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土地管理法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铁路土地管理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铁路土地管理法

篇1

【关键词】铁路管理;合法土地

近年来,全国公路、铁路建设速度快,有力支撑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铁路用地具有资产大,线长、点多、面广等特性,使得大量土地被非法侵占,用于谋取利益。当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土地价格连续攀升,以及铁路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对铁路土地管理工作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才能合法合理的收回土地,并规范管理,成为铁路土地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

一、铁路用地概述

铁路用地是国家所有的土地,基本是以划拨方式使用的国家专项用地,是铁路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属于铁路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用地是铁路运输生产的重要基础,是维护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条件,是铁路经营的重要资产,是铁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资本。铁路用地不同于一般的用地,其分布和使用具有以下特点:①铁路用地没有使用期限制,具有持续利用和随经济发展不断增值的特点。②铁路用地随线路在全国呈串珠样现状、连续不断、开发式分布、多临多界、跨度长、接口多、管理难度大;③铁路用地作为划拨用地,其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产生的效益隐含在运输等其他收益之中。

二、铁路用地现状

土地是铁路运输的基础。因此,铁路用地直接影响到铁路的发展。国家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已经取得使用权的铁路建设用地,应当依照批准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作他用;其他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同时,铁路用地不得视为征而未用或闲置土地。因此,铁路用地管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办法,围绕铁路改革和发展,以维护铁路用地权益为中心,以确保运输安全为重点,以满足运输生产需要为原则,以发挥铁路用地效益为目标,全面加强铁路用地管理。然而由于铁路用地内留用土地较多等特点,加上管理力量不足,长期来,一些单位或个人公然违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在铁路用地上修厂建房,开荒种地,挖沙取土,甚至开挖铁路路基。铁路运输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由此造成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遭到了重大损失。在工作中时常需解决,铁路基层单位,在职工家属或路外单位和个人申请用地时,擅自作主批准。如我局某工务段退休职工奉某在货场道路入口处左侧搭建临时房,占铁路用地44平方米,是用于经营小笼包店和小卖部。1997年工务段领导考虑到其家境比较困难,同意他在段大门右边搭建临时房,卖点烟酒补贴家用的申请。随后他未经批准擅自将原临时房拆除,重新建成砖混结构的四开间门面房。期间,也和他签订了一些相关土地使用协议。2012年由于铁路建设需要,要求收回用地,但由于种种原因,暂未收回,导致货场未能建成。违法使用铁路用地,不仅有个人的因素,也显现了铁路对土地管理存在的漏洞。

三、规范铁路土地管理的措施

如何才能合情、合法的收回铁路用地,保护铁路土地,杜绝违法占地,违章建筑等现象的发生,是每一位铁路土地管理工作者必须攻克的难题。以下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首先,领导要以身作则,加强监督与指导。土地管理工作仅仅靠专职土地管理人员的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同时,各级领导要时刻监督与指导,使土地监管成为日常工作。各个方面一同努力,使铁路土地处于管理状态,使职工家属维护铁路土地,加强他们的自觉性,避免违法占地及拖欠土地收益现象发生。

其次,明确土地使用范围和作用。由于铁路土地面广等原因,征收回来的土地没有及时得到利用,加上现在的房价很高,很多人都会临时占用铁路土地,谋取利益。但当要用到土地时,他们会利用国家有关规定的漏洞,强占土地,并要求高额的赔偿。因此,铁路部门要及时提供铁路土地使用用地图,形成档案记录,并成文规定,如有违反者,后果自负,铁路不负责任何费用。并且土地急需使用时,在告知后仍不退还,可以实行强拆。

其三,转变观念,强化铁路土地资产意识。要充分认识铁路用地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开发利用时必须根据它的特点,严格做到科学统一的规划、科学统一管理.确保铁路运输生产安全。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铁路用地靠近车站的优势,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让那些占而未用,占地面积大、使用面积小的土地资产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盘活存量土地资产,使其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三四,分工明确,加强管理。铁路用地作为国家资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意侵占。出现铁路土地被占用,是由于铁路管理者监管力度不够,使他们有机可乘。在铁路土地管理中,铁路土地管理部门应实行分段管理,设立奖励制度。在检查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奖罚分明,得到管理者得到认可,在工作中由于个人原因,导致铁路用地被占用,要及时处理,处罚明确。而对那些勇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铁路用地依法不受侵占的干部和职工群众给予适当奖励。对那些执法到位、解决问题方法得当有效的土地管理人员给于奖励,对强化执法手段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样,铁路土地就不能成为留用土地或闲置土地,而被国家收回或个人利用。

其五,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宣传,让群众了解,铁路土地的作用。大部分铁路土地被占用,大部分是不了解情况,认为这是闲置的土地,“谁占有就是谁的”思想,照成铁路土地被大量占用。因此,必须加大土地法制宣传力度。树立全民珍惜土地观念,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充分发挥社会和媒体的监督作用,运用多种宣传工具,开展多层次,持续不断的土地法制宣传活动,把全民土地观念教育工作贯穿到每天的工作日程中,使他们明白铁路的重要性,及占用铁路用地的后果。使群众参与铁路管理工作,让他们形成“占用铁路合法土地,是违法、违章的行为”的思想,维护铁路发展,协助我们监督铁路土地。

其六,发挥群众的力量,拓宽举报渠道。在这信息时代的大好环境下,铁路土地管理部门应建立土地违法案件举报网络体系,大力拓宽举报渠道,创造良好的举报氛围。在路局土地管理部门及各基层土地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把受理群众土地违法案件列入土地检查的重要议事日程,拓宽举报渠道。在铁路沿线的每个车站、区间设立铁路用地监察员和信息员,迅速反映有关信息,多渠道地获取举报信息,形成一个快捷、灵敏的举报网络体系,鼓励案件举报人员提供新情况,实行举报查处情况反馈制度。

篇2

收回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

无偿收回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

无偿收回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主要包括《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四)、(五)两项以及《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违反《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五种情形。具体内容包括:1.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国有土地的;2.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核准报废的;3.已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连续两年未使用土地的;4.未按土地使用权划拨批准文件规定,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5.经国务院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连续两年未使用的。

在第1、第2、第5种情况下收回土地使用权属于土地管理的一种行政措施,可以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号)第五条规定办理,即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告,下达《收回土地使用权决定书》,终止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登记和土地证书。当事人按期不交出土地,可以按《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条的规定给予处罚。第5种情况必须特别注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只能是国务院,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没有这―批准权。

第3种情况则是因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后,连续两年未使用土地造成的违法行为,收回这类土地使用权应当依法对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其依据是《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和《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条。当事人不履行处罚决定,可以由实施行政处罚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4种属于违反法律规定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违法行为,应当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条的规定,采用行政处罚的办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有偿收回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

有偿收回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主要包括《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一)、(二)项规定的情形。具体内容包括:1.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2.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

上述两种收回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情形,是因政府需要使用土地而造成土地使用者不能继续使用土地,因而必须对土地使用者给予适当补偿。补偿的法律法规依据是:《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四十二条。已成立土地储备机构的地方,收回土地使用权工作可以由土地储备机构具体实施;未建立土地储备机构的,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协商解决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补偿问题。土地储备机构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用地者达成收购补偿协议后,还必须公告收回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登记和土地证书。

收回出让土地使用权

无偿收回出让土地使用权

无偿收回出让土地使用权主要包括《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一条及第二十五条、违反《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情形。具体内容包括:1.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2.已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连续两年未使用土地的;3.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期限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4.土地使用者未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

上述四种情形中的第1种,无偿收回出让土地使用权属于一种行政措施,可以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第五条的规定,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告,下达《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决定书》,终止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登记和土地证书。当事人拒不交出土地,可以按《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2、3、4种情况是用地者取得合法的土地使用权后,未按国家法律或出让合同的规定使用土地而造成的违法行为,对土地使用者应当进行行政处罚,以此来达到无偿收回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目的。处罚的依据见《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条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七条。

有偿收回出让土地使用权

有偿收回出让土地使用权主要包括《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四十二条、《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情形,这些规定均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有偿收回出让土地使用权,可以按照有偿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办法进行。

收回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收回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不是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但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律、行政法规未规定拒绝交回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采用的强制措施,这是法律的一大缺陷,这也正是导致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难以收回的一个主要原因。

无偿收回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无偿收回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主要是指《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第(二)、(三)项规定的情形。具体内容包括:1.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的;2.因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土地的。

上述两种收回集体建设用地的情况,在具体操作时有明显不同:第1种情形是因为用地者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而产生的违法行为,收回土地使用权按理应当采取行政处罚方式进行,但法律未作规定。第2种情形是土地使用者因为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而不再继续使用集体建设用地,收回土地使用权不会有什么阻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向土地使用者下发(收回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决定书),终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注销土地登记和土地证书。

有偿收回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有偿收回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主要是指《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为了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情形。这种情况必须注意,土地使用者还在使用土地,并没有发生违法行为,是因为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而导致土地使用者不能继续使用已合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收回这类土地使用权,可以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用地者协商,待达成补偿协议后,再公告收回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登记和土地证书。

收回宅基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属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一种,虽然《土地管理法》未明确规定哪些情况下可以收回宅基地使用权,但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管理地方性法规作了明确规定。如《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第四款规定,“经批准使用的宅基地,必须按照批准的位置和面积建盖,超过两年未建成使用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第四款规定,“经批准后连续两年未使用宅基地的,应当交还原集体经济组织另行安排使用”。对不符合“一户一宅”的规定,超过法定标准占用宅基地的,《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四十六条、《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等省级土地管理地方性法规,对收回多余宅基地使用权作了规定。

收回临时用地使用权

篇3

一是统一思想,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以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依法用地和依法管地观念。以培训为抓手,采取外挂锻炼、考察学习、集中培训等措施,加强区国土部门业务人员、乡镇(街道)干部和村级班子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依法管地能力。

二是堵疏结合,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按照分类处理、不留死角、稳妥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堵与疏、政策与法律两种关系,扎实开展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和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对少数性质恶劣的违法建房行为依法组织强拆,并着手研究农村违法建房处理政策。加强农村建设留用地的规划管理,帮助村级组织调整建设留用地内土地的置换,严格制止私自买卖土地的行为。抓好村庄建设规划,在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出台《衢江区农村宅基地置换实施意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建房的无序状况。优先解决农民建房指标,每年安排农民建房指标不少于当年可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10%,缓解农民建房指标不足的矛盾。

三是明确职责,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进一步明确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的职责,整合区公安、国土、法院、综合执法等执法力量。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完善考核奖惩办法,切实解决当前农村集体土地管理职责不够清、分工不够明、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篇4

为加强对我县林地的保护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安徽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以下林地使用管理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林地管理的重要性。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建设和林业生产的物质条件。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迹地、未成林地、苗圃地和宜林荒山。林地不是人们习惯称的有林木的林地,无林地的荒山、荒地等也是林地,它们是林业用地统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林地是农用地的二级土地,它的使用管理同样属于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扭转人们对林地的片面认识,把林地管理放在土地管理的重要位置,做好林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二、实行林地用途管制,落实林地保护责任县政府严格限制改变执地用途,确保全县林地用量,按照确定的年度定额进行供给和管理。同时,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做到“占一还一”,确保全县林地面积总量不减少。县政府对全县范围内的林地保护负总责,各乡镇对其行政区域内的林地保护工作负责,确保林地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和效率化。

三、加强定额管理,做到合法使用。实行林地征占用定额管理,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一项具体措施,是建立健全用地定额标准、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规模的有效手段。是节约、集约使用林地,保障、支持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实行定额管理,对使用林地的项目实行宏观调控,形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供地、节约用地”的使用林地机制,不断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加强源头管理,规范使用行为。县政府规定,除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对全县范围内的重点公益林区、森林公园、风景旅游区、省、国道、铁路、高速公路、淮河、濠河等交通、河流干线两侧的林地等生态显要位置划定为“禁止使用区”,对石英石、石灰石等岩石地、土层脊薄地等林地划定为“可以使用区”,对一些生态脆弱地和其它林地划定为“限制使用区”。同时对任何规范使用林地的行为结束后,要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篇5

    第二条  市、建制镇(含县城,下同)、独立工矿区内的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自建住宅必须遵照本办法。

    第三条  城镇个人自建住宅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管理,合理和节约使用土地,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和空闲地。

    第四条  鼓励城镇个人通过购买商品住宅和集资建房、合作建房等途径解决住房。

    第五条  城镇个人自建住宅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户口在拟建房城镇(夫妇一方户口在农村的一般不包括);

    (二)原有住房人均建筑面积不足15平方米(包括公房和私房,独生子女按二人计算);

    (三)对原有住宅进行翻、扩、改建的,原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应当明确、无争议。

    第六条  经批准回原籍落户的离退休人员和回乡定居的侨胞、港澳台同胞可按本办法规定申请建造住宅。侨胞、港澳台同胞建造住宅,应先征得市、县侨办、台办同意。

    第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申请建住宅,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须按干部管理权限报主管部门同意,再按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第八条  下列区域不得自建住宅:

    (一)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内地段;

    (三)属近期改造和新建的区域;

    (三)埋设地下管线和市政设施的区域;

    (四)城镇园林和绿化用地;

    (五)城镇内河岸、沟渠以及因城市防洪、排水需要控制的区域;

    (六)铁路用地控制区域;

    (七)严重污染及易燃易爆控制区;

    (八)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

    (九)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区域。

    第九条  城镇个人自建住宅用地面积标准:四人以下(含四人)户,市每户不得超过60平方米,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区每户不得超过80平方米,五人以上(含五人)户,市每户不得超过80平方米,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区每户不得超过100平方米。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

    城市规划区内的农业户建住宅,应在村民居住村内建造,其宅基地面积可按前款标准再增加10平方米。

    第十条  城镇个人原有宅基地面积超过规定标准的,超过部分应退出。暂时无法退出的,应在房屋改建或分户时退出。退出的土地由市、县人民政府调整使用。

    第十一条  城镇个人新建住宅,按下列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一)持所在单位和居民委员会证明,向当地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经审核同意后,到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二)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向市、县(区)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使用集体土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办理用地批准手续;

    (三)持用地批准文件向市、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按许可证规定放线,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查验合格后方可施工。

    第十二条  城镇个人翻、扩、改建原有住宅,应向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符合建房条件的,到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原宅基地面积超过或不足规定标准,应当退出土地或要求增加宅基地面积的,应到所在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批准手续。

    第十三条  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分别在十五日内答复。

    第十四条  城镇个人自建住宅,应在竣工后一个月内,持有关证明到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分别领取《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证》。

    城镇个人翻、扩、改建原有住宅,应在竣工后一个月内到所在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改变土地使用现状或将住宅改为经营等场所的,应到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  城镇个人出租、转让、分割、抵押自建住宅,必须按规定办理房屋交易登记和房屋、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涉及土地使用权出租、转让、抵押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条例》的规定办理。出租、转让房屋后,不准在同一城镇再次申请建造住宅。

    第十六条  经批准划拨的宅基地,连续两年不使用或不按批准的用途使用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十七条  城镇个人未经批准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按《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处理。

    超过批准用地数量占用土地的,多占的土地按非法占用土地处理。

    第十八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未按规定办理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登记的,其权属不受法律保护,并可由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处以二百元以下的罚款。买卖、交换房屋,未办理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的,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按非法转让房屋和土地处理。

篇6

关键词: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中图分类号: DF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依法对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项进行的审查。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是《土地管理法》确立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一项基本政策工具,也是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必要环节。

一、预审时机

根据《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2号令),需审批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由建设用地单位提出预审申请;需核准的建设项目在项目申请报告核准前,由建设单位提出用地预审申请;需备案的建设项目在办理备案手续后,由建设单位提出用地预审申请。

二、预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二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建设用地标准,对建设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

(2)《

(3)《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明确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向发展改革等部门申报核准或审批建设项目时,必须附国土资源部门预审意见;没有预审意见或预审未通过的,不得核准或批准建设项目”。

(4)《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42号令)第十四条:“预审意见是有关部门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项目申请报告的必备文件”;第十五条:“未经预审或者预审未通过的,不得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项目申请报告;不得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不得办理供地手续”。

三、预审所涉及的部门规章及文件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74号)

通知指出:深化对用地预审内容的实质性审查,进一步做好对拟建项目选址、用地规模、占地类型、补充耕地初步方案等内容的审查,确保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各项政策要求的落实;强化对建设项目征地补偿费标准的审查,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矿山项目等土地复垦资金落实情况的审查,促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需在用地预审阶段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证明材料的,要做好对有关内容的审查把关。

建设项目使用土地,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申请用地预审,未经预审或预审未通过的,不得申请审批(核准)项目,不得申请建设用地审批。

(2)《关于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中做好实地踏勘和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8〕41号)

通知规定凡属下列情形的建设项目,在用地预审中应当进行实地踏勘和论证:(一)线性工程。占用基本农田达到100公顷的公路、铁路、管道等线性工程项目。其中,占用基本农田在200公顷以下的建设项目,委托项目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实地踏勘和论证。(二)面(块)状工程。项目占用基本农田达到35公顷的能源、矿山、水利设施等面(块)状建设项目。其中,占用基本农田在70公顷以下的建设项目,委托项目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实地踏勘和论证。

四、 预审原则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项目用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用地预审的首要审查要点,项目用地列入省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或者乡镇级规划中的任何一个,都视为符合规划。列入规划的表现形式包括:a、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b、用地位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反映出来,并纳入允许建设用地区范畴。

(2)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建设项目用地在选址阶段尽量少占耕地,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如占用,用地预审和后期用地报批手续将会更加繁琐。

(3)合理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各类建设项目在用地设计上,应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的要求,避免土地浪费。

五、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审批权限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2号)第四条规定: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实行分级预审。

需人民政府或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等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该人民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

需核准和备案的建设项目,由与核准、备案机关同级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

应当由国土资源部预审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委托项目所在地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但建设项目占用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土地的,委托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受理后,提出初审意见,转报国土资源部。

六、 建设用地预审审查依据

(1)《土地管理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2)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和行业用地标准;

(3)经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有关行业发展规划;

(4)发展改革等行业部门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5)《限制供地目录》 《禁止供地目录》;

(6)发展改革等部门同意开展前期工作告知意见。

七、 建设用地预审审查主要内容

(1)建设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国家供地政策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2)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是否符合有关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

(3)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初步方案是否可行;

(4)征地补偿费用和矿山项目土地复垦资金的拟安排情况;

(5)属《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情形,建设项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的修改方案、规划修改对规划实施影响评估报告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八、 建设用地预审材料的基本要求

根据《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已批准项目建议书的审批类建设项目与需备案的建设项目申请用地预审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

(2)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拟建项目的基本情况、拟选址占地情况、拟用地面积确定的依据和适用建设用地指标情况、补充耕地初步方案、征地补偿费用和矿山项目土地复垦资金的拟安排情况等;

(3)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或者项目备案批准文件;

(4)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拟选址位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5)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是否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的证明材料。

直接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类建设项目与需核准的建设项目,申请用地预审的不提交前款第(三)、(四)、(五)项材料。项目单位应当在用地预审完成后,申请用地审批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矿产资源压覆情况证明等手续。

受国土资源部委托负责初审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转报用地预审申请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A、依据本办法第十一条的有关规定,对申报材料作出的初步审查意见。

B、标注项目用地范围的县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相关图件;

C、属于《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情形,建设项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当出具经相关部门和专家论证的规划修改方案、规划修改对规划实施影响评估报告和修改规划听证会纪要。

关于耕地占卜平衡,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委托补充(较为普遍):以缴纳耕地开垦费的方式委托当地国土部门补充,并以一般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缴费标准;需足额纳入工程预算,即在工程投资预算中列明耕地开垦费数额。

篇7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维护土地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自治区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全面规划,管好、用好、保护好辖区内的土地,严禁乱占耕地和滥用土地。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的统一管理工作,负责《土地管理法》和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五条  在土地管理、开发、利用、保护以及科学研究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六条  下列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一、城市市区的土地;

二、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三、国家依法没收、征收为国有的土地;

四、国家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

五、依照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荒地、山岭、草地、林地、水面、滩涂和其他未利用的土地。

第七条  下列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一、国家依法确认为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水面、山岭、荒地、滩涂等;

二、城市郊区和农村居民的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

三、城市郊区和农村的乡(镇)村办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使用的集体所有土地;

四、在建制镇原属大队、生产队的土地。

第八条  集体土地所有者必须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登记,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

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登记,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

未划拨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登记造册、管理。

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依法将集体所有的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必须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土地使用证,确认使用权。

第九条  依法改变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更换证书。

第十条  依法使用国有土地或者集体所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土地所有权。

第十一条  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国有或者集体的土地、水面,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的国有土地或者集体所有的土地,其经营权(包括经发包单位批准的转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承包经营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第十二条  依法使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三章  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依法建立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制定土地调查统计计划,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土地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土地调查资料进行土地的分等定级。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协调。在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城市规划。

在江河、沿海的安全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江河、沿海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各部门用地规划应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订措施,合理地、科学地利用土地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开发国有荒山、荒地、滩涂。

第十六条  按照规划开发国有荒山、荒地、滩涂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由用地单位或者个人提出书面申请,按规定逐级上报审批:一千亩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三千亩以下的,由自治区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署批准;三千亩以上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开发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发给土地使用证。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非农业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各项建设要尽量不占或者少占耕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第十八条  将农业用地改为非农业用地,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并办理有关手续。任何人不得擅自在承包地、自留地上打坯、建房、葬坟和开矿。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下列用地应重点保护:

一、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内的土地以及防护林地;

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划定的名、特、优农产品和高产粮、油生产基地,以及城市蔬菜生产基地;

三、铁路、公路用地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等重要设施用地;

四、重要的军事设施用地和科学实验基地。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取沙、采石、挖土和采矿,必须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并负责对所破坏的土地进行整治或者复垦。自行复垦有困难的,应缴纳复垦费,由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复垦。

第二十一条  使用集体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集体土地所有者收回土地使用权,另行安排使用:

一、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后,其承包的责任田(地)、水面和自留地、自留山以及拆迁住宅后腾出的宅基地;

二、使用集体土地建住宅的非农业户居民,拆迁住宅后腾出的宅基地;

三、农村居民在规定期限内不使用的宅基地,或者按村镇规划新建住房,拆迁住宅后腾出的宅基地;

四、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或者个人合伙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停产停业后不使用的土地。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办理征用土地手续后,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满两年不使用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使用证。

农村居民承包的耕地和自留地丢荒一年的,自留山连续丢荒三年的,由发包单位或者集体土地所有者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四章  国家建设用地

第二十三条  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或者经批准建设的国家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的,应依法申请用地。

被征用或者划拨土地的单位,应服从国家建设需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第二十四条  国家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

(一)建设单位报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者初步设计、年度基本建设计划等有关文件,向被征用土地所在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建设用地;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对建设用地申请进行审核,划定用地范围,并组织建设单位与被征地单位以及有关单位依法商定征用土地的补偿、安置方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三)建设用地的申请,依照法定批准权限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给建设用地批准书,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建设进度一次或者分期划拨建设用地;

(四)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项目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验收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核查实际用地(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竣工之后,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管理部门核查实际用地),经认可后依照本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办理土地登记手续,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在城市规划区内申请建设用地,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依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五条  征用(含划拨,下同)土地的审批权限如下:

一、征用耕地一千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千亩以上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逐级审查,报国务院批准;

二、征用耕地五十亩以上,一千亩以下,其他土地一百亩以上,二千亩以下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逐级审查,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人民政府认为必要,可以委托自治区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署批准,报自治区土地管理局备案。

三、征用耕地三亩以上,五十亩以下,其他土地十亩以上,一百亩以下,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查,经所在的自治区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署批准。

四、征用耕地三亩以下,其他土地十亩以下的,由乡级人民政府审核,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报所在的自治区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署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一个建设项目需要使用的土地,应当根据总体设计一次申请批准,不得化整为零,分几次申请。铁路、公路和输油、输气、输水等管线建设需要使用的土地,跨县、市的,可以分段申请审批,办理征(拨)地手续。

改建、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旧场地。确需征地的,应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七条  基建施工、勘测设计等单位需要临时用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用地单位与被用地单位签订临时用地协议。临时用地时间不得超过二年。超过二年的,须再报经批准。

第二十八条  因抢险或者军事特殊情况急需用地的,可先使用,随后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需永久用地的,按照法定的审批权限,补办征地手续。

第二十九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由用地单位向被征地单位支付各项补偿费。

土地补偿费:

一、征用水田,按其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倍补偿;

二、征用菜地、鱼塘、藕塘,按其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五倍补偿;

三、征用旱地,按其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倍补偿;

四、征用开荒地、轮歇地、草地及其他土地,按当地旱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一至二倍补偿;

五、征用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等林地,已有收获的,按被征用林地年产值的五至十倍补偿;未有收获的,按长势参照邻近同类树种年产值的五倍补偿。年产值的计算,以当地基层统计年报单价为基础,由有关部门协商核定。对收获有大小年区分的经济林地的年产值,按征用前两年的平均年产值计算;

六、防护林地不得征用。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征用的,应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按该林种实际价值的十倍补偿。

青苗补偿费:

被征用耕地上有未收作物的,应尽可能待收获后进行施工。如急于用地,须毁青苗的,由用地单位按作物一造产值补偿。土地管理部门发出征地通知后种植的作物,不予补偿。

地面附着物补偿费:

一、被征用土地地面上的房屋,由建设单位按当地统一房产价标准补偿,或者按原有房屋面积回建质量相当的房屋;

二、被拆除的水井、水渠、道路、晒场和其他设施,由用地单位负责回建或者折价补偿;

三、迁移坟墓由用地单位给予适当的迁移费;

四、土地管理部门发出征地通知后建造的地面附着物,不予补偿。

第三十条  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耕地的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

二、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二至三倍;

三、每亩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倍;

四、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二十倍。

征用林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减半计算。

征用荒山、荒地、宅基地及其他无收益的土地,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第三十一条  征用城市(包括县级市)郊区的菜地、鱼塘、藕塘,须缴纳新菜地、鱼塘、藕塘开发建设基金,其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二条  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地面附着物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必须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统一计算核实后,由用地单位支付给被征地单位。征地时计算产值的各种农产品单价,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物价部门提出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被征地单位应得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由乡级人民政府指导被征地单位管理使用,只能用于发展生产和安排因征地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不得挪作它用或者私分。

第三十三条  被征地单位的土地被征用后,人均耕地不足三分或者人均菜地不足二分的,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部分农业户口可以就地转为非农业户口。需要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人数,按照被征用耕地的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单位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

被征地单位的土地被全部征用,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可将农业户口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由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办理。

第三十四条  因征用土地造成被征地单位人员口粮不能自给的,其不足部分,分别由建设项目所属的自治区、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解决。

第三十五条  被征用的耕地原负担的农业税和粮食任务,在耕地被征用时相应免除。免除的粮食指标,属国家和自治区建设项目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承担;属市、县建设项目的,分别由市、县人民政府承担。

第三十六条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以耕地为联营条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共同兴办联营企业的,由联营企业负担农业税。

第三十七条  国家建设经批准划拨使用国营农、林、牧、渔场的国有土地,按照征用集体所有的同类土地补偿费百分之七十给予补偿;青苗、附着物补偿按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乡(镇)村建设用地

第三十八条  乡(镇)村建设应从自治区的实际出发,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和具有民族特点的原则制订规划,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城市规划区内的乡(镇)村建设规划,由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农村居民住宅建设,乡(镇)村企业建设,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等乡(镇)村建设,应当按照乡(镇)村建设规划进行。

第三十九条  乡(镇)村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下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体户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部门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有关批准文件,向县、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按征地的审批程序办理。

乡(镇)村企业建设用地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十条  乡(镇)村企业建设用地的批准权限,按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办理。

乡(镇)办企业使用村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按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给予补偿。

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使用集体所有土地的,在使用期间,按该土地年产值一至二倍每年向被占地单位补偿。使用完毕将土地交回集体,不得改作它用。

第四十一条  农村居民建住宅,应当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以及其他非耕地。需要占用耕地的,应向所在村的村民委员会申请,经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乡级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的,经村民委员会审核,报乡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二条  农村居民建住宅使用耕地的,人均建房用地面积不得超过二十二平方米(含新建和原有宅基地及附属用房,下同),八口人以上的户最多不得超过一百六十平方米;使用非耕地的,人均建房用地面积不得超过三十平方米,八口人以上的户最多不得超过二百五十平方米。

第四十三条  城镇非农业户居民建住宅,应服从城镇建设规划,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宅基地。如需要新占用土地的,由本人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出具证明,并征得城建部门同意,然后向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县城以上的城镇非农业户建住宅,每户用地不得超过六十平方米;乡镇的非农业户建住宅,每户用地不得超过八十平方米。新建住宅占用的土地,按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标准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第四十四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允许申请宅基地:

一、农村居民婚后到对方落户,确需另立门户的;

二、农村居民户人口超过本村居民户人口平均数一倍,确属缺少宅基地的;

三、集体经济组织招聘的技术人员要求在当地落户的;

四、回乡落户的离休、退休、退职、退伍的干部、职工、军人等,确实无房居住的;

五、回乡定居的归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需要建住宅的。

第四十五条  农村居民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划给宅基地:

一、年龄未满十八周岁的人要求另立门户的;

二、男到女方落户或者女到男方落户,一方已立门户的;

三、原有宅基地能够解决子女另立门户需要的;

四、出卖或者出租住房的。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或者超过批准的用地数量占用土地的,按《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处理,并处罚款,罚款金额为征用当地同等面积耕地补偿费的一倍。

第四十七条  乡(镇)村企业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或者超过批准的用地数量占用土地的,按《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处理,可以并处罚款,罚款金额为征用当地同等面积耕地补偿费的一倍。

第四十八条  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处理,可以并处罚款,罚款金额为征用当地同等面积耕地补偿费的二倍。

第四十九条  上级单位或者其他单位非法占用被征地单位的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按《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处理,可以并处罚款,罚款金额为每年按其非法占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总额的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计算。

第五十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临时使用土地,期满不归还的,按《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收回土地使用权,拒不交出的,责令交还土地,并处罚款,罚款金额为征用当地同等面积耕地补偿费的一倍。

第五十一条  开发土地,造成土地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的,按《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处理,可以并处罚款,罚款金额为征用当地同等面积耕地补偿费的一倍。

第五十二条  对擅自在承包地、自留地上打坯、建房、葬坟和从事取沙、挖土、采石、开矿等经营活动的,责令停止非法行为,恢复生产条件,并按其所毁田地每平方米处以二至十元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各种罚款的执行,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罚款收入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篇8

二、处理土地权属争议,一般情况下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负责处理。人民政府处理时,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从实际出发,本着尊重历史,注重现实,有利于权属争议双方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原则进行,依法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历史遗留的土地权属争议,应依据当时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处理;当时没有明确规定的,参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定进行处理。

三、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办法》的有关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按照“属地管辖、分级负责”的原则处理土地权属争议。

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土地权属争议,可根据当事人的甲请,由土地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处理;

跨乡(镇)的土地权属争议,以及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由土地所在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处理;

跨县(市、区)的土地权属争议,由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处理;

跨市(区)的土地权属争议,以及争议一方为中央国家机关或者其直属单位,或争议一方为军队,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由省人民政府负责处理。

四、各级人民政府对受理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应当在查清事实、分清权属关系的基础上先行调解,促使当事人以协商方式达成协议。调解应当遵循自愿、依法的原则。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并经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加盖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构的印章后生效。生效的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确权登记的主要依据。

五、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达不成协议的,由当事人向有土地登记权的人民政府申请处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争议,当事人可向村民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向土地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申请处理,也可依照《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向有关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查处理申请。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分级负责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对需要依法作出处理决定的,拟定处理意见,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作出决定。

六、凡因地面上建筑物或其他附着物的权属或权属转移而引起的土地权属争议,应先由房产管理部门或者人民法院等有关部门确定建筑物的权属或权属转移是否合法、有效后,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提出土地权属处理意见,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作出决定。

七、因铁路,公路、水利、河道等建设或开发引起的土地权属争议,由上述主管部门配合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查,依法提出处理意见,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作出决定。

八、对土地界线、面积有争议或异议,需要进行现场指界和实地测绘的,可由争议当事人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进行测绘,争议调处人员组织实施。

九、在土地权属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都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对擅自在有争议的土地上兴建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施工,当事人拒不执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当事人承担。对有权属争议的土地,不予办理土地登记,不予办理征收、划拨、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用地手续。

当耕地权属发生争议时,在解决争议过程中,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争议的耕地可由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前的土地使用者暂时经营使用,不得影响农业生产。

篇9

关键词:铁路;用地;保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F5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作为铁路企业资产的重要基础,以保证运输生产为重点,以实现其保值增值为目标。由于铁路企业有着自身体制性、机制性、规范性的特点,在用地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为此就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摸清家底、资产明晰的前提下,综合规划、利用和开发铁路用地,以促使铁路用地保值增值的实现。

一、企业用地资产使用、处置方式及土地保值增值

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使用、处置用地后,显化出的土地价格才能够被纳入到企业的资产管理当中,从而实现土地的保值增值。依据国家《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有关条例》,对于企业用地的使用、处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包括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土地使用权置换、土地使用权租赁等。

(一)土地使用权转让

经土地评估机构进行土地的作价评估后,企业土地的使用权就会在法律程序允许的条件下有所释放,从而获得土地补偿费。此种方式下,企业在失去对土地资产的抵押、出租、转让等再处置权利同时获得土地补偿费。当然,土地使用权出让是在不影响企业长远规划发展的前提下实施,可减轻企业的暂时经济窘境及管理负担。

(二)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

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是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特殊方式。企业将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用于合资、合作开发,并到土地登记管理部门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将原本属于出资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转移至合资、合作企业的名下。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该土地使用权应是无负担的。如该土地使用权没有受到如抵押或者其他形式的限制,土地使用权企业作价入股后,仍然负有此项“免除土地负担”的义务。另外作价入股,所占股份多少对股权人的收益有一定的影响,对企业融资及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土地使用权置换

企业与政府或与企业之间进行利用级差地价置换土地来满足企业的规划发展需求。因为土地位置的不同,所以其使用价格也不同,即地租不同,从而产生级差地租。一般情况下,离市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商务区等越近,土地使用价格越高;反之则越低。这样,企业就可以利用土地的差价进行土地置换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调整优化企业自身土地利用结构,满足企业整体规划布局需求,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企业在中心城市的土地价差较大,在土地置换中就更有优势。企业要保证置换来的土地均为国有土地,运作时不涉及土地性质问题,仅限于权属的重新调整和界定。

(四)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

土地使用权租赁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他人使用,由他人向其支付租金的行为。原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一方称为出租人,承担土地使用权的一方称为承租人。土地使用权出租也可以不是单一的出租土地,而是将土地使用权连同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以支付租金为代价取得对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使用及收益的权利。出租人和承租人的租赁关系由双方通过订立租赁合同确定。

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依据企业的用地情况,实现企业自身土地的租赁经营。这种方式的形成对国有企业现有的实际情况尤为有利,对占地面积大却暂时无规划发展的土地有着较好的利用价值。

对于上述几种土地资产的不同使用、处置方式,对于不同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适用性。作为铁路企业,在土地资产处置方式的选择中,应充分考虑市场的经济要求,对利于土地资产增值保值的方法进行参考,以促使有效使用、处置方式的实践和应用。只有土地使用、处置方式更为灵活,才能促使土地资产的有效应用和优化配置,从而为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实现做出重大努力和贡献。

二、铁路用地保值增值的实现

(一)铁路资产管理的完善

以利于国有资产经营权、管理权、所有权关系理顺目的为基本出发点,对铁路资产的管理及监督体系进行完善,对铁路资产保值增值的实现尤为重要。应实现基层单位、路局、铁道部国有资产部门的三级设置,铁道部国有资产部门为国家和铁道部的代表,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主体,对铁路资产的监管权及所有权进行行使。铁路局对所辖范围内的铁路国有用地资产的监督权与管理权进行实施,同时接受铁道部国有资产部门的管理,是铁路用地管理的责任主体,对管辖范围内铁路用地的利用、保护和铁路用地资产的保值增值负完全责任。基层单位实行企业国有资产的经营权,对国有资产流失及资产的保值增值有一定的责任,同时承担着铁路用地管理工作基础职责。另外,对具备铁路技术、熟知铁路资产状况的专业人员进行聘用,促使铁路资产和权益评估监督管理机构的有效创建,从而对铁路资产及权益进行准确的评估。在评估规则、标准及方法完善的情况下,进一步促使资产评估监督的不断加强,使铁路资产的评估更为准确、合理。

(二)铁路土地的开发利用

1.对企业资产的调查

对闲置铁路土地的开发与利用,最为重要的是闲置土地份额及基础情况的掌握。对于适宜开发利用的土地以及开发利用的方式及目的都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实现土地资产的有效保值增值。这就需要通过地籍测绘及基础调查等工作对实际的土地资产进行管理核实,同时对重点土地进行复查认定,为闲置土地的利用进行重要依据的收集。

2.土地资产的科学规划与利用

闲置铁路用地的充分利用,就要对其资产效益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土地的科学规划及合理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掌握土地的所处位置、土地面积、地貌状况等因素,通过进一步调研和统筹,土地开发方向的综合分析,同时对不同时期的开发方案进行制定,才能实现对闲置土地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铁路用地以服务运输生产为主,随着铁路建设项目的大规模开展,需要考虑开发项目散乱现象发生,避免出现土地再次闲置的问题。

3.统筹管理与开发

对于铁路闲置土地的开发和利用,需要依据此类土地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项目的统一制定和开发,以促使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一,闲置的铁路用地要综合考虑各种长远规划,对使用界限进行合理制定并对开发项目进行统一制定后,再对项目进行开发。开发方案的制定中,必须选用管理专业的企业进行项目开发经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并在政策的支持下,促使整个项目有效开展和实施。第二,掌握闲置土地的重要信息,通过开发方案的广泛征求,以资源配置、社会效益、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虑,对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进行选择,促使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效制定,并通过铁道部的审定和批准,进一步实现利用方案的开展和实施。

(三)建设用地验收交接工作的有效落实

铁路建设用地验收交接工作具备的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且涉及内容也较为广泛。铁路征用土地的特点包括一次性规划到位、建设单位征地、接管单位使用管理等。铁路建设工程对于用地的管理,更多的只是注重工程建设的保证和施工,对征地手续的履行完善并不重视。很多工程在竣工交验后,才会着手进行征用土地的领证工作,所以导致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产生,如确权领证工作滞后、产权不明晰、铁路征用地手续资料不全等,这都会给铁路土地的管理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就要促使在工程建设中土地管理部门地位和作用的提升。通过下列措施实现建设用地验收交接工作的有效完成,第一,提前介入,对建设用地的征用工作进行参与,提前做出重要部署,对验收准备工作的计划进行制定;第二,加强征地单位的培训指导工作,确保标准的统一及竣工资料的规范和完备;第三,与建设单位沟通,对铁路建设用地管理的对策进行制定,对相关问题的发生进行分析和处理,利于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第四,与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沟通,得到政策支持,以促使土地使用证的办理,并对相关的准备工作进行实施。

(四)土地监察工作的有序开展

铁路用地肩负着安全运输生产的重任,有着站线长、地块多、分布散的特点。铁路用地监察是保证铁路运输生产安全、防止铁路用地流失、维护铁路部门权益、实现铁路用地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铁路用地管理部门要加强铁路用地监察队伍和监察制度建设,把铁路用地保护作为第一要务。

要把铁路线路、车站、货场、重点目标、运输生产和组织指挥机关用地列为防护重点,建立责任明确和执行严格的铁路用地巡视制度,对危及行车安全的用地行为必须及时发现、及时制止;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划定和标桩、警示标牌的埋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违章建筑的清理工作;要认真组织巡视检查,积极开展执法监察,及时发现并严肃查处侵害铁路用地的案件,切实发挥保证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维护铁路用地权益,促进铁路用地的保值增值。

结束语

随着铁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用地的管理已经在铁路改革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而土地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必须进一步促使铁路用地的保值增值,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卞大宇.强化土地资产管理,实现土地保值增值[J].江苏地矿信息,2002(5).

[2]苏海燕,苏建忠.从广州铁路新客站建设看城市化转型期土地资源利用[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19(4).

[3]何兆桥.发挥铁路主导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1,23(4).

篇10

关键词:采煤塌陷地;复垦;投资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051-02

煤炭开采破坏土地的类型有三种:塌陷地、挖损地和占压地。在我国的煤炭开采生产中,造成的土地破坏以塌陷地为主,每万吨煤造成塌陷的土地面积为3~5亩。塌陷地是煤矿地下开采的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它导致相应位置内的地面建筑、管道、铁路、公路和桥梁等设施变形以至破坏,大片土地陷落和裂缝,农田灌溉失效。塌陷地除部分土壤深厚,稍加平整可耕种外,50%的耕地都会大幅度减产绝产,需要恢复治理后才能重新使土地进入可利用状态。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能源的需求逐年快速增长。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战略能源,由于其资源丰富,煤种齐全,分布范围广等特点,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大规模的煤炭开采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塌陷、荒芜、返碱、退化等土地破坏现象,对矿区土地的开发利用也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对平原地区的煤炭开采,造成地表面严重不均匀的土地塌陷,使得大片耕地失去耕种价值。

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耕地,国家加大了土地复垦工作的力度。自198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土地复垦规定》后,采煤塌陷地复垦工作已逐渐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采煤塌陷地复垦取得了一些成效。《土地复垦条例》(草案)颁布后。土地复垦相关的立法工作将进一步深入。但是,塌陷地复垦的投资机制不完善,制约着复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采煤塌陷地复垦投资机制现状分析

1、采煤塌陷地复垦资金缺乏

土地复垦的核心问题是资金问题,造成资金缺乏的原因有三:一是投资主体单一,目前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二是采煤塌陷地复垦项目难度的加大;三是采煤塌陷地复垦任务重。

2、复垦后土地产权不清晰

煤矿企业从事地下采煤工作,待地表发现沉降后,这些国家征用后的塌陷地是归煤炭企业使用,还是归地方政府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利益主体之间土地产权不清、纠纷频繁,土地权属关系难以理顺,协调工作繁重,缺乏采煤塌陷地复垦的动力,造成生产建设单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困难。

3、采煤塌陷地复垦投资激励机制不完善

煤矿土地复垦技术复杂,工程量大,需要雄厚的资金,而复垦后的土地经济效益相对非常之小,煤矿企业不愿意投资复垦。相应的复垦投资机制不完善,不能进行有效地激励,造成投资主体和复垦后土地经营方式单一。

4、采煤塌陷地复垦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没有出台一部完整的采煤塌陷地复垦投资法规,仅有的《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土地复垦条例》(草案)等的法律规定,还不能涉及具体的采煤塌陷地复垦投资问题,对确保采煤塌陷地复垦投资机制的形成以及良性运作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执法依据不足,缺少相应的制度来规范。

三、完善煤炭塌陷地复垦投资机制的对策

1、完善复垦资金管理制度

为解决当前项目资金渠道不畅和到位迟缓的弊端,一方面,疏通资金拨付渠道,切实提高资金流速。对中央投资的项目,资金应当直接拨付给项目实施法人单位,考虑到财政监管,项目资金也可先由财政部直接拨付到省级财政部门,再由省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给项目实施法人单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项目实施监管与任务完成确认工作。对地方投资的项目,其资金由地方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给项目实施法人单位。根本的办法是,在改进老办法的基础上,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一个专门的文件规定,统一规范、管理与监督项目资金,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率。另一方面,应建立多元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以地入股、新增耕地使用权流转、政府贴息贷款、提供信用支持等途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逐步形成采煤塌陷地复垦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2、完善采煤塌陷地使用权制度

针对采煤塌陷地产权不明确,塌陷土地产权的非专一性和责权利的不对称性,搭便车行为,缺乏投资复垦的动力等问题,根据合理进行产权分割,则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产权经济学理论,完善采煤塌陷地使用权制度,可增强产权安全性和可实施性。同时,完善塌陷及复垦采煤塌陷地合理利用的政策,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采煤塌陷地复垦投资者具有稳定的预期。建立塌陷及复垦的采煤塌陷地转让、出租、交换,形成社会多元化投资的机制,实现采煤塌陷地的可持续利用。

3、建立采煤塌陷地复垦市场体系

采煤塌陷地复垦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有专业化复垦公司按照土地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复垦专项规划及设计,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进行复垦,实现土地复垦集约化,才能降低复垦成本,提高复垦工程质量,避免各单位小规模的盲目复垦,粗放利用。组建专业化的土地复垦公司,各破坏土地单位可以通过支付复垦费的形式,将复垦任务交给土地复垦公司,由复垦公司统一复垦,使采煤塌陷地复垦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以提高采煤塌陷地复垦的科学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采煤塌陷地复垦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作用。

4、完善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