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业长期以来都采取粗放型的传统生产方式,生产集约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生产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1.资源不合理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一方面,大量使用化学类生产要素污染了生态环境。近年来,农民不断加大化学类生产要素投入,以此来提高农业产出。这种干预农业生产的做法,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化肥的长期使用造成了土壤硬化,土地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农民在喷洒农药时,为了加强杀虫效果常常会过量使用农药,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生物,对土壤、空气、水资源的污染更是严重,也给农产品安全带来了隐患。地膜技术在蔬菜种植中被经常使用,但是大多数地膜都很难降解,废弃的地膜或者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降低土壤质量,或者被随意丢弃、造成白色污染。另一方面,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随着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发展十分迅速,自然资源需求也随之增大,加上农村自然资源多数处于无监管状态,水、土地、草原、树木等资源被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草原荒秃等恶劣后果,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废弃物不当处理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与工业产生废水、废气一样,农业生产也会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一旦不能有效处理,就会成为生态环境的污染源。从种植业来看,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每年大约产生8亿吨秸秆,由于现在农户很少喂养牲畜,这些秸秆便成为没有使用价值的废弃物,为了不影响下茬播种,不少地方采取焚烧方法处理秸秆。秸秆焚烧产生的浓烟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产生的有毒气体则会给人和动物带来伤害,成为近年来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二、农业循环经济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
循环经济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将生产活动优化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过程,实现了对“高投入、低利用、高废弃”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在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正是看到了循环经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中,循环经济也被大量应用,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生产程度高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循环经济达到了很高水平。农业循环经济“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应用循环经济理念,减少农业生产中资源、物资的投入和废物的产生,以兼顾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1]。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困境的必然选择。“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农业生产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2],这与农业循环经济有着高度契合。一方面,从多层、多次利用资源看,农业循环经济是对资源的极大节约。循环经济追求对各种资源的深度利用,将资源的使用价值完全“榨干榨净”,避免生产造成浪费资源。如稻田养鸭模式,借助鸭、水生物、水稻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减少了化学除草以及化肥、农药和饲料用量。另一方面,从再利用废弃物看,农业循环经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更大。农业生产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但循环经济将这些废弃物通过再加工则会“变废为宝”,不但减少废弃物污染,还提供了新的生产资料。如运用先进技术将秸秆加工成生物燃料,避免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利用沼气技术把畜禽粪便发酵成沼气,既解决了粪便处理问题,又产生了新能源。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1.立体化产业链模式
农、林、牧、副、渔各产业之间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要利用生态经济学规律,通过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形成产业立体化生产模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一是建立种植业立体生产模式。将农作物、蔬菜、果树等进行科学套种,实现对土地、水资源、肥料、阳光等综合利用,减少资源要素投入。二是建立农、渔、畜等融合生产模式。将农作物、畜禽、鱼类、微生物等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环状减耗型食物链。以稻田养鱼为例,在水稻田中养鱼,可以在不增加水资源使用的基础上获得鱼和水稻两种产品,同时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其排泄物又成为水稻的有机肥,减少了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三是农林牧副渔大农业立体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大农业各部门之间的能量循环关系,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科学搭配,构建农业生产综合体,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开发。
2.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农业产生的废弃物大都属于有机物质,为加工再利用提供了可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依据生态学、生产链原理,通过技术处理将秸秆、残渣、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转化为生产要素。一是把废弃物转化为新能源[3]。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发酵产生热能原理,将其转化为沼气、电力、燃料等能源。二是把废弃物转化为肥料。动物内脏、粪便、农作物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通过简单处理就可以用作有机肥。三是把废弃物转化为饲料。将农作物的叶子、秸秆以及农产品残渣作为畜禽饲料,既节约成本,又减少了肉类的激素含量。四是把废弃物转化为材料。即将农业废弃物加工成可降解的装饰材料、生产原料等,如把玉米棒通过粉碎、熏蒸加工成蘑菇、木耳的培养基等。
3.集聚化产业布局模式
集聚化产业布局模式是立体化产业链模式的升级版,它将相关农业企业、工业企业等进行集中布局,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功能集合构建,从更宏观层面实现农业生产循环发展。如可以将农作物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沼气企业等集中布局于同一园区,构建闭合循环生产模式,即农作物企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材料,加工企业产生的残渣作为畜禽饲料或有机肥,养殖业为农作物企业提供畜禽粪便有机肥,沼气企业将各企业的废弃物变为沼气为企业提供能源,这样各类资源和物质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以江苏宜兴市的兴望农牧园为例,该园区布局了猪羊养殖、加工贸易、休闲林果、水稻种植、茶叶等产业项目,实现了沼气综合利用、立体种养、环境控制、农产品加工等高效清洁的循环经济[4]。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涉及观念转变、技术转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单凭企业、农户无法完成。因此,政府一定要充分发挥在资源整合、科技研发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导、支持农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转变。一是出台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鉴。日本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循环性社会基本法》,从立法层面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我国也应该出台支持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在社会上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明确导向。二是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规划管理。从县域经济、省域经济层面出发,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本地农业产业进行科学布局,建设一批主题功能突出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提升本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三是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政府要从经费、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对采取循环生产的企业进行支持,如减免税收或提供贷款,帮助企业引进废弃物利用技术等。
2.强化科学技术支撑
一是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标准。依据不同循环经济模式,制定生产过程、资源要素使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等一系列技术标准,为农业生产各环节循环衔接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依托高校、农科所、技术站等科研院所,围绕农业生产与现代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的衔接,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攻坚项目,同时向农户和企业推广种养协作、间作套种、饲料加工、沼气生产等技术,提高循环经济技术使用率和覆盖面。三是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选取有实力、有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技人才、研发经费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技术应用和创新,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基地。
3.注重宣传引导
农业循环经济是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多方积极参与才能顺利推进。因此,要注重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宣传,提高农民、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加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投入和环境破坏,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加强对循环经济积极作用的宣传,让农户和企业认识到循环经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使农户和企业自愿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三是加大国家扶持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宣传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介,让农户和企业及时了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选择具体生产模式。
参考文献:
[1]何云,徐慧娟,胡啸,等.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山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0).
[2]方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3]张海成.县域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原理与实践——以临夏北塬循环农业发展规划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篇2
Exploration on Fuxi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UAN Ran
(Fuxin Higher Training College, Fuxin, Liaoning 123000)
Abstract Rur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chiev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Fuxi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due to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future rural development should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achiev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Fux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各方面中。当今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 阜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农村生活生产垃圾问题
由于一直以来没有规范的垃圾管理和处理机制,阜新地区许多村庄里的生活垃圾、禽畜粪便随意堆放,街道上塑料袋、秸秆等随处可见,对于垃圾现存的解决办法就是用农用车拉到山沟里,直接倒掉,长期处于放任自流或自生自灭的状态。加之近年来农村乡镇企业日益增多,经济增长的同时工业垃圾也与日俱增;另外城市中缺乏有效的垃圾处理设施和存放垃圾的大片土地,从而把目光转向农村,把农村当作天然的垃圾场,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农村的村容村貌还污染了当地的空气,甚至部分有毒有害物质随雨水冲刷渗入地下污染土壤和水质。
1.2 农村生活污水问题
阜新市农村中的污水以厨房、洗涤等生活排水为主,在没有进行任何污水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放的现象非常严重,各种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中的磷含量越来越高。某些地区的工业用水如十家子镇玛瑙加工废水中含有不利身体健康的有毒成分,由于缺乏对污水处理的意识和管理致使随意排放或者污水处理率过低已经严重影响农村土壤和水体质量。 城市中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只经过简单处理,甚至有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而不进行污水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里,也给沿途村庄的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据了解,阜新市农村地区日常生活用水以自取地下水为主要来源,农民的饮水已经或将要面临着一系列的污染问题。
1.3 畜禽养殖的污染
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是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到相应程度时显现出来的问题。到目前为止阜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仅仅处于只重视整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从而在畜禽生产过程中忽视环境建设和生态效益。目前阜新农村畜禽养殖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养殖区域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主要表现为畜禽数量较多并且整体布局分散无序。产生的大量畜禽粪尿除去作为肥料进行再利用外,其余粪便得不到有效处理,进入环境中就成为污染物。据有关部门测算, 1000头奶牛日产粪尿50吨,1000头肉牛日产粪尿20吨,1000头猪每日约排放粪便2吨,1000只蛋鸡日产粪便2吨,而阜新地区2012年底畜禽的养殖数量为猪540万头、牛60万头、羊360万只、禽类7300万只。由此推算阜新地区畜禽生产粪便日排放量近20万吨。这样大的排污量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而是任由其随意堆放自然分解必然会造成空气恶臭、污染水质,甚至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畜禽产品中抗菌素及药物残留污染等,这势必将会对人群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1.4 农业种植污染
农业种植的污染主要集中体现在种植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的施用和地膜的使用上。农药、化肥、地膜等先进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无异于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挥其有效性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在“多施肥”和“施多肥”就能提高产量的错误认识下,在农耕中长期盲目地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不仅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反而会适得其反。在施用农药过程中由于施药器械和方法的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造成土壤中残留大量农药,会损害载体功能、调节功能、生产功能和自净能力等土壤本身存在的一系列功能,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甚至地下水的污染 ,部分气态氮氧化物融入空气中导致大气环境恶化。 另外所施用的农药中大多是剧毒的有机农药, 这必然会使人们食用的粮食、蔬菜、水果中残留大量农药,危害人群健康, 同时也会滋生有害生物减少有益生物的数量,降低农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地膜的应用提供了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和温度,提高了作物的经济效益,但缺少必要的回收措施不可避免地制造了大量白色垃圾,混杂在土壤中难以分解影响土壤质量。
2 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举措
2.1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阜新市农村存在很多环境问题,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首先应从提高农村的主体即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着手。大部分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保护意识较淡薄,生活习惯不规范,随意堆放生活垃圾,为了提高当前的利益而在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关系,首先要做的是改变农民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对自然的错误认识和不当的生产生活方式,缓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的矛盾。 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只有把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放在同一个出发点上,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通过请专家作报告、组织实地参观等形式使农民了解到被破坏的环境和失衡的生态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而造成这些伤害和影响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大多数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农民意识到自己正在自食其果。从而使农民逐渐自觉学习环保知识,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和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农村环境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2 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的力度
政府主要从解决农村的水污染和城市垃圾向农村的倾倒两个方面来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地下水或水井是农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因此为确保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必须禁止城市的企业和农村的乡镇企业随意排放污水,同时做好宣传工作防止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避免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对水体造成污染;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奖励粪土还田惩罚随意排放; 加大执法力度,对于不顾污染随意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个人及企业依照《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严厉处罚。研究合理的城市和工业垃圾的处理方案,对污染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评估,防治污染于未然。
2.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农业环境污染
政府加大对农业技术研究和实施的经费投入,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转变农民生产生活中滞后的观念。加强农民安全使用农药的宣传培训,杜绝过量使用农药问题,实现科学施药,大力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并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农药残留监控体系建设。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转基因技术等,种植抗虫抗病作物及蔬菜,减少或避免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有的放矢,鼓励农民不用化肥或少用化肥,推行秸秆还田技术,这样既减少投入成本增加农作物产量,又可减少污染,使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方向发展。
2.4 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
循环型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最大程度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使废物资源化,其目标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切实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对于畜禽粪便,通过制造沼气、有机肥、熟化还田等先进手段促进农业内部生产物质的相互转化,实现降低成本减少农业生产污染的目的。可以通过将农作物秸秆加工作成饲料肥料和工业原料、燃料等进行循环利用,这样既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切实解决了传统方法处理秸秆时产生的对水土壤空气的污染问题,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X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28002
1 贵阳市基本情况
贵阳市位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西南地区中心城市,贵州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西南地区沟通珠三角、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中国森林之城,中国避暑之都,是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和低碳试点城市。贵阳市自然资源禀赋,其中年均水资源总量为46.79亿m3,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30.7万kW,森林覆盖率达41.78%,园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26%,林地占34.01%,动植物种类繁多。2016年贵阳市常住人口460多万人,2016年GDP超过3000亿元。
2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城市,贵阳市早在2007年就在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贵阳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经过七年多的时间,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已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成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引领者和全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建设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五位一体,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
贵阳市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而是按照“十”报告中关于“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格局”的要求,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有机结合。例如,在进行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十里河滩湿地公园(图1)建设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进行污染治理和公园设施建设,而是把公园建设与园区周边违建整治、新农村基础建设、农民增收项目建设和城乡交通设施建设相结合,并具体结合花溪大道改造、汽贸市场搬迁等工程,实施一揽子工程综合建设,在极大改善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2 依法建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大工程,涉及面广,客观上影响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要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威性并得以顺利实施,必须进行依法建设。贵阳市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法规建设先行。例如:贵阳市制定颁布了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条例》,ι态文明各项建设进行规范。并制定颁发了《县级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绩效考核办法》《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贵阳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剂规定》《贵阳市阿哈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为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由点及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课题,也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也无法一蹴而就,应着眼未来、长期规划、循序渐进。贵阳市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结合贵阳当地实际,采用试点先行、由点及面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建设,力求少走弯路,提高建设的科学性。例如,贵阳开展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先明确一批试点企业,在政府帮扶下,当这些企业获得成功、积累足够经验后,就全面进行清镇煤电铝、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首钢贵钢特殊钢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联和能源清镇水煤浆项目,息烽合成氨及新能源开发项目,开阳磷化工循环经济项目(图2)等综合性大型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从而形成了全市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2.4 分类指导,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影响面大,不可能“一招打天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指导,从而取得预期成效。贵阳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正是通过分类指导的方法,探索并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紧密结合贵阳市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值得借鉴推广的建设之路。例如:贵阳市通过制定《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将相关区域高效集约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等四类,并对各类区域的功能定位、实现途径等进行规划,为有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以生态农业发展区和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为例。其中,生态农业发展区主要范围在花溪、白云、乌当以及一市三县的农村,这些地区要以生态保护优先,建设特色生态村寨,不折不扣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适当进行经济开发,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内,实现生态文明和农业经济合理有序发展。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主要包括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等饮用水源地和黔灵山、长坡岭、云关山等森林公园,这些地区的生态建设是排他性的,也就是说要不能有任何破坏和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类活动,甚至人的活动也越少越好,努力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3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贵阳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积累的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发挥后发优势,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地区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启示。
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评价研究;指标体系;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27502
1 我国生态文明评价研究
1.1 研究区域
从研究的区域来看,我国生态文明评价研究主要分国家层次、省域层次、市域层次和县域层次。例如:张玲等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广义内涵,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统计评价;严耕等运用改进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ECC12013),计算出各省份最新生态文明指数和绿色生态文明指数,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类型;施生旭等构建指标体系对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林震等针对贵阳市、杭州市和南京市三个省会城市各自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指标体系,对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高媛等通过构建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其2007~2011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张欢等建立了反映特大型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特征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武汉市2006~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价;李敏等运用综合指数评价分析法对浙江省新昌县2010~2012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等。相对而言,国家、省域和市域层次的研究较多,特别是近几年城市生态文明评价的研究逐渐增多,而县域层次研究较少,此外还有微量涉及企业、校园的研究,但是此类研究主要是结合特定的研究领域展开的。
1.2 研究领域
从研究的领域来看,主要涉及产业部门、资源、教育等方面。如牛敏杰等从分析农业生态文明的影响因素入手,构建了农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2013年各省农业生态文明指数进行核算和评价;孟祥江等在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堂课旺构建了水生态文明多层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不同地区的水生态文明状况划分为五级。蔡太义以基于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的实际状况构建了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研究;陶宇构建了矿产资源开放利用评价体系,并通过建立的评价体系对河南安棚碱矿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评价;蔡丽霞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进行评价等。总的来说,特定的研究领域总是跟特定的研究区域相结合的,农业和水资源是主要的研究领域。
1.3 研究方法
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主要采用指标评价法:根据研究区域或领域的实际情况,构建生态文明的指标评价体系,然后收集体系中指标的相关数据,运用相应的指标权重核算方法计算生态综合评价指数,最后得到评价结果。这一研究的区别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二是指标权重核算。
1.3.1 评价指标
由于不同的研究区域有不同的区域特性,因此构建起来的评价指标必然存在差别,而为了更准确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就尤为重要了。这中间有从生态文明涵义为依据来构建生态文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例如:何天祥等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在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从城市生态文明状态、压力、整治和支撑4个方面构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王会等将生态文明概括为生态环境与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的有机整合,同时关注区域内外在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交换关系,形成了生态文明内涵的“1+3+1”阐释,基于这一内涵构建起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该框架包括了生态环境、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系精神文明、与区域外部的关系5个系统层和35个指标。齐心根据“十”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提出了由生态自然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个方面组成的衡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等。
此外,是根据研究区域或领域的特性来构建生态文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例如:黄显峰等基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念和要求,构建了水安全、水生态、水管理、水景观、水文化5个方面包含29项指标的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邵强等从生态环境影响、三废处理、资源利用效果、环保管理和环保投入等多角度构建中国石油开发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等。
1.3.2 指标权重核算
指标的选取和构建目的是对生态文明水平进行评价,而不同的指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对指标重要性进行排序即核算指标权重,主要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德尔菲法等。如:张茜等采用熵权法确定了评价宁波市生态文明的指标权重;杨红娟等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云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各指标的权重;孔雷等采用德尔菲法对普洱市生B文明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测算和评价;宣子岳等使用矩阵的无量纲化、变异系数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我国10个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程度。
2 结语
我国生态文明评价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对象不断变化,从区域来看,从最初的国家研究到近几年的城市研究、企业及学校研究;从研究的领域上来看,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到产业部门、资源、教育等方面。研究方法上从不同的角度构建生态文明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多种方法核算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出的生态综合评价指数来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 玲,杨加猛,张智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统计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23):19~21.
[2]严 耕,林震,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和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7~12.
[3]施生旭,郑逸芳.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57~163.
[4]林 震,p志敏.省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5):22~28.
[5]高 媛,马丁丑.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155~159.
[6]张 欢,成金华,冯 银,等.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J].生态学报,2015,35(2):547~556.
[7]李 敏,温常玲,阳攀登,等.新昌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和启示[J].价值工程,2016:261~2632.
[8]牛敏杰,赵俊伟,尹昌斌,等.我国农业生态文明水平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3):17~25.
[9]孟祥江,李灵芝,王 蕾,等.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6,45(5):12~15.
[10]唐克旺.水生态文明的内涵及评价体系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3,29(4):1~4.
[11]蔡太义,张合兵,黄会娟,等.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3,34(4):67~70.
[12]陶 宇.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研究――以安棚碱矿为例[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5.
[13]蔡丽霞.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设计与评价[J].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1):244~247.
[14]何天祥,廖 杰,魏 晓.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11,31(11):1897~1900.
[15]王 会,王 奇,詹贤达.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27~31.
[16]齐 心.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3(12):182~186.
[17]黄显峰,贾永乐,方国华.基于投影寻踪法的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J].水资源保护,2016,32(6):117~122.
[18]邵 强,李婷婷.中国石油开放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93~497.
[19]张 茜,澄,马仁锋.基于熵权法与协调度模型的宁波市生态文明评价[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4,27(3):113~118.
[20]杨红娟,夏 莹,官 波.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云南省为例[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5,31(4):170~173.
篇5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宣传;对策;贵州贵阳
中图分类号 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14-02
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提升为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内容之一,它是其他4项建设的基础、支撑和保障。没有自然保护及其资源持续利用的支持,其他建设就难以持续和协调地进行。这就是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和目标等深刻地融入和全面贯穿到其他建设的全过程中去,也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本身才能得到发展。生态文明最基本的理念就在于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需在此基础上深入一步认识自然,科学地利用自然,在实践中改善自然,建设和谐与持续社会,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食品和健康安全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以达到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共存的伟大目标。2013年7月,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介绍了贵阳市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个7年前还被评为“污染城市”和“酸雨城市”的贵阳市变为全国著名的“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做法和经验,十分令人振奋和敬佩,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新性行动,值得学习和借鉴[1-3]。本文简要探讨有关这方面的某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
1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条例
法制化标志着领导的认识和决心,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已成为一个区域建设的“根本大法”。众多的事例说明,若只作一般性号召,这样的开创性事业是实施不了的。条例中首先要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实际要求,然后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基本情况、实际要求和建设目标,确定自己的重点建设项目,例如查清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本底、保护区网的建设和有效管理、生态农业的建设和高效农业发展的结合、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规划、生态城镇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新兴产业的创建、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建设和发展、生态保护教育和科研监测的开展、和谐社会和持续社会的建设等,要根据当地的发展方向和资源情况选出重点阐明规定。同时,提出明确可行的保障措施,例如承担的机构和人员、组织社区、利益相关者和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定期检查、评估、修改和奖惩办法等,都应有明确的说明[4-11]。
2 广泛宣传所订条例的详细内容和要求
有了条例的规定不等于问题已经解决,必须对重点条文作详细解读,各领导机构,如党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和政协常委会等,应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和权限,认真提出有关贯彻实施、监督执行和落实分工的意见,发动广大公众进行讨论,认真组织其积极参与讨论[12-13]。
3 建立专门的执行机构――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负责推动和落实各项工作分工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总体布局最高的战略,必需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专门负责推动、协调、落实建设条例中所列举的各项任务,并组织广大公众积极参与。贵阳市首次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在“统一协调、分散管理”的方针指导下,明确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确定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有声有色地完成任务,是一项极具开创性的工作,十分值得学习。很多实践都说明,缺乏这一环节,再好的条例也还是一纸空文,只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很难把工作拓展开来[14-15]。
4 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的制度安排
一方面,要确保各个项目能认真执行;另一方面,要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条例相关的内容。这就要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并确保法规制度得到认真执行,像保护区网和生态城镇的建设与环境污染防治就是如此,要充分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绿色经济体系才能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沉寂的局面才能消除。总之,提高和完善地方立法质量是基础,监督法规执行是关键。贵阳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分别建立了生态保护审判庭、生态保护检察局和生态保护分局,使得生态保护执法机制和司法机制更加完善和配套,为条例的贯彻创造性地履行司法职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护。这就能维护条例作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大法”的地位,对触犯生态文明法规制度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使每个人都敬畏法规和遵守法规,让人民群众从每个生态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到审判工作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很有创造性。
5 结语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说明,一部地方法规就能引领一个城市的发展。当前,全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单元的2 600个以上保护区以及不同部门在实践中所创建的“生物圈管理区”、“生物多样性管护区”、“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和“生态县(市)”等都亟需学习贵阳市的经验,将之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充分发挥其活力[16-22]。所有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单元,都像贵阳市那样发挥自然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活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产生一个飞跃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国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因此,必需坚决执行,大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6 参考文献
[1] 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年鉴编辑部.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年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2] 李裴,邓玲.贵阳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
[3] 李裴,邓玲.贵阳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
[4] 郭强.竭泽而渔不可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冯之资.循环经济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王如松.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7] 孟庆瑜,陈佳.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及法律体系机制[J].当代法学,1998(4):3-6.
[8] 秦天宝.关于我国自然资源法律体系评价及其立法取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3):10-14.
[9] 桑守秋.环境资源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0] 王献溥,于顺利.论生态发展文明时代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和要求[J].北京农业,2008(21):66-70.
[11] 王献溥,郭柯.关于农村生态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首届年会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62-271.
[12] 王献溥,于顺利,陈宏伟.广大公众参与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含义和途径[J].野生动物杂志,2006,27(5):41-44.
[13] 王献溥.如何争取广大公众对保护区的支持[J].天目山,1998(3):20-21.
[14] 王献溥,于顺利,王宗帅.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贯彻“马德里行动计划”的展望[J].野生动物杂志,2009,30(3):161-165.
[15] 王献溥,李文埕,刘韶杰.贵州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建立与可持续利用[J].贵州科学,2011(7):10-14.
[16] 王献溥,于顺利,方伟伟.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建设持续社会中的作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3(2):9-14.
[17] 王献溥,于顺利,方伟伟.广西猫儿山保护区建设生物圈保护区试验示范区的主要途径[J].北京农业,2012(12):24-27.
[18] 王献溥,于顺利,宋顺华.生物多样性管护区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实践生态发展战略的作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2(3):7-11.
[19] 杨朝飞.支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具有跨世纪意义的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文件[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4-29.
[20] 施倩,刘申生.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重在构造特色[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3):17-21.
篇6
1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总结
1.1坚持转型引领,着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两手抓、两手硬”,以环境保护优化产业发展,促进发展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1.1.2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通过做“绿”农业、创“新”工业、育“优”服务业,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依靠人才科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化改造。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腾龙换凤,狠抓节能减排,加快传统产业生态化、传统产品高端化。
1.1.3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该市在2003年率先编制了《循环经济建设总体规划》,现建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1家、省级试点单位9家,初步构建起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和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空间布局。如张家港保税区作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循环化链条为纽带,初步形成精细化工、棕榈油、有机硅等初具规模的产业链条,园区半数以上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圈。
1.1.4农业产业特色明显全市围绕“一核三区五园十基地”的现代农业布局规划,新建和扩建一批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市现有耕地保有量54万亩,基本形成优质稻米、高效畜禽、名特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瓜果等五类特色优势产业,主要农产品“三品”种植面积比重达90%以上。同时,通过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功能。
1.2狠抓生态环保,着力优化城乡宜居环境围绕“天蓝、水清、地绿”的目标,该市一手抓源头治污、一手抓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屏障明显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1.2.1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全市天然气主管网实现“镇镇通”,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实现市域全覆盖,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2.7万t/d,并因地制宜建立有动力、微动力等分散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近2万t/d。先后建成总库容25万m3的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处置中心、总库容220万m3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年处理能力6000t的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中心、日处理能力600t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日处理能力50t的餐厨垃圾处理厂。
1.2.2狠抓落实节能减排重点实施“万企节能低碳行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持续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和落后产能淘汰。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70亿元实施了两轮环保“333”工程和工业园区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电力行业实现燃煤机组全脱硫,城区建成全国县级市中第一个“清洁能源使用区”。
1.2.3探索推进生态修复成功把废弃窑洼地建成张家港公园,把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低洼地建成暨阳湖生态园区,把市区东郊废弃地建成生物多样性的梁丰生态园,把百里沿江湿地建成天然绿色屏障等。
1.3紧扣城乡一体,着力保障资源均等共享牢牢把握“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农村环境的资源配置激励机制,促进城乡环境资源配置均等化保障。
1.3.1服务网络城乡一体率先全面建成“行政办事和服务、医疗保障、文化活动、商贸服务、警务治安”五大中心,形成一套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法律维权、文体娱乐”等8大类72个项目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对“健康舒适、便利快捷、文化活动、个性发展”的需求。
1.3.2生态环境城乡一体围绕建设“城乡一体的宜居城市”目标,持续推进以“三清三绿”(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绿色家园)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建成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23个、二星级21个和一星级93个,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100%,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美丽镇村”建设;加强城乡绿地系统和水循环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东、中、西部三大水循环体系,初步形成林地、绿地、湿地融合的生态基础空间。
1.3.4绩效考核城乡一体该市始终坚持环保优先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行政”理念,对各区镇严格实行经济与环境指标“双重考核”,将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双山岛确定为“不开发区”,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绩效部门对区镇、相关部门实施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定期公布“生态成绩单”,真正使“绿色元素”成为行政决策考量的关键因素。
1.4培育绿色人文,着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政府决策、企业行为、学校教育、群众生活各方面,积极引导生态文明的全社会文化自觉和全民化共建共享。
1.4.1普及推广生态教育把生态环保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市中小学全力打造“生态课堂”,发动骨干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关怀”公益活动,培育了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一批有特色的生态教育基地。
1.4.2宣传推介生态文明突出城乡联动的社会化生态文明主题宣传,使绿色人文理念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乡村,让垃圾分类、环保购物、绿色出行、“光盘”行动等成为百姓追求的绿色时尚。利用覆盖镇村的网格化文化服务阵地,在镇村、社区巡回展映“生态小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1.4.3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机制,推进机关无纸化办公、智能化管理,积极开展节水、节电、节材等节约行动;推行公交优先,倡导绿色出行,使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LNG清洁能源公交系统、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等成为“绿色出行”的新亮点。
2对策与建议
2.1加大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必须立足于区域整体来统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与制衡,减少政府在城镇建设中反复拆建带来的资源消耗;采取阶梯电价、阶梯水价模式,抑制企业和居民对水电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提高私家汽车的运行成本,鼓励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出行与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注重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增加城市的绿地范围,提高植被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更多采用绿色生态建筑,广泛采用节能环保保温隔热材料,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通过建设循环型产业园区,促使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量多级利用,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通过产业政策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以更严格的环保标准推动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强城镇生活垃圾的回收管理,采取国际先进的处置办法消除垃圾围城现象。
2.2完善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目标和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引入到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之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差异化协调发展。要坚持与完善现有城乡土地公有制,强化城乡规划调控,为有序城镇化铺设轨道。要规避经济全球化之弊,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健康城镇化新动力。要多方位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设,提升城市以及国家竞争力。要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要从合理分配城市空间资源入手,强化交通需求管理,促进城镇化和机动化和谐发展。要积极应对日趋严重的水危机。要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有序城镇化。按照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要切实做好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把“五位一体”的基本要求引入规划。在城镇规划中,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三规融合”的基础和抓手,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实现规划“融合”,确定城镇的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2.3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化具有较大的作用力,从而具有正、负效应。必须对城镇化的负面效应加以限制,其中关键举措之一是基于生态文明推进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城镇化的速度、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演替进程相适应,保证城镇化的发展始终在生态环境的阈值范围内。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整体规划人口、资源与环境,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达到各自功能和整体功能最优,使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在时间、功能、发展速度上交互促进和协同完善。要积极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加强相关模式的探讨、路径的研究、经验的推广,走绿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形成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活新模式、生产新模式、发展新模式和管理新模式。要从城市的优先发展转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城市要从高耗能的模式转向低耗能低碳的发展模式;要从传统的大城市扩张转向生态卫星城的建设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从盲目克隆国外建筑和美国式城镇模式转向文脉的传承和城市特色的创造上来;要从高环境冲击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先污染后治理转向低环境冲击,善待生态环境的本质;要从放任式的机动化转向集约式的机动化,发挥集约型的机动化的空间引导功能,实现集约型的城镇化;要从偏好大型、集中式基础设施转向小型、分散、循环式基础设施,要善于将大型的基础设施与小型、循环式和分散式的基础设施互补共生;要从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转向谋求社会公平的城镇化。
篇7
1山区乡村承包地块小、量多、分散,传统耕种模式与现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不相匹配。山区村民分配的责任田和承包地数量多,地块小,分布散,难以集中耕种,虽然村民一年到头忙忙碌碌,但最终收益低下,摆脱不了穷根。村民种植作物类型散,形不成规模,劳作模式传统,灌溉效率较低,与现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脱贫致富步伐缓慢。
2山区贫困村地处偏远、地域广阔,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近年,虽然国家在山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上投入巨资,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农村饮水安全、小流域生态治理、水土保持、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工程项目,成效明显,但是山区条件决定了山区水利发展投资需求大,目前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3极端恶劣天气事件频发也对山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构成较大威胁。山村应对突发暴雨灾害能力较低,山谷河道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还不够完善;山区水土保持建设还存在不足,山洪灾害防治和监测预报等非工程措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季节性抗旱防洪防台风任务艰巨,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冰雹和霜雪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巨大威胁。
二、扎实推进贫困山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碧水乡村
淄博市水利部门在帮扶支持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实施河道生态治理,改善山村水生态环境。安平村内的安平河为季节性河流,河道内沙质优良,乱采滥挖现象突出,给雨季防洪带来巨大威胁。通过实施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总投资80余万元,对河道进行了清理平整,修建了梯级拦河坝,拦蓄河水进行灌溉;修建了0.6km的沿河生产路,兼做防汛管理道路,安平河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明显提升,成为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实施引河蓄湖工程,发展休闲渔业。山区河水清澈纯净,水质优良,是发展渔业养殖的天然水源。结合整修河道,沿河修建了长160m、宽80m的人工湖,在湖中帮扶放养了价值万余元的锦鲤、鲢鱼等鱼种,安排渔业专家定期为村民培训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在湖边修建了休闲凉亭和垂钓长廊,铺上花砖,栽上花卉,建起了秋千等娱乐设施,为安平村打造了休闲渔业和生态旅游景点。
3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山区缺水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建设小农水工程是推动沂蒙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实施了山区打井找水工程。聘请水利专家通过反复勘测计算,在安平村山腰打出一口深158m、出水量80m3/h的水井,打破了历史上在此区域打不出水井的成例,保障了饮水和灌溉用水需求。二是实施引水上山工程。投资80余万元,在山地高处修筑一座60m3蓄水池,在河道旁修葺大口井,进一步完善了电灌站,实现引水上山灌溉耕地。三是实施雨水集蓄工程。因地制宜建设了数十处小水池、小水窖、小堤坝等工程,充分利用雨水抗旱保收。小农水项目实施后,坡耕地小麦及玉米亩产由150kg提高到了350kg,萝卜种子亩产达50kg,经济果林品质也明显提升,山区农民初步实现了增产增收,为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
4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山区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贫瘠,土壤含水层减少和山石松散裸露现象,雨季更易形成山洪暴发和泥石流现象。水利部门把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作为保障水生态系统完整和提升水生态修复能力的安全屏障。本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抓发展的思路,着力实施了安平村青石山1.5km2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在青石山小流域整修生产路,整理荒坡荒地,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开发果树采摘园区和家禽生态养殖园区,发展特色农业等举措,青石山小流域已经成为当地日益有名的生态特色旅游景区。
5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基础管网建设。在帮扶安平村成功打出深水井的同时,水利部门投资配套了供水设施设备,对村内自来水管网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建设,让符合饮水标准的深井水自流到每户村民家中,彻底解决了山村吃水难的问题。同时,及时对村内主干路进行整修硬化,方便了村民出行;建起了篮球场、健身器材场和文化广场,扩建了村委小院,配套建起学习室和绿色书屋等场地,丰富了文化娱乐生活,为打造碧水乡村鼓舞了信心。
6构建起安平村生态特色旅游产业,走山区绿色发展之路。水利部门与安平村委秉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构建起山村生态特色旅游产业。位于安平村南的栖真观始建于元代,观内的千年银杏古树和元代二十八星宿壁画是镇观之宝,道观香火旺盛,已成为道观祈福养生文化景区;安平村东南山沟中的青山古村,小河绕村,青石铺路,古宅石屋,生活古朴,开辟成原生态古村落景区;青石山松涛、仙姑峪美丽传说和特色农业园区开辟成为青石山旅游观光景区。这四大景区构成了安平村生态特色旅游的支柱,也成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资源。
三、对贫困村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帮扶的建议
几年的贫困村帮扶行动使我们认识到:
1应重视顶层规划设计,增强山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瞻性。要把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强顶层设计,逐步缩小贫困山区和城乡之间的水利发展差距,从整体上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让水生态文明建设激发山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水利更好地支撑贫困山区脱贫致富。
2要因地制宜加强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这是推进贫困山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应大力发展山区小微水利工程,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在保障农业用水需求的同时,优化农业发展布局,增强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对持续建设山区水生态文明具有关键的影响力。
3突出抓好山区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继续加强对山区生态保护区和水源地的保护;通过水土保持、流域治理、生态护岸等措施,推进水生态修复。同时应加大现代水网建设力度,巩固河道治理、水土保持项目、引水工程、山区灌溉配套设施建设成果,大力建设优美的水生态环境,持续推进碧水乡村建设。
篇8
关键词: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述评
党的十召开以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也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农业部办公厅于2013年2月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使全国范围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式开始。“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分为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部分二十个目标。创建活动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一.“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义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因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便是落实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就要首先将农村的发展建设纳入重点考虑的范畴,进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在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威胁的今天,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无疑为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从这一方面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也确有其必要意义。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需要
创建“美丽乡村”活动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局限。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形势,农村的经济如何得到良好发展,是一个亟需考虑的问题。而“美丽乡村”活动的一个主要建设目标就是加快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进而打造具有高效率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因而农业部进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农业部开展“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文明,为人民的生活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此外,“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还能够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物质方面极大丰富,从而保障农村人民的生活得到物质方面的有效保障,加之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改善当前的农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对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内容与效果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原则
在“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过程中,秉持相关原则,从根本上保障“美丽乡村”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实现。基于此,农业部“美丽乡村”建设时将以人为本,强化主体;生态优先,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等作为基本原则,活动开展过程中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制定不同的目标,并在同时发挥一些“美丽乡村”的典型建设模式的榜样作用,推动整个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目标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建设目标包括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等方面的内容。而经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农村地区的产业形态、生产形式、资源的利用方面、生活的环境与基础条件方面、人民权益的维护方面以及乡风民俗的传承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这些目标设置也比较符合创建活动的基本情况,适宜农村地区的建设基础与发展水平,对“美丽乡村”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了有效方向指导。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点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首先要确定一些重点内容,这对整体的创建活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具体的工作中,组织乡村试点、创建发展典型、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利用科学技术保障创建活动的开展都是农业部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内容,如此使试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评选出了一些建设典范,极大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并有效推进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促使农村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故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多选择的工作内容重点对整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结
总之,“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以及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农村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农村的传统发展模式,为当前的农村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方式。“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实现了当前农村建设中的总体目标,为人们构建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发展了农业生产,也传承并发扬了生态文化,这一积极的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生活幸福程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 学习与实践. 2014(06)
篇9
1.为生态经济建设服务。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档案部门应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抓好档案工作服务生态经济,要在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一、二、三产业等方面,提供档案信息的优质服务。一是建立生态农业档案工作,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服务。要把握调整、优化农业发展结构和布局的各个环节,做好有相关材料收集整理和建档工作。档案工作要按照为大农业服务的思路,在为农、牧、渔各业的调整和优化改革上全方位地做好服务。要在大力发展小户养殖、海洋捕捞、蔬菜瓜果、畜禽养殖、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建立和利用档案,为培育优势品种,提高生态农业效益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二是建立生态工业档案工作,为发展现代化新型工业服务。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建立在索取全球资源基础上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一些发达国家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档案部门应当在总结原有科技档案工作和企业档案工作为工业发展服务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沿着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新工业领域档案工作。密切关注和跟踪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方面建档,并且收集整理和建立健全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方面的档案。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档案。充分利用上述各种档案信息,分析和掌握具有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发展规律,在不断加大可再生能源建设投入,风电开发,而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重复建设,不断深化工业结构调整中,改造传统产业,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建立服务业档案工作,为发展生态服务业服务。档案部门应当密切关注构建现代商贸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等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档案建立情况,并就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环保服务业,支持各类企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建立健全档案,使档案工作为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2.为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基础性工作。档案部门应将档案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服务放在突出位置,密切关注积极植树造林,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建设以及饮用水保护、开发与整治等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近年来,应当把档案工作为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的着力点放在推进节能减排上,在三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档案工作要在为推进工程节能减排服务上加大力度,做好大力实施节能技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方面形成的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档案。二是档案工作在推进结构节能减排服务上加大力度,在深入开展档案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努力开展利用档案为提高化工行业整治,提高各类化工集聚区的污染集中处理能力服务。同时,积极利用植树造林,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建设以及饮用水保护、开发与整治等方面档案材料,开展生态环境档案编研工作,汇集有关生态文明材料汇编,主动为决策者、科研人员以及实际工作人员提供翔实、系统的生态信息。
3.为生态文化建设服务。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档案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必须建立健全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档案,加强生态文化档案工作。在这方面,应切实做好这样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生态教育档案工作。建立健全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目的的国民生态环境教育档案。把生态教育中形成的各种载体档案作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生动素材,为培养具有生态环保知识和意识的一代新人服务。同时,要着力建好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代表、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干部,加强生态环保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培训方面的档案,作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骨干队伍业务水平的历史记录和参考材料。二是建立生态科普活动档案工作。跟踪收集和征集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等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形成的档案。同时,要及时建立健全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相结合,建设集生态教育和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档案工作。三是建立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建设档案。围绕公众参与城镇生活垃圾定点分类堆放和资源回收利用等活动,建立记载培育公众保护生态环境情况的档案,努力为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服务。
二、档案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方式和手段
1.开拓服务思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思考档案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问题,积极扩展思路。既要考虑城市,档案工作如何为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服务,也要考虑乡村,档案工作如何为 “三农”中的生态文明服务;既要考虑先进的市县、经济开发区,档案工作如何为提高先进的市县、经济开发区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也要考虑落后的地区,档案工作如何为贫困县区、林区、矿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既要考虑人,档案工作如何为人的生存、生活和人类的发展服务,也要考虑自然,档案工作如何为改善自然环境,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为人民群众的长远发展服务。总之,我们必须善于用放眼全局、放眼未来的崭新的战略眼光思考问题,树立做好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创新的观念。
2.更新服务方式。经济和社会的各个行业各有特色,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发展不平衡,档案工作应根据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不同需求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各种积极有效的方式服务。要改变传统的档案服务利用方法。各级档案馆要将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采取各种方式收集和征集进馆,办好面向社会开放的展厅、展室和展馆,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开放,以激发他们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热情和觉悟。各级综合档案馆还应当利用现行文件中心,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服务。
3.创新服务手段。随着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应加强电子文件的广泛利用和服务。要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目的,利用全方位、多渠道档案信息网络,采取高效、快捷的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提供档案服务。可采取现场勘查、问卷调查、档案数据资料统计等多种方式,开展档案工作为生态文化建设服务情况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档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规律,增强档案工作为生态经济服务,为解决能源消耗增长等生态环境恶化服务,增强为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应用电子化、网络化存储和传输档案信息,提高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篇10
发展现代林业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土的保持及涵养水源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对于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尤其是生态文明。而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极大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为了更好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在重视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强现代林业发展,达到美化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2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复杂性非常高,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社会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合理运用科技,将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而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现在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林业,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治理、修复生态环境及治理荒漠化等一些方面,需要现代林业的支持。现代林业有利于实现空气的净化、风沙的固定及水源的涵养,有效的促进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创作了条件。第二,伴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的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采取各种策略来加强绿化工作,提高生态产品建设以有效推动现代林业体系的发展,达到美化环境,提高生态产品的建设力度,最终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3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在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由于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非常密切,这就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采取有效策略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增强生态文明建设。
3.1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现阶段,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对森林保护力度的不断提升,我国森林面积正在逐年增加。森林的稳定性也在不断的增强,有效的促进了林业的发展,很好的增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仍旧存在着很多的违法现象,导致一些森林被破坏。很多工程项目在施工中改变林地用途,非法占用林地,对森林资源产生严重破坏,对整个林地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针对这种现象,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针对施工项目涉及到的林地,必须要严格依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方案来看展,对用地规模进行有效控制。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毁林开荒等问题。加强政府林地增长指标的考核工作,考核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森林质量和数量的升降、管理效果的优劣等,将各种责任落实到部门,保证森林保护工作的高效落实。把保护森林资源作为现代林业发展和建设的核心,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1]。
3.2增加现代林业发展方面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增加发展现代林业的资金投入,真正落实生态工程建设的相关资金,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展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述。第一,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规章制度,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逐渐提高在林业生态建设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资金的预算,从而确保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进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快速进行。第二,提高一些有关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其中包括道路、机械设备等。加强在森林防火、林木种苗、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第三,商品林补偿与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增强沿海防护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现代林业发展方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3]。
3.3加强科技在现代林业发展上的应用
重视科技在现代林业发展上的应用,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生态建设,加强林业生物能源和林业生物产业等技术的应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林业技术,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到林业建设上,从而保证林业建设的科学、合理的发展。此外,还应该提高对构建林业创新服务体系及科技服务品牌的重视,建立新品种测试基地、质检中心、林业实验室等,通过科技来有效推动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4]。
3.4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保护是发展林业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减少环境污染及一些地质灾害的发展。针对一些已经存在的环境问题,应该提高处理力度,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根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科学措施,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4总结
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充分认识并重视两者之间的联系,应该不断提高两者之间的联系力度。通过提高在林业建设的资金、科技及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从而确保我国现代林业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
作者:唐敏 单位:新疆阿尔泰山国有林管理局阿勒泰分局
参考文献:
[1]张健榕.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林业产业,2016,(05):39-40.
[2]孙晶.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01):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