要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把土地利用引导到对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整和改造上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各地要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积极稳妥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国有资产的损失。对依法应无偿收回的闲置土地,要坚决收回。
坚持土地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城市政府对建设用地的集中统一供应。各地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设立工业园、科技园、开发区等各类园、区,经批准设立的市辖区工业园、科技园、开发区等各类园、区的土地必须纳入所在城市用地统一督理、统一供应。对已经列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村镇建设和乡镇企业用地也要按城镇化要求,统一规划、开发。
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市、县人民政府可划出部分土地收益用于收购土地,金融机构要依法提供信贷支持。
二、严格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关于划拨用地范围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突破。除法律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提供用地外,其他建设需要使用国有土地的,必须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国土资源部要依据法律规定,抓紧制订具体的划拨用地目录。
土地使用者需要改变原批准的土地用途、容积率等,必须依法报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对原划拨用地,因发生土地转让、出租或改变用途后不再符合划拨用地范围的,应依法实行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对出让土地,凡改变土地用途、容积率的,应按规定补交不同用途和容积率的土地差价。
各地要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的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严禁开发商以开发经济适用住房名义牟取暴利。要对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标准和销售对象作出严格规定,具体办法由建设部制定。
要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收益的征收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减免和挤占挪用土地出让金、租金等土地收益。对于低价出让、租赁土地,随意减免地价,挤占挪用土地收益,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三、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
为体现市场经济原则,确保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各地要大力推行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
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除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要求外,都必须向社会公开。商业性房地产开发用地和其他土地供应计划公布后同一地块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都必须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以招标、拍卖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必须公开进行。要严格限制协议用地范围。确实不能采用招标、拍卖方式的,方可采用协议方式。采用协议方式供地的,必须做到在地价评估基础上,集体审核确定协议价格,协议结果向社会公开。
四、加强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
土地使用权要依法公开交易,不得搞隐形交易。划拨土地使用权未经批准不得自行转让。出让和承租国有土地使用权首次转让,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出让、租赁合同约定的条件。土地使用权交易要在有形土地市场公开进行,并依法办理土地登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出让、租赁合同的管理,受让人和承租方未付清全部出让金、租金的,不得为其发放土地使用证,未达到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投资开发条件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
土地使用权抵押应当依法办理抵押登记。设定房地产抵押权的土地使用权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依法拍卖该房地产后,受让人应当依法与土地所在地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从拍卖价款中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抵押权人方可优先受偿。
以营利为目的,房屋所有人将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所建房屋出租的,应将租金中所含土地收益上缴国家。
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转让双方必须如实申报成交价格。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对申报价格进行审核和登记。申报土地转让价格比标定地价低20%以上的,市、县人民政府可行使优先购买权。
五、加强地价管理
市、县人民政府要依法定期确定、公布当地的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切实加强地价管理。凡尚未确定基准地价的市、县,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统一的标准,尽快评估确定;已经确定基准地价的市、县,要根据土地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及时更新。要根据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制定协议出让最低价标准。基准地价、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标准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并向社会公开。各级人民政府均不得低于协议出让最低价出让土地。要抓紧建立全国地价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对全国重要城市地价水平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六、规范土地审批的行政行为
各级人民政府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掌握着土地审批和资产处置权力,责任重大,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从制度上杜绝土地资产流失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一)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一律不得兴办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企业。土地估价、土地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必须与行政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脱钩。
(二)坚持规范管理,政务公开。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土地资产处置等要严格执行办文制度,所有报件和批文均按规定程序办理。要增强服务意识,将办事制度、标准、程序、期限和责任向社会公开。要抓紧建立建设用地信息、地价和土地登记资料可查询制度。
(三)坚持内部会审,集体决策。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内部要尽快健全各类审批事项的内部会审制度。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用地审批、土地资产处置、供地价格确定等,一律要经过内部会审,集体决策。
篇3
现将《财政部清产核资办公室〈关于印发清产核资中土地估计实施细则〉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情况作如下补充,请一并执行。
一、1993年已进行清产核资的企业、单位和1995年进行清产核资的企业、单位,在进行土地估价工作时,仍按京清办〔1994〕23号文规定的地产类别划分和地产核资类别标准执行。
二、1994年已进行清产核资的企业、单位,在填报衔接表(财清企衔表01?2)时应依据1994年市清产核资办公室批复的土地估价金额,并剔除财政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印发的《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的暂不估价的土地价值后填列。
三、各企业、单位无论是进行估价的土地或是暂不估价的土地,都应认真清查所占用土地的数量,并如实填报有关报表。
附件:财政部 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印发《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实施细则》的通知财清〔1994〕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清产核资办公室、财政厅(局)、土地管理局、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清产核资办公室和计划单列企业集团:
现将《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在清产核资工作中执行,并请将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及时上报。
附: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有土地资源的管理,全面评价企业实力,促进理顺产权关系,根据财政部、建设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的《关于印发“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工作方案”的通知》(财清〔1994〕13号文)和国家其它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清产核资中的土地估价是指各企业和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简称“企业、单位”,下同)对所使用的国有土地进行全面清查后,在弄清权属、界线和面积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统一规定的土地估价技术标准,由企业、单位自行或委托具有土地估价资格的机构评估所使用土地的基准价格。
第三条 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范围主要是各地区、各部门参加清产核资的企业、单位使用的土地,包括清产核资企业、单位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举办国内联营、股份制企业使用的国有土地。
第四条 企业、单位使用下列土地暂不估价:
(一)已用经过评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投资或入股举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使用的土地;
(二)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其出让金不低于所在地土地基准地价的土地;
(三)已进行或拟准备进行职工住房制度改革的房屋占用的土地;
(四)国有企业中的农、林、牧、渔业用地;
(五)已列入国家搬迁计划的“三线”企业、单位使用的土地;
(六)不在城镇内的各类军工等企业使用的土地;
(七)土地使用权尚未明确的土地;
(八)铁路、民航、机场、港口、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占用土地,以及靶场、试验场、危险品储存地作业区、采矿、采油用地和高压线路、通讯线路、输油管线等占用的土地。
(九)其它由中央企业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暂不列在估价范围的企业占用的土地。
第五条 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工作由各级政府清产核资机构与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县以上,下同)共同组织,分工负责。
在全面展开土地估价工作前,各地区、各部门清产核资机构应主动商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在1994年选择部分不同类型的清产核资企业进行试点,以便取得经验,有序全面推开。1994年进行企业改制的必须对所使用的土地进行估价工作,其余的清产核资企业、单位土地估价工作于1995年全面展开;以前年度已进行清产核资的企业、单位应在1995年对土地估价工作进行补课。
第六条 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工作,原则上由参加清产核资企业、单位自行依据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制订并经同级人民政府确认的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和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进行。没有制订土地基准地价和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的城镇所在地清产核资企业、单位,可以采用宗地地价直接评估法进行。
第七条 城市基准地价的评估和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的制订工作,由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镇土地估价规程》(试行)等有关规定组织进行,并负责有关确认工作。
(一)已完成基准地价评估和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制订的城镇,原则上可由企业自行以基准地价为基础,并以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方法评估。
提供基准地价和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的机构或单位只能向企业、单位核收印制基准地价及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资料的成本费用。收取标准应由当地物价管理机构核批。
(二)尚没有完成基准地价评估和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制订的城镇,由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抓紧组织进行测算,予以确认,以保证1995年本城镇所在地清产核资企业进行国有土地的估价工作。
(三)由于客观原因在全面清产核资期间仍不能完成土地基准地价评估和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制订的城镇所在地企业、单位的土地估价,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行或委托具有土地估价资格的机构采用宗地地价直接评估法进行。
企业、单位采用宗地地价直接评估法因技术力量不足或资料收集困难,委托具有土地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其中介机构对清产核资中的土地评估按一般宗地评估费标准的30%计收评估费。
第八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基准地价”是指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评估并经同级人民政府确认的城镇所在地各级土地或均质地域及其商业、工业、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使用权单位面积平均价格。
第九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是指由土地管理部门组织测算并经同级人民政府确认的对城镇宗地土地使用权进行估价时的因素条件修正系数。
第十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宗地地价直接评估法”是指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和成本逼近法等。直接评估法评估地价的标准、程序等应按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的《城镇土地估价规程》(试行)的要求进行。
(一)市场比较法适用于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土地交易案例比较多,土地市场活跃的地方。
(二)收益还原法适用于有租金收入或经营收入,并通过确定总费用计算出纯收益的土地。
(三)成本逼近法适用于缺乏市场交易案例,无法计算收益的开发区以及独立工矿区的土地。
第十一条 为便于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工作的实施,根据城镇特点、土地利用类型经济效益的差异和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在清产核资土地估价中统一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商业、工业(含仓储)、住宅用地三大类。评估的地价统一为土地基准价格,不作为企业、单位产权变动时土地的实际价格。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统一清产核资中城镇土地估价的各项参数。
第十二条 企业、单位的土地估价工作应首先制订具体方案,内容包括:
(一)企业、单位根据当地土地估价标准和工作要求,确定估价方法;
(二)企业、单位根据自身人员和技术条件,结合当地土地估价的技术要求等,提出自行或委托进行估价的方案;
(三)企业、单位进行土地估价的具体时间安排;
(四)企业、单位土地估价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
第十三条 土地估价工作程序:
(一)各级政府清产核资机构与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共同对企业、单位土地估价专业人员组织进行政策、方法、技术培训。
(二)企业、单位成立土地估价工作小组。
(三)土地估价单位收集下列与土地估价有关的资料。
1.征地或受让土地原始资料。
2.土地清查结果,包括地籍图、土地登记证明文件、土地清查报表等。
3.本企业、单位的土地条件资料。
4.本地区基准地价及宗地标定地价修正系数等土地估价成果。
5.本地区市场地价资料。
6.影响本企业、单位地价的其它因素资料。
7.其它资料,包括当地土地估价的各种有关参数。
(四)企业、单位对使用的土地依据有关资料、标准进行预先测算,摸清基本情况,验证技术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五)依据收集的土地估价资料和当地的具体规定,按确定的估价方法和估价方案具体组织进行。
(六)企业、单位进行土地价格评估后,要写出土地估价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组织、资料来源、估价程序与方法、估价结果等。
(七)企业、单位依据其使用的土地面积、利用类型和估价结果填报“土地估价结果申报表”,格式见附表。
(八)上报土地估价报告和土地估价结果申报表,作为有关部门认定审批土地估价结果的依据。
第十四条 企业、单位将土地估价报告和土地估价申报表,经企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报所在地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第十五条 土地管理部门收到企业、单位的土地估价报告和土地估价申报表后,对企业、单位土地估价结果组织确认。确认的主要内容有:
(一)土地使用权取得是否合法;
(二)土地估价方法应用是否符合规定;
(三)土地估价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土地估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地价水平的空间变化规律的合理性;
(五)需要确认的其它内容;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确认过程中,不收取费用。
第十六条 经土地管理部门确认的企业、单位的土地资产评估结果,由同级清产核资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批复。
第十七条 企业、单位依据同级清产核资机构下达的批复文件,相应调整帐务。帐务处理方法按财政部的另行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各级清产核资机构汇总上报各企业、单位土地估价结果,报上一级清产核资机构,并抄同级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中央企业的土地,估价结果先经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处审核,再报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确认,由中央企业主管部门复审(有异议的,要商国家土地管理局同意)汇总后报财政部清产核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帐务审批。
第二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中央企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工作方案》和本实施细则,结合国家其它有关规定和当地(本部门)情况,制订当地(本部门)的土地估价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由财政部清产核资办公室和国家土地管理局共同解释。
篇4
[关键词]博乐市;土地利用;土地资产运作体系;规划
中图分类号: U412.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博乐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博乐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师部所在地,是中国西部的重要沿边开放城市。博乐市全市总面积7956平方公里,辖三镇两乡两个国营牧场和四个街道, 2010年底博乐市市域总人口26.37万人,市区总人口10.4万人,现状建成区总面积33.0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间,博乐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牧业保持稳定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客观来看,博乐市现阶段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实力仍然相对落后,农业产业化步伐较慢,工业经济规模较小,旅游业、物流业等服务业发展缓慢,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较小。
二、当前博乐市土地利用及资产运作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博乐市土地市场发展起步晚,土地资产运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博乐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作为土地资产运作的主体,受博乐市国土局的指导进行土地征用、存量土地收购等土地储备工作。2011年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共入库土地30公顷。2011年1月至10月,共出让62宗土地,总面积168.16公顷,总成交价3.82亿元。其中:挂牌出让55宗,土地面积136.89公顷,成交价款2.27亿元。拍卖7宗,土地面积31.27公顷,拍卖成交价1.55亿元。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一定发挥,土地出让的市场化水平得到提高。但从土地资产运作的角度来看,博乐市全局性的土地资产运作体系尚未建立,对支撑土地管理工作所需的基础研究缺乏统筹和长远目标规划,也未对土地资产运行各环节进行系统性规划。此外,由于没有建立土地资产运作基础数据库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手段落后,难以对土地资产运作及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动态监管。
三、建立市土地资产运作体系的必要性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作为重要的资源和发展基础乃至社会问题焦点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随着博乐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充分体现土地资产价值,为城市建设提供保障,已成为当前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土地资产的监管与运作已成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土地资产运作体系,形成“从全局到微观、总体与分支相结合、前期研究与后期评估兼顾”的技术服务和研究体系,为国土局土地管理乃至政府决策提供支撑,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有效配置和土地资产效益的最大化。
四、土地资产运作体系总体框架
土地资产运作的过程,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过程。按照土地资产运作流程,结合博乐市现阶段社会经济及土地市场发展现状,将土地资产运作体系分阶段反映从土地资产潜力预判到土地资源有效配置、土地资产显化的全过程,同时整合各项基础数据,建立贯穿“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收购储备、土地供应到最后的地籍登记”整个土地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业务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作业。因此确定博乐市土地资产运作体系的总体框架为:两个子系统、一个平台。
1、两个子系统: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实施计划体系。通过土地资产评价,掌握土地资产存量,预判土地资产经营潜力,据此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制定土地资产运营实施计划,进行土地资产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显化土地资产价值,实现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
2、一个平台:土地资产运作信息系统平台。构建土地资产运作“一张图”的信息平台,最大化实现土地利用的管理效率,为各项基础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五、建设时序及近期实施项目库
根据博乐市现阶段实际情况,建议近期重点开展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土地利用规划,尽快着手建立土地资产运营信息系统平台,远期可结合土地市场发展及土地资产运营情况开展系列相关技术支撑研究。建议近期实施的项目库如下:
(1)博乐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编制博乐市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建立基本农田基础信息数据库,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
(2)博乐市高产农田建设规划
结合博乐市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条件有效改善的总体目标,提出高产农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定高产农田建设布局安排和建设时序,测算高产农田建设投资和效益,并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年度土地储备、供应计划
结合年度建设项目和资金筹措方案,提出年度储备地块的规模和具体范围,并提出相应实施计划。通过对存量土地潜力调查分析,从市场控制角度,对土地出让规模、出让时机、出让次序按照城市规划发展需求和近期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要求作出总体土地供应安排,合理统筹土地供应规模和土地类别,强化市场交易中政府为主的宏观引导调控作用。
(4)重要片区储备实施规划
通过土地权属、土地用途、现状拆迁规模、周边基础设施的现状调查,结合土地价值分析和经济测算,提出片区储备实施运作方案,以及分宗地储备要点,并分解到年度储备计划中。
(5)土地整合规划
利用现有土地资料和规划成果,调查农村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潜力,拟定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案,引导农户开展土地整合,走规模化、合作化经营道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6)旅游地产规划与项目策划
依托博乐市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博乐市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对赛里木湖、怪石沟等知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深入研究;编制旅游项目总体规划方案,并进行旅游地产项目总体策划与包装,打造旅游地产项目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5
【关键词】房地产档案 电子档案 信息化管理
一、房地产电子档案管理的羁绊性因素分析
传统房地产档案管理,采用两级管理的方式,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档案管理的外部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以下几方面的羁绊性因素:
(一)传统档案管理对象是纸质的档案,以手工检索为主要的管理方式,而随着档案数量和类型的增加,需要管理的档案信息量急剧上升,尤其是在计算机普遍应用之后,档案信息内容中出现了各种无纸化资料、CAD制图等,手工方式基本无法进行有效管理。
(二)档案管理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思想、理念、业务水平等方面,都停留在传统管理的阶段。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之后,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采用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很多人基本还没有做好管理方式转变的思想准备,就被迫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并要求在短时间内提升业务管理水平,由此产生的诸多不适应性,形成档案管理工作的瓶颈因素。
(三)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对档案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档案的形成是“先文后档”,这种模型的档案形成,很难进行超前管理和跟踪管理,尤其是在档案机构精简之后,会出现档案人员身兼数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传统档案管理的形成方式亟需进行改变,以提高归档和利用的效率。
二、房地产电子档案管理创新突破口的寻求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房地产电子档案管理羁绊性因素,我们不难看出新形势下房地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而电子档案管理的创新,必须以下面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
(一)一体化信息资源平台的建立
根据房地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档案信息化资源平台的建立,需要开发资源计划、数据管理、办公自动化、项目管理、数据采集等系统,作为前端控制平台规范化的条件。其中一体化信息资源平台的建立,必须在开发档案管理软件的基础上,根据电子文件整理标准,再行信息资源的整合,该平台的建立必须开发以下三种数据库:首先是文件级和案卷级档案目录数据库,通过公文管理网站,将馆藏档案的目录数据公布;其次是重要档案内容数据库,主要包括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通过扫描的方式,转换成为数字化的档案资料,需要通过检索获取;再次是多媒体档案数据库,根据档案归档制度的基本要求,收集和整理档案的电子光盘资料。通过以上数据库的建立,以统一的电子档案储存格式、流程等,形成电子档案的统一化管理,便于电子档案的归档、鉴定等管理工作,同时能够有效确保档案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二)便捷查询利用手段的开发
房地产电子档案的归集以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平台作为“基地”,而归集之后的电子档案,需要通过便捷查询利用手段的开发,对档案的利用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在这里,我们同样需要基于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对电子档案进行分类编号,建立规则的归档程序,在检查和比对之后,生成档案文件的目录清单,我们通过条件检索的方式,迅速在目录清单当中找到目标档案,然后快速锁定纸质档案的存储位置,或者可以直接调用纸质档案的扫描件,以此提高档案查询利用的效率水平。在这里,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档案的检索功能,即与档案目录相关的文字、字母等信息,通常以档案名称每个字的字母作为检索条件,或者可以直接输入档案名称中的某个关键词,系统自动过滤之后,弹出所需相关档案的目录。这种便捷的查询和利用方式,改变了以往纸质档案查找的繁琐程序,是目前房地产电子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方面配置:HP DL580(G2)服务器1台,序列号347904-AA1;HP MSA500磁盘阵列1台,支持14硬盘接口;HP原装SCSI硬盘7块,每块容量36G;ADAPTEC29160适配器卡1个;Evolution Pro工程扫描仪2台;虹光AV6000高速文档扫描仪1台;HP Colorlaserjet 3700激光打印机1台;联想开天M400PC机4台;笔记本电脑4台;不间断电源1个;数码摄像机1台;数码相机1台,加1G内存。软件方面配置:Windows2000 Server标准版10用户操作系统;Oracle 9i标准版10用户数据库软件;清华紫光软件,用于网站建设、全文检索、OCR应用软件升级。
(四)应用系统开发
首先是信息的采集,该系统功能是通过对档案信息的在线整理和编目,分类建立电子文档,并录入到系统数据库当中。其次是日常管理,根据档案管理在鉴定、编制、移交等方面的基本工作内容,通过软件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日常管理模式,譬如档案的统计、利用、借阅等。再次是系统设置,根据档案管理的需求,以及结合档案管理的工作结构,为适应用户的需求而不断完善的系统功能,这也是档案事业长久发展的举措。最后是数据的安全,档案应用系统的数字化,在为档案提供更加方便管理环境的同时,面临越来越多的档案信息威胁性因素,譬如病毒的侵入、黑客的攻击等,在此要求档案在数字化加工的时候,提高数据的安全系数水平,而档案管理人员本身也需要按照相关的管理要求,在日常管理当中保证数据环境的安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习惯于传统的思想和理念,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量不断增多,很多人基本还没有做好管理方式转变的思想准备,因此很难进行超前管理和跟踪管理,由此产生的诸多不适应性,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笔者认为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应该通过开发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并通过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方可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莹.创新档案管理理念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107.
篇6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问题;症结;对策
国有资产可分为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成效明显。相比之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对滞后。根据实践经验,笔者就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这次资产清查发现,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固定资产和资金往来的管理上。核心问题是,要么是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要么是有制度,但落实不到位。其结果,导致资产形成、使用、处置各环节基础薄弱,出现管理盲区。
1.资产存量底数不清
多数单位将注意力放在争取资金、分配资金,而本单位资产真正有多少不清楚,不去关心,也不去了解和掌握。盲目购置,较少关注挖潜、盘活和用好现有资产,对资产使用效益顾及少。
2.资产账目核算不清楚、入账不规范
不少单位在构建固定资产时,只反映资金支出,不进行实物登记,经常出现错登或漏登。有些资产入账时,前后脱节、登记方式随意,计量不规范,口径不一致,时间一久,造成混乱。
3.资产形成、使用、处置随意
一方面,各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增多,形成资产构建方式多样化,有捐赠、上级业务部门配置和调拨等。因而,一些单位在取得资产时往往未及时按规定入账,久而久之,出现“账外”资产。另一方面,资产使用没有章程,未经审批任意进行资产出租、出借。清产发现,主管部门借用下属单位资产时有发生,同一单位的部门之间随意调配,增加管理难度。有些单位甚至违反国家财物制度,不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擅自作主处置国有资产,随意进行调拨、变卖、转让、贱价处理。
4.账务处理不及时,长年挂账现象普遍
在资产清查中发现,一些单位的资产,规定的报废年限早已超出,并且有些资产已淘汰或毁损不能使用,却长期堆放在仓库,既不清理也不申请报废,有些实物早已处置,但不进行账务处理,长期挂账。对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不及时调账,已房改的房屋不按时调减资产,造成账物不实。
5.由专项资金形成的资金脱离监督
由于资金性质和核算方式不同,各单位对在部门预算中购置的资产管理比较规范,而对专项资金所形成的资产管理相对薄弱。实际过程中,专项资金列支有绝大多数资金购置设备,方式上采取政府采购或上级部门集中采购。在这一过程中,因资金支付主体不同,交货与入账核算的时间差拉长,有些还以资产调拨划转方式进行设备等配置,这样容易出现漏登,使不少资产变成“账外”资产。
6.土地作为资产管理的意识淡薄
由于土地只有使用权,各单位的土地基本上由国家无偿划拨,不进行价值核算。事实上,土地资源因其特殊的稀缺性,已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由于会计账目不反映土地资产,如果土地一旦出租或投资,转为经营资产,易造成资产和收益流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症结
面对数额巨大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管理过程中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脱节
在实际编制部门预算时,安排资产购置计划很少考虑现有资产使用状况,缺乏配置依据,使在配置量和配置标准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只重视货币资金的使用管理,却忽视实物资产的使用管理。
2.管理意识不强、重视不够
这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病,也是普遍性的问题。因行政事业单位不核算成本、不考核效益,所以自上而下始终摆脱不了重投入、轻管理的怪圈。对资产管理认识不清,导致工作不到位,敷衍了事,能推则推,实在推不了了,凑合着干,应付着做。用这种工作作风管资产,不言而喻,管不好。财会人员仅局限于账目平衡,该入账的入账,至于谁使用、谁管理、什么时间报废、怎样处置无人关心。待到资产清查盘点,追问的时候,谁都不清楚,或者人员已经调离岗位,无法追究也不愿意追究。久而久之,推诿扯皮之事不断发生。
3.制度落实不到位,职责不清
国家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方面出台过相关制度和规定,但一直未形成一套便于操作的制度体系。突出表现在三个环节;一是资产购置无计划、配置标准不明,导致资产浪费、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资产处置报批制度得不到很好落实,导致擅自处置、随意调拨资产;三是资产使用未落实到人,离岗移交手续制度不健全,导致资产流失。这三个环节的制度落实,是管好国有资产的关键所在。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规范管理程序,完善规章制度
要从整体上明晰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侧重资产使用效益。着眼长远、把握重点,狠抓多层面、多形式的资产商业化运营。完善制度是管理资产的客观要求,也是管好资产的基本要求,鉴于当前实际,及时制定出台单位具体资产管理办法,明确资产配置标准、资产处置程序。制定资产定期清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制度,严格履行资产购置审批手续和资产报废、转让、出售等处置的报批程序。
2.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资产使用责任制
主管部门应落实机构或专人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建立资产使用责任制度,将部门使用的资产直接落实到每一个人。职工因退休、调离及岗位变动,务必办理资产移交手续,需经资产使用部门负责人、资产专管人员和财务部门的签字,人事部门方可办理离岗手续。
3.加大国有资产预算控制力度
建立科学合理与规范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是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亦是解决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根本出路。一个单位需要购置那些资产、如何配置、何种渠道,应分析其存量资产的现状及履行工作职能的需要,将其进行科学配置并纳入单位的部门预算,做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4.实施产权管理,建立资产保全制度
实施产权管理是加强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方面。通过产权界定、产权登记等形式,明确单位的资产占有、使用权。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资产实物账、卡,全面反映资产存量状况,严格管理制度,健全手续,明确责任,建立统计报告制度,随时掌握资产使用和增减变动情况,及时解决管理中发生的问题,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高度重视土地资产的管理,必须办理土地使用产权登记证书,如土地变动应及时办理产权变更手续。盘活土地存量,严格土地使用审批程序,保全土地资产不受损失,发挥最大效益。
5.加强专项资金所形成资产的管理
当前要加强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监督管理,探索用专项资金购置资产的计划、审批和运行方式,找准管理的突破口,将全部资产纳入单位财务管理范围。强化专项资金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使用管理,严格办理资产交付使用手续,防止“账外”资产的发生。
篇7
【关键词】煤矿资产管理;固定资产;难点和对策
随着煤矿的发展,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一般来说,资产按分类不同分为好多种,按盈利状况可分为良性资产、沉淀资产等。一直以来,煤矿比较重视煤矿的开采和经营,忽视了煤矿的资产管理,尤其是煤矿的固定资产。随着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陆续投入运营,煤矿的规模越来越大,开采设备、人员、车辆等分布越来越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加强煤矿资产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越发显得有必要。因此,必须加强对煤矿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实现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1 煤矿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煤矿设备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在好多的煤矿中出现的一个现象是为了保证开采的连续性,往往备用设备较多,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设备得不到有效利用;由于煤矿的规模较大,矿井较多,好多煤矿都是各矿井自行管理,设备的配备也是各矿井自行解决,缺乏煤矿的统一配备,往往导致各矿井设备的型号不一样,各矿井互不通用;对一些损坏、老化的设备要及时修理或者进行其他处理,没有使用价值的或者报废掉的应当作为不良资产及时处理掉。
1.2 建筑物及安全生产设施管理方面
1.2.1 矿井改造中的设备处理问题
对于一个开采时间比较长的矿井,往往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换代。在改造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对矿井内建筑物和安全生产设施的处理问题,有的会得到及时解决,但是有一部分往往会涉及不到,这部分资产的利用价值就被埋没,设备得不到及时处理,往往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慢慢损坏,造成资产的严重浪费。
1.2.2 衰老或者破损的矿井中设备的处理问题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煤矿进入衰老期后,煤矿的产量就会急剧下降,这个时候就会使得原来正在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设备性能都还较稳定,都能继续使用,有些煤矿往往没有合理处理这些资产,没有将他们及时投入他处继续运行。一般情况下,这些能用的设备往往被闲置,使其浪费成为了不良资产。
1.2.3 煤矿改扩建过程中对于资产的闲置浪费
一些煤矿在扩建的过程中,往往不使各部分设施协调推进,而将一些安全生产的建筑设施提前完工,而等到所有工程都结束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这些安全生产的建筑设施无法使用。这种情况给煤矿企业造成了资产的浪费,形成闲置资产。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是因为安全生产的建筑设施提前完工的时间太长了,其他配套设施根本跟不上,无法使用;二是因为一些设施提前完工了,但是配套工具并没有跟上,造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先完成的设施无法用到。
1.3 设备管理计划方面出现的问题
煤矿企业往往会根据煤矿矿井的设计以及安全生产计划来制定相应的煤矿设备管理计划,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设计以及安全生产的计划又是根据对矿区所在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煤层储藏状况来制定的,因此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现象。煤矿生产现场的变化要求设备管理计划也要相应的作出调整,及时修改,以免造成按照原计划选用的设备在开采现场无法使用的情况,造成设备资产的闲置或者频繁更换,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
1.4 矿区土地在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
煤矿的开采建设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一些老矿井也拥有大量的土地,无论是对新征用的土地还是对老矿区原有的土地都有一个使用和管理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资产的闲置或浪费。
(1)对于新矿井工业广场的建设,要统一规划,紧凑安排,避免出现对无效益土地的占用,防止出现闲置。
(2)对于老矿区的土地的利用,应该积极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用途,让其继续发挥价值,防止其沦为沉淀资产。
(3)对于衰老关闭矿井的地方,由于它所处的位置的房屋、基础设施等比较齐全、完善,利用价值远远高于其它未开发的闲置土地。因此,应当把衰老关闭的土地的使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认真研究对它的利用发展,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结合矿区周围完善的基础设施来制定开发计划,避免将其变为沉淀资产。
2 加强煤矿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煤矿现代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煤矿的规模越来越大,各种开采设备、加工设备等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固定资产占煤矿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当今,煤矿中对月固定资产的管理还存在各种问题,成为煤矿资产管理的一个难点。如果煤矿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必然会出现固定资产管理松懈,固定资产流失现象。
加强煤矿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利用价值,实现煤矿企业的高效化运行,避免资产沦为不良资产或者沉淀资产,实现煤矿资产的保值增值意义。
3 解决煤矿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
3.1 实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
虽然目前,煤矿负责人都对煤矿固定资产实行责任制,但是并不完善,应该把这种责任同负责人的考核结合起来,并作为月度、季度、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除了总负责人对固定资产负有责任外,相关的分管项目的经理也应当负有相关的责任,落实责任分配。同时,也要把这种责任作为分管经理的重要考核标准。只有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并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才能够让企业相关负责人做好管理。
3.2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结构
煤矿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组织结构,严格划分职责权力,让每一个人明确自己的权利及承担的责任,加强对固定资产的采购和管理,发挥财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督,确保企业固定资产得到有效管理。
3.3 利用先进的定位追踪系统加强管理
煤矿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如定位追踪系统,建立企业资产设备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对人员、车辆等实现有效定位、跟踪、管理。人员、车辆的位置都能在管理系统上实时显示,大大提高了煤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了煤矿用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的科学管理。
3.4 进一步加强审计监控力度
要实现对煤矿资产的有效管理,关键还是要充分发挥煤矿企业的审计监控力度,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样可以避免财务人员屈于领导的压力弄虚作假,以致企业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同时,也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工作作风优良、行业技能过硬的队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内审工作考核办法。
4 结语
煤矿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是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长期以来煤矿企业忽视了煤矿的资产管理,尤其是煤矿的固定资产。导致大部分资产被闲置或是利用率较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加强对煤矿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实现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农村集体财产是指乡镇、村、组集体经济成员在合作化初期以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入股以及以后在长期的生产和经营过程过程中形成的公共资产。主要包括集体共有的耕地、林地、草原、荒坡、宅基、货币资金、长期资产以及其他资产等。农村集体资产属于村集体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民、农村、农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1]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提高集体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收益,不仅在保障集体资产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了集体资产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服务了三农,缩小了贫富差距,有效的推动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但是,由于广大农村的特殊实际情况导致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上存在众多弊端,集体资产管理混乱,农民利益严重受损。
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的水平及其低下,严重阻碍对集体资产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务人员水平低下,难以胜任财务管理工作。农村集体财产的管理人员通常是村会计,村会计一般由村支书和村长任命,任命的标准通常是任人唯亲。所任命的村会计通常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有的连怎么记账都搞不清。很多村会计对一些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和核算原理根本不明白,在建立账簿的时候,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科目核算内容混乱,难以从账簿反应资产的使用情况。再加上,村集体的负责人和村支书更换频繁,在交接过程中无论是交接者还是被交接者都无法正确核算村集体的资产,每一次财务人员的交接和村负责人的更换再一次加剧了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混乱。二是,集体资金管理混乱,使用不规范。首先是专款不专用,对于专款的使用通常是村负责人决定,村会计通常难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另外,专款超支的现象普遍存在,经常出现短款或者欠款。其次就是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对于村集体的一些项目的上马,通常是村负责人说了算,由于村负责人自身素质的限制和利益的诱导导致一些没必要上马的项目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管理不善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再次,货币资金收支不及时入账,造成账实不符,难以起到监管的作用。三是,对于经营性资产管理不善。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仍停留在原始的家族管理模式上,难以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产权关系不明确,给集体资产的管理带来安全隐患
土地是农村集体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土地产权不明晰为集体资产的管理埋下安全隐患。虽然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是集体所拥有的土地产权并不明确。一般,农村集体的土地流转、处置,由村干部决定,村集体成员很难在集体资产的处置中拥有发言权,基层民主流于形式。很多村集体成员都不清楚集体拥有哪些资产,财务信息不公开、不对称,使集体成员难以实现民主。今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作为集体资产的大量荒地、山地等集体土地被征用。产权关系不明确,开发商与村干部相互勾结,以低价征收、占有集体大量土地,损害了成员的利益。由于产权的不明确,国家建设与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集体资产管理主体与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农民和农民之间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一些村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侵占、挪用集体资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此外,由于资产预期收益不明确、资产可能流失的情况下,多数村名从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出发,将集体资产吃光分光。产权不明确,难以使管理主体在管理中难以发挥作用,资产流失时也难以维护其集体与成员的利益。
(三)农村集体资产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
农村集体资产实行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管理,造成在实际的工作组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一是,管理监督不到位。对于农村集体资产由谁监督检查,怎样监督检查,很多地方职能部门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指导。二是,会计监督形同虚设。通常,会计人员能在实际工作中独立核算的为数不多,更不用说监督检查。再者,村会计通常有村负责人任命,对于村负责人的财务开支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谈监督。农村集体资产监督、检查机制的缺失为资产的安全性和农村的安定埋下了安全隐患,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提高集体资产管理水平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明确集体资产的管理人、管理责任、管理权限、年度考核目标,确保了集体资产的安全。其次,要建立资产评估制度,对于集体资产存在的承包、租赁、拍卖、征收等必须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对其进行价值评估,评估结果要得到集体成员的认可,保障集体资产的效益和集体成员的利益。此外,对于集体资产的管理要实行民主管理制度,防止村干部集权专断。对于集体资产的购置和处置要经过村集体成员和代表的同意,防止管理流于形式。”[2]再次,要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对村会计进行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村会计的水平,对于培训之后仍无法胜任工作的,可以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对其进行核算监督。对于村集体资产的财务状况要定期在村内公开栏进行公布,接受集体成员的监督。
(二)根据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集体资产管理模式
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模式有村财村管、会计委派制、村财乡管等管理模式。农村经济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管理水平,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财务管理的管理模式。在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可以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集体资产的经营机制。也可以按“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的经营模式,将农民分得的土地入股。农民对集体土地的经营收益和处置等上山来,在激发集体成员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壮大集体经济。
篇9
为准确掌握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和现状,规范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依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通过开展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当前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重购建、轻管理”、资产底数不清、账实不符、管理责任缺失、配置不合理、处置不规范、使用混乱、资产流失等突出问题,通过健全机制,强化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更好地建立适应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工作需要,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二、目标任务
全面摸清行政事业单位家底,准确掌握国有资产数量、分布及管理使用状态,逐一建立资产台账,实行信息化管理,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理顺管理关系,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使用责任,规范管理处置程序,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常履职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产保障。
三、工作重点
(一)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建账。按照“谁承担管理维护职责由谁清查建账”的原则,由各行政事业单位对其管理使用的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建立资产台账,将相关信息录入资产管理系统,确保资产信息全面、准确和完整。
(二)规范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主体责任,健全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资产配置,盘活存量资产,规范资产处置,加强收入管理,全面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四、清查范围
本次主要清查行政事业单位土地、房屋及文物、文化遗址资产。
(一)土地、房屋清查建账(牵头单位:财政局),范围包括:
1、各镇(街道)政府机关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含历次撤乡并镇后闲置的机关土地、房屋;由财政投资修建的村级办公活动场所)。责任单位:各镇(街道)
2、农业系统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含基层兽医站)。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
3、林业系统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含五个国有林场办公区、生活区、苗圃、林区管护站及木材检查站、森林公安分局)。责任单位:林业局
4、教育系统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含各中小学校和教学点)。责任单位:教体局
5、卫健系统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含各镇卫生院、计生站、原各工委卫生所、由财政投资修建的村卫生室)。责任单位:卫生健局
6、文化和旅游系统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含各镇文化站、县电影院、张良庙文管所)。责任单位:文旅局
7、市场监管系统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含各工商所、原质监局)。责任单位:市监局
8、公安系统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含各基层派出所)。责任单位:公安局
9、民政系统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含各敬老院)。责任单位:民政局
10、水利系统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含自来水公司)。责任单位:水利局
11、住建系统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含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收集站、市民休息站、绿化景观节点)。责任单位:住建局
12、发改系统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含粮食系统下属企业、粮站、原经贸局管辖的国有企业)。责任单位:发改局
13、张良庙紫柏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系统土地、房屋使用情况(含文旅集团及下属公司、各旅游咨询接待点)。责任单位:管委会
14、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土地、房屋使用情况。责任单位:各行政事业单位
(二)文物、文化遗址清查建账(牵头单位:文旅局),范围包括:
1、张良庙博物馆内的所有文物、遗址。责任单位:张良庙博物馆
2、县域内历史文化遗址和待定文物的红色教育基地、纪念牌等。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党史办
五、工作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10月12日—10月15日):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工作重点、清查范围等内容,进行安排部署。
(二)清查建账阶段(10月16日—11月15日):由各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土地、房屋和管理的文物、文化遗址进行全面清查,必要时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辅助清查。清查完成后,制作资产信息卡片,建立资产台账,在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内录入相关信息,并将清查建账情况书面报县财政局。
(三)规范管理阶段(11月16—11月30日):由县财政局负责修订完善《留坝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留坝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办法》,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并印发执行。对清查建账中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到位。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站位。各镇(街道)、各部门单位要把本次专项整治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密结合,充分认识国有资产清查建账和规范管理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当前一项政治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精心安排部署,全力抓好落实,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实在在成效,达到预期效果。
(二)夯实责任。各镇(街道)、各部门单位要切实履行好本单位国有资产的主体管理职责,主要领导是本次专项整治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部署协调,组建专门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切实抓好本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篇10
(一)健全机构,推进资产专业化管理
义乌市按照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推行“统一产权、集中管理、授权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专门组建了日常管理执行机构——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与市机关财务管理核算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建立了“财政局—公共资产管理中心—资产占有使用单位”三层管理模式,实现“横向到边”的三级联管体制。财政局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作为枢纽,负责日常管理和监督,并代表政府统一行使产权所有人身份;占有、使用单位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和监督。这一模式进一步理顺了各部门的管理职责,资产管理职能分工更加科学,实现了资产的专业化管理。
(二)明晰产权,推进资产法制化管理
产权明晰是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义乌市切实转变国有资产管理理念,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方式管理向依靠法律手段管理转变。建章立制,先后出台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制度上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统一产权登记,于2009年3月全面部署和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统一登记工作。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代表各行政事业单位向市国土和房管部门申办所有权及相应土地使用权。明晰产权,明确规定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代表市政府行使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及建筑物、土地等资产的所有人身份,并统一对外实施投资、资产出借、处置和调剂等权利,而行政事业单位仅享有占有、使用权。
(三)依托信息,推进资产精细化管理
义乌市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依托,构筑信息平台,建立了一套与改革相适应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及时、准确地记录并反映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总量和具体分布情况,夯实资产基础数据,实现资产动态精细化管理。配发资产“身份证”,对普通设备资产粘贴电子条码标签,通过扫描录入方式实现数字化卡片管理;对各单位占有、使用的房产和土地,在国土数字地图上建立矢量图片标注,记录并显示房产地址、面积、楼层分布、使用情况等具体信息。目前,“身份”信息量已涵盖365家单位的44.97亿元账面资产。建立“身份”信息维护机制,由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维护资产所属单位、数量、金额、购置时间等账务信息;由占有、使用单位维护资产使用人、品牌、编号等具体使用信息。完备资产基础数据库,做到账、卡、实相符,有效确保了从资产配置、日常使用管理到处置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为下一步实现资产购置、产权变更等管理事项的网上申报、审批奠定基础。强化预算决策参考的服务功能,建立资产财务核算和报表汇总分析报告制度,完善资产分类查询、统计等功能,为政府、部门预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四)科学配置,推进资产标准化管理
建立配置标准,统一制定常用办公设备配置标准和相关定额,严格资产配置和更新。规范增量资产审批程序,并与部门预算相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先按配置标准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名、数量,测算经费额度,填报《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预算编制报表》,随同部门预算报市财政局。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形成部门采购预算草案,报经市人代会审批后,与部门预算一并下达,同时对单位部门预算购置属于政府采购目录的资产依法实行政府采购。加强资产调剂使用,初步建立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信息共享机制、配置机制和重大资产形成联席会审机制。同时,按照“先调后购(建)”原则,建立了闲置资产的调剂制度,把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的资产,以及由于人员编制缩减、职能变更等原因闲置的资产调配到需要的单位,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配置效率。
(五)市场运作,推进资产效益化管理
制定资产处置的标准,对交通工具、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资产的处置分别设定了最低使用年限,并明确要求专用设备最低使用年限的设定要根据专门性能和专业用途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和技术部门鉴定,未达到规定年限一般不得申请处置。明确审批权限,规定固定资产处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房屋、土地等重大资产处置经财政部门审核后,须报市政府审批。规范处置行为,经批准处置的资产,各单位须向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办理资产移交手续,由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统一处置,处置结果报财政部门备案。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处置闲置资产,规定以有偿转让方式处置国有资产的,必须在依法设立并具有国有产权转让资格的产权交易机构内进行;处置房屋、土地及评估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机构要通过招标选定;国土、房管、交警、运管、物资回收等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未经批准处置的土地、房屋、车辆不予办理登记、回收等手续。同时,分散在各个部门单位的闲置房产由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全社会进行公开拍租。严格规范处置收入管理,资产处置收入全部进入财政收入“笼子”,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资产收益分配秩序。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产权归位、优化了资产配置、盘活了资产收益、促进了廉政建设。但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和复杂性,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配置的科学性、与预算管理的紧密结合性、信息平台的完整性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一)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形成监管活力一是完善配套制度。在制度建设方面,义乌市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些管理规章,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细则,对管理规章进行适应性调整和配套性建设。目前,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资产以及资产的产权、配置、使用、处置、监督等各管理环节,制定完善系统的管理办法,真正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二是理顺管理体制。一方面,要构建纵向到底的管理体制。义乌市已建立了横向到边的联管体制,但对于乡镇(街道)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还未真正到位。因此,要在横向到边的基础上,加强乡镇(街道)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形成“市级财政统管—乡镇财政协管”纵向到底的监管体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理清职责,加强内外联动,形成各部门分工明确、通力协作的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主管领导、会计核算人员、资产保管人员等各环节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联动机制。在财政机关内部,建立部门预算管理、国库管理、非税收入管理等职能机构相互联动的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理顺资产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做到从程序上规范、从源头上控制,进一步形成内外联动的监管活力。
(二)健全配置机制,实现资产与预算管理的无缝对接一是进一步完善资产配置和更新标准。在常用办公设备配置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房产、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分层次的配置标准体系,使得配置标准涵盖范围更加全面、规定更加具体、标准更加符合实际,并成为编制部门预算的科学依据。还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事业发展特点,制定事业单位专用资产配置标准,为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审批提供科学标准。尝试建立资产运行费用定额体系,重点应研究制定房屋建筑物、车辆、大型设施设备等运行维护费标准。二是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流程,实现与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流程相衔接(见图3)。在资产预算编制阶段,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分析资产存量并提出资产配置审核意见,为预算部门编制预算草案提供信息;资产预算通过审批后,预算编制部门将正式的资产预算信息反馈给财政资产管理部门,为实施资产预算跟踪管理提供依据;在预算执行和调整阶段,预算执行部门将履行采购、资金拨付等手续后形成的资产信息,及时传递给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和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同时,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及时跟踪资产预算执行结果,输出资产增减变化的数据,为预算执行和资产调剂提供参考。在预算报告分析阶段,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在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数据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分析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形成期末资产报告,加强资产管理和监督。三是建立资产预算执行跟踪管理机制。将资产管理纳入财政改革整体的制度设计之中,积极探索资产配置预算执行监控的方法和路径,规范资产管理与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改革有效衔接的业务流程,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