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印刷职业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印刷职业技能培训

篇1

北仑职高专业有幼师、种植、养殖、机电、电子电工、汽修、计算机、建筑、旅游、医卫、会计、文秘、商贸、英语、音乐、美术、服装、服饰艺术、表演、烹饪、影视制作、楼宇、印刷、动漫等。

学校开设机电、旅游、物流、服装四大类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物流服务与管理(现代港口物流)是浙江省级示范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是省骨干专业,机电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是浙江省级实训基地、宁波市现代化专业、北仑区品牌学科,物流服务与管理和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物流服务与管理还是浙江省骨干专业、宁波市特色学校专业、宁波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学校除了全日制的职业教育外,还设有北仑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北仑成人教育培训点,学校集职业教育、大专、本科学历教育、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第一条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农村劳务输出专项资金;县(区)财政每年按照社会人口人均2元的标准安排农村劳务输出专项资金。

第二条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培训省级补助资金、国家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与地方财政安排资金共同建立农村劳务输出专项资金,由市、县(区)农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扎口管理,统筹使用。

二、资金使用

第三条农村劳务输出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接受输出培训农民的补助,以及对组织农村劳务输出机构(不含培训机构)的奖励。

第四条市级财政安排农村劳务输出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经济开发区、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失地农民的培训以及劳务输出工作经费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奖励。

三、补助对象和条件

第五条农村劳务输出专项资金补助对象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农村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

第六条申请农村劳务输出奖励补助必须是具有职业中介资质的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劳务派遣公司和教育培训机构,无不良记录,且输出人员劳务用工合同在6个月以上。

第七条农村劳务输出培训以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承担农村劳务输出培训任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招标工作在农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劳动保障局)牵头,会同财政、农业、计划、扶贫等部门共同组织。对中标培训机构的名称、地点、培训工种、培训人数、收费标准、财政补助标准、联系方式等情况,应以通告形式在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并印刷成册,分发至各乡(镇)、村。

第八条申请承担农村劳务输出培训任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资质和独立法人资格,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工作业绩,无不良记录。

(二)具备一定规模的固定场所、教学设施设备、培训基地和师资等基本条件,每期培训不得少于1个月。

(三)有相对稳定的转移就业渠道,有较强的职业介绍能力。

(四)培训场所和训练基地要贴近农民,方便农民接受培训。

四、补助方式和标准

第九条承担农村劳务输出培训任务的各类培训机构,根据核定的不同工种最高收费标准,在向培训对象收费时,每人降低100元,对参加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每人降低200元。

第十条对经所在地村(居)委会证明、乡(镇)或开发区管委会审核,并经当地扶贫、财政部门确认的特困农民和失地农民,经劳务输出领导小组核准,实行免费培训。

第十一条省级补助资金下达拨付。先由各县(区)农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县(区)财政、农业、计划、扶贫等部门,制定包括培训机构、培训工种、收费标准、培训人数等内容的申请补助资金方案,于每年1月底前(年为6月30日前)上报市农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市财政、农业、计划、扶贫等部门,对各县(区)的上报方案进行审定,经市劳务输出领导小组批准后,于每年3月底前公布(年为7月15日前),下达各县(区)年度培训任务、省补资金额度,市按省财政实际到位资金预拨省补资金。

当年10月31日前,各县(区)农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当年输出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报市农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抄报市有关部门,市农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会同有关单位对各县(区)进行考核,考核认定并报经市农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同意后,由市财政拨付剩余的省补资金。

第十二条对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就业的中介机构,在符合第六条规定的条件下,每新增输出一人,给予20元奖励。

第十三条组织输出奖励资金,于每年10月30日前,由各县(区)农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财政、农业、计划、扶贫等部门对当年农村劳务输出情况审核后,上报市农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市农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报省农村劳务输出协调小组办公室并抄送省有关部门。经省农村劳务输出协调小组审查批准后,再分配下达各县(区)。

第十四条各级财政应设立农村劳务输出专项资金财政专户,采取专户直拨的办法,实行专户管理。报帐管理部门为市、县(区)财政部门,报帐单位为经审核的培训机构、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于每年6月底前和11月底前各申报一次。申领输出培训补助资金、输出奖励资金时,报帐单位需提供中标文件、培训输出人员名单及身份证复印件、收费标准、收费发票、《就业培训结业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用工合同等相关资料,经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后向财政部门报帐。

五、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对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培训省级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市里将组织检查。对输出培训单位未按规定降低收费标准、输出培训人数未达要求的,或弄虚作假套取劳务输出培训专项资金的,将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取消下年度培训补助资格。对审核、把关不严的县(区)将扣减下年度省级劳务输出培训资金额度。

第十六条对未按规定标准和要求安排农村劳务输出专项资金或未按规定使用到位的,未完成农村劳务输出年度目标任务的,将扣减省补资金下拨额度。

篇3

一、组织领导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市技工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全市技工学校招生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开发处。

*市技工学校招生领导小组:

*

各招生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招生工作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本校的招生工作,各学校招生工作机构要负责好招生宣传、组织新生报名、体检、录取及新生注册备案工作,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春季招生任务。

二、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

春季招生实行登记注册入学。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由各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自身办学的基本条件制订,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开发处核准后,制定和公布春季招生简章。市属技工学校的招生简章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省直厅、局技工学校的招生简章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后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审核,不经审核备案的招生简章不得向社会公布。未经市劳动保障部门审核的新专业(工种)不得招生。

三、招生对象学制

技工学校主要招收初、高中毕业生、企业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一切有愿望参加技能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社会各类人员均可招收。

以中级职业资格为培养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其中:烹饪、餐旅服务、商品经营、公关礼仪、计算机文字录入、服装设计与制作、美容美发、办公自动化、制革制鞋、出版印刷等一、三产业的专业(工种),学制为二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两年。

以高级职业资格为培养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招收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具备中级职业资格的,学制为二年;部分第三产业的专业(工种),经省劳动和保障厅批准,实行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中高级培养目标,凡缩短学制的都必须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报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核准后,方可招生。

四、招生宣传

各招生学校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培训成果展示、毕业就业推介、招生政策义务咨询、便民服务、印发宣传资料、进村和社区等各种形式,广泛深入进行技工学校招生宣传。

五、招生登记

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可凭户口本、毕业证等有效证件到招生学校报名。对于不同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不同,要有侧重地进行目测和体检,身体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六、招生收费

各招生学校在招生工作中应严格按照省、市物价管理部门的标准收费,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各校要公示收费项目标准。

篇4

国内的就业情况

中国近几年的就业局势总体上稳定,但是中国在就业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今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达到2500万人,其中超过一半是青年就业者,也就是我们每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去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60万,初次就业率达到78%。虽然比例和前年大体上相当,但是由于人数增加,相应地也增加了20多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了680万,而且在整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仍将处于一个就业人数的高峰期,年均700万左右。从这些数据,我们充分可以看出我国在就业方面的压力有多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为什么会就业难呢?原因如下:

首先,我们国家一直重视学历教育,招聘单位在招新员工时,总是要看他们的学历证。学历就是他们找工作的敲门砖,没有高学历证明,想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那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这么多年来,各高校都致力于学历教育。而学历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同时高校又不能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这样,高校毕业生有着很高的学历,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却很差,他们更擅长的是纸上谈兵。

第二,大学生对于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缺乏主动性。

第三,高校毕业生正因为有着高的学历,他们一般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都要求比较高,他们不愿下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而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恰恰需要大量的人才,高校毕业生在这些地方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事实上我国不但存在着就业难现象,我国还存在着招工难的现象。招工难主要体现在技工和一线普工短缺。但是有着高学历的大中院校的学生,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从事这些技工和一线普工的职业,还有一部分学生,就算他们愿意从事,但是他们在专业技能方面和动手能力方面的缺陷,也使得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他们。

大学生要想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他们就要认识到这些问题。他们要知道,有学历,更要有能力,才更具吸引力和就业竞争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党组书记尹蔚民发表讲话说,“要解决好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包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军队退役人员的就业问题;要大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在大学中开展职业技能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技能教育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它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延迟就业、缓减就业压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稳定。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大中城市中,高级技工供不应求,他们的薪酬比硕士研究生的还高;许多在职人员还纷纷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有关人士说,职业培养已经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在广大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外就业情况

从目前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情况来看,电子、机械操作工、模具工、印刷工、缝纫工、厨师、财会、计算机、文秘等专业和工种颇受欢迎,护士人员近来在国际也越来越热门。但是各个国家的需求也不甚相同。比如在澳大利亚,医学类的工人特别好找工作;在法国则集中于餐饮、皮革、制衣、杂货、食品、珠宝等行业。 从薪酬待遇方面总体来看,境外就业的收入要好于国内。因此从1992年以来,我国境外就业人员总数已达10万人,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美洲及部分太平洋岛国,从事的工种主要为纺织、机械制造、建筑、水产品养殖加工、餐饮、护理、医疗卫生等,到境外工作人数的总量还在逐年递增……

国外就业的成功案例

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教学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化;项目操作

1.引言

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广,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科学技术。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在电子技术专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专业特色,在掌握理论的前提下,创造性的开展实验和实训教学,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具备良好的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研究背景、任务及目标

2.1 研究背景

电子技能实训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好电子技能离不开印刷板的制作、安装和焊接、电路的调试以及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电子技能水平的提高,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原则。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很快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我们“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改进教学为中心,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我,促进教学改革”为目标创新教学方式,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采用能力测试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力求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的优势,探索加强实训环节教学的教学模式,促进电子专业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促进我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项目研究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来自生产实际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项目教学、练讲结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材料。教材采用“模块-项目-任务”结构形式,促进了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实施步骤配有大量实操图片,直观演示操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实际动手操作。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学生很快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使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本项目注重研究对学生爱岗敬业、沟通合作等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每个实践项目中都以实训卡片的形式展现,包括仪器仪表、操作步骤、要点提示、数据记录和处理;每个课题中还都设置有操作注意事项等环节,以养成学习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练习拓展的内容与企业生产密切结合,让学生很快胜任企业工作。

2.2 研究的任务及目标

1)结合电子技能课教学要求,通过对电子技能课项目教学法进行初步的经验和成果总结,制定出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指导方案,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研究项目教学考核体系,确立几个典型的模块项目,进行集体备课、集中上课、全体听课、评课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组装与调试。

2)探索并完善项目教学方法,研究项目教学组织和项目教学评价体系,总结理实一体的教学经验。通过实践课堂授课,落实实训课教学成果,探究适合中职电子专业学生电子技能的方法手段。通过教学项目承载,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将学校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由学科体系向工作过程体系转变,实现了由“先理论后实践”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变,形成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构建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

4)开发电子实训教材,形成理实一体化的电子实训教材。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编写以项目教学、练讲结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材料。根据中职生《电子技能与实训》工科教材编订适合中职生电子动力操作能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用书。

5)编制生产性实训任务书。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新增加了生产性实训和企业专项实训两大模块,以企业生产性任务作为学生实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缩小企业与学校的差距。充分体现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深入实训车间、企业、车间,以问卷调查、谈话、考察等方法研究用人单位对阶段实习、顶岗实习的要求,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研究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2)行动研究法:从课题调研、设计开始,通过实践研究,不断反思和修正研究方案,在行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积极探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验证性研究。

3)案例分析法: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个案作为案例,加以解剖、研究分析、提炼,形成初步结论。

4)经验总结法:在自身培训学生提高技能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形成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辅之以调查问卷法和经验总结法等,以行动研究推动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4.研究过程

4.1 论证准备阶段(2011.9-2011.10)

组建课题组,明确成员的分工,进行调查问卷,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做好课题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为了了解学校原有的技能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题组对学生、教师、企业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2012年9月对我校10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50名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2012年9月,对我校机电部32名教师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2012年10月,利用我校实习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对20家企业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发现,三方面都对学校原有技能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价方式表示不满意,都认为职业技能必须按实际工作环境和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形式,才能符合当前的实际要求,应该使技能教学体现直接为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职业特性,着眼于培养企业第一线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突出能力的培养目标。

根据调查问卷,对我校中职生电子技能实训课做详细地分析,并且给出科学、合理的意见,结合老师培养需要选定课题。项目负责人在教改实验项目研究中主要承担包括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人员的遴选、研究的实施、听课评课、阶段性总结、提出下一阶段改进意见、组织后一阶段研究计划的实施、课题结题,最后制定出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案。

4.2 研究应用阶段(2011.11-2012.8)

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分析讨论,确定模块内容,确定项目实施对象进行课题个案实验。根据个案实验成果,组织教学资源,编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召开课题研究汇报会,组织开展课题的中期评估检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实验过程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扩大课题应用研究成果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4.3 总结提高阶段(2012.09-2012.10)

认真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申请专家进行鉴定,将成功的经验以常规形成确定下来,组织研究成果的的推广工作,通过课题组努力,圆满完成结题验收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5.研究成果

5.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按照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按照课题研究的思路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边研究边教学,经过一年多时间,由此引发的变化很多。

首先,教师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手段充分调动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其次,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一方面所学知识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从创设问题中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授课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5.2 项目课例分析

为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掌握所学基本电路模块,我们以“迷你小音箱电路”、“直流稳压电源”、“数字万年历电路”、“调频收音机、对讲机”、“抢答器电路”、“声光控节能开关”等的设计、组装、调试作为教学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这些实用产品带进课堂进行演示,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学习兴趣,增强了职业岗位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

下面以“迷你小音箱电路的组装与调试”项目制作过程为例讲解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按任务结构形式完成。

项目三:迷你小音箱电路的组装与调试。

任务1:识图

(1)认识各元器件及了解各元器件的作用。

(2)学习电路结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电路在产品中的作用。

(3)识读电路原理图、装配图、印制电路板图。

任务2:安装

(1)核对元器件。

(2)检测元器件。

(3)安装电路。

1)元器件的安装。

2)电路组装,按印刷电路板图插入元器件。

3)整机装配。

任务3:调试

(1)通电前对印制电路板进行安全检测。

(2)电路故障的检测与分析。

(3)示波器检测。

(4)万用表检测。

整个过程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只是解惑者,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5.3 主要成果

形成了以项目教学法引领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和《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设计方案和课件;成熟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模式以及用该教学模式讲授部分教学案例的影像资料;突出了以学习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初步完成了《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市级精品课建设方案和《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校级示范课建设方案。

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职业技能培训经验,整理出版了《电子产品调试工》(中级)、《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中级)两本技能培训教材。这两本书打破以往传统教材先理论后技能训练模式,将电子产品和电子测量仪器操作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机嵌入每个项目训练课题之中,教学中采用练讲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完成项目操作,达到规定的目标。让学生始终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理论时毫无兴趣等现象。

选取了有代表性几个模块项目完成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高二学生学工电子制作培训,在学工教学中加以推广。

5.4 标志性成果

(1)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学生技能水平提高了,理论水平有了提升,大赛成绩也一年比一年突出,真正体现了竞赛与教学互相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参与各级技能大赛的学生数量、工种较以前增加,成绩也是稳步提升,在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中我校代表青岛市参赛,在电工电子组比赛中,取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其中电子产品装配项目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

(2)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具有代表性项目组装与调试,展示学生部分工作成果。

1)迷你小音箱的组装与调试。

2)数字万年历电路组装与调试。

(3)根据教学案例实验成果,组织教学资源,整理出版了《电子产品调试工》(中级)、《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中级)两本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这两本书打破以往传统教材先理论后技能训练模式,将电子装配和电子测量仪表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机嵌入每个项目训练课题之中,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完成项目操作,达到规定的目标。让学生始终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理论时毫无兴趣等现象。

(4)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完成岗前培训、技能培训鉴定。组织完成校内和实训基地学生中级电子产品维修工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操作训练项目和理论训练项目中采用了一些以往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试题目,兼顾学生考工。

6.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在实训室完成,保障课堂教学与实训任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实现课程项目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互动化、技能训练专业化。

1)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深度融合,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新整合和序化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模块化。把电子技能与实训分为五大模块,分别为常用仪表的使用与操作模块、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模块、焊接工艺知识与焊接技能模块、电子整机装配工艺模块、电子整机调试技术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例如《电子整机装配》每周六节课,三至五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

3)教材与资料一体化。结合教学实际,自编讲义,作暂用教材,然后,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编写出“宽基础、活模块、精专业”的教材和资料。

4)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一体化。能力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实行过程控制,采用等级评价制,具体考核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完成能够体现若干项操作技能水平的工件,或调试、维修、故障诊断,同时解答与技能考核相关的理论问题,对考核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独立解决,从而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5)定期开展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比赛,评选设计制作小明星,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6)在校园和周边社区开展小家电维修服务,为同学们和居民提供了方便,锻炼了自已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丰富了社会实践经验,提升了学校知名度,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7)教学管理一体化。由专业教师兼管专业教室,使专业教师与专业教学设施“零距离”接触,激发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热情,方便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8)选取了有代表性几个模块项目完成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高二学生学工电子制作培训,在学工教学中加以推广。

9)师生各类技能竞赛成绩较往年突出。近年来,学校参与各级技能大赛的学生数量、工种较以前增加,成绩也是稳步提升,在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中我校代表青岛市参赛,在电工电子组比赛中,取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其中电子产品装配项目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

7.存在的问题

在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中采取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有用的,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实施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师资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使学生的行为掌控在教师的视野之下。

2)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一般应该具备,最好是实际的东西,没有实际东西,教具、模型或仿真软件必须具备。

3)对教材的要求。目前符合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现成教材很少,需要组织人力、物力编制校本教材。

4)对教学进度的要求。“项目教学法”主要以学生工作为主,进度往往很慢,难于控制。

5)对班级人数的要求。人数太多教师指导起来不方便,实验设备数量也要求多,资金和管理不太容易。

8.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总的来说是非常成功的。在实验阶段也发现了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改进,使电子技能实训课真正起到我们想达到的效果,学生们能够学得自己想学的感兴趣的课程。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才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韦立.项目教学法对中职电子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思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

篇6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数控技能竞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74

1世界技能大赛的发展历程

世界技能大赛成立于1950年,至今已有近70年的发展历程。它是由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一项国际技能竞赛,素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该赛事每两年举行一次,目前已成为各国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水平的平台。我国于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于2011年首次派代表团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参与了数控车、数控铣等6个赛项的比赛;2013年,我国代表队再次参加了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第42届技能大赛,参与了22个项目,最终取得了1银、3铜及13个优胜奖的好成绩;2015年,参加了在巴西圣保罗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参与了29个项目,最终取得了5金6银4铜、12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创造了中国代表团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将于2017年在阿联酋的阿布扎比举办,届时我国将参与45个项目。按照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规则,无论单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只能派一名选手参加。为此,国家人社部提前主办了各赛项的全国选拔赛。

2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

2016年9月,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数控铣赛项的全国选拔赛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隆重举行。本次大赛本着“扬工匠精神圆冠军梦想铸精彩人生”的中心思想迎来了全国29个省、自治区及3个行业共70个选手展开了激烈角逐。本次选拔赛参照了世界技能大赛的赛事流程和评判标准,历时3天,每位选手都要进行3个模块的比赛。最终,每个赛项均选拔出前10名选手组建国家集训队。

世界技能大赛因其严格的比赛规则、精益求精的理念,提高了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促进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对接,保障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人才储备,推动中国走向真正的制造强国。

3参加世赛选拔赛的几点思考

赛场内,选手拼的是技艺;赛场外,拼的是一个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实力。经过认真总结,现就成绩落后的原因及改进的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3.1培训教师的技能水平亟待提高

大赛不仅是考学生,更是考指导老师的水平,加之数控技术的日新月异,指导老师急需走出校门见世面,多去参加数控技能培训,多去开拓眼界,多和兄弟院校交流,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发展。只有提高职业院校师资水平,才能保证教学和培训质量。

3.2刀具量具的档次亟待提高

数控技能大赛的趋势是不仅要求加工工件形状做得好,而且越来越注重工件的加工精度,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质量意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要想保证精度,首先就要配备质量过硬的刀具。在机械加工中,金属切削机床和刀具是切削加工的基础工艺装备。但无论是什么样的金属切削机床,都必须依靠刀具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刀具的质量会直接影响零件加工的质量。

其次,高品质的量具对工件精度的保证也至关重要。一方面是加工后成品的品质控制,通过量具的精确量测,可以区分合格品或不合格品,确保成品品质合于要求,并可从不合格品分析中,找出原因,从而修正加工工具及材料,提高产品的精度;另一方面是维持加工工具的精度,因为长时间的机械加工,会损耗工具,甚至失去原有精度,而影响加工后成品精度,所以通过精密量具定期对加工工具之校正、调整,是确保产品精度的重要步骤。如果将机械加工比喻成军人打靶,那么子弹就是材料,枪支与人就是工具,而量具就是校正枪支准度的仪器,要打得准需要从结果来不断调整枪支及射击技巧,才能命中靶心,由此可见,量具在机械加工中有多重要。

3.3培训的机制体制有待完善

通过沟通交流我们发现,许多院校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异成绩,除了在硬件设备和师资力量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在培训方式上也与我们有极大的不同。

首先,选手训练时间充足。这些院校往往在学生

入学后不久就进行选拔,开始集中培训。被选中的学生无需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完成课程的学习,而是专门针对大赛进行学习培训。因此其参赛选手培训时间多达2-3年,而我区选手培训时间仅为半年。

其次,选手竞赛经验丰富。这些院校会在国赛前将参赛的种子选手多次送往不同院校进行模拟比赛,一方面,使学生熟悉机床数控系统,见识不同难度的试题,熟悉不同赛场的环境;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长竞赛的临场经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更加了解什么是竞赛,从而更加适应竞赛的氛围。而我区选手没有到外地院校拉练的机会,竞赛经验及其缺乏。

世界技能竞赛的举办,对现代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我们立志以此次比赛为新的起点,努力攀登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唐亮.我国世界技能大赛选拔对我校人才培养的启示――以江苏省经贸技师学院参赛选手为例[J].赤子(上中旬),2016,(18):152153.

[2]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经验对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6,(11):59.

[3]伊洛.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圆满闭幕[J].出版与印刷,2016,(03):4647.

[4]洪淼,史旦旦.世界技能大赛概述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2,(15):3134.

篇7

System Settings of Occupational Skill Standard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and Projects

――Talk of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Supporting Job Occupational Skills Standards of Teaching in the Formation and Project

LIU Gaoshan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Changsha Aeronaut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24)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National Occupational Skills Standard status, combining our current context of rapidly changing technology and the economy, lack of pre-post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skills standards, and improved initiatives.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dustry, for example, to develop a professional career to lead the education and can adapt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in real job occupational skills standards, re-set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projec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standards, so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rograms to target the actual job requirement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improved teaching.

Key words national occupational skill standards; job occupational skills standards;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1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发展历程与现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于 2011年9月将原有的标准汇编作了扩展。颁布的这套标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套具有整体性、等级性、规范性、适应性及可操作性的标准,与过去的工人熟练程度等级的考核标准有着明显的进步。表现在有具体性,可量化性及可检验性三个方面,在某些方面突破了以工作年限为晋升标准的简单考核方式,为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的推进作了铺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企业不断壮大,对外的交流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这些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合资企业的大量涌现,跨国公司的形成与运作,都不可避免地吸收并采用了世界先进的人力资源及技能管理模式。2011年颁布的职业技能标准,在最近几年的企业生产与培训鉴定中出现了与生产管理不相适用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2001年到2011年各职业(工种)所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深受时代的局限。之后的几年,一些新兴的行业没有涉及,一些传统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所需的新技能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使标准滞后行业的发展,行业只得自行起草行业内部的标准。

(2)制定与颁布的主体单位是代表政府意识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企业与教育部门排除在外,使这些标准既脱离行业企业,又无法引领和指导职业教育的深入和发展。

(3)主要意图是实行证书制度,为就业准入制度作准备。没有顾及证书的含金量,更没有能力考虑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实体服务,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结果成了一种形式,一种获取局部利益的资源,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假象,制造了困惑。

(4)无法与市场与行业企业捆绑在一起,共同成长。标准制定之后,没有与变化的市场及市场下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市场下的企业是不断发展的,而制定的标准是相对静止的、稳定的,势必会慢慢脱离,到最后各自独立,各行其事。

(5)没有用来指导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也只是政府行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渐行渐远,学生持有的技能资格证,工厂是很难认可的,有些证书的含金量也是除了收取的费用,啥也没有。很多鉴定是一纸试卷包揽,没有实情实景的生产过程。还有一些学校就干脆命名为某某技师学院,在学院里学几年专业文化课,搞几次简单的实训,就可以通过技师鉴定,等等情形说明当前的标准还存在不适合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实际因素,导致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不尽如人意。

(6)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在行业内没有足够的权威性,无法约束行业企业,更难以对高等职业教育及培训起到好的指导作用。导致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需要的岗位职业技能标准之间存在差异,更没有系统的有章可循的衔接,也就是没有统一的具有引领意义的国家级的职业技能行业标准。

2 机构配置与功能转变

学习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的国家职业技能管理机制与职业教育的模式,思考我们国家层面的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和检验,个人认为必须要有行业协会与企业直接参与,并作如下的一些改革:

(1)必须要从立法的高度,确定参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部门、管理部门、监督机构、审核机构,务必要树立和捍卫其高度的权威性,并对这些部门的责任与义务予以界定。

(2)必须要从科学的角度,指定具备代表意义的大中型企业,各行业协会的专家及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的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尽量使标准的内涵合情合理,便于各方接受,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有益的修改,能够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3)必须要有发展的眼光,通过职业技能标准体系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很好地联系起来。岗位职业技能标准来自行业企业的真实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学项目根据这样的标准来设置,教学项目通过密切关联的教学单元来分解。如果把教学科研的重点放在岗位技能标准的制定,教学项目及教学单元的开发上来的话,这样的教学模式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融合,产学研一体化。

要使这个标准能够客观地表达目前各行业企业对工人岗位职业能力的真实需求,同时这个被各方认定的标准,必须要成为各职业教育瞄准的标靶,直接指导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的设置,并综合配套,把职业教育的细节做得更为丰满。单纯的政府行为,很容易改变初衷,变为摆设或应付,变为获取利益的资源,从而破坏了职业技能标准的原始意义。把职业技能鉴定所的牌子挂到各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部只是为了收取一笔费用,发个技能资格和等级证,考试时来看一下,主要的培训及组织鉴定工作交给各学院的某个部门,连办事员有什么样的资质也无需审查,这样的职业技能鉴定,不但不能达到本身颁布的技能标准,更不用说适应社会需要,达到行业要求。因此标准的制订必须全面科学,鉴定的环节必须公正、真实,对政府对、人民对、企业对职、业学院、对技能掌握者多方负责,不可敷衍。更不可以收取过高的费用,收了高于操作成本的费用,鉴定就会失去把关的意义。只要参与制定职业技能标准的部门合理支配资源,设立的条目科学,鉴定环节把关到位,这样的标准体系才可以服务于行业企业,为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的管理,对指导职业教育及培训起到航标的作用。

3 岗位职业技能标准体系与职业技能教学课程及项目的对应设置

岗位职业技能标准是联系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桥梁,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就是依据这个标准,培养适合于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的项目设置要以行业企业的岗位职业技能的形成为目的。理清了这个关系,职业教育就有了支点与抓手。技能标准指导下的教学项目才会接近岗位的需要,以技能标准为标靶的教学模式才是形成岗位职业技能的根本。要加强二者的联系,确立职业技能标准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指导性地位,同时也要多方合力,把标准制定得完整科学,符合教育实际情况的需要。这种从需要到标准再到教学项目到教学单元的倒推关系,可以在具体的行业与职业教育的具体专业中得到直观的解说。

4 电子技术应用行业岗位专业技能标准与综合技能标准的初步设想

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与电子技术有直接关系的职业(工种)有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电声器材制造工,集成电路测试员,无线电调试工,电子元器件检验员等等三十个,每个职业都有初中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等级之间的晋升,除了知识技能的要求有差别之外就是工作年限的不同,技能标准也没有切中要点,除了一些最基本的从业要求外,高一级的技能要求比较笼统,涉及的技能不广泛,梯度与行业的要求存在差距,且不便考核与检验,制约了标准的推广范围。

这些年电子技术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并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周边的相关行业,例如机械,物流,医疗,农林鱼牧,化工,汽车制造等等,职业技能相互交织,制定起来相对复杂。但只要对电子技术应用这一基本的从业要求,技能要素掌握好,再加上一些相关的综合技能,结构复杂的岗位职业技能也可以整理出标准来。

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与教学项目的对应设置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没有照搬照抄的模式,每一条标准都必须来自实际的岗位或岗位群,对此必须作出比较专业化的研究,全盘考虑,使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更加科学,更加靠近实际需要。制定这些标准需要做如下工作:

4.1 深入电子行业的一些相关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选择电子行业的相关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时,要注意该企业在电子行业中的典型性、层次性和代表性。例如选择一家生产电子元器件为主的企业,一家生产印制电路板为主的企业,一家生产电子整机设备为主的企业,还有以生产电子智能控制器件为主的与其它行业配套的高科技企业作为研究的主体,分析该行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2 分析该行业中岗位及岗位群的分布规律

从原材料的采购,筛选,抽检到仓储;从原材料的分发,预加工,成型到安装,焊接;从对线路板的清理,检验,到调试组装;从总装,总调试,总检测到包装入库;从物流,销售到售后服务;从产品研发,市场预测,生产及工艺管理,财务及人力资源的管理到下一轮的新产品开发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岗位来支撑,这些岗位群的分布就是为了产品的顺利出厂,站在这些岗位群里的工人就是具备了某些专业技能的,以这种能胜任工作的技能水平为标准,来衡量整个行业的要求,来指导职业教育的教学项目的设置。

4.3 根据这些带有共性的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设计职业能力标准

结合目前招聘单位的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可以将这个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分成这样几个模块。

模块一: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验证与应用能力;

模块二:电子技术知识与原理的综合运用能力;

模块三:电子元器件的筛选及电路的测量与调试能力;

模块四:电子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推广能力;

模块五:电子产品的初步开发与设计能力;

模块六:电子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因为岗位群的分布与产业方向密切相关,现代产业分工细腻,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不可一概而论,因此针对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要尽可能周密,并且还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迁徙和加强。以上提供的几个能力标准模块还要在考察研究中完善,在实际教学中调整与改进。

4.4 完善综合能力培养目标模块

除了专业技能有培养目标之外综合能力也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其中应该包括职业道德水平,做人做事的原则,对外交往的能力,自学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果断处理事件的能力,专业知识的迁徙与活用的能力……这些要求也是其它专业所必需的。

4.5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标准的动态策略

经济实体中岗位及岗位群的岗位职业技能要求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技能标准也会要跟随这种发展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专业技能教学与实际岗位群之间的动态对应。例如在印刷电路板制造企业,早些年大多数企业生产单面板,双面板,后来又被多层板取代,如果这时候还是只能培养学生做单面板或双面板,学生上岗后就会发觉我们的教育滞后了,他们还得重新学习才能真正掌握这些技能。所以说教育必须跟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快速的调整。如果说本科教育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那么高职教育就应该是新技术应用新工艺推广的阵地。技能标准随着岗位要求发生变化,高职教学的课程设置也要随着技能标准的发展步伐作出相应的变更。

5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根据岗位职业技能标准设置教学课程及项目

现代教学手段虽然多种多样,但技能训练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内容也不丰满。我们根据电子技术应用行业的实际情况,综合岗位职业技能的未来标准,来思考如何实现高职教学项目的设置,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需要。

关于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验证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合适的理论课程与实验项目,如《电工技术》,基本工具的使用或万用表等简单的电子产品的组装。大体的框架设置好了,技能培养的目标也明确了,单元课程可以由师生自行设计,自由发挥,只要符合技能培养的要求就可以了。

关于电子技术知识与原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开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结合基本电子元器件的认识与组成原理,完成简单电子线路的实物制作,单一功能的独立实现等组件装置制作。如放大电路,谐振电路,灯光控制电路等。

关于电子元器件的筛选及电路的测量与调试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开设电子测量仪器,电子元器件的测量与筛选,印制电路版的制作,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式等课程,为达到这一能力标准需要开设有分量的实训项目。例如电视广播发射接收技术,有线网络传输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电子仿真技术等。还可以开展调频收音机的组装,调频发射机的组装,组成无线对讲机,无线话筒,小型无线发射电台等。

关于电子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推广能力的培养,我们要经常与企业行业保持联系,与科研机构保持沟通,组织学生到技术先进工艺更新快的工厂企业去参观实习,感受新技术新工艺的魅力。一旦有新技术新工艺面世,就要毫不犹豫去学习去领悟并学会传播与推广,去刷新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增设新的教学内容。例如电视技术的更新,手机制造的快速换代,我们目前的职业教育明显滞后于行业,大部分的岗前培训都是企业内部承担了。

关于电子产品的初步开发与设计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开设“proteus电子电路设计及仿真”, 这门课程集成了原理图设计、程序编写联调、pcb出板等众多功能于一身,能为电子产品的初步开发提供一个比较方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该系统中各部分知识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础设置、模拟电子应用、数字电子应用、单片机、可编程应用及pcb布板等技能,设计制造出有成熟原理的电子产品来。还可以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实际中,根据方便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寻找一些贴近现实的需求功能,通过查阅互联网,纸质图文书籍,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或者找有关方面的能手专家指导,运用所学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将功能需求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产品,这就是产品开发和初级设计的启蒙,为有潜力的学生打开一扇通向科研之路的大门。

篇8

1.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建立了相当完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通过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对职业培训进行管理,形成了独特、有效的管理网。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有关培训政策,确定全国职业教育学历机构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制定证书和文凭的国家标准。全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专业和独立的机构,它专门负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评估、研究和统计,每年定期检查已注册的培训机构,对各州职业教育培训进行管理、协调、指导和监督。州教育培训部等作为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教学评估机构,根据培训规范监督和检查教育培训质量。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代表行业组织提供准确的行业当前和未来的技术需求和培训需求,制定行业培训计划、教学大纲、培训规范和考核标准。

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每年为150万人以上的劳动人口提供各类的职业培训项目,既包括传统行业(如畜牧业、制造业、建筑业、旅游、餐饮等),又向新兴领域发展(如信息、医药工程等),涉及3500多个职业。澳大利亚政府平均每年投入到职业培训的资金接近20亿澳元。

目前,澳大利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构有近5000所,分为三类:一类是公立的。即由联邦或州政府举办,包括各类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AFE)、移民教育服务学校等。其中TAFE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承担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培训任务,特别是对在校学生的职业培训,它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内最主要的培训实体,据最新统计,2012年全澳在TAFE就读的学生有180万人,其中:24岁以下占43.8%;男性占52.5%;有85.9的学生已经就业,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第二类是社区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机构,它们主要是承担员工培训、失业人员短期培训和其他较低层次的培训任务。第三类是私立培训机构,它们没有政府拨款支持,主要靠竞争来求得发展,可以平等参与政府的培训项目招标,竞标成功也可获得政府的培训拨款。

2.职业院校教材开况

从1997年开始,澳大利亚推行了“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制度,并以此作为培训评估的标准。培训包由政府委托的研究机构负责制定,由行业委员会负责管理,其内容涉及到行业培训课程、学习资料、技能设定标准及评估方法。目前,“培训包”涉及170多个行业。各个行业培训包的信息可以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数据库免费下载。培训包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信息:该培训包的演变发展历史;摘要;概述;产业简介;职业资格的架构;该职业所包括的等级证书种类;就业技能要求;评估准则;能力标准;附录等。培训包的内容一般在3年左右进行更新,以适应行业发展对技能水平变化的需求。

澳大利亚的职业培训教材开发是依据培训包规定的职业标准和培训标准进行的,教学内容以国家颁布的培训包为基础,并结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展。培训教材在本专业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由参与教学的老师们共同开发,其内容必须满足培训包的核心要求,并由联邦政府的专门机构进行审定。教材可通过网络自行下载或由教师给学生复印。

3.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特色

3.1政府对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定位清晰

澳大利亚政府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建设发展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什么人才,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就及时、有效地提供相关教育和培训。国家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在职业培训中倡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方针,所指“能力”即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含紧急情况处置能力)、职业道德规范能力(含团队精神)、管理协调控制能力(含工作环境保护能力)和基础能力(含技术、知识、语言等技巧)。职业教育与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经培训后的人员具备实用的工作技能、自我学习和调整适应能力,能适应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实现了“所学即所干”。

职业培训的明确定位促进了培训成果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紧密结合。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拿到职业教育证书、操作能力强的,在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时不比上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差,待遇上也没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澳大利亚国民的观念中,去TAFE上学也能找到好工作,只要工作能力强暂时没有学位也可以被社会认可,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TAFE的教育指导思想不仅是为年青人提供技能培训,而且包括为已经就业者(即涵盖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就业准备,为其提供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以满足不同人群“终身学习”的需求。因此,TAFE在建设和教学特色上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招生上,它没有年龄上限,鼓励国人根据自己的需求继续学习;第二,在培养目标上,它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培训者能很快适应职业需求;第三,在课程安排上,它的学制更具灵活性,设有阶段性、可持续的教育培训课程,人们能够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自由选择;第四,在教学组织上,它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为一切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的人们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

TAFE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义务教育形成了有机联系,课程设置彼此衔接,学分可以相互转换。学生可从第11年开始(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二年级)进入TAFE学院,同时进行义务教育文凭学习和职业教育就业资格学习。学生在TAFE学院取得职业教育文凭后,可以直接进入大学本科二年级学习。TAFE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别:学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拿到更高一级的学历文凭和学位,多数为全日制学习,以学科研究为主;TAFE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职业技能和从业资格,多数为在职学习,学习内容以应用性为主,所有课程按行业、工业标准提出的要求实施。TAFE学院与大学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发展,运行机制、功能定位各不相同。澳大利亚每年都有部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就读TAFE学院,以便取得职业资格证书。TAFE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能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就业率在80%左右。

3.2制定和实施学徒培训计划

学徒制是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把青年人(16周岁以上)的带薪工作和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在企业岗位现场培训以及在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老技师指导下,迅速培养出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的一项政策。学徒制包括的行业包括建筑、汽车、美容美发、印刷、轻工制造等等。参加学徒培训的青年人,每周到实习的企业(岗位)参加一天的带薪工作,其他时间则是在学校里继续学习知识。

为了动员企业支持这项计划,澳大利亚政府向雇主提供了激励资金:一是学徒通过培训后获得三级以上的资格证书,雇主最高可获到4000澳元的补贴;二是如果雇主继续雇用在本企业实习并获得二级以上证书的学徒后,可以得到政府750澳元的补贴。为了鼓励青年人参与这项计划,政府许诺青年人通过学徒培训后,将来仍可进入高等职业和普通院校学习,他们过去的成绩和获得的证书可以算入学分,从而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同时,他们在学徒期间还可以得到工作报酬(以从事电机机械专业的学徒工为例,学徒期第一年的工资标准为7澳元/小时,通过四年学徒期后工资标准可以达到14.8澳元/小时)。

4.由此联想到的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社会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期落实产(行)业振兴计划、区域经济带动战略等的重要意义。不使用篮领、白领的概念来区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避免人为设置身份界限,从政策环境、社会氛围等方面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国民选择职业教育,彻底扭转以往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技能人才是“不入流人才”的片面认识。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妥善处理教育和人社部门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分工和合作,加大“双证互通”、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互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互通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尤其是对农民工培训投入力度,规范现有多部门参与农民工培训工作格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进一步扩大教育附加(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使用范围,并制定具体使用办法。要大力支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放开教师职称评定等级限制,完善聘用办法等。要一步完善技工院校现有招生模式,放宽招生渠道和相关限制。要进一步提高技能证书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大力推行凭证上岗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需求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的导向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培训机构尤其是公共培训机构(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的改革发展方向。

三是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要积极进行创新改革,不断完善提高培训模式、质量和效率。要以学生就业和产(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方式、渠道等。要敏锐针对新兴行业、工种、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进行调研论证,及时开发、完善相应的培训课程。要继续积极创造、总结、推行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等好的模式和经验做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学生就业率,满足产(企)业需求。

四是建立技工教育、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与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之间课程、学分互认制度,构建立体互通体系。将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招生列入高等学校招生计划。

五是加大对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制定对企业学徒制培训和接收技工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

六是技工院校要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注重收集行业发展趋势信息,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企业更为需要的技能人才。

5.对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建议

一是大力开发编写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

二是积极组织力量开发编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材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积极开发编写适合农民工进城务工需要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教材和建筑、制造、服装、家政、餐饮、酒店、保健等技能性培训教材。开发编写种植、养殖、畜牧、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营销等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三是积极开发编写新兴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试验教材。新兴专业课程教材主要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兴行业和专业领域的教材。教学改革实验教材是指在认真总结、吸取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体系结构及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具有较大创新,并能较好地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的新型教材。鼓励开发编写实训教材和案例教材。

四是开发编写风景园林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护理、口腔工艺技术、中药制药与检验、旅游服务与管理、幼儿师范、艺术表演等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及配套多媒体课件。

篇9

论文摘要: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局限在“三农”的圈子里,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把农村中小学集中到中心城镇,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城市适应性教育,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转化;发挥高校的辐射作用,开展远程农民教育,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农”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如何有效地转移和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把沉重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转化为优质劳动力,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对配套的教育措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则成了研究的重心。解决“三农”问题,要跳出“三农”层面,配套的教育措施也不能局限在“三农”的圈子里。

一、降低办学成本.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压力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迅速提高教育质量,缺的是资金,少的是投人。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要求政府加大投人满足教育需求只能是难以如愿的美好愿望;加强制度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可以增加教育经费,但是因为体制与观念的惯性,也非短期所能凑效。所以,在穷国办大教育的大背景下,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压力,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应该是千方百计降低办学成本,用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好的教育。

(一)中小学集中办学,发挥规模效应

根据目前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各个年龄阶段分布情况的分析,近年学龄儿童将逐年减少,这样,原有教育设施难以充分利用,甚至大量闲置。为了集中资金,提高办学效益,形成规模经济,减少重复建设,学校应适度集中,向中心城镇靠拢。农村居民分散,中小学生奔走于相距较远的学校和家庭之间,既浪费时间、精力,又不安全,推广寄宿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各个乡镇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所中学,二到四所小学,结合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精简管理层级,优化教育资源。这样,既节省开支,降低成本,又能够提高办学质量。

(二)就地取材,大力开展远程农民教育

要改善“农村太穷、农民太苦、农村太落后”的状况,就一定要加强农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但农民教育经费太少,农民本身对接受教育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开展农民教育一定要考虑好三个方面的因素:要就近,便于农民学习;要成本低,农民不必掏多少钱就可以学习;要能学以致用,有很强的实用性。从降低教育成本的角度出发,应该就地取材,大力开展远程教育。教学场地就近利用村公所或者中小学校,如果学校白天不能给农民教育提供教室,就采用一校挂两牌的方式,白天学生上课,晚上给农民上课;教学方式采用远程教学方式,有远程教学服务网络的,进行网络教学,条件差一点的,利用优秀教师的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条件更差的,只需要准备一台电视机、VCD和几张光盘影碟,只需中小学的一个普通教师组织教学,就可以把优秀教师和技师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农民,大大降低教学成本。

(三)教材回收,重复利用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教材,通常回收利用五年以上,学生无须购买新教材,大大降低了入学费用,而且能减少因印刷大量教材造成的纸张浪费和环境污染。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更应该节约资源,减少费用;农村教育经费紧张,更应该回收教材,重复使用,降低学习成本,减轻教育负担。

二、职业技术教育与城市适应性教育并重,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转化

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一般在总人口的10%以下,而我国农村人口达70%左右,有9亿多农村人口。不改变农村人口基数庞大、人均生产资料稀少的现状,就不可能达到迅速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只有加快农村人口的转移和转化,才能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而且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农村目前的富余劳动力,而忽视了学龄阶段的农村人口,要充分考虑他们数年后的就业和出路。这里讲的转移是指地点的变换,是指农民工进城;转化是指质量的变化和提高,进城不能只是城市边缘人,务农不能停留在原来的耕作方式上。为此,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一)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有本土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进入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的转型时期,“三农”问题比较严重的中西部地区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还没有得到充分转变,在抓紧时间完成这一阶段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尽力追赶第二阶段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熟练技术人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有本土特色的技术教育和培训。

1.为获取劳务输出收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技术培训。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全国有7800万农民工,据专家估算,目前有超过1亿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数量巨大的农民工每年创造大量的劳务收入。据统计,2001年四JlI省出省农民工560万人,打工收入400亿。尽管进城农民工数量巨大,2004年沿海地区还出现了明显“民工荒”,但是缺少的主要是熟练的技术工,而不是初级的体力工。针对这一现象,政府要建立信息网络,及时了解需求信息,组织农民工进行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加强针对性,减少盲流。

2.农村成人教育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中国三个产业层次仍然是第一、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作用和影响还有限,解决“三农”问题,不能超越国情,更不能本末倒置,一定要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化。配套的教育措施要强调“科教兴农”,充分发挥农村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可实行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成为乡村基层的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基地。建设“高等学校农业科技网络联盟”,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

(二)推进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教育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是城镇化,这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除了小城镇的吸纳之外,民工潮将成为另外一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途径。引导民工潮向良性方向运转,克服其给城市带来的弊端,除了改进制度性的因素外,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也很重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除了职业技能培训之外,还要重视城市适应性教育。农民工进城打工,意味着他们再社会化,城市适应性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其再社会化的速度和水平。通过农民工培训层面、社区层面和工地文化层面对农民工进行法律法规、良好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丰富多采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教育与培训,改变其不良习惯,促使其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渗透,提高潜在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时代的发展,现实的需要,都要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两只轮子同时转起来,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内容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的教育内容,以便学生中学毕业进入高职学校后能够很快适应。

(一)基础教育内容应与高中后教育相衔接

传统教育中,基础教育与高中后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学生高中毕业后,要么进入与以前教育很不连贯的高等学校,要么在毫无思想准备和毫无职业技能基础的情况下被抛人陌生的社会。因此,发挥我国基础教育较好的优势,更新部分教育内容,以便其更好地与高中后教育相衔接,如增设进行初步研究活动的选修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设绿色证书课程等。

(二)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全日制与半日制、日校班与夜校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按需开办

1.配合初中后和高中后分流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广大民众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甚至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初中毕业生升人普通高级中学,同时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也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普通劳动者和技术熟练工人,因此全日制的高职专科学校既利于高中毕业生合理分流,又利于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实用技术人才。

2.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开展现有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只要不学习,就会很快赶不上形势,知识技术迅速陈旧、老化,所以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定期回炉。要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有高级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加盟。另外,还可以通过对现有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其技术等级,盘活现有人才存量,提升现有人才质量。

3.教育内容增强本土特色。虽然通过劳务输出能增加本地居民的收人,间接促进本地的发展,但人才的外流不利于本地人才直接服务本地,促进本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教育培训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强化本土特色。:

4.加强实践教育,丰富高教、职教的实习、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是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缩短学生的工作适应期,就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实践教育,使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人才有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时间和场地,能够在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多次转换中,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缩短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和磨合期,降低上岗培训成本。

篇10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路向

一、匹配

职业教育只有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社会和产业需求为导向,科学确定职业教育发展的合理规模和结构,才能形成真正支撑起地方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责所在。

常熟正处于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布局由散到聚,产业规模有效扩大,产业结构正在上移。未来常熟将瞄准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导向,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冶金等新兴500亿级规模产业,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结构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格局。我们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梳理产业链,通过淘汰、改造、优化、新设等手段通盘考量专业结构,适应生产力布局的变化。

目前常熟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共涉及14个大类,49个专业点,初步形成了以加工制造类为主干,以农林牧渔类(职教中心)、轻纺印刷类(高新园中专)、生化医药类(滨江职校)为特色的有点有面、错位发展的专业格局,这与市委确立的“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产业发展战略相契合,基本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供给需要。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热门专业办学实力参差不齐,会计等专业集中度低,资源重复投入;数控技术与数控加工等专业相似度高,培养方向模糊;古建筑修缮与仿建等个别专业布局分散,无法形成专业集群优势,持续发展能力偏弱等问题。从产业需求来看,电子、机械、汽修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这与本地产业高度集中在制造业有关;会计、物流、报关等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出现明显过剩;而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软件动漫业等新兴产业的人才供给与熟练劳动力需求的断层较大。

随着常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未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工等行业对一线技术工人以及管理者的市场需求仍将进一步上升,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而服务外包、餐饮旅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业人员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亟待加强。一方面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专业的聚集度;另一方面又由于人才培养总体上会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将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关系从被动对接转向主动创造,同时充分兼顾基础性专业,让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相结合,适时开发地方特色专业,满足未来常熟城市发展对于会展策划、高级护理、城市轨道运营等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二、贯通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岗位设置的不断优化,以复杂创新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自然也会更加丰富,这促使我们必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贯通环节上有所突破。

首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内部是有教育层次的。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促进他们在各自层面办出自身特色,脚踏实地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中职和高职又是异其态而同其质的,彼此密切联系,纵向相互衔接。

现阶段常熟地区职业教育学制的贯通模式集中在对口单招、分段培养、五年一贯、专转本等四种形式。由于在具体招生管理时,上级主管部门对招生计划有相应名额限制,学制贯通遭遇一种有路不畅的梗阻。随着未来产业由单一技术向复合技术发展,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完善人才上升的渠道,丰富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政府部门应制定政策,稳步扩大学制贯通的试点范围和招生比例,继续拓宽教育选择的路径,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上下贯通。

其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应设计合适接口使之相互渗透、横向融通、取长补短。

建议通过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实施相应的职业分段教育,将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向普通教育渗透,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如小学阶段可设定为职业启蒙阶段,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意识;初中阶段为职业探索阶段,目标是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类型,增强学生未来选择职业定位的能力;高中阶段则为职业预备阶段,通过学术性课程与职业类课程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抗压耐挫和自我控制等职业适应能力;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正在接受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经过一定的相关测试后,自由选择不同类型的高层次教育。

目前教育部门以职教中心为依托,建立了常熟市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每年安排常熟中学、梅李中学等普通高中学生到职教中心进行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动普职融通从试水走向深入,一方面通过在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就业和生活的必要知识及技能,如职业健康与安全、西点烘焙、数码摄影;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破校际壁垒,在学籍流动、学分互认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双向流动,培养“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多元

通过健全创新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资本投入机制,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明确彼此的角色、权限和义务,使四方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形成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平台,制定教育税收优惠配套政策,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引导全社会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软环境。

行业发挥指导作用,密切跟踪和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行业内职业岗位和知识技术变化,以新型产教对话机制切实推动成员企业与职业院校间信息互通和深度合作,主导第三方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和教育督导。

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积极推进对生产教学过程一体化、校企一体化、职教基地和产业集聚区一体化的探索,把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办到企业。

学校的职责是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多种形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改革教学内容使之能真实反映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改革教学流程使之能真实反映生产服务的业务环境,改革教学方法使之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内部管理效能。

四、开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只有注重与教育系统内部其他子系统以及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引导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才能保持并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

第一,办学向职业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开放,加强区域内学校、企业和社会化职业资源的统筹与整合。打破校际藩篱,成立常熟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推动职业教育共同体形成集约化优势。

第二,师资向生产一线的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各类能工巧匠开放,开辟职业学校人才进编绿色通道,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第三,资源向境外职教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职业院校开放,积极寻求与国际权威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积累的成功经验,大力拓展本地学子海外就业市场和深造渠道。

五、统一

常熟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采用自上而下进行职责垂直对应的多头管理模式。教育行政上的分头管理带来政出多门、职责交叉等问题,加上名目繁多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监督,往往助长了教育功利行为,这样难免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肃和权威。

为化解上述矛盾,就必须打破条块分割,以创建常熟开放大学为契机,开展学分银行和弹性学制试点,成立学历教育学分与职业技能资格相互转换和贯通的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对先前技能的认定、学分的折算累积、各级能力的划分、所获证书之间的相互转换做出明确规定,探索以一定的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共同的参照标准来设置相应职业教育等级的资格框架,为客观、公正、准确地考核和衡量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劳动力价值建立统一的标准。

六、循环

随着技术应用周期日益缩短,社会节奏和职业流动不断加速,接受一次性教育便可受用终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换言之,人一生的幸福与接受有组织教育时间的长短日益相关,社会成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际能力,才能真正与社会同步。

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更多地将关注的视线投向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积极储备人口“新红利”,实现职业教育事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整合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和开放共享机制,通过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多元化来满足处于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个体在最需要的时候以最佳的方式获得和提升职业技能的需求,实现让受教育者培训―就业―再培训―更高层次的再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为促进阶层正向流动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人人乐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城市需要职业教育在时间上保持教育年龄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在空间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市民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对象上从单纯培养适应生产关系的劳动力延伸到失地农民、残障人员等各类就业弱势人群。

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通过市场化方式按行业需求指导性目录,各职业学校定制教育产品,再由政府择优采购,个人凭职业教育券兑换教育产品,接受职业教育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参考文献】

[1]Eduardo Tome. Th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001(6~7)

[2]Indermit S. Gill, Amit Dar & Fred Fluitman. Constraints and Innovation in Reforming National Training Systems: Cross-country Comparis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1999(7)

[3]Jill Turbin. Policy Borrowing: Lessons from European Attempts to Transfer Training Practic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01(2)

[4]顾明远. 教育学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孟庆国.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石伟平.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