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产品贸易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农产品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农业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有两个基本的方向,一是自由贸易政策,二是保护贸易政策。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能提高一国的经济效率和国民福利,因此贸易自由化是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方向及当前WTO农业谈判极力促成的目标。但是,当前的农产品贸易中最受关注的仍然是保护性贸易政策。当前,农业仍然被认为对一国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很多发达国家都对农业部门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农产品贸易在贸易领域里占有基础的地位,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以及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波动所造成的广泛影响,使得各国政府普遍倾向于对农产品生产和贸易进行直接和持续的干预。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
相对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更加及时、自动和具有约束力。但WTO争端机制本身的缺陷实际上却可能纵容投机行为的发生。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漫长程序和步骤使违约方有机会影响WTO的授权行为,如否决专家组的人选,降低了其他国家报复的可信性;再者,争端解决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有关国家就争端进行谈判和磋商。只有所有的谈判和磋商都失败之后才会授权方进行报复,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程序性约束与报复的直接成本结合在一起,降低了采取报复行为的可能性。所以,争端解决机制也就难以抑制有关国家的投机行为。如果投机行为不仅不会遭到惩罚,反而可以成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的条件,那么,投机行为事实上是得到了鼓励。
二、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以及可持续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如何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人觉得,应该采取下面几项措施,才能够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立足国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好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
我国的农产品普遍存在品种单一、品质低下等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提高其专用性和适用性,我国农产品中的畜牧产品、林果蔬菜、水海产品既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中可以引导农民加大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力度,同时要增加产品的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只有向市场提供名、优、特、新的产品才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以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收益。
(二)扩大出口潜力较大的农产品
主要包括苹果、柑橘、牛羊肉、水产品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增强竞争优势,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积极扩大出口的发展战略,主攻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市场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同时,确定优势农产品还要依据下面五条进行选择:
一是资源条件好。自然生态条件为该种农产品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具有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是生产规模大。能够集中连片生产,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区域内商品总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
三是市场区位优。市场目标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产业发展带动力强。
四是产业化基础强。科研、生产、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基础条件较好,有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基础。
五是环境质量佳。具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创新
农业本身是一个弱质产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由于建国后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的农业尤其如此。农产品的竞争力虽然以品质和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影响因素却很广泛,如农业资源条件、宏观经济环境、农业相关政策、基础设施状况、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现阶段,完全依靠我国农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是不现实的,农业需要大量来自政府和非农产业的支持。政府除了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外,还需要制定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信贷政策、补贴政策、税收政策等,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提供高效优质低价农产品提供硬件支撑;同时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单位的合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四)注意发展绿色食品
实际上,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农产品生产未按照IFOAM的标准进行生产,由于过多地使用了大量化肥和剧毒及高残留农药,使得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部分指标不合格。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的提高,再继续延用过去办法进行生产,势必会使农产品过剩的更加严重,而国外质优安全的农产品必将大举进军我国市场。
(五)注意环境保护,注重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人均耕地逐年下降,近年人均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受污染的耕地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1/5,且土地退化加重,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产品质量问题,跟不上市场升级转型的需要,致使销售不旺、出口不畅。面对国内外双重压力,我国现阶段必须走可持续农业的道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企业产品的开发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并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前景。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得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不断培育新的品种,利用新的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注意新的农产品的加工技术,才能够提高我国的优势农产品的持续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安玉发,焦长丰.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24.
[2]陈富桥,祁春节.美国新农业法案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影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3,(6):80-83.
[3]程国强.农业贸易政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1321、127-140.
[4]程国强,崔卫杰.WTO新一轮农产品关税谈判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6,(24).
[5]董银果.SPS措施对猪肉贸易的影响及中国遵从方略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比较优势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国际化
1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客观分析我国农产品形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禀赋比较丰裕则该产品在与别国交换中具有价格优势,如果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禀赋较为稀缺,则该产品不具有交换中的价格优势。首先看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趋势。①小麦,国际国内市场小麦价格1996年以后连续下跌,但国内小麦价格一直都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且价格差距较大。从产品质量而言,国产小麦品质相对较差。②玉米,国内市场玉米价格始终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近年来这种价格差距继续加大。③大米,世界大米主要生产地为亚洲地区,中国大米曾经具有价格优势,但近年来显示已无价格优势。④大豆,中国大豆价格一直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进入20__年,大豆价格虽呈跌势,但与国际价格存在距离。⑤猪肉,20__年生猪存栏占世界总量的46,出口猪肉的价格为1894美元/t,低于世界第二养猪大国(美国)的出口价格。⑥牛肉,20__年我国是世界第三生产大国,牛肉出口价格低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第一和第二大生产国)。⑦牛奶,目前我国乳业生产量贸易量均较低,但价格成本却较为低下,20__年美国鲜牛奶平均生产成本约为2.35元/kg,同期我国鲜牛奶平均生产成本为1.6元/kg。
以上数字表明,我国农产品中粮食产品生产无比较优势,而畜产品相对具有价格优势。这是因为我国粮油作物生产规模小,成本较高。畜禽产品比较优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家庭农户猪饲养为例,每个农户可以年均圈养5~6头,基本上可以在农田作业以外时间进行,猪饲料可以是田间的荒草、落叶、稻糠、麦麸等,因而表现出极为低廉的劳动成本和饲料成本。
2现阶段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问题
2.1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质量问题。蔬菜、果品类、家禽等农产品产量虽然很大,但品质较差,外观也很难达到出口的标准,无法面对国际竞争。发达国家采用了各种高标准的食品与卫生检疫手段来提高产品的品质标准,我国用以出口的农产品,其品质一般来讲都远高于国内销售的同类产品。但是,这些高标准的农产品,在出口的过程中还是难以满足发达国家的品质标准,最后被纷纷退回。食物质量与安全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国家将会在农产品贸易中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损失农产品,损失运输费用,而且未来货物的价格将被迫降低,最严重的是丧失了对产品的信任度。近期有多批出口农产品因卫生问题被美国扣留,这表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建立符合国际食物法典要求的食物控制体系已成当务之急,否则将对国家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2.2产品营销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我国总体来讲出口农产品的数量还相当有限,出口市场更主要局限于周边的一些国家,与世界上农产品出口大国美国、澳大利亚及欧盟相比,我们还缺乏国际市场开拓经验和营销经验。例如许多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农产品的出口,政府纷纷通过贸易互换,各种各样的出口促销,签订双边自由贸易或植物检疫协议等多种渠道来开拓国际市场。而我国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缺乏,更缺乏精通国际市场的营销人才。
2.3国际市场行情和信息差距的问题。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每年农产品出口5000多亿人民币。美国农产品之所以能够独自在全球称大,除了得益于国内强大的生产能力外,还与美国政府及各种专业协会多年来为促进出口而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是分不开的。为了能够促进美国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增加农产品的出口,美国农业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全球农产品信息网,收集各国最新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它收集、分析和散发全球农产品供需信息、商业趋势,为美国农产品出口商提供商机。这就大大加强了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服务目前还严重缺乏。
2.4农产品产后包装和加工问题。我国农产品产地比较分散,许多农产品产地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使产品产后保鲜、储运和包装方面与国际农产品出口大国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潜力。
3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的对策与建议
3.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创汇经济效益。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销,失利甚多。但在当今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竞争作用已相对缩小。一国的商品能否跻身于国际市场,主要取决于出口商品的质量。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尽快调整中国农产品商品结构在提高质量,凡新规格,在扩大传统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引进技术,更新品种,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和加工品出口,特别是增加深加工农产品出口,以使农产品档次升级,提高附加价值,增加单位产品出口换汇率,扩大出口贸易,同时有利于安排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
3.2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形成出口商品体系。为了稳定出口货源,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和自然资源丰富,完全有条件利用各地区优势建立对外适销的各种产品生产基地,克服生产分散,产品不规格、质量低的状态,使出口产品生产集中化、专业化和优质化,从而提供大批量规格化拳头产品。国家和地区都要对出口经济效益高的行业和产品实行扶植和奖励,多创汇多得利。打破长期形成的农工贸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束缚,形成贸工农结合的生产体系,实行“有利共享,风险共担”。对出口量大或在国际市场占有垄断优势的产品应建立稳定苦活稳定基金,实行统一管理,联合经营,统一对外。以增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的能力。
篇3
关键词: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争端;协调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转基因农产品(GMO)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随着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GMO为人类彻底解决贫穷、营养缺乏、疾病和粮食安全等问题带来了曙光和希望,但也由于GMO的安全问题而备受争议。正是由于GMO存在着较大争议,世界各国基于自己的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水平、农业发展程度、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对GMO的研究、应用、生产和贸易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和政策,从而导致了各国之间在GMO问题上的分歧与对立,造成GMO国际贸易秩序的失控与混乱,并且常常演化为贸易摩擦和争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厘清GMO国际贸易现状,辨识贸易争端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协调机制与对策对促进GMO及其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无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GMO国际贸易与争端的现状
(一)GMO国际贸易状况
伴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GMO的研究与产业化快速增长。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29个国家的1 540万农民种植了共1.48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且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面积已达到全球的48%。自1996年至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87倍。而相比2009则增加了10.45%。2009年全球有25个国家的1 440万农户种植了1.34亿公顷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十多个品种,其中涉及到16个发展中国家和9个发达国家,使转基因技术得到了最为迅速地运用。据统计,2009年全球大豆种植面积9 000万公顷的77%为转基因品种,3 300万公顷棉花的49%为转基因品种,转基因玉米占总面积1.58亿公顷的26%,转基因油菜为3 100万公顷的21%[1]。
随着转基因农作物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额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据统计,1995年转基因作物的全球销售额为7 500万美元,2009年达到83亿美元,14年增长了近109.67倍。1996-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生产经营的经济获利累计约440亿美元。其中1996年美国大豆、玉米、油菜籽、棉花四种主要转基因作物的出口额为7.18亿美元,1999年增至102.52亿美元,增长了13.28倍[2]。有学者预测到2025年美国GMO的市场贸易总额将达到25 200亿美元[3]。由此可见,GMO将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GMO国际贸易争端的情况
随着GMO贸易的不断加大,GMO贸易争端日趋凸显,而影响最大的当属欧美关于GMO的贸易争端。鉴于GMO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欧美之间GMO的贸易争端不得不面临科学与规则、贸易与环境、WTO协定与多边环境条约等张力关系的考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2010年种植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籽、菜瓜、木瓜、苜蓿和甜菜共6 680万公顷。因此,美国一直是GMO的出口大国,而欧盟作为进口国,一直对进口GMO加以严格限制,贸易大战由此而生。长期以来,欧美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对GMO的禁令,标签制度以及严格的审批制度。欧盟认为,其有正当的权利创建相应的管理体系,以确保GMO在谨慎评估风险、适当的控制和监管措施以及向消费者充分批露信息的基础上投放到市场上。美国则认为欧盟对于GMO的关注不是基于合理的科学依据,他们对批准转基因品种采取延缓以及在生物技术规章和标签使用上采取谨慎原则,违反了WTO中《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中规定的义务[4]。
根据世界观察研究所提供的数字,欧盟在1998-2002年中对GMO采取了暂停批准政策,如1998年4月,欧盟暂停批准15个成员国经营新的转基因食品,同年6月规定要对转基因农作物进行标识,10月以来全面中止对GMO申请的审查或审批;1999年欧盟停止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和销售;2001年又通过新法案,要求所有转基因食品、种子、饲料和药品必须有明显标签[5]。两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也致使美国对欧盟的大豆出口,从1998年的1 100万吨下降到1999年的600万吨,而玉米出口则从200万吨减少到13.7万吨,使美国1999年的GMO出口损失了近10亿美元 [6]。虽然这场战争以美国胜诉告一段落,2004年欧盟迫于美国的压力解除禁令,批准了一个转基因玉米品种的上市,但美国仍然坚持不撤诉,2008年美国再次要求WTO对欧盟进行制裁,贸易大战愈演愈烈。
就中国来说,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导致产量和质量都迟迟得不到明显提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日益旺盛,供需矛盾也就更加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进口来弥补这个缺口,因此必然会导致相当比例的GMO涌人国内市场。而且随着世界GMO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国内农产品市场日益开放,预期这一比例还会不断攀升。如我国仅2009、2010年转基因大豆进口量都超过了4 200万吨,相比1995年我国作为大豆的净出口国,现已变成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无论是在技术、价格还是在品质上都占有比较优势,我国大豆产业链在强大的国外GMO贸易竞争中全面溃败,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对此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GMO国际贸易争端的原因
正是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世界各国特别是美欧大国都往往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对GMO的贸易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和政策,从而引起贸易秩序的混乱,并常常演化为贸易摩擦和争端。关于引起贸易争端的原因,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性问题的担忧
在转基因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有关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所构成的安全隐忧也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GMO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争论的焦点,由此也引发GMO的贸易争端问题。支持者认为GMO具有高营养价值且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都有极大的帮助,迄今为止还未发现任何安全问题;而反对者则认为GMO可能会影响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健康与安全,并且会影响生态环境[7]。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GMO对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这两个方面潜在的风险和安全问题上。在人类的健康安全性问题上,主要涉及到GMO的潜在毒性以及过敏性问题;而在生态环境方面,人们主要是从基因扩散和生态失衡的角度对转基因技术提出了质疑。
安全性问题反应到国际贸易上,一般认为主要有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之争。以美国为首的集团对GMO管理相对宽松,并主张只要在科学上无法证明它具有危害性,就不该在生产、流通和贸易领域中对其加以限制,应对GMO和非GMO实行“实质性等同”原则和自愿标识原则。相对而言,欧盟和日本等国对GMO的态度则要严格复杂得多,虽然欧盟组织的调查尚未发现有关已经上市的GMO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证据,但却一直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对GMO生产、流通与贸易各个领域实行严格的以风险预防为主的原则,很多国家甚至对GMO设置禁令。为响应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采取的是强制标识制度。部分食品公司和零售商为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公开表明只卖非GMO。
(二)技术贸易保护
美国基于其在转基因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以及现代化农业资源禀赋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希望通过GMO的自由贸易占领国际市场。而欧盟等国转基因技术相对落后,为了对抗美国的垄断势力,保护本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会采取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在GMO国际贸易市场上美国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事实上的卖方垄断,并且可以操纵市场价格。而在转基因技术方面处于劣势的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市场和经济贸易利益,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农业,必然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加以庇护,但大多数劣势国并非消极地保护,而是借保护之手段赢得自我技术开发的时间,比如欧盟,一方面极力抵御美国GMO的入侵,另一方面正加紧自身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8]。由于各国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技术上的劣势国(如欧盟)必然会在保护与开放、市场准入等方面与优势国(如美国)产生摩擦和争端[9]。袁宜认为贸易保护是引发这场争端的主要原因[2]。
此外,TBT中对GMO国际贸易影响最大的就是标签制度,进口国政府认为消费者有权知道所购买的农产品是否使用了转基因技术,据而做出风险判断。但前提是产品与标签的内容必须相符,要确保这一点就必须建立严格的检测制度与检测技术,而这又会引起新的贸易纠纷。由于GMO与非GMO在外观上并无区别,通常不可能凭借肉眼直接检测出来,必须借助于复杂的技术手段。然而检测机构往往并不清楚所要检测移植基因的种类,每一种基因检测都需要使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利用目前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技术还不能达到迅速、经济的要求,于是对于出口国而言漫长的检测时间和高昂的检测费用本身就构成了贸易壁垒[8]。
(三)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
目前对于GMO的检验和鉴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再加上各国不能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不同的国家对GMO国际贸易采取不同的管理政策。总体上表现为以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为首的GMO生产大国,由于其转基因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主张自由贸易;而以欧盟、日本为代表的保守派基于安全性担忧,对GMO实行谨慎的管理制度,推行严格的进口限制政策,如进口审批,强制标签等;作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比较矛盾,一方面寄希望于转基因技术来解决国内的粮食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提防大量进口GMO对国民健康、生态环境及国内农业产业竞争优势的不利影响。这种差异的存在进一步加大了GMO贸易争端的可能性[2]。
虽然目前在GMO国际贸易方面存在一些规范和标准,如SPS中有两条与GMO关系密切的条款,但由于其本身界定的模糊性,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纠纷埋下了隐患。例如以美国为首的出口国认为,由于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据表明GMO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按照协议抵制GMO的进口是不适当的,抵制的背后是为了保护其国内效率低下的农业。而以欧盟为首的限制进口国,基于协议的考虑,认为其抵制是为了保护国内居民的生命与健康,并坚持只有在获得有关GMO长期影响的证据之后,才会给转基因技术发放许可证,这样对协议条款的不同理解和运用便滋生了贸易纠纷。另外各国对于TBT中有关标签的要求也没有达成一致,进口国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为由,要求进口的GMO必须贴上标签,此举对于出口国而言无疑是增加了产品成本,于是导致贸易障碍和壁垒的形成,进而引发贸易争端[10]。
(四)文化传统和消费观念的差别
GMO贸易直接受消费者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在消费水平,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再加上各国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对GMO的科学认知和定位也存在着显著区别。例如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群体比较乐观,对新事物持较为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认为转基因技术仅是对自然过程的促进和改造,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产品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相比要安全得多。但欧盟的消费者则持非常谨慎,甚至是抵制的态度,这是由于欧盟成员国近些年发生的疯牛病事件、口蹄疫事件、二恶因事件,特别是普兹泰事件使欧洲人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敏感。对于目前安全性尚无科学定论的转基因食品,采取的态度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有在确保GMO健康无害之后,他们才会欣然接受[2]。可见消费者的态度对GMO国际贸易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很多学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转基因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消费者对GMO的态度,同时对转基因技术及GMO的认知程度也是影响消费者接受GMO的一个重要因素[11]。
(五)经济利益的较量
候鲜明认为从表面上看,欧美双方争论的焦点是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但这仅仅是站在科学研究的角度看问题,若将其置于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中,实际上欧美在GMO问题上的激烈争执是其经济利益的争夺[12]。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化市场步伐的加快,给GMO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成为各主要贸易国较量的核心与关键。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比较优势,而且GMO作为一种独特的垄断资源,从事GMO研发的公司,一方面可以利用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法寻求垄断保护,获取市场的绝对控制权。如刘正良指出,转基因技术的垄断厂商多为美国公司,其主张贸易自由化的真正目的就是维持既有的垄断优势[13]。另一方面,还可以应用“终止基因”和“化学催化”等方法保持技术垄断地位,以享有长时间的垄断优势[14]。
在GMO国际贸易市场上,马述忠、杨枫[15]认为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进口方会采取了一些限制进口的措施,出口方则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手段,贸易双方的分歧与对抗在所难免,其中以欧美之间的对抗最为典型。当前欧盟对美国的农产品贸易一直存在着逆差,而欧洲小庄园式的农业与美国大农场式的农业相比,存在规模经济的劣势,当拥有更强竞争优势的美国GMO出现在欧盟市场上时,欧盟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以种种借口封杀美国GMO的流入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另外,由于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是否有必要在其包装上加贴标签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然而不同的国家对此态度莫衷一是,实际上关于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的标签之争也体现了各自贸易利益之争[16-17]。这是因为加贴标签会增加GMO的生产成本,首先移植基因的检测使得每吨玉米、大豆的生产成本增加,其次分离GMO将使大豆和玉米的单位成本分别平均增加28%和22%,同时标识也增加了销售成本。因此,进口国要求对GMO进行标识,而出口国基于成本原因拒绝标识,标识之争的背后实际上是各自利益的较量。
三、GMO国际贸易争端的协调机制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贸易进口国出于保护本国生物技术产业的目的,对GMO实行严格的进口限制政策,并导致贸易争端越演越烈。但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对一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因此,短期内贸易进口国对内的贸易保护不会减弱,对外的进口限制也不会减少,所以需要相关国际机构和国际协议在贸易争端问题上充分发挥协调和规范的作用。
(一)相关的国际机构和国际协议
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结构,使国际贸易多边协定和争端解决机制面临着新的课题[18]。目前全球范围内与GMO国际贸易相关的管理机构有两类:一类以单目标为基准,包括国际兽疫防治局(OIE)、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和药物营养委员会;二是以多目标为基准,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各种地区动议权(RI)和生物安全议定书(BSP),其中OIE,IPPC和药物营养委员会,是基于普遍接受的科学原理及分析来管理GMO;而WTO,OECD,RI和BSP则主张在遵守科学原理的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经济效果及对社会或政治的影响)来建立贸易规则[10]。
在上述七个管理机构中,WTO和BSP是影响较大的两个。目前在WTO框架下还没有针对GMO贸易规则的专门规定,只有两个与GMO密切相关的多边国际协议,即SPS和TBT;而在非WTO框架下与GMO密切相关的只有一个独立国际协定即《卡塔赫那生物安全议定书》(BSP)。其中SPS中有两条与GMO密切相关的条款。对照这两个条款,由于转基因并非虫害、病害,也非一种通常意义上的添加剂,食品污染的产生一般也是无意所致,同时并非所有的GMO都会致病或致害,因此,GMO是否适用于该条款仍需视情况而定,该协议没有明确规定对转基因食品进入成员国加以限制。TBT体系主要包括:技术规章与规范,产品检测制度与措施,包装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等,其中,标签要求对GMO国际贸易的影响最为明显。根据TBT的规定,产品标签的成本不应过分加重生产者的负担和损害消费者从标签上获得的利益[19]。BSP强调预先防范原则,同时认识到生物技术对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潜在威胁,但是如果能够确保其安全,则生物技术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BSP也考虑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处理风险的能力有限,认识到贸易协定与环境协定应相辅相成,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现有国际机构和国际协议对争端解决的作用评价
GMO贸易争端的解决需要国际管理机构建立起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但是,由于缺乏较好的制度环境,再加上技术上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国际上仍然缺乏具体明确的协议和标准来有效地规范GMO的国际贸易。虽然存在WTO和BSP两个影响较大的管理机构,但都还处于初期阶段,而且SPS、TBT和BSP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冲突。如对GMO国际贸易规则SPS和TBT虽有原则性的规定,但主要规范的还是各国对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定标准的分歧,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动态发展性和复杂性,再加上协议条款内容的模糊不清,故难以规范目前国际贸易中GMO所发生的贸易纠纷[10]。而BSP不附属于其他国际协定,同时亦不改变缔约方根据现行的国际协定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除了声明贸易与环境协议须互补之外,并没有明确地描述其与WTO的关系,只是使各国在制订本国安全标准时能够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因此在没有全面了解GMO的影响之前,有关GMO的贸易纠纷还将继续下去[20]。此外根据BSP一个国家可以采取预防风险的管理措施,而SPS要求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必须有科学依据,究竟孰是孰非,用BSP和WTO贸易规则评判,其结论会截然相反[10]。袁宜认为WTO现有规则由于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无力对GMO贸易争端加以规范,存在制度缺陷[2]。
四、结论与建议
(一)制定统一的国际贸易规则
贸易竞争永远存在,而现有的贸易规则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无力解决贸易争端问题,因此贸易各方应该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虽然目前对于GMO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欧美之间,但我国也不能置身事外,随着我国GMO贸易的日益加大,我国更要高度重视和加强WTO框架下多边协议的研究,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应积极参与到新一轮的多边谈判中来,通过熟悉国际贸易规范,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逐渐与国际贸易规范接轨,减少贸易摩擦,以争取实现我国的最大利益。同时在参与国际协议的谈判中,既要保障我国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防止外国GMO的大量涌入和倾销,危及农业安全和农民利益;同时又要为我国GMO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优势产品的出口。
(二)大力促进转基因技术产业化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要用只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国仅2009年就从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进口转基因大豆4256万吨,国内大豆产业链全面沦陷与失守,这无疑是我国未能实现大豆技术产业化的一个深刻教训。由于国产大豆除草成本高、榨油率低,自然无法与国外具有竞争优势的转基因大豆相媲美。因此,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努力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和推广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为保障国家粮食、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合理利用技术贸易壁垒
随着贸易争端地纵深发展,贸易壁垒逐渐复杂化和隐蔽化,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除了传统的贸易保护,国家经济安全、贸易利益、国际多边协议等方面都会构成贸易壁垒。现在技术贸易壁垒正日益成为未来GMO国际贸易的主要障碍。我国应密切关注世界转基因技术研发的最新进展,通过熟悉和了解有关转基因技术贸易壁垒的规定,在研究和跟踪国际贸易争端最新动态和国外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壁垒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国的技术标准与合格认定程序等技术贸易保护体系,并根据市场和产品的特点寻求突破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如可以通过强制性标识、安全检测、环境监测、作物形状和遗传变异检测等措施,设置并提高国外GMO的进入壁垒,保护我国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建立GMO安全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规避生物技术创新与贸易问题上的不确定性,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适当的管理机制和政策调整框架,对于解决GMO国际贸易问题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我国政府应保持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对GMO开发、技术应用和国际贸易实行严格的安全评价和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建立完善的安全评价体系,加强对GMO监测和管理。(2)利用物理控制、化学控制、生物控制、环境控制和规模控制等手段严格控制GMO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和贸易等各环节的安全问题的技术保障,使安全风险最小化。(3)落实惩处机制,对违法进行的商业化生产和贸易行为及不执行转基因食品安全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进行监管和处理,以保证GMO贸易市场规范有序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James,Clive.2009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第一个十四年(1996-2009)[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30(2):1-22.
[2] 袁宜.WTO责无旁贷――论转基因农产品贸易规则及其制定[J].国际商务研究,2001(5):32-37.
[3] 章东权.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产品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8.
[4] 程涛.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争端研究[D].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5.
[5] Ian M Sheldon. Regulation of Biotechnology: will we ever “freely” trade GMOs? [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e Economics,2002(3).
[6] 梁志成.关于转基因农产品多边贸易的问题[J].国际贸易问题,2000(10):27-30.
[7] Shawn Huffman.On and Off:A Tour of Theatre Festivals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Contemporary Theatre Review,2003,13(4): 57-65.
[8] 冯跃.转基因产品的贸易、争端及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15(6):36-42.
[9] 李晖.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研究[D].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5.
[10]马述忠,黄祖辉.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初探[J].福建论坛,2001(6):29-33.
[11]周峰.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态度及其因素分析[D].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3.
[12]候鲜明.美欧之间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与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2007(6):37-40.
[13]刘正良.转基因产品的贸易争端及我国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3(8):6-8.
[14]王静.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争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调研世界,2004(11):21-22.
[15]马述忠,杨枫.转基因农产品的经济伦理学视角分析与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2004(6):12-17.
[16]杨昌举.标明特殊身份――转基因食品安全隐患与标签争论[J].国际贸易,2000(7):10-14.
[17]Sara Pardo Quinllian. Free Trade,Public Health Protection and Consumer In formation in the European and WTO Context: Hormone-treated Bee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J]. Journal Of world Trade,1999(6):147-197.
[18]李文成.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争端的新领域[J].国际贸易问题,2000(6):39-43.
[19]陈俊红.与转基因农产品贸易有关的国际协定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31-34.
[20]Prema-Chandra Athukorala,Sisira Jayasuriya.Food Safety Issue,Trade and WTO Rules: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J].World Economic,2003.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onflicts of GMO
QI Zhen-hong,ZHOU Ping-r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hina)
篇4
所谓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它是国家根据其国际收支状况,外汇需求情况以及本国资源状况等所作出的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从我国正式加入WT0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际贸易环境大大地得到改善,公平竞争,实力竞争,优势竞争,资源竞争得到很好的体现,各国之间的贸易优势互补,扩大贸易范围,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国际贸易有利于把国际竞争传导到国内经济生活中来,提高本国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本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等。根据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指出:只要一国将生产资源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部门并将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同时进口本国生产效率较低的商品,就能够改进国民的福利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约翰穆勒也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述,他指出,落后的社会往往需要外来的强烈剌激才能进步,国际贸易能够成为后进国家迈向工业化第一步的推动因素,他认为通过开展对外贸易,一个国家可以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国的生产力,缩短某些国家传统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国际贸易是影响资源总体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即出口可以导致总需求的增加,引起投资规模扩大,进而可以提高就业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增加,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要知道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生产的总值(GMP)的增长而出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及社会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变的一个过程。
(二) 营销与国际营销
营销是指企业识别和确定消费者和用户的需要并使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能满足这些需要的一切活动。
国际营销是指企业跨国界的营销活动是企业向国外市场推销产品和服务而组织的整体营销活动。
国际营销实际是跨国文化营销,国际营销人员要面临的是双重或多重的环境,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受本国环境因素的制约,还要受东道国或目标市场国际环境因素的制约。如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同的社会文化(如语言,价值观念) 等,这些不可控因素的国际差异,必然会导致各国在需求竞争。经营方式和惯例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企业而临更大的风险,企业国际营销决策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
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在制定营销组合策略时,必须根据目标市场国际营销环境的不同持点,采用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例如,在制定产品策略时要考滤到是标准化还是差异化的问题,定价策略不仅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和汇率的影响,还要注意东道国是否有价格管制或有关价格的法规,由于外国中间商的介入国际营销的分销渠道往往比国内营销的分销渠道更长或更复杂,促销活动也因各国的文化法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等等。因此我国目前的营销策略必须跟国际营销同步,要懂得运用各参与国的营销贸易政策。要求参与国际营销的企业学习培训先进国家的营销经验,搏取众长。
二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上所占领的地位
2006年以来,在国际市场供求求两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形势下,中国商品进出口保持了近几年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1-11月进出口总额达到1593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55%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平稳保持较快的增长,进出口总额突破21000亿美元,增长20%其中出口总额达1500亿美元,,进口额为9700亿美其名曰元,分别增长19%和21%左右。贸易顺差为1800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材料和初级产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显着上升,目前我国县有市场客量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绝较为完善,劳动力成本较低社会政治稳定等优势。因此我们要抓住这历史难得好机遇,带动各项产业迅猛发展。
据国家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2008年3月21日说,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中国农业劳动力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5%,而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却只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人均出口额是中国农业劳动力出口额的400-500倍。加入世界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面。中国农业现在既不能靠闭关来自保,又不能眼看看国内外市场大面积沦陷而不作为。那就只有创业图强,投入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
支撑这场竞争的主打力量就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就是为中国农业壮大一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生力量。利用中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和初级农产品就近加工的便利,同时提高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使中国生产出可以大量走入国际市场的加工农产品,到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农民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机会,为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增加筹码,让中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利益体系中多分一杯羹。
(二) 我国农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价值低,相当廉价。其一,是表现在加工量不足;仅以食品为例,据介绍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中国食品工业产值还不到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中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5%。中国水果产量居世界之首,但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7%左右,而世界水果,平均加工区量是总产量的20%以上;中国的加工类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3-4%,发达国家进入市场的肉类制品的加工率则是这个数字的10倍,在有些国家是20倍。中国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直接导致加工总产值偏低。其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偏低。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但多为中小型企业。我国现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还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诸多分散的中小实体的集合。目前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80%还是处于20世纪七八十年
代的世界平均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力不足,例如,美国进入市场的初加工牛皮平均每张4-7平方米,制出的皮革料基本无伤残,几乎都能用于高档皮革制品生产;而中国的初加工牛皮平均每张2-3平方米,而达到高档皮革制出率只有10%左右。
另外企业规模小和科技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自然不足。仅就一般稻谷加工而言,中国的稻谷加工多停留在“磨、碾”的水平,碎米和杂质含量高,品种混杂,口感与食用品质低。而发达国家稻谷米加工有精碾、抛光色选等先进技术处理,成米一般可分成十几个等级,使用功能确切,食用质量好,整齐度高,可满足市场的多样选择的多样选择,达到优质优价。中国的大豆加工技术只能开发出两百多个加工品种。美国大豆加工技术已能开发出两万多个加工品种,而且这些深度加工开发技术大多已在加工企业中推广,其精深加工程度由此可知。
再有行业水平低,缺乏具有国际市场竞争的知名品牌。这使得产品的市场效益大受影响。中国出口的皮鞋平均价格每双5。79美元,而意大利出口国际市场的皮鞋平均价格是中国的20倍,因此‘‘品牌势力”超品牌效起了关健作用。还有加工作业水平编低的表现还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环境污染较重,综合利用率低,由于受技术水平的制约,大多数加工的农产品的副产品和下脚料都是作为废遗丢掉、甚置污染环境,而国外在加工农产品中基本上是无废遗品,全部能利用生产出各种产品。从而实现“无污染生产”。还有更重大的缺陷是: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今我国还没有一套合乎现实需要的质量控制体系。各农产品农药残留药残留限量等质量安全指标少,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
三 农产品营销策略
(一) 国际市场营销计划与战略
市场战略营销计划则指企业的目击者标,能力和不断变化的营销机会之间的发展保持战略性配合的一种管理过程。它的内容包括制定明确的企业使命组织目击者标良好的业务组合以及协调的经营战略,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的所有活动,在制定战略计划时,必须考滤以下五方面的因素,一是本企业的历史情况;二是本企业所具有的明显竞争优势在那里;三是外部环境的信息了解;四是企业资源情况;五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次的意图。因此作为我国出口型农产品,在加工出口企业中必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以及营销战略。只有制订完整的营销计划,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情况所采取正确的营销战略,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 国际市场营销的竞争策略
(1)竞争者分析,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健。企业从事国际营销,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除了知道在企业的资源共享源和实力,知道标市场上顾客的需要外。而且还必须知道竞争者的实力和战略。必须随时注意分析竞争者的动向,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态势据以制定竞争性国际营销策略。
今天,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增长的减缓及来自国内和全球的竞争。现代企业研究竞争策略则是研究企业在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起自身的优势,以避免危机和倒闭,求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国际企业要知道谁是自已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目标和策略,他们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以及他们对竞争的反应模式等等。比如:竞争对手公开表示的与未公开的财务目标是什么?竞争对手在制定目标时是如何进行权衡的?竞争对手组织结构如何?竞争对手现有何种控制和激励机制和措施?竞争对手的领导阶层由那些人组成?他们的背景如何?以及对手企业董事会成分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重视对待。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取得在竞争者的胜利。
(2)国际营销竞争战略。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方法,可能会使企业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A总成本领先战略。他是通过采用一系列针对本战略的具体政策在行业中赢得总成本领先在行业中建立起规模生产,设备技术领先。全力以赴降低生产成本,控制各项管理费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与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费用,达到自已的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B 差异性竞争战略。是指将本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 异 形成一些在行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即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要创新。要有“新奇特”的作为。
C。目标集中战略。是指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段或某一国家或地区市市场。目标集中战略就象差异性战略一样,可以具有许多形式集中战略的前提是: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超过竞争对手。
除此以外在营销策略上还应懂得和注意的下几方面内容:
1. 要懂得产品市场定位和懂得市场细分及标准,每个出口国及地区都是需求不一样,标准不一样。,
2. 要懂得产品组合和品牌 策略,同时注重产品的包装和标签的选用学问。
3. 要懂得定价策略,要对同类产品的价格了解同时制定自我产品价位
4. 要懂得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策略管理,要知道和了解国际营销渠道分类。进入市场方式。以及渠道中差异分析等。
四 我国农产品今后在国际贸易中如何走向与发展
(一)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中如何与国际发展同步
对各类农产品,必须掌握新科技技术进行储存、加工、包装,引进国际最新加工技术对各种农产品的深加工。当今我国的农产品大部分都是直接出口或是经粗加工出口,所得利差额不大,不如人家购买我们的农产品经过处理深加工后,打出响亮招牌销售,这样销出去的价值将会比原来增加一倍或两倍多,也就是说很大部分的利润差额给人家赚去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搞好“绿色”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同时要掌握生产新技术生产出高质量高产量的各类农产品。其次,要自我研发生产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或者引进国外新工艺新技术,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再有,要随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市场动态信息。采取多种形式获取正确可靠的全球需求信息,采用现代的营销策划,根据各国和地区性质不同或营销渠道不同而采取的策略不同。要懂得利用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克服自我的缺点也即是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二)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发展趋向
篇5
[关键词]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农产品贸易;影响及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6.42.181
1 国际经济、金融动荡以及农产品贸易
1.1 国际经济
所谓国际经济,就是在全球化视野之下,以全球化的眼光和宏观的视野和角度来观察和审视世界经济的走向。国际经济的成立条件是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国际市场的形成,当今国际社会中,国际经济与政治密切相关。中国从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自主、主动地加入到了美元的货币体系当中,自觉将自己的经济发展与国际社会国际经济相联系起来。
1.2 金融动荡
金融行业区别于实体经济,具有虚拟性,变数大,受实体经济和市场预期等多方面的影响。随着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以费现金远期交割,也就是按NDF为代表的金融行业的交易手段正在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当中受多方面的影,金融动荡不可避免。
1.3 农产品贸易
顾名思义,农产品贸易就是移动产品作为交易对象的贸易形式。与工业产品生产的流程不同的是,受商品生产方式的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受到气候、土壤、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特别是考虑到农产品是实际上为人们提供生活所必需的给养,并且为工业生产提供相当一部分的原材料,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农产品贸易的跌宕起伏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工业社会的生产和进行,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农产品贸易的流程涉及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具有14亿人口以上的人口大国来说,农产品贸易市场的交易方式乃至于市场样态的影响无疑是非常深刻的。
2 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2.1 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动荡
金融行业的动荡,毕竟导致期货市场的动荡,而期货交易主要以农产品为主要对象。农产品价格在期货市场上的表现会直接作用于市场的信心,而市场对于农产品远景的预期,将会影响农产品当前的价格。此外,对于下游的零售商家和批货商而言,国际期货市场农产品价格的表现,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农产品收购行为和囤货行为。那是下游分销商的市场行为,也会引起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
农产品价格的动荡、特别是米面粮油,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动荡,会直接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会导致一个国家内民心不稳,进而出现一系列的政治后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假如波及到实体市场当中农产品的价格,后果非常严重。
2.2 引起市场抢购、商家惜售等现象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农产品价格的整体全面上扬。区别于结构性的价格增长,如果农产品价格全部上扬,将会引起市场抢购,商家惜售等现象,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事实上,以大型商超和零售市场为代表的零售行业,本质上是企业,经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因此一旦国际期货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出现波动,这些商家一定会有相关的行为,市场的抢购也会助长商家惜售,乃至于形成哄抬物价的气焰。
社会的和谐和民心的稳定,本质上是由充沛的物质环境和安定的生活氛围所提供的。
2.3 影响今后一个时期内农产品的种植结构
国际金融市场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市场对于某种农产品远期价格的预估。当一线的农民获知了如同农产品,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价格处于低迷状态的时候,就会选择调整自己原有的种植结构,缩减市场不看好的产品价格的重视规模,提升紧俏农产品的种植规模。从局部上看,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上来看,如果有国家和商人恶意操控国际期货市场,恶意引导某一国家的农民来放弃种植粮食产品,而去更多地种植经济作物,就会严重损害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而粮食安全失去保证,就会让这个国家在对外交往和军事政策方面受制于人。
3 应对金融动荡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对策
3.1 政府出台规定,设定主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国家在应对金融动荡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问题时,应该考虑由政府出台规定设定主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保证投资者信心,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稳定国内的农产品市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应该考虑用实体补贴和金融惠农政策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金融手段,联合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有需要者提供必要的贷款支持,以帮助他们完成农产品的种植,进而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3.2 工商执法部门严格规范市场行为
首先,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优势力量,制定合乎市场、行为逻辑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市场正常的运行,规范商家的行为。其次,工商执法部门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检查,对于违反相关条例的商家应该进行严厉的查处。
3.3 国家财政部门加强农产品种植对象的有效引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此外,国家财政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产品种植对象的有效引导,给弱势的粮食产品种植提供必要的补贴,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财政部门对农产品种植对象的有效引导包括金融手段和物质手段两个层面。金融手段上,国家财政部门应该借助基层的金融财政机构,向那些确实有困难的农户有条件地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发放之前,应该以合同的形式,让农民保证种植粮食作物;在物质手段上,国家可以采用直接补贴的方式,对于那些大面积种植成规模的粮食作物的农户,应该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以弥补他们种植粮食作物与种植经济作物之间的收入差距。
3.4 多种金融手段并用,维持金融市场秩序,保障金融安全
由于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对本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根本上应该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将矛盾解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国家应该考虑多个金融手段并用,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保证金融安全。考虑到我国现在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持续繁荣发展,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和话语权,在充分考虑现实情况之后,我国应该善于利用自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以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为主要目标,施加一系列手段和政策。
4 结 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金融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正在逐渐加深,为了应对当前的问题,国家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集结优势力量,一致对外,并且充分利用宏观调控中的多种手段和方法,为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在分析了绿色壁垒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就我国如何应对绿色壁垒提出若干建议措施。
当今世界贸易中,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并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壁垒应运而生,并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所谓绿色壁垒,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其特点是形式上具合法性,名义上更具合理性。
一、绿色壁垒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农产品与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以及环境息息相关,加之农业历来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保护重点,因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的出现首当其冲地会对各国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当然.作为环境保护和进口限制的共同手段,绿色壁垒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可以说是利弊共存。绿色壁垒其初衷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通过制定、实施绿色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客观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环境保护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商品进口,从而有利于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以及环境的改善;同时,绿色壁垒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通常是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通过绿色璧垒的实施,可以促进各国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生产发展。例如国外对我国农产品的严格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但绿色壁垒对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处于受控地位。众所周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和在环保标准方面的差异,目前只有经济发达国家才有可能凭借其技术优势对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环保标准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这将进一步强化发达国家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控制地位,这是绿色壁垒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最直接的利益损害。如美国从1997年开始,强制性地实施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 HAGCP),这一措施使我国对美国的虾类产品出口大大减少。据海关统计资料,1997年我国对美国的冻龙虾出n额由1996年的I 203.9万美元减少到56.7万美元,冻鳌虾出口额由23.8万元下降到2.4万元。
(二)绿色壁垒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农产品的优势,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发挥。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的限量苛刻,农业技术欠发达国家很难达到其要求,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农业欠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农产品资源型、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如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传统的出口农产品,其总产、单产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与美国、阿根廷并称为三大花生出口国,199b年我国的花生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而近些年来虽然生产量每年增长,但出口量却严重下滑,出日创汇额徘徊在2亿美元左右,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出口花生在安全卫生检疫中的关键性指标—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达不到国外标准的要求。我国的传统出口农产品中的茶叶、蜂蜜等,近些年来同样由于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失去了优势地位。自2000年7月1日起,欧盟对进口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残留标准,限制和禁止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有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使我国茶叶出口近年来对欧盟出口逐年萎缩。
(三)绿色壁垒增高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门槛,加大了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的难度。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比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坚持实行原有的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0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许多指标数据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三位,技术欠发达国家很难达到其要求。又如日本,对进口大米的检测有一百多道程序。程序的增加和检验费用的增大提高了产品的成本,降低了国外大米在日本市场的竟争力。
二、我国应对绿色壁垒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已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国外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口的传统手段将逐渐减少,绿色壁垒将或正在成为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绿色壁垒有增无减已证明这一点。面对挑战,我们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除了要大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之外,应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国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二)重视发展环保农业,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保农业以及相类似的生态农业、节能农业、立体农业等农业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特点:一是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二是重视对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全面规划,合理配置、节约利用能源,保护自然资源;三是重视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实行合理轮作、间作套作。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这对于开发我国出口农产品货源、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发展环保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建立环保农业基地,促进我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开发。
(三)加强对各国环保法规、环境标志制度等的研究和搜集,建立农产品技术标准的信息系统,为出日企业和外贸部门提供充分、及时的信息,通过企业引导农户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生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篇7
关键词:东盟;中国;农林产品;国际贸易;资源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自然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社会经济区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子。资源区域分布不均是区域贸易的动力。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是调剂水土资源区域差异、平衡物资供需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农林产品国际贸易快速增长[1]。从资源关联安全的角度看,参与国际贸易的资源或产品越多,参与程度越大,资源安全程度就越高。提高资源安全保障水平的手段不是限制国际贸易,而应通过适当提高国内粮食价格,实施农业种植补贴等措施来提升国内农业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2]。全球商品链理论对国际贸易进行了全景式的追踪分析。一个完整的全球商品链包含资源投入、加工和运输销售等节点。商品链研究有四个维度:投入产出结构、空间布局、治理结构、体制框架[3]。在当今全球森林商品链中,森林资源产品沿着发展中国家(原材料供应者)中国等加工基地(产品加工者)-发达国家(终端消费者)[4]这一链条流动。全球商品链理论从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的全过程对资源加工和区域贸易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从过程和环节分析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问题[5,6]。
按在流动中的功能不同,把流动地域类型分为输流地、汇流地[7]。鉴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①(简称东盟,下文用东盟)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技术的差异,在东盟-中国农林产品资源流动系统中,中国主要是汇流地,东南亚国家主要是输流地。东南亚地处热带亚热带,农业自然条件优越、耕地资源丰富,是世界稻谷、橡胶、棕榈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地和出口地。加之其与我国毗邻,东南亚成为我国农林产品进口来源地。东南亚稻谷占全球总产量近30%,大米出口占全球出口50%以上[8]。2000年~2010年泰国年均大米出口863万吨,占全球大米出口总量的29.4%,是世界第一稻米出口大国[9,10]。作为世界第三大大米进口国,2012 年中国进口800万吨,主要从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进口。东南亚天然橡胶占世界总产量的80%[11],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12,13]。
当前中国与多数东南亚国家都处于全球劳动地域分工的中低端[14],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较为激烈[15]。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国际贸易愈发紧密。本文从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分析了东南亚-中国农林资源产品贸易流动现状、问题,提出资源贸易策略,以化解资源流动风险。
1 数据与方法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东盟国家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流动的物质基础。目前东南亚农林产品流动以输出为主,要实现东南亚贸易相对平衡,除进口工业制成品外,在水资源共享、水电合作开发、水上国际航运[16]以及海外农作物种植[17]方面有待深化。本文将资源承载力-产品流动-国际贸易相联系,构建了一个东盟-中国贸易流动的分析框架(图1)。
运用资源区域流动方法[18],采用FAOSTA农产品贸易矩阵数据[19],以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产品净出口量为指标,分析2000、2010年东南亚各国与中国之间的水稻、天然橡胶等农产品国际贸易流动。采用FAOSTA的林产品贸易流数据库[20],分析2000年、2010年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纤维板、纸及纸板和木浆等林产品国际贸易流动。
式中,NEi,j为国家i产品j净出口量,Ei,j为国家i产品j出口量,Ii,j国家i产品j进口量;NEj为东盟各国j产品净出口之和,i=1,2,…,n(n=10,为东盟国家总数),j包括稻米、天然橡胶、纤维板、纸及纸产品、木{等。
2 结果分析
2.1 东盟水土资源禀赋与农林产品出口潜力
据FAO 2010年数据,东南亚国家陆地面积434万km2、人口6.11亿,人口密度约140人/km2。年均降雨量为2174mm,年人均可更新水资源量为16710m3。耕地面积1.13亿ha,林地面积2.15亿ha,草地面积0.17亿ha。耕地垦殖率20%,人均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0.185ha、0.351ha、0.028ha。而中国的年均降水深度仅为645mm,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049m3,人均耕地面积仅0.088ha,人均林地仅为0.145ha(表1)。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东南亚国家水、耕地、林地等资源禀赋显著优于中国,但中国的草地资源禀赋远胜东南亚。基于资源比较优势,在人口密度、垦殖率已然不低的情况下,东南亚对华贸易中水土资源密集型的农林产品出口潜力大,草地畜牧产品潜力不大。
2.2 东盟-中国农林产品流动特征
2.2.1东盟-中国农产品贸易流动
限于数据可获得性,选取2000、2010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柬埔寨等东盟六国与中国的稻米和天然橡胶双边贸易数据,探讨近10年来东盟-中国间的农产品贸易流动变化。2000年东盟六国-中国大米贸易都是单向流动。泰国是中国大米主要进口来源国,其余国家都是中国大米出口市场。2000年东盟六国从中国净进口大米38.3万t(表2)。其中除泰国出口给中国大米27.4万t外,印度尼西亚从中国进口大米47.7万t,马来西亚从中国进口大米11.9万t,菲律宾进口大米5.7万t。2010年泰国仍然大量出口稻米给中国(泰国出口给中国稻米29.2万t,同时从中国进口32t稻米),而传统大米进口国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从中国进口大米数量大幅萎缩,使得东盟六国由对华大米净进口地区变为对华大米净出口地区。2010年东盟六国对华大米净出口总量达到28.6万t。
东盟国家还是中国天然橡胶主要的进口来源地。2000年东盟六国对中国天然橡胶净出口量为60.8万t。其中泰国对华天然橡胶出口43.3万t;马来西亚对华出口天然橡胶8.9万t;印尼对华天然橡胶出口3.4万t;新加坡对华天然橡胶净出口4.5万t。2010年东盟六国对中国天然橡胶净出口总量高达138.6万t,翻了一番多。其中,印度尼西亚对华天然橡胶净出口量增加至原来的12倍,马来西亚对华净出口量增加至原来的4倍,泰国增加到原来的1.4倍。
2.2.2东盟-中国林产品贸易流动
2000年东盟净出口给中国的纤维板达50.6万m3(表3),2010年锐降至2.2万m3,下降了95.7%;2000年东盟对华纸及纸板净出口115.4万t,2010年锐降至7.7万t,下降了93.3%;2000年东盟对华木浆净出口70.3万t,2010年增加到125.5万t,增加了78.4%。①纤维板贸易: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中国重要的纤维板进口来源国,而菲律宾、越南则是中国纤维板主要出口市场。2000年泰国对华纤维板净出口26.5万m3,2010年对华纤维板净出口6.5万m3。2000、2010年马来西亚对华纤维板净出口分别为22.4万m3、1.7万m3。2000、2010年印度尼西亚对华纤维板净出口分别为3.1万m3、1.0万m3。2000、2010年菲律宾从中国净进口纤维板1.6万m3、0.7万m3,而2010年越南从中国净进口纤维板多达5.9万m3。②纸及纸板贸易:印度尼西亚是中国最大的纸及纸板净进口来源国,2000、2010年印尼对华纸及纸板净出口分别为71.4万t、40.8万t。2000年泰国、马来西亚是重要的对华纸及纸板净出口国,分别对华纸及纸板净出口41.0万t、2.5万t,但2010年该两国却转变为从中国净进口纸及纸板3.7万t、9.2万t。越南、菲律宾、缅甸、柬埔寨历来从中国净进口纸及纸板。③木浆贸易:印度尼西亚是中国最主要的木浆净进口来源国,2000、2010年分别净出口给中国58.1万t、123.0万t。泰国分别净出口给中国9.6ft、2.4万t木浆。
近10年东南亚对华林产品贸易流动呈现以下特征:1)东南亚仍是中国纤维板、纸及纸板和木浆等各类林产品重要进口来源地。中国林产品进口来源国主要是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2)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在大量进口原料型产品如纤维板、木浆的同时,也出口纸及纸板等制成品。主要林产品出口市场有越南、菲律宾、缅甸、柬埔寨。3)东南亚净出口给中国的林产品绝对量下降明显。其中纤维板、纸及纸板对华净出口大幅下降,仅木浆净出口有所增加。
2.3 中国在东南亚农林产品贸易流动中的角色
东南亚农林产品主要国际贸易伙伴为中国、日本和美国。美国作为世界和亚太地区最发达的国家,农林产品消耗大,从东南亚进口农林产品较多,同时向东南亚出口纸及纸板和木浆等工业制成品。日本作为亚太传统强国,人稠地狭,近邻东南亚,对东南亚的农林产品依赖性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资源、经济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且毗邻东南亚,对东盟农林产品的依赖程度很高。相比之下,中国是东南亚最重要农林产品贸易伙伴,是东南亚多数农林产品重要出口市场,也是东南亚纤维板、纸及纸板等加工林产品的进口来源国。
2010年东盟六国对中国、日本和美国稻米出口量合计占东盟六国稻米总出口量的10.7%(表4)。其中东盟六国对中国稻米净出口为28.6万t,占六国大米对外出口量的3.2%,对日本稻米净输出为28.2万t,占其大米出口比重3.1%,对美国稻米净输出37.0万t,占其稻米出口比重的4.4%。东盟六国对中、日、美天然橡胶出口量合计占六国出口总量的比重高达45.9%,其中仅对中国天然橡胶出口占六国出口比重就达22.9%。东南亚对中、日、美三国纤维板出口合计占东南亚纤维板总出口量的12.6%,其中东南亚对中、日纤维板出口比重达5%以上,对美国的纤维板出口比重不高(1.2%)。东南亚对中国纤维板出口量为141072t,从中国进口纤维板达119141t,净出口给中国21931t。东南亚对日本输出167196t纤维板,从日本进口了877t。东南亚对美国纤维板出口31506t,从美国进口仅326t。中国与东南亚纤维板贸易双向流动特征突出,日、美则以从东南亚进口纤维板为主。东南亚对三国纸及纸板的出口合计占23.3%,其中对中国出口比重为10.7%,日本为8%、美国4.6%。作为重要的工业制成品,纸及纸板的双向流动特征也很突出。尤其是东南亚从美国净进口纸及纸板量很大(14.8万t)。东南亚对三国木浆输出比重合计为52.8%,其中对中国出口比重高达46.8%,日本仅占5.7%。东南亚对美国出口木浆9305t,但从美国进口木浆高达345988t,使得东南亚从美国净进口了336683t木浆。美国长期以来是东南亚重要的木浆、纸及纸板等加工林产品的重要净进口国。
3 结论
国际贸易是各国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互补性的反映,是对国际资源禀赋差异的消弭,是国际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中国人口众多,农林产品自给不足。近几十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的实施,中国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东南亚-中国农林产品流动日益频密。东南亚现在是、未来仍将是中国大米进口的重要来源地,我国对其天然橡胶的依存度持续增加。东南亚-中国农林产品贸易流动对保障中国资源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存在进口经济成本高、输出地环境影响大、地缘政治风险大。受生产国的技术、管理水平所限,资源输出对生产国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23]。随着生态保护意识强化,东南亚国家森林初级产品出口下降,中国从东南亚进口林产品的能力将受到一定影响。许多资源产品定价权仍控制在国际寡头手里,作为重要资源进口国的中国资源产品定价权不足,中国进口贸易成本高。部分热点地区冲突和重要运输通道的安全隐患也使中国稳定获取国际资源产品的风险增大。今后,要充分发挥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共同体等区域合作组织的作用,优化双边多边农林产品贸易[24],完善公平、高效、顺畅的国际贸易流动机制,在更大范围内提高自然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升级国内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适度控制国际贸易流动规模,化解资源流动风险、保障资源安全。
参考文献:
[1] 邹健,龙花楼,胡智超. 国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初探[J]. 资源科学,2010,32(05):1006-13.
[2] 刘哲,潘家华. 全球资源关联安全与中国的对策[J]. 对外经贸实务,2013,(08):10-3.
[3] Gereffi,G., Humphrey, J., Sturgeon, 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5,12(1):78-104
[4] O昌金,陈立桥,陈立俊,等. 全球林产品商品链:通过商品链可持续性分析确定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 2008. http://
[5] 徐增让,成升魁. 不同省区内部煤炭产业流动及资源环境效应[J]. 经济地理,2009,29(03):425-30.
[6] Cheng S, Xu Z, Su Y,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flows of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resource efficiency[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69(7):1405-15.
[7] 成升魁,徐增让,沈镭. 中国省际煤炭资源流动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J]. 地理学报, 2008,63(06):603-12.
[8] 唐冲,陈伟忠,申玉铭. 加强东南亚农业合作开发的战略重点与布局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2):84-93.
[9] 魏斌. 中国粮食进出口现状及未来增加进口可行性分析[J]. 农业展望,2014, (1):53-60.
[10] 阮刘青,江云珠,吕利湘,等. 越南水稻生产与国际贸易情况分析[J]. 杂交水稻, 2011,(2):75-78.
[11] 张锋,张友先,黄莉,等. 中国农业“走出去”开发东南亚的现状、机遇和挑战[J]. 国际金融, 2015,(8)28-34.
[12] 那美君. 东南亚主要橡胶出口国竞争力对比分析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2):11.
[13] 向哲. 东南亚地区的橡胶种植[J]. 致富天地,2011,(9):20-21.
[14] 宋涛,李W,胡志丁. 地缘合作的理论框架探讨-以东南亚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2016,25(1):1-11.
[15] Coxhead I. 国际贸易和自然资源“诅咒”:中国的增长威胁到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了吗?[J]. 经济学,2006,5(2): 609-34.
[16] 洪,骆华松. 中国与东南亚地缘环境和跨境河流合作[J]. 世界地理研究,2015,24(01):29-37.
[17] 王燕婕. 中国的海外农作物种植:规模与争论[J]. 国际政治研究, 2010,(02):10-38,191.
[18] Xu Z, Cheng S, Zhen L. Interregional coal flow and its environmental loads transfer in Shanxi Province [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 21(4): 757-67.
[19] FAOSTA. Detailed trade matrix[EB/OL]. Available on line20160630.http:///download/T/TM/E
[20] FAOSTA. Forestry Trade Flows[EB/OL].Available on line20160630.http:///download/F/FT/E
[21] FAO. AQUASTAT Main Database - FAO[EB/OL]. Website accessed on [12/12/2016 8:40]
[22] FAOSTAT. Land[EB/OL]. http:///faostat/en/#data/RL,2016
篇8
【关键词】对外贸易 农产品 对策
一、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的地位日益增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自入世后200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总值每年都跨越一个百亿美元阶梯。到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775.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1%占当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6%。其中出口366亿美元增长18%进口首次突破400亿美元达到409.7亿美元增长28.1%这一数据展示了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前景是客观的潜力很大。
但是随着入世和经济全球化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在巨大的机遇面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以及非关税政策对出口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资料显示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但优势地位都有明显削弱。总上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有增长的趋势且幅度比较大但2004年至今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已经出现了逆差。尤其是在与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对外贸易中我国在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加之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由对出口国家的产品课以进口环境附加税来限制、禁止其进口使我国农产品贸易更是大大受挫。
二、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农产品在农产品的品种、加工方面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严峻挑战。然而我国多数农产品在国际贸易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主要表现为:我国的初级农产品品种较单一导致了我国加工型农产品的多样化与发达国家相距更远;我国的农产品品质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对现代科技的运用叫欠缺没有达到良种化。
其次,我国农业经营体制与制度不完善1978年以来虽已完成以向的经营模式的过渡但尚未完全与现代市场制度的接轨经营体制还较散漫。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总体实力不强使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整体上呈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品牌、难以突破技术壁垒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也难以绝对保证。
第三,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为初级农产品缺乏深加工与发达国家产品差距很大因而在对外贸易上面削弱了优势。与国外农产品贸易强国相比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仅占农产品生产的微小比重较低不能适应农产品贸易全球化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产品出口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三分之一。
第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我国农产品与国际安全健康标准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面对进口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高标准实施贸易保护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导致出口的下降。如欧盟从2002年初因在我国出口的兔肉、鸡肉和冻虾等产品中检测出含量为200mg/kg的氯霉素而停止从我国进口该产品而上述氯霉素含量在国内则无法测出。“绿色壁垒”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
三、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新思路
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应该结合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从源头上攻关进一步完善促进农产品的政策措施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才能使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实现初级农产品多样化。建立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竞争优势的多样化的初级农产品生产结构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所形成的鲜明的地区差异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合理的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作为优势格局的基础。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有限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如猪肉、禽肉、水产品、蔬菜、花卉等以比^优势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国际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国内农业资源配置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
其次,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经营体制与制度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道路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龙头农产品出口企业示范带动。
第三,深化农产品加层次创新农业技术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质的农产品。建立起一个层次分明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利用特定工艺实现多物品的多功能组合的特色加工针对产品的不同特点对产品进行综合性加工充分利用其优势之处扬长避短。我国应加强农产品加工提高产品价值和加工产值并将今后应的重点放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上使其成为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扩大出口的最有效途径。
四、结语
从现在的局势来看,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低的问题,要想快速地打开国际市场,必须加大国内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一手抓国内市场,一手抓国外市场。今后国际环境将会更加的复杂,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国应该重视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样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才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计宏伟,吴海.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2005.
篇9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产品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014-02
一、我国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
(一)我国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呈不断上升趋势
我国出口农产品频繁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WTO统计,2002—2005年,WTO成员有关农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通报数量分别为419件和3730件,其中发达国家占40%以上。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针对进口食品、农产品限量标准的数量大大增加,涉及农产品种类由184个增加到264个。化学物的品种和残留限量标准分别比原规定高出2.8倍和5.6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我国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农产品范围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近年来,我国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农产品范围越来越大,从水产品、畜产品、禽产品等动物源性农产品,到茶叶、花生、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和加工产品,几乎覆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欧盟、日本相继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和农残检测标准,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门槛。欧盟实施的《欧盟食品与饲料安全管理法》,禁止含有320种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在欧盟境内销售。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制订了新的农药残留标准,从整体来看,肉类制品、蔬菜、水果及制品、水产品、食用菌、茶叶、谷物均是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国出口风险较高的大类商品,我国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农产品范围不断扩大。另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欧盟限制进口我动物源性产品就长达三年之久。
(三)设置贸易壁垒由原来的发达国家扩展到中等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
前些年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是欧盟﹑美国、日本,现已逐步扩展到德国、韩国、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荷兰﹑加拿大、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欧盟主要是以冻虾、水产品氯霉素超标,茶叶农药残留,禽肉中含有动物疫病和农药兽药残留,果汁含乙烯利等问题为由;美国一直就对我国的禽肉、水产品、蜂蜜等实施较为严格的进口限制措施;日本是对我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多的国家,涉及产品包括蔬菜、禽肉、蜂蜜等。另外,一旦某个发达国家对中国设置贸易壁垒,还会引起其他一些国家的连锁反应。2002年欧盟限制进口我国动物源性产品后,还在东欧、中东和北美等国家和地区引起了连锁反应。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1.市场准入困难
由于许多发达国家提高了农产品技术性检测标准,过高的技术门槛使我国的许多农产品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很难再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例如日本加大了对我国进口的鸡、猪肉的检查,欧洲进口中国蜂蜜要求增加新的抗生素检测项目,这对我国来说想要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更加困难。
2.产品竞争力降低
我国的农产品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主要原因在于价格优势,这又得益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产品成本。发达国家提高了农产品的技术性检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负担,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积极影响
1.加快了我国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促进了农产品技术检测的规范化
为规避对我国实施的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加大了对农产品标准化的建设。例如广东省河源市建立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而且我国很多的地方政府把农户统一起来进行生产,以统一的价格和品牌对外进行销售,使农产品更加标准化和专业化。
2.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出口到国外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这也是我国农产品频频遭受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些企业尝试着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规避苛刻的农产品技术检测。例如国外对于生的禽肉制品的检测比较严格,一些企业就把生的禽肉制成熟的,既提高了附加值又能够规避检测,一举两得。
3.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比较集中,亚洲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等国,欧洲主要集中在欧盟国家,美洲集中在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的技术性检测的门槛较高,我国企业为了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了非洲以及中东地区的新市场,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在世界上的占有率,保持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我国农产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积极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我国农产品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不能和国际接轨,政府在这方面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部分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机构能够通过国际认证并力争成为相关国际组织的成员。我国应加快健全质量认证体系,使其更加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
(二)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一直和西方发达国家保持着巨大的贸易顺差,获得了很大的贸易利益,因此有些西方发达国家违反WTO的反歧视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给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人为地设置一些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政府应及时提出抗辩,运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优化农产品的出口结构
我国要想从根本上突破农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关键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由于技术条件、机器设备等条件限制,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普遍不高,而且鉴于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产品的质量也不能满足发达国家消费者的要求。因此,今后应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新技术的引进、应用与推广,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优化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另外还要加强对农户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生产者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四)企业应积极开拓新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这些国家的技术标准很高,有时难以达到其要求,我国应注重开发新兴市场,如非洲、拉美、南亚、西亚等地区,这样可以降低市场过度集中的风险,形成多元、合理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特别是拉美及非洲是很有潜力的农产品市场,而目前我国对这些市场的出口额份额较小。因此,今后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战略应确定为“稳定亚洲市场,挖掘欧美市场,开拓非洲和拉美市场。
郭文慧: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参考文献]
[1]李彤,李上.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2]于津.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和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28).
[3]任颖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
[4]陈松洲.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商业经济文荟,2006(1).
[5]全毅.当前国际贸易中技术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4(7).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贸易增长趋势;贸易结构
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贸易结构变化显著。农产品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278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1181亿美元,增长了3倍多。出口贸易结构向水产品和园艺类产品集中,进口贸易以大宗农产品进口为主。农产品贸易的变化会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贸易政策产生重要影响。这里就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与结构变化进行分析。为分析的方便,这里把农产品贸易分为六大类:(1)大宗农产品,包括谷物及其制品、糖、糖制品及蜂蜜、棉花、油籽及含油果实、植物油;(2)畜产品,包括主要代食用的活动物、肉及肉制品、乳制品及禽蛋、动物油脂、生皮及皮革、羊毛及动物毛、生毛皮、生丝及废丝;(3)水产品,包括鱼、甲壳及软体类动物及制品;(4)园艺产品,包括蔬菜及水果、咖啡、桧、可可、调味品及制品;(5)饮料烟草,包括饮料、烟草及其制品,(6)其它农产品①。本文中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全部根据海关统计资讯网的统计数据库中的数据计算而来。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总体增长情况
进入21世纪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都处于徘徊状态。1995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69亿美元,从1996年开始一直下降,至1999年降为219亿美元,2000年缓慢回升至1995年的水平,2001年为279亿美元。2002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出现了显著增长的态势,到201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已达1181亿美元,2011年前8个月的农产品贸易额达964亿美元。从2001年至2010年九年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增长了三倍多,年均增速达17.5%。2011年前8个月农产品出口38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7%;进口582.8亿美元,同比增长30%。2002年以来我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如今已是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农产品进口国。
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的格局被打破了。2004年首次出现了46亿美元的逆差,之后一直处于逆差状态,2010年逆差额高达242亿美元,2011年前8个月的逆差额则上升至202亿美元。预计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格局还将持续,并呈上升趋势。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动
从2001年至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了近2倍,年均增长率为12.7%。其中,园艺类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最快,为17.1%,其它农产品和水产品的年均增速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是16.1%和12.1%,饮料及烟草、大宗农产品和畜产品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6%、6.9%和5.9%。200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园艺类产品出口额的显著增加。2000年园艺类产品出口额分别为38.11亿美元,2010年上升到175.71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3.61倍,远高于这期间农产品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水产品增长也较快,由2000年36.61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112.14亿美元。畜产品和饮料及烟草类出口额呈相对缓慢的增长态势。其中畜产品出口额从2000年的21.81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38.57亿美元,饮料及烟草出口额从2000年的7.9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20.15亿美元。大宗农产品出口比较稳定,其出口额多数年份保持在36亿美元上下波动。
从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来看,2000年中国前三大出口农产品大类为园艺类产品、水产品和大宗农产品,三大类农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农产出口的比重分别为24.4%、23.4%、19.8%。如今,由于园艺类产品和水产品的出口迅速增长,这两者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而大宗农产品出口地位明显下降,其它农产品出口比重持续上升。2011年前8个月,此三者的出口额占全部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36.1%、27.1%、8.9%。园艺类产品的出口所占份额从2000年的不到25%持续上升,到2010年已接近40%。水产品出口所占份额比较稳定,一直保持在25%上下波动,2010年其比重为23.9%。大宗农产品和畜产品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9.8%、14%下降至2010的9.1%和8.2%(见表2)。
总之,2000年以来,我国园艺类产品和水产品的出口地位稳中有升,而大宗农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较明显。园艺类产品和水产品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低,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这些产品的低价大量出口确实很好地发挥了我国的要素禀赋优势,也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做了不小的贡献。不过,这些产品大量出口加剧了贸易伙伴设置技术性壁垒的需求。入世以来,我国努力提高农产品生产标准,狠抓技术质量关,克服国外技术性壁垒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畜产品在质量技术方面改进的难度相对较大,进度也较慢,因此即便其仍然具备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其出口额还是没法迅速增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