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道路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墓道路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道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因素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道路建筑工程作为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其施工组织设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的流程,从施工的全局出发,拟定工程施工方案、程序,施工流向,施工方法、顺序,劳动组织,技术措施,结合施工进度、道路运输、材料供应、水电能源保证和场地利用等具体条件对现场设施布置和建设做出规划,以便应付施工中的各种变化和需求,使施工时时处于科学合理的规划之下,从而消除隐患取得更好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施工组织设计是统筹全局,指导、规划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组织、技术、经济文件,工程施工的所有活动(招、投标,申报许可证和施工进行)都必须具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指导。
1、施工组织设计的方案
由于施工项目的规模和具体情形的不同,结合射击阶段编制的广度和具体作用的不同,一般讲施工组织设计分为三部分: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部、分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对于总的建设项目,首先是编制作为整个工程的建设施工指导文件,即整个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总设计书,总设计书中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的概况,包括工程自身状况和为满足招标文件中的质量、工期等特殊所采取措施;2)投入的主要施工力量,使对工程的总体配置有清晰地了解;3)工程施工部署情况;4)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性可靠形的切实有效措施;6)施工的进度计划表,确保工程的按时竣工;7)施工总平面图,应可以根据布局估算出临时设备用量和费用;8)实施的准备工作,包含技术、设备、现场等。总设计书完成后,根据总设计书划分单位工程并编制对应的施工组织设计书,对于与需要的可以继续编制分部、分项目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用来指导具体的施工过程,其中总设计书中的内容可以在分单位计划书中做出详细表述和扩充,以贴合实际需要。
2、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
为满足现场施工项目的需要,应该针对工程的施工特性,编制满足实际操作的施工组织设计,应该包含以下几条内容:
2.1 施工部署
施工部署应该对重要组织问题和技术问题做出规划和决策。1)根据工程规模确定组织结构的规模包含项目经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提倡矩阵制组织。职能机构设置应突出施工、质量、技术、安全等与现场工作直接相关的机构,然后根据部门职责分配职能人员;2)质量、成本、安全、进度和文明施工控制目标的规划和决策。在已经签订的施工合同的基础上,做出积极决策,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施工的效率。
2.2 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应包括施工的具体方法和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施工顺序的确定,施工工段的划分,新技术、新材料等新方法的使用,合理对试验进行安排等等。
2.3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的目的是实现对目标的控制,从而确保施工的安全有效进行,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具体措施:1)质量保证的措施;2)安全防护的措施;3)控制施工进度保障工期的措施;4)环境污染防护措施;5)文明施工措施;6)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的效果显著、潜力大、辐射面广,所以应该把施工的重点投入其中。
2.4 施工进度设计
施工进度计划应该利用流水作业和网络计划的方法,对施工过程的开始、结束时间不同施工顺序的搭接关系作出综合安排,从而满足合同的工期要求。
2.5 施工平面图
施工平面图应该以文明施工、厉行节约为宗旨来合理的利用施工用地,从而节约临时设施和现场运输费用,提高施工效率。
2.6 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对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进行计算,将业务量和完成时间明确划分给相关责任人,对相关联的单位关系进行处理和安排。
2.7 经济技术指标
经济技术指标是为了评价施工组织设计的质量。
三、施工组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未全面规范
应该做到管理的规范化,体现出管理过程的系统性、管理内容的合理性和全面性,管理功能的有秩序性和管理方法的科学性。
现场施工项目存在许多风险,传统的组织设计没有对风险进行识别作出对策一旦出现问题,施工组织设计就变成一纸空文,同时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工作也没有做好规划。
3.2施工组织设计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
现在施工企业通过招投标获取项目,企业法人同时就是项目法人,企业法人在项目上的全权人就是施工项目的经理。所以经理需要在施工前与施工企业法人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界定项目经理在项目实施中应达到的质量、成本、进度、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的目标,明确项目经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项目经理需要具有对应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从而可以对施工组织、总包与分包和资源供应进行统筹规划,做出施工部署措施,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关注现场施工。
3.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人员的管理理论知识缺乏、内容单一、落后
我国目前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员,大部分只学习了工程管理专业,对于其他专业比如线性规划、系统工程、预测技术等不了解,从而在做出组织设计时往往出现理论和现实脱节的问题,使得设计书不能带来真正的指导作用。
四、施工组织设计的改进措施
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的重视程度,将施工组织设计由纯技术文件转化为技术管理、技术支持文件。充分利用好人的因素,提高设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培养全方位技术管理综合型人才。不断促进施工组织设计的创新,使其不单单只是为了投标而吸引人眼球,应该编制成一份集技术、管理、经济和合同为一体的项目管理规划文件合同实际执行的技术指导文件,因此施工组织设计应该向项目规划类发展,对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实现计划目标的高效实现。
结语:道路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工作与现场的施工作业息息相关,施工过程中内部工作与外部联系关系复杂,所以设计者应该因地制宜、统筹考虑,从而使项目能够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崔光维.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问题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9): 32-32.
[2] 秦治云.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问题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6..
[3] 钟永红. 浅论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7: 138.
篇2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设 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Abstract: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is to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the good and important channels, and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ne of the increasingly in recent years to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henzhen area in recent years more urban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ia work study from participation in time, object, cont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re working suggestio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ia for road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urban road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关于城市道路噪声的环保投诉已逐年增加,新建市政道路项目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时有居民阻扰施工、上访等现象发生。而环评可以作为预防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有效管理手段,与其较为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密不可分。一个好的环评公众参与机制,可以成为政府与市民进行有效沟通的良好且重要的渠道之一。2006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的颁发,在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该方法为仅规定了环评工作中公众参与的一般方法与要求。而建设项目种类繁多,其环评公众参与也不能一而概之。本文通过对深圳地区近年来多条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工作的研究,试图在该暂行办法的框架内,探索一种在城市道路建设项目中,更切乎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评公众参与办法,与大家一起讨论。
1 城市道路建设特点
1.1 选线方案少
与城市之间的城际公路各等级公路不一样,城市道路的建设受用地限制,其走向一般在规划阶段已经确定,可供另行选线的方案往往很少。若规划阶段未能有效规划好城市道路与居住区、学校等声环境敏感目标的位置关系,对后续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将带来较大的压力。
1.2 与敏感点距离近
同样是受道路建设用地限制,各道路红线往往与居住区、医院、学校等敏感保护目标用地红线重合,造成道路与敏感点距离很近的状况。
1.3 公众心态矛盾
城市道路两侧敏感点的公众,往往具有明显矛盾心态。一方面,希望道路尽快建设,且与本区域沟通越顺畅愈好;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希望道路离自家太近,以免交通噪声影响到自己。因此,紧邻道路两侧的敏感点公众,可能对道路的建设有一种排斥感,而非紧邻道路两侧的敏感点公众,则一般赞同道路的建设。
2 公众参与建议
2.1 参与时机
城市道路建设很多情况下是按需而建,其建设具有很大的目的性,就是为了解决部分路段的拥堵问题。该类道路往往会在民间经过一番讨论,最后由城市道路建设主管部门提出设计建设申请。此时,道路的走向、标准、规模已基本确定,方才开始委托环评工作。
环评介入时间较晚,为了充分的征询沿线工作意见。受委托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将拟建道路的基本情况进行公告。
2.2 参与对象
正如前面所说,道路沿线第一排居民受道路的环境影响最大。因此,公众参与公示过程中,除了常规的网络、媒体公示等,还应进行敏感点现场公示公告。道路两侧200m范围内的敏感点需全部张贴公示公告。
非道路两侧200m范围内的敏感点,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敏感点进行张贴。
2.3 公示内容
城市内居民教育素质普遍较高,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第一次公示内容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 28号)的要求进行后,其内的信息往往不能满足公众对项目情况的深度了解需求。因此,公示内必须标明进一步索取更多资料的获取方式,而可以公开的内容,应事先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
第二次公示应在报告主要结论出来之前进行,比《暂行办法》稍早。这样是为了留更多的时间给公众进行讨论。第二次公示张贴的敏感点,不应少于第一次公示时。在第二次公示时,可于沿线小区管理处、业委会、社区工作站、学校办公室、医院办公室等敏感点处,预留部分公众参与调查问卷,供公众填写。
2.4其他建议
问卷调查是直接与公众进行交流的好时机。为取得更佳效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公众参与最好由建设单位主导,环评单位及设计单位作为重要参与者,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
2、在调查问卷发放前,根据各敏感点人口分布情况,按比例发放调查问卷至各敏感点。各调查问卷应统一编号,有助于后期的统计。
3、对于部分敏感点,其参与的公众数量可能大于发放调查问卷的数量。此时,应提供调查问卷模板,供其复印。复印的调查问卷,不应统计为有效问卷。但应在环评报告中如实描述,并作为附件,交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供其审批时参考。
4、部分项目的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公众不愿意填写调查表,担心个人信息泄露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该类问题应如实记录至环评报告内,但环评单位应取得相关凭证,表明曾组织过该类工作。该类凭证一般有小区门卫放行条等。
5、公众参与热情较高的项目,一般为公众反对意见较多的项目。该类项目应不限于调查问卷一种形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座谈会等形式,由建设单位、地方政府部门、设计单位、环评单位、公众代表共同参与,最大限度的解答公众疑惑以及其关心的问题。
6、对于持反对意见的公众,应全部进行回访,回访形式不限于电话、当面沟通,可再次设计相关表格供其填写,也可复印原来的问卷,在电话回访中直接记录回访时反对者的意见,并与其他公众问卷一起作为附件。所有反对理由应如实记录,第一时间交建设单位,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汇报。
7、对于公众参与意愿较低的项目,笔者认为仍应如实记录,而非为了达到所谓的份数,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额外组织。亦可避免压力之下,部分单位对公众参与工作进行造假。
3 结语
在城市土地利用日益紧张的今天,城市道路建设逐渐呈现出的典型“厌恶型市政设施”建设项目环评工作特点。环评工作的开展,应紧扣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才能在公众参与工作中,体现沟通桥梁的作用。
总体而言,环评公众参与工作的核心就是通过多种途径,提供良好的政府、社会沟通平台,如实记录相关利益方的意见,供决策者参考。
参考文献
[1] 邵道萍.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J]. 兰州学刊, 2006, (02)
[2] 王孝华.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探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32)
[3] 张尚斌.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 甘肃科技, 2009, (12)
[4] 贺文博, 常芝英.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探讨[J]. 科技资讯, 2009, (19)
[5] 金相灿, 倪栋, 王圣瑞, 何连生, 孟宪洋.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初步研究[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09, (02)
[6] 李勇, 班福忱, 蔡苏兰. 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4)
[7] 李风云.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题浅议[J]. 科技资讯, 2008, (27)
[8] 余秀娟, 肖攀.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 (09)
[9] 幸红. 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04)
篇3
关键词:市政道路;质量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城市必须建设大量的各类基础设施项目来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需求,而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城市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再加上它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导致社会媒体和大众对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这也使得许多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逐渐突显出来。下面,本文简要分析和总结当前城市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现状,并研究和探讨加强城市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以期更好的提高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施工的质量水平,保障道路工程的使用性能以及市民出行的安全,为人们打造一个优质、通畅、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的现代化交通出行环境。
一、城市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具体包括有:
1、工程的动迁量大、施工场地小
目前,许多市政道路工程是对老城区道路进行改造,而这些地区的人口、住宅、店铺等的数量均较多,且空间狭小、拥挤,这就导致市政道路工程在建设施工时的旧房拆迁量较大,且经常在市内复杂繁多的大街小巷中进行,施工场地较为狭,从而导致拥堵和诸多不便。
2、工程的投资数额庞大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由于工程量较多,原材料需求较大,导致其投资金额庞大。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道路工程施工材料、人工薪酬等的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市政道路在原材料、机械设备、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投资金额不断增加,这也给政府财政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3、存在复杂繁多的地下管网
市政道路工程大多集中在城市中经济繁华、人口密集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大多存在大量复杂的电力、通信、给水、供热、煤气等地下管网,这些管道线路错综复杂,给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造成极大的不便。同时,有些老城区的地下管线历史时间长,地底位置不明确,且存在严重的老化问题,一旦市政道路工程在施工时进行盲目开挖,就容易对这些地下管网造成破坏,导致城市区域内断电、停水、停气等严重问题,给市政道路工程以及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
4、受地质条件的制约较大
排水、排污等项目是城市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项目的施工往往受现场地质水文环境的影响较大,若要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就必须采取额外的对应措施,不仅加大了工程施工的难度,也给市政道路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造成了较大的质量隐患。例如,当施工现场的地质结构不稳定,或地下水位较高时,就必须要首先进行沟槽边坡支护或深井(井点)降水等措施加以巩固和保护,使其符合市政道路施工建设的要求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5、工程项目的开工急、前期准备不足
由于城市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现场主要是在城市内,这就导致其建设施工会对人们的日常出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和不便,因此,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对居民正常工作生活的干扰,往往要求市政道路工程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工,这就使得施工单位在赶进度、保质量的要求下,倒排进度计划,将工程尽量提前,从而导致工程项目的开工急,前期准备阶段时间短,容易造成施工准备上的疏漏,进而影响到后续施工的质量。
二、加强城市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管理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中存在的诸多质量问题,在今后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各地政府及施工单位要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理,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完善的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施工单位要根据当前国家及各地政府的相关法律规定,制定和完善市政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市政道路工程各阶段、各环节的施工质量标准和要求,规范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步骤,并完善和加强对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各种合同签订、材料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控制,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有效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平。
2加强市政道路工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施工单位要对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实施全过程动态化施工质量管理。要加强对水泥、混凝土、沥青等施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避免原材料出现劣质、掺假、污染等质量问题。同时,还要积极运用当前先进的道路施工工艺,提高市政道路施工的技术水平,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政道路的养护管理,避免道路出现起层、开裂、断裂等质量问题,从而更好的确保市政道路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3加大对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控制
各地政府要建立健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监督控制机制,组织和委派专业人员对市政道路工程项目进行建设施工的全程质量监督管理,完善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并将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细分到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去,明确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具体奖惩制度,并全面推行质量监督责任管理制,将问题责任具体到施工小组或个人,严格执法,加大惩处力度,从而更好的确保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结语:
城市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项目工程的使用性能、使用寿命以及人们的行车安全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并且对城市的经济进步以及现代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控制,通过采取相关针对性措施,提高和加强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道路工程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我国城市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平稳、快速、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红伟.中小城市市政道路建设项目质量管理问题浅析[J].建设科技,2015(03):104-105.
[2] 朱三平.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分析[J].科技展望,2015(04):56-57.
[3] 陈建东,翟洋.浅谈市政工程道路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民营科技,2011(09):242-243.
[4] 于光林,刘寿洋.浅析影响市政道路质量的因素及质量保证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63-64.
篇4
关键词:现代陵园;规划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现代生态陵园特征
1、全局性特征。现代生态陵园的建设应考虑全局性,不但要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而且还要具有相应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现代生态陵园不能只重视自身发展问题的解决,而应该在整体协调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2、持续性特征。现代生态陵园的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采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公墓暂时的“繁荣”,以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3、应对性特征。现代生态陵园应针对具体环境做出应对性的规划设计。在尊重现有环境的基础上修复和改善环境,做到“建设一个陵园就能改善和修复一片环境”。
4、和谐性特征。现代生态陵园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生态陵园是一个优美的园林环境,更是一个满足人类殡葬需求、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环境。
现代生态陵园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减少殡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节约土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在殡葬服务方面的需求;采用科学的发展观和生态规划设计理念,把传统殡葬文化、殡葬改革制度与环境生态相结合,解决传统殡葬领域中存在的人口、土地资源和环境问题,在故者与生者、环境与发展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而科学的平衡关系。
二、国内现状
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死亡人口逐年增加,在全国范围内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城市,如:北京、天津、江苏、浙江、重庆等11个省市,在40年内将陆续转入“地下”。由此可见,这么多人口身故后的“归属”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目前存在着以下两种局面:其一,无序的孤茔野坟在城市边缘的路旁、沟边散乱地扩展,严重损害卫生、观瞻和节约用地原则;其二,在全国提倡火葬的情况下,传统墓地仍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着。“阴宅”挤压“阳宅”空间,也不利于阴阳平衡。现今全国共有陵园约几万座,在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新兴现代化陵园的建设与老陵园的改扩建将迎来新一轮的建设。
三、公墓的选址
受风水理论的影响,无论是王公贵戚还是平民百姓,对墓的选址十分讲究,下葬之前,总是请勘舆家(俗称风水先生)查看地形、地势、山水走向,以求避祸得福,子孙兴旺。当然这种传统习俗及作法从理论上讲是荒谬的,从实践上看也是极为有害的,与今天两个文明建设格格不入。公墓作为殡葬改革的重要载体,选址时要有利于加强殡葬管理、有利于殡葬改革、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在具体选择墓址时,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服从当地的城市建设规划,对于当地的、风俗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要综合考虑。为尽量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还要对下列几点进行考虑:(1)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前提,结合地地质、因地制宜,节约建筑成本和资金,缩短建设周期。(2)应考虑交通的便利和服务范围的广泛性。(2)良好的地型和朝向,良好的地质条件,足够规模的土地面积,可以满足各种葬法。(4)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的影响,建造良好的排水系统,提高抗旱能力,保证绿化的种植及养护。
四、规划设计的人文化
纪念性景观由于把人与纪念性场所联系在一起,所以景观与人的联系比景观本身显得更为重要。借助景观的意象延伸和移情升华,或使人抽离形体以寄情山水的精神活动与环境产生共鸣,或使人透过浮华喧嚣的世俗感悟人生哲理,或追溯历史寻找最本真的传统文化精髓。将纪念功能与墓园传统文化结合,使墓园成为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场所。
1、佛教文化。佛教宣扬的“轮回转世”观念告诫人们来生的形象与命运是受“善恶报应”的原则支配,如果来生不想陷于无止境的六道轮回,今世就要一心向善。佛教主张薄葬,同时倡导火葬,引入佛塔这一建筑形式以供供奉逝者骨灰。
2、传统生死观。多数人信奉人死之后灵魂不灭,生死一体化,死是生的延续;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对祖先的祭拜。因此对墓地的选择不仅注重风水,还重视墓园环境的设计。
3、慈孝文化。孝道是中国丧葬文化特色之一。儒家讲究孝道和厚葬,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孝”“中庸”之道。在儒家文化的指导下,人们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之后躯体要人土方能得到安宁。
4、生命文化。《圣经》上说,你来自泥土,又必将回归泥土。所以灵魂就选择了大地。所以坟墓最本色的位置就是在泥石和草木间。或许,墓地的存在,本身即一种宗教象征。人类应以对生命的尊重态度来对待它,应最大限度地赋予它以爱意和生命性。一块好的墓地,看上去,应像“家园”一样,是适于生命居住的地方、朴素、安谧、祥和、空间自由;阳光、水分、草木、风雨、呼吸……皆充足,符合生命本身的审美设计和要求。因为,它是一个人的灵魂永远栖息和长眠的田园,是我们为自己保存一段情感一段历史的地方,也是人间离上帝和天堂最近的所在。因此它最神性、最人道、最宗教、最纯洁……
五、公墓内部规划设计
(一)墓区规划与布局
1、从使用功能上墓区可分为墓葬区和寄存区。墓葬区就是客户为逝者骨灰安葬、祭扫的区域,包括基葬、挂树葬等。寄存区就是丧户为逝者骨灰寄存、祭扫的区域,包括塔葬、楼葬、亭葬、壁葬等。
2、以墓地的文化含量及价值,墓区又可分为商品墓、艺术墓和名人墓。商品墓区就是在划块的墓区中,成批开发制作的墓石、墓穴,由客户自行选购;艺术墓即独立设计开发制作,具有一定艺术风格、观赏价值的墓石。当然,其设计应首先得到客户的认可,或根据客户要求进行抽象、概括、提炼,根据逝者的经历、爱好、贡献、职业等进行创作,再反馈给客户,名人墓即为名人设计制怍,具有一定艺术风格、观赏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墓石,名人墓的多寡、水平往往代表着公墓的层次。一般讲、大至国家、小至县乡都会有名人,只不过名气大小有所区别而已。做好名人墓不仅是对他们的纪念,也可以提升墓区的档次。
(二)墓区的绿化与景观布局
在绿化效果的把握上,要处理好活泼与庄重的关系,既有园林的特点,不能过于沉重和呆板,又与公墓庄重、安祥的气氛相协调。墓园的、绿化布局主要包括:
1、区域绿化。为保护公墓的生态环境,美化墓园,防止白色污染,突出“园”的特色,在墓区保留适当的土地,用于种植树木、花草。
2、墓间绿化。由乱埋乱葬到设立公墓是历史的进步、文明的象征,但公墓不是由分散污染变为集中污染,更不能有凄凉的气氛,所以在墓的周边预留适当的地块用于植树种草,可以将墓巧妙地掩映在绿色之中,不经意间减少了视觉污染。
3、绿化小景。利用树木、花草、盆花、盆景等组合成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绿化景观。
4、道路绿化。在主道两侧种植行道树,应尽量选用‘常绿树种,不宜用落叶树种,公务用房是现代公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有公共侧所、休息室等,以免秋天落叶满园,增添凄凉、悲伤之感。为美化道路,可设路边花坛。
5、小景布局。中国园林多通过修景、选景、添景等人工方式达到园区风景的完美与协调统一,弥补自然景观的不足,以获得视觉上的美感、身心的享受和心理的愉悦。中国园林讲究山水,至于园中需如何造景,则应因园而异。但一般园中应包括山、水、桥、石、亭、榭等,这些人为景观通过合理搭配,可产生美的享受。若有条件的话,不妨请园林专家设计布置。
(三)建筑物的设置与布局
这里的建筑物是指在承担不同功能的建筑设施。现代公墓不仅是处理骨灰、遗体的场所,也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人文公园。为了突出公墓的现代性、服务性,设置建筑物时要尽可能齐全,为洽谈业务、休憩提供方便。建筑物按其在公墓内的功能可分为服务、管理、业务和其他功能性用房。
1、服务用房是现代公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有公共厕所,休息室等。园区内的厕所应布局合理,标志醒目,有必要的指示路线或方向。至于数量多少则视本园墓穴规模而定,可设置流动厕所。
2、管理用房主要有办公室、档案室等。办公室应分布在行政办公区内,无论是经营性公墓还是合资墓还是陵园等,它都是必不可少的部门,应具有必要的现代办公设备、设施。墓穴的销售,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不容许有半点差错,所以,建立档案室保管有关的法律文件、客户资料、收入支出资料等很有必要。
3、业务用房主要有接待室、洽谈室等。由乎公墓销售主要争取坐门等客的方式,客户对公墓的了解主要通过接待部门进行,所以公墓要重视接待室的建设,它应坐落在主门旁显眼位置。内部环境要庄重祥和,并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接待员应具备一定的素养,应耐心地回答客户的各种问题。洽谈室应与接待室相毗连或为一体,室内要放置必要的宣传材料,有关合同材料、购置程序,业务人员要熟悉本园的有关规定及有关法律政策,随时解答客户的疑问。
4、道路。包括公墓进出通道把公墓主人口与外部连接的道路。为改善祭扫高峰时车辆拥挤状况,公墓应分设宽敞进出通道,有条件的话,车辆原路进出,以便于及时安全、有效地疏散车辆和人流,同时路边应设人行道,做到人车分流。园路指墓园内的各种道路,设计时应主次分明,简捷便利,以利于客户快速到各墓区。园路一般有主墓道路,指公墓内部的环行道路,主要用于消防救险、材料运输及人员运送。路宽宜在3.5米以上,主墓道应尽可能地设计成环状道路,路面宜用彩色连锁砖石材等铺设,有一定的色彩感,增加园的祥和气氛。次墓道路指导公墓内联系各墓区的道路,路宽宜在2米以上,路面宜用彩色连锁砖、石材等铺设。墓区道路指公墓墓区间的道路,路宽宜在1.5米以上,路面宜用彩色连锁砖、石材等铺设。墓间道路指公墓墓区间的道路,路宽宜在0.8米以上,路面宜用彩色连锁砖、石材等铺设。
(四)配套设施的布局与规划
除上述必须的项目外,公墓还要提供相关的服务设施,如停车场、给排水、供电、广播、通讯、消防、标志等相关服务。停车场是现代公墓不可缺少的服务设施。停车场的大小及设立方式是由公墓规模及已销售墓穴的数量决定的。因为公墓的停车场使用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季节性,因此公墓的停车场可以不用像城市的停车场那样标准,可进出。通道的两旁稍加平整,铺垫一些沙石作临时停车场用,也可利用荒地略价平整,因地制宜即可。给水主要应符合本园的生活及建设绿化用水及祭扫时客户用水。给排水设施也是现代公墓建设的一项重要设施。给水应达到防疫部门的卫生要求。排水应满足环保和水利部门要求,应有系统完善的暗沟排水管道,保确保排水畅通,尤其是排水系统应考虑洪涝灾害。公墓安全工作很重要,消防设施就是必要的安全保障,消防管道、消防器材应布局合理,要通过当地消防部门的验收。其他诸如供电、广播、通讯等应根据需要合理设置,此不一二介绍。
结语
现代陵园景观设计的构思应以“环境园林化、功能多样化、景点群体化”作为指导思想,把传统殡葬文化和殡葬改革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减少殡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殡葬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新洋,陈新建,葛蔓. 城市生态陵园规划设计探析――以龙凤山艺术陵园概念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1,S1:84-87.
篇5
文物资源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再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显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也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物管理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环境中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我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我县文物保护工作现状
经过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我县至今有省级文保单位3处,县级文保单位31处,已公布的重要文物保护点70处,及200多处登记在册的地面文物。这些被各级人民政府公布或未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唐宋窑址、明清古民宅、古桥梁、古墓葬、摩崖石刻、名人故居和革命纪念地等等,类型齐全,历史延续性强,是我县六千年文明史的纪实写真。尤其是构筑在海岸线上的40余处明代抗倭遗址,更是我县人民抗击外敌侵扰的历史见证。近年来,我县库藏文物的收藏量也显著增加,器物类从原有的数十件增加到目前的2000多件,字画从百余件增至千余件,另有古籍6000余册,宗谱80余种,还有大量的碑刻、墓志铭、工艺品与革命文物等等,为我县建立博物馆、展示地方史和民俗文化,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文物管理部门一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目前经费紧缺又无博物馆和专用库房的情况下,对已知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地下文物,尽力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进行科学研究。对在基建中暴露的各类地下遗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从不遗漏。近几年,先后抢救性调查发掘了万家山墓葬群、黄土岭墓葬、何婆岭墓葬、象山三中古墓葬区、大溪蒋村宋代古墓、黄狗山宋代瓷窑残址、花岙岛古代遗存等,尽职尽力做好了塔山路东首延伸段的塔山遗址的保护工作,使一批面临厄运的地下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
多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拨款、上级文物部门补助和群众自发集资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视各文保单位不同情况,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石浦城隍庙、大徐殷夫故居、丹城石屋、丹城姜毛庙、东门岛灯塔、东门岛天后宫、王家谟烈士墓、陈汉章先生墓、爵溪街心戏亭等十余处省、县级文保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在维护和整修各级文保单位的同时,注重使用单位和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落实工作,加强定期检查,即时提出保护意见及整改措施,使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较为妥然的保护。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仅落实专人值班和法人代表负责制,做到24小时不断人,还加强“双铁”安全保护措施,实现“110”报警联网,单位职工双休日、节假日轮流值班。文物部门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监管好库藏文物的安全,2003年被评为宁波市文博系统安全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保护点受损情况普遍存在。如丹东街道林海赤坎游仙寨,寨城护体石墙大部分被拆,寨城内建有非法庙宇和水泥面道路,寨城东边新建的公墓区严重破坏了环境风貌;丹城塔山遗址保护区外沿修筑道路时不经勘察调查就动工,破坏了地下遗存;基建工程中民工挖沙掘土暴露出土文物擅自捣毁或私藏现象时有发生;爵溪街心戏亭周边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杆线密布,不仅破坏环境和景观,还存在严重隐患;王家谟烈士墓旁屡建养鸡场,鸡粪遍地,臭气熏天,严重破坏环境;陈汉章先生墓区“缀学亭”围栏及墓道石凳被毁,纪念壁上先生瓷像遭砸;石屋景区乱建违章建筑等等。更有一些文物急需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如爵溪街心戏亭后厢房年久失修而破旧;陈汉章先生故居“缀学堂”房屋倒塌急待整修;许多古建筑电线老化隐患严重;王家谟烈士墓区通道严重毁损;第五批文保古建筑单位励氏宗祠、东陈鉴公祠等的维修,因缺专项资金无法启动。
(二)原因分析
1、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一直以来,有些领导和有关部门视文物保护为包袱,为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往往从眼前的经济利益出发来衡量文物的价值。如古建筑保护中有人认为这有损于城市建设的形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一拆了之来对待文物保护,或者要算眼前的经济帐,保护文物要花多少钱,而拆后搞开发能赚多少钱。不能充分认识到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不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资源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2、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从我县情况来看,全社会普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一些地方领导和干部不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文物保护与否对其政绩无任何关系,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毫无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地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如爵溪城墙非法建筑时有发生,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3、文物依法行政力度不足。文物保护虽然有《文物保护法》可依,但由于《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执法的主体不是文物部门,而是工商、公安、规划等执法部门,由于没有协调处理好相互之间关系,所以造成文物被破坏情况发生时,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或被处理。如丹城赤坎游仙寨遗址内建有非法庙宇和道路,文物部门无力处理,相关部门由于职责关系,相互推诿。
4、文物部门的保护力量相对薄弱。文物保护是一项既困难又复杂的工作,而文物部门既无权又无人,更缺乏经费,根本无力实施对许多该保护的文物实施保护。
三、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针对目前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坚持有的放矢,加大力度做好文物保护,为我县“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光靠业务主管部门的力量还不行,更主要的是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因此要深入开展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文物宣传工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在《今日象山》、象山人民广播电台、象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刊出、播出全面介绍象山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重要文物保护点的资料及录像,编辑、出版《象山文物胜迹》、《象山库藏文物精品图录》等,使全县人民了解象山文物事业的发展情况,了解象山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象山、建设象山的热情,为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共同努力奋斗。
二是要把文物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级领导要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党政一二把手,要树立“保护文物,守土有责”的意识,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同时对文物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三是要充分发挥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使之成为协调全县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权威性机构,特别是规划、城建、公安、海关、工商等成员单位要各尽其责,各尽所能。而事实上,文物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会议已多年没有召开,致使个别成员和成员单位忘记了自己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职能与义务。同时切实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消除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有法而无法依法办事”的怪现象,进一步做好我县文物保护工作。
四是要加大对文物事业经费和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我县文物业务费虽从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5万元,间或有少量的应急专项拨款,“九五”至今十年县拨经费累计近百万元。而十年来维修的文保单位有10余处,计约用去维修经费600万元,差额部分都是由当地企业、群众筹资解决的。而当前我县部分农村的村级经济和群众的资金还相对有限,筹资困难,致使许多急需维修的文保单位和文保点苦于资金而无法实施维修。近年来,我县丹城、石浦等地在旧城改造中,文物受损最多、最严重,保护维修任务更为突出。应根据上级要求和参照宁海的做法,每年从县城乡建设费中划出2-3%经费作为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使濒临损毁的文物得到及时的抢救性整修和维护,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专项经费要专款专用,加强管理和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