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走势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走势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农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06 -0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极佳的阐释了农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生存之本的农产品一方面解决民众吃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在大量的工业生产中作为原材料使用。农产品刚性需求很强,需求价格弹性极小,而且相对应的是供给存在着极强的脆弱性,自然因素、流通环节等都能影响农产品的供给。供需的不匹配导致农产品价格更多是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位置上。
一、长期看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
前段时间物价过快上涨成为经济运行的难题和宏观调控政策的首要目标。随着调控的步步深入,农产品价格上涨步伐开始趋缓。然而,从长期看,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一)土地资源缺失和人口增长
耕地减少是全球性问题,在人多地少的中国,这一问题更加让人担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一些省市人均耕地面积甚至低于联合国所确立的人均0.8亩警戒线。虽然我国提出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的概念并为之做出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耕地面积仍然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带来的土地需求的危险。耕地面积大幅增长无望而且面临衰减可能,相对应的是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至今仍未改变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的趋势,人多地少的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恶化的可能性逐步增大。由此造成的供需缺口轻则提升农产品价格,增加物价调控压力,重则影响整体粮食安全,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农民收入提升和生产成本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偏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已接近0.5的国际警戒线。由此我国提出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举措。而同时,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以及城镇化的持续,劳动力供给由供给过剩转向局部、结构性短缺,造成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失,人力成本的提升成为长期趋势。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其他 物质和服务费用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造成农产品生产成本提升,由此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依存。
(三)国际市场和国内价格
我国大量的粮食作物,如小麦、稻谷和玉米等,其价格主要取决于国内的供求状况。但同时由于对外依存度上升,国际价格的传导因素不断增强。这类产品因为涉及到国计民生,属于国家重点调控的范围,因此价格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较小。而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产品则有所不同,如大豆受国际价格影响程度很大,国际国内价格相关性很高。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从供求来看,一方面全球人口增长,农产品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全球粮食产量增速放缓。农产品供需缺口加之生产成本的提升、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推高国际农产品价格,从而促使国内外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国内价格的上涨。
(四)自然灾害和供给增长
随着支农政策力度加大、植物品种提升亩产等等因素刺激,我国粮食总产量从2003年的43069.53万吨提升至2010年的54647.71万吨,粮食连续七年实现增产。但同时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粮食综合生产力和种植面积难有重大突破的背景下,粮食生产继续保持增产态势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全球变暖的格局下,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将更加频繁。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易遭受自然灾害影响,自然灾害将加重粮食产量损失程度,反噬粮食产量增长空间。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不容忽视。
二、短期看农产品价格走势将出现分化
农产品既是自然再生产又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具备一定的周期性。纵观2012年,供需平衡的不同及周期的不一致性导致农产品价格走势将出现分化。基础农产品,如玉米、大豆、小麦等价格保持高位运行概率较大,而畜产品价格则会呈现缓慢回落的局面。
(一)大米、小麦价格将保持小幅增长
2012年,人力成本上移、农资价格提升,大米小麦种植成本继续维持上移态势较为确定。在国家倡导提高农民收入及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收入的大背景下,国家上调粮食最低收购价已成必然,大米、小麦价格的上移动力依然存在。另外国家上调最低收购价也会使市场形成一定的价格看多人,一旦市场价格不随着增长,农民惜售心理将使供给量受到影响,反过来更加促使粮食价格提升。
但同时,USDA10月供需预测数据显示,明年国内大米产量增加1.5%至1.39亿吨,小麦产量增加1.6%至1.17亿吨,均保持产量略大于消费量的态势。而且,大米小麦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和国家控制力极强、自给率极高的品种,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明年在成本推动和农民收入提升的要求下,大米、小麦价格仍有上涨空间,但同时由于供仍略大于求且国家控制力度较强,价格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
(二)玉米价格将高位运行
国际方面,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月度报告预计2011~2012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将增加3.8%至8.6亿吨,而消费将增加2.9%至8.67亿吨(其中饲料消费增加3.1%)。玉米消费量连续三年大于产量,导致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降至14.2%,库存消费比历史新低说明世界玉米库存出口能力下降,这将加剧明年我国玉米供给紧平衡状态。
国内方面,USDA公布的10月月度报告显示,我国2011~2012年度玉米产量有所提升,达到1.82亿吨,同比上涨2.7%。相对应的是,由于国家对生猪饲养扶持以及玉米深加工对原料的消费提升,消费量提升6.0%至1.87亿吨。产量再次出现小于消费量的情况,导致我国玉米库存消费比从30.4%下降至27.2%,连续第四年呈现下降态势。
从国际、国内的数据看,明年玉米产量仍有所提高,但由于饲料、生物燃料需求增长,导致玉米消费量仍呈现大于产量的局面,库存消费比持续下降显示供需紧平衡状态仍然存在并有所恶化,预计明年玉米价格仍将维持高位运行状态。
(三)大豆供需情况更为紧张,出口依赖更加严重
国际方面,USDA最新月度报告显示,由于南美天气情况不佳及农户种植意愿下降影响,全球大豆产量下降2.1%至2.586亿吨,而消费量呈现上升态势,消费增长4.2%至2.618亿吨,产需缺口加大导致大豆库存消费比从27.6%大幅下滑至24.1%。
国内方面,由于大豆种植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大豆主要产区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国内大豆产量大幅下滑7.3%至0.14亿吨,而同时消费量增加8.6%至0.716亿吨。进口需求从2010~2011年度的0.509亿吨上升至2011~2012年度的0.576亿吨出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库存消费比进一步下降。
一方面国内需求上升、产量下降,对外依存度提高,价格提升动能较强;另一方面国外产量也在下降、需求上升造成出口量呈缩量态势。因此明年大豆价格继续攀升可能性非常大。
(四)猪肉价格将缓慢回落
去年7月以来,仔猪、生猪、猪肉价格不断攀升,尽管国庆后价格出现了回调,但同比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的。全国出栏肉猪均价近期已跌至16.84元/公斤,同比涨幅27.8%,猪肉均价28.08元/公斤,同比上涨35.7%。仔猪价格34.99元/公斤,同比上涨92.4%,母猪价格1832元/头,同比上涨28.0%。国庆后的价格回调,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前期补栏的生猪到了集中出栏时间,供给增加;二是生猪养殖疾病的发生,导致部分生猪提前出栏;三是随着秋粮秋收的到来,养殖户集中出栏,进行秋收。越是价格下降,越是促使养殖户压价出栏,使猪价回调。从能繁育母猪的补栏情况看,去年3月份出现拐点,补栏数量逐步超过淘汰数量,猪价会是一个缓慢回落的过程。
(五)鸡苗未来价格将比较平稳
鸡肉和鸭肉有着猪肉的替代效应,也受到生猪价格的影响,去年七月份起有了大幅上涨,但同比涨幅不及生猪价格的涨幅,主要原因是鸡鸭的生长周期较猪短,波动周期比生猪短。未来鸡苗和鸭苗的整体价格与生猪价格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三、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策略是农业科技创新
从长期看,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策略主要在于增加供给,次要在于对流通环节的改造。相对于加大进口等方式,加强和重视国内农业生产、促进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才是根本。提高供给无外乎以下几种方式:1.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加快良种化和农机化。加快良种培育需要加快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大型种子企业集团建设;农业机械化需要提高农机包有量和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2.持续水利改造。水利建设关系到防洪、供水、粮食安全,大力加强水利建设,能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流通环节改革。要加强流通环节改造,深入推进农田和超市的对接,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而从这三点看,水利改造、流通环节改善起到的更多的是治标不治本的作用,最关乎农业生产的环节仍是涉及到良种改造和农机改造的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创新。
篇2
一、上半年化肥供求及价格变动情况
(一)化肥产量继续增加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化肥生产企业累计生产化肥比上年同期增长13.4%。其中:氮肥同比增长11.6%;磷肥增长16.3%;钾肥增长27.0%。尿素累计产量同比增长11%。
(二)尿素出口减少
5月份出口尿素比上月略有增加,比去年同期减少21.7万吨。1―5月份累计出口尿素比去年同期少出口33万吨。
(三)流通企业尿素购进、销售和库存均有所增加
化肥经营数量占全国总量约60%的全国供销社系统2006年1―5月份累计购进尿素比去年同期增长14.8%;累计销售尿素比去年同期增长17.7%;5月底尿素库存同比高8.6%。
(四)化肥价格季节性小幅上涨,但低于上年同期
1、2月份是用肥淡季,全国尿素零售价格平均每吨分别为1821元和1807元,同比降幅分别为1.6%和2.3%。受进入用肥旺季等季节性因素影响,自3月份以来化肥价格开始小幅上涨,4、5月份,尿素零售价格全国平均每吨分别为1865元和1878元,分别比上月上涨1.4%和0.7%。至6月22日涨至每吨1911元,与年初相比上涨4.5%,但比去年同期低2.4%。1―6月份累计,全国尿素零售价格平均每吨1852元,比去年同期低1.1%。从历年情况看,用肥旺季化肥市场价格略有上涨是正常的,保持合理的季节差价,有利于提高用肥淡季经销商储肥的积极性。
由于产量增长,5月份以来国际市场尿素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
二、近期化肥供求和价格走势分析
由于国家继续采取了促进化肥生产流通、稳定价格的调控政策,今年化肥生产继续快速增长,供应保障程度总体好于去年。
(一)供应方面
尿素等化肥产量快速增长。3―5月份全国尿素产量月同比增幅分别为11.9%、13.5%、10.1%,1―5月份累计同比增幅达11.0%。当前尿素产量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的5.8%提高了5.2个百分点,也远高于自2003年来尿素产量月均7%的增长速度。尿素产量较快增长除原有生产装置保持较高负荷率生产外,主要是尿素新建生产装置陆续投产。1―6月份,阿克苏华锦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昊源化工公司、山东瑞星公司、天脊中化高平化工公司等7家企业新增产能在240万吨以上。今年下半年新增尿素生产装置如都能按原计划目标投产,全年将有13套装置形成400多万吨的新增生产能力。
(二)需求方面
工业用尿素需求量短期内相对稳定。农业用肥需求增长趋缓。农民生产积极性受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2005年全国农业化肥施用量比上年增长2.8%,增幅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据近期全国物价系统农产品调查队对927个县17100多个农户农资购买情况的专项调查,预计2006年农户购买化肥比上年实际购买量增长1.4%,农业用肥增速继续呈回落态势。
此外,受征收30%出口关税的约束,预计10月份尿素出口关税下调至15%之前尿素出口将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尿素出口量将较大幅度低于上年同期。
综上,预计7月份追肥旺季期间化肥价格总体将保持基本稳定,8、9月份进入用肥淡季后价格会有所下降。
三、建议
一是要继续努力保持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当前是追肥旺季,尿素需求量较大。各地应加强监测分析,密切关注市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走势,继续认真落实稳定化肥价格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完成保持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基本稳定的调控目标。
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 走势 政策调控
经济涵盖面很多“形势”又是一个军事术语。就我来说,研究经济形势,关键是要看“势”。按照《孙子兵法》里的“善战者谋于势”这句话对“势”的解释“势”为“力量聚集的方向”。怎样看待当前的形势中央“十一五”建议里的第一段,表述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5年”。第二层意思是“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什么说过去5年是不平凡的5年,我觉得这里面包含着三个“面对”。
第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第二,面对着非典型肺炎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冲击;第三,面对着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又出现的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这3个“面对”在去年及过去的5年中,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特点。去年以来,中央实施了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文件中使用了三个“显著提高”。即我们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取得了显著提高。为什么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因为这个阶段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构想。即我们不但要发展,而且要和谐发展,不但要建设和谐社会,而且要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本身,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应该说,这方面在过去的5年,有非常明显的轨迹。现在讲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际上就是我们要用强烈的忧患意识、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应对挑战,显著地增加“三个力”――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有哪些因素推动了消费增长?一是政策因素,它还会成为一种动力而继续支持消费增长。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调控宏观政策的重点工作,依旧是提高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度,同时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二是进一步落实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此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三是继续完善节能产品、汽车及家电的消费政策。
(2)有哪些因素抑制了消费增长?一是国家近期内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它会减缓和住房有关的建材和家具的增长速度。二是由于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房价的大幅增长,相应的会制约已购房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三是国家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局部地区消费能力的下降,同时也使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降低,实际收入减少。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加大。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引发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的巨幅增长,也进一步增强了物价对我国的传导影响。二是由于近几年来华北地区低温、西南地区干旱,这些异常的天气变化造成农产品的产量大幅降低。三是原材料及生产资料购入价格的提高,会进一步向下游传导。四是在一些沿海地区,例如珠三角,尽管“招工难”问题已经通过提高工资而得到解决,但相应的也会提升劳动力的成本。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将导致我国成本推动型物价的上升压力进一步加强。
3、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从过去强劲的复苏转变为现在稳定的复苏,但依然存在着经济下行的风险。并且通胀和下行的风险并存,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强,投资驱动模式作用减弱。在短期内,经济的发展需要靠经济、消费及进出口三个方面来带动。
二、经济增长趋缓背后的原因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怎么看待当前的形势和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这3、4年来的一切政策、一切调整就是为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点。近几年GDP的增长速度一度接近12%,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把这个过热的趋势抑制住,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这两年一直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投资、出口,就想把这个增长速度放缓一点。因此现在的增长速度放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是政策的目标。因此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很正常,否则就意味着过去采取的措施都是无用的。
三、我国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1、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支出结构
我们财政政策必须把握四大投资支柱,一是民生的投资,二是结构调整的投资,三是创新的投资;四是三农的投资。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对农场品生产供应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保障体系。水利设施方面,包括农村的灌溉设施和水库,已经遭到严重的损毁。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农村道路方面,都有明显的先兆。所以为调动农村生产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建立长效稳定的农产品供给机制和价格保障机制,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些短期的、临时性的措施。
2、改革税制、推动结构性减税
结构性减税并非是单一的减税,在税收上存在着有增有减,但总量上是在减少。目前我们的消费呈现升级的趋势,前一阶段消费升级主要是依靠政策扩大消费,而我们下一步的政策目标是推动消费升级,将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因此,扩大内需和治理经济萧条的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向贫穷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其具体举措如下几个方面。(1)认真贯彻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适当时候取消农业税。(2)公平税负,对高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财产税、利息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
3、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篇4
一、2008年以来郑糖行情走势
郑州白糖期货上市仅2年多,但波动幅度异常的剧烈,成为投机者极为喜好的品种,刚上市的头两个月郑糖跟随国际糖价一路飙升近2000元,最高攀到6000元上方。随后受供求格局的转变和国家储备政策的出台,糖价展开了自由落体式地回落,最低滑落至3400元附近,此后开始漫长的震荡寻底过程。步入2008年以后,依然没有摆脱宽幅震荡的格局。就在2008年1月底,因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令投机者灵敏地嗅觉到甘蔗产量因此造成大面积的减产,造就了一轮冲击波式上涨行情,7个交易日,期价暴涨近800元,投机氛围乍起。但随着雪灾影响趋于明朗,糖价重回下跌通道,产销数据的进一步恶化,价格已经创下了白糖期货上市以来的新低,现货月SR805合约最低至3097元,已经跌破了生产成本,而Sr809合约也已渐渐逼近成本。在全球通胀的背景下,白糖价格却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且境况日益恶化,主要原因就是供求过剩的格局难以改观。
二、基本面现状
1、国内外食糖供求过剩格局仍将延续
(1)国际方面
全球食糖的供求格局自2006年初就已经开始发生着转变,已连续两年处于供求过剩的局面,这主要归因于甘蔗生产种植特点――一年种三年收。从权威机构近期的公布数据看,2007-2008全球食糖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仍未改善,甚有加重之势。最近国际糖业咨询机构Kingsman把2007/08年全球食糖产量从先前预计的1.6811亿吨上调至1.7037亿吨,消费量从先前的1.5898亿吨上调至1.5903亿吨。全球食糖生产过剩量从今年2月份预期的930万吨上升到1100万吨。
(2)国内方面
2007-2008年制糖期生产已进入尾声,除广西、云南还有极少数糖厂尚未停榨之外,其它糖厂均已停榨,糖产量提高已基本成为事实。根据最新的中糖协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5月末,本制糖期全国已累计产糖1481.28万吨(上制糖期同期产糖1194.86万吨),本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882.57万吨。5月份食糖的产销率为59.58%。此指标几乎为近几年的最低水平。
在食糖供给基本确定的当下,消费将成为左右糖价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2008年1-4月国内糖果、糕点、饼干、速冻主食品、乳制品、罐头、碳酸饮料、果汁及果汁饮料、冷冻饮品等与食糖消费有关的主要食品累计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仍保持增长态势,其中,糖果、糕点、乳制品、罐头、果汁及果汁饮料1-4月产量的同比增幅在11.76-19.94%之间,饼干、速冻主食品增幅仍相对明显,达到了60.99%和53.67%,碳酸饮料、冷冻饮品增幅较低,分别为5.71%和4.25%。截止到5月底882.57万吨的销售量已经高于去年同期的784.01万吨,而且消费的增长势头依然会延续,加上奥运因素,相信5月份的销售数据依然会保持稳步增加,但是国内白糖消费增幅远不及产量增幅,未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市场仍有大量的糖等待消化。
2、食糖生产成本构筑坚实底部
由于全球通货膨胀,资源类产品如柴油、煤炭的价格都有了大幅上涨。另外,硫磺、磷肥、钾肥价格也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增加糖厂的生产成本。另外,由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也给糖厂带来成本的增加。
糖价的下跌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对于接下来的08/09榨季,由于农民的种植成本上升,特别是用料费用上升较大(从40元增加到70元/吨蔗),农民的实际收入减少,种蔗意愿下降,面积和产量将会比2007/08榨季有所下降,价格这只无形的手渐渐发挥着调节供求的作用。
3、国家欲再度收储支撑疲弱糖价
从2008年1月15日开始,国家共进行了8次国产糖的收储工作。主要收储的是2007年10月份以后生产的白砂糖,收储基础价格是每吨3500元。截至2008年4月22日,07/08榨季两期共计50万吨的收储计划已经全部完成。对比国家收储前后的食糖价格,我们发现收储产生了不小的作用,缓解了白糖价格快速下跌的局面。但由于企业库存压力过于沉重,糖价依然低迷,近期糖价实际上已经跌破了成本线。国家为保护制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年度极有可能展开第三次收储。国家收储政策再度出手,必将再为糖价构成坚强支撑。
三、技术分析
站在纯技术图形分析的角度,借助现郑糖主力合约901的周k线图,不难发现,在年初受南方雪灾的影响,期价曾突破长期的震荡区域,看似要改变弱势震荡格局,但炒作过后,回归供求基本面,糖价再度陷入先前的弱势格局。近期期价继续窄幅波动于200元之内,形成少见地依托60周均线直线的横盘态势。但是短期均线纷纷向长期均线靠拢,及布林带口收窄,显示了行情正在孕育之中,爆发只是时间问题。从方向看,较为重要的长期趋向指标macd快线走平,与慢线的开口正在收窄,绿柱也在缩短,展现出止跌企稳的迹象。整体看,技术面展现出的是蓄势待发之势。
四、后市展望
今年收榨临近尾声,产量压力已经基本被释放,目前价格已经濒临成本,如跌破成本,种植和生产利润下降会成为不争的事实,长期将导致产量减少。对于国家再度收储,数量不会太大,预计50万吨。主因考虑到白糖不是黄金,不具备保值和增值的作用。国家收储的白砂糖最多有18个月的存储期。在这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国储糖必须再次投放到市场,被市场所吸纳和最终消费掉才算实现了其价值,否则将是资源的浪费。短期而言必将提振期价。而现在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关注消费情况。
篇5
1.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
2008年世界经济面临次贷危机、油价高企等因素的影响,最近各研究机构纷纷调低了预期经济增长指标。200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从2007年7月时的5.2%下调到4.1%,下调了1.1个百分点;对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均下调至1.5%;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降为1.6%;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降为10%。美国经济发生衰退的风险加大,但不会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主要经济体之间周期的非同步性决定了全球发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很小。
2.美国次贷危机及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9.11”以后,为刺激经济,美联储一直实施低利率政策,导致不动产价格攀升,继而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从2004年6月开始,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基准利率,至2006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最终被提高到5.25%,导致房地产需求下降,价格回落。同时,因为债务已经超过了房屋的实际价格,拖延还贷的现象显著增加,首先被拖欠的贷款就是所谓的次级贷款。美国住房市场的急剧降温,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在学术界有这么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将陷入严重衰退。有评论认为,美国这次经济衰退将比1991年、2001年的衰退历史更久,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第二种看法,认为对美国经济的估计不必太悲观。从长期看,美国经济结构比较稳健,目前所面临的只是一些短期的不确定因素。第三种看法,认为世界经济正在步入一个拐点,全球主流经济政策正在由自由放任转向政府干预。第四种看法,认为以美国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瓦解,需要重新考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使命。第五种看法,认为短期内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中长期经济走势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利率政策、注入流动性政策、财政政策、行政措施进行市场干预,这些政策会阻止次级贷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但中期内大量注入流动性与降息使通货膨胀风险加大,长期内将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
3.石油价格波动及走势分析
关于原油价格高企,油价已不单纯是石油供需关系的反映,而是世界地缘政治、外交关系的晴雨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衍生物。近期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美国原油库存的变化;(2)石油产量的变化及产油国政局的影响;(3)石油市场的投机活动;(4)全球通胀与美元贬值;(5)对经济增长的预期;(6)经济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导致对原油的依赖程度大幅下降,等等。石油价的确定,既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受金融投资影响,还受预期影响。研究显示,石油市场是一个信息无效市场。这意味着,石油价格并非随机游走的。目前,金融投资是决定石油价格的主导因素。国际上的金融强国(美国、欧洲和日本)在石油价格的制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关于油价走势,,持续6年的弱美元局面可能于年内改变,相应地,高油价、高金价状况也会改变,国际大宗资源和农产品价格的走势可能不会延续太久。这是因为尽管弱美元有助于提高其国家资产负债的质量,但从战略上说,强美元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长期实施弱美元政策,一是降低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二是使俄罗斯获益;三是激化了美、欧矛盾。投机与欧佩克(OPEC)理念的转变是此轮油价上升的主要动因,但全球经济减速短期内将不支持油价大幅攀升。油价走势在短期内不排除继续创出新高的可能,但需求面不支持油价上涨;中期看,新兴市场经济对石油需求的稳定增长与OPEC理念的转变,使油价仍然维持在高位;长期看,油价走势将取决于替代能源的开发进展。
二、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出口减少,经济增长下降。有关分析认为,外部环境“趋冷”,使中国内部经济自动“降温”。如果宏观调控过度紧缩,容易形成“超调”。(2)货币政策加息空间很小。中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取向。在美联储不断降息的情况下,中美利差的扩大将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流入中国,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加息空间被一再压缩。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程度将取决于美国经济减速的程度。根据测算,中国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美国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率平均将下降5.2个百分点。因此,2008年要警惕出口增速下滑,但一些行业的生产性投资依然过快增长而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
篇6
【关键词】农业政策 期货价格 供求关系 相关商品
一、政策因素
(一)农业政策的影响
在国际上,大豆主产国农业政策对大豆期货价格影响很大。有些时候,各国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和政治需要,而制定或采取一些政策、措施,这些多会对商品期货价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国内农业政策的变化也会对农产品期货价格产生影响,如1998年粮改政策,对主要农产品稻米、玉米、小麦等实行价格保护政策,大豆不在保护之列,大豆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变动,为大豆期货交易提供广阔的舞台。农产品保护价政策也影响农民的种植行为,1999年国家农调队的种植意向调查显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120万公顷,而豆类作物减少110万公顷。种植面积减少,商品供应量减少,农产品价格会有所上涨。
(二)贸易政策的影响
贸易政策将直接影响商品的可供应量,对商品的未来价格影响特别大。例如,中国是否加入WTO,以及1999年5月朱总理访美期间与美国政府签订《中美农业贸易协议》等都对大连大豆期货价格产生影响。1999年7月起,国家对进口豆粕征收增殖税,国内豆粕价格从1350元/吨的低谷,猛涨至1850元/吨。这一政策也带动国内大豆价格上涨,大连大豆2000年5月合约价格从1850元/吨上涨到2200元/吨。
(三)食品政策的影响
欧盟是世界大豆的主要进口地区,其食品政策的变化对世界大豆市场会产生较大影响。现在,一些欧盟国家,如德国、英国等,对“基因改良型”大豆的进口特别关注,这些国家的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基因改良型”大豆对人类健康有害,要求政府制定限制这类大豆进口。如果这一食品政策实施,那么就会对世界大豆市场产生影响。
二、供需情况
(一)供给情况
1.国际市场供应情况
全球大豆以南北半球分为两个收获期,南美 (巴西、阿根廷)大豆的收获期是每年的4-5月,而地处北半球的美国、中国的大豆收获期是9-10月份。因此,每隔6个月,大豆都有集中供应。
美国是全球大豆最大的供应国,其生产量的变化对世界大豆市场产生较大影响。7月,美国农业部的月度供需报告,预计全球2007-2008年度大豆产量达到2.221亿吨,低于6月预测的2.253亿吨,也低于2006年的2.361亿吨。事实上,除了巴西之外,全球其他几个大豆主产国的大豆产量均有程度不等的减少,其中美国大豆产量调低至714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预测为4700万吨。不过巴西大豆产量预计达到6100万吨,和6月预估值持平,也高于2006-2007年度的5900万吨。
2.国内大豆的供应情况
今年国内大豆也长势良好,虫害对大豆产量影响微乎其微,黑龙江受到干旱的威胁并不大,而对于后期早霜天气影响,可能受影响地区大都持乐观看法。据有关机构对黑龙江主产区的调查,当前大豆植株的普遍高度为60-70厘米,前期水分吸收充沛的个别植株高度达到80厘米。结荚层普遍达到10-13层,结荚个数达到31-36个/株。本年度单产有望达到311斤/亩,总产有望达到995.1万吨,较上一农业年度增产307万吨,增幅将达47.5%。
3.进口量
我国是国际大豆市场最大的进口国之一。因此,国际价格水平和进口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国内大豆价格。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可能继续增长,中国大豆进口量可能照前几年的速度继续增长,即每年增长8-9%。
(二)需求情况
1.国际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大豆主要进口国:欧盟、日本、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欧盟、日本的大豆进口量相对稳定,而中国、东南亚国家的大豆进口量变化较大。稳定的进口量虽然量值大但对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甚小,不稳定的进口量虽然量值小,但对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很大。
从需求面看,全球大豆用量略微调低到了2.342亿吨(6月预测为2.343亿吨,2006年为2.252亿吨)。全球大豆出口预计为7550万吨,和6月预测持平,2006年为7050万吨,其中阿根廷大豆出口预计提高到1020万吨(6月预测860万吨,2006年为800万吨),巴西预计为2970万吨(6月预测2970万吨,2006年为2460万吨)。美国预计为2780万吨(6月为2940万吨,2006年为2970万吨)。这也将导致2008年9月底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降低到5187万吨(6月预测为5400万吨,2006年为6417万吨)。
2.国内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大豆消费国,由于国产大豆全部是非转基因大豆,国产大豆作为食用及工业用大豆,与进口大豆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加上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大豆制品的需求持续增加,国产大豆食品和工业消费量一直保持增加的态势。最近三年我国大豆产量不断降低,而食用及工业用大豆消费量持续增加,已导致国产大豆的消费需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005/2006年度我国国产大豆的食用和工业用消费量达到807万吨,并首次超过国产大豆榨油消费量。2007/2008年度我国国产大豆食用及工业用消费量将达到895万吨,较上年度增加47万吨,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在国内大豆产量大幅降低的情况下,食用及工业用大豆消费量的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国产大豆的价格上升。 转贴于
三、运输成本
我国是大豆的进口国,其中中国大豆的三分之二需要进口,在这个过程中,海运费用是影响国内大豆价格的重要因素,海运费成本已占大豆进口成本的20%以上。因此,海运费的价格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豆价格的高低。
去年以来国际市场海运费价格一直呈现上涨的走势,也是导致我国大豆进口成本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2007年初,美湾到我国的散装粮船运费只有50美元/吨,到去年11月初海运费报价一度达到127美元/吨。监测数据显示,去年6月份我国进口大豆平均到港成本只有2900元/吨,到12月份进口大豆平均到港成本已达到4200元/吨,半年之内价格上涨了44.8%。根据美盘大豆期价和我国厂商采购进口大豆的价格推算,1月份进口大豆到港成本达到4350元/吨,2月份进口大豆到港完税成本将在4500元/吨左右,3月份以后的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将超过4600元吨甚至更高的价位。
四、大豆价格走势分析
2005-2012年中国大豆价格变化趋势
篇7
关键词: 价格形势; 调控;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04-02
一、2012年全省价格运行情况
去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施了一系列稳价安民政策措施,CPI同比上涨2.8%,比预期调控目标低1.2个百分点,比2011年回落2.9个百分点,从2011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下降到0.2个百分点,排位由全国第9位降至第10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排第6位;在西北5个省(区)排第3位(新疆3.8%、青海3.1%、甘肃2.7%、宁夏2.0%)。GDP可完成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在全国分别排第五和第16位,我省经济实现了 “快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价格运行的主要特点
1.CPI高开低走。2012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在食品价格影响下,呈现逐月回落态势,月同比涨幅由1月份的5.1%,回落至10月份的1.6%。入冬后由于肉蛋菜等价格上涨,又带动CPI温和上涨至12月份的2.4%。
2.类商品呈“七升一降”格局。在调查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中,食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居住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8%、3.9%、3.0%、2.7%、2.4%、2.2%和0.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0.9%。
3.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食品价格累计上涨4.8%,推动CPI同比上涨1.6个百分点,对CPI的影响达57%。
4.价格翘尾对CPI影响较大。去年,我省翘尾因素为1.7%,占CPI同比涨幅的61%。
5.工业生产者购销价格低进高出。去年1月份,我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3.4%和3.1%,全年PPI同比涨幅高于IPI0.78个百分点,这是自2008年以来首次出现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涨幅低于出厂价格涨幅,扭转了工业品购销价格倒挂局面,使我省加工工业成本压力得到缓解。
(二)价格变动反应出的主要问题
1.部分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较大。去年,虽然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明显回落,但一些居民生活必需品绝对价格并未下降,其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8%,高于CPI同比涨幅1个百分点。据统计,在调查的16个品种中有14种价格上涨,其中牛肉、羊肉、蔬菜、食用油、粮食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4%、16.5%、11.7%、5.9%和3.3%,这些食品价格的明显上涨给群众生活带来较大压力。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2008年以来,我省小麦、玉米和生猪总生产成本呈现逐年走高的态势,而农民收益却未能同步增长。去年,我省农资价格同比上涨5.4%,其中种子、产品畜、化肥和饲料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11.7%、6.6%、5.7%和5.4%,部分抵消了农民种植养殖收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3.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低迷。从全年走势看,去年8月份以前我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延续2011年下半年的下降态势,IPI、PPI同比涨幅分别从2011年7月份的11.7%和8月份的9%一路走低至去年8月份的-2%,9月以后两类价格指数分别由98.3%和98.5%逐月回升升至12月份的100%。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走低,特别是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大幅回落给我省能源化工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压力。据统计,去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7%,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能源化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4个百分点左右。
二、2013年全省价格走势分析
今年,通货膨胀隐忧不容忽视,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深层次因素仍未根本消除。一是输入性通胀压力难以根本化解。我国部分商品进口依存度过高的矛盾仍很突出,大豆、植物油分别达到80%和60%,玉米进口逐步增加,粮食自给率下降到90%,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56%、56.7%和30%。二是流动性过剩尚未出现趋势性变化。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货币宽松政策不断加码,美国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去年9月推出了不预设上限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后又推出了第四轮,而且0-0.25%的低基准利率已维持了48个月以上;从国内看,去年12月末M2余额为97.4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8%,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2012年三季度末,M2存量已达GDP现值的2.67倍。三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省城镇化率已从2011年47%上升到去年50%,加之工业化进程逐步深入,必将导致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主要农产品结构性紧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蔬菜价格趋于走高。四是生产要素价格刚性上涨。目前,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粗钢产能9亿吨、水泥29亿吨、电解铝2500万吨,都占全球产能一半左右,这种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迫切要求加大价格改革的力度,这些都会使资源环境价格进一步上涨。五是服务价格将会持续上涨。近年来受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影响,我省服务类价格每年都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0.5个百分点以上。
另外,抑制物价上涨的有利条件较多,价格总水平仍会处于可控区间,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在3.5%左右。这些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二是美国页岩气革命改善了国际能源市场供求关系,国际原油价格将会受到一定抑制;三是国内经济发展正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飞跃,粗放式增长方式将会得到扭转;四是价格调控监管的机制和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稳价安民的政策效应更加凸显;五是经济厚积薄发的势能加速释放,农业生产总体稳定,粮食连续九年增产,国家储备充裕,总供求关系相对宽松。
三、价格调控与改革的政策建议
正永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提出要全面落实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是基础,“进”是目标,“稳”的重点是稳增长、稳物价、稳收入。稳物价,就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这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为此,今后在价格调控与改革的政策取向和路径选择上应该符合“十”精神,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加注重保障民生。
(一)价格调控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稳定价格总水平不等于具体商品价格的绝对稳定,更不等于以行政手段人为限制价格,我们应当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综合性调控措施,让市场机制更加有效发挥作用,促进供需平衡,从根本上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同时,要强化价格调控监管的总体设计,探索CPI与GDP、居民收入等经济指标统筹考虑的科学设定机制。2013年,我省价格调控目标确定为4%以内,这个目标的提出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有机结合起来,既考虑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到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和农产品、服务类价格的上涨压力;既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压力,又考虑了为深化价格改革、理顺能源资源价格留出必要的空间;既考虑了价格运行规律,又考虑到对市场预期的合理引导。
(二)建立工业品价格预警机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标,在工业领域建立价格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初步想法是:配合政府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在涉及能源、有色、钢铁、装备制造、汽车等行业中建立价格监测及预警机制,当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与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倒挂时应及时预警信号,引导企业采取应对措施,以减轻价格剧烈波动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强化价格改革的市场化理念。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市场机制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环境,正常情况下不应代替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今后,我们应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作为价格改革的核心理念,把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作为价格改革的基本目标,加快破除价格体制机制障碍,能放开的价格坚决放开,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中的作用。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也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采取模拟市场的办法,建立反映市场规律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
篇8
一、1~5月份价格下降的情况及全年走势分析
(一)1~5月份物价基本情况
1~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承接上年4季度的下跌态势继续下滑,且下降幅度又有所加深。1~5月份累计,比上年同期下降0.8%,降幅比上年第4季度扩大0.7个百分点。1~4月份8项分类指数中,只有烟酒及用品、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和居住略微上涨0.2%、0.6%和0.2%,其余全部下跌。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2.4%,衣着下降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降1.0%,交通和通讯下降1.5%,食品价格下降1.0%,下降幅度均大于上年第4季度;1~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3.8%,虽然分月价格降幅缩小,但累计平均降幅仍比上年第4季度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降幅有所收敛;原材料购进价格1~4月份分别下降4.8%、4.6%、4.7%和3.8%,比上年4季度降幅增大;与上述几种价格走势不同的是住宅价格,第1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5.7%,比上年第4季度增幅扩大3.8个百分点。
表1
2002年1~5月份主要价格变动情况(%)
(二)导致物价下降的直接原因
1.拉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减弱。近年来,政府调整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是拉动价格水平上升的主要力量。如2001年一些地区上调了学杂费、房租、民用水等价格和收费标准,使文教娱乐服务、居住等二类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6.6%、1.2%。2002年中央和各地政府加强垄断性商品和服务性价格的规范和控制,完善了政府定价机制,政策性调价的项目减少, 上调价格的力度减弱。同时住房改革后个人租房减少,房贷利息下调,1~4月份以上二项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0.6%和0.2%,涨幅分别比上年减少6.0个和1.0个百分点,拉动价格上涨的力度减弱。
2.稳定物价的因素发生变化。2001年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增长,上涨1.5%(全国零售商品价格指数),使连续4年较大幅度下跌的食品价格止跌起稳,全年与上年持平,是稳定物价水平的主要因素。但2002年受入世的影响,?1~2?月份谷物比上年出口减少10.7%,进口增加79.1%,受进口低价粮食的冲击和粮食生产自然状况的向好,粮食价格出现下滑,1~4月份与上年同期下降1.5%(36个大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使食品价格下降1.0%,稳定价格的因素发生变化。
3.促使价格下降的因素增强,各项消费价格全面走低。科技水平的提高使文教、通讯产品成本降低,价格下降;市场持续供过于求,使工业消费品下降幅度加深;入世以后,进口产品对市场的冲击,产生抑制价格的作用。
4.供给的迅速增长,抑制了生产资料价格的回升。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使生产资料价格有所回升,降幅趋缓,2月份开始,月环比价格由负转正。但随着市场需求的旺盛,不仅国内生产资料的供给出现快速增长,国际低价产品也纷纷进入国内市场。
(三)全年物价总水平将在低位运行
以上分析表明,由于1~5月份影响价格下降的压力超过了引起价格上涨的拉力,使价格呈现负增长运行。展望全年价格走势,有利于价格上升的因素包括中央继续实施通过发行国债扩大政府直接投资的政策,世界经济开始好转以及国际市场基础原材料价格止跌起稳等。目前,铜、铝、钢材价格小幅增长,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保持稳定,生产资料价格的回升趋势强于价格总水平,将对拉动物价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国内供求失衡的基本格局难以根本改变,无论供给方面还是需求方面不利于物价稳定的因素也大量存在,价格下降的压力依然很大。加之从2002年起我们开始实施加入WTO承诺,伴随着进口关税的下降和关税配额的增加,进口产品在国内销售的价格势必大幅下降,从而加剧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的竞争,迫使国内产品相随降价。预计上半年物价水平将承接上年年末下降的趋势继续下滑,下半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到位和国际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将止跌起稳,稍有回升,全年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价格总水平将低于上年水平,但不排除重回负增长的可能。
二、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的深层因素
(一)物价持续走低的基本原因是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
物价总水平是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毫无疑问,物价持续走低乃至出现负增长,首先是由于总供求关系的失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于总供给持续超过总需求所引起的。但仅仅了解这一点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导致总供求失衡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总需求增长不够快,还是由于相对于社会总需求的结构和规模而言,供给方面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生产能力过剩?或者,如果上述两种因素都是存在的,那么哪一方面的因素是主要的?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我国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的实质和应采取的政策取向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我国近年及当前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我们的基本看法是:我国国民经济总供求关系失衡从而物价总水平持续走低乃至出现负增长,虽然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但二者相比,主要原因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方面,而在供给方面。这是因为,从近几年和当前各类需求的增长变化情况来看,我们既很难得出总需求持续不足的结论,也很难看到当前存在明显的的总需求不足的情况。如表2所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除1999年明显偏低外,其他各年均属基本正常。2002年?1~5?月投资增幅(国有及其他经济)更高达25.9%以上。出口需求除1998和1999两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增幅明显偏低外,此后出现强劲回升。2002年头5个月出口增幅为13.2%,其中5月份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幅更高达18%。居民消费方面,从社会商品零售的总体增长情况来看,2000年以来也基本正常,看不出明显的偏低情况。
表2
1998年以来需求增长状况(%)
注:1998~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为全社会增长数,2002年1~5月份是国有及其他经济增长数。
既然总需求的增长并不低,为什么会出现物价的持续下降甚至负增长呢?原因只能是,虽然需求水平增长不算慢,但供给方面生产能力的过剩情况更为严重。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相对于社会上对普通农产品和一般加工品的需求而言,生产供给量和生产能力都存在严重的过剩情况。
1.从农业看,虽然连续3年粮食减产、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使粮食供过于求状况有所缓解,2001年粮食价格止跌回稳。但2002年年初的粮食库存不仅没有减少,而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加之低价进口粮食的冲击,粮食价格出现下滑。短期看,粮食供过于求的形势很难改变,将抑制食品价格水平。
2.从工业看,多年来低水平重复建设产生的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在短期内还难以有效压缩,加工制造业处在产业升级换代及消费结构转换的过渡期,生产能力的过剩和产品结构的趋同,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更加严重。据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2002年上半年全国商品市场主要商品供求情况排队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最新调查的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8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13.7%,与2001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3.4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51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86.3%,与2001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3.4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在买方市场格局下,因供过于求和市场竞争所引起的价格下降,是优胜劣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
认识到当前物价总水平下降的主要和基本原因是供给方面存在的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而不是总需求增长缓慢或总需求严重不足,对于正确把握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十分重要。
第一,消除各种不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快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是克服物价长期下降趋势,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应当说,成本降低和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价格水平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带来优胜劣汰的结果,可以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使生产结构向合理方向调整,当市场的效率较高时,新产品的推出所带来的新价格将抵销老产品的价格下降,使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但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市场效率不高:一是产品落后的国有企业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不顾效益,以削价的方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使陈旧的生产能力不能及时退出,竞争不能带来优胜劣汰;二是一些中小企业违法违规减少生产投入,比如降低产品质量、对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不够(这在煤炭等行业特别明显)、企业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未上,以此降低生产成本,以较低的价格冲击市场。其后果,延长了结构调整、价格持续走低的时间。
第二,在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是必要的,但扩大需求的政策一要注意不要损害破坏结构调整的环境,二要与结构调整的任务和要求相一致,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推进,而不是形成新的结构矛盾。比如,物价的持续走低,既是对供给结构矛盾所形成的供求关系失衡的客观反映,又是经济结构调整赖以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市场条件。如果为了解决企业的困难一味强调扩大需求,使本来应当淘汰的产品也有了市场需求,就会减轻企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从而延缓结构调整的进程。再比如,为扩大内需所采取的财政政策的实施要尽可能有利于企业进行设备的技术更新,开发新产品和进入新领域,而不是相反。
(二)需求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也制约了总需求的扩大和物价的回升
在看到制约物价回升的主要矛盾是供给方面的结构矛盾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近年来总需求特别是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需求方面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制约因素,既不利于需求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也制约了企业结构调整的过程。
1.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金融资产缩水,对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第一,虽然1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2%,但下岗人员增加,城镇就业压力增大,使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收入增长带动的边际消费效应在减弱。1季度对城镇居民收入统计表明,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6.2%,20%低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高低收入差距为7.66倍。而高收入者在满足一般消费后,如果社会不能提供新的消费产品,收入只能转化为储蓄。而低收入者由于收入低微,缺乏消费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储蓄存款利率一降再降,而居民储蓄仍然大幅增长的原因。据调查,1季度居民消费倾向为67%,比上年同期的72.7%下降5.7个百分点。
第二,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民消费增长比较缓慢,1~4月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仅增长6.2%,低于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9.4%)3.2个百分点;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重是影响农民消费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1季度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2%,增速虽有所回升,但仍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低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三,今年以来,证券市场低迷、股票价格指数连续走低,股票市值大幅下降,加之银行存款利息持续降低等原因,使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严重缩水,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情绪。
2.民营企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限制,民间投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的民间投资热情不高,1季度集体投资和个体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6%和9.1%,远远低于同期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1%的速度。目前,影响民间投资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产业进入壁垒,审批制仍在起着重要作用,许多行业仍然存在着行政性垄断,对民间投资的产业开放不够;二是融资难,融资渠道受阻,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等;三是税费过高,投资收益过低,法律体系不健全,投资者权益保障不力。
3.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低于房地产开发的投资,今年以来,更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水平。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的能力不足,产品更新换代滞后。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在发生变化,追求舒适、安全、时尚和个性化,要求提供相适应的新产品和相关的服务。但企业在低价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效益普遍不高,缺乏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的能力;另外,我国企业当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企业对固定资产和设备的投入不能在税前抵扣,无形中加重了企业负担,抑制了企业进行更新改造的积极性。其结果,使产品更新换代滞后,供给和需求脱节严重。由于供给水平和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导致价格水平持续下降。虽然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下降压力之下,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有所加快,特别是信息、通讯产业等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从总体而言,结构调整的任务并没有完成,结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因此,物价水平持续走低,从最基本的因素来说,正是对这种供求结构的矛盾和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的客观反映。
三、短期的政策建议
低水平的生产能力过剩导致的供过于求是物价走低的根本原因,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构调整必须承受一定时期竞争带来的物价水平下降。因此,根本上解决价格持续走低的问题需要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两方面入手,不能一蹴而就。但可在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一些短期措施,主要解决供给方面的问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控制低水平的生产能力,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挖掘居民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的潜力,改善供求关系,遏制价格下降趋势,防止价格出现大的波动。
(一)实行增值税转型,增强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体制属于生产型增值税,在这种体制下,企业进行设备投资既不能作为进项一次性抵扣增值税税基,也不能按照折旧额分年度逐步抵扣,而是全额进入增值税税基缴纳增值税。这种征税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抑制投资性制度。正因为如此,现在世界上包括各发达国家在内,已经很少还有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体制的。我国继续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体制,不仅制约我国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和投资积极性,而且使我国企业在设备投资、技术更新等方面,在与国际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应尽快实行增值税转型,以增强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建议对技改贷款继续实行国债贴息政策,并增加贴息资金投入,扩大贴息范围,使更多的国债用于加快结构调整和改善供求关系上。政策支持要面对社会上所有企业,对技术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好、形成生产能力快的项目优先支持。
(二)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的活力,增加就业,扩大投资需求,缓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当主要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发展。一是尽早放松对民营经济在行业准入方面的种种限制。要从改革政府审批制为突破口,逐步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而代之以登记备案制。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发展民营中小型地方银行,建立和完善为民间投资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方便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创造条件。在各方面为民间投资创造一个平等的投资和发展的环境是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的基础。
(三)采取措施减轻农民因加入WTO所受的短期冲击,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一是结合今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变原来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粮食为按市场价收购,向农民发放价外补贴,改变粮食间接补贴方式,建立向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使农民真正得到政府的补贴,弥补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实行农业税减免政策。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还在向农民收税的国家之一。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等因素来看,免去生产者所有税收,只对农产品流通征税是合理的。但在操作上,考虑到中央财政的承受能力,可以采取渐进的模式,比如先免去农业税的一半甚至1/3。三是继续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降低农民的教育支出。政府应当全部承担起农村的义务教育。子女教育是农村居民比较大的开支项目,如果能够把这一块减下来,对于农民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解脱。
(四)整顿市场秩序,调节市场供给
市场秩序混乱是造成供给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中仍然占有一定份额,一些企业还存在偷漏税等不规范行为,这些现象直接造成市场价格的下降。建议在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企业用工、合法经营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检查力度,同时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使市场价格真正反映企业正常的市场经营状况。
篇9
一、当前全国价格运行的主要特点
第一,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2.6%。其中,食品类、居住类涨价合计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2.4个百分点,是推动价格上升的主要因素。CPI各月同比涨幅分别为1.5%、2.7%、2.4%、2.8%、3.1%和2.9%,主要受翘尾因素影响。在上半年CPI累计上升2.6%中,翘尾影响约1.4个百分点。CPI各月环比涨幅分别为0.6%、1.2%、-0.7%、0.2%、-0.1%和-0.6%,季节性特征明显。1、2月份受元旦、春节因素及天气寒冷影响,环比价格有所上升;3月份气候转暖,环比指数又大幅下降;4月份中东部地区出现低温天气,环比略有上涨;5、6月份天气转暖,蔬菜、水果大量上市,环比开始下降。
第二,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其中,粮食价格稳定上升,粳稻、玉米价格上涨较多。受今年部分地区遭遇干旱、低温等不利气候条件,国家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内粮价持续上涨,粳稻、玉米价格上涨较多。与去年12月相比,5月份稻谷、玉米、小麦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上涨6.7%。其中,粳稻、玉米收购价格分别上涨18.4%和11.1%。随着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加强调控,粮价涨势趋缓。与5月份相比,6月份粳稻收购价格下降1%,玉米收购价格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成品粮价格涨幅低于原粮。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先涨后落。去年四季度以来,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导致菜果等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近期,随着天气好转、供应增加,菜果价格大幅下跌,成为拉动5、6月份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的重要因素。在6月份环比下跌的0.6个百分点中,菜果的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此外,由于产量下降、市场炒作增加等因素影响,绿豆、大蒜等价格也一度出现大幅飙升,国家加强监管、打击炒作后,目前已有所回落。生猪价格止跌回升,生猪价格去年底以来持续下跌,有关部门适时启动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遏制了生猪价格过快下跌的势头,5月份以来生猪价格企稳回升。7月7日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格为每公斤10.99元,连续6周小幅回升,近期一直维持在每公斤10元左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食用植物油价格稳中略降。受国际市场油料油脂供大于求、价格低位运行影响,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小幅走低。6月份36个大中城市一级散装大豆油、菜籽油零售价格分别为每市斤4.57元和5.3元,比年初分别下降3.4%和1.9%。
第三,生产资料价格高位回落。受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一季度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呈现波动上升态势。4月份以来,受国家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等一系列政策叠加影响,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总体高位回落。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升6.4%和10.8%,涨幅较5月份分别回落0.7和1.4个百分点。7月9日四种钢材综合平均价格、上海华通有色现货市场电解铜和电解铝价格分别为每吨4285元、53990元和14680元,比4月高点分别下跌15.7%、13.3%和10.3%。7月上旬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平仓价为每吨750~760元,比年初高点约下降6%。
第四,房地产价格趋稳并出现回落迹象。今年4月份以来,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房价趋稳并出现回落迹象。1~6月份,新建住房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1.7%、1.3%、1.2%、1.4%、0.4%和0,呈明显下降趋势;二手住房销售价格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各月环比涨幅分别为0.9%、0.4%、1.3%、1.7%、-0.4%和-0.3%。6月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等29个城市房价开始出现回落。
第五,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回落。年初,受世界经济复苏、实体经济需求回升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但随着欧洲债务危机加剧、投资者信心不稳,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再度下跌。7月9日伦敦金属交易所电解铝、电解铜期货价格、国际钢材价格指数(CRU)、澳纽卡斯尔BJ标准动力煤离岸价格分别较年内高点下跌18.7%、15.3%、11.2%和9.7%。WTI原油期货月均价格在每桶74~85美元区间波动,波动幅度远远小于前些年。在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下,上半年国际市场小麦、玉米价格稳中略降,大米价格明显下跌,国内市场主要粮食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目前,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玉米、大豆每市斤价格分别比国内主要粮油批发市场平均价格低0.3元、0.47元和0.56元,加上海运费和关税后,进口到岸价格仍低于国内水平。
二、今年下半年价格走势分析
随着国家采取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等一系列针对性的调控措施,部分行业过热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从当前情况看,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运行,社会总供求将逐渐趋于均衡,实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是有基础的。具体看:
一是重要商品供应充足。国家储备粮食较为充足,大豆和食用油储备进一步增加,粮油市场供应是有保障的。生猪生产在前期过多的基础上逐渐调整,5月底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分别为4.34亿头和4700万头,较去年底严重供大于求(生猪存栏最高达4.7亿头)有明显改善,但仍高出正常水平。尽管下半年生猪价格可能季节性回升,但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二是市场竞争和价格秩序稳定。目前总供求格局没有太大变化,随着政府采取一系列加强价格监管的措施,通胀预期明显减弱,市场竞争和价格秩序仍处于稳定运行。虽然企业成本增支压力较大,但受竞争格局制约,短期内不具备价格普遍、大幅上涨的条件。
三是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减弱。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投资、消费增长较为迅猛,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下降。近期我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全额取消406个税号商品出口退税,这将促使我国进出口格局更加趋于平衡,输入型通胀压力将有所减轻。此外,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低于国内,也有利于抑制国内价格大幅上涨。
四是价格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财政能力、储备实力、进出口调节能力进一步增强。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国积累了2007年“双防”和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两个方面的经验,价格调控监管的能力明显提高。近期我委综合采取舆论引导、监督检查、储备吞吐等多种手段,平抑部分商品价格异动,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如不发生突发事件和异常情况,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在3%左右运行,10月份以后将有所回落。食品类价格将呈现阶段性、季节性波动。即7、8月份食品类价格继续下降,中秋、国庆前后季节性上涨,然后小幅回落,年末再趋升。居住类价格可能有一定幅度上涨,主要是地方理顺天然气等价格矛盾,以及各地调整最低工资和社保标准将促使家庭服务价格上涨。工业消费品价格仍将保持下降态势,主要是社会总供求格局宽松,上游价格上涨很难向下游传导。由于食品类价格权重较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方向主要受食品类影响。
篇10
关键词:粮食危机;粮食价格;种粮危机
中图分类号:F0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36-0104-03
China Price Policy of Coping International “Food Crisis” under Logistics Economics Conditions
Bai Minqiang Li En Liu Liang
(Military Suppl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Jilin University)Abstract: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grain prices soaring, the world set off a new round of the food crisis. As demand forgrain big country, we need the food crisis on foreign and domestic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guide ourpolicy changes in grain prices. The food crisis is the price of grain growing too fast, the performance of insufficient supply,and price growth stems from insufficient supply, the international food crisis is the root cause of insufficient supply. Grainproducing crisis is now Chinese grain policy should b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Key Words: food crisis; food prices; grain producing crisis
一、前言
当前,国际粮价持续上涨,世界银行2008年4月发表报告显示,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而在2008年3~4月两个月国际大米价格猛涨了75%。4月24日,由于供应紧张,全球最主要大米输出国泰国米价涨至每吨1000美元(100%B级白米),创历史新高。受此刺激,在24日晚间的电子交易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 B O T)糙米期货成交最活跃的7月合约创下25.07美元/英担(约合493.5美元/吨)的历史新高。面对飞涨的粮食价格,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试图稳定本国粮价,越南、印度、柬埔寨和埃及等世界多个主要大米出口国,纷纷出台限制大米出口的措施,以首先保证满足国内需求。而这些大米主要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又进一步恶化了国际粮食供给状况。一时间,全球又陷入了新一轮的“粮食危机”之中。在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持续飞涨的大背景下,国内粮价却相对平稳。据国家粮食局统计,2007年年末,中国小麦价格同比增长1.3%,早籼稻价格同比增长7.6%,中籼稻价格同比增长7.8%,晚籼稻价格同比增长9.2%,玉米价格同比增长12.7%,皆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增幅。粳稻价格甚至略微下降。
二、国内粮食价格低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原因分析
1.我国粮食储备相对充裕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获得丰收,且每年总产量都有所上升。在这些丰收年份我国政府重视粮食储备工作,收购了市场中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填充库存,这为当前的粮价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2003―2004年度以来,我国历年的期末库存都为正数,这意味着,我国粮食库存每年都略有增加。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全部储粮是5000亿斤(约2.5亿吨),约占全国全年粮食消费的一半左右,比起全世界粮食库存占年消费的比重17%要高出一倍以上。而且预计2008年全国小麦产量为10760万吨,较上年增加160万吨,增长1.5%,这也为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维持粮价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粮食自给率高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产品主要依靠国内供给,自给率达95%,除大豆外各主要粮食产品的进口依存度都较低。较低的进口依存度使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较为松散,受国际粮价传导作用的影响较小,因而在当前国际粮食价格普遍上涨的大背景下,国内粮价还能维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据预测,2007―2008年度大米产量将为1.295亿吨,而同期消费将为1.27亿吨,几乎是1比1的关系,供需基本平衡还略有结余,因此,在近期,国内不会对国际市场中的粮食产生太大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价格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受到国际粮价的太大影响。
3.政府宏观调控得力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的宏观调控,从2007年开始,面对国际粮价的上涨,政府便开始采取一系列相关的宏观调控措施。政府先后宣布从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84类原粮及制粉产品的出口退税,从2008年1月1日起,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57类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为期一年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同时开始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三种商品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通过对粮食出口关税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来减少主要粮食产品的外流,保证国内粮食供 给。
三、“粮食危机”与国内“种粮危机”
1.价格危机
这里的价格危机应理解为由于价格的刚性不增长、农业生产资料的增长导致粮食利润空间的缩水,其结果是导致农民放弃种粮或是减少种粮热情。进入21世纪,粮食价格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2001年,江苏等8个省市率先放开粮食市场,逐步拉开了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的序幕。从2004年开始,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和购销价格的全面放开,我国进入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阶段。但在市场价格阶段,国家为了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农民利益,对小麦、稻谷等品种在部分省市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由于我国目前的粮食市场仍是供需几乎平衡的表现,市场价格的指针也就必然停留在几近刚性不增长的水平,虽然国外粮食价格风起云涌,但是粮食作为生存资料有
它天然的自给特性,所以,国内的粮食市场价格并没有受到国外价格的冲击,这在股票与期货市场也有表现。前面提及我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足,我国粮食总供给趋减隐性存在,究其原因,粮食的价格低迷是主要的。可以大胆地说这是由于国内不存在“粮食危机”,所以,不会主动的存在种粮的利润空间,也就没有种粮积极性可 言。
2.土地危机
中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产量的减少就是必然,虽然单产提高了,但是粮食产量有两个刚性约束:一是土地,二是有人种。而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时,这两个约束同时消失,农民自愿地放弃种粮、撂荒耕地。而耕地在目前的政策中虽被置以18亿亩红线不可破的条件下,但是对其重视程度仍不明显,这表现在耕地的被占用、荒漠化、被动流失。有数据表明,土地沙化中94%属于人为破坏,6%为自然破坏。耕地面积的减少,说明耕地被另作他用,或建厂建房、或被圈地商用、或转为荒漠。总之,耕地的流转,是收益相比较权衡的选择。
3.“旁危机”
这里定义的“旁危机”指不在“粮食危机”之内,而是引起或是被其引起的危机。据统计,2008年春季,化肥、地膜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都有较大幅度上涨。其中,美国二铵、尿素、碳铵、地膜等价格的上涨幅度均超过10%。与此同时,各类农作物子种销售价格也都高于去年同期销售价格,玉米子种由2006年的3.80元/公斤上涨到今年的4.50元/公斤,上涨幅度为18.4%,中籼稻优良品种平均售价由去年的28元/公斤上涨到今年的31元/公斤,上涨幅度为10.7%。而如前所述,2007年年末,中国小麦价格同比增长1.3%,早籼稻价格同比增长7.6%,中籼稻价格同比增长7.8%,晚籼稻价格同比增长9.2%,玉米价格同比增长12.7%。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迅猛冲击下,粮食价格利润空间被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吞噬,这种生产资料涨幅高于粮食价格涨幅的情况会使农民收益减少,进而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四、针对“种粮危机”问题的政策措施建议
1.继续加大粮食补贴政策
尽管粮价上涨,但与打工收入相比,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依然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补贴是最好的方式。通过提高最低保护价格和为农民种粮提供价格上的保护,使农民在市场粮价上涨时能根据市场粮价出售粮食而获得收入上的增长,在市场粮食价格下跌时能够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减小遭受的损失。同时,此政策还应针对农业生产资料,通过对农民进行补贴或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补贴来实现。对农民进行补贴可以直接抵消农民购入的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从农民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农民收入在粮食价格没有太大涨幅的情况下不至于出现大的下滑。而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进行补贴是通过弥补由于原料、运输等因素价格上涨而引起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升,从而保证农民能够获得价格相对较低的生产资料。
2.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旁危机”在“内危机”中占很大比重,对于“旁危机”的解决,建议政府采用对生产资料进行最高价格限制,以期限制生产资料的过快增长,保证粮食种植的利润空间。也可以通过减税等方式扶持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鼓励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防止因成本拉动导致的粮价上涨。或者直接采取对生产资料生产者进行补贴,来弥补由于原料、运输等因素而引起的生产资料成本上升。
3.农业保险制度亟待建立
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暴露出我国农产品生产中农业保险的缺乏,2008年年初南方地区的雪灾也体现出了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由于农业保险缺乏,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只能由农民自己承担,这就加大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顾虑,很多农民处于对自然灾害的担忧而放弃农业生产,这对于我国农业整体和当前粮食生产都存在很大的不利影响。如果由农民自己承担农业保险的费用则会造成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加快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由政府或由政府与农民共同承担保险费用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永福.中国粮食供求与预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张锦华等.生物质能源发展会带来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吗[J].中国农村经济,2008,(4):98-101.
[3]李继峰.国际粮价最新态势及2008年走势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8,(7):67-69.
[4]顾列铭.食品价格上涨正在引发通胀吗[J].生态经济,2008,(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