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路交通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路交通与管理

篇1

关键词:噪声污染;特征分析;城市道路交通

引言

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也在不断上升,相应的,城市道路交通中以私家车为主的机动车数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导致了城市交通道路中噪声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据研究显示,在我国中型大型城市尤其是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中,截止至上世纪末就有超过城市人口三分之二的居民的生活环境存在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问题,在进入新世纪这几十年中,此类现象的发展趋势更是越来越高。加强交通噪声管理以强化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1交通噪声管理对环保的意义

交通噪声是城市中一个主要的污染源,根据资料显示,城市中的噪声有一半以上都来自于交通噪声,而且噪声污染还呈现出恶化趋势,高于70dB的噪声,会对人体产生非常强的把不良影响,长期接触噪声,人们容易出现听力损伤,甚至是头晕、头痛。如果受到严重的噪声影响,还会导致房地产、商业大厦、工业厂房等的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可见交通噪声对于环境的危害极大,采取有效的噪声管理措施,将噪声对于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对于保障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现状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已经对部分城市道路交通的噪声污染现象进行过调查与研究,并进行综合性的治理。时间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全国范围内加大道路交通的投入建设力度,并对原有道路进行大规模的修整与改造,进一步提高机动车车辆质量,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有所加强[1]。在全国范围的30座大型城市的道路交通噪声污染调查研究中显示,北京市噪声情况位列第二十八位,且在几个直辖市中噪声污染情况最为严重,环境污染对于人们的危害极大。其部分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从总体趋势来看,北京市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已逐渐呈缓解迹象,表格中提及年份前几年交通噪声平均值在70多dB(A)及以上波动,各个年份的交通噪声指数均超标。直至后几年在政府加强了对于机动车的质量监测以及运行路段及时间管理,以及进一步改善了道路交通环境后,道路交通噪声污染较之前有所改观,数值有所降低,基本达到符合国家标准的水平,但环境保护问题仍旧非常严峻。

3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产生原因

从生理的角度上来说,噪音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种妨碍人民休息和工作的声音,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音是各种频率的声音随机组合,城市道路交通噪音通常是指汽车在城市道路上行驶的过程中超过该国家标准而产生的噪音。据了解,国内城市的环境噪声不仅影响了道路交通噪音,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对人们的健康状况产生了威胁。另外,影响交通噪音的另一个最为主要因素是交通量。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加,其噪声值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交通噪音音律和累计百分率的统计,其音阶水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交通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噪音等级基本上不会改变,各统计评价参数的标准差异也减少了,交通噪音的波动也减少了。汽车噪音的频率成分也与车辆所行驶的速度有着一定的关系,伴随着车辆行驶的速度的不断上升,高频噪声的增幅大于低频噪音的增幅,同一速度变速齿轮越低,交通噪音越大,这是由于低速发动机的旋转速度越高。城市道路的行驶速度一般是不能够太快的,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之下,由于车辆在拥挤时变速器所在的档位比较低,随时都要加速,所以,此时的交通噪音与车辆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时,所产生的交通噪声值要高的很多。

3.1道路交通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道路交通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速度跟不上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无论是驾驶员还是行人对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监督体系不到位,导致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对于在禁止鸣笛路段不能按喇叭这一规定不够敏感,也就一次次加大了噪声污染的产生,环境保护问题越发严重。

3.2汽车鸣笛而产生的噪音

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噪声源之一是汽车噪音,由于汽车噪音源中就属汽车在鸣笛过程中制造的噪音最大,因此,这是造成城市道路交通噪音的最为主要的因素,即便是道路区间、时间、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鸣笛声也要比正常运转过程中的所制造的噪音高出两倍。因此,汽车喇叭声音占超过汽车噪音标准的70%,这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

3.3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由于不同车型的重量和车辆的自身情况不同,城市公交和卡车发生的噪音也不同。其中,城市公交车和卡车发生的噪音也是主要的消声源之一,在没有标识的情况下,汽车发动机的排气噪音是由发动机排气门的周期性开闭引起的压力脉冲引起的,轮胎噪音是由轮胎和公路间的的接触产生的噪音,轮胎道也叫噪音,它由轮胎直接发出的噪音和轮胎激励的车体震动产生的噪音构成,公交车和货车本身就很重,乘客和货物量也很多,这两种车型也是城市道路交通的产生噪音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

3.4城市道路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在各大路口、建筑物间的主干道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支线道路建设的情况无论在速度还是在质量方面均不满足经济飞速发展下对道路交通的要求,且在道路布局规划方面出现整体低效的现象。这一情况的产生导致原本应由支线道路承担的交通压力不仅没有被分流,反而进一步增大了主线路的交通拥挤程度,从而导致机动车道路时常出现堵车现象,也加剧了城市道路交通的噪声污染,对于环境的危害越发凸出。

4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管理对策

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危害极大,在明确噪声污染原因后,应当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减少噪声污染,提升环保质量,以满足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

4.1建立健全城市道路规划布局体系

通过加快城市道路交通的建设、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的布局放式,可以有效的来改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适当地调整一下主干道路、支干道路等以及的相关交通线路的长度和宽度,使其适应所在区域的道路交通状况。鼓励居民出行采用低碳化、便捷化的公共交通系统,用以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实现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噪声类法律法规,制定精细化的噪声分级规范[2]。除此之外,还要健全道路交通警察等执法管理部门管理体系,充分运用新兴科学技术,保障道路交通维稳工作有条不紊,确保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4.2完善居民生产生活降噪措施,提高城市环保性

在临近街区的居民楼与道路之间加装声音屏蔽装置可有效地降低沿街道路交通对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其实际降噪效果也受高度、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加大道路两旁绿化带、花坛内绿化面积,绿色植物具有吸收音波、降低噪音的功效,这样在降低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同时,还具有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美化市容市貌的作用,并且能够提升城市的环保性,有助于构建生态环保型城市。

4.3提高管理人员和司机的环保意识

要想解决城市交通的噪音污染,首先要引起有关管理人员的重视,增加这方面的投资,事实上,管理人员对交通噪音污染认识的界限也是造成严重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必须要加强责任感,要实质性地管理交通噪音。另一方面,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强司机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能够彻底的意识到这种交通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造成的危害,并且对驾驶员自身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危险的问题,具体解决的措施是可以通过人民很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说:以环保公益广告,出租车上的环保类广播节目以及电视台等方式来进行宣传,确保人们能够强化环保意识,注重采取环保措施,提高环保水平。

4.4完善环保管理制度,加强监管

除上述基本管理方法外,还要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规定,控制交通噪音,从大的角度来看,国家的有关部门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程度来限制交通噪音。一旦要具体到一个城市,就必须要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并受到相关的制度规定,分析城市以及各地区的落实情况,按照具体交通噪声声源对城市建设和司机行为进行要求,全面监督这一规定的实施,确保从源头上实现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多方面控制城市交通噪音的污染。

篇2

[关键词]道路交通;管理;节能因素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45-02

近些年来,我国交通迅速发展,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有较大的提高,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同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增长较快,道路交通运输面临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约束日益凸显,能源紧缺日益严重,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道路交通作为“人”、“车”、“路”多方参与的庞大交通系统,也是能源消耗的大户,科学进行交通管理,对于交通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1 道路汽车运行节能和交通管理节能存在的问题

1.1 道路交通拥堵严重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车辆数量较多、流量较大、交通肇事较多和车辆故障、信号灯事故等。

1.2 交通节能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国汽车交通节能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没有全国统一的城市交通法,对城市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缺少鼓励政策;一些有关汽车产业的发展政策与节能和环保政策相冲突;车辆燃油经济性认证制度不完备;对机动车检测和维修相关法规不完善;许多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思路不清,在政策上没有连续性和长远性等。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规定不统一,存在矛盾冲突。

1.3 交通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

我国的交通管理科技化、信息化应用比较落后,一些交通管理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还处于试验应用阶段。交通管理工作一般还依靠人力,各地的交通控制中心,大多虽然实现了监视功能,而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运用滞后。一些城市交通能效和节能的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直接导致相关信息收集、分析、工作不利,管理者难以得到准确和系统的交通能效、节能等信息。

1.4 公共交通发展滞后

近年来,一些城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轻轨、快速公交线路等新型公共交通方式迅速发展。但是,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运营管理方面,城市公交发展经营机制僵化,缺乏对公交企业服务质量的监管机制。政府对公交企业的监管不力,公众参与的程度也很低,公交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国内的公交系统信息化应用还比较落后,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在国内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1.5 交通节能管理不利

长期以来,交通运输行业的企业节能意识淡漠,多数城市没有专门开展城市交通节能的服务机构。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有的城市对低排量、低能耗微型车辆实行区段限制,这与节能要求相违背。城市交通节能管理的能力不足,公路行业大部分营运车辆为个体经营,对他们的运输工具的节能工作进行管理较为困难。

2 交通管理节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人”、“车”、“路”是汽车消费者在使用汽车过程中影响节能的主要因素。驾驶员的综合素质及操作水平、汽车的行驶速度及工况、道路的拥堵状况及行驾规范等均影响汽车节能。“人”、“车”、“路”是体现汽车管理节能的主要方面,加强各方面相应的管理措施,是做好节能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措施。

2.1 “人”对交通节能的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对车辆的控制方式也出现变化,但人总是汽车复杂使用环境中的主宰者和系统的指挥者。驾驶员操作水平、综合素质、交通管理者和行人都是影响汽车节能的重要因素。

(1)驾驶员操作水平对节能的影响。驾驶员的素质和驾驶技术水平,对能耗有较直接的影响。不同驾驶员驾驶同一辆汽车,其油耗相差可达1/5~1/4。所以,总结节油的经验和操作方法,提高广大驾驶员的节能意识和技术水平是汽车节能的有效措施。国产汽车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用于汽车行驶的比例较低,一部分因不能完全燃烧而随废气排出,其他部分因发动机的温度过高或过低,不按标准定期更换各部油,使油电路不能达到最佳状况而浪费。在这些燃油损耗中驾驶不当是损耗的关键。驾驶员对车辆的检查、保养和调整也可以改变车辆的技术状况。驾驶员在行车中坚持安全第一,若为了节油而采用冒险措施造成行车事故,还会造成更大的浪费。驾驶员在出车前应尽量多掌握一些道路状况,保证安全行车和节油。生硬的驾驶方式会造成燃油浪费,而柔性的驾驶方式既安全又省油。

(2)交通管理者和行人对节能的影响。我国交通管理力量严重不足,整体执法水平不高,这就导致我国的交通管理普遍存在“以罚代管”的现象,使政策法规的节能预期效果不高。交通管理中,道路交通设施欠缺,一些道路没有有效的防护设施、交通标志、标线等。机动车管理和驾驶员管理不严格,一些地方车辆检验、牌照管理、年度审核和车辆报废制度执行不严;在管理和监督方面不完善;异地管理难度较大,监管不力,不能实现对车辆和驾驶员跟踪管理。交通管理中科技含量不高,缺乏与所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相适应的知识型、专业型、应用型管理人员。有些地方缺乏有效的交通安全工作机制。

2.2 “车”对交通节能的影响

(1)汽车行驶速度对节能的影响。汽车在道路低速行驶时,空气阻力、行驶阻力的功率都较小,但有效油消耗率上升,造成油耗较高。在汽车高速行驶时,有效油耗降低,空气阻力增大,汽车克服行驶阻力所需的功率增大,造成汽车油耗增加。只能以适当的车速行驶才能使油耗降低,这时的车速就是经济车速。每种车都有其经济车速,它将随载重、路况、车型、风向、使用情况等不同而发生变化。在现有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下行车难以保证经济车速,因此,要尽可能控制在经济车速之内。

(2)汽车使用工况对汽车节能的影响。如能定期诊断汽车废气排放状况,并能对汽车排放进行限制,能使汽车油耗降低6%左右。反之,若汽车各系统技术状况不佳,点火系统带病工作,油耗最大会超过标准70%。

2.3 “路”对交通节能的影响

公路的质量和数量、行车规范及公路交通拥堵状况等也是影响汽车节能的重要方面。我国公路的发展速度目前还不能满足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需求,加强公路的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是我国汽车使用节能的重要途径。

(1)公路状况对汽车节能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需求急剧增长。同时,汽车的急剧增长与道路资源紧张的矛盾突出,这必将引发或加剧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间接导致汽车能耗的增加,道路的质量对车辆能耗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公路交通拥堵对汽车节能的影响。我国一些道路布局不合理,一些红绿灯设置不够科学,道路交通不能及时得到很好的疏导、交通事故时而发生,这些问题使我国一些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尤为突出。

(3)道路行车规范对汽车节能的影响。道路行车规范也对汽车节能产生影响,如过低的道路限速会导致油耗的增加。一些城市存在盲目设置限速标志的现象,如某些路段限速与实际情况明显不合,对汽车节油不利。对部分公路限速标志设置的不规范,限速装置过频,使过往驾驶人无所适从。

参考文献:

[1]杨沿平,等.中国汽车节能思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48 文献标识码: A

一、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影响的因素

(一)人的因素

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交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需求之一,在道路交通安全中认识主体,主要包括道路的使用者,例如,机动车驾驶员以及乘车人、行人等。随着城市化进度的不断前进,交通运输越来越频繁,人和车以及车和车之间所产生的交通冲击的机会也有所增加,并且,当前,人们的交通观念以及出行习惯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改变,然而,在短期内还是很难有较大的改变,群体文化素质不高及其提高速度与快速发展的交通事业之间不协调,交通意识转变速度与道路交通的发展、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管理的要求不协调,与交通管理的新技术、新手段不协调,这些也成为困扰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最为突出的就是机动车驾驶员引发的事故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二)车辆因素

在当前的道路交通中车辆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余元。对于汽车安全行使所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转向以及制动和行驶、电气四个部分。并且我国的机动车类别多,动力性能的差别也很大,安全性能比较低,在管理上难度也比较大。当前,我国的机车量逐渐的增长,车辆的拥有量现在已经远远大于道路的建设速度,使得本来不宽裕的路面更是雪上加霜,使交通事故绝对数和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急剧上升,同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比较快,而车辆性能的更新速度还很难跟上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车辆高速行驶可靠性差以及安全性差,造成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三)道路因素

在交通运输中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就是道路,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道路。随着当前道路建设工程逐渐加大,公路的里程不断增加,高等级公路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幅,同时交通运输的客货运力也在不断增加,道路结构和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为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打下了基础。然而当前我国的道路交通,尤其是当前城市的道路交通在构成中不是很合理,在交通流中车型也比较复杂,人车混行以及机非混行的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地方的公共交通不发达,服务水平低以及安全性能比较差;自行车交通比率大,骑车者水平不一,个性不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和行人争道抢行;无效交通如空驶出租车较多、私人车辆增加.这些无疑恶化着我国城市的交通安全状况。许多城市道路结构不合理,直线路段过长。道路景观过于单调,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注意力分散,致使反应迟缓而肇事。同时,对交通安全影响也较大的还有路面状况。道路等级搭配不科学,交通流不均衡,路网密度不足,个别道路交通负荷度过大,交通安全性差;各地区道路线形、道路结构、道路设施不一,客观上给过境车辆的驾驶员适应交通环境带来难度;道路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交通影响分析,缺乏足量配套的措施交通管理措施、停车设施等,非常容易产生交通安全隐患。我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低于交通需求的发展速度,有的道路的设计要求与实际运行状况不协调;道路标志标线设置不科学、数量不足、设置不连续;道路周边的环境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没有和交通安全混为一体。设计标准和实际不协调,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一)环境及道路因素的安全管理

为了有效避免环境因素对交通安全产生不良影响,则可以采取以下管理措施。(1)提供信息。当遇到冰雪天气或大雾天气应及时信息,以便于车辆驾驶员调整出行计划,避免因天气原因引起交通事故。(2)交通控制。可以根据道路环境的变化适当调整或增加路面设施,例如设置交通警示牌或信号灯等;也可以通过对道路通行能力进行调节或限制车辆通行等方法预防发生交通事故,例如在大雪天气或暴雨天气等,应限制车辆通行。(3)可以采用一定的措施对路面进行处理。例如在冰雪天气可以将盐或沙等撒到路面,以便防滑。此外,如出车时预计可能会遇到相对恶劣的行车环境,则应做好出车任务审批工作,确保审批通过后才能出车。在道路因素管理方面,应做好道路设计管理及路面建设管理工作。(1)在设计道路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度,例如可以采用纵曲线与平直线相互交错的道路路线设计形式,以便有效改善道路的安全性。(2)在路面交通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采用规范化的方法对交通标志及信号灯进行管理,从而为车辆的驾驶人员提供更为舒适与安全的行车环境。(3)对于交通事故高发地段,除了进行安全警示之外,还应配置好交通安全保护设施。车辆驾驶人员在道路上行车时,必须通过自身听觉及视觉感知外界环境变化,因此完善特殊路段的基础设施就可以让驾驶人员根据路面环境变化过滤路面信息,从而在通过特殊路段时调整驾驶方案及确保行车安全。

(二)人为因素的安全管理

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为了能够有效管理道路交通安全,则应重点加强人为因素方面的管理。(1)应把好车辆驾驶人员的从业或上岗资格关,确保驾驶人员的职业素养能够得到根本上的提高,以便从源头上扼制引起交通安全事故的高危因素。在驾驶人员培训方面,笔者建议驾校应主动完善自身管理方式,并根据车辆驾驶需要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规范。(2)要注意对车辆驾驶安全监督及驾驶人员安全教育工作进行强化,从而不断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及行车技术。同时要定期审查驾驶人员是否具备车辆驾驶资格,如不能通过审查,则禁止继续驾驶车辆。(3)应对驾驶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逐一摸底登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安全管理档案,从而确保安全管理人员能够掌握车辆驾驶人员的思想波动、身体状况及兴趣爱好等。此外,还应按照“十八法”对驾驶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并在实施动态管理的过程中重点控制安全行驶过程,从而有效避免发生群死群伤等交通事故。(4)应随时掌控车辆的运行情况,对于长途驾驶人员一定要强化安全教育,在行车前告知驾驶人员应履行的义务,避免发生酒驾行为,对于酒驾者应加大处罚力度。

(三)车辆因素的安全管理

由于车辆与一般车辆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对路面产生的荷载力较大等,在道路上行驶也更容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对此在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强化车辆,尤其是车辆的管理。(1)应强化监控运行车辆,并对车辆运行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避免车辆被盗。确保驾驶人员在完成运输任务后能够自觉将车辆停回车队,以避免出现“公车私用”的情况。(2)要注意定期对车辆的性能进行检查。在检查车辆的过程中不仅要依据国家制定的强制性标准逐一审核车辆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运营要求,同时还要重点对车辆的刹车系统、转向系统及制动系统进行有效检验,以避免因车辆问题而导致交通事故。(3)如车辆需要在北方行驶,则冬季时应注意将普通轮胎更换为具有防滑功能的轮胎,并将防滑链安装在车辆当中,从而避免因路面结冰而导致车辆不受控制。(4)合理设置车辆报废制度。在审核车辆是否应进行报废处理时,不但要观察车辆内观、外观保养情况,同时还应重点审核车辆制动系统及发动机是否处于安全及稳定运行状态。此外,要及时处理车辆车型或车身结构等存在的缺陷,如车辆已经达到相应的报废期限,则应严格遵守要求完成报废工作,从而避免因车况不佳而污染环境或引起交通事故。

结语

综上所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于道路通行能力的改善及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措施强化管理道路交通状况,从而减少交通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张之勇.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

篇4

【关键词】 县域城镇智能交通技术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域城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道路供给和交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居民出行需求越来越高,我国县域城镇现有交通管理模式滞后,在技术领域方面,虽然县域城镇在道路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技术比较成熟,但在智能化交通技术领域的研究发展迟缓,交通管理实际发展中,智能交通领域系统化成套技术和装备严重不足、集成化水平落后。目前,我国县域城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交通安全隐患、局部交通拥堵等问题,因此,在充分调研县域城镇交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智能交通发展经验,总结县域城镇交通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特色,对基于智能交通技术的县域城镇道路交通管理策略进行研究,提出适用于县域城镇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策略,能增强县域城镇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的管控能力,使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改善。

1 智能交通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道路交通规划衔接

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域城镇尚未对智能交通进行专项规划,或者智能交通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道路交通规划脱节,使得县域城镇的智能交通发展水平层次不齐,交通管理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实际上,在县域城镇智能交通应用过程中,应将智能交通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道路交通规划衔接,在三者之间建立相互反馈机制,进行整合规划和量化分析,使智能交通成为城镇与道路网功能实现的有力支持,保证资源最佳配置。

1.1 智能交通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衔接

城镇总体规划是根据国家对城镇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区域规划和合理组织区城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按城市自身建设条件和现状特点,确定了城镇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城镇空间布局等。智能交通与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城镇空间布局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城镇空间布局等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交通吸引量,决定了交通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能交通发展潜力。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城镇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对土地利用和城镇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交通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智能交通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协调有着重要影响。

1.2 智能交通规划与道路交通规划衔接

道路交通与智能交通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使得道路交通的规划更加注重节约高效。根据城镇道路交通规划,科学预测智能交通问题与需求,制定相应的智能交通规划,使智能交通规划满足城镇道路交通发展的需求,并辅助城镇交通来引导城镇发展。因此,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与智能交通规划相衔接,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与畅通。

2 科学、合理设置交通工程基础设施,保障交通安全

2.1 科学设置交通标志

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是交通法规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既是“无声的交通警察”,又是“无声的指路员”。它能够为驾驶员提供确切的交通信息,保证车辆安全、畅通、有序地行驶。在城镇道路中存在交通标志、标线缺失严重,设置位置不合理等问题,对交通参与者起不到诱导提示作用,交通安全问题突出。

科学设置交通标志要以完全不熟悉城镇道路及周围环境的交通参与者为服务对象,在县域城镇范围内对交通标志进行总体布局规划,要具有系统性,防止出现信息不足或过载的现象。县城区道路的交通标志设置在时空顺序上考虑布设交通标志的连续性,形成大范围连续性指路标志、一体化的交通诱导标志、停车诱导标志,有效地对城镇内交通流及过境交通进行诱导,合理地控制和均衡交通流分布,提高现有道路的使用率,为驾驶人员安全快速行车及停车提供良好的服务。

对于城镇道路要重点完善交通指路标志和交通安全标志,保证交通标志传递清晰、明确、简洁的信息;对交通管理相对较弱的农村公路,完善指路标志,在农村公路沿线人口聚集点设置易识别的安全标志和提示标志等。

2.2 优化交叉口、路段渠化设计

在现有县域城镇路网建设基础上,优化交叉口和路段的渠化设计。根据实际交通情况合理优化交叉口,如匹配进出口车道、设置左弯待转区、非机动车等候及过街区、行人过街安全岛等,从而减少交叉口冲突点以及非机动车的干扰,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

路段渠化要符合标准规范,并充分考虑路边停车和行人安全,在交通拥堵、路网密度较高的区域内可适当采用单向交通组织方式,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2.3 合理设置交通安全设施

县域城镇道路交通管理需以人为本,从安全和通行角度出发,全面梳理排查城镇道路网交通安全设施,分析安全隐患,优化对策保证行人与车辆的安全出行。

在县城区道路网中要通过科学合理设置交通安全设施来引导出行者规范交通行为,例如在非机动车较多的机非共板路段设置隔离护栏和非机动车,减少机非混行;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大型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点附近设置警示标志、减速带,保证行人安全;在未设信号灯的路口设置路口警示标志;在道路分合流处设置防撞桶等。

对乡镇道路、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中要重视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根据地方交通特点,在交通事故多发点、危险路段增设相应的安全保护设施和提示标志,确保公路行车安全、减轻事故严重程度。

3 推广智能交通管理和执法科技装备应用,规范道路交通秩序

3.1 智能交通管理

在县域城镇道路交通管理中,应充分运用智能交通检测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交通管理和执法能力。城镇优先建设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现主要路口信号联网控制,可设置多时段多方案、人工手动、感应、步进控制、指挥中心实时自适应控制等多种工作方式并能够进行绿波控制、单点控制、感应控制、闪灯控制、交通管制以及步进控制设置。在交通执法方面,推广应用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超速违法监测系统和公路车辆智能监测系统等智能科技装备,规范道路交通运行秩序、保障交通安全,提高交通执法规范化水平;对警用车辆、客运车辆、危化品车辆和校车等安装GPS管理设备,实现重点车辆监控和安全管理。

篇5

关于公共安全监管工作涉及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汇报

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结合市、县提出的公共安全监管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大队工作情况和工作部署汇报如下:

一、突出源头管理,强化重点车辆监管,

    1、积极开展企业、车辆和驾驶人安全隐患“清零”行动。针对“两客一危一货”车辆逾期未检验、未报废,5条以上违法记录或累积记分达到12分交通违法未处理,驾驶人违法记满12分等四种隐患,我大队按照省局统一下发的车辆信息,克服了因数据变更带来的困难,组织民警进村入户,逐人逐车进行检查督促,保证了4类车按时检验率、报废率、交通违法记录及时处理率、满分驾驶人排查率, “两客一危一货”企业实现了逾期未检车辆、5条以上违法行为的“清零”。

    2、加大了对“两客一危一货”企业的监管。一是对运输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情况实现了常态化的督导检查,累计深入辖区运输企业检查76次,下发整改通知书29份,有效防范了企业的安全隐患;二是开展了动态监控在线率、使用率抽查行动。对企业落实相关规定及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督导检查,先后检查五家企业116次,发现运输车辆在行驶中违法行为一次;三是加强了对企业安全员的培训教育,组织企业安全员集中培训5次,经省局统一网上考试合格后,发放安全员证5本,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能力,在全市我县是全市唯一一个未出现红橙预警企业的大队。

3、提高了对重点车辆和重点驾驶人的管理能力。利用机动车和驾驶人违法“清零”的机会,强化宣传科、车管所、违法办的职能作用,对未纳入重点车辆和驾驶人管理平台的个体运输从业者实行了强制行录入,从而形成有效监管,提高了监管覆盖率。

二、强化预防,降低事故风险

    1、进一步加大了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区内新增了各种交通标志52块、电子警察抓拍系统7套,提高了道路的管控能力。

2、科学管理,精准指挥。完成了对指挥中心的升级改造,建成了辑查布控系统并投入使用,实现了电子抓拍数据、视频监控数据的实时传输,并与路面警力的联网联控,大大提高了指挥能力和警力使用效率。

3、缜密排查,科学治理。对县级以上道路,按照事故发生的地段、时段、周边建筑等情况进行了排查治理,共排查道路点段3360处,发现交通安全隐患231处,已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函130余份。

4、突出对农村道路、农村面包车的排查与管理。以推进“两站两员”建设为主要抓手,在西焦庄村、赵庄村、西小丰村开展了“两站两员”试点工作,重点收集了农村脱离监管车辆及驾驶人信息,为下一步纳入统一管理打下了基础。

5、强化宣传,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以开展“大曝光”、“大警示”、“大直播”、“大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约谈企业管理人、公开违法处理信息、强化“两个教育”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了宣传力度,提高了宣传效果。到7月31日,我大队已建面“双微”平台,在县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累计300余条,开展道路执法“大直播”22次,参加“两个教育”驾驶人2100余人。

三、加强路面管控,提高执法的针对性

    1、加强了对国省道的管理。以安新线、晋深线、正港线为重点,辐射县级道路,加大巡逻密度、降低巡逻间隙,以“两客一危一货”车辆为重点,严查货车超载、无牌无证、超速、超员、“三驾”、假牌假证等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路交通秩序,降低事故风险。

    2、城市区道路。受城区道路提升改造影响,重点以疏堵保畅为中心,强化勤务安排,突出现场执法,突出整治了大型机动车非法驶入城区、机动车乱停乱放以及“三驾”、闯红灯、涉牌涉证等交通违法行为。

    3、完善了设备,加强应用。充分发挥缉查布控系统在路面管控中的作用,实现指挥中心与路面警力的实时联动,提高了打击交通违法的精准度,同时新购了两台电瓶车参与执法,提高了执法民警的机动性。

到7月31日,我大队日均出动警车4部、警力16人,处罚各种交通违法行为8741起,其中醉驾1起,酒后驾驶126起,货运超载64起,有力地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

 

篇6

关键词:市政道路 路基 施工工艺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市政交通的日益发展,对道路施工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而道路路基施工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道路的品质。一些道路建设的质量事故,例如桥梁垮塌、路基沉陷等现象,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路基施工则作为城市道路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到路基的坚固而稳定,就必须要精心施工,才能建成质量过硬的路基工程。在整个道路建设过程中,路基工程不仅工程量庞大,而且需要巨大的投资,路基施工质量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着路面的使用效果。要想提高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就必须通过合理选择施工方法、严格控制施工程序、确保施工技术。

二、路基施工的质量要求

1、强度。路基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保证路基在外力作用下,不会产生超过容许范围的变形。

2、水温稳定性。随着水温状况的变化,路基会形成冻胀和翻浆,将会导致路基强度急剧下降。路基具有一定的水温稳定性,要保证其在最不利的水温状况下,强度不会发生显著的降低变化。

3、结构稳定性。要采取一定措施来切实保障路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要防止在行车荷载及自然因素作用下,路基结构发生整体失稳,发生不允许的变形或破坏。

三、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特点

1、路基施工主要是以机械作业,而以人工配合为辅;人工配合土方作业时,就必须要设专人指挥;以流水或分段平行作业为主要施工方式。

2、城市道路路基工程包括路基(路床)本身以及有关的土(石)方、沿线的涵洞、挡土墙、路肩、边坡、排水管线等诸多项目。

3、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大多是处于露天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会较大;在工程施工区域内,同时作业的专业类型多、结构物复杂、各专业管线形成纵横交错;专业之间以及社会之间需要配合的工作多、干扰多,因此导致施工中的变化也增多。

四、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工艺

1、测量、放样

在工程开工前,就要依据图纸及有关规定进行线路和高程的复测, 对水准点及控制桩的核对和增设, 而并还要对路线横断面进行测量与绘制。在测量放线前一定要检测所使用的仪器,查看仪器是否损坏,测量精度是否能够达到要求;在仪器安置后,要对三脚架是否牢固进行检查,架腿伸缩是否灵活,以及各种制动螺旋、微调螺旋、对光螺旋以及脚螺旋能否正常工作,望远镜及读数显微镜成像是否清晰可辨等等。测量工作也一定要遵循“从整体再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控制点(桩)的闭合, 准确的定位道路中线,对道路原状横断面的测量,确定设计道路边线,进行管线定位及测量,模板边线及高程, 竣工高程还有线型。

2、路基填方施工

采用自卸汽车定点卸土来进行土层摊铺,利用推土机进行初平,平地机复平。边角、障碍点实行人工配合的综合方式。要自中间向两边设置3%横坡,再进行每层碾压前,都要检查松铺厚度、平整度、含水量、边线、中线等相关的参数,合格以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碾压。在碾压时要采用14t 振动压路机来进行施工。第一遍静压,之后要先慢后快、由弱到强、由边部向中央、由低处向高处,纵向进退式进行。在横向要重叠0.4m,相邻区段纵向重叠1.2m,在碾压时要达到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

3、路基挖方施工工艺

在开挖之前,要首先清除开挖施工范围内的表土、杂草等,采用自上而下逐层挖掘的方式,挖掘采用横挖法。应先对开挖的位置进行勘察, 现场拟定施工方案,在报监理工程师,经批准后,再进行施工。在施工中要注意:平曲线外边沟沟底纵坡与曲线前后的沟底进行衔接,在曲线内侧不能够有积水或外溢现象发生; 在路基交接处的边沟要徐徐引向路堤两侧的天然沟或排水沟, 防止对路堤进行冲刷; 所有排截水设施都要满足 沟基 要稳固、沟形要整齐、坡底要平顺,这样可以防止排水对路基产生危害。截水沟弃土置于路堑与截水沟间, 形成土台,土台边坡脚距堑顶的距离要大于等于设计所规定的要求。

4、路基防护工程施工

作为提高路基强度及稳定性必不可缺少的环节, 路基防护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浆砌片石挡土墙、浆砌片石护坡、绿化种植护坡等方式进行的。砌筑材料应当采用结构密实、质地均匀、不易风化而且没有裂缝的硬质石料, 其抗压强度要大于30MPa,并且要尽量选用较大的石料砌筑。浆砌片石挡土墙砌筑要按照“先砌角石、再砌面石、最后砌腹石”的顺序依次 来进行砌筑。角石 应当选取那些比较方正、大小适宜的石块而且要经过稍加 清凿,在角石砌好后要将线移挂到角石上,然后再砌面石,面石要留一些填腹石料的缺口, 在砌完 腹石 之后再进行 封砌 缺口。

五、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控制要点

1、要认真熟悉图纸。在经过复测后,要检查与设计是否有误;为满足施工期间引用的需要,在中线复测中增设临时水准基点标高和加桩的地面标高;在进行每道工序施工测量放线时,测量误差都要在规范要求之内, 保证纵横断面定位的精度, 使施工路基及构造物的定位以及几何尺寸要满足设计质量要求;而且还应注意道路下面覆盖的管网路线,以免在施工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在进行路基挖方时,应注意开挖程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 而且还要有处理超挖或土质松软地段相应的措施。比较常见的软土类别有淤泥、淤泥质粘土、冲填土、杂填土等几种。在进行现场管理中的重点是: 保证设计单位出具齐全的相关地质勘测资料; 而且还要全面了解软土的厚度、成因、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各项相关的力学指标; 根据地质勘查的资料,选择恰当处理方案,更加完善设计;而且还要选择有利季节,尽早安排施工,以 确保足够的工后沉降期。

3、路基填土要选择合适的土料,而且还得经过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液塑限、承载比、级配等相关的试验后来合理选用。在填土中不得含草、树根等一些杂物,不同种类的土也必须要分层分段进行填筑, 不得混杂进行填充。

4、要严格控制填土的压实质量。能够影响填方压实的因素主要有土类、含水量、压实功能、土层厚度等相关因素。要想控制好路基压实的质量,在首先就要应充分认识影响压实的各种因素, 然后在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采取的技术措施,而且还要充分发挥现场机械的工作效率, 要确保各层压实的质量达到了规定的压实标准。

5、要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再进行细粒土填筑时,在使用16~20t的振动压路机时,压实厚度要控制在30cm左右。在进行道路边缘、检查井、雨水井周围以及沟槽回填等不能使用压路机碾压的部位施工时,就要采用 夯机 进行夯实或者是采用人工夯实的办法,层厚也要控制在15cm~20cm之间,夯击面积应重叠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六、施工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1、要保证达到压实标准

由于采用的施工方法不对,路基的压实度可能会达不到设计要求,致使路面产生病害。防治办法就是,对于不同的土质,不能采取混合填充的办法,对不同的土质进行击实试验,要通过铺筑试验路来获得相关的技术参数来指导施工,以确保压实的质量,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经常检验纵横坡度,以确保每层土的厚度是均匀的,压实度也要均匀,在桥头涵洞处要规范填土,也要达到相应的压实标准。

2、严格控制填土的质量

在进行路基填土时,不经过选择,把表层土、带草皮的土及腐殖土等不合格的土质填入路基,就会导致路堤出现强度不均匀,因此会达不到压实标准,甚至是出现路基沉陷等严重的质量问题。

七、结语

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是一项施工技术难度不大的工程,但是受到施工场地狭小,交通流量影响大,且工艺比较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在施工中会受到各种各样不同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要合理的选择科学的施工方法,而且要严格控制施工程序,始终坚持规范的技术标准,并且要注意加强对施工的管理,提高路基的耐久性。

参考文献

[1] 赵占富;郑建跃;《浅议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工艺控制》.《科技资讯》. 2009 年第08期;

[2] 刘颖;刘亮;《市政道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浅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第02期;

[3] 张康强;《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工艺研究》.《科技风》. 2008年第06期;

篇7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即明确规划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以及民间机构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的具体权责与操作模式的制度体系。当前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旧严峻。制约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与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因素,除了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更重要的是缺乏与时俱进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因而,要完善道路条件、控制交通事故蔓延趋势、降低交通事故伤率,建立符合国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是关键。

1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系统及具体规划

路、人、车、管、环是制约交通安全的5大重要因素。交通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道路、环境、车辆及交通参与者的宏观控制,对交通安全保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理念,坚持系统化"工程"编制方式,从道路、环境、人、车和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系统及具体规划的核心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系统现状,规划、总结区域性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科学预测未来形势,并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措施,形成科学、高效、合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案。

2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了交通、公安和农机等多部门共同管理的局面。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体制显然无法适应对象管理的多元化趋势,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道路交通需求,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地方法规与道路交通规章制度冲突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制定工作在2004年后有了实质性进展,但与各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道路交通安全地方法规存在不少冲突。例如,在超限、超载管理工作中,公安、交通、发改委、质检、安监等部门有明确的任务、职责划分,但其执法时的依据各不相同,因而导致惩罚标准、力度与主题无法一致,给相关责任认定、行为监督造成妨碍与不便。

(二)职能权责不清、相互交叉

多元化的管理的结果是协调难度、相互推诿现象的增加,执行、监管效率的降低,无法达到预期交通安全管理目标与效果。例如,对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销售与使用的管理,原则上由工业与质监部门负责生产监督、公安机关负责注册登记与行使管理、工商部门负责销售监管,但各部门在管理上脱节,导致国家电动车技术标准无法完全实施,对电动自行车管理时无法可依。

(三)缺乏资金保障

道路建设项目作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资金的主要投入途径,在当前财政预算中极少单列。道路交通安全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尽管为相应管理提供了更宽泛、灵活的渠道,但极易导致重复投资、建设等问题。实质上,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与资金投入情况在现实中往往成正比,因而较难形成统一、固定、标准的道路交通安全资金保障体系。

3 完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议及对策

(一)确立统一的道路交通管理机构

"全国城乡道路交通"由公安机关负责转变为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并承担起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主要职责。通过依法确立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局,独立负责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实施与监管,负责全国机动车运力、流量与交通秩序的宏观把控,车辆安全标准的制定与车辆、驾驶员管理。

(二)确立全面、协调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建立全新的、全面的、协调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迫在眉睫。通过政府设立相应委员会或管理机构,合理细化工作重点。对财政预算、地方法规制定、执法、救援、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规划方案、交通运输服务、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等细节,建立更加细化的工作机制,促使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建立统一的道路交通安全数据、信息平台

道路交通安全数据、信息的共享是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的基础与保障,因而通过汇总交通、公安等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通过官方统一网站或其他平台,为全国各地交通参与者提供信息、推广服务,促进政策科学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全面化,并逐步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四)系统化、社会化交通安全管理模式

系统化交通管理需考虑宁静交通、道路安全宣传、交通道德体系等细节建设,从源头实施全动态控制。另外,注重过程控制与源头预防,由公安管过程控制、日常交通管理,由交通部预防源头、道路以及停车场建设,科学分工、权责清晰。

(五)成立统一的道路交通立法机构

通过全国"道路交通立法"委员会的设立,实现立法机关与交通部合作联手,制定、研究合情、合规、科学的交通安全政策,实现道路交通安全政策、规章的统一性、权威性与规范性。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地方、部门政策与国家法规的冲突,为基层交通管理与执法提供有效依据。

篇8

【摘要】GIS系统是有效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使事故对道路通行的影响最小化,并有效合理分配交通流的重要手段。笔者在研究城市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的基础上,讨论了数据的来源、专题信息图层的构建;提出了系统开发的主要技术;介绍了道路交通安全信息的采集、查询和更新,交通事故信息的分析与预测,交通事故管理等功能;并提出了基于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事故管理的一些新方法。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分析;专题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事故管理

1引言

道路交通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一名交通服务对象的切身利益,所以保证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是交通参与者对交通运输部门提出的根本要求。如何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切实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使事故对道路通行量的影响最小化,并最有效地合理分配交通流,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管理落后,缺乏先进的现代化交通控制手段和安全管理、事故检测、处理系统。目前大多数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仍主要处于由人工管理的阶段,大量的统计数据无法发挥其在分析预测、动态调度、实时控制方面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起来的特性,利用它可将地形数据、道路数据、交通设施数据、交通事故数据等结合起来,提供直观的查询统计界面,并进行事故分析预测、提供交通控制指令等强大功能。应用GIS综合开发和实现一套道路交通安全系统,为交通指挥部门提供卓有成效的指挥平台是完全可能的。

目前,我国已经在该领域做了一些研究开发工作。但应用的范围有限,主要功能着重于道路信息的查询、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以及专题地图和报表的输出。总体来说分析和预测功能不强,还不能切实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道路交通安全涉及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车辆的性能、道路状况和设施配置。其中部分属于静态因素,部分属于动态因素,这两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特点和难点。而现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对动态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很差,无法对动态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同时,与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的各功能模块的集成尚不够成熟,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

笔者将着重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并介绍基于GIS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2GIS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应用

近年来,通过科技手段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其中之一就是将GIS系统应用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GIS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信息数据组成,并能够有效地获取、存储、更新、操作、分析及显示所需格式地理信息的综合信息系统。GIS系统除了可以满足数据管理的需要,还可以用于路径的选择、对驾驶者提供信息和事故信息的统计分析等。GIS系统一般由5个子系统构成:

(1)数据获取和处理系统;

(2)数据存储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3)数据转换系统;

(4)数据查询系统;

(5)数据输出系统。

可以看出,数据是直接影响到GIS应用潜力、成本和效率的关键。除静态的图形数据、图形拓扑数据、特性数据和属性数据外,基于GIS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GPS、摄像头和道路监视器获取道路的实时动态信息。例如,在发生交通事故时,GIS可以可视化地描述事故发生的地点,准确地在电子地图上定位,并根据拓扑计算得出事故造成的交通影响范围,并自动将碰撞发生的时间、类型(正面或侧面剐蹭等)、严重程度、占用车道的情况自动分类和存储。

3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

采用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可以充分利用GIS数据输入和预处理、数据管理以及可视化表达输出的功能满足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更新的要求,并得到实时、动态反应城市道路变化的现状资料,实现对各类设施系统、全面和高效的管理;利用GIS空间查询和分析(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网络分析)的功能对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从而帮助管理部门实现交通事故防治、伤亡控制和事故发生地段的交通疏导;GIS系统结合车载通信设备和道路信息显示屏以及交通信号灯的使用,可以预先提醒进入存在事故隐患地带的车辆驾驶者和行人,通过这些交通参与者的主动行为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1系统的结构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的主要功能分为三大部分:

(1)道路交通安全信息的采集、查询和更新;

(2)交通事故信息的分析与预测;

(3)交通事故的管理。

其具体的结构如图1所示。

3·2数据的组织

GIS系统中的信息由能够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的地理信息组成,数据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分析和决策的准确性。基础地理信息的来源包括现有地图(地形图/专题地图)、全野外数字测图(GPS/全站仪/电子手簿)、卫星影像、航空照片、调查统计数据、现有的数据文件和数据库等。

除基础地图的地理信息外,城市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包括专题地图信息。不同类型的数据用于表现交通安全的不同方面,数据的选取满足实用性、有效性、可扩展性的原则。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路网信息,包括道路名称、是否为单行道、路段的速度限制、道路的长度、在道路上以限速行驶所需的时间等。

(2)道路信息,包括道路的方向、车道数和宽度、道路占用情况、公交系统的运行时间表等。

(3)交通设施信息,包括交叉口、信号灯和交通标志的位置,公共汽车、电车、地铁车站的位置,显示屏、摄像头等数据采集设施的位置等。

(4)与交通事故相关的信息,包括事故频发地段的位置、地形条件(如可视条件差、无交通标志或道路条件差的路段),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位置、交通事故的属性信息(如严重程度、类型等)。

(5)统计信息,包括路段的年通行能力、平均通行速度等。

GIS系统中的信息可以组织到专题图层中。每个图层有一个主题,同时包含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图层中每个特征点都可以通过坐标和属性来确定和描述。根据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特点,GIS系统专题地图可分为如下表所示的几层。

3.3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数据的空间分析包括静态和动态的数据分析。静态数据分析指根据在一定时间段内不变的固有数据信息进行的分析,例如交通事故的区域分布分析,对某一地区交通事故发生的特征和发生频率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交通事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分析的结果可以通过图形或报表的形式输出,提供给交通管理者和交通参与者;动态数据分析也可称为在线分析,它可以提供更方便、更实际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从而对决策者迅速采取适当的紧急援助方案和交通控制措施提供帮助,并且通过车载通信设备和道路上的信息显示屏,对进入危险地段的交通参与者提供警示信息。

3.3.1统计分析

根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交通事故相关信息(包括事故地点、性质和原因等),对事故多发地点进行分析,统计研究区域内满足分析条件的事故多发路段、点,或按照指定事故类型统计事故多发路段。可采用范围值专题图、点密度专题图或直方图专题图的形式输出统计结果。例如,按照事故发生的类型可分为人行道与车行道交叉口碰撞、非人行道交叉口碰撞、人与车辆碰撞、车辆正向碰撞、右转碰撞、左转碰撞、同向车辆剐蹭、车辆自身事故(如碰撞护栏等)和车辆追尾等分别统计。

3.3.2分布分析与类型分析

GIS系统可以对引起交通事故的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分析交通事故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关系,从而对道路的规划、道路设施的管理等提出建议。

影响因素按照驾驶员年龄、驾龄、生理和心理表现;车辆类型和行驶状况;道路分类、路面、道路线形、地形、道路横断面;天气;交通流等五方面进行分析。可以采用叠置分析的方法,重建拓扑关系,产生新的空间图形。例如,将事故层与交叉口层叠加,经叠加分析后,将交通事故层的属性信息加到交叉口层,然后通过属性查询,可以了解到交叉口附近交通事故的基本类型、何种类型的交叉口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如果再与交通设施层叠加,还可以了解交通设施与交叉口事故的统计关系。如图2所示。

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事故的控制和预防策略,包括相关因素的控制(道路规划、设备完善)、交通参与者的行为规范、事故的警示和防治、紧急救援和伤亡控制。

3.3.3交通事故的预测

在交通事故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因素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到交通事故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适当的预测模型,针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对事故的发生进行预测。如雨雪天气事故可能发生地段,根据这些预测结果,在这些地段设立危险地段警示或增加交通警力控制,减少事故的发生。

3.4基于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的事故管理

事故管理是一个行为链,是从事故发生的发现到管理人员处理事件的整个过程。它包含事故的发现、验证、响应和紧急救援的组织,事故发生地点的处理和相关的交通控制措施。交通事故不仅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等级,同时还影响道路通行量。

3.4.1最短路径的计算

从事故的紧急救援来说,及时到位的救援可以大大减少伤亡率,医疗机构到达事故现场的路线可以通过GIS系统根据最短路径的计算自动生成的救援路线获得。

首先通过GPS的定位确定事故发生点,采用逐步增加的步长的方法建立事故点缓冲区,并采用图形叠加的方法找到能够提供紧急救援的最近医疗机构。

采用狄克斯特累算法(Dijkstra’salgorithm)求解最短路径,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节点的选择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对路网所有节点的搜索,减少计算时间,其次将当时道路的通行速度作为路段的权值,该权值随权值关系式变化,还有可能临时出现一些障碍点,所以需要动态的计算最优路线。路径确定后,可以及时通知救援部门,使其尽快到达事故现场。

3.4.2交通诱导和控制

从对道路通行量来说,通过预先通知驾驶者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道路交通容量的限制,可以减少潜在的次生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还可以缩短驾驶者在道路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限制接近交通事故现场车辆的速度,整体上提高道路交通流量,使事故对交通的影响减到最小。

系统可以根据事故类型、程度生成的点缓冲区、线缓冲区判断事故对道路流量的影响,自动生成交通控制方案,利用道路信息屏、车载通信设备等,及时给驾驶者和行人交通信息,实现提示和预警功能;通过各种信号灯等控制设备和交通警务人员的协助,调整交通流的速度、密度,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系统利用GIS技术,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获取、专题信息图层的建立,实现了数据采集和处理、屏幕直观交互操作、动态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交通事故信息的分布与类型分析、辅助控制决策、交通诱导等各种功能,为道路交通管理人员进行调度指挥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和技术辅助工具,对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实时调度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实际推广使用这一系统时还应注意由于道路信息是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所以数据的更新非常重要。数据的更新可以通过GIS系统与通信技术的集成实现。GIS系统处理和存储数据的能力取决于硬件条件,而且要实现交通控制功能,与驾驶者之间信息交互还需要相关设备的支持。

篇9

【关键词】道路交通;公安交通管理;实验教学;协同合作

一、前言

新阶段,在以“科技强警”为发展方向的我国公安现代化执法趋势的强劲推动下,大量高科技设备和手段不断被引入,公安道路交通安全执法质量具有了高速提升的机遇。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安全执法任务日益繁重,公安交管人员也迫切地需要拥有运用先进技术及对道路安全高效管理的能力。因此,突破既有道路交通公安管理的一些定式,从新的视角、新的途径、新的领域来组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改造管理模式、提升传统安全执法水平、创新道路交通安全执法方法已成为我国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践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工作。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是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实践的集中抽象和二次发展,它不仅要如实反映实践的真实内容,还要超前预见并体现出实践的发展方向。因而,自我改革和自我创新始终是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我国既有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实验教学工作现状的调研,虽然各院校从场地设施、实验资金、设备仪器、师资教材和课程体系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撑。但是,目前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的发展水平,与培养符合我国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践的管理人才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甚至有些脱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实验教学体系不够独立、完善和先进,过度依附于课堂教学体系,缺乏与当前交通管理实践的联系,实验平台技术水平不够先进;第二是实验教学项目之间分散化、孤立化,没有体现出公安道路交通管理过程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第三是实验教学信息化含量还不够高,特别是基于先进监控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实验训练内容还没有突出体现;第四是实验教学总学时偏少,教学任务中认知类实验教学、课程实验类教学安排比例偏高,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时间不足;第五是实验成果的评判标准参差不齐,许多实验依然因循既有经验和主观意见;第六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亟待加强;第七是公安院校实验教学与公安交通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之间衔接不畅,脱节的现象不断。我国一直重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而实验教学改革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从培养高素质公安交通管理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大力提高既有道路交通公安管理实验教学水平,已成为摆在公安院校和执法单位前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如何有效履行新时期我国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的历史使命,如何构建完善、先进的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实践的现状和未来,对我国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将就此命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

二、创新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制定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的基础。公安交通管理实验教学改革必须秉持六个“统一”的教学理念:把深化交通管理理论研究、教学与实验教学工作统一起来,学研相长,互相促进;把实验教学培养方案与公安道路安全执法人才素质标准统一起来,实现公安院校育人方式与公安执法人才需求的良好对接;把一般培养和特殊培养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完成认知实验和普通设计实验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到高水平、创造性的综合设计实验和创新实验中;把增强学生个人实验素质培养与提高团队整体实验协作素质培养统一起来,推动学生们在道路交通管理过程中的相互协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把常态反应能力培养和非常态应变能力培养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专注、信心、判断力、意志力和耐力;把严肃游戏的教育技术理念与实验教学项目设计和实验教学成绩评估统一起来,借鉴电脑游戏的规律性和设计原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构建多要素、多目标、多层次、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统筹考虑“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基础要素演练与综合集中演练、基础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的关系。按照“统一筹划、分层设计,理念超前、技术先进,结构稳定、灵活拓展”的思路,从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实验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多要素、多目标、多层次、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体系。坚持宽设精练,全面地设置应对不同层次实验要求的各类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与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实践和道路交通运输工程的密切联系,完成产、研、训的有机结合。将公安交通管理创新性实验引入到实验教学体系中,建立以综合性、复杂性、信息化、主控化、游戏化为特征、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创新精神的实验考核机制和实验教学模式。(2)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打造先进的特色平台在保持既有资源质量和效能的同时,积极导入资金,围绕分层次、模块化的公安交通管理实验教学体系来进行实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出支持不同级别实验、反映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实际、体现最先进实验技术以及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协同化运行机制的公安交通管理实验教学特色平台。(3)创新实验教学评估方法拓展既有交通管理实验教学项目评估工作的作用,使其由最终反馈环节变为实验全程控制,改变当前各个实验项目评估工作之间相对孤立、评估体系不统一、评估的反馈作用不明显的不足,创新实验教学科学评估方法。

三、构建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体系

公安交通管理实验体系,必须要适应多样化的公安交通管理任务、团结协作需求、学生素质结构更新、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生成模式转变及科学评估机制的新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和严肃性。1.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实验教学体系设计思路,根据道路交通工程安全执法学科的特点和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实际,构建了“三层次、五平台、多模块”的公安交通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认知验证型实验,其目的在于满足公安交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验证型实验。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形成基本专业概念,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执法的相关领域的基本运作方式和技术流程,熟悉道路交通运输系统设备,了解公安交通管理基本运作流程。综合设计型实验从强化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素质训练和技能培养角度出发,能够将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和专业要求融合在一起。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了解、掌握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目前主流的工程实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并以此为起点,通过解决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来提升学生综合性的道路交通公安执法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是为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公安交通管理知识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道路交通安全执法理解的深度、广度和综合程度。2.实验教学体系特点为提高学生的综合执法能力和道路交通科学管理素养,需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发展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保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基于此构建的协同创新的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分层实验教学。以认知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三个层次为主线,实现对学生“基础实验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创新型能力”的培养。(2)体系覆盖全面。覆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各个方向领域,并辐射到相关专业。(3)自主、兴趣、创新。通过体现严肃游戏设计理念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可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项目的难易程度,进行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层面的实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四、结语

公安交通管理实验教学改革,是我国道路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和公安交通执法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创新型实验交通体系,融入了实战需求的实验教学理念,以学生实验综合能力提高为主体,通过分层次的协同实验模块设置,培养综合创新型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管满泉.完善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7,(07):41-44.

[2]张勇刚,丁立.论面向道路交通安全驾驶模拟系统研究[J].政法学刊,2009,(04):105-107.

[3]石臣鹏.公安院校交通技术实验室建设刍议———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2,(05):82-86.

篇10

公安院校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石。以创新发展和科学求实的思想为指导,以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实践需求为牵引,以道路交通管理科学研究为引导,探索了公安院校道路交通实验教学体系方案,在六个“统一”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了“认知验证———综合设计———研究创新”三层结构、协同合作实验教学体系,提出了更为贴近道路交通管理实战的实验教学方法,并完善了多元化的实验教学评估方法。新实验教学体系突出了创新、协作、综合的工程与管理能力培养,有助于公安交通管理人才的培育。

【关键词】

道路交通;公安交通管理;实验教学;协同合作

一、前言

新阶段,在以“科技强警”为发展方向的我国公安现代化执法趋势的强劲推动下,大量高科技设备和手段不断被引入,公安道路交通安全执法质量具有了高速提升的机遇。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安全执法任务日益繁重,公安交管人员也迫切地需要拥有运用先进技术及对道路安全高效管理的能力。因此,突破既有道路交通公安管理的一些定式,从新的视角、新的途径、新的领域来组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改造管理模式、提升传统安全执法水平、创新道路交通安全执法方法已成为我国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践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工作。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是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实践的集中抽象和二次发展,它不仅要如实反映实践的真实内容,还要超前预见并体现出实践的发展方向。因而,自我改革和自我创新始终是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我国既有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实验教学工作现状的调研,虽然各院校从场地设施、实验资金、设备仪器、师资教材和课程体系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撑。但是,目前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的发展水平,与培养符合我国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践的管理人才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甚至有些脱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实验教学体系不够独立、完善和先进,过度依附于课堂教学体系,缺乏与当前交通管理实践的联系,实验平台技术水平不够先进;第二是实验教学项目之间分散化、孤立化,没有体现出公安道路交通管理过程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第三是实验教学信息化含量还不够高,特别是基于先进监控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实验训练内容还没有突出体现;第四是实验教学总学时偏少,教学任务中认知类实验教学、课程实验类教学安排比例偏高,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时间不足;第五是实验成果的评判标准参差不齐,许多实验依然因循既有经验和主观意见;第六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亟待加强;第七是公安院校实验教学与公安交通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之间衔接不畅,脱节的现象不断。我国一直重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而实验教学改革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从培养高素质公安交通管理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大力提高既有道路交通公安管理实验教学水平,已成为摆在公安院校和执法单位前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如何有效履行新时期我国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的历史使命,如何构建完善、先进的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实践的现状和未来,对我国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将就此命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

二、创新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制定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的基础。公安交通管理实验教学改革必须秉持六个“统一”的教学理念:把深化交通管理理论研究、教学与实验教学工作统一起来,学研相长,互相促进;把实验教学培养方案与公安道路安全执法人才素质标准统一起来,实现公安院校育人方式与公安执法人才需求的良好对接;把一般培养和特殊培养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完成认知实验和普通设计实验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到高水平、创造性的综合设计实验和创新实验中;把增强学生个人实验素质培养与提高团队整体实验协作素质培养统一起来,推动学生们在道路交通管理过程中的相互协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把常态反应能力培养和非常态应变能力培养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专注、信心、判断力、意志力和耐力;把严肃游戏的教育技术理念与实验教学项目设计和实验教学成绩评估统一起来,借鉴电脑游戏的规律性和设计原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构建多要素、多目标、多层次、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统筹考虑“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基础要素演练与综合集中演练、基础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的关系。按照“统一筹划、分层设计,理念超前、技术先进,结构稳定、灵活拓展”的思路,从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实验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多要素、多目标、多层次、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体系。坚持宽设精练,全面地设置应对不同层次实验要求的各类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与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实践和道路交通运输工程的密切联系,完成产、研、训的有机结合。将公安交通管理创新性实验引入到实验教学体系中,建立以综合性、复杂性、信息化、主控化、游戏化为特征、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创新精神的实验考核机制和实验教学模式。(2)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打造先进的特色平台在保持既有资源质量和效能的同时,积极导入资金,围绕分层次、模块化的公安交通管理实验教学体系来进行实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出支持不同级别实验、反映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实际、体现最先进实验技术以及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协同化运行机制的公安交通管理实验教学特色平台。(3)创新实验教学评估方法拓展既有交通管理实验教学项目评估工作的作用,使其由最终反馈环节变为实验全程控制,改变当前各个实验项目评估工作之间相对孤立、评估体系不统一、评估的反馈作用不明显的不足,创新实验教学科学评估方法。

三、构建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实验教学体系

公安交通管理实验体系,必须要适应多样化的公安交通管理任务、团结协作需求、学生素质结构更新、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生成模式转变及科学评估机制的新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和严肃性。1.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实验教学体系设计思路,根据道路交通工程安全执法学科的特点和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实际,构建了“三层次、五平台、多模块”的公安交通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认知验证型实验,其目的在于满足公安交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验证型实验。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形成基本专业概念,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执法的相关领域的基本运作方式和技术流程,熟悉道路交通运输系统设备,了解公安交通管理基本运作流程。综合设计型实验从强化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素质训练和技能培养角度出发,能够将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和专业要求融合在一起。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了解、掌握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目前主流的工程实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并以此为起点,通过解决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来提升学生综合性的道路交通公安执法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是为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公安交通管理知识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道路交通安全执法理解的深度、广度和综合程度。2.实验教学体系特点为提高学生的综合执法能力和道路交通科学管理素养,需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发展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保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基于此构建的协同创新的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分层实验教学。以认知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三个层次为主线,实现对学生“基础实验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创新型能力”的培养。(2)体系覆盖全面。覆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各个方向领域,并辐射到相关专业。(3)自主、兴趣、创新。通过体现严肃游戏设计理念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可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项目的难易程度,进行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层面的实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四、结语公安交通管理实验教学改革,是我国道路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和公安交通执法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创新型实验交通体系,融入了实战需求的实验教学理念,以学生实验综合能力提高为主体,通过分层次的协同实验模块设置,培养综合创新型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管满泉.完善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7,(07):41-44.

[2]张勇刚,丁立.论面向道路交通安全驾驶模拟系统研究[J].政法学刊,2009,(04):105-107.

[3]石臣鹏.公安院校交通技术实验室建设刍议———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2,(05):82-86.

[4]何平.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惑与改革思路[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